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1 12:59:06
序論:在您撰寫卓越計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眾所周知,高效的管理及運行機制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本文將嘗試總結歸納“卓越班”班級管理特點,分析“卓越班”班級管理難點,在此基礎上,重點探索以卓越人才培養為目標如何切實提高“卓越班”管理質量,為“卓越計劃”的順利實施提供管理力量支撐。
一、“卓越班”班級特點歸納
班級是大學生學習、生活及開展各項活動最基層的組織形式,也是學校教育管理學生最基本的單位,那么,與普通自然班級相比較,“卓越班”具備哪些獨特性?客觀全面地歸納獨特性,是進行“卓越班”有效管理模式研究的前提和基礎。
1.學生素質不同。《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指出,“參與卓越計劃的學生,可從校內各專業、各年級中遴選”。按照這一原則,各試點院校基本上都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師班學生選拔管理辦法,對同一專業所有學生進行遴選,將成績優秀、溝通能力強、心理素質好、對工程師也有濃厚興趣的學生聚集在一起成立試點班??梢?,學生需經歷層層選拔才可進入“卓越班”,綜合素質高于自然班級。
2.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卓越計劃”主要目標是“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本科卓越型應用人才“在知識結構上,強調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寬廣的專業知識面;在能力結構上,強調培養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素質結構上,體現責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質、意志品質和專業特色等”。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各試點院校要“按照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而普通自然班級,按照專業原有傳統培養標準培養工程人才。
3.人才培養方式不同。“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是“卓越計劃”的特點之一,高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按照《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要求,“本科及以上層次學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在企業學習,學習企業的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深入開展工程實踐活動,參與企業創新和工程開發,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按照要求,“卓越班”一般采取3+1的人才培養模式,最后1年在企業實踐學習,而普通自然班級按照學校單方制定的培養計劃開展學習,大學四年基本上都在學校渡過,實踐學習環節明顯偏弱。在校期間,“卓越班”采取小班教學方式,配備優秀的教師,采取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授課,教學效果佳,并且多采取導師制,在學習上進行“一對一”的跟蹤輔導,而普通自然班級大班教學,采取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諸多院校由于師資力量有限并沒有為學生配備學習導師,教學效果得不到保證。
4.班級穩定性不同。“卓越班”班級成員處于不斷變動之中,按照遴選辦法,不符合標準和條件的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會被調整到自然班級,與此同時,普通班級優秀的學生會經過申請、面試、考核等一定的方式補充進入“卓越班”。這樣一來,“卓越班”班級始終處于動態之中,穩定性較之普通班級比較差。
二、“卓越班”班級管理難點分析
如上所述,“卓越班”與普通自然班級相比較,具有諸多獨特性,這些獨特性一方面有利于卓越人才的成長和培養,另一方面也給“卓越班”班級管理帶來了一系列的難題。
關鍵詞:德國;卓越大學計劃;精英大學
2005年,德國“聯邦與各邦教育計劃與研究促進委員會”正式通過了“卓越大學計劃”,決定挑選一批精英大學進行重點資助,藉此改變德國大學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二流地位,重振德國大學昔日的輝煌。
一、德國高等教育改革背景
1. 新自由主義觀念對德國大學傳統的沖擊
長久以來,德國的高等教育提倡平等原則,注重資源的平均分配,在德國大學之間并無所謂的競爭壓力,也缺乏國際競爭力的理念。20世紀80年代,以市場化、多元化、私有化為標志新自由主義開始興起,新自由主義將教育納入市場競爭的機制中,主張高等教育治理必須市場化、去中心化與重視績效,要求減少國家對高等教育的干預,由市場力量來引導教育的運作與發展。新自由主義沖擊所造成的全球化、國際化、歐洲一體化對德國的經濟、政治及教育體制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德國在新一輪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引入了新自由主義所強調的“小政府”與“市場競爭”等理念,這種理念集中體現在以“卓越大學計劃”為代表的革新中。
2. 國家與大學關系的轉變
德國屬于聯邦制國家,根據德國《基本法》的規定,各邦享有教育立法和行政管理的最高權限,聯邦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在各邦間進行協調。相較于各邦在基礎教育與中等教育所享有的高度自,高等教育則受到聯邦政府較多的管制。但隨著新自由主義的沖擊,在高等教育方面,德國國家與大學的傳統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國家由過去的提供服務的角色轉變為促進者,開始強調減少政府干預,重視投資報酬以及引入競爭效率的市場經濟取向。
3. 德國高等教育質量的下滑
近年來德國的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中的表現并不突出,根據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The Time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最新發表的2013-2014排名①,德國大學中最好的名次為慕尼黑大學的第55名,其次是哥廷根大學的第63名;而上海交通大學所發表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最好的名次為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第50名、海德堡大學的第54名以及慕尼黑大學的第61名②。這樣的結果的確對德國高等教育造成了相當大的震撼。
二、“卓越大學計劃”的實施內容
“卓越大學計劃”是由聯邦教育部授權的德國研究協會(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簡稱DFG)和科學委員會(Wissenschaftsrat,簡稱WR)負責組織與實施。該計劃第一階段從2006年至2011年,總經費投入為19億歐元,其中75%由聯邦政府承擔,其余的25%由各邦政府負擔,資助重點有三項,分別為:卓越博士生研究學院、卓越研究團隊和精英大學。
博士生研究學院的選拔標準必須依照以下三個準則:(1)研究與培養的環境。注重博士生的水準與研究的環境、領域的發展與對學術的貢獻、博士生文化的持續發展、各學科間的銜接以及國際影響力。(2)培養計劃。注重培養計劃的質量與原創性、博士生在研究領域的整合、教授的指導計劃、提升博士生學術發展的指導計劃與策略以及國際學術的交流。(3)管理結構。注重管理與機構的大力扶持、與校外機構的合作以及重視博士生的兩性平等。
研究團隊的選拔標準必須依照以下三個準則:(1)研究。注重研究質量與原創性、研究計劃與各個研究領域的相關性、跨領域的研究、對該研究領域的重大影響,以及研究的可應用性與合作的對象。(2)參與的研究人員。注重參與研究人員的品德、新進研究人員學術培訓與發展計劃、研究人員的兩性平等。(3)管理結構。注重對現有資源的運用、組織與管理以及對大學結構發展的影響。
經過兩個階段激烈的競爭,最后審核通過的有39個博士生研究學院(Graduiertenschulen)、37個研究團隊(Exzellenzcluster)與9所精英大學(Zukunftskonzepte)。
三、“卓越大學計劃”的論爭
“卓越大學計劃”本身的提出理念、目的與實施方式,與過去德國的高等教育傳統生態截然不同,因此自該計劃實施以來,各界諸多的支持以及批評聲浪隨之蜂擁而至,這種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張力主要體現在文化、權力及大學理念這三個方面。
(一)文化的沖突:對傳統平等原則的沖擊
2007年10月,卓越博士生研究學院、卓越的研究團隊與精英大學的獲選名單出爐后,德國共有37所大學被貼上卓越與優秀的標簽,并且可以得到大筆資金的資助,而其他落選的大學則只能望洋興嘆,精英大學的誕生使得德國整個大學體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動蕩,德國研究協會(DFG)主席克萊納(Matthias Kleiner)就表示:“這樣的結果,使得德國大學平等的傳統徹底宣布終結”。他認為此計劃不僅能提升大學的學術研究層次,更能借由尖端研究的開發帶動商業與工業的繁榮與創新,因此大力支持此計劃要一直不間斷地發展下去。③反對意見則認為,精英大學的選拔加劇了社會與大學的分層,只資助少數的大學,而使得大部分大學無法得到經費的補助,如此并不能真正提高整體高等教育的質量,反而導致教育公平的問題。
(二)權力的沖突:松綁或捆綁
“卓越創新計劃”在權力的沖突上,主要表現在國家與大學關系的改變。聯邦政府引進的競爭機制使得國家與大學的關系從“國家控制模式”轉向為“國家監督模式”。雖然國家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有所改變,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力有絲毫的減弱,政府為了提升大學的國際知名度,不斷地推行新的政策來主導大學的發展,以回應全球競爭的需求,這些由政府主導與推行的政策顯然只會加劇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控制,國家的權力也在無形中更加擴大。
(三)大學理念的沖突:重研究、輕教學
自1810年洪堡創建柏林大學以來,其所提倡的“教學與研究的統一”的精神,成為現代研究型大學的典范,當時成為世界各國大學效法與借鑒的模范,并使德國大學獨領一時之潮流。洪堡精神的核心價值即主張,大學的目的為加強研究與培養人才,兩者應同時并進。這樣的理念后來得到美國學者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Abraham Flexner)的進一步闡釋,他認為大學的目的不只在創造知識,也在培育人才。這個理念對后來的美國大學發展也有很重要的意義。④
然而從“卓越大學計劃”實施內容來看,其在追求學術卓越的同時,似乎忽略了教學的重要性,這顯然與德國高等教育長久以來所秉持的洪堡“教學與研究的統一”的精神背道而馳。教學與研究是大學的兩項重要的職能,兩者關系是否能保持平衡,是決定大學的學術卓越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關鍵。
“卓越大學計劃”的推出與實施不僅顯示德國高等教育結構的變化,更是將德國長期以來奉行的均衡發展轉向差異化發展。在實施成效上,無論該計劃是否能如預期成功地將德國重新打造為國際學術的研究重鎮,該計劃的實施本身已對德國高等教育起了相當大的影響,如通過兩輪的選拔過程,無論獲選與否,許多大學的知名度與聲望因此而提升了,更重要的是在新自由主義競爭理念的影響下,德國高等教育結構突破了傳統的格局,不斷走向卓越。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3-2014[EB/OL]. .
[3]德國“卓越大學計劃評述”[EB/OL]..
卜教授介紹了“新基礎教育理論”關鍵理論即葉瀾教授提出的優質課堂的特征“五實”---平實,扎實,豐實,厚實和真實;講座過程中卜教授表情豐富,思路敏捷,觀點新穎,富有啟發性,尤其是她關于“育人”和“德育”的論述引人深思。
筆者認為在現實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們太過草率地認為“育人”即“德育”,由此引起了一些常見的扭曲的現象;比如課堂上只重視知識,再如管理班級時只關注成績較好的“優等生”,更如把學生和家長分為三六九等;這些現象在各地表現的比較突出,我們把其歸于高考和應試教育的重壓,歸于“功利主義”對教學的side effect,歸于各地中小學德育教學的淺嘗輒止,然而無論如何,我們對“育人=德育”的錯誤解讀是重要起因,需要慎重思考和對待。
觀點一:育人=德育。
觀點二:育人=德育?
當代的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要清晰地認識到觀點一貽害無窮,課堂上知識的傳授成功并不意味著德育的完成,一些通識性的知識和普遍的社會道德并不能很好地在課堂上體現出來,我們更無法奢望學生能在課堂學會這些成為現代公民的良好素質。
2011年,國家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指出要貫徹落實黨十七大提出的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將我國建設成創新型的人才強國等重大戰略部署。迄今為止,“卓越計劃”完全是在全日制本科教育中實行,相關研究頗多。如早在2006年上海交通大學高教研究所課題組[1]針對“培養下一代卓越的國際化工程師———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計劃”做了研究綜述。汪泓[2]指出,工程設計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是“卓越計劃”的培養核心。龔克[3]提出,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必須摒棄以“知識點”為本的評價標準,而要形成一整套以素質為本、適應社會動態需求的評價體系,并應用到整個培養過程中。林?。?]對“卓越計劃”的學校工作方案也進行了專門的研究。遺憾的是,鮮見繼續教育與“卓越計劃”的相關研究。我國現行的繼續教育在工程師培養方面針對性不高,遠不及“卓越計劃”的標準,致使學生認識不到工程設計地位的重要性,缺乏現代工程的創新意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對現代工程有關的知識、文化、經濟、社會背景方面的了解淺顯,缺少參與實際工程管理的經驗。[5]因此,目前我國繼續教育在培養學生工程能力上顯得不足。文章提出將“卓越計劃”在繼續教育中實施的觀點,希望“卓越計劃”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二、繼續教育“卓越計劃”可行性研究
1.繼續教育對象的需要
企業在職人員是繼續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他們的學習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學歷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職業能力的需要。但是,繼續教育卻不能及時有效地滿足這些方面的需求,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教材為基礎,以知識為要素,以講授為方式,導致學生所知甚多、所會甚少,能說會道、無力能行。因此,眾多在職人員需要“卓越計劃”在繼續教育的實施。繼續教育的學生具有先天的職業工程師的需求傾向與素質定位。“卓越計劃”的實施目的是培養造就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兼優的各類型高素質人才。繼續教育培養工程人才的目標可以說與“卓越計劃”的培養方針不謀而合。
2.繼續教育性質的需要
繼續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保持兩者的教育目的一致。國家教育部對高等工程教育有明確的教學任務,要求其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的需要,主動滿足各行業的需求,樹立“以德為先、能力為重”的人才培養理念,全面發展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保證在國際化環境中也有競爭優勢。要想構建結構合理、類型多樣、適應動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體系,繼續教育要更加重視與各行業的密切聯系與合作、更加重視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更加重視國際大環境下的綜合能力培養。針對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需求,繼續教育可實施“卓越計劃”進行適應性調整。
3.“卓越計劃”的需要
“卓越計劃”在繼續教育中開展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白吭接媱潯庇腥齻€明顯的特征,即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培養標準來自通用與行業兩個方面以及著重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繼續教育則要遵循“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培養造價工程師、研發工程師和質量工程師等各種類型的工程人才。“卓越計劃”需要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和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即校企聯合教學是培養計劃的重點。[6]目前,我國工程師的在校培養基本上還是沿用本科的基礎教育模式,在職業培訓方面嚴重不足。繼續教育有實現“卓越計劃”的先天性的在職實踐條件,兩者結合相得益彰。
三、繼續教育“卓越計劃”路徑選擇
繼續教育“卓越計劃”的路徑應從轉變觀念入手,通過轉變教育方式、轉變師資隊伍、轉變教育手段,實現“四個轉變”,最終達到繼續教育為高等工程教育服務的目的。
1.轉變觀念,樹立職業教育意識
(1)學校需要轉變觀念。我國要想培養出大批具有中國特色的卓越工程人才,首先得思考卓越工程師在現在乃至未來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基礎和條件。大量實踐證明卓越工程師的“卓越”體現在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強調有多豐富的專業知識或有多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人才尚不能稱為卓越工程師,這就需要繼續教育思考“卓越計劃”培養的是“什么人才”的問題,并且是在素質教育的框架下思考。高校要想真正迎合“卓越計劃”的需要,不僅僅是在原來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幾門專業課程就可以的,而是要把大綱的基本要求變成基本任務,包括提升品行、強化能力與優化知識結構,還要構建完成由這三個任務形成的一整套的卓越人才培養體系。(2)企業需要轉變觀念。企業要轉變觀念,首先應該明晰自己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其中就包含參與人才的培養與推動教育的發展。[7]總理也曾多次提起,企業與企業家身體中不僅要長流著道德、誠信的血液,更重要的是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支持人才培養和教育發展就是企業和企業家應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同時,在校企聯合教學過程中,企業可選擇適合深造的員工到合作高校培訓,大幅減少新晉員工的培訓時間和成本。高校也可優先提供研發的具有市場潛力的科技成果給合作企業,加強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校企密切合作還可以大大提高企業的社會聲譽,也對教育的成果進行了綜合的檢驗??梢哉f,校企聯合能夠真正形成雙方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達到二者雙贏的目標。(3)政府需要給予支持。陳希(男,中國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在教育部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報告中強調,“卓越計劃”是教育部的重大改革項目,是我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各相關部門應積極配合,研究制定出能順利推動“卓越計劃”實施的政治舉措,為推進工程教育改革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白吭接媱潯鄙婕敖洕?、勞動人事、知識產權、勞動保護等方面的工作,國家有關政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推動和保障其健康全面發展。[8]
2.轉變手段,注重應用能力培養
(1)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是一個具有創造性實踐的過程。[9]學生是創新實踐活動的主體,教師主導創新實踐活動,這是創新性實踐教育的本質要求。其次,在整個創新實踐教育過程中都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從學前選題、學中實施到學后評價等教育活動中都應重視學員的興趣愛好、引導他們的個性發展、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進而綜合提升他們的創新實踐能力。為了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繼續教育應該系統地構建創新實踐活動體系。(2)多功能適應性能力培養?!白吭接媱潯迸囵B的目標是多類型的卓越工程人才。繼續學院需要從自身教學特點出發,結合各行業發展要求,培訓學員在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中都能以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勝任要求,使每個學員都能成為多功能適應性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學院可以借鑒戴毅[10]提出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套餐式”教學,在設計繼續教育部門的工作職能時,有針對性的根據企業人才需求方向與學院特色制定培養計劃。(3)國際化能力培養?!白吭接媱潯毙枰嫦蚴澜纾諊摇白叱鋈ァ睉鹇?,為我國從工業大國轉變成工業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卓越工程人才、開拓國際市場。概括來說,對國際工程師的要求有:擁有國際視野、易于在跨文化環境中溝通交流、善于組織團隊并能夠建立競爭優勢。在培養卓越工程師時要注意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重視和注入“面向世界”的國際化工程師定位所需的教學內容和國際規則,同時要從工程教育和工程學歷國際化互認的角度,參考發達國家對畢業生規定的能力要求。
3.轉變教師,抓緊新型師資建設
(1)提高校內教師的能力?;凇白吭接媱潯钡男枰?,只有專業性的理論知識教學是不夠的,還需要大量的實踐教學,這就要求學院教師擁有較豐富的教學能力。鑒于當下教師疏離社會實踐,學??梢远ㄆ诎才乓徊糠纸處煹胶献髌髽I參與工程項目,并要求教師記錄工作筆記、實踐心得,這些都會是很好的教學材料。只有教師自身擁有豐富的綜合實踐經驗,才能高效的引導學生吸收內化專業知識,并能指導學生如何將理論再現到實踐當中。[11]學院也可以出臺包括職稱評定、任期考核、實踐補貼等方面的激勵政策和優惠措施,倡導教師通過參與工程項目研究、出國考察等方式強化工程背景與綜合素質,建立一支與“卓越計劃”相符合的師資隊伍。[12](2)聘請企業工程師兼職授課。由于學院實踐教學方面比較薄弱,可以從合作企業中聘請一線工作人員負責實踐課程。這部分教師需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豐富的工程經驗,最好是具有工程師或以上職稱。他們在工程第一線積累的實踐經驗是培養學生興趣、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最好的教學材料,同時可以指導學生就業方面的注意事項和規則。在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企業工程師與學院教師聯合教學,由專職教師主導工程專業理論知識和文化素養的教學,由企業工程師兼職教授工程實踐操作和就業形勢指導。這樣由兼職工程師與專職在校教師形成“雙師型”教師隊伍可以從根本上滿足學員的在學需求和解決工程人才培養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3)改革教師授課模式?!白吭接媱潯毙枰處煆闹R信息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導者,從傳統的單向灌輸知識信息的驗證式教學向注重從問題出發的師生互動型的研究式教學轉變。[13]學院教師要在學前提出學習任務、研究目標和學習成績的評價標準;在學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他們指明研究方法和路徑;在學后給出綜合評價,既給出客觀的評價結果,又指出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不斷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研究思維,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樂于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習效果的提高。
4.轉變方式,由單純地掌握知識轉變為合理地應用知識
關鍵詞:卓越計劃 自動化 培養標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c)-0020-0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國家在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設立的重大教育改革項目,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白吭接媱潯钡哪繕嗽谟诖龠M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協調發展,適應社會的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2009年底,教育部開始在部分高校試點“卓越計劃”培養工作,2011年10月,我校(河北聯合大學)的自動化專業開始實施“卓越計劃”。
目前,“卓越計劃”已經在國內多所高校全面展開,同時很多學者也對如何推進和完善“卓越計劃”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及探討,其中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的制定是實施“卓越計劃”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從“卓越計劃”的整個宏觀架構來看,“卓越計劃”的培養標準一方面是培養目標的具體達成,另一方面又是制定課程體系和工程培訓體系的主要依據,在整個“卓越計劃”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中間環節。
我校自動化專業自開始實施“卓越計劃”以來,就一直非常注重培養標準的制定工作,我們通過組織相關師生座談、走訪企業調研以及組織校企聯合會等方式逐步修訂“卓越計劃”的學校培養標準和企業培養標準,對培養標準進行了不斷的完善,最終形成了以五種能力塑造為目標的學校培養標準和以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制定企業培養標準。
該文結合我校制定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培養標準的實際經驗,從培養標準制定的主要依據和培養標準制定的具體內容兩方面展開論述,在歸納和梳理已有工作成果的同時,對將來要進一步開展的工作進行了討論和展望。
1 “卓越計劃”培養標準制定的主要依據
1.1 培養標準的制定要以專業定位為出發點
一般來說,工程師可分為研發型工程師、設計型工程師和應用型工程師等幾類,根據我校的辦學特色和自動化專業自身的特點,我們將自動化專業定位為培養應用型工程師。因此在制定培養標準時,我們著重考慮的就是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由此提出了以五種能力塑造為目標的學校培養標準和以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制定企業培養標準,這些都是為了達成培養應用型工程師這個定位。
1.2 培養標準的制定要結合自身實際著眼全局
“卓越計劃”的實施不僅與所在學校和專業的教學資源相關,而且還和學校所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因此在制定培養標準時必須要從這些實際出發,通關全局。如果標準定得過高,綜合各種資源都無法滿足這個標準,那么這個標準顯然是失敗的;而如果標準定的過低,又使其失去了規范“卓越計劃”具體實施的作用,無法實現促進教學改革和提升學生能力素質的目的,實際上是資源的巨大浪費。
1.3 培養標準要以實施效果為準繩不斷修正
對我校來說,自2011年10月成為第二批“卓越計劃”高校以來僅僅3年多時間,很多方面的建設還是不盡完善的。另外“卓越計劃”的實施的效果要在學生進入工作崗位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培養標準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的存在是在所難免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時時追蹤培養標準的實施效果,加強與企業和已畢業學生的溝通,發現問題后及時整改,不斷修正。
2 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培養標準的制定
如圖1所示,“卓越計劃”的培養標準自上而下可分為通用標準、行業標準、學校標準和企業標準。其中,通用標準由卓越計劃專家委員會審定,經教育部聯合中國工程院下發,提供各種類型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基本質量要求,是制定行業標準和學校標準的宏觀指導性標準;行業標準由教育部會同行業(協會)制定,包含本行業內若干專業的專業標準,它不僅是對通用標準的具體化,還應體現專業特點和行業要求,高于通用標準;而學校標準和企業標準則由實施“卓越計劃”的高校依據自身專業特點并結合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自行完成制定,是行業標準的進一步細化。因此本研究所討論的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培養標準特指的是學校培養標準和企業培養標準。
2.1 以五種能力塑造為目標制定學校培養標準
學校是“卓越計劃”的直接實施者,負責學生從選拔、培養到學位授予的整個流程,因此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學校培養標準是自動化專業實施“卓越計劃”的最基本規范。由于自動化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該專業向來就有厚基礎,寬口徑,重應用的特點。因此,一方面自動化專業與其它專業相比實施“卓越計劃”的內在需求更加明確,而另一方面由于自動化專業寬口徑的特點也使其課程設置與其他專業相比更加繁雜,這無疑使教學改革的難度加大?;诖?,我們將教學方式由以往的以知識教授為導向轉變以能力塑造為導向,著重學生通識和專業基礎知識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工程管理能力、交流溝通能力、職業素養和社會責認知能力等五種能力的塑造,并以此來具體制定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的學校培養標準。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自動控制、自動化檢測與儀表、信息處理技術、系統工程、計算機應用與網絡技術等較寬廣領域的工程技術基礎、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使得學生具備自動控制系統的分析、設計、集成、營銷、服務或工程項目的施工、運行、維護等工作所需的各種能力,最終使學生能夠面向行業生產一線,綜合應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成為懂技術、會管理、兼備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工程技術人才。
2.2 以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制定企業培養標準
企業是“卓越計劃”的重要參與者,“卓越計劃”的初衷就在于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而這種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企業。因此實現自動化專業卓越工程師的企業培養標準是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實施的根本目的所在。有調查表面,100%的企業認為工科學生不應該取消企業實踐環節,但實際上47%企業不愿接受大學生實習,而69%的企業沒有接受過大學生實習。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如今學生所學基本上都集中在理論層次上,動手能力太差,眼高手低,和企業的需求脫節,使得企業沒有接受大學生實習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平時缺乏實際的工程訓練,安全意識淡薄,紀律性差,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得很多企業望實習生而怯步,不敢接受大學生實習。因此我們在制定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企業培養標準時,同時考慮了工程技術能力標準、工程管理能力標準和工程師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標準等3個方面,在注重學生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還兼顧學生的管理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同時設計學生在企業期間實習情況的評測指標,這些評測指標分為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果3類共12項目,各項目設定不同權重及考察要點,對每一項目進行強制排序。從而做到及時把握學生在企業的狀況,做到不斷反饋和修正。
3 結語
通過對往屆畢業生的追蹤調查和對企業的訪談,我們發現參加過“卓越計劃”的學生對現階段所從事的職業的認同度較高,相關企業對這些畢業生的滿意度也較高,這說明我校自動化專業實施“卓越計劃”的效果是明顯的,也一定能程度上反應了我們所指定的培養標準是合理的。然而無論是從全國還是單單從我校來看,“卓越計劃”的實施還都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的因素。而且一個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本身就應該植根在其所處的具體環境中,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時,相應的標準也應該隨之而修訂。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們將在總結已有經驗的同時,不斷的完善我校自動化專業“卓越計劃”的培養標準,以不斷改進、不斷修正為原則,建立一種內部機制不斷強化該培養標準的外部適應性[1-5]。
參考文獻
[1] 劉建東,戴波,紀文剛.“卓越計劃”的宏觀模型及評價體系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46-52.
[2] 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師搖籃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0,(8): 9-10.
[3] 戴波,紀文剛,劉建東,等.以工程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線的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C].2011北京CDIO區域性國際會議,北京,2011.
[關鍵詞]卓越計劃;教學改革;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91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20-0-02
“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舉措,是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大教育改革項目?!白吭接媱潯卑ㄗ吭焦こ處煛⒆吭结t生、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農林人才等教育培養計劃。自2010年教育部啟動卓越計劃以來,我校“卓越計劃”教學工作得到較快發展?,F有7個國家級和1個省級卓越工程師專業、1個國家級卓越醫生專業、1個省級卓越法律人才專業和4個國家級卓越農林人才專業?!白吭接媱潯苯虒W管理工作對我們來說是一項新的課題,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本文介紹了我校在“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以期達到相互借鑒、共同提高的目的。
1 加強領導,增加投入
加強組織領導,增加經費投入,以保障“卓越計劃”工作正常開展。
1.1 建立組織機構
學校成立以校領導為組長,以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對“卓越計劃”工作的領導和指導;教務處設立卓越辦公室,負責對“卓越計劃”工作的組織和協調;試點學院成立工作小組,負責對本學院“卓越計劃”工作的具體實施和督導;合作企業成立實踐教育中心,負責“卓越計劃”工作在企業的具體安排和實施。
1.2 設立專項資金
一是近年來投入近100萬元,資助相關學院開展“卓越計劃”項目建設工作。二是在正常經費劃撥的情況下,一個卓越班每學年增加10萬元用于教學工作。三是先后投入近20萬元資助教師開展“卓越計劃”的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另外,在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學團隊建設等方面也加大經費投入,促進卓越計劃工作的開展。
2 建立卓越班學生選拔和淘汰機制
為保證人才培養的“卓越”性,首先是嚴格卓越班學生選拔。學校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建立完善了卓越班學生選拔和淘汰機制。
2.1 從在校生中選拔
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根據《卓越班學生選拔實施細則》文件精神,采用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選拔優秀學生進入卓越班學習。
2.2 通過高招直接錄取
在做好招生宣傳的基礎上,通過高招錄取組建卓越班。從招生情況看,卓越班學生高考成績明顯高于其他學生。
2.3 卓越班學生實行淘汰制
卓越班學生出現學業警告和記過以上紀律處分的,取消卓越生資格。同時,因其他原因,難以適應“卓越計劃”學習要求的,本人提出書面申請,經學校卓越領導小組批準后,可退出卓越班。另外,大學一、二年級非卓越班學生成績專業排名前5者,可申請加入卓越班學習。
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采取積極措施,加強卓越師資隊伍建設,初步形成了一支專、兼結合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為“卓越計劃”教學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3.1 做好教師遴選工作
選拔教學水平高、科研項目多且有企業背景的優秀教師從事卓越計劃教學工作,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
3.2 強化教師實踐能力培訓
積極創造條件安排相關教師到企業接受培訓和鍛煉,以增加企業經歷、強化行業背景和提升實踐能力。同時,鼓勵教師開展產、學、研合作,以提高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
3.3 做好企業任課教師選聘工作
選聘有一定教學能力、實踐工作經驗豐富且具有副高以上職稱人員從事卓越計劃教學工作,并履行相關聘任手續。
另外,在外出進修、掛職鍛煉、職稱評聘及教學資源配置等方面優先考慮卓越計劃教師。同時加大課時補貼,卓越班教學工作量按普通班1.5倍計算,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
4 構建創新人才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
更新教學體系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是開辦“卓越計劃”專業和實施“卓越計劃”教學工作的核心,應給予高度重視。
4.1 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經過廣泛調研,在合作企業的深度參與下,各“卓越計劃”專業分別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如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按照“厚基礎、精專業、強實踐、能創新”的指導思想,制訂了包括通識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和課外能力拓展”的五模塊人才培養方案,旨在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又如卓越法律人才專業培養方案突出了“三個注重”,即注重學生的基礎能力培養、注重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和注重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
4.2 建立“3+1”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3+1”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按照“走出去、走回來、校企交替、學用相長”的改革思路開展教學工作,具體為2.5年(學校)+0.5年(校企)+0.5年(企校)+0.5年(企業)。其中兩年半在校學習通識教育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接著半年在校學習專業技術核心課程并到企業進行工程認識和生產實習;接著半年在企業開展職業素養實訓、現場操作和企業項目設計,然后回到學校學習選修課并完成全部課程設計教學任務;最后半年主要在企業完成提高綜合能力的畢業設計教學任務。
5 加強實踐教學改革與建設
實施“卓越計劃”最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在這方面實踐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5.1 加大實踐環節力度
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力度,首先,從人才培養方案源頭上增加學時學分,加大實踐教學比例,以保證實踐教學環節時間。同普通班相比,卓越班實踐環節高出10學分以上。其次,加強實驗室建設和學生創新平臺建設,強化實驗教學,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驗環境。再次,是重視畢業設計,要求學生畢業設計應由校企教師共同指導完成,畢業設計題目應來源于相關企業并能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如技術改造、科技攻關和項目推廣與應用等,使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轉化為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5.2 遴選合作辦學企業
加強校企合作是實施“卓越計劃”的重要一環。在遴選合作辦學企業時,一方面要考慮企業與學校是否“匹配”,另一方面要考慮企業能否積極參與學校教學工作。我們以企業能夠深度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為條件,包括培養方案制訂、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研究、畢業設計指導和培養質量評價等;以學校多形式服務合作企業為紐帶,包括項目合作、產品開發、員工培訓、人才輸送等,先后建立了一批效益好、科技含量高、技術先進的合作辦學企業,并形成了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和機制。
5.3 建立企業實踐教學模式
在“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合作企業參與教學的主要方式有技術人員的講座和報告、現場教學、各類教學實習、畢業設計和技術創新等,從中可以看出主要為涉及學生能力培養的實踐環節。對于累計一年的企業實踐環節,我校相關卓越工程師專業探索形成了“分段漸進式”教學模式。第一階段為企業認識實習,第二階段為企業生產實習,第三階段為企業崗位實踐,第四階段為畢業設計。通過實施“分段漸進式”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逐漸得到加強,提高其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卓越計劃;大學教育項目;培養計劃;聯合實驗室;光電信息工程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3)06?0066?02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教育部2009年推出的一項重大的教育改革試點項目,是高等工程教育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強化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創新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機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教改項目。通過“卓越計劃”的實施,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推進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本文以我?!白吭接媱潯钡脑圏c專業光電信息工程為例,積極探索并不斷完善這一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國際知名信息技術企業QNX/TI中國大學教育項目資助的NUPT- RIM/QNX-TI光電應用聯合實驗室為平臺進行校企深度合作,培養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光機電工程技術人才,實現卓越計劃之實施初衷。
一、光電信息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實施目標、培養標準和培養要求
(一)實施目標
為了完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培養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光電工程技術人才,教育部進行工程教育改革而啟動實施“卓越計劃”。我校光電信息工程專業是“卓越計劃”的試點專業,為積極參與教育部 “卓越計劃”,探索我校光電信息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培養新模式,促進相關專業建設水平提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優秀光電類工程技術人才,學校對 “卓越計劃”的實施進行部署。預期經過4年“卓越計劃”對光電信息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學校形成成熟的光電類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工程教育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的社會效益顯著,對其他相關專業建設具有顯著示范作用。
(二)培養標準
經過“卓越計劃”培養的學生熟練掌握光電信息工程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門知識,必要的生產實踐及試驗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了解本學科前沿發展動態和方向,并具備較強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創新素質、創業精神、社會交往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組織管理能力和國際視野??梢詮氖鹿怆娦畔⑾到y的設計、研發、制造、營銷、服務或相關項目過程的實施、使用及維護,也可承擔企業管理、生產技術管理及企業市場運營等工作。
(三)培養要求
按本校光電信息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培養的學生應具備較全面的光電知識、較高的能力和素質為。學生應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管理組織能力和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應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
[收稿日期] 2013-07-12;[修回日期] 2013-10-10
[基金項目] 南京郵電大學人才引進項目(NY211042);江蘇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學研究計劃項目(TJ212031)和QNX/TI大學教育項目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喻春雨(1976-),女,遼寧沈陽人,南京郵電大學光電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光電成像與圖像處理;韋瑋(1960-),女,北京人,南京郵電大學光電工程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光電功能材料研究與制備.
基礎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能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數學、光學與光子學、理論物理、電子技術、光電檢測、光電成像、光電顯示與存儲、圖像信息處理及計算機應用、市場經濟學、經濟法律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具有本專業必須的設計、研發、使用、維修及管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具有本專業領域某個專業方向必須的專業知識,并了解其科學前沿和發展趨勢;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及組織管理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工程實踐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能熟練使用一門外語,并兼修第二外語。
二、基于大學教育項目的光電信息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實施方案
(一)學??傮w“卓越計劃”實施方案
借鑒國內外工程教育成功經驗,遵循“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以我校光電信息工程專業為依托,以培養“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求創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目標,以校企聯合實驗室為平臺,以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以及教學方法與形式改革為核心,以高水平工程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積極探索和創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合理制訂“學校工作方案”和“專業培養方案”,以光電信息工程專業等先行試點專業帶動其他專業,爭取我校所有工程教育專業在“十二五”期間完成“卓越計劃”申報工作并成功加入國家級或省級“卓越計劃”試點。除制定政策外,學校對試點專業每年投入數十萬經費,以支持“卓越計劃”實施。
(二)以QNX/TI大學教育項目我校實施光電信息工程專業“卓越計劃”
TI與QNX目前在中國著名高校推行大學教育項目[5]。眾所周知,TI成立于1930年,總部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是全球領先半導體設計制造公司,它的技術應用從數字通信娛樂、醫療服務到汽車系統無所不在。QNX是黑莓RIM的子公司,成立于1980年,總部位于加拿大渥太華,是嵌入式系統領軍者,其產品應用包括:網絡路由器、車載遠程信息處理裝置、工業控制系統、醫療設備、安全防衛系統等。
為積極拓展在華業務,QNX于2010年8月上海世博會期間推出中國高校計劃,此計劃由QNX聯合TI共同實施,展現軟件對于系統運行在降低開發時間、成本上的重要性,為中國頂尖工程院校(以車輛研究為主)提供有力支持。此計劃已于2011年暑假在中國教育部備案,并將在5年內發展30家高校成員,目前以清華為首的十幾所高校已加入該教育項目,我校是唯一的光電應用技術高校成員。此教育項目有助于提高我校在光電技術領域的教學水平,學生通過接觸QNX嵌入式軟件和TI硬件產品,能夠進行更多以實踐為基礎的技術研究,有效的將光、機、電結合,更好地為將來的職業生涯做準備。
我校涵蓋信息類專業比較全面的高校,有實時嵌入式系統專職教師,具備RTOS平臺研發經驗并熟悉Vxworks、Linux系統和源碼,對于掌握QNX技術具有良好基礎,同時對TI產品已經比較熟悉。充分利用QNX/TI教育項目為我校提供的軟件(QNX Neutrino微內核實時系統平臺)、硬件(TI OMAP3530為基礎的Beagle Board開源社區開發平臺)及相關參考設計部分源代碼,初步建立兩個實驗平臺,分別是醫療系統實驗平臺和智慧汽車實驗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