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3 01:09:21
序論:在您撰寫技術類職稱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眾所周知,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前貿易保護主義發展的產物,從經典的國際貿易理論上說,貿易保護政策的實施不利于全球資源的合理配置,各國所獲得的利益較自由貿易的情況下所獲得的利益會減少,那為什么各國還是會傾向于選擇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呢?
一個很重要且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進口國的企業或相關行業,特別是那些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或行業,會受到進口產品的影響,其利益遭受到嚴重損害。也就是說,設置壁壘根本上是為了保護本國相關產業和行業。由于各國在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技術水平、需求偏好與經濟稟賦等客觀條件上存在著差異,使得各國的技術性措施之間產生著分歧,為了保證自身的最大利益,各國間必然形成技術性貿易壁壘。
假設:A國和B國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和貿易;A國在甲產品生產上有優勢,B國在乙產品生產上有優勢,兩國分別從對方進口自己的劣勢產品,即A國從B國進口乙產品,B國從A國進口甲產品。A國和B國只允許采用技術壁壘方式(TBT)來限制對方出口,它們的策略及利得如下圖,所示,
理性的國家知道,如果雙方都不設置技術壁壘,他們都能夠從貿易中獲得0.5個單位利益,這對雙方來說,是一種“雙贏”的格局。但是,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是他們的占優策略。因為,在一方設置技術壁壘行為被允許的情況下,如果對方選擇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那么他將獲得1個單位利得;如果對方選擇設置技術壁壘,他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則會使自己造成1單位利益所得損失。相反,如果他選擇設置技術壁壘,他的利益所得損失為零。根據理性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則,每一個理性主體都會剔除嚴格的劣策略(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去選擇設置技術壁壘。因此,盡管各國都知道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能獲得一定的利益,但考慮到在其他國家設置了技術壁壘之后自身的利益會有損失,所以,為了能夠回避這種風險,各國最終還是有很強烈的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意愿。
2、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形成機理:壁壘設置方國內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
技術性貿易壁壘既是各國之間相互博弈的結果,也是各國內部政治和經濟力量相互平衡的結果。在一個民主的政體中,多數人的意愿應該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當少數利益集團受到損害時,迫于政治壓力或為了贏得更多的選票,政府往往采取了少數利益集團的建議。這與關稅的實施是相同的,關稅的采用必然導致消費者福利的損失,技術壁壘的設置給消費者帶來的是較少的產品選擇和較高的消費價格。但不同的是,技術壁壘的設置常常是符合了或者至少表面上符合了消費者的利益(保護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保護消費者生存環境的潔凈和安全等),相關的壓力集團有更好的口實來要求技術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政策運行會產生一定的市場結果,對經濟個體(包括生產者與消費者)有資源配置和福利影響,理性的經濟個體對不同的政策及其市場結果也有一定的偏好,必然會通過施加各種政治影響以實現自己的偏好,獲得利益最大化。消費者人數眾多,利益分散,每個消費者難以察覺自己在貿易保護下的福利損失,而且消費者更多的是注意他們在生產方面的地位,這個地位的維護和提高經常得益于進口保護政策。因此,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形成是一國內部政治和經濟力量相互作用與平衡的結果。
假設1:一國政府G有設置和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兩種選擇,國內生產者P有生產和不生產產品兩種選擇,但生產的產品在同國外產品的競爭上沒有優勢,國內消費者C有購買和不購買國內生產者生產的產品兩種選擇。那么,我們可以建立如圖2的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
由圖2模型可知,當政府選擇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時,該種產品可以自由進口,消費者可以選擇購買國內生產的也可選擇進口的該種產品,由于進口產品的價格低于國內生產者的價格,消費者當然會傾向于花費2個單位的利益損失購買進口產品,但此時國家和國內生產者什么都得不到,則國內生產者就會要求國家對該種產品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政府也會認為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存在,則會導致進口產品對國內的壟斷,國內生產者的大量倒閉,造成國家巨大的逆差,不利于本國該種行業的發展,從而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本國企業進行保護。當政府選擇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時,會對該產品的進口產生抑制作用,從而提高進口產品的價格,減少進口產品的數量。此時,盡管國內該種產品的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但會低于進入到本國市場的進口產品價格,對于消費者而言,如果選擇購買國內生產的該種產品,會造成自己3個單位的利益損失,國內生產者會得到2個單位的利益,政府得到1個單位的利益;如果消費者選擇購買進口產品則會造成自己5個單位的利益損失,國內生產者什么都得不到,政府能得到3個單位的利益。由于設置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后,消費者購買該種產品的支出增加了,會引起消費者的不滿,要求國家取消技術性貿易壁壘,從而形成了國家——國內生產者——消費者三方的博弈。但只有當國家認為國內該種產品已經具備了國際競爭力的時候,才會逐步取消技術性貿易壁壘。
假設2:一國內有兩個企業A和B,企業A已經從事某種產品的生產,并且在市場上具有穩定的銷售份額,且企業A可以通過要求政府是否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來打擊其他競爭者。企業B打算從事該種產品的生產,但是對企業A的競爭實力不完全了解,無法判斷企業A在企業B進入市場后的反應,此時,我們可以分兩種情況建立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一是企業A是屬于行業領先企業;二是企業A是屬于行業一般性企業。具體博弈策略及利得見圖3和圖4:
在圖3中,由于企業B是該行業的新來者,在技術、銷售渠道等各方面都不會比企業A更有優勢,而企業A是該行業的領先者,企業B的進入對企業A的影響不是特別大,但是,當企業B選擇進入市場,且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時,國外企業也會進入本國市場占去一定份額,所以企業B一定會傾向于要求本國政府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從而獲得更大收益。當企業B認為進入該市場所得到的收益太少而選擇不進入該市場時,對于企業A可以在本國市場上得到絕對多的收益,但是,如果要求本國政府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企業A便可以取得本國市場上的絕對壟斷。所以,無論企業B選擇進人還是不進入該產品市場,國內總會有企業要求政府要求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
在圖4中,因為企業A在該行業的競爭實力一般,所以企業B有可能在進入之后與企業A一統市場,由于這兩個企業本身實力都一般,會做各方努力,為自身減少競爭對手,擴大所得收益,所以,無論企業B進入市場與否,企業A都會要求政府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阻止國外企業進入本國市場。而當企業B進入市場后,就會同企業A一起要求政府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獲得最大收益。
總之,對國家而言,一方面,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加強與外國的貿易往來,盡可能地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另一方面,又為了保護那些缺乏國際競爭優勢或者幼稚產業,不得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企業而言,設置了技術性貿易壁壘,無疑會為自己的產品減少競爭對象,可以得到更多利益;而對于廣大的消費者而言,不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會導致國內同類產品更強烈的競爭,消費者能夠獲得更多的產品選擇和較低的消費價格。所以,由于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國內不同利益集團的利弊不一致,一個國家是否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設置何種程度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都是國內不同利益集團之間不斷博弈的結果。
3、結束語
因為技術性貿易壁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環境,所以能以一定的合理性來增加出口國產品的出口成本,從而起到限制其出口的作用,又因為它可以調控經濟貿易利益,所以一些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利用自身經濟、科技、政治上的優勢,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對世界公平貿易帶來極大危害,打亂世界貿易秩序,阻礙國際貿易正常發展。特別是我國作為一個“人世”不久、且對外依存度很高的發展中國家,國外嚴格的市場準入條件不僅大大限制了我國的商品出口,而且影響到我國國民經濟主要產業部門的發展。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意識到自己的落后,加快發展壯大自身;另一方面,也要區別對待,采取相應措施,有效應對那些不合理的技術壁壘。同時,我國政府也可以考慮對于我國具有相對優勢的行業,設定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論文摘要:中國加入WTO之后紡織服裝業出口持續高速增長,同時面臨越來越多的技術壁壘,深入研究這些壁壘的成因是選擇對策突破壁壘的當務之急。技術壁壘是技術標準、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的國際差異所引致,而深層的原因是紡織品國際間的供求差異。理解國際間的供求差異是應對技術壁壘的重要前提。本文將針對紡織服裝技術壁壘的成因進行深入分析。
一、高速增長的中國紡織品出口面臨技術壁壘
2005年開始進入紡織品出口的無配額時代,高速增長的中國紡織品出口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技術壁壘、勞工標準、特別保障措施等新興貿易壁壘已經開始涌現,深入研究這些壁壘的成因和對策已經成為當前的熱門課題。
紡織與服裝業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支柱產業和出口產業,其出口額占世界份額的比重逐年增加,1995年為12.22%,2003年為19.97%。2005年1月~7月,中國的紡織品出口額為615億美元,同比增長21.4%,其中對美國出口102億美元,同比增長73.5%;對歐盟出口111億美元,同比增長62.6%。對美歐出口占中國紡織品總出口的35%,對美歐出口快速增長成為拉動中國出口增長的動力,配額取消使中國紡織業的生產能力得以釋放,但是由此也引發了頻繁的貿易摩擦。
在各類貿易壁壘中,技術壁壘措施正成為各進口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限制進口的主流措施,中國紡織業也已經成為受國外技術壁壘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據商務部統計,2002年損失高達11.7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左右,出口企業受TBT限制的比例為67.2%。另據調查40%的企業受歐盟限制,27%受美國限制,25%受日本限制,8%受其他國家和地區限制,可見歐盟對目前我國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的影響最大,這與近兩年中國出口該地區的快速增長有關。由此可見,高速發展的紡織服裝業出口面臨國外的技術壁壘是當前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
二、技術壁壘的成因
貿易技術壁壘是指一國政府或非政府機構,以國家安全或保護人類健康、安全,保護動物或植物生命和健康,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采取一些與其他國家不一致的技術性措施,如技術法規、標準、包裝、標簽以及符合這些要求和確定產品質量及實用性能的認證和檢驗、檢疫的規定和程序,成為其他國家商品自由進入該國市場實實在在的障礙。為了促進貿易的自由化,GATT和WTO在多邊談判的努力下,傳統貿易壁壘不斷降低,但技術壁壘卻很難對付,“這種技術擘壘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好庇護所,是調節當今國際貿易的杠桿?!倍噙呝Q易自由化進程是技術壁壘貿易保護產生的歷史原因;近年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不平衡性是技術壁壘的貿易保護產生的客觀基礎: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是技術壁壘貿易保護得以盛行的內在合法動因。技術壁壘在貿易中占有越來越重的地位,被發達國家進口國更多地采用,也與其自身的隱蔽性、合理性、靈活性、復雜性等特點有關。因此技術壁壘正逐步成為取代關稅和其他非關稅壁壘的新貿易壁壘,成為發達國家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的主要手段和高級形式,構成影響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
技術壁壘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WTO允許各國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消費習慣制定與別國不同的技術標準,近幾年產品技術含量不斷提高、安全、健康、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TBT雖然也有推動世界各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但國際標準的制定者多數是那些在世界貿易體制中占主導地位,具有科技領先優勢的發達國家,使得參與貿易的發展中國家處于被動的位置。從我國出口產品的現狀分析,有較多的文獻認為形成技術壁壘的成因有:出口質量差、衛生檢疫有問題、信息服務體系滯后、國內企業盲目競爭、部分國家歧視性的衛生標準等。也有從法律和經濟兩個方面來分析技術壁壘的成因。作為新技術壁壘的一類綠色壁壘是新貿易保護主義和環保運動結合的產物,其形成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原因,人們消費觀念的更新,對綠色產品需求的擴大,是綠色壁壘形成的內在原因。
能查閱的大多數文獻研究的成因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直接表達成因,即根據WTO的技術壁壘協議的定義,認為技術壁壘的成因是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的國際差異所引致。第二類是從供給與生產角度分析,如生產技術、產品質量等供給因素的分析。事實上,一國的表象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水平,以及產業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等供給因素,均是一國經濟、技術、文化等各類因素相互影響和各自演化的結果。因此,經濟、技術、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影響和動態演化是技術壁壘深層次的成因。為了簡化問題,從供、求兩個方面的成因分析不失為一種新的合理嘗試。
三、技術壁壘成因的供求分析
目前,世界紡織行業已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高新技術和傳統紡織產業的融合將日益深化,許多新的標準紛紛出臺,新的生產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層出不窮,同時企業的生產方式、管理模式、出口運行模式以及消費者的需求和世界流行趨勢都發生著新的變革。我國雖然是紡織品出口大國,但由于在上述方面與發達國家(以歐盟、美國、日本為主)的差距,導致紡織品出口受技術壁壘限制。因此,從紡織服裝的世界供、求差異因素分析是真正理解技術壁壘成因的關鍵。
1.紡織品消費需求和流行趨勢的國內外差異引致的技術壁壘
(1)紡織品發達進口國與中國消費需求的比較分析。美國、歐盟、日本是最主要的幾個我國紡織品進口國,我國出口的紡織品近70%是出口到這些國家。從這些國家最近的消費需求分析可以發現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發展,主導世界消費群體者的消費意識不斷有新的變化:一方面,個性化消費逐漸成為未來市場的一個主要趨勢,人們對現代生活方式、衣著時尚的多樣化的審美需要,要求產品在風格、色彩、手感、造型上都要創造不同特色,在他們看來其代表著一種消費文化,一種自我個性的體現;另一方面,隨著環保問題正逐步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綠色消費已成為時代的潮流,因而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紡織品的健康、安全和衛生。據有關資料表明,帶有綠色標志的產品正日益博得消費者的青睞,在一些發達國家,喜歡購買綠色生態紡織服裝產品的人已超過50%,在歐洲,有47%的人喜歡購買“綠色”紡織品,而在德國更有80%以上的德國人在購買時首先考慮“綠色”因素。而且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愿意為綠色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很顯然,綠色消費已經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潮流,影響到紡織行業的各個領域。相比之下中國的消費需求變化相對遲緩。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國紡織行業的消費需求也會隨著世界紡織行業的趨勢而變,“生態紡織品”的意識在中國消費者中逐步樹立起來,同時受西方和日韓的一些影響,個性化消費也開始在消費者中流行,但是總的需求還是在發達國家之后,據課題組的調查:雖然有過半的人對生態紡織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絕大部分仍是停留在非常初層次的認識上,比如認為全棉紡織品是有利于生態的,而很少有人認識到紡織品的染料色牢度,紡織品廢棄后處理等方面的生態影響,只有38%左右的人認為在購買時會考慮到環境生態因素。
由此可見,在中國,多數消費者仍以價優物實為主要觀念,與國外有一定的距離。而這種消費需求的距離和產生這種距離的原因是整體經濟消費水平、生活的環境以及對生態產品的認識等國際差異,這是引起中國紡織品出口遭受技術壁壘的重要原因,因為國內生產總是首先為了迎合本國消費的需求,在這樣的消費環境中要去生產滿足更高意識、更高(2)國內外流行趨勢的比較分析。近些年,世界紡織行業也呈現出了更多的流行趨勢,第一,流行的周期越來越短,特別是成衣,不僅表現在產品的季節性更迭,而且表現在季節此一時彼一時的差異;第二是流行的范圍更廣,發生在面料、款式、設計甚至是其他的紡織配件方面;其三是隨著科學技術與創新、需求相結合,更多高功能、高性能紡織品,衛生保健功能性紡織品,環保性紡織品等在市場上以更快的速度展示出來。以面料為例,繼竹纖維推出后,又出現了大豆纖維、玉米纖維等原料開發;最后是紡織產品的附加值越來越高,涉及到文化價值、品牌價值等。而我國紡織行業的流行趨勢在最近幾年也呈現出和世界紡織行業類似的特點,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但是由于我國在對流行趨勢的關注上起點較低,需求的差距,加上中國流行信息的收集速度還不能和世界發達國家同步,如法國、意大利等一般都會提前12個月對當年的流行面料、色彩等作預測并信息,這些國家主導著世界紡織品的流行趨勢,中國目前只是流行的跟從者,有時甚至還出現在中國剛剛流行的卻在國外已經不適應國外市場的情況,這樣的被動局面也是導致我國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的部分原因。超級秘書網
2.紡織品供給因素國內外差異引致的技術壁壘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紡織行業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在信息產業的推動下,正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新的紡織生產工藝、技術等層出不窮。這種趨勢在發達國家更為明顯,當前“過程應用計算機化、紡織機械機電一體化、紡織技術復合化、印染后整理技術現代化、紡織產品高科技化”是國際紡織技術的發展趨勢。而且,世界先進的紡織技術都牢牢掌握在發達進口國家手中。
紡織行業的生產設備是提高紡織技術的前提,是推動紡織產品向高水平、高技術發展的硬件手段,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紡織設備的發展從未停止。國外幾乎所有提花機和大圓機安裝了電子提花裝置,美國紡織工業的棉紗100%為無結紗,西歐已從2001年起的5年時間里用密實紡紗機取代全部傳統環錠細紗機。發達國家還相繼出現了生產機器人,無人全自動化生產線。但是中國的棉紡織工業無結紗還不到60%。因此,技術、設備的落后是導致我國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的內部原因。此外,紡織品生產企業的生產經營、出口模式、生態意識、品牌、新產品開發以及人才等供給因素均有較明顯的國際差異。
四、結論
供和求的國際差異導致產品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的國際差異,從而形成貿易中的技術壁壘。這種作用機制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1)生產技術等供給差異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2)文化觀念等導致的需求差異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這是兩條基本的作用渠道。從一般意義上分析,生產技術和產品設計等供給因素是導致技術壁壘的直接因素,同時依賴于特定文化和消費習慣的消費者對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等技術性文件的制定會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法規的制定聽取具有公民投票權的消費者意見是各國民主的重要體現。同時,在市場經濟供求關系和競爭關系相互作用之下,需求因素對生產供給因素具有強力的引導作用,尤其是紡織服裝品,因而形成:需求因素供給因素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經濟社會各類復雜因素的發展又對需求和供給發展產生影響;形成: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因素和供給因素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如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導致需求因素的變化和供給因素的變化。從以上分析可見技術壁壘成因的復雜性,但是,產生技術壁壘的內在成因機制必然通過供求兩條渠道實現,因此,研究供求差異是分析貿易技術壁壘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高瀏?。夹g壁壘發展動態與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2004,(2):58.
[2]莊謹.紡織品出口直面國際綠色壁壘[J].外貿與商檢,2002,(3):35—36.
[3]高志前,馬濤.技術壁壘導致中國紡織業11.7億美元損失[J].WTO經濟導刊,2004,(4):20—21.
[4]馬濤.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直面歐盟技術壁壘[J].WTO經濟導刊,2004,(2):68—69.
針對教育技術學專業實踐應用課程設置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本著促進課程良性發展的原則,筆者認為需從以下幾個方向努力、強化。
1據社會需求分方向分層次靈活開設實踐課程
當前社會對教育技術學專業師范類畢業生的需求可分為兩個方向:教學方向和教輔方向。需求方向不同,培養方向也不同,開設的課程也應有所區別,有所側重。如,對教學方向人員來說應重點培養他們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促進學生學習,提升學習績效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實踐應用等能力,因此該方向的課程應開設諸如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多媒體課件設計和開發、教學系統設計等課程。而對于教輔方向人員的培養則主要提升他們在教育教學過程創設學習環境的各種實踐能力,特別是計算機理論和實踐的能力,可以開設諸如計算機操作系統(linux、windows等)管理、網絡課程系統的設計和開發、數字化校園建設等方面的課程。如此,課程的開設不僅能滿足社會需求,也加強了教育過程方面的實踐。
社會除需求方向不同外,對各層次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因而實踐應用類課程的開設還應根據層次的不同有所側重。如,師范類專科生和本科生在畢業后主要是從事實際的具體的實踐工作(中小學教學、計算機維護、網絡教育資源檢索和管理、教育資源開發等),這些工作需要畢業生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此外專科生一般在小學任教,更應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意識,則??粕膶嵺`活動更應該注重教學模式實踐和教學設計過程實踐等。而在研究生這個階段由于學生已具有較高的理論研究水平,這些理論研究需要在實踐應用中加以驗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因此該階段開設的課程可側重教育資源總體的設計和開發以及前沿技術的教育應用等(如,探索新技術如何應用于教育、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分布式教育資源庫建設等)。
2采取多種方式靈活解決實踐活動中設備匱乏問題
對于實踐應用類課程,學生只有通過多練才能牢固掌握理論和實踐,而實驗設備是學生學習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證。由于教育技術學實踐課程涉及的實驗設備范圍較廣(如,計算機機房、網絡實驗室、音視頻采錄編輯設備等等),且設備老化及更新換代頻繁,各種原因造成大多數學校的實驗設備緊缺。解決此類問題的方式很多,但最根本的還是積極爭取學校及國家財政支持,不過這種方式要從學校整體考量且周期較長。在設備緊缺的情況下為保障實踐活動的正常進行,可以采取一些臨時的解決方案。比如,盡可能采取分組的方式分批實踐來緩解壓力;如果實踐活動中所需設備是普通設備且大多數學生擁有的情況下(如,計算機設施等),鼓勵學生自帶設備,既符合學生的使用習慣,也能保障實踐活動的順利實施;一般情況下實踐設備開課階段的學生才能借用,這不利于學生熟練操作設備能力的形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課部門可以通過擴大設備借用對象的范圍及延長借用時間來保證學生實踐中對設備的需求。
3系統化開設實踐應用類課程
當前課程的開設不管是課程內容上還是開設時間都是階段性的、相對孤立的,可持續性較差。這會造成學習內容隔離孤立,學生不知道學習的課程之間的聯系,學習任務完成即可,還會認為對于大學的學習只要在特定階段完成其對應課程的學習且考試過關能拿到畢業證即可,這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系統化開設課程可以從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出發,分析解決問題過程中涉及的知識,并根據解決步驟學習相關知識。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有總體認識,還能對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及最終要達成的目標有清晰的認識,這就形成一種相互聯系的“流”,而不再是“點”了。當然,系統化開設課程除具有整體性、階段性,還具有動態性。課程設置順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根據具體的實踐活動動態調整(如,設計開發網站系統的學習可以對數據庫知識、網站后臺語言學習、后臺及前臺頁面開發等重要知識根據系統化教學的要求動態調整學習順序)。
4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開展實踐應用類教學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教學模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如,探究式教學、情景化教學、網絡協作學習等)。但當前我們教師采用的依然是傳統的課堂講授型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課上講、學生聽的單向溝通的模式,學生學習中缺少動力和熱情,學習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因此,教育信息化下的教學模式有必要根據課程的性質及內容靈活多變地加以選擇。
教育技術學實踐類課程要求學生能綜合掌握較強的技術知識,且能將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術與現實的具體問題聯系起來以適應從業崗位的需求。但由于課程的開設具有階段性,學生不了解各階段知識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程的教學中教學模式傳統且單一,學生易養成只聽講而不實踐或照本宣科地按教師提供的案例完成實踐,根本不深入思考,造成實踐能力欠缺。
要解決此類問題,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養成動手實踐意識,提升實踐能力。如,在教育技術學網站系統開發類的實踐課程教學中可采用基于真實案例的教學方式。由于它是以真實案例實踐為基礎的,對學生來說這個項目要達到的目標是明確的,但對具體實施方式充滿期待,那么學生自然會期待項目的實施效果及通過技術實施的過程。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此外,真實的網站系統案例是一個完整的項目,要完成它必須細化項目,細化后的模塊就涉及各塊具體的知識,這樣不僅能使實踐類課程的學習系統化,還能讓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學習各階段的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互動交流,而不能讓學生只聽不練、不思考。為此,教師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所謂翻轉課堂,也稱翻轉學習,即學生在課下對以教學視頻為主的教學材料進行自主學習,課上則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作業提問或開展項目實踐應用實驗協作學習和深度研討等活動的學習方式。這樣學生在課前就能充分發揮利用學習資源個性化學習的自主性,遇到問題還可以通過即時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這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加強其學習交流能力。在課中,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釋疑并進行學習反思,能內化所學知識。在課后,在知識內化的基礎上對項目進行實踐,形成舉一反三的效果,真正達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需求中的目的。
5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支持
網絡學習資源為學生個性化學習、解決問題以及各種學習模式的實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特別是對學生的實踐應用學習。實踐應用課程注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技能的形成,而技能的形成少不了觀摩、實踐,才能逐步內化為學生的技能。不管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是何種教學模式,在課前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豐富的學習資源都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教師就可以采取適當的方式對學生需掌握的知識加以引導,學生學習后再經過教師的講解和演示才能找到自己的差距,不僅能學習到新的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自我反思意識。此外,由于人的短時記憶只有強化后才能成為長時記憶,學生對課堂上教師的持續講解和演示并不能牢固掌握,只能課后通過筆記、視頻等資源強化。因此,課堂教學的視頻資源對實踐應用課程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這樣的視頻資源可以借鑒微課的形式形成微視頻,它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開展的簡短的教學活動的視頻。特別是計算機實踐應用類課程,其微視頻制作簡單,只需將教師的演示操作錄屏即可,課程結束后將其分享強化課堂知識,且隨著云盤等存儲空間的興起,完全可以滿足微視頻存儲需求。
6采用多種評價方式提高實踐技能
對實踐應用類課程而言,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最直觀的就是實踐后形成的作品等成果。當然在評價其學習知識和技能提高的同時,還要關注其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評價不能只注重結果更要注重學習過程。對學生的評價,評價主體不能只是教師,還應該根據實踐課程的性質開展學生自評、互評等,其中互評不僅能找出他人存在的問題,也能查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競賽就是這樣一種很好的評價方式。
二、總結
開展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要建立自己的特色,實踐創新訓練是實踐教學內容的提高和深化,是實踐教學的延伸和組成部分,是對實踐教學的補充和提高。
1.項目充分利用校園資源
共享創新平臺的搭建,創造集聚和集約優勢,提高教育教學資源的利用率;項目組將統籌考慮,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現有的場地資源,在原有基地功能基礎上,拓展特色內容,以突出專業特色、完善配套設施,最大范圍的發揮資源優勢。
2.項目充分實現跨專業融合
結合項目實際需要,充分利用藝術設計專業各個不同專業的特點,將跨專業、跨年級的學生整合在一個創新團隊中,讓他們充分展現各自專業所長,并最終完美呈現整個項目效果。藝術類各專業根據所屬行業性質、企業工作流程按課程項目化、教學做一體化、實訓生產化、作品產品化為實施路徑。為高職人才培養提供現實途徑,直接推動專業建設向縱深發展。
3.項目充分體現創新意識
高職學生的實踐創新訓練,是煥發大學生創意激情,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增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實現以創新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搖籃。在結合學生創意、創新等實踐環節的基礎上,同時引入學生自主創新、自我管理、自我設計,在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吸引有創意、創新、創業意愿和能力的優秀學生參與其中,為培養高素質、高潛力的復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二、實施實踐創新訓練的原則
實施實踐創新訓練,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一種創新。目前高職教育實踐創新訓練已在一些高職院校開始實施,訓練項目實施過程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訓練注重過程參與。高職學生實踐創新訓練的實施更加注重實踐創新研究過程。引導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選題、自主設計實驗實訓、實施實驗實訓、進行數據分析處理和撰寫總結報告等工作,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組織實施能力。
2.訓練注重實踐創新。訓練鼓勵學生結合學科專業,從自身所長與興趣出發,積極參與實驗實踐活動,在探索、研究、創新的實踐訓練過程中,提出自己的建議。
3.訓練注重切實可行。訓練選題要思路新穎、目標明確、研究方案及技術路線可行、實施條件可靠的項目。首先,與教學工作、教學實踐、生產實踐、課題研究等活動結合,針對在實習實踐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技術革新等項目進行研究和創新。其次,與省市國家開展的創業項目相結合。通過征集、學生自主設計的創業項目,學校創業基地給予場地技術等條件支持。
三、實施實踐創新訓練的效果和存在的問題
實踐創新訓練的運行機制,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敢于創新的品質。學會分析項目要求、操作規程,掌握計算機輔助設計制作技術,培養自主學習和可持續性學習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和專業技能。學生在完成實踐創新訓練的同時,必要的調研工作使學生開拓了眼界。著重增強學生的設計觀念,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設計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美學和技能,增強實踐操作能力及項目的最終表現應用能力。
關鍵詞:紡織服裝;技術壁壘;成因;供求差異
一、高速增長的中國紡織品出口面臨技術壁壘
2005年開始進入紡織品出口的無配額時代,高速增長的中國紡織品出口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技術壁壘、勞工標準、特別保障措施等新興貿易壁壘已經開始涌現,深入研究這些壁壘的成因和對策已經成為當前的熱門課題。
紡織與服裝業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支柱產業和出口產業,其出口額占世界份額的比重逐年增加,1995年為12.22%,2003年為19.97%。2005年1月~7月,中國的紡織品出口額為615億美元,同比增長21.4%,其中對美國出口102億美元,同比增長73.5%;對歐盟出口111億美元,同比增長62.6%。對美歐出口占中國紡織品總出口的35%,對美歐出口快速增長成為拉動中國出口增長的動力,配額取消使中國紡織業的生產能力得以釋放,但是由此也引發了頻繁的貿易摩擦。
在各類貿易壁壘中,技術壁壘措施正成為各進口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限制進口的主流措施,中國紡織業也已經成為受國外技術壁壘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據商務部統計,2002年損失高達11.7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左右,出口企業受TBT限制的比例為67.2%。另據調查40%的企業受歐盟限制,27%受美國限制,25%受日本限制,8%受其他國家和地區限制,可見歐盟對目前我國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的影響最大,這與近兩年中國出口該地區的快速增長有關。由此可見,高速發展的紡織服裝業出口面臨國外的技術壁壘是當前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
二、技術壁壘的成因
貿易技術壁壘是指一國政府或非政府機構,以國家安全或保護人類健康、安全,保護動物或植物生命和健康,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采取一些與其他國家不一致的技術性措施,如技術法規、標準、包裝、標簽以及符合這些要求和確定產品質量及實用性能的認證和檢驗、檢疫的規定和程序,成為其他國家商品自由進入該國市場實實在在的障礙。為了促進貿易的自由化,GATT和WTO在多邊談判的努力下,傳統貿易壁壘不斷降低,但技術壁壘卻很難對付,“這種技術擘壘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好庇護所,是調節當今國際貿易的杠桿?!倍噙呝Q易自由化進程是技術壁壘貿易保護產生的歷史原因;近年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不平衡性是技術壁壘的貿易保護產生的客觀基礎: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是技術壁壘貿易保護得以盛行的內在合法動因。技術壁壘在貿易中占有越來越重的地位,被發達國家進口國更多地采用,也與其自身的隱蔽性、合理性、靈活性、復雜性等特點有關。因此技術壁壘正逐步成為取代關稅和其他非關稅壁壘的新貿易壁壘,成為發達國家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的主要手段和高級形式,構成影響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
技術壁壘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WTO允許各國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消費習慣制定與別國不同的技術標準,近幾年產品技術含量不斷提高、安全、健康、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TBT雖然也有推動世界各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但國際標準的制定者多數是那些在世界貿易體制中占主導地位,具有科技領先優勢的發達國家,使得參與貿易的發展中國家處于被動的位置。從我國出口產品的現狀分析,有較多的文獻認為形成技術壁壘的成因有:出口質量差、衛生檢疫有問題、信息服務體系滯后、國內企業盲目競爭、部分國家歧視性的衛生標準等。也有從法律和經濟兩個方面來分析技術壁壘的成因。作為新技術壁壘的一類綠色壁壘是新貿易保護主義和環保運動結合的產物,其形成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原因,人們消費觀念的更新,對綠色產品需求的擴大,是綠色壁壘形成的內在原因。
能查閱的大多數文獻研究的成因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直接表達成因,即根據WTO的技術壁壘協議的定義,認為技術壁壘的成因是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的國際差異所引致。第二類是從供給與生產角度分析,如生產技術、產品質量等供給因素的分析。事實上,一國的表象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水平,以及產業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等供給因素,均是一國經濟、技術、文化等各類因素相互影響和各自演化的結果。因此,經濟、技術、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影響和動態演化是技術壁壘深層次的成因。為了簡化問題,從供、求兩個方面的成因分析不失為一種新的合理嘗試。
三、技術壁壘成因的供求分析
目前,世界紡織行業已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高新技術和傳統紡織產業的融合將日益深化,許多新的標準紛紛出臺,新的生產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層出不窮,同時企業的生產方式、管理模式、出口運行模式以及消費者的需求和世界流行趨勢都發生著新的變革。我國雖然是紡織品出口大國,但由于在上述方面與發達國家(以歐盟、美國、日本為主)的差距,導致紡織品出口受技術壁壘限制。因此,從紡織服裝的世界供、求差異因素分析是真正理解技術壁壘成因的關鍵。
1.紡織品消費需求和流行趨勢的國內外差異引致的技術壁壘
(1)紡織品發達進口國與中國消費需求的比較分析。美國、歐盟、日本是最主要的幾個我國紡織品進口國,我國出口的紡織品近70%是出口到這些國家。從這些國家最近的消費需求分析可以發現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發展,主導世界消費群體者的消費意識不斷有新的變化:一方面,個性化消費逐漸成為未來市場的一個主要趨勢,人們對現代生活方式、衣著時尚的多樣化的審美需要,要求產品在風格、色彩、手感、造型上都要創造不同特色,在他們看來其代表著一種消費文化,一種自我個性的體現;另一方面,隨著環保問題正逐步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綠色消費已成為時代的潮流,因而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紡織品的健康、安全和衛生。據有關資料表明,帶有綠色標志的產品正日益博得消費者的青睞,在一些發達國家,喜歡購買綠色生態紡織服裝產品的人已超過50%,在歐洲,有47%的人喜歡購買“綠色”紡織品,而在德國更有80%以上的德國人在購買時首先考慮“綠色”因素。而且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愿意為綠色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很顯然,綠色消費已經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潮流,影響到紡織行業的各個領域。相比之下中國的消費需求變化相對遲緩。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國紡織行業的消費需求也會隨著世界紡織行業的趨勢而變,“生態紡織品”的意識在中國消費者中逐步樹立起來,同時受西方和日韓的一些影響,個性化消費也開始在消費者中流行,但是總的需求還是在發達國家之后,據課題組的調查:雖然有過半的人對生態紡織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絕大部分仍是停留在非常初層次的認識上,比如認為全棉紡織品是有利于生態的,而很少有人認識到紡織品的染料色牢度,紡織品廢棄后處理等方面的生態影響,只有38%左右的人認為在購買時會考慮到環境生態因素由此可見,在中國,多數消費者仍以價優物實為主要觀念,與國外有一定的距離。而這種消費需求的距離和產生這種距離的原因是整體經濟消費水平、生活的環境以及對生態產品的認識等國際差異,這是引起中國紡織品出口遭受技術壁壘的重要原因,因為國內生產總是首先為了迎合本國消費的需求,在這樣的消費環境中要去生產滿足更高意識、更高(2)國內外流行趨勢的比較分析。近些年,世界紡織行業也呈現出了更多的流行趨勢,第一,流行的周期越來越短,特別是成衣,不僅表現在產品的季節性更迭,而且表現在季節此一時彼一時的差異;第二是流行的范圍更廣,發生在面料、款式、設計甚至是其他的紡織配件方面;其三是隨著科學技術與創新、需求相結合,更多高功能、高性能紡織品,衛生保健功能性紡織品,環保性紡織品等在市場上以更快的速度展示出來。以面料為例,繼竹纖維推出后,又出現了大豆纖維、玉米纖維等原料開發;最后是紡織產品的附加值越來越高,涉及到文化價值、品牌價值等。而我國紡織行業的流行趨勢在最近幾年也呈現出和世界紡織行業類似的特點,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但是由于我國在對流行趨勢的關注上起點較低,需求的差距,加上中國流行信息的收集速度還不能和世界發達國家同步,如法國、意大利等一般都會提前12個月對當年的流行面料、色彩等作預測并信息,這些國家主導著世界紡織品的流行趨勢,中國目前只是流行的跟從者,有時甚至還出現在中國剛剛流行的卻在國外已經不適應國外市場的情況,這樣的被動局面也是導致我國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的部分原因。
2.紡織品供給因素國內外差異引致的技術壁壘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紡織行業作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在信息產業的推動下,正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新的紡織生產工藝、技術等層出不窮。這種趨勢在發達國家更為明顯,當前“過程應用計算機化、紡織機械機電一體化、紡織技術復合化、印染后整理技術現代化、紡織產品高科技化”是國際紡織技術的發展趨勢。而且,世界先進的紡織技術都牢牢掌握在發達進口國家手中。
紡織行業的生產設備是提高紡織技術的前提,是推動紡織產品向高水平、高技術發展的硬件手段,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紡織設備的發展從未停止。國外幾乎所有提花機和大圓機安裝了電子提花裝置,美國紡織工業的棉紗100%為無結紗,西歐已從2001年起的5年時間里用密實紡紗機取代全部傳統環錠細紗機。發達國家還相繼出現了生產機器人,無人全自動化生產線。但是中國的棉紡織工業無結紗還不到60%。因此,技術、設備的落后是導致我國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的內部原因。此外,紡織品生產企業的生產經營、出口模式、生態意識、品牌、新產品開發以及人才等供給因素均有較明顯的國際差異。
四、結論
供和求的國際差異導致產品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的國際差異,從而形成貿易中的技術壁壘。這種作用機制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1)生產技術等供給差異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2)文化觀念等導致的需求差異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這是兩條基本的作用渠道。從一般意義上分析,生產技術和產品設計等供給因素是導致技術壁壘的直接因素,同時依賴于特定文化和消費習慣的消費者對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等技術性文件的制定會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法規的制定聽取具有公民投票權的消費者意見是各國民主的重要體現。同時,在市場經濟供求關系和競爭關系相互作用之下,需求因素對生產供給因素具有強力的引導作用,尤其是紡織服裝品,因而形成:需求因素供給因素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經濟社會各類復雜因素的發展又對需求和供給發展產生影響;形成: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因素和供給因素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差異技術壁壘,如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導致需求因素的變化和供給因素的變化。從以上分析可見技術壁壘成因的復雜性,但是,產生技術壁壘的內在成因機制必然通過供求兩條渠道實現,因此,研究供求差異是分析貿易技術壁壘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高瀏琛.技術壁壘發展動態與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2004,(2):58.
[2]莊謹.紡織品出口直面國際綠色壁壘[J].外貿與商檢,2002,(3):35—36.
[3]高志前,馬濤.技術壁壘導致中國紡織業11.7億美元損失[J].WTO經濟導刊,2004,(4):20—21.
[4]馬濤.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直面歐盟技術壁壘[J].WTO經濟導刊,2004,(2):68—69.
[5]秦貞俊.世界棉紡織工業的技術進步[J].國外紡織技術,2001,(10):12—13.
[6]宋明順.貿易技術壁壘—規則、實踐及對策[M].北京:計量出版社,2002.
1、選擇論文題目
2、確定論文研究計劃
3、擬定職稱論文題目
4、職稱論文的寫作
第一步首先來說說如何選擇論文題目:
選擇論文題目一般都是從自己的日常觀察,或自己在閱讀論文或報紙時發現自己的一些經驗。另外或是從事某一類型研究的渴望等等。
第二步接著我們來說確定論文的研究計劃:
我們在確定這個研究計劃是否是學術研究,或是其它重要的還是研究問題。論文的研究計劃要先看是否可行,更還要看:時間、經費、人力、與資料的現值以及研究倫理的考量,也不要太執迷于技術研究。
第三步就是擬定職稱論文題目的問題:
職稱論文題目須抓住整篇職稱論文的精髓,不能過度優化,也不能太狹隘。最好就是能很合理的表達出職稱論文主題。有些人會采用副標題的手法,個人覺得這樣就非常不錯。
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就是職稱論文?的寫作了,不過這個問題看似非常容易,其實是非常復雜的,有可能論文會寫得非常亂,但然只要認真的寫作,相信文章的內容還是會寫得很理想的。
論文的結構大致分為以下7個部分。
①前言:
②文獻回顧:
③研究方法
④發現與討論
⑤結論(與建議)
⑥參考書目(或參考文獻)
關鍵詞:職稱論文;職稱評審;論文質量
中圖分類號:G3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前言
職稱論文在職稱評審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人力資源部職稱評審委員會在職稱答辯之前都規定了申報論文的具體要求和評分標準。參加職稱答辯人員會按照規定要求選擇發表的刊物、確定論文的數目、字數以及內容等,這些都成為職稱評審申報人員得不得不的問題。尤其是在過程中,受時間和工作條件的限制,他們想方設法讓論文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率的方式火速發表,嚴重擾亂了的市場。有經濟能力和關系的參評人員,可以通過關系在不同的期刊不同的時間分別發表多篇內容雷同,質量不佳的論文。在職稱評審之前,管理人員都要對參評者進行專或獲獎論文資格審查和打分。論文的數量、檔次、對相關專業影像程度都會在職稱評審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職稱存在的問題
首先,發表論的動機不純,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評審。一些參評人員始終認為本身工作能力的高低才是最重要的,論文能否發表以及論文質量的高低都不能說明問題,論文寫的好工作未必就能干的好,工作干的好寫論文水平不一定高。他們認為只要工作干好職稱就成評好,不重視將工作中的終結落實到理論上。這就導致了發表職稱論文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很明確:只是單純滿足職稱評審的量化打分要求。長此以往,這種做法就會讓專業技術人員在工作中失去撰寫論文、搞科研、做總結的動力,完成的論文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是應景之作而已。這就會讓論文的發表流于形式失去意義。其次,審核論文草草了事不夠仔細。工作人員在審核論文是不關心其質量,只看論文是否是、第幾作者、發表在何種檔次的學術刊物、是否屬于核心重點期刊、重復率多少。不會去審查參評人員的論文質量,只是簡單的確定“有沒有論文”。參評人員只要達到職稱評審規定的數目以及期刊的規定,就相當于完成論文審查這一項。至于論文是通過何種渠道發表、重復率有沒有很高、是否抄襲他人都不重要,審核的關鍵是有論文就可以了。參評人員和評審人員往往最容易忽視論文其本身的價值。所以,論文的內容、論文的水平才是至關重要的,通過論文的水平去客觀的了解和認識相關領域學科,了解參評人員。綜上所述,職稱論文背后顯露出的各種相關問題,其問題的本質不在于論文本身,而是相關審查監督的機制不夠,所以相應的解決方案當然不是扼殺,而是要增強相關審查機構檢查論文質量的力度。
三、提高職稱質量具體做法
第一,要對論文的質量進行初步評定。條件允許可以組織成立職稱論文評定委員會或者專家組對參評的職稱論文進行綜合審查,著重檢查論文研究的方向,是否和參評人員從事工作領域相關,是否是對相關領域的某一問題或現象進行論述。至于論文的篇幅就可以酌情而定,只要把要闡述的問題說明清楚,解決的辦法表達完整,達到撰寫論文的目的就行就可以。
第二,對論文作者真實性進行身份驗證,也就是看該論文是否是本人所寫或者參與其中。只要審核人員認真審查,調用多種渠道例如網絡資源搜索和檢測論文等就一定會得到正確的結果,從而“冒牌職稱論文”也會得到相應的遏制。網絡在論文管理監督方面中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好的利用網絡手段可以營造一種良性循環的職稱論文學術氛圍,所以,在這里建議審查人員應該多多利用網絡平臺作為管理監督論文的一個重要的科學手段。
第三,監測論文是否抄襲。目前職稱很多存在抄襲假冒的現象,抄襲的形式又多種多樣,為監測增加了難度。有些論文和參評人員從事的工作、研究的領域根本沒有關系,只是單純的抄襲他人論文稍加改動就成為自己的,這樣既對自己不負責任同時也侵犯了論文原著者的著作權,隨著職稱和工資還有切身利益越來越密切,這種情況也愈演愈烈,特別是網絡化的普遍,以及相關軟件的出現,使論文造假抄襲變得越來越方便和商業化。甚至在一些國家核心的權威期刊中都會有類似的現象,這無疑也是對論文抄襲的一種縱容。審查人員可以重點對作者的主要觀點進行審查,同樣一個觀點,任何人都可以去論述,但是所持的方向及所要闡述的重點不盡相同,這樣就可以相對準確的把握方向,即使是同樣的觀點,由于表述方式和闡述角度不同,寫出的論文也不會有百分百的相同。此外,在檢查論文時,也要看引用的參考文獻是否符合規定以及相關要求,正常情況下,發表的學術論文都會對引用參考文獻有要求,引用的多了自己的觀點就會模糊,容易讓人產生論文抄襲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