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9 11:25:29
序論:在您撰寫教務管理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教務管理制度不規范
民辦高校有著一定的特殊性,教務管理制度的建立在不斷地摸索當中,存在教務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現象。例如,新生入校學生轉專業、換專業出現,因管理規范性差,導致教務、學工等部門銜接不到位,學生辦理業務流程不明確,容易產生多次辦理都為成功等情況。制度執行過程中,實際情況與制度經常發生不吻合,實際情況對制度提出了挑戰,教學秩序難以保證。
1.2教務管理隊伍業務水平不熟練
目前,民辦高校教務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存在差距,存在教學管理專業人員,也存在其他崗位的人員轉崗到教務管理。因個人的專業知識水平不同,教務管理工作的思維方式及工作方式均有不同,導致教務管理過程中時常發生意見分歧,使教務工作難以順利進行。
1.3組織結構不合理
部分教學管理人員對學校辦學理念認識不夠,思想不明晰,導致教學管理內容不明確,工作流程混亂,權、責、利落實不到位,部門與部門之間出現相互推諉責任,誰承擔就是誰的工作等現象。部分教務管理人員還需負責行政工作,工作面廣,工作量大,經常顧此失彼,工作銜接缺少規范化。
2民辦高校教務管理規范化建設的措施
教務管理規范化主要是指在圍繞學校辦學理念建立規范化管理框架,形成統一、規范和相對穩定的管理體系,并在管理過程中按照組織框架和流程實施,使民辦高校教務管理工作能夠井然有序的開展。規范化簡單地說就是“五化”:制度化、流程化、標準化、表單化、數據化。針對民辦高校教務管理來說,也需要遵循“五化”原則,提高民辦高校教務管理規范化主要措施如下:
2.1明確學校辦學理念和發展戰略
學校教務管理人員在明確的辦學理念及發展戰略的指導下,能夠對學校有統一、清晰的認識。因此,學校必須將學校定位、學生定位、教師定位梳理清楚,使得教務管理人員在開展工作時隨時有章可循。
2.2制定完善的教務管理運行流程
學校教務管理工作涉及教務處、學工處、招生就業處、分院等部門,部門之間銜接不順暢需要建立明確的管理流程,將各部門納入到流程當中,成為學校教務管理流程的一個結點。例如,教務管理系統中學生學籍管理工作需要學工處處理完畢后,由分院進行安排課程、安排考試,這樣才能按照人數做好教學相關安排,如果分院教務人員進行統計人數可能出現學生數不準確現象。
2.3建立合理的學校組織結構
學校組織結構是學校在運行過程中涉及的目標、任務、權利操作以及相互關系的系統。學校各部門之間的結構、崗位設置、崗位職責及崗位秒速一定要明確,在崗摸其職。教務管理崗位人員需要明確負責課程安排、考試安排還是負責實踐課程、實驗室、調串課等工作職責。崗位設置需要考慮工作發生的時間段、工作量等問題,避免大量工作扎堆出現,是教學管理人員手忙腳亂。
2.4建立健全教務管理規章制度
教務管理制度是規范化的有效工具,它對各個部門、崗位及工作人員的行為規范進行很好的界定。因此,建立規范化的管理體系,規范化的行為準則界定,規范化的績效考核標準,規范化的違規行為處罰是教務管理規章制度的主要內容。
2.5建立規范化的教務資料信息體系
民辦高校教務管理人員應該出臺統一格式模板、統一填寫標準、資料歸檔統一要求等規范,建立統一的教務管理系統,實現課程安排、排課、考試安排,學生人數變動的情況通過一個系統即可一目了然。
3民辦高校教務管理規范化的意義
實行教務管理工作規范化對于民辦高校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保證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可推動民辦高校發展,提升學校知名度。
3.1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加強教務管理工作規范化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在尊重教學規律基礎上的規范化教務管理,建立規范化管理規章制度,能夠做到職責明確,有章可循,條理清楚,獎懲分明,有利于穩定教學秩序和規范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
3.2提高教務管理工作效率
教務管理規范化可以使繁重的教務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化、科學化,可以把教務管理人員從繁雜瑣碎的日常重復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有利于教務管理工作的科學化,避免重復勞動帶來的錯誤,提高工作效率。
3.3有利于資源整合與共享
通過信息化建設與管理可以整合不同單位教務管理資源,建立功能教務系統,明確人力物力統籌安排,避免了教務管理工作的盲目性,減少資源浪費。例如,教務管理規范化后,原有冗余的機構及人員可以調整到其他部門,一方面明確在崗人員職責;另一方面減少錯誤。
4結語
1、各分院各科室之間數據流通不暢。
2、教務處與各教學單位存在數據交換形式不統一、不科學、效率低下的現象。
3、現有的教務管理軟件下不能滿足當前教學的工作需要。所以如何更好的開發教務管理系統,以此來滿足教務管理的當前需要是我們迫切要解決的。充分的運用信息技術,使學校信息運用將變得輕而易舉,故此,信息技術走入高校管理已是必然趨勢[2]。
二、綜合教務管理系統
1、系統概述
本系統是一個作用于教務管理工作各項環節的功能性軟件,是面向全校各教學部門使用的多模塊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
2、系統相關技術
本系統主要運用了.NET開發技術架構、ASP.NET開發技術、SQLServer數據庫系統、C/S與B/S系統架構等相關技術。
3、教務管理系統的組成
3.1學籍管理
學籍管理是教務管理活動中最基礎工作,它由學籍信息管理、學籍日常管理、學籍異動管理三大塊組成。學籍信息管理是學生到校入學,根據學生的基本信息建立個人數據信息庫,包括姓名、性別、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家庭所在地、入學時分配的分院、專業、班級、學號、宿舍號等個人原始信息。學籍日常管理則是記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各項情況,如記錄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評價、獎懲信息、入黨情況等。學籍異動管理主要是記載學生學籍狀態的變動情況,包括休學、復學、退學、留降級、轉學等等。系統設置了姓名、性別、身份證號、分院、專業、班級、學號等相關的關鍵字段,管理人員輸入相關信息得以建立學生信息庫,用來區分學生的基本信息,并為后期成績登入、選課、評教做好相關基礎數據。做了集中、統一管理,可避免數據重復,統計數據更加準確、及時、全面。
3.2考試管理
學校都是通過考試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水平,根據學生成績來評估教學過程是否全理,如何改進和完善??荚嚬芾碇饕握n老師出題,教務處組織考試、學生根據考試安排應考。系統設定考試時間、考試課程、考場號、座位號、班級、姓名、監考老師等關鍵字段,管理人員制定好考試信息,即可隨機安排監考老師,學生上網查詢考試時間,從容應考。
3.3教材管理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藍本,是教師授課的依據,所以教材管理要十分謹慎。首先由任課老師挑選出符合教學計劃的教材,報教務處核準教務處向供應書商進行采購,課本入庫后發放給學生,最后入庫結算。系統包括教材選定、教材征訂、教材發放、教材入庫四大方面,設定課程名稱、教材名稱、作者、出版社、版次、ISBN編號、單價、使用班級、訂購數量等關鍵字段。教師填寫教材書目信息,教務處審核,批量出成征訂書目報送,教材入庫都在系統上完成,做到數據統一,審核環節完善。
3.4成績管理
成績是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憑據,它直接影響到學生是否能畢業。但為了更加公平公正、客觀的評價學生成績,光看考試成績是不夠,就要將學生的平時表現、日常參賽、評優評先等都納入考核的依據,才能更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客觀的評價學生。系統設定課程名稱、班級、學號、姓名、考試成績、平時成績、總評、補考時間、補考考場等關鍵字段,通過教師錄入成績,系統即可按6:4的比例得出總評成績,學生可在教務處公布成績上查到自己的相關成績是否合格、是否要補考、在哪補考等相關信息。
3.5選課管理
本校院校均采用學分制管理,而選課則是學分制的中心。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學生在校期間修完足夠總學分方可申請畢業,這校保證了學生學習了必須掌握的知識,又靈活地滿足了學生自己的意愿,最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教學質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學校公布開設的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教務處匯總選課結果,公布未成功選課的學生姓名和不達標準人數的課程,讓學生進行課程重選,仍未到人數下限的課程取消不予開設。系統設定了課程名稱、課時、考核方式、任課教師、教室號、開班人數、選課結果等關鍵字段。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在校園網的任何電腦上都能看到開設的相關課程,進行選課,在教務處匯總后,再進行重選、補選,最后完成全校的選課活動。
3.6評教管理
為了更加公平、客觀的考核教師,學校將評教管理進行改革,從以前由領導單一對教師評價改為領導對教師評價,學生對教師評價、教師自評相結合的模式。這樣可以更全面、客觀的對教師工作給予公平的評價,讓教師從中找到問題,并合理的改進及不斷的完善,以此來提商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系統設定教師姓名、所授課程、所授班級、總課時、評分等關鍵字段。領導、教師、學生在規定時間上,在網上進行相關評比,教務處匯總,避免了手工評分的數據錯誤、缺失,保證了數據的全面性、真實性、公正性,讓教師更好的發現問題,改進問題。
3.7教學計劃管理
學校根據各個專業的培養計劃和教學目的來設定總的課程安排、學習形式。二級學院根據總綱性的教學計劃來制定大綱,并分配教學任務,組織教師制定出詳細的教學授課計劃。系統設定了課程名稱、課程代碼、所在院部、年級、學分、學時、考核形式等關鍵字段,工作人員對課程的基礎信息進行輸入維護,二級分院再來創建教學任務,生成班級課表。
三、教務管理系統在教學管理中的作用
1、促進數據信息的規范化、統一化,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教務管理系統建立起統一的規范代碼,并且整個系統都使用同一個,保證信息的一致性、規范化。專人分級進行管理,從而保證數據準確性。
2、彌補傳統管理方式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
隨著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壯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傳統的手工管理方式易出錯,不堪重負,而教務管理系統讓工作人員從手工操作出解脫出來,大大減少了重復工作,減少了人為差錯,共享信息資源,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3、統一了管理模式,促進教務信息的共享性
教務管理系統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完整地信息庫,利用網絡技術迅速、及時傳遞,最大程度上實現了教學信息共享。
4、促進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提高
如何更好的操作教務管理系統,這就要求操作人員明確定位和分工,統一思想認識,積極去學習相關知識,不斷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充分發揮教務管理系統的強大功能。
5、方便整理匯總、妥善保存
1.“慣性”的本質.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論宏大物體,還是微小粒子,不論固體、液體、氣體,不論靜止物體,還是運動物體,不論物體在地球上,還是在月球上.一切物體在任何時刻,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這一點應講深講透,教師應抓住概念中的關鍵字“一切物體都有……的性質”,反復講授,引導學生討論,理解概念本身含義.教師應在下列方面講清其內涵.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既然是固有性質,就不能說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時有慣性,而運動狀態改變或所受合外力不為零時就沒有慣性,也不能說慣性“僅在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時起作用”,而“在物體運動狀態改變或所受合外力不為零時不起作用”.再結合“行駛中的汽車或火車,由于慣性,不能立刻停止,即使緊急剎車,也要向前運動一段距離才能停下來”這一實例,指出“對運動物體即使加上很大的阻力,要使它停下來仍需一段時間”,正是運動物體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因而力圖反抗速度減?。┑男再|表現;再以汽車出發時即使加大油門使牽引力很大,也不可能立刻開得很快為例闡明“對靜止物體即使加上很大的推動力,要使它達到某一速度仍需一段時間”也正是靜止的物體要保持靜止狀態(因而力圖反抗速度增大)的性質表現.然后根據這兩方面的表現,對照概念,使學生明確慣性是物體具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一種“惰性”,即使物體受到外力作用,運動狀態改變了,但它的“惰性”還是存在,因此慣性不會消滅,是物體本身具有的.
2.“慣性”與“第一定律”的區別.學生往往把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當做慣性概念,即“慣性”與“慣性定律”混為一談.這也正是他們認為物體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時才有慣性.為了糾正這種錯誤,除了使學生能準確地敘述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還應該使學生知道它們的區別:慣性是一切物體固有的屬性,是不依外界(作用力)條件而改變,它始終伴隨物體而存在.牛頓第一定律則是研究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如何運動的問題,是一條運動定律,它指出了“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原因.而慣性是“物體具有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特性;兩者完全不同.為何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是因為定律中所描述的現象是物體的慣性的一個方面的表現,當物體受到外力作用(合外力不為零)時,物體不可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但物體力圖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慣性)仍頑強地表現出來.
3.“慣性”與“力”的區別.學生往往把“慣性”當做力,認為“子彈離開槍口后還會繼續向前運動”,“水平道路上運動著的汽車關閉發動機后還要向前運動”這些都是“慣性”這個力作用的結果等.為了糾正這種錯誤,可結合力的概念,要求學生去尋找施力物體,讓他們碰壁,再引導學生分析慣性與力的區別:①物理意義不同;慣性是指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而力是指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慣性是物體本身的屬性,始終具有這種性質,它與外界條件無關;力則只有物體與物體發生相互作用時才有,離開了物體就無所謂力.②構成的要素不同:慣性只有大小,沒有方向和作用點,而大小也沒有具體數值,無單位;力是由大孝方向和作用點三要素構成,它的大小有具體的數值,單位是牛.③慣性是保持物體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力作用則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4.“物體慣性”與“外力作用”的辨證關系.物體原來具有某個速度,物體慣性則力圖使其繼續保持這一速度,但力圖保持與能否保持則是不同的.當物體受到合外力為零時,物體可保持這個速度,當物體所受合外力不為零時,物體便不能再保持原來的速度,運動狀態就發生了變化.物體的慣性和外力作用這一對矛盾的對立統一,形成了宏觀物體的形形的各種復雜的運動.如果沒有外力,物體也就沒有復雜多樣的運動形式;如果沒有慣性,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不需要力的作用.只有當我們理解了慣性與外力作用的辨證關系,就不難解釋慣性現象.例如“錘子松了,把錘把的一端在物體上撞幾下,錘頭就能緊套在錘柄上”這是因為錘與柄原來都向下運動,柄撞在物體上受到阻力作用,改變了它的運動狀態,就停止了運動,錘頭沒受阻力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繼續向下運動,這樣錘頭就緊套在錘柄上了.
為了提高民族素質,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在物理學的教學中,不但要學到知識,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師不應是傳統授業、解惑,而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其學習方法,培養自我汲取知識的內部能力。這種方法與能力的獲得,其主要渠道就是在“探究學習”為模式的教學之中。
一、在教學中,通過把握過程而獲得物理知識
“探究學習”的第一個特點是“學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現象,通過探究自然的過程而獲得知識?!雹龠@就是說,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知識”與“過程”的關系,這二者究竟誰為重點的問題,是傳統教育與“探究學習”的區別,所以在教學中正視探究自然的過程,將其列為重點,要通過過程的探究而獲得知識。為達到真正獲得知識的目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要善于通過實驗來探究自然過程
在物理學中,許多自然事物的本質屬性要通過實驗才能揭示。所以對于實驗的宏觀現象,對于實驗中數據的變化,要善分析,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通過數據的變化來抽象出概念或規則,所以探究實驗的過程,往往就是獲得知識的過程。例如,密度的概念對初中生也是很抽象的,利用不同質量的同種物質,與相應體積數值,通過實驗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若結合實驗,中學生是不難理解密度概念的。又例如在串、并聯電路中,對于總壓和分壓的關系,設有實驗來學習也是很抽象的,若通過儀器的數據變化來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2.要善于用邏輯推理與數學推導的方法來探究物理學的自然過程
許多物理學的規則、公式,都是運用已學過的舊知識在具體的條件下,通過數學的嚴密推導而得出結論,這又是一個學習的重點,所涉及為兩大方面:其一為邏輯推理方式;其二為思維的方法。例如,力學中的動能:EK=12mV2我們不僅要知道其表達式,更應知曉其推導過程:外力F對物體做的功W=FS,如果用EK表示物體的動能,則有,EK=FS,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和運動學公式V2=2as,可得:EK=FS=maV22a=12mV2
二、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的培養學生從事物理研究的能力
“探究學習”的第二特點是“旨在培養學生從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②這種物理學科的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學科的學習方略,思維方法和正遷移的能力。
1.學科的學習方略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所以該學科的主要學習方略就是自然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
從自然科學認識論來看,主要是從感性到理性,從形象到抽象的認識過程。堅持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論。從方法論來看,就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其方法要有序可尋,循序漸進。整個方略將由(1)觀察(2)實驗(3)控制條件(4)測量(5)記錄(6)數據處理和解釋(7)分類(8)抽象、推理(9)發現規律性(10)模型化(11)提出假說(12)驗證假說等諸環節組成。其整體有機的綜合一體則是學習物理的過程,為第一問題的最高的概括。所以筆者建議,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都要遵循這一方略和過程來進行。
2.思維方法探究
問題的思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學會系統思維,掌握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的能力;(2)學會逆向思維,掌握從反面分析問題的排除能力;(3)學會概括思維,掌握綜合能力;(4)學會辯證思維,掌握全面考慮問題的能力;(5)學會頓悟思維,掌握直覺的能力;(6)學會發散思維,掌握多角度著手處理問題的能力。
3.關于遷移問題
這些問題是將已學過的舊知在一定條件下應用的問題,主要是學習者認知結構水平與思維方法的結合問題。這兩點解決得好,利用條件,就能實現具體情境中的正遷移。
三、在物理教學中要認真地教好概念和學好概念
“探究學習”的第三個特點是“旨在有效地形成認識自然之基椽—科學概念。”③這一點說明了概念學習的意義,它是認識和理解事物的基矗所以在物理教學中要重視概念的教與學。概念是同類事物本質的屬性的特性。它是知識的單體,有人也稱其為知識的細胞,所以學習一切學科,真正的認識自然,必須從概念學習做起。對概念的學習,要注意三點:
1.正確地形成概念在科學中概念的形成又通過抽取特征和將具體事例歸類而得到發展。學習概念的形成過程,亦復如此。這種方法利用正例與反例的比較、歸類,最后才能形成概念。
2.學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內涵是其最本質的特征和屬性。外延又是概念本身的應用范圍。
3.注意到概念的同化,找出概念的隸屬關系。這就是注意好某些概念的上、下位和并列關系,這樣才能從概念出發,學會規則學習,乃至高級規則學習。四、在物理教學中要培養積極學習、探索物理學奧妙的個性品格“探究學習”第四個特點是“培養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雹堋斑@種探究態度和積極性,只能在自主地抓取自然事物、現象的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⑤這種個性的品格或積極的態度,在我國學者看來,屬于外智力因素,在西方學者看來,屬于情感目標范疇。
智力因素對認知學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雖不能直接參與同化,但起到了動力作用。其目標又分為“接受”、“反映”、“價值化”、“組織”和“體系性格化”五個層次。初中生是不易達到較高的層次的,一般達到“價值化”就很不錯了。高中生又能達到“組織”、“性格化”的層次。情感目標的達成,離不開認知學習,即在自主地抓住自然事物、現象的探究活動中才能形成。所以情感目標的達成要從認知學習開始。離開這一點、談什么學科態度的培養都是一句空話。為此,教者要提高教學質量,喚起學生希望的火花和自信又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培養情感目標的良好起點。
上述正是“探究學習”特點在物理學科的貫徹與落實,這種貫徹與落實是符合現代教學改革的要求的,是現科教學應有的模式。
一、如何進行物理專業的創造教育
開展創造教育,發展學生的創造力,這是物理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需要。創造教育是應用創造學原理與方法組織教學,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以開發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和創造精神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學中必須嚴密組織學生進行發明創造的思維訓練,培養獨立創造的個性品質。創造教育的核心是發展創造性智力,所謂創造性智力是能夠產生創造機智,發展創造效能的智力。為了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學中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
1、培養創造意識
培養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和正確人生觀,激發學生為現代化而創造的動機。中外杰出的物理學家在科學的崎嶇道路上登攀,為祖國為人民做出貢獻的思想和行為是青年學生的光輝榜樣,通過介紹這些科學家的業績,激發學生為祖國而創造的熱情。在傳授物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充分利用物理知識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潛能的充分開發。把知識能力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去創造財富,產生價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學的社會價值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加深對物理知識理解,讓學生了解下個世紀幾個重大迫切的社會問題:糧食問題、能源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癌癥等疾病藥物問題。通過講解某些物理知識與上述問題掛鉤,無形之中把課程內容貼近實際,聯系社會與人,激勵學生學習科學家的人格品質,對科學執著的探索精神,培養創造品質,研究科學創造的非智力因素,培養頑強的意志和標新立異的能力。
2、培養創造觀察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積累和表達的前提。培養創造觀察,在物理這門學科中顯得尤為突出。由于物理變化中常常同時出現多種現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俄國杰出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就是從深入地觀察唾液分泌等現象入手,創造了高級神經活動學說。英國細菌學家費萊明1928年通過非常細致的觀察,發現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學成就,這些都足以說明觀察在科學研究、科學創造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努力提倡師生平等,允許學生提出與教師相反的想法和問題,鼓勵學生超過教師思維軌道的有價值的思維活動。讓學生敢于質疑,不管是書本上的或是教師所得出的結論,還是實驗過程中所出現的現象?!耙烧?、覺悟之機也”,善于存疑才能產生探究的動力,這不僅可以加深理解,增進鞏固,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性,甚至作出新的發現。所以,物理實驗的每一步都要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觀察。
3、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思維的高級形式。創造思維的潛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現程度上有高低,對于一般人來講,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是:“自我實現”或稱“自我開發”的能力。只要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思考,解決了本人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就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表現。教師在所教學科中,根據所授課題,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問題,使課堂上充滿積極的創新氣氛,便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是擴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綜合,在物理教學中經常進行這樣的思維的擴散與集中訓練,如組織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答,這些訓練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訓練學生多“思”,鼓勵學生進行多方位發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論證,使學生的思維水平逐漸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4、培養創造型的學習能力
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方法確定實際的步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學習方法對路,學生的受益將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視培養創造型學習方法和策略,訓練獨立獲取知識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學家曾精辟地指出:“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缺乏思維能力的人?!币虼耍覀冊谖锢斫虒W中不僅要重視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學法的探討。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教師備課時,首先應從教材的實際出發抓住特點,在考慮教法的同時,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學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其次教師上課時,教給學法。通過教師課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導,幫助學生較快地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良好的“研究”情境,讓學生大膽地從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發現,并讓其充分發表“高見”以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快掌握化學物理學科的研究方法;其三教師輔導時,指導學法,如指點學生怎樣去預習教材和閱讀課外讀物,教學生如何列內容提綱,做到看書與思考相結合,看書與質疑問難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做習題時,應進行科學的思維活動,不斷探索解題方法和技巧??傊?,我們要正確處理教法與學法的辯證關系,努力培養學生創造型的學習能力。
二、物理素質教育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物理創造教育目標:不側重于促進和儲存知識,而重在向學生提供有助于創造力開發的教育和指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從大學教育的目標來看,大學教育不能只限于給學生的一種職業的訓練,而是要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的全面發展的人。因此,大學教育不僅要注重專業教育(科學技術教育),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教育(人文教育),目前諸多院校畢業生不包分配,實行用人單位與畢業生雙向選擇,這是對學生素質的考驗,即對智力中的知識能力的考核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檢驗。另外從中小學教育來看,應試教育留下了許多難以根除的遺留問題,從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觀點來看,在教育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學多悟少”和“學少悟多”
由于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寧可喜歡那些老實聽話、循規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學生,也不喜歡那些淘氣、頑皮的“低分高能”的學生。留美博士黃全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在國內學習感覺“學多悟少”,國內上課做筆記猶如聽寫,大寫小寫,大點小點,大A小a……可謂“學”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東西?恐怕多是老師的“二手貨”。在美國學習,感覺“學少悟多”,雖然從老師那里轉手來的東西不多,但是內心卻不斷地在“悟”東西,而且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師“教”我的,更不是老師“交”給我的。在美國的中小學老師都十分熱衷于搞“project”(課題)。所謂“課題”實際上是指“研究課題”。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分組或單獨進行課題研究。做課題研究基本上有三個階段:一是收集資料,熟悉材料;二是寫研究報告;三是課堂演講或演示。事實上,對中小學生來說,我們不可能期望他們真的有什么新的發明和發現,重要的是,孩子在這一研究的過程中,能力得到了培養和鍛煉。因此在全面加強素質教育的今天,在物理素質教育中我們應該借鑒美國的教育,激發學生自覺自愿進行自我素質的提高,成為有潛在發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個性、創造力的學生。
2、“智商”與“情商”
我國非常推崇智力開發。如一歲學認字,兩歲學算術,三歲背唐詩……以前我們以為給孩子加質加量是一種鍛煉,是一種智力開發,并以為這種加壓加量的智力開發與孩子的智力發展成正比,實際那是錯誤的。一味地進行加壓加量的智力開發帶來的必然是“學多悟少”的負重。創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現,科學研究證明創造力與智力并不絕對相關,也就是說,有創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創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創造力者。因此,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情商(EQ),不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不培養“熱愛”的觀點,他們也就缺少的創造性。如我國中學生屢獲國際奧林匹克知識競賽獎,沒有聽說美國的中學生得奧林匹克獎,但美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是最多的,這個強烈的反差,值得我們深思為什么我們起跑領先?而沖刺落后?我們的孩子為什么后勁不足?從這里反映出我們的教育有不足之處。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將開發智力與培養創造力混為一談。因此,進行素質教育,不僅要重視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視非智力因素,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求知欲望、頑強的意志和積極性等。使他們在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上達到和諧統一。
3、“減負”
今年年初,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門采取有效措施,盡快改變學生負擔過重的狀況。從不同的角度看“減負”的“負”有三層含義:一是學多悟少的“負”,叫“負重”;二是外部壓力造成的“負”,叫“負荷”;三是被動承擔的“負”,叫“負擔”。在培養創造力的總原則下開發智力,是減輕學生學多悟少的“負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則是減輕“負荷”的有效手段。當外部壓力造成的“負”超過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負荷運行。電視里曾報道過學生殘害親生母親的事情,這是超負荷運行的結果。此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針對學習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規劃都是“減負”的有效措施。當實施“減負”以后,有些地方出現了學生覺得無聊,家長感到無奈,老師感覺無措的現象。事實上,“減負”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點,是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突破點,“減負”后,還應該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生活。如科學制作,它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動手制作科技制品,培養學生手腦并用的創造能力。
4、“基礎知識”和“創造力”
首先,應用CAI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過程的起點是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在物理科的學習中學生由于無法理解一些抽象的理論,而對物理產生一種畏懼的心理,阻礙了他們學習物理的情趣,但應用CAI技術就可以直觀的解釋一些物理現象和規律,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應用CAI能夠實現抽象到具體的轉變。比如,機械運動中的相對運動、回聲測距、透鏡成像等。對初中學生就很難接受也很難描繪清楚。就相對運動的內容我們即可應用計算機來演示空中加油的情景和等速救護的過程,配上聲音的效果,讓學生從聲音、圖像全方位的感受,如置身于其情景,直觀地掌握該節的內容。
應用CAI可以實現動靜的相互轉化。在物理教學中,有很多物理現象出現的時間極短,當學生還沒來得及看清時,該過程就已經結束。學生就理解不了其中的本質,給教學帶來困難。如平拋運動我們就可以使用數碼相機把其運動全過程拍下來,然后進行制作,利用計算機可反復操作,使學生認識其過程,同時還可以利用它的某一時刻的靜止畫面來解釋它下落時的特點。教學中的難點就容易突破,省時方便。
應用CAI能夠實現從微觀向宏觀轉移。由于條件限制,物理教學中有些物理的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無法演示,學生只能從理論上了解。像原子物理這部分內容,學生理解不深刻、記不住。我們可以應用多媒體的三維動畫的進行動態的模擬演示。
如圖,把中子、鈾核等用不同顏色區別,讓中子撞擊鈾核,伴隨著一聲巨響,看到裂變過程。當學生受此振撼時,其內容自然記憶深刻。
因而,應用CAI讓枯燥的物理理論得以升華,形象而又直觀的過程感染了學生的學習的動機,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更加崇尚科學,因為科學有無限的魅力。
其次,應用CAI可以加大課堂的信息量。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時代,對于在學校里學習的學生,也應培養處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向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資料,及物理學的發展情況,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學過程中,教師經?;ㄝ^多時間板書,特別是上電學課時寫例題、畫圖例的時間更多,而采用多媒體中的顯示文本的功能,這可使本應花十幾分鐘的內容在幾秒內顯示于學生眼前。由于使用多媒體的直觀性也大大縮短了教學難點的突破過程。這就有時間講解更多相關的知識和現實的應用,引導他們理論聯系實際,豐富了課堂內容,而且從根本上改變過去"滿堂貫"的教學弊端,給學生較多自由時間復習鞏固,優化了課堂教學,增加了課堂的信息量。
最后,應用CAI便于師生間雙向交流。
傳統的物理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不便于學生個性的培養。應用CAI能夠真正改變學生和教師的位置,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當學生有問題時,可以及時提出或利用計算機網絡與同學討論,從而多渠道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當學生對某個物理現象有自己的觀點時,也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研討和交流,教師提供解答,這樣雙向交流中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現代教學思想。
91年秋,當高一物理書發下來后,對照大綱的要求發現重點難點基本上都放在以后高三選修本上了。為了分散難點,決定同時開設選修本中的一些內容。對象是對物理有興趣的學有余力的同學,形式是講座式,時間每周一課時;每次考試,對這部分內容不做必考要求,只在卷后設附加題,試卷講評時,附加題也在講評之列,并明確告訴學生這部分知識對將來報理工的同學應該掌握。效果是:高中前二年的時間基本上把選修本中每章的重點內容都涉及到了。同學們雖沒有熟煉掌握,但基本上都了解了這些知識。到高三選修本發下來后,學習選修本的過程,實際上是個復習和加深的過程,所以沒有時間緊,難度大的感覺,同學們學得也比較輕松。
由94年秋開始的第二個周期,由于種種原因放棄了選修內容的同時并行。面對高三分科的現實,學生中分流苗頭日臻明顯,理工科的學生想到時間已過2/3,而高中物理中的重點難點還沒有涉及,要求早開選修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而文史科的學生又不愿浪費時間。教師想增加選修內容,又怕影響眼前的會考,不增加選修內容,又耽心高三時內容多,難度大,時間少,使師生都進入了一種兩難選擇的境地。
二、體會
一些學校過早地進行文理分科,致使一些高中畢業生實際上不具備高中應有的文化素質。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決定實行“必修”“選修”制,并為此設制了畢業會考制度。旨在把高中教育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上來。這對民族素質的提高無疑是必要的。
但是,對將來報考理工科的學生來說,必修課單行開設,就有其不利的一面,這是因為:必修課內容較淺,而選修課又是各章的重點難點,一則集中難點違反認識論的規律,再則勢必前松后緊,使學生在面臨高考前增加心理壓力。
另外,對一些知識內容的編排也有些不當之處,如:必修本中講動能而不講動能定理,然后定性地給出了機械能守恒定律,到高三上選修本時再講動能定理,再定量推導機械能守恒定律。這就造成了重復教學而事倍功半,如果把這部分內容全放到高一必修本中一次完成,學生們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保證了知識系統的完整性。再如物體的受力分析是高中物理中一個關鍵性的知識,它貫穿高中物理的全過程,高一不講,在以后的教學中就會感到時時掣肘,實際上,每個教師在高一都講了物體受力分析這個知識點,只是學生必須借選修本才能閱讀和加深理解,憑添一些麻煩而已。
三、建議
1.必修本開設的同時,有選擇地并行開設一些選修課中的內容。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對人類已形成的概念的掌握,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隨著他們知識經驗的豐富,思維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臻于完善的?!边@就是說掌握概念需要知識經驗與時間。并行開設既分散了難點,又為學習選修本的重點難點準備了知識經驗,同時還為他們按照自己的經驗去理解和改造新知識留出了時間。
2.考核
高一高二期間,選修本的內容可以不列在必考范圍之內,以附加題出現,使有能力的學生能一展才能,也使教師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情況有所了解,同時也不對其他學生增加負擔。
3.深度的掌握
必修選修并行,并不是把必修本上完的同時,把選修本上的內容也上完,這里有個深度的掌握問題。筆者認為,對制約整個學科進度與深度的知識,如物體的受力分析就要先講;對那些與后面知識有關聯的知識,也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滲透給學生。如高一時把豎直上拋,平拋介紹給學生,到高二時再把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類平拋運動作為一類習題講給學生,到高三時再細講運動的合成與斜拋運動,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積累經驗消化吸收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