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2 10:31:29
序論:在您撰寫就業公共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新公共管理的出現標志著政府管理模式已經從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方向轉變,齊更加注重以顧客為導向,并且以經濟、效率、效益對目標的完成機型測評,更加重視人力資源的管理。對于大學生就業服務問題而言,基于新公共管理的我國大學生就業困境研究李軼(成都理工大學,四川成都610059)通常情況下都是由政府提供服務,這些服務大都包括就業政策、就業培訓、就業信息等等,對于這些服務內容每個大學生都有同等的機會享受,但是,政府的服務內容在大學生數量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并不會因為增加或者減少某個人而增加或者減少服務成本,也就是政府的就業服務的邊際成本為零。雖然在理論上大學生的就業服務是非競爭性的,但是在實際的就業實踐中大學生就業具有一定的競爭性,但是在一個相同或者相近的活動空間中大學生的就業機會和就業信息都是相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別人在就業服務中獲得了就業崗位,那么自己的就業機會就會因此而降低。新公共管理理論中所提倡的“服務型政府”“有限政府”等理念,符合當下政府與社會互動關系的合理發展,新公共管理更加強調第三方在公共服務中所發揮的作用,在現階段的中國,第三方服務在公共服務中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其主要用于解決公共產品問題,大學生就業問題具有準公共產品性質,所以其同樣屬于公共管理服務的范疇,為此,從公共管理視角分析大學生就業問題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2.新公共管理視角下改善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對策
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公共管理部門與私人管理部門之間并沒有實質性的差別,為此,政府部門完全可以采用或者借鑒私人管理部門中的各種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依照顧客的實際需要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只有這樣,政府才能更好的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就大學生就業來說,政府部門就應該立足于大學生以及用人單位的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按照市場競爭機制試試有效的管理和決策,以不斷提高我國公用服務的質量。針對當下大學生就業制度保障不完善,就業市場信息不暢通等問題,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2.1健全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規章制度
大學生就業市場主要包含了大學生、用人單位以及自由交易三個要素,為了給大學生就業提供制度保障,相應的制度規則就必須覆蓋這三部分。但是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關于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諸多制度法規還不完善,就業市場的運作也經常出現混亂狀態,大學生上當受騙的現象屢屢出現,嚴重損害了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聲譽,也使得大學生自身權益受到了損害。為此,我國應該健全就業市場的規章制度,完善我國的就業法律體系,不斷優化就業市場環境,確保我國人力資源交易的正常開展。
2.2創建市場化的大學生就業環境
首先,我國應該進一步保障全國大學生能夠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F階段,由于全國范圍內的經濟發展不均衡,高校大學生大都集中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沿海地區等,人才分布的不均衡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全國的大學生就業壓力,對于人才擁擠的地區,當地政府大都會借助戶籍、學歷、專業等限制人才的流動,但是,這種門檻的設置本身就是一種就業歧視現象,而且可能進一步加大我國二元勞動力市場的差距,增加大學生的自由流動的成本,為此,政府部門有必要減少這一門檻設置,確保人才的自由流通。其次,建立完善的就業信息資源中心,為大學生提供更全面的就業信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為全國大學生提供全面的就業信息資源,讓大學生能夠通過就業信息網絡查詢用人單位的信息,增加大學生的就業機會。最后,改革我國高等教育結構,促進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模式的轉變,以適應市場人才需求?,F階段造成高校大學生就業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高校教育模式還存在很多弊端,在教學中忽視了對大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交際能力的培養,導致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后難以快速融入社會。為此,各大高校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并且在日常教學中注意按照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合理創新教學內容,不斷向社會各界提供高素質的人才。
2.3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就業評價機制
所謂大學生就業評價機制,是指評價主體按照大學生就業評價的方法,以大學生就業評價為標準,對大學生就業評價內容進行相應的價值判斷,從公共管理理論角度分析,在大學生的就業評價機制中,可以把政府作為作為評價的對象,因為政府對促進大學生就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且可以借助各種宏觀的政策手段幫助和改善大學生的就業現狀;評價機制要考察的評價內容就是政府為促進大學生就業所實施的各項措施和手段。此外,要想確保大學生就業評價機制的順利實施,還必須確保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是切實可行的,也就是說政府必須建立一個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就評價本身的作用來說,其主要是用于對未來發展的指導,而不是僅僅進行簡單的優劣區別,為此,要建立完善的大學就業評價機制就需要政府在促進大學生就業時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
3.結語
關鍵詞:傳播;公共關系;公共關系傳播
一、公共關系傳播成為職業培訓機構宣傳的一種有效手段
公共關系產生于西方工業社會,現代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公共關系。對于公共關系的認識,學界對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里,我們把公共關系理解為:一個社會組織為了推進相關的內外公眾對它的理解、信任、合作與支持,為了塑造組織形象、創造自身發展的最佳社會環境,在充分尊重公眾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傳播、溝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種行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關系。
傳播是連接公共關系主體和客體的橋梁,是特定的個體或群體運用一定媒體或形式向受傳者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的一種社會活動,是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傳遞和分享。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公共關系活動就是以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為主要方法的一種組織與公眾交流行為。
當前,我們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終生學習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職業培訓日益成為人們再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面對競爭激烈的培訓產業,傳統的宣傳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了,職業培訓機構紛紛采取公共關系傳播的方式加強組織的宣傳。然而在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職業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存在著信息的個性與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職業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的矛盾性
職業培訓機構公共關系傳播的矛盾性影響到職業培訓機構形象的傳播,這些矛盾包括: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矛盾,公關傳播信宿的廣泛性與單一性矛盾,公關傳播著眼點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矛盾,公關傳播信息的個性與共性之間的矛盾。
1、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傳播者。從職業培訓機構公關傳播的角度來講,筆者認為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應當具有全員性的觀念,即公關傳播的信源應該是職業培訓機構的全體成員。這一觀念對內能提供職業培訓機構的凝聚力,對外能表現職業培訓機構的良好組織形象。在與客戶的交往過程中,職業培訓機構員工的一言一行都關系到客戶對機構形象的認知,影響機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然而在實踐中,職業培訓機構公關傳播信源的個別性現象比較突出。有些職業培訓機構看不到良好的公共關系傳播對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領導不重視,員工不參與。大多數人認為公關活動是可有可無,即使要開展,那也只是專職公關部門或專職公關人員的分內事。這些現象顯示了職業培訓機構全員公關意識淡薄。
面對公關傳播信源的全員性與個別性的矛盾,職業培訓機構需要采取靈活措施,積極培育全員公關傳播意識,并體現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行中,從而形成一種無意識的職業習慣,樹立機構良好的精神風貌。職業培訓機構全員公關意識是一旦形成,將會給職業培訓機構的發展帶來長期的、深遠的和積極的影響。
2、公關傳播信宿的廣泛性與單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關系傳播的信宿是社會公眾,社會公眾以數量不等的群體或個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對組織以不同影響的環境。如果把社會公眾看成是一個系統的話,那么這個系統是由內部員工、消費者、政府部門、新聞媒體、社區居民、合作伙伴、競爭對手和其它利益團體等要素組成的一個動態穩定的統一整體。因此職業培訓機構在開展公關傳播過程中,必須善待社會公眾中的每一位成員,注重公關傳播的廣泛性。
然而在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實踐中,有的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對象過于單一,主要選擇政府和知識消費者,而對媒體、社區居民、合作伙伴、競爭對手等其它社會公眾缺乏關注,致使公關傳播活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公關傳播效果大打折扣。面對這一矛盾,職業培訓機構在公關傳播實踐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公眾因素,加強與不同類型的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從而達到公關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3、公關傳播著眼點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的矛盾
在當前培訓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狀態下,傳統的廣告營銷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宣傳的需要,因此很多職業培訓機構也熱衷于公關傳播。然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慢慢培養才行。特別是在職業資格培訓市場,雖然我國教育部、人事部、信息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國務院各部委都做了職業資格認證相關方面的規定,但是持證上崗還沒有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特別是在校大學生,他們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對社會的認知還不夠深刻。其次,用人單位對持證上崗的認識也不夠。因此,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不能一味考慮眼前的利益,而應注重傳播的長期性。
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少職業培訓機構的領導或者工作人員認為開展一兩次大型的公關傳播活動就能迅速地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客戶就會迅速認可自己的培訓項目,過于注重公關傳播的近期利益。這就造成了公關傳播的長遠性與實際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對于職業培訓機構來講,公關傳播活動不僅是一項近期的活動,更是一個長期的有計劃的充滿艱難與坎坷的系統工程。每一次具體的公關傳播活動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長遠目標的一個環節。用公關傳播活動來塑造組織形象的道路是沒有盡頭、沒有終點的。職業培訓機構要將每一次活動,每一天工作都看成是公關傳播的一種表現形式,踏實做好當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長遠,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任務。
4、公關傳播信息的個性與共性的矛盾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國政治一體化,經濟一體化以及文化一體化的趨勢明顯。與此同時,當今時代也是一個多元化或者說是個性化、差異化的時代,如政治多元化、經濟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兩種趨勢同時并存,兩者辯證統一,不可分割。面對這一趨勢,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不僅需要遵循職業培訓行業的相關政策,而且需要不斷創新,善于塑造獨特的組織文化,從而提高職業培訓機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實踐中,有的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形式過于呆板,缺乏特色,難以引起職業培訓機構內外公眾的廣泛關注。在職業培訓機構公關傳播方式中,“物質公關”相對較多,對人性的關注則相對較少。另外,有的職業培訓機構也狹隘地認為公關傳播就是迎來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關傳播活動中,有的職業培訓機構甚至采取有違社會公平競爭秩序和倫理道德習俗等手段,刻意貶低競爭對手,欺騙社會公眾。
面對這一矛盾,職業培訓機構的職能部門應當充分認識到創新精神對機構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當前人們對職業培訓的需求強烈,但職業培訓機構眾多,競爭激烈,任何一個職業培訓機構唯有創新,才能贏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首先職業培訓機構的職能部門要鼓勵創新,獎勵創新,重視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提拔。其次,要在職業培訓機構內部形成一種善于學習、積極學習的組織氛圍,構建學習型的組織文化。第三,要采取靈活措施加強職業培訓機構的平行溝通,上行溝通和下行溝通,碰撞思維的火花,分享創新的樂趣,從而在職業培訓機構內部創造一種和諧的人際氛圍。
總之,目前職業培訓機構的公關傳播還不夠成熟、不夠完善,還存在著許多矛盾。面對這些矛盾現象,職業培訓機構要善于承認矛盾、認識矛盾才能更好地分析矛盾、解決矛盾,達到塑造職業培訓機構良好形象的目的。
參考文獻:
在調整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下,同時,也對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專業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優良的道德品質、深厚的理論知識儲備、研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社會能力。
1.“德才兼備”是對當代中國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的總體性要求。
公共管理碩士生未來將會就職于在各個公共領域,唯有具備道德責任意識,才能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中流砥柱。費席勒曾說:“誰在道德方面只想關心自己,誰就連自己也關心不了,因為他的終極目的應該是關心整個人類。他的德行絕不是什么德行,而是一種甘為奴隸、貪圖報酬的利己主義。……每一個熟悉我們的人,則會單純由于熟悉我們所關心的事情,也與我們共同受到委托,去尋找和創造社會生活。”費席勒指出了關心自己與關心他人的辯證關系,明確了道德的基本內容。這恰與公共管理者的服務精神有異曲同工之處。然而,公共管理中“德制”的建設,正是公共服務精神物化的過程。公共管理治理模式要求未來的公共管理者在面對新時期各種誘惑時不僅能夠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完成任務,更要有道德責任意識,將公共管理這一職業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從“實”出發,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2.縱觀國內外公共管理碩士生教育,不管何種教育模式,其基礎都是深厚的理論知識。
好似科學與技術的關系,“科學研究是成果轉化、技術開發的基礎,沒有前者,后者就是無源之水”。實際操作能力固然重要,然而深厚的知識儲備卻是其薄發之基礎。因之,公共管理碩士生在具備其他素質、能力的同時,要擁有廣泛、扎實的理論基本功。“只有那些既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又有廣博的基礎知識和相鄰學科知識的人才,即T型(基礎理論寬厚、博大精湛)人才,π型(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在兩個以上學科中具有精深造詣)人才,才能適應科技的迅猛發展,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公共管理碩士生的教育目標即是未來公共領域的精英,然而,21世紀的公共管理錯綜復雜、瞬息萬變,只有熟悉、掌握公共管理、政策分析、公共經濟等關聯知識背景的管理者,才能化腐朽以神奇,自如應對。
3.問題的研析能力是對公共管理碩士生的根本性要求。
公共管理面對的是一系列的決策,尤其是公共行政選擇、政策有效性判斷等,這不僅需要各種分析技能作為基礎,還需要復雜的分析工具輔助。同時,擁有分析問題、研習問題的能力能夠使他們在面臨激烈的競爭、復雜環境時仍能夠保持清醒、審時度勢、選擇最為恰當的解決問題路徑。哈佛大學的肯尼迪政府學院旨在培養公共領域高級應用人才,對學生分析能力亦有要求,即培養他們具有熟練的分析技能。“他們必須是訓練有素的分析家。公共政策代表了一系列的選擇,它一定要建立在有效的實證、經濟、和制度分析的基礎之上。同樣現存的政策也必須經過評估來決定它們的有效性。這些都要通過對成熟分析工具的熟練運用才能實現。政策分析對于良好的政府治理至關重要。”公共管理碩士即將面對的是一系列錯綜交叉的事務處理,沒有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他們何以承擔治理、服務任務,提高管理水平?
4.社會能力,它要求公共管理碩士生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效轉化,運用到社會實踐、現實工作中去。
這不僅包括嫻熟運用組織、控制、管理等方面的技巧,還包括有效的人際溝通、人力資源開發,以及探索與創新能力。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將社會能力分為兩種智力:社會智力(socialintelligence)和實踐智力(practicalintelligence)。在他看來,社會智力是處理(人際)的一種能力,實踐智力則是(處事)的能力。“實踐智力是一種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將抽象思想轉化為實際成果的能力。然而,公共部門管理人事繁雜、環境瞬息萬變,未來的從業者恰恰需要這種社會能力,合理配備資源,讓有限的資源利用最大化。任何組織都是有多元化的人群所構成的,而人力資源又是最彌足珍貴的。唯有合理的開發、使用人力資源,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其優勢,讓整個組織成為一體。公共管理碩士生不同于其他專業研究生,它旨在培育能適應新形勢下公共部門現代化與專業化要求的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因此要求公共管理碩士在具備廣泛理論知識背景的情況下,能實際勝任公共部門事務處理,真正成為訓練有素的公共事務實踐者。
二、在中國,公共管理學教育雖然已發展幾十年,但與國外相比仍有很大不足
(一)將管理專業課程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根據企業管理發展趨勢對現有的管理類課程進行調整,將基礎教育課程、職業資格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進行科學整合。將八項核心職業能力培養融合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將一般課程與專業課程整合在一起才是課程優化升級的真諦,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科學調整課程規劃和教學方案。
(二)將管理理論與工作實踐相結合高職高專院校教育的關鍵在于理論知識與工作實踐的結合。在教學中將管理學理論知識與企業經營管理實際相結合,管理者需具備良好的管理職業能力。因此,在教材的編排上應盡量符合高職院校的教學方向和市場需求兩方面,將書面的管理理論與企業的工作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學校期間能掌握到更多的管理知識。
二、以就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高專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構建新型多方向教學課程體系新型教學課程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課程的設置上應突出知識的應用性、優化知識結構,形成一種基礎知識扎實、專業性強的課程體系。以往的高職院校的教學課程,學生的知識結構未得到良好的實踐,導致學生所學與社會需求不符,就業競爭力不高等。新型多方面教學課程大致劃分:學生在高職院校中的六個學期,一二學期為基礎課程,在課程涉及方面包含:經濟、管理、政治等課程。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有扎實且全面的知識基礎,從而引導學生萌發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習興趣。第三學期伊始,學生科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興趣方向、職業規劃等方面進行具體專業的選擇。這一模式可讓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對企業管理相關工作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學生在對各個專業有所了解后再結合自身情況、職業規劃后進行專業的選擇,可避免專業選擇時的盲目,使得學生更好的完善未來的職業發展。
(二)推行“三階段式”實訓模式工商企業管理教學中可利用校內資源在校內進行模式實訓,從而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和職業能力。本文由淺入深,將實訓分為三階段,依次為:理論轉為實踐階段、專業綜合實習階段、企業頂崗實訓階段。
(1)理論轉為實踐階段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課程學習后,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業務工作方法,讓學生通過教學工具、模擬軟件等資源進行企業生產活動的模擬實訓。在實訓的過程中,教師從“傳授者”的身份分轉化為“引導者”,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實訓。例如:完成會計基礎課程后,通過一周的實踐實訓會計手工帳、會計電算化。在第三學期完成后,學??晒膭钍袌鰻I銷專業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社會實踐,增加從業經驗。
(2)專業綜合實習階段在教學的第五學期可開設專業綜合實習階段,專業綜合實習階段中以工作過程為線、工作任務為分支,并在其中設立多個障礙,使學生通過自身所學知識解決障礙,從而鍛煉學生的實際工作水平。引導學生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體系、應急處理等。學??稍O置真是的工作場景和人員崗位設置,讓學生了解企業的運行過程,部門間的相互聯系、業務關系等,提高對管理的認識。
(3)企業頂崗實訓階段在第六學期時是學生與企業的雙向選擇,使學生明白此時他們不僅是學生的畢業生也是企業的見習員工,在企業的實際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應及時記錄并記牢。此時,學生在進入企事業單位進行頂崗工作后,便完成學生生涯后,身份便從學生轉化為正式員工。
1998年經國務院決策,石油和石化兩大行業進行了重組,實現了上、中、下游業務一體化經營。為了適應國際化競爭需要,尋求更大發展,1999年開始,石化集團對內部業務和資產進行了重組。將核心業務中的優良資產從集團公司剝離出來,改制成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10月在紐約、倫敦、香港三地成功上市。占從業人員60%的非核心業務和大量的不良資產作為存續企業留在了母體,主要包括專業化施工、生產后勤輔助、多種經營和社會服務四部分。在過渡期,對存續企業實行關聯交易、限額虧損、定額補貼的經營管理政策。社會服務部分的改革目標是將來與企業分離,在條件成熟時最終移交政府、回歸社會。國家關于企業辦社會的指導方針和企業體制的重大變化對物業管理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像石油石化這樣缺乏城市依托的獨立工礦區,物業管理行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是什么?應采取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和對策?本文擬就這些問題作粗淺的探討。
一、石化集團物業管理的探索和實踐
伴隨著石化集團重組改革的進程,作為社會服務部分重要內容的物業管理系統也進行了改革嘗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一是形成了專業化的物業管理隊伍。按照石化集團重組改制的總體要求,企業辦社會部分的人員、資產從原來的主營生產單位分離出來,組建了專門的社區管理和服務機構。例如,在油田企業管理層設有公共事業管理部門,分片設立若干社區管理中心(二級單位),下設物業管理公司或物業管理站,負責居民小區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物業管理的覆蓋面大大拓寬。目前小區物業管理和服務涉及的內容包括房屋的維修、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管理,小區環境的綜合治理,治安、環衛、綠化、交通、消防管理,向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務,組織開展健康有益的康樂活動,豐富社區文化生活等。三是按照關聯交易的原則物業公司形成了新的經營運行機制。物業管理公司做到了經費來源規范、成本明晰、費用開支透明。物業管理費支付結算實行業主(即主營單位)與服務方(即物業管理公司、站)共同簽認制度。物業管理單位實行了獨立核算,實行以滿意率指標為主的綜合考核。四是形成了合理的服務定價機制。定價是業主和委托服務方關注的焦點。為了體現公正、公平、公開的精神,服務價格確定的原則是;有國家定價的按國家規定的價格執行,無國家定價的按市場價格執行,既無國家定價又無市場定價的按照實際成本+合理利潤定價,以上情況都不適用的通過雙方協商定價。
物業管理改革的實踐證明,對獨立工礦企業的居民小區實行物業管理,得到了主營單位和廣大居民的支持擁護,總體效果是好的。一是礦區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居民的生活質量、環境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廣大職工更加安居樂業。二是礦區的城市化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實行物業管理,解決了過去長期存在的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的狀態,為居住小區統一規劃、集中建設、優化資源配置創造了條件。物業管理工作進一步拓展了社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加快了礦區城市化的進程。三是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創建國家級、省級和城市文明居住小區活動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物業管理工作是創建文明居住小區的重要內容。在創建文明居住小區的過程中,通過居民的參與,有利于塑造他們的文明意識、環境意識和健康向上的行為規范。四是解放了主營單位的生產力,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實行物業管理,實現了企業生產經營與社會服務系統的分離,主營單位徹底擺脫了生活后勤方面的后顧之憂,便于集中精力抓好生產經營。同時,物業管理系統與主營單位在資產、資金、人員上做到了三個分清,明晰了成本,有效地解決了過去存在的生活后勤擠占生產成本問題。
石化集團雖然已經開始了物業管理的實踐和探索,但總體上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完全擺脫行政型、福利型的運行模式。物業管理經費的來源主要是行政性補貼,個人支付的費用很少。物業公司的造血功能不足,尚未建立起企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自立生存的良性發展的機制。由于職工的收入水平不高,居民的支付能力不足,加之根深蒂固的福利觀念的影響,在礦區還沒有形成足以支撐物業管理公司自立生存的服務市場。從物業管理隊伍本身看,也存在著總體素質不強、管理手段落后等問題。
二、獨立工礦區物業管理的定位和基本思路
物業管理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這一行業在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迅速崛起和迅猛發展的事實證明,物業管理在我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獨立工礦企業推行物業管理,是符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方向、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呼映職工群眾對改善居住環境質量要求、促進礦區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大舉措。推行物業管理的目的,是向業主提供有效且經濟的服務,最大限度的提升和發揮物業的使用價值和最大效用,為居民提供優美、舒適、寧靜、快樂、健康的生活環境。物業管理聯系著千家萬戶,物業管理活動既是物業公司通過提供優質服務獲得合理報償的企業經營行為,同時又是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從貫徹“三個代表”要求的政治高度認識和看待物業管理工作,把物業管理與建設文明礦區,塑造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的公民,創造溫馨、和諧、安居樂業的良好氛圍結合起來,促進物業管理工作向規范化、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健康軌道發展。
根據獨立工礦企業的特點、社會發展趨勢和物業管理本身的發展規律,獨立工礦企業物業管理發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導向,以產業化發展為目標,以提升物業價值和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為根本出發點,從獨立工礦企業的實際出發,循序漸進、分步運作,努力促進物業管理方式從行政管理型向經營管理型轉變,服務性質由職工福利型向市場經營型轉變,經費來源以單位支付為主向居戶支付為主轉變,服務方式由內部封閉型向社會開放型轉變,實現物業管理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的協調發展。
獨立工礦企業的物業管理應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專業化管理。將企業內部的生活服務系統與生產經營系統相分離,成立專門的物業管理機構和管理隊伍,按事業性管理,按合同制和甲乙方方式運作,通過物業管理的專業化提高服務質量。第二步,實行模擬企業法人運作。物業管理公司經濟上獨立核算,經費來源以產權單位支付為主、個人繳納為輔,實行經費補貼、模擬法人經營和市場化運作。第三步,實行產業化發展、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在住房制度改革到位、房屋產權歸個人所有的基礎上,物業管理費用暗補改明補,進入個人工資總額,由個人支付物業管理費用。在居民收入、支付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物業服務市場比較發育,服務價格到位,物業公司以優質的服務獲得合理的報酬,實現自立生存,自我發展。
三、獨立工礦企業物業管理發展模式探討
石化集團大多數石油化工企業的物業管理已經邁入了第二步,預計還需要經過較長的服務市場發展發育過程,才能跨入第三步。在向產業化發展的進程中,筆者認為,獨立工礦企業的物業管理應采取以下的發展模式和策略:
1.走“建管一體化”之路,形成以建養業、以業促建的良性發展機制。對房地產項目從開發建設、銷售到售后管理,實行一體化運作是許多開發商采取的成功做法。通過良好管理和優質服務創造開發商信譽和品牌、以提升物業價值、進而促進商品房的銷售、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反過來再為物業管理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這是以建養業、以業促建的良性發展機制。隨著我國住房制度改革的到位,在獨立工礦企業取消實物性分房、實行貨幣化分配之后,住宅建設必須按房地產開發的方式運作,這必然面臨房屋銷售的問題。借鑒城市開發商的做法,將商品房開發和物業管理相結合,實行建管一體化模式是獨立工礦企業物業管理發展之初的必經之路。
2.走“一業為主、多元化經營”之路,廣開財源。服務市場不發育、物業管理收入來源不足是獨立工礦企業物業公司生存發展的最大障礙。拓寬收入渠道,彌補經費不足,必須實行“一業為主、多元經營”的經營策略。獨立工礦企業物業公司開展多元經營有許多有利條件,特別是發展居住小區的社區服務業大有可為。獨立工礦區因遠離城市,許多社區服務項目無法依托城市供給,因此物業公司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家政服務、養老服務、餐飲服務、商業服務、教育培訓服務、醫療衛生服務、文化體育服務、家庭裝飾服務、房屋出租等內容,既可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又能增加收入來源。
3.走精干高效之路,實現管理手段現代化、服務方式社會化。在實行物業管理的初級階段,物業管理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技術含量不高、以自我服務為主。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物業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尤其是信息化已經開始滲透到各個領域,物業管理行業也不例外。在服務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形勢下,物業管理如果不擺脫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管理模式,不用信息技術提升管理手段,仍然采取封閉式的自我服務方式,物業管理公司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就難以生存。因此,用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管理手段,走社會化服務、精干高效管理之路,是獨立工礦企業物業管理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
摘要:沒有考核就沒有管理,績效考核運用得好,會促進企業健康發展,而服務行業的物業管理企業,想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先機,同樣也需要工作績效考核。本文從四個方面介紹了工作績效考核如何在物業管理企業中的運用。
在現代企業管理過程中,為提高企業的整體辦事效率,充分調動企業員工工作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為企業創造出效益,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工作績效考核的方法來對企業員工進行管理,以達到上述目的。特別在現代物業管理企業中,作為一種新興的綜合性經營服務行業,為適應市場發展需求和不斷提高自身市場競爭能力,同樣也引用了工作績效考核的方法來加強自身隊伍建設,但作為物業管理企業來講,由于很多自身特點,在對員工進行工作績效考核時,很難以具體的數量和質量等標準來衡量。筆者根據自己在物業管理企業工作過程中的經歷和體會對工作績效考核在物業管理企業中的運用做一些探討。
一、目的明確化
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中,任何一種管理方法、方案都要有明確的目的。同樣,作為物業管理企業來講,采用工作績效考核的方法對員工進行管理,其目的首先要明確,是為了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追求企業創造出最大效益,激勵員工及時改正缺點,發揚優點;還是樹立領導權威性和權力象征性,或是作為懲罰“調皮”或沒有完成工作目標員工的一種工具;其次,由于物業管理企業所有員工的層次不同,在對員工的培養教育方面是采用治病救人的方針還是一棍子打死不負責任的態度,需要物業管理企業去思考。
二、方案具體化
物業管理企業追求的不僅僅是服務結果,更重要的是注重服務過程,在制定工作績效考核時,就需要物業管理企業對考核的項目和內容盡量體現員工的服務過程;同時還需要物業管理企業有針對性,這是因為:第一、物業管理企業的員工有多個層次:如高級管理人、一般管理人、專業技術人員和保安、保綠、保潔等操作人員;第二、每個層次的員工所服務對象、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工作范圍和工作要求等各不相同;第三、各個層次的員工服務過程也不相同。因此,對不同層次的員工,其工作績效考核的項目、內容、辦法、標準等也應有所不同,在制定不同層次員工的工作績效考核方案方面相應就需要具體化。
三、實施過程客觀、公正、透明
工作績效考核在實施過程中,作為工作績效考核的考核者,一定要客觀、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員工,務必做到“對事不對人”,不攜帶任何個人主觀性和感彩去看待每一件事情,使員工明確意識到對待的是這件事情而不是某個人,否則,工作績效考核就失去了客觀真實目的,整個公司的員工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績效考核成績就會從下向上形成一種在上級領導面前只會溜風拍馬、不講實話、不做實事,整天想著如何去取悅領導而不去做實事的不良風氣。同時,在工作績效考核過程中,難免出現不公平或不真實的現象,以及員工對考核者考評不理解的問題等,這就需要物業管理企業增加考核的透明度,需要物業管理企業在內部公布,建立申訴機構,暢通申訴渠道,接受員工的監督,避免不公平、不公正事情的發生,以增加員工在企業中的主人翁意識,提高企業員工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結果公開公布、反饋化
(一)實踐教學方法的應用從上表中可見,我們用了大量的學時進行課堂實踐教學,主要體現在新的教學方法的應用上。大量的應用型課程都規定了一定的實踐教學學時,用以深化和鞏固理論知識,提高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的能力。比如筆者講授的《管理溝通》、《人力資源管理》、《商務禮儀》等課程,都在適合的章節采用了情景模擬法、角色扮演法、討論法、探究法、體驗法等。這些教學方法的應用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變為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學生能更深刻地體會和運用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提高溝通能力、應變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訓教學平臺體系模擬實訓是借助模擬實驗室或模擬訓練室,訓練學生掌握本專業所需的職業核心技能。讓學生在最接近于實際工作環境中體會整個業務的運作流程,體驗不同職位角色的職能與所需的專業技能,增強學生職業環境的適應能力。我院建立了物流硬件實驗室、會計手工實驗室、電子商務綜合實驗室、ERP模擬實驗室、金融保險綜合實驗室、VBSE實訓室等15個綜合專業實訓室。不同專業的學生能在相應的實訓項目中找到相應的“職業角色”,提高相應的職業技能。同時,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大連、牡丹江等地建立了多個教學實習基地,學生通過頂崗實習的方式在工作中積累大量的工作經驗,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高就業競爭能力。
(三)實踐教學考核體系考核方式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變化而適當調整,我院改變傳統的以期末考試一張試卷的分數來評定學生對知識掌握及運用水平的方法,多數課程都采用了全過程考核的方式。如《管理溝通》課程考核由六部分組成,分別為出勤情況20分、課堂表現5分、課前演講5分、實訓30分、個人作業5分、小組作業10分、口試測試15分、期末測試10分。考試內容既涵蓋了重點測試理論的測試題,又有重點考察實際溝通技能的,考核內容比較全面。同時,社會實踐和頂崗實習都占有一定的學分比例,社會實踐由院里和教務處共同組成的考核小組檢查,對未如期實踐或未達到實踐要求的學生不予通過。頂崗實習由所在實習單位的人力資源部考核,如未達到崗位能力要求的,不予合格,按未修滿學分處理。嚴格的考核體系有利于保障教學效果的真正實現。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我院教師隊伍相對年輕,大多數理論功底深厚但缺乏工商企業工作的經歷和經驗,而實踐教學需要一批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際經驗的師資隊伍。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教師能力建設。首先,以本院具有一定行業工作經驗的教師為基礎,開展教師團隊建設,青年教師可以在團隊中學習成長。其次,學院應積極創造條件讓教師參加社會實踐,到實習教學基地去掛職鍛煉,提高教師開展實踐教學、指導學生的能力;再次,應聘任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和較高學術水平的兄弟院校、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的人員來校任教。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實踐教學的主體——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的改變會直接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傳統的教師灌輸知識方式轉變為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學習、合作性學習方式,一些學生對此感到不適應、不感興趣、不合作甚至提出反對意見,同時學生個人學習能力、基本素質也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講清社會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與要求,使學生認識到實踐教學對自己的重要意義,使其逐步改變傳統的學習習慣、配合老師做好實踐教學工作,真正達到實踐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