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0 18:32:33
序論:在您撰寫藝術消費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消費時代的藝術變化
視覺藝術在消費時代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視覺消費化,二是泛媒介化,三是消解藝術生產者與藝術消費者的界限。
1、視覺消費化
視覺消費化,隱含了視覺藝術經典語言在消費時代的“白話化”和視覺圖像刷新的快節奏性特質。在消費時代,消費文化的視覺可感性在不斷刷新受眾的視覺印象,追逐刺激暴烈的圖像逐漸成為視覺藝術家的創作目的。wwW.lw881.com從消費信息的營銷理念出發,藝術比任何時候都強調它的視覺感受。特別是非常態美感的視覺沖撞,語言和媒材由此從表述的功能中獨立出來,顯示出視覺藝術家在文化營銷中強化感官刺激的企劃策略。
在這個消費時代,傳統繪畫的文化敘述也常常演變為視覺快餐。比如傳統文人畫的荷花是“文化符號”的荷花,不論的荷花還是老缶的荷花,他們的作品并不在于表現荷花的真實性,而在于用個性化的筆墨表達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寓意或文化隱喻。在消費時代,這個“文化符號”的荷花卻逐漸演變成“視覺符號”的荷花。如在張桂銘的作品中,不論荷葉、蓮蓬還是水鳥、游魚都被平面化地切割分離,作品像色彩分割派那樣將碧綠、粉綠、中黃、土黃、普藍、土紅填涂在分割的塊面中,以顯示對象中本不存在的斑斕的色彩。這種以草書用筆編織的線與色塊的構成,已無關荷花本體形象的表達,重要的是能否產生新的視覺沖撞。
作為傳統中國畫的媒介語言,筆墨是傳達藝術主體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但進入視覺消費時代,傳統文人畫筆墨不僅被還原到沒有文化身份的“水墨”和“彩墨”,而且追求畫面外在形式感的新鮮刺激,由此把“圖式個性”作為當代中國畫最重要的創新課題。所謂圖式個性,是指畫面整體的結構、造型、空間、視角、色調、氛圍、意境上顯現出的個性區別,它強調視覺感官上的節奏、韻律、張力和錯覺。①圖式個性所呈現的藝術主體的個性往往是隱蔽的,它呈現的是視角與視覺的獨特性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審美體驗的獨特性。周韶華就曾說:“沒有藝術語言的震驚力量,就不能震撼人們的視覺神經;沒有超常的現代結構語言,就談不上藝術語言的現代化?!雹谠谶@里,作為傳統藝術規范和標準的“筆墨”失去了以往的效力。
2、泛媒介化
泛媒介化,一方面指視覺藝術從主流意識形態的制約性轉變為技術意識形態的操控性,由此將當代一切視覺信息技術的媒介都作為藝術媒介;另一方面則是傳統視覺藝術的分類邊界瓦解,各種媒介藝術特質的換位與整合。泛媒介化是消費時代藝術對媒介資源最大化利用,從現成品到人的軀體,幾乎沒有什么媒介不可以作為藝術的載體。
新時期以來,視覺藝術的發展就體現為由主流意識形態制約性向技術意識形態操控性的轉變,即由政治意識形態到媒介意識形態的轉換。在’85新潮美術之前,美術的發展與繁榮除了以往所注意到的諸多因素之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卻又常常被忽略的因素,這就是權力話語與主流意識形態掌控下的美術體制的功能對美術創作的巨大影響。這種美術體制的運作模式,首先要處理的是美術創作與政治的關系問題,美術的政治化自然就成為這種政治社會美術的主要特征。’85新潮美術之后,特別是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及藝術市場的繁榮,美術的意識形態性逐漸淡化,而其商業性逐漸增強,原有的高度意識形態化的美術體制漸漸失去了獨尊的地位,市場化、商業化的運作模式開始發揮巨大的作用。在這樣的經濟社會,一切視覺信息技術的媒介既是連接藝術與社會、實現藝術的社會價值和推動藝術不斷刷新的手段與動力,也是藝術本體不斷超越的載體。
非物質消費的“民主化”意識,還促使藝術內部的界限消失,藝術變成一種無限擴大媒介的混合體。美術,已不再是國、油、版、雕唱主角,連、年、宣唱配角的媒介尊卑性;已不再單純是架上經典藝術的形象塑造性,而是模糊不同藝術語言的邊界、創造個性化的媒材乃至利用大眾媒體或日常物品形成的泛圖像性。獲第二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金獎的劉俐蘊的《山水圖卷》,用棉花和白絲綢將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圖式和意境闡釋為具有現代燈光和空間的一種場景。這個從經典藝術的角度既不能歸類中國畫,也不屬于雕塑的作品,正是利用大眾性的媒介營構了幽雅、恬靜、神秘而獨特的空間審美境界。這個可以讓普通觀眾自由進出的空間裝置,正體現了消費時代藝術媒介無限擴展的可能性。作為一個巖彩畫家,胡明哲參加第二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的作品卻是《自然痕跡》裝置,作品將不同質地的織物和纖維營構在獨特的空間中,展現了作為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細膩。裝置作為新興的藝術種類,改變了人們觀賞雕塑時環繞作品的被動性,而是讓人們直接進入空間。在某種意義上,裝置是介于環境和雕塑之間的藝術,是雕塑的環境化,是有觀念和意蘊表達的環境藝術。走向媒介綜合,正是技術信息化對傳統架上藝術的整合。因為沒有數碼成像技術、沒有電子影像,行為、裝置、錄影便難以廣泛傳播,甚至也不足以成為藝術。在某種意義上,這些新媒介藝術就是現代傳媒的產物,超大型社會傳媒機器和國際互聯網既是這些新興藝術的載體,又是它們的消費對象。也正是科學技術的支撐,才加速了新媒介藝術的生產速度,加速了新媒介藝術的消費速度。
3、藝術生產者與藝術消費者界限的消解
藝術生產者與藝術消費者界限的消解,既是非物質消費“民主化”意識的深化,也是非物質消費“民主化”引發大眾文化化的必然。大眾文化的本質,是文化大眾化的平等參與性,而大眾的參與性和平等意識,必然會引導文化消費者成為文化生產者;或者說,文化生產者也成為自身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具有快餐消費特征的當代藝術,為每個普通人提供了平等的藝術參與、藝術創造和藝術消費的機會。那些在生產型社會中需要高難度專業訓練和學養修煉的架上藝術,日益減少了它們的文化影響力,而專業技術含量少或者根本不需專業技術的裝置、觀念、行為、影像日漸顯出其普及性。特別是數碼相機、dv和拍照手機已成為大眾日常消費的時候,普通人就可以完成一個畫家的夙愿、一個導演的夢想、一個藝術家的名利。因此,當代藝術已疏離了人文塑造的技藝,而把具象、實物和現場作為圖像的人文觀念。這種文化理念正是物質消費的“民主化”模式帶來的文化平等意識,不僅非物質的消費是平等的,而且非物質的生產也是平等的?!叭巳硕际撬囆g家”,是消費時代對藝術家作為社會文化貴族身份的消解。藝術與非藝術區別的消失和藝術與生活界限的消失,最終抹平精英與大眾文化的兩極。
消費時代的藝術人文特征
從鄉土大地的詩意到都市人文景觀的時尚,這種作為視覺快餐式的消費時代藝術的轉換,無疑都以都市文化和都市人文為主要觀照對象,它所面對的文化命題,也極大地區別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的文化理念。中國的城鄉關系由原來的農村包圍城市和農村供養城市的關系,轉變為城市經濟輻射農村,城市文明帶動農村這樣的新型關系。③與鄉村相比較,當下中國城市是一種更為活躍的多元價值世界。
消費時代視覺藝術所轉換的文化視野,在審美意象上,往往以都市人物和現代化的人文景觀為觀照對象;在審美角度上,往往從原來的“城市作為惡之象征”的批判性姿態轉換為日常生存狀態的描寫和揭示。李孝萱,劉慶和、田黎明、周京新和何家英所表現的都市人物,都不再是從物質生活上否定都市文明的概念。劉小東、忻東旺、毛焰、石沖的作品注重以當下都市人物形象為表現對象,他們以平凡、本真、貼切和自然的視點審美凡俗人生。“他們不是英雄,雖然不過是平庸的凡人,但正是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時代的總量?!彼麄兊淖髌芬杂钩I顬殛P注焦點,不是描繪飛揚的人生,而是表述安逸和勞作的永恒。他們的作品關懷和欣賞那些都市普通人,特別是城市新型階層農民工的生存努力和為了生活所作的退讓,即使這種努力是瑣碎的,這種退讓是陰暗的。喻紅、申玲、劉曼文的作品還以性別生存為文化命題,切入女性在當代社會性別生存的真實境遇與艱難處境。生活在當下都市的女性,表面看來已擁有更多的權益,可以接受教育、豐富思想,也有獲得工作、自立的機會??伤齻兊恼鎸嵕秤鋈蕴幱诹觿荩跊]有獲得真實的性別平等地位以前,她們不過是“有美的軀體以身體悅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悅人的被動者”。
消費時代這種藝術觀照對象和受眾主體的變化所形成的新的文化命題,自然也造就了消費時代的藝術人文特征。這些特征主要表現在審美認識的游戲化轉向、精神俯視的物欲化轉向和類關懷的個體性轉向等方面。
1、審美認識的游戲化轉向
審美認識的游戲化轉向,是美術在消費時代從審美教育的認識關懷,轉向審美休閑的娛樂性關懷。
一個不容忽視的歷史現實是:’85新潮美術之后,美術從政治的美術、社會的美術、文學的美術、責任與工具的美術,回到形式的美術、語言的美術、本體的美術和文化的美術。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消費社會的逐漸顯形,美術創作逐漸走向大美術的媒介整合,逐漸顯露出追逐視覺消費的休閑娛樂性。這種意識形態工具角色和文學角色的淡化,意味著美術已演變為意識形態的邊緣而成為大眾消費市場的商品。④它不必再負載傳統的重壓,因襲沉重的歷史包袱,扮演認知說教的角色,而以一種輕松游戲的心態并通過與金錢交換的方式來實現藝術的價值。
因此,作為文化消費的視覺藝術,在通過消費實現社會價值時所表現出的人文關懷,更多的是與受眾的親和性與娛樂性。消費時代最典型的藝術,都不是那些被動性的經典藝術種類,而是具有強烈參與性、互動性的裝置、影像和行為藝術。這種人文關懷的目的,也是游戲化大于審美教育化。正是從消費文化的游戲化角度,你才能在威尼斯異域情調的文化之旅中,解讀蔡國強獲威尼斯第48屆雙年展國際獎的《威尼斯收租院》時空錯置與文化錯置所形成的游戲性的沖突和對比;你才能在歐美休閑一族的女士們中,體驗在異質文化圈書寫出一種跨越文化差異“新語言”的趣味性;你才能在宗教信仰與儀式最濃郁的國土,闡釋谷文達人發裝置《聯合國》在不同的種族和地區產生的游戲圖騰的文化反響。這些作品無關于生活、情感,無關于個性、風格,也無關于形式和美感,它們運用的修辭手法,諸如復制、挪用、戲仿、反諷,幾乎是諷刺與幽默綜藝晚會最常見的娛樂手段。由此可見,這些作品的非審美性,更多的是站在漫畫化、喜劇式的游戲角度,把重大的、嚴肅的、甚至是深刻的社會、人生和文化問題化解在幽默的戲謔與機智的娛樂中。社會、人生和文化問題,本來是沉重的,但消費時代的這些新媒介藝術卻把它變得像相聲、小品里的段子似的輕松和愉悅。這正是消費文化大眾化的典型表征。
2、精神俯視的物欲化
精神俯視的物欲化,使消費時代的人文關懷失去了悲壯的意味。如果說,消費時代的視覺藝術是“欲望的感性顯現”,那么,它所體現的人文關懷,是用精神的“低姿態”與生活對話。世俗的一切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顯得那么重要。
審美認識的游戲化轉向,導致了以往社會那種精神詩意與神圣的失落。它所體現的人文特征,往往是忽視或者放棄精神、情感的訴求,消解生產型社會藝術的道德感召和現實批判。羅丹(auguste rodin)的雕塑《老婦》(又名《歐米哀爾》)以藝術的嚴肅性表達了悲劇性的人文關懷。在這個用凝固性的雕塑語言表達的真、善、美的道德批判中,“老婦”形象通過創作主體的“精神俯視”所呈現的憂患意識反而獲得了精神凈化。而參加首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的瞿廣慈的《英雄》,把本是“英雄”的形象日?;?,那里已沒有“英雄”非凡的氣概和崇高的精神,只有挾裹在詼諧戲謔中的玩世不恭。羅丹的《老婦》和瞿廣慈的《英雄》所表現出的審美變化,揭示出消費時代的藝術人文特征,已發生了從理想、憂患、崇高的精神悲劇性,向實利、詼諧和休閑的精神玩偶性的轉換。
被商業殖民化的視覺審美,把“美”作為欲望的感性顯現。精神俯視之所以物欲化,是和現實生活的審美化或藝術化分不開的。在生產型社會,人們一方面更多關注產品的物性特征、使用與實用價值,另一方面也因清貧的物質困窘而用豐贍的精神作為補償。如果說,生產型社會強調的往往是藝術的生活化,在強調藝術與生活聯系的同時,因現實社會物質的困窘而使藝術與生活分離、生活不等于藝術,生活只有通過藝術的“超越與理想化”,才能達到逼近而超越生活的一種藝術審美境界;那么,在消費型社會,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已發生了某種變化,即生活的審美化。在這種新型的關系中,因物質產品的消費性特征而強調藝術對生活的“進入與現實化”,追求的是一種生活酷似藝術審美的人生境界。⑤可見,精神俯視的物欲化是生活審美化的結果:人們一方面更多地關注商品的符號價值、文化特性與形象價值,另一方面則是這種“詩意”的物質和審美化生活消解了整個社會的精神維度,當審美化成為消費時代衡量生活質量的尺度與杠桿時,物質困窘社會的藝術人文關懷,就從精神俯視轉化為精神的“低姿態”。
3、類關懷的個體性轉向
類關懷的個體性轉向,是以社會生產的相對過剩為基礎的。馬克思曾在為創作《資本論》而寫下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把“以物的信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他認為:“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⑥顯然,類關懷的個體性轉向,是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結果,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進步。
“英雄”和“理想”在消費時代的失落,揭示出“個體關懷”在現代文明中凸現的社會價值。在生產型社會中,物質尚不能完全滿足個體生活的消費,因物質貧困而產生對富裕生活與社會平等意識的向往,因物質貧困也使得個體與個體之間相互依存,類意識是生產持續性發展的必要社會意識,“精神俯視”的憂患意識也是生產型社會最典型的人文關懷。只有物質的貧困,才有精神的苦難;只有精神的苦難,才有理想和英雄。可以說,類意識和精神俯視都是“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思想根源。群體利益,形成群體倫理的道德規范,建立在這種道德規范之上的人文關懷,也以道德批判作為主要的審美價值?,F實主義所表達的人文關懷,實質上是生產型社會以“真”和“善”為道德批判的審美判斷。當社會進入消費時代后,因社會物質的變化而發生社會意識的某些轉化,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使個人消費獲得極大的滿足,“人”從群體的物質依賴中獨立出來,物質的豐贍使個體消費成為可能。而消費的實質,是個體欲望的實現。因此,消費時代的人文關懷更多地是從類關懷到個體關懷,作為類意識象征的英雄主義與理想主義在消費時代失去了語境,個體意識、普通人的思想情感成為藝術表述的主題。
消費時代是一個藝術個體關懷和個人化時代。藝術創作被各種個性獨特的創作理念所包圍,成為藝術家實驗新的創作載體與形式的跑馬場。錄像、攝影和數碼技術在記錄與表達個人感受時所具有的直接性,和年輕一代藝術家的知識結構、生活背景與心理需求十分吻合,他們以紀錄、拼貼、復制數字處理等不同方式構筑的圖像世界,既捕捉了外部世界的變化,也營構了自我滿足的空間。他們的作品所顯示的人文關懷,往往不是對公共人文精神或人文問題的切入,而是“自我視角”的“個體關懷”。正像波伊于斯(joseph beuys)的許多作品一樣,他的《油脂椅》顯然不會產生公共性的人文意義,那“黃油”和“毛氈”所產生的人性溫暖,只屬于他個人的經歷和體驗。因為越是個人化、個性化的東西,越需要新的表現形式來支撐。為把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人性感悟方式表現出來,個性化的觀念與語言追求便再所難免。而個性化觀念與語言追求,也將賦予藝術以全新的面貌,給人全新的視覺審美體驗。這種對于都市人的個體意識關懷和全新的個體表達方式,更適應與符合消費時代人們的視覺心理。
這種不是以人類命運拯救者的“精神俯視”面目出現,而是以各自個體的平等性身份(包括性別身份)生發的一種“自我視角”的“個體關懷”,所顯現的消費時代的藝術人文特征,是和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傳媒與網絡所擴大的私密空間的信息傳播、所提供的全球共享的個體終端聯系在一起的?,F代傳媒與網絡在擴大“自我視角”的同時,也復制著“自我視角”。電腦晶片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已預示了這個充分享有“個性”和“民主”的時代,恰恰因高度的標準化物質消費而釀制行為方式與思維模式的某種類型化。即物質消費的標準化導致非物質消費的標準化。唯其如此,消費時代所呈現的“自我視角”的“個體關懷”,才具有藝術人文特征的現實意義。實際上,這種“自我視角”的人文意識,是對人類命運“精神俯視”的消費化,而藝術的人文關懷作為人性的內核并沒有徹底消解。
在消費時代,藝術的人文關懷還轉化為文化關懷。文化問題之所以成為藝術問題,一方面是由于經濟全球化引發的世界范圍的文化碰撞與沖突,成為隱藏在全球性市場經濟背后最重要的社會現象;另一方面則是國際間的物質與非物質的消費市場流通日益頻繁和緊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人文關懷,都共同面臨著文化錯置與文化解讀問題。因此,藝術與人的關系也轉換為藝術與文化的關系。在科學技術、商品經濟及其市場化、傳播媒介、大眾階層的形成等綜合因素作用下,“藝術”已經成為“藝術文化”,一種適應當代社會的意義符號的生產與消費系列。藝術文化性成為關注的焦點,藝術不是獨立的語言作品或審美對象,而是一種文化形態。蔡國強的《文化大混浴》以不同膚色的人在中藥浴缸的混浴,所表達的是不同膚色的種族文化在當代全球化語境中的交互作用,如果說這個行為裝置也存在自己的藝術“語言”,那么這個“語言”是作品在西方文化語境的復雜作用下的產物,而作品凸顯的意義,也是在西方特定的文化語境中的公眾閱讀行為。像我們不能單純地從審美上解讀蔡國強的《文化大混浴》一樣,當藝術的人文關懷轉化為文化關懷時,藝術作品既有審美因素,也有非審美因素,不存在單純的“藝術”或“文化”,而是一體化的實存。當代藝術的概念也因此演變為“藝術文化”概念,并與其他因素諸如政治、經濟、非藝術文化之大文化語境構成互動關系。
總之,當下中國藝術體現了中國在全球化市場經濟中,因消費型社會的形成而發生的藝術人文特征的某種變化。這種新型的人文特征,既具有全球化消費時代的共同性,顯示出中國在世界多元藝術格局中占有的份額,又具有消費時代藝術的中國文化特征,呈現出中國文化的當代性和時代性。
①見尚輝《從筆墨個性走向圖式個性——20世紀中國山水畫的演變歷程及價值觀念的重構》,《文藝研究》2002年第二期。
②周韶華《上官超英的特寫意象結構》,《美術》2000年第4期。
③參見楊揚《城市化進程與文學寫作的改變》,《文藝報》2004年1月31日。
④參閱寧逸《消費社會的文學轉向》,《文藝報》2003年10月14日。
把藝術的墮落歸結為貨幣的腐蝕是非常不公平的,因為如果說貨幣帶來了藝術墮落,那么藝術所賴以生長的社會體制也同樣能帶來藝術的墮落,因為它們都是不帶任何主觀意志的中立物。對于貨幣的偏見其實主要來自使用的行為方式以及使用者的價值立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唯一可以被統一認可的游戲規則就是用貨幣來衡量事物的價值,沒有其他更為中立的方式。作為一種普遍性的交往方式,貨幣所帶來的也必然是一種普遍性的價值與文化。當我們在評判、描述以及交換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將貨幣這一客觀事物作為關聯媒介,從邏輯上來說也是非常有效的。
在當前的藝術品拍賣市場,藝術品的成交價格不斷被刷新:奧地利的克利姆特作于1907年的《黃金畫作》拍出了1.35億美元的高價;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4.255億元的高價成功拍賣,創造了華人畫作拍賣的紀錄;保羅?塞尚的作品《玩牌者》更是令人咂舌,成交價格為2.5億美元。拍賣價格的高昂當然與拍賣的操作(或炒作)程序有關,但毋庸置疑的是,藝術品作為商品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藝術已經成為消費社會里展示貨幣的場所,完全可以放在市場語境中加以解讀。貨幣與藝術的進一步緊密勾連,并不是藝術的末日,因為如果我們回溯一下現代藝術概念確立的過程以及藝術尋求獨立性(藝術自律)的進程,就會發現貨幣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與今日的狀況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
一般認為,現代藝術系統是直到18世紀才開始確立起來的,克里斯特勒(PaulOskarKristeller)在其非常著名的文章《藝術的現代系統:一種美學史的研究》①中,詳細考證了西方藝術概念的演變以及確立的過程。在克里斯特勒看來,有很多因素導致了現代藝術概念的確立,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而又互相聯系的因素不可忽視:一是業余愛好者對藝術興趣的不斷增長,另一個與此相關的是新興藝術市場體制的確立。這兩個因素之所以如此重要,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專業的批評家很容易受到自己知識背景的局限,而業余愛好者只是為了對藝術作品進行欣賞,不需要太過專業的藝術知識,這樣反而具有優勢,使得這些愛好者能夠在不同的藝術門類間進行比較、評析,從而尋找到不同藝術的共同特性。而業余批評家的崛起又是與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民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②只有越來越多的普通大眾投入到藝術品的交易中,藝術品的市場才會逐步由私人委托體制向匿名的潛在購買者體制轉變。轉變的結果就是藝術家不再是為某一特定的個體消費者或資助人創作,不用考慮特定消費者的特定要求,而是面向市場,按照自己的觀念、審美趣味來進行創作。③因此,一種脫離實際目的考慮的、以藝術家個人的自由創造為核心的現代藝術觀念應運而生,藝術在成為商品的同時,更大范圍地面向市場及潛在消費者。對于這種現實境況,伊格爾頓有著非常精到的分析,他說:“當藝術成為一種商品的時候,它從教堂、法庭、國家等傳統的社會功能中解放出來,從而進入市場并獲得一種自主性的自由?,F在藝術不再服務于特定的觀眾,而是服務于一切有欣賞趣味并且有錢買它的人。它的存在不以任何人和事為理由,可以說它是為自己而存在。它是‘獨立的’,因為它已經被商品生產所淹沒。”
后現代主義的小說作品是一個矛盾邏輯的產物,追求的是真實的虛構和冷漠的抒情。后現代主義小說在矛盾對撞中產生,在矛盾中發展,故意以麻木冷漠的態度,裸地向閱讀者昭示小說作品純屬虛構。而在后現代的詩歌創作中,詩人常常采用反諷的手法,將自己的思想和文化進行含蓄化地表達,欲揚先抑的創作手法對讀者形成了明顯的感覺沖擊力。由此可見,后現代主義的文學創作,就是通過矛盾對立的統一結合,打破有形與無形的傳統界限,將其糅合在一起,在矛盾碰撞與火花激蕩中將作者的感情加以宣泄,并將這種感覺和思維模式借助文學的途徑傳遞給讀者,傳遞給世界大眾。他們大聲地向世界宣示,這世界沒有什么可以不用文學手段表達的,文學并非清高地獨立于世,而應該是和人們的現實生活真真切切地聯系在一起的。后現代主義文學的創作與傳播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文學表達的認識,擴大了文學創作的領域和范疇,創作的形式也有了較大的突破。美國作家馮尼格在其小說作品《絕佳的早餐》中,直接采用圖畫這一畫面感最強的方式,將作品中難以言表的思想內容進行表述,拓展了讀者的思維空間,引發讀者的無限遐想。小說家庫夫在《臨時保姆》中,將小說的要素進行了劃分和打亂,108個獨立的片段單元使得小說的內容更為抽象,卻產生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片段進行欣賞等等。這就是后現代文學藝術家們創作的手法和技巧,在他們心中,藝術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他們將文學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了更為廣泛的闡述和發展。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冷漠孤獨的法國新小說和充滿嘲諷意味的美國黑色幽默小說。
二、后現代文學的發展與消費趨勢分析
西方后現代主義是繼現代主義之后,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受社會的現代性影響,主要是西方社會進入后工業化時代所形成的產物。其鼎盛時期是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受這一思潮影響,在西方當代文學中又形成了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新小說、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說、魔幻現實主義、投射詩、具體詩、語言詩等在內的不同文學流派。存在主義最早興起于法國,其后擴展到整個歐美;荒誕派戲劇和新小說最早也是始于法國,繼而漫延到整個西方文學界;“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源于美國;魔幻現實主義則由拉丁美洲開始,繼而影響到整個世界文學;具體詩產生于德語國家和拉美國家,而語言詩則興于美國;元小說的興起地域要廣得多,包括英國、法國、美國以及阿根廷等歐美國家。借助于全球化的力量,這些形成于歐美的西方后現代主義創作思潮很快就影響到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學,并在東西方文學之間形成了相互碰撞、影響和滲透。后現代文學的藝術消費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文學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而是將消費對象逐漸鎖定于文學的附加值上面。這種消費模式雖然并沒有改變文學作品的使用價值,但卻經過包裝加工,大大改變了其內在的價值。人們就是借著此種消費方式,來提升自我的存在感和認同感,強調自我或社會地位的確認和證明。當今社會,所有的社會消費或者說經濟消費,特別是文學的消費,都有一種欲望性消費的趨勢,追求的是沒有內涵的,膚淺的快餐文化,更強調的是一種身體或精神上的暫時性的獲得和壓力釋放。
三、對后現代主義文學的消費現狀的反思
文學對于人類自身來講何以如此重要?隨著時代的變化,存在多種不同的解釋。但是,無論有多少種解釋,文學所具有的基本意識形態價值、審美價值和文學意義都是無法被抹殺的。文學的后現代性是當代世界各民族文學發展進程中的共同特征,是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屬于文學共生與發展的產物。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樣,歐美后現代文學的藝術消費趨勢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是整個世界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然產生的產物,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轉性。首先,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后現代文學創作方法的多元性,使世界文學呈現出各個流派多元發展的態勢,進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學與各國文化的交流。其次,受高科技發展的影響,網絡文學的發展必定是利大于弊。雖然網絡文學是對精英文學的化解,但網絡文學的快捷性和娛樂性可以加快人與人之間思想交流的速度,在當代人快速與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中,網絡文學對后現代文學的傳播具有積極意義。第三,電子和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雖然是對紙質圖書市場和印刷業的極大沖擊,但是,圖像式和網絡式的文學作品對于人們的視覺可以產生更加強烈的沖擊力并以更加快捷的傳遞方式傳遞給讀者和觀眾。因此,以圖像和網絡形式出現的后現代文學,新穎的表現形式無疑為文學的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一方面歐美后現代文學消費的產生和發展,對世界文化的傳播交流和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唯有消費才有發展,這是眾所周知的不二定理。消費將原本高處不勝寒的,只屬于貴族階層欣賞的文化,向社會底層的文化素養不高的民眾展開了雙臂。在這里,無論高深還是膚淺,無論庸俗還是高雅,所有的文化、文學內容都被打碎打亂,并重新柔和形成了一種可以被所有階層都欣賞和喜歡的文化形式。同時,歐美后現代文學的藝術消費對于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歐美后現代文學的消費也不可避免地帶來消極的影響。首先、人們對于文學的創作,需要濃厚的文化積累和創作靈感的碰撞,同樣,文學的修養也要經過一定時期的累加和積淀。但是隨著消費趨勢的大行其道,直接就導致了文學作品的程式化生產,追求的是快速,以滿足消費者對快餐文化的需求。以迎合大眾,追求庸俗膚淺的商業化過程,對于文學的價值提煉和積淀是非常不利的,偏離了健康、積極的方向。歐美后現代文學的藝術消費趨勢對于人們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文學讀者來講,進行了消費至上,甚至拜金主義的價值觀輸出,從而攫取了大量社會財富。
四、結語
[關鍵詞] 當代文化 文化消費 當代設計藝術
一、文化的美學特質
在中國古代,“文化”一詞有觀念性和教化性之意,在西方,“文化”一詞產生于拉丁語,原意是對土地的耕種。中西方的解釋雖有所區別,但它們都把“文化”分作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兩種財富。就精神形態而言,文化可分為文字性文化(文學)和視覺性的文化(藝術)。由此可見,“文化”是在人類生產勞動的實踐中產生的,“文化”本身就包含著藝術,藝術自然而然孕育著“美”(即藝術的審美性)。
自從人類制造工具、發展生產以來,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形態的創造和完善的追求。從舊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等打制石器來看,其功能與形式之間有明確的關系。到新石器時代,石器采用磨制工藝,精巧細致,但仍以功能為主(如鬲、鼎、盆、盤、壺等,有的壺還增加了蓋、提梁、鈕等細節)。這一時期的日常工具的功能設計比較合理,造型也較完整,從中體現了設計藝術注重功能性的理念。所以有些工具一直延續至今。馬克思在研究動物的活動和人的有目的的勞動之間的區別時,得出美學的重要結論:“人也是按美的規律來制造”。而到奴隸社會,社會上層的統治階級使用的工具在滿足產品使用功能的同時,增加了許多圖騰和裝飾紋樣,表現了人類對審美的追求。因此,“文化”在人類的生產勞動中產生就具有美學的特質。作為美的藝術形式,以最初的滿足功能到功能與審美并重的設計藝術就與文化有著必然的聯系。
二、當代文化消費觀下設計藝術的轉向
1。轉向物質形態的消費文化
20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便進入后工業社會即后現代時期,文化發生了轉向——由形象代替語言,這成為文化轉型的標志。由于現代人對于由文字組成的經典文學名著閱興趣的減弱;對陶器、青銅器、雕塑等人類古老藝術形式的身體直接感受力日趨下降;對傳統的一些藝術形式的欣賞耐力的喪失等情況的存在,人們再如同閱讀小說那樣吃力的閱讀青銅器時,審美趣味就發生了變異,因而各種文化形態均被簡縮為視覺文化或影像文化。 “形象就是商品”說明視覺文化逐漸與市場社會相聯系。有人說,現代社會中只有兒童和真正的藝術家仍具有強烈的身體直接感覺,而大多數人的身體直接感覺已簡化為簡單的占有感。在經濟沖擊下的現代社會生活中,在經濟搭橋、文化唱戲社會趨勢下,文化成為產業,藝術成為消費品?!霸O計”是一個工業概念,設計在西方在15世紀以來一直被使用。從根本上說,工業設計和設計師是隨著歐美的工業革命及社會的需要出現的。隨工業產品的機械化批量生產,產品生產的分工不斷細化,使工業設計者、制造者和銷售者之間相分離,設計師開始成為工業生產和消費之間的調節人,從而在設計活動中有了“市場”的概念。設計的物質形態范疇表現為:設計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市場”而存在,設計的產品來充分滿足“消費文化”的物質需求。
2。轉向精神形態的藝術化傾向
從美學觀點來看,真正的文化中的美主要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存在于設計制作器物時思想情感的感性直觀性的表達,另一方面存在于以語言、文本為主體的文學和以線條、色彩、節奏、韻律為主體的藝術之中。由于物質形態文化向“視覺文化”轉變,如廣告、電影等大量的電子媒體和機械復制手段的視覺形象表現出對文字的壓制——既藝術對文學的壓制,已經成為可視物和慣常的文化現象。
文字性文化、視覺性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差別在于:文字是敘述性的,其意義的呈現需要一個領悟的閱讀過程,文字的形象性和美感因素在意義理解之中,比起視覺性文化來顯得次要一些。而視覺文化則是結構性和空間化的,其意義的呈現是通過色彩、線條、形式和結構的空間組織來完成,傳達信息和美感是瞬間的。產品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知覺結構作用于人們的視覺世界,當這種知覺形式和結構具有某種和諧、秩序之時,他們也具有了審美形式的特征,并與設計產品的功能因素、技術因素和美感因素一起,展示其審美文化的特征。以廣告為例,廣告是工業產品和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產者和消費者溝通的重要環節,在“市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廣告由最初的“廣而告之”的實施告之作用,到成為商業廣告整合策劃的一部分;廣告由傳統的依靠電視、廣播、報紙和雜志四大宣傳途徑之上又增加了網絡、媒體等視覺手段,構成以視象、聽覺、文字、意念為一體的視覺形象,文字少了,獨白少了,從而代表精神文化的藝術轉變的視覺形象在設計藝術的實踐中完成了。
3。審美具有了生活化的傾向
費瑟斯在談及后現代文化的歷史中論述了這樣一個事實:隨著后現代藝術的到來,藝術和生活之間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的層次差異消弭、后現代主義藝術通過對傳統藝術觀念的否定最終否定了藝術自身。藝術形態和美感結構不再是一種遠離生活和對抗生活的神圣精神世界,在視覺設計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也就是說藝術已經不再是高雅的、純粹的、審美化的文化活動,越來越接近生活化、大眾化——即已經進入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時代了。
隨著工業生產技術的發展和機械化生產形式的大量出現,藝術改變了他的生產形式,手工業制造逐漸瓦解。手工藝運動并不能阻擋時代前進的車輪,傳統藝術的崇高地位逐漸被顛覆,一些公認的“美”的“無價”的傳世之作都可以進行機械復制,能夠使其具有“美”的特征,使無價變有價,成為商品。在這一時期,藝術的美學理念向工業技術的退卻和妥協,反映了設計藝術和美的標準與現實生活的物質化形式的界限逐漸消失,正如杰姆遜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中所說:“美感的產生已經完全被吸納在商品生產的總體過程之中”。設計藝術作為一種創造性的行為,是一種將藝術的審美性完全建立在時間之上的行為,是一種將至美因素融入到物質形態產品來滿足現實生活世界中的大眾需要的行為。例如,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國興起的“波普藝術”把以往那種體現反抗世俗化生活的現代藝術轉變成了一種擁抱生活的藝術,追求用日常生活中最為通俗的形式、色彩結構,形成一種大眾化、市民化的風格,充當了藝術生活化和生活藝術化的文化英雄。與此同時,它也把表現創造性風格的設計藝術轉變成滿足世俗化需要的生活化藝術。從藝術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化角度來看,它的文化英雄角色無疑具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它把一種新的美學活力注入應用到時尚領域和設計領域。
三、當代文化消費觀下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
1。在發掘、掌握、運用好本土的傳統民族化元素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創作靈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本身文化和藝術的修養,藝術家的文化藝術修養與所在國家的民族社會文化有極大的關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設計而言,傳統藝術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重要的審美形式,設計的對象和主體正是人民大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對傳統藝術形式的保護和創新、挖掘和提煉是做好設計一個重要的途徑。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個虛空的概念,而是具體的存在于物化了的藝術形式之中,象國畫、戲曲中的黑白、虛實,象已滲入血脈中的的對中國紅的喜愛,象對祥云、龍的圖騰的認可等等。因此傳承民族的傳統藝術是豐富我們視覺藝術語言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是我們尋找和發現新的視覺語言、創造新的視覺文化的源頭。
文化資源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土壤,要及時保護我們的文化財富,并對其挖掘、轉化、提升,同時還要具有國際眼光。以三國文化為例:1991年初,日本學研出版社推出了《三國志》上下兩冊,以圖片解釋歷史,僅一個半月內就銷售了40萬部。在漫畫方面,橫山光輝所繪的《三國志》,連續暢銷3年,其總銷售量竟達到3000萬冊。日本還運用現代傳媒,生產各種有關三國的電子產品。如電動玩具方面,《三國志I》、《三國志II》在日、美兩國就銷售了76萬組。它提醒我們必須要充分發掘掌握運用好我們文化財富的了。蘋果公司的創始人說過,設計是人類創新最基本的靈魂,中國的設計界欠缺什么?缺少像日本的宮崎駿這樣既有創新精神又有民族責任感的世界級大師。日韓創意產業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發是既要模仿,又要超越,要在創作中融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這些均源于自信,自信是根。
2。及時溝通與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借鑒、運用好世界性的設計元素
全球化不等于全球的同化,而是更多的溝通和交流。中國需要世界各國的文化,世界也需要中國和其他各國的市場,溝通是互通有無,是雙向的,但在向西方學習過程中要注意不要迷失自我,要始終在立足本民族文化基礎上吸收和借鑒。
歐美電影海報設計的商業娛樂性很強,注意吸引人的眼球。歐美電影海報像是野獸派畫家與后現代藝術的結合,用最純粹、原始的色彩,最夸張、荒誕的意象拼貼出一件件沖擊你視覺的藝術作品。如:用簡單卻難忘的圖形元素設計表現面孔與人像的電影《藝妓回憶錄》的海報;用暗色調及簡潔圖形——黑暗中的眼睛和臉直擊心靈,引起觀眾的震顫的電影《驚聲尖叫3 》的海報;用靈動的色彩元素表現自然的美景的電影《海上鋼琴師》、《碧海藍天》的海報等。近年來中國的電影海報在借鑒國外作品同時又提煉本國傳統設計的元素,再加上特色的創意,出現了一批好作品,如《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我的父親、母親》等電影海報,是既有典型中國化設計元素又有世界性設計語言并把二者結合得很到位的經典性作品。
四、結語
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如何在吸收西方現代優秀設計成果,繼承和發揚中國的設計傳統,有效地調動和利用本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創建出中國的當代設計藝術體系呢?要用大愛去做最好的設計,設計是為全人類的終極關懷而做的。設計要在通往美的道路上的不斷創造,未來藝術設計應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國際化語言特征,應該尋求合而不同,獨聯融創、共存悠存。
參考文獻:
[1](英)邁克·費瑟斯通 劉精明:消費文化與后現代藝術[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5
[2]錢鳳根:現代西方設計概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
[3]托馬斯·芝勒:走向科學的美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
中國居民消費率數據的三個主要來源及特征
在當前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居民消費率數據主要有三個來源,其具體推算方法和特征如下:第一個來源是根據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及其結構中相應的居民消費與GDP數據比例推算,簡稱為支出法(下同)。其核算方法用公式表示為:居民消費/支出法GDP。由于該方法中推算涉及的所有數據都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數據獲取直接、來源權威,且保證了統計口徑一致,使其成為衡量宏觀居民消費率最常用的方法。在實際分析中,大量學者(李姝,2002;董輔祁,2004;何剛,2005;劉尚希,2008等)基于此得到的數據,給出了中國居民消費率偏低和存在下降趨勢的判斷。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該方法存在一些問題,如會受到國家統計核算體系調整等因素的影響。許憲春(2004)指出,統計核算的調整和完善會導致GDP和居民消費統計數據的變化,從而導致居民消費率的變化。第二個來源是根據31個省市自治區支出法GDP核算與結構數據的加總進行推算,簡稱為地區加總法。其核算方法用公式表示為:ΣCiΣGDPi,i=1,2,…,31其中,分別表示31個省市自治區,Ci表示各地區的居民消費,GDP表示各地區GDP1。該方法數據獲取沒有前一種方法那樣直接,不過還是比較容易獲取,而且數據的統計口徑一致,因此在宏觀層面數據難以直接獲取或存在誤差的情況下,不失為一個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如白重恩、錢震杰(2009)在推算勞動收入占比時,采用類似的方法進行分析,具體利用省際收入法GDP加總數據進行處理。但在分級核算體系下,該方法的準確性直接受到地區統計核算因素的影響。第三個來源是將微觀家計調查數據與宏觀支出法GDP數據結合起來進行推算。具體而言,是利用微觀家計調查得出的城鄉居民消費數據與各地區城鄉人口數據,通過加權推算出居民消費數據,然后與支出法GDP相比得出居民消費率,簡稱城鄉加權法。其核算方法用公式表示為:POPfarmCfarm+POPcityCcity支出法GDP,其中POPcity與POPfarm分別表示為城鄉人口數,Ccity與Cfarm分別表示對應城鄉家計調查的消費支出。該方法最為顯著的特點是有效減少了統計核算因素對數據的影響,但加權得到的居民消費的口徑比定義的小2,且加權的居民消費與支出法GDP的口徑存在不一致。在宏觀層面數據難以直接獲取或存在誤差的情況下,這種推算數據仍可以作為一個參考。如余永定、李軍(2001)推算中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時,采用類似的方法,具體利用家計調查的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然后乘以城鎮居民人口數而得到。根據以上三類方法得到的1978~2010年居民消費率變化趨勢如圖1。總體而言,以上三個來源各有優缺點(具體見表1)。就核算方法的特點而言,支出法和地區加總法數據獲取比較簡單,且統計口徑一致,是衡量宏觀居民消費率最常用的方法,但它們分別受到國家、地區統計核算因素的影響,尤其是考慮到我國統計核算體系正處于調整與完善的時期,這一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而城鄉加權法受到統計核算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存在統計口徑不一致的問題,即居民消費的統計口徑與GDP核算數據的統計口徑不一致,很有可能導致居民消費被低估。就數據的狀態和變化趨勢而言,支出法與地區加總法的數據在20世紀80年代初和2006年以來的這段時期內基本一致,但其他大部分時間段內支出法的數據大于地區加總法數據,這是由于分級核算體系造成的。其中,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兩者下降的幅度相差不大,從90年代中期到2010年各地區加總法下降幅度較小,而支出法下降幅度非常明顯。在整個時間段上,城鄉加權法的數據都小于支出法的數據,但兩者的變化趨勢很一致,即除2000年前后,兩者都保持著相對穩定的下降趨勢。三個指標的統計數據特征也有很大的區別,從均值水平上看,支出法為45.54%,大于地區加總法約2.7個百分點,大于城鄉加權法約3.6個百分點,從波動水平來看,支出法波動中等,方差為5.53,地區加總法波動最小,方差為5,城鄉加權法為6.1??梢钥闯觯邓胶头讲钌?,三個數據都顯示了較大的差異。這充分表明,由于來源的不同,導致了三個數據的狀態和變化趨勢彼此存在差異。更為重要的是,這也進一步表明三個來源的居民消費率數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誤差。
數據修正模型
由以上分析可知,不同數據來源的居民消費率數據有著不同的狀態和變化趨勢,且都存在誤差,不能準確反映居民消費的實際情況。而實際的居民消費率是不可能直接觀測到的,因此如何修正以上數據,從而減少和消除誤差,使之更能精確反映真實的居民消費率,本文借助加權法和狀態空間模型進行分析。(一)加權法支出法和地區加總法盡管都存在誤差,但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真實居民消費率的狀態和變化趨勢。基于此,本文引入Aruoba等(2011)分析GDP統計核算數據的加權法,構建一個組合的居民消費率,該數據的特征是其誤差比組合前的原始數據的誤差都要小,也就是說組合后的數據能夠更準確地反映真實居民消費率??紤]到口徑的一致性,本文選取支出法和地區加總法為基礎進行分析。具體模型構建如下:consc=λconse+(1-λ)consw+ut(1)其中consi,i=e,w,c分別對應支出法、地區加總法和加權法居民消費率(以下簡稱加權法),λ為權數,處于0與1之間。則(1)式表示加權法居民消費率為支出法和地區加總法的加權平均,故稱為加權法。當λ=1時,加權法等價支出法;當λ=0時,加權法等價地區加總法。因此,λ的選取成為此模型的關鍵,本文以測量誤差的方差最小的標準確定。首先,根據(1)式得到三個居民消費率與真實居民消費率的測量誤差關系為:ec=λee+(1-λ)ew(2)其中,ec=cons-consc,ee=cons-conse,ew=cons-consw,分別加權法、支出法和地區加總法與真實居民消費率的差,即測量誤差。cons為真實的居民消費率。(2)式顯示加權法的誤差為支出法和地區加總法誤差的加權平均。進一步令E(ec)=E(ew)=0。對(2)式左右兩邊求平方期望,可得:E(ec2)=λ2E(ec2)+(1-λ)2E(ew2)+2λ(1-λ)cov(ec,ew)(3)左邊即為組合消費與真實消費的均方誤差(即方差)。本文參考RyanGreenaway-McGrevy(2011)的做法,使(3)式達到最小(鑒于此,加權法也可稱為均方誤差最小法)。求極值可得最優λ為:λ*=σ2w-σewσ2e+σ2w-σ2w=σ2w-ρσwσeσ2e+σ2w-2ρσwσe。(4)其中,σ2i=E(ei2),i=e或w,σew=Cov(ee,ew),ρ=Corr(ee,ew)。最后,本文根據支出法和地區加總法數據計算σ2e=E(ee2)=2104.512、σ2w=E(ew2)=1860.881與ρ=0.922,此時可得最優的λ*=0.115。當λ*=0.115時,(1)式為consc=0.115conse+0.885consw,則通過此關系式得到加權法居民消費率的結果如圖2所示:(二)方法拓展:狀態空間模型以上加權法能夠有效減低統計核算數據帶來的誤差,但無法剔除統計核算體系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其準確性仍存在問題。進一步,考慮到真實居民消費是一個不能被直接觀測到的指標,本文借鑒RyanGreenaway-McGrevy(2010)狀態空間模型分析GDP統計核算數據的方法,研究真實居民消費的狀態和變化趨勢。根據三個來源居民消費數據之間的關系,建立狀態空間模型。其量測方程為:const=rconst+ε1t(8)wconst=β1rconst+ε2t(9)其中,const、rconst及wconst分別表示支出法、真實居民消費與城鄉加權法居民消費,ε1t及ε2t表示觀測誤差,都具有獨立同分布性質,其方差分別為:σ21及σ22。從(8)、(9)式可以看出,狀態空間模型把真實的居民消費作為未知觀測變量,支出法與城鄉加權法為觀測值,觀測值受到統計核算因素的影響存在誤差。進一步,支出法核算的居民消費是對真實居民消費的觀測,故(8)式中回歸系數為1,考慮到由抽樣等因素造成的測量誤差,其含義表示支出法居民消費為真實居民消費與觀測誤差之和;(9)式中,考慮到支出法與加權居民消費存在很大的差異,且城鄉加權法核算的范圍小于真實居民消費核算的范圍,故量測方程(9)中包含一個回歸系數β1。另一方面,還需要對隨機干擾項與的關系進行設定。考慮到加權法與支出法居民消費是按兩種不同方式進行核算,且加權法居民消費不受統計核算調整的影響,故可令兩者的誤差項不具有相關性,即cov(ε1t,ε2t)=0。完整的狀態空間模型還需要包括狀態方程。一般而言,狀態方程是一個可包含外生變量的滯后回歸模型。本文認為未知觀測量即真實居民消費為帶有截距和趨勢項的時間序列過程過程,故可建立如下狀態方程:rconst=β0+β2t+rconst-1+vt(10)其中β2,β1表示未知參數,t為時間趨勢項,Vt表示隨機干擾項,具有獨立同分布性質,其方差為σ23,且與上述隨機干擾項ε1t及ε2t不相關。本文利用1978~2010年的數據對(8)、(9)、(10)組成的狀態空間模型進行估計。其中城鄉加權法居民消費數據來源于中經網數據庫和國研網數據庫,支出法居民消費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估計的方法為卡爾曼濾波法。運用eviews7.0軟件,輸入下列關系式:@signalcons=sv1+[var=exp(c(1))]@signalwcons=c(2)*sv1+[var=exp(c(3))]@statesv1=c(4)+c(5)*@trend+sv1(-1)+[var=exp(c(6))]其中@signal表示信號方程,sv1為狀態變量,即未知真實居民消費,var為相應干擾項方差,其等號后面表示方差的形式;@state為狀態方程,@trend為趨勢項。根據以上輸入,得到的結果見表2。其中,列(1)顯示c(4)及c(5)系數不顯著,故考慮刪除截距項或趨勢項,其結果見列(2)、(3)。進一步,假設加權居民消費與真實居民消費差異不大,即令c(2)=1。得到的結果見列(4)。為了判斷哪個結果較優,還需要對以上模型結果進行檢驗。從列(1)、(2)、(3)發現,c(2)系數接近于0,因此需要檢驗c(2)=0是否成立。利用Wald檢驗,結果都顯示拒絕其為0的假設,因此認為c(2)不等于0。進一步,對列(4)中假定c(2)=1進行檢驗,同理,結果認為在1%的顯著水平上拒絕其為1的假設。故認為列(3)為較優的結果因此本文根據列(3)的估計結果,選擇平滑方法4對真實居民消費進行估計,估算結果再除以支出法GDP得到居民消費率。此時的居民消費率稱為濾波后的居民消費率(簡稱濾波法),結合其他兩個居民消費率的數據,結果見圖3。圖3顯示,2000~2010年濾波法的居民消費率下降了10.21個百分點,支出法的居民消費率下降12.63個百分點,前者比后者下降幅度少了2.43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2000年以來支出法居民消費率夸大了的下降幅度和趨勢。(三)綜合修正模型的構建以上分析顯示,利用加權法和狀態空間模型進行處理,結果都是從不同方面接近真實的居民消費率。其中加權法是把原來兩組存在誤差的數據組合,得到更能有效反映真實情況的數據,但仍會受到統計核算體系等實際因素得到影響;狀態空間模型是將真實居民消費率當作未知觀測量,構建模型對未知觀測量進行預測或估計,不斷逼近真實值,而且能有效減小實際因素的影響。基于此,為能結合兩者方法的優點,并保證修正后數據的更具有穩健性,本文建立以下模型:rconst=λ0+λ1consct+ut。其中rconst表示狀態空間模型得到的居民消費率,是對真實居民消費率的觀測,有效減少的某些實際因素的影響,但無法完全剔除所有影響,因此還存在著隨機的波動;consct表示加權法的居民消費率,由于加權法使結果的方差最小,因此有效剔除大多數隨機干擾因素的影響,但可能受到其他趨勢性因素的影響,在此用λ0表示;λ0、λ1都為待估參數;ut為隨機干擾項。利用加權法和狀態空間模型所得的結果,本文首先對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加權法居民消費率和狀態空間模型居民消費率并不存在單位根,因此,可以進行以下線性回歸分析,得到的結果為:rconst=-1.639+1.073consct(11)std(1.926)(0.044)***R2=0.949,其中“***”表示在1%的水平上顯著,下同。其中括號內的數據為標準差,模型的擬合優度為0.949,但(11)的回歸結果中,常數項λ0的結果不顯著,因此剔除常數項λ0,得到的結果如下:rconst=1.036consct(12)std(0.039)***R2=0.949擬合優度為0.949,λ1系數在0.01的顯著性水平成立。因此利用(12)式對居民消費率進行估計,得到的結果簡稱為回歸法如圖4所示。圖41978~2010年不同來源的居民消費率進一步,本文對三個方法修正的居民消費率統計特征進行比較,詳見表3。結果顯示,在均值、方差和下降幅度三個方面,三個居民消費率存在差異。從數值上看,回歸法的結果位于濾波法和加權法之間。具體而言,回歸法的方差(27.08)比濾波法(30.59)低3.51,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濾波法結果的波動性;回歸法的均值(44.71)比加權法(43.71)高1個百分點,從而減少了某些實際因素的影響。由此可見,回歸法綜合了濾波法和加權法的優點,更有效的反映真實居民消費率的狀態和變化趨勢。
本文作者:種煜暉賈媛媛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法學院
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確認的五種糾紛解決途徑中,仲裁與訴訟因其裁決主體、裁決規則、裁決結果等方面的嚴格要求而有著最高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且相對于訴訟而言,仲裁方式解決消費者糾紛還有其省事、省錢的簡易性優點。正因為如此,在對消費權益受損后選擇何種途徑救濟的調查中,選擇仲裁解決糾紛的消費者比選擇訴訟的還要多(分別是0.3%與0.1%)。總結起來,仲裁解決消費爭議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從消費者的角度評析。對消費者來說,仲裁解決爭議具有廉價、快捷、公正的特點。首先,在仲裁費用的收取方面。仲裁費用相對于訴訟費用來說比較低廉。根據消費者爭議標的額一般較小的特點,消費爭議仲裁案件的收費不宜太高,如浙江省通過人大立法的形式規定了小額消費爭議仲裁可以免收或減收仲裁費用,廣州市也在《消費爭議的特別規定》中加以明確,消費爭議仲裁案件收費標準,以50元為起點,并根據《仲裁收費辦法》減半收取仲裁費用,如果當事人確有困難的,還可以申請延緩或免交仲裁費用。其次,在仲裁員的選任方面。仲裁員的選擇可以體現雙方的意思自治,且實行“專家斷案”的方式,有利于保證仲裁程序和結果的公正性。發生爭議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選擇自己依賴的、精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德高望重的專家作為自己的仲裁員,雙方還有權共同選定雙方都依賴的第三名仲裁員作為首席仲裁員。如果雙方選定的仲裁員與其中一方有利害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裁決,或者雙方選定的仲裁員與其中一方當事人有私下會見、接受請客送禮等現象的,當事人就可以請求該仲裁員回避,另外再換仲裁員。從選任仲裁員的要求上,更具有專業性,更有利于保障仲裁程序和結果的公正性。再次,在仲裁程序的效率性方面。仲裁程序實行一裁終局原則,沒有嚴格的級別管轄與地域管轄,當事人可在全國范圍內自主選擇仲裁機構。而訴訟實行兩審終審,還有抗訴、再審等制度和嚴格的地域管轄、級別管轄規定。尤其是小額的消費爭議因其標的額較小、案情較簡單,還可以比一般商業仲裁的最長期限(四個月)還要縮短,彈性較大。如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消費爭議仲裁辦法〉中規定,7000元以內(含7000元)的爭議在受理后,應在45日內進行調查并仲裁結案。因此仲裁的一般程序相對于訴訟來說普遍比較簡便、靈活,結案迅速,便于迅速、經濟地解決消費者糾紛。而根據我國仲裁法的規定,仲裁程序中也可以由仲裁庭對糾紛進行調解,如果調解不成則要及時裁決。
其二,對經營者來說,仲裁的不公開性對其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保護比較有利,能夠減少輿論、行政指導等方面的不利影響,還可以防止商業秘密的泄露。消費者提請仲裁的目的只是為了解決糾紛,救濟和恢復自己被侵害的消費權益,只要獲得較為公正的解決方案和結果就可以了,并不期待公開的程序或者嚴格復雜的程序。在仲裁中,只要經營者對消費者的要求提出具體的答復和處理意見,消費者一般不會擺出對抗到底的姿態,經營者一般也不愿為爭議失去主顧、破壞與消費者的友好關系,更不愿意通過公開的審判程序與消費者對立,可能還會引起輿論的關注,造成更嚴重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損失。這種初衷使得雙方都愿意采用不公開的仲裁程序來解決糾紛。目前,很多省市的仲裁委員會都設立了消費仲裁中心,以快速解決涉案金額較小的消費爭議。如上海仲裁委員會小額消費爭議仲裁中心,一兩個月就可以對消費爭議做出有效裁決,相對于消協更具權威,相對于法院更加高效,收費也更加低廉。以上海仲裁委員會小額消費爭議仲裁中心為例,受理案件每件最高收費不超過800元,爭議金額1000元以下的案件每件收費僅100元。
作者:秦喆 單位:遼寧省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
保費征繳績效對比分析
歷年醫療保險費征繳情況對比分析近年來,各級地稅部門和社保經辦機構密切配合,建立了擴面征繳聯動機制。2011年,全省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120.1萬人,比2006年增加1160.8萬人。其中,城鎮職工1499.4萬人,城鎮居民620.7萬人,分別比2006年增加540.1萬人和620.7萬人。2011年,醫療保險參保繳費率達到98%,比2006年增加1個百分點,年均增加0.2個百分點。2011年,醫療保險費征繳收入達到252.7億元,比2006年增加163.3億元,年均增加32.7億元。2.2各征繳部門征繳情況對比分析目前,實行地稅部門征收的地區(包括地稅、社保機構共同征收地區)有7個,實行社保經辦機構征收的地區(包括地稅、社保機構共同征收地區和地稅部門委托社保征收地區)有8個。地稅部門征收地區2011年醫療保險參保繳費率達到96%,比2006年提高3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4個百分點;征繳收入161.7億元,比2006年提高107.4億元,年均提高21.5億元。社保經辦機構征收地區2011年醫療保險參保繳費率達到99.3%,比2006年提高2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5個百分點;基金征繳收入67.2億元,比2006年提高41.2億元,年均提高8.24億元。各征繳部門征繳效果對比分析近年來,地稅部門依托地方稅征收體系,堅持稅費并舉的原則,加大醫療保險費行政征收力度,在單位保費征收方面成績顯著,但也面臨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體制不順,各級地方政府是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而地稅部門實行本系統省內垂直管理,在征收實施過程中,經常出現職責不清、地方政令不暢等問題;二是特殊群體征繳難度大,當前醫療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參保群體復雜程度明顯加劇,地稅部門對于個體工商戶及其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城鎮未就業居民、農民工、大中小學生及學齡前嬰幼兒醫療保險費的征收存在一定難度,這也是造成醫療保險費征繳二元體制及其各種模式的根本原因。醫療保險費征收是醫療保險管理體系中的關鍵環節,與參保登記、繳費基數核定、個人賬戶管理、待遇支付結算等環節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因此,社保經辦機構征收保費,能保證制度的完整性和體系的嚴密性,使參保、繳費與享受待遇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不僅能對參保單位和參保人員履行繳費義務有很強的制約性,而且對維護參保人員的權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在解決無單位群體參保方面具有明顯的職能優勢。在實際工作中,社保經辦機構征收的地區提供“一站式”服務,并且依靠勞動保障監察和社會保險稽核提升行政征收強制力,依托經辦大廳以及銀行、街道、社區等廣泛的外延服務平臺提供方便快捷的繳費服務,贏得了群眾的一致認可。以上分析顯示,遼寧現行征繳體制依然發揮了重要作用,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和繳費率同步增長,征繳收入呈現連續上升勢頭。但在醫療保險二元征繳體制的各種模式下,社保經辦機構實際征收的地區要多于地稅部門征收的地區,地稅部門和社保經辦機構征繳能力基本相當,社保經辦機構略占優勢。
提高征繳績效水平的建議
保費征繳是保證醫療保險制度穩健運行的根本前提。基于以上分析,現從如何完善征繳體制和在現行體制內如何提高征繳績效提出兩方面建議。完善醫療保險費征繳體制隨著醫療保險制度的完善,醫保費征繳體制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事業發展的瓶頸,特別是社會保險法頒布實施以來,各項配套法規、規章將會陸續出臺,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征繳問題。因此,理順征繳體制是國家不容回避、必須觸碰的重大問題。社會保險費的征收不是簡單、孤立的收費,而是與制度的各個環節緊密聯系,牽一發動全身。社會保險費由誰負責征收不是取決于哪個部門或機構的特殊權力,而是取決于誰能保證醫療保險制度整體運行達到最優效果。針對目前二元征收體制格局,國家應當根據社會保險事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理性思考,盡快決策,切實維護社會保險制度的嚴肅性、完整性和統一性。因此,建議盡早進行頂層設計,抓緊完善醫療保險費征繳體制,明確征繳主體,我們傾向于由社保經辦機構征收醫療保險費。同時,無論由誰來征收保費,都要在明確征收主體的同時,進一步理順管理職能,明確法律責任,建立依法征收、依法繳費的征繳機制。在現行體制下提升征繳績效提高征繳績效水平是系統工程,非單純依靠征繳本身能夠解決和考量,需要社保部門拿出一系列措施來推動。加大擴面繳費力度。遵循“大數法則”,只有足夠大的覆蓋面才能保證足夠多的資金來源,從而有效分散和化解制度運行風險。目前,醫療保險未保、漏報、斷?,F象嚴重,其主要原因是政策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鄭秉文認為,“一個制度的好壞,不在于強制力如何,而在于吸引力如何。制度如果沒有吸引力,就是讓公安局來征都沒有用”。下一步應在提高政策吸引力方面下功夫,比如根據基金支付能力提高統籌基金支付比例,把基金結余控制在合理范圍;全面實現一卡通,實行醫療保險費自動續繳,針對不同群體制定更加靈活和有針對性的參保繳費辦法,等等。通過強化政策激勵,引導各類群體自覺、積極、長期地參保繳費。提升基金籌集管理使用效率。提高征繳績效,必須提升基金管理和使用的整體效率。一是在現行征繳體制框架內,通過明確征繳責任、加強績效考核、強化部門配合等措施,進一步加大征繳力度,保證費源穩定并逐步擴大。二是加強對征繳和支付的稽核監管,推動醫療保險付費制度改革,努力尋求提高基金使用效益與降低基金風險的平衡點,建立基金支付預警機制。三是提高醫療保險統籌層次,在完善市級統籌的基礎上逐步向省級統籌過渡,增強基金的統籌調劑和化解風險的能力。四是健全公共財政體系,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明確各級財政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五是研究醫療保險基金增值辦法,探索將歷史結余的醫療保險基金投資于國家法律或政策允許的投資渠道,實現最大程度的保值增值。健全管理服務體系。醫療保險費征繳績效需要社會的評價,而社會評價來自于外在的感受。因此,必須加強醫療保險管理服務體系建設。要以信息化為支撐,著力創建服務方式多樣化、管理服務一體化的經辦管理服務新格局,提供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服務。一是擴大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網點,拓展銀行、郵局、街道、社區等外延服務網點,使醫療保險參保繳費窗口離群眾最近。打破行政區劃或隸屬管理的限制,實現任何一個服務窗口都可以受理同一統籌地區不同行政區劃和隸屬關系參保人員的社保業務。二是實行綜合柜員制,引入自助式服務模式,推行網上醫保業務,使參保人員通過柜臺、電話、網絡等多種方式隨時隨地辦理參保繳費業務。三是提高各級醫療保險窗口的服務水平,推動標準化建設,樹立一致的服務形象,打造優良的服務品牌,提高參保人員對醫療保險的滿意度和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