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0 20:45:05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心理健康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于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指標
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 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識之明,并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于所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 卑;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得完美無缺,于是就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會面臨 的心理危機。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于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 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協調和諧,在生活小集體中能融為一體,樂群性強,既能 在與摯友間相聚之時共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于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 妒、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是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自別于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格格不入。
3、熱愛生活,樂于工作和學習。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并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 和激勵,把工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他能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貯存起來,便于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能夠克服各種 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并能夠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
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并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于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于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者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憂人,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環境。
5、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占據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他能適當地表達和控制 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遜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縮恐懼,對于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于貪求,爭取在社會規范允許 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對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總是開朗的、樂觀的。
6、 人格和諧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能平衡發展,人格在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中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 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與集體融為一 體。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綜合。一個人智力低下的話,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征。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一般而言我們可參照上述標準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健康則要求助于臨床心理學家的測查與診斷,不能隨意給自己和他人胡亂下結論。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
(1)體現為學習的主體;
(2)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感;
(3)從學習中增進體腦發展;
(4)在學習中保持與現實環境的接觸;
(5)在學習中排除不必要的憂懼;
(6) 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1)能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
(2)能客觀了解他人;
(3)關心他人的要求;
(4)誠心的贊美和善意的批評;
(5)積極地溝通;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1)善于正確地評價自我;
(2)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
(3)及時而正確地歸因能夠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4)擴展自己的生活經驗;
(5)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確立抱負水平;
(6)具有自制力。
看過“簡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的人還看了: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哪些
2.簡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
3.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是什么
4.大學生心理健康參考論文800字
心理健康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非常重要,每個人都要重視心理的力量。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一
這次學校對我們大學生開展的心理健康活動,讓我有不少的感觸,感覺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也需要去重視,因此參加了這次的活動讓我有了體會。
我們進入了大學,時間越來越充裕,很多的時間都是自由的,而且我們都成年了,所以不再需要被老師去嚴格的管理,因此差不多我們大學的生活是很放松的,但恰恰是這種放松的生活,會讓大學生的我們迷失方向,以前尚有老師去監督,現在是靠我們自己監督,就很難了,我們大部分人會覺得不上課的時間有些長,有些無聊,不知道要去干什么,想要學習,可是又想出去玩,或者玩游戲,這就讓我們很矛盾了,于此就會讓自己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這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在活動中,老師給我們展示了比較常見的幾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比如喜歡單獨,不合群、不能與人相處融洽等等,這些都是大學生常出現的現象,這是需要去改變的。
大學的生活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樣輕松,大學也需要去努力,也不是他人以為的可以肆意,恰恰大學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因為這時期最是靠近社會,對自己未來出校門工作是很重要的一個時期了,因此很多的大學生會在學習和玩樂上產生矛盾心理,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有壓力,逐漸的讓自己陷入一種不好的境地,也就容易讓自己的心理變得不健康,這是需要去注意的。當我們在大學時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以學習為主,如果學習不被重視,最后等待畢業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很沒用,會后悔,可是已經很難去改變了,如此就會把自己的壓力放大,這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因此在進入大學,就要對自己的大學進行一個規劃,把要走的每一步都詳細計劃好,才不會在大學里走失,失去了自我,變得不像自己。
大學需要的就是自我的管理,不是他人去管理自己了,一定是要去成長,而不是去依賴他人。大學里,競爭十分強烈,要知道學習不好,能力差,是會讓自己的壓力上升的,這就會造成自己的心理不平衡,進而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心理。因此大學里是一定要去重視自身的健康心理,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行,才能去克服遇到的困難。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二
通過上了這么多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我深深的體會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一名大學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義與標準,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的特點與影響因素,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與原則,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備比較正確的認知、良好的情緒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與健康的個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
一、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
我們都是從高中升到大學,面對新的環境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例如煩躁、壓抑、苦悶等,當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千萬不要獨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鉆牛角尖,要積極主動調試自己的心理,知道適應環境;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學會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習輕松愉快,然后確定一個切乎實際的目標;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學會從心里去接受現實中的一切,既來之,則安之,使自己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
二、人際關系的處理
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人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促進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際關系使人感到壓抑和緊張,承受孤獨與寂寞,身心健康受到傷害。因此,我們大學生更要培養良好的交際能力。要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認識到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戀愛中的矛盾問題
在現代大學生中戀愛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大學生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在戀愛中應遵循:以愛為基礎,以高尚情趣為戀愛發展的動力,在戀愛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選擇、自由與權利以及人格,同時信守責任,忠貞專一,以誠相待。要以理解為前提,以奉獻為內容,以被愛為結果。大學生要避免戀愛的消極影響,學會運用愛的技巧要學會澄清愛情價值觀,做出愛的決定,注重愛的交流,并履行愛的責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可以閱讀相關的心理輔導書籍,有需要的可以進行心理咨詢,定期進行體育鍛煉,計劃好自己的時間,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去迎接挑戰。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三
健康的定義我們應該要知道,它不僅僅是說身體上沒有受傷或者疾病,還時候心理狀態上沒有任何的問題。所以我們關注一個的健康狀態,不僅僅要了解他懂得身體情況,還要了解他的心情和情緒等等,心理健康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重視起來,忽視了這個方面的問題,造成的危害同樣是非常大的,我們在新聞上能夠看到心理問題造成的事故也同樣不少,這都是證明。
這個學期我有一門心理健康教育的課,這也是大學的必修課程之一,這也能夠看出來大學對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視,見解說明其重要性。通過老師的講課,我才知道原來我們身邊的很多現象都是跟心理健康問題相關的,可是我們現在很多的同學對這個都不重視,甚至是還沒有這個概念,我也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網絡上看到別人說抑郁了什么的,我心理還是比較懷疑的,抑郁癥和其危害性我都是知道的,也十分重視,但是我并不清楚哪些東西屬于抑郁的現象,所以網上看到每個人都說自己抑郁了就會產生一種不相信的感覺,覺得哪有那么多,上課后我才了解到,原來抑郁的現象真的特別多,許多人一直沒有關注罷了。比如有的人看待一個問題會用特別悲觀的監督去看待,也有些人對某些事情的執念特別深一直沉溺進入不愿意忘卻,這些都是有一些抑郁的輕微癥狀的,老師說很多人包括我們在坐的同學都是這樣對一個事情看不開,就容易產生不好的心情,然后又不能及時得到疏解,久而久之就容易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個學期的課程中,老師給我們講了許多的知識點的,也給我們講了許多的疏解的方法,還通過許多案例讓我們來分析怎么取開解他們,我影響中最深的是這對情侶戀愛的問題,就是一男一女戀愛,然后男的后面出軌了,因為女生是初戀,所以一直忘記不了想不開,后面還割腕了,雖然后面沒有發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讓我有很大的感觸,愛情本來是美好的事情,可是成為了這樣的結局真的讓人感傷,老師跟我們分析了其中的問題,主要原因是一方出軌了,但是還有一方面是那個女生性格比較內向,然后分手后也沒有人陪她聊天什么的,不開心的事全都憋在心里,所以久而久之就導致自己郁悶、抑郁了,所以才發生后面的事情。這就告訴了我,我們在遇到心里想不開的事情的時候,可以去找別人傾訴或者通過其他的事情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千萬不要一直憋在心里,最后明明是別人的錯誤卻傷害了自己。
心理健康問題十分的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注意,我們可以適當的運動,讓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或者去找玩的好的朋友聊天,說出自己的郁悶,再或者尋找專業心理醫生的開導,千萬不要悶在心里懲罰自己。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四
大學生活與中學生活有著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學中仍需要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職欲望。學習是大學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同時也應該積極參加各種創新大賽,這樣及開發思維的多向性又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更值得重視的是英語方面,現代社會中英語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也可以說是每個人必備的素養之一,這樣看來口語更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積極加入學生會、分團委等,如此既豐富了大學生活又鍛煉了自己能力。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讓自己成為一個閃光點。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然而,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時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的表達和控制情緒。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不斷加強對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訓練,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使我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五
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的組成部分,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本身存在著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
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起,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作為天子嬌子,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因此,在大學校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預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發生,及時為學生疏通心里,排解壓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員,我們如何來判斷自己或者是周圍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項基本原則:其一,心理與社會環境是否趨于一致。其二,心理與行為行動是否趨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緒在一個階段內是否穩定。
如果一個人出現了與以上違背較大的情緒,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礙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后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它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如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緒狀態,顯然不利于大學生的發展,因此大學生有必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做到心理健康。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主動與學校的心理咨詢師溝通。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所以當我們心中感到壓抑時,就應該及時主動的與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質,才能迎合二十一世紀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才能在其中搏擊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調節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年齡一般在16~28歲之間,是個體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由于思想豐富、思維活躍、情感波動、反應強烈、體驗深刻,加之由于生理和性發育已經基本完成,性沖動增強、學習生活適應不良及經濟就業等壓力增大,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這對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極為不利。據全國心理衛生協會統計1〕,有心理失衡或障礙的大學生占全國大學生總人數的25%以上,最高時期竟達34%。特別是近幾年來,因為心理健康問題造成大學生發生暴力犯罪、自殺事件或出現休學、退學的現象屢見不鮮。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當前,強化大學生的自我調節、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有以下四個方面〔2〕: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②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謙讓。③有幸福感。④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從這個標準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態度、情緒、環境適應能力以及人際關系等,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是復雜的,因此每一個大學生存在的具體心理問題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生理因素:性沖動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問題最主要的生理因素之一。有些大學生常常出現性幻象、性夢、等現象,并伴隨自責和自卑感,造成精神緊張和痛苦;另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等自身生理缺陷,也會引起大學生自卑、沮喪、不滿等心理問題。②認知:心理學家貝克認為,不良認知和認知歪曲是產生憤怒、焦慮、抑郁、自責、沮喪等不良情緒的原因,他將常見的認知歪曲歸納為任意的推斷、選擇性概括、過度引申、夸大或縮小、“全和無”的思維五種形式。③情緒:不良情緒很多,主要有大喜大悲、緊張焦慮、寂寞煩躁、自卑自責、抑郁沮喪、自私霸道等,它們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內容。④挫折:失敗和挫折會打擊青年人的信心,使他們遭受悲哀、沮喪、煩惱、厭倦、抑郁、痛苦、灰心等不良情緒體驗。⑤習慣和不良行為:有很多大學生存在不良習慣,比如抽煙、喝酒、睡懶覺、不吃早餐、挑食、貪食、懶惰等,這些不良習慣必然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行為。⑥人格障礙:人格障礙者內心體驗與正常人生活情感相背離,其外在行為明顯違準則,常給別人造成損失和傷害,并給自己帶來痛苦。⑦經濟和社會環境:隨著高校的擴招,越來越多的貧困學生進入了高等學府,同時隨著大學生畢業人數的增加,就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影響了大學生的安心學習。⑧能力和社會適應:獨生子女的問題和大學生自理能力差的問題,已經使大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日益嚴重,造成許多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在校期間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畢業后又不能適應社會和環境的需求,出現很多社會和心理問題。
3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與自我調節
針對大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高等院校必須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以適應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和高科技的要求。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它對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
3.1提高認識水平,重建認知結構
大學生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而且也要掌握必要的哲學、邏輯學、社會學、心理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和先進的思維方式建造自己的認知結構,提高自己認識水平,從而克服錯誤的認知和盲目的行為。
3.2樹立科學的目標,制定合理的計劃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發展順序及高低分為五大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根據這種劃分,大學生正處在對愛和家庭的需要最為強烈的時期。這個時期青年人渴望親密的友伴,不甘孤獨或被人疏離,容易沉溺于形影不離的兩人世界。大學生應當自信、自強,不要被一時的情感和生理需要所左右,而應樹立遠大的志向;同時大學生的理想和目標還應當實際可行,具有價值的吸引力,否則定得過高或過低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有了科學的目標,再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計劃,大學生就可以按照正確的方向堅定不移地努力,奮斗的喜悅會促使他們走向人生的成功之路。
3.3豐富業余生活,注重人際交往
單調而枯燥的學習,會導致大學生出現厭倦、煩躁、抑郁及痛苦的學習情緒,長期孤獨、封閉式的學習,還可以導致大學生出現自閉的性格和人際交往障礙,對他們的人格發展極為不利。豐富業余生活,不僅可以改善大學生的不良情緒,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增進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校園環境,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3.4保持樂觀情緒,積極自我調節
青年人應當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在求學期間甘于清貧和寂寞,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身的學習和發展上。大學生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積極開展自我調節,克服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各種不良情緒和行為。常見的自我心理調節方法主要有:①自我激勵法。②自我暗示、催眠法。③自我宣泄法:宣泄時應當注意以不傷害他人及侵犯社會公共利益為前題,主要有體育運動、找人傾訴、大聲喊叫、寫作或寫信、向替代物發泄等。④自我訓練法:通過嚴格的定時訓練,建立神經系統的條件反射,以戒除不良情緒和習慣。⑤自我放松法。⑥想象厭惡法。⑦移情轉移法:通過移情或轉移注意力以減輕痛苦。⑧順其自然法:不要過分關注自己。⑨生物反饋法等。
3.5強化個人能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能力是保證活動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它與知識、技能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雖然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多,他的能力發展的潛力就越大。但是,一個人頭腦中儲存的知識并不能必然地轉化為能力,能力的轉化還有待于社會實踐活動的磨煉。所以,大學生不但要認真地學習書本知識,還應當積極地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操作能力,特別是創新和科研能力,對大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工作和環境、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將1600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成績進行分類統計,篩選出214名體質狀況優秀和體質狀況較差的大學生,運用教育部統一研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研究表明: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應激水平及心理適應水平與體質狀況呈正相關,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應激水平與體質狀況關聯度不大,心理適應水平與體質狀況呈正相關,男女人格與體質狀況均無顯著關聯;體質優秀的男女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均顯著性差異,而體質較差的女生在心理應激及心理健康部分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體質較差的男生
體質是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它包括身體形態發育水平、心理功能水平、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發展水平、心理發育水平、適應能力等5個范疇。從體質定義來看,心理因素是體質的重要方面,但由于測量方法的爭議、精確性及難心界定等問題,心理健康與體質關系的探討長期被人忽略。
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頭號題一直困擾著社會、學校和家庭。有資料表明:近年來,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自殺人數逐年上升,2002年為27起,19人死亡;2004年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體報道內地大學生自殺事件達到116起;2006年則進人自殺“高發年”,增加到130起之多。因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導致身心疾病已成為大學生休學、退學仍至產生犯罪或輕生的主要原因。近年來,隨著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獨生子女、貧困大學生日益增多,大學生因學業方面、經濟方面、情感方面、人際交往方面及職業選擇產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現。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重視大學生心理健的維護是一個迫切而又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本研究旨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和測試大學生體質成績的基礎上,深人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其體質狀況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體質狀況水平的改變來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取隨機分層抽樣的辦法,選取蘇州大學、常州建設高專、江蘇工業學院和常州工學院4所高校的07級男女學生各400人的體質測試成績為初樣本,對體質優生(男102人,女92人)和體質差生名(男49人,女68人)進行健康問卷調查,最后將收集到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將體質優生組的(男45人,女62人)和體質差生組的(男45人,女62人)作為最終樣本進行研究。
1.2主要研究方法
1.2.1專家訪談法
向專家、學者就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測量量表的選定進行咨詢,以確保量表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1.2.2問卷調查法
心理調查采用教育部統一研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該系統由《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4個心理量表和相應軟件組成。
在各校輔導員及學生干部的幫助下,筆者親自將問卷發放到體質優生和體質差生的手中,采取現場發放現場回收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1)《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用于測量心理困擾癥狀。為了減少量表名稱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故用此名。該量表從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社交退縮、社交攻擊、性心理障礙、偏執、強迫、依賴、沖動、精神病傾向等12個維度評價大學生心理困擾狀況。
(2)《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共分為學習、生活、發展、社交和家庭5個維度,即從以上5個與大學生最相關的應激源評價大學生的相應應激反應,該量表還可區分正性和負性事件、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瑣事等。
(3)《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由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和滿意度7個維度組成,用以評定大學生的適應情況。
(4)((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從活躍、爽直、堅韌、嚴謹、利他、重情和隨和7個維度評價大學生在人格上的差異。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體質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質狀況的關系
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交往,有助于培養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團結協作等良好作風。此外,體育鍛煉可以消除、宣泄不良情緒如抑郁、焦慮等癥狀,調節心態,放松身心。表1表明:男子體質優生組在心理健康各維度得分上,均低于體質差生組,且在焦慮、自卑、依賴和社交退縮四個維度上呈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體質水平與大學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反,體質狀況越好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女子體質優生組除依賴這個維度上較體質差生組有顯著性差異外(P<0.05),其余各維度均無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女生參與體育鍛煉較少有關,也可能扣女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及自身性格有關。男女體質差生在軀體化這個維度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可能與女生重視自身形態的心理因素有關,使得體質差的女生在軀體化維度較體質差的男生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不同體質大學生心理應激與體質狀況的關系
應激是由應激源引起的機體非特異性的適應性反應,這種應激反應狀態是機體適應環境的一種以心理變化為主,同時伴有生理變化的特殊反應。當代應激理論認為,適度的心理應激對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活動具有促進作用,而長期的、超過個體適應和應對能力的應激則是有害的。
表2表明:體質優生組男生在心理應激各維度得分上均低于體質差生組,這說明體質優生組學生在心理應激方面優于體質差生組(得分越低,心理壓力越小),且體質優生組男生較體質差生組男生在發展、正性事件和負性事件上有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我們認為體質與心理應激呈負相關的關系,體質狀況越好,心理應激程度越小。這主要是因為體育鍛煉可以促進神經系統的發展,提供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的平衡性,從而增強大腦皮質的分析、綜合能力,并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提高適應應激的能力。
而女生方面則表現出體質與心理應激關系的不確定性,除正性事件不同體質學生存在顯著性差異外,其余各維度得分均無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女生缺乏體育鍛煉有關,也可能與女生方面心理應激與體質狀況無相關性有關,尚待進一步深人研究和探討。
男女生之間,體質差生男子組在發展度上顯著優于體質差生女子組(P<0.05),而其余各維度均無顯著性差異。說明不同體質男女生之間的心理應激水平基本一致,不同性別之間的應激水平與體質狀況無顯著性差異。這與前人研究的結果一致。
2.3不同體質大學生心理適應與體質狀況的關系
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能磨煉人的意志,增強他們勇于面對困難、善于克服困難以及耐心有恒的意志品質,通過體育鍛煉,可以使人互相接觸、切磋、合作、對抗等,使得人際關系交流更為直接和廣泛,從而使參加鍛煉的人克服孤獨感、逐步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提高靈活應變能力。表3表明:體質優秀的男女學生在心理適應和維度得分上均高于體質較差的男女學生,體質優秀男生在擇業適應、情緒適應和人際關系適應3個維度上較體質較差男生有顯著性差異(P<0.05);體質優秀女生在擇業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和人際關系適應4個維度上較體質較差女生有顯著性差異(P<0.05)。不同體質男女心理適應水平無顯著性差異,表明性別對不同體質狀況和心理適應的關系無影響。
2.4不同體質大學生人格與體質狀況的關系
人格特征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以外,影響智力活動和能力發展以及身心健康的那些具有動力作用的個性心理因素。有研究表明:人格因素的積極特征對人具有調節、控制、補償的功能,它是介于心理應激源和情緒困擾之間起重要中介和調節作用的心理因素。表4表明:在人格量表的各維度上,除堅韌維度上,體質優秀組的男女大學生較體質較差學生呈顯著性差異外(P<0.05),其余各維度均無顯著性差異。這主要是因為體質鍛煉能培養人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有關。因此,人格與體質狀況的相關性較弱,兩者無因果聯系。在性別方面,不同體質大學生的人格發展水平無顯著性差異。雖然人格因素并不直接影響體質,但在體育實踐中,發展個性、健全的人格心理品質,對于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3結論
(1)體質優秀組男生在心理健康各維度的得分均高于體質較差組,且在焦慮、自卑、依賴和社交退縮四個維度上呈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質狀況呈正相關;體質優秀組女生只有在依賴這個維度上較體質較差組有顯著性差異,其余各維度均無顯著性差異,說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質狀況的關聯度不大;男女體質差生在軀體化這個維度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e
(2)體質優生組男生在心理應激各維度得分上均低于體質差生組,且在發展、正性事件和負性事件上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男生的體質狀況與心理應激呈負相關的關系,體質狀況越好,心理應激程度越小;而女生方面則表現出體質與心理應激關系的不確定性,且不同體質男女生之間的心理應激水平基本一致,不同性別之間的應激水平與體質狀況無顯著性差異。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問題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和物質世界的日益充裕,人們關心的焦點從傳統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轉向對人的心理世界的關注這個更深的層面上來。尤其是對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正處于轉型和塑造期的大學生來說,個人角色的轉換、所處環境的變遷、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也日益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國家教委近年在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被調查的12.6萬大學生中,近五分之一的大學生存在著各種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大學生感情脆弱、意志消沉、迷惘困惑、自卑感強、人格喪失、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際交往障礙等方面上。這也是影響當代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棟梁,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身心健康的大學生群體不僅關系到國民精神風貌和精神文明建設,更關系到國家的富強。因此,筆者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探究影響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行建議。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突出表現
(一)環境巨變引起心理不適應
現在大學生多出身于獨身子女群體,自理能力較差,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一旦脫離原來由家長進行全方位照顧的環境進入到大學,一切生活起居皆要開始自行處理。此時,如果不能很快學會自理和適應集體生活,就會產生自卑、困惑、茫然無措、無助等心理障礙。此外,一部分來自農村的同學,遠離家鄉來到喧囂和繁華的新環境,往往會由于語言、氣候、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不適應,產生恐慌、懼怕心理。
此外,就社交環境來說,大學生來自天南海北,大家齊聚一堂,交際圈子變廣、變復雜,難免會產生各種摩擦,如果不能盡快適應這種變化,心理會容易受到挫傷,感到孤立無援,而且這張心理創傷對人的影響最大,伴隨時間最長,解除的難度也最大。
(二)個性缺陷
基礎教育階段應試教育成為教育的核心和重點,心理教育往往被人忽視,難免會造成學生心理和個性上的多樣化。大學階段,群體生活和交際成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點之一。個性的多樣化往往會造成交際和集體生活中的摩擦。有個性孤僻、急躁易怒、斤斤計較、胸懷狹窄、貪戀虛榮等個性缺陷的人在大學生活中比那些個性開朗、內心陽光的人更容易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
(三)自我逃避
當前教育體制的缺陷使得大學生在學校和專業選擇上缺乏自主性,很多學生并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這使得他們由于夢想和現實的矛盾對現在的專業學習產生了懈怠和逃避,這不僅嚴重阻礙了學生獨立意識的發展,還使得學生在學習上缺乏長遠的規劃,使得學習和人生失去了方向性和目標性,感情容易變得脆弱,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容易不知所措、自暴自棄,長此以往,會對學習和人生產生一種逃避心理。
(四)求職就業問題
高校的迅猛擴招使得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這也使得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由于種種客觀原因造成的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和就業壓力的日益加重,使很多大學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進而對自我、對人生產生懷疑,變得消極悲觀、怨天尤人。
二、引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個人心理發展階段
大學生的心理成長正處在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時期,是人一生中心理逐步塑造成型的時期。因此,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常常面臨著理想與現實、理智與情感、獨立與依賴、自尊與自卑等方面的矛盾。這些矛盾如果不及時得到疏導和解決,長久郁積在心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
(二)社會轉型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政治、社會的全面轉型期,這使得整個社會的意識觀念、價值觀、利益格局等發生重要轉變,人們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重要的變化。大學生雖然有自己的判斷力和行為準則,但是情感上和心智上畢竟并未完全走向成熟,其日益覺醒的民主、科學、公平等一時在面對社會現實尤其是負面現實時往往會產生心理失衡,變得激進或者與世同濁。此外,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人際關系的日益負責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進而滋生負面心理,產生心理障礙。
(三)學校心理教育缺失
應試教育使得學校成為單純成績、升學率等數字符號的機構,導致了對學生社會認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三觀”教育的缺失。這使得一些大學生道德信念缺失、以自我為中心、“三觀’’不正、抗挫折能力差等。從大學生群體校園文化塑造來看,當前學校普遍缺乏應對多樣化的大學生文化群體的準備,使得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無法通過一個普遍共識的文化平臺來加以交流和疏導,從而加劇了大學生人際交往和集體生活的摩擦。
(四)家庭因素
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和家庭的和諧、幸福等對學生的心理塑造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說,在學校心理教育缺失的現狀下,家庭因素是形成大學生人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如父母的溺愛導致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的形成;家庭的貧困導致學生的高度自卑,家庭不和諧導致學生沒有安全感、感情脆弱等,因此,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視家庭因素的作用。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對策
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及其主要成因,筆者從三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強調大學生人格的健全和發展,它在注重學生思維、智力、知識、技能等系統性的知識認知學習之外,還注重對學生興趣、情感、信念、決斷、價值觀等心理認知的培育和塑造,切實追求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協調發展。因此,當前大學生教育要強調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切實關注學生心理,注重做好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塑造,切實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傾聽學生心理訴求,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夯實牢固的心理基礎。
(二)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個體化差異明顯的大學生群體進行和諧、廣泛交流的良好平臺,也是在積極的環境下潛移默化地培育和影響學生心理的重要途徑。豐富多彩、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等夠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調節、陶冶情操、啟迪思想、提升修養,還能減少人際交往和集體生活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當前大學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充分發揮校園廣播、校報、學生社團的文化宣傳和塑造的優勢,將校園文化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三)構造全面、多元的心理預防和援助機制
Abstract As society changes, increas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caused great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ainly in learning, interpersonal, love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 proposed establishment of an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and impro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社會需求的增強,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學門檻降低,錄取人數逐年增多。據相關統計數字顯示,在提出擴大招生規模的第二年,2000年的招生規模約為200萬人左右,而截止到2015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的規模達到了700余萬,十五年的時間里增長了500余萬。大學生這一群體的規模日漸擴大,對于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促進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作為掌握專業知識、擁有新思想的前沿力量以及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有生力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成長都備受社會各界矚目。社會各界期望大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的知識技能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質。
然而,高校的培養結果與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的期望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其中表現最為突出得就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有待增強,近年來各地頻發的大學生自殺現象更是引發了社會公眾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廣泛質疑。與其他問題相比,心理健康問題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大學生個體的專業學習能力與道德塑造。有鑒于此,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刻不容緩。筆者擬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梳理,并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觀察提出相應的改善路徑,以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裨益。
1 相關概念的界定
概念是邏輯思維的起點,同時也是我們進行相關研究的基點?!耙粋€探索者在任何領域中的工作總是從創造該領域中有用的語言和概念開始的”①準確的概念才能保證我們研究的準確性以及邏輯的清晰。
(1)大學生。在我國,大學教育層次包括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四級教育體系。相應得大學生的外延就包括??粕?、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碩士博士教育是在接受了一定年限的高等教育之后的深造階段,其心理健康教育與剛邁入高等教育門檻的??粕?、本科生有很大差異。本文擬定的研究范圍較大學生的外延較小,僅僅包括參加普通高等教育統一考試而錄取的專科生、本科生。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一個眾說紛紜的標準。不同的學科,甚至同一學科的不同學派給心理健康下的定義都不盡相同。無論是統計學、社會學還是專業的醫學領域都試圖對心理健康下一個統一的定義。然而,縱觀國內外的各種定義,要么就是過于抽象以及空范,要么就是描述性強而缺乏一定的理論性。這一定義所表現出的不統一性反映了心理健康領域研究的復雜性,同時也說明心理健康這一概念的解析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心理學、醫學研究的范疇,它的內在也蘊含了社會觀念、社會態度以及社會環境等相關問題。對于非專業出身的筆者來講,明確心理健康的定義實有難度。因此,筆者根據多年的經驗僅作些淺顯描述,以收拋磚引玉之效。
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主觀內心與客觀環境相互協調、相互和諧的一種持續而又積極愉快的心理狀態。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人可以積極成長來實現自己的潛能與價值,當主客觀發生不協調時能夠自主調整而恢復到原來的協調和諧狀態。
2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是某種單一的問題,而是各種心理問題的集合。有的學生只有一種問題,而有的學生身上則表現出幾種心理問題。根據筆者多年的從教經驗,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適應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熟悉的環境會給人帶來一種安定感、安全感,而陌生的環境容易令人不安而產生相應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新生更是如此。大學新生從高中校園走向大學校園,從熟悉的故鄉走向陌生的他鄉,面臨著生活氛圍變化,陌生人相處以及語言、飲食習慣這樣一種適應過程;而且對于很多習慣了受寵而不獨立的學生而言,需要自己獨立決定某些問題,自己獨立動手從事某種活動。無論是生存環境的改變還是學會獨立的過程,都會給新入學的學生帶來一定的困惑與不安。如果這種困惑與不安不能被學生個體進行有效調適,將會產生諸如迷茫、困惑以及沒有安全感的心理狀態,從而出現因環境不適應而帶來的焦慮、抑郁、挫折等心理體驗,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健康成長。
(2)學業方面的心理問題。學習乃學生的天職,學習是學生在大學期間的主要活動。大學的學習內容、方法以及授課方式與中學階段有很大的差異,部分同學不能夠很快接受這種差異并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而出現了相當程度的心理問題。一是因自我定位不準而產生的心理問題。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前是學校的尖子生,是老師、同學以及家長心目中的寵兒。帶著這種優越感的學生在面對其他比自己更優秀同學時則顯示出了一定的落后。如果不能夠準確自我定位,這部分學生將會產生相應的心理問題,如自卑與嫉妒心理的加強。二是學習動力不足帶來的心理問題。從爭分奪秒、嚴格管理的高中到學習氛圍相當寬松的大學,失去了原有的約束,一些同學開始自我放縱而不認真學習,帶來的結果就是課程的重修甚至被勒令退學。許多同學因此感受到強烈的心理壓力而出現心理過于焦慮、緊張等心理問題。
(3)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問題。人是群居性動物,每個人都有人際交往的內在需要。人際交往能力越來越成為社會衡量一個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指標,因此在邁向社會的最后“加油站”里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部分。但大學有著與高中階段完全不同的人際交往環境:同學生源地多元化,同學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喜好及行為偏愛出現較大的差異。能否認識這種差異并且相應得進行人際交往的調整成為理順自身人際關系的關鍵。然而在大學新生當中普遍存在著對差異認識不到位以及人際交往技能的缺陷的問題。再加上獨生子女中存在著過于自我、唯我獨尊、任性等問題更是加劇了大學新生的人際交往障礙。人際交往障礙的出現導致一些學生出現人際交往恐懼、緊張不安、焦慮抑郁以及人際交往挫折增強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這個體的健康成長以及同學之間關系的和諧穩定。
(4)婚戀及性心理方面的問題。大學生大部分處于18~25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學生處于生理發育的成熟期,對異性、愛情、性體驗有強烈的追求欲。然而大學生對愛情與性存在著一定的認識模糊,對戀愛發生與維系的各種準備不足,無法正確處理戀愛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與矛盾,在性方面缺乏有效的安全保護措施以及性道德不成熟。發生在戀愛與性中的種種問題超出了他們的心理承受度以及自我解決的能力,從而使得一些學生在情感上出現障礙,常常因為戀愛問題出現迷惘焦慮,壓力大等心理問題,甚至出現自殺等極端事例。
3 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的路徑分析
根據上文的分析,造成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路徑上也應有多元化的選擇。
(1)建立同學―輔導員―學校心理咨詢機構三級預警機制。任何問題的產生都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個時間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是如此。心理問題發生之前,總會有一些比較異常的微小行為出現,如沉默寡言,逃課厭學,神情恍惚等情況。為了防止心理健康問題出現,應該在這些異常行為出現時進行早期干預。同寢室的學生在生活中聯系緊密,是發現這種異常行為的最佳人員;輔導員作為班級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責任人,在班級管理中發現相應的問題時應及早介入;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經常接待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在發現苗頭性問題時,心理咨詢機構應及早對學生采取相應的心理干預,防止問題的惡化。
(2)強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手段,是通過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主要抓手,因此必須強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地位。高校在課程設置中必須給心理健康教育課安排出足夠的學時,不得隨意更改、取消相關課程的設置,在師資力量配備以及硬件設施安排上必須給予同其他專業課程同等的投入。另外,鼓勵專業課程的老師在講授專業課程中加入相應的同本專業相適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得到擴大。
(3)發揮校園文體活動的作用。校園文體活動承載著一所高校的校園文化,同時豐富而健康向上的校園文體活動對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社團是大學生興趣的集合體,對于豐富學生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大有裨益。高校應鼓勵并支持學生社團的健康發展,發揮他們在凝聚學生,增進人際交往方面的作用。同時,高校黨委、團委、學生會等組織應根據教學安排組織相應的文體比賽,如運動會、演講比賽。鼓勵并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中增強學生與他人、與集體和諧相處的能力,并且在豐富的活動中釋放他們的各種壓力。
一.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
大學生在不同情境、不同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心理問題是不同的。比如入學的適應問題,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就業壓力問題等等。
1.社會適應問題。大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進入大學,而現實和理想存在差距,如學校、專業、學習、人際關系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所有這些情況都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環境適應問題,出現矛盾、困惑的心理。
2.發展方向問題。中國的大多數學生在中學階段,考大學成為生活、學習的唯一目標,但一旦考上了大學,特別是自己不理想的學校,就變的苦悶,找不到發展目標。
3.就業壓力問題。目前就業問題已成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多數學生都意識到,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面對如此大的就業壓力,每一個大學畢業生都感受到了形勢的嚴峻,恐慌、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使他們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在關系到自身前途與命運的人生重大選擇中,大學生顯然沒有足夠的信心坦然面對。
二.解決問題的舉措
1.營造良好的大學校園文化環境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最主要場所。學校應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心理氛圍。嚴肅活潑、松弛有度的作息安排,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業余文化生活,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都可以成為一種心理背景,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反之,呆板的生活節奏,沉悶、壓抑的校園氛圍,則很不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2.進行正面教育,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素質
首先,新生入校時,向學生介紹本院、本專業的現有狀況,發展前景,引導學生轉變觀念,了解、熱愛所學的專業。其次,為學生安排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如生活學習經驗交流會,使學生逐步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的方式和特點。第三,鍛煉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顒觾热輵ǎ鹤孕判挠柧?、語言表達訓練、人際交往訓練、情緒控制訓練、潛能拓展訓練等等,促進大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第四,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大都與自我意識有關,例如不能客觀地認識自我,不能準確地自我定位。引導學生要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人生走的每一步,勇于面對問題,面對成長中的困惑。做到為他人負責、為社會負責,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責任。教育就是要幫助他們理性地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以實現大學生們的人生理想。
3.引導大學生充實自我,積極規劃好個人的職業大體方向。
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專業、興趣和職業的困惑;二是如何參與與適應社會。究其原因,也是兩個方面: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會。大學的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了解自我與社會。首先,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包括:準確評價個人的特點,認識自身的價值,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的差距,將個人與事業相聯系等等,這樣給自己一個人生的定位。其次,在大學低年級階段,多引導學生學習社會這本書,引導學生定自己的職業理想、職業目標。了解這個職業的各種要求,包括知識、素質和能力,以及離這個目標的距離。個人自我的完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的培養,都需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多與社會接觸。這樣,從一開始,就為踏入社會,進入職業領域做準備,也避免了平時的盲目困惑、畢業時的盲目應對。
今天的大學生是明天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素質如何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得失成敗。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歷史的重任,更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參考文獻:
[1]呂建國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