時間:2022-05-26 21:01:52
序論:在您撰寫技能教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求職時
現在的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的時候,往往會設置學歷門檻,實行一刀切,這對于用人單位是大大節省了招聘的成本,也提高了效率。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高學歷的人才擁有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但是實際操作技能差。而具有工作經驗和實踐經驗的低學歷人才連參加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學歷+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正好彌補了學歷與技能兩者不能兼得的空白。
2.入職后
隨著信息知識的快速更新,職業崗位要求以及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這促使成人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成人對自身從事的工作比較了解,希望學到實用的技能知識來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技能的提高來實現崗位跟薪資的提升。同時,也幫助企業解決培養成本高,培養不對口的問題。
二、改革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學歷+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方法
(一)細化教學目標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目標存在照搬普通高等院校教學目標的現象,普通高等教育側重于培養專業理論知識人才,所以照搬教學目標是不合理的。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普通高等教育側重于培養電子工程與信息處理方面的人才,而成人高等教育學生的學習背景跟工作性質不同,對教學目標的要求更為細則,即在電子工程與信息處理這一層面又劃分為處理大氣信息、水文信息等等的人才,這對制定教學目標的要求更加細致,所以要根據需求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化。
(二)優化專業設置
不少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從盈利的角度出發,盲目設置熱門專業,而不考慮學校的軟硬件條件。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設置,需要學校提供實驗室和實訓基地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連接一些電路并結合計算器進行實驗。而某些師范類學校在缺乏相應教學、科研設施的前提下竟然也開設此專業,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因此,高校成人教育專業的設置必須針對學校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學校的辦學實力,為學生提供虛擬車間、虛擬工藝室、虛擬實驗室等,進行多媒體電教、模擬實訓。
(三)調整課程體系
普通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不適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比如,普通高等教育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四大模塊:人文素質模塊、基礎能力模塊、崗位能力模塊和素質拓展能力模塊。而成人高等教育則把側重點放在基礎能力模塊與崗位能力模塊兩大模塊上。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高技能人才為例,可根據其崗位職責,來分析工作任務,通過工作任務的特點整合課程體系。
(四)創新教材開發
成人高等教育對于理論知識的要求較低,對教程的職業性、應用型要求高。從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不適用于成人教育,所以只是簡單的對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的改編,不能滿足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而言,可組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帶頭人、專業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高級電子信息工程師團隊共同參與制定教學大綱、課程項目設計和教材編寫等,確保教材質量。
(五)籌建實訓基地
普通高等教育在實訓的時候主要以校內實驗為主,學生自主尋找實習單位進行實習為輔。傳統模式難免造成知識與應用的脫節,因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在實訓基地建設上下工夫。就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而言,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主動聯系企業。比如聯系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企業,利用其良好的實訓環境、技能鑒定與技術開發場所;
(2)建設校內實訓基地。組建電子產品分析與測試實訓室、電子產品工藝制定實訓室等構成真實電子產品制作中心;
(3)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學校提供場地、經費,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人員,雙方合作安排生產任務和教學任務;
(4)校外實訓基地的拓展。選擇有實力的企業成為校外實習基地,派遣老師跟蹤實習,在實習過程中提供理論指導。
(六)強化教學管理
提升教學質量要以強化教學管理為抓手。普通高等教育是全日制教學,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形式分為兩種:業余和函授。所以,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管理不能沿用普通高校的傳統模式。對于考勤,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考勤。對于考核,不局限于筆試,還可以論文、實驗的形式進行考核。對于教學監督,應該嚴抓教學質量,督導隨機聽課,抽查教案;對于教學方法,可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如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開展教學的基本步驟為:確定任務確定工作計劃實施工作計劃進行過程控制與結果監測評估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師的教學效果,教師對反饋信息進行認真、深入的分析,有助于調整、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
(七)健全考評體系
普通高等教育對學生的評價是根據學習成績跟平時表現,評價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而成人高等教育只要求課程成績合格,所以對學生缺乏激勵和約束作用。在實施“學歷+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中可將理論課程成績與畢業證書掛鉤,成績優異者可以提前畢業,成績差的學生可以延遲畢業,實行彈性學制。并且與用人單位合作,將見習、實習時的表現與學分掛鉤,實現學校與用人單位的雙重監督。
(八)加強師資建設
目前影響“學歷+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環節是“雙師型”教師匱乏。“雙師型”教師需要既能完成理論教學、又能完成實踐教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1)選派部分專任教師分期分批到企業生產一線鍛煉或到條件好的實訓基地進修;
(2)招募“雙師型”教師,補充自己的師資力量;
(3)從企事業單位聘請符合要求的人員到學校兼職任教??偠灾?,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造就一批“雙師型”、創新型、高素質的優秀教師。作為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目前通過“校企混編師資團隊建設”來培養一批優秀的“雙師型”教師,由學院相關專業的專任教師和來自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組成,一般應有10人左右,兼職教師折算人數不低于團隊總人數的1/3,通過此種教師培養形式,快速的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
三、結語
(一)動力機制
現代高職教師管理倡導從傳統的人事管理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管理轉變,其目的是體現以人為本,尊重教師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的意愿,促進教師內在積極性、創造性和潛能的開發與發揮。從本質上講,就是激發教師發展的動力之源。教師職業是一個良心職業,教師行為的自覺、自制源于內心的情意與激情,任何外在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如果沒有內因配合就難以發揮作用?;诖耍匾暩呗毥處熃虒W能力形成的動力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動力機制是教學能力形成的“動力”系統,這種動力是一個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矢量,不僅提供了教學能力健康成長的導向指針,還能最大限度地“引動”教學能力成長的各種內部力量。探索教學能力形成的動力機制首先要追根溯源,尋找動力之源,找出動力之根本,然后才能將其轉化為最直接、最現實的內部推動力量。什么是教師教學能力形成的動力之源呢?考察教師教學能力形成的影響因素、條件與成長過程,本研究認為,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對職業教育的認知決定了教師職業態度和專業精神,教師的職業態度和專業精神又決定了教師的責任和情感,教師的責任和情感又能決定教師對教育工作投入的深度或強度。因而教師的職業態度和專業精神決定著教學能力的發展進程與演進方向,理所當然成為了推動教學能力提升的動力之源。要培養教師的職業態度和專業精神,關鍵是要強化以教師為本,加強人文關懷,形成尊師重教的教育環境和人人爭當一線教師的氛圍;就是要改變目前以“官本位”為軸心的管理體制與分配機制,重視教師的訴求并實現薪酬向一線教職工傾斜的倫理,真正提高一線教師地位和待遇;就是要加強教師職業認同感、歸屬感和對組織的向心力,讓教師真切體會到職業教育的前途與價值。
(二)促進機制
促進機制是教學能力形成機制的“助動”系統,由教師教學能力成長的外部因素構成。從教師自主成長理論來看,教師成長需要有外部的幫助。高職教師教學能力促進機制有以下幾個方面作用:一是激勵。行為科學認為,一個人在沒有受到激勵的情況下,他的能力僅能發揮20%~30%,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能力有可能發揮到80%~90%。激勵機制能激發教師潛在的素質與潛力,激發教師主觀能動性和教學積極性。二是劣汰。劣汰能使教師形成競爭的外部壓力。一般說來,教師內心較為敏感和脆弱,劣汰的壓力一定會激發教師特有的自尊、自信以及要求尊重和努力成功的品質,從而自覺調整自己,使壓力迅速轉變為動力。三是助長。助長實質是通過某種干預形成直接推動,如教研活動,或通過搭建平臺、在多方互動中形成間接推動,這兩種推動力量往往是交叉與融合,是相互依存的一個整體。促進機制形成了教師教學能力成長最直接、最有效的外部推動力量。促進機制是一個可變量,可根據時間、條件、對象實施不同的機制。如擇優劣汰機制(崗位擇優騁任機制、教學考核劣汰機制、學生自主評課與選課機制等),激勵機制(成果表彰機制、分配機制、職稱評聘機制以及提升一線教師政治待遇機制等),助長機制(教師傳幫帶機制、名師導師的幫扶機制、真正意義上的助教機制以及開展教學第二課堂機制等),創新發展機制(教學改革創新機制、專業應用與發展機制、開展社會實踐與服務機制等),繼續教育機制(學歷進修機制、技能培訓機制等)。
(三)運行機制
運行機制是教學能力形成機制的“驅動”系統。系統以系列管理制度為指導,通過搭建管理服務平臺,實施一般性和常態性的教學能力成長方式,在具體實踐行為和過程中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運行機制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監督與引導。監督與引導能控制和調節人的行為趨向,修正并改進教師教學不良行為,促進教學行為與過程的規范,幫助和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水平。其二是評教評學。評教評學能促進教師教學認知和自我修正。一個好的評價本身必然是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外驅力,這種外驅力在與教師的不斷互動中會逐步被自我接納,形成滲透于教師身心的內驅力。其三是管理與檢查。管理與檢查能規范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減少教學及管理中的不規范現象,增強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的責任感和質量意識。運行機制是能力系統的主導和核心內容。實踐中運行機制的實現首先要強調行為的自主與自覺,即需要對教師自覺態度予以“啟動”,開啟教師自我實踐意識以提升教學能力的態度與精神。因為只有基于自主提升需求的發展才可能是持續、高效的,才有可能根據個體的差異性自適應地調節實踐的行為方式與時空,才有可能進行自覺反思和自我覺醒,發揮教學主觀能動性。然后要建立相應制度。制度是對教師教學行為過程進行管理的綱領性指導文件,由一系列旨在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制度體系組成。如教學督導機制、教學考核機制、教學日常管理機制等。
(四)控制機制
控制機制是教學能力形成機制的“操控”系統,是教學能力形成的組織保障,履行著組織、管理、整合與調控功能??刂茩C制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整合與優化,即整合相關資源,發揮資源潛能,優化機制環境,提供成長條件。二是管控和調控。在整個系統及過程中,控制機制實施條件、方法、手段和技術的總調控,并對系統決策、運行、監控和反饋環節進行總管控,以提高機制運行的效率。三是解構與重構。傳統能力培養機制有許多思維定勢,極易成為新形勢下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障礙與干擾。要克服這些定勢干擾首先要解構傳統,革除機制中不合時宜的成份,破除機制實施過程中的行為慣性與隋性,積極化“負面干擾”為“正面影響”。重構,也就是要重組程式,突破傳統時空框架,對機制進行研究創新,以釋放活力,激活動力,促進機制向規范化、科學化和現代化發展。控制機制首先要健全組織,并通過建立如下的組織發揮作用。一是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中心。該中心可通過研究教師教學能力現狀及成長的研究,提供教師教學能力形成的理論成果與實踐指導,推動教學技術成果實踐應用。二是教學能力發展與資源中心。該中心可組織開展教學能力培養培訓活動,有效跟蹤、指導和控制教師教學行為與過程,接受教師教學的咨詢與指導,促進教師教學交流和教學資源成果的共享。三是學院(系)一級教學團隊。院(系)可根據教學發展、改革與社會服務的需要,有計劃地建立以教師為主導的各種類型的學習、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團隊,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促進師生在活動中相互合作與學習。其次是行使管理職能。教師教學能力成長是一個長期和復雜的過程,成長的行為、過程,以及所需資源、環境、體制、機制等需要不斷進行解構與重構,需要不斷進行整合、調控與優化,需要實行強有力的有效管理,以保障教師教學能力形成機制的順利實施和高效運行。
(五)保障機制
任何機制的實施及其成效,都要建立在條件保障的基礎上。高職教學技術性與實踐應用性特征,以及對當今飛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現代教育技術的強烈依賴,推動了高職學校不斷改進辦學條件,以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師資水平。保障機制是教學能力形成最直接與最現實的推動力量。保障機制的作用:一是常規教學條件的改善,如專業教學軟硬件條件建設等。二是教學能力助長環境的改善,如第二課堂活動環境建設等。三是職業教學環境的改善,如校內教、學、做于一體軟硬件場境,校外工學交替、校企結合、產教融合的生產實習基地等。四是社會專業服務環境的改善,如開展社會技術應用與服務的途徑與渠道等。五是現代教學資源共享條件改善,如現代教育技術平臺、校內外資源整合與共享的學習平臺等。六是校園文化環境的改善,如良好的教師工作、學習和生活氛圍,以及具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與精神環境等。
二、高職教師教學能力形成機制的實現
(一)高職教師教學能力形成的個體條件
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僅受心理素質的影響,也受心理活動的支配。高職教師教學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個體條件主要是指教師內在心理條件。
1.高職教師個體心智條件。
教師內心的成熟、成長是教師成長最基礎的問題,也是教師教學能力形成的前提條件。教師個體心智的成熟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會敞開胸懷。教師具有獨立的人格與個性,大多背負著抱負與夢想,但現實種種懷才不遇的寂寞與感傷,極易關閉他們敏感和脆弱的心靈之窗。其實,學會敞開胸懷,吸納別人的關懷之情,無異于心理維生素的補充。二是學會放低自己。放低自己不是放低理想、抱負,放低自己是一種謙虛的思考方式,是一種從小事做起的心態。只要有了這種心態,才能避免因過高估計自己而使心靈遭受現實之傷,才能使自己在從零、從小、從低的行為姿態中容納更多、變得更強、升得更高。三是學會認識自我。教師要有自我意識,學會認識自己。在日常行為中,要自尊、自愛、自信,但切忌心高氣傲,目空一切甚至目中無人;要謙虛謹慎,小心翼翼,但也要避免自卑、羞怯、畏縮和低人一等的心理意識。對自己估計過高或過低,是兩種極端自我的表現,已成為目前教師成長的最大障礙。四是學會正視矛盾。事事皆有矛盾,困難無處不在。不能因矛盾而憂傷、憤怒,怨天尤人;不能因工作的困難和生活的不順心如意就心灰意冷,冷眼旁觀周圍的一切。要學會正視現實矛盾,學會控制自己情緒,讓自己永遠有一顆快樂的成長之心。五是學會舍棄舍得。工作中,要學會“舍得”,不能企盼“全得”。要知道某些方面的東西逐漸舍棄后,另一方面的東西也會悄悄臨近。面對面對功利化的社會變遷,高職教師要學會超越,固守寧靜,善于放棄,讓大學精神與理念統領自己的精神世界。
2.高職教師行為心理條件。
教師教學能力的成長離不開其行為的個性心理特征,即一慣性的個品質的養成,這些個品質包括:一是要勇于實踐。“實踐出真知”,實踐能幫助教師認識理論,檢驗知識,體會過程。新時期的高職教育強烈需要教師大膽實踐、大膽嘗試與大膽創新。二是要勤于反思。“學而不思則罔”,對于教師教學工作和專業成長,不應忽視思考的作用和力量。在高職教育實踐中,要多角度、多形式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并在反思中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提高能力。三是要善于合作。“團結就是力量”,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個團隊的力量卻不可估量。團結能形成合作的力量、集體的力量。高職教育教學工作,是一個群體,需要教師有合作的意識,需要在集體的智慧中實現人才的培養。四是要樂于學習。“學習,學習,再學習”,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高職教師是學習力量最強的一個群體,應該成為學習對象的楷模,終身學習的榜樣。愿意學習,樂于學習,有助于豐富學識,積累經驗,提高能力。
3.高職教師職業心理條件。
教師職業發展緣于自覺與自知的情意,更緣于職業的態度與精神。要實現職業發展,必須培育職業心理條件。一是要樹立正確態度。“精神引領行為,態度決定一切”。教師只有真正地認同自己的職業,熱愛自己的崗位,才有可能把職業或崗位當作個人生命勃發與價值實現的載體,才能用心極致地做好工作,激發出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之情。二是要培育內生需求。一個人只有內生的需求與渴望,才能推動自己的成長進步。教師要有自己的內生需求,要有對教學工作的依戀與依賴之情,要培養自己內在的發展特質,逐步養成開拓創新的激情、成功與發展的欲望、成就的體驗與自我激勵的意識與品質。這些內生的需求與發展特質是推動教師成長與進步的動力之源。三是要培養職業素質。教師的職業素質,是形成職業能力的基礎。培養教師職業素質,就是要培養教師職業教育的理念與觀念,培養教師職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水平,培養教師職業教學與實踐的技能,以及教師教學發展的特質,這些職業基本素質對教學能力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高職教師職業壓力條件。
人需要適時的增加壓力,有了壓力才能喚發斗志與勇氣,加速自己的成長。高職教師目前面臨的壓力主要有:一是個人壓力。表現之一是職稱評聘的壓力。職稱評聘對教學科研提出了一定要求,形成了科研的壓力。這種壓力促進了教師對教學的研究,促進了教師積極參與專業建設與課程開發,從而提升了教學及教研的能力。表現之二是生存壓力。高職教育越來越激烈的辦學競爭,使高職院校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危機,教師“鐵飯碗”的打破也只是時間問題,這種生存與發展的壓力將迫使學校進行改革,對教師教學能力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校本壓力。規模擴張后的高職院校處在內涵建設時期,對教師教學及其能力提出了更高標準,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壓力。這些壓力連同學校實施的競爭與激勵機制,促進了教師對教學的重視,推動了教師教學能力的自覺提升。三是社會壓力。教師生活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之中,社會環境變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教師的成長。如國家教育政策、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和關注會影響教師對職業價值的認同。學生對專業報考的選擇,畢業生就業的實際狀況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教師教學的信心和力量。還有市場的誘惑,社會功利化的變遷對當今教師教育態度與專業精神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二)高職教師教學能力形成的環境條件
教師主要是在學校這個環境中成長的,是學校環境發展的產物。學校組織提供的教師健康成長氛圍,是教師教學能力成長與發展必不可少的外在環境。
1.正義與公平環境。
學校組織作為一種教育環境,不僅影響學生的成長,也直接制約著教師的發展。教師的成長需要一個積極進取、充盈正氣的組織環境。在這個環境里,要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諧的師生關系、正義的領導集體。如果教師在一個烏煙瘴氣,管理混亂,不務正業,不重視業務的環境中開展教學,教師就會懶散放縱,變得隨波逐流,失去進取之心。同時,在這個環境里,還要有公正公平的機制與管理。教師在現實的環境中,有追求理想信念的價值取向,亦有各種實際利益的隱性期待。如果在經濟待遇和政治地位方面缺乏對一線教師的尊重,侵害他們的利益,將會損害他們對專業價值的忠誠,使他們喪失對教育的責任與敬畏之情。2.信任與寬容環境。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作為管理者,不僅要對教師高標準、嚴要求,更應該有容人之短的胸懷和氣度,正確對待教師的不足和錯誤,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盡最大限度地給予理解和寬容,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的熨帖,感受到組織寬容背后的期待,進而以積極的姿態彌補過失,改正錯誤,撥正航向。只有工作和生活在寬容的環境中,教師才能學會寬容,教師間才會有傾訴、溝通和交心,才會建立相互間良好的人際關系。寬容的背后是信任,信任是教師成長過程中的推進器。教師一旦被信任,就會變得自信,激發斗志和勇氣,激發創造潛能,擁有進取的力量,就會敢于向困難挑戰,勇于去解決問題。
3.表揚與賞識環境。
教師大多內心敏感和脆弱,極具自尊、自信以及要求尊重和努力成功的品質,熱衷于追求精神的褒揚,榮譽感和自尊心極強,對物質獎勵看得很淡。特別是工作中被他人認可、尊重和表揚是教師內心強烈的渴望,也會使教師倍受鼓舞,長久銘記在心。表揚后還要賞識,被人賞識是人類的共性,賞識教育不僅適用于學生的教育,也適用于教師的成長。特別是青年教師,受人尊重的職業地位,幸??鞓返墓ぷ鳝h境,工作上領導與同行的贊賞,教學上學生的肯定等都會激發其工作的積極性。所以作為管理者,既要創造表揚與賞識環境,也不要吝嗇賞識性的表揚和鼓勵。要有意識地去發現每一位教師的優點和長處,并適時給予真誠的表揚和賞識性的鼓勵,讓其在自信、被認可和被尊重中主動張揚個性,發揚優點,培育長處,逐步成長。
4.自由與創新環境。
自由并非無視規章制度,不受任何約束,放任自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師的自由是在遵守一切規章制度,接受學校全程管理、監督和嚴格落實教學常規前提下進行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自由改革與創新。也就是在教學上,教師不一定非要循規蹈矩,按部就班,拘泥于常規,以固定程式和模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教學有法,教學也無法,只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有利于建構學生新舊知識體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教師就應該被允許對教學內容和過程進行自由地簡化、組合、創新和調節。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在完成教育教學及管理任務的同時還應擁有個人自主發展的空間,學校組織要提供教師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們在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能靜下心來,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歸納和梳理,對自己的知識資源進行總結和反思。
(三)實現過程與機理
【關鍵詞】教學;英語;口語
一、語言教學與文化
文化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涉及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等。而語言是文化的媒介,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語言交際,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文化導入,應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特別是英語國家文化,幫助他們提高理解和恰當用英語的能力,不斷拓展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二、口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
1、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等也不盡相同.所有這些都通過其語言表現出來.英語教學不可脫離隱藏在語言深處的文化背景.要想在跨文化交際中獲得成功,交際雙方就必須對對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師可用一定的課時介紹有關的歷史背景和事件,以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
2、交際能力的培養
跨文化交際研究涉及交際的整個領域。交際方面的主要差異包括:中西方交際行為方式的主要差異,中西方在處理主要社會關系上的差異,漢英姓名和稱謂的異同比較,中西方非言語交際的主要差異,漢英中常見的成語、諺語、俚語、委婉語及禁忌語的對比。英語教師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環境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其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因而文化帶有民族性;文化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文化是變化的而不是靜止的,為此,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要努力營造交流的語言環境,培養學生強烈的文化意識,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最終實現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3、激活學生學習口語的態度
許多來華從事英語口語教學的外籍教師都有一個共同感受,那就是很多中國學生的害羞心理是需要師生共同突破的第一道障礙。應當說絕大多數學生還是希望能夠流利地說好英語的,無論是為了應試還是為了應用,學習英語口語的動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怎樣激活學生潛在的積極態度呢?我們不妨在備課階段設計適合學生水平的教學任務,打消其害怕出錯的畏懼心理;同時采取情境性教學設計方案,首先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呈現一定的音像會話資料,必要時點出關鍵的可供學生模仿套用的句型、短語、詞匯,之后按類似模式選題,如以談論個人愛好的“Myfavorite…”等為題,由學生按照自己的愛好作答,參考教師事先提供的有關材料,用目標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進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其逐漸放開膽子開口講英語。
4、轉變教學理念,提高文化素養
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關鍵在于教師。只有教師具備了較強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才能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教學。世界上的文化多種多樣,千差萬別,既有共時性又有歷史性。教師必須要尊重文化差異,必須要以平等客觀的態度對待異族文化,對不同文化群體成員的文化行為,要根據不同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標準進行描述和判斷。同時,教師還要學會心理調節適應文化差異,即教師在與異族文化的接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進行心理換位、角色轉換,設身處地去理解異族文化成員的行為。另外,教師還要學會尋找各種文化的共同點。雖然世界上的文化各有不同,但是不同文化成員在其基本的動機與要求方面是有共同點的。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解決同樣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盡量去尋找這種共同點。長期以來,傳統的英語教學只是培養純語言能力,然而在實際交流過程中往往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因此英語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英語口語教學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輕視文化教育的狀況,應該明確口語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語言系統本身,而應把與英語有關的文化背景納入教學中,使英語口語教學深入到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去,從而使學生懂得如何得體地運用語言,有效地進行交際。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社會,語文課不再單單只是寫寫字,背背課文。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應先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成為了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而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課堂情境是千變萬化的,盡管教師在課前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詳盡的計劃、做好完美的準備,但是,很難保證課堂環節能較好的按照預期的計劃進行。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只有做到因時而異,隨機應變,善于捕捉課堂中的各種偶發事件,抓住教育契機,隨時調整教學過程,才能和學生共同構建開放的、充滿生命力的語文課堂;只有積極利用生成的課堂事件,才能在精心設計準備的基礎上使得教學目標得以創造性的實現。所以,這就需要教師用更加新穎的教學方式來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例如:語文教科版二年級下冊《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一文,教師就可以將課文排練成即興小話劇,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小動物的處境、語言、和心理活動,加之老師的穿插講解,就可以讓學生在觀劇演劇中將課文的寓意和中心思想心領神會,比強行向學生灌輸更有效果,也更容易讓學生提起興趣去學習,更容易將知識消化和吸收。
二、課堂上加強師生互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課堂是師生互動、溝通交流的平臺,當這個平臺上出現不和諧的音符時,教師要恰當地履行好引導者的角色,積極引導,運籌帷幄,才能讓每個意外都轉化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讓每一個尷尬都閃耀智慧的亮光。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為“填鴨式,”互動的模式也以提問回答居多,讓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其實互動的模式除了提問回答的模式外,也可以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如遇小組之間意見分歧,也可以以辯論賽的方式各抒己見。一方面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會加深對課文的思考,同時又達到了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很大幫助。
另外,在課堂上,當學生積極思考,回答精彩,表現良好時,教師應該給予學生鼓勵性話語,適當的鼓勵和贊賞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更加認真投入課堂學習中;但是,課堂上我們還經常碰到學生回答不正確的情況,有時甚至出現“冷場”,這對每個教師都是一種挑戰。此時如果教師消極地應對,批評斥責往往會使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受到很大的傷害,尤其是對那些學困生或性格內向的學生更是如此。這就要求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語言,積極應對各種課堂生成。
在高年級任教階段,每位教師在課上都難免會遇到調皮、故意擾亂課堂秩序的學生,我們無法控制他們的大腦和思維,無法捆綁他們的肢體和語言,唯有在不變之中應萬變才能保證課堂教學有序地進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時常會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問題。教師若裝聾作啞,則將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若嚴詞斥責,將泯滅學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將使學生疑竇倍增,如墜云霧。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巧妙引導,把學生脫軌的思維引導到有價值的發現上來。人們都說,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處理事情、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有著天壤之別,因人而異。若是想要班級內的每一個學生跳動的思維都在教師的掌控下,作為老師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接受新知,努力地充實自己,才能與學生共成長,同進步。只有教師的桶里裝滿了水,才能讓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關鍵詞:基礎知識;口語技能;翻譯能力
一、利用語文基礎知識來鞏固越南語基礎知識,為形成技能打下扎實基礎
首先,學習一門語言,語音是最基礎的知識,直接影響到每一個階段的學習,尤其是越南語,因為越南語是由聲母和韻母加聲調形成的文字,看到文字就可以直接讀出來,而且中國人學越南語非常有優勢,在越南語中有一種詞叫漢語借詞,也叫漢越語詞,發音與漢語接近,意思也相同或相近,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已經成為越南語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被廣泛應用于越南語的各個領域里。因此,學好漢語拼音對于進一步學習、積累越南語詞匯量是非常有用的。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語法,只有正確的掌握語法才能掌握語言規則和句子結構,進而逐漸發展語言能力。眾所周知,語法是一門語言中最為難學的部分,而在越南語的學習當中,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漢語和越南語的句子結構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比如:漢語的句子組成部分包括有主語、謂語、賓語、補語、狀語,越南語的句子組成部分包括有主語、謂語、補語(越南語的補語相當于漢語的賓語)。越南語和漢語的基本句子結構是一致的,都是主語在前,謂語居中,賓語(越南語稱為補語)在謂語動詞之后,除了這個主謂賓的基本句型相同,越南語里的連動式和漢語里的連謂句句型相同,漢越兩種語言里的兼語句也是相同的句子結構。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越南語教師在教學中能夠通過分析漢語和越南語語法之間的共同點來指導學生,在學習越南語語法的時候不盲目地去記,不靠死記硬背,相反地能夠和漢語的語法結合起來進行對比學習,利用對母語語法的熟悉掌握進而提高自己對越南語語法的認識,相信對后面語言技能的形成能夠奠定很好的基礎。
二、實用語文操練技能是提高越南語口語交際能力的捷徑
中職學校以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為宗旨,但如何能真正讓學生掌握并實踐技能應用是一個難點,外語技能的培養與其他一些可以進行設備操作的專業技能培養不同,就目前的中職學校外語人才培養目標而言,主要是培養口語交際能力,而口語交際能力是無形的,它沒有設備操作,只能靠口頭來表達,所以技能的培養和形成過程就比其它專業更加辛苦。
中職學校的越南語教學是從零開始的,新生入學沒有任何基礎,從語音學起,要求學生在一個學期學完語音,剩下的三個學期就進行基礎、會話和聽力等知識的綜合學習實踐,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既要學習新知識又要訓練形成技巧,只靠單一的越南語課堂教學是很難引導學生去實現技能目標的。很多越南語老師也一直想方設法要改革教學,但是很多時候都是只從越語教材,教學手法上來改,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其實已經掌握了很多越語知識,但卻不知道運用技巧去表達,而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實用語文操練技能(如:學會傾聽、寫記敘文、介紹、寫說明文、交談、復述等)恰恰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就目前而言,大多數越南語教師在課堂上都只是過分強調了對生詞和課文內容的記憶,使得學生也過分地埋頭苦記,雖然也有成效,但過程比較辛苦且約束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多年的教學經驗得出一個啟示,學生其實已經累積了一定量的越南語知識,只是缺了一些應用技巧。因為學習越南語的時間較短,所以直接用越南語來編輯語言的能力是有難度的,但是如果能利用語文教學中的實用語文操練技能(如:學會傾聽、寫記敘文、介紹、寫說明文、交談、復述等)作為指導,結合越南語專業的學習內容進行實踐訓練,進一步創新越南語的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相信會事半功倍。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較差,在吸收、歸納、整理、敘述等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而要形成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這些又是相當重要的。口語交際的過程就是一個交談的過程,首先就要學會傾聽,才能理解吸收別人的意思,然后進行即時性的歸納整理進而回答,在歸納整理回答的過程中往往都會使用到記敘、介紹、說明、復述等技能,設想一下,如果學生在運用越南語表達之前都掌握了以上技能,那么轉換成越南語的時候也就得心應手多了。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大膽地從課堂教學形式上開始改革,把語文課堂和越南語課堂組織在一起進行實踐訓練,先由語文老師把實訓的操練技能進行講解說明,讓學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該怎么去做,然后再由越南語老師指導進行實踐訓練,從專業角度指導學生練習從而達到技能形成的目標。
三、豐富的語文知識對翻譯能力的培養有重要作用
學習一門外語,翻譯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因為外語人才的工作能力最主要就是體現在翻譯能力上。相對于其他語種,越南語和漢語之間的對譯較為容易,因為在語法和發音上都有很大相同之處,但是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還是發現,很多中職越南語專業學生在翻譯中(從越文翻譯成中文)還是出現詞窮的現象,這一現象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語文知識的貧乏。根據很多學生的反饋,其實學生潛意思里都能明白越語翻譯成中文是什么意思,但是在表達的時候卻不知道用什么詞語來組織成句,這里又要回到那個老問題上: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很多中職學生的語文水平較低,對于很多中文的習慣用語,一些相對書面的詞語和句子非常陌生,平時也不注重積累,所以在需要用的時候就拿不出來。其實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也會涉及到很多豐富的語言知識,但是往往因為語文教師在上課時只是講語文知識,越南語教師只講越語知識,而沒能把兩門學科的知識很好的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應用于翻譯訓練,忽略了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應用。語文知識與翻譯關系密切,不可分割,翻譯離不開語言文化因素的影響,在翻譯的過程中,要讓目標文成功地表達源文的內涵,必須要求譯者有扎實的語言功底,由此可以看出豐富的語文知識對于翻譯技能形成是有很大幫助的,培養中職學生累積豐富的語文知識也是切實可行的。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一個中職學生要形成越語語言技能,只依靠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是很難達到技能要求的,而中職語文教學內容中有很多知識和技能對于學生實踐語言技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如果能夠利用中職語文教學來幫助指導越南語語言技能的培養,兩者結合相輔相成,用學生相對容易理解掌握的語文知識來作為形成越南語語言技能的參考指導,相信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越南語,從而進一步轉換成實用技能。教師們今后可以在這一方面進行實踐教學,嘗試把兩門課程結合起來,融會貫通,相信可以更好地利用實用語文操練技能來幫助指導中職越南語專業的學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越南語語言技能。
參考文獻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教學
Spitzberg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知識、動機、技巧三個因素構成,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缥幕浑H能力需要足夠的跨文化知識、積極的動機和有效的交際技巧,三個因素應同時具備,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能單獨構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知識
知識指交際者應該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際對象、語境以及人們對得體行為的要求等信息。這些知識是交際者正確解讀交際對象傳達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的基礎,同時也是交際者選擇得體交際行為的依據。缺乏跨文化交際知識,交際者便會無法確定自己的交際行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語境中是否得體、有效。
跨文化知識包括廣義文化知識(涉及各國文化的知識)和狹義文化知識(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廣義文化知識從宏觀上解釋跨文化交際現象,對交際者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做一般性的指導。例如:了解各國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規則可以幫助交際者意識到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提高對跨文化現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對人際交往模式的影響可以幫助交際者理解跨文化交際語境中交際對象的行為取向。跨文化交際能力還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和常識,如:該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點,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優勢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際目標要求交際者掌握特定語境的知識,如:進行跨文化商務溝通要求交際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關商務活動的常識,出國留學要掌握與學習和生活有關的文化常識等。
二、動機
動機指交際者在預期和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時的情感聯想。與知識一樣,不同的情感因素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人類的情感包括感覺和意圖。感覺指人們在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際時體驗到的情感狀態。盡管人們總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們對思想和經驗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際中人們會有幸福、哀傷、急切、憤怒、緊張、驚訝、迷惑、輕松和快樂等情感體驗。感覺涉及到交際者對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對交際對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態度。有的人不習慣面對不熟悉的東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聲音、味道使他們退卻。提高體驗陌生事物的動機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意圖或目的是指導行為的目標和計劃,指導交際者在具體交際活動中的行為取向。人們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種定勢性的看法,這種看法可以幫助交際者縮小采取應對措施的選擇范圍,意圖會受這種定勢的影響。如果在交際行為發生之前,交際者對交際對象或其文化持有負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際中,這種負面看法會影響到對交際對象行為的客觀判斷。如果交際意圖或目的是積極的,交際雙方彼此的判斷和評價準確,表明交際者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強。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表現出來的得體、有效的交際行為。交際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持有積極的交際動機還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他必須能夠運用一定的行為技巧。這好比一個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關于如何游泳的書,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識,他有強烈的游泳的動機,但是他還是不會游泳,因為他沒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際學者對Spitzberg的理論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學者提出“意識”是與“知識”、“動機”和“技巧”同樣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 Freire認為,意識主要指對自我以及與自我相關聯的人或事務的認識,包括探索、實驗和體驗,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現也可以向他人展現。意識具有不可逆的特點,一旦有“意識”便不能回到原來無意識的狀態。意識可以提高認知、情感和行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應該有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內容。
四、非言語表達
非言語表達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動之一。交際者要注意對方文化中肢體語言、時間語言、顏色語言、空間語言、輔助語言等非言語符號的細微差別。與言語交際的情況類似,一個具備目的文化非言語交際知識的人不一定能夠準確使用該非言語符號系統。因此,在出國之前應該刻意做一些專門的練習,提高運用非言語符號系統的能力。例如:如果準備去日本,你應該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練習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語符號,在出國之前應該了解目的文化對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習慣,有的國家,如:美國,喜歡用香水或其他化妝品掩蓋人體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國家的人們卻不習慣使用香水。在教學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積極作用。
角色扮演與語境有關,指交際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據自己的角色身份得體地使用言語和非言語符號。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文化記載了社會對不同社會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個體扮演角色的腳本;換而言之,人們根據自己文化內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個體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會角色的行為規范,不同文化對同一社會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際者應了解目的文化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國外,教師與學生盡量保持平等的關系,對學生的約束較少,學生可以自由提問,教師和學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語言對話,所以一個美國教師在課堂上身著牛仔褲,坐在桌子上講課可以理解為制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而在韓國,學生期待教師為人師表,儀表言行都應該正式、莊重,美國教師的行為在韓國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對職業以及性別的言語和非言語表達方式以及行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際者要能夠調整不同語境中角色身份的行為差異,以對方文化可接受的得體方式進行交際。
一個人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增加了,交際動機隨之增加;交際動機增加在行為上表現為積極參與交際活動。積極的參與使交際者增加經驗知識,學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推動積極情感能力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上述理論對于學生來說,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實踐和復習所學內容;提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加強同學間的合作。對于教師來說,可以使他們更全面、更細致、多角度地了解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情況,給教師提供機會來觀察學生在不同語境中完成各類真實交際任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學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教學
Spitzberg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知識、動機、技巧三個因素構成,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缥幕浑H能力需要足夠的跨文化知識、積極的動機和有效的交際技巧,三個因素應同時具備,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能單獨構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知識
知識指交際者應該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際對象、語境以及人們對得體行為的要求等信息。這些知識是交際者正確解讀交際對象傳達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的基礎,同時也是交際者選擇得體交際行為的依據。缺乏跨文化交際知識,交際者便會無法確定自己的交際行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語境中是否得體、有效。
跨文化知識包括廣義文化知識(涉及各國文化的知識)和狹義文化知識(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廣義文化知識從宏觀上解釋跨文化交際現象,對交際者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做一般性的指導。例如:了解各國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規則可以幫助交際者意識到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提高對跨文化現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對人際交往模式的影響可以幫助交際者理解跨文化交際語境中交際對象的行為取向??缥幕浑H能力還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和常識,如:該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點,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優勢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際目標要求交際者掌握特定語境的知識,如:進行跨文化商務溝通要求交際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關商務活動的常識,出國留學要掌握與學習和生活有關的文化常識等。
二、動機
動機指交際者在預期和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時的情感聯想。與知識一樣,不同的情感因素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人類的情感包括感覺和意圖。感覺指人們在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際時體驗到的情感狀態。盡管人們總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們對思想和經驗的情感和心理反映??缥幕浑H中人們會有幸福、哀傷、急切、憤怒、緊張、驚訝、迷惑、輕松和快樂等情感體驗。感覺涉及到交際者對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對交際對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態度。有的人不習慣面對不熟悉的東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聲音、味道使他們退卻。提高體驗陌生事物的動機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意圖或目的是指導行為的目標和計劃,指導交際者在具體交際活動中的行為取向。人們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種定勢性的看法,這種看法可以幫助交際者縮小采取應對措施的選擇范圍,意圖會受這種定勢的影響。如果在交際行為發生之前,交際者對交際對象或其文化持有負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際中,這種負面看法會影響到對交際對象行為的客觀判斷。如果交際意圖或目的是積極的,交際雙方彼此的判斷和評價準確,表明交際者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強。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表現出來的得體、有效的交際行為。交際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持有積極的交際動機還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他必須能夠運用一定的行為技巧。這好比一個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關于如何游泳的書,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識,他有強烈的游泳的動機,但是他還是不會游泳,因為他沒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際學者對Spitzberg的理論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學者提出“意識”是與“知識”、“動機”和“技巧”同樣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Freire認為,意識主要指對自我以及與自我相關聯的人或事務的認識,包括探索、實驗和體驗,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現也可以向他人展現。意識具有不可逆的特點,一旦有“意識”便不能回到原來無意識的狀態。意識可以提高認知、情感和行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應該有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內容。hTtP://Www.XcHeN.COm.cn
四、非言語表達
非言語表達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動之一。交際者要注意對方文化中肢體語言、時間語言、顏色語言、空間語言、輔助語言等非言語符號的細微差別。與言語交際的情況類似,一個具備目的文化非言語交際知識的人不一定能夠準確使用該非言語符號系統。因此,在出國之前應該刻意做一些專門的練習,提高運用非言語符號系統的能力。例如:如果準備去日本,你應該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練習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語符號,在出國之前應該了解目的文化對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習慣,有的國家,如:美國,喜歡用香水或其他化妝品掩蓋人體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國家的人們卻不習慣使用香水。在教學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積極作用。
角色扮演與語境有關,指交際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據自己的角色身份得體地使用言語和非言語符號。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文化記載了社會對不同社會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個體扮演角色的腳本;換而言之,人們根據自己文化內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個體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會角色的行為規范,不同文化對同一社會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際者應了解目的文化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國外,教師與學生盡量保持平等的關系,對學生的約束較少,學生可以自由提問,教師和學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語言對話,所以一個美國教師在課堂上身著牛仔褲,坐在桌子上講課可以理解為制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而在韓國,學生期待教師為人師表,儀表言行都應該正式、莊重,美國教師的行為在韓國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對職業以及性別的言語和非言語表達方式以及行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際者要能夠調整不同語境中角色身份的行為差異,以對方文化可接受的得體方式進行交際。
一個人的跨文化交際知識增加了,交際動機隨之增加;交際動機增加在行為上表現為積極參與交際活動。積極的參與使交際者增加經驗知識,學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推動積極情感能力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上述理論對于學生來說,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實踐和復習所學內容;提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加強同學間的合作。對于教師來說,可以使他們更全面、更細致、多角度地了解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情況,給教師提供機會來觀察學生在不同語境中完成各類真實交際任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學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