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1 11:16:54
序論:在您撰寫旅游業發展規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本規劃時間段為**年至2010年,范圍為**市行政區域。
一、**期間的發展狀況和**發展機遇
(一)取得的成就。
**期間,是我市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期以及由國內旅游為主向國內國際旅游并重的轉折期。2001年7月提出的以“規劃共繪、交通共建、市場共拓、產業共興”為主要內容的“旅游西進”戰略成為當前我市五大發展戰略之一。**期間,以“旅游西進”戰略為統領,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旅游業發展迅速,成效顯著。
旅游管理體制創新。2001年市政府機構改革,成立了市旅委,建立了旅游商貿系統。市旅委的成立,在全國旅游管理體制上是首創。市旅委作為一個帶有協調管理職能的綜合性部門,在旅游商貿系統中起到領頭作用。新體制的建立,較好地解決了多年來**旅游業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困擾,從體制上基本理順了工作關系,形成了發展大**、大旅游、大產業的合力。
“規劃共繪”全面完成。**年,**市在全國率先開展并完成了全市旅游資源普查工作,為今后全市旅游發展和規劃編制提供了科學依據。**期末,以《**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20)》和“兩江兩湖一山一河”(新安江、富春江,西湖、千島湖,天目山,運河**段)為重點的“規劃共繪”工作全面完成。
“交通共建”成就出色。以“一繞、三線、三連、四大接口”為骨架的市域“一小時半”交通圈基本形成。
國內游和入境游“兩輪驅動”,觀光、會展、休閑“三位一體”發展的大旅游產業格局基本形成。觀光游繼續穩步發展;以西湖博覽會為龍頭的商務會展業初具規模,成功舉辦了6屆西博會,展覽規模年平均增長率保持在30%左右,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年版)研究顯示,**期間**會展業發展水平在全國城市中名列第九位,競爭力排名列第五位;圍繞打造“東方休閑之都”的目標,以召開**年世界休閑博覽會為契機,與國際風景旅游城市相配套的休閑旅游功能進一步加強。
景區建設成就斐然。自**年開始,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分期完工,真正實現了“還湖于民”,基本形成了“東熱南旺西幽北雅中靚”的西湖新格局;**年,中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西溪濕地公園首期建成并接待游客;**期間,野生動物世界、萬松書院、大明山、山溝溝、龍門古鎮、情人谷、九咆界等景區(點)相繼建成并對游客開放。據估計,**期間,全市在景區建設上的資金投入累計超過100億元。
旅游業態轉型明顯。休閑游廣受游客親睞,臨安高山度假、建德新安江避暑、淳安千島湖休閑各具特色;工農業旅游趨旺,桐廬、臨安、富陽等地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商業特色街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商旅互動的局面開始形成;戶外運動體驗之旅逐漸興起。
“市場共拓”成效顯著。從**年開始,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從年400萬元增加至年4000萬元;我市承辦的**年國內旅游交易會在全國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以日、韓國際市場為重點的國際旅游促銷力度顯著加大,成效明顯,2000年到**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從70.7萬人次增加到151.4萬人次。
旅游合作廣泛深入。我市與眾多國際、國內旅游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年邀請PATA組織(亞太旅游組織)來**進行旅游考察,為**國際旅游發展“把脈”;**年,PATA組織與浙江大學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學亞太休閑研究中心;我市積極接軌長三角,籌建了長三角旅游高峰論壇;我市與上海、黃山合作打造“名城名湖名山”國際黃金旅游線,與蘇州聯手宣傳“天堂之旅”。
旅游國際化戰略開始實施。旅游產品國際化、促銷國際化、服務國際化成為旅游工作的重點;開始建設旅游集散中心、咨詢中心,旅游發展由景區(點)建設向目的地建設轉變;100個公共資源點轉化為國際旅游產品;全市主要景區(點)、三星級以上賓館飯店等都完善了中、英、日、韓四語標志系統;實施了金旅一期工程,建成了包括五語種的**旅游網(),為國際游客了解**提供了網絡平臺;從**年開始,我市與美國普渡大學合作開展了旅游目的地管理人才培訓。
旅游立法工作順利完成?!?*市旅游條例》由**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并經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批準,于**年1月1日起施行,為規范和促進全市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
“產業共興”局面開始形成。**期間,入境旅游者人數年均增長16.5%,**年達到151.4萬人次;旅游創匯年均增長21.3%,**年達到7.6億美元;國內旅游者人數年均增長7.2%,**年達到3266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年均增長16.3%,**年達到404億元人民幣;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6.8%,**年達到465億元人民幣。截至**年年底,全市有4A級以上景區16個;星級飯店229家,其中五星級飯店9家,四星級飯店25家,僅**年一年就新增五星級飯店5家;全市已有旅行社338家,比2000年凈增153家;**年,全市有10家國內旅行社、8家國際旅行社進入年度全國旅行社“雙百強”,總數量分別位居全國城市第二和第三位;全市現有4個專業展覽場館,室內展覽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可舉辦8000個國際標準展位的展覽?!奥糜挝鬟M”戰略的實施為我市早日實現現代化國際風景旅游城市的建設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面臨的問題。
1.旅游目的地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需進一步提高全市旅游管理水平,通過完善相關旅游管理法規,加大行政執法力度,整頓旅游市場秩序,凈化旅游市場。
2.旅游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觀光游覽業發展比較成熟并在國內領先,會展商務業、休閑度假業發展相對滯后,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性的文化項目相對較少,尚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
3.旅游國際化程度有待提高。**在歐美等遠程國際市場知名度偏低,國內旅游“一輪獨大”,入境旅游相對滯后。國際性會展項目較少,缺乏按國際標準設計的會議場館,承辦國際會展項目所配套的軟、硬件設施還不夠完善。旅游從業人員素質與國際化需要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旅游高端人才短缺,還不能提供符合國際慣例的高質量旅游服務。
(三)**時期旅游發展的機遇。
1.三次重要的盛會。**年**舉辦世界休閑博覽會、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都將為**旅游業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
2.經濟將呈穩定增長態勢。從**到**,我市人均GDP將從5000美元增加到8000美元,經濟的穩定增長將為我市旅游業發展注入無限活力。
3.出入**的交通條件極大改善。**期間,滬杭城際鐵路將開工建設,將加快**接軌上海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的步伐,上海與**的同城效應將更加明顯;蕭山國際機場二期工程將動工,空港建設及國際航線的增多將給**旅游國際化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二、**期間的指導思想與戰略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建設“東方休閑之都”的總目標,深化實施“旅游西進”和“旅游國際化”戰略,以國際市場為重點,以特色文化為靈魂,以創新管理為支撐,以現代科技為突破,重點建設以觀光游覽、休閑度假、會展商務為核心的多元化產品體系,完善旅游產業布局,促進行業互動協調發展,努力完善旅游目的地的現代綜合服務功能,全面提升**旅游的國際國內競爭力,到**期末,初步確立長三角休閑度假中心的地位,基本形成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和“東方休閑之都”的框架。
(二)主要戰略。
1.推進旅游國際化。
在盡可能多地保留、發揮、創造具有**城市個性內涵的前提下,推進旅游產品國際化、營銷國際化和服務國際化。
2.推進“旅游西進”。
深入實施“旅游西進”戰略,繼續整合以“三江四湖一山一河三址”(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西湖、千島湖、湘湖、南湖,天目山,運河**段,南宋皇城遺址、良渚文化遺址、跨湖橋遺址)為重點的大**旅游資源,形成大**、大旅游、大發展格局,接軌上海,加快長三角一體化步伐,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建設策略。
1.實現城市·文化·旅游一體化。
努力完善城市的現代綜合服務功能,拓展體現**深厚文化內涵的旅游表現形式,增強城市整體作為旅游目的地和綜合吸引物的國際國內吸引力。
2.打造區域旅游中心地。
把**建設成為長三角休閑度假中心地和浙江省旅游中心城市。與區域內的其他城市在資源共享、景區組合、客源互動、聯合營銷等方面進行合作,充分發揮旅游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與示范效應。
(四)具體目標。
**期間,全力促進旅游人次和收入的優化增長,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數年均增長11%,2010年達到250萬人次;旅游創匯年均增長15%,2010年超過15億美元;國內旅游者人數年均增長4.5%,2010年達到4000萬人次;國內旅游收入年均增長11%,2010年超過670億元人民幣;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2%,2010年達到810億元人民幣;到**期末,建成10個以上休閑基地,三星級以上飯店超過130家,其中五星級飯店達到15至20家,引進合資或外資旅行社;**期間,年接待國際性會議和展覽50次以上,會展業總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遞增;大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年的6.3%提高到2010年的8%左右。
三、區域與行業布局
(一)旅游空間布局及聯動。
1.旅游空間布局。
(1)根據大**的旅游資源分布、交通及區位特點,在**期間,形成“一心·一軸·六區·五翼”的旅游空間格局。
“一心”即**的中心都市區特別是以西湖為核心的城市建成區,是整個**旅游圈的交通、信息、管理、服務、教育中心?!耙惠S”即“三江一湖(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旅游發展軸”,是**主要的生態環境保護帶?!傲鶇^”即西湖風景旅游區、大運河國際旅游區、湘湖旅游度假區、錢江觀潮旅游區、千島湖風景旅游度假區、天目山自然旅游區?!拔逡怼睘楹紲?、杭寧、杭甬、杭徽、杭金衢5個旅游合作翼。
(2)根據城鎮的中心性、周邊旅游吸引物的數量和品位、交通便捷程度及樞紐性,形成**市旅游城鎮由高到低的一到三級旅游中心地體系。
一級旅游中心地為**市主城區,對應“一心”。二級旅游中心地共7個,包括:蕭山區建成區、余杭區良渚鎮、淳安縣千島湖鎮以及臨安、富陽、建德、桐廬縣(市)城區。三級旅游中心地共16個,包括:西湖區轉塘鎮;余杭區塘棲鎮、余杭鎮、徑山鎮;蕭山區臨浦鎮、義蓬鎮、瓜瀝鎮;江干區下沙鎮;濱江區建成區;臨安市太湖源鎮、龍崗鎮;富陽市龍門鎮;建德市大慈巖鎮;桐廬縣瑤琳鎮;淳安縣威坪鎮、姜家鎮。
**期末,將淳安、蕭山等區、縣(市)建成“旅游強區、縣(市)”,將余杭徑山、富陽龍門、臨安太湖源、桐廬瑤琳等鄉鎮建成“旅游強鎮”,建成西湖區梅家塢、上城埭、富陽白鶴村、桐廬畬鄉山寨、建德漁村、臨安白沙村、淳安上西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
2.區域聯動發展。
(1)形成“一心·一軸·六區·五翼”間的聯動。完善“一心”的旅游交通和服務中心功能,積極向周邊地區進行輻射;沿“三江一湖旅游發展軸”構建包括沿江風景道和水上游憩線在內的水陸雙游憩線,適度開發各種濱水、水上活動;“六區之間”相互串線,聯動發展;“五翼”是對基本格局的延伸,在整個區域聯動發展中起著翼向聯合、區域互動的作用。借助市域“一小時半”交通圈的建成,縱觀**與鄰近城市或省市的區域空間關系,以**市區為核心,以滬杭、杭寧、杭甬、杭徽、杭金衢5條高速公路為依托,形成杭滬、杭寧、杭甬、杭徽、杭金衢5個旅游合作翼,從5個不同方向發展長三角區域城市伙伴與合作關系,在旅游產品開發、線路組合、市場營銷等方面進行合作,實現客源互動與市場共享。
(2)高度重視與上海的競合關系。以接軌上海為主要目標,打破原有旅游壁壘與進入障礙,在景點門票、公交卡、旅游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合作,在旅游等相關領域率先與上海實現“同城待遇”,逐步形成長三角“無障礙旅游區”,實現與上??驮垂蚕?、優勢互補,吸引大量上海商務游客來**觀光旅游,加快**旅游國際化步伐。
(3)加強旅游中心地之間的聯動。一級旅游中心地承擔著整個**旅游圈的增長帶動、交通樞紐、信息與服務、管理、擴散輻射的功能;二級旅游中心地承擔著產業軸向延伸、資源橫向交流的功能,同時為上下級旅游中心地起到“上傳下達”的溝通作用;三級旅游中心地主要承擔與周邊地區接壤并進行銜接擴散的功能。
(二)旅游產業格局及聯動。
1.觀光游覽業。
(1)提升景區規劃和建設水平。根據國際旅游市場的需求,加強國際旅游產品的開發;推進西湖龍井茶文化村、伍公山景區建設;豐富凈慈寺和靈隱景區文化內涵;建設西溪濕地綜合保護二、三期工程;逐步開發京杭大運河**段;恢復中山中路歷史街區、南宋皇城遺址公園;扶持景區增加投入并進行錯位和特色經營,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經營模式,塑造區、縣(市)中“兩江一湖”、天目山、錢江觀潮、雙溪漂流、龍門古鎮等旅游項目品牌。
(2)促進博物館、紀念館、名人故居的建設和宣傳。新建韓國臨時政府**舊址紀念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對絲綢博物館、茶葉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胡慶余堂中藥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良渚文化遺址博物館、西博會博物館以及其它紀念館、名人故居的“活化”改造,增加游客的互動參與性;擴大對各類展館的旅游宣傳,精心策劃并參與組織各類宣傳促銷活動,吸引國際游客。
(3)開發城市風情觀光和歷史文化探游等旅游新產品。深化做好社會資源國際訪問點工作,繼續將包括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工農業旅游示范點、社會文化、社會政治、市民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具有明顯吸引力的社會資源整合包裝成旅游產品,吸引國際游客;以背街小巷整治為契機,將有條件、有內涵、有特色的街巷及其蘊含的典故與文化串珠成鏈,推出**街巷文化游;充分利用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淀,打造2至3臺具有較高品位的文化精品演出節目。
(4)推廣和打造經典旅游線路。進一步營銷“名城名湖名山”國際黃金旅游線;整合**西湖文化、上海都市旅游、蘇州園林、黃山自然風光等旅游資源,營建若干條長三角區域核心旅游線;整合并推出“大**之旅”、“浙西風光精品之旅”等區域合作新線路。
2.會展商務業。
(1)完善會展場館。按照網絡化大都市格局,完善《**市會展中心布點規劃》,進一步整合現有的場館設施,優化場館布局;堅決控制會展場館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對規劃中的新建場館,要按國際先進標準建造,并充分考慮人流、物流、技術流、資金流、信息流集聚的便利性,使之布局合理、專業性強、設施先進、發展余地大;倡導政府適度引導,積極吸納社會資本,實現會展場館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快會展場館配套設施建設,注重會展場館與賓館、餐飲、購物、娛樂、交通等相關行業業態的協調,提高各類服務設施的集約化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會展中心的整體功能與作用;對已建的場館,采取必要的引導、扶持措施,完善配套設施,優化周邊環境,提高場館利用率,形成功能完善、優勢互補、配套齊全的會展區塊。
(2)實施會展業“品牌特色”戰略。繼續辦好西博會、茶博會,成功舉辦****世界休閑博覽會,力求特、專、精、新,放大其品牌效應,打造精品級會展項目;充分借助上海國際門戶作用和“世博會”的契機,進一步加大城市營銷力度,以城市品牌化推動**會展業的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將會議業作為會展業的發展重點,爭取舉辦更多的國內、國際性會議;積極引進國內外的大型品牌會展項目。
(3)進一步完善會展業社會化運作機制。加快形成自求平衡、自主創新、自我發展、良性運作的會展市場體系,促進會展企業做大做強。
3.休閑度假業。
(1)以休博會為契機,積極打造休閑度假基地,推進“休閑之都”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和提升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功能;加快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千島湖濱水旅游度假區、環湘湖旅游度假區、天目山旅游休閑區、大明山高山休閑度假區、南湖濱水休閑度假區、新安江避暑勝地、龍門山休閑度假區、大奇山休閑度假區和大清谷溫泉度假區等項目建設,評選推出休閑基地。
(2)推進休閑產品的多樣化發展。開發“藝術文化休閑”、“名校名企”、“市民宅居”、“特色市場購物”、“老年休閑健身”、“老街探幽訪古”、“文化娛樂”等都市新興旅游項目,促進傳統觀光旅游向人文旅游、休閑旅游轉變。
(3)豐富夜間休閑內容。利用各種咖啡館、茶樓、劇院、體育館、游泳館、射擊館、休閑健身俱樂部等場所,適度發展夜間休閑項目,以滿足中外旅游者夜間休閑娛樂的需求。
4.游憩商貿業。
(1)重點推進商業特色街區建設。進一步推進和完善湖濱、清河坊、南山路、絲綢城、武林路、四季青、信義坊、梅家塢、延安路、解放路等商業特色街區建設,注重特色,提升檔次,通過調整經營結構,實行錯位經營,完善商業特色街區的購物、觀光、休閑綜合服務功能。
(2)全面帶動商貿新興業態的發展。結合錢江新城中央商務區、武林廣場核心商圈、拱宸橋區域商業中心等商業區塊發展規劃,鼓勵發展與旅游相適應的專營專賣店,適度建設集購物、休閑、娛樂、展示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購物中心(shoppingmall)。
(3)積極開發和挖掘特色商業內涵。充分利用傳統特色商業,如樓外樓、胡慶余堂、都錦生、王星記等老字號,讓旅游者在領略風味特色的同時,體會**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現代特色商業,如特色市場和特色商店,滿足休閑旅游者購物的現實需求;鼓勵和支持旅游購物企業上檔次、上規模、上水平;鼓勵以絲綢、茶葉等為重點的具有地域特色旅游商品的開發和升級;嘗試旅游商品定點退稅制度;鼓勵企業申請產品認證和原產地域保護,培育地方優勢品牌和國家級強勢品牌。
5.飯店和旅行社業。
(1)促進飯店業的健康發展。建設有**特色的品牌飯店集團,創建和引進具有國際知名度的酒店品牌,實現酒店業的專業化和集團化運作;建立高中低檔層次分明的飯店結構體系,推動豪華型和經濟型飯店的互補、協調發展;鼓勵國際知名的品牌酒店進駐**及西部區、縣(市);積極推進溫泉度假酒店、青年旅舍、健身旅館、香齋旅館等特色酒店的建設;逐步建立起對青年旅舍、家庭旅館、產/時權酒店等新型酒店的行業標準和管理規范。
(2)鼓勵旅行社做大做強。營造加快旅行社發展的良好環境,促進公平競爭;調整旅行社結構,優化旅行社布局,實現國際旅行社與國內旅行社的協調發展;積極引進國際旅行社進駐或在**開設分支機構,發展中外合資旅行社,大力扶持民營旅行社,鼓勵有條件的旅行社在長三角其他城市設立分社;引導形成旅行社業的批發商、商體系;鼓勵聯合、適度兼并,促進旅行社業規范化、集團化、網絡化發展,以提高質量,增強國際國內市場競爭能力;提高業務含金量,挖掘商務、會議市場的潛力;積極組織自駕車團隊旅游和散客租車旅游。
6.產業聯動發展。
(1)充分利用產業間的聯動關系促進產業協調發展。通過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農家樂”鄉村旅游、工業旅游等特色旅游產品,帶動農業、聯動工業發展;以節興旅,以旅促展,以展帶旅,充分利用西博會、休博會、茶博會、錢江觀潮節、森林博覽會、千島湖秀水節、新安江之夏旅游節、富春江山水節等平臺,積極舉辦會議、展覽,帶動觀光游、商務會展游和休閑游,同時促進商貿業和文化娛樂業的發展。
(2)加強商旅互動。在旅游產品(線路)開發中,將景區(點)與休閑場所、特色購物街、商業老字號等有機結合,在豐富旅游產品的同時,發揮旅游產業的宣傳造勢作用,充分利用已有的銷售渠道,宣傳推銷**的特色休閑場所與商業特色街區,同時促進商業“老字號”的保護與發展。
(3)實行管理機制與手段互動。旅游、商貿及文化管理部門攜手,對于旅游商品的創新、名特產品的保護與培育、旅游景點商業網點的管理、特色街區的建設與經營管理、文化休閑場所的規范與管理等進行共同探討,創建統一規范的管理與監督制度。
(4)實現區域聯動,推進協調發展。加快形成“一小時半”旅游圈、經濟圈,增強**市區大旅游產業發展對各區、縣(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有步驟地梯度推進各區、縣(市)的旅游產業的發展與轉型,形成規劃共繪、市場共拓、產業共興的大旅游發展格局,推進大**、大旅游、大產業的協調發展。
(三)重點旅游項目建設。
重點打造建設六大品牌旅游區(大西湖、大運河、湘湖、千島湖、天目山、錢江潮)、10個以上休閑基地(備選項目包括: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千島湖濱水旅游度假區、環湘湖旅游度假區、天目山旅游休閑區、大明山高山休閑度假區、南湖濱水休閑度假區、新安江避暑勝地、龍門山休閑度假區、大奇山休閑度假區、大清谷溫泉度假區等)、三大會展品牌(西博會、休博會、茶博會)。
積極培育五大潛力品牌,包括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新安江─富春江風景道、良渚文化遺址、旅游特色街(南山路、湖濱路、清河坊、梅家塢、北山路)、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具體項目及建設內容如下表:
**市**時期重點旅游項目建設表
序號
項目名稱
主要建設內容
1
大西湖
①圍繞西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打造西湖RBD(游憩商務區)。
②以“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建設為契機,建設環西湖雙游徑系統,開發西湖懷舊旅游、夜西湖旅游、西湖歷史文化之旅、浪漫愛情之旅等“新西湖旅游產品”。
③以環西湖優美環境和休閑設施為基礎,打造環西湖旅游休閑區。
2
西溪國家
濕地公園
①提升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品位和知名度,爭取將其列為國家林業局示范項目,每年舉辦一次濕地論壇。
②進一步拓寬經營思路,增加客流量。
③加強對二、三期開發方向、定位、功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力爭建成國內生態保護與旅游結合的典范和出色的生態教育基地。
④打造生態度假、休閑區。
3
大運河
①運河拱墅段建設:整修運河景觀帶沿線節點,建好青莎古鎮;修復富義倉遺址;建設御碼頭、御碑亭;建好運河廣場和運河博物館;建設臺州路商業步行特色街區;保護橋西歷史街區與小河直街,整修老建筑,保留歷史文化遺存,進行功能置換,發展旅游業。
②運河武林段:建設西湖文化廣場,營造武林商圈的商貿娛樂氛圍;提升運河武林新港品位。
③完善運河觀光巴士旅游線,開發運河水上旅游。
4
環湘湖
旅游度假區
①建設世界休閑博覽園。
②建設湘湖旅游度假區。
③開發“世界浙商論壇”、“全國500強經濟強縣論壇”、“博鰲分會場”、“聯合國人居大會年會”等系列論壇。
5
千島湖
休閑旅游區
①適度高品位發展休閑度假酒店、游艇俱樂部、溫泉度假村等休閑度假項目。
②完善游客碼頭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集散中心、咨詢中心,加強城市管理,提升濱水旅游度假區整體形象。
③實施千島湖湖區觀光旅游整合工程,對現有景點進行改造和提升,對湖區吃、購、行、游、娛等要素進行整合,對服務進行規范,對游覽路線進行優化。
④建設具有濃郁漁鄉風情的度假及候鳥觀賞區。
⑤建設千島湖會展中心。
6
天目山
休閑旅游區
①開發“天目山佛教之旅”旅游新產品。
②繼續承辦中國森林博覽會等重要節慶活動。
③積極開發森林休閑、森林健身、森林考察、森林度假等多樣化的旅游產品。
7
大明山高山
休閑度假區
完善大明山(大明湖)高山度假村及其附屬設施。
8
南湖濱水
休閑度假區
建設大型旅游休閑度假商住綜合項目;利用南湖滯洪區湖面開發國際性的大型水上旅游休閑度假中心。
9
新安江
避暑勝地
開發建設新安江電廠休閑區、新安江國際大酒店、**半島山莊、新安江花園度假村、新安江后塘塢和小洋塢、富春江江南村國際休閑度假村、新安江西岸、乾潭胥溪生態度假區、綠荷塘楠林生態園、楊村橋緒塘等地的休閑度假旅游項目。
10
龍門山
休閑度假區
建設度假別墅、休閑娛樂設施。
11
大奇山
休閑度假區
建設度假別墅、休閑娛樂設施。
12
大清谷
溫泉度假區
①擴大規模、加強促銷,力爭建成**市優秀的拓展訓練基地。
②挖掘和利用好溫泉,完善度假設施,建設溫泉度假區。
13
錢江潮
①進一步挖掘錢江觀潮的歷史文化底蘊。
②打造集觀光、修學、休閑、娛樂、商貿為一體的大型旅游區。
③開發錢江游船與錢江豪華游輪旅游項目,開展錢江夜游活動。
14
西博會
①堅持特色化的發展方向,將展示、交流、貿易、投資、研討和旅游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②加強休會期間的會展招商、會展策劃與會展營銷能力,進一步拓展商務旅游,發展會展經濟。
15
休博會
①加強政府宏觀協調,確保休博會各項活動如期順利舉行,促進休閑旅游設施建設,打響**“東方休閑之都”品牌。
②積極爭取定期舉辦休博會,并將總部落戶**,推動**休閑旅游業快速發展。
16
茶博會
提高茶博會項目策劃水平,打響茶博會和**“中國茶都”品牌。
17
之江國家
旅游度假區
積極開發生態型、參與型等旅游新項目,以高層次的項目設施、高質量的景觀環境和高水平的管理服務,把度假區建成度假、觀光、娛樂、康體、會議等功能齊全的旅游新區。
18
新安江-富春江風景廊道
改建富春江游船碼頭,提升游船品質,改造沿江綠化景觀,策劃新安江濱水避暑勝地、富春江水上觀光旅游、水上會議旅游、森林生態探險旅游、沿江風景道汽車(駕車)旅游等旅游產品。
19
良渚
文化遺址
建設良渚博物館、考古遺址景觀、生態保護區以及良渚文化研究中心和良渚遺址保護展示研究中心,形成集教學、科研、愛國主義教育和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基地。
20
旅游
特色街
繼續挖掘南山路休閑文化街、湖濱旅游商貿街、清河坊歷史文化街區、梅家塢茶文化村等旅游商貿特色街區(村落)的文化內涵,豐富街區(村落)的旅游活動內容;恢復中山中路歷史街區。
四、旅游市場開發
(一)**期間市場開發工作思路。
以旅游西進戰略為依托,以旅游國際化為抓手,以“東方休閑之都”為主打品牌,以旅游產業結構調整為目標,以延長逗留時間、提升旅游品質為重點,以國內旅游為基礎,以入境旅游為主導,在**期間較強的市場開發投入的基礎上,逐年增加宣傳促銷的投入,創新宣傳促銷手段,提高宣傳促銷效率,實現國內旅游從數量型、粗放型向質量型、效益型轉變,力爭使國際旅游成為**旅游強有力的新增長點,促進全市旅游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旅游市場開發工作行動計劃。
1.入境旅游市場開發。
(1)入境旅游市場開發的總體思路。鞏固日本和韓國市場,穩定東南亞、港澳臺等傳統入境市場,重點拓展歐美主要客源國,即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加拿大市場以及澳大利亞市場,培育俄羅斯、印度及中東等地的新興市場;整合**城區與五縣(市)旅游產品,推出針對不同目標市場的特色專項路線;加強與國際國內重要旅游集團的合作,創新和提升旅游促銷手段,開拓商貿投資和休閑度假客源,形成重心突出、渠道多元、客源穩定的旅游市場格局。
(2)入境旅游市場開發的主要策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策略;國際公關策略;媒體宣傳策略;品牌拓展策略;航空、旅游聯動策略;網絡宣傳策略;市場細分策略;市場信息與情報策略;區域合作與聯動策略。
(3)主要目標市場。韓國市場:品牌─人間天堂,休閑之都;產品─山水類、宗教類、絲茶類、保健休閑類和韓國臨時政府遺址等;措施─細分市場,加強合作,突出形象,擴大宣傳。
日本市場:品牌─人間天堂,休閑之都;產品─文化類、宗教類、絲茶類、保健休閑類、體驗類;措施─細分市場,加強合作,突出形象,擴大宣傳。
歐洲市場:品牌─東方休閑之都、人間華貴天城;產品─歷史類、文化類、民俗類、古鎮古民居類、保健休閑類和市民體驗類;措施─積極推進,重點促銷。
北美市場:品牌─東方休閑之都,人間和諧天堂;產品─山水類、文化類、民俗類、探險類、體驗類;措施─積極推進,重點促銷。
臺港澳等海外華人市場:品牌─休閑之都、人間天堂,“江南憶,最憶是**”;產品─山水類、歷史類、文化類、絲茶類和現代生活類;措施─鞏固基礎,細分市場,全面推進。
東南亞市場:品牌─人間天堂,休閑之都;產品─山水類、宗教類、絲茶類、民俗類、保健休閑類、體驗類;措施─鞏固基礎,細分市場,全面推進。
俄羅斯、中東、印度等其他市場:品牌─魅力中國、精彩**,**—中國的人間天堂;產品─山水類、文化類、保健休閑類、絲茶類、商務類等;措施─積極開拓,尋求突破。
2.國內旅游市場開發。
(1)國內旅游市場開發總體思路。整合并推出“大**”和“浙西風光精品旅游”等區域合作新產品、線路;強化宣傳,積極促銷,樹立形象及品牌;調整結構,刺激消費,謀求國內旅游持續、快速、穩定增長,取得最佳的經濟社會綜合效益。戰略重點為:重點開拓上海都市圈一二三級城市,京津都市圈和廣州都市圈一、二級城市客源;開發福建與華中地區一級城市客源;培育國內其他地區的省會或中心城市客源市場。
(2)國內旅游市場開發的主要策略。媒體策略;政府公關策略;區域合作策略;企業主體策略;節慶造勢策略。
(3)主要目標市場。長三角地區:以上海為核心,包括長三角中心、二級和三級城市及以下的區域為最重要的腹地市場圈。細分市場,營造家園概念,深入宣傳促銷。
珠三角地區:以廣州為核心,覆蓋珠三角地區。細分市場,突出山水文化休閑特色,開展有針對性的促銷活動。
環渤海灣地區:以北京、天津為核心,涵蓋京津及冀北地區與山東半島。細分市場,突出江南文化特色,開展有針對性的促銷活動。
長江中上游地區:以長江為紐帶,以發達的交通網絡為通道,吸引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重慶、四川等地的客源。
西南地區:突出具有差異性的文化特征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區域特征,吸引廣西、貴州、云南等地的客源。
西北與東北地區:作為重要的機會市場,選取當地重要的新聞媒體進行有針對性的促銷。
3.旅游節會活動。
(1)抓住休博會契機,做好做大做強休博會的旅游文章,使休博會成為**旅游增長的強勁動力。
(2)以西博會為抓手,把西博會培育成**旅游的黃金品牌。
(3)以茶博會為重點,培育**特色的旅游節慶活動。
(4)加強對各區、縣(市)大型節慶活動的指導,實現招商引資、商貿、旅游之間的良性互動。
五、旅游目的地的建設和提升
(一)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建設。
完成余杭、蕭山區及各縣(市)的旅游集散分中心建設,實現與**旅游集散中心的銜接聯動;實現**旅游集散中心與長江三角洲區域主要城市(上海、南京等)旅游集散中心的聯網運行;積極推進集散中心之間和旅游集散中心到景區(點)的旅游客運專線;進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換乘方案和觀光巴士營運網絡,發揮**旅游集散中心的潛能。
(二)建設**旅游咨詢服務中心。
全面完成**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建設及網絡化布點,提供多語種服務。完善主中心(設在**旅游集散中心)、蕭山國際機場、火車站、雷峰塔景區、吳山廣場、西湖博物館咨詢點功能,新建靈隱、武林廣場、東西南北客運站等咨詢點,實現咨詢中心的多語種服務和志愿者服務。**期間,每年由市財政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扶持咨詢中心的建設和完善。
(三)完善多語標識系統。
完善所有3A級以上景區(點)、主要商業特色街區、重要文化旅游區(點)、博物館和重要名人故居、三星級以上賓館等接待設施的多語標識系統。由交通、旅游、公安交警等部門統一協調,按國際標準規劃設置大**區域的旅游交通指示牌,實現長三角旅游交通導引標志的統一化、規范化;采用多語種印制旅游宣傳手冊,并將旅游宣傳資料投放延伸至星級賓館以外的各種旅游窗口單位。
(四)完善旅游國際化的社會支持系統。
逐步完善金融貨幣兌換系統、公交(包括出租車)臨時乘車卡售賣系統、游客醫療保障系統、文化演出外語同步翻譯解說系統等方便國際游客自助旅游和休閑的具體功能。
提高外語交流環境,制訂針對廣大市民的英語培訓計劃,提高旅游服務接待人員的外語水平。
培養市民對**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認知度和好客度,使國際游客有賓至如歸之感。
(五)推進信息化在旅游業的應用。
推進和完善“金旅工程”。以景區景點、賓館飯店、旅行社、名特商店的計算機管理系統為基礎,建立旅游資源數據庫,形成功能先進、資源共享、互連互通的網上旅游市場體系;大力發展旅游電子商務,逐步建立健康、誠信的網上交易和網上結算系統;運用現代技術,發揮互聯網作用,運用多種方式開展網上營銷。
(六)完善旅游經營、服務人才培養機制。
建立健全旅游行業培訓體系,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全面開展“創文明行業、建滿意窗口”、爭創“青年文明號”等活動,推進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完善旅游經營和服務人才、會展策劃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邀請國外旅游專家學者來杭講學,更新企業家經營管理理念;培養外語服務人才,加強城市服務業包括旅游行業從業人員的外語培訓,特別是英語、日語、韓語的培訓;建立導游基金,重點用于導游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尤其是優秀導游員的再提高和緊缺小語種導游人才的引進,以及對工作表現突出的導游員的獎勵等。
(七)促進旅游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
努力在全行業牢固樹立服務質量第一的觀念,促進誠信經營,提高服務水平。加快制定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目的地的規范服務標準,特別是一些新興旅游業態的行業標準。強化旅行社和導游人員管理,規范景區景點的設施標準、服務質量,加強星級飯店評定工作,促進特色飯店的發展。加強和規范旅游服務質量監督管理和旅游執法隊伍建設,保護旅游者的合法權益,使游客的投訴得到及時處理。
六、新型旅游業態的推進和新技術在旅游業中的應用
(一)主要新型旅游業態及其推進。
1.全力推進休閑度假的快速發展。依托**豐富的休閑度假資源和良好的區位交通優勢,以舉辦**年世界休閑博覽會為契機,圍繞“東方休閑之都”的品牌和大西湖、大運河、“兩江一湖”等特色旅游資源,開發以濱水型、城市型、鄉村型、夜間型、生活文化型等為主題的休閑度假產品。
2.形成若干品牌事件旅游項目。圍繞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專業會展中心城市和國際會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標,著力發展綜合性會展、節事會展與商務會議三類產品,重點打造休博會、西博會兩大品牌,積極發展休閑、浪漫、幸福、女性、水濱、絲綢、茶葉、民俗、宋都、西湖、運河、藝術等為主題的**特色事件旅游。
3.推進鄉村旅游的深入發展。堅持“鼓勵發展、積極引導、有序開發、規范管理、逐步完善”的原則,增強主動服務意識,深入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困難,促進鄉村旅游健康發展。制定科學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突出差異性和地域特色。制訂和落實鄉村旅游規范,開展誠信文明服務,加強全面管理,把推進鄉村旅游作為旅游特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4.加快推進溫泉度假旅游的開發。大力推進大清谷、千島湖、臨安湍口、余杭徑山、建德壽昌等地的溫泉開發和溫泉度假地建設。加強溫泉旅游服務人員培訓。深化中國傳統溫泉療養內涵,引進國外醫學療法。出臺溫泉旅游管理辦法。
5.推進體驗性旅游業態的發展。大力推進以倡導游客親自參與、自身體驗的各種體驗性旅游方式。深入挖掘傳統旅游產品內涵,增強游客參與度,體現產品特色。開發游客親身參與的工業、農事、漁業等生產實踐型旅游產品,開發各種類型的戶外運動產品,設計溯溪、攀巖、滑翔、潛水、穿越、蹦極、騎車旅行、野營、探險等專題旅游線路。推動建立**戶外運動協會,制訂戶外運動安全應急預案,規范對戶外運動的管理。為適應散客自駕游方式的興起,適度啟動自助游房車宿營地的規劃建設工作。
(二)高新技術在旅游業中的應用。
綜合應用3S技術、環保技術、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為**市現代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1.應用3S技術,促進旅游資源的保護與管理。3S技術是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三項相互獨立而又密切關聯的高新技術的統稱。作為新興的和快速發展的科技手段,我市應加快推進應用3S技術對全市旅游資源進行更為細致的調查研究,推動3S技術在旅游規劃行業中的深入應用。在重要風景旅游區試點構建內容生動、資料翔實的動態旅游信息系統,加強對旅游資源及其環境的動態監測;制作高清晰的衛星影像旅游地圖;為游客提供景區導航服務等。
2.應用環保技術,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倡議開展綠色生態旅游活動;采用綠色環保材料改造或新建景區、飯店等硬件設施;采取減震、隔音等手段降低游覽區域噪聲;大力推廣應用以太陽能、電能、風能及水能等綠色能源為動力的設備;有效回收利用廢棄物,促進游覽區能源的循環使用;利用生物技術,對賓館飯店等產生的污染進行防治;應用現代環保節水新技術,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應用互聯網技術,建立更為通達的網絡體系。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為全市的旅游業構建更為通達的信息傳遞網絡體系。建設移動旅游信息服務系統;建立若干家規模較大的旅游網絡公司;實現旅游電子商務的深度發展;進一步完善**市包括所屬區、縣(市)的旅游電子政務;建立系統安全的旅游企業內網與外網;與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實現網上虛擬旅游;整頓相關旅游網站,清除虛假信息,打擊非法網絡行為。
4.應用數字技術,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統。通過搜集整理全市旅游資源、旅游企業、旅游管理等方面的資料,對其進行數字化處理從而建立起完善的**市旅游信息系統;在飯店、景區、商場、街道、餐飲、交通等行業推廣使用先進的數字化產品;進一步推動和全面實現數字電視進入主要賓館飯店。
七、旅游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依法治旅。
組織宣傳、實施《**市旅游條例》,并制訂實施細則;健全旅游行政執法體系和質量監督網絡,提高旅游執法隊伍素質和執法水平;建立旅游、公安、工商、物價、衛生、質監、稅務、民族宗教、文化等多部門聯合的執法機制或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聯合執法檢查;積極探索專業執法與聯合執法相結合的新路子,共同推動旅游環境的綜合改善和優化。
(二)完善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自2001年“旅游西進”戰略實施以來,我市已出臺了扶持旅游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鑒于目前旅游產業的概念內涵更為清晰,范疇更為廣泛,應在原有扶持政策意見的基礎上,根據旅游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重新制訂或修訂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
(三)優化與健全管理體制。
成立**市休閑產業發展協調小組,協調小組下設秘書處(設在市旅委),與市旅委內設休閑發展處合署辦公;成立**市會展旅游協調小組,協調小組下設秘書處(設在市旅委),與市旅委內設會議會展處合署辦公。鼓勵組建各種旅游行業協會,充分發揮民間行業協會自治自律作用和監督咨詢的職能。
(四)持續、穩定增加旅游投入。
加大重大旅游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鼓勵民營資本投資旅游大項目建設。確保旅游財政投入(包括營銷與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年度預算逐年適度增長。建立休閑、會展業專項財政預算與政策性引導資金,積極鼓勵休閑業與會展業的發展。多渠道、多元化籌措旅游發展資金,建立以財政預算為主、企業贊助為支持、協會與行業基金為補充的旅游發展投入機制。
(五)人才引進與開發。
培養或引進懂日語、韓語、馬來語、泰語、德語等小語種的緊缺導游人才;會議會展策劃、營銷與管理人才;目的地或旅游區營銷與產品策劃人才;中層、基層服務的“藍領”技師,如西餐廚師、調酒師等,并確保上述人才基本滿足市場需求。
根據市場發展需要,依托高等院校和旅游培訓機構、旅游行業協會、旅游企業、境外教育培訓機構等人才培養與開發的組織和工作機制,形成聯合培養、互助合作、海外深造等多渠道的人才開發模式。
加強旅游企業與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培訓,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官方權威認可的旅游人才藍領技師培訓學院與資格認證制度。
組建長三角旅游發展研究院,在政策、戰略、產品建設、目的地營銷與可持續管理等方面為長三角旅游一體化和**旅游發展提供決策咨詢服務。
打破行政與政策壁壘,跨地區引進和吸收人才,逐步推進長三角人才一體化。
(六)資源可持續利用。
重視生態建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景區和重要旅游服務場所推行環境“四化”(潔化、綠化、亮化和序化),營造舒適的國際旅游環境。逐步推廣市區及各景區(點)的公廁生態化改造,鼓勵爭創文明景區和綠色飯店。
依法嚴格保護各種地上、地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各類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等城市保留地,促進生態環境改善,防止低檔次重復建設,重要區域可設立旅游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以減少資源浪費。
對西湖、千島湖、湘湖、天目山等重點旅游區,組織專家編制旅游容量人均規模指標的測算手冊,實施最佳容量與極限容量控制措施。
(七)危機管理。
重點加強以下八類危機事件的管理和應急能力演練,建立危機信息及時公開制度,確保危機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力爭將事件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
我市可能面臨的八類危機事件:沉船或溺水事件;氣候異?,F象,包括臺風、海嘯、連續性強烈暴雨天氣等;類似SARS、禽流感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大型集貿市場、購物商場或中心、大型集會場所(如焰火表演)踩踏事件、文物保護單位等的火災事件;夜間游覽安全事件;大型游樂設施安全事件;航空、列車、旅行汽車等交通事故;山體滑坡、洪水等自然災害事件。
(八)統計數據支持與管理。
建立科學的統計數據支持體系(例如衛星賬戶),并加強數據分析、管理與信息共享,確保行業發展得到實時監控,并及時根據市場需求作出正確的回應。
一.加快永靖旅游業發展對推動經濟增長有重要意義
永靖的游覽是依傍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進行的,主要觀賞黃河三峽風景名勝。永靖少數民族眾多,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旅游特色資源,純凈原始的生態環境,雄奇獨特的自然景觀,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深得旅游者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需要,極具經濟開發的價值。
原始景點有炳靈石林、吧咪山和抱龍山原始森林。有神秘時空恐龍園、洮河和黃河交匯處的龍匯山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以上景點在交通方面利用水路較為快捷方便,為此因加大水云交通。
少數名族有保安、東鄉,回,藏,土族,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是旅游開發的潛在資源。旅游業作為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無煙產業,可以打造成典型的綠色產業,它強調綠色開發、綠色經營、綠色消費,可以推行循環經濟,走一條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大力開發生態旅游,不僅可以為保持生態平衡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而且使旅游業本身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培育成熟的旅游景點,會使旅游資源不斷升值,對資源的消耗逐步降低,這樣會有力促進永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永靖旅游資源雖然十分豐富,但是開發程度普遍偏低,長期停留在較原始狀態,多數景點沒有培育成熟。旅游資源開發形式單一,檔次不高,偏僻地區景點分散,缺乏足夠吸引力。難以開成規模效益。其次政府投入不足,對外宣傳力度不大。部分景區基礎設施落后,部分賓館飯店設備陳舊,影響接待能力的發揮。
三、劉家峽旅游資源的開發方式
(一)合理利用開發現有旅游資源
例如對劉家峽水庫、炳林寺一線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豐富而又便利的水資源和劉家峽水電站的電力對水庫兩側的山地進行綠化,讓游人能感受到水庫水的青藍和乘船的樂趣同時若能看到水庫兩側山上披上綠裝,不僅能增加旅游效益,而且還能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可謂一舉多得。綠化規劃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選用的植物品種應突出地方特色;二是植物品種應注意季節的搭配,適當增加常綠樹種;三是植物品種要兼顧觀賞性以及花卉和水果的供應。依靠獨特的水庫和濕地特色,著力開發讓游客賞水、嬉水、賞魚、釣魚。
(二)重視旅游文化建設
深度開發儺舞戲、恐龍、太極等文化遺產,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娛樂活動,全面提升黃河三峽文化品位。
(三)加強旅游宣傳推介
通過舉辦大型主題節會、制作大型廣告牌、編播電視宣傳片,舉行旅行社老總聯誼會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擴大旅游宣傳推介
(四)著力開發 農家樂生態旅游項目
鄉村生態旅游崇尚自然、親近自然和保護自然,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環境,通過農民的積極參與來實現生態旅游發展當地社會建設的互動推進。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序幕的開啟,大力發展農村旅游產業不僅可以為農民增收開辟新的渠道,而且可以使有價值農村文化名村、民間藝術、自然景觀得到有效的保護、利用和開發。農家樂是近幾年開展農村旅游的重要項目,依托城鎮和旅游景區景點滿足旅客的休閑度假和旅游服務。
我省環*地區休閑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交通設施日趨完善,發展休閑旅游產業市場巨大、前景廣闊。為推動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現對《河北省環*休閑旅游產業帶發展規劃》(冀政函〔*〕82號,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明確指導原則
(一)堅持優先發展的原則。建設環*休閑旅游產業帶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全面分析河北獨特的旅游資源和區位優勢,準確把握旅游業發展趨勢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有關市、縣在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工作時,要把環*休閑旅游產業帶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統籌考慮,優先發展,使之成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推動力,環*休閑旅游產業帶的綜合效益在GDP中的比重要逐年提高。在3至5年內,初步建成六大功能區、七大產業聚集區和一批休閑城市(縣)。經過10年左右時間,把環*休閑旅游產業帶建成國內重要的休閑旅游目的地,并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帶、生態保護帶、區域合作帶、民生改善帶和產業示范帶,全省旅游業總收入相當于GDP的比重提高到8%以上,成為省內重要支柱產業。
(二)堅持市場化原則。加快環*休閑旅游產業帶建設,必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激活和優化各種旅游生產要素,促使旅游資源向旅游資本轉變,將各種有形和無形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環*休閑旅游產業帶的開發建設,應立足于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休閑旅游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要準確把握休閑旅游的產業規律和特點,在建設、管理和服務各個環節,充分體現人本理念,注重現代化、標準化和規范化以及人性化、親情化、精細化,提高舒適度、美感度和消費者的滿意度。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注重“有效保護、科學開發、持續利用”,杜絕對旅游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和破壞性使用。要采用現代科技和先進工藝,實現節能、節水、環保,使資源得到集約利用、環境不斷優化、生態持續改善。要高度重視文化資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五)堅持區域協調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我省獨特的旅游資源,與*兩市合理分工,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環*各市、縣要樹立整體意識,打破行政區劃界限,統一規劃,協調開發,不搞近距離低水平重復建設,避免低價格同質化惡性競爭。
(六)堅持創新發展的原則。發展環*休閑旅游產業,既要以資源為基礎,更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由偏重依賴資源向創新發展的轉變。要認真研究休閑旅游市場的變化趨勢,以超前意識和創新思維,策劃和推出多種類型的休閑旅游產品,滿足多元化的休閑消費需求。
二、強化工作重點
(一)謀劃建設重大休閑旅游項目。有關市、縣要圍繞溫泉、冰雪、海濱、草原等時尚休閑產品,謀劃建設一批引領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方向的重大核心項目。三年內,投資在1億元以上的休閑旅游和精品觀光旅游項目中,爭取使燕郊成功(中國)大廣場、仙那都國際生態休閑度假村、木蘭圍場狩獵場等18個項目建成并投入運營;昌黎黃金假日濱海度假城、茅荊壩七家森林溫泉度假城、崇禮中馬國際旅游度假區等25個項目開工建設;同時,新謀劃一批項目并下大力推進前期工作。到2012年,百個以上重點項目形成接待能力,配套服務設施基本完善,旅游產品結構初步實現優化升級。
(二)打造知名品牌延展產業鏈條。各產業聚集區通過建設、經營和推介,把一批核心產品和重要景區,做精做大做強,使之成為海內外知名的休閑旅游品牌。按照不同產業聚集業態,延展產業鏈條,發展會展、健身、養生、修學、演藝、娛樂、購物、餐飲等關聯產業,開發運動裝備、花卉、保健品、書刊雜志等衍生產品,打造產業集群。
(三)培育休閑旅游目的地。環*各市、縣尤其是秦皇島、承德、廊坊、保定等4個休閑城市和19個特色休閑縣(市),要積極創建中國最佳和優秀旅游目的地城鎮。加快完善口岸、會展、博物館、特色街區、游客中心等不同功能的旅游服務設施,推動自助旅游服務體系和救援保障系統建設。結合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將旅游要素和環境因素有機融入城鎮規劃、建設和經營管理之中,打造宜看、宜居、宜游、宜閑的景觀型、文化型和休閑型城鎮。
(四)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按照休閑旅游發展需求,構建集散通暢、快速便捷的立體旅游交通系統。要加快在建的張承(宣化—崇禮段)、長深(承德—唐山段)、張石(淶源—涿州段)等高速公路建設;積極推進張承(崇禮—承德段)、承秦(承德—秦皇島)、張涿(涿鹿—淶水段)、密涿(密云—固安段)等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盡早謀劃建設干線公路到新建重要旅游景區的聯接線。要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爭取京張、京承鐵路客運專線獲得批準,加快京石鐵路客運專線建設進度。要努力做好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唐山機場項目前期工作,爭取明年開工;謀劃建設圍場通用機場。有關市、縣要安排建設好城鎮交通、給排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結合農業種植、森林草場及水利設施建設,逐步改善整個產業帶的生態環境;把城鎮周邊、交通干線兩側和重要景區周圍作為重點,加快環境治理。
(五)整合、提升、淘汰落后產品。通過更新改造,擴大規模,拓展功能,挖掘內涵,增加觀賞性、參與性、知識性、趣味性內容,結合民俗風情與舞臺藝術推出游客喜聞樂見的文化旅游產品,提升已有景區的質量和水平。對檔次低、環境差、游客少、改造價值不大的景點,通過市場競爭和產業政策引導等方式,逐步予以淘汰。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以規劃為龍頭,協調各項開發建設。有關市、縣要認真落實《規劃》,以《規劃》指導休閑旅游的各項開發建設,抓緊研究制定七大產業聚集區發展詳細規劃。交通、民航等部門盡快編制產業帶交通建設專項規劃。城建、環保等部門要組織制定休閑旅游城鎮發展專項規劃和產業帶資源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新開發的景區必須在《規劃》指導下編制好景區規劃和建設方案,跨市、縣的景區要聯合制定建設規劃,嚴禁不符合規劃的低水平無序開發。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投資規模5億元以上和利用外資5000萬美元以上的環*休閑旅游項目,經省政府批準后,視同省重點產業支撐項目享受財稅和建設用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項目建設期間(一般不超過五年)企業上繳省、市兩級增值稅和所得稅超基數部分,按企業與政府簽訂責任書確定的返還比例,于次年3月底前撥付項目業主單位,支持項目建設。省、市兩級財政“兩稅”超基數部分的返還比例相同,“兩稅”超基數部分的全部或部分返還采用資本金注入、貼息、補貼等方式進行。省、市國土資源部門,依規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優先安排省重點產業支撐項目用地計劃。
旅游定點賓館、餐廳、景點,其用水(桑拿、洗車等特種行業除外)、用氣價格與一般工業并軌。旅游企業排放的污染物達到國家或地方排放標準,其排放的廢水已進入城市污水處理管網的,不再征收排污費。
(三)充分運用金融手段發展旅游。通過出讓或轉讓政府投資旅游企業的股權和經營權,盤活存量資產,將收回的資金用于旅游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運營。逐步建立健全旅游產業融資擔保體系,省及各地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擔保資金用于扶持中小旅游企業發展。各類金融機構要對重點旅游項目貸款予以傾斜;景區可以所有權、經營權或門票收入作抵押進行融資。鼓勵旅游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積極創造條件上市融資。企業可積極利用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和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直接融資。
(四)加強市場營銷。旅游部門要以環*休閑旅游為主題,圍繞《規劃》提出的形象促銷“十個一”工程,研究制訂產業帶整體宣傳方案。要利用節慶、展銷會、邀請國內著名旅行社來河北考察、省市部門和企業合作等多種方式開展促銷活動,努力塑造鮮明的環*休閑旅游目的地形象。充分發揮電視、電臺、報刊等新聞媒體的作用宣傳促銷,高度重視互聯網絡等新型媒體宣傳。要組織產業帶各設區市和重點景區通過央視等重要媒體的主要頻道、熱點欄目投放休閑旅游形象廣告。省內媒體要開設專欄和專版、增加專題和時段,加大對產業帶休閑旅游的公益性宣傳。各市、縣要制訂鼓勵招徠海內外游客的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導旅游企業搞好產品營銷。
(五)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旅游市場準入制度,全面放開旅游市場。凡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旅游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凡對本地企業開放的,都要向外地企業開放。加強和改進旅游招商工作,運用小團組招商、專業招商、網絡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手段,組織針對性強的招商引資活動,引進一批境內外戰略投資者開發建設休閑旅游產業。通過兼并收購、合資合作等方式,與國內外旅游知名品牌特別是*大型旅游企業實施聯合,組建旅游企業集團。要優化旅游投資環境,提高辦事效率,認真解決客商投資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營造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重諾守信的人文環境、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吸引更多國內外客商投資建設環*休閑旅游產業帶。
(六)提升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旅游部門要會同質監部門制訂并推行休閑旅游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主要消費環節的服務規范和安全標準。鼓勵休閑旅游景區(點)創建國家高級別A級旅游景區,鼓勵休閑旅游接待賓館飯店爭創國家星級酒店特別是高星級酒店。鼓勵旅游企業創新運營機制,通過跨行業經營、連鎖經營、聯合經營和集團化經營等模式,完善旅游社會服務體系。進一步制訂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健全休閑旅游誠信經營體系、文明旅游體系、行政執法體系和質量監督體系,營造“重信守諾”的旅游服務氛圍和“放心旅游”的良好環境。建立健全適合省情并與國際接軌的休閑旅游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建設具有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策劃人才隊伍、具備較高素質修養和工作能力的管理人才隊伍、愛崗敬業技能熟練的服務人才隊伍。建立完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實行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和上崗、在崗培訓制度,加快培養高、中級休閑旅游管理和策劃營銷類人才以及技能型實用人才。
四、加強組織領導
(一)加強政府引導。各市、縣政府要加強對休閑旅游發展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從更高層面、更寬領域、更大范圍謀劃和支持休閑旅游業的發展。在認真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促進服務業發展有關政策的同時,制訂更加有利于環*休閑旅游產業帶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在資金、稅收、規費、用地等方面給予支持。省旅游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指導產業帶建設,及時研究解決建設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加強對重大項目的協調調度。各市、縣也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切實加強政府引導,真正把休閑旅游業作為硬任務組織好、推動好。
旅游產業集群具有資源型旅游產業集群(以經營特定地域空間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企業為中心,以地接社、酒店、餐飲、交通運輸公司為主體,以保險、銀行等配套服務企業為輔的面向游客需求價值鏈的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型旅游產業集群(通常以具有銷售中介職能的大型旅行社企業集團為龍頭,以眾多中小旅行社企業或特許經營加盟社為主體,相關旅游要素企業為依托而形成的旅游產業集群)之分。在本規劃中主要指的是資源型旅游產業集群。旅游產業集群的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單位協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競爭力,價值鏈是旅游集群的核心。旅游產業集群主要由三個集聚層次的價值鏈構成:第一層次是產出層,由目的地旅游產品及事件組成;第二個層次是供給層,即由目的地旅游設施、旅游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組成;第三個層次是投入層,即由目的地人力資源系統、產品與服務創新系統、財政系統、基礎設施系統、信息基礎系統、商業氛圍、基礎設施的環境質量和營銷系統等組成。按照向旅游者提供旅游產品的程度的差別和旅游企業之間的價值鏈連接關系,旅游產業集群涵蓋四個層面,即:核心產業主要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區、旅游購物商場/點、旅游餐飲、旅游娛樂場所、旅游交通;延伸行業主要包括:旅游策劃、旅游金融、旅游保險;輔助行業主要包括:旅游社會服務業、食品加工業、制造業、旅行設備業等;支持組織主要包括:旅游教育、信息、咨詢等。
二、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國際旅游產業發展動態分析
1.旅游業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據世界旅游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旅游業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產業,國際旅游業年交易額已超過3000億美元,亞太地區已經成為世界上游客量位列第二的地區。
2.國際旅游方式趨向多樣化、個性化。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活動將從以觀光旅游為主,逐步轉向觀光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共同發展的多樣化格局。旅游方式朝著個性化、多樣化、文化化的方向發展。
3.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目的地國。據世界旅游組織提供的統計顯示,年我國入境旅游者1.3億人次,旅游外匯收入408.43億美元,國內旅游收入8749.3億人民幣,是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國。預計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目的地國家。
(二)國內旅游產業現狀及發展預測
1.現狀分析。年國內旅游人數達17.12億人次,增長6.3%;國內旅游收入8749.30億元,增長12.6%;入境旅游人數1.30億人次,下降1.4%;旅游外匯收入408.43億美元,下降2.6%;出境旅游人數4584.44萬人次,增長11.9%;旅游總收入1.16萬億元,增長5.8%。
2.旅行社及酒店情況。年度全國有0家旅行社,比上年度增加1167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970家,比上年度增加173家,國內旅行社18140家,比上年度增加994家;全國旅行社共實現營業收入1665.48億元,比上年度增長1.6%,上繳營業稅11.29億元,比上年度增長2.9%。旅游星級酒店數量14099家,比上年度增加516家,增長3.8%;其中五星級432家,比上年度增加63家;四星級1821家,比上年度增加226家;三星級5712家,比上年度增加405家;二星級5616家,比上年度減少102家。星級酒店客房數達到159.14萬間,比上年度增加1.76萬間,增長1.1%;擁有床位293.48萬張,比上年度減少3.4萬張,下降1.2%。全國星級酒店營業收入總額1762.01億元,比上年度增長7.0%,上繳營業稅118.33億元,與上年度基本持平。
3.發展趨勢。到年,我國旅游業總收入將達1226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0%左右,相當于GDP的7%。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旅游業總收入將達到25000億元人民幣以上,年均增長7%,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
(三)區旅游產業發展SWOT分析
1.比較優勢分析(S)
(1)區位優勢比較明顯。區屬都市文化旅游圈的區域范圍,也是市目前主要的旅游觀光休閑中心區域。年區共接待旅客1661.2萬人次,同比增長13.2%,占全市的75%;旅游總收入215.2億元,同比增長14%。市擁有人居城市、綠化城市、文明城市和優秀旅游城市等稱號。區地處繁華鬧市,區內郵電通訊、交通運輸等設施齊備,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資源相對密集,是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年區共接待國內外旅游者1904.7萬人次,占全市的80%,比增14.8%;旅游總收入237.1億元,占全市的70%,比增10.3%。特別是區與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對臺灣、優勢十分突出。
(2)旅游資源比較豐富。區現有面積76平方公里,轄區風光旖旎,旅游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二十名景”中有15景在轄區。而且擁有廣闊的海岸、碧藍的大海、金色的沙灘、茂密蒼翠的植被、連綿起伏的山巒以及四季如春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自然條件。
(3)旅游基礎設施比較完善。區經濟發達、城市化程度高,旅游基礎設施較為齊全,管理服務水平較高。目前,市主要的高星級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區(點)和旅游碼頭等服務設施大多集中在轄區。轄區內共有星級酒店50家,其中五星級3家、四星級17家、三星級19家、二星級11家;全區現有未評定高星級旅游飯店30家,經濟型酒店約60家,旅館、旅社125家。全區共有旅行社97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7家,國內旅行社80家,另外還擁有旅游客運企業18家。
(4)經貿和旅游經濟比較發達。轄區內中山商圈、梧村商圈、會展商圈,遍布沃爾瑪、國美等大型超市、大賣場,磐基、馬哥勃羅名品中心點綴其中,特色商業街縱橫交錯,成為聞名遐邇的購物天堂。光電產業、總部經濟初具規模,以商貿業、旅游業、房地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增長迅速,良好的經濟條件為旅游業發展提供雄厚的經濟支撐。
2.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劣勢(W)
(1)旅游產品類型單一。區旅游正處在由單一的觀光型產品向多元化的復合產品轉化的過渡期,目前仍舊以觀光旅游為主。區內盡管旅游資源豐富,但著名的景點中贏利的不多,且不少產品老化,更新速度緩慢,新的旅游產品吸引力不夠,缺少充分利用資源的休閑項目,旅游產品體驗性不足。
(2)旅游產業結構亟待調整。從區旅游產業收入構成上看,住宿、餐飲和交通等收入所占比例比較高,而購物、娛樂等收入相對處于較低水平,旅游產業各供給要素的發展不平衡,旅游產業結構有待調整,迫切需要從“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進行系統的產業集群規劃。
(3)資源優勢利用不足。與臺灣隔海相望的地理優勢以及相關的政策支持無疑讓成為發展“旅游”最具優勢的旅游地,但是從發展現狀看,“旅游”、“金旅游”發展并不充分。與周邊地市區域旅游合作機制尚未形成,未能充分利用區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海、空、陸交通優勢,實現旅游資源共享,形成互補,區的游客集聚和輻射功能發揮不夠。
(4)旅游基礎設施有待改善。旅游業的相關配套設施,如旅游信息系統(包括語種運用、旅游網站制作、宣傳方式和促銷渠道等)、各景區內的標識系統、景區之間的公共交通系統、針對自駕游等散客的路標及指引系統、導游等旅游專業人才培養和運用、城市的安全管理等明顯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旅行社、航空公司和酒店三大旅游支柱尚未形成完善的產業集群,彼此缺乏協作,難以形成合力。
3.發展機遇機會(O)
(1)旅游和休閑需求迅速增長。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結構將發生變化,休閑和旅游將成為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這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2)各級政府更加重視旅游產業發展。近期從中央、省、市相繼出臺鼓勵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區也明確提出要構建游客集散中心。
(3)兩岸空、海直航與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游,以及動車組通車等,給區旅游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機。
(4)《國務院關于支持省加快建設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增強等景區對兩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南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突出“旅游”主題,為區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4.需應對的挑戰(T)
(1)競爭日趨激烈。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各旅游城市推介手段不斷推出、營銷絕招精彩紛呈,都在搶奪旅游這塊大蛋糕。
(2)客源地面臨拓展。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區面臨壓力,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機遇與挑戰,其中,走出已有的客源地,拓展更大的市場空間,是區旅游宣傳推介必須面對的一個新課題。
(3)區位優勢逐步喪失。隨著兩岸實現“大三通”,區作為“小三通”中轉地的區位優勢將逐步喪失,而且隨著大陸居民赴臺游的日益增多,游將受到沖擊。
三、旅游產業發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國務院“關于支持省加快西岸經濟區建設的若干意見”以及省、市、區的貫徹意見精神,按照區委、區政府努力打造“三個中心”的目標要求,正確定位旅游發展戰略,堅持市場導向,樹立創新觀念,始終注重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充分發揮和利用區的旅游資源優勢,并結合區位優勢、人文優勢和經濟優勢,立足、整合周邊、拓展海西,輻射我國北方地區及港、澳、臺、東南亞以及俄羅斯、北歐等地,在促進自身旅游發展同時帶動周邊城市旅游的發展,為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
1.統籌協調科學發展原則。結合地方特色,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土地集約、生態環保的要求,提升旅游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優勢。
2.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原則。拓展集群在產品研發、項目建設、市場開發等方面的功能。推動旅游產業圍繞高、精、優轉型升級,提升旅游產業集群整體競爭力。
3.專業化分工協作原則。引導集約發展,拉長旅游產業鏈條,以特色產品和龍頭企業為核心,支持產品關聯度高、競爭能力強的核心企業,形成專業化分工明晰、上下游產品配套的生產體系。
4.發揮區域優勢原則。與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突破行政區劃的限制,整合相關產業區域布局,鼓勵地區之間的合作,共同培育規模實力較強的跨地區旅游產業集群。
5.堅持旅游產業集群與發展循環經濟相結合原則。進一步完善各景區(點),引導和促進旅游產業集群走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注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培育一批循環型產業集群。
6.堅持旅游產業集群發展與旅游企業組織結構優化相結合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對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促進作用,加大旅游龍頭企業重組并購和股份制改革力度,促進關聯企業集聚,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與優化。
(三)規劃期限
區旅游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期限分近、中、遠三期。其中:近期:--年,中期:2012--2013年,遠期:2014--2015年。
(四)發展總體目標
規劃到年、2013年和2015年,區旅游產業產值分別達到300億元、330億元、400億元。成為西岸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中心城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得益彰,協調發展。力爭實現以下目標:
1.旅游相關產業高度集群。圍繞整個區游客集散中心,形成完善合理的旅游產業鏈,對旅游景區景點、酒店業、旅行社業、餐飲業、旅游購物以及娛樂休閑業進行整合與管理,并以上述的六大要素為核心,形成以旅游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以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2.來區游客進出更便捷。爭取對臺旅游的政策支持,實現大陸居民赴臺旅游的“異地辦證”的政策目標;同時爭取對海外游客實行落地簽證,簡便手續,并爭取設點于區。實現國內外游客由入臺旅游的便利快捷,將區打造成為對臺旅游中轉站,及東南沿海的旅游中心城區。
3.旅游管理、營銷和服務與國際慣例接軌。旅游管理體制按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運行,旅游市場秩序良好,旅游產品豐富多元,旅游服務體系健全且個性化服務發達,接待設施、服務標準達到國際水平。
四、區旅游產業集群打造重點
(一)旅游景點景區打造重點
1.作為的旅游形象代表,區旅游發展的重點景區,需要充分挖掘其自身所蘊含的溫馨浪漫的氣息,重點打造:一是對十三國領事館進行修復,重現20世紀初島上“萬國公館”的景象;挖掘各色建筑的文化內涵,不斷地摸索與營造藝術之島的文化意境;充分利用上的小巷及特色老別墅,打造“小巷——老別墅游”,對龍頭路商業街進行改造,建設酒吧一條街和特色休閑小店,塑造出屬于的文化夜生活——酒吧+音樂;提升家庭旅館品質,實施統一標準化的管理,即引入“酒店星級”管理模式,為游客提供理想的住宿之地。
2.從食、購、娛入手對進行打造,重點打造南小吃一條街、完善臺特色商品一條街、塑造購物休閑片區,定期舉辦購物節,打造鷺江兩岸夜景游。
3.結合旅游規劃,將亞洲灣大酒店到一國兩制標語處路段建設成西岸著名的度假勝地。這一片區集陽光、沙灘、大海、綠樹等休閑度假元素,是整個島最美的地段,再配以特色休閑度假及會議商務飯店,將成為我國北方市場、臺灣、東南亞、俄羅斯及北歐市場游客休閑度假和會議商務的首選之地。
4.根據區旅游規劃繼續打造游艇俱樂部以及一系列的沙灘活動等,同時應在原有沙雕公園的基礎上,增添一些新的色彩,重點打造可沙灘尋寶、滑沙戲水、沙灘排球、蹦極、高空彈跳等活動的游樂場。
5.旅游
“旅游”將是區旅游業的重頭戲,區要以“金旅游”和“成功之旅”為突破口,要發揮的橋梁作用,努力將——臺灣本島海空航線往返打造成為兩岸行程最短、價格最優、時間最省、服務最好、手續便捷的旅游產品,使區成為旅游的中轉站和集散地。
6.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基礎山,應著重建設體驗性休憩項目,由單純觀光游覽轉變成休閑度假娛樂型景區。主要定位兩部分:一是周邊居民的周末休閑游,二是中遠程游客的度假旅游產品。重點打造山林休閑地、開發度假勝地、山地運動、森林野戰俱樂部。
7.轄區公園
區的公園大多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要讓這些公園與旅游結合起來,打造城市公園游,著重以下幾點:一是將資源基礎好的公園通過主題化包裝,加入到特色旅游線路中去,豐富區城市旅游的內容;二是吸引“候鳥一族”在轄區公司休閑放松,形成新的旅游路線。三是推動各公園差異發展。近期重點關注公園的規劃,公園近期興建了延平郡王祠,同時鴻山公園本身也還存留有鄭成功屯兵的嘉興寨、太師太傅墓等鄭氏遺址,因此鴻山公園可打造成“臺鄭成功文化展示中心”,同時其也是臺“成功之旅”的主要景點。
8.周邊旅游資源整合
充分發揮區的區位優勢,對周邊旅游資源進行整合。一是主動與島外各區開展合作,將等人文與自然景觀資源納入旅游線路;二是構建以區為中心,以為延伸的旅游經濟圈,建設省最具吸引力、最具有知名度、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旅游經濟強區,聯合精品旅游景區點,共推旅游產品、線路。三是推動西岸旅游合作。拓展旅游市場,對接旅游合作區,構筑――臺――粵港澳西岸黃金海岸旅游帶,發揮區的區位優勢,打造區域性游客集散中心。
(二)餐飲打造重點
著力挖掘餐飲業潛力,完善酒店餐飲、社會餐飲與特色餐飲三個餐飲系列;注重高、中、低檔結合,突出菜、素菜、傳統小吃等地方特色飲食,培育品牌菜,推動餐飲品牌企業的良性發展;同時突出服務個性,挖掘產品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增加餐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建立融餐飲、娛樂和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旅游餐飲服務體系。
1.分片區進行布局策劃。結合已有的發展基礎與條件,根據轄區各個片區所特有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特征,突出各個片區主題和特色。重點是:一是進一步繁榮及周邊街市的餐飲業,適當引入一些連鎖餐飲和休閑式餐飲點;在鷺江道至大白城間適當的海岸邊,適當發展“珍珠坊”式的海上游艇的海鮮特色餐館。二是利用特有的氛圍,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老房子,經營休閑酒吧、音樂酒吧以及藝術酒吧,同時引入休閑特色小店,以此吸引游客和當地人到島上休閑。三是發展東部海岸景區餐飲業,突出海鮮、休閑、椰風海韻。四是湖濱北路加強商務餐飲的發展,主要突出上檔次的海鮮大餐,以滿足高端客人的需求。
2.餐飲種類多樣化發展。引進一批實力強、知名度高的餐飲企業,集各地餐飲特色風味于一體。在突出各地特色的同時,還應東西文化匯聚,各地美食并茂,地方風味與外鄉美食交流融合。同時繁華商業街上的麥當勞、肯德基和中式快餐等餐館,作為餐飲消費的一種補充。
3.建設若干條酒吧街。酒吧休閑是游客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豐富區的餐飲娛樂文化,給游客夜生活提供更多的選擇,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品位,可在、、適合的地段結合自身特色培育和建設酒吧街:(1)應充分利用各具特色的老別墅,吸引外國人來經營酒吧,龍頭路也可考慮改造成酒吧街。(2)臨海一帶(如老番街一帶)建一條中高檔次的酒吧街,該臨海酒吧的定位為高檔休閑場所,主要面向白領階層和國內外游客,為他們會友聊天、商務會談、休閑娛樂營造良好氛圍,同時提供咖啡、各國酒類品牌、快捷的中西餐和節目表演等輕松的消費方式。(3)選擇片區內通往輪渡方向的一條街改造為適合大眾消費的中低檔次酒吧街,該酒吧街定位于大眾文化休閑活動場所,提供中等價位的休閑娛樂項目,吸引旅游者參與。
4.建設小吃街+小吃名店。整合南特色小吃和臺灣小吃,打造特色小吃街??蛇x擇、等片區發展小吃街。組織繪制區美食地圖,將轄區內現有的小吃老店名店逐一標繪,游客可依圖尋找,增加旅游帶來的體驗樂趣。如的林記魚丸、麻糍、粒粒香扁食等。
5.引入特色餐飲店。結合旅游者求新求個性的實際,可引入一些特色餐飲店,如武俠餐廳、黑暗餐廳等等,既豐富餐飲文化內涵,也滿足旅游者的個性化需求。
6.豐富提升旅游餐飲文化內涵。抓好餐飲行業和餐飲企業的文化建設,發掘傳統飲食文化,并將其融入菜品制作、就餐環境、經營理念中。在此過程可注重選擇、建設一批主題餐廳,如在何厝附近可建設以1958年炮戰為主題的戰地餐廳,利用鄭成功的文化影響了,開發“成功宴”或“成功菜”,利用兩岸的議題創設宴席或特色菜肴等,以及以餐飲為主題的旅游路線開發。
(三)酒店與旅行社打造重點
1.酒店打造重點
(1)酒店發展目標與方向。合理控制轄區酒店總量、檔次類型、布局和功能,適當改造、提升和新建高星級旅游飯店,適度建設商務型酒店,為適應會展旅游適當加強酒店會議功能建設,鼓勵轄區內休閑度假飯店、汽車旅館、青年旅館、休閑農莊、家庭旅館等的建設,盡可能實現旅游飯店的星級標準化建設和個性化服務,使區住宿接待設施檔次與類型齊全、布局合理、經濟效益有保障。
(2)酒店布局與規劃。①合理調整飯店檔次與類型結構。適當發展高檔飯店、鼓勵中低檔飯店和汽車旅館、青年旅館。高檔飯店盡量在原有基礎上擴張,從以商務型為主向商務型與休閑度假型并重方向發展,同時適應區旅游業的發展,適當地發展青年旅社、家庭旅館等。有計劃地建設高星級酒店,并注意突出會議功能和商務功能以及適度地輔以康體保健功能,積極引入有國際品牌的飯店集團或管理公司;增加經濟型住宿設施,在公園周圍、、等地適量發展青年旅館、家庭旅館等;結合優勢建設度假村,在沿東段臨海一帶利用現有酒店抓緊建設若干功能綜合的、高級的度假村,尤其是度假村和溫泉度假村;提供一些特色住宿方式,根據旅游季節在主要景區(點)周邊適當興建潔凈舒適的帳篷營地等活動住宿設施。②大力發展酒店會展業務。加強區內酒店開展會展業務的能力。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酒店內部會議功能建設。酒店應配備有多功能廳和各類型會議廳、先進的技術配置。專業的會展酒店還可設置展覽會專門顧問服務,為會議組織方提供一站式會議管理。配備一些相應的宴會廳,同時豪華會議廳附設展覽室等。二是政策扶持與引導。協助酒店培養高素質的會展專業人才,組織經常性短期培訓,同時鼓勵酒店招收專業性人才;建立和逐步完善管理制度,促進會展業持續健康發展;有重點地支持一批品牌會展酒店;給予大力發展會展業務的酒店一些政策上的鼓勵性措施。③合理進行酒店布局。根據區酒店分布現狀,應增加東部的黃厝、前埔等地的酒店數量,逐步改變酒店過于集中在火車站和環筼筜湖的現狀。④分區進行酒店功能規劃。針對轄區內各個區域的市場需求,突出專業化特色,重點發展度假型飯店和商務飯店;會展中心附近重點新建或改建一批會展型飯店;重點推廣完善家庭旅館建設等。⑤改變經營方式。酒店經營應走向集約化經營、集團化發展之路。引進著名國內外飯店聯號或飯店管理公司,組建若干大型飯店集團或飯店管理公司。
2.旅行社策劃
(1)旅行社發展現狀。目前轄區內有旅游旅行社87家,國際社、國內社分別為17家和70家。除建發旅游集團、旅游集團等具有一定規模外,總體而言,旅行社仍屬“小、弱、散、差”、旅行社間存在價格惡性競爭等。
(2)旅行社發展目標。現階段區轄內的旅行社應以市場為導向,提高旅行社經營管理質量,重點解決旅行社業存在的“小、弱、散、差”問題,提升旅行社的競爭力,通過旅行社品牌建設、網絡建設,內合與外聯,發揮旅游行業資本、人才、信息、數據等資源的集聚效應,通過整合模式和企業集團化,加強區內整體的產品開發與銷售能力;同時,加強導游員的素質、業務、技能培訓及管理考核,促進導游員的規范服務等。
(3)旅行社打造重點主要有:一是加強旅行社重組改制,提升競爭力。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激勵旅行社實施兼并、合并、聯合,包括與周邊地區、省外有較強實力的大型旅行社以及港、臺、澳及國外旅行社的合作;重點扶持一批有發展潛力、收入上億元、接待人天數十萬人次的大型旅行社;二是鼓勵旅行社品牌建設;三是鼓勵旅行社加快網絡信息系統的建設。鼓勵旅行社早日與國際旅游預定系統和旅游產品分銷系統接軌,在旅行社業銀行金融信譽制度建設的基礎上,早日開通網上預定和網上銷售業務;四是加強旅行社服務質量管理,提倡誠信經營。開設投訴專線、網絡投訴點,并及時受理游客投訴并反饋結果,在全國形成優質服務誠信區的品牌形象。
(四)旅游交通打造重點
1.區旅游交通建設目標。應進一步提升和完善旅游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形成更為完整、便捷、景觀優美的旅游交通運輸網絡,發揮服務旅游的功能,重視旅游交通的游憩休閑功能和景觀欣賞效果,并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重點旅游區(點)的交通、停車管理。
2.區旅游交通策劃要點。
(1)充分發揮火車站的交通樞紐作用。加強與鐵路部門的密切協作,注重打造城際間的交通網絡,針對主要客源地,策劃組織節假日、市郊、城際等形式的旅游專列,進一步做大國內旅游。(2)發揮濱南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建立以旅游集散中心為主導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散客運輸網絡體系,形成以旅游包車為基礎,以市內、省際旅游班線、城市觀光環線為補充的旅游客運服務格局,增強旅游運輸組織和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
(3)注意新建續建道路的景觀建設和旅游道路建設。爭取市政交通部門的配合和支持,繼續注意與旅游線(點)有關道路設計、建設時的景觀視覺效果,特別應適當保留一定的曲折蜿蜒,盡可能擴大游客親水活動范圍;為方便自駕車旅游車的活動,要建設更合理的路標指示系統和引入泊車引導系統;更多使用公共信息圖形符號,主要路標用中英文標示。
(4)開發水上旅游交通線。①打通旅游通道,擴展海上旅游活動范圍。抓緊對臺旅游優勢,做好旅游交通方面的準備。設計、、澎湖與臺灣之間的旅游線,打造行程最短、價位最低、手續最便、服務最好的旅游通道。②開發國內海上觀光旅游線。擴展現有的海上旅游線路,結合轄區內與周邊無名海島的開發和漳州、泉州沿海的景點,規劃增加觀賞游覽內容,形成一條串聯各點、游覽時間更長的旅游線路。③建設海上交通工具。繼續推進香山國際游艇碼頭建設,大力發展郵輪、游艇、游船等“三船”旅游產品;加強與東南亞、歐美等大型郵輪公司聯系;吸引國際大型郵輪公司入駐;配合臺輪渡公司做好“中遠之星”與區內旅行社合作。
(5)協助做好停車場的布局與建設。缺乏停車場是區各個景區,特別是、南普陀、植物園等發展旅游的制約因素。隨著自駕車游的增多,旅游停車問題日趨尖銳。應增加各主要旅游活動區域停車場的車位,在新建的旅游接待景點景區,合理配套停車場。對于建筑密集沒有空地而又急需停車場的區塊,可考慮利用附近空地開辟臨時停車場,并結合城區改造規劃建造一批旅游專用停車場。
(五)旅游購物打造重點
1.旅游購物建設目標。全面提高旅游商品創意、設計、生產、分銷的能力,增強商品的地方特色、文化內涵和宣傳功能,積極組織和引導開發生產豐富多樣、具有臺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加強旅游購物企業建設,形成布局合理的旅游購物網絡,逐漸與國際旅游商品經營體制接軌。
2.旅游購物打造重點(本規劃重點談旅游商品開發)。旅游商品的開發,在功能上,要注重旅游紀念品紀念性、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結合;在內容上,要突出臺地方特色,表現旅游景點的風光,尤其是臺文化與歷史名人、海岸風光和海洋生態的特色;在檔次上,應以中低檔為主,適當開發高檔紀念品,以滿足游客不同層次的需求。要注重購品的包裝設計,講究美觀、方便攜帶。要強化旅游購品的技術含量,包括傳統工藝和創新技術,提高旅游紀念品的競爭力。
(1)加強旅游紀念品專利保護。與市旅游局一道制訂鼓勵開發、生產旅游購品的政策和措施,提高旅游商品開發設計、生產、銷售企業的積極性。強化對旅游商品設計的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特別是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的保護工作,堅決打擊盜版、仿制等不法行為。
(2)舉辦旅游紀念品創意大賽。近期重點做好鄭成功文化節紀念品創意設計征集。
(六)娛樂休閑打造重點
1.娛樂休閑建設目標。區作為城市旅游接待中心應進一步發展旅游娛樂,延長游客在的逗留時間,真正體現城市中心區的功能。區旅游娛樂業應以體現溫馨、活力城市形象和休閑城市特征為原則,增加各類娛樂休閑項目,并進一步提升質量。在旅游娛樂設施的建設中,形成表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系列供給,在轄區內形成一個管理規范、雅俗共賞、互動性強、參與性高的旅游文化娛樂接待體系。
2.打造重點
(1)建設完善的旅游娛樂休閑場館。文化娛樂休閑場館包括博物館、藝術館、劇院、音樂廳等,這些場館代表了區乃至的文化,應進—步完善。具體包括:充分利用現有的音樂廳、宏泰音樂廳、建發會議中心音樂廳、大會議中心音樂廳等高檔次音樂廳舉辦各類音樂會;協助做好劇院的建設;借助文化藝術中心的公益性,拓展游客的娛樂休閑選擇。
(2)豐富夜生活。一是完善酒吧娛樂一條街,重點是建設和完善筼筜湖沿岸、—輪渡、環島臨海、等酒吧街;二是適當增加娛樂休閑場所,以市場需求為先導,在整合現有的零散的娛樂設施基礎上,引進一些有品牌的高品位的夜總會,以滿足游客對夜間文娛活動的需求;三是開展露天大眾娛樂活動,在客流聚集較集中的景區和城市文化廣場,定期舉行一些小型的節慶活動、露天晚會等開放式互動項目,并注重游客參與性和大眾娛樂性。
(3)開發以臺民俗風情為代表的旅游娛樂休閑產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在大小一水之隔的東海岸,開發南和臺灣民俗文化展示中心項目,通過熱情奔放的臺山地歌舞、游客參與的游戲,讓游客了解臺的歷史文化、民情風俗、鄉音歌舞、工藝美食,領略臺文化底蘊。旅游部門與文化管理部門協作,積極發揮轄區內專業劇團參與旅游產業的積極性。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重視公共服務
1.健全區旅游產業領導機制。區旅游產業發展委員會應強化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指導,定期召集相關部門和企業研究旅游產業發展,為區旅游產業發展提供指導和支持。
2.采取“政府主導、部門協調、協會牽頭、行業推動、企業互動”形式,組織六大行業龍頭企業共同發起成立區旅游產業發展協會,定期組織企業研究旅游產業中“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行業間的協調發展,尋找薄弱環節,解決存在問題,推動旅游產業發展。
3.加強對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宣傳,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和培育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氛圍;對旅游產業集群進行全面梳理、系統分析,積極研究并制定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健全集群機制。
4.加強旅游區(點)道路管網、通信網絡、停車場、旅游景點標識等基礎配套建設。
5.依托旅游集散中心,加強區域旅游資源協調與整合,健全游客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旅游服務設施,提供旅游便捷服務。
6.大力推進旅游企業的技術創新,建立旅游業自身的創新基礎,推動旅游企業廣泛采用Internet技術、網絡預訂、多媒體、無票旅游、虛擬旅行、電子地圖、衛星導游、旅游信息系統、高科技主題公園等現代科技手段,使旅游業成為高科技武裝的先導產業和優勢產業。
(二)培育龍頭企業,樹立旅游品牌
1.扶植和培育旅游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走集團化管理、網絡化經營道路;推動企業建立營銷聯盟,培育集群整體競爭優勢。
2.積極培育和引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引導社會資源向龍頭企業集聚,鼓勵龍頭企業加快改造和重組步伐,提高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
3.實施品牌戰略,推進旅游產業集群品牌建設。重點扶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高、有市場潛力的名牌產品;鼓勵旅游企業建立綜合品牌,積極培育知名產品名牌和區域品牌,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提升企業、產品的知名度。
4.支持區旅游企業到、臺灣以及境外投資開設辦事處、分支機構。
(三)推動項目建設,增強發展后勁
1.以旅游重點項目帶動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培育旅游產業集群新的增長點。
2.加強重點項目建設協調服務,確保每年都有重點項目竣工投產,使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分別實現突破。
3.加強產業鏈的研究,搞好產業項目的儲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項目策劃、包裝和推介;鼓勵與扶植旅游裝備制造、旅游商品設計與生產、游艇制造、旅游用品設計與制造等新型產業。
4.不斷充實、改造、提高傳統觀光旅游產品的內容和品位,逐步形成觀光游覽旅游產品——度假休閑旅游產品——特種專項旅游產品有機組合的產品結構。對初具規模的旅游產品,如、南普陀以及胡里山炮臺等,努力提高其文化品位,盡快完善配套,形成旅游精品。
5.積極培育新的市場增長點,開拓新的客源市場;為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層次游客的需求,應積極開發和推出不同類型、不同檔次的旅游產品。
(四)強化政策支持,推動產業發展
1.進一步制定和落實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
2.設立區旅游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龍頭企業、龍頭產品,配套企業、配套產品,延伸產業鏈的關鍵項目和研發平臺的建設。
3.開辟各種融資渠道,支持優勢企業上市融資;引導金融機構對龍頭企業和重要配套企業予以融資支持;協調爭取金融機構運用政策性貸款支持產業集群建設和進出口收付匯核銷等外匯管理方式;支持保險機構積極開展面向企業集群各類企業的保險服務工作。
4.創新對臺旅游政策,允許即時辦理赴旅游的證件,特別是針對來參與會議、節事旅游團隊的證件辦理。允許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循——臺灣本島??蘸骄€往返,努力使金旅游成為兩岸行程最短、價格最優、時間最省、服務最好、手續便捷的旅游產品。
5.增加旅游宣傳的投入,加大城市旅游整體形象的宣傳推廣。
(五)注重人才培養,設立科研基地
1.實施人才興旅工程,擴大旅游教育規模,善育人才,善納人才,善用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質旅游職工隊伍。
2.加強旅游人才市場建設,健全人才市場網絡,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臺,努力實現旅游人才資源市場化配置。
【關鍵詞】 旅游業 從業人員 職業化發展
旅游業是伴隨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逐步成長起來的朝陽產業,特別是我國2008年北京奧運的主辦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召開,為國內旅游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相應地,各旅游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也急劇上升,但由于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時間不長,人才市場對旅游人力資源的儲備不足,加上旅游人才的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旅游企業面臨著高速發展中的人才瓶頸問題。旅游企業只有以現有的人力資源為基礎,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加大企業內部員工職業化培訓與管理,全面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并構建科學的旅游從業人員職業化發展體系,才能逐步從根本上解決旅游業發展中人才的問題。
一、我國旅游業發展現狀
人才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人力資源管理效率直接影響旅游業的生存和發展。旅游業是典型的服務行業,是匯集了勞動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人才的企業,旅游業務的開展是一項復雜的組織工作,是典型的人對人、面對面的服務工作??梢哉f,“人”是旅行社的核心,是整個企業的精髓和支柱,也是企業中惟一的能動要素,是最積極和基本的要素。旅行社市場競爭力的強弱,歸根到底取決于員工隊伍的素質。因此,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職業發展規劃對旅游業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對旅游業從業人員的需要急劇增加。相應的,導游人員需求也急劇增加,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國。目前我國導游人員存在著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兩大特點。
1、旅游從業人員的總量不足
根據統計部門預測,到2009年我國導游需要量在30萬左右,而目前我國導游人數是20萬人左右。導游的流失率較高,在持導游人員資格證書、等級證書的人員中,目前已不再從事導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不同等級的導游人員,流失率各不相同,資格和特級導游員流失率較高,初級、中級、高級導游員流失率較低。在持導游人員資格證書、等級證書的人員中,目前已不再從事導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其中,持資格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45.3%,持初級導游員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6.4%,持中級導游員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14.6%,持高級導游員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10.l%,持特級導游員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37%。
2、旅游從業人員學歷層次低、等級結構、語種結構不合理
以導游為例,高中(中專)學歷占41.7%,大專學歷只占39.4%,而本科以上學歷只占18.9%。導游隊伍嚴重低等級(資格和初級)導游人員占導游隊伍的絕大多數,為96.3%;中、高、特級導游員人數尚不到4%,特級導游員全國只有27人。外語類導游人員整體數量不足,尤其是一些小語種導游人員還很奇缺。2002年,來我國的韓國入境旅游人數僅次于日本,在主要客源國中排第二,而我國現有韓語導游人員僅413人,占外語類導游的1.9%,遠不能滿足對韓國市場的接待需要。
3、旅游從業人員的地區分布不平衡
從總體上看,我國東部省(市)導游人員數量較多,中部和西部?。▍^、市)導游人員的數量較少,但西部個別?。▍^、市)導游人員嚴重不足。如目前經考試合格的導游人員只有151人,導游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當地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我國旅游業人力資源市場的矛盾分析
1、旅游人才需求與專業人才供給之間的矛盾
市場經濟的拉動帶動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市場對旅游人才的需求量急劇上升。據2006年國家旅游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旅游業專業人員約為600萬,而實際需要專業旅游人才在800萬以上,旅游業專業人才缺口至少在200萬以上。旅游行業人才資源(指中高層管理人才)2010年將達到7萬人左右,對比目前僅有的3萬多人,缺口極大。然而來自各大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的信息表明,旅游專業學生的一次性就業率不足60%,并且同時就業的畢業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從事的并不是專業對口工作。造成以上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目前旅游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及人才隊伍建設上滯后于企業發展速度。二是說明旅游人才教育機構在旅游人才培養模式與實際人才需求標準之間存在矛盾。三是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缺陷導致部分人才培養效率低,效果不理想。
2、旅游業蓬勃發展與旅游人才流失之間的矛盾
旅游企業作為服務業,其人才的流失率遠遠高于其他行業,同時,來自各大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數據顯示,有相當一部分旅游專業大學生不愿從事與本專業對口的工作。很多畢業生因為對服務業的偏見而改做他行。
3、旅游人才缺口較大與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普遍較低之間的矛盾
在旅游人才存在缺口的同時,我國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也普遍偏低。首先是旅游從業人員中的絕大多數學歷偏低。據廈門市一項關于旅游人力資源的調查顯示,2004年廈門市旅游業從業人員中旅游專業人員僅占28.68%;學歷結構中中等職業教育占73.79%,大專教育占20.36%,本科教育占5.56%,碩士研究生教育0.29%,高學歷者比重在各行業中屬于偏低。其次是許多高校畢業的旅游專業大學生由于專業設置、教育體制等原因常常不能勝任行業中的實戰工作。
上述三種矛盾直接導致我國旅游業從業人員的供應不足。
三、解決我國旅游業人力資源市場矛盾的主要措施
1、加強旅游人才培養,完善培養機制
所謂人才培養機制,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對人才培養目標、內容、培養方案、培養規格、學制及教學過程等諸要素進行的組合。因此,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就是要根據不同情況對以上諸因素進行優化設計組合,尋求一個較理想的符合實際情況的人才培養模式。隨著社會對旅游人才需求的不斷增長,人才培養開始從學歷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戰略性轉變,推動著旅游管理專業必須要從教育理念、發展戰略、學院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審視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機制。從我國當前的產業結構規劃來看,旅游業的發展目標是要在2020年成為世界旅游強國,旅游行業人才的需求將日益旺盛。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旅游人才的培養,而旅游人才的培養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業屬第三產業,具有服務屬性、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強調知識的有用性,旅游企業對就業人員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外,更多的是具備實踐的能力和經驗,因此,旅游管理專業應建立起以培養職業素質、職業能力、職業技能為目標,以校內模擬實驗室為基礎、產學研合作辦學為重點,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相結合的高等職業教育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體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樹立“素質、能力、技能”的培養目標,構建層次結構的課程體系。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以素質、技能、能力的培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基礎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不追求系統性,專業課程教學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強調職業技能培養,將相關理論課程融入實踐課程,并按技能要求形成模塊化組合,逐步構建“素質、能力、技能”的層次結構課程體系。通過學期考核、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及畢業答辯等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通過大學期間幾年的培養,促進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管理實務技能得以提升。
(2)優化實踐教學,充分利用校內外實習和實訓基地,著重培養應用性人才。首先,突出專業特點,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旅游管理專業的特點是實踐性強,教學環節中應加強實踐教學。其次,建立模擬實驗室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基礎。旅游管理專業人才除具備基礎理論知識外,還應具備應用能力,特別是實踐酒店服務技能、導游講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業軟件使用能力。實驗室可以為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養提供空間和條件,也只有經過實驗室的初步培訓,學生將來才能更好地適應具體崗位。最后,社會實踐是培養、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必須十分注意對學生合作能力、公關能力、協調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校內外實踐是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旅游管理專業應充分挖掘資源,創造條件,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利用課余時間參與旅游企業活動、培養職業能力,保證學生能夠有大段的時間在旅游企業頂崗實習,充分地適應旅游企業工作環境,提高職業能力。
(3)產學研結合,建立校企合作,以滿足旅游行業需要為目標的教學體系。產學研結合,可以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贏”目標。對學校來說,通過產學研結合,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養目標,又滿足社會、企業人才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動了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通過合作教育,學生能力和素質得到提高,學生對行業和社會進行零距離接觸,專業意識不斷增強,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師資隊伍建設也得到加強,培養了一批雙師型教師;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學成本。對企業而言,無須付出前期培訓費用,即可獲得高質量、高素質的一線人員,提高了企業聲譽;降低了用人風險和人工費用,提高了競爭能力和企業效益。也緩解了旅游旺季員工緊缺的壓力。旅游管理專業應堅持以服務行業為宗旨,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主動適應地方蓬勃發展的旅游業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與旅游企業緊密聯系,實行校企合作辦學,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教育機制。
綜上所述,以培養職業素質、職業能力、職業技能為目標,以校內模擬實驗室為基礎,從產學研合作辦學為重點,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相結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高等職業教育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現代旅游業發展對旅游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也適應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
2、構建旅游業從業人員職業化發展體系
人才培養為旅游業人才儲備提供了保障,但人才的留用和在崗培訓也非常重要,因此,要對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化發展進行規劃。具體方法如下。
(1)建立各崗位的職業發展模式,并逐步推廣。旅游企業各崗位員工的成熟度直接與該員工接待客戶的經驗有關,由于資源限制,不可能把每個員工的培養都放在工作第一線,這樣既浪費時間、財力、物力,又得不償失。如果有標準化的工作模板,則員工就可以在短期內汲取間接經驗達到成熟而投入工作。這中工作模板不僅僅是一個行為標準,更是一個企業內部知識傳承的載體。職業化工作模板的標準是具體化和行為化。所謂具體化是要求從具體行為出發描述特定的工作環境和行為,具體化的另一個要求是把日常的工作程式化。即除了特殊的例外情況發生外,員工只要按照職業化工作模板開展工作就可達到預期的績效。行為化說的是職業化工作模板既關注行為過程又強調行為結果,形式上是對既定行為的描述,但這種行為必定指向要求的結果。
(2)組織開展系統化的職業化培訓。旅游企業員工職業化程度不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職業化思想和技能的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開展職業化培訓向員工灌輸這些知識技能是旅游企業快速提高員工職業化水平的首要途徑。
旅游企業開展員工職業化培訓所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培訓什么,即如何選擇和開發培訓課程。旅游企業對員工職業化培訓不僅要注重通用素質的培養,更要從本企業的企業文化和具體的崗位要求出發,開發出專業素養用于職業化培訓。
(3)在旅游企業內部建設職業化管理體系。職業化管理體系的基本思路是根據不同崗位的業務特點及企業文化和組織戰略,提煉出不同崗位員工的職業化模型,最終形成職業化工作模板,并以此作為標準來規范和培訓員工,提高其職業素養,改進其工作行為,提升員工的個人工作業績,實現組織目標。職業化管理過程是通過定期的職業素養評價,使員工的任職能力不斷由較低的水平向較高的水平提升,工作行為由不職業向職業轉變,因而員工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職業化水平越來越高,業績不斷提高。職業化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員工行為的規范化,不僅要評估員工做了什么,結果如何,而且要評估員工是如何做的。它強調的是過程,即員工是如何達到目標的,在這里結果不再是唯一的員工能力的評價標準。職業化管理認為只有通過規范員工的行為,使員工職業化,才能確保業績的不斷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才成為可能。
旅游業從業人員的職業化發展是一個系統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還有很多其他的細節工作需要做,這就有待于旅游行業本身的努力和旅游從業人員對自己的約束。
【參考文獻】
[1] 王瓊、李云輝: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6(21).
[2] 郎玉屏:未來旅游人才培養的方向和途徑探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0).
[3] 汪明林、邱云志、于華友:旅游管理專業服務地方經濟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探索[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11).
【關鍵詞】旅游業從業人員職業化發展
旅游業是伴隨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逐步成長起來的朝陽產業,特別是我國2008年北京奧運的主辦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召開,為國內旅游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相應地,各旅游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也急劇上升,但由于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時間不長,人才市場對旅游人力資源的儲備不足,加上旅游人才的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旅游企業面臨著高速發展中的人才瓶頸問題。旅游企業只有以現有的人力資源為基礎,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加大企業內部員工職業化培訓與管理,全面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并構建科學的旅游從業人員職業化發展體系,才能逐步從根本上解決旅游業發展中人才的問題。
一、我國旅游業發展現狀
人才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人力資源管理效率直接影響旅游業的生存和發展。旅游業是典型的服務行業,是匯集了勞動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人才的企業,旅游業務的開展是一項復雜的組織工作,是典型的人對人、面對面的服務工作??梢哉f,“人”是旅行社的核心,是整個企業的精髓和支柱,也是企業中惟一的能動要素,是最積極和基本的要素。旅行社市場競爭力的強弱,歸根到底取決于員工隊伍的素質。因此,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職業發展規劃對旅游業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對旅游業從業人員的需要急劇增加。相應的,導游人員需求也急劇增加,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國。目前我國導游人員存在著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兩大特點。
1、旅游從業人員的總量不足
根據統計部門預測,到2009年我國導游需要量在30萬左右,而目前我國導游人數是20萬人左右。導游的流失率較高,在持導游人員資格證書、等級證書的人員中,目前已不再從事導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不同等級的導游人員,流失率各不相同,資格和特級導游員流失率較高,初級、中級、高級導游員流失率較低。在持導游人員資格證書、等級證書的人員中,目前已不再從事導游工作的有65471人,占33.2%。其中,持資格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45.3%,持初級導游員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6.4%,持中級導游員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14.6%,持高級導游員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10.l%,持特級導游員證書人員的流失率為37%。
2、旅游從業人員學歷層次低、等級結構、語種結構不合理
以導游為例,高中(中專)學歷占41.7%,大專學歷只占39.4%,而本科以上學歷只占18.9%。導游隊伍嚴重低等級(資格和初級)導游人員占導游隊伍的絕大多數,為96.3%;中、高、特級導游員人數尚不到4%,特級導游員全國只有27人。外語類導游人員整體數量不足,尤其是一些小語種導游人員還很奇缺。2002年,來我國的韓國入境旅游人數僅次于日本,在主要客源國中排第二,而我國現有韓語導游人員僅413人,占外語類導游的1.9%,遠不能滿足對韓國市場的接待需要。
3、旅游從業人員的地區分布不平衡
從總體上看,我國東部?。ㄊ校в稳藛T數量較多,中部和西部?。▍^、市)導游人員的數量較少,但西部個別?。▍^、市)導游人員嚴重不足。如目前經考試合格的導游人員只有151人,導游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當地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我國旅游業人力資源市場的矛盾分析
1、旅游人才需求與專業人才供給之間的矛盾
市場經濟的拉動帶動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市場對旅游人才的需求量急劇上升。據2006年國家旅游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旅游業專業人員約為600萬,而實際需要專業旅游人才在800萬以上,旅游業專業人才缺口至少在200萬以上。旅游行業人才資源(指中高層管理人才)2010年將達到7萬人左右,對比目前僅有的3萬多人,缺口極大。然而來自各大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的信息表明,旅游專業學生的一次性就業率不足60%,并且同時就業的畢業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從事的并不是專業對口工作。造成以上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目前旅游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及人才隊伍建設上滯后于企業發展速度。二是說明旅游人才教育機構在旅游人才培養模式與實際人才需求標準之間存在矛盾。三是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缺陷導致部分人才培養效率低,效果不理想。
2、旅游業蓬勃發展與旅游人才流失之間的矛盾
旅游企業作為服務業,其人才的流失率遠遠高于其他行業,同時,來自各大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數據顯示,有相當一部分旅游專業大學生不愿從事與本專業對口的工作。很多畢業生因為對服務業的偏見而改做他行。
3、旅游人才缺口較大與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普遍較低之間的矛盾
在旅游人才存在缺口的同時,我國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也普遍偏低。首先是旅游從業人員中的絕大多數學歷偏低。據廈門市一項關于旅游人力資源的調查顯示,2004年廈門市旅游業從業人員中旅游專業人員僅占28.68%;學歷結構中中等職業教育占73.79%,大專教育占20.36%,本科教育占5.56%,碩士研究生教育0.29%,高學歷者比重在各行業中屬于偏低。其次是許多高校畢業的旅游專業大學生由于專業設置、教育體制等原因常常不能勝任行業中的實戰工作。
上述三種矛盾直接導致我國旅游業從業人員的供應不足。
三、解決我國旅游業人力資源市場矛盾的主要措施
1、加強旅游人才培養,完善培養機制
所謂人才培養機制,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對人才培養目標、內容、培養方案、培養規格、學制及教學過程等諸要素進行的組合。因此,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就是要根據不同情況對以上諸因素進行優化設計組合,尋求一個較理想的符合實際情況的人才培養模式。隨著社會對旅游人才需求的不斷增長,人才培養開始從學歷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戰略性轉變,推動著旅游管理專業必須要從教育理念、發展戰略、學院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審視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機制。從我國當前的產業結構規劃來看,旅游業的發展目標是要在2020年成為世界旅游強國,旅游行業人才的需求將日益旺盛。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旅游人才的培養,而旅游人才的培養主要靠旅游教育。旅游業屬第三產業,具有服務屬性、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強調知識的有用性,旅游企業對就業人員的需求除要求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外,更多的是具備實踐的能力和經驗,因此,旅游管理專業應建立起以培養職業素質、職業能力、職業技能為目標,以校內模擬實驗室為基礎、產學研合作辦學為重點,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相結合的高等職業教育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體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樹立“素質、能力、技能”的培養目標,構建層次結構的課程體系。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以素質、技能、能力的培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基礎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不追求系統性,專業課程教學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強調職業技能培養,將相關理論課程融入實踐課程,并按技能要求形成模塊化組合,逐步構建“素質、能力、技能”的層次結構課程體系。通過學期考核、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及畢業答辯等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通過大學期間幾年的培養,促進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管理實務技能得以提升。(2)優化實踐教學,充分利用校內外實習和實訓基地,著重培養應用性人才。首先,突出專業特點,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旅游管理專業的特點是實踐性強,教學環節中應加強實踐教學。其次,建立模擬實驗室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基礎。旅游管理專業人才除具備基礎理論知識外,還應具備應用能力,特別是實踐酒店服務技能、導游講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業軟件使用能力。實驗室可以為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養提供空間和條件,也只有經過實驗室的初步培訓,學生將來才能更好地適應具體崗位。最后,社會實踐是培養、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必須十分注意對學生合作能力、公關能力、協調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校內外實踐是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旅游管理專業應充分挖掘資源,創造條件,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利用課余時間參與旅游企業活動、培養職業能力,保證學生能夠有大段的時間在旅游企業頂崗實習,充分地適應旅游企業工作環境,提高職業能力。
(3)產學研結合,建立校企合作,以滿足旅游行業需要為目標的教學體系。產學研結合,可以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贏”目標。對學校來說,通過產學研結合,制定了既符合人才培養目標,又滿足社會、企業人才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動了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通過合作教育,學生能力和素質得到提高,學生對行業和社會進行零距離接觸,專業意識不斷增強,專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師資隊伍建設也得到加強,培養了一批雙師型教師;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學成本。對企業而言,無須付出前期培訓費用,即可獲得高質量、高素質的一線人員,提高了企業聲譽;降低了用人風險和人工費用,提高了競爭能力和企業效益。也緩解了旅游旺季員工緊缺的壓力。旅游管理專業應堅持以服務行業為宗旨,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主動適應地方蓬勃發展的旅游業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與旅游企業緊密聯系,實行校企合作辦學,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教育機制。
綜上所述,以培養職業素質、職業能力、職業技能為目標,以校內模擬實驗室為基礎,從產學研合作辦學為重點,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相結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高等職業教育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現代旅游業發展對旅游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也適應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
2、構建旅游業從業人員職業化發展體系
人才培養為旅游業人才儲備提供了保障,但人才的留用和在崗培訓也非常重要,因此,要對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化發展進行規劃。具體方法如下。
(1)建立各崗位的職業發展模式,并逐步推廣。旅游企業各崗位員工的成熟度直接與該員工接待客戶的經驗有關,由于資源限制,不可能把每個員工的培養都放在工作第一線,這樣既浪費時間、財力、物力,又得不償失。如果有標準化的工作模板,則員工就可以在短期內汲取間接經驗達到成熟而投入工作。這中工作模板不僅僅是一個行為標準,更是一個企業內部知識傳承的載體。職業化工作模板的標準是具體化和行為化。所謂具體化是要求從具體行為出發描述特定的工作環境和行為,具體化的另一個要求是把日常的工作程式化。即除了特殊的例外情況發生外,員工只要按照職業化工作模板開展工作就可達到預期的績效。行為化說的是職業化工作模板既關注行為過程又強調行為結果,形式上是對既定行為的描述,但這種行為必定指向要求的結果。
(2)組織開展系統化的職業化培訓。旅游企業員工職業化程度不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職業化思想和技能的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開展職業化培訓向員工灌輸這些知識技能是旅游企業快速提高員工職業化水平的首要途徑。
旅游企業開展員工職業化培訓所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培訓什么,即如何選擇和開發培訓課程。旅游企業對員工職業化培訓不僅要注重通用素質的培養,更要從本企業的企業文化和具體的崗位要求出發,開發出專業素養用于職業化培訓。
(3)在旅游企業內部建設職業化管理體系。職業化管理體系的基本思路是根據不同崗位的業務特點及企業文化和組織戰略,提煉出不同崗位員工的職業化模型,最終形成職業化工作模板,并以此作為標準來規范和培訓員工,提高其職業素養,改進其工作行為,提升員工的個人工作業績,實現組織目標。職業化管理過程是通過定期的職業素養評價,使員工的任職能力不斷由較低的水平向較高的水平提升,工作行為由不職業向職業轉變,因而員工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職業化水平越來越高,業績不斷提高。職業化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員工行為的規范化,不僅要評估員工做了什么,結果如何,而且要評估員工是如何做的。它強調的是過程,即員工是如何達到目標的,在這里結果不再是唯一的員工能力的評價標準。職業化管理認為只有通過規范員工的行為,使員工職業化,才能確保業績的不斷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才成為可能。
旅游業從業人員的職業化發展是一個系統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還有很多其他的細節工作需要做,這就有待于旅游行業本身的努力和旅游從業人員對自己的約束。
【參考文獻】
[1]王瓊、李云輝: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6(21).
[2]郎玉屏:未來旅游人才培養的方向和途徑探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0).
[3]汪明林、邱云志、于華友:旅游管理專業服務地方經濟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探索[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11).
關鍵詞:拉薩;旅游業;發展現狀;規劃
拉薩是一座充滿魅力的千年古城,現轄堆龍德慶縣、當雄縣、尼木縣、曲水縣、林周縣、達孜縣、墨竹工卡縣和城關區(七縣一區),享譽中外的布達拉宮、大昭寺和羅布林卡,燦爛悠久的藏文化、雋美的高原生態風光,構成了拉薩得天獨厚的旅游吸引力。作為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以拉薩古城為核心的拉薩旅游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旅游業發展也因此在近些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拉薩旅游業發展現狀
據拉薩市旅游局統計,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全市旅游各項指標再創新高,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13萬人次,比2009年同期增長28.96%,實現旅游收入42億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28.18%。拉薩旅游業緊緊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基本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
吃:來拉薩旅游,除了可以吃到全國各地的風味食品外,還可以品嘗味道甘美的青稞酒、濃香的酥油茶和各種藏式餐飲。
住:拉薩現有賓館(飯店)336家,其中星級賓館(飯店)90家,星級家庭旅館15家,社會旅館231家,共有客房16426間、床位30558張。拉薩目前有旅行社78家,專職導游2000多名,旅游汽車公司23家,旅游車輛2754輛。
行:目前,拉薩已形成了貢嘎機場為核心的航空網(邦達機場、米林機場、和平機場、昆沙機場)、公路)(全區公路網的網心)、鐵路(青藏鐵路、拉日鐵路)為主的立體化交通運輸體系。
游:按照“規劃先行、環保第一、整體保護、局部開發”的原則,拉薩目前正在形成 “一城(圣城拉薩作為重要的旅游中心)一湖(天湖納木錯作為生態旅游中心)三廊道(茶馬驛道東廊道、南亞通道西廊道、圣湖天路北廊道)” 產業發展格局。此外,拉薩在市郊重點打造覆蓋拉薩七個郊縣的“一湖七區”重點旅游發展片區。
購:來拉薩旅游,不僅可以領略美麗的自然風光,還可以購買許多特色民族商品和特產,如:傳統手工制作的地毯、藏刀,馳名天下的靈芝、藏紅花、冬蟲夏草、雪蓮花等藏藥材。
娛:拉薩城區有各種演藝場所,獨特朗瑪廳文化讓游客流連忘返,在這里你還可以觀賞獨特的藏族歌舞表演,西藏民族歌舞將民族傳統藝術與現代文藝相結合,獨具魅力。
二、拉薩旅游業發展規劃分析
(一)拉薩旅游業發展的環境分析
1.區位條件
拉薩是中國海拔最高的省會城市,是西藏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中國大西南溝通內地與南亞諸國的重要中轉站。區位優勢必將使拉薩的旅游業有光明的前景。
2.旅游資源概況
拉薩地處青藏高原西南部,雪域冰峰、高原湖泊、寬闊的拉薩河谷等構成了拉薩神奇多樣的自然旅游資源,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黃教六大寺中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美妙絕倫的藏式建筑、壁畫、唐卡和塑像藝術,獨具神韻的藏歌、藏舞、藏戲,神奇的藏醫藥,以及異彩紛呈的藏民族風情,構成了拉薩高品位與極具壟斷性的人文旅游資源。
3.拉薩旅游發展現狀
長期以來就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以拉薩古城為核心的拉薩旅游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旅游業發展也因此在近些年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十一五”期間,拉薩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313.6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33.42億元。但由于管理體制不順、交通瓶頸限制、建設與宣傳投入滯后等原因,使得拉薩現有旅游產品結構相對還很單一,總量規模還有很多空間提升,旅游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工作還不到位,尤其是旅游活動與宗教活動相互不協調。
(二)、旅游發展總體構想
1.拉薩旅游發展戰略
一是突出拉薩作為市域及西藏地區旅游目的地和中轉站的功能和作用、提高中心輻射能力的旅游中心戰略;二是開發藏民族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態觀光旅游產品、促進拉薩旅游產品結構多元化的產品替代與推進戰略;三是以拉薩城區為依托、通過建設快速旅游通道構筑以線串區、逐級擴散的資源組合式集群開發戰略;四是由政府組織和引導,創造旅游投資、環境營造等方面條件和氛圍,同時逐步引進和培育市場化運作機制,增強拉薩旅游業自我發展能力的政府主導戰略。
2.拉薩旅游發展重點
重點構建兩大核心旅游區(南部宗教文化旅游區和北部自然生態旅游區),四個輔游覽區(尼木藏鄉文化游覽區、甲瑪溝游覽區、德仲游覽區和熱振寺游覽區);形成一環一線旅游精品;發展8個以上國家級并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旅游精品項目;培育1個一級(拉薩市)、2個二級(墨竹工卡縣城和當雄縣城)旅游組織中心。
(三)拉薩旅游產品與旅游項目規劃
1.拉薩旅游產品規劃
(1)構建拉薩精品旅游線路
一環:拉薩城區達孜甘丹寺林周熱振寺、柏樹林當雄納木錯、念青唐古拉山、羊八井地熱堆龍德慶楚布寺拉薩城區
一線:日喀則尼木吞巴藏香村曲水卓瑪拉康拉薩城區達孜甘丹寺墨竹工卡甲瑪溝、斯金拉木錯林芝(或反之)。該旅游線是西藏旅游黃金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2)推出拉薩藏傳佛教文化觀光旅游產品
·轉經線路:內圈、中圈(帕廓)、外圈(林廓)
·市區朝圣環線: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
·市域朝圣環線:大昭寺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直貢提寺熱振寺楚布寺
·區域朝圣游線:拉薩日喀則山南
(3)拉薩藏民族文化旅游產品
拉薩城區藏式民居大院及傳統街區觀光;藏醫藏藥探源與體驗;雪頓節、藏歷新年等民族節慶之旅。
(4)拉薩鄉村旅游產品
以娘熱民俗風情園、甲瑪溝景區、尼木吞巴藏香村、當雄草原風情區等特色鄉村旅游資源為依托的鄉村風情之旅。
(5)自然觀光旅游產品
·區內游線:拉薩達孜林周熱振當雄納木錯念青唐古拉山羊八井拉薩
·區際游線:拉薩昆明成都(包括其間的大香格里拉地區和茶馬古道)
2.拉薩旅游項目規劃
(1)對現有宗教文化景點的提升與擴容。
(2)新增 宗教文化旅游景點,拉薩“四大林”及其它特色寺廟(拉薩“四大林”即丹吉林或丹杰林、功德林、策墨林或策門林、次角林或策覺林。注:所謂“林”是指圣地或寺院,是舊時西藏政教合一的寺廟,掌握極大權力)。
(3)加快自然生態旅游項目開發(納木錯湖、羊八井地熱、德仲溫泉、日多溫泉)。
(四)拉薩旅游市場開發規劃
1.進一步開發目標市場
國際旅游:一級市場——西歐、北美市場,東亞的日本、韓國以及港澳臺地區;二級市場——東南亞、澳洲、南亞、西亞市場;三級市場——中亞、中東、東歐等新興旅華市場。
國內旅游:一級市場——西藏自治區內其它城市,成渝、京津、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區大中城市;二級市場——西南其它地區和華中地區;三級市場——東北、西北地區大中城市。
2.營銷及宣傳拉薩總體旅游形象及口號
總體旅游形象:神秘拉薩,雪域圣地
總體形象口號:神秘宗教文化·神圣雪域圣城·神奇世界屋脊
3.市場營銷戰略
以部門合作促銷、區內合作促銷、旅游節事促銷、整合促銷和價格促銷戰略為主。
(五)拉薩旅游交通與基礎服務設施規劃
目前,拉薩的對外交通主要是青藏鐵路、多條進出藏公路,即“一區三廊道”(城區和三條國道)和多條進出藏航空交通,以拉薩貢嘎機場為中心,開辟更多區內外以旅游熱點城市為核心的新航線,公路以拉薩市區為中心(拉薩至貢嘎機場的高速公路也將于本月開通)、兩縱兩橫的快速通道為骨架的路網格局。旅游服務設施依托拉薩城區、縣城及重要的旅游節點布局。住宿設施建設以穩固發展高中檔與經濟型相結合的旅游星級飯店為主,同時積極發展青年旅舍,以及緩解季節性供需矛盾的家庭旅館、帳篷林卡等住宿設施,在主要旅游景區建設醫療急救站。
(六)拉薩城市旅游規劃
突出藏傳佛教文化、藏民俗文化和藏醫藥文化三大主題,選擇一批保存較好的歷史建筑(寺廟、民居大院、紀念地)進行保護性修復,并作為專題博物館或旅游景點開放,規劃八廓街、雪村、河心島三大集觀光、散步、餐飲、娛樂、購物等功能為一體的游客活動場所,組織策劃藏戲表演節目,同時有重點的發展和推介一批有極具特色的朗瑪廳,豐富夜間的活動安排。開辟旅游巴士專線,設計“拉薩古城探密一日步行游”線路,設置完善的標識和景點說明。
參考文獻:
[1]王穎. 西藏旅游發展戰略探析. 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