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8 03:09:06
序論:在您撰寫黨的建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潛在的人才信息
經濟的競爭和技術的競爭終歸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在企業內部受重視的人才的數量和人才的質量,對于整體的檔案建設中不僅僅是要加強檔案管理的技術性人才的培養和利用,還是要對人才的信息檔案的人才的基本型控制,因此,加強企業的檔案管理的人才信息檔案的培養,例如:整體的企業發展中的專長、教育背景等。
在企業的技術創新中,企業的檔案管理不僅僅是需要調控整體的技術性設施的信息資源管理,針對檔案管理的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傳播進行綜合性控制,這樣在調控資源建設中最大限度的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準確、超前的資料信息,這樣在調控檔案信息的服務體系中進行管理與控制,這樣在調控中從而提升管理層面的控制,提高企業的現代化的管理水平。
企業技術創新中的檔案信息服務的發展方向
檔案信息化的建設服務是為了在特定的信息化管理中進行的檔案信息化控制的服務措施性建設,在檔案信息化服務當中,不僅需要調控企業發展的各個途徑的服務性建設,還能為企業的發展檔案管理提供系統化的信息管理,這樣提供系統化的信息服務。檔案的信息化管理不僅僅需要在調控資源建設中運用信息化的管理渠道,還能充分整合信息資源渠道,調控信息資源建設,增強服務手段,并進而開拓服務領域,增強服務水平,提高整體的服務質量,為技術創新的服務體系創造有效地服務支撐,把握檔案管理的信息化服務方向。
1檔案信息數據庫開發服務。在企業的文獻管理檔案服務工作中,檔案的信息化調控不僅僅是擁有了服務的信息資源,還可以根據企業的整體性建設進行綜合性的調整,這樣建立有系統、完整的專題的數據庫,在信息資源建設中設立一定的平臺,為用戶提供特色的服務管理。在檔案管理中將有價值的檔案信息進行管理,這樣在檔案建設中不僅僅需要加強對信息資源的檢索控制,更重要的是企業的信息提供一個平臺,能使非檔案管理的部門也能查詢到檔案信息。
2檔案信息咨詢分析與情報研究服務。在檔案信息資源的管理中不僅僅需要科技信息的服務管理模式,還需要對企業的檔案管理建設進行有效的技術性調控,這樣在基礎性情報管理中結合自身的發展情況,進行不同層次的進行研究與開發,對基礎性的調控進行項目的跟蹤研究、聘雇研究或者發展研究等,提出相應的對策,參與到企業管理隊伍里來。
3為檔案管理提供培訓服務。在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加強檔案的技術創新能力,作為企業整體的檔案服務部門,不僅可以定期的舉行一定的培訓工作,還能利用電子定期的為企業提供一定的信息技術或者信息理論等方面的培訓工作,進而提高檔案培訓人員的素質水平。這樣不僅使其了解檔案信息資源的種類進行調控,還能掌握一定的社會地位、作用以及影響,這樣利用檔案管理進行科學性的研究,保證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在人才資源的管理上提高創新地位的控制,保證整體的檔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為企業自主創新和實施品牌的傳略服務。
4提供人才交流信息。企業的檔案信息化部門的調控中加強檔案管理的學習,這樣在整體的企業管理流程中,將自身的建設融入到信息化調控中去,這樣使得資源的調控性建設能夠有效地運作,并把整體的檔案管路信息化進行調控,完善企業的檔案管理自動化系統,并積極主動的進行資源的規范化建設,編制出有一定水平的綜合性、專題性的報告供企業決策者分析和判斷,提高服務水平。
社會越和諧,道德建設就越有條件
記者:近日,第二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在南昌舉行。此次論壇的主題是“公民道德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您認為,道德建設與社會和諧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徐惟誠:本屆公民道德論壇把公民道德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聯系起來,這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作為一個社會的公民,首先要講道德,只有講道德,才能實現社會和諧。當然,反過來就不一定成立。講道德就一定能和諧嗎?不一定。所以,不光道德建設要為和諧社會提供基礎,和諧社會也要為道德建設提供條件。社會越和諧,道德建設就越有條件。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這為道德建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道德建設重在實踐
記者:當前,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是什么?
徐惟誠:近年來,中央對公民道德建設高度重視,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繼去年舉辦首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之后,今年又在南昌舉辦了第二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廣大倫理學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對道德建設的意義、內涵、要求等都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認為,公民道德建設的過程,是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一靠教育,二靠實踐。積極開展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在道德實踐中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將使人民群眾在自覺參與中陶冶情操,為道德建設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所以,下一步,我們要把道德建設的重點放在實踐上。
強調道德實踐,不是要政府和相關部門花很多很多的錢,而是要為道德的養成和傳遞創設條件
記者:把道德建設的重點放在實踐上,我們應該怎么做?
徐惟誠:強調道德實踐,不是要政府和相關部門花很多很多的錢,而是要為道德的養成和傳遞創設條件。
舉一個例子,現在很多農村人到外地打工,把孩子留給老人帶,隔代撫養,于是留守兒童便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在外打工的父母平時忙于工作,往往不會或者忽視了跟孩子的溝通。
很多父母不知道怎么去跟孩子溝通。就拿打電話來說吧。在外打工的父母給家里的孩子打電話,一般只有三句話。第一句話是:“身體好嗎?”第二句話是:“學習成績怎么樣?”第三句話是:“好好聽奶奶的話!”然后就無話可說了。父母不會跟孩子交流,孩子體會不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辛苦。因為缺乏溝通,父母對孩子道德的養成和傳遞就容易受阻。
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可以組織相關人員到工廠或工地去,為打工人員舉辦講座,引導他們如何給孩子打電話,如何跟孩子溝通。也可以在農村舉辦留守兒童演講比賽,演講的題目是《我的打工爸爸》。孩子們為了搞好演講,就會去了解爸爸,了解爸爸的辛苦,了解爸爸的感受。孩子們還會互相交流,這樣一來,孩子們的人際關系好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神氣了,那么虛擬世界對他們的吸引力就會下降。這樣,道德的養成和傳遞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開展類似的活動,并不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花很多很多的錢,關鍵是要創設好條件、提供好平臺。
在道德實踐中,家庭的和諧對于道德的養成和傳遞至關重要
記者:在道德實踐中,如何實現道德的養成和傳遞?
檔案文化建設,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發展社會文化的重任,在社會的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㈠加強檔案文化建設,對于弘揚和傳承地方文化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它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檔案文化又是世界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記載了各國國家興衰、政權交替、各種制度的變遷等歷史足跡,給我們后人留下了寶貴經驗和財富,而它的發展和完善又進一步影響著文化的進步。檔案的各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保存了文化,使得這些優秀的文化得以被后人借鑒和傳承。㈡加強檔案文化建設,對于豐富公眾的生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檔案為公眾提供服務,實現其自身價值。檔案館給公眾提供了閱覽室、咖啡廳、放映室等場所供公眾使用,配合各類的休閑娛樂設施,給公眾一個嶄新的帶有文化氣息的休閑場所,讓公眾可以在工作之余,既可以快速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獲取相關知識,又可以放松心情,讓自己心情愉悅。㈢加強檔案文化建設,必將促進檔案事業的高速發展檔案文化建設的開展,必定會使檔案的基礎硬件設施建設和檔案資源服務利用等事業得以加強。以培養一批具備較高文化素養的人才隊伍,擴大檔案服務對象,提高檔案工作的社會地位及影響力為目標,轉變檔案館內工作人員的理念、豐富和優化館藏,深化服務利用,強化管理體制的改革,一定程度地加深公眾對檔案工作的認識和了解。檔案宣傳能夠使檔案工作以更貼近民眾的方式走進社會公眾的生活,增強公民的檔案管理意識,提升檔案的文化形象,為檔案事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加速檔案信息化建設,利用現有檔案編史修志、編輯出版各種著作、年鑒等文獻資料,對檔案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檔案文化建設的特點
檔案文化來源于檔案工作的實踐,它是由廣大的檔案干部在實現檔案部門特定的目標任務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共同建立、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職業道德、服務理念、管理策略和行為規范。因此,檔案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必然具有濃厚的檔案工作的行業特色和特點。㈠檔案文化的歷史繼承性文化自身是一個繼承和揚棄的過程,檔案館是永久保存檔案的基地,凡是具有長久保存價值的檔案,都會集中保存在各級檔案館之中,所以說檔案館是文化財富積累和繼承的一個組織形式。而檔案從封閉逐漸走向開放、從簡單的檔案保管職能向對社會的文化教育功能、文化休閑功能的拓展,就是檔案文化繼承與揚棄的過程。㈡檔案文化的社會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與社會息息相關。檔案文化作為社會整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該也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檔案需要不斷地吸收來自于社會各方面的文化來充實和完善自己,而且要順應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與社會文化同步發展。㈢檔案文化的地區獨特性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所產生的檔案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人文景觀無不與當地的物質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發展程度相掛鉤。檔案文化呈現出的個性文化特征是地方特色的重要標志。㈣檔案文化的公益性檔案是社會共享的文化資源,伴隨著檔案館藏的開放,公眾直接或間接利用檔案獲取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充實和豐富檔案資源,充分發揮其公益性。
加強檔案文化建設的主要策略
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加強教育,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強化監督,創新體制,把反腐敗寓于各項重要政策措施之中,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實踐已經證明,廉政建設必須德法兼濟,只有靠道德防范于未然,靠法律懲治于已然,實行預防與懲治雙管齊下的措施,才是廉政建設的有力保障。
德法兼濟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第一,制定職業道德法律。職業道德就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履行本職工作的過程中,應當遵循的職業范圍內的特殊道德要求和道德準則。職業道德具有特殊性,不同的職業其道德內容是不同的,如醫生的職業道德主要是救死扶傷,而教師的職業道德主要是教書育人。職業道德與個人道德也是有區別的,一個人在工作崗位上應體現職業道德,在工作時間以外應具備個人道德。職業道德建設必須以法律為后盾方能得到國家強制力的保障。目前我們國家雖已制定了《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等司法人員的職業道德法律,但是公職人員職業道德法律建設還沒有全面展開。許多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在公職人員服務的領域已經制定了全面的廉政道德法律。如美國在1993年制定了《美國行政部門雇員道德行為準則》、菲律賓在1989年制定了《公共官員與雇員品行和道德標準法》,以立法的形式規范公職人員的從政道德,并以法制的力量保證其有效實施。我們國家如能及早地制定出這樣的從政道德法,就可以明確處理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系的基本原則,規定對公職人員從政道德教育和監督的措施,確認管理廉政事務的機構及其職責權限,具體規定對違反從政道德法行為的處罰尺度及程序。
有了這樣的職業道德法律,公職人員就有了外在的、具體的“良心”規制,在其行使職權的過程中,努力做一個“好官”,并在公職人員之間形成良好的政治文明的風氣。
第二,倡導職業道德品質建設。行政職業道德法律與公職人員的個人道德應在公職人員自身達到協調統一。為了避免“好人”未必是“好官”,或“好官”未必是“好人”的現象出現,我們應加強統一的社會道德規范和職業道德的有機結合,使兩者達到內在的和諧一致,這就是職業道德品質建設。這個建設的過程不僅僅是要從外部的宣傳、教育來起作用,更重要的是由公務員本身的道德修養來決定,最主要的就是守法觀念的培育。遵守法律、履行法律規范必須先在內心中樹立起對法的崇敬,源自公職人員心靈深處對法律的至上權威以及法律所內涵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權價值要素的深切認同和自覺服從,能內在地驅動公職人員的積極守法行為,嚴格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和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權利和自由,自覺、自愿遵守行政道德法律的規定,既做“好人”,又做“好官”。
文藝學的學科建設,是中國文藝理論界進入2l世紀以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不少學者對文藝學學科的發展前景持樂觀和自信的態度,但更多的學者是對文藝理論的問題和危機的反思,對其發展充滿憂患意識。的確,如何解決中國文藝理論的某些概念、范疇和方法與當下文藝實踐脫節的問題?如何有效地把中國傳統文論的資源轉化為當代文論建設的因素?如何確立中國本土的問題意識,在中國語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國文論資源?如何在注意文藝學學科的本質特征、學科內涵的同時,重視文藝學學科創新擴容、多元互動的發展趨勢?以上種種問題,我們覺得,更新文學觀念,在文藝學學科建設中樹立問題意識、問性意識、共生意識、發展意識,對我們解決這些問題將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問題意識
文藝學的“問題”,是指文藝學所面臨和尚待解決的課題或矛盾。文藝學的“問題意識”,就是能察覺、認識到文藝學的這些課題或矛盾,并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世紀之交的社會文化生活在急劇變化。電子媒質是繼紙媒質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學日見萎縮,文學進一步泛化到大眾文化中;圖像一躍而成為文化生活的中心,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審美趣味、閱讀習慣。與這些變化相應的是文學以及人們的文學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文學觀念與現實的文學實踐相去甚遠,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社會實踐向我們提出了新的問題和問題群,我們應當認識和承認這些問題,積極參與和回應這些問題。社會的轉型與文學實踐的巨大變化,促使當代的文藝學必須從變革著的文學實踐出發,分析新現象、研究新問題,在理論上不斷創新擴容,使之適應時展和社會需要。如果文藝理論的概念、范疇以及相關的方法脫離了文學實踐,文藝理論就會失去它的生機和活力,成為空中樓閣式的、僵化而無用的東西。文藝學面對當下的文學藝術實踐,許多問題凸現出來了?,F在人們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對文學的需求更偏重于娛樂和情感需求,還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沖擊下,在文學藝術審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將文學藝術的審美特征與大眾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如何用人文精神來支撐我們的精神家園?如何體現對人的生存處境、對家園邦國命運的關懷?這是文藝學正面臨和尚待解決的課題。文藝學應該以專業為依托,積極地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問題”顯得更為復雜。對于文藝學來說,“中國近百年來都始終籠罩在西方主義的陰影下,沒有自己的理論話語體系”。對于西方理論,我們更多的是簡單介紹,隨意嫁接,卻沒有學會或沒有完全學會提出文藝理論的中國問題,并將其提升為中外共享的智慧。當然,借鑒國外的理論資源是必要的,如無數前驅對的追尋,如20世紀西方文論對我國文論的豐富和啟示。但問題是,借鑒國外的理論資源不是照搬新名詞、新術語,或用外國的理論來分析我們的文學現象,而應該是一種對話交鋒,是一種創造性的借鑒和接受。
在與外國理論的對話交鋒中,如果我們一味地追蹤西方世界的理論潮流,提不出自己的問題,沒有自己的見解,就很難通過創造性地借鑒和接受他人的理論,來達到豐富、充實和推動中國文化和文論發展的目的。文藝理論從何而來?如何進行古今對話,實現古今貫通?這是文藝學學科建設中需要面對和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文藝理論源于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實踐。當一定時期的文學經驗凝固下來,轉化為概念、范疇和相關的方法,并在長期的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的時候,這種理論同時也就獲得了超越時代和民族的價值。中國的古代文論正是這樣。中國古代文論不但有屬于我們民族的東西,還有許多屬于未來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文學理論作為一門理論學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謂當下文學經驗,它還有著自身內在的發展、運作規律和規則。”]中國古代文論是中國歷代文論家依據不同的時代課題與人生問題,探討文學創作的經驗,追尋文學的終極意義熔鑄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演變,表現了各種不同的文學批評方法,以及具有民族傳統和東方特色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藝學學科建設中,我們應該把中國古代文論傳統作為一個重要對象。
二間性意識
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多種學科之間、不同種類的文化之間、各個民族或國家之間,都存在著極為豐富多樣的對話與交流。而在文學實踐中,作者與世界、作者與文本、作者與讀者之間也存在著對話與交流。這種對話交流形成了一種主體間性,即“主體一主體”的交互主體性,它包含著主體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協調、相互交流。我們在文藝學學科建設中需要和尋找的正是這種主體間性。主體間性是現代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對象主要是主體之間的對話、交往關系。
主體間性理論不是從主客關系而是從主體與主體的關系來規定存在,認為世界不是與我無關的客體,而是與自我一樣的主體。從這一理論出發,來探討文學的主體間性,可以實現方法論上的根本變革。文學的主體間性表明,文藝活動不再是對于社會生活的反映或者認識,而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創作活動乃是藝術家與所描繪的對象或者人物之間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動則是讀者以作品為中介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交往活動。文學創作活動表現為作家與生活之間的關系。
作家與生活不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分離和對立的關系,而是主體間相互作用和交流對話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主體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觀地觀察和認識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體,與其建立起一種平等的對話交流關系,“我聽過我的身體進入到那些事物中間去[3_,它們也像肉體化的主體一樣與我共同存在”?!霸谝黄掷?有好幾次我覺得不是我在注視森林。有那么幾天,我覺得是那些樹木在看著我,在對我說話。”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們也曾多次描繪過人與自然的這種相親相融、和諧統一的密切關系。顯然,在藝術家眼里,人與自然之間,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人來源于自然,在本質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間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種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對話交流的關系。事實上,作家在創作中所描繪的從來都不僅僅是事物的客觀屬性,而是自己與事物之間所建立起的這種主體間的對話交流關系,這是與以往我們對于藝術活動總是從主體與客體的相互統一來加以解釋是完全不同的。
文學作為主體間性活動,把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轉變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從而進入了真實的存在。在文學作品中,文學形象“不僅僅是作者議論所表現的客體,而且是直抒己見的主體”。這個主體不是與我無關,而是與我息息相通的另一個自我。文學活動是自我主體與文學形象間的對話、交流,在這種對話交流中,自我主體以最大的誠摯和最深切的同情對待文學形象,傾聽文學形象的述說;同時自我主體也向文學形象敞開了心扉,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在這里,文學形象與自我主體是同等地位的主體存在,主體之間始終貫徹著平等的對話、交往精神。
藝術接受也是一種主體間的交往活動,讀者不僅要和作品中所表現的人的世界進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讀者可以以作品為中介,與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對話交往關系。文學不是孤立的個體活動,而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產物。文學作品的故事、情節、人物是作者創造出來的,它飽含著作者的情感,蘊含著作者的傾向,這使得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自然而然地會發生某種情緒上的反應,或欣喜、或憤怒、或悲哀、或驚駭、或振奮……讀者與作者作
為兩個主體,以作品為中介在進行著文學經驗的交流、溝通,從而形成了某種共識。因為,文學經驗不僅僅是個體的,而且是社會的,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如果我們理解了文學活動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我們也就容易理解文學活動是一種主體間的交往對話活動。 三共生意識
文藝學學科不可能有一種非此即彼的絕對真理,也不可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閉結構。文藝學學科自身的建設,文藝學學科與其它學科的關系,都應當凸現出一種交往對話、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共生共榮的思維。
我們看到,文藝理論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曾被當作一元的、絕對的真理,其他的文藝理論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這一思維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會成為教條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認為不是好的就是壞的,不是的就是反的,這完全是一種只講對抗不講互動、只講斗爭不講融合的思維模式。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文論就是從西方古典美學、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們的對話交鋒中得到確立并超越的。文藝理論的科學性、指導性,體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文藝理論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藝理論。文藝理論中還有許許多多問題,被古人和今人討論著,而當下文學藝術實踐中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更是他們不可能涉足,也難以預見的。我們發現,20世紀8O年代以來傳人我國的各種外國的文論學派有許多新的主張與獨特的見解,這是在文藝理論中所看不到的。這些理論的引入,大大地開闊了我們的學科視野,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理論語言,文藝理論也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從一元走向了多元,從對立走向了互動。
文藝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不是一種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對話、交往、互動的關系,特別是在當代文藝學學科發展中,文藝學的跨學科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文藝學學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學談文學,文藝學學科總是與哲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藝術學甚至自然科學相聯系。如產生于2O世紀中期以后的當代文化批評,其思想資源除了以外,還包括2O世紀各種文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的成果。近些年來興起的生態批評也是跨學科的。宣揚美學上的形式主義或是學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態批評家的。生態批評特別從科學研究、人文地理、發展心理學、社會人類學、哲學(倫理學、認識論、現象學)、史學、宗教以及性別、種族研究中借鑒闡釋模型。文藝學的跨學科方法說明,文藝學學科的知識形態不只是一個學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個既與學科的知識譜系密切相關、又包含和融匯著其他學科的特定的思想、觀念、理論與方法的多元知識系統。
四發展意識
文藝學的生命價值在于它的實踐性、開放性、多元性,從根本上說,它所強調的是一種發展意識。西方文論在發展。2O世紀被稱為“批評的世紀”,這一世紀,西方文論得到了驚人的發展,這種發展態勢表現為:一是流派繁多,數十個文論學派此起彼伏,異常活躍,遠遠超過了l9世紀西方文論的流派數量;二是批評新潮不斷迭起,交替的頻率越來越快。一般說來,當代西方文論一個流派從創立到衰落不過二三十年,繁榮時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現了名目繁多的文論流派“各領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個流派之間既有尖銳的沖突交鋒,又相互交叉、滲透和吸收,呈現十分復雜的關系,不少文論家同時成為兩個甚至幾個流派的代表人物,一個流派中也可能同時吸納幾個流派的文論家。正因為這些,2O世紀西方文論才得以繁榮,才得以快速發展。
中國文論也在發展。二三十年代傳人我國的馬列文論,近十多年來吸引我國不少學者注意的文藝心理學、文藝符號學、敘述學、文學本體論、原型批評、文學接受理論等等,它們既使我國傳統文藝理論得到了更新、發展,又拓寬了文藝理論研究的道路,文藝理論出現了交往對話、開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國古代文論的研究,同樣受到新觀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內涵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世紀之交發生了從語言論到文化的轉向,給文藝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營養。影視與網絡的發展,使文藝的傳播變得快捷而方便,而大眾文化的發展,則對傳統精英文化提出了強勁的挑戰,并使許多邊緣化群體和個人參與到文學藝術之中,而文化詩學則以它的政治學旨趣、跨學科方法、實踐性品格、邊緣化立場和批判性精神,給文藝學的發展增添了十分強有力的新視角和新方法。
具有近2400年歷史的遼陽是我國東北地區最早出現的城市,也是一座有著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城市,目前記錄在案的歷代文物遺址700余處,已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71處,列入名錄的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9項。遼陽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記憶與再現,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珍貴遺產。這筆遺產具有獨創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毫無疑問,保護好遼陽的歷史文化遺產,使之流傳后世,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由于戰爭、自然災害、人為因素、時間的流逝等自然和人為的原因,使遼陽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各種風刀雨劍下遭到了巨大的創傷。像很多不可再生資源一樣消逝在時光的暗處,不可復現了。至民國初年,遼陽古城明清時期的城墻和護城河等防御體系保存基本完好,城內官署衙門、民居院落、商業店鋪、宗教寺院、娛樂場所等建筑一應俱全、體系完備,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風貌。然而,解放后至“”時期,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由于城市建設的需要,城墻被拆毀,大批年久失修的古建筑被拆扒新建,使古城歷史風貌受到嚴重破壞。其一,遼陽歷史文化底蘊厚重,但一些極其珍貴的文物古跡多數已不完整,歷史街區蕩然無存,市內現存古建筑文物保護單位不足十處,已成為城市現代建筑中的“孤島”,古城歷史風貌無法再現。其二,遼陽老城區及周邊地區地下埋藏著豐富的文物遺存,是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潛在資源,但發掘和保護的不夠。如近年發現的明城墻西北角樓、濱湖花園遼金遺址、永昌雅居金代貨幣窖藏等一批重要地下文物,均沒有妥善保護和利用。其三,多年來,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的探索沒有取得明顯成效,將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遼陽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至今也沒找到有效辦法。
二、城建檔案在城市歷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一)城建檔案中包含著許多歷史文化和反映城市自然遺存的信息形體遼陽市城建檔案館保管的J類即名勝古跡園林綠化類檔案包括:日偽時期遼陽古建筑介紹、東京城天佑門、1966年以前全市樹木統計臺帳、清朝翰林王爾烈故居修復工程、遼陽白塔、白塔公園單位工程等在內的各種圖文、影像、數字資料,默默地記錄了不同時期城市的建設改造,以及近年來市政重點工程的每一個細節的點點滴滴。都充分鑒證了城市的成長歷程。
(二)信息化的全面開展使城建檔案在城市歷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和直觀許多城建檔案館對此進行了探索,主要是以城市歷史發展為脈絡,搶救性地收集反映城市發展并具有永久保存價值的文字、照片、錄像和實物等檔案資料,整合相關部門已有的檔案信息資源,利用數字化手段,建立相應的數據庫、重要歷史檔案的全文數據庫、專題數據庫,構建集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技術于一體,全面反映城市風貌的城建檔案信息資源系統。同時,聲像檔案工作的有效開展使內容圖文并茂,呈現更加直觀,而且在保護和存儲方面更具專業性。通過配備滿足檔案存放需要的裝具和控制溫濕度的設備儀器,消防安全防范設施,能夠應用新技術、新手段,對檔案進行必要的復制和修復,盡可能延長檔案的壽命,有效地保證了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準確性。
(三)城建檔案是城市歷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整合資源、傳承歷史、服務未來的作用對城市的歷史文化進行再現和傳播也是城建檔案工作的重點之一。通過對有形、無形的歷史文化客體資源的挖掘整理,結合館藏進行編研,開發系列文化產品,整合信息,形成公共服務信息,為城市未來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需求服務,并制定出科學合理性標準,開展城市記憶的資源建設。近年來,遼陽市城建檔案館在搜索整理城市歷史信息的工作中,注重挖掘和研究古建筑,先后編寫并拍攝一系列編研材料及聲像專題片。如《遼陽古建筑軼聞》、《館藏遼陽老照片圖集》、《遼陽的橋》、《清水繞古城》、《歷史的回眸之古建筑篇》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作品,這些作品集史料性、觀賞性、收藏性于一體,將城市中的地名典故、歷史沿革、人文故事、古景遺跡,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奉獻給讀者,成為遼陽市城市文化建設的優秀作品。以2011年編寫完成的《館藏遼陽老照片圖集》為例,圖集共收錄遼陽市老照片108張,時間有遠有近,其中大部分拍攝于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整部圖集以照片圖文形式展示了遼陽古城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變遷。包括遼陽市20世紀初街道巷肆、城門古樓、廟宇教堂以及80年代城市標志性的公共場所等等,并為每幅照片配以文字說明,便于讀者更加詳細地了解這座古城的發展變化,讓記憶在瀏覽中穿行其間,尋找城市歷史的生命線。
三、總結
各地建設工程電子文件的歸檔模式
從各地城建檔案系統的情況看,目前建設工程電子文件的歸檔大致有以下四種模式。
1 不借助電子文件歸檔管理軟件的模式
這種模式的運作方式是:城建檔案館沒有開發建立建設工程電子文件歸檔管理軟件,要求建設單位(包括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下同)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將紙質的工程檔案掃描加工成電子文件后,以光盤形式向城建檔案館報送。這種模式簡稱為“無軟件模式”。無錫城建檔案館采用該模式。
2 借助電子文件歸檔軟件掃描紙質檔案的模式
這種模式的運作方式是:城建檔案館開發建立了專門的建設工程電子文件歸檔管理軟件,發放給建設單位;建設單位將紙質工程檔案全部掃描成電子文件,通過電子文件歸檔軟件收集起來,然后以離線形式報送到城建檔案館。這種模式簡稱為“歸檔軟件+掃描”模式。天津、廣州城建檔案館采用該模式。
3 通過電子文件歸檔軟件將電子文件轉換成固定通用格式的模式
這種模式的運作方式是:城建檔案館開發建立了專門的建設工程電子文件歸檔管理軟件,發放給建設單位;建設單位將工程建設活動中產生的電子文件,通過電子文件歸檔軟件轉換成一種通用的、不能隨意修改、只讀形式的固定格式,然后直接歸檔,無須掃描;對其他一些不能掌握電子版的文件,如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材料產品合格證等,建設單位再通過掃描方式導人電子文件歸檔軟件,最后以離線或在線形式報送到城建檔案館。這種模式簡稱為“歸檔軟件+格式轉換+掃描”模式。蘇州、昆山城建檔案館采用該模式。
4 建設工程資料編制與電子文件歸檔一體化管理模式
這種模式的運作方式是:城建檔案館開發建立了專門的建設工程資料編制與電子文件歸檔一體化管理軟件,把記錄工程建設活動必需的各種資料表格及其他工程文件的格式、要求等納入到軟件中,發放給建設單位;建設單位通過軟件直接編制工程資料,形成工程電子文件,工程結束后軟件將電子文件自動轉換成一種通用的、不能隨意修改、只讀形式的固定格式,直接完成工程電子文件的歸檔;對其他一些不能掌握電子版的文件,建設單位再通過掃描方式導入一體化管理軟件,最后以離線或在線形式報送到城建檔案館。這種形式簡稱為“資料文檔一體化軟件+格式轉換+掃描”模式。珠海、大連、蕪湖市城建檔案館采用該模式。
各種工程電子文件歸檔模式的利弊
建設工程電子文件是指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通過數字設備及環境生成,以數碼形式存儲于磁帶、磁盤或光盤等載體,依賴計算機等數字設備閱讀、處理,并可在通信網絡上傳送的文件。
同傳統的紙質文件相比較,建設工程電子文件具有占用空間少、存儲攜帶方便、傳輸速度快、排版制作容易、更改復制簡便、搜索利用快捷等突出優點。但如果將電子文件作為檔案保存,又存在許多弱點,主要表現在:電子文件內容信息的不穩定性,即電子文件可以隨意更改、刪除、增加,且不留任何痕跡;電子文件對設備和軟件的依賴性,即電子文件必須借助計算機等中間設備和計算機管理軟件才能讀?。恍畔⑴c載體的可分離性。
在分析了建設工程電子文件的特點之后,現在再來看上述四種歸檔模式哪一個更適合于建設工程電子文件的歸檔。
1 關于“無軟件模式”
“無軟件模式”不能記錄建設工程電子文件產生的背景、結構、技術環境、相關軟件、版本、數據類型、格式等相關信息,不能獲取元數據,因而不能保證電子文件的真實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是一種不可取的電子文件歸檔方式。
2 關于“歸檔軟件+掃描”模式
這種模式建立了電子文件歸檔軟件,對保證建設工程電子文件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缺點是:第一,由于這種模式是在紙質文件已經形成后,經過掃描才納入電子文件歸檔管理系統的,電子文件形成過程并沒有納入管理系統,因此該模式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因而在保證文件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方面還存在一定距離。第二,全部建設工程電子文件都通過掃描獲取電子文件,會花費大量資金,從經濟上講不能實現節約。第三,掃描文件占用的存儲空間通常要比許多電子文件如doc、excel格式文件大得多,同樣一份文件,其掃描件所占空間是doc、excel文件的50倍以上。大量掃描文件導人城建檔案館為管理館藏檔案而建立的城建檔案管理系統,會大大降低城建檔案管理系統的運行速度,甚至會導致系統的癱瘓。第四,掃描文件通常為影像文件,文件內容識別率低,不能直接進行全文檢索。
3 關于“歸檔軟件+格式轉換+掃描”模式
這種模式的優點包括:第一,建立了電子文件歸檔軟件,對保證建設工程電子文件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以電子文件格式轉換替代了大部分紙質文件的掃描,節約了掃描費用。第三,將工程電子文件轉換成固定通用格式如PDF,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原有電子文件內容,有效防止了電子文件歸檔后的隨意改動,對保障電子文件的原始性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將電子文件轉換成固定通用格式,可以有效保護文件形成單位的知識產權,避免給文件形成單位造成損失。第五,將所有工程電子文件轉換成統一格式,可以方便城建檔案館和其他用戶查閱利用。
但這種模式的缺點是:第一,由于這種模式是在電子文件形成后,經過格式轉換才納入電子文件歸檔管理系統的,電子文件的形成過程并沒有納入管理系統,因此該模式也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第二,格式轉換不能完全取代掃描,工程建設單位還有一部分資料確實沒有辦法掌握電子文件,只能掃描。
4 關于“資料文檔一體化軟件+格式轉換+掃描”模式
這種模式建立了工程資料編制與電子文件歸檔一體化管理軟件,從源頭上控制了工程電子文件的形成過程,有助于記錄和保存工程電子文件產生的背景、內容和結構信息,有助于獲取電子文件元數據,對保證工程電子文件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建設工程電子文件歸檔的最佳模式
通過對幾種歸檔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建立建設工程資料編制與電子文件歸檔一體化管理軟件,工程資料的編制與電子文件的歸檔統一由管理軟件來完成,對工程電子文件實行全程控制,同時,將工程建設活動中形成的電子文件轉換成固定通用格式,對一些特殊資料如工程前期文件等采取掃描歸檔,這樣一種模式是目前為止最科學合理、切實可行、最符合檔案管理要求的一種歸檔模式。
采用這種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 關于建設工程資料編制和電子文件歸檔一體化管理軟件
建設工程資料編制和電子文件歸檔一體化管理軟件是目前開展工程電子文件歸檔工作最理想的工具,城建檔案館開發建立這樣一個軟件,既方便工程建設單位的資料編制,又有利于工程電子文件的歸檔,還有助于數字城建檔案館的建設。但在各地工作實踐中,很多地方建設單位應當地工程質量監督站的要求,正在使用專門的工程資料編制軟件,這種情況下城建檔案館再強行推廣使用一體化管理軟件,會與原有的工程資料編制軟件發生沖突,給建設單位帶來負擔。合理解決這一問題,方法之一是城建檔案館與工程資料編制軟件開發單位協商,在工程電子文件歸檔管理軟件中建立與資料編制軟件的接口;方法之二是要求有關部門和單位在開發工程資料編制軟件時,按照電子檔案管理要求,把工程電子檔案元數據等內容納入軟件開發工作中,同時增加電子文件歸檔管理功能,該功能的設計要與城建檔案館已經使用的城建檔案管理軟件搞好對接。
2 關于電子簽章
在傳統的紙質工程文件資料中,需要簽章的文件十分繁多。如果電子文件沿用紙質文件的做法,那么對一個工程項目來講,所有參建單位的簽章人員累加起來會達到上百人,電子文件的簽章會變得難以操作,這主要在于電子簽章的認證問題。按照國家規定,要使電子簽章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到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的專門認證機構去辦理認證手續。工程監理和施工單位人員眾多、變動頻繁,再加上每年的定期年檢,強制要求電子簽章會給這些單位帶來很大的人力負擔和經濟負擔。一個較為可行的解決辦法是簡化電子簽章要求,即所有工程文件不需要個人簽章,只需要單位簽章即可。凡是需要個人簽章的地方均采取計算機打字錄入方式,但是每份文件上均要有單位的電子簽章,以示對文件的真實性負責。這樣,一個工程項目只需要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等幾個單位的電子簽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