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6 09:33:01
序論:在您撰寫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高職;汽車制造;崗位需求;改革設想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汽車制造人員的缺口也越來越嚴重,根據汽車協會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汽車產量達2211.68萬輛,與12年相比增長率為13.9%。就湖南省來講,2013年1-11月,湖南省共生產汽車36.1萬輛,同比增長128.44%,近五年湖南省內汽車制造與裝配人才缺口約2萬人,目前湖南省內開辦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有9所,年招生1500左右,但是這個數量還是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
一、專業定位
高職院校里的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專業定位方向大多是希望培養從事裝配、檢測和生產加工、現場工藝以及生產管理、質量管理、設備管理等各個崗位?;旧鲜窍M?,但是實際上畢業后大多還是去了裝配一線,從而導致讀了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學生都有一種被騙的感覺,不是汽車制造與裝配嗎?怎么到最后都變成了裝配?
改革設想:應增加制造方面能力的培養。包括課程體系設置、培養模式的更改、授課方式的改變、評價制度的完善。
二、人才培養模式
對于職業院校,不管是高職還是中職,培養模式基本上都采用了校企聯合、訂單培養,這樣的模式好嗎?當然好,否則不會那么受歡迎,畢業即就業,零距離上崗,當然是很好的保證就業的方式。但是問題是畢業生沒有達到我們的希望,原因是什么呢?沒有與企業真正的融合。
改革設想:與企業深度融合,不僅僅要與企業共定確定招生規模、共定人才需求、共定就業崗位,還需要與企業共定課程標準,共定考核評價,只有真正實現了這“五共”,才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校企聯合。
三、課程體系設置
圖1 課程體系設置
傳統的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基本上是按照下列的課程進行教學,見圖1,但是實際上我們發現這些課程跟汽車運用技術專業的課程是那么的相似,沒有突出汽車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本身的特點,導致學生們認為學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跟學汽運專業的區別模糊。甚至于很多老師也會灌輸汽車制造與裝配向汽車運用技術專業靠攏即可這樣的思想,這是很可怕的,是不是先是靠攏,最終干脆被汽車運用技術專業合并了呢?其實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是汽車前市場,汽車運用技術是汽車后市場,怎么能靠攏呢?
改革設想:突出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制造和裝配特點。強化汽車制造工藝學、汽車車身制造工藝學、CAD應用基礎、整車拆裝實訓等內容。
(一)課程銜接
從課程設置上來講,我們高職的課程與中職和職業本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是講解深淺不同。比如機械制圖、機械基礎、汽車檢測技術、汽車總裝技術、CAD應用基礎等課程都是重復的課程。那么怎么樣更好的銜接高職、中職和職業本科呢?
改革設想:對于基礎課程中的機械制圖和機械基礎等課程的講解,銜接中職,對于專業課程中的汽車總裝技術、汽車檢測技術等課程的講解,銜接職業本科。
(二)課程體系改革
從課程體系上來看,大多數高職采用的都是相似的課程教學,但是要真正突出高職的特點,突出汽車制造的特點,我們就應該花些功夫了。
1.授課內容改革。為了更好的服務企業,適應企業崗位能力需求,需要把制造這塊強化,增加機械制圖、CAD應用基礎、汽車制造工藝學、汽車車身制造工藝學等課程的課時,并適當增加設計內容。
2.授課方式改革。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應增加課堂互動、視頻教學、企業現場授課、利用數字化資源建設相結合的方式
(三)教學管理與評價
常規的教學管理一般采用教務管理系統、實訓與頂崗、實習OA系統等,常規的教學評價方式一般采用學生評教、同行評教、督導評教相結合。
改革設想:(1)教學管理方面還應增加大學城空間管理系統和學生自我管理模式;(2)教學評價評價方式除了常規的,還應增加社會評價和職業考評相結合的方式。
四、結語
關鍵詞:高職;核心競爭力;專業建設;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
一、建立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性
對于企業來說,著名理論家賈春峰認為核心競爭力應當具備三個特征:第一是“應當成為企業利潤的最重要的來源”,第二是“不能輕易被競爭對手所模仿、所代替”,第三是“能夠不斷地開拓出產品,具有旺盛、不衰竭、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借鑒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是其本身獨有,它不同于別的高職專業以及中職的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構建專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要素有四個: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保證措施及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一組集合體,是以上四個方面有機整合、整體優化的結果。
二、建立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評價指標的正確選定是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研究評價體系一個非常關鍵的步驟和要求,直接關系到任務的完成與完成質量的好與壞。建立專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應遵循以下五項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指標的選定應遵循高職教學規律,評價指標的選定應科學,應盡可能的少而精,結構盡量簡單明了,方便統計和操作。
(二)典型性原則
選定的評價指標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應盡可能準確反映本專業固有特點,且和其他專業同樣指標比較時具有自己典型的特點。
(三)全面性原則
評價指標應全面,應能全面反映本專業的各個要素指標內容,并使評價指標能和評價目標有機地結合組成一個比較合理、邏輯層次分明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四)可比較性原則
在評價指標中,要求指標能體現高職不同專業某一方面的共同本質,在相同提法下經過量的比較來確定專業的差異性。
(五)可操作、可量化原則
評價指標的選取應盡量簡單明了、微觀性強、便于收集,各指標應具有很強的現實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同時也要考慮能否進行定量處理,以便于進行數學統計和分析。
三、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架構
參照上述科學性、典型性、全面性、可比較性和可操作可量化原則,并在注意處理好定性與定量、成果指標與過程指標、質量與效益、客體評估與社會評價等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由三層次構建的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4項(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保證措施、實驗實訓建設),二級指標8項(崗位能力設置、學生就業、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師隊伍的培養、教學過程控制、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三級指標18項(就業前景、就業崗位設置、就業率、就業崗位對口、學生對就業的滿意度、工學交替模式、訂單培養模式、頂崗實習培養模式、培養方案的內容、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專任教師隊伍、兼職教師隊伍、教學質量過程控制、頂崗實習的質量控制、實驗實訓基地數量、實驗實訓項目、實訓基地數量、實訓項目組成)。
四、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內容
(一)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汽車制造領域人才需求狀況及專業特點,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培養的學生要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以及相應的管理溝通與協調能力,具有從事汽車總裝制造、檢驗和調試基礎理論知識和綜合崗位技能,能從事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裝配作業、汽車沖壓作業、汽車焊接及調整、汽車噴涂作業、過程檢驗及部品檢驗、整車下線檢測和調試、汽車生產及物流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高職汽車制造于裝配技術專業培養出的學生要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能勝任本專業崗位的工作,能在工作中講求協作,對在競爭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在艱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難,奮力進取,不斷激發創造熱情。具有熱愛勞動的觀念,善于和人溝通,了解勞動知識,掌握勞動本領,有從事艱苦工作的思想準備。
(二)人才培養模式
1.教學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培養目標并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觀念。學生是學校的產品,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應緊緊圍繞以學生為中心,以質量為本,切實做好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高職學校采用的教學模式都為工學結合的形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已成為國際上職教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德國的“雙元制”模式、美國的“合作教育”技術準備制度、英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等。工學結合就是一邊在企業實習,一邊在課堂學習,這種模式即是國際上通行的辦學方式,也是中國職教的特點和亮點。工學結合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識,領悟學習的理論與工作之間的聯系,學生通過參加實踐來提高自己對工作的適應能力,工學結合也有助于學生工作的選擇,有助于提前被企業錄取。在全國,高職層面開辦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學校很多,不同的學校辦學條件不一樣,主流的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工學結合模式有工學交替、訂單培養和頂崗實習等。
2.課程體系
要想辦好一個專業,讓學生學到所需要的知識,課程建設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選擇教什么課程和如何教授課程。學校的中心任務是教書育人,作為教學工作的承擔者老師,在教學中不但要解決“教什么?怎么教?”,同時還要考慮學生“學什么?怎么學?”,使教與學相統一。職業教育教師要具有整合職業教育學、心理學和專業科學的能力,能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構建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基于汽車制造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包含16個學習領域,并將16個學習領域劃分為具有模塊結構特征的初級模塊(公共學習領域、汽車材料、汽車電工電子、機械Cad技術、鉗工實習)、中級模塊(汽車發動機構造、汽車底盤構造、汽車電器系統、汽車制造工藝學、汽車車身制造工藝學、駕駛實習)和高級模塊(汽車總裝技術、汽車生產與物流、汽車生產質量管理、汽車檢測技術、頂崗實習、拓展學習領域)。通過對汽車前市場各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和典型工作任務進行調研分析,明確不同工作崗位的職責、任務、流程、所需知識、能力、職業素養等,重構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由易到難培養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組織形式,替而代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學生是主體,教師為主導,有利于師生交流,有利于學生之間的討論。
(三)專業建設保證措施
高職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教育從職業性和市場化特征出發,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理念,以工作過程導向為切入點,以實踐教學環節質量控制為重點,形成企業深度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1.教學質量過程控制
(1)課堂教學的質量控制。課堂教學質量控制的主要任務包括:進行教學過程監控,發現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問題;進行教學建設監控,引導和控制教學建設的方向,保證在各項建設中貫徹教學改革精神,固化教學改革成果;反饋監控結果,對教師、課程建設等提供各種幫助信息。監控環節包括督導評教、同行評教、領導評教和學生評教。通過評教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做出綜合評價。校、院兩級督學系統實現督教、督學、督管。(2)實訓教學監控。實訓教學所占比例是否達到規定要求;實訓教學條件是否達到要求;實訓教學計劃落實情況;能力考核的組織及實施情況;專業技能是否達到能力目標要求。
2.頂崗實習的質量控制
頂崗實習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對頂崗實習的監控從專業管理、實習過程監控、考核監控幾方面進行。頂崗實習監控主要監控:實習學生崗位落實情況和在崗表現情況、專業對口落實情況、學生滿意度、學生安全狀況和心理狀況、學生知識需求狀況、畢業論文完成情況、學生流動狀況、企業滿意度、社會認可度等。
(四)試驗實訓基地建設
對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來說,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主要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大塊。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在本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它需要花費大量的費用和精力,項目設置的目的主要保證理論課程能更好的實現,讓學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應該要懂得的知識。校內實習基地建設的項目主要有下面幾項:鉗工和焊接教學工場、汽車零部件識圖情境化教學工場、汽車電工電子情境化教學工場、發動機情境化教學工場、底盤情境化教學工場、汽車電器設備情境化教學工場、汽車檢測與維修綜合技能實訓室、汽車拆裝調整及工藝知識教學工場。高職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校外實訓基地主要是各大汽車制造廠家、汽車零部件廠家,實習的內容主要是對在學校所學內容的一個檢驗和提高,主要包括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能的學習、汽車工藝文件的熟悉、汽車制造與裝配中生產與質量管理的過程與要求等,同時在校外實習過程中要盡快的熟悉在學校學習時沒有講授的內容如企業文化、職場規則等,為學生畢業后入職時與企業無縫結合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顏楚華,王章華,劉超.示范性高職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其關系[J].職教論壇,2011.
[2]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人才培養;研究;實踐
【分類號】:F426.31
隨著中國綜合經濟實力的穩步提升,人民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汽車產業在我國發展日新月異,并已經成為拉動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支柱部門。目前為止,我國已躍居為世界汽車生產與消費的頭號大國,迅猛的汽車產業發展意味著相關專業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為了滿足這一市場需求,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的專業應時需而設,定位于為社會培養具有較高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的汽車應用型人才。如何充分發揮《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的專業優勢,挖掘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培養的巨大潛力,筆者將結合自身的職教實踐經驗,探討一下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1. 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依據及指導理念
作為確保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教學文件,人才培養模式是開展教學實踐、教學評估的基本標準與依據[1]。為積極倡導響應國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的號召精神,在形成實踐性系統化教學體系的目標前提下,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途徑,嚴格依據職業表尊,構建出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在此人才培養模式中,深化專業基本理論的教學,確保學員較高的教育層次,進而為其持續的能力培養打下基礎。
2. 形成職業素質與職業技能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為滿足汽車行業的發展需求,實現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形成以該專業接軌行業發展需求為引導,以培養一線生產與服務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職業素質+職業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我院通過深入市場與企業一線進行調查,參照企業的特別要求有針對性的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在遵循職業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學員能力優勢,運用“雙元制”的職業教育模式,將“職業素質+職業技能”的理念貫徹于整個教學培訓中,從而形成于企業生產良性接軌的人才培養體系?!奥殬I素質+職業技能”強調以素質教育與技能教育為基點,確保學員具備必需的基本技能、拓展技能和核心技能,著重強化校內實踐、校外上崗平臺的建構,從而使學員在創新、專業、社會能力方面達到未來工作崗位的要求。此外,在確保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強化對學員自身職業素質的培養,將素質教育的工作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的始終,使學員形成持續穩定的職業素質修養,采取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從根本上強化素質教育的培養。在此基礎上,配合以教師適時的教學任務進行實訓鍛煉,使學員在頗具人性化色彩的教育過程中,實現職業技能與人格素質的雙贏。
3. 著重構建培養職業素質與職業技能的實踐教學體系
堅持實踐結合理論,合理布置安排教學內容,從而構建培養職業素質與職業技能的實踐教學體系。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作出相應的教學方式的調整,比如在講授汽車底盤構造、汽車電器、汽車發動機構造等復雜結構的課程時,提倡運用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將實物、結構圖形、多媒體視頻播放器巧妙搭配并用,以現場教學的方式呈現出來。針對一些實踐性強、理論性高的課程,例如在講授汽車制造基礎技術與汽車發動機電控技術等類似課程時,運用現場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優勢互補的教學方式,以便有效化解課程的難度,通過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呈現理論性較高難以把握的章節,通過教師的現場演示講授一些突出實踐性的部分,使學員既能看得懂,又能動手操作。以《汽車制造基礎》中的變速器拆裝項目章節的講授為例。首先運用多媒體視頻,將變速器的部件、構造等以直觀的畫面呈現出來,然后利用相關視頻將變速器的工作原理、電器控制、變速器的發展等理論性高的內容,形象直白的表現出來,讓學員能較為快捷的掌握。在變速器的組成及名稱及具有換擋原理知識內容的講授時,運用現場演示講授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師親自動手示范,讓學生夠熟練掌握變速器操縱能夠拆卸與裝配變速器,正確使用裝配后的變速器,靈活操控并合理保養常用拆裝儀器和工具。
4. 探索趣味性的技能培訓
由于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本身的理科性質,在其實踐運行中強調理論的掌握,與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相對來講其課堂教學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而趣味性對教學效果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針對據教學目標與實際應用的特定需求,靈活的為學員創設出趣味性的問題的情境,將有助于學習者自主探索問題的提示,穿插于問題情境的各個細節中,從而設計出學習與現實情況較為接近的情境教學基本一致或類似的情境中進行。在具體的操作中,可以通過具體的現場教學,利用較為直觀的教具、成熟的多媒體技術,通過模擬虛擬現實技術來創設出高仿真性探索情境,讓學員在自主動手解決真實性的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龐成立.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204.
中國汽車工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汽車制造廠與汽車零部件制造廠需要大量從事現場工藝、加工、質量和現場裝配的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根據汽車制造領域人才需求狀況及專業特點,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應該培養能從事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裝配作業,從事汽車沖壓、焊接、噴涂作業,從事汽車總裝制造、檢驗和調試、生產現場工藝維護、過程檢驗及部品檢驗、整車下線檢測和調試等工作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如何培養出符合行業需求和具有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特色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是當前學院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學生通過實驗實訓鍛煉提高操作能力,可以熟練掌握崗位工作所需的專業技能,為適應技術不斷發展創新奠定基礎,真正做到“授之以漁”。因此,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對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至關重要。
2 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的目的
實現理實一體課程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職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懂生產、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技能培養為特色。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以“教以學生為本、學以市場為需、育以技能為主、才以應用為先”為育人宗旨,需要的生產性的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必須實現校內學習與畢業后的工作內容高度融合。
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建立的需要 高職教育中“雙師型”教師是指從事職業教育的既能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專業技能訓練的新型教師,即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高素質的、具有雙重專業技術職稱的復合型教師,是具有一定學術背景并接受專業實訓的職業教師。
當今更多的講授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課程的教師直接來自于各大中院校,本身對汽車制造過程不是很熟悉,即使到汽車制造廠進行專門的培訓,耗費大量的精力不說,不能完整地接觸汽車制造整個流程。針對汽車制造典型的工作任務設置的實驗實訓將是這部分教師快速熟悉汽車制造流程的一個渠道。
展示企業文化和企業環境,讓學生盡早感受企業的氛圍 汽車制造廠一般來說都是大型或特大型企業,有汽車企業特有的文化和氛圍。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應充分考慮真實的企業文化和氛圍,營造一個真實的汽車制造企業工作環境,讓學生能在真實的實踐環境中學習和成長,感受企業要求的職業素質、企業管理方法和崗位要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愛崗敬業的精神。
服務社會的需要 為了提升行業員工的整體素質,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按照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的有關規定和要求,積極開展行業內各項職業技能培訓和考核鑒定工作,圍繞市場所需、企業所需,為企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在進行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時需考慮本專業的技術培訓和技能鑒定。
3 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職業崗位能力及課程體系分析
通過到汽車制造廠和汽車零部件制造廠調研,同時根據往年畢業生就業崗位分布情況及崗位設置的特點,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培養出的人才具備的主要崗位能力包括汽車駕駛能力、汽車及零部件裝配作業及工藝維護能力、汽車沖壓作業及工藝維護能力、汽車車身噴涂作業及工藝維護能力、汽車生產過程檢驗及部品檢驗能力、汽車整車下線檢測及調整能力。
針對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職業崗位能力要求,開設相應的課程體系,構建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基于汽車制造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包含18個學習領域,并將18個學習領域劃分為具有模塊結構特征的初級模塊、中級模塊和高級模塊。其中,初級模塊包括汽車材料、汽車電工電子、機械制圖及CAD技術、公差配合與測量、機械基礎、鉗工實習;中級模塊包括汽車發動機構造、汽車底盤構造、汽車電器設備構造、汽車制造工藝學、汽車車身制造工藝學、駕駛實習;高級模塊包括汽車總裝技術、汽車生產與物流、汽車生產質量管理、汽車檢測技術、頂崗實習、拓展學習領域。
4 實驗實訓項目的開設
通過對汽車制造廠和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的大量調研,同時根據上述課程教學特點和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具體要求,對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來說,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主要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大塊。
校內實習基地建設的項目如表1所示。
校外實訓基地主要用于學生的實習和實踐活動,更多地是借助于實習單位。對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來說,主要校外實習項目如表2所示。
5 汽車拆裝調整及工藝知識教學工場實驗實訓項目的布置和講授
對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學生來說,汽車生產與質量管理、汽車總裝技術兩門課比較難理解,因為真實的工作情景只有在汽車制造廠才有。這兩門課的教學實驗實訓項目的開設非常關鍵,因為它要模擬生產現場實際情況,要講授汽車零件的裝配方法、簡易工藝的編制和維護、生產中物流和質量管理及企業文化的灌輸等。這部分的實驗實訓內容主要在汽車拆裝調整及工藝知識教學工場完成
具體方法:建立一個基本操作訓練間(包括螺紋連接訓練、油管連接訓練、線束連接訓練和裝配工具使用的訓練)和一條車門及附件的拆裝生產線,生產線具體布局如圖1所示。
簡易車門線采用懸鏈的形式來推動,每條線設置10個工位,其中拆卸四個工位,裝配四個工位,兩個過渡工位,安排完整的十個車門及附件。裝配線周圍布局和生產現場一致,有看板,有物流架、有生產管理規程等。
具體運作形式:①每個工位有完整的裝配和拆卸工藝(指導教師先做);②以每個工位為一個小組,生產線流動;③每個工位的學生按照工藝進行拆裝,同時將該工位的檢驗卡做出來;④繼續本工位做2~3個車門的拆卸和裝配操作,校核檢驗卡的準確性;⑤上述工作完成后,學生流動到下一個工位,重復做③~④的工作;⑥八個工位的工作完成后,點評本組檢驗卡的正確性;⑦八個班組相互評判檢驗卡,對裝拆現場的情況進行點評;⑧指導教師總結。
6 結束語
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核心競爭力培養的一個主要方面,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得好壞直接影響本專業的發展。模擬汽車制造企業來開設實驗實訓項目,有利于學生盡早地熟悉企業的運行模式和要求,更好地理解課程所教授的內容,讓 學生能零距離地融入生產實際中,并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學習和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解放.合作教育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學習與工作相結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8-0139-03
1 引言
中國汽車工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汽車制造廠與汽車零部件制造廠需要大量從事現場工藝、加工、質量和現場裝配的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根據汽車制造領域人才需求狀況及專業特點,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應該培養能從事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裝配作業,從事汽車沖壓、焊接、噴涂作業,從事汽車總裝制造、檢驗和調試、生產現場工藝維護、過程檢驗及部品檢驗、整車下線檢測和調試等工作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如何培養出符合行業需求和具有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特色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是當前學院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學生通過實驗實訓鍛煉提高操作能力,可以熟練掌握崗位工作所需的專業技能,為適應技術不斷發展創新奠定基礎,真正做到“授之以漁”。因此,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對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至關重要。
2 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的目的
實現理實一體課程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職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懂生產、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技能培養為特色。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以“教以學生為本、學以市場為需、育以技能為主、才以應用為先”為育人宗旨,需要的生產性的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必須實現校內學習與畢業后的工作內容高度融合。
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建立的需要 高職教育中“雙師型”教師是指從事職業教育的既能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專業技能訓練的新型教師,即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高素質的、具有雙重專業技術職稱的復合型教師,是具有一定學術背景并接受專業實訓的職業教師。
當今更多的講授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課程的教師直接來自于各大中院校,本身對汽車制造過程不是很熟悉,即使到汽車制造廠進行專門的培訓,耗費大量的精力不說,不能完整地接觸汽車制造整個流程。針對汽車制造典型的工作任務設置的實驗實訓將是這部分教師快速熟悉汽車制造流程的一個渠道。
展示企業文化和企業環境,讓學生盡早感受企業的氛圍 汽車制造廠一般來說都是大型或特大型企業,有汽車企業特有的文化和氛圍。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應充分考慮真實的企業文化和氛圍,營造一個真實的汽車制造企業工作環境,讓學生能在真實的實踐環境中學習和成長,感受企業要求的職業素質、企業管理方法和崗位要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愛崗敬業的精神。
服務社會的需要 為了提升行業員工的整體素質,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按照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的有關規定和要求,積極開展行業內各項職業技能培訓和考核鑒定工作,圍繞市場所需、企業所需,為企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在進行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時需考慮本專業的技術培訓和技能鑒定。
3 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職業崗位能力及課程體系分析
通過到汽車制造廠和汽車零部件制造廠調研,同時根據往年畢業生就業崗位分布情況及崗位設置的特點,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培養出的人才具備的主要崗位能力包括汽車駕駛能力、汽車及零部件裝配作業及工藝維護能力、汽車沖壓作業及工藝維護能力、汽車車身噴涂作業及工藝維護能力、汽車生產過程檢驗及部品檢驗能力、汽車整車下線檢測及調整能力。
針對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職業崗位能力要求,開設相應的課程體系,構建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基于汽車制造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包含18個學習領域,并將18個學習領域劃分為具有模塊結構特征的初級模塊、中級模塊和高級模塊。其中,初級模塊包括汽車材料、汽車電工電子、機械制圖及CAD技術、公差配合與測量、機械基礎、鉗工實習;中級模塊包括汽車發動機構造、汽車底盤構造、汽車電器設備構造、汽車制造工藝學、汽車車身制造工藝學、駕駛實習;高級模塊包括汽車總裝技術、汽車生產與物流、汽車生產質量管理、汽車檢測技術、頂崗實習、拓展學習領域。
4 實驗實訓項目的開設
通過對汽車制造廠和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的大量調研,同時根據上述課程教學特點和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具體要求,對高職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來說,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主要分為校內和校外兩大塊。
校內實習基地建設的項目如表1所示。
校外實訓基地主要用于學生的實習和實踐活動,更多地是借助于實習單位。對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來說,主要校外實習項目如表2所示。
5 汽車拆裝調整及工藝知識教學工場實驗實訓項目的布置和講授
對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學生來說,汽車生產與質量管理、汽車總裝技術兩門課比較難理解,因為真實的工作情景只有在汽車制造廠才有。這兩門課的教學實驗實訓項目的開設非常關鍵,因為它要模擬生產現場實際情況,要講授汽車零件的裝配方法、簡易工藝的編制和維護、生產中物流和質量管理及企業文化的灌輸等。這部分的實驗實訓內容主要在汽車拆裝調整及工藝知識教學工場完成
具體方法:建立一個基本操作訓練間(包括螺紋連接訓練、油管連接訓練、線束連接訓練和裝配工具使用的訓練)和一條車門及附件的拆裝生產線,生產線具體布局如圖1所示。
簡易車門線采用懸鏈的形式來推動,每條線設置10個工位,其中拆卸四個工位,裝配四個工位,兩個過渡工位,安排完整的十個車門及附件。裝配線周圍布局和生產現場一致,有看板,有物流架、有生產管理規程等。
具體運作形式:①每個工位有完整的裝配和拆卸工藝(指導教師先做);②以每個工位為一個小組,生產線流動;③每個工位的學生按照工藝進行拆裝,同時將該工位的檢驗卡做出來;④繼續本工位做2~3個車門的拆卸和裝配操作,校核檢驗卡的準確性;⑤上述工作完成后,學生流動到下一個工位,重復做③~④的工作;⑥八個工位的工作完成后,點評本組檢驗卡的正確性;⑦八個班組相互評判檢驗卡,對裝拆現場的情況進行點評;⑧指導教師總結。
關鍵詞: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7-0145-02
世界十大汽車制造商全部落戶中國,中國已名副其實地成為世界汽車生產大國和最大的汽車市場。進入21世紀,我國汽車產業迅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德國的第四汽車生產大國,汽車產業需要靠人才拉動,汽車產品持續的“消費熱”也拉動了對汽車人才的“需求熱”,根據《汽車人才供需情況的調查》顯示,我國汽車產業職工人數將在2015年突破500萬大關,到2020年達到776.23萬人,平均年增長率為10%左右,在未來15年內,我國汽車人才需求面臨極大的缺口,特別是汽車工程技術類人員。
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
根據職業教育要求和汽車制造裝配行業發展需求,以該專業發展要求為導向,以培養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立足于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等服務市場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具有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的知識,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適應市場工作崗位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依據企業行業調研報告,通過崗位及對應職業能力的分析,確定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二)構建“工學結合,德能并重”的“1243”人才培養模式
本專業立足新疆、服務南北疆,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較強溝通協調能力和創業能力,具備較高的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理論知識及較強的實踐技能,能勝任汽車制造、汽車改裝等崗位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根據國家職業教育要求,汽車行業發展需求,以及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構建以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行業發展要求為導向,以培養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積極探索以“工學結合、德能并重”的1243人才培養模式。
在該專業建設委員會的指導下,通過深入企業調研與人才市場的需求分析,根據“訂單”的需求確立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企業用人,學校育人,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長效合作機制。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借鑒“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根據畢業生應該具備的綜合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創新能力、社會能力),遵循職業教育規律與能力培養的特點,以“一條主線、兩元結合、四種能力、三個平臺”素質教育全程貫穿教學全過程為特色的“工學結合,德能并重”人才培養模式。最終達成企業認可的并與企業生產一線工作情景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
一條主線(能力主線)是人才培養的核心,以兩元結合(校企)為途徑,通過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設與有效實施,重點抓好“三個”平臺(學習領域平臺、校內實訓平臺、校外頂崗平臺)建設,學習領域平臺主要進行“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進行專業理論知識教育和創新意識教育;校內實訓平臺主要進行“熱愛行業、忠于職守、依法管理、團結協作”的汽車制造行業職業道德教育,進行汽車制造基本技能實訓和生產環境仿真實訓;校外頂崗實訓平臺主要進行“行業規范、企業文化、企業管理、就業理念”教育,進行生產性頂崗實訓,學習企業文化,學習與人溝通交流的技巧;最終使學生具備四種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創新能力、社會能力),從而適應工作崗位要求和社會要求。
在重視技能培養的同時尤為重視加強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全程貫穿式教育,從學生進入校園開始到畢業,利用各種方式與形式始終倡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教師每堂課的教學任務涵蓋素質教育的內容,充分利用過程性課程的實施,形成汽車工程學院學生素質教育的特色。
通過教學條件的改善與教學情境的設計,校企的深度結合,促進“工學結合”的持續發展建設,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通過對汽車市場人才需求的充分調研,廣泛征求各類汽車服務企業專家的建議,針對職業能力中核心能力的培養要求,構建基于工作過程、階次遞進培養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逐步完善“工學結合”優質核心課程建設及教學資源信息庫建設;編制符合國家職業標準的課程標準。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質量體系建設,突出人才培養標準、課程體系的標準化、規范化、通用化建設;充分利用校園網絡,構建教學資源共享和師生交流的平臺。
圖1 “工學結合,德能并重”“1243”人才培養模式
二、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通過對汽車制造企業調研,進行基于汽車制造工作任務分析,根據典型工作任務將行動領域進行歸納,系統構建基于工作過程“雙證融合”的課程體系,緊密圍繞該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及任務來安排教學,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完成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使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相結合,實現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一)崗位職業能力分析
對應汽車制造與裝配工作的各行動領域,按照學習認知規律,對行動領域進行整合,形成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基本技能模塊、拓展模塊共三個模塊。工學模塊課程既要滿足學生的就業崗位需求,又要考慮學生今后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對行業、企業專家(企業生產第一線直接從事生產操作、管理的人員)進行深入調研,進行專業職業能力分析。崗位職業能力分析表如表2:
(二)課程體系構建
由校企專家共同組成課程開發項目組,以典型工作任務為核心開發項目課程,以崗位職業能力形成為依據選擇課程內容,按照職業崗位工作實際需要,突出實踐技能養成,形成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的課程結構,突出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實用性、實踐性、先進性。
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要求,對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解構,根據工作過程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排序,構建了由基本能力課程模塊、核心能力課程模塊和拓展能力課程模塊組成的基于工作過程“雙證融合”的課程體系。
圖2 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三、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
堅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依照職業能力本位,根據社會需求和崗位能力,確保實施“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建立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確定實踐教學內容
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主線,以應用為目的來確定實踐教學的主要內容,以國家或行業的標準為依據,將實踐教學的內容組成不同的模塊,確定專業技能訓練的方法和時間。
(二)建立多元的實踐教學考核標準
實踐教學應注意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考核,在評價的內容方面應盡可能多地覆蓋多種相關能力要素,包括理論知識、技能、經驗、協作等;在評價形式方面,以口頭與書面回答、技能測試、畢業實踐、實習報告等為主要形式。
(三)大力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本專業建有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按照一個專業背靠一個企業群,建設一批實訓、就業“雙基地”的專業建設思路,實訓基地建設既要具備實踐教學與職業素質訓導功能,又具有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功能,使實訓基地正真能實現與校內外緊密結合,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趙新.汽車工程專業建設與改革思路的探討[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5,(2).
【關鍵詞】汽車制造 裝配 人才需求 專業建設
為了適應汽車行業經濟建設的發展,使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的接軌,本專業教師利用2011年暑假的時間進行了一次專業調研,主要走訪了桂林、柳州、南寧等地的汽車生產制造與銷售服務企業,對企業的需求動態有一個清晰的跟蹤了解。
一、調研目的與對象
(一)調研目的
高職教育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通過本次調研,收集和分析汽車制造與維修服務類專業學生的社會人才需求狀況信息,了解社會、行業以及企業對汽修類專業人才知識、技能、素質要求的變化和趨勢,為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的修訂、學生專業與就業指導等提供依據,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調研時間、地點、對象
調研時間:2011年8月1日~5日
調研地點:柳州工程機械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玉柴集團、桂林各大汽車4S店、柳州各主要汽車4S店
調研對象:往屆畢業生、企業領導、技術主管、車間員工、服務顧問等。
二、調研方法與內容
(一)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專家咨詢、座談、現場考察、畢業生反饋等相結合的方式。
(二)調研內容
1.產業背景調研
汽車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目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迅速。2010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806.19萬輛和1826.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2.37%和32.44%,2011年上半年我國汽車產銷為915.60萬輛、932.5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48%和3.35%。2011年全年汽車產銷量預計會在2100萬~2200萬輛之間。增幅在20%~25%左右。
自從國家確定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后,汽車生產與售后服務行業產生了深刻的變革,經過多年來艱難的產業結構調整,改變了過去一度的“散、亂、差”的局面,通過大規模的兼并重組,實現了規?;a的格局。世界汽車的六大集團(通用、福特、豐田、大眾、DC戴一克、雷諾)和三大公司(BMW寶馬、本田、PSA標致一雪鐵龍)紛紛以各種方式進入我國汽車市場,極大地加快了汽車的技術進步。汽車品牌與類別的增加、汽車結構與制造裝配技術的更新、汽車維修技術的發展等都非常快速。由于生產實際的巨大變化,用人部門對畢業生的要求也隨之改變。
為了更好地適應企業對汽車專業的人才要求,我系的汽車專業的教學改革也力求貼近企業的需求。盡管如此,與國內汽車生產行業的發展的速度相比,加上近年來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仍存在許多不足,例如:教學場地、設備欠缺、教學內容落后于生產實踐的要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還不能很好地適應職業教育的特點、畢業生實際動手能力還不能很好地符合企業上崗的要求,等等。為了加快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有必要不斷深化專業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專業的調研可以為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2.人才需求調研
通過對以上汽車相關生產制造企業、售后服務企業的用人需求情況分析發現。在未來五年內,區內不同規模的汽車企業都表現出了對于高職層次技術工人的迫切需求,這說明部分崗位的技術需求缺口還是非常大的。在所調研的9個加工制造類技術工種中,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的需求量最大,最近五年計劃招聘接近3500人。這表明隨著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與汽車相關聯的多種配套專業也獲得長足發展,有著廣泛的市場需求。
通過用人單位反饋回來的信息進行分析,可以明顯的發現,企業對于技術人才的學歷要求還是呈現遞增的趨勢,對本科及以上的需求量大概為11%,大約有十分之一的崗位需要本科及以上學歷。企業對于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比較青睞,占到40%左右。有四成以上的崗位是面向高職學生,一些以往用中職學歷的畢業生的崗位,也開始使用離職的畢業生。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重要,用人單位往往要求畢業生能夠同時擁有多方面的技能,如駕駛技能、鉗工技能、焊工技能、中級汽車維修工技能等。從調查的情況看,企業要求人才具備的技能和我們的培養方向是吻合的。調查中我們深切的感受到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基本素質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有很高的社會責任感和團對合作意識。有90%的單位就明確希望他們的員工必須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高度的職業道德及熱愛本企業,敬業愛崗的精神,有70%和47%的單位對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有較高的要求。
三、調研結論與建議
1.結論
汽車制造與裝配企業從業人員的數量、總體素質正在不斷提高;具有較好現代汽車制造與生產專業基礎知識與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相對缺乏。未來幾年內,區內汽車制造及售后服務行業需要大量高職層次的汽車專業技能型人才,汽車制造與裝配專業未來有好的發展前景。
此外,目前各大企業對畢業生的綜合職業素質要求越來越高。
2.建議
(1)以工學結合為核心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課程體系;
(2)以產學結合為目標,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
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借骨干院校建設的東風。增加實訓設備投八,尋找新的增長點。主動出擊,加強區內各大汽車制造企業等的校企合作聯系,開發校外實習基地。
(3)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和培訓
引進汽車制造與裝配專業教師,要求有企業工作經歷或有碩士以上學歷,同時,聘請企業一線技術骨干到校任兼課老師。
(4)以“行動導向”為指導加大本專業教學改革
加大與實際工作崗位相適應的行動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