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9 23:10:39
序論:在您撰寫人文主義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摘要: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經歷了博雅教育、近性人文主義和現代科學人文主義等階段,以人為本的核心滲透了現代教育思想,語言教學也不例外。二十世紀是人文語言教學法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學思想從教師為中心轉向了以學生為中心,涌現出大批的人文主義教學法,具體教學方式有所不同,但教育的核心都指向學生的自我實現。
一、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內涵和發展
在古希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身心平衡發展而健全的人。古羅馬繼續并發揚了古希臘的文明,在教育上著重于利用文化來陶冶一個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喜好原則”、“親身經歷”、“適應個性”和“社會競爭”等教學理念和方法對后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彼得拉克、維多里諾及荷蘭的伊拉斯謨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導博雅教育,尊重學生個性,關心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教育的人文關懷。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隨著自然科學的重大發展而發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理性的人。20世紀下半葉盛行于美國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主張教育應培養整體的、自我實現的和創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張“課程人本化”,“強調學校應該創造自由的心理氣氛”,提出“學校為學生而設,教師為學生而教”的學生中心理論。
在“人本化教育”逐漸走向極端并受到社會輿論質疑的時候,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了“科學人道主義”的概念摘要:“科學人道主義”是人道主義的,因為它的目的是關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學的,因為它的人道主義內容要通過科學對人和世界的知識領域繼續不斷地做出新貢獻而加以規定和實現[1]。
在歷史的各個階段人文主義思想帶有顯著的時代特征,但“以人為本”的核心沒有變。目前,中國提倡素質教育,正是人本主義的體現。
二、人文主義語言教學法
1、人文主義和語言教學結合的基礎——認知和情感的需求
語言教學和人文主義思想的結合不是偶然的。正如亨特所言,“人文主義跟英語教學的關系由來已久”[2]。16世紀聞名的英國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阿卡姆就在語言教學中溶入了人文思想。他認為,教育中的人文主義就是用文學去鑄成人的心智[3]。在阿卡姆看來,拉丁文學中的一些經典著作凝聚了人類思想精華,而且語言風格美麗典雅,是鑄造兒童心靈的最好的材料。
當代科學探究更為二者的結合提供了科學依據。認知是情感發生的前提,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心理學界較為一致的肯定。實證探究表明,諸如記憶、思維等人類認知加工過程都受到各種情感不同程度的影響。根據約翰·舒曼,情感和認知是可區分但不可分割的[2]。神經生物學家安東尼·戴馬西也斷言摘要:“我們的情感生活是理智機器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2]所以,語言學習作為一種認知活動,極易受情感因素的影響。語言教師要把學生當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來對待,既要擴展學生語言知識,也要加強情商的培養。
人文主義心理學強調人際關系和個人情感因素對語言能力和語言習得的影響,認為在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是學習環境和氣氛,學習者只有在放松和協調的狀態下才能最有效地學習和把握語言知識。這從心理學的角度進一步驗證了語言活動中認知和情感緊密結合的必要性。
正是基于對認知結構的科學和心理的探究,現代語言學家積極推動人文思想和語言教學的結合,產生了不少人文主義教學流派。
2、人文主義語言教學流派
人文主義教學思想認為,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全身心的參和來提高外語教學水平。羅杰斯在1969年就于《學習的自由》一書中概括出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要素摘要:人類具有天然的學習潛能,但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只發生在所學內容具有個人相關性和學習者主動參和之勢[4]。
較明確的人文主義外語教學法出現在二十世紀60-70年代。60年代,結構主義語言學家接受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論,開創了聽說法。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人們熟悉到外語教學中學生本身因素起著很大功能,強調外語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最典型的教學流派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羅的“沉默法”,美國的教育家庫蘭的“集體語言學習法”,保加利亞人羅扎諾夫的“暗示法”等。雖然他們所提倡的教學形式和課堂活動全然不同,但共同點是將學生看成既有聰明又有情感的完整個體,重視學生自我意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常被統稱為“人文主義流派”。從80年代起,教育從傳授知識轉向培養學生能力,90年代則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在這一背景下,人文主義心理學、人文主義外語教學法便又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根據教授觀點的差異,人文主義教學流派又可以分為浪漫人文主義和實用人文主義。
浪漫人文主義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鼓勵學生發展自我。課堂教學應主要關注學生情感,經歷和觀點。學生要學的東西就在他們自身,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即是所有的教學活動的目標,無論是語法練習,考試和翻譯,都是基于學生的經驗。但當教學過于關注學生個人經驗,學生接觸到的語域和語體相當有限,所以這一教學觀點有一定的局限性。
斯戴威克是實用人文主義的代表。他認為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態度,調整自己教學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發展和展示創新和合作能力,學會表現的自我和批判的自我的協調。在斯戴威克最近的著作中強調了教師對學生需要的關注。另一方面,斯戴威克還認為,過分強調人文方法會帶來負面影響。在關注學生自我發展的目標的前提下,教師決不能放棄自己的職責,即對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技巧的把握。除了情感因素外,學生最重要的還應發展語言能力、記憶、動機和認知能力。
現代外語教學實踐中,人文思想已經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除以上所述的人文流派外,許多教學流派也反映了人文思想,如認知教學法,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法具體操作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從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斯戴威克的實用人文主義思想,是人文教育思想更理性化的表現。
三、人文主義語言教育對國內外語教學的啟示
多年以來我過大學英語一直以大班為主,課堂教學多數以教師為中心。教學以考試為目標,尤其是全國性的
四、六級考試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風向標。這造成了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標準過于理性化,教學過程重知識傳授,輕學生需求,尤其是個體發展的需求。這和人文思想和素質教育的目標相距甚遠。外語教學中提倡人文教學勢在必行。
加強課堂教學的人文性有助于打破英語教學的瓶頸,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道路。加強人文性,要注重摘要:
(1)正確理解人文教學法的含義。人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以學生為中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師的指導功能必不可少,課程目標不能取消。人性化和語言教學不是格格不入的。語言技能的培養是在個體主觀意志的調動下積極地語言習得。
(2)明確外語教育的目的。教師應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鼓勵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在語言教學中融入人文觀,指導學生意識到個體發展的需求,既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又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3)恰當組織課堂教學。教師要勇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提問,變被動為主動。課堂形式要多樣化,促使學生動手又動腦,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商和情商。要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得到表現自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機會。幫助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參考文獻摘要:
[1EdgarFaureetalLearningtoBe[CParis摘要:Unes
co,1972.26。
[2范琳,試論人文主義外語教學法.[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1)摘要:58-62。
一、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內涵和發展
在古希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身心平衡發展而健全的人。古羅馬繼續并發揚了古希臘的文明,在教育上著重于利用文化來陶冶一個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喜好原則”、“親身經歷”、“適應個性”和“社會競爭”等教學理念和方法對后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彼得拉克、維多里諾及荷蘭的伊拉斯謨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導博雅教育,尊重學生個性,關心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教育的人文關懷。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隨著自然科學的重大發展而發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理性的人。20世紀下半葉盛行于美國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主張教育應培養整體的、自我實現的和創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張“課程人本化”,“強調學校應該創造自由的心理氣氛”,提出“學校為學生而設,教師為學生而教”的學生中心理論。
在“人本化教育”逐漸走向極端并受到社會輿論質疑的時候,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了“科學人道主義”的概念摘要:“科學人道主義”是人道主義的,因為它的目的是關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學的,因為它的人道主義內容要通過科學對人和世界的知識領域繼續不斷地做出新貢獻而加以規定和實現[1]。
在歷史的各個階段人文主義思想帶有顯著的時代特征,但“以人為本”的核心沒有變。目前,中國提倡素質教育,正是人本主義的體現。
二、人文主義語言教學法
1、人文主義和語言教學結合的基礎——認知和情感的需求
語言教學和人文主義思想的結合不是偶然的。正如亨特所言,“人文主義跟英語教學的關系由來已久”[2]。16世紀聞名的英國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阿卡姆就在語言教學中溶入了人文思想。他認為,教育中的人文主義就是用文學去鑄成人的心智[3]。在阿卡姆看來,拉丁文學中的一些經典著作凝聚了人類思想精華,而且語言風格美麗典雅,是鑄造兒童心靈的最好的材料。
當代科學探究更為二者的結合提供了科學依據。認知是情感發生的前提,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心理學界較為一致的肯定。實證探究表明,諸如記憶、思維等人類認知加工過程都受到各種情感不同程度的影響。根據約翰·舒曼,情感和認知是可區分但不可分割的[2]。神經生物學家安東尼·戴馬西也斷言摘要:“我們的情感生活是理智機器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保?]所以,語言學習作為一種認知活動,極易受情感因素的影響。語言教師要把學生當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來對待,既要擴展學生語言知識,也要加強情商的培養。
人文主義心理學強調人際關系和個人情感因素對語言能力和語言習得的影響,認為在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是學習環境和氣氛,學習者只有在放松和協調的狀態下才能最有效地學習和把握語言知識。這從心理學的角度進一步驗證了語言活動中認知和情感緊密結合的必要性。
正是基于對認知結構的科學和心理的探究,現代語言學家積極推動人文思想和語言教學的結合,產生了不少人文主義教學流派。
2、人文主義語言教學流派
人文主義教學思想認為,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全身心的參和來提高外語教學水平。羅杰斯在1969年就于《學習的自由》一書中概括出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要素摘要:人類具有天然的學習潛能,但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只發生在所學內容具有個人相關性和學習者主動參和之勢[4]。
較明確的人文主義外語教學法出現在二十世紀60-70年代。60年代,結構主義語言學家接受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論,開創了聽說法。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人們熟悉到外語教學中學生本身因素起著很大功能,強調外語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最典型的教學流派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羅的“沉默法”,美國的教育家庫蘭的“集體語言學習法”,保加利亞人羅扎諾夫的“暗示法”等。雖然他們所提倡的教學形式和課堂活動全然不同,但共同點是將學生看成既有聰明又有情感的完整個體,重視學生自我意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常被統稱為“人文主義流派”。從80年代起,教育從傳授知識轉向培養學生能力,90年代則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在這一背景下,人文主義心理學、人文主義外語教學法便又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根據教授觀點的差異,人文主義教學流派又可以分為浪漫人文主義和實用人文主義。
浪漫人文主義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鼓勵學生發展自我。課堂教學應主要關注學生情感,經歷和觀點。學生要學的東西就在他們自身,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即是所有的教學活動的目標,無論是語法練習,考試和翻譯,都是基于學生的經驗。但當教學過于關注學生個人經驗,學生接觸到的語域和語體相當有限,所以這一教學觀點有一定的局限性。
斯戴威克是實用人文主義的代表。他認為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態度,調整自己教學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發展和展示創新和合作能力,學會表現的自我和批判的自我的協調。在斯戴威克最近的著作中強調了教師對學生需要的關注。另一方面,斯戴威克還認為,過分強調人文方法會帶來負面影響。在關注學生自我發展的目標的前提下,教師決不能放棄自己的職責,即對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技巧的把握。除了情感因素外,學生最重要的還應發展語言能力、記憶、動機和認知能力。
現代外語教學實踐中,人文思想已經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除以上所述的人文流派外,許多教學流派也反映了人文思想,如認知教學法,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法具體操作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從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斯戴威克的實用人文主義思想,是人文教育思想更理性化的表現。
三、人文主義語言教育對國內外語教學的啟示
多年以來我過大學英語一直以大班為主,課堂教學多數以教師為中心。教學以考試為目標,尤其是全國性的
四、六級考試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風向標。這造成了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標準過于理性化,教學過程重知識傳授,輕學生需求,尤其是個體發展的需求。這和人文思想和素質教育的目標相距甚遠。外語教學中提倡人文教學勢在必行。
加強課堂教學的人文性有助于打破英語教學的瓶頸,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道路。加強人文性,要注重摘要:
(1)正確理解人文教學法的含義。人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以學生為中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師的指導功能必不可少,課程目標不能取消。人性化和語言教學不是格格不入的。語言技能的培養是在個體主觀意志的調動下積極地語言習得。
(2)明確外語教育的目的。教師應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鼓勵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在語言教學中融入人文觀,指導學生意識到個體發展的需求,既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又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3)恰當組織課堂教學。教師要勇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提問,變被動為主動。課堂形式要多樣化,促使學生動手又動腦,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商和情商。要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得到表現自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機會。幫助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參考文獻摘要:
[1EdgarFaureetalLearningtoBe[CParis摘要:Unes
co,1972.26。
[2范琳,試論人文主義外語教學法.[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1)摘要:58-62。
1.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源于“人文”和“人文主義”。何謂“人文”,中西方都有對它的解釋。就中國而言,在《易•賁•巽》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程頤解釋說:“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保ㄖ苷窀Γ骸吨芤鬃g注》,中華書局1991年出版,第80頁)由此可見,中國人對于“人文”的解釋是相對于“天文”而言,從而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就西方而言,“人文”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臘,發展于文藝復興運動時期,其核心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為一種精神存在的價值。社會發展到今天,人文精神的主旨沒變。就我們今天的社會環境尤其是教育狀況而言,我認為周國平先生的闡釋對我們更具啟發意義,周國平先生說:“人文精神就是說一個人活著,他活得要有尊嚴,同時他要有自己的頭腦、自己的靈魂。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靈魂去安排自己的人生?!保ㄖ車剑骸度宋木竦恼軐W思考》,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47頁)從“尊嚴、自由、獨立”等方面理解人文精神,不僅是社會發展在思想上的深層內涵,也是人文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
2.歷史學科的本質是人文學科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教育的承載者是各門人文學科。所謂人文學科,是相對于自然學科而言的,其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這些學科設立的目的是通過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之間關系的探討,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內化成一個人的人格、品質與修養,從而達到發展人性、健全人格、完善素養的目的。歷史學科無論是從其淵源還是主旨功能來看都是典型的人文學科,其核心是文化素養的養成,而不是一門實用性的應用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它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因為歷史就是人類自身發展的歷史,就是用人對人自身發展的認識去教育后人,其豐富的人文資源,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傳承文化上具有特殊的優勢。所以,人文主義教育是歷史教育最本質的屬性,人格教育是歷史課程的最重要的目標。所有背離了這一屬性和目標的教育行為都不是真正的歷史教育。
二、歷史教育的現狀
1.歷史學科在學生中的窘境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專家曾對北京市2000多位學生課程的學習狀況進行了仔細的調查。其中學生對歷史課程有以下反映:在“最不愿學的課”的排序中,歷史課排第3位;在學生對15門中學課程喜歡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歷史課排第2位;歷史課被學生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趙亞夫教授曾進行過“關于學生和教師的歷史教育觀念”的調查,學生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看法是:①歷史就是時間、地點、人名和事實的代名詞;②學習歷史要死記硬背,所以歷史課是一門令人生厭的課程;③歷史課上學習的東西往往不切實際,距離現實生活太遠,而且不能有自己的看法;④歷史就是教科書上寫的東西,既不是故事,也不是史實;⑤我們的歷史觀點經常是被強迫接受的。(趙亞夫:《追尋歷史教育的本義——兼論歷史課程標準的功能》,《課程•教法•教材》2004年第3期)我也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中學學生中進行過類似的調查,結果大同小異。我們曾經認為最有意思、最吸引學生的歷史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低,這令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震驚,我們到了必須深刻反思的時候了。
2.歷史課堂的普遍教學模式與人文精神的背離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有兩種普遍的背離人文主義教育的功利教學的行為。一種是“唯知識論”,這種教學模式就教學內容而言,考試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練什么;就教學方法而言,歷史就是照本宣科、死記硬背;就評價方式而言,學生考高分就是歷史學得好。雖然在理論上我們都知道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是在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是在遮蔽歷史豐富的人文內涵,但在現實中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很多歷史教師仍然奉行不逾。另一種則是近年來頗為流行的“唯能力論”,這種模式是在新課程改革和相應的高考進行后,教師針對高考對“新材料”“新情境”的重視,片面崇尚對史料的概括、提煉、分析等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標準化、機械化和統一化,從而將豐富人文內涵的歷史教學轉變為純技術性純理性的歷史史料教學。就歷史教學的本質而言,這種教學模式的危害更甚于前一種,因為人文教育的價值就是在于對一味強調“技術理性”“唯智教育”等非人性化教育的否定,就是在于對情感、人格的陶冶,而“唯能力論”恰恰又將我們帶回了人文主義教育所要否定的那些東西。
三、在具體教學中加強人文主義教學的實踐
1.在學習目標設計上注意突出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設計學習目標的宗旨是讓學生通過教學發生變化并獲得進步。作為培養人文素養的核心學科,歷史要求學生的變化與進步是人格的健全與完善。因此,歷史學習目標的重心應該在塑造學生的人格、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上。我們要充分利用歷史豐富的素材,如用優秀的歷史人物、富有人文內涵和值得深刻反思的歷史事件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在歷史環境中理解歷史、與歷史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和碰撞,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在情感體驗內化的過程中接受心靈的洗禮、感悟人格的魅力、反思人性的弱點。隨著情感體驗的積累,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增長。
2.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人文的教學方法人文的教學知識與人文的教學方法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人文的教學方法的核心就是堅持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個體的歷史感悟。歷史課堂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主戰場,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必須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還學生自主的學習空間,打造富有人文精神的課堂,這就需要從課堂氛圍的營造、教學手段的改變等多方面入手。
1.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一種現代主義流派,其作品的特點主要是針對主觀精神和內心世界的描述。探索一切事物的本質,其重點在于表現人的靈魂,要求超越人的行為。表現主義通過風格迥異的人物形象對其不同境遇的感悟來表現西方現代社會存在的弊端,從而給人們敲響警鐘。通過人類自身的思考和社會的啟發來改變傳統的文學觀念,著力于這種文學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2.意識流
(1)意識流文學主要是通過一定的語言表達,以經歷人類主觀生命的世界,其是一種自由流動的意識。意識流作品實現了將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有機融合,從而組成主觀心理時間,其打破了傳統時間觀念的順時序,且隨著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為脈絡。從人文主義角度上看,意識流作家更側重于表現人物意識的本真,主要以其心理暗示為主,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世界。
(2)意識流文學主要包含了人類對于夢想的追求,其呈現出了一種新的時代精神。其表現對象主要是針對典型的人物形象,折射出現實生活,倡導人們面對真實的自我,著重表現人的下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的內心世界。意識流文學主要根據意識活動的邏輯,安排小說段落的先后順序,大量采用各種寫作手法,來豐富文學作品的內容,提高文學表現水平。
3.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主要強調了人的心靈象征是世界,側重于“感應”的描述,在神秘感和通感的定義上,濃墨重彩。他將創造的象征分成兩種形式。
(1)選定某一特定的對象,經由一系列的檢測,完整地展示某種心靈狀態;
(2)適當利用文學暗示,逐漸呈現某種心靈狀態;在現階段,由于社會的不穩定狀態,導致人們對宗教思想失去了信任感,這就促使他們的文學作品僅相信自身內心的召喚和感受。
4.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起源于20世紀初的一場法國文學革命,其將人的存在當作首要探討的問題,其涵蓋了重要的人文主義思想。其中,薩特作為代表人物,認為存在是在本質之前產生的,其倡導自由選擇。他將存在視為在社會環境中遇到的危機,根據面對方式的不同選擇,其結果也天差地別,人們應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解決方式。存在主義文學很大程度上融合了現意和傳統寫實這兩種藝術風格,具有創新性。其肯定了人的價值,并著重分析了人類應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自我和保持尊嚴。5.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是由達達主義演變而來,其認為文學是超現實,也就是夢幻與現實的產物,即為絕對現實。其宗旨是與現實脫離開來,返回原始狀態,徹底否認了理性的作用,強調了人類下意識和無意識的活動。超現實主義作品追求獨特和奇妙,采用大量新穎的比喻,內容豐富多彩,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寫作手段的大量運用,導致讀者很難體會其中的深意。
二、結語
【關鍵詞】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個體精神;資本積累;封建制度瓦解
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的偉大時期,歷史上把文藝復興時期稱作為拉開歐洲近代史序幕的開始,也被成為歐洲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分界線。文藝復興時期主要的思想是人文主義,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一批優秀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涌現。這些偉人們創作了優秀的作品讓文藝復興從此達到了一個。這些優秀的作品往往是表現人的價值和強調人在社會發展中的意義。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經濟和政治同樣發生著變化,人的價值也被強調到了政治和經濟中。人文主義成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思想,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即使人文主義是一大閃光思想,但是在看待人文主義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全面的看待,要看到人文主義積極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過度的強調人的能動性帶來的負面影響。人文主義里面的個體精神就是我們需要正視的一個問題。
一、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個體精神存在的社會背景和產生的原因
人文主義個體精神大家都以為產生在文藝復興時期也就是歷史上的十四到十七世紀。其實在歐洲十三世紀,末期已經開始有了個體精神的出現,只是當時的歐洲在封建制度和教皇宗教思想的統治下,個體精神不能明顯的體現出來,否則可能因為違背封建制度或者宗教思想而受到處置。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開始,而且文藝復興又是打著人文主義的旗號這就為人文主義中的個體思想埋下了種子。文藝復興時期封建制服和宗教壓迫已經開始動搖,人文主義的個體思想隨著政策的放松和時代變遷開始不斷膨脹,當時許多藝術家和文學家開始在作品中表現個體精神。
人文主義中的個體精神為什么能在文藝復興時期快速膨脹是有一定原因的。歐洲在十四世紀之前一直受到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的雙重壓迫,那里的人們受著更加沉重的負擔和剝削,那個時候的歐洲壓迫要比中國的壓迫殘暴的多。中國也存在著宗教的影響,但是那個封建制度占主導地位,而且中國信封的是佛教傳承的是真善美不干涉政事。但是歐洲十四世紀之前是封建制度和宗教相融合,那時候更加強調教皇的權威和神的能動性,生活在歐洲的人民思想受到神思想的控制,在那種壓迫下人們對于神思想的反抗更加的強烈,更加痛恨宗教的控制。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提出一下子解放了歐洲人民的思想,人文主義中的個體精神不斷膨脹、不斷強化最后個體精神成為人文主義的一個顯著特征。人文主義中個體精神的不斷膨脹和過度發展與之前人們長期受到宗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有著必然的聯系。
二、人文主義個體精神對于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創作的影響
歐洲的文藝復興和中國的百家爭鳴有著異曲同工之效,但是中國的百家爭鳴大多都是思想上的升華,在藝術作品中體現的非常少。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表達的思想,藝術家和思想家們都通過具體的作品表現出來。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都是體現了當時的人文主義,其中不乏個體精神的體現。薄伽丘的《十日談》里面人文主義體現的非常到位,但是里面過度強調了人的能動作用使個體精神也有較為顯著的體現出來。米開朗琪羅雕著的塑像《大衛》表現的是一歐洲青少年對于力量和美的體現其中同樣包含了個體精神的體現。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個體精神也不是只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人文主義個體精神對于那個時期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的豐富有著重要的作用。人文主義強調的是人的能動性,反抗的是封建思想的愚昧和宗教思想的神制造一切的思想。人文主義刺激了大批文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更多的文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打破封建和神的束縛開始了自己個性的創作。人文主義個體精神支配著這些偉大的創作者開始自由發揮自己的精神和創作靈感通過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因為個體精神的支配,這些偉人們不互相借鑒和學習,但是他們憑借自己才能和技術創作出了一個個舉世矚目的作品。雖然個體精神對于人文主義來說有點過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對于文學作品的創作有了一定的影響和積極作品。
三、人文主義個體精神在歐洲發展史上的負面影響
人文主義個體精神過度發展和膨脹已經嚴重失去了人文主義的真正含有。好多人們開始歪曲的理解人文主義個體精神,人文主義里面對于人的關懷思想也被扭曲。人文主義個體精神被過度的強調人的權利和地位,歐洲的各個階層開始享受人文主義帶來的福利。從統治者到下層的人民開始主張及時享樂主義,人們開始變得享受和浪費,統治階級開始出現了奢靡和腐敗的生活作風,對于歐洲原始資本的積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定程度阻礙了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步伐。
四、人文主義個體精神給拉丁美洲和亞洲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歐洲文藝復興給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注入了偉大的思想力量,對于拉丁美洲和亞洲來說是苦難史的開始。人文主義個體精神在歐洲的發展各個階層都開始享受生活,歐洲本土的資源和資本無法滿足這些提倡個體精神人們對于物質的需求。歐洲的部分國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英國開始了殘暴的海盜行為和殖民主義。他們向富饒的拉丁美洲和亞洲開始瘋狂的掠奪和殖民主義的實施。人文主義個體精神間接造成了歐洲對于拉丁美洲和亞洲的殖民統治和殘酷掠奪。人文主義個體精神也推動了亞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崩潰。
人文主義個體精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衍生的一種思想。對于人文主義個體精神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看待和全面的分析人文主義個體精神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個體精神使當時文藝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歐洲貴族開始過上奢靡和享受的不良生活,間接的刺激了歐洲資本主義原始資本的積累。對于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人民造成了災難性的毀滅,但是卻促進了亞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個體精神辯證和全面的分析下存在的積極和消極作用都間接或直接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環境。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產生的,發展到今天,已經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歷史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其具有極強的人文素養教育功能,這門課程不僅涵蓋了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愛國主義情感,還對道德教育、學生民主觀念的建立、法制觀念的建立以及合作、競爭、創新等積極精神的培養都有所涉及。初中歷史教育中加入人文主義思想教育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兩方面基礎上開展的,結合歷史課程本身的特征和初中生自身的身心發展特點,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人文主義思想教育不僅能夠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能引導學生進一步正確地自我認識,啟發學生對自我個性的充分發展,從而更加積極理性地實現自我價值,建立健全初中生獨立、完善的人格。
2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人文主義思想教育
第一,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主義思想教育要注重科學性與人文性的有效結合。當前的初中教育中對于歷史科目的重視度還不夠,很多學校偏重于科學知識的傳授,對于歷史這樣人文知識為重點的教學科目有所忽略。但是,通過素質教育的改革,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認識到,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備過硬的知識素養,還應該有健全的人格思想,因此,重視初中歷史教育實際上就是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在一起,發揮其共同的積極作用。初中歷史教學屬于人文學科的范疇,因此歷史課程不僅具有科學性,還包含了深刻的人文性。所以在初中歷史課程的人文主義思想教學中不僅要體現歷史知識的科學性,還要體現歷史學科的人文性。
第二,更新初中歷史教學觀念,廣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主義思想。當前的初中歷史課程因為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在進行人文主義思想教育的時候主要還是要依靠已有的初中歷史教材。歷史教師要善于在學科教材中廣泛挖掘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與已經取得的成果,并將其貫穿在歷史人文教學中。通過對人類文明創造史的進一步了解,學生很快能夠建立一種執著追求的精神風貌,這是歷史人文教育在陶冶學生情操、解放學生思想方面取得的顯著進展。新時期的初中歷史教師需要培養的是具有全方位素質的人才,他們不僅對中國近現代史有詳盡的了解,還應該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中提取無價的人文精神,這樣才能督促學生建立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勇往直前的民族主義精神。
關鍵詞:平等待人尊重個性共同的人文思想封建禮樂的虛偽
人文主義關注的核心是“人”,《紅樓夢》寫出了封建社會對人的奴役與壓迫,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那不是什么“君仁臣良父慈子孝”的世界,而是一個殘忍的社會,在那里每一個人都得不到幸福。而《紅樓夢》中一號主人公賈寶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個性,主張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其身上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優秀品質。
賈寶玉憎惡世俗男性,親近和尊重處于被壓迫地位的女性,他極力抗拒封建家族為他安排的傳統生活道路,對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祿、封妻蔭子,十分厭惡,全然否定,這實質上是對自己出身的貴族階級的否定。他只企求過隨心所欲、聽其自然,即在大觀園女兒國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賈寶玉人文主義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賈寶玉人文主義思想和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說描寫了造成他思想性格的生活環境。一方面,以男子為中心的貴族社會是那樣虛偽、丑惡和腐朽無能。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讀四書、五經,但家塾的內容和風氣是那樣的腐朽敗壞。他很少接觸做官的父親,畏之如虎,敬而遠之;另一方面,家長從小把他交給一群奶娘丫鬟,丫鬟們的深摯純潔、自由不羈的品格感染著他,她們所遭到的種種不幸也啟發著他,賈寶玉在這樣的環境里,逐漸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愛憎傾向。
二、賈寶玉人文主義思想的形成有一個成長的過程。
賈寶玉對待身邊的女孩子們的態度,同情和親愛始終是主導的方面,但在初期有時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風,如攆茜雪,踢襲人,訓晴雯等事。后來在目睹了秦可卿之死、秦鐘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飄零、身為貴妃的姐姐內心的悲苦等一系列不平之事后,賈寶玉開始認識到在男女關系方面尊重與玩弄、純潔與腐朽、美好真摯與罪惡虛偽的區別。他永遠拋棄了打罵丫鬟的行為,對被壓迫、被糟踐的女孩子的同情體貼之心,更為深切周到、無微不至。賈寶玉無視“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和尊卑有序、貴賤有別的封建等級制度。他不高興跟那些為官作宦的“俗人”應酬往來,卻愿意跟那些處于社會下層被封建階級瞧不起的人物做朋友、他同情被壓迫被剝削的奴隸,有時跟他們簡直沒有主奴的界限,他們的悲慘遭遇常常激起他對摧殘他們的封建制度的憎恨。
三、大觀園是賈寶玉對于自由和平等生活的朦朧向往與追求。
賈寶玉在那個不自由、不平等的黑暗王國里,從愛與恨中,逐漸地產生了一種對于自由和平等生活的朦朧的向往與追求。賈寶玉迷戀的大觀園,是少男少女們的樂園。盡管少男少女們之間有等級,有不同的性情和文化修養,但都有著年輕人的純情和聰慧。作為“諸艷之冠”的賈寶玉,比較懂得人的價值和感情的價值,知道同情人,尊重人;在和女孩子們的交往中,特別是和女奴們的交往中,他一貫從內心表現出對她們的尊重。其他女孩子們,也能相互尊重,主奴之間沒有明顯的隔閡與歧視,氣氛和諧友好,行動較少受“禮”的拘束。他們在園中結社吟詩,才情和創造力得以從充分發揮。寶黛真摯純潔的愛情也是在這片凈土上得以滋生、發育。當整個社會以“綱常禮教”規范人們的行為時,大觀園兒女卻以“情”作為人生的追求。從思想性質上說,這是帶有人文主義色彩的世界,是曹雪芹理想的展示。
四.寶黛愛情建立在有著共同人文思想和自由傾向的堅實基礎上。
賈寶玉這個孤獨的反抗者,除了在那些被壓迫的純潔的女孩子身上得到一些生活的樂趣和精神寄托以外,還更需要同情與支持,需要一個與他有共同的思想、愿意走共同的人生道路的伴侶。他終于找到了林黛玉,林黛玉確實比她同時代的一般貴族婦女的思想要高出一籌,她無視“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規范,喜歡讀書寫詩,表現了出眾的才華。對黛玉而言,寶玉對他人的尊重,聰俊靈秀的豐采,離經叛道的性格,黛玉也最能理解,最為欣賞,從而引為知己。黛玉愛賈寶玉,期望著能跟他結合,但卻從不勸他去讀書應舉,立身揚名,在她身上聞不到一般貴族婦女常有的那種夫貴妻榮的庸俗氣味。真正聯結寶玉、黛玉這一對情人的紅線,是他們共同的思想和志趣。他們都是從傳統禮法中開始覺醒的人,是貴族階級中有著自由傾向和人文主義思想的人物。比如寶玉挨打是一次因多種矛盾糾結在一起而引發的大沖突。在這場尖銳的沖突中,真正站在寶玉一邊深切而真摯地同情和疼愛他的,并不是在關鍵時刻喝令賈政住手因而使整個局面化險為夷的賈母,不是大呼心肝寶貝哭得死去活來的王夫人,不是表現出很有分寸的親切而骨子里卻冷若冰霜的薛寶釵,而是那個情深意切深沉柔弱的林姑娘。寶玉被打之后,黛玉去探傷,半天,只有無聲之泣,萬句言詞只化出的一句矛盾的話:“你從此可都改了吧!”黛玉就是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將她的心剖視給了寶玉,給了寶玉巨大的體貼、慰藉與支持。而寶玉那句“我便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表示誓不回頭的話,只在林姑娘一個人面前說出來。在那樣一場使寶玉幾致喪生的大風波之后,這樣的話是只能在心心相印的知己面前才能說得的。:
五、《紅樓夢》中“禮樂”的殘忍和虛偽。
《紅樓夢》特別突出地寫出了“禮樂”的殘忍和虛偽。元春省親時,老祖母、母親需品服大妝,向她下跪;父親前來相見,只能隔簾行參,這種為突出君權而違背人性的儀禮,是歷代儒家制禮作樂的產物。當元春和家人在笙歌繚繞中“嗚咽對泣”、“硬噎難言”之時,讀者都會體會到“禮樂”的滋味?!都t樓夢》里面,從子女對長輩的昏定晨省,到逢年過節、生日喪葬、宗祠祭祀,等等,處處都是維護尊卑、貴賤、長幼、嫡庶等封建宗法關系的禮,處處都顯示出“禮”的不可逾越。王熙鳳強調辦事“不過是個禮”,她就是憑著這個“禮”,肆意虐殺丫頭、奴仆,欺負上輩的姨娘,不擇手段把尤二姐逼上絕路。
康雍乾時期人文主義的社會基礎還很薄弱,賈寶玉和林黛玉的追求與抗爭,必然是失敗的結局。賈寶玉性格柔懦,帶有嚴重的寄生性,他雖然一再發表憤世嫉俗的言論,但從沒有改造現實社會的能力與勇氣。當大觀園這個“地靈人杰”的女兒國一旦被毀滅,賈寶玉便找不到出路。他不肯走上封建家長期望于他的“仕途經濟”之路,對強行捏合的婚姻又感到厭煩,那么擺在他面前的就只有一條路可走:出家做和尚。寶玉出家,是一個弱者在嘗盡人生辛酸苦痛之后的悲劇性選擇。黛玉“淚盡而逝”和寶玉出家為僧,正表明了18世紀中國人文主義的局限性,但《紅樓夢》所貫串人文主義思想,對當時人和后世人都有著極大的啟蒙作用。
參考文獻:
李廣柏.中國歷史上的人文主義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