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7 16:55:34
序論:在您撰寫中日文化交流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日本的美食雖然沒有中國美食的種類繁多,但是卻也精致頗具文化特色。近年來,日本美食在中國也可以說是掀起了熱潮。大街小巷里的日式餐廳和琳瑯滿目的日式小吃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而有趣的是這些美食名稱的引入也非常有趣,這里我們來看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1)章魚小丸子例⑤沙茶面、海蠣煎、花生湯這些都是必須要嘗一嘗的特色,另外常見的關東煮、章魚小丸子、春卷也做得格外地道。例⑥不知不覺,中山大學哲學博士小周和小薛夫妻倆在黃埔一小學門前擺攤賣章魚小丸子,已經十多天了。章魚小丸子起源于日本大阪,原名“たこ焼き(蛸焼き)”,其歷史要追溯到大正年代,創始人是日本著名美食家———遠藤留吉先生,素有皮酥肉嫩、味美價廉之特點,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國粹小吃。章魚小丸子這個命名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如果直說章魚燒的話,恐怕沒吃過的中國人很難想到它究竟是一種什么東西。但是我們中國的美食實在是強大,輕輕松松地就把它的做法總結成了丸子。這樣,通過食材和做法把它的名稱翻譯過來再引入,這個美食也就沒那么神秘了。
(2)關東煮例⑦便利店里除了壽司、飯團、關東煮,還有可自選搭配的盒飯,20元左右就可飽餐一頓。關東煮,日語本名御田(おでん),是一種源自日本關東地區的料理?!伴v東煮、関東炊き”,是關西人給這種料理的名稱。這種食物最早是從老東北傳到日本,后來流傳到臺灣,在臺灣進一步豐富了湯汁、蘸料及其品種,該美食營養豐富,誘人的香味讓你垂涎欲滴,在日、韓、臺灣、東南亞特別流行。所以說,我們如果單純說這個美食是屬于日本的,那確實有點謙虛了。那么這道美食引入時,我們選擇了最容易理解的“關東煮”作為它的中文名稱?!瓣P東”體現了“出身”,而“煮”則把食物的烹飪方式一語道破。這樣既保持了美食的日本風味,其做法也被描述得十分清晰。
(3)壽司例⑧麻葉兒、小湯包、壽司,還有用栗子面和玉米面做的小窩窩頭,花生粘還分出南北兩派做法……百十道小吃放在一起,光是聞著香味,不少居民就大呼“過癮”。壽司這道美食既體現了日本美食清淡、尊重原始滋味的特點,又方便攜帶,它的主要材料是用壽司醋調味過的維持在人體體溫的飯塊,再加上魚肉、海鮮、蔬菜或雞蛋等作配料,其味道鮮美,很受日本民眾的喜愛。現在國內的回轉壽司店也由于獨具特色而非常流行。然而“壽司”這個詞匯的傳入確實幾經周折。直到2012年7月《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才把這個詞收錄到漢語中來。在這之前,壽司稱為“四喜飯”,現在的稱謂是取了其日本發音。這種音譯方式確實很難買賬,一來“四喜”容易令人費解,會混同于“四喜丸子”的感覺;二來像“章魚小丸子”的“丸子”那樣去描述這道美食的做法,又在中國的飲食中難于有參照物,單用一個“飯”字也還太過單薄,最終,取了“壽司”的說法,讓這一傳統的日本美食保持了它的原汁原味。
2.傳入日本的中國美食
該論壇是中韓友協、中日友協,與韓日文化交流會議、韓中友協、日中友協、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等日韓民間團體共同發起舉辦的,旨在推動中日韓三國民間文化交流。論壇出席人員相對固定,三方各派三名代表作為論壇核心成員,其中各有一名為召集人。目前中方召集人為劉德有、日方召集人為國際交流基金理事長小倉和夫、韓方召集人為韓日文化交流會議委員長鄭求宗。論壇自2005年起在三國輪流舉行。
本屆論壇主題為“促進東亞文化交流的方案”,議題為“災害與文化,以及民眾主導并參與的文化交流”。韓方核心成員鄭求宗、韓國前外交通商部長官孔魯明、韓中友好協會副會長李元泰,日方核心成員、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理事長小倉和夫等出席會議。
災害與文化
本屆論壇的一個主要議題為“災害與文化”,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引發人們對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面臨新挑戰的再思考。小倉和夫介紹說,這次大地震對日本部分地區的文物造成毀滅性破壞,一些村落的整體消失,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不幸遇難,給該地區傳統慶典、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人類文明受到自然災難的嚴重挑戰,如何對人類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已成為十分緊迫的課題。
小倉和夫指出,在自然災害面前,文化不僅僅是被保護、被搶救對象,更可以起到積極作用。對于受災地區來說,除物質救助外,精神支持更為重要,這就需要發揮文化的力量。他結合這次日本地震談了四點體會:一是災害可以喚醒人們的防災意識,引發人們對文化保護的重視;二是災難可以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創作出優秀的文化作品;三是應鼓勵民眾參與對災區文物、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四是在災后信息披露方面政府和媒體應采取更為積極的態度。
小倉和夫的發言引起各國與會代表的共鳴。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害不僅是受災國一國一民族的損失,也是全世界全人類的損失。因此,面對自然災害,加快對人類文化遺產搶救的步伐是人類共同的責任。在這方面,中日韓三國應加強交流與合作,并發揮積極作用。
民眾主導并參與的文化交流
三國代表在充分認識到文化交流重要性的同時,進一步強調應加強民眾對文化交流的參與,引導民眾在文化交流中發揮積極作用。近年來,三國友好組織都舉辦了許多民眾參與的文化交流活動,以提高民眾的認知度和參與感。三國代表表示今后可以在以下領域加強合作:一是三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應匯聚民間智慧與才能,提出有建設性的民間保護方案;二是在藝術領域,應挖掘三國藝術共同點,并做比較研究和交流;三是在環保領域加強合作;四是旅游方面,進行三國旅游線路的開發。
三方代表還提出,民眾應與政府、媒體等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并突出強調青少年參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三國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舶來品上作為裝飾功能的漢字――鑄幣上的漢字
除了錢幣之外,由中國而至的帶有漢字的物品如銅鏡,中藥材,以及絲綢等物品,這些物品上帶有的漢字也被視為一種裝飾性的中國圖畫而已。正如文字起源就是由圖畫乃至圖畫文字發展而來的一樣。漢字原本具有各自的讀音和含義,這些刻在中華物品上的漢字的讀音和含義在當時的日本人眼中看來毫無釋義的必要,只是具有中國舶來品的特征而已。
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中日兩國的官方和民間往來頻繁。伴隨著古代中國的朝貢貿易和隨貢貿易,日本的貢品納入中國的同時,中國物品也大量流入日本。這些中國物品上或多或少帶有中國的文字,符號或圖騰,以及其他典型的中國元素印記。中國古代貨幣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文化載體。>>>>《世說新語》中兒童話語閃光點及成因分析
關鍵詞:詞匯選擇,中日同形詞,特有詞匯,專有名詞
日本翻譯大家今富正巳曾說過,翻譯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中日翻譯也不例外。從一種語言翻譯到另一種語言,并不是簡單的字詞的一一對應,甚至也會出現無法找到對應詞這樣的情況。翻譯,其實是一種對原語中包含的思想,概念在另一個語言體系中的再創作。
中日翻譯中的詞匯選擇,并不是說在翻譯過程中簡單地給漢語中的單詞找到日語對應的說法,就完成了詞匯翻譯。這樣恐怕也沒有什么意義。在中日翻譯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許多問題。本論文著眼于詞匯選擇問題,通過分析中譯日過程中的詞匯錯誤選擇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
一、中日同形漢語詞匯引起的選擇錯誤
很多現代漢語中使用的詞匯,也在日語中使用。如果我們在翻譯過程中理所當然地認為兩者是完全對等的,就很容易引起誤譯。
據《三國志·魏書》倭人傳記載,公元239~247年,倭國的使節從魏國帶回了刻有“親魏倭王”、“率善中郎將”等字樣的金印、銀印及“傳送文書”。另據日本《古事記》記載,應神天皇16年(公元285年),百濟學者王仁將《論語》、《千字文》傳入日本。大體可以推斷,漢字是在公元三、四世紀傳入日本的。以后,日本便借用漢字來書寫自己的歷史事跡,并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用漢字創造了許多新的漢字詞。大約在八世紀或九世紀,日本人民又利用漢字的簡體逐漸創造了“假名”文字,于是逐漸形成了由漢字和“假名”結合起來書寫的獨特的日本文字。明治維新以后,日本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科學著作,同時使用漢字創造了很多新的詞匯,這些詞匯在以后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中又為漢語所借用和吸收。
中日同形詞主要分為三類:1、詞義、用法相同的同形詞;2、詞義、用法完全不用的同形詞;3、詞義、用法有一部分相似的同形詞。
第一類同形詞在中日兩種語言中通常不僅字形相同,而且詞義用法也基本一致??萍颊撐?,中日同形詞。但是,就是這樣一類同形義的詞,在中日翻譯中被直接拿來用,往往是行不通的。例如:“大型”。 “大型”這個詞無論是漢語還是日語中都是“形狀或規模大的”的意思。漢語中的“大型機械”、“大型計算機”這類的詞翻譯成日語可以直接說“大型機械”和“大型コンピュータ”,這樣用的時候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我們再來看個例子:漢語中的“大型文藝晚會”翻譯成日語卻是“盛大な演蕓の夕べ”,而并不是直接用“大型”這個詞??萍颊撐模腥胀卧~。由此可見,即使是詞義用法相同的同形詞,在中譯日過程中也并不是直接可以拿來用的。再例如漢語中的“瓜”這個詞,是西瓜、黃瓜、苦瓜、木瓜之類各種瓜的總稱,屬于上位概念。但是在日語中既可以表示上位概念的“瓜”,同時也可可以表示具體特定的瓜。如圖所示:
表1-1.中國語の「瓜の體系
新井白石(1657-1725)名君美 ,號白石 ,出生于江戶時代著名的明歷大火后第二天,因此被稱為“火之子”。祖父名勘解由,是失去主君的浪人 ,其父新井正濟文化不高,但行為恪守武士規范,是一個典型的武士,為上總國(今千葉縣)久留里城主 土屋利直的家臣,母親坂井千代擅長書法、和歌。新井白石自幼聰明,勤奮好學,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學習能力。在《折焚柴記 》中記載,他大約三歲時一邊看帶有插圖的小說《上野物語》,一邊找來紙蒙在書上描繪其中的圖畫和文字,包括假名與漢字。十二歲時能為藩主,十七歲跟隨藩主周游所屬領國。十七歲以后,在久留里藩主土屋氏府邸中一名江馬玄牧 的醫生,給他講解了朱子《小學》題詞和程頤的《四箴》 。不久,他又日夜誦讀《小學》,之后自己又靠《韻會》 、《字匯》 等字書去讀四書五經。十八歲時土屋利直去世,其父也因卷入土屋家內部糾紛而辭官。新主土屋賴直不容舊臣,剝奪了他的俸祿,新井白石由此成為浪人。五年后,他投靠堀田正俊 才能重返仕途。新井白石在堀田家九年,在此期間自學中國大量經史方面的書籍。他曾說:“吾昔時家貧,不能得書,就人假借,手自寫錄,往往卒業焉。”這些為他以后的著述立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貞享三年(1686),新井白石30歲時,他投身到儒學學者木下順庵門下,師事到木下順庵去世。1693年,經木下順庵的推薦,新井白石來到在甲府藩(今山梨縣)奉公,成為當時的甲府藩主德川綱豐,也就是后來的將軍德川家宣的老師。1709年白石升為幕臣,除繼續為將軍德川家宣講書外,還參與政事,多所建白。1711年賜銜從五位下筑后守,次年給俸一千石。1712年德川家宣逝世,幼子德川家繼繼任,白石仍參與政事。1716年家繼夭折,第八代將軍吉宗繼位,斥退舊日幕臣,白石亦在其中。新井白石位于江戶城附近的神田小川町的住宅被沒收,幕府后來賞賜一塊地供他晚年隱居,退出政治漩渦的新井白石以著書為業。1725年逝世,享年69歲。 在語言學方面著有《東雅》和《東音譜》,歷史學方面著有《古史通》、《讀史余論》等,在人文地理方面著有《西洋紀聞》、《采覽異言》、《南島志》等,新井白石作為一名廣博的學者在日本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二、《東音譜》簡介
新井白石在編寫《西洋紀聞》及《采覽異言》的過程中,深深感到用漢字表記外語的困難,于是他仿照琴譜對“東音”及寫法作了研究。《東音譜凡例》(397頁)中論述到:“美(新井白石名君美)昔遇荷蘭人,獲觀其國字,因請以其字寫東方音韻,圖第一行喉音五字,止是一音一字,其他字皆一合、三合,必取喉音之字,以合其體,即是方密之所謂外國喉音特多者耳,因知五音皆統于宮,亦以見此圖之妙。”《東音譜》于享保四年(1719)完成,收于《新井白石全集》(第四)中,可見于福井久藏博士撰寫的《國語學大系》(日本東京國書刊行會出版,1940年初版,1981年再版)第三卷“音韻一”中。 據《新井白石全集》(第四)例言中記載:《東音譜》現存有內閣藏本(有和學講談所、淺草文庫藏?。?,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國語研究室藏本(有不忍文庫、阿波文庫及言語取調所藏?。也乇荆ㄓ虚偈喜貢。?,東京高等師范學校藏本,帝國圖書館藏本,文學士新村出氏藏本。 本論文所依據的是東京活版株式會社1906年所刊行的《新井白石全集》(第四)(第395—405頁),正文前為用漢字書寫的《東音譜序》和《東音譜·凡例》,正文以“五十字母舊圖”、“五十字母音釋”、“音韻字母新譜”三張譜表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在圖表前有相應的說明。
2.2.1《東音譜·序》
《東音譜·序》介紹了漢字的起源,回顧了日本和中國的交往歷史、吳音及漢音在日本的使用情況以及《東音譜》制作等相關問題。原文本沒有標點,今加注標點以便閱讀。
六書之作皆象也 ,八卦之畫伏羲氏之字而已 ,倉頡因制六書 ,鳥跡 、科斗 、古籀、篆隸之文歷世損益變體百出 ,迨乎兩漢雜以古文署篆,八分為之 。魏晉以還隸書,遂盛東方文字之興,由來久矣。唯其為體,列國不同,始傳漢隸,即魏晉之際耳。當是之時,古三韓地咸皆內附百濟初獻經典字書乃詔征博士時,應此選者,其先漢人避亂海外,乃以中原之音為傳世聲。 至于天朝置史列國以達四方之志,專行今字而古文盡廢。蓋是不但讀書講學而交鄰使命藩國政令各適其用也。若其國中所用則其例有二曰取義,曰借音。取義者不必用其音也,借音者不必用其義也。百濟復現佛書,會有一尼自吳地來,乃撮南音誦而傳之。于是乎字音時有漢吳之別焉。隋唐以降,兩國聘問冠蓋相望,東方搢紳從學于中國。唐嗣圣初有續薩兩生者而至于斯,最精聲音乃詔并拜博士,命大學諸生誦習焉。音韻立學而置博士之員,即始于此。延歷間屢下制召,天下之學明經,諸生皆正其讀,一依漢音,莫用吳音 。凡明經宏詞之科當就試者,必先習《毛詩》及《爾雅》音。嗣是以來,諸儒《切韻》之書,亦從而出焉。東方音韻之學,此其大致也。唐宋之亂,聘問遂絕。而方外之徒西游求法,五代無之。延及明季,吳越閩廣人往來相踵,以迄于今。如其方音,皆有異同,學者疑焉。我嘗觀魏晉以來歷世史書記,我東方之言大半與我不合。夫中國之書本于象,以形兼聲,故字多而音少;外國之書由于音以聲兼形,故音多而字少。如我東方則兼有之矣。凡外國之言與中國異,其字雖多亦非所該,故諸家方言之書,聲音轉假多在仿佛間,且所用之字,古今方俗各有異,豈能得無傳訛哉!
美昔在前代辱奉,明旨訪問殊俗,采覽異言,竊自以謂五方之音本非文字之可該,音托于字,不如音托于音之近也,古者樂曲有譜蓋尚音也。東方音韻之學舊有母字,今當借之以記,其言其字如琴譜,而五音七聲莫不具備,用之之法,凡一音一字,其音難可一字該必合數字。從衡輾轉、呼吸、閉合,足以括天下之聲,古人創意之妙亦至如此,豈其不奇也哉!美雖不敏亦有取焉,略定其例,固作之譜,以便覽我所記之言者,此年實享保已亥冬十二月甲子源君美序。
從《東音譜·序》中,我們可以看到新井白石回顧了漢字的起源及發展,中日兩國的交往史和《東音譜》的制作等相關問題。如《東音譜·序》:“夫中國之書本于象,以形兼聲,故字多而音少;外國之書由于音以聲兼形,故音多而字少。如我東方則兼有之矣。美昔在前代辱奉,明旨訪問殊俗,采覽異言,竊自以謂五方之音本非文字之可該,音托于字,不如音托于音之近也,古者樂曲有譜蓋尚音也。”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新井白石注重聲音,而不拘泥于表達聲音的文字,就日語而言,他認為與表意的漢字更隔一層,漢字以形兼聲,字多音少;西方以聲兼形,音多字少;而日語兩者兼之。他有意識的把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進行對比,認為音托于字,不如音托于音,更傾向于表音文字的優越性。周一良在《新井白石論》中也論述到:新井白石的這種認識與傾向性,在18世紀的東亞,可謂絕無僅有。即使擅長于音韻之學的清朝大師顧亭林,限于環境條件,其認識也沒達到這樣的水平。
2.2.2《東音譜·凡例》
新井白石在《東音譜·凡例》中介紹了日語五十音圖的起源,《東音譜》的基本體例、理論和方法。他認識到漢字注音的模糊性,如論述到“東方字母音釋,明人所注音,多轉假而在仿佛間”,即認識到了漢語標記日語的局限性,于是新井白石有意借鑒荷蘭拼音文字的拼讀方法,求得準確記音。
東方音韻母字蓋本于《悉曇》、《金剛文殊問》, 而有數字重出者,猶華嚴字母兩阿藏, 今從舊圖。
東方音韻母字蓋仿琴譜而作,但合字之法不具其體耳。琴譜字母一音一字,而一音難可一字,該必合數字之體,以取數字之文,猶梵有半滿之字 ,于弦上之音曲盡其妙,故今凡有二合三合之音皆仿琴譜以立合字之例。
外國字母或取五十,或取四十二,或取三十。即今取二十四至如東方所用之音,則唯有“烏意阿邪牙”數字而已。其它無字皆為二合三合之音,凡東方字母自古所用一音一字,故今一皆依舊不作新字。
美昔遇荷蘭人,獲觀其國字,因以其字寫東方音韻圖 ,第一行喉音五字,止是一音一字,其它字并皆二合、三合,必取喉音之字以合其體,即是方密之所謂外國喉音特多者耳!因知五音,皆統于宮,亦以見此圖之妙。
中國之字,其書下行,蓋以一音一讀故耳!外國之字,有二合、三合、四合之音,亦有其字,故其書不得不橫行左之右之,亦從其俗耳!即今所定字例,凡其音二合者,皆從右行以便合呼。
凡二合音與反切法別,而有開有合,其音亦異,詳見于譜。
凡字各有發送余收之聲,亦二合、三合、四合之音所該者多,故今所定字例,凡一定之中,以發聲為頭,以余收二聲為尾,送聲有其右榜,而余聲亦有初法之余,有送氣之余,詳見于譜。
凡收聲平上去入則有唇舌喉三音,入聲則有唇舌牙三音,其平上去聲,喉收者,與烏之余聲相混;唇收者,有始終皆合之,合口有合,即開之合口,皆宜辨明。
凡平上去入,及清濁、輕重并有舊譜,一皆從舊。
東方字母音釋,明人所注音,多轉假而在仿佛間,今所附注乃出于長崎市舶務各州都通事 所填者,亦多轉假,且平上去入,不甚分曉,姑存一二,以備參考。
是書本為記異言而作,外國之音與中國異,故今音釋取義,亦多與舊說不合,覽者恕焉。
三、研究目的和意義
江戶時代(1603—1867) ,除了“大坂之陣(1614—1615) ”和“島原之亂(1637—1638) ”,長期處于歌舞升平狀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西方列強的魔爪首先伸向中國,使日本暫時獲得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正因為如此,幕府統治空前穩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文化、藝術的發展,促進了學術思想的繁榮。但是德川幕府為了加強統治,采取禁教鎖國的政策,只留長崎一處通商口岸同中國、朝鮮和荷蘭進行國際貿易,吸收外來文化。為了鞏固幕府統治,經過嚴格的抉擇和有限的采納,將外來文化消融于本土文化之中,因而刻意創新取代了生硬模仿。因此,江戶文化是糅合漢學、和學、西學而形成的復合體。江戶時代是日本歷史上多姿多彩的時代,新井白石是江戶時代許多著名的,受人重視的人物中最為多姿多彩的一個。 新井白石(1657-1725)是江戶時期許多著名的、受人重視的人物之一,與我國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方以智(1611-1671) 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1709年,新井白石與被日本拘禁的意大利傳教士西多蒂(Giovanni Battista Sidotti) 交談,他以聽取到的有關世界地理和文化知識為基礎,編纂了《采覽異言》和《西洋紀聞》,這在江戶時代是第一次詳細地介紹西方知識,開了風氣之先。在編寫的過程中,新井白石深深感到用漢字表記外語的困難,于是他對“東音”及寫法作了研究于享保四年(1719)著成《東音譜》。他的音韻理論在《東音譜》中以《五十字母舊圖》、《五十字母音釋》、《音韻字母新譜》三張圖表的形式表現出來,他研究五十音圖,把日語五十音、日本漢字音和中國杭州、泉州、漳州、福州四州音進行對比,力圖究明他所關注的“東音”正音性質。眾所周知,中日交流源遠流長,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吸收了漢語不同的讀音,對音和域外譯音研究一直被漢語音韻界所重視,對《東音譜》進行校注及相關問題作初步探究,一方面可以為漢語音韻學和方言學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另一方面也可以窺探江戶時期日語音韻的基本面貌和漢語音韻在日本的繼承和發展。
第一,新井白石在繼承和發展前人的語言學思想的基礎上,對日語五十母字作了細致深入的分析。
新井白石認為日語音韻是可以仿照琴譜的方法寫出來的,只是應有所區別。在《東音譜》凡例中論述道:“東方音韻母字蓋仿琴譜而作,但合字之法不具其體耳。琴譜字母一音一字,而一音難可一字,該必合數字之體,以取數字之文,猶梵有半滿之字,于弦上之音曲盡其妙,故今凡有二合、三合之音皆仿琴譜以立合字之例。美昔遇荷蘭人,獲觀其國字,因請以其字寫東方音韻,圖第一行喉音五字,止是一音一字,其他字皆一合、三合,必取喉音之字,以合其體,即是方密之所謂外國喉音特多者耳,因知五音皆統于宮,亦以見此圖之妙。”在《東音譜》“五十字母舊圖”中,新井白石按發音部位把五十音從右至左分為喉音、牙音、舌齒音、舌音、舌音、唇音、唇音、喉音、舌音、喉音15行10列,每個假名下分別注二合音,形成五十音經緯表。新井白石對五十母字的研究,不僅可以看出日語音韻和漢語音韻的區別與聯系,而且可以窺探江戶時期日語音韻的基本面貌和日語假名的發展變化。
第二,新井白石注重比較日語語音和漢語方言語音,標注中國南方杭州、福州、泉州、漳州方音,力圖究明他所關注的“東音”正音性質。
在《東音譜》中“五十字母音釋”參考《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等的用法,輯錄了日本漢字和片假名,以及中國南方杭州、福州、泉州、漳州等地的音譯字,通過譜表形式顯示中國南方音與日語字音間的關系。這對研究我國南方方音和中古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為我國方言及音韻學的研究提供材料。
第三,新井白石對方以智音韻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新井白石在《東音譜》“音韻字母新譜”圖中區分日語二合音和反切法,并且草擬了二合音、發聲、送聲、收聲、余聲、濁音及重音的寫法,探尋新井白石的音韻理論,挖掘他對方以智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可以窺探江戶時期日語音韻的基本面貌和漢語音韻在日本的繼承和發展。
在幾千年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新井白石的貢獻與作用是特殊卓越,難于匹敵的?!稏|音譜》等語言學著作是新井白石借鑒、吸收中國文化的結晶,體現了中日文化交流復雜而深刻的關系。對《東音譜》進行校注及相關問題作初步探究,對促進中日兩國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新井白石.新井白石全集(第四)[M].東京:東京活版株式會社,1906.
[2]魏常海.日本文化概論[M].北京:中國文化書院,1987.
[3]源了圓.新井白石與朱子學[J].孔子研究,1993(3):104-109.
[4]畢曉輝.論日本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思想先驅新井白石[J].日本研究,1988(02).
[5]張標.論鄭樵的《六書略》古漢語研究[J].1997(02):30.
[6]王勇.日本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62.
[7]古藤友子.中日實學的交流—新井白石與朱之瑜[J].湖南大學學報,2005(1):13-15.
[8]周遠富.語言學論文集[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68—70.
[9]王建民.《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10]周遠富.《通雅》與明清之際的考據學[J].南通大學學報,2007(6):58-61.
[11]王建民.《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111—114.
[12]周一良.周一良自選集[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03-506.
關鍵詞 翻譯 文字詞匯 思維習慣 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12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on Japanese in Japanese Translation
LI Yan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533000)
Abstract To do a good job of Japanese translation, not only to grasp the text, vocabulary and grammar, but also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thinking expression have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f only rote lexical meaning, Chinese thinking habit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will be affected, so the translation,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nterference Chinese to Japanese factors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translation; word vocabulary; thinking habits; national culture
日本與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在語言文字方面,日語充分吸收的漢語文字精華,兩種語言有著跟其他語言無法比擬的相處之處,但漢語與日語的語言特征又有著很大的區別,漢語屬于孤立語,依靠詞序和虛詞來表示語法關系,語序相對固定。而日語屬于粘著語,通過助詞確定句子成分、句子含義,語序相對靈活。在翻譯中,漢語對日語有大的影響,有好的影響同時也有壞的影響,本文從文字詞匯、思維習慣、民族文化等方面淺談在翻譯中漢語對日語的影響。
1 漢語文字、詞匯對日語翻譯的影響
1.1 日語文字由來
據史料記載,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前日本沒有文字,直到我國漢字傳入日本,日本才有了文字。漢字傳入日本后,不僅成為了記錄史實的文字,也是一般學者用以寫作的文字,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古事記》是日本古代第一部史書,書中有1507個漢字,《日本書紀》是日本第二部史書,書中有3513 個漢字,[1]根據《古事記》、《日本書紀》等記載,于應神天皇十六年,《論語》、《千字文》等漢文書籍,伴隨著冶金、紡織、農耕等漢文化傳播到日本,由此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漢字文化區。經過幾世紀的發展、完善直到7 世紀漢字才正式成為日本的文字。漢字傳入日本后,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也促成了日本人借用漢字草體創造了平假名和借用漢字楷體的偏旁部首創造了片假名。雖在1866年,一些日本文字改革者主張廢除漢字,但至今近150年漢字仍未在日文中廢除,日本政府還規定了1945字為常用漢字。因此可見,漢語對日語文字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1.2 漢語文字、詞匯對日語學習正遷移
當漢語的某些特征與日語的某些特征相似或者完全一致時,就會產生正遷移的積極作用。因為漢字傳人日本是在漢朝以后,所以可以說日本人最早接觸到的漢字字體大部分是c現代漢字字體同形。日文里很多的詞匯與漢語詞匯是同形同義詞的,如:
(1)描述自然現象的名詞:春、夏、秋、冬、天氣、風、雨、雪、霜、雷、梅雨、臺風;(2)描述事物的名詞:山、水、溫泉、公園、學校、食堂、銀行、船、廣告、音樂;(3)方位名詞:東、西、南、北、中、前、后、左、右;(4)地點專有名詞:中國、日本、北京、東京、上海、西安、廣島、京都、名古屋、奈良;(5)動植物名稱:虎、犬、魚、貓、鳥、松、梅、竹、花;(6)家庭稱謂名詞:父、母、兄、弟、姐、妹;(7)固有名詞:京劇、故宮、太極拳、歌舞伎、富士山、柔道、相撲;(8)生活物品名詞:電話、雜志、椅子、眼鏡、傘、車、壽司、茶、紅茶、綠茶;(9)身體部位詞匯:目、鼻、耳、齒、舌、手、口、肩、胸、腹、唇、發、腰等這些詞匯對日語學習產生了正遷移作用,給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和優勢。可以說漢語的認知水平直接影響著日語的學習,所以在翻譯中要積極發揮母語優勢,提高其對日語漢字詞匯的理解和運用。
1.3 漢語文字、詞匯對日語學習負遷移
當漢語與日語的差異微妙時,而學習者仍舊依賴母語的特征來做出錯誤的判斷時,往往產生負遷移作用。如:“娘 、丈夫、人參、手紙、汽車、看病、親友、兄弟”這些詞與漢語的意思大相徑庭,若不加以重視,直接套用漢語思維,在翻譯時很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如日語中的“丈夫”,對于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第一反應就是中文里“妻稱夫為丈夫”的意思,但日文里是“堅固、結實、健壯、健康”的意思,兩者一對比就發現意思迥然不同,若平日里不夠重視,很容易出現笑話。
例:「k明王エジソンは小學校に3ヶ月しか行っていない。自分もM學しないでヘドロを研究しようとQ心し、^に通って勉し、何十Nものa品をそろえ、舛趣冉Mみ合わせを浹à勝ら木材のかすやヘドロに混ぜる研究に沒^した。[2]
有漢字的地方,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基本上可以很輕松翻譯出來,但有兩處會被漢語誤導,吃閉門羹,第一處是“勉”,從漢語的角度來看,是“難為情”的意思,可日語里是“學習”的意思;第二處是“沒^”,漢語字面意思是“沒有腦袋”,正確的日文意思是“埋頭苦干”。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有些詞匯形同但意思天壤之別。所以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在學習日語時,要刻苦專研、嚴謹篤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 漢語思維習慣對日語翻譯的影響
2.1 語序的困擾
翻譯是一種語言活動,更是一種思維轉換活動。在翻譯中,若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日語表達,會發現翻譯出來的句子不通順,難以理解中心意思。最明顯的差異是漢語里句子主干順序是“主謂賓”,而日語是“主賓謂”的順序,因此在翻譯時,不能受母語定勢思維,要靈活調整語序,以符合漢語表達習慣,清晰轉達語言內涵。
例:私は日本Zを勉しています。
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是:我正在學習日語。若按照中文思維表達方式,直接按字面語序翻譯就會出現:“我日語學習正在?!狈g后,完全不知所云,沒有達到翻譯的最終效果。
再例:何をしますか。
抗戰片里常有這么一句滑稽幽默的臺詞:“你什么的干活?”經常有人有聲有色地模仿,并樂在其中,沒學過日語的人,一笑而過。學過日語的人,知道這是個病句,只因日語的語言思維表達與漢語表達有區別,日語是“主賓謂”結構,而主語很多時候又會省略掉,所以根據漢語的思維邏輯,正確翻譯是:“你是干什么的?”
2.2 助詞的困擾
日語是粘著語,依靠助詞或助動詞的粘著來表示每個單詞在句中的意思,因此要想學好日語,掌握助詞和助動詞的用法是極其重要的。日語常見助詞有:“は、を、か、の、で、も、と、へ、に、が、から、まで”,每一個助詞都有各自的用途,且每一個助詞有好幾種甚至十多種用途。
如:“に”的用法就有十六種之多:(1)表存在的場所:機の下に貓がいます;(2)表動作的時間:今朝7rに起きました;(3)表動作的到達點:自榆に荷物をdせる;(4)表變化的結果:轆解けて水になる;(5)表動作的目的:晝ごを食べに行く;(6)表動作的對象:IHにを欷堡?;?)表比例、分配的基準:Lに1回デパ`トへ行く; (8)表比較評價的基準:私の大學はkに近いです;(9)表原因:家屋がいLに倒れた;(10)表理由:お土bに衣をIった;(11)表并列、添加:いつも青い上著に赤いネクタイという格好をしている;(12)構成主語、表示對主語的敬意、或對主語有某項能力:私にはこの本がgだ;(13)表示被動句中施動者:子供が犬に咬まれた;(14)表使役對象:學生に本をiませる;(15)表對動作的強調(動詞連用型+に+同一動詞):待ちに待った夏休みがやっと來た;(16)表語氣緩和(用言+に+同一用言):痛いには痛いが、我慢するしかない。
由此可見,日語助詞的用法是豐富的、靈活的,日語語言思維跟漢語語言思維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翻譯時切記不能忽略助詞的意義,或只單純記憶一種用途而忽略其他的意義用途,而憑漢語獨立語思維去猜測、揣摩句子意思。助詞是日語區別漢語的一個顯著特征,所以助詞的用法和意義的掌握是學習日語的重中之重。
2.3 曖昧語的困擾
日本人說話含蓄、委婉、t和,喜歡繞圈子;而中國人說話直爽,清晰表明態度。學過日語的人都知道, 日語表達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曖昧。曖昧的語言反映了日本人崇尚“和諧之美、不完全之美、朦朧曖昧余韻之美”。[3]日本人不論說話還是寫文章,甚至在正式的場合、文件當中,都使用讓人模糊、似是而非的曖昧表達。對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在翻譯時很困擾,拿捏不了尺寸,很難翻譯出日本人的內心情感。這種曖昧表達與歷史、社會文化、人文情懷、審美觀念等息息相關,日本人很重視這種曖昧表達方式,被認為是最美的最優秀的語言。日本人甚至在學術論文中也用「であろう等推量、不確定的表達口吻,雖備受國際爭議,但日本人仍然堅持著這樣的表達方式,足以顯示曖昧語的魅力,可以說曖昧語是國民文化,根深蒂固,所以在翻譯日語時,要特別重視這樣的語言表達思維差異,同時也要尊重對方的語言表達特征。
例:(1)あした、雨が降るかもしれません;(2)あの人は教授でしょう;(3)もう八時になったから、先生もまもなく來るだろう。
句子中“かもしれません、でしょう、だろう”是最典型的曖昧語,用推斷的、不確定的語言表達方式來避免武斷,有尊重他人之意,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日本人使用這種曖昧的表達方式是為了避免傷害他人。
3 民族文化對日語翻譯的影響
語言不僅是符號,也是文化載體,受社會習俗、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響與制約,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中日文化交流中,由于文化差異,時常出現一些誤解甚至沖突。不同的民族孕育不同的文化,中日兩國就是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中形成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日本是一個典型的海洋文化和島國文化國家。很多詞匯與海洋和魚類相關。而中國屬于大陸文化,很多詞匯都有著大陸文化的印記。
如中國人用“揮金如土”這個成語來形容“人花錢慷慨或揮霍無度”,而日本人會說“をんでみたいな”,大致翻譯出中文就是說“像喝水似的”。如腳掌或腳趾上角質層增生而形成的肉刺,中國人形象地稱為“雞眼”,這是因為大陸文化以農牧為主;而日本是海洋文化,接觸魚較多,故稱之為「魚目。[4]不同國度由于歷史、地理環境、等不同,所孕育的文化、語言也有差異,在翻譯時,要注意中日文化差異,提高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才能更好地從事翻譯工作。
4 結語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翻譯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作為譯者,不僅要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技能,還應深入了解語言文化的方方面面,克服文化障礙與差異,以達到兩種語言更好的交流。
基金項目:右江民族醫學院2016年度校級科研項目(一般項目yy2016sk012)
參考文獻
[1] 王力.漢語對日語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Vol.21(5):3-28.
[2] 李虹.小議日漢翻譯中的幾個難點[J].文教資料,2011(3):34-35.
關鍵詞:日本電影 功能對等理論 影視片名翻譯
一、引言
日本電影與中國電影的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兩國電影誕生之日起,兩國電影的文化交流除了時期一度中斷以外,一直保持著緊密的互動。尤其是以后,中日關系在1980年進入蜜月期,中日文化交流空前繁榮,中國在這期間引進了大量的日本電影,受各種因素影響,20世紀90年代日本電影的引進漸趨衰落。進入21世紀后,日本電影的引進略有起色,北野武、巖井俊二、宮崎駿等導演的作品給中國新一代帶來了較大影響。
本文主要以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日本電影為研究對象,對日本電影漢譯中的片名翻譯部分進行重點論述。論述從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日本電影片名的漢譯方法開始,將其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論述功能主義在日本電影片名的漢譯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不足之處,希望能借此對日本電影的漢譯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日本影片名的翻譯方法
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國,古代漢字傳入日本,日本人民開始使用漢字表意表音,發展到今天,漢語詞匯已經不是單方面的輸入,近代起,大量的詞語由日本傳入中國。受到這種相同漢字之間的相互影響,在日本電影片名的翻譯過程中,很多譯者會選擇直譯,將日文漢字直接寫作中文漢字。但是電影片名的翻譯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只需簡單機械地照搬原來的片名就可以,影片的譯名不僅要保留原片名的內涵和藝術性,同時還要兼顧到商業價值,并且達到功能上的對等。
20世紀90年代以前,日本電影基本上都是由國家引進,影片的片名以及內容的翻譯都是經過譯者們的精心考量做出的翻譯,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后至今,有相當數量的日本電影用過各種渠道被引進到了國內,由于引進渠道不同,譯者的翻譯水準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日本電影的片名翻譯上質量有好有壞。目前日本電影片名翻譯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直譯法、換譯法、音譯法、增減譯法、移位法等。
(一)直譯法
在翻譯理論中有一種翻譯方法叫“直譯法”。直譯法是指在不違背譯入語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譯入語中完全保留原文語言指稱意義的翻譯方法。在功能主義論翻譯法原則的指導下,翻譯者采用直譯法能最大限度保留源語中的民俗風情與語言文化,讓觀眾能再觀影的同時感受源語國的文化。在日本電影片名翻譯中,這種翻譯方法是常用的譯法。這是在保留原片名基本信息的前提下,無論是詞匯、語義還是語序都與原名一致的翻譯方法。在日本電影片名中大多采用直譯法,這是由中日兩國語言的淵源所決定的。日語中有大量的漢字詞,這一特點在日本電影片名中也有所體現。因此,很多片名都會用直譯法進行翻譯,簡便易行又通俗易懂。直譯法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完全直譯
所謂完全直譯,就是指在對日本電影片名進行翻譯事,只使用直譯法進行翻譯。
(1)漢字詞、固有詞片名
漢字詞片名,對于用一定日本語基礎的人來說是比較好理解的,因為它們完全對應于漢語詞匯,比較直接,也很直白。例如:「白夜行直譯成《白夜行》,「告白直接翻譯成《告白》,「男直接翻譯成《腦男》。但是這種直觀的翻譯手法對于不熟悉日本語的觀眾來說還是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擾。
(2)外來語片名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開始大肆學習西方,吸收西方文化,與此同時,從西方語言中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語?,F代的日本電影片名也都直接用外來語表示,多表現為片假名。漢語中外來語的數量遠沒有日語中外來語數量那么龐大,所以多數情況下,也是采用直譯的方法。如:「プラチナ?デ`タ翻譯成《白金數據》。
2.部分直譯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電影片名是由外來語和其他詞語構成的時候。片名中的外來語主要是人名或地名,而恰好該人名或地名在漢語中又有對應的外來語形式時就會采用音譯的方法來進行翻譯,而片名中的其他部分則用直譯的方式翻譯過來。如:「チ`ム?バチスタの壓狻狗譯成《巴提斯塔團隊的榮光》。
直譯法是大部分影視翻譯中最常見的翻譯方法,無論是中國電影翻譯成日語,還是日本電影翻譯成漢語,或者歐美電影翻譯成漢語,這種翻譯方法都是最常見也是最簡便的,同時也是最忠實于原來作品的。
(二)換譯法
漢語和日語作為兩種不同的語言具有很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日常用語和語序的不同,尤其是帶有一定文化特性的詞匯就不能采用直譯法,而是應當遵循功能主義目的論翻譯原則,采用換譯法進行恰當的補充和完善。在片名翻譯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直譯或音譯都無法恰如其分地反映原片內容和主題,或者會因為直譯或音譯而產生意義指向不明確、語意模糊、詞不達意等情況,這時通常會采用換譯的方法。所謂換譯,就是指根據電影的內容,脫離或部分脫離電影原片名,有意識地選擇其他詞語轉換原片名的翻譯方法。這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使用換譯法要求譯者在對影片內容和主題有充分把握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個人想象,結合中國觀眾審美取向翻譯出既恰到好處又明確主題的片名。
如:「ギミ`?ヘブン翻譯成《第三兇間》,就是對影片內容和主題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根據原電影名進行再創造,觀眾從譯名中就能直觀體會到影片屬于何種類型。
(三)移位法
盡管漢語和日語詞匯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是表達習慣和漢字詞的意義卻不盡相同,語序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對部分日本電影片名進行翻譯時,一定要按照中國人的表達習慣對語序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是由語言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日本電影中除了由詞語或符號構成的片名外,還有很多是以句子作為片名。當片名為句子時,由于漢語和日語語序的不同,采用直譯法的話會顯得很生硬,在對這樣的片名進行翻譯時,更適合采用移位法。還有一些片名不是句子的情況下,也會使用移位法進行翻譯。這是因為直譯過來的片名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為了迎合中國觀眾的語言習慣而采用這種翻譯方法。如:「rをかける少女譯為《穿越時空的少女》。「lも知らない譯為《無人知曉》。
(四)增減法
增減法是指在翻譯電影片名時為了與原片名功能對等所采用的增減詞匯的方法。即翻譯方法中的增譯和減譯。在將日本電影片名翻譯成漢語時會用到添加一些詞語的方法,以便達到更好地迎合中國觀眾審美心理的目的。如:「暗いところで待ち合わせ翻譯成《在黑暗中等待相遇》。另外,減譯將原片名中的個別內容刪減掉使譯名更簡潔明了,使譯名能達到言簡意賅的效果。如:「絕體絕命!42.195km 東京ビッグシティマラソン減譯成《絕體絕命》。
三、功能主義論視角下的日本電影名稱翻譯
功能主義論的主導理論是目的論,1971年賴斯(Reiss)在《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一書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她認為翻譯時應優先考慮譯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對等原則。其后她的學生費米爾(H.J.Vermeer)徹底突破了對等理論的限制,正式提出了翻譯目的論這一功能翻譯學派的主體理論,為翻譯研究打開了新的視角?!胺g目的論者認為,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目的決定手段,翻譯策略必須根據翻譯目的――譯文的預期功能來決定?!盵1]也就是說,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以譯文的預期功能為出發點,根據各種因素,選擇最佳翻譯方法。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總之,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和方法。目的論共有三大法則,即目的法則”“連貫法則”和 “忠實法則”。這三條法則的關系是:“忠實法則”服從于“連貫法則”,而這兩者都服從于“目的法則”,“目的法則”是最高法則。翻譯中到底是采用哪種翻譯方法,都取決于翻譯的目的。任何翻譯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行為,電影名稱翻譯也不例外。
電影名稱的翻譯就是要以實現譯文的預期目的和功能為目標,也就是說要盡量達到傳遞電影的信息、情感、及審美的目的,又要體現出其商業價值,所以電影名稱的翻譯應盡量保留原作的信息,表情,審美功能,適當強調其廣告功能。上述譯法也多是在功能主義指導下進行日本電影名稱的中譯,并且不僅僅局限于原文與譯文的對等,為了追求盡可能傳達電影主旨、信息,吸引觀眾前來觀看,實現其藝術及商業價值,采取多種翻譯手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功能主義目的論翻譯原則的前提下,我國的電影片名翻譯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現在我國處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聯網時代,電影作品也應接不暇,此時,電影片名的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好的譯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來觀看一部電影作品,進而了解到源語國的風土人情和言語文化,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本電影片名的翻譯,不能簡單機械地照搬,尤其是日語中有很多和漢語同源的漢字詞,由于意義之間或微妙或巨大差異,更需要譯者多加注意。譯者需要在充分分析詞義和語境并結合原片內容的基礎上,考慮源語和目的語的對等性,考慮時代背景和觀眾的語言習慣、接受能力,仔細揣摩,這樣才能翻譯出更準確、更生動、更忠實于影片的電影譯名。
注釋:
[1]賈文波:《應用翻譯功能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年版。
參考文獻:
[1]譚載喜.新版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21.
[2]魏建亮.日本譯制片在中國:一種現象學描述[J].貴州大學學報,2013,(4):28.
[3]釹青.文本分析與傳播方式研究:中日關系蜜月期中國銀幕上的日本電影(1978-1989)[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朱憲文.淺析中日文化差異和日漢翻譯[J].科技咨詢導報,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