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1 06:21:28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傳播技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和氣候變暖帶來的農業生態環境變化,農業有害生物突變頻率和危害趨勢不斷加重,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危害的風險增大,作為農業生產基礎保障的植物保護事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樹立“公共植?!焙汀熬G色植?!毙吕砟?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圍繞綠色農業轉型,突出農業生產安全、農業生態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題,及時準確農作物病蟲情報,積極開展電視預報工作;實施“綠色植?!睉鹇?推廣病蟲綠色防治技術,經濟有效地控制農作物重大病蟲災害;強化植物檢疫,嚴防外來有害生物的傳播蔓延,加強農藥監管,嚴格限制高毒農藥的使用;充分發揮植保公益職能,努力構建新型植保體系。在這種情況下,新型農業需要掌握和應用最新的信息資源,發揮它的最大優勢,農業傳播與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認識并利用好農業傳播信息與技術,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F就農業傳播技術在植保工作中的應用情況分析如下:
1建設農業市場信息主體
市場信息的匱乏或失真,往往會給生產者帶來決策的盲目性。在中國,也只有依靠政府發揮職能,才可能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統計、分析與報告制度,為農民提供及時、全面、精確的市場信息和參考資料,成為農業市場信息最主要的傳播主體。但是,這些手段和相關的專業人員往往被分割在各個不同的部門,不能形成合力,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這就對體制改革提出要求,改變職能與行為。
在農業信息化起動階段初期,政府必須加大農業信息化的基礎投入,特別是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性投入方面,給予應有的扶持和幫助。加入WTO后,已經不能依靠農產品的價格補貼來保護中國農業的發展了,而增加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等基礎設施投資,應在WTO的規則范圍內。國家加大對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的直接投資,可以實現對農產品的間接補貼,以增強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2農業傳播媒介實現多樣化
2.1報紙、雜志
優點:具有非強制性傳播的特點,讀者有較大的主動性和選擇權,因而讀者會愿意自覺了解所關心的信息,可信度高,特別是國內與黨政機關有聯系的報紙雜志種類,被讀者奉為權威。
缺點:對讀者文化、社會層次要求較高,時效性差。
應用情況:太原市植保植檢站每年的“糧菜果重大病蟲情報”均在《太原日報》和《太原市農業信息》上,向讀者及時介紹當時病蟲發生情況、發生原因、防治方法。但由于“糧菜果重大病蟲情報”主要針對糧、菜、果農,實際《太原日報》在農區個體農戶中的普及率不高,報紙由鄉鎮村級傳遞到農戶手中,造成信息的時效性較差。
2.2書籍、小冊子
指各農技部門印制的在鄉鎮農民中傳播農業技術、種植、養殖信息的材料。
優點:成本低廉,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覆蓋面相對較小,但面向廣大農民,符合受眾需要,傳播的信息針對性強,適應性、可操作性強能進行深度介紹講解,效果顯著。相比其他媒體,此種的重復閱讀率及傳閱率最高,能反復傳播。
缺點:時效性差。
應用情況:近年來,國家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印制《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利用手冊》、《中國植保手冊》系列(蘋果、水稻、玉米病蟲防治分冊)、《全國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手冊》等,山西省印制《植物保護實用指南》、《植物檢疫技術手冊》、《農藥監督管理手冊》、《山西蝗蟲》、《無農藥殘毒放心菜生產技術手冊》、《無農藥殘毒放心果生產技術手冊》等實用農業技術書籍,供廣大農民和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參考。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印制《農業行政許可法疑難問題解答》、《毒鼠強專項整治工作宣傳材料》、《農藥使用注意》、《購買農藥技術》、《溴敵隆使用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等宣傳單,內容精煉、方便實用,印刷成本低,但發放效果快。
2.3廣播
優點:是一種簡便快捷的信息傳播手段,能伴隨生產活動同時進行的溝通方式,不影響人的正常工作,有較好的親和力,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觸。廣播失效性強,內容分時段分欄目、機動靈活、有很強的針對性,并在傳播過程中能與聽眾實時互動交流,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缺點:廣播信息依時間線性傳播、稍瞬即逝、保持性差、聽眾難以重復認知。
應用情況:現階段,主要是農業生產資料產品(種子、化肥、農藥、藥械)在廣播中的介紹以宣傳為主。
2.4電視
優點:電視媒體能夠對農業的新形式、新內容進行有深度、有內容、有說服力的報道、闡述,引導人們更深刻地理解現代都市農業的科學內涵和社會實質。
缺點:在中國農業電視節目傳播過程中,電視的傳播者與農村的收視群體,存在著巨大的不對等,而這種不對等的現狀,則導致中國農業電視從業人員所制作的農業電視節目無法找到它的受眾群體,同時,中國龐大的農民收視群體也無法在電視這個公共的媒體上,看到他們喜歡的節目和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應用情況:太原市農作物病蟲電視預報每日固定欄目、固定時間、固定模式、固定結構在山西省太原市電視臺新聞頻道試開播,節目針對當前全市農業生產和農作物病蟲發生情況,每日播放5次,首播在當日18時54分,重播在當日22時47分,次日6時48分、7時59分、12時29分,每次播出時間30s。據統計,2007年7月23日至年底成功播放161天、46期、805次。內容包括:番茄病毒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高粱蚜、紅蜘蛛、茄子黃萎病、小菜蛾、白粉病、大白菜病蟲(趨勢預報、白菜霜霉病、軟腐病、黑腐病、病毒病、蚜蟲、小菜蛾、菜青蟲、甘藍夜蛾)、小麥秋播病蟲防治、秋季溫室病蟲(趨勢預報、綠葉蔬菜根結線蟲病、軟腐病、芹菜斑枯病、葉菜類霜霉病、野蛞蝓),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治技術(頻振式殺蟲燈誘殺農林害蟲、捕蟲板誘殺微小害蟲、性誘劑誘殺害蟲、防蟲網阻止外界成蟲進入溫室大棚)等。此項工作的開展,標志著山西省太原市農作物病蟲電視預報工作上升到一個新臺階,固定欄目信息傳播快、覆蓋廣、容量大,其播出提升了太原市植保植檢站的影響力,生動有效地向群眾傳播了植保信息。
2.5多媒體
優點:通過計算機把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等合成處理并組成的交互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媒體的優勢。其信息存儲量大、讀取簡便、通俗易懂、形象生動。
缺點:要求播放硬件高,成為其傳播的制約因素。
應用情況:在各類植保技術培訓班授課時應用較多,能夠全面生動的介紹培訓內容。
2.6互聯網
優點:互聯網集中影像、聲音、文本等媒體優勢,傳播速度快,復制容易。時效性強、速度快、具互動性,實現信息者與受眾實時交互溝通。
缺點:硬件要求高。
應用情況
:各級農業網站第一時間快速傳播農業信息、農業專家系統實現專家與農民的面對面植保信息交流。
2.7人際傳播
優點:農技員、親友鄰居和示范戶經過親自解說、示范傳播所掌握的植保信息,但農戶對此種傳播手段較為信任。
缺點:傳播速度慢、擴散效率較低。
應用情況: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晉源植物醫院在當地有較高的聲望,農民對其中的農技員極為信任。太原市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清徐大常村、小武村、晉源五府營村、小店示范區等)的示范作用非常突出,其帶動周圍村鎮,植物技術應用輻射范圍廣。
2.8現場活動
主要包括新聞廣場宣傳與咨詢以及各種農業節慶、農業成就展示等大型活動。
優點:具有現場活動獨具的互動性、參與感和親歷感,具有較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是進行重大題材宣傳的好方法。
缺點:組織耗時,投入大。
應用情況:每年參加山西省太原市3·15南宮大型宣傳活動,向廣大市民介紹植保工程內容。2008年4月25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召開“山西省春季農區統一滅鼠(太原)現場會”。
2.9村喇叭
優點:村委會組織,負責播送各種農業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場信息、教育培訓信息,彌補電視、報紙等信息傳播不到位的不足,報紙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及時入戶。
缺點:應用范圍僅限村級類小單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和氣候變暖帶來的農業生態環境變化,農業有害生物突變頻率和危害趨勢不斷加重,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危害的風險增大,作為農業生產基礎保障的植物保護事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樹立“公共植?!焙汀熬G色植?!毙吕砟?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圍繞綠色農業轉型,突出農業生產安全、農業生態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題,及時準確農作物病蟲情報,積極開展電視預報工作;實施“綠色植?!睉鹇?推廣病蟲綠色防治技術,經濟有效地控制農作物重大病蟲災害;強化植物檢疫,嚴防外來有害生物的傳播蔓延,加強農藥監管,嚴格限制高毒農藥的使用;充分發揮植保公益職能,努力構建新型植保體系。在這種情況下,新型農業需要掌握和應用最新的信息資源,發揮它的最大優勢,農業傳播與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認識并利用好農業傳播信息與技術,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F就農業傳播技術在植保工作中的應用情況分析如下:
1建設農業市場信息主體
市場信息的匱乏或失真,往往會給生產者帶來決策的盲目性。在中國,也只有依靠政府發揮職能,才可能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統計、分析與報告制度,為農民提供及時、全面、精確的市場信息和參考資料,成為農業市場信息最主要的傳播主體。但是,這些手段和相關的專業人員往往被分割在各個不同的部門,不能形成合力,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這就對體制改革提出要求,改變職能與行為。
在農業信息化起動階段初期,政府必須加大農業信息化的基礎投入,特別是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性投入方面,給予應有的扶持和幫助。加入WTO后,已經不能依靠農產品的價格補貼來保護中國農業的發展了,而增加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等基礎設施投資,應在WTO的規則范圍內。國家加大對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的直接投資,可以實現對農產品的間接補貼,以增強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2農業傳播媒介實現多樣化
2.1報紙、雜志
優點:具有非強制性傳播的特點,讀者有較大的主動性和選擇權,因而讀者會愿意自覺了解所關心的信息,可信度高,特別是國內與黨政機關有聯系的報紙雜志種類,被讀者奉為權威。
缺點:對讀者文化、社會層次要求較高,時效性差。
應用情況:太原市植保植檢站每年的“糧菜果重大病蟲情報”均在《太原日報》和《太原市農業信息》上,向讀者及時介紹當時病蟲發生情況、發生原因、防治方法。但由于“糧菜果重大病蟲情報”主要針對糧、菜、果農,實際《太原日報》在農區個體農戶中的普及率不高,報紙由鄉鎮村級傳遞到農戶手中,造成信息的時效性較差。
2.2書籍、小冊子
指各農技部門印制的在鄉鎮農民中傳播農業技術、種植、養殖信息的材料。
優點:成本低廉,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覆蓋面相對較小,但面向廣大農民,符合受眾需要,傳播的信息針對性強,適應性、可操作性強能進行深度介紹講解,效果顯著。相比其他媒體,此種的重復閱讀率及傳閱率最高,能反復傳播。
缺點:時效性差。
應用情況:近年來,國家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印制《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利用手冊》、《中國植保手冊》系列(蘋果、水稻、玉米病蟲防治分冊)、《全國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手冊》等,山西省印制《植物保護實用指南》、《植物檢疫技術手冊》、《農藥監督管理手冊》、《山西蝗蟲》、《無農藥殘毒放心菜生產技術手冊》、《無農藥殘毒放心果生產技術手冊》等實用農業技術書籍,供廣大農民和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參考。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印制《農業行政許可法疑難問題解答》、《毒鼠強專項整治工作宣傳材料》、《農藥使用注意》、《購買農藥技術》、《溴敵隆使用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等宣傳單,內容精煉、方便實用,印刷成本低,但發放效果快。
2.3廣播
優點:是一種簡便快捷的信息傳播手段,能伴隨生產活動同時進行的溝通方式,不影響人的正常工作,有較好的親和力,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觸。廣播失效性強,內容分時段分欄目、機動靈活、有很強的針對性,并在傳播過程中能與聽眾實時互動交流,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缺點:廣播信息依時間線性傳播、稍瞬即逝、保持性差、聽眾難以重復認知。
應用情況:現階段,主要是農業生產資料產品(種子、化肥、農藥、藥械)在廣播中的介紹以宣傳為主。
2.4電視
優點:電視媒體能夠對農業的新形式、新內容進行有深度、有內容、有說服力的報道、闡述,引導人們更深刻地理解現代都市農業的科學內涵和社會實質。
缺點:在中國農業電視節目傳播過程中,電視的傳播者與農村的收視群體,存在著巨大的不對等,而這種不對等的現狀,則導致中國農業電視從業人員所制作的農業電視節目無法找到它的受眾群體,同時,中國龐大的農民收視群體也無法在電視這個公共的媒體上,看到他們喜歡的節目和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應用情況:太原市農作物病蟲電視預報每日固定欄目、固定時間、固定模式、固定結構在山西省太原市電視臺新聞頻道試開播,節目針對當前全市農業生產和農作物病蟲發生情況,每日播放5次,首播在當日18時54分,重播在當日22時47分,次日6時48分、7時59分、12時29分,每次播出時間30s。據統計,2007年7月23日至年底成功播放161天、46期、805次。內容包括:番茄病毒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高粱蚜、紅蜘蛛、茄子黃萎病、小菜蛾、白粉病、大白菜病蟲(趨勢預報、白菜霜霉病、軟腐病、黑腐病、病毒病、蚜蟲、小菜蛾、菜青蟲、甘藍夜蛾)、小麥秋播病蟲防治、秋季溫室病蟲(趨勢預報、綠葉蔬菜根結線蟲病、軟腐病、芹菜斑枯病、葉菜類霜霉病、野蛞蝓),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治技術(頻振式殺蟲燈誘殺農林害蟲、捕蟲板誘殺微小害蟲、性誘劑誘殺害蟲、防蟲網阻止外界成蟲進入溫室大棚)等。此項工作的開展,標志著山西省太原市農作物病蟲電視預報工作上升到一個新臺階,固定欄目信息傳播快、覆蓋廣、容量大,其播出提升了太原市植保植檢站的影響力,生動有效地向群眾傳播了植保信息。
2.5多媒體
優點:通過計算機把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等合成處理并組成的交互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媒體的優勢。其信息存儲量大、讀取簡便、通俗易懂、形象生動。
缺點:要求播放硬件高,成為其傳播的制約因素。
應用情況:在各類植保技術培訓班授課時應用較多,能夠全面生動的介紹培訓內容。
2.6互聯網
優點:互聯網集中影像、聲音、文本等媒體優勢,傳播速度快,復制容易。時效性強、速度快、具互動性,實現信息者與受眾實時交互溝通。
缺點:硬件要求高。
應用情況:各級農業網站第一時間快速傳播農業信息、農業專家系統實現專家與農民的面對面植保信息交流。
2.7人際傳播
優點:農技員、親友鄰居和示范戶經過親自解說、示范傳播所掌握的植保信息,但農戶對此種傳播手段較為信任。
缺點:傳播速度慢、擴散效率較低。
應用情況: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晉源植物醫院在當地有較高的聲望,農民對其中的農技員極為信任。太原市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清徐大常村、小武村、晉源五府營村、小店示范區等)的示范作用非常突出,其帶動周圍村鎮,植物技術應用輻射范圍廣。
2.8現場活動
主要包括新聞廣場宣傳與咨詢以及各種農業節慶、農業成就展示等大型活動。
優點:具有現場活動獨具的互動性、參與感和親歷感,具有較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是進行重大題材宣傳的好方法。
缺點:組織耗時,投入大。
應用情況:每年參加山西省太原市3·15南宮大型宣傳活動,向廣大市民介紹植保工程內容。2008年4月25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召開“山西省春季農區統一滅鼠(太原)現場會”。
2.9村喇叭
優點:村委會組織,負責播送各種農業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場信息、教育培訓信息,彌補電視、報紙等信息傳播不到位的不足,報紙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及時入戶。
缺點:應用范圍僅限村級類小單位。
科研和人才評價政策
科學引文索引(SCI)是目前中國科技界時髦的詞語之一,以SCI論文數量等量化指標為要素的考核評價體系紛紛被大學、科研機構用作衡量學術水平的重要尺度,廣泛應用于論文獎勵、職稱評聘、科研成果評價、項目申報、人才評價等方面,這些制度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引導著中國大量優秀科研成果和論文外流,從而導致本土科技學術期刊缺乏優質稿源,影響了國產科技期刊質量提升和國際化的進程。
主辦單位的重視程度
以省級農業類科技學術期刊為例,主辦單位大多是農業大學和省級農業科研院所,是農業科研創新的龍頭和主導,也是高質量優秀論文生產的主力軍。主辦單位的重視和支持與省級農業類學術期刊的質量提升密不可分。在單位制定的一些內部政策上,如成果人才評價、論文統計認定期刊、論文獎勵、職稱評聘等,往往重視國家級學報以上論文,不重視或低等看待在自家省級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引導著本單位科研人員生產的大量優秀科研論文投到學報或國外期刊,導致自己單位主辦的科技學術期刊缺乏優質稿源,學術質量得不到提升,不能很好地發揮科技期刊的學術交流窗口的重要作用。
核心期刊的引導因素
學術期刊具有學術評價的功能,同時又是被評價的對象。目前,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等國內一些科技期刊評價機構利用掌握的數據資源,相繼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期刊評價體系,并在一定周期內應用這些評價體系遴選的核心期刊或者精品期刊等,但由于其掌握資料的多寡及評價側重點的不同,所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存在一定差異,評價結果也相應有一定差別[1]。然而,這些核心期刊結果卻成為了大家評價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指標,一些大學甚至規定研究生只有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才能得到認可,這導致了核心期刊與非核心期刊在優質稿源上的兩重天。目前大多數省級學術期刊,在學術質量上尚無法與國家級學報期刊相比,進入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遙遙無期,也就得不到優質稿源,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使得期刊的學術質量提升難上加難。
服務質量是指期刊編輯部與作者、讀者之間交流與反饋活動的質量,影響著期刊的信譽度。編輯部若沒有健全的規章制度,不注重自身的軟硬件建設,在與作者的問題解答與溝通中態度冷漠,不能給作者提供方便的投稿渠道和滿意的服務質量,就會使得作者對期刊的滿意度下降,作者群就會慢慢縮小,進一步導致一些高質量的稿件流走,最終期刊面對的只能是學術質量的不斷下降。
2改進措施
編審隊伍建設方面
(1)組建一流的編委審稿隊伍。編委一般都是各研究領域的專家、學科帶頭人,充分發揮期刊編委在學術界得天獨厚的優勢和作用,既要當期刊的作者,把自己或學生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論文推薦到期刊上發表,又要當好期刊的審稿專家,把好期刊的學術質量關。(2)加強編輯團隊建設。打造期刊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于人才,有了一流的人力資源,才能辦出一流的學術期刊[2]。特別是當今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編輯出版人員的業務和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構建一個專業和年齡結構合理、協同有效、目標明確的編輯隊伍是科技期刊繁榮發展的關鍵所在。通過參加編輯業務培訓、專業學術會議和自我積累等方式提高編輯人員的學術和編輯水平,讓編輯人員熟知論文寫作常見錯誤和不足,掌握標準性修改意見藍本,做到能夠迅速發現稿件存在問題,為作者提供正確的修改意見。(3)加強制度管理。學術帶頭人是所在學科(領域)內學術造詣較深的專家學者,大多都是重大課題項目的主持人,其研究課題和方向總是受到極大關注。期刊編輯要積極地與各學科團隊帶頭人及骨干青年博士建立定期聯系和約稿制度,以追蹤其研究進展,并為其研究成果的及時發表提供更好的服務。編輯部要明確專業編輯、責任編輯、編務人員的崗位責任,及時修訂和完善編輯工作制度,形成野團結協作、各負其責、人人爭先、運作高效冶的良好工作機制。
擴大學術影響力方面
(1)主辦單位支持與政策引導。主辦單位要充分認識辦好學術期刊的重要性,積極參加編輯部組織的一些期刊學術質量提升專家座談會并參與交流,聽取辦刊建議曰同時在辦刊經費和政策導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制定一系列的獎勵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自己單位科研人員將更多高水平研究在自家期刊上,從而為期刊的發展和質量提升提供保障。(2)紙質出版與網絡出版、優先出版并舉。期刊的科研傳播功能重在時效性,只有快速刊發研究者的新成果,才能為同行提供高價值的信息參考,才能力避科研活動中的重復性勞動[3]。隨著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快速發展,紙質期刊作為傳統傳播載體,在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上受到了很大挑戰,而網絡傳播的快速性得到了受眾的廣泛認可。近年來,葉山東農業科學曳紙質出版的同時,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期刊網上同時進行網絡傳播。對時效性較強的創新性研究論文,經作者同意后組織專人進行優先審稿、排版,實行網絡優先數字出版,先于紙質印刷出版,縮短了論文出版時滯,至目前已在中國知網平臺優先出版論文150多篇。通過改進期刊出版發行傳播方式,葉山東農業科學曳的總被引頻次和引用刊數兩指標有了明顯提升,2011年要2015年葉山東農業科學曳總被引頻次分別為1553、1820、2231、2365、2682,引用刊數分別為337、386、439、487、494。(3)組織優秀論文評選。舉辦優秀論文評選活動是眾多編輯部采用的發現和培養優秀作者群、吸引高水平論文的有效辦法[4]。葉山東農業科學曳每期出版后組織2名知名專家對當期論文按學術性標準進行評選,每期按10%比例評選出優秀論文4~5篇,頒發優秀論文證書并給予物質獎勵,吸引青年科研骨干和博士作者投稿,起到了很好的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果。
提升期刊學術質量方面
(1)學術不端檢測把關。嚴格論文質量管理,遏制學術不端,建立科技期刊論文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嚴格執行論文制度,嚴控稿件內容重復率20%以下,防止關系稿、稿、抄襲稿。期刊對內容重復率達40%以上的稿件全部進行了退稿,確保了論文內容的先進性和科學性。近年來葉山東農業科學曳影響因子逐年提升,與嚴控稿件質量關密不可分,2008年葉山東農業科學曳影響因子為0.480,2013年達到0.796[3]。(2)聯合策劃選題組稿。隨著農業科研創新水平的提高,及時調整選題思路,轉變辦刊方向。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科研創新的孵化基地,科研人員多,科研成果也多[5]。葉山東農業科學曳探索了聯合辦刊的思路,分別以農業生物技術、動物科學、小麥科學、農產品加工科學、水稻科學、茶科學等6個專題與專業研究院所進行了聯合組稿,體現了每期不同的報道內容特色。而且據期刊數據庫統計,許多專家的論文被國內外讀者大量閱讀下載,說明他們論文的學術性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認可。(3)加強與學科創新團隊的聯系與跟蹤報道。國家級、省級等重大科研項目多是由國家科研創新的優秀團隊開展和執行的,產出的科研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國家或省級科研水平,若能發表這些成果論文,就可以不斷提升期刊的學術水平。葉山東農業科學曳將農業創新性研究成果作為第一報道重點,要求編輯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所負責專業的創新性研究進展,對國家和省重大科研項目等做到及時了解、及時報道曰建立了專業編輯與學科科研團隊帶頭人及青年博士骨干的聯系制度,每期刊物出版后及時贈送給專家,并進行交流約稿曰設置了農業科研專家風采欄目,將專家宣傳及其研究論文結合一并刊登,這對提升專家知名度和期刊學術質量起到了雙贏的效果。近幾年葉山東農業科學曳對許多國家和省級研究課題項目,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野863冶計劃項目、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農業部野948冶項目、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等進行了及時地跟蹤報道,基金論文比率在90%左右。(4)打造期刊特色欄目品牌。密切跟蹤科研發展新趨勢,覓準研究新學科,適時增設新欄目,及時報道新成果,助推新學科發展。打造特點鮮明的精品欄目,最大限度地吸引讀者和作者,形成相對穩定的讀者群和作者群,通過特色欄目帶動期刊質量的整體提高。近年來,葉山東農業科學曳在鞏固提升遺傳育種、耕作栽培、生理生化、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畜牧桑蠶等傳統欄目的同時,新增貯藏加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分析檢測、微生物研究、藥用植物研究等新學科欄目,有力增強了刊物的科研導向功能[3]。隨著山東省藥用植物學科的快速發展,葉山東農業科學曳及時與山東農學會藥用植物專業委員會和山東省藥用植物研究中心共同開設了野藥用植物研究專欄冶,引起全國從事藥用植物科研人員的極大關注,目前已刊發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山東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青島大學等單位的高質量藥用植物研究論文60多篇,有力地促進了該學科的發展和研究成果交流。
農業科技期刊主要刊載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經驗、新信息等方面的文章,以服務三農為宗旨,涉及農業多個專業。農業科技期刊的主要讀者對象———農業基層科技人員以及管理人員,其主要工作是指導和解決廣大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農戶比較認可他們推薦的作物新品種、各類新型肥料以及農藥,因此農戶使用的農資產品如新品種、新型肥料、新型農藥可以作為農業科技期刊的廣告宣傳對象。而且由于科技期刊報道的試驗結果經過實踐檢驗,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因此讀者對其刊載的廣告也具有較高的信任度,農民也更容易接受科技期刊上的廣告產品。另一方面,廣告經營增加了科技期刊的信息傳播渠道和信息量,讀者可從期刊廣告中獲取新知識、新產品、新技術等信息,促進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應用[7-9]。
2科技期刊廣告經營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的收入主要收入來源主要包括期刊發行收入、廣告費收入、版面費收入,以及部分期刊主辦單位的辦刊補貼。據統計,美國科技期刊收入30%來自于發行、70%來自于廣告,歐洲40%來自于發行、60%來自于廣告,Nature和Science的廣告收入占到50%以上,而我國科技期刊的廣告收入占比不到5%??梢钥闯觯袌龌膰饪萍计诳杖肫赜趶V告和發行收入,廣告業務是科技期刊盈利的主要途徑。而在我國科技期刊處于非市場條件下,其收入偏重于版面費以及主辦單位的補貼。很明顯目前這種收入結構在市場化下是不可持續的,必須得到改變。
由于專業科技期刊自身的特性,只有專業的小眾讀者,決定其發行量不會很大。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科研人員利用文獻的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原來的從紙質期刊獲得科研信息轉向通過數據庫或者網絡搜索獲得專業知識信息,由于訂閱單個期刊能獲得的信息有限,滿足不了科技人員對大量信息的需求,因此期刊紙質版訂閱必將呈不斷下滑趨勢,科技期刊的發行量逐漸萎縮是大勢所趨。而且目前科技期刊的訂價偏低,平均價格只有國外期刊的1%。因此想利用提高發行量來增加期刊收入的空間有限。
版面費收入與刊載文章數量有關,如果過度增加刊文量,必然會降低期刊質量,走入“偽市場化”的怪圈;同時版面費收入與作者經濟承受能力有關,收取過高的版面費給作者增加經濟負擔,挫傷作者的投稿熱情,特別是對那些必須由自己支付版面費的農業基層技術人員影響很大,會造成優質稿源的流失。這兩方面都決定了通過版面費增加期刊收入也是行不通的。實踐表明:質量較高的專業技術類期刊其廣告收入也比較高,而且由于有較高的廣告收入,可以降低版面費,增加作者稿酬,吸進更多優秀稿源,從而有利于提升期刊質量。因此科技期刊進行廣告經營,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可提高科技期刊質量和發行量,期刊與廣告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
3影響科技期刊廣告經營的因素
3.1期刊定位
科技期刊的廣告經營首先取決于刊載文章內容的針對性以及穩定性,即期刊定位。廣告客戶是否進行廣告投放取決于廣告信息能否有效到達公司產品用戶,而這種有效性是由期刊的內容對相關人群的吸引力決定的。因此,期刊定位要明確,而且有特色,有穩定的讀者群,才能吸引到廣告客戶。
3.2期刊質量
期刊質量直接決定讀者的認可程度和市場占有的份額。期刊質量高,一般發行量就大,在該行業影響力大,其媒介作用強,對廣告客戶的新引力就大??萍计诳|量最重要體現在刊發文章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優質稿源,最終體現在對作者的競爭特別是優秀作者的競爭,因此提高為作者服務的水平是提高期刊質量的途徑之一。根據幾年工作的體驗,提高為作者服務水平可以體現在錄用快速、通知及時、發表時滯縮短、避免期刊拖期、提供有用的農業科技信息、降低版面費以及優稿優酬。現在有種錯誤的觀念,一提到期刊市場化意味著降低期刊標準,多發文章,主要依靠版面費增加收入,但過不了多久就會導致期刊質量下降,優質稿源流失。因此,真正的期刊市場化是在保證期刊質量不斷提高的前提下進行的,因為只有期刊刊載的文章得到作者的認可,作者才會以在期刊上發表文章為榮,才會把自己高質量的文章投過去,同時也愿意成為期刊的忠實讀者。
3.3期刊影響力
期刊影響力也就是有好的口碑,即期刊的品牌建設。不僅取決于期刊的質量,也與期刊發表的文章能被廣泛傳播與應用有關,在行業中和一定地域內知名度高,讀者眾多??萍计诳陨硪惨M行推廣宣傳,編輯除了修改文章,也要促進期刊刊載文章的傳播。因為傳播期刊中的文章也就是在宣傳期刊,增加期刊影響力。
4利用信息化提高期刊廣告經營的思路
4.1增加文章傳播途徑,擴大期刊影響力
科技期刊編輯不應只作為文章的修改加工者,更應成為文章傳播的推動者。因為科技文章只有在更大范圍的傳播,并及時送達需求者的手中,才能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科技期刊的社會價值,同時也實現了科技期刊編輯的工作意義。如果營銷策劃工作得當,科技論文在傳播的同時也能給編輯部帶來一定甚至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目前大多數編輯部因為體制和經營管理問題,不重視科技論文的傳播,未能發揮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巨大潛力。也很少思考如何利用科技論文增加期刊影響力,并將這一“冬眠”的資源開發出來,提高期刊經濟效益。目前,科技論文除了從三大數據庫(CNKI、萬方、維普)中可以下載(而且還要收費)外,很少有其他獲得途徑,這大大降低了科技論文的傳播效果?!陡=ㄞr業科技》每年刊載論文400篇左右,大部分文章是關于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新成果、新經驗的總結,有巨大的推廣應用價值。為加大科技論文的傳播途徑,編輯部建立了期刊網站,并挑選一些實用性強的論文上傳到網站。同時,以期刊發表的文章作為資源,與福建省八市的農業信息網、福建省科技特派員網、福建三農網合作,在這些網站專門開辟欄目刊登發表的科技論文,并及時更新。同時我們要求合作的網站要在首頁設有《福建農業科技》網站的鏈接,每篇文章結尾均有期刊的網站鏈接,并注明:歡迎投稿、訂閱、刊登廣告,以達到期刊宣傳(征稿、征訂廣告和發行)的目的。下一步將把文章按專業分類,如水稻、蔬菜、水果、土肥、植保,與各農業協會、學會合作,定期挑選一些優秀論文作為行業動態信息供會員分享,并將這些合作模式擴展到周邊省份,如浙江、廣東、江西、湖南。盡管這些做法并未帶來直接經濟效益,但增加了科技論文的傳播范圍,讓更多的人更容易得到《福建農業科技》的文章,提升了《福建農業科技》影響力,等同于增加了在期刊刊登廣告的影響力。一個原來并不知道《福建農業科技》的作者也許因為看了網站上的文章而向期刊投稿,也許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因為看了幾篇自己需要的論文而訂閱期刊,也許一個廣告客戶看到發表的文章與其產品有關而進行廣告投放,最終實現了期刊的主要目的:爭取稿源、期刊訂閱和廣告。
4.2建立作者數據庫,開展定向廣告
分析期刊經營比較成功的案例,其中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做好平臺建設。如《低壓電器》建立了完善的專家(作者)數據庫和相關公司及產品數據庫,并對這些數據庫進行開發延伸,提供收費服務,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陡=ㄞr業科技》利用期刊采編系統建立了作者、讀者數據庫,并對其進行分類整理,充分挖掘其利用價值。作者、讀者數據庫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姓名、工作單位(包括工作所在地區、所涉及的專業)、職稱、聯系方式(電話和E-mail)。目前《福建農業科技》采編系統每年累計登記作者、讀者近1000位,多年累計下來數量相當可觀,可基本覆蓋福建全省及周邊省份的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這是可以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主要有以下利用形式:
(1)開展定向廣告。根據作者的工作性質發送針對性的電子郵件廣告。例如針對基層農技人員和種子站的管理人員定期發送作物新品種信息,對土肥站的技術人員發送與肥料有關的信息,對植保站的技術人員可發送新的農藥信息。這些廣告對于農業科技人員不是垃圾,而是具有參考價值的的行業資訊,他們利用這些信息可以指導農業生產的同時,也為廣告客戶的產品進行了了解和宣傳。通過這種模式,農業科技人員得到需要的信息,廣告客戶的產品得到推廣,編輯部也得到一定的經濟效益,實現三方共贏。
(2)籌建專家數據庫。根據福建省各地的優勢農作物,如莆田和云霄的枇杷、永春的蘆柑、安溪鐵觀音、飛橋的萵苣、古田的水蜜桃和食用菌,在每類作物中確定一到幾位作者作為咨詢專家,與其保持聯系,及時了解各種特色作物種植情況,讀者遇到相關的專業問題可代為咨詢。針對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向專家約稿,提供科學的解決思路,以吸引更多讀者,把期刊變成作者和讀者交流的平臺。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 農村信息化 熱點 述評
[分類號]S126
1 引言
我國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研究活動也幾乎同步展開,近幾年來研究日漸風行,相關論文越來越多。為促進該領域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本文對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作一次梳理和總結。鑒于“農業信息化”和“農村信息化”的同質性以及為保證研究的全面性,將兩者融合在一起展開論述,并在全文統一采用“農業(村)信息化”這一描述形式。
筆者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以“篇名”作為檢索項,以1979~2009年作為檢索時間段,采用“農業”、“農村”、“林業”、“牧業”、“漁業”、“養殖”、“種植”、“農作物”和“農產品”9個關鍵詞分別組配“信息”這一關鍵詞(組配邏輯為“與”)的方式進行檢索,刪去重復和非信息化內容的文章后獲得文獻9 330篇,將這些文獻按照主題歸類(見表1)。不難看出,自2003年“金農工程”實施以來,論文數量出現較大幅度增長,接近歷年論文總數的2/3,筆者以“金農工程”開始實施的時間為起點,總結和分析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
2 關于農業(村)信息資源及其開發與利用的研究
農業(村)信息資源具有豐富的內涵,從其內容來看,包括農業(村)的資源環境信息、社會經濟信息、生產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生產資料市場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管理信息等。從其范圍來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農業信息資源是指農業信息本身,廣義還包括與農業信息活動相關的設施、設備、人員、組織和資金等多種要素的組合,這進一步拓展了農業(村)信息資源的內涵。
農業(村)信息資源的豐富內涵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開發利用的難度。高秀英指出,農業(村)信息資源開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很強的戰略性任務,是一個多階段的發展過程。我國實踐已走出一條先“修路”、后“造車”、最后出臺“交通規則”的道路,即第一階段建設渠道;第二階段開發資源;第三階段完善環境。但目前三個環節都不夠成熟,存在諸多問題,典型的觀點有:①基礎設施不能滿足農業信息發展的需要,數據庫建設缺乏系統規劃;②農業信息資源在種類、數量、深度、廣度及其管理上處在一個低水平運作狀態;③農業信息重復建設嚴重,信息處理和使用成本居高不下;④現行農業信息資源采集指標體系不健全,標準化嚴重滯后,法律建設薄弱等。筆者認為,農業(村)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在信息資源開發投入、信息傳播渠道和信息利用環境三個環節并行發展,鑒于農業(村)信息資源分布的分散性、信息人才的缺乏、用戶信息素質較低、信息渠道不暢等特殊性,農業(村)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面臨著艱巨而復雜的任務。
農業(村)信息資源整合是倍受關注的問題。有學者認為,我國農業(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問題基本解決,以農業(村)信息資源有效整合為核心的“最初一公里”問題已成為新瓶頸。關于整合內容的研究是一個重點,同時也是個難點,李道亮從數據庫與涉農信息平臺整合、信息服務場所與信息傳播渠道整合、信息服務業務與服務隊伍整合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傮w來看,目前還沒有形成共識性的農業(村)信息資源整合框架,在整合方式或方法上,建設涉農網站和信息平臺是被廣泛認可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3 關于農業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的研究
關于農業信息技術的理論研究很少,發展與應用研究居多。有人認為農業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應用學科,是農業科學和信息科學相互交叉滲透而產生的新領域;也有人認為農業信息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的結合。
農業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歷程、現狀、障礙、對策以及應用類型、應用領域等是前述統計文獻反映出的主要研究內容。我國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1979年從國外引進遙感技術被認為是“首開信息化農業的先河”;80年代初開始了農業專家系統研究;90年代國際互聯網出現后,“中國農業信息網”和“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相繼開通,同時引進了世界四大數據庫并加強了自身數據庫和信息系統的建設;“金農工程”實施以后,研究及應用進入全面發展階段,3s技術成為熱點,精準農業被普遍關注。另外,隨“可持續農業”、“循環農業”的提出,光技術、生物技術也嶄露頭角。目前,農業數據庫、農業信息網絡、自動化控制技術、多媒體技術、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農業信息技術都得以應用,涉及農業信息資源傳播共享、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流通銷售、農民生活、農村教育等諸多應用領域。
近年來我國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與深度明顯提高,但整體應用水平還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①因為農業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的理論研究缺乏或不深入,致使某些農業信息技術的運行原理和應用路徑在實踐中不明。②因為既有研究成果轉化成本較高,使得研究與應用相脫節。由于農業信息技術類型多樣、應用領域寬廣,研究很難形成系統性。筆者認為,構建我國農業信息技術框架體系已迫在眉睫;農業信息技術將呈現“應用集成化”的發展趨勢;“三網融合”的技術架構將成為新型農業(村)信息化的重要技術支撐;電子商務將豐富農業(村)信息化的內容,并提升其水平。
4 關于農業(村)信息服務及其體系的研究
早期所理解的農業(村)信息服務基本等同于“農業(村)信息工作”,即指政府面向農戶開展的信息收集、傳播工作。近年來學術界對其理解更為全面,涉及服務內容、服務手段、服務主體、服務對象等。關于農業(村)信息服務手段和服務主體,學者們的理解基本一致,服務手段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主體指提供信息服務的機構和人員,包括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種植大戶、農村信息員等。關于服務內容和服務對象,學術界的理解存在差異,狹義理解的服務內容指農業信息內容的提供,廣義的則泛指農業信息提供與傳播過程中的各種信息活動;狹義理解的服務對象主要指最終受益者――農民,也可以包括作為中間受益者的服務主體,廣義的則指“三農”,即農業、農村和農民。
信息服務模式是農業(村)信息服務研究的重點問題。一般認為,農業(村)信息服務模式是由組織模式、服務內容、傳播渠道、利益分配機制和支撐保障體系等要素通過一定的內在運作關系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學者們總結出的我國目前存在的模式類型較多,較有代表性的如王川提出的服務站、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農民之家、網上
展廳和網上勞務咨詢等模式;我們比較贊同、王文生等歸納出的七大模式,即政府主導推動、行業協會或合作經濟組織自我服務、批發市場輻射擴散、龍頭企業一體化帶動、專業信息公司或網絡有償服務、科技大戶和經紀人示范傳遞、國際合作扶貧等模式。
信息服務是農業(村)信息化的歸宿,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是農業(村)信息服務的重要內容和研究熱點。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其建設意義、目標,總結和分析其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等方面,系統的理論研究比較缺乏。筆者認為,對農業(村)信息服務體系的深入研究,必須結合農業信息服務的實證分析,從實踐中總結并提煉出關于農業(村)信息服務體系的內涵、結構、運行機制等內容,并探討發揮農業信息服務作用的長效機制。
5 關于農業(村)信息產業及產業化的研究
農業(村)信息產業是信息產業滲透到農業(村)領域所形成的一種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是信息技術作用于農業(村)的必然結果。張蘭英、尚杰給出了較為全面的定義:“農業信息產業指以農業信息作為基本資源,以現代農業信息技術為主要手段,在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的基礎上,制造出有效的信息產品,建設優質的服務體系,為農業、農村和整個國民經濟提供高效優質的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逐步形成綜合性、系列化的現代農業信息產業體系”。農業(村)信息產業化則是形成農業(村)信息產業的具體過程,反映農業(村)信息產業的規模程度,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張峭指出,農業技術產業化分為商品化和產業化兩個階段,商品化階段是將農業信息技術成果轉化為直接為人類服務的商品,即走向市場;產業化階段是將商品經營成巨大產業,取得最大經濟效益。
我國農業(村)信息產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產業化水平還很低,如何發展農業(村)信息產業?較有代表性的對策如:要“以農業信息咨詢服務業為發展龍頭”,繼續“進行結構調整,使農業信息產業的區域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企業結構等方面更趨合理”,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融資體制”,著實提高我國農業信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信息服務業和信息咨詢業是農業(村)信息產業的核心,有學者專門探討了其發展對策,認為應當走政府支持與市場競爭相結合的發展道路,要實現“兩個戰略性轉移”,即從以依靠政府推動為主向以依靠競爭為主的轉移以及從資源向管理、從重硬向重軟的轉移,同時要把“管理創新”當作未來優勢競爭力來培育。
筆者認為,鑒于“三農”問題的特殊性以及農業(村)信息化的特殊性,農業(村)信息產業的發展應該走政府主導、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協同發展的道路,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和解決“三農”問題作為農業(村)信息產業服務的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業(村)信息產業發展戰略和規劃。
6 關于區域農業(村)信息化的研究
該主題下的文獻所研究的區域范疇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按經濟區域或地理區域劃分;第二層次按省(直轄市、自治區)級行政區劃分;第三層次按省級以下行政區劃分,包括縣(市、區)、鄉(鎮)乃至村。從各層次區域的論文數量來看,第一層次有95篇,第二層次有733篇,第三層次有452篇。忽略第一層次的論文,將第三層次的論文歸并到第二層次,得到的論文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結合表2分析,我國區域農業(村)信息化研究具有以下特點:①我國32個省(市、區)都已開展農業(村)信息化及其研究;②總體上呈現“東強西弱”的研究特點,即研究東部地區的多,研究西部地區的少。劉世洪采用“綜合指數法”對我國區域農業(村)信息化水平差異做過定量分析,認為排前5位的省市依次為上海、北京、廣東、河北、浙江,排后5位的是云南、寧夏、貴州、青海、,其中上海農村信息化指數為259.15,是的971倍;東、中、西部地區總指數分別為143.80、84.92、59.28,差異明顯。
1 回答好三個問題
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創新材料和先進制造等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科技的一個突出特征表現為跨產業、多領域的科技集成與融合身還不夠,至少要回答清楚三個問題——“為什么立項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第一個問題就是要交代研究的背景或來龍去脈,幫助受眾理解和消化有關內容;第二個問題就是要點明具體的研究成果,并且是最重要的成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將所有成果堆砌在一起;第三個問題就是闡述該成果的重大意義與應用價值以及對今后研究的影響。
以《農民日報》對“麻育秧膜”的報道[2]為例,開篇先聲奪人,吸引讀者注意,“這可不是一種簡單的地膜,它叫麻育秧膜。只要把它墊在我們水稻育秧盤里,不但能保護秧苗,還能保證機插不散秧,特別方便”。然后圍繞回答上述三個問題展開。為什么立項研究?“在傳統的育秧環節中,一直存在著秧苗根系不牢、容易散秧、取秧運秧不便、漏插率高等問題。有時,農民們已經準備好了插秧機,可由于育秧盤不給力,散秧多,只能臨時又改用人工插秧。這也成為了制約水稻機插技術應用的瓶頸問題”。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利用麻等植物纖維研制出環保型麻地膜,同時進一步改變配方和工藝,研制出適宜育秧育草的麻纖維育苗基布”,“屬于國內外首創”,“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麻育秧膜的使用,不但能有效固定秧苗,利于機插秧早插早發高產;同時,育成的秧苗根系發達、白根多、整齊健壯,即使是下雨天也可機插,易取秧、運輸和裝秧,省工節本。更為重要的是,麻育秧膜的使用,保證了插秧機在插秧時易分秧,對秧苗的傷害更輕,漏插的秧苗更少,插秧后返青快,能顯著提高水稻機插效率和質量”??赐赀@三個問題的回答,對“麻育秧膜”是何物就大致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了解了。
2 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和大眾關心的話題
將科技成果與當前社會熱點或大眾關心的話題聯系起來進行報道,可提升成果傳播的效果。這也是新聞宣傳工作所要求的“三貼近”原則的體現。很多農業科技成果表面上與社會熱點或大眾關心的話題并無關聯,但實際上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關鍵是慧眼識“珠”,找出這種關聯性,并以此為切入點對成果進行報道。
以《農民日報》對“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報道[3]為例,原題為“加工所‘GTF的結構解析與功能評價項目’榮獲2012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般受眾從題中看不懂“GTF”為何物,也看不出“GTF”與自己有何關系。但文中提到“‘GTF’可作為糖尿病的輔助治療制劑和糖尿病人的保健食品”。因此,《農民日報》在報道時將獲獎成果與大眾普遍關注的糖尿病聯系起來,取題為“中國農科院科研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并緊緊圍繞該話題展開報道,引起了糖尿病患者的關注。
3 注重從學術論文和會議中挖掘
學術論文是科研成果或進展的一種常見形式,尤其是發表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的高水平論文往往就是重大科研進展的展示。因此,學術論文本身就具有新聞性,其中包含著“為什么立項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等三個問題的答案,只要稍作通俗轉換,就可編寫出高質量的科技新聞稿。目前,國內對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及子刊等國際頂尖雜志上的論文進行新聞報道較為重視,對其他高影響因子SCI論文的新聞報道相對弱化。這里需要提及注意的是,由于國內與國外存在時差,對在國外雜志上發表的論文要搞清楚對應國內的時間,提前準備好新聞稿,并與雜志出版時間同步發稿,保證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以《科技日報》對在《科學》雜志發表有關“H7N9流感病毒傳播機制”論文的報道[4]為例,由于當年我國內地多地出現人感染H7N9病例,引起高度關注,其中該病毒能否在人際間傳播是焦點問題之一,圍繞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自然也會引起公眾的極大關注。相關科研人員與《科技日報》等國內重要媒體記者密切溝通,在前一天精心準備新聞稿件,幾乎與同時見報,并且刊登在頭版報眼等重要版面位置,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學術會議是相關領域科技專家匯聚一起,圍繞某一主題進行研討的一個學術平臺,不僅有科研進展的報告,而且有科技發展的建議,蘊藏著很多科技新聞,但報道時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捕捉受眾關注的問題,提煉核心內容,突出其中具有重要新聞價值的亮點。以《光明日報》對“第五屆全國蔬菜規?;咝в缂夹g經驗交流會”的報道[5]為例,會議內容很豐富,既有技術交流與成果展示,又有產業分析與發展建議,《光明日報》報道時聚焦蔬菜育苗產業的制約因素,闡述了這一產業面臨的三大問題,并提出我國蔬菜育苗技術亟待創新的重點,為行業受眾尤其是科技人員提供了重要信息。
4 把握農業科技新聞報道的節點
農業科研具有明顯的周期性與不確定性,但作為農業科研項目又有明確的階段性任務,因此要全過程跟蹤科研項目的研究進程,并利用階段性項目推進會、進展匯報會、國內外相關領域研討會等機會不失時機地報道科研項目的重大進展。同時,在報道時要有所選擇,可能細數成果不少,但不必一一點到,應突出其中一項重要進展,并說深說透,否則會給人“零零散散&rdqu o;和“平平淡淡”的感覺,印象不深。以《中國科學報》對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實施一年來進展的報道[6]為例,該項目在2012年啟動,2013年召開項目推進會,會上6個課題研究團隊分別匯報了項目實施一年來的進展,合計大大小小的成果多達數十個。但《中國科學報》僅選擇了其中一項相對成熟和重要的成果——“全國突發災害數據庫初步建成”作為主題展開報道,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
此外,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開展農業科技成果的報道,結合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農時季節更有針對性,傳播效果也會更好。以《新華社》對“水稻缽苗機插新技術”的報道[7]為例,該技術據稱是水稻生產技術的一次更新換代,已在水稻產區大面積推廣應用。該科研團隊利用5月份東北水稻育秧季節,在黑龍江墾區組織召開水稻缽苗機插技術現場觀摩會,邀請《新華社》等媒體觀摩報道,介紹該技術的優勢及應用前景,讓人感到很接地氣。
5 融科學性、通俗性與藝術性于一體
農業科技新聞首先姓“科”,科學性是第一位的,客觀、準確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但現代農業科技日益復雜與深奧,若僅從專業的角度去報道,恐因專業術語與專業詞匯的晦澀難懂而限制一般受眾的理解,使得其報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對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報道,在尊重科學性的基礎上,應力求通俗易懂,變“專業化”為“科普化”,同時為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可適當應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賦予報道的藝術性,從而使科技新聞的報道更具影響力和傳播力。
以《光明日報》對“水稻株高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研究進展的報道再次,在新聞主體中盡量少用專業術語與專業詞匯,并且不同層次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盡可能簡單化,避免因復雜的機理而造成“云里霧中”,給人理不清頭緒,影響傳播效果。
總之,通過以上5種不同的視角,可以對現代農業科技成果進行及時、充分、有效地報道。當然,形式決定于內容,具體到某項成果,究竟采用哪幾種視角進行報道,可根據成果內容的復雜性而定。
參考文獻
[1]張軍.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與發展重點[J].農村經濟,2011(8):3-5.
[2]吳佩.麻育秧膜:讓水稻機插育秧更高效[N].農民日報,2013-04-24.
[3]李紫陌.中國農科院科研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N]. 農民日報,2013-04-17
[4]瞿劍.H7N9病毒或可人際傳播[N].科技日報,2013-07-20.
[5]胡其峰.我國蔬菜育苗產業面臨三大問題[N].光明日報,2013-04-10.
[6]黃明明.全國突發災害數據庫2015年初步建成[N].中國科學報,2013-03-07.
當前,我國已進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時期,農業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顯著。面對這一新形勢,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傳播力度,不斷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是科技新聞與宣傳工作者的責任所在。筆者根據新聞媒體對中國農科院相關科技成果的報道,分析了有效傳播科技成果的多種視角。
1 回答好三個問題
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創新材料和先進制造等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科技的一個突出特征表現為跨產業、多領域的科技集成與融合[1],其復雜性、專業性與深奧性遠超傳統農業技術,也超出一般受眾的知識范疇和理解能力。因此,對于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報道不像傳統農業技術那樣容易說清楚,僅介紹研究成果本身還不夠,至少要回答清楚三個問題――“為什么立項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第一個問題就是要交代研究的背景或來龍去脈,幫助受眾理解和消化有關內容;第二個問題就是要點明具體的研究成果,并且是最重要的成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將所有成果堆砌在一起;第三個問題就是闡述該成果的重大意義與應用價值以及對今后研究的影響。
以《農民日報》對“麻育秧膜”的報道[2]為例,開篇先聲奪人,吸引讀者注意,“這可不是一種簡單的地膜,它叫麻育秧膜。只要把它墊在我們水稻育秧盤里,不但能保護秧苗,還能保證機插不散秧,特別方便”。然后圍繞回答上述三個問題展開。為什么立項研究?“在傳統的育秧環節中,一直存在著秧苗根系不牢、容易散秧、取秧運秧不便、漏插率高等問題。有時,農民們已經準備好了插秧機,可由于育秧盤不給力,散秧多,只能臨時又改用人工插秧。這也成為了制約水稻機插技術應用的瓶頸問題”。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利用麻等植物纖維研制出環保型麻地膜,同時進一步改變配方和工藝,研制出適宜育秧育草的麻纖維育苗基布”,“屬于國內外首創”,“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麻育秧膜的使用,不但能有效固定秧苗,利于機插秧早插早發高產;同時,育成的秧苗根系發達、白根多、整齊健壯,即使是下雨天也可機插,易取秧、運輸和裝秧,省工節本。更為重要的是,麻育秧膜的使用,保證了插秧機在插秧時易分秧,對秧苗的傷害更輕,漏插的秧苗更少,插秧后返青快,能顯著提高水稻機插效率和質量”??赐赀@三個問題的回答,對“麻育秧膜”是何物就大致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了解了。
2 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和大眾關心的話題
將科技成果與當前社會熱點或大眾關心的話題聯系起來進行報道,可提升成果傳播的效果。這也是新聞宣傳工作所要求的“三貼近”原則的體現。很多農業科技成果表面上與社會熱點或大眾關心的話題并無關聯,但實際上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關鍵是慧眼識“珠”,找出這種關聯性,并以此為切入點對成果進行報道。
以《農民日報》對“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報道[3]為例,原題為“加工所‘GTF的結構解析與功能評價項目’榮獲2012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般受眾從題中看不懂“GTF”為何物,也看不出“GTF”與自己有何關系。但文中提到“‘GTF’可作為糖尿病的輔助治療制劑和糖尿病人的保健食品”。因此,《農民日報》在報道時將獲獎成果與大眾普遍關注的糖尿病聯系起來,取題為“中國農科院科研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并緊緊圍繞該話題展開報道,引起了糖尿病患者的關注。
3 注重從學術論文和會議中挖掘
學術論文是科研成果或進展的一種常見形式,尤其是發表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的高水平論文往往就是重大科研進展的展示。因此,學術論文本身就具有新聞性,其中包含著“為什么立項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將會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等三個問題的答案,只要稍作通俗轉換,就可編寫出高質量的科技新聞稿。目前,國內對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及子刊等國際頂尖雜志上的論文進行新聞報道較為重視,對其他高影響因子SCI論文的新聞報道相對弱化。這里需要提及注意的是,由于國內與國外存在時差,對在國外雜志上發表的論文要搞清楚對應國內的時間,提前準備好新聞稿,并與雜志出版時間同步發稿,保證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以《科技日報》對在《科學》雜志發表有關“H7N9流感病毒傳播機制”論文的報道[4]為例,由于當年我國內地多地出現人感染H7N9病例,引起高度關注,其中該病毒能否在人際間傳播是焦點問題之一,圍繞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自然也會引起公眾的極大關注。相關科研人員與《科技日報》等國內重要媒體記者密切溝通,在前一天精心準備新聞稿件,幾乎與同時見報,并且刊登在頭版報眼等重要版面位置,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學術會議是相關領域科技專家匯聚一起,圍繞某一主題進行研討的一個學術平臺,不僅有科研進展的報告,而且有科技發展的建議,蘊藏著很多科技新聞,但報道時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捕捉受眾關注的問題,提煉核心內容,突出其中具有重要新聞價值的亮點。以《光明日報》對“第五屆全國蔬菜規模化高效育苗技術經驗交流會”的報道[5]為例,會議內容很豐富,既有技術交流與成果展示,又有產業分析與發展建議,《光明日報》報道時聚焦蔬菜育苗產業的制約因素,闡述了這一產業面臨的三大問題,并提出我國蔬菜育苗技術亟待創新的重點,為行業受眾尤其是科技人員提供了重要信息。
4 把握農業科技新聞報道的節點
農業科研具有明顯的周期性與不確定性,但作為農業科研項目又有明確的階段性任務,因此要全過程跟蹤科研項目的研究進程,并利用階段性項目推進會、進展匯報會、國內外相關領域研討會等機會不失時機地報道科研項目的重大進展。同時,在報道時要有所選擇,可能細數成果不少,但不必一一點到,應突出其中一項重要進展,并說深說透,否則會給人“零零散散”和“平平淡淡”的感覺,印象不深。以《中國科學報》對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實施一年來進展的報道[6]為例,該項目在2012年啟動,2013年召開項目推進會,會上6個課題研究團隊分別匯報了項目實施一年來的進展,合計大大小小的成果多達數十個。但《中國科學報》僅選擇了其中一項相對成熟和重要的成果――“全國突發災害數據庫初步建成”作為主題展開報道,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
此外,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開展農業科技成果的報道,結合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農時季節更有針對性,傳播效果也會更好。以《新華社》對“水稻缽苗機插新技術”的報道[7]為例,該技術據稱是水稻生產技術的一次更新換代,已在水稻產區大面積推廣應用。該科研團隊利用5月份東北水稻育秧季節,在黑龍江墾區組織召開水稻缽苗機插技術現場觀摩會,邀請《新華社》等媒體觀摩報道,介紹該技術的優勢及應用前景,讓人感到很接地氣。
5 融科學性、通俗性與藝術性于一體
農業科技新聞首先姓“科”,科學性是第一位的,客觀、準確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但現代農業科技日益復雜與深奧,若僅從專業的角度去報道,恐因專業術語與專業詞匯的晦澀難懂而限制一般受眾的理解,使得其報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對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報道,在尊重科學性的基礎上,應力求通俗易懂,變“專業化”為“科普化”,同時為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可適當應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賦予報道的藝術性,從而使科技新聞的報道更具影響力和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