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9 04:26:11
序論:在您撰寫貨幣金融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分組教學
第一次上課時,要求學生每6—8人自動分組,推選組長,每組布置一個專題,專題一般是當前金融熱點話題,要求該組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進行任務分工: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篩選資料、制作與修改PPT、PPT匯報等,通過這種分組教學,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同時組長還要負責本組學生的考勤工作和該組各個學生完成任務情況的打分,教師和其他各組組長要對該組最終提交的成果進行考評打分,最后該組每個學生的打分就是三者的加權得分。這種方式既強化了學生對當前金融熱點話題的關注,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還鍛煉了學生的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調研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為學生進入企業奠定了良好的職業能力。
(二)實踐性教學
每次課前五至十分鐘,讓學生自愿到講臺上通過各種方式:新聞播報、板報、視頻、PPT等解說近幾天發生的金融大事、要事,并附以簡要的評論;在金融機構體系和商業銀行的講述中,要求學生選擇我市的某家金融機構進行實地調研,了解該金融機構的窗口設置、業務開展情況等;根據相關章節內容,將涉及到的法律法規上傳給學生,要求學生課后閱讀,并通過提問等方式進行檢測;讓學生課后閱讀金融方面的一些報告如《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等,并書寫心得體會或讀書筆記,等等,通過這種實踐性教學,培養了學生的金融意識,提高了學生對金融的關注度、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我們在各門課程的講授中運用得較多的方法,金融方面的案例非常多,通過對相關案例的合理運用,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加深學生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前對案例進行精心篩選,選擇最適合的案例融合到相關章節內容的教學中。比如在信用的講授中,我們可以引入信用卡透支的案例,讓學生知道信用的重要性,個人信用記錄是我們的“經濟身份證”;在利率的講授中,可對我國貸款利率的放開進行解析,并進而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情況進行探討。案例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抽象的金融理論,也使我們的教學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各種錯綜復雜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達到了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目標。
(四)問題導入式教學
問題導入一般用在教學活動開始前,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既可以通過經濟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和學生感興趣的實例導入,可也通過已學內容回顧導入,還可運用多媒體提出問題導入等。例如在貨幣政策工具的講解中,我們可以先引入《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的某段材料,讓學生思考一下在這段材料中運用了哪種貨幣政策工具,這種貨幣政策工具是如何調控的,有什么樣的效果,從而引出接下來要講的某種貨幣政策工具。問題導入式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有利于新課的實施與開展。
二、充分利用網絡,加強與學生的溝通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極大豐富了教學過程的生動性,促進了多樣化信息的傳遞。在《貨幣金融學》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于微信、飛信、QQ、電子信箱等各種溝通手段,實現課程相關資料的最大程度共享,及時答疑解惑,加強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同時實現課后部分作業的電子化。四、改革課程考核方案為了相對準確地評判學生的學習態度,達到真實、公平與合理,在《貨幣金融學》考核中,我們始終采用平時考核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根據當學期教學實施計劃,靈活設定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占比。如為了加大學生平時考核力度,提高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們可以將平時考核和期末考試設定為各占一半,將平時考核貫穿于教學始終,這樣就杜絕了某些學生臨時抱佛腳的心態,重視平時的學習。平時考評可以包括作業(習題、心得體會、讀書筆記等)、課堂提問、課堂隨機小測驗、專題分組匯報、考勤、課前新聞解讀、期中考試等。期末考試內容構成中,為了體現層次,除了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客觀復述題外,還要出一些結合中國當前經濟、金融領域實踐問題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的主觀分析題。以上考評方法,我們在每學期開課的第一次課中即對學生闡明,既是讓學生明白這種考評方法的意義,也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與授課教師的配合。
三、結束語
(一)金融創新概述
20世紀20年代,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經濟發展理論》中認為:[4,69-70]創新是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包括新產品的開發、新生產方式或者技術的采用、新市場的開拓、新資源的開發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組織形式的推行。熊彼特創新理論研究的對象是廣義的經濟發展中的創新。對于金融創新的定義,學界尚無統一的說法。這既由于不同學者關注金融創新的側重點不同,又因為金融創新本身仍處于不斷演化之中,必須動態地對其進行跟進研究。綜合已有文獻的觀點,并結合當代金融創新的發展特點和趨勢,本文將金融創新界定為:在特定的經濟金融環境和技術條件下,金融管理當局或金融機構基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對其機構設置、業務品種、市場結構及制度安排等方面進行的持續創造性變革和研發活動。金融創新主要體現為:金融工具創新、金融機構創新和金融制度創新。
因此,我認為金融制度創新可被定義為:引入新的金融制度因素或對原金融制度進行重構。這包括:(1)金融組織變革或引進;(2)新金融商品被引入;(3)拓展新市場或增加原金融商品的銷量或市場結構的變化;(4)金融管理的組織形式創新;(5)金融文化領域的創新。
(二)貨幣政策概述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用以達到特定或維持政策目標--比如,抑制通脹、實現完全就業或經濟增長。直接地或間接地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設置銀行最低準備金(最低儲備金)。
二、我國貨幣政策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金融創新經過了20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5,125-138]:
(一)組織制度上的創新
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銀行體制,形成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十多家股份制銀行為主體的存款貨幣銀行體系,城市信用社也改成了城市商業銀行。建立了多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保險機構,放寬了外資銀行分支機構和保險業市場進入的條件,初步建立了外匯市場,加快了開放的步伐。
(二)管理制度上的創新
中央銀行從純粹的計劃金融管理制度轉變為金融宏觀調控,調控方式由計劃性、行政性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向經濟和法律手段轉變,調控手段上逐步啟用存款準備金、公開市場業務等貨幣政策工具,對金融機構業務管制有所放松,各專業銀行可以開辦城鄉人民幣、外匯等多種業務,公平競爭;企業和銀行可以雙向選擇。對信貸資金由原來的“統一計劃、分級管理、存貸掛鉤、差額控制”改為“總量控制、比例管理、分類指導、市場融通”。
(三)金融市場創新
建立了同業拆借、商業票據和短期政府債券為主的貨幣市場,建立了銀行與企業間外匯零售市場、銀行與銀行間外匯批發市場、中央銀行與外匯指定銀行間公開操作市場相結合的外匯統一市場。在資本市場方面,建立了以承銷商為主的一級市場,以深、滬市為核心、以城市證券交易中心為外圈、以各地券商營業部為網絡的二級市場。
(四)金融業務與工具的創新
從負債業務上,出現了三、六、九個月的定期存款、住房儲蓄存款、委托存款、信托存款等新品種;從資產業務上,出現了抵押貸款、質押貸款、按揭貸款等品種;在中間業務上出現了多功能的信用卡。從金融工具上看,主要有國庫券、商業票據、短期融資債券、回購協議、大額可轉讓存單等資本工具和長期政府債券、企業債券、金融債券、股票、期貨、受益債券、股權證、基金證券等。
三、中西方金融創新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
(一)金融創新對貨幣需求的影響
1.貨幣需求結構發生變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交易規模的擴大和在通貨膨脹下物價水平的上升,都會導致貨幣需求絕對數量的增加,金融創新卻降低了對貨幣的需求并使貨幣需求結構發生了變化。金融創新涌現出大量貨幣性極強的新型信用丁具和存款種類、兼具流動性與收益性的證券,這些新型金融工具模糊了各層次的貨幣供給量之間、貨幣與收益性資產之間的界限,在金融電子及支付清算系統的推動下降低了收益性資產變現為貨幣、廣義貨幣變現為狹義貨幣的成本,給投資者帶來較高收益的同時,又確保一定的流動性,促使公眾在資產組合中降低了通貨M1、M1占M2、M2占收益性資產的比率。
2.貨幣需求函數的穩定性降低
根據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人們持有貨幣有三種動機[6,216]: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是實際收人的函數,投機動機是利率的函數。金融創新創造了許多流動性很強的金融工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流動性偏好,從而改變了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對交易性及預防性貨幣需求下降投機性貨幣需求上升。一般的理論認為,實際收人在短期內是相對穩定的,因此以實際收人為白變量的交易和預防性貨幣具有可以預測和相對穩定的特點;投機性貨幣需求受市場利率、個人預期等因素影響,具有易變且難以預測的特點。金融創新使前兩種貨幣需求的比重下降、投機性貨幣需求比重上升,因此動搖了貨幣需求的穩定性。
3.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
貨幣供給量最終是以流量的形式作用于總需求。貨幣流通速度直接影響到以貨幣供給量作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實施效果。[7,236-237]1994年以來貨幣流通速度呈現不規則減緩的趨勢。1996--1998年M1的流通速度為2.71、2.40、2.29,M2的流通速度為1.0l0.91、0.83,波動很大,導致貨幣供給量很不穩定,難以達到中央銀行的調控目標。1996--1998年M1年增長率分別為18.87%、16.54%、11.85%,M2的年增長率分別為25.17%、17.32%、15.34%。從1994年到2000年7年間,M1實際值與目標值相差不到一個百分點的僅有1996年。
由于金融市場上的投機、套期保值、套利等金融創新業務的出現,金融市場結構發生了變化,金融市場交易量增加。使金融交易比商品和勞務交易具有更高的收益。其結果就是金融市場的交易能夠有效的從GDP市場吸收貨幣,使貨幣收人流通速度持續上升并顯示出不規則性。
(二)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工具的影響
1.金融創新限制了存款準備金機制的作用
①金融創新縮小了存款準備金制度的作用范圍
例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對創新工具的使用,如回購協議、貨幣市場互助基金等不受存款準備金制約的非存款工具,更充分地利用貨幣市場。這樣做既能確保其負債規模,又能規避存款準備金對其的約束。中央銀行也可以通過負債管理的創新,調整其負債結構,降低寸款比例,增加其他資金來源,減少應交準備金。中央銀行還可以通過創設不受存款準備金管制的新機構(如設立子公司或附屬機構),使存款準備金對其鞭長莫及。
②金融創新增大了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的彈性
存款準備金制度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是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相對固定。這樣,才能對中央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作出反應,法定準備金率的變動才能起到收縮信用或擴張貨幣和信用的作用。金融創新卻破壞了這一基本前提。由于金融市場和金融業務的創新,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創新業務和創新工具,輕而易舉地通過貨幣市場,調整其超額準備,從而使超額準備的彈性增大[8,50-53]。當中央銀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而在收縮信貸時,中央銀行可以減少超額準備,以維持其貸款規模至于貨幣的流動性不足,也可以通過金融創新來解決。其結果是中央銀行難以達到緊縮信用的目的??梢?,超額準備金的增強,削弱了存款準備金制度的作用力。
2.金融創新弱化了再貼現政策的效用
①金融創新使中央銀行實施再貼現政策時的被動性進一步加大。再貼現政策因受到一些諸如商業銀行不愿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以及貼現窗口管理過嚴、貸款期限過短等非市場或非價格因素的影響而具有被動性,金融創新則使這種被動性進一步加大[9,26]。金融市場上興起的貸款證券化、融資證券化、發行短期存單、從國際金融市場上借款等籌資渠道的創新,為商業銀行提供了避開貼現窗口,獲得資金融通的機會。商業銀行能通過金融市場,以較低的成本籌集到所需的資金,或以較優惠的條件將剩余資金貸出去,以保持資產的良好流動性。隨著愈來愈多的市場籌資方式的創新,能一次解決所有需求的金融超級市場得以產生。這使得商業銀行對再貼現窗口的依賴性越來越小,中央銀行運用貼現率政策,調控經濟的做法漸漸失去了意義。
②金融創新使合格票據貼現的規定逐漸喪失。金融創新使再貼現的有關規定向自由化方向發展[10,94]。目前,大多數中央銀行不再對再貼現作出嚴格的規定,其原因有二:(1)金融創新使“真實票據說”的理論影響逐漸消失,活躍的金融工具創新使新型票據都能符合中央銀行的有關規定。(2)金融機構可以以政府債券為抵押,從中央銀行借人準備金。這種方式在再貼現業務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它并不受再貼現條件的約束。由此可見,創新使合格票據規定的作用逐漸喪失,導致再貼現政策的效用不斷下降。
3.金融創新加強了公開市場業務的作用
①金融創新為公開市場業務提供了靈活、有效的手段和場所。
金融創新導致的資產證券化趨勢為政府融資的證券化鋪平了道路,它不僅滿足了政府融資的需要,而且為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提供了多樣化的買賣工具;同時,它還創造了回購協議等靈活有效的買賣方式,使中央銀行能更加主動地按既定的時間和數量注入或減少基礎貨幣[11,223]。
②金融創新使公開市場業務能夠更直接地影響金融機構的運作。
在金融創新的證券化趨勢中,金融機構調整了其資產負債結構,增加了有價證券在其總資產中的比重,特別是政府債券已成為金融機構舉足輕重的二級準備。這使得金融機構在補充流動性資產或資產的重新組合中,對公開市場的依賴性增大,而這有利于中央銀行加強其公開市場業務的操作效果。
(三)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影響
1.金融創新使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不斷下降
①金融創新使銀行間資產的替代彈性大大提高。
例如,當中央銀行想通過各種政策手段減少準備金供給以壓縮貨幣供應量時,銀行可以通過負債在公開市場上購買資金,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通過減少貸款滿足存款準備金的要求。所以,要達到增減某一貨幣量的目的,必須使利率經常波動,利率調控對宏觀經濟變量的作用相對縮?。?/p>
②銀行把資金轉向純粹信用中介以外的用途。
金融創新以后,銀行越來越多地把資金轉向純粹信用中介以外的用途,非利息收入不斷增加,利潤總額對利差的變化反映靈敏度降低[12,158];另外,金融創新與金融國際化互為因果,跨國銀行國外利潤的比重不斷上升,它對國內利率的變化反映越來越遲鈍。
2.貨幣供應量與國民經濟相關性減弱
在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上,我們過去一直強調,為控制通貨膨脹壓力,M1增長率與GDP增長率加物價上漲率之差一般應控制在4%的水平。而從1995年第1季度到1999年第2季度,這一差額呈快速上升趨勢。從1995年第1季度到1996年第4季度,這一差額從-2%上升到4.6%,物價上漲率從18.7%下降到4.7%;從1997年第1季度到1999年第2季度,該差額從5.1%上升到10.7%,物價上漲率從4.4%降到-3.4%。另外我國一方面M2/GDP比率自1998年到2000年直線上升,三年分別為1.31、1.46和1.52,在全球為最高;另一方面,盡管近幾年貨幣供應速度不減,尤其是M1增速更快,但經濟增長速度卻趨于平穩稍降,物價甚至出現了下跌勢頭。尤其是從1998年起,M1與物價出現了明顯背離,物價在M1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持續下跌,就業壓力也不斷增大,甚至出現了城鎮就業人口絕對下降的趨勢。由此可見,我國現行貨幣供應量指標與國民經濟的相關性已出現了明顯問題。
(四)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傳導過程的影響
1.金融市場的創新削弱了各國中央銀行對國內貨幣的控制能力
以歐洲貨幣市場為例,它的出現使各國中央銀行調控貨幣政策的難度加大。例如,[13,71-72]當一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降低利率或減少準備金時,另一方面,在中央銀行提高利率時,國內銀行可以通過歐洲貨幣市場取得資金而維持其信用規模,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過程受阻,緊縮效應難以達到。
2.金融機構的創新削弱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控制的基礎
隨著金融機構的創新,出現了大理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它是銀行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分流了銀行的存款來源,使銀行的存款更多地流向證券投資,使傳統的貨傳導的主要載體一商業銀行的作用減弱,中央銀行存款準備金機制的作用范圍縮小,中央銀行貨幣控制的基礎被削弱。
3.金融業務創新削弱了中央銀行的貨幣控制能力
金融業務的創新導致金融機構業務的多元化及金融機構本身的同制化,使經營活期存款的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它們都具有貨幣派生的作用[14,109]。這樣,貨幣創造的主體不再限于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而趨于多元化,傳統的以控制商業銀行派生乘數為中心設計的傾向控制方法難以奏效。此外,隨著金融同質化的發展,屬于貨幣政策控制范圍以外的業務和機構增加,傳統的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出現了真空,這就降低了中央銀行控制貨幣的能力。
四、貨幣政策面對金融創新的改革建議
(一)建立貨幣政策體系自身創新機制和動態自我調整機制
金融創新對貨幣供求機制與傳統貨幣政策的影響,只是意味著傳統貨幣政策操作體系的失效,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本身功能的消失。如果說金融創新是市場本身發展力量的自發顯示,而貨幣政策則是政府運用貨幣手段對市場發展中表現出的某些方面的失靈和缺陷進行的人為調整和補救。只要這方面的市場缺陷存在,貨幣政策便有存在的必要,兩者的這種沖擊與調整的對比較量便會持續下去。從長遠的發展需要看。必須在明確目標的條件下,在政策目標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實現貨幣政策操作體系本身與時俱進的動態化調整。必須建立貨幣政策體系自身的創新機制。
(二)進一步提升中央銀行地位,確保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金融創新破壞了傳統的貨幣供求機制,不管是貨幣需求還是供給都因此由確定變得不確定,貨幣政策的可控性大大降低,提高了貨幣政策的操作難度[15,68],同時,也加大了政策的操作風險,稍微的政策偏差可能將誘發嚴重的宏觀經濟震蕩。因此,必須切實保證貨幣政策制定者性,以保證其對其它各類參與貨幣創造過程的經濟主體的影響力。
(三)鎖定單一的最終目標,靈活調整中問目標
隨著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經濟增長內生性的加強,貨幣政策多重目標間的矛盾必將變得相當突出。[16,73-76]作為貨幣政策,首要而根本的目標應當是保持幣值的穩定,為切實實現這一目標,防止其他目標的干擾和沖擊,必須實現最終目標的單一化。在鎖定這一根本目標的前提下,可根據具體的經濟金融環境,根據“可測性、可控性、相關性”等要求靈活選擇中間目標。在傳統既有的條件下,我們主要以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標。然而從現在的情況看,由于貨幣供求機制的變化,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正在逐漸減弱。為保證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應當及時調整,適當考慮選擇利率、匯率、通貨膨脹率等作為我國貨幣政策操作的中介目標。
(四)調整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提高政策操作市場化程度
適應金融創新對貨幣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影響,貨幣政策的操作必須突破傳統模式,充分重視對社會公眾市場反應的重視,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增加貨幣政策操作的市場化色彩。例如,面對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工具效力的減弱,提高公開市場操作這一政策工具的地位,規范政策操作,提高決策的透明性,更多重視貨幣政策操作對社會公眾的導向性影響,通過調整社會公眾的預期,在盡可能取得社會公眾行為配合的情況下,實現貨幣政策操作目標。
(五)循序漸進,有步驟有重點地全面推進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化進程相對滯后,面對市場化金融創新浪潮的沖擊,為確保貨幣政策操作的效率,整個政策環境也必須進行同步甚至前瞻性的改革與調整。一方面,必須適當加快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步伐與速度;另一方面,還應堅持整個改革的有序性、穩妥性和系統性。如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仍應當按已有的改革路徑穩步推進,嚴格控制改革轉軌風險,不可急于求成,冒然推進。
1、可操作性原則
自主學習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通過知識與認知主體在建構活動中的行為相沖突或者相順應時才能建構新的知識。在設計問題鏈時,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對于學科專業的認知是不全面的,因此必須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與思維發展水平,問題不要嫩通過太深,也不要太淺,應在“原有水平”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既能有效激發求知欲,又能讓學生通過思考得到飛躍。
2、分層化原則
問題鏈的設計應做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簡至繁、層層遞進,逐步展開問題的探究。問題鏈的上游往往先設置一些要求學生進行粗略思考的問題,然后逐步向下游深入和細致。對于知識群核心問題的設計,可以首先從策略意義上設計問題,以明確解決問題的大方向,體現思維的“定向性”;其次從方法意義上設計問題,以確定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思維的“選擇性”;最后從技能意義上提出問題,完成解決問題的運作過程,體現思維的“具體性”。
3、探究性原則
在設計問題鏈時不能使問題過于淺顯,其解決方法和問題結果要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吸引學生主動探究。設計問題鏈的本質就是加強對金融問題探究的過程。貨幣金融問題的探索強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意識,參與解決金融問題的學習方式,在結果方面,不一定期待學生能做出完整準確的結論,也不一定要求具有獨到的見解,關鍵在于讓學生通過已知的信息,將思維引入更深層次問題的思考與研究。
4、模塊化原則
模塊化原則的基本理念是學習者擁有相應內容的知識表征時,教學中設計的問題所要達到的預期學習結果都致力于共同說明某方面的問題。通過設計模塊化的問題鏈,有利于充分整合教學內容,加強內容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在學科課程的背景下實現教學內容的綜合化;同時,也為結構性的內容與發生性的內容的聯合提供了可能。
二、貨幣金融學課程核心問題設計
(一)貨幣在經濟體系中的運行問題
貨幣作為金融范疇的一個本源性要素,在本課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也和后面的信用、金融問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里一個核心研究和要解決的問題在于貨幣在經濟體系中如何運行,對于經濟運行和調控又有著怎樣的關系。以此為主線從源頭到前沿,又貫穿了貨幣與金融產品替代的問題(貨幣形態及功能)、貨幣與金融資產價格的問題(利率、匯率、貨幣供求與金融資產的價格)、貨幣與金融穩定的關系問題(貨幣政策與金融宏觀調控)。
(二)信用范疇中的問題
從經濟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實際上是指“借”和“貸”的關系。信用實際上是指“在一段限定的時間內獲得一筆資金的預期”。其具體維度包括了信用規模問題、信用活動的時間、空間界限等問題,其核心問題在未取得資金所有權的前提下,如何獲得資金的使用權。當然,這里還有一個系統的體系,比如,提供與獲得資金使用權該采用怎樣的形式(信用的形式)、獲得信用時該付出怎樣的代價(利率問題)、如何才能形成對等的信用關系(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及如何對信用度進行科學評價等。當然,不同的層面信用問題不盡相同,比如政府層面、金融機構層面、工商企業層面、個人層面等。信用問題進一步向前也延伸至金融的脆弱性、富任性等問題。
(三)金融體系選擇問題
論文關鍵詞: 《金融學》課程 差異化教學 教學要求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論文摘要: 當前金融業已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所必須的。但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 對金融知識的需求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學生專業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法。
一、引言
在現代經濟社會,金融業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財富增加,社會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金融創新與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的觸角已深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并已成為普通家庭關心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管理學、會計學所必須的。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金融學》課程,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如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學科必修課,可以充實完善其專業課程。對于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金融學》是一門選修課程,供對金融學有興趣的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選修。
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的特點和培養人才的目標與規格不同,固而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內容、知識結構、專業需求是不同的。再考慮到《金融學》課程內容眾多,在短短的四五十個教學課時中,教師不可能將全部內容介紹完,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精心安排各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差異化教學方法。
二、不同專業對《金融學》的教學要求不同
(一)金融學專業
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一般是在學生完成各經濟類專業共同的核心基礎課,如在學習完《西方經濟學》后開設。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國金融學研究的鼻祖黃達先生所言:“金融領域,廣闊而深邃,通常只能瞄準一兩個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點、幾點,必須對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為沒有足夠的寬闊基礎作為支撐,只求在狹小的范圍深入,進到一定程度就會難以繼續。而所謂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對金融領域的主要構架如金融理論與金融知識,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等等之間的有機聯系,有一個較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薄督鹑趯W》作為金融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恰是對金融學進行整體性、框架性的介紹,其中既有宏觀金融層面的理論闡釋,又有微觀金融運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運作機制與規律性,又闡明了金融學科所研究的范疇、重要內容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鑒于《金融學》對于金融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良好的理論基礎;二是注重對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開拓視野,提高思考的廣度、深度與高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國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焙弥?、樂之,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這樣才能產生進取的精神。若通過《金融學》的學習,學生能激發對金融的興趣,這將會對學生未來的深造、職業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縱觀中外古今,實體經濟的發展最后都離不開資本的運作,而在當今社會,金融的作用越發凸顯。因此,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系統地掌握貨幣、信用、利息、銀行等多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能夠運用貨幣信用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更好地從事企業投資管理、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管理等活動。因此,不少高校已經把《金融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
與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相比,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在金融理論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應注重金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聯系實際和融會貫通,使學生掌握與其專業的業務活動聯系緊密的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從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靈活運用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來進行資金管理、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活動。
三、不同專業的《金融學》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金融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貨幣、信用、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貨幣供求、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和金融監管等問題,幾乎涵蓋了整個金融領域。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保證教學整體水平和質量,并兼顧不同專業的需要,是《金融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安排差別化的教學內容。基本教學內容是各專業教學中都必須覆蓋的,也是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以實現各專業學生掌握該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求,例如金融學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金融中介機構的構成、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別化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專業需求而進行的選擇性教學。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專業學生來說,《金融學》是其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在課程安排上,《金融學》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之后開設的,同時又是以后陸續開設的《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對金融有個全面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內容重復或遺漏。具體來說,對于金融學專業的課程內容重點有三個:一是學生應深刻理解金融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如貨幣、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決定理論、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論等。這些內容是金融學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的基礎,因此對他們來說,這些內容不是簡單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準確地掌握;二是教師在授課中應側重對金融學框架的勾勒,讓學生對金融領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對于具體的宏觀金融問題可以適當簡略,這些內容學生已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接觸過。微觀金融方面,有關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內容也無需介紹過細,這些內容在后續的專業課程里都會有詳細的介紹;三是引導學生對現實中的金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并密切關注金融理論研究前沿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與貨幣、銀行打交道,但是對理論要求沒有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高。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降低理論深度,如貨幣供求理論、利率決定理論、金融監管理論等可以簡略地說明,而增加與所教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性的內容。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應該加強與貿易有關的金融知識,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場、商業銀行業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等方面內容的介紹。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增加與企業管理活動緊密聯系金融知識的講授,這些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如商業票據、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等。(2)企業管理人員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打交道時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論知識,這關系到企業資金的運營問題。具體如商業銀行運作機制、業務范疇,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證券發行業務等。(3)國家宏觀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如貨幣政策對企業投融資的影響,匯率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等等。 (三)非財經類專業
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是抱著興趣來選修這門課程的,激發學生對金融的興趣,使他們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識是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精簡理論性較強的貨幣金融理論的講解,將重點放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貨幣銀行學知識中,如各種金融產品的比較、家庭理財的理念等,還可以介紹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金融問題,如對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介紹,可側重介紹危機對企業和老百姓生活的影響等,而對于危機深層次的原因的理論分析則可以簡略些。
四、區別不同專業,采取有差別的教學方法
與《西方經濟學》課程相比,《金融學》課程內容多而龐雜,不似前者的體系清晰完整,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感到知識點零散,找不到學習的重點。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等課程相比,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單調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據不同專業《金融學》課程設置特點及課程性質,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各自的教學目的,是教師在《金融學》教學應認真研究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課程,金融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外,還要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把《金融學》課程中的知識點、理論講通、講透。在此基礎上,再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金融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我認為一個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課開始時拿出5—10分鐘,對一周的財經新聞進行回顧。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和全球金融情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習慣,這對《金融學》這類社會性學科的學習是必要的。二是在新聞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能引發學生對金融問題、金融現象的思考,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以上兩個效果,教師首先應注意財經新聞的選擇。一周內國內外發生的財經新聞往往很多,如果都講,時間上不允許,也沒有必要。新聞選擇可以有這幾個視角,一種是選取影響重大的事件,如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另一種是結合目前的熱點和所學的知識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介紹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看到一則題為“淡馬錫來到荷花池”的新聞。新聞的主要內容談到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通過設立富登信實服務有限公司給成都的蓮花池批發市場的商戶發放貸款。這則新聞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見大,以此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新聞標題提出后,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很奇怪:該標題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我由淺入深介紹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存在問題等,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應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后不少學生和我進一步探討該問題,有的學生還著手寫這方面的論文。
除了選題的問題,教師還應注意新聞講授的方式。介紹新聞不僅僅是希望學生了解該事件,而是通過該事件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介紹新聞時結合學生已學過的金融學原理,精心設置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具體事件中提煉出事件背后蘊藏的道理,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可以考慮一學期組織學生就當前的熱點金融問題進行2—3次的討論,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閱、整理資料,學生進行思考、交流為線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現在不少高校由于擴招,師資相對不足,很多時候是大班教學,組織討論的方法會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而影響討論的效果,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就熱點金融問題撰寫小論文。對于初次寫論文的學生來說,論文的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是希望通過寫論文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字數、格式上可以適當放寬,但需強調的是杜絕抄襲。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教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降低理論深度,提高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識點介紹完之后,通過具體的案例,如介紹金融實際熱點問題,突出金融知識的運用性。此時對于金融熱點問題的選擇與金融學專業的選擇有所不同,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講授。例如在介紹貨幣政策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近年中央銀行的調息歷程,解釋中央銀行每次調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機制,以及對企業、老百姓銀行投資、貸款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就一個問題,如信用形式、銀行存貸款利率等,鼓勵學生自己去找資料、發現生活中的金融學,采取教授與討論相結合的組合式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蔣天虹.關于應用型本科《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5).
論文摘要: 當前金融業已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所必須的。但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 對金融知識的需求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學生專業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法。
一、引言
在現代經濟社會,金融業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財富增加,社會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金融創新與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的觸角已深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并已成為普通家庭關心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管理學、會計學所必須的。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金融學》課程,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如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學科必修課,可以充實完善其專業課程。對于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金融學》是一門選修課程,供對金融學有興趣的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選修。
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的特點和培養人才的目標與規格不同,固而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內容、知識結構、專業需求是不同的。再考慮到《金融學》課程內容眾多,在短短的四五十個教學課時中,教師不可能將全部內容介紹完,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精心安排各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差異化教學方法。
二、不同專業對《金融學》的教學要求不同
(一)金融學專業
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一般是在學生完成各經濟類專業共同的核心基礎課,如在學習完《西方經濟學》后開設。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國金融學研究的鼻祖黃達先生所言:“金融領域,廣闊而深邃,通常只能瞄準一兩個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點、幾點,必須對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為沒有足夠的寬闊基礎作為支撐,只求在狹小的范圍深入,進到一定程度就會難以繼續。而所謂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對金融領域的主要構架如金融理論與金融知識,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等等之間的有機聯系,有一個較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薄督鹑趯W》作為金融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恰是對金融學進行整體性、框架性的介紹,其中既有宏觀金融層面的理論闡釋,又有微觀金融運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運作機制與規律性,又闡明了金融學科所研究的范疇、重要內容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鑒于《金融學》對于金融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良好的理論基礎;二是注重對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開拓視野,提高思考的廣度、深度與高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國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焙弥?、樂之,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這樣才能產生進取的精神。若通過《金融學》的學習,學生能激發對金融的興趣,這將會對學生未來的深造、職業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縱觀中外古今,實體經濟的發展最后都離不開資本的運作,而在當今社會,金融的作用越發凸顯。因此,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系統地掌握貨幣、信用、利息、銀行等多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能夠運用貨幣信用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更好地從事企業投資管理、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管理等活動。因此,不少高校已經把《金融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
與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相比,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在金融理論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應注重金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聯系實際和融會貫通,使學生掌握與其專業的業務活動聯系緊密的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從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靈活運用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來進行資金管理、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活動。
三、不同專業的《金融學》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金融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貨幣、信用、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貨幣供求、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和金融監管等問題,幾乎涵蓋了整個金融領域。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保證教學整體水平和質量,并兼顧不同專業的需要,是《金融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安排差別化的教學內容?;窘虒W內容是各專業教學中都必須覆蓋的,也是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以實現各專業學生掌握該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求,例如金融學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金融中介機構的構成、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別化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專業需求而進行的選擇性教學。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專業學生來說,《金融學》是其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在課程安排上,《金融學》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之后開設的,同時又是以后陸續開設的《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對金融有個全面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內容重復或遺漏。具體來說,對于金融學專業的課程內容重點有三個:一是學生應深刻理解金融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如貨幣、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決定理論、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論等。這些內容是金融學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的基礎,因此對他們來說,這些內容不是簡單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準確地掌握;二是教師在授課中應側重對金融學框架的勾勒,讓學生對金融領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對于具體的宏觀金融問題可以適當簡略,這些內容學生已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接觸過。微觀金融方面,有關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內容也無需介紹過細,這些內容在后續的專業課程里都會有詳細的介紹;三是引導學生對現實中的金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并密切關注金融理論研究前沿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與貨幣、銀行打交道,但是對理論要求沒有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高。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降低理論深度,如貨幣供求理論、利率決定理論、金融監管理論等可以簡略地說明,而增加與所教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性的內容。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應該加強與貿易有關的金融知識,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場、商業銀行業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等方面內容的介紹。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增加與企業管理活動緊密聯系金融知識的講授,這些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如商業票據、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等。(2)企業管理人員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打交道時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論知識,這關系到企業資金的運營問題。具體如商業銀行運作機制、業務范疇,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證券發行業務等。(3)國家宏觀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如貨幣政策對企業投融資的影響,匯率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等等。
(三)非財經類專業
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是抱著興趣來選修這門課程的,激發學生對金融的興趣,使他們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識是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精簡理論性較強的貨幣金融理論的講解,將重點放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貨幣銀行學知識中,如各種金融產品的比較、家庭理財的理念等,還可以介紹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金融問題,如對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介紹,可側重介紹危機對企業和老百姓生活的影響等,而對于危機深層次的原因的理論分析則可以簡略些。
四、區別不同專業,采取有差別的教學方法
與《西方經濟學》課程相比,《金融學》課程內容多而龐雜,不似前者的體系清晰完整,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感到知識點零散,找不到學習的重點。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等課程相比,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單調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據不同專業《金融學》課程設置特點及課程性質,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各自的教學目的,是教師在《金融學》教學應認真研究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課程,金融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外,還要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把《金融學》課程中的知識點、理論講通、講透。在此基礎上,再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金融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我認為一個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課開始時拿出5—10分鐘,對一周的財經新聞進行回顧。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和全球金融情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習慣,這對《金融學》這類社會性學科的學習是必要的。二是在新聞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能引發學生對金融問題、金融現象的思考,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以上兩個效果,教師首先應注意財經新聞的選擇。一周內國內外發生的財經新聞往往很多,如果都講,時間上不允許,也沒有必要。新聞選擇可以有這幾個視角,一種是選取影響重大的事件,如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另一種是結合目前的熱點和所學的知識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介紹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看到一則題為“淡馬錫來到荷花池”的新聞。新聞的主要內容談到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通過設立富登信實服務有限公司給成都的蓮花池批發市場的商戶發放貸款。這則新聞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見大,以此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新聞標題提出后,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很奇怪:該標題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我由淺入深介紹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存在問題等,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應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后不少學生和我進一步探討該問題,有的學生還著手寫這方面的論文。
除了選題的問題,教師還應注意新聞講授的方式。介紹新聞不僅僅是希望學生了解該事件,而是通過該事件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介紹新聞時結合學生已學過的金融學原理,精心設置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具體事件中提煉出事件背后蘊藏的道理,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可以考慮一學期組織學生就當前的熱點金融問題進行2—3次的討論,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閱、整理資料,學生進行思考、交流為線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現在不少高校由于擴招,師資相對不足,很多時候是大班教學,組織討論的方法會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而影響討論的效果,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就熱點金融問題撰寫小論文。對于初次寫論文的學生來說,論文的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是希望通過寫論文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字數、格式上可以適當放寬,但需強調的是杜絕抄襲。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教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降低理論深度,提高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識點介紹完之后,通過具體的案例,如介紹金融實際熱點問題,突出金融知識的運用性。此時對于金融熱點問題的選擇與金融學專業的選擇有所不同,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講授。例如在介紹貨幣政策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近年中央銀行的調息歷程,解釋中央銀行每次調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機制,以及對企業、老百姓銀行投資、貸款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就一個問題,如信用形式、銀行存貸款利率等,鼓勵學生自己去找資料、發現生活中的金融學,采取教授與討論相結合的組合式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蔣天虹.關于應用型本科《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5).
論文摘要: 當前金融業已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所必須的。但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 對金融知識的需求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學生專業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法。
一、引言
在現代經濟社會,金融業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財富增加,社會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金融創新與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的觸角已深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并已成為普通家庭關心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管理學、會計學所必須的。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金融學》課程,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如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學科必修課,可以充實完善其專業課程。對于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金融學》是一門選修課程,供對金融學有興趣的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選修。
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的特點和培養人才的目標與規格不同,固而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內容、知識結構、專業需求是不同的。再考慮到《金融學》課程內容眾多,在短短的四五十個教學課時中,教師不可能將全部內容介紹完,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精心安排各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差異化教學方法。
二、不同專業對《金融學》的教學要求不同
(一)金融學專業
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一般是在學生完成各經濟類專業共同的核心基礎課,如在學習完《西方經濟學》后開設。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國金融學研究的鼻祖黃達先生所言:“金融領域,廣闊而深邃,通常只能瞄準一兩個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點、幾點,必須對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為沒有足夠的寬闊基礎作為支撐,只求在狹小的范圍深入,進到一定程度就會難以繼續。而所謂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對金融領域的主要構架如金融理論與金融知識,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等等之間的有機聯系,有一個較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薄督鹑趯W》作為金融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恰是對金融學進行整體性、框架性的介紹,其中既有宏觀金融層面的理論闡釋,又有微觀金融運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運作機制與規律性,又闡明了金融學科所研究的范疇、重要內容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鑒于《金融學》對于金融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良好的理論基礎;二是注重對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開拓視野,提高思考的廣度、深度與高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國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焙弥分?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這樣才能產生進取的精神。若通過《金融學》的學習,學生能激發對金融的興趣,這將會對學生未來的深造、職業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縱觀中外古今,實體經濟的發展最后都離不開資本的運作,而在當今社會,金融的作用越發凸顯。因此,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系統地掌握貨幣、信用、利息、銀行等多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能夠運用貨幣信用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更好地從事企業投資管理、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管理等活動。因此,不少高校已經把《金融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
與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相比,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在金融理論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應注重金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聯系實際和融會貫通,使學生掌握與其專業的業務活動聯系緊密的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從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靈活運用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來進行資金管理、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活動。
三、不同專業的《金融學》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金融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貨幣、信用、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貨幣供求、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和金融監管等問題,幾乎涵蓋了整個金融領域。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保證教學整體水平和質量,并兼顧不同專業的需要,是《金融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安排差別化的教學內容?;窘虒W內容是各專業教學中都必須覆蓋的,也是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以實現各專業學生掌握該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求,例如金融學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金融中介機構的構成、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別化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專業需求而進行的選擇性教學。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專業學生來說,《金融學》是其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在課程安排上,《金融學》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之后開設的,同時又是以后陸續開設的《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對金融有個全面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內容重復或遺漏。具體來說,對于金融學專業的課程內容重點有三個:一是學生應深刻理解金融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如貨幣、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決定理論、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論等。這些內容是金融學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的基礎,因此對他們來說,這些內容不是簡單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準確地掌握;二是教師在授課中應側重對金融學框架的勾勒,讓學生對金融領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對于具體的宏觀金融問題可以適當簡略,這些內容學生已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接觸過。微觀金融方面,有關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內容也無需介紹過細,這些內容在后續的專業課程里都會有詳細的介紹;三是引導學生對現實中的金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并密切關注金融理論研究前沿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與貨幣、銀行打交道,但是對理論要求沒有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高。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降低理論深度,如貨幣供求理論、利率決定理論、金融監管理論等可以簡略地說明,而增加與所教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性的內容。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應該加強與貿易有關的金融知識,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場、商業銀行業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等方面內容的介紹。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增加與企業管理活動緊密聯系金融知識的講授,這些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如商業票據、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等。(2)企業管理人員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打交道時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論知識,這關系到企業資金的運營問題。具體如商業銀行運作機制、業務范疇,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證券發行業務等。(3)國家宏觀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如貨幣政策對企業投融資的影響,匯率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等等。
(三)非財經類專業
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是抱著興趣來選修這門課程的,激發學生對金融的興趣,使他們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識是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精簡理論性較強的貨幣金融理論的講解,將重點放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貨幣銀行學知識中,如各種金融產品的比較、家庭理財的理念等,還可以介紹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金融問題,如對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介紹,可側重介紹危機對企業和老百姓生活的影響等,而對于危機深層次的原因的理論分析則可以簡略些。
四、區別不同專業,采取有差別的教學方法
與《西方經濟學》課程相比,《金融學》課程內容多而龐雜,不似前者的體系清晰完整,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感到知識點零散,找不到學習的重點。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等課程相比,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單調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據不同專業《金融學》課程設置特點及課程性質,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各自的教學目的,是教師在《金融學》教學應認真研究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課程,金融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外,還要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把《金融學》課程中的知識點、理論講通、講透。在此基礎上,再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金融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我認為一個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課開始時拿出5—10分鐘,對一周的財經新聞進行回顧。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和全球金融情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習慣,這對《金融學》這類社會性學科的學習是必要的。二是在新聞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能引發學生對金融問題、金融現象的思考,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以上兩個效果,教師首先應注意財經新聞的選擇。一周內國內外發生的財經新聞往往很多,如果都講,時間上不允許,也沒有必要。新聞選擇可以有這幾個視角,一種是選取影響重大的事件,如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另一種是結合目前的熱點和所學的知識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介紹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看到一則題為“淡馬錫來到荷花池”的新聞。新聞的主要內容談到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通過設立富登信實服務有限公司給成都的蓮花池批發市場的商戶發放貸款。這則新聞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見大,以此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新聞標題提出后,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很奇怪:該標題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我由淺入深介紹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存在問題等,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應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后不少學生和我進一步探討該問題,有的學生還著手寫這方面的論文。
除了選題的問題,教師還應注意新聞講授的方式。介紹新聞不僅僅是希望學生了解該事件,而是通過該事件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介紹新聞時結合學生已學過的金融學原理,精心設置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具體事件中提煉出事件背后蘊藏的道理,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可以考慮一學期組織學生就當前的熱點金融問題進行2—3次的討論,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閱、整理資料,學生進行思考、交流為線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現在不少高校由于擴招,師資相對不足,很多時候是大班教學,組織討論的方法會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而影響討論的效果,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就熱點金融問題撰寫小論文。對于初次寫論文的學生來說,論文的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是希望通過寫論文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字數、格式上可以適當放寬,但需強調的是杜絕抄襲。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教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降低理論深度,提高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識點介紹完之后,通過具體的案例,如介紹金融實際熱點問題,突出金融知識的運用性。此時對于金融熱點問題的選擇與金融學專業的選擇有所不同,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講授。例如在介紹貨幣政策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近年中央銀行的調息歷程,解釋中央銀行每次調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機制,以及對企業、老百姓銀行投資、貸款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就一個問題,如信用形式、銀行存貸款利率等,鼓勵學生自己去找資料、發現生活中的金融學,采取教授與討論相結合的組合式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蔣天虹.關于應用型本科《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5).
關鍵詞:挑戰;金融學;法和經濟學
在2010年出版的《金融與增長》的世界銀行報告中:消除貧困和經濟增長取決于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有效運行。金融體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點,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中國金融市場建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市場規模每年都在增長,截止到2013年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5萬億美元,再度創出歷史新高。目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主要是面臨監管體制的轉型、市場機制的健全、金融風險的防范、金融工具的市場化、投資者權益的保護等問題。正確的處理好這些問題直接決定著我國金融業日后的發展,關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現在面臨的金融改革實踐問題已經對金融學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金融學研究要把國際學術慣例和中國現階段的國情結合起來,建設具有中國特設的現代金融學理論和學科。
我國金融學在金融學學科及理論建設方面主要面臨下面三方面問題:
一、 學術界對于金融學內涵界定仍需進一步明確
首先,這個概念的界定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華爾街日報在其新開的公司金融的固定版面中將“公司”金融定義為:為業務提供融資的業務,這一定義基本上代表了金融實業界的普遍看法。而且用學科術語來定義該學科對這個學科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Webster字典中,將“To Finance”定義為“(To Raise Or Provide Funds Or Capital For)籌集或提供資本”。代表學界對金融學較有權威的解釋可參照“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的Finance相關詞條。由斯蒂芬羅斯撰寫的“Finance”詞條稱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點和方法論而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中心點是資本市場的運營、資本資產的供給和定價。
其次,在國內學界,對于金融一詞的界定卻存在比較大的分歧。縱觀十多年來國內出版和發表的各類財經專業方面的相關材料,金融這一詞的解釋,主要是財政、融資、財政等解釋。這三種解釋是對特定對象的。但是金融這個涵義確實值得繼續推敲的。從金融這個概念的理論內涵來看,這個是國內在轉軌經濟背景下的一個典型特征。傳統金融研究主要包括信用、貨幣、銀行、貨幣政策、匯率、貨幣供求等等專題,金融被定義為是貨幣流通和通訊活動以及他們之間相互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在國內學界對金融學的理解,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有代表性的方向:第一類是以貨幣銀行學為代表的;第二類是國際金融為代表的。分為這兩大科目為主線,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政府為主導的銀行之間的相互融資,這種方式在實際當中占主流,而證券和資本則被視為非主流。這樣就使得以對銀行體系的貨幣金融研究作為金融學研究的重點。其二是由于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導致對外貿易的加強,所以相應的以“國際貿易”為核心的內容在高內高校中開展起來。
最后,上面國內兩大學科對金融學的界定,還不能夠把金融學的核心內容概括出來。外國學者對金融學有兩種解釋,一個是公司金融,包括公司融資、公司財務、公司治理等,以這些為核心。另一個是投資學,也就說把金融學的核心內容歸結為資產定價。但國內的有的學者把這個理解為公司理財或者是公司財務,這樣的理解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研究對象是會計事項,在以后的研究當中應當糾正這樣的誤解。
二、 金融學理論和學科建設較實踐滯后
正是上文所論文的第一個方面的問題,直接導致金融學學科和理論建設的滯后,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在下面六個方面。一是金融學教材和我國實際需要不符,出現脫節的現象。從我們所能見到的教材來看,都是引進外國學者或者外國權威人士的論著,這些外國論著與我們中國的實際生活有不符合之處,所以出現與原本英文教材脫節的現象。我們可以學習外國的現代金融學理論,但是還要研究我們本國市場和企業,撰寫出適合本國的金融學教材。二在培養學生方面過于封閉。這在本科教學方面表現還比較好,但是在研究生和博士生方面,所表現出的教育方式就和國外存在差異,表現出過于封閉的特征。我國博士招考實行的更多的是單一導師制度,這種制度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還是不夠完善,可以讓研究性大學博士生以自己的博士項目為自己的學習重心,讓導師組來進行指導,這樣更加利于他們綜合能力的培養。三是在學術研究期刊方面仍然需要增加,我國在部分金融期刊方面做了諸多努力,但是專門的金融學學術期刊還需增加。四是學科布局要更加細化。我國金融學科大都還未從原始的經濟學院體制下分離開來,這樣影響更深層次的學術研究,也會導致學術分工不明確。其實可以在金融學的宏觀領域設立經濟系,而在公司金融和投資學微觀設立管理學院。五是金融學教師資源方面的匱乏。目前高校金融學方面的師資還是不容樂觀的,在公司和投資微觀領域的才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六理論研究更新速度慢。我國市場規范化步伐越來越快,這就對我國金融學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的傾向于間接的融資領域。一些前沿領域的理論還沒廣泛研究,例如行為金融學、金融工程學等。
三、 我國金融學研究要更好的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提供理論指導
由于上面論文的兩個問題,理論和學科建設有待完善,我國金融學方面的研究還沒能夠充分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理論指導功能的發揮力度還不夠。這個問題在證券市場改革中體現的最為明顯,例如國有股持減問題上、證券監管理念問題上、證券立法等方面,金融學界都要在嚴謹細致的基礎之上提供給相關部門可以借鑒的建議,不人云亦云,嚴肅對待,實事求是的提供具有理論和實證支持的論著。(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Jensen,M.C.,Capital Markets:Theory and Evidence,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2,pp.357-398.
[2]Hart,Oliver,and John Moore,1990,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1119-1158.
[3]張新,5中國資本成本的估算6,南開大學工作論文,。
[4]劉鴻儒,5新金融辭海6,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