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3 06:43:21
序論:在您撰寫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地球上能夠脫離自然界這種往復循環的似乎只有人類――居于食物金字塔頂端的動物。人類的出現是生物進化長河中動物界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結果。同時人類的出現又是自然界中的偶然事件,因為生物進化歷程本身是一連串偶然事件的集合。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起初只有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差異,隨著人類的進化與發展,人類從動物界脫胎出來。盡管人類已經成為地球上的主宰,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和世界,但是,人還要長期與動物共存下去。
現代人類在享受空前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如臭氧層的空洞、水體的污染和土地的沙漠化。更嚴重的是自然界的野生動物種群的自然調節機制已經不完善或徹底喪失。人類的過渡開發利用導致了野生動物的瀕危和滅絕,大批動植物面臨著生存危機,人類活動導致動物滅絕是人與動物關系史中觸目驚心的篇章。有識之士指出這場生態環境危機是人類自身的生存危機,因為人類的生存與動物的生存要求的條件相似。
如果人類不能調整自己的行為,人類的滅絕并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人類的滅絕并不意味著生物世界的終結。著名古生物學家D. V. 阿格爾教授甚至預言,在一個沒有人類的世界中,嚙齒類動物將是優勢的動物種類。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場環境保護的熱潮正在興起,人們開始審查自我行為,開始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認識人與動物的關系。更可喜的是,人們開始用法律和條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反映在1991年開放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上。像人類的先祖一樣, 現代人類又一次勇敢地接受了環境的挑戰。人與動物的關系將又一次發生飛躍的質變。人與動物關系的演化折射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其實,人們對動物有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人們對身邊的、周圍的、還有那些遙遠的動物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一點可以從動物園里川流不息的人群、電視機前野生動物紀錄片的忠實觀眾、廣告中隨處可見的動物形象中得到證實。然而,動物成員眾多、無處不在。即使是專門研究動物的人士,對動物的所知也是有限的。普通讀者更是限于活動空間、活動時間的限制,由于觀察手段、觀察方法、參考資料的欠缺,不可能了解許多動物學知識。例如一些簡單的動物學問題:它們叫什么?它們在哪里?它們吃什么?即使是這樣一些常識性問題,也不是容易解答的。對此《文明》雜志擔當起普及科學知識的重任,為讀者提供了從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的科普文章。
《文明》雜志自2001年創刊以來,除了追溯人類文明的源流、介紹世界的文化習俗之外,還用很大的篇幅介紹了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樣的動物。《文明》雜志將弘揚文明,傳播知識為己任,在辦刊中堅持介紹動物學知識,揭示人與動物的關系,關注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暴露野生動物保護中的問題,提倡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將一個活生生的生物世界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提出了現代社會文明建設的重要問題,激勵讀者了解世界、認識自然,意義重大。在蹣跚學步中,《文明》走過了五年,我希望《文明》保持一貫的風格,為讀者提供更多的知識,為中國的文明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成群結隊的大火烈鳥密密麻麻地聚集在湖邊,聲勢浩大,令人嘆為觀止。夜暮下的它們,火紅的外衣上被鍍了一層金黃。
《燃燒的火烈鳥》
撰文/李湘濤 攝影/夏富祥 吳常云
2006.7
專題介紹:
第一次見到大火烈鳥,我就被極大地震驚了。這種喜歡扎堆生活的大鳥,往往成千上萬只甚至多達10萬只聚集在一起。從高空看,遍地通紅,綿延好幾公里,就像一塊巨大的紅地毯,又宛如一片在泥沼原野上沸騰的紅色波濤……
朱性情溫順,再加上優雅的外形和飛翔姿態,輕易就獲得了“詩人”稱號。
《拯救大鳥朱 》
撰文/丁長青 攝影/奚志農 祁云 丁長青
2003.1
專題介紹:
在亞洲的東部,生活著一種名叫朱 的大鳥,傳說它能給人們帶來福音。它體態優美、氣質溫雅、羽毛清麗,但它生性害羞而脆弱,面對滅頂之災卻無能為力,那么人們為朱開展的空前拯救行動能否彌補人類對自然界的傷害呢?
雖然名稱里有“雞”字,但是作為世界上珍貴的鳥類,藏馬雞自有一番高貴的氣質。
《高原藏馬雞》
撰文/吳秀山 攝影/紅杏 吳秀山
2005.9
專題介紹:
為探索藏馬雞這一珍貴的物種不為人知的一面,我奔赴它們的原產地,開始了艱難的引種、飼養和繁殖等工作。在科研取得成功的同時,我不禁陷入深深自責: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帶著它們或它們的子孫重回,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形態優雅的黃嘴白鷺,因為它美麗的外衣而遭到大量捕殺……
《白衣紳士―海驢島上的黃嘴白鷺》
撰文/張學武 趙一龍 馬得東
攝影/張學武 趙一龍
2004.3
專題介紹:
由于黃嘴白鷺的羽毛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加上它們喜歡群居生活,因此遭到人類的大量捕捉,導致數量銳減,現在幾乎陷入滅絕的境地……
在野化訓練的過程中,東北虎繁殖能力也能得到增強,現在老虎“拿下”一只黃牛前后不過半分鐘的時間,王者之風在奔跑中顯露無遺。
《王者何時歸來?》
撰文/王遠昌 王敏 呂晶 攝影/王福春 王遠昌
2004.9
專題介紹:
由于濫殺和生態惡化,20世紀中期,具有300萬年歷史的古老物種東北虎已到滅絕的邊緣??缡兰o拯救東北虎的宏偉工程歷盡艱難。1986年以來,攝影師深入“虎穴”,親身見證了“虎威”重振的全部過程,捕捉到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夜幕中的雕雙目炯炯有神,它的翼展達兩米,如果有誰侵犯了它的領地,它會悄無聲息地發動致命一擊?!兜瘿D夜幕下的幽靈殺手》
撰文、攝影/王永軍
2006.5
專題介紹:
這是一種兇狠異常的大型猛禽,一種令許多小動物聞風喪膽的神秘掠食動物。它會在無聲無息中對敵人甚至人類,發動致命一擊。然而事實上,我們幾乎很難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
環尾狐猴在分類學上屬于哺乳綱,但卻是較為低等的種類,被稱為原猴類。與高等的靈長類相比較,它們的面部更像狐貍,而與人類相去較遠。
《崇拜太陽的“幽靈”―環尾狐猴的隱秘世界》
撰文/李湘濤 張斌 攝影/張詞祖 李湘濤
2004.7
專題介紹:
環尾狐猴是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特有物種,目前由于人類的原因已經瀕臨滅絕。不過漂亮與溫順的外表正在挽救它們的命運,人類通過飼養繁殖,使這些習慣于向太陽祈禱的“幽靈”的數量得到增長。
由于生存環境的變化,蝙蝠們的獵食種類也在變化。因此一些種類的蝙蝠已可以在夜晚捉魚。
《發現食魚蝙蝠》
2004.2
撰文、供圖/張樹義
專題介紹:
全世界大約有1000種蝙蝠,中國有100多種,北京有近20種。吸引我前去房山拍攝大足鼠耳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是在我國首次發現的食魚蝙蝠。
眼鏡蛇在遇到危險時會將頸部立起并側展開來,它們不但能夠用毒牙咬人,而且還會噴射毒液,但是它們并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這樣兇巴巴的行為只是出于自衛。
《蛇的行動密碼》
撰文、攝影/肖詩白
2006.9
專題介紹:
傳說它在伊甸園引誘人類吃下了禁果,冷血、神秘、危險、神出鬼沒,如同幽靈一般游走,甚至膽敢殺死地球上的王者―人類,這就是蛇。
竹直錐象在我國南方比較常見,筆者曾看到有小孩子捉到后用細竹棍從尾部刺入拿著玩耍。這是一對正在交尾的竹直錐象。
《披頭士的精彩世界》
撰文、攝影/買國慶
2003.2
專題介紹:
威猛的虎甲與步甲,“含金量”頗高的金龜子,為非作歹的天牛,令人遐想的螢火蟲,輕功了得的“草上飛”叩頭蟲,熱愛“自由搏擊”的鍬甲……構成了一個精彩奇妙的甲蟲世界。
馬達加斯加曼蛙又稱馬加彩蛙,這是曼蛙屬中色彩最艷麗的一種,因而經常被誤認為是箭毒蛙,其實它并沒有毒。由于色彩華麗,它們遭到了大規模的捕捉,已被列入瀕危動物。
《奇異的蛙家族》
撰文、攝影/喬軼倫
2006.4
專題介紹:
驚蟄的春雷剛剛掠過鄉間的池塘,久違了的蛙鳴聲便開始在田野中唱響。對于深居都市的人們來說,這僅僅是一種對于青蛙的美好記憶。那么,一個更加鮮為人知的蛙類世界又是什么樣子呢?
差不多同一時間出世的小螳螂你推我擠,互不相讓,好不熱鬧。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們來到世間僅半個小時。
《殺手螳螂》
撰文/張瑜 攝影/張瑜 唐志遠 張仁琴
2006.1
關鍵詞: 伙伴教學 興趣組合 合作精神 創新思維
近年來教育理論界極為重視教學主體―學生的學習行為改善,特別重視課堂教學的空間形態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我國當前正處于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教育結構高速改革的階段,每一位教師也都在努力探尋、構建更加人性化的、更利于課堂中的人際交往和信息傳遞的、更利于學生發展的、合理的教學空間形態。就這樣,伙伴教學以它獨有的魅力走入每一位教師的課堂。伙伴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同伴之間的教與學來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培養相互合作的情感,語言表達的能力,科學思維的方法,并促使其學業成績逐步提高。其顯著特點是建立在學生的性格、愛好和興趣自愿組合的基礎上,使伙伴之間處于耐心、寬容,以及和諧的教學氣氛中。這種教學不但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培養了學生關心他人的情感與合作精神。下面,我結合自己在《動物與人類的關系》課堂中的伙伴教學的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課前準備
1.訓練策劃: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將知識點分解成不同的問題,供學生學習討論。并就本地區的特點,有目的地提出了調查方案。
2.伙伴結合:破除以往利于課堂順利進行的前后桌合作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性格、學習素質等特征自愿組合成學習小組,每組3―4人,并在教師的幫助下選出1名能力和責任心強的學生任小組長。在小組長帶領下,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有關生物反應器以及動物和仿生的資料。
二、課堂活動
探討動物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發展中的作用,教師出示討論提綱:
1.什么是生物反應器?
2.利用生物反應器來生產人類所需的物質有哪些好處?
3.利用生物反應器只能生產藥品嗎?還可以生產哪些物質?
4.課文中有關動物與仿生的實例,你能解釋嗎?
5.你還知道哪些動物與仿生的實例?
6.你認為進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要求:每組可選取2―3個問題進行討論,時間20分鐘。
(一)伙伴討論。教師將權利下放,由小組長合理分配組內學習任務,閱讀課本內容,結合課前收集資料,共同討論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巡回指導并進行適時的啟發和點撥。在20分鐘的討論活動中,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生投入了極大的熱情。每位學生都能主動發言,獻言獻策,并且能夠把討論結果作有條理的整理記錄,部分還把討論中遇到的問題也記錄了下來。比如:有些學生提到什么是冷光?冷光和日光對比有何優點。有些學生想知道生物反應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等等。
(二)伙伴競賽。在20分鐘討論活動結束后,我組織學生通過組與組之間伙伴競賽的形式進行全班交流。由于討論活動前的準備以及討論過程中條理性的記錄,在交流中,學生更是大膽、主動地發言,各陳觀點,使我們的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在討論中部分學生提出的疑問也在口槍舌劍戰中解決了不少,本課的教學活動在跌宕中落下了帷幕。學生大有“有言意未盡”之意。我則“乘勝追擊”、“結風使力”布置了課后調查活動。
1.食用動物的營養價值。
2.動物在娛樂和旅游中的作用。
3.動物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
4.在你一天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動物與你的生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5.甘肅省優勢動物養殖業。
6.觀賞動物。
要求:以伙伴組合為單位,任選一題進行調查,廣收資料,精選信息,一周后寫出一份500字左右的調查報告。
三、課后反思
平行6個班的教學活動結束了,我總結這種伙伴同學的合作學習模式所帶來的意外驚喜。
【關鍵詞】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大腦中動脈狹窄;他汀藥物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7-26-02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已經被廣泛認可為癡呆早期的預警,早期識別及干預十分重要。多源性、異質性及多基因、多靶點參是其重要特征。目前致病機理仍不明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與顱外動脈狹窄的關系已被一些學者所認可[1],但與顱內動脈的相關性的研究卻不多。我院就其與大腦中動脈狹窄(mcas)之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大量的臨床觀察,并就他汀類藥物能否預防早期癡呆,改善認知功能進行了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所選病例均來我院自 2009年 10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就診的患者644例,男性254例,女性390例,年齡最小為47歲,最大為82歲,平均年齡為64±7歲。排除有嚴重內科器質性病變、老年性癡呆及腦卒中、腦部腫瘤、外傷、手術等腦病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篩查大腦中動脈狹窄情況,并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定。將mci未合并mcas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予以吡拉西坦加快腦代謝,尼莫地平保護神經,并控制高血壓、糠尿病等基礎疾病。治療組及患者mci合并mcas患者在此基礎上予以阿托伐他汀鈣20mg治療,每晚口服一次,持續24周,半年后復查tcd,并評定mmse及cdr量表以觀察療效。
1.3觀察指標:
調查患者的一般情況,并進行實驗室檢查后,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顱內血管血流情況以篩查大腦中動脈狹窄情況,并進行狹窄程度分級后判定狹窄程度進展與減輕。根據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2]評定患者的認知功能。
1.4統計學處理:
統計資料以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將所得數據導入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 p<0.05作為有統計學差異的標準。
2結果
對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可知,mci組和非mci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大腦中動脈狹窄、糖尿病史、收縮壓、tg、ldl、hdl、mmse評分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篩選,檢出mci患者162例。檢出mcas患者128例,其中,有46人患有mci。mcas與mci發病率之間的相關性比較、mca狹窄程度與mci之間的關系見表1-2。
3討論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以記憶力、計算力、語言表達能力、視空間結構功能、注意力及執行力減退為主要臨床表現,其中,記憶力受損表現最常見,本研究入組的mci患者中,多數近期記憶力下降明顯,遠期記憶尚存。經篩查發現,有162例患mci,合并mcas者46例發病率為35.9%,相對于無mcas患者的mci發病率22.5%明顯增高,且隨著mca狹窄程度的加大,mci的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說明大腦中動脈狹窄可以增加mci的發病的可能性,并易使其向癡呆發展。大腦中動脈狹窄導致mci發生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可能與慢性腦血流低灌注狀態、腦白質病變、無癥狀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及諸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抑郁等潛在的危險因素等有關。
有研究認為,他汀藥物可以改善顱外血管的粥樣硬化,而且劑量越大,血管狹窄的程度減輕的越明顯[3]。在本研究中,對照組及mcas合并mci組應用阿伐他汀鈣治療后,患者的mmse評分均有提高,且mcas合并mci組提高尤為明顯,mmse評分差值最高。提示他汀藥物對各種原因導致的認知
功能障礙均有改善作用,但對由大腦中動脈狹窄引起的mci治療作用更為顯著。他汀藥物屬于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可以降低甘油三酯,還可以抑制載脂蛋白e的分泌,保護血管內皮,同時又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栓、保護神經等作用[3],故可以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
綜上所述,大腦中動脈狹窄也是引起mci的發病的一項危險因素,狹窄程度越高,mci發病率可能增加。他汀類藥物可以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早期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振麗,劉國榮,王寶軍.頸動脈狹窄與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的關系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0,16(4):577-9.
很久很久以前,動物和人類是一對好朋友。他們互相幫助、互相依靠、和睦相處,誰也離不開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人類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惡化,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首先,人類對動物的肆意捕殺,一方面造成了動物的大量減少,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動物對人類的敵意不斷增強,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動物與人類的友好關系。事實上,一直以來,人類殘害動物的行為一直沒有停息過,吃孔雀、吃貓頭鷹、吃猴腦、吃丹頂鶴、吸熊膽,真是到了“萬物皆入口”的地步!您想,這樣怎么能不引起動物的憤怒呢?怎么能讓動物不挺身而出、奮起反擊呢?這也是造成了動物攻擊人類、甚至傷害人類生命的重要原因。
其次,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自身的一些不良行為,不僅破壞了地球環境,也破壞到了動物的生存環境。工廠的污水、汽車的尾氣、對森林的過度砍伐等不良行為,都對大自然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同時也對生存在大自然的動物造成了直接的傷害,使動物生存艱難,種類、數量越來越少,破壞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最終使人類走向滅亡。
很久很久以前,動物和人類是一對好朋友。他們互相幫助、互相依靠、和睦相處,誰也離不開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人類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惡化,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首先,人類對動物的肆意捕殺,一方面造成了動物的大量減少,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動物對人類的敵意不斷增強,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動物與人類的友好關系。事實上,一直以來,人類殘害動物的行為一直沒有停息過,吃孔雀、吃貓頭鷹、吃猴腦、吃丹頂鶴、吸熊膽,真是到了“萬物皆入口”的地步!您想,這樣怎么能不引起動物的憤怒呢?怎么能讓動物不挺身而出、奮起反擊呢?這也是造成了動物攻擊人類、甚至傷害人類生命的重要原因。
其次,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自身的一些不良行為,不僅破壞了地球環境,也破壞到了動物的生存環境。工廠的污水、汽車的尾氣、對森林的過度砍伐等不良行為,都對大自然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同時也對生存在大自然的動物造成了直接的傷害,使動物生存艱難,種類、數量越來越少,破壞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最終使人類走向滅亡。
很久很久以前,動物和人類是一對好朋友。他們互相幫助、互相依靠、和睦相處,誰也離不開誰。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人類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惡化,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首先,人類對動物的肆意捕殺,一方面造成了動物的大量減少,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動物對人類的敵意不斷增強,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動物與人類的友好關系。事實上,一直以來,人類殘害動物的行為一直沒有停息過,吃孔雀、吃貓頭鷹、吃猴腦、吃丹頂鶴、吸熊膽,真是到了“萬物皆入口”的地步!您想,這樣怎么能不引起動物的憤怒呢?怎么能讓動物不挺身而出、奮起反擊呢?這也是造成了動物攻擊人類、甚至傷害人類生命的重要原因。
其次,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自身的一些不良行為,不僅破壞了地球環境,也破壞到了動物的生存環境。工廠的污水、汽車的尾氣、對森林的過度砍伐等不良行為,都對大自然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同時也對生存在大自然的動物造成了直接的傷害,使動物生存艱難,種類、數量越來越少,破壞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最終使人類走向滅亡。
論文摘要: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入,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從“狹隘人類中心主義”到“大地倫理”,使人類逐步認識到了人與自然萬物同屬于一個“生命共同體”。從而人類對“自然權利”有了更明確的解析;在“自然權利”運動的推動下,“自然權利”的內涵得到前所未有的豐富和發展,它對于今天指導人類進行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有重大現實意義。
當前,加強環境保護,注重生態平衡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為了實現本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關注的重大問題,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也是人類社會追求的最終目標。而今天,為什么要保護自然,又何以能實現,其實這是一個歷史的話題。今天,追本溯源,從歷史的角度來反思環境保護的淵源,對實現環境發展的可持續性,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自然權利”說的起源及基本內涵
.“自然權利”這一專業術語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的發展而發展的。人類認識發展的漸進性決定了不同時期人們對“自然權利”釋義的不同。提到“權利”一詞時,它總是與人或人類社會聯系在一起的,即有它的特殊的規定性和特定的使用范疇。因此,在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無論是作為一個社會法律關系,還是作為道德關系范疇,特別是就“權利”與“義務”的相互關系來考慮時,權利只能局限于人類或人類社會領域。
1. 1“夭賦權利”的最初途釋
“天賦權利”或“天賦人權”是17世紀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為了反對封建專制,倡導人權解放運動首先提出的,它的基本含義是人生來就是平等的,擁有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這也就證實了最早的“權利”一詞指的就是人權,即人類的認識只是局限于“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其實早在公元三四世紀時,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哲學家就認識到這樣的哲理:人是先于政府或其他文明秩序而存在的,這種原始的自然狀態是根據某些基于存在和生存的生物學意義上的原則組織起來的。他們把這種原則稱之為“自然法”。
3世紀時,羅馬的法學家烏爾比安就提出“動物是自然法的一部分”。因為自然法包括了自然傳授給所有動物的生存法則;羅馬人也由此推出,假定存在著(除人類以外的)另一種道德體系,即‘動物法’,也是合乎邏輯的[[2]。上面所說的“自然法”或道德體系,也就是處于朦朧狀態的“動物權利”意識,只不過直至后來出現了“人權”的思想,才有了更明晰的解釋.另外,雖然這里只是提到了把動物包括進這種“公正”的概念之中去,但這種微弱的“廣延共同體”的思想使在20世紀70年代的“森林與其他自然客體在法律面前應當擁有地位”觀點的出現就顯得不很突然。
而其他意義上的“權利”思想,即和人類社會同等意義上的“權利”范疇內的自然權利,不可能存在于動物生活領域或其他生物生活領域。澳大利亞哲學家帕斯莫爾認為“權利思想完全不適用于非人類的存在物,人類之外的生命認識不到彼此之間的責任,也沒有能力交流對責任的看法,這一事實意味著只有人類道德才是道德共同體的成員,荒野只有工具價值,當然人類應該以負責任的態度來加以討論,也就是說,大自然的確不擁有權利,但為了自己的幸福而保護大自然,把生態倫理學當作某種人際道德來加以討論是正確的?!绷_國杰認為“所謂動物的權利,并不是他們生而俱有的。而是人賦予他們的,人類之所以賦予植物或動物以權利,并不是為了植物或動物本身,而是為了整個地球的生態平衡”閣。因此,并不否認“自然”權利的存在,而是從人類自身的“權利”問題出發,即談到自然的權利,不只是權利主體的改變,其本質與人類社會的“權利”有根本的區別。因此,可以說,這只是一種借用,或類比的用法。同時,也必須承認,人類對于“權利”含義的解釋也不可能至少不能全部在自然那里找到。
1.2“動物權利”的突破和認識自然的起始
在歷史上,很多宗教都倡導“生命意識”,仁慈主義者對任何生命都持有敬畏的態度。他們把對動物的殘忍行為視為人所犯下的錯誤,從宗教的角度看是一種罪孽;哲學家納斯認為,“原則上,動物所擁有的生存和成長的權利,與我們及我們的孩子所擁有的權利同樣多”[’]。英國的勞倫斯最早提出的“畜類也享有權利”的觀念,是倫理上的重大進步。但他反對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也反對激進的仁慈主義者。仁慈主義者的行為在18世紀由民間運動逐漸發展到為保護動物權利立法的斗爭。1876年,使用活體解剖成為爭論的熱門,最后迫使政府立法調節,要求必須用麻醉藥把動物實驗者的痛苦降到最低的程度。
另外還有素食主義者的禁獵行為等,他們和宗教的仁慈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動物權利的保護和動物權利解放運動;雖然還只是局限于動物的范疇,但它促進了人類從“狹隘人類中心主義”向“開明人類中心主義”的轉化,這是人類倫理思想的重大進步。
2自然權利的基本特征
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從突破“人類中心主義”到“大地倫理”倫理思想的誕生,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人類在曲折的發展中發現大自然同樣存在“權利”,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統一性”。綜觀各個時期的自然權利理論,人們發現“自然權利”有以下特征:
2.1自然性
自然權利是自然意志的表現,它源于自然運行的法則,任何違抗自然意志,違抗自然運行法則的,對自然權利的侵犯行為,最終都會遭到自然力量的報復與打擊。自然性是自然權利的本質特征。
2.2一致性
所有生物按照生態規律的存在都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任何生物都有生態學規律規定的存在權利,同時,也有生態學規律規定的義務、自然意志、自然法則。自然力量是不允許任何生物只行使生存的權利而不履行存在的義務;也不要求任何生物只履行存在的義務而不行使存在的權利。
2.3平等性
在自然權利上,所有的生物無貴賤之分,高低之分和優劣之分異,決不因其數量的多少,出現時間的早晚,擁有力量的大小,進化層次的高低而不同;自然這一偉大的造物主既不偏愛也不歧視任何一個成員,任何生物都不可能長期獲得超越生態學規律之上的生物生活特權。
2. 4相對性
在人類出現之后,自然中的其他權利主體行為能力受到了限制。在生態系統中,面對著自衛的、能動的人類,其他的生物往往無法通過自發的活動直接實現對人類的權利要求,而必須通過作為自然義務主體的人類的配合才能實現,人類自然道德義務的履行,對于社會一自然的和諧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
勿庸諱言,人類作為自然道德的義務主體,在自然活動中意味著對自然道德義務的履行。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扭曲必然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扭曲,人類自然生活史的悲劇,是人類社會史悲劇的延伸。因此,人類的社會文化存在方式必須和自然的存在方式相適應,人類的社會文化運演規律必須服從自然的運演規律。
3“自然權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在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不斷發展的同時,各種關于“自然權利”的理論也發展起來,它既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提供理論的指導,同時它也在人類認識的推動下不斷深化和發展,使“自然權利”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得以深化。
1}世紀初期,笛卡兒的“靈魂與肉體的二元論”思想代表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的普遍認識程度,他把人由于具有靈魂和意識能夠思考而與動物區分開來;提出了動物感覺不到痛苦的理論,認為動物只是一種機械的“自動機”,他堅信人類是“大自然的主人和擁有者”(sl。笛卡兒因此還成了活體解剖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這是對除了人類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可享有人類平等的權利思想的真實反映。在笛卡兒主義盛行的同時,另一種與其截然相反的,新的理論也在發展,這就是邊沁的功利主義倫理觀。即動物是有感覺的,它能夠體驗痛苦,感受快樂。他倡導仁慈對待動物,盡量減少動物所遭受的痛苦的思想;他反潔道,“問題的關鍵不是,它們能推理或說話嗎?而是它們能感覺苦樂嗎?",(67但他同樣認為,動物低于人類,不值得人去尊重和關心,動物的利益是可以犧牲的。他們的這些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人類中心主義”的認識層面。
美國著名的哲學家雷根則全面地闡述了“動物權利主義”思想。第一,動物與人類一樣,具有天賦價值,人類與動物最關鍵最基本的相同之處就是都是生命的體驗主體。第二,動物權利運動是人權運動的一部分,權利論不僅局限于人類的范圍,動物與人類具有同等的權利。因此,動物應該獲得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的同等權利。這樣,雷根把動物的權利與人類的權利等同起來,這是人類在道義上對動物的最大平等,是對動物權利的大解放。
而與此同時,被稱為“自然權利運動的先驅”的法國著名的哲學家史懷澤,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自然中心主義生態倫理理論”,其核心思想就是“敬畏生命”理論。他認為萬物都是可受尊敬的生命,自然界的任何生命都與人類一樣,具有同樣受到尊敬的權利。他把自然萬物歸結到同等生命的集合,從而使人類的視野得到巨大的擴大。而羅爾斯頓的“自然權利觀”則顯得更明了、更徹底,他對“自然權利”的解釋更具體,更豐富。他著重強調了人與自然發生關系的過程中“自然權利”的產生以及表現形式。
第一,“權利觀”。羅爾斯頓認為權利產生于關系。人之所以存在權利,享有權利,就是因為人類生存的社會處于人與人交往的關系之中[f}l。而同樣如果沒有人類與自然、自然界各個組成部分內部之間發生關系,也就不存在“自然權利”之說;權利不存在于自發性的大自然中,權利附著在感覺之上,在人們關心自發性的大自然時,動物的權利對人類不具有約束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動物的權利不是天賦的;因此,不管人類對有感覺的生命產生有害或有利的影響,我們都必須承認,任何生命都擁有某種不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