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8 00:25:20
序論:在您撰寫履職學科研究報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獨立學院;導師制;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搖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5-0165-03
本科生導師制起源于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該制度的成功施行為牛津大學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自21世紀初,國內的大學也相繼效仿實施該制度。本科生導師制具體是指:學生在大學期間,為其配備專業導師,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言傳身教和個別指導,切實落實教書育人職責,加強對學生學業、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培養,形成教學互動的良性機制,促進學校的人才培養和全面工作。該制度是否能在獨立學院得以順利實施,本文試圖對此進行探討。
一、開展導師制的意義
1.導師制完善了學生教育管理體系。目前的本科教學常常會出現教書與育人分離的現象,專業教師主要負責課堂授課,課后學生和任課老師的交流較少,而導師制為專業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目前獨立學院每位輔導員一般負責300至400名學生,由于工作繁雜,輔導員與每位學生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是非常有限的,學生的思想動態難以及時和有效地掌握。面對學生人數多、個性特征明顯的情況下,輔導員“面”上的工作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而且輔導員與所帶學生的專業方向不一定一致,輔導員能在思想和生活上指導學生,但在專業方面就有些愛莫能助,所以導師制能有效彌補輔導員工作的不足。
2.導師制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架構。隨著學分制的實行,學生自主學習空間擴大,學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內容。但大部分學生知識有限、社會經驗不足,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很多學生選課就易避難,導致所學的課程知識結構不合理。實行導師制有利于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
3.導師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獨立學院學生一般學習基礎較差,沒有很好的學習習慣,而且自控能力較差,缺乏自我學習的能力。導師能在學業上加強引導,傳授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索動力,增強創新意識,提高科研技能。而且導師通過言傳身教,可以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做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導師制有利于教師素質的提高。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能促進教師自覺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更新知識,了解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嚴于律己,為人師表。
二、實行導師制的合理時間
目前大多數高校實行導師制的時間點有兩種,一種為大一一入學,另一種為大三上學期。筆者認為這兩種時間點都不適合獨立學院的具體情況。首先,大一學生面臨的問題多為大學學習、生活、交際等適應性問題,具有一定的共性,輔導員和班主任可以發揮他們的作用,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其次,大一學生所學的課程基本上都是基礎課,專業課很少,學生對專業知識尚不了解,不利于導師開展工作。而如果大三才實習導師制,學生已經形成固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此時再想改變其陋習為時已晚。所以結合獨立學院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我院實行導師制的最佳時間為大二上學期。到了大二,學生已基本適應大學環境,并還仍保持學習熱情,同時也開始學習專業基礎課,這時導師可以在專業上給與學生指導,結合學生的興趣幫助其選擇專業方向,為學生制定大學期間的學習計劃,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和科研習慣。
三、導師指導學生數量
獨立學院一般師生比過小,很多達不到教育部規定的1∶18,如果面向所有學生實行導師制,那每位老師要指導的學生過多,這樣會給導師帶來極大的負擔,而可能使得導師制流于形式,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有學者認為合理的指導數量應該是一個導師指導15名左右學生。北京林業大學田明華等研究也表明學生普遍不希望導師指導太多的學生,過多可能會分散導師的精力,影響對每個學生的輔導。所以獨立學院試行導師制可以從每位導師每年級指導3~5名學生開始。
四、實行導師制的方式
因為不是面向所有學生實行導師制,那就必然會涉及導師和學生如何配對的問題。目前有一些高校采取的是自由雙向選擇的方式,還有一些高校采取的是按學生的學習成績排名依序選擇導師,同時允許導師有一定選擇權的方式。針對獨立學院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自我約束能力較弱等特點,筆者認為可采取“抓兩頭”的方式,大部分名額給成績優秀的學生,但也預留一些名額給不及格學分累計超過一定分數的學生。首先,確定導師的人數及導師可以指導的學生人數,并將導師的信息公開,包括導師的研究領域和科研成果。對成績符合條件并有意愿申請的學生,讓他們填寫基本情況表,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習成績、英語及計算機水平、興趣愛好等資料,并對導師公開學生信息。然后,讓導師與學生進行雙向選擇。在選擇過程中,導師可向輔導員、班主任或者高年級學生了解學生情況。對于不及格學分超過一定分數的學生,可以采取輔導員推薦等方式。這樣一方面激勵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給成績不好的學生一個提高的機會。導師與學生配對時間可以固定為一年,在學生成績符合條件及雙方自愿的前提下,提倡延續導學關系至畢業。因為在導師制執行過程中會發生學生興趣轉移或者學生不服從導師安排等情況,所以允許學生提出更換導師或者導師提出更換學生。
五、導師的職能定位
對導師的職能定位直接關系導師制實施的效果,而過大過全的職能定位是導師時間、精力上所不能完成的。因為大部分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所以筆者認為導師制的側重點在專業指導和就業指導,科研指導為輔。而思想教育方面,筆者認為如果導師做好了以上三方面工作,那么導師會在無形中就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無形中將自己治學嚴謹的態度、思維方式、做事做人的方法滲透到學生頭腦中,而且學生也會信任導師,有生活方面的問題也愿意同導師吐露心聲,這樣的效果比單純說教進行思想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
1.專業指導。專業指導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1)指導學生學習專業課程,傳授學習方法,解答學生在學習上的疑難問題。(2)介紹專業課程,讓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有清楚的認識,了解專業方向。(3)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和目標,督促學生按計劃執行。(4)指定學生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資料或學習相關專業軟件,要求學生寫出學習心得或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5)以小組為單位布置學習任務,讓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任務后導師點評總結。
2.就業指導。讓學生清楚自己所學專業的工作領域、工作內容和工作前景,分析當前就業形式,根據學生的特點、特長,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職業生涯教育指導,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如有機會,導師可為學生推薦實習機會,并給予實習指導。
3.科研指導。教會學生如何查閱科技文獻和寫作研究報告、學術論文,了解學科動態、科研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鼓勵學生多聽學術講座、參加學科方面的競賽、參與學校面向學生的科研立項等,提高學生的科研與實踐能力。
六、保證導師制實施的措施
導師制在實行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很多問題,如何保證導師制的有效實施,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做好宣傳工作。讓學生和老師都對導師制有充分的認識,了解導師制的目的意義所在,這樣學生和老師才能很好地投入其中。
2.成立導師委員會,完善導師制相關制度。成立導師委員會有利于解決導師制實施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問題,讓學生或老師如果遇到問題或困難有地方反映申訴。同時導師委員會負責制定各項相關制度,包括培養計劃、考核辦法、激勵措施等方面。這些制度包括導師制實施辦法、導師指導記錄表、學生培養計劃表、導師工作總結、學生學期小結、導師考核檔案等有關材料。其中制定合理可行的考核辦法和激勵措施尤為重要。考核機制要合理可行并且被大部分導師接受。應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和手段,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導師的工作??己思纫己斯ぷ鹘Y果也要考核工作過程,并把考核重點放在工作過程上。而且考核過程中的評價主體應多元化,包括導師自評、學生評價、導師互評及導師委員會評價,這樣的評價才能更全面、準確、客觀??己丝擅繉W期一次,從導師的人格影響、工作態度、工作方法、履職情況、工作效果等方面對導師進行考核。對于指導過程中主動性好、主導性強、指導效果好的導師加大獎勵力度,激勵導師投入到學生指導中去,并對這些導師在工作量、評獎評優、評聘等級等方面加以傾斜。并對在正式學術刊物上、課題獲獎或參加競賽等獲獎的優秀學生在評獎評優、免試研究生推薦、就業推薦等方面給予優先。
3.過程監控,定期開展導師之間的交流會。導師匯報近期指導情況,交流各自的指導方案、所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問題,互相借鑒,共同研究問題的解決辦法,以實現在指導學生方面共同提高。
其他高校研究表明,導師制在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將書本知識同科研實踐相結合等方面將起到很大的作用,獨立學院只有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才能克服導師制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使得導師制的實施得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馬艷秀.對清華大學本科生實行導師制的實證研究[J].江蘇高教,2006,(3).
[2]田明華,田琪,宋維明.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調查與研究――以北京林業大學“梁希實驗班”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3]曹十芙,周清明.中國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研究進展[J].高等農業教育,2006,(2).
[4]周志國,吳平.我國高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0,(4).
[5]王紹娟,周西安,倪鴻燕.獨立學院本科生導師制探微[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7).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育人為本
2007年在“首屆中國人文教育高層論壇”上,海內外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國內高校的許多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質缺失現象,“傳統文盲”正在重返校園。我國教育學家朱九思也明確指出我國的高等教育存在“三過”的弊端,即“過弱的文化基礎,過窄的專業訓練,過強的功利主義”,把“育人”當成了“制器?!迸c普通高校相比,高職學生在專業能力方面雖有一定的優勢,但因注重了技能的培養,人文素質缺失現象更為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人文知識貧乏,缺少基本的文、史、哲、藝等知識,也不了解中外的傳統文化。二是缺少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沒有明確的人生奮斗目標,對社會和他人的情感淡漠。三是道德觀念弱化,法律觀念不強,正義感不足,律已不嚴,對人際關系的理解產生扭曲,盲目追求個人行為的放任自由。四是缺乏堅韌不拔的心理品質,意志較薄弱,自信心不強,自理能力較差,少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誠然,近年來不少高職院校加強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力度,收到了一定成效,且從主流方面分析,很多高職生人文素質現狀得到了改善,增強了使命感和責任感,對未來有憧憬,有求知欲,有豐富人文知識、提高文化品位、培養人文精神的需求,但學校人文教育狀況和學生的人文素質表現,遠未達到培養合格人才的要求。在人文素質教育日益被高等教育關注的今天,深刻理解人文素質教育的涵義和重要性,剖析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弱態和成因,探求人文素質教育的創新發展對策,實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有機結合,應該成為高職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現實框架。
一、高職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是高職學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且是學校提高辦學質量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要求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實現合格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既要加強科學和技術教育,更要注重人文素質教育?!翱茖W”、“實用”與“人文”、“理想”是高職教育生存與發展不可偏廢的兩個價值維度??茖W技術教育教會學生做事,有一技之能和創造的本領,人文素質教育教會學生做人,有創新的精神和追求發展的動力??茖W提供的是“器”,人文追求的是“道”,二者不可或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只有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價值觀,克服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堅持人文主義的精神塑造和理想追求;克服因受“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的影響,把高職教育辦成單純技術教育的傾向,才能把學生真正培養成為綜合素質較高的合格人才。
二、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弱化的現象與原因
1.片面理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實際上很多學校更注重于以培養技術能力為主軸,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的,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強調能力為本位,崗位為基礎,過分注重職業技能訓練和實踐環節,把“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曲解為教給學生“一技之長”,掌握在社會謀生和發展的本領就可以了,使學生剛剛完成了“應試教育”,又踏入了“應用教育”的行列。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自然被忽視,不少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課程除了“兩課”外少有開設就是例證。
如果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的人才觀上存在重技術輕人文、重知識輕心智、重物質輕思想的錯誤觀念,必然導致職業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培養出來的學生文化底蘊薄弱,價值取向混雜,敬業精神不夠,缺乏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造精神也就在所難免。
2.缺乏人文素質教育的科學規劃
其一,人文素質被簡單等同于“通識教育”,沒有突出人文精神培養。一些高職院校把人文教育當作“軟任務”,沒有科學和完整的規劃,針對性不強,教育性不足,內涵不突出,自然實效性較差。其二,忽視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完整而深化的體系,課程設置應貫穿三年的高職學習過程,注重多科性、階段性和連續性的有機結合,同時堅持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使學生從入學的那一天起就開始接受較為系統的人文知識的教育,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因為許多學校以“應用”為主旨來建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不重視人文教育課程的安排,重點突出“職業能力”、“應用性”和“技能性”的教學和實踐,對于公共人文課和專業人文課如語文、歷史、藝術等能減則減,有的至多開一兩門裝點門面而已,工科類院系表現更為明顯,自然難以談得上科學性、教育性和系統性。
3.人文教育缺少資源和特色
一段時間以來,高職教育迅速擴張,學生規模急劇膨脹,致使許多學校忙于基本建設,增加硬件設備,滿足教學、生活和科研的要求,無暇集中精力思考和謀劃人文素質教育規劃,致使人文教育的基本設計和載體如圖書資料、活動場所、傳媒信息等方面的建設滯后,造成資源不足,形成了制約因素。此外,很多高職院校少于研究如何結合職教特點,實施職業人文教育,難于形成特色,職業教育不僅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更應具有職業的指向性,很多教師和學生對此缺乏正確的理解。強調專業教學和學術氛圍也使得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活動被視為時間和精神上的負擔,必然使人文素質教育成為被忽視的環節。
4.高職院校人文底蘊較弱
大學之所以為大學,不在于地大人多,而在于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積淀??v觀中外名校如北大、清華、牛津、劍橋,因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底蘊和輩出的英才而斐聲國內外。相比而言,我國高職辦學歷史也就二、三十年,人文精神正處于塑造和發展過程,缺乏厚重的底蘊和深刻的內涵,也沒有形成高職文化特色,因此,要有一個不斷積累、沉淀、提煉、升華的過程,通過傳承和創新鑄就充滿活力,體現高職人文特點的文化氛圍。人文底蘊薄弱還表現在高職學生方面,眾所周知,高職生與本科生相比,是高考錄取中的低分者,總體層面上人文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甚至缺乏基本的語言文學、書寫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由于對自己期望值過高,愿望與現實之間產生反差,極易導致自由、散漫、自制力差、審美情趣不高、公德意識薄弱、缺乏社會責任感,讓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侵蝕他們的心靈。
三、高職院校創新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思考
1.樹立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和諧發展的理念
高職院校要培養具有必備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這一點已成共識。但應該明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較為完善的人,應該使科學素質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高度融合,既要授業,更要傳道,始終把對學生人格塑造、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價值追求、創新膽略的培養放在首位。如果培養學生只重視專技而忽視德行的話,必然導致高職教育喪失其作為高度教育應具備的品格和文化品位,也會影響學校和畢業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所以,應秉承“育德為先,致用為宗”的辦學理念,轉變狹隘的就業觀,樹立全面發展的人才觀和質量觀,轉變職業教育的短期效益觀;樹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轉變教育評價的專業傾向性,樹立人才培養的綜合評價觀。徹底摒棄單純培養“技能人”的危險觀念,使學生成為既具備科學精神,又具備人文精神,既會做人也會做事,既有較強的實踐技能,又養成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復合型專門人才。
2.加強對人文素質培養的科學管理
首先,要加強人文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除了狠抓“兩課”師資培養外,要改善其他人文課教師薄弱的現狀,優化師資結構。其次,要加強人文課程體系的建設。課程結構決定學生的素質結構,學科教學是培養學生的主要途徑。在制定培養方案時,要增加課時,增設一定數量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必修、選修和特色課程。再次,要加強人文學科教材體系建設。人文教育的教材并不缺乏,重在系統完善而非零散和支離破碎,重在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而非?!盎尅弊哌^場。據悉,目前教育部已出版一套高職高專公共課規劃教材,其中的人文學科教育部分完全可以使用。第四,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和實踐。當前在高職院校中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還沒有形成隊伍,也缺少濃厚的氛圍,與教育教學實踐緊密聯系的成果更是鮮見。所以,要提升人文素質教育的水平,一定要利用高校的科研優勢,全方面地開展課程改革、教學方法、教學實踐的研究,以求產生指導性的成果。
3.創造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環境
一是增加投入,加強對校園物態文化環境的建設,如圖書館建設、人文方面圖書資料采購、網絡和媒體建設、社團建設等,在校園具體規劃和建設時要有意識、有重點地加強人文景觀的營造,既可以美化環境,又可以陶冶學生情操,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要經常開展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人文教育活動。如開設人文講堂,聘請科學家、藝術家、社會學家對學生進行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講座;組織人文教育論壇,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在研討交流中提升;開展讀書、征文、演講活動,引導學生閱讀和討論中外經典;組織各種社團、廣泛開展各類文學、藝術、體育活動。以上種種,都可以使高職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胸懷趨于博大,眼界變得寬廣,心智發育成熟,人格臻于完善。三是拓展空間,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素質。人文教育僅限于校園是遠遠不夠的,社會資源極為豐富。因此,要有計劃、有目的組織學生深入社會、深入社區、深入生活開展科學、文化、衛生、法律、環保宣傳教育活動,讓學生親身感知和體驗人文精神,這種人文教育,其深刻性、實效性是學校教育無法取得的。四是要結合職業教育特點,注重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互銜接與兼容。楊叔子院士曾指出:科學必須是人文的導向,人文必須以科學為奠基,這就是科學與人文的交融。學生在學校是校園人,在職場是“專業人”,為了學生未來的發展,應該實現校園人與“職業人”的對接與融合,在這種對接與互動中達到拓展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視野的目的。
4.形成共同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的合力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并非一朝之功,一蹴而就,需要全體師生上下一心共同謀劃,共同參與。一是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加強決策的科學性,認真制定和實施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整體規劃,尤其要加強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校風直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大學精神,更對教風和學風產生深刻影響。要用良好的校風,創設積極向上的氛圍;要用良好的教風,示范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要改變學風狀況,用制度規范學習,建立切實可行的教學、考核的約束機制和評價機制,完善評估內容和評估手段。二要加強管理。要建章立制,嚴格要求,有明確的學習和素質方面的管理規程,對校園文化尤其是相關活動不能松懈管理,放任自流,以保持文化教育活動的純潔性,避免不良文化造成的消極影響。三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學生管理部門和輔導員等管理人員要自覺履責,積極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好耐心細致的教育引導工作,對學生傳播新思想、新知識、使他們搭建起避免世俗和錯誤思潮沖擊與污染的“防火墻”。
參考文獻:
[1] 周艷茹,王子科.對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調查[J].職教論壇,2011,(17).
[關鍵詞]傳媒環境;傳媒人才;創新培養;“三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8 — 0096 — 02
齊齊哈爾市舉全市之力推進“三化”建設步伐,凝聚各方智慧,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在城市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為統領的思路下,各行業重新定位,加強自身建設,明確目標,全力完成具體工作。作為當地新聞人才的培養基地,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承擔著向當地提供新聞宣傳后備人才、承擔輿情調控重大課題和加強市域文化融合能力等重要任務。如何統籌各項任務,在與地方政府開展有效溝通的前提下,改變與強化新聞人才培養思路,扎扎實實出成效,穩扎穩打出成果,突破傳統出人才,使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成為齊齊哈爾市大刀闊斧搞建設,深入基層為民生,真刀真槍抓三農的總體建設部署下的輿論調控中心和宣傳陣地。與此同時,活躍的地域傳媒環境同樣給新聞學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實戰平臺與機會。以解決問題,并能夠在活動中檢驗實踐教學成果的機會是非常難得的。加強自身專業能力,合理化組織和管理是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要面對的新挑戰。
一、變革中的傳媒環境需要創新型新聞人才
近年來,中國傳媒面對社會和媒體自身的轉型,盡心竭力求突破。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新聞學專業、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播音與主持專業等專業的人才培養總體思路也要隨之轉變。培養更加適應傳媒環境變化和社會變革的新型傳媒人才,不僅要關注課程的設置和教師的教學理念,還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時代感和實效性。新聞人才培養與時代對接,重要的是切實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聞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原有的新聞實習實踐思路,完善一條更加有效的,能夠與社會對新聞人才的實際需求相對接的培養思路,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嘗試。新的傳媒時代需要有信心、有能力、有膽識、有擔當的創新型新聞人才。能夠擔當時代重任的新聞人才除了要有綜合完善的知識體系之外,還要有敏銳的時代洞察力,有服務人民的反哺情懷,有綜合全面的國際視野,更要有不畏艱險的執著精神。這些新聞人的優良素質應該納入新聞人才培養的體系之中。學生參與地方建設,打開門來辦學,讓學生在社會參與中提升社會人意識,不局限于校園環境和學生身份,這種人才培養思路更有利于新聞人才的成長。
新聞學及相關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思路有一個很顯著的特征,那就是要接地氣。要和時展、國計民生緊密相連。因此從當地傳媒環境建設的實際工作中尋找自我價值,在服務于地方建設的行動中獲得檢驗和提高。這種走出校門、反哺社會的探索是一種“雙贏”的期許。我國政府2013年工作報告中對本年度政府工作提出建議,指出要進一步推進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叭苯ㄔO同樣是我市立足市情確定的重大發展戰略。以“城市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建設為統領,凝聚共識,發揮各領域優勢,才能匯聚更多具有創新性和建設性的建議。在城鎮化的進程中,除了大刀闊斧搞建設、抓改革,不能忽略文化發展和對人民精神需求的關注。偉大的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城市的信心來自全民的信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校作為科研力量的集中地,要進一步思考履職盡責的方式方法,創造性地做好本職工作。高校新聞及相關專業的科研力量與后備人力資源可以在這個背景下發揮優長,并得到鍛煉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集中精力探索“雙贏”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從課堂走向社會是很多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以往的實踐平臺大多是與相關媒體直接對接,由帶隊老師負責聯絡與日常管理。實習與實踐內容基本限制在所實習媒體的總體策劃之中。這種實習模式對剛剛參與新聞實踐工作的學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使學生盡快熟悉新聞工作流程和規范。但是在大多數媒體實習過程中存在著實習生無法獨立參與的情況。實際上,為了高效完成新聞任務,很多記者都不愿意帶著一個基本沒有實踐經驗的新手學生去完成采訪任務,學生在實習階段沒有親身參與新聞工作,無法在實際操作中理解和消化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就很難在職業理想建構中有更多的突破。這實際上成為影響新聞人才綜合職業能力的瓶頸。探索校地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可以更好地發揮教師與學生的主動性,使新聞人才的培養更加具有包容性,并能夠適當承擔本市新聞環境建設的相關工作,增強新聞工作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因此獲得“雙贏”。
(一)校地結合模式助力城市文化品牌建設
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一直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不同年級水平的學生在動手能力上各有特色。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可以參與一定的調研與信息采集的工作。同時可以針對高校特殊的文化影響力與文化氛圍,結合地區規劃的具體思路,開展多樣式的實踐活動,擴大宣傳,增加輻射力。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方面有許多創新培養理念,特別是一些重大的賽事的組織和外地實習實踐。學生的實踐參與過程也是一次城市文化的對外公關活動。充滿活力的大學生滿載城市所特有的可識別符號,展示城市的青春力量,提高了城市的識別力。新聞學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就業范圍比較廣泛,也相對靈活。擁有校地合作模式下實習經歷的學生會對大學所在城市的市政建設和文化環境有更全面的認知,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加強,往往會在今后的工作中將這種最初的認知釋放出來。一方面無形中促進了城市文化符號的傳播范疇,另一方面也為城市的對外宣傳拓展了渠道。
(二)校地結合模式激活新聞人才培養新思路
立足地域傳媒環境開展實踐教學一方面能夠發揮學科優勢,為地域建設作出貢獻。另一方面拓寬了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大學生實踐教學的思路,參照地域發展的總體綱要,結合學科特征開展系列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學有實效,增強學科實踐基地建設的社會融入。城市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建設統領是站在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地理學等多個維度思考作出的審慎決策,是對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作出的全面安排,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這項工程中,及時有效的信息傳播、準確的輿情控制、文化軟實力的挖掘等方面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因此有效地開展校地結合,共謀發展也具有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拔幕d則人才旺,人才旺則經濟活”。立足地域發展總體規劃,建設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創新實踐基地的研究是發揮大學精神的一種有效嘗試。進一步推進大學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將充滿活力的大學精神與凝聚希望的城市愿景相結合,提升全民參與意識,建立健全學生實踐基地的培養制度,使實踐基地的建設完成從思路到運作再到收效的轉變。伴隨著校地共建模式的逐漸成熟將新聞學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路進一步強化,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期許。
三、立足本市傳媒環境制定具體可行的人才培養思路
齊齊哈爾市是歷史名城,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獨特的文化品格特質,地域性文化特色非常突出。但是局限于較為封閉的社會地理環境,以及相對落后的經濟與技術支持,地方文化綜合能力薄弱,很多特色文化形式也鮮為人知。在城市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建設統領的指導下,發揮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的學科優勢,立足地域發展的機遇,不拘一格、開拓創新,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法,制定合理的規劃與制度,扎扎實實地參與到具體工作中去,在合作中實現發展與共贏。
(一)創新實踐基地的搭建與常規管理
高校新聞學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主要特色是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在黨的十路線指引下,“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是新聞傳媒業的奮斗方向。如何把新聞傳媒業做好做強,傳媒人才培養是關鍵。充分利用當地信息、文化與社會資源,使新聞人才培養真正實現打開門求發展,這不僅是思路上的創新,更是一種管理體制的轉變。
新聞學及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長久以來一直秉持著開門辦學的思想,在實際操作中也有相應的嘗試。然而,局限于辦學力量、人力、物力等客觀條件,實踐的開展大多停留在常規的畢業實習安排上,很少與媒體之外的其他地方社會組織的合作。創新思路就要實現共贏,轉變傳統模式,使學生有能力、有機會參與到市政建設、文化傳播或者媒體活動當中。以自身素質提高與思路轉變,促進實踐基地的搭建與常規運轉。
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校地合作也要建立在完善的管理機制的基礎上,才能夠保證它的良性運轉與收效的最大化。日常管理和師資配置要與常規教學相協調,保障制度建立的合法化、合理化。
(二)校地合作模式下的具體操作問題
基于新聞學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校地合作共建的思路是非常關闊的。在城鎮化進程中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區域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品位。充分發揮大學文化的輻射源和濡化源的特征,來提高地區文化軟實力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具體操作既有階段性特點,也可以形成常規機制。
新聞學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在數字設備使用、信息采集、文化活動參與、綜合素質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同時在政策解讀、傳播規律把握和社會心理應用等方面的能力較為突出。在實際操作中應該選擇恰當的實踐項目,挖掘新聞學及相關專業學生的文化傳播潛力。地方政府、地方媒體與其他社會組織是主要合作主體。搭建合作共建的平臺,加強新聞人才培養的社會化和實用性,一定是在共贏的前提下開展才能夠實現。
新聞及相關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比較合理,對于人文歷史,文化心理,地域風俗和傳播理論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可以融會貫通。通過實地考察、學術交流、撰寫學術論文及研究報告等方式對具體建議進行科學論證。教師的參與會帶動專業建設的整體氛圍,會在無形中對學生產生影響。既可以提升學生的榮譽感和自信心,同時也可以更加高效地指導學生進行活動的參與。高校與地區開展合作,可以結合本市建設的具體部署而設定專題性實踐工作。以完成課題的形式,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調研、采訪、拍攝、信息采集等工作。學生能夠感知到自己所做的工作的價值,也會提升加強自我能力培養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三)創新模式和創新結合點的探索
關鍵詞:高校 資產公司 治理 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1-183-02
建國以來,我國很多高等學校利用自身的生產實習基地或通過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創辦了許多校辦工廠和校辦企業?譹?訛。部分校辦企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充分利用所屬高校的人才、技術和地域優勢,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逐步發展成為行業領軍企業甚至成為上市公司,為高校開展人才培養、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為規范高校校辦企業的管理,教育部相繼下發了《教育部關于積極發展、規范管理高??萍籍a業的指導意見》(教技發〔2005〕2號)和《教育部關于高校產業規范化建設中組建高校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見》(教技發〔2006〕1號),明確指出各高校必須依法組建國有獨資性質的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資產公司),并要求各學校將直接投資的經營性資產全部劃轉到資產公司,從而在高校和企業之間構建了一道防火墻?譺?訛。然而資產公司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三會”制度虛置、股東作用難以有效發揮等現象,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帶來很大隱患,筆者試圖從資產公司法人治理模式構建及運行機制研究等方面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一、治理理論概觀
1.治理理論的濫觴與發展。世界銀行于1989年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機”(crisis in governance)一詞來描述非洲的情形。此后幾年間,“治理”因其強調主體的多元化及主體之間良序互動、合作共治等先進理念,得到很多專家學者的深入研究并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上取得豐碩成果,這充分顯示了治理理論作為一種學科方法論和研究分析視角的普適性與優越性,并很快形成獨立的理論體系。
1995年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在《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研究報告中,將治理定義為:“治理是各種公共或私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譻?訛”。這充分表明治理與傳統意義上的管理在權威基礎、行為主體、權力運行向度等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別。
2.治理理論與資產公司治理結構的勾連。資產公司作為高校全資的一人有限公司,根據《公司法》第67條規定“國有獨資公司不設股東會,由國有監督管理機構行使股東會職權”。學校經營性資產管理委員會(下文簡稱校經資委)代表學校行使股東權利;資產公司董事會按照公司章程決定公司的重大事項;資產公司監事會對校經資委負責,列席董事會會議,對公司的經營行為和高管的職務行為履行監督職權;資產公司總經理由董事會聘任并對其負責,副總經理由總經理提名,董事會聘任。以“三會”制度為主體,總經理經營責任制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是資產公司的運行載體?譼?訛。
資產公司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事企分開,即國有資產所有者和監督者與經營者分開,國有資產所有權與企業法人財產權分開,有效避免了因企業經營而影響高校正常的教學和科研秩序,避免了過去學校直接投資企業的法律和經濟風險?譽?訛。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專業化,高校以出資人身份通過校經資委向資產公司派出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其人員構成因業務上不專業、決策上無權利和利益上無關聯導致“兩會”沒有很好的發揮職權,出資者所有權主體虛化現象非常嚴重。校經資委和資產公司“三會”人員構成和職責分工亟待改善,即由學校行政主導型走向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型。
二、資產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實踐困境與缺失
1.校經資委主體虛化。校經資委一般由校長或者常務副校長任組長,成員分別由財務副校長、產業副校長、科技副校長及校國資處等相關職能部門領導兼任,對涉及校辦產業人、財、物等“三重一大”決策仍然要由校長辦公會或校黨委常委會決定,沒有真正行使股東會職權,致使校經資委作為出資人權利保障的主體無限虛化?譾?訛。并不可避免帶來經營性資產管理的行政化、管理運行低效化和決策的主觀性。
2.高校資產公司董事會人員構成不科學。資產公司董事會一般由主管副校長任董事長,成員分別由校國資處等相關職能部門領導兼任,其成員構成特點主要有:行政任命多于主動申請、對公司市場化運行外行多于內行、兼職人員多于獨立董事、領導干部多于職工代表,致使董事會關于資產公司經營決策權不能有效行使。并不可避免帶來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缺失化和企業決策本位化。
3.高校資產公司監事會形同虛設。資產公司監事一般由校審計處等相關職能處室工作人員兼任,具有列席董事會會議、檢查公司財務和監督公司高管經濟行為等職責。但在高校行政管理體制下,由于監事會成員行政級別較低和監督內容相對空泛等原因,難以形成有效地監督力量,導致監督權力難以有效發揮?譿?訛。
4.高校資產公司經營班子商業化不強。資產公司總經理及其領導的經營班子成員一般由學校委派,其人事管理隸屬于學校,而很少在社會上公開選聘。同時選派的經營班子往往缺乏資本運營或經營管理經驗,習慣于通過行政干預來參與投資企業的管理,而不是通過股東會、董事會、或監事會的形式展開工作,不利于投資企業健康良性發展。
三、基于治理理論的高校資產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重構
高效的公司治理應該是一個平等、開放、持續的共治過程。這個過程涉及到的多元個體共同構成了高校法人治理結構的主體體系。明晰多元治理主體在高校資產公司治理過程中的地位角色,并正確履行各自職責,從而真正實現資產公司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校企分開、管理科學。簡而言之,基于治理理論的高校資產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模型如下:
基于治理理論的高校資產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模型各主體體系構成及職責說明如下:
(一)校經資委
校經資委是公司出資人的代表,也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代行公司股東會權力。其機構必須是類似于校學術委員會或校學位委員會等獨立的專職機構;其人員構成應該由校長任主任,財務、人事、資產副校長任副組長,成員不僅要有人事、財務、國資等部門主要負責人,還必須包括一定數量的管理專家和職工代表;其決策內容包括公司的經營方針、投資方向、收益分配事項和選派董事會成員等。
(二)資產公司董事會
資產公司董事會對校經資委負責,保證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鼓勵投資者和利益相關者為創造財富積極地進行合作?讀?訛。其董事長應該由專職干部擔任,董事不僅要有校方代表,還必須包含利益相關者控股企業的負責人或其代表;其主要職責是決定公司戰略性發展規劃、決定公司的生產經營計劃、企業經營者的選聘和績效考核等各項規章制度。
(三)資產公司監事會
資產公司監事會對校經資委負責,成員應該包含校審計處、紀委和職工代表等。主要職責是對董事、公司高級管理人員進行的經營行為開展監督。特別要整合審計監督資源,利用企業內部審計或外部審計機構的審計結果對董事、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履職情況進行監督。
(四)資產公司經營班子
資產公司經營班子對董事會負責,其成員構成一定是既懂管理又精通金融和產業政策的優秀人才,主要任務是管理學校的經營性資產和利用學??蒲袃瀯荽龠M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將管理的股權資產作為商品來對待,通過靈活的投入退出機制來達到國有資產收益的最大化。
1.強化投資企業制度建設,規范法人治理結構。資產公司對投資企業的管理和監督,主要是通過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的會議形式來實施。因此投資企業的“三會”制度和相應議事規則是否完善決定了企業經營決策是否規范和科學,也是防范企業經營風險、實施有效監督的重要手段。按照《公司法》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制定一整套與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相適應的投資企業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投資管理、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用制度來指導和監督企業的經營行為。
2.建立投資企業經營者遴選退出機制,組建高效經營班子。為實現對股權管理和監督,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資產公司對控股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應采取市場化公開招聘的形式,就任職條件、薪酬體系和獎懲退出等出臺指導性意見,嘗試部分控股企業總經理和財務總監由資產公司選派并支付報酬,以組建可控的高效經營班子。
3.推行經營預算管理制度,實施績效管理。在投資企業中全面推行經營預算管理制度,對年度經營計劃和年度財務預算進行把關,從企業財務效益、資產運營、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等方面對企業經營業績進行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并通過派出董事、監事,對批準的年度經營計劃和年度財務預算進行月報、季報和半年報審查,就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幫助企業分析經營發展問題,及時調整工作計劃和經營策略,以更好適應市場需求。
4.推行內部審計制度,保障投資企業有序健康發展。在投資企業中推行年度審計、企業高管離任審計等審計制度,通過對生產、銷售、成本、資金效率等方面審查來評價經營者的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以此來促進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對出現的賬務及權責利不統一問題能夠及時處理,保障投資企業有序健康發展。
5.充分利用高校綜合優勢,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充分利用高校的文化優勢、人才優勢、科技優勢和地域優勢,構建與高校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人才隊伍、成果資源等互動的對接平臺。一方面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以技術入股的形式,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另一方面利用資產公司孵化器功能,培育小微企業,為科技成果轉化搭建平臺。
四、結束語
現代治理理論作為新的理論體系,其學科分析范式與方法論契合時代需求并具有實踐特色,因而并廣泛使用和發展。筆者將治理理論引入高校資產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模式構建,應用其最新的理論成果,致力于建構高校資產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多元主體合作共治的模型,并對模型中的各主體的職責進行了說明,以求真正實現資產公司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實施,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做出重要貢獻。
注釋:
?譹?訛嚴軒琳.中國高校資產公司探析[J].價值工程,2009(11)
?譺?訛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中國高校校辦產業協會[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譻?訛全球治理委員會.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M].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轉引自:俞可平主編.治理與善治[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譼?訛吳克祿.高校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的治理模式探析[J].管理,2007(8)
?譽?訛呂敏.高校資產公司的治理模式[J].管理創新,2010(1)
?譾?訛楊漢誠.高校資產公司的風險淺析[J].商業經濟,2011(11)
?譿?訛李旭萍.高校資產公司監管模式探討[J].五邑大學學報,2012
?讀?訛張政軍譯.OECD公司治理結構原則[M].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04
關鍵詞:新課改;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教師角色;挑戰
收稿日期:2007―05―19
項目來源:本文為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基礎教育改革與中國教育學理論重建研究”子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04JZD00024);本項研究得到美國福特基金會項目“以教育促進云南省貧困民族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推廣實驗”資助(項目編號:10450670)。
作者簡介:李孝川(1979―),女,漢族,云南省曲靖市人,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教師,從事貧困民族農村地區教育研究。
王凌(1952―),男,漢族,云南省昆明市人,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比較教育和學前教育研究。
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雖然影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因素很多,但是教師是影響課程改革的關鍵因素,在新課程的推進、實施中,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教師是新課程的終極實踐者,新課程的理念及目標最終都要通過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得以體現和實現。正因為如此,新課改對教師角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必須由應試教育的觀念轉變為素質教育的觀念;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課程、教材的建設者及開發者;教師應成為新的評價理論、方式的實踐者、探究者和創造者。然而,由于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歷史形成的原始落后的生產方式和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偏遠閉塞的地理位置和惡劣的自然條件,交通不便、商品經濟不發達、商品意識淡薄;民族人口整體素質較差、文化教育發展緩慢等限制,造成相當一部分教師尚未適應和達到新課改對教師角色提出的高標準、高要求。教師問題已成為制約新課改能否在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深入開展的瓶頸。新課改對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教師角色提出了新的、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一、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教師角色面臨的挑戰
1.作為生態邊緣者的角色受到挑戰
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教師面臨著兩難的境地:一方面貧困民族農村地區學校本身就屬于國民教育系統中的“弱勢群體”,由于自然環境的不利,社會經濟發展的滯后,教育投入的不足等原因,學校和教師不得不面對許多難以克服的、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另一方面這些學校直接服務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肩負著幫助其擺脫困境的重任,特別是面對教育改革對教師角色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和挑戰,貧困民族農村學校教師任重而道遠。貧困民族農村學校教師面臨的特殊困境,規定了其發展道路既不可能超越客觀條件和限制,又不能回避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以一種新的思想和觀念,以一種務實而又不乏創新的精神,探索貧困民族農村地區學校教育綜合發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徑。但是這些地區教師本身在專業、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制約了其探索創新精神的發揮。
2.作為知識傳授者、學生管教者的角色受到挑戰
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大多數教師仍然扮演著教書匠的角色,關注最多的是教學的具體方法和操作程序,這種機械重復的方式注重向學生灌輸知識,忽視培養學生自己去探究知識的方法和能力。教師只關心教書,很少把教書的著眼點放在能力培養、技能學習和育人方面。幾年的教書生涯,使他們大致熟悉教材的套路,把教學模式變成周而復始、固定不變的“經書”,教學成了一種一成不變的機械重復,忽視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知識,如何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和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教師仍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未改變以往教師“說教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3.作為被動執行者和實際操作者角色受到挑戰
教育科研能力無疑是一種可以直接轉化的教育生產力,理當內化為教師自我完善、積極適應角色規范的內在需要。這本質上區別于傳統教育,是順應新世紀全球教育發展客觀趨勢的一種現代教育文明。但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教師普遍認為研究是一種神圣的事,是專家學者的事,教師只需使用現成的研究成果,而不需要參與研究,這種觀念導致了許多教師未養成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景的意識,不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實踐中的各種問題,以及對教學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思考、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而認為從事研究就脫離教學實際,把教學和科研分離開來。不能以研究者的姿態審視自己所從事的復雜多變的教育教學活動,發現其中的不合理之處,結合理論進行思考,并富有創建性的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4.作為被動接受者的角色受到挑戰
在大多數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教師心目中,課程作為系統的學科知識是課程專家和學科專家設計的,教材是由國家統一編定的,教師只是課程、教材的執行者,其任務就是教授,被動地接受教材內容。加之新課程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與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育的實際需求相脫節,這就使得多數教師根本不了解國家層次、地方層次、課堂層次、學生層次之間的關系,不能把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機的結合起來,以及形成開發本土化、鄉土化和校本化課程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1.自然因素的不利影響
由于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歷史形成的原始落后的生產方式和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偏遠閉塞的地理位置和惡劣的自然條件。多數地區幾乎沒有自由發展的能力,其貧困是不言而喻的,貧困制約了人們實現教育的需求能力,而缺少教育使人們繼續著落后的生產方式,繼續著封閉的思想,這種落后的生活、封閉的思想又阻礙了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加之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教師與外界聯系較少,交流機會少,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極深,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安于現狀,較為重視短期效益問題,這就使得學校教師不易很快轉變觀念去適應新課改對其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2.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主要是學科結構不配套。表現在缺乏音、體、美、計算機、外語教師,這些課程只能低水平地應付,有的根本無法開設,有的山村小學只能開語文、數學兩門課,更多農職中學缺乏職教專業師資。因此出現了代課教師比例增加,中學教師拔高使用,非專業教師代用、替用等現象。
教師隊伍中還出現人才分布失調現象。主要表現在教師多集中在鄉鎮,貧困偏遠農村地區學校難調進教師,安排去了干不了一兩年都堅決要求調出,知識基礎好、業務能力強的教師多調到鄉辦學校任教,有門路的教師有不少調離教師隊伍。致使貧困偏遠地區缺乏教師,偏遠學校教師在編少,公辦教師少,教師學歷低。這種人才分布失調,嚴重影響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育的發展。
3.教師專業素質偏低
教師的業務對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的教學質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這些年來,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的師資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離民族教育發展的需要和國家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部分教師合格率低于全國水平。由于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的代課教師所占比例大,他們中間許多教師只有初中文化,即使現在取得中師學歷的,也只是通過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的,其實際擁有的知識水平遠遠不能適應教學需要,他們除了沒有受過正規的師范教育,不懂教育學、心理學,沒有現代教育理論知識外,多數教師還一身兼兩職,既是教師,又是農民,白天上班,回家還要務農。此外,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缺乏資料,教研活動少,教師知識面窄,在教學業務方面確實存在質量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這是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師資隊伍不容忽視的一個大問題。
4.教師的職前、職后培訓存在困難
教師培訓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但是,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許多中小學由于教育經費缺乏,無法對教師進行進一步的培訓。這些地區教師的職前培訓嚴重缺乏。盡管近幾年來通過履職晉級等方面的規定要求中小學教師必須參加一定程度的職前培訓,但是由于缺乏培訓經費,這類培訓基本上都是由教師自己出錢,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生活水平。對于一些教師而言,不僅沒有起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作用,反而挫傷了他們的從教積極性,職后培訓脫離了實際需要,流于形式、內容不實。因此,許多教師只能停留在畢業時的知識水平上,教育教學水平不但難于提高,還有下降的危險。職前培訓和職后培訓聯系不夠,教師繼續教育還有待加強。顯然教師的職前培訓和職后培訓是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教師隊伍培養急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三、意見和建議
1.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帥作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育觀念中生發出來的,一切教學改革的嘗試都是新舊教育觀念斗爭的結果。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育觀念不轉變,教學改革無從談起?,F代教育面臨著知識經濟的巨大挑戰,為了適應挑戰,作為現代教育承擔者的教師必須轉變與更新教育觀念。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創新,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這種需要反映在教育上,就要求教師要切實轉變、更新教育觀念,要求教師對學生培養的目標指向和重心從“學”到“做”。同時,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只有自身具有創新精神、具備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才能在解決教育教學課題時,揭示紛紜的教育教學現象,尋找出有規律性的東西,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情境中,沖破陳腐的教育教學模式,大膽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培養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2.發揮政府職能
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政府應考慮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加大教育經費傾斜政策力度,實施特殊教育政策,發揮地方優勢,動員社會力量,擴大地方教育發展的自。使部分有條件的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能夠采取一定措施,按照各地的實際情況實施教育扶貧,特別加大對教師的扶貧力度。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改善邊疆貧困農村地區的辦學條件,引進現代教學技術,開設課外活動課、自然課、勞動課、科技活動課,增強師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并為教師成為課程的實施者和有效的建設者創造條件。在加強基礎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各種形式和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并在“三教統籌”的同時,協調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從“農科教結合”的角度出發,為振興地方經濟服務。建立教師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從事教育工作。切實確保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建立教師醫療保險制度,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
3.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針對目前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教師的現狀,為使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教師盡快適應新課程、融入新課程、駕馭新課程,有必要建立一套比較完備的教師培訓體系和機制。國家和地方在加強和擴大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教師的培訓時,應把工作重點放在對現有中小學教師的業務培訓上,著眼于教師職業的發展,關注與教師職業發展有關的觀念、知識、技能,關注教師現有的工作績效與組織變革和外在環境變化的要求達到的績效之間的差距。教師培訓的目的應該使教師在觀念、知識、技能上發生變化。教師培訓主要解決的是教師在步入和從事教師這一職業后,隨著學校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和學校組織自身發展的需要,如何在觀念、知識、技能上適應這種變化,當前新課改既是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發展變革的要求,而對這樣一種發展變化趨勢,學校組織必須適應這種形勢的發展變化。為此就要進行與這種形勢變化相適應的觀念、知識、技能的培訓,它要解決的是當前教師隊伍在面對這種變化在觀念、知識、技能方面的整體問題。因此在對邊疆民族貧困農村地區教師進行培訓必須是采取全面鋪開,大面積進行培訓才能迅速改變這些地區教師在觀念、知識、技能方面落后的現狀。培訓方式必須適合教師不同時間、不同層次、不同學科、不同情況的需要,形式應多樣化,短期培訓與正規培訓相結合;脫產、半脫產與在職相結合;報考成人大、中專與中心學校、專題講座與培訓班、觀摩與討論相結合;采取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多種層次對教師進行全面培訓,提高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
4.采用發展性的教師評價體系
發展性的教師評價制度是一種以促進教師的未來發展為目的的一種形成性評價制度,其目的是在沒有獎懲的條件下,促使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它為教師在和諧與求實的氣氛下相互評價優點和不足,為其相互促進和共同提高提供了機會,為評價者、評價對象共同制定未來的發展目標提供了機會,這種評價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評價在教師專業形成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通過發展性的教師評價制度,可提高廣大教師專業素質和思想水平,更好的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0-124.
〔2〕王凌,羅黎輝等.以教育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來自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六哨鄉的研究報告.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5)55.
〔3〕羅明東.當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