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3 00:29:24
序論:在您撰寫課程設計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粉體材料;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一、粉體材料工程課程設計設置的必要性
粉體材料工程是一門強調粉體的表征和制備以及粉末處理的科學和技術[1,2]。這里的粉體基本性質包括幾何性質和力學性質。粉體處理加工過程包括制備、粉碎、分級、分離、輸送、喂料、儲存、轉運、混合、造粒、計量、危害防治等[3]。目前開設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院校有中南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沈陽理工大學、景德鎮陶瓷學院以及合肥學院等。由于粉體材料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與人們的生活、生產、科研等聯系緊密[4,5],由此,國內很多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也開設了相關的課程。北方民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也開設了粉體材料工程及其課程設計。通過該課程設計,使學生綜合運用粉體工程課程和其他有關先修課程的理論及相關實踐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粉體材料加工的一些基本問題,了解粉體材料生產加工所需設備的原理和基本性能,選擇設備的基本原則等,通過查找文獻、標準、手冊和查閱相關技術資料,培養進行科技調研的能力。
二、現有粉體材料工程課程設計的模式及其弊端
目前國內大多數相關粉體材料課程設計均采用設計可行性報告的模式,即撰寫工業上年產若干萬噸某粉體材料的可行性報告,包括了課程設計的目的意義,工藝流程和參數設計、設備選型、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環境保護評價、參考文獻和小結。一般要求學生完成設計說明書一份、生產工藝流程圖一份、設備平面布置圖一份。雖然這樣的課程設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關于粉體的操作單元及工業生產相關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訓練,但這種模式仍存在以下弊端。1.相關只是停留在理論上,未能通過直接的實踐掌握粉體各處理單元的關鍵問題。2.設計報告工作量大,需要查閱大量相關手冊、標準和文獻。3.設計形式單一,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粉體處理各環節的關鍵參數;不能將粉體的理論性質和操作處理單元有效合二為一。
三、粉體材料工程課程設計改革及實施方案
針對以上問題,結合作者三年來的教學經驗,擬對該課程設計實行如下改革:1.理論設計與實踐相結合,給出課程設計的任務,根據對產品的要求,設計工藝流程,根據流程選擇實驗設備,制定設備的工作參數,并制備出產品。2.依托北方民族大學的省部共建粉體材料與特種陶瓷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級教學示范中心、寧夏分析測試中心等,利用上述平臺所具有的完備的實驗設備與儀器,開展多樣化的創新設計。具體而言,課程設計可采用如下實施方案:1.教師通過調研當地及周邊地區粉體生產的廠家,了解粉體種類的市場需求,了解現有生產工藝,了解粉體生產和處理廠家困難和需要;結合現有實驗條件制定課程設計的任務書。寧夏及其周邊的粉體生產廠家有中色(寧夏)東方集團、艾森達新材料、豐聯粉體、嘉豐化工等廠家生產的金屬、陶瓷、氧化物、聚合物等粉體,產品種類多,質量好,工藝成熟,市場占有率大,可作為學生課程設計的參考。2.下達任務書,根據任務書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流程,工藝參數,選擇適宜的實驗設備,實施實驗。依據所選用的粉體種類,選擇合適的生產方法?;瘜W法制備需要用到反應釜,機械破碎粉磨則需要用到破碎機和粉磨機等,如顎式破碎機、雷蒙磨、攪拌磨、高能球磨機等,分級與分離單元可采用氣流粉碎機、造粒單元可采用噴霧造粒等。3.表征產品的幾何性質和理化性質,對比不同工藝所得產品的性質,改進設計方案。粉體粒度、比表面積、形貌、成分/物相等性質依次采用激光粒度儀、比表面測定儀、掃描電鏡、X射線衍射的等手段表征。依據表征結果,調整有關參數設置。4.總結產品性能和改進后的方案,完成課程設計報告、答辯。
四、粉體材料工程課程設計成績評定
教師提供若干種備選課題,學生分組后分工合作完成。成績的評定依據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參與度。每組成員4-6人,每人負責理論設計和試驗的一部分,每位成員不但要保質保量完成自己所負責的那一部分,還需熟知全局的設計方案和實施過程。(2)設計任務完成程度。根據教師下達的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完成理論設計和產品制備,撰寫課程設計報告,提交附件—工藝流程圖和設備平面布置圖。(3)課程設計報告撰寫質量。依據教師提供的模板,課程設計報告格式須規范,語言、標點、圖表、公式、參考文獻等均參照《北方民族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格式規范》;課程設計報告內容須完整,包括中英文摘要、關鍵詞、目錄、引言、工藝參數和流程設計、產品性能檢測、數據處理與分析、結論、參考文獻等。(4)實驗方案創新性。查閱文獻,了解所選粉體的發展現狀和研究動態,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探究方案。(5)產品的性能優劣。所得產品是否達到任務書所規定的技術要求。如果未達到,分析原因,提出解決方法。
五、結語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設計方案,使學生將粉體相關理論知識與粉體生產的實踐環節通過直接的試驗聯系起來,有利于學生掌握粉體各處理單元的關鍵問題。通過方案設計、實驗室試制、性能檢測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粉體產品生產的一般方法。同時通過查找文獻和相關技術資料,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作者:海萬秀 單位:北方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蓋國勝.粉體工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周仕學,張鳴林.粉體工程導論[M].科學出版社,2010.
[3]張長森.粉體技術及設備[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1.自我探索方面
人-職匹配理論是基于特質因素論而發展的生涯理論,特質因素論的最大成功之處在于開發了一整套用于發現個人特質的測評工具,包括能力傾向測試、興趣量表和價值觀問卷等多個大類。通常在現有的生涯規劃課堂上最常用到的測評包括基于霍蘭德興趣分類理論的自我職業興趣量表、基于舒伯職業價值觀理論的價值觀量表等。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感,除了直接在課堂上使用量表之外,根據這些理論設計的如“興趣島幻游”、“價值觀拍賣”等課堂活動也被廣泛采用。然而,這些活動的最大問題在于,無法要求個體超越自身經歷來進行自我判斷。如果問一個現代人:“你喜歡吃大象肉嗎?”答案一定是:“不知道。”原因很簡單,幾乎沒有現代人吃過大象肉,所以當然不知道是否喜歡。“興趣島幻游”中描述的六個度假島嶼和“價值觀拍賣”中羅列的類似“取之不盡的銀行卡”,對于大部分選課學生來說就是所謂的“大象肉”,完全超越他們的實際經驗,也就難以作出類似“好或壞”、“喜歡或不喜歡”、“合適或不合適”的判斷。即使測評或課堂活動最后給出了興趣偏好或價值取向偏好的結果,這個結果對于學生來說也會因為缺乏切身的經驗體會而沒有實際意義。
2.職業探索方面
現有的課程設計中職業探索主要圍繞職業分類理論和職業探索方法展開。這個部分的困境在于:如何在2~4個課時內將浩瀚如海的職業世界完整地展示給學生,即著手點或突破口在何處?以學生所學專業為起點,要求學生在所謂“專業對口”的范圍內探索職業世界,是通常的做法。這個思路確實幫助學生找到了突破口,但問題在于:首先,專業和職業的關系不是一對一或一對多的簡單線性關系,而是縱橫交錯的多重復雜關系,一次活動或幾次課顯然無法有所深入;其次,不容回避的是,許多學生在高考進行專業選擇時經歷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性決策,因而對于自己的專業缺乏認同,在這種情況下以“專業對口”為著力點很大程度上變成了無用功。
3.自我探索與職業探索的關系
在目前很多高校的課堂上,先講授自我探索,然后再講授職業探索,至于自我探索的結果與職業探索的結果之間有何關聯,課堂教學并不會有所涉及。這種教學安排的結果將自我探索與職業探索割裂開來,不利于學生深入地認識自我和了解職業。自我探索與職業探索在教學中出現“兩張皮”的情況,根本原因依然在于課程的設計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經驗。通常來講,課程設計的理論取向包括基于學科知識體系的學術理性主義取向、基于學生興趣與需求的人本主義取向,以及基于社會文化需求的社會重建主義取向等多種?,F有生涯規劃課程的設計,在自我探索與職業探索的模塊,遵循的是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以特質因素論和職業分類理論為主要的理論基礎,根據這部分理論的內在邏輯來組織課堂材料,而忽視了理論與授課對象的經驗和需求如何有機結合。
4.職業決策方面
現有課程的職業決策部分主要講授一種或多種決策理論,在此基礎上教會學生利用一種或多種決策方法進行職業決策,其中涉及的決策方法包括平衡單法、SWOT分析法等。這個過程遇到的最大困難在于如何幫助學生確定目標。因為任何決策都是針對目標而言的,沒有目標而空談決策,只能使學習停留在理論層面。然而,由于學生在自我探索和職業探索部分沒能通過課程整合自身的經驗,在此時要確定生涯目標就比較困難。大部分學生此時的狀態是:對自身的生涯規劃似乎“知道”了些什么,但到底這些“知道”是否正確,以及有了這些“知道”,生涯目標該如何確定,依然模糊。而要幫助學生確定目標,至少要在課程設計中回答以下幾個重要問題:(1)要確定長遠目標還是短期目標?如果是長遠目標,到底以多長時間為限?(2)是要確定一個目標還是多個目標?如果是確定多個目標,如何厘清多個目標之間的關系?(3)確定的目標如何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如果未來發生改變,是改變目標還是堅持目標?就目前生涯規劃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來看,以上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二、高校生涯規劃課程設計的解決思路
1.堅持課程形式的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的困難源于生涯規劃具有高度的個性化特征,而課程教育采用的是一對多的基本模式(一個老師面對多個學生),因此必然帶來難以滿足全部個性化需求的問題。然而,在目前國內職業化的輔導人員缺乏,而大學生人數眾多且普遍缺少相關生涯知識的情況下,課程教學無疑在降低成本、解決共性問題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同時,從國外經驗來看,以課程的形式促進大學生生涯發展一直為發達國家眾多生涯發展專家所重視。從國外課程實施效果來看,生涯規劃課程可以促進大學生生涯意識的覺醒,有助于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能力的提高,幫助學生實現從學生到職場人的順利轉變。
2.梳理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難以適應現代生涯發展的需求是現有生涯規劃課程設計問題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在對生涯規劃課程進行重新設計時,首先需要重新梳理生涯規劃理論。如前所述,現有生涯規劃課程設計以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為理論取向,而人-職匹配理論因其簡單的線性思維而脫離真實生涯發展的現實狀況,所以尋找更適合的理論基礎,綜合學科知識體系、學生興趣與需求以及社會文化需求的多種取向,是解決目前課程設計問題的當務之急。克朗伯茲汲取了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精華,提出了生涯決定社會學習理論。這一理論植根于強化理論和古典行為主義,強調個人的學習經驗、社會環境因素及偶然事件在生涯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0世紀90年代,在克朗伯茲理論的基礎上,有專家提出了社會認知生涯理論,進一步將生涯決策的動態過程進行整合,系統性地思考了個人的遺傳因素、社會因素、學習經驗(特別是自我效能感)、結果預期和個人目標之間的互動關系。社會學習理論特別強調社會影響因素與學習經驗,對環境因素的不確定性及生涯主體的自主性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恰好填補了人-職匹配理論的空白,因而更貼合真實生涯的現實狀況,對生涯規劃課程的設計更具啟發性。
3.擺脫課程設計目標模式的束縛
課程設計模式大致有目標模式、過程模式和實踐模式三種?,F有生涯規劃課程設計主要采取目標模式。目標模式課程設計的主要精神在于“目標取向”的理念,一切以課程目標作為選擇活動、組織與時間安排等相關設計活動的指向,并據此進一步形成詳細明確的目標,轉化成學習經驗,最后加以評鑒。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是一個單向的過程,單純利用目標模式進行課程設計,會因為缺少反饋而難以及時發現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同時,因為課程組織均圍繞目標展開,當課程目標設定有誤或課程組織與課程目標存在脫節時,課程設計的整個環節將陷入無功而返的僵局。從目前高校開設的生涯規劃課程來看,通過協助學生自我探索、生涯探索、擬訂生涯規劃和作出生涯決策以促進學生的生涯成熟和潛能開發,是被一致認可的目標。這與《要求》中設定的目標具有一致性。然而,具體到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生涯成熟”、“潛能開發”到何程度?“自我探索”、“生涯探索”如何進行?“生涯規劃”、“生涯決策”怎樣操作?這些都是目標設定中需要回答的問題。同時,由問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的生涯規劃課程真正達到的目標是向學生傳授了生涯規劃的知識,而與設定的促進學生生涯成熟與潛能開發的目標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脫節情況,即課程內容并沒有到達預設的目標。顯然,要彌補目標模式帶來的課程設計問題,引入新的設計思路尤為必要。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強調的不是教育的內容,而是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過程,十分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學習和教師的專業思考。實踐模式的課程設計根源于文化分析,其基本假定是以個別的學校及其教師作為課程發展的焦點,即“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被學者評價為促進學校真正改變的最有效的方式。強調教育方式和過程、開發學校本位甚至院系本位課程,應該成為生涯規劃課程開發的可循之路。
4.強調學生經驗的課程設計取向
學科知識體系的課程設計取向,最大的缺點是忽視學生的經驗與興趣,這在現有生涯規劃課程中顯現出的弊端尤為突出。從課程目標來看,生涯規劃課程應該是一門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技能的訓練,還有態度、觀念的培養的課程,是集理論、實務和經驗為一體的綜合課程。要真正實現目前課程的既定目標,必須增強課程內容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跳出課程內容僅僅局限于學科知識介紹的框框,加強對學生經驗的研究與引導。據此,圍繞生涯規劃的核心,課程的內容組織要使用學生身邊的材料,以貼近他們的生活;關注學生自身的經驗,幫助他們對自身的經驗進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為學生創造機會,形成屬于他們的有益于身心發展的新經驗,拓展自我觀察的視角。唯有如此,才能使課程從以教師教授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從而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
5.加強課程評價的研究與實踐
早期成人教育的課程開發基本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無鮮明的特色。1999年電大開展開放教育試點以來,與開放教育相關的教學改革開始側重于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以及教學方法、考核方法上的創新,但并沒有在本源上對成人教育進行專門的課程設計。以至于教學改革的結果并不理想,比如面授課到課率低、網上資源的點擊率低、網上實時教學形同虛設、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甚至可以說,部分學生的真正學習行為并沒有發生,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在于應付各種各樣的教學安排、作業及課程考核。當然,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學生本身工學矛盾嚴重、學習動機不純(較強的學歷需求)、學習能力較差等,但筆者認為,這與成人教育課程設計的缺失有一定的關系。我國現行的成人遠程教育課程設計很多帶有濃厚的傳統教育課程設置的烙印,有些甚至照搬普通高校課程的內容和框架,并未體現成人遠程教育的特點,不符合遠程教育的要求,無法適應學員自主學習的需求,學員在學習過程中遇到諸如學習時間不夠、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條件不好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了學習效果和積極性,從而導致他們對遠程教育產生失望和抱怨,大大降低了成人遠程教育質量。當前,國家開放大學的各項建設正在開展,成人教育也面臨著功能性轉變,學歷教育不再是成人教育的唯一職責,終身教育成為成人教育新的使命,非學歷教育將是成人教育的主體。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成人學習者的學習環境也在發生著較大的變化,使原有的課程設計表現出較大的不適應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課程設計不適應成人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情境。成人自主學習情境,主要是成人學習面臨的客觀環境,包括學習時間、學習條件等。成人學習者的學習情境之一是工學矛盾嚴重、學習時間碎片化。相關數據分析顯示,45%的成人學員周工作時間在40個小時以上,26%的學生周工作時間為固定的40小時,另有29%的學生周工作時間低于40小時。除工作之外,上下班、照顧家庭、社會應酬、娛樂等日常生活內容也占用了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時間,這決定了成人在職學習只能利用工作、生活之余的閑暇時間來進行學習,這些時間是零碎的、分散的時間,不適宜進行有深度的思考和系統的知識學習。而現有的約定時間地點的面授教學、網上實時教學很難以適應學生的需求,而且,每節課固定的時長也為學習者帶來了較大的學習障礙。成人學習的第二個情境———新的移動學習方式正悄然興起。網絡和移動終端使得學習隨處、隨時可及。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全年新增網民5090萬人?;ヂ摼W普及率42.1%,其中18歲以上成人網民占網民總數約80%,2012年中國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到20.5小時。同時,移動互聯網也蓬勃發展,各種移動終端,如手機、Pad、移動終端越來越多,2012年,通過筆記本電腦上網的網民為45.9%,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比例增速較快,從2011年的69.3%上升至74.5%。且2011年3月~2012年9月間我國移動互聯網流量增加了10倍。教育是信息的傳播,而現有的成人教育資源很難適應移動學習的需求。
2.課程設計不能適應學習者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學習需求個性化、差異化不僅體現在生理方面,如由于性別、年齡、身體、體能和感知等方面引起的差異,也可能體現在心理方面,如由知識結構、智力類型、興趣、愛好、動機、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引起的差異。這些差異必然引起每個學習者學習需求的差異,可能表現為學習內容的差異、學習方式的差異,甚至學習興趣的差異。如果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時間統一,學習方式單一,則會使成人學習者不適應,學習壓力加大,面對學習比較焦慮,自主學習信心不足。遠程教育者必須重視并適應這種個體性差異,并盡可能使得課程設計能夠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3.課程設計不能兼顧非學歷教育或非正式學習的需求?,F有的成人教育課程沿襲了傳統高等教育的課程,主要是針對成人學歷的教育設計、學習資源、教學組織、課程考核等設定對人才的培養目標。而在終身學習背景下,學習需求可能是非正式的、隨機的、即時興起的需求,可能只是針對某一個問題的解決。在這方面,現有的課程設計顯然難以適應??梢?,終身教育環境下,要求課程具有形式多樣化、靈活性等特點,要求課程滿足學習者在短時間內掌握某個學習內容或技能的學習需求。
二、微型課程在適應成人終身教育及自主學習等方面的意義
(一)微型課程的特點
微型課程應該是相對于傳統普通課程而言的一種新課程理念。傳統的普通課程的內容主要是以學科知識為主,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根據初學者的認知習慣,重視知識學習的先后順序。而且,傳統的普通課程體系僵化,資源開發緩慢,新的知識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磨合才能被納入學科體系,難以適應不斷更新、不斷擴大的知識學習需求。因此,微型課程不僅從形式上,而且從內容上都不同于普通課程。從形成上看,微型課程主要適應微型學習,因此微型課程應該是內容短小、精煉,媒體形式多種多樣,能靈活適應各種學習方式。從內容上看,微型課程為了適應更廣泛的、靈活的、即時的需求,它的內容來源應該包括一切可學習的知識,既包括學科的知識也包括能被描述、傳遞、認知的技能等專題性的知識。從學科方面來看,微型課程是學科課程微型化的結果,即把傳統的學科課程模塊化、項目化、知識點化,形成相對獨立、短小的學習單元。而專題型知識則包含了更新的、新增的知識、技術等,或是生活中的熱點。所以,微型課程并不強調系統性和邏輯性,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豐富的微型課程資源。具體說來,相對于傳統的普通課程而言,微型課程有以下特點。
1.微型課程的內容在于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微型課程內容來源于所有被學習者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只要這些知識和技能能被描述、傳遞、認知,都是微型課程的素材和依據。而傳統課程一般僅從屬于學科,而且外在于學習者,并凌駕于學習者需求之上。
2.微型課程是動態的、即時的。微型課程因為容量小、開發時間短,任何新增知識都會很快納入微型課程的學習內容,所以微型課程是動態的、不斷被充實和豐富的。而傳統課程是既定的、先驗的,相對靜態的。
3.微型課程之間相對獨立。微型課程是相對獨立的知識單元,既可以被包裝整合為較為系統的學科知識,也可以作為獨立學習單元,適應成人的補充性學習,知識關系相對比較松散。而傳統課程重視課程之間嚴密的邏輯關系。
4.微型課程內容簡短、精煉,學習時間短。微型客程容量小,針對性強,需要較少的時間投入。而傳統課程內容多,學習時間較長。
5.微型課程表現為包括各種媒體的全媒體資源。微型課程的表現形式主要不是教材,而是電子文稿、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適應數字化學習、移動學習等靈活的學習方式。而傳統課程最主要的媒體形式就是教材。所以,筆者認為微型課程應該是基于學科的或專題的,內容豐富、時間短、媒體多樣,能廣泛適應各種學習需求的學習對象。
(二)微型課程在適應成人終身學習及自主學習等方面的意義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就是要構建一個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廣泛的學習狀態。其中,人人可學要解決的是對學習內容的需求滿足問題;時時可學要解決的是學習時間的匹配問題;處處可學是學習環境、學習方式的適應問題。根據微型課程的特點,微型課程在以下幾個方面均表現出對成人終身學習、自主學習的適應性。
1.微型課程能適應不同個體的差異化、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由于微型課程來源于一切可以學習的知識,且不斷地進行動態更新,保證了學習資源的足夠豐富,能適應“人人可學”的需求。
2.微型課程能適應微型學習的需求。由于微型課程短小、精煉,學習時間短,成人學習者可以利用工作生活的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實現學習時間的匹配,適應“時時可學”的需求。
3.微型課程能適應移動學習的需求。微型課程更多地表現為數字化多媒體學習資源,隨著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學習者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利用移動終端進行學習,適應“處處可學”的需求。
三、基于知識點的微型課程設計
知識點一般是知識系統中相對獨立的最小的學習單位。按知識點為基礎進行微型課程設計,可以使微型課程的容量盡可能縮小,學習時間縮短,充分適應學習者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微型學習的需求?;跇嫿ǔ扇私K身學習體系的需要,微型課程設計必須考慮課程的內容、課程資源媒體以及學習方式。以知識點為基礎的微型課程設計如圖1所示。這種基于知識點的微型課程設計思路如下。
1.以學習者為中心。這對于教學設計至關重要。切實考慮成人學員的學習情境,才能從方便學習者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把對學習者的服務和支持放在第一位。2.知識的系統性與松散性相互結合。知識的微型化只是為了適應學員對碎片時間的利用,以及方便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個性化選擇學習內容。但作為學習資源,應該保證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單純零散的內容很難保證學習者系統學習的需求。
3.基于遠程網絡學習、移動學習的全媒體資源開發?,F代社會網絡和移動設備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已經不斷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伴隨人們工作生活的主要狀態。終身學習要符合成人學生的學習情境,因此決定了必然要選擇以網絡和移動終端為媒介的學習資源。同時,資源的形式要融合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各種媒體,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增強用戶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習興趣。
關鍵詞:移動技術;創客;STEM;高職;課程設計
1研究背景
隨著物聯網、智能軟硬件的發展,移動技術正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改變著人們的學習、工作以及生活方式,加快了我國由制造型國家向創造型、創新型國家轉變的步伐。然而我國的教育模式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以考試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的能力。因此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而構建創造型國家的關鍵在于培養創新、創造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創新教育模式。2016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眾創空間’,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的應用,著力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創客教育的出現到風起云涌,為教育的改革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正逐漸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模式以及方法。他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綜合實踐能力,讓學習變得更有意義。基于上述原因作為一線教師在教學中對高職媒體設計類課程進行了創客教育理念下的教學設計并進行了應用,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
2創客和創客教育
在以學科整合為核心的STEM教育出現之后,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創造為主要目的的創客運動悄然興起,創客、創客空間等相關新名詞在教育領域相繼出現。創客起源于美國,源自英文單詞Maker。創客是指不以贏利為目的,借助網絡技術、智能軟硬件設備努力把各種創意轉為現實的人群。他們沒有年齡、性別、種族之分,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創客,創客們所從事的創造活動都是在創客空間親自動手實踐完成的,在此過程中由學生擔任創造者的角色,教師僅僅是支持者。創客、創客空間的興起使得創客教育應運而生。創客教育指通過制定制度鼓勵學生開展創客活動,將理想變為現實,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獨立創造能力的一種教育方式。隨著創客教育的發展,創客不僅局限于在學校擁有創客空間,同時鼓勵在家里構建家庭創客空間,在社區創建社區創客空間,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意識,營造創新氛圍,通過網絡將學校、社區、家庭創客空間相互連接,形成創客網絡共同體。在創客網絡共同體中創客們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產品,可以交流自己的創意。
2.1移動技術支持下創客課程設計
創客教育是一種將移動技術與教育相融合,以“做中學”為基本理念的一種培養創新人才教育模式。在“網頁設計”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藝術設計能力和創作思維,以實現每一位同學的創意能夠實現。
2.1.1課程教學目標
“網頁設計”是計算機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在掌握網頁設計的理論基礎和軟件基本操作后,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完成每一個項目的制作,使學生通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自己的創意最終能獨立設計并制作出一個完整的網站。
2.1.2課程教學內容
“網頁設計”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它涉及多種學科知識的融合。其內容主要劃分為3個模塊:界面設計、頁面布局、網站制作實戰,課程共72個學時。(1)“界面設計”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或上網查閱資料,了解網頁設計的理論基礎,網站建設的流程、發展趨勢、色彩搭配以及網頁設計的流行趨勢。最后教師將學生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對學生自己所吸收的知識觀點進行積極地引導并提升。界面設計這部分內容涉及藝術欣賞,學生之前多欣賞優秀的網頁,多了解網頁設計的流行趨勢這對學生的動手操作打下了基礎。(2)“網頁布局”,布局指網頁文字、圖片、表格等元素等內容如何設置才能吸引瀏覽者的注意力。對于這部分內容學生通過上網瀏覽或閱讀書籍了解網頁布局的常見類型以及優秀的網頁布局的特點,教師對學生收集的內容進行總結,然后針對常用的頁面布局類型用CSS語句進行實現。(3)“網站制作實戰”這部分主要鍛煉學生對網頁設計知識的綜合應用。由于網頁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所以這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以真實情景中問題需要為項目來源,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提升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最后學生們創作出一個體現自己創意的網站。
2.2課程教學資源的設計
“網頁設計”是一門綜合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所以在這門課的教學中嘗試了創客教育模式,教室不是傳統的固定座椅的教室而是創客空間,教師不再是主講者而是支持者、引導者,學生不是參與者而是創造者。因此這門課程的教學資源教師會根據小組的實踐情況,推薦或提供相應的資源,如微視頻、創客空間等。2.3課程教學過程的設計“網頁設計”這門課程需要在掌握基本的理論基礎后,通過進行大量的動手實踐才能制作出好的網站,所以在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將分配大量的時間在設計和制作這兩部分。首先,好的創意和功能模塊是網站的靈魂,有好的創意理念才能制作出好的網站。其次,制作部分涉及,的實踐有PS界面制作、html+css頁面布局以及后臺數據庫,這些都是要通過反復實踐練習才能充分掌握的。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完善鞏固自己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學生小組合作制做主題網站為例,運用創客教育模式,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創造能力。學生小組合作制作網站,不僅鍛煉了學生網站設計與制作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團隊合作。在這部分的課程內容設計具體過程如下:(1)構建創客團隊。由于這門課程的綜合性比較強,所涉及的具體內容有PS設計、html+css頁面布局和數據庫這3個方面,因此首先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這幾塊內容的興趣特長,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3~4人為1組,每一組中的學生都分別具備相關的特長。(2)確定創作的內容主題。教師結合真實問題情景確定主題,如某公司的企業網站、學校的網站或供大家學習交流的網站等,這些網站都是存在于學生周圍,并且比較熟悉的內容。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給予的主題自己構思、調查,相互討論將自己的創意想象得以充分發揮。(3)開始創作。創客們通過閱讀書籍,查閱網絡資源,相互交流動手將自己的實踐將創意進行創作,創客們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思維,學會將知識融會貫通,從而一步將自己的創意轉變成自己的作品。教師在此過程中給學生提供所需要的資源、創客空間。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一個具體完成作品的時間,否則學生容易拖拉。(4)評價。在開展創客教學評價時,以過程評價為主,教師將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作品、小組間的互評來進行展開。對于作品的評價首先由小組成員進行展示作品并陳述作品的創意,以及在創作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式方法,然后教師從審美、功能、創新性、完成程度等給予點評。
3結語
在傳統教學中,老師以講授為主,學生只是參與者被動地接受知識,在創客教學中教師僅僅是支持者,學生是主角創造者。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在本次開展創客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有收獲同時也遇到了挑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著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所加強,當然也遇到了一些挑戰。開展創客教學的初衷是以學生學習、思考、實踐為主。對于成績好的學生而言,他們很樂意接受;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弱,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他們感覺茫然,不知從何處入手。再者由于高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所以只有2~3組的同學能主動開展創作,而其他的組采取被動、敷衍了事,甚至抱怨老師的態度。通過引導和轉變觀念,學生的學習情況雖然有好轉,但從最終作品來看仍然不夠理想。
作者:王英彥 單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1斜齒輪的零件設計
斜齒輪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獲得:設計庫和基于SolidWorks二次開發的麥迪三維設計工具插件。通過設計庫設計斜齒輪根據課程設計的參數要求,適當地選取斜齒輪的模數、齒數、螺旋方向、螺旋角、壓力角、齒寬、標稱軸直徑、輪轂寬及鍵槽的形式,用SolidWorks中自帶的toolbox工具生成斜齒輪:(1)在SolidWorks右側設計庫工具欄中,點擊前的“+”號,選擇Gb,在下方會出現各種標準件的文件夾,點擊“動力傳動”中的齒輪文件夾。(2)選擇螺旋齒輪傳動,右鍵選擇生成零件。(3)在SolidWorks左側工具欄中會出現配置零部件,然后輸入斜齒輪的各參數。選擇好設計參數后,點擊確定,生成斜齒輪。此時的斜齒輪是實心的,然后對斜齒輪的齒寬端面為基準面陣列孔生成孔板式斜齒輪。通過邁迪三維設計工具生成斜齒輪邁迪三維設計工具集是濟南邁迪數碼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SolidWorks標準件庫,使SolidWorks軟件的功能大大增強。此插件安裝完成后,會在SolidWorks中出現相應界面。(1)在麥迪工具欄中,選擇設計工具,在彈出的對話框內輸入設計的參數,如圖1所示。(2)輸入參數后,點擊上方的【計算】,然后點擊生成齒輪2。(3)在彈出的對話框中,輸入齒輪的制造方法、要陣列圓的直徑和個數等參數,點擊確定,生成大齒輪。
1.2高速軸—凸臺拉伸法
一級減速器的高速軸是一個包含齒輪結構的軸類零件,可以利用【拉伸凸臺/基體】和【拉伸切除】等命令生成齒輪的基本模型。(1)利用Toolbox生成一實體斜齒輪后,分別以斜齒輪的左右端面為基準面,通過拉伸凸臺的方法,將不同直徑的軸段拉伸出所需要的長度。(2)在軸的最左側軸段上建立一基準面,在基準面上畫出鍵槽的投影尺寸,通過拉伸切除的方法繪出鍵槽,如圖2所示。一級減速器的低速軸除了可以用凸臺拉伸的方法繪制,也可以通過旋轉拉伸的方法進行。(1)在SolidWorks中創建一個新的零件文件,單擊【草圖】繪制,繪制出低速軸草圖。(2)點擊【旋轉拉伸】按鈕,旋轉軸選擇中心線,旋轉角度輸入360°,點擊確定,生成低速軸草圖實體。(3)在建立鍵槽的兩個軸段上建立基準面,在基準面上繪制鍵槽的草圖,通過拉伸切除的方法繪制出低速軸,如圖3所示。
2裝配體
2.1低速軸組件
低速軸組件包含軸,軸承,齒輪和擋油環,這些組件通過同軸心、面與面重合約束在一起。
2.2齒輪配合
直齒輪的嚙合是齒面與齒面的嚙合,而斜齒輪則是齒面上與分度圓重合的線嚙合,因此為了符合齒輪的機械配合關系,需要在兩個齒輪的端面畫出其分度圓,如圖4所示。點擊SolidWorks的配合按鈕,選擇【機械配合】,勾選【齒輪配合】,然后選擇齒輪的兩個分度圓,單擊確定,即可完成斜齒輪的配合。
2.3總裝配體
當減速器的所有零件及組件完成建模后,進行總體裝配。在SolidWorks中新建裝配體,將下箱體設置成固定于原點的零件,然后將高速軸組件和低速軸組件裝配到下箱體中,調整齒輪的嚙合情況。安裝上箱蓋、高低速軸的悶蓋和透蓋等各種零部件,完成總裝配體,如圖5所示。
2.4物理模擬及動畫
(1)單擊SolidWorks下方的【運算算例1】中的馬達按鈕,選擇旋轉馬達、轉速及方向,零部件選擇高速軸,然后點擊確定。(2)動畫運動完成后,單擊上圖中的保存按鈕,輸入文件名稱,默認為avi格式,單擊確定即完成減速器的物理模擬。這個動畫的時間很短,預想延長動畫時間,點擊動畫向導進行設置即可實現。
3減速器拆裝動畫制作
減速器的拆裝是通過【爆炸】與【解除爆炸】來實現的,下面以低速軸組件的拆裝為例。(1)打開低速軸組件,點擊【爆炸】,選取需要爆炸的零件,零件上出現一個XYZ方向的坐標軸,點擊X軸,拖動鼠標,零件可以左右移動,同理Y軸零件前后移動,Z軸零件上下移動。(2)解除爆炸:單擊設計樹右側的【配置】,在低速軸裝配上單擊右鍵,選擇解除爆炸即可恢復低速軸組件的安裝。(3)保存動畫:單擊【爆炸】與【解除爆炸】動畫控制器中的保存按鈕,輸入文件名稱,默認為avi格式,單擊確定即可將拆卸和安裝的動畫保存下來。
4工程圖的實現(以大齒輪為例)
打開齒輪零件圖,選擇【從零件圖制作工程圖】,選擇A3(GB)圖紙,將前視圖置于圖紙中,再對前視圖進行剖視,得到左視圖。由此生成的兩個視圖均不標準(如圖6a所示),故需要對工程圖進行處理。先對前視圖進行編輯,全選前視圖中的所有線條,安裝軸孔和鍵槽線除外,其余都隱藏,如圖6c所示。SolidWorks生成的左視圖有斜齒的輪廓,也不是標準的工程圖(如圖7a所示)?,F將輪齒廓線和剖面線隱藏,畫一條齒根線,再重新添加剖面線,即生成標準的工程圖如圖7c所示。在此基礎上標注尺寸、形位公差、粗糙度、技術要求和明細欄等。其中齒輪明細表可以用SolidWorks的自帶表格來添加,但是上下標等復雜代號不好實現。因此,先在Excel文件里編輯好明細欄,然后在SolidWorks工具欄中點擊插入對象,選擇事先編輯好的Excel文件即可。
5結束語
為了培養滿足職業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在我國近百所高職高專院校中,已經做了很多教科研方面的研究,但大多是針對商務韓語會話和韓語寫作,對商務韓語寫作的研究還是空白。商務韓語會話和韓語寫作都屬于基本語言技能的拓展訓練,雖然也涉及到了一些商務知識和寫作要領,但是遠遠未能達到商務韓語寫作教學標準的要求。商務韓語寫作要掌握各種商務信函的寫作格式與要領,與以上兩門課相比是知識性和實踐性更強,需要一套適合這一特點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的研究。作為外語教學的先鋒----英語教學以及教學改革方面研究成果卓著,特別是針對外貿函電,英語應用文寫作以及評價模式的先行研究對本課題提供了很多借鑒性資料。
2研究價值及目標
經過調研分析,大部分韓語專業人淺談商務韓語寫作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的創新遼寧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遼寧丹東118000才就業于韓資企業和對韓貿易公司,工作任務為辦公文員和韓語翻譯。這些崗位要求既要有熟練的日常生活口語表達能力,又要有準確的商務韓語寫作能力。由此可見,提高學生的商務韓語寫作能力對于完成企業要求,實現高職教育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對現行的商務韓語寫作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中找出存在的問題與弊端,通過分析論證,試圖建立一套能夠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發揮教師特長,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為高職院校應用韓語專業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3商務韓語寫作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的現存問題
隨著中韓經濟貿易合作的逐漸加快,目前在很多職業院校中開設商務韓語寫作課程,但由于課程本身的特點,再加上教學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學生們的商務韓語寫作水平始終沒有明顯的提高,現總結原因如下幾點:課程本身的特點:
1.商務韓語詞匯掌握得不夠準確。詞匯是所有語言的基礎,也是寫好文章的基本。商務韓語與生活韓語不同,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比較生疏,掌握起來比較難,也很難準確地使用。
2.語法掌握得不夠熟練,中韓寫作思維不能及時轉換。由于韓語在語序上與中文是相反的,同時在語法上也和中文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很多學生掌握得不夠熟練,學習時常常用中文的思維模式思考,導致寫作時思維混亂,語序錯誤頻出,表達不到位甚至產生很多病句。
3.不嚴謹的學習態度。由于學生們對商務知識的缺乏,對商務韓語寫作產生距離感,所以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不強。
教學中的不利因素:
1.單一的課程設計。目前的商務韓語寫作課程設計只是為了提高商務韓語寫作水平而設計的,只是強調商務韓語的翻譯以及模擬寫作,不能讓學生們充分理解商務知識以及在商務活動中應該遵循的禮節文化等,導致學生只會模仿,不能夠舉一反三。
2.“填鴨”式的教學法。由于目前職業院校中韓語教師普遍年輕化,雖然都有留學經驗,但是在貿易公司的實踐經驗缺乏,商務知識缺少,授課多以翻譯、模擬寫作為主,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3.傳統的批改方式。傳統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安排教學任務由學生以作業的形式完成,教師批改后再返給學生。學生在收到作業后不能夠及時確認,有時也不能理解教師的批改意圖,導致錯誤反復出現,沒有進步。
4商務韓語寫作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的創新
4.1“立體化”的課程設計
所謂“立體化”的課程設計是指融商務知識、商務禮儀、企業文化以及商務韓語寫作方法為一體的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學生們一直在學校環境中成長,對于商務知識以及企業文化缺少了解,因此對商務韓語寫作這門課有很強烈的排斥感,應該有計劃的安排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們了解、熟悉相關商務知識和企業文化。我院韓語專業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常年在外貿公司一線實踐,總結了一套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商務知識及企業文化講解經驗。在“立體化”課程設計背景下,學生們對商務知識不再陌生,也提高了學習興趣。
4.2以實踐為導向的“合作學習法”
以實踐為導向的“合作學習法”是指根據教學任務,將學生分成小組并分配職務,通過小組討論、發表成果、點評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強調合作團隊精神,在互評、互學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加,可以互相審視和共享信息,生發新的智慧與思想,不斷豐富、提升寫作水平。
4.3“多元化”評價方式
在傳統的學生寫、教師改的基礎上,根據工作任務和教學任務,采取多元化的寫作方式和批改評價方式。例如,在節假日來臨之前,利用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問候信;使用微信或者通過微博留言合作提議信等等,借助多媒體與網絡可以更直觀、更形象、趣味的教學。同時明確團隊中每個人的任務量,制定評分標準,將分數換成工資和獎金,根據表現對其職務進行提升或者罷免,讓評價方式更人性化、多樣化、科學化。
5結語
一、外語課程設計的準備
1.教學理念。在課程設計之前,設計者即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度和觀念。這種態度和觀念對整個教學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F代教學理念主要體現在現代教學觀和現代學生觀。教師應該明確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而不是教師講,學生被動的聽;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通過交流共同發展,而不是單純地教師幫助學生發展?,F代學生觀體現在對教育活動的主體即學生的態度與觀念,學生是獨立的、有待于完善的,他們是發展中的“人”,在不同階段他們的性格特點、學習習慣、方法都不同,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
2.理論準備。要科學合理的設計一門外語類課程,首先要明確語言是什么,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和特征是什么,如何學習和習得一種語言,哪些語言教學方法最有效等。解決這些問題是設計課程的必要前提,問題的答案即為外語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罢Z言是什么”這個問題涉及語言學,語言學專門研究語言和語言使用,通過對語言進行描寫、分析、解釋,解釋語言的本質、特征、屬性和功能。教師對語言的理解不同,設定的教學目標也不同,選擇的教學方法也隨之而改變。比如教師把語言理解為交際工具,教學目標就會設定為“學生能在一般社交場合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做到正確表達思想、語音語調自然,無重大語法錯誤”,采用的教學方法以交際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為主,注重語言的實際應用性?!叭绾螌W習和習得一種語言,哪些語言教學方法最有效”這些問題涉及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等語言學相關理論。其中,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對課程設計的指導意義最為直接。通過研究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因素,了解第二語言的定義及目標、學習者語言的本質、中介語、學習者的個體差異、第二語言教學等。
3.技術準備。課程設計除了要有正確的教學理念做指導,科學的理論知識為基礎,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素養。教育技術是指教育過程中所用到的各種物化手段,比如教師經常用到的黑板、粉筆、幻燈片、投影儀、網絡系統等屬于教育技術的硬件部分;教育技術的軟件部分是指經過對比分析、精心選擇、合理組織的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材料?,F代教育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課程設計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現代教育技術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二、外語課程設計的方法
課程設計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那么運用什么樣的方法、步驟才能夠科學、高效地進行課程設計是課程設計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夏紀梅在《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一書中為我們教師指明了方向。課程整體設計一般分為八個步驟。制訂計劃為第一步。如果沒有教師的教,那么學生只能盲目的學,就如一盤散沙,抓不住重點,找不到目標。因此,教師的教必須要有明確而詳細的計劃,使得學生學習起來有綱可循。教學計劃是課程的綱領和藍圖,在設計時特別要考慮需求,因此第二步分析需求。準確分析需求才能使計劃有的放矢,否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無法統一起來,就像兩條平行線永遠沒有交叉點。需求的來源包括學生、教師、管理人員和職業崗位需求。學生的需求主要指學生的一般特征、學生學習的目的和期望、學習習慣和方法、現有語言水平以及目標水平、學習動機。問卷調查或訪談是分析需求的主要方法。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學生、教師、社會等因素并從中找出問題,根據需求分析得出的結論,教師要設定出學生所缺乏的、需要的、必須學會的并且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即第三步設定目標。目標有大有小,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教學大目標有三類(Kemp,1998:69):知識類目標、技能類目標、素質類目標。第四步根據目標和需求選擇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至關重要,是課程設計的核心部分。內容確定之后,要根據具體教學目標和條件進行組織,即第五步組織內容。第六步設計課程,依據計劃、需求、目標和內容進行具體的課程設計,是方法或模式的選擇、應用或創作的過程。第七步進入到課程評估階段,對測試的設計。課程測試是檢驗課程計劃、目標、教學內容、方法、質量的步驟與手段,是教學評估手段之一。常用的外語測試類型很多,如智力測試、分級考試、診斷考試、期中考試、課堂測驗、期末考試、水平考試等。課程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評價。很多人會不自然地把評價與測試畫上等號,然而,測試只是評價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評價是檢測課程設計、課程大綱在課堂教學的實施效果以便做出相應改進,是檢測達標的狀況。具體而言,評價內容包括對目標的評價,對內容的評價,對計劃實施過程的評價。評價的方式有測試、課堂觀摩、問卷調查、訪談等。
三、外語課程設計案例
《綜合英語Ⅲ》課程設計
(一)課程描述
“綜合英語”是英語專業一、二年級的專業必修課。它以篇章講解為主,通過傳授基礎語言知識(語音、詞匯、語法等),全面訓練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語言的能力,為學生進入高年級學習打下堅實的語言及技能基礎。綜合英語Ⅲ所使用的教材為楊立民教授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現代大學英語》精讀3,第二版。它的先導課程有綜合英語Ⅰ和Ⅱ,并行課程有聽力、口語、旅游英語閱讀和英語寫作,后續課程為高級英語。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培養科學研究能力奠定基礎。
(二)課程目標設計
1.知識目標:能夠準確、流利地朗讀文章,語音、語調自然;總詞匯量再增加800詞左右,能夠熟練運用其中的400詞;能夠準確辨別各種,能夠分析句子成分。
2.能力目標:能聽懂英語國家人士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談話;能在15分鐘內聽寫詞速為180詞左右、語速為每分鐘110個單詞的錄音材料,錯誤率不超過8%;能在一般社交場合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做到正確表達思想、語音語調自然,無重大語法錯誤;能讀懂難度相當于SonsandLovers的文學原著,閱讀速度為每分鐘120~160個單詞,理解準確率不低于70%,能在5分鐘內速讀1000詞左右、中等難度的文章,掌握文章大意;能在30分鐘內寫出長度為150~180個單詞的短文,并能根據提示在10分鐘內寫出長度為60個單詞左右的應用文。
(三)考核方式設計
本課程為考試課,課程總成績為百分制。考核采取兩種形式:形成性考核和終結考試。形成性考核占40%,終結考試占60%。
1.形成性考核:出勤占10%:曠課一次扣2分,請假一次扣1分,病假公假除外;能力訓練占20%:自學項目占15%,命題演講占5%;作業占10%:兩次寫作訓練分別占5%。
2.終結考試: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60%。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