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9 00:21:04
序論:在您撰寫古箏教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少兒古箏教學心理特點
一、少兒古箏教學必須采取適合少兒心理特點的教育模式
少年兒童處于生理、心理發育尚不完善的時期,他們學習古箏,有的是感到古箏好聽,但更多的是家長為孩子選擇的一門能夠提高其綜合素質的技能,所以孩子剛開始接受古箏教學時,通常是被動、盲目的,再加上少年兒童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天性,很難比較配合地進入教學程序。因此,對少年兒童進行古箏教學,不能完全采取成人正常的教學程序,而必須采取適當的導入方式和教學模式進行。我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在少兒古箏教學中,若利用少年兒童喜歡的游戲將孩子們吸引到古箏教學中,可以顯著提高教學質量。比如我曾經在古箏教學中組織了“聽音辨高低”的游戲,給予答對的同學一定的獎勵;并在一個指法的教學中,獎勵彈得準確的同學一朵小紅花,這種教學方式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在孩子們的各種游戲中,完成了對他們的啟蒙教學。在完成古箏啟蒙教學后,我又采用了正常教學模式、賞識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因為少兒畢竟年紀較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不能及時掌握領會一些琴理、樂理,會覺得演奏技法練習非??菰锓ξ?。為了激發少兒練習的自覺性,在教學中我運用了賞識教育的模式。賞識教育作為一種比較科學的教學模式,它強調的是賞識導致成功,通過學會賞識,更好地學會鑒別,學會批判,學會改變,學會創造。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點滴進步均給予充分的肯定,培養他們的賞識意識,學會欣賞他人的進步與成功。利用賞識教育方法,提高了孩子們的積極性、主動性,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且我感到,通過實施賞識教育,許多學習古箏的少兒在幼兒園或小學里進行日常學習和游戲中,自信心也得到極大提高,學習成績、團結意識和同學關系都得到增強。
二、少兒古箏教學必須注重激活兒童的音樂創造潛能
創造能力需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心理是天真純粹的,他們有著音樂創造潛能。實現音樂素質教育需要通過音樂自身的特點,在最大限度上激發孩子們的創造潛能,讓孩子們投入到美妙的音樂世界中,感受音樂的奇妙。(1)淡化識譜教學。兒童的創造往往更多地受自發的、無意識心理尤其是情感的驅動。而過早、過多、過難的識譜,讓兒童接觸這種枯燥乏味的理性書面符號,不僅使他們喪失了學習音樂的信心,或導致了對音樂功能的無知,更重要的是極大地限制乃至扼殺了兒童音樂創造天性的自然發揮與伸展。因此,很有必要在音樂教學中淡化識譜,強化感受與體驗,培養兒童真正“能感受音樂的耳朵”(馬克思語),這樣,才能為促進兒童音樂創造力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2)誘發自由想象。想象是創造的最重要的手段。古箏是感知、審美以及傳情的藝術,為了達到理想、完美的境界,應當做到感性、理性的同步。在少兒古箏教學過程中,我按照“基本樂理彈奏技巧———曲目表達內容———音樂實踐”的順序進行講解。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曲目,在教學生準確彈奏的基礎上,還應當在演奏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藝術與情感,做到以神帶心,以心帶情,以情帶聲,以聲帶形,眼到手到,手停形住。不僅要具備熟練的技巧,還應當充滿情感,做到心手合一、情景交融,實現感性、理性的同步演奏。在兒童古箏教學過程中,應當設置兒童喜歡的情境,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對歌曲、樂曲展開豐富的想象。(3)鼓勵即興發揮。創造往往是來自于一瞬間的靈感。與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一樣,藝術的創造也離不開靈感與直覺。在少兒古箏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用心感知音樂的美好,培養孩子的審美意識與能力,讓孩子在無意識中將自己投入到音樂中,體驗音樂的美妙,感知音樂的活力,進而激發自己的創造性,產生即興發揮的沖動。如像鳥兒一樣揮動手臂“展翅飛翔”,像風車一樣轉動手臂“滾滾向前”,像木偶一樣搖擺著身體動來動去……甚至還會用動作或打擊樂器創作出動聽的旋律來。課堂于是就成為這些“小作曲家”自由創造的天堂!(4)促進盡情表達。沒有情感,就沒有創造。而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表現藝術。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它是最能體現人類創造精神的一門藝術。所以,應當高度重視孩子音樂創造力的培養,為此就要對樂曲、歌曲中蘊含的情感進行充分的挖掘,以情激情、以情動情,讓孩子們通過表演創造出更加美妙的音樂。
三、結語
(一)對傳統演奏技法的繼承和創新
當前我國的古箏彈奏技法雖然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但傳統彈奏技法依然居于重要地位。在古箏演奏中,運用較多的仍然是點、揉、吟、顫等傳統的演奏技巧,這些傳統技巧凝聚了古箏彈奏技巧的精髓,在古箏彈奏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傳統技法又具有較大的地域性特征,這顯然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多元化音樂藝術需求。因此,古箏演奏技巧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加以改革創新,當前古箏演奏在規范基本演奏手型和姿勢的基礎上,又著重發展了左手演奏技法,使得古箏彈奏更加靈活多變。
(二)借鑒吸收其他樂器的演奏技法
古箏演奏技法的產生和發展都是遵循樂器自身特點和音樂發展規律的,在此基礎上吸收和借鑒其他音樂元素加以融合,促使古箏演奏更有包容性和豐富性。古箏演奏對其他樂器的吸收一方面表現在對民族樂器技巧的借鑒上。例如吸收利用琵琶的掃弦法以及木魚的敲擊技巧等。另一方面是融合運用西方樂器演奏技巧,例如利用除了中指、食指和大拇指以外的其他手指參與演奏,同時,充分發揮左手在演奏中的功用。
(三)演奏技法的多元化發展趨勢
當前的古箏彈奏技法除了繼承和創新傳統的演奏技巧,還吸收融入其他樂器演奏技巧,同時,還在此基礎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傳統的點、揉、顫、吟等技巧的基礎上,還形成了輪指、搖指、點指和轉換音列等技巧,使古箏演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古箏演奏技巧在繼承民族性特征的基礎上,更加符合當前音樂藝術國際化的時代特點。
二、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要求古箏教師要把樂曲所含有的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所謂德育,即對學生進行道德規范的教育,是教師“運用道德倡議形式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因此,作為古箏教師要在教授樂曲時,要“德”與“技”并施,統籌兼顧。既要注重對樂曲指法和譜面音準等問題的指導,同時也要將樂曲內在的思想感情,作為音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指導學生正確地表達、體會和理解,以陶冶和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如箏曲《戰臺風》,這首樂曲以其豐富多樣的技法,熱烈奔放的旋律,成為學生學箏考級的必彈曲目,全曲五個段落,而每一個段落都有其深刻地思想內涵,在樂曲開始時,所表現出的是繁忙的碼頭景象,以及臺風陣陣襲來時的情境,全曲的中心段落表現了碼頭工人頑強不屈的與臺風搏斗的情景,到最后雨過天晴,碼頭又恢復了一片歡騰場面。所以,當代學院道德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因而需要教師運用一定的道德標準,對一定的事件(諸如碼頭工人頑強不屈的與臺風搏斗的情景)或行為,進行對與錯、愛與憎的判斷能力的熏陶和感知,提高學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作為本文作者在講授這首箏曲時,除講解示范樂曲基本技巧外,重點向學生講述碼頭工人與臺風搏斗的奮斗精神;講述碼頭工人不畏艱難、勇敢豪邁的氣魄;講述碼頭工人對未來必勝的信念,使學生在學習本曲之前,對碼頭工人大無畏的精神和壓倒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有所了解,也使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本曲目的思想內涵,寓“道德教育”與學習曲目之中,從而激發起更高的學習信心和熱情,為圓滿完成古箏技能課堂教學計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傊诖髮W古箏技能課堂教學上,應該技術性與思想性并重,應該把思想教育與專業技能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一舉兩得,實現“雙益”,不僅要求學生勤學苦練,提高演奏水平,而且還要結合曲目情節,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對學生起到積極的“教化”作用,也為學生將來從事教師職業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所以,古箏教學必須教之有型,言之成理,論之有情,由淺人深,由簡到繁,有效滲透,才能取得豐碩的教學效果。
二、“學之有思”與“學以致用”
在當今古箏教學領域,長期以來,存在一個約定俗成的定式,即:模仿,更具體來說,就是教者要求學生仿聲、仿動作,每位彈箏者彈琴的一招一式,古箏行內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是誰的學生。本人在古箏教學中,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簡單地模仿,而是要求學生在古箏專業學習中做到“三思”,即:一要“學有所思”;二要“學后再思”;三要“課后多思”,尤其是對古箏專業術語的理解,要求學生多加記憶和學習,定會使學生學有所成,圓滿地完成學業??鬃釉缘馈皩W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皩W有所思”,這是本人對學生課堂學習提出的要求,其目的是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心智,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遇到難解的演奏指法問題時,能夠自主處理。沈陽音樂學院南校區古箏教師王瑩認為,“學有所思”,“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學后要思,要能夠從教師教學語言中思考相應的關系,以及能夠為之受用的道理。思而后進,進以學之,把學到的教學語言藝術精華,凝練出具有自己特色并能夠為之所用的新語言形態”。從本人學習古箏曲目的實踐規律得知,學習任何一首古箏曲目,哪怕是一首練習曲,都要注重對思維的啟動,在彈奏和練習時,多動腦子,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曾記得畫家齊白石有一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學畫如此,他道出了技能教學的真諦。他告訴人們:任何一種器樂演奏學習,都是一種技藝才能的學習和掌握,只有多思、多想,才會少走許多彎路,才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不斷提高創新與創造能力。筆者也曾學習過大量傳統箏曲,也曾得到古箏老藝人傳授技藝,如在大學期間,作為我國客家箏派傳承人饒寧新教授的學生,對于古箏技藝學習也曾有過親身體驗和教誨,從而得知,早期的老藝人在教受樂曲時,往往教授的是樂曲的骨干音,要求學生在骨干音的基礎上,進行自由的加花或變奏。資深的老藝人強調演奏者在原始譜基礎上創造旋律的重要性,強調旋律的優美與否,取決于演奏者的音樂素養與自身氣質,而且,還要求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發揮自主創作能力和技巧,以充分體現和地方風韻。
本人在古箏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課堂上“學之有思”,而且,還要做到“學以致用”,以檢驗學生的而接受能力.”學有所思”這一環節,檢驗的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解決的是興趣問題,“學以致用”則是解決學生的接受能力,將學習內容化為演奏實踐.所以,為了提高學生演奏實踐能力水平,本人在教授各流派箏曲時,通常以樂曲的“骨干音”為基礎,將“顫”、“按”、“滑”、“揉”等技巧、各箏派不同的演奏風格和“加花”、“變奏”特點,以及“古箏搖指的點、面、角、速、力、氣等所構成的不同音色的幾個要素”,作為重點進行講解和示范,使學生能夠基本掌握各箏派的演奏特點和技巧,在基本的樂曲框架內,讓學生能動的自由發揮,使演奏的樂曲不僅具有地方性的風韻,同時也具有演奏者自身獨具的特色,特別是古箏的“搖指”,技法和種類很多,不僅有“搖指”,還有“輪指”,僅就搖指古箏“搖指”而言,就有“大指搖”、“食指搖”、“中指搖”等技法[6],由此看來,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能夠從教師教學語言中思考相應的關系,以及能夠為之受用的道理。思而后進,進以學之,進而將知識融會貫通,理解透徹?!皩W以致用”,是師者的期望,也是學者的追求.每一位學生在課堂學習過后,以至能夠登臺演奏,這是學習古箏曲目的最終結果。學習最終目的是能夠學有所用,學以致用,而談到學以致用,則必然要提及教學實踐的過程,古箏也是一門專業藝術,學生學箏是為了有“用武之地”,以便日后言傳身授,為己所用,為社會服務,這是每位高等院校教學工作者所期望的。
三、“音樂之美”與“欣賞之美”
一般來說,音樂教育的核心是以審美體驗為尺度,衡量音樂所帶來的美的感受,古箏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在古箏藝術教學中,作為民族器樂專業學習,本人通常也將美感教育,放在技能教學的突出位置,而使得學生能夠在古箏的學習和演奏中,盡情滴享受旋律之美、音色之美。為了讓學生對古箏演奏的姿態之美有一個深刻的了解,感受古箏這一古老樂器的藝術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習箏的興趣,本人通常是將美育教育注入古箏曲目學習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美,欣賞美。比如在古箏獨奏曲《漁舟唱晚》的教學中,就是如此。《漁舟唱晚》是一首頗具古典風格的箏曲。樂曲描繪了夕陽映照萬頃碧波,漁民悠然自得,漁船隨波漸遠的優美景象。這是一首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箏獨奏曲。樂曲以優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奏,描繪出一幅夕陽映萬頃碧波的畫面,十分優美動聽,確有“唱晚”之趣,《漁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歡樂情景,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美和熱愛。全曲分為三段,而每一段都表現出了獨特魅力的音樂之美。如:第一段的慢板,深刻滴表現了柔情似水音樂之美,悠揚如歌,平穩流暢,極富有抒情性。在右手彈奏時,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整段音樂展示了優美的湖光山色,展現了迷人的景象:漸漸西沉的夕陽,緩緩移動的帆影,輕輕歌唱的漁民,它帶給人以“唱晚”之意,抒發了人們對美的感受和對景色的贊賞。樂曲第二段的音樂,雖然速度有所加快,但仍描繪出幽美美的意境。這段音樂形象地表現了漁夫蕩槳歸舟、乘風波浪前進的歡樂情緒,以及進入第三段快板以后,音樂旋律雖有變化,但在演奏過程中,運用了一連串的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形象地刻畫了蕩槳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加之突出運用了古箏特有的各種按滑疊用的催板奏法,展現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熱烈美好景象。在樂曲進入突然切住之后,樂曲尾聲緩緩流出,所展現的出人意外的音樂之美,使人沉浸在美麗的景象里,流連忘返,回味無窮。筆者認為,在對學生講授古箏演奏基本技能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傳授樂曲中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將會使得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古箏演奏美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古箏的興趣,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音樂審美能力,更有助于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美,從而提高學生創造美和表現美的能力,這是古箏藝術教育要達到的一個教學目標。
四、“導入教學”與“交流互動”
在古箏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的導入,能觸動學生心弦;采用交流互動教學方式,能喚起學習動機。一般情況下,學生都喜歡學習新曲子,它類似于工科開設新學科,或進入新單元和新段落的教學過程。在學生尋求新鮮感之前,有目的地進行課堂教學的導入,定會使學生產生“欲罷不能”的求知渴望。而古箏課堂教學導入的方法,有別于其他學科的在黑板上書寫文字符號、繪圖或列表,以輔助知識信息傳輸等形式,因此講授是十分必要的。在古箏課堂教學中,講授是以語言為載體,向學生傳輸知識的信息、表達思想感情、啟迪學生心智、指導學生學習和調控課堂活動的一類教學行為。導入教學與交流互動,是技能課堂教學取得成效的有效途徑之一。目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少注重學習方法,更缺乏學習的目的性。我們都本能的知道,有些學生用一種方法會學的很好,而有些學生則用另一種方法可能會更有效。一方面,教師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因為每個教師在教學中,都需要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拓展新思維與新的教學觀,都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組織能力,才能夠給學生提供源源不斷地理論依據和專業技能的新成果,在理論上,即是“教學相長”。倘若教師只停留在現有的某一階段,那么,若干時間以后,你的教學語言就必將會失色,缺乏生動和激情,缺失教學語言最基本的藝術魅力和潛在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實踐教學體驗的過程。
在課堂上,在教師導入、啟發性語言,使學生激發靈感,敢于評論,敢于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認識,學生只有在教師面前積極的進行語言鍛煉,積極參與教學,彼此觀摩,互相評價,交流互動,才能夠更大的進步,形成“在學中教、在教中學”的良性循環,實現“教與學”的真正統一。以箏曲《瀏陽河》為例,《瀏陽河》原本是根據湖南民歌旋律創作于1951年的一首歌曲,后由古箏演奏家高燕老師講其改編為古箏獨奏曲,樂曲在原有旋律的基礎上,進行加花變奏的處理,并加入了雙手快速演奏和左手快速琶音等技巧,增加了樂曲的難度,使之成為一首經久不衰的經典曲目。旋律中有濃郁的湘西風格,演奏這首箏曲是由于大量旋律音是由左手滑出來的,所以對于左手上下滑音音準的準確掌握是演奏好這首箏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學習樂曲之前,首先以《瀏陽河》這首歌曲導入,讓學生細細體會旋律線條中百轉千回的韻味,并要求學生學習演唱這首歌曲,感受歌曲中每個字的拖腔及地方性的音樂特點,然后再開始學習演奏樂曲,由于對樂曲旋律的前期準備,因此避免左手滑音音不準的問題,有助于更好的表達音樂,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講授必須運用語言,通過教師講授能與古箏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發生銜接,并相互作用,與之相連的就是課堂提問。在古箏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的一個最好方式。古箏課堂教學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它的最常用的行為方式,就是師生之間的問與答。從教學的實踐看,課堂中的問答大致表現為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比如:學習各古箏流派曲目,教師應該向學生提問:古箏流派有幾種?古箏各流派樂曲的特點?某一古箏流派曲目表現的意境等等。還有就是學生自發地提問,由老師予以解答。“導入教學”與“交流互動”,是當前大學課堂技能教學常見的一種模式,其特點就是人們常說的“啟發式”教育。作為大學教師,必須學習和掌握這種教學方法,不斷地培養和提高課堂提問的技巧和水平,也就是提問的技能水平。而提問技能作為啟發式教學的一個方面,是指教師提出問題,或誘導學生質疑發問而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學生參與學習、理解和應用知識、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的一類教學行為方式。它是課堂教學中師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本人古箏教學的實踐證明,提問式教學不僅能推進教學過程的發展,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還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通過提問,達到了理解,思維也得到開拓,激發想象與聯想,培養創造性或靈感,在古箏教學上,定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古箏藝術教育人才。
五、結語
從《詩經》中的商人詩歌,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散文、漢代梁園作家群的辭賦,再到宋代應天府文人群的經濟文章.以及明清時期歸德府家族文人群的理學與詩文,豫東商丘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可謂不豐富.在整個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及特色性也不能說不突出。但在長期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中,這些地域文學(文化)知識卻不受重視,結果可想而知——必然造成大學生相關知識的缺乏,進而導致疏離甚至排斥、貶低生于斯長于斯的這片土地。很多文史專業的畢業生,說起石延年、張方平、呂坤、沈鯉、宋犖等商丘古代作家,往往茫然不知,即便從《桃花扇》了解到商丘有個才子侯方域,但具體生平、創作情況卻不甚了了。很多學生來商丘后往往滿懷神往地游覽古城景區,卻敗興歸來,因為他們感興趣的不是古城的城墻、街道,不是污染的南湖水,也不是八關齋中一塊塊冰涼的石碑,而是城墻下所蘊藏的文化.是從宋國、梁苑、睢陽到應天府、歸德府的歷史淵源,是從老莊道家到梁苑辭賦的瑰麗想像,是從睢陽保衛戰到“古城家”的忠肝義膽,但目前情況下不必說古城居民,即便是景點的工作人員、導游,因不具備深厚的鄉土知識、地域文學(文化)知識儲備,對很多古城文化知識不知其然,更不要說知其所以然了。改變這一現狀.宣傳商丘地方文化,必須從挖掘商丘地方文獻資源人手。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挖掘地方文獻,充實商丘地域文學(文化)知識,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商丘和母校的文化情感。培養本籍學生的鄉土自豪感,進而宣傳和傳承商丘的歷史文化傳統。
商丘地方文獻看似范圍狹窄,其實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它時而反映的是升平盛世,時而展現的滿目瘡痍,時而是才子佳人的文人風流.時而是忠臣志士的慷慨悲歌,無論是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無論是嬉笑怒罵,還是嗚咽悲鳴,都真切地展現了文人們的心靈圖景和時代烙印。要想了解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和外部圖景,只有建立在收集整理、研究地方文獻的基礎之上,而不是簡單地照搬古人,或是生拉硬扯、人云亦云,比如有的學人為了追述商丘久遠的歷史,把甲骨文中的“商丘”均認為就是現在的商丘;為了追述商丘是商朝、商文化的發源地,把閼伯和契視為一人;把商人的征伐說成是旅游,進而得出商丘是中國旅游的發源地。顯然,這與實事求是的學術研究精神是有悖的。另外,明清時期的歸德府家族文人群與明清易代的慷慨悲歌??梢哉f是商丘地域文學(文化)的重要分支,然而長期以來并未受到人們的重視。即便有些關注,也往往是人云亦云。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其原因就是對商丘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不夠,造成視野不廣、“文獻無征”。這與地域文學傳統的挖掘和地域文化精神的建立,是不相協調的。甚至是十分有害的。在教學中挖掘地方文獻、充實地域文學(文化)知識,能夠發揮文學(文化)的熏染和教育作用。商丘地方文獻中有著豐富的文學與文化圖景。比如,張巡、許遠的忠貞之情與睢陽保衛戰的激昂慷慨,明末呂坤、沈鯉的憂國憂民與鯁直方正,侯恂、侯恪所代表的東林黨人正直慷慨,很好地詮釋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用世精神,這些與愛國精神培育、中國夢的詮釋是一致的,今天依然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整理地方文獻、充實古代商丘地域文學
文化知識的探索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相適應的地方文獻主要是指其中的古籍,“大而言之,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著作者著眼。即凡鄉人著作,不論其內容是否涉及鄉土史地,不論其為經史子集,均屬于地方文獻之列;另一大部分從著作內容著眼,即內容涉及本地方的古籍,如舊志、史載、詩文、疏奏、家譜(以及碑版、題刻等雖不以書籍形式傳流者)等等,均為地方文獻之類?!雹笪挥邳S淮海平原的豫東商丘,地域文化資源豐厚,歷史上雖然經歷多次黃河水患,一些文化遺跡塵封地下,但保留至今的地方文獻仍十分豐富。從本校圖書館地方文獻部目前收集的情況來看,大致形成了商丘古代文人著述、家譜、金石拓片、古舊地方志等四大系列。其中商丘各地文人作品有記載者共計680人,著作近2000余種。存世者約600余種:家譜已有350余部1800余冊;金石拓片共計5大系列、11類、1430余種,近1500幅。包括商丘、豫魯蘇皖交界區(在古代行政沿革上曾隸屬于商丘)漢畫像石拓片、商丘地區墓志碑刻拓片、河南近年新出隋唐墓志拓片、中國金石集萃拓片(其中含《商周金文》、《商周秦漢金文集萃》《漢畫像磚拓片》、《秦漢瓦當》、《歷代銅鏡》、秦漢磚銘拓片等)。另收先商、古宋國及西漢梁國的各種文獻、出土簡牘、漢代陵墓、漢畫像石研究資料較為豐富,約2000余種、3500余冊。這些豐富的地方文獻收藏,亟待整理研究。挖掘其深層次的文化意蘊。為商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動力。筆者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收集、研究商丘地方文獻,完成《宋犖全集(附宋氏家集)》、《宋犖研究》、《沈鯉集輯?!?、《商丘古代文人著述總目提要》等書稿多部。同時,指導學生研習商丘地方文化,多次為學生宣講商丘地方文化。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將商丘地域文學嵌入古代文學課堂
目前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冊,主要是按歷史順序的方式排列知識點,朝代之內按文體、作家(群)等結撰。由于篇幅限制,知識點往往很難與地域文化因素結合。近二十年來,地域文化研究的勃興。相繼催生一些地域文化史、文學史、歷史著作,這為進一步開拓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在這一大潮影響之下,有關商丘地域文學、歷史的著作如《商丘古代文學研究》、《商丘文學通史》、《商丘通史》等相繼出版,為人們進行地方文學(文化)教學提供了較系統的參考資料。將商丘地域文學嵌入古代文學課堂,必須注意把握度。中國古代文學是中文專業必修課,目的是讓學生較系統地學習我國古代文學發展的基本輪廓和基本知識,課堂教學時須把握這一主線,保證“中國古代文學史”和“古代文學作品選”教學任務的完成,地域文學知識則只能作為其中的點綴和補充。比如,《商頌》是《詩經》教學較少關注的部分,就可以結合宋君祭祀祖先的《玄鳥》、《長發》諸詩,將商丘與商族、商人、商文化的關系穿插于商丘地域文學的形成探討中?!敖o予漢初文學發展以巨大推動力的人首推梁孝王劉武”『21。在劉武身邊形成的梁園辭賦作家群是漢賦發展史中重要的文人群體,在講授漢賦時,不妨將梁園的興廢、梁園文學意象的形成與影響以及芒碭山梁王墓群等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漢梁文學與文化的感悟和認知。而在學習《桃花扇》時,不妨將介紹侯方域與雪苑社、明清時期商丘的家族文學等結合起來。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靈活的穿插和補充.使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與身邊的地域文學緊密結合.以顯示出古代文學的可親可近。另外,還可以開設古代文學的專題選修課,專門系統地介紹商丘地域文學,如《明清歸德府望族與文學研究》課,分為歸德府地域文學傳統、明清歸德府望族文學群體的形成機制與特點、明清歸德府家族性書塾書院與文社、園林宅邸與明清歸德家族文學、商丘侯氏家族文學研究、商丘宋氏家族文學研究等六講,以家族文化為切入點,綜合政治、文學、文化與地域的多重關系。
(二)將商丘地方文獻整理與實踐教學結合
厚重的商丘地域文化,豐富的商丘地方文獻.雖然已經引起廣大學者和地方政府的興趣和重視.但時至今日,無論是廣大學者還是地方政府部門.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仍然沒有系統、深入地收集、整理和挖掘,作為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商丘所具有的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我們現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水平是不相稱的。改變這一尷尬境地的有效途徑就是全面、系統地收集、整理商丘地方文獻,無論是商丘籍古代作家的著作,還是非商丘籍古代作家描寫、記載商丘人情風物的作品.這些豐富的地方文獻既是商丘地域文化的載體,也是集中體現商丘地域文化精神的系統資料.是我們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礎文獻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不僅要將地方文學知識嵌入教學中,而且應將商丘地方文獻整理引入課堂,優化實踐教學。首先,帶動學生開展地方文獻的實踐調查。商丘師范學院生源主要來自河南.尤其以商丘地區為多,這就為開展商丘地方文獻調查提供了便利條件。再者,利用寒暑假期、法定假日或者周末,靈活安排,開展地方文獻的實踐調查,這是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鍛煉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調查內容可以是與學生關系較為密切的家族家譜編纂、收藏情況,也可以是商丘地區寺廟建筑保存狀況及廟會資料,甚至學生身邊的碑刻文獻資料、家族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及其著述,都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亟待調查、收集的地方文獻形式。筆者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就曾發動學生對商丘市區重要歷史文化景點如八關齋、商丘古城、火神臺、燧皇陵、張巡祠等,開展碑刻文獻資料的調查活動。通過調查和整理,不僅使學生對商丘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還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部分學生以碑刻文獻為題還獲得了學校大學生創新項目的資助。其次.組織學生進行??惫偶偷胤轿墨I數字化的實踐訓練。作為地方院校,商丘師范學院的古籍收藏相對較少,學生學習生活中很少能見到或者觸摸到古籍。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引導,不僅以圖片的形式在課堂上加以講解,更應當引入實踐訓練,將整理古籍與教學及學生實踐學習相結合,這樣一方面能有效地增強教師教學與科研的聯系,另一方面又能拓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古籍文獻的句讀、標點等方面的訓練。筆者在地域文學的研究過程中.相繼獲批“宋犖研究”、“沈鯉集輯?!钡榷囗椛缈苹蚬偶眄椖浚谘芯窟^程中吸收部分學生參與進來,以課題帶動讀書,又以讀書帶動畢業論文的撰寫。教學過程中靈活地處理期中考試、作業與古代文學的日常學習.以整理商丘籍古代文人著述的形式,作為期中考試或者日常作業內容,學生不僅了解了古籍的面貌,還運用了古典文獻、古代漢語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這一點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同時,還可以結合學校每年暑假進行的“三下鄉”活動、大學生創新項目,或者成立興趣小組,教師選擇若干個商丘古代文學課題,指導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知識的過程中.做一些地域文學的研究工作.以此帶動和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這不僅是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大膽嘗試和有益實踐,也將為學生研究生階段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將課堂講授與課外實踐結合
在將商丘地域文學嵌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局限于課堂講授,應該結合中國古代文學史及作品選,帶領學生作實地考察,在實地再現文學作品的場景,力圖實現古代文學作品的“可觸性”。比如講授孔子《論語》,可帶領學生參觀夏邑孔子還鄉祠:講授莊子散文,可帶領學生考察莊子墓;講授漢賦,可帶領學生參觀清泠池、平臺以及芒碭山梁孝王墓;講授杜甫的《遣懷》與韓愈的《張中丞傳后序》,可帶領學生參觀商丘古城,慨想漢唐時睢陽城的繁華與安史之亂慘烈背后睢陽城的破壞;講授范仲淹詩文,可帶領學生參觀應天書院;學習《桃花扇》,可以參觀壯悔堂、香君墓。等等。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廣闊的社會中,結合所學知識,與文物遺跡、名勝古跡接觸,在實地考察中夯實書本知識,這也是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要求的,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結語
一、古箏藝術的審美教育價值所在
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藝術的發展就是要超越自身價值。而也是因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藝術培養逐漸開始關注。作為傳統藝術和審美教育的主要形式,古箏教學在近幾年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所謂審美就是對美的一種感受、感知和創造,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對于美的一種追求和實踐。審美教育理論則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教育對于審美教育的關注逐漸增大,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審美教育藝術表現形式,音樂教學不論是從精神層面、教育層面來說都具有典型性。所以,以音樂為媒介進行的審美教育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和價值。作為古典音樂的表現載體,古箏是我國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其所體現出的中華民族傳統之美與深層次的藝術美,在現代多元化的音樂審美觀中具有著較強烈的體現。因此,審美教育中運用古箏教學來體現審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不僅能夠充分融合古箏教學與審美教育,更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力與表現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古箏教學中具體審美教育分析
(一)音色與韻律之美音色作為音樂學習中的重要因素,是區分音樂的最基本特征。因音色的不同,音樂產生的美感也是不同的。作為我國傳統且典型的音樂藝術民族樂器,古箏的音色清亮、盈透,有較強的節奏感和清揚的旋律,同時古箏自身具有的獨特氣質也決定了其審美價值所在。目的、功效、作用以及場合的不同,古箏所表達的韻律美感表達形式也有一定的差異,而作為決定美妙音樂的關鍵因素,音色與韻律對于古箏的審美教育起著關鍵的作用。比如:很多時候,人們只要想到古箏就會想到古代美人在清風徐徐下彈奏一首首悠揚恬靜的曲子,這對于陶冶情操有著極大的作用。其次,因古箏具有獨特的韻味,相較于其他現代樂器來說,尤其是其五聲調式的四個偏音,使得彈奏出來的曲子別具一格。例如,在《秦桑曲》中,古箏苦音偏向于凄楚、柔美;但在潮州曲子《寒鴉戲水》中卻偏重于委婉、清醇。所以,在實際的審美教育過程中,因旋律的不同,讓學生深入的了解其區別,并反復嘗試不同韻味的技巧,使學生體會其中的內涵和韻味,從而促進審美觀的提升。
(二)意境之美眾所周知,音樂是一門學科,是培養學生音樂能力和審美觀的重要學科,是實現音樂教學的重要途徑;更是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其審美意識并培養各項綜合素質的學科。而審美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一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價值觀和心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通過不斷的練習,使學生領會其中所要表達的意思,從而了解其中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這樣一來,不僅能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還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藝術表現力以及鑒賞力等多種能力。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漁舟唱晚》描繪的是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色,利用古箏彈奏出來,悠揚、清透的曲風很容易將學生帶入情境。而另一個《洞庭新歌》所描繪的湖水漣漪的景象,也能夠輕松通過古箏演奏出來。這也正是古箏教學中審美教育價值的完美體現。
(三)儀態與情感美教育古箏教學是審美教育的載體,而其體現出來的情感教育對于審美教育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有必要強調古箏教育中的儀態和情感教育之美,因為在審美情感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有靈活有效的教育策略,為學生學習創建積極生動的學習情境,要用古箏教學自身體現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撥動學生內心對藝術的真實情感,讓學生在欣賞藝術和感受藝術的時候獲得審美體驗,進而陶冶性情,凈化其心靈,提高其藝術思想境界。不僅如此,古箏教學的情感美教育作為其重要的審美教育價值,有著濃厚的情感特征,這也正是情感表達藝術,通過情感引導學生去欣賞美、感受美的過程。
三、結語
因為循證醫學既重視個人經驗又強調現有的研究證據,這就使得文獻的檢索和閱讀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們認為學生掌握文獻檢索技巧、正確閱讀和評價醫學文獻是循證醫學教學順利實施的保障。我校醫學生在臨床實習之前都會對文獻檢索課程進行選修,其中就有循證醫方面的內容。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我們會挑選一名對文獻檢索比較熟練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同時負責對其他檢索技能不熟練的學生進行輔導。在文獻的選擇運用方面,我們鼓勵學生們使用英文文獻,為了降低難度,一般采用Pubmed數據庫即可,中文文獻則我們鼓勵選用核心期刊的文章。此外,文獻檢索也是使醫學生成為一名終身學習的醫務工作者的重要工具,但有研究發現,醫學生掌握的新知識情況和從醫院畢業的年限呈顯著負相關,因而在學生時期養成良好的文獻檢索和閱讀習慣也是十分必要。
2通過典型病例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病例教學是臨床實習中常用的教學方法,而循證醫學的初衷也是為了解決臨床中的實際問題。對于典型的病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臨床病例進行分析,查閱文獻,結合本科室的特點,提出診斷及最佳治療方案。比如因頸椎病就診的患者,教師先帶領學生對患者查體,閱讀相關影像學檢查結果。由此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患者的頸椎病分型是什么?適宜采取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如需手術治療,前路手術還是后路手術?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大都比較積極,通過采用此種教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部分學生鉆研的深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比如有學生竟然將“k-line”理論引入頸椎前路還是后路手術的討論中。循證醫學教學極大提高了實習生對手術的興趣,本批學生上手術的積極性及出科后自愿報考骨科的比例都較之前有明顯升高。
3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古箏,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它始于秦漢,盛于隋唐,在我國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民族樂器之一。其發音渾厚,明亮,音韻優美華麗,善于表現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細膩委婉的情調,又能抒發慷慨激昂、氣勢磅礴的情感,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我國古箏事業發展迅速,古箏的形制不斷改進,箏曲作品的大量涌現,箏的影響力在不斷的擴大。在古箏教學的幾年中,涌現出的各種問題中,最令人困惑的便是老師與家長、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及教師的職業素養,可以說是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
一 教師對于家長普遍存在的兩個問題:
有人說,古箏教學重在“教”與“學”,只要教師教得好,學生努力,其他的事情并非難事,可是實際上,這只是一相情愿的想法。在以往的教學中,有的教師不以為然,對家長進行敷衍,由于開始沒有和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教學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后,家長并不理解教師的教法,對孩子進行錯誤的指導,使教學的進度無法正常進行,引起了許多不愉快的事情。另一種比較明顯的問題就是教師對家長一味地迎合。家長對一些事情并不了解,對孩子難免有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一些家長對于孩子練習過長時間的基本功,對老師有錯誤的理解,急切地要求孩子進行考級,這時就需要教師把好關,一味的迎合家長的要求,只能是教學不成熟的體現,我們做為古箏教師就要把握好尺度和進度。在教學開始就與家長達成共識,取得家長的支持與幫助,無疑會成為教學進行的一大助力。對于這些經濟條件和心理狀況無法獨立的少年,家長的支持與督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對古箏知識的掌握,還將為其埋下自信的種子,使孩子在學習古箏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具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二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和與其他老師的交流,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兒童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特點,使許多孩子無法忍受吃苦。本身兒童的手部比較敏感,不斷地按弦會使手指感覺很痛,有少數孩子往往不能忍受,還有一些孩子不能很長時間的專注于古箏知識的練習,對有關知識掌握得不牢,沒有毅力堅持下去,因此即使心里想學也會發生猶豫和掙扎,這時需要教師和家長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順利度過困難期。
其次,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一些孩子認為自己對古箏沒有興趣,一些家長也就順應孩子的要求結束學業。可是實際上,兒童的判斷有些時候并非理性的。開始的時候,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會彈古箏,或者聽到了很優美的古箏曲子,對古箏產生了興趣,所以想要學習,但是在現實中,任何優美的曲子都無法一蹴而就的彈成,長時間的基本功和低級曲子的練習,使得此時的枯燥情景與當初學習時想象的瀟灑輕松的畫面發生了強烈沖擊,許多孩子在此時倍感失望,選擇了放棄。可是如果能堅持下來就會發現,古箏的學習正如其他的藝術一樣,郁久郁見醇厚芳香!入門伊始往往無法理解一些藝術的美感和思想,而此時的消極心理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習的深入會日趨消失,興趣便會油然而生。
也有一些孩子,很勤奮努力,就是沒有天賦,其他人用很短時間內可以理解的曲子,他們卻要花很長時間,因此便失去了信心,放棄了繼續學習的機會。我想說,這樣的心態與中國當代急功近利的心態是分不開的,正如有些家長所說,雖然學習古箏重在提高孩子的修養,陶冶情操,實質上學習古箏還是為了考級,為了證書??墒撬麄儏s忽略了一點,古箏也是藝術的一種表現載體,在演奏的同時也緩解了自身的壓力,減輕心靈上的疲憊。正如我們唱的歌兒,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成為歌唱家,即使唱得不好,音樂的表達也同樣可以令我們很開心,我們是用另一種語言在傾訴,在交流。古箏的學習與演奏也是如此。
三 在少兒古箏的教學中,教師的責任、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業務水平的高低也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有的教師沒有經過專業的、正規的教育,只是傳授技巧和方法,卻并不注重樂譜和一些樂理知識的教學,這便限制了學生在深度學習時的腳步,許多孩子在學習較高級曲子時感到力不從心,并非是演奏技法的局限,更多的是對樂曲的節奏理解、樂理知識的欠缺。還有的教師現學現教。這些現象在農村和不發達的城市普遍存在,對古箏教師行業急需整頓,加強管理、統一規劃。
面對少年兒童,教師不僅應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教學,更應該重視教學方法。如:適當的讓孩子們之間進行學習交流,不僅能提高學習的效率,更有利于對古箏興趣的培養,在互相的交流與學習中,往往會發現自己意的缺點及別人的長處,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和建議,從而取人之長補己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