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0 21:01:29
序論:在您撰寫循環經濟理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循環經濟;理論研究;哲學分析
“循環經濟”是最近幾年國內學術和政策研究領域頻繁出現的一個學術詞語。國內學者對循環經濟的理論進行了大量探討,國家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循環經濟的實踐。但是,國內生態經濟學界、環境經濟學界以及主流經濟學界對循環經濟實質的認識至今仍存在較大差異。為深入揭示循環經濟理論內涵,部分學者從哲學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如,董艾輝在分析循環經濟與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觀一致性的基礎上,指出循環經濟是對近代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揚棄,也符合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張連國等認為,循環經濟的哲學基礎有二,即知識論基礎與存在論基礎。崔勝輝等則從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在內涵和目標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環經濟的哲學內涵和經濟倫理觀。
應該說,從哲學角度探討循環經濟,既是對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的豐富,也為哲學研究領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課題。但從已有研究來看,循環經濟的哲學研究在哲學分析與梳理上還不夠全面和系統。本文試圖從哲學的角度,比較系統地分析循環經濟的哲學內涵、本質屬性與內在要求,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展望循環經濟的未來發展。
1.循環經濟的哲學涵義
1.1循環經濟的產生、發展和目標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循環經濟思想起源于人們對自身生活環境和質量的憂慮,也是對上世紀五六十年達國家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針對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以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這種對環境的憂慮逐漸變成一種全球性的反思,環境問題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我國從參加1972年斯德哥爾摩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開始加入這個行列。循環經濟不僅反思工業化帶來的環境破壞和資源耗竭,也積極探尋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方法。循環經濟的目標就是提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或者說新的技術經濟范式。這種發展模式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強調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體系的融合,減少單位產出資源的消耗,節約使用資源;通過生產技術與環境保護技術和清潔生產相結合,減少生產過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過廢棄物綜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實現物質資源的循環使用;通過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生態環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經濟層面上,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方式,旨在實現經濟增長、資源供給與生態環境的均衡,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和社會公平。它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看成社會大眾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資本,因而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經濟循環過程中參與定價和分配。它既要求改變生產的社會成本與私人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成本內部化;也要求改變環保企業治理生態環境的內部成本與外部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效益內部化。
哲學是實踐的哲學,實踐性是哲學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循環經濟的實踐性符合的實踐觀點。無論是其思想來源和目標指向都是實踐,循環經濟的理論發展更是離不開實踐,需要在實踐中反復檢驗和總結。因此,循環經濟具有鮮明的實踐性,或者實踐是循環經濟的基礎或唯一尺度。
1.2循環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符合馬列主義的認識論和否定之否定規律
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并對認識起決定作用;人的認識的發展總是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總要有一個過程,充滿著復雜性和曲折性。循環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正完整體現了上述觀點。首先,循環經濟在特定時代產生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在工業化以前和工業化的低級階段,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消耗較少,還不足以使人類對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消耗產生像今天這樣的深刻后果。只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對環境和資源的產生足夠大的沖擊和影響時才可能產生循環經濟思想。其次,對循環經濟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人類不可能一下子就認識到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內涵或全部規律,而且,認識的深化不可能脫離經濟和歷史發展階段。最后,對循環經濟的認識是能動的認識。這不僅僅停留于理論層面,也不是對實踐的簡單反映和被動認識,而是為了應用于實踐,改造經濟發展的模式。通過循環經濟的這些特點,可以較好地理解當前在我國開展循環經濟所遇到的種種思想障礙。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國生產方式仍較粗放、環境破壞和資源消耗較大等。這是事實,但也要注意到,我們不可能脫離我國的歷史前提來談論這些問題。者從來就不是先知先覺的智者,而是實事求是的實踐者。在實踐的過程中可能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但錯誤本身并不可怕,關鍵要遵循規律,對自身發展方式進行反思和揚棄,最終解決問題。畢竟,在一窮二白的薄弱基礎上搞史無前例的社會主義建設,沒有現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經濟起步、經濟總量和人民溫飽問題,難以為了保護環境從一開始就放棄經濟和工業發展。
1.3循環經濟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學的普遍聯系規律
哲學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正是將社會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孤立地探討經濟問題,或單純采用經濟手段分析解決問題。它要求綜合考慮制度層面和技術層面,制定相應政策措施來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公平與進步。循環經濟深刻分析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對人與自然和諧模式進行大量有益的探討。同時,將生產和生活各個領域帶來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作為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加以考慮,既注重分析經濟生產領域各個部門、行業及其相互聯系,又注重生產流程的各個階段及其相互聯系,還注重生產與生活兩大部類在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中的具體情況與相互聯系,統籌考慮城市與農村、地區之間、工業與農業、國內經濟與對外經濟等在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方面的關系。循環經濟在分析問題和提出對策時,也認識到單純經濟知識和經濟手段的局限性,強調學科間的聯合,強調經濟社科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科領域的統籌并重。
1.4循環經濟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統一
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為理解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認識論基礎。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范式,強調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代際公平以及國際視野,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思想體現了哲學歷史方法和邏輯方法的統一,既包含科學的邏輯推論,也汲取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正反經驗;既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態度,也體現了向歷史、向子孫的負責態度。循環經濟是在環境已遭受重大破壞、資源過度消耗的情況下產生的。根據環境破壞和資源過度消耗的歷史教訓、現代科學和經濟學的推斷,如果這種趨勢不加以阻止和逆轉,造成的后果將不堪想象。但環境破壞和資源過度消耗的趨勢并非不可逆轉,通過循環經濟的途徑,人類完全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種分析和對比揭示了人類對自身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體現了哲學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統一。2.循環經濟的本
質屬性與內在要求
循環經濟的定義是目前國內學者爭論的焦點,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環經濟的本質屬性問題。筆者認為,只有解決本質屬性問題,學科的理論基礎才能更加扎實,學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質屬性問題解決了,相應的內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環經濟哲學內涵已為探討循環經濟的本質屬性與內在要求作了鋪墊。
2.1循環經濟的本質屬性
筆者贊同齊建國教授關于循環經濟的描述,即循環經濟是一種技術范式的革命,是中國新興工業化的最高形式,是通過制度創新建立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齊教授認為,從技術經濟學角度看,循環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技術范式的革命。微觀上,按照著名經濟學家喬瓦尼·多西的定義,所謂技術范式可定義為解決所選擇的技術經濟問題的一種“模式”。宏觀上,技術范式可定義為社會生產主導技術體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社會形態對應不同的技術范式。在技術層次上,與傳統經濟活動的“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開放(或稱為單程)型物質流動模式相對應,循環經濟是“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其技術特征表現為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態環境的利用效率,本質是生態經濟。
筆者認為,在齊教授定義的基礎上,還可從哲學高度對循環經濟的本質屬性作進一步的歸納和總結。根據的基本原理,人類社會總是不斷由低級向高級演變,每個社會歷史階段都有與其相應的社會形態。因此,循環經濟應是人類社會在特定歷史階段選擇的經濟發展模式或者技術范式。循環經濟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產生和發展,承載著特定的歷史使命。可以預見,循環經濟將對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進程起重大的歷史作用;同樣可以預見,循環經濟絕不是萬能的,不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技術范式的最高形態或終極形式。
2.2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
2.2.1特定的時空觀念。在我國開展循環經濟的理論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確特定的時空觀念。我國是一個具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21世紀開展循環經濟,離不開立足自身現實發展循環經濟。要花大力氣研究我國的實際,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縮小問題,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勝利。同時,要對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的復雜性和曲折性有著足夠的心里準備。
2.2.2統籌觀點。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統籌的觀點和系統的觀點。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面臨很多問題,但由于資源有限,只能統籌加以考慮。要把握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確定重點領域和優先發展領域,循序漸進,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論聯系實踐。發展循環經濟要善于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上升為理論,并以此指導實踐,然后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理論。如此反復,推動經濟與社會向良性方向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實踐的學科,循環經濟理論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書本中、文件中、口頭上,不能在實踐中得以貫徹落實,循環經濟的目標就會是水中月、鏡中花。因此,必須貫徹實事求是的觀點,尊重客觀規律,努力推進循環經濟建設,同時反對把循環經濟夸大化、萬能化的傾向。
2.2.4公眾參與。循環經濟涉及全社會的各領域,離開公眾參與的循環經濟將難以成功。目前,我國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尚有待提高,特別需要在社會上進行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啟蒙,通過政府政策宣傳,引導社會生產和消費觀念。公眾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覺醒將是循環經濟得以貫徹落實并取得成功的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
3.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建議
3.1系統的工作思想
發展循環經濟特別要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要立足現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五個統籌,制定系統的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綜合協調區域、行業和部門利益,以長遠發展和大局為重,抓住主要問題,確定重點領域、優先領域和戰略步驟。
3.2制度和技術并重
要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統一,既注重制度層面的政策設計,也注重技術層面的政策設計。加強對現有經濟模式、生產技術與過程、管理方法的改進和創新;加強對項目立項進行充分論證以及項目中、后期的評估;加強對節能減排領域重大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同時,開展大量調查,掌握循環經濟的動態發展,及時研究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3.3建立長效機制
根據循環經濟的不同參與主體,包括政府、企業、大學、公眾等,制定相應的政策,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同時,探討建立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有效聯系機制,完善政府考核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
3.4自主創新與學習借鑒
既要立足自身國情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理論和政策,又要學習借鑒一切有益的國外經濟、管理和政策實踐的成果;既要發揚自主創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術支撐體系,又要進行必要的技術引進和模仿消化。4.未來展望
發展循環經濟是歷史的必然。這個必然既凝聚著人類對自身處境的深深憂慮,也包含了對更高級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美好愿望。認為,盡管過程往往充滿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發展的。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有著自身發展規律,雖然當前還有很多爭論,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將促使循環經濟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環經濟在中國已經啟航,并將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復興的進程長期相伴。盡管道路充滿艱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參考文獻:
李兆前,齊建國.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綜述,《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年第9期.
董艾輝.循環經濟的哲學思考,《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張連國.循環經濟的哲學基礎,《東岳論叢》,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循環經濟理論論文范文一:循環經濟與環境審計互動機制研究
一、循環經濟下環境審計的目標與特征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國環境審計工作不斷取得進步,循環經濟視角下的環境審計工作更應明確目標,使之深入到社會領域和科技發展的各個領域,與績效審計、管理審計、質量審計和社會審計相關聯。
(一)環境審計的目標體系
環境審計的本質目標在于保護受托環境與管理責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其具體目標要依據本質目標的要求,結合國情和區域經濟、自然生態特征,對環境會計報告進行檢查與審計,并對環境管理系統的有效性與充分性進行評價,同時,還要對環境管理活動績效進行研判,以保證被審計單位在提高環境管理效益的過程中,使現行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標準等得到貫徹執行,并以此為契機,揭示在經濟活動中違反政策、法規和標準的行為。環境審計的項目目標指的是依照其具體目標,對審計項目進行進一步的設計,使具體目標更加細化,管理層認定的內涵更加豐富。
(二)環境審計目標的特征分析
1.毋庸置疑,環境審計目標是作為一個開放、有機、多層次的系統存在的。在較高層次上,環境審計目標不但要解釋環境審計的本質內容,還要保證其能夠與各類、各時期的環境審計相適應;在較低層次上,環境審計目標的設定要能夠反映出不同類型環境審計的要求,并保證其能夠隨著環境審計類型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呈現出動態調整趨勢。從這個角度講,基于循環經濟的環境審計就應該構建一個與層次直接相關的動態性的目標體系。2.在可預見的將來,環境審計都將具有實際運用性,都會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發展起到指導和引導作用。因此,環境審計目標的制定(尤其是較高層次環境審計目標的制定)不但要對環境審計中的環境政策審計和環境資金審計予以重點考慮,還要對環境績效審計加以關注。在制定環境審計目標時,不僅要考慮審計目標是否適用于當前的環境審計類型,還要考慮目標是否適用于將來經濟環境的變化,以滿足審計目標變化的訴求。
(三)循環經濟下環境審計的本質要求
在循環經濟模式下,以管理層受托為基礎的環境保護與管理責任具有了新內涵,除了要求管理層嚴格遵守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等原則外,還要在微觀層面上進一步節約降耗,最大限度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以實現減量化。同時,要對生產環節中產生的廢棄物加以綜合利用,并使之延伸到廢舊物資回收與再利用的環節;按照資源條件與產業進行布局,充分延長與拓寬生產環節,以實現產業間的共生與耦合。而在宏觀層面上,要充分調整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把循環經濟理念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各環節滲透,以此構建與完善循環經濟體系。這樣一來,環境審計就必須體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尤其在面對人口數量增加、環境污染加劇以及生態蛻變之不可逆形勢,審計人員更應該及時更新觀念,本著提高人類福祉的意愿,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加以客觀研判和評價,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和環境質量的提升。
(四)循環經濟下環境審計的目標分析
隨著環境質量問題的不斷涌現,加之審計工作范圍的不斷擴展,環境審計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并呈現出了不同特征,單純的環境績效審計與項目審計已經很難概括這一事實,其具體項目與審計范圍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比如:對廢棄物審計的目標并不在于廢棄物的產生過程或產生環節,而是要直接表述為如何加以處置,使之符合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在審計過程中,要考慮廢棄物的可塑性,即能否將其最小化、再循環或者最終消除,只有這樣,才能使經濟環境與廢棄物之間完成交換,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當然,環境審計還要考慮在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存在和使用的能源的規模,要對能源的使用情況進行細致和長期的核查,以發現何種資源被浪費,何種能源被循環使用,何種動力來自于循環經濟,何種能源具有潛在的節約性等。
二、新時期環境審計與循環經濟共同發展機制的構建
經驗表明,環境審計具有顯著的影響力與較強的敏感性,從審計計劃實施一直到審計報告完成,都要選擇適當的審計方法,通過收集嚴密的證據,最終為完善環境審計機制出具客觀公正的審計報告,以此實現環境管理的效益審計目標。在新時期,無論是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是生態環境的維持和進步,都需要全社會為此傾注更多的關注,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進步提供更多充足的動力。而為了實現這一點,本文認為,需要構建循環經濟與環境審計的互動機制,通過完善環境審計的程序、深化環境審計的內容、明確規范環境審計的方法,加強審計監控,構建環境審計指標體系,拓寬環境審計的途徑。
(一)明確規范環境審計方法,加強審計監控
長期以來,我國環境保護資金中有相當比例來源于國家投入,國家在公益性環境建設方面投入巨大。而為了保證國家在環保項目的資金投入更加可靠和高效,需要依照環境審計報告使用者所關注的重點與項目管理的內容、特點等對審計方法進行設計和選擇,以體現環境保護規劃的科學性和前瞻性,使環境保護資金能夠真正地落實到位,達到應有的使用效果。比如:環境審計要借助對審計企業開出的環境報告,對環境污染的嚴重程度進行審查,對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損失進行評估,如果審查企業未能體現經濟節約與對能源的高效率使用,低效運用受托環境資源,就要公布其環境審計結果,構建其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促進經濟社會的高效運行。
(二)構建環境審計指標體系,拓寬環境審計的途徑
大量環境審計實踐表明,環境設計評價體系的創新和完善能夠決定環境審計的進步方向。因此,在循環經濟視角下實施環境審計需要考慮審計工作的合規性、財務審計和績效審計三個方面,并以此為基礎,構建環境審計指標體系,拓寬環境審計途徑。為此,在開展環境審計時,要明確可以量化的指標,提高操作便利性;在環境績效審計方面,要考慮其不確定性的影響,給予更多關注,降低操作難度。此外,在環境績效審計環節中,要對被審單位或項目的環境管理活動進行綜合性和系統性的審查,全面評估環境管理的現狀與潛力,以提出能夠改善環境管理和提高環境管理績效的建議和意見,完善審計活動,提高審計績效。
(三)完善環境審計的程序,確定審計對象的環境狀況
為了構建循環經濟與環境審計之間的互動機制,促進環境審計事業的發展和進步,需要完善環境審計的程序,確定審計對象的環境狀況。為此,需要明確審計項目中的環境因素,對環境產生或可能產生的重大影響加以研判;依據相關法規和規范,對環境管理行為予以評價,以此規范環境審計程序。此外,還要對審計對象的環境問題加以調查,并及時反饋信息,以此掌握審計對象的環境管理運行條件,在收集到相關證據之后,確定環境問題和產生影響的嚴重程度。當然,在環境審計的基本程序中,還要進一步提高環境審計的信息披露質量,讓社會公眾和審計組織能夠全面獲知企業消耗資源的數量和規模、影響環境的合法性和環境保護信息的真實性等。
(四)深化環境審計內容
在完成了環境初步審計后,要進一步搜集相關審計證據,運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審計前后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以完成對環境審計程序的測試與檢驗。這樣一來,初步審計結果將得到確認,審計結果也相對可靠和有效。此時,應進一步深化環境審計內容,對資源消耗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對那些影響環境計量方法和標準的選擇進行綜合分析,同時,要對環境資本、環境資產、環境成本和費用以及環境效益計量的準確性與完備性進行全面審核,以保證環境披露的真實性與合法性。比如:在實際操作中,要對與環境相關的信息予以強制性披露,對環境污染恢復和修復的處理成本要嚴格審核,看其是否符合國家環境標準。
三、結束語
環境審計勢必以循環經濟為背景,在合規審計和財務審計的基礎上,優化環境審計過程和效果,使循環經濟也能夠參與其中,通過轉變經濟管理理念完成審計體制的創新,使之最終成為體制創新的先行力量。
循環經濟理論論文范文二:循環經濟內涵及有關理論問題探討
1中國循環經濟內涵容
1.1定位問題
循環經濟理念的出現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縱觀世界以及中國的發展全局,循環經濟的提出,主要是為了緩解生態系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嚴重矛盾,最后能夠徹底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因為現階段,資源環境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已經產生了很大的阻礙,而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對我國的生態環境也產生了致命的破壞,基于此,我國的循環經濟應該是二維定位,換言之,就是生態環境以及經濟增長。有些學者在對中國循環經濟進行定位時,認為應該進行三維定位,這實際上只是二維定位的一種延伸,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添加了社會進步。筆者認為延伸之后的理念并沒有實際的意義,因為三維定位包含自二維之中,簡單的定位容易使人理解,同時也能夠反映出現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矛盾。
1.2外延問題
因為上述定位的問題,使得中國循環經濟理念的最明顯的外延就是經濟,而循環是其最明顯的特征。這里所指的經濟,不僅僅單純的包含經濟活動,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模式。站在經濟學角度來說,經濟活動,主要包含了兩項內容,一是社會生產,二是社會再生產活動,具體的劃分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生產、交換、流通以及消費等環節。這實際上就是中國循環經濟的外延。按照給國外的社會經濟發展經驗,我國的循環經濟外延應該注重生產、消費,如果站在產業劃分來考慮這個問題,無論是交換,還是流通都可以看作是消費領域的范疇,同時也可以看作是生產領域范疇。
1.3表征問題
所謂的循環經濟主要是使用低資源獲得高經濟產出,而且在這一過程只有少量的污染,這與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差別非常大。但是這并不能作為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之間的最大的差別,因為有很多方式可以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如果要闡釋循環經濟的內涵,其必須要有獨特的表征。
1.4根本性特征
傳統的經濟學強調的是線性物質流動方式,其顯著的特征是資源、產品、廢物,但是循環經濟卻有很大的不同,其是循環模式,即資源、產品、再利用等。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物質閉路循環方式的說法。閉路循環是相對的,分系統的大小而論,開放是絕對的。例如,整個地球物理大循環是閉路的,但企業、行業、甚至一個國家和區域都不可能實現物質閉路循環,是開放的。這就是日本現在開始研究物質國際大循環體系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有些物質如溶劑和涂料是無法進入循環利用過程的。另外,從技術經濟可行性來看,現階段不可能完全將所有的廢物進行成本有效地再利用,甚至也不具備這樣的技術,總會有廢物要最終排向生態系統,這就需要無害化處置技術。
2中國循環經濟有關理論問題
我國尚處以重化工為特征的工業化中期階段。從整個發展過程看,壓縮型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使我國在較低發展階段,遇到了發達國家未曾遇到的復合型生態環境問題。盡管我國為解決這一問題持續努力了30多年,但生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直接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國環境保護戰略思想一直與時俱進,正在由末端治理向源頭和過程控制轉變,由單一措施向綜合措施轉變,由單純的環境保護向環境與經濟相融合和協調發展轉變,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在環境與經濟雙贏發展方面取得了許多實質性的進展,積累了好的戰略政策和實踐經驗。因此,在我國環境保護戰略思想發生重大轉變的過程中,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借鑒相關國際經驗,我國環保屆率先倡導發展循環經濟,力圖尋求新的發展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復合型環境問題。所以,我國有關循環經濟的實踐探索必然從企業清潔生產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起步,走了一條與德日等國循環經濟起源于消費領域廢棄物問題的不同道路。第二,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遇到了空前的資源和環境瓶頸約束的大背景下,循環經濟肩負著解決資源環境瓶頸問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歷史重任。以上兩個動因和背景決定了我國的循環經濟必然從一開始就是涉及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范圍廣、層次高、內涵豐富的實踐活動。當然,從所追求的目標和發達國家在生產領域的技術經濟與生態效率的先進性看,我國與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的內涵并不是本質上的差異,只是實踐的側重點和時間序列不同而已,而且,從德日循環經濟發展的趨勢看,有較明顯的趨同性。
循環經濟是目前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現在而言,循環經濟的研究方向為:如何將“廢物”變廢為寶;同類產品的頻繁交易產生的浪費問題;生產過剩和過度消費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本文將針對三個方向進行了研究探討。
關鍵詞:
循環經濟;廢物;浪費;生產過剩;過度消費
引言
1960年以來,循環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在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循環經濟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文獻接踵而來。但是,循環經濟的各項理論仍比較分散,沒有同意的定位和框架。本文主要從下述方面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評價。最后對循環經濟的未來進行探索。
一、循環經濟的研究概況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是“宇宙飛船經濟”但是他的概念是由Prarce提出的,20世紀末循環經濟被引入到中國,之后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循環經濟已經擴展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然而,循環經濟作為一門學科還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
二、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外延
已有研究表明,循環經濟是針對傳統經濟而言的,循環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的本質特征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以這種本質作為循環經濟的起點進行分析的話,可以理解循環經濟的內涵就是資源循環利用。但是,這并不是唯一的定義,到目前為止其定義比較權威的已經超過了十種,中國學術界對循環經濟的理解各執己見,至今無法統一。這就說明學術界也沒有統一的研究主線。既然如此,循環經濟的研究核心到底是什么呢?實際上,資源加工成產品,產品報廢成了廢物與資源加工成產品,產品在進行利用形成再生資源的根本區別只是對“廢物”觀念不同罷了。第二者的循環本質是廢物資源化,循環模式的核心在于把廢物看成資源,這是從全局的視角看待資源問題。廢物資源化就是變廢為寶。這個過程前期需要的政府的干預。并不是所有的廢物都可以變廢為寶。這要需要三個條件。第一,廢物要具有其發揮的作用;第二,廢物能夠具有其研發的意義即科研發性;第三經濟行為主體可以從其獲得利益。利用“廢物”的時候要合法,只有擁有了“廢物”才能夠合理的開發研究,因此合法便是利用的前提,擁有研究技術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在變廢為寶這個過程中,這三個條件很難都具備,這時需要依靠當地政府的干預以及人脈關系,從而推進“廢物”的開發利用。上訴模式季節為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這種物質循環模式。在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假定的是一種理想的經濟狀態,但是“廢物”具有不穩定性,這就使得這種理想的研究模式具有不確定性。事物的本態是研究的核心,要通過對事物的本真形態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循環經濟的起源源自于Building的“宇宙飛船經濟”,這個理論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使得資源在宇宙飛船上得到可持續的利用。這個理論也是理想狀態下的。同樣的,富貴的人會想到慢慢的來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貧窮的就是努力的解決溫飽。這些例子都是為了說明,各種行為主體之間的差異性??赡芤粋€個體的保護,而另一個個體在嚴重的破壞。要注重經濟行為主體的多樣性,保持主體間的差異和資源節約效果的平衡。通過以上可以看出,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的重點內容包括了分析單個和多個經濟行為主體,對整體的資源進行的衡量,進而推斷出資源的高效利用、循環利用、以及防止生產過剩和過度消費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個重要的途徑。最初的循環經濟的思想來源于外國,“宇宙飛船經濟”思想,它和新古典經濟學的思想表達恰恰相反?!坝钪骘w船經濟”所支持的就是資源的循環利用,他們對這個才有特別積極的態度。而新古典經濟學,把事物本身都看成了悲觀的存在著,他們悲觀的面對了循環經濟的治理。上述懂循環經濟的內涵進行了分析,循環經濟是利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行的一項活動。同時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是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循環經濟不同于傳統的經濟模式,它們的區別就在于在資源的判斷標準不同。傳統的經濟模式就是發揮其現有的貨幣價值而循環經濟注重于資源的有效和合理利用,最優化的發揮其社會價值和環保價值??傮w上可以看出,循環經濟的核心就是“經濟”,其關系到了經濟行為主體的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循環經濟是一種最優化的狀態,是人們所追求的能夠合理利用資源滿足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的最優配置和利用的最大化。所以在進行循環經濟的同時要考慮經濟行為主體資源的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梢?,循環經濟的研究主體包括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
三、總結
通過對全文的了解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第一。循環經濟理論呈現“漂移狀態”,學者們各持己見,一直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循環經濟也面臨著“破碎困境”,循環經濟隨時可能會破碎。第二,經濟如何成功的實現轉型的根本在于是否建立了廢物資源化機制,沒有建立廢物資源化機制就會使得不同的經濟行為主體在制造廢物和利用廢物之間的選擇不一致,這將會大大阻礙全球經濟成功轉型。第三,循環經濟理論關注的不變主題是資源效用,循環經濟理論研究必須堅持的準則是資源效用的最大化和最優配置。第四,合理控制規模,學會創新,加強制度設計,是成功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基本戰略。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模式是233145模式。第五,以生態效率為核心的方法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加以改進。要使循環經濟理論更加完善,更加系統,以后需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①產品交易買賣將會產生資源浪費問題,需針對這種問題進行研究并找到治理辦法。②加強對如何形成廢物資源化進行研究。③加強對物質效率的定量計算進行研究。④產品生產過多過剩和人們過度的消費將會產生的資源浪費問題,加強對這種問題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并找到治理的辦法。⑤加強對資源效用的度量標準研究,和如何用數學表達和制度設計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曲格平.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的大趨勢[J].當代生態農業,2002(Z1).
[2]曲格平.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的大趨勢[J].當代生態農業,2002(Z1).
[3]楊華峰,張華玲.論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09).
循環經濟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萌芽之后,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和實踐,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循環經濟理論包括:概念、特征、原則、規律、模式和管理等內容。所謂循環經濟,“就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種經濟要素在經濟運行中按照閉路反饋式循環方式運行,運動中的物質能量梯次使用,逐步減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環經濟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就是在生產和服務進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則,“就是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長產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資源化原則,就是最大限度地將生產和消費中的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在3R原則的規制下循環經濟運動表現出五種規律性:自然生態式的閉路反饋循環規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轉化規律;廢棄物向新資源轉化規律;循環價值遞增規律;循環效應延展規律等。
循環經濟按照“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運行模式進行閉路反饋式循環運動,構成循環經濟運行程序鏈。在這種鏈式循環中傳遞著物質、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種形式的運動。循環經濟在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上的運動就形成了循環經濟的整體形態。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是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統一,通過“低消耗、低排放、高效應”途徑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于循環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因此,也形成一種個性化的評價指標和方法,
用來評價和檢測循環經濟效果(見表1)。循環經濟的管理以矩陣循環管理為主,力求做到標準化、標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規制化。
循環經濟理論的細化
循環經濟理論在向實踐轉化中需要一個理論充實和與實踐對接的過程,就是將其理論內容及其對象分解、擴充和對應具體化,即理論細化。循環經濟理論細化包括對經濟基礎和核心內容兩個方面的細化。
(一)循環經濟理論的經濟基礎細化
循環經濟是改造社會經濟的一種形式,社會經濟形態是循環經濟的經濟基礎。社會經濟形態的細化:
一是產業結構細化。產業分類有三次產業、四次產業等方法。四次產業分類法將產業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和信息業。我國產業按照中國國家標準局編制和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分為16個門類,92個大類,300多個中類和更多的小類。16個產業門類是:農業、林業、漁業;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地質勘查業和水利管理;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其他行業。這些產業門類都能構建循環經濟模式。
二是經濟領域細化。經濟領域是根據社會經濟的職能性質劃分的經濟類型,其中包括生產、服務、消費和管理等四個經濟領域。在這四個細化領域中同樣可以構建循環經濟。
三是經濟區域細化。經濟區域是經濟活動的社會平臺,分為三個層面:企業—企業內部自成系統的經濟循環形成小循環;區域—局部地域和關聯行業內的循環經濟的有機組合形成中循環;社會—無數企業和地區的合理組合或者小循環和中循環的有機連結形成社會一體化大循環。
四是企業經濟細化。企業經濟是社會經濟的基本構件,從企業經濟構成要素及其運動分析,企業經濟包括資本、資金、物資、設備、技術、工藝、人才、信息、生產、運營、管理和項目開發等要素及其運動摸式。資本運行模式:G—W—G’;資金運行模式:貨幣資金—材料設備資金—產品資金—貨幣資金;物資運行模式:材料—加工—產品—廢棄物;設備運行模式:購置—安裝—運行—報廢;技術運行模式:開發—采集—運用—廢棄;工藝運行模式:編制—采集—運用—廢棄;人才運行模式:開發—采集—運用—閑置—流失;信息運行模式:采集—輸入—處理—輸出;生產運行模式:材料—加工—產品—廢次品;運營運行模式:供—產—銷;管理運行模式:建制—執行—調整—廢止;項目開發運行模式:設計—構建—運營—調整—終止等,這些企業經濟構成要素及其運行模式也一樣可以構建企業循環經濟。總之,從以上四個方面對循環經濟理論的經濟基礎的細化分析,為構建循環經濟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對象和路徑選擇。
(二)循環經濟理論的核心內容細化
3R原則細化。3R原則的內容是“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減量化原則要求對物質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經濟活動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產出大。再利用原則要求對資源材料、技術工藝、人才、產品、功能、信息、運營管理和廢棄物再利用等進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處理。資源化原則要求對可再利用的資源材料、技術工藝、人才、產品、功能、信息、運營管理和廢棄物等盡可能轉化成新的經濟資源。
運行模式細化。循環經濟的運行是“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路反饋式循環模式框架。資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會經濟中的所有投入;產品是對資源的處理結果;廢棄物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剩余、殘損、閑置、遺棄、排放和喪失功能而廢棄的物品;再生資源是廢棄物經過資源化處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資源。這種新資源反饋式進入循環經濟運行模式構架中再循環流動,從而形成不斷地經濟循環活動。
循環物流細化。循環運動的本質是物質運動,其中包括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種流動形式。物質流指有形物質的流動,如物資、材料、能源、資金、設備、辦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無形物質傳遞,如數量、質量、功能、作用和效應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環過程中的知識和“知識差”的傳遞,如知識經驗、科學文化、技能技術、工藝設計、規劃指令、市場動態和管理規制等。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環經濟形態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范疇,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全面、系統地在社會各產業、各領域、各區域和各企業實現了經濟循環運動,才能構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世界的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理論的實踐對接
(一)對接原則
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對接的原則:一是系統原則。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構建和運行中必須系統組合,協調運作。二是對應原則。首先是經濟理論對應經濟實踐,切實著手對現實經濟的改造。其次是循環經濟原理與經濟產業、領域、層面和區域的對應,構建不同類型的經濟循環。最后是循環經濟運行模式與生產消費流程的對應,框架設計和構建生產消費流程中的“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運行模式,并按照這種模式運行。三是規制原則。循環經濟理論也是一種規制,運用循環經濟的理論原則規制社會經濟的循環運行。四是激勵原則。循環經濟是一種長效經濟,必須建立激勵機制,才能保證循環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對接方式
循環經濟理論的對接方式,分為三種:一是全面對接,指一個地區和國家的各產業、各領域、各區域和所有企業全面、系統地按照循環經濟理論構建和運行社會經濟;二是全程對接,經濟活動從設計、構建、運營和管理的全過程都按照循環經濟的理論原理進行規制構建和規范運作;三是分解對接,因循環經濟實踐對象的環境、條件和戰略需求的差異而形成的差異性對接,但總的要求是總體設計,分步實施,最終全面落實。
(三)對接戰略
發展循環經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戰略性,這種戰略性就決定了循環經濟理論的對接戰略選擇,一是因勢戰略。根據構建主體的狀況、環境、條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勢而動地發展循環經濟。二是功利戰略。通過誘發構建主體的功利需求引導和推動發展循環經濟。三是互促戰略。通過示范、功利和激勵形成競爭格局,引導和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循環經濟理論的規制
循環經濟理論既是一種范式,也是一種規則,具有一定的約束性,這是循環經濟理論的社會功能之一。循環經濟理論的規制性有兩個特點:一是范式性;二是約束性。范式性是通過整合認識,制作規范,構建范例,引導和規范循環經濟的發展。約束性是采取法規、政令、懲戒等手段強行推動和管制循環經濟正常發展。循環經濟理論的規制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理論導向。即通過理論傳導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環經濟理論成為社會意識、公共理念。二是規范供給。即提供可借鑒和仿效的理論規范和實踐示范并進行指導和咨詢服務。三是制約管理。即通過組織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規范和制約循環經濟運行,發揮循環經濟理論的管理職能。
綜上所述,循環經濟理論是目前世界各國經濟形式的最佳選擇。這種理論要轉變為經濟現實,除了本身應當具備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為循環經濟具有“設計經濟”的特點,要求理論系統應當較為系統和完善,理論對應較為具體,因此,循環經濟理論的細化和對接就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構建和發展經濟循環成為切實可行而有效的社會經濟活動,從而促進循環經濟廣泛而深入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冰冰,于傳利,宮國靖.循環經濟企業運行與管理[M].企業出版社,2005
2.張揚等.循環經濟概論[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水.產業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循環經濟;模型;資源;效益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3-0025-02
1 循環經濟模型的構建
1.1 模型的結構及假設
發展循環經濟旨在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而不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是兩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系統:一方面,環境系統向經濟系統提供所需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面,自然資源進入經濟系統中,經過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處理等環節之后又將廢棄物排向環境系統。為了分析方便起見,我們假設循環經濟系統中只存在三種經濟主體,即生產企業、消費者以及廢棄物處理中心。環境系統向產品生產企業提供的資源價格并不是不變的,而是隨著使用量的增加而逐步上漲的。企業能夠供給的產品由兩部分構成:利用資源生產的產品和回收再利用的舊產品,二者在滿足消費需求方面是沒有差別的,并且產品市場總是出清狀態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廢棄物,這些廢棄物不是直接排向周圍的環境,而是首先進入廢棄物處理中心進行加工處理,然后再次以資源的形式返回到企業之中,加以重復利用,其中不能資源化的部分經過無害化處理之后才能排向環境。消費者在購入產品進行消費的過程中雖然也會產生廢棄物,但是這種廢棄物的量相對于企業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的量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因此,可以將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忽略不計。
1.2 模型的主要經濟參數及其關系
為了表示資源價格隨著使用量的增加而上漲這一趨勢,假定它們之間存在如下的線性關系:
Pr=a=bQr其中:Pr為單位資源價格;Qr為資源使用量;a為常數項,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基準價格,并且有a0;b是資源價格對資源使用量的敏感系數,當某種資源稀缺,那么b的取值就會越大,并且有b0。企業能夠供給的產品總量為Q。生產單位產品消耗資源量為qr,并且會產生qw的廢棄物。單位廢棄物進廢棄物處理中心的處理成本為cw,而廢棄物經過處理之后能夠轉化為資源的比例即資源化率為α(α≥0)。產品經過消費之后,以舊產品的形式進入廢棄物處理中心,舊產品回收率為β(β≥0)。舊產品回收處理過程中,實際上包括兩部分的成本:一是回收成本,二是加工處理成本,為方便起見,這里假設單位舊產品回收處理成本為cr。
2 循環經濟模型的分析
2.1 模型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
本節主要運用循環經濟理論模型對循環經濟系統效益進行分析,旨在找出影響循環經濟系統效益的關鍵要素。由于循環經濟與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這種聯系與區別在效益、成本方面表現為:首先,循環經濟除了具有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經濟效益(如企業的利潤,消費者消費產品獲得的效用等)之外,在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方面還會產生一定的效益。盡管如此,但是由于循環經濟產生的生態環境效益難以準確衡量,而且我們的分析框架限定在循環經濟這一系統之中,因此在具體的分析過程中只考慮循環經濟系統內部的效益。其次,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額外的成本,如廢棄物處理成本、舊產品回收處理成本等。如果考慮發展循環經濟的所有效益和成本(包括一般的經濟效益、成本與發展循環經濟所帶來的特殊的經濟效益、成本),那么就會使得分析過程顯得的十分繁雜,但實際上這樣做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我們可以運用“邊際分析”的思想方法,只考慮發展循環經濟所帶來的“邊際”效益和成本,并對其加以分析。接下來的模型分析主要就是遵循“邊際分析”這一思想展開的。
2.2 模型分析
(1)基本數量關系。從以上的模型構建中可以看出,企業產品的供給量Q來源于兩個部分:一是回收利用的舊產品,其值為βQ,二是利用資源生產出的產品,其值為(1-β)Q。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量為:qw(1-β)Q。由于廢棄物資源化率為α,因此廢棄物資源化的資源量為:αqw(1-β)Q。生產產品(1-β)Q需要的資源總量為qr(1-β)Q。從而新投入生產的資源量為:qr(1-β)Q-αqw(1-β)Q=(qr-αqw)(1-β)Q.
(2)循環經濟效益。發展循環經濟的成本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新投入資源成本、企業廢棄物處理成本以及舊產品回收處理成本。
新投入資源成本為:a(qr-αqw)(1-β)Q=b(qr-αqw)2(1-β)2Q2
企業廢棄物處理成本為:cwqw(1-β)Q
舊產品回收處理成本為:crβQ
廢棄物資源化效益為:aαqw(1-β)Q+bα2q2w(1-β)2Q2
舊產品回收效益為:aqrβQ+bβ2Q2qr2
循環經濟凈效益=廢棄物資源化效益+舊產品回收效益-新投入資源成本-企業廢棄物處理成本-舊產品回收處理成本,將以上各式代入、整理得循環經濟凈效益R為:
R=(2aαqw-cwqw-aqr)(1-β)Q+(aqr-cr)βQ
+2bαqrqw(1-β)2Q2-bqr2(1-β)Q2(1)
在接下來的表述中,如沒有特別說明,文中循環經濟效益均指“循環經濟凈效益R”。
2.3 循環經濟效益與有關參數之間的關系
2.3.1 循環經濟效益R與資源化率α的關系
求R對α的一階導數并令其大于零,同時求R對α的二階導數,通過此數學分析看出,循環經濟效益R與資源化率α之間的關系并不受廢棄物處理成本cw的影響,這一點與我們的直觀判斷似乎有所出入。事實上,在傳統的末端治理方式中,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也并不是直接排向環境的,也是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進行再處理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資源利用方面與傳統的線性模式最大的區別就是資源的循環利用,在廢棄物處理這一環節,主要表現為資源化率為α(α≥0)。因而,廢棄物處理成本cw,并不影響循環經濟效益R與資源化率α之間的關系。
2.3.2 循環經濟效益R與舊產品回收率β的關系
求R對β的一階導數并令其大于零,得出β大于某一確定的數值假定為β0,同時求R對β的二階導數,得出其結果大于零。通過此數學分析表明:當舊產品回收率β滿足β等于β0的條件時,那么舊產品回收率β的提高是有利于循環經濟效益R的增加;反之,則使循環經濟效益R減少。同時依據R對β的二階導數大于零的結果可以看出,當R等于β的條件成立時,循環經濟效益R不僅隨著舊產品回收率β的提高而增加,并且這種增加的程度也是越來越顯著。
2.3.3 循環經濟效益R與單位產品消耗資源量qr的關系
求R對qr的一階導數并令其小于零,得出qr大于某一確定的數值假定為q0,同時求R對qr的二階導數,得出其結果小于零。通過此數學分析表明,當qr小于q0時,則有循環經濟效益R對單位產品消耗資源量qr的一階導數大于零,即循環經濟效益R與單位產品消耗資源量qr之間是同向變動關系。這意味著在其他參數不變的情況下,為了增加循環經濟效益R就必須提高單位產品消耗資源量qr,直到qr提高到與q0相等時為止。事實上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任何產品的生產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資源,即使科技再發達也有一個單位產品消耗資源量的下限,實際生產中單位產品資源消耗量只能是在這個下限以上,而不可能低于這個下限。因而,在一般情況下,單位產品消耗資源量qr的降低是有利于循環經濟效益R的增加的。
3 研究結論
綜合以上研究結論,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要努力做到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減少資源的使用量,在模型中表現為降低單位產品消耗資源量qr;二是盡可能的對舊產品加以回收利用,在模型中表現為提高舊產品回收率β;三是盡可能的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加以資源化、重復利用,在模型中表現為提高資源化率α。由此可見,以上所構建的循環經濟理論模型及其分析結論正好證明了循環經濟的三個原則即減量化、再使用、資源化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所具有的極其重要的意義及其具體實施所應采取的對策。
參考文獻
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聯合體的理論分析
分析工農業復合經濟聯合體的基本理論主要有兩個,一是SCP理論,二是循環經濟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的“結構—行為—績效”(SCP)最先由貝恩[3]提出。SCP理論分析外部環境、產業結構、企業行為、經營績效之間的相互關系,認為不同產業具有不同的規模經濟要求,因而它們具有不同的集中程度等市場結構特征;市場結構和企業行為相互影響并共同對績效產生影響;績效反過來又會對市場結構和企業行為產生動態影響。一些學者利用SCP理論分析我國農業產業。洪民榮[4]、丁華[5]和嘉蓉梅[6]等人提出,我國農業的市場結構具有行業集中度低、差別化小、進入壁壘低等特點,導致規模經濟無法充分發揮,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較高;農戶市場行為具有農民被動接受市場價格、農產品供給缺乏價格彈性、廣告品牌效應和技術創新能力受到制約的特點;農業績效則表現為農業供給能力穩步提高,但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農業收益處于低利潤率水平、農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下降、事農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等。因此,中國農業的優化目標是以“公司+基地+農戶”或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方式,構建組織程度更高的農業產業組織結構,從而提高農業行業集中度,促進農業規模經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農民增效、農戶增收。SCP理論解釋了產業組織與市場績效和企業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說明農業產業需向組織化程度更高的產業組織形式演變;但卻未能涵蓋產業組織與資源效率和環境改善之間的聯系。對此,循環經濟聯合體理論是一個補充。按照西方學者的分類,產業組織分為三大類,一是等級形式(Hierarchy)即大企業組織形式,二是純市場形式(puremarket)即無序小企業,三是網絡形式(network)即有序的小企業。三種類型都可以獲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效果,并使交易費用最小化[7]。循環經濟理論則提出循環經濟是一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技術經濟范式,將基于循環經濟技術范式的產業組織形式稱為“循環經濟聯合體”,這是一種實踐循環經濟運行方式而非線性經濟運行方式的產業組織形式,是謀求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雙贏目標的經濟實體和市場競爭實體。循環經濟聯合體以原料生產、加工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鏈為主線,形成穩定物質和能量投入產出的共生關系,充分實現一次資源能源和廢棄物的梯級循環利用;同時,按照主導產業鏈形成共享的專業的配套基礎設施,形成橫向的廢棄資源的回收利用鏈,使大規模的副產品或廢棄物得到集中處理。循環經濟聯合體產生兩種主要的效果。一是,通過大規模生產和聯合生產經銷,使循環經濟聯合體的主導產品、副產品及部分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均取得規模經濟性和范圍經濟性,節省生產、流通和交易成本。二是,通過循環利用資源和能源,在環境友好約束條件下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經濟效益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最小化[1]。SCP理論和循環經濟理論對構建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聯合體,形成組織程度更高、具備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橫貫產業鏈上下游、便于物質和能量循環利用的產業組織形式,提供了理論上的合理性。當然,嚴格意義上,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聯合體超越了循環經濟聯合體的上述構成??紤]到農業具有弱質特征、中國農業基礎薄弱,較多領域和環節需要政府補貼、生產經營管理分散、以及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關鍵技術尚需在經濟可行性和技術可行性方面得到突破等等制約因素,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聯合體不僅僅由相關產業鏈上以及共享循環基礎設施的經濟實體或市場競爭主體組成,在特定條件下其順利運行還必須納入地方政府、科研部門、金融機構等非經濟實體。
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聯合體的形態和組成
循環經濟聯合體在不同層面上的表現形態有所不同。在微觀層面上,出于資源效率、生產效率、成本收益和市場競爭力的考慮,從縱深和寬度同時延伸農業產業鏈,出現聯接農業原料生產、農產品加工、供應、市場服務、市場銷售的聯合型大型企業,在取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強抗經濟風險能力的同時,實現物質和能量的梯級和循環利用。在中觀層面上,形成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產業園。產業園由若干農產品生產、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等生產過程或生產加工技術相互關聯的企業集聚而成,形成資源共享、副產品互換互用,通過物質流或能量流的流動,使不同企業或生產過程之間實現物質和能量的梯級循環利用和廢棄物排放最小化;必要時出于經濟和資源效率的考慮共享廢棄物綜合利用和處理設施。在區域宏觀層面上,形成跨企業、跨行業、跨領域,產業共生、物質和能量大循環的循環經濟聯合體。其主要構成是農業生產者、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部門,另外還包括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和專業協會等其他利益相關者。區域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聯合體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其成員之間的通力合作。其中,政府的作用是利用農業支持、利稅政策、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促進外溢的農業利益返還農業,增強企業對農戶的帶動力;建設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基礎設施;開展農民技術和管理知識培訓;鼓勵企業研究開發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技術;促進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的形成;建立物質流和能量流信息交流平臺,使聯合體成員之間有條件實現物質與能量的互動。農戶是生產主體,也是勞動力和資金的投入者;農戶與聯合體的關系主要通過“訂單農業”、“公司+基地+農戶”等協議性的合作關系形成,以此為基礎參與聯合體的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分工??蒲袡C構是創新技術的研發者和提供者,作用是改進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技術水平和成本效益、開發適合當地條件綜合集成技術體系。企業既是原料采購者、種植者、養殖者、農產品加工者,又是農業廢棄物產生者和集中回收利用的處理者。企業與聯合體的關系通過供銷合同、“公司+基地+農戶”協議等形成。企業自身規模、技術水平、經營情況和市場競爭力對于工復合循環經濟的有效運行至關重要。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的合作關系,對于聯合體的穩定運行也至關重要。專業農業協會除了開展品牌營銷、開拓市場和規范市場秩序以外,還能緊密聯系農戶,使農戶聯合經營資源、統一組織生產加工,實現規?;I化、標準化生產,引導勞動力、資本、技術以及土地等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在聯合體之間,物質和能量沿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產業鏈方向流動,最終通過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又重新返回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鏈(具體組成和運作模式參見圖1)。在區域宏觀層面上,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聯合體的組織程度有緊湊型和松散型兩種。緊湊型的工農業復合循環經濟聯合體可能表現為以不同名義成立的聯合體組織,組織成員通過合同、協議和其他各種方式進行合作。松散型的循環經濟聯合體可能并不存在實名的聯合體組織,而是通過產業鏈關系和物質能量流關系,形成實際意義上的合作協同。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發展評價
一、引言
黨的十,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并列,提出“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被置于突出地位。十報告在論述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指出,要“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區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印發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統籌部署了“十三五”期間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兑巹潯分袑ⅰ巴苿友h發展”作為“以生態環境保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措施??梢姡h經濟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一環。在人類的所有經濟生產活動中,農業無疑是與自然環境關系最密切的,它是直接在一定自然環境條件下利用一定的自然資源開展生產活動。人類通過農業活動,與自然界形成了最廣泛最有生命活力的物質循環與能量交換關系,因此農業經濟循環發展的研究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循環經濟概述
1.概念。所謂循環經濟,即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它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在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的投入量和廢棄物排放量,使經濟系統和諧的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農業資源持續利用、農業清潔生產,使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得以統一。農業循環經濟將循環經濟理念引入農業生產過程中,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和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綜合應用。2.理論起源。美國經濟學家KennethE.Boulding于1962年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被看作是循環經濟理論的萌芽。Boulding受當時發射的宇宙飛船的啟發來分析地球經濟的發展,他認為飛船是一個孤立無援、與世隔絕的獨立系統,靠不斷消耗自身資源存在,最終它將因資源耗盡而毀滅。惟一使之延長壽命的方法就是要實現飛船內的資源循環,盡可能少地排出廢物。同理,地球經濟系統如同一艘宇宙飛船。盡管地球資源系統大得多,地球壽命也長得多,但是也只有實現對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地球才能得以長存。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RogerPerman等在其《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環經濟”(CircularEconomy)一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可持續性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而循環經濟模式兼顧了經濟發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因此發達國家逐漸開始把循環經濟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路徑和模式。3.國外農業循環經濟的提出。20世紀2、30年代,國外學者最先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70年代后,生態農業的發展引起世界各國廣泛的關注和實踐運用,相關學者指出設計良好的運行機制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目標;同時,農村基礎設施等硬性條件的完善和農業生產活動主體素質等軟條件的提升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關鍵。
三、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研究
我國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的研究起步較晚,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1.農業循環經濟內涵研究。闡述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和原則,論述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是這一研究的核心。例如:詳細論述了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我國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應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再思考四個原則;分析了循環經濟和農業發展的關系,論證了實現循環經濟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等。這一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介紹農業循環經濟,論證其發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多見于研究的早期。2.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這一研究在總結國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分析對我國的啟示,探索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例如:在總結美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基礎上,分析對中國的啟示,為促進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參考;在對德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成功經驗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促進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建議;介紹日本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多元共治”的基本模式,分析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啟示并提出政策建議等。這一研究得出的建議和發展模式都主要針對國家層次的農業,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研究不多。此外,它與上一研究一樣都主要是定性的研究。3.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研究。這一研究主要是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定量評價,并在此基礎上識別阻礙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因素,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方法論上。評價方法多采用指標評價法,如:運用BPEIR概念模型及特菲爾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江蘇省19年間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評價,發現影響江蘇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依次是資源減量投入、資源循環利用、經濟與社會發展、資源環境安全指標;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對2005年四川省21個城市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結果顯示甘孜州、雅安市以及資陽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攀枝花市發展水平最低;以綿陽市為例,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綿陽市及其所轄9個地區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定量評價,結果表明綿陽市2002-2012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而資源的減量化投入水平和資源安全水平是其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等。其次使用的較多的方法是能值分析法,如:將能值理論與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相結合對吉林省西部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1985~2004年期間,吉林省西部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能值投入和產出均呈明顯的增長趨勢,系統中物質循環利用及有效能值的轉化率明顯提高,種植業與畜牧業耦合程度有所增強,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趨勢得到明顯加強;用改進的能值分析方法對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的可持續發展程度進行評價,結果表明改進的能值分析方法對循環復合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更科學,并找到了可持續發展指數最高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對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境內的四墩子鄉農業系統進行能值分析,論證實施草地農業是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保障等。最后,其它方法,諸如生態足跡法等。例如:用DEA方法和生態足跡構建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評價的綜合指數,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大部分地區存在農藥化肥投入冗余、糧食單產不足以及農業生產的耕地足跡和牧草地足跡所占比重偏大等問題,并提出了提高該地農業投入產出率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綜上所述,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定量研究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近年比較常見,其與前兩個方面的研究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研究的理論體系。其主要研究方法多采用指標評價法,偶見能值分析法。不過,此研究多傾向于靜態研究,缺乏未來發展的預測研究,因此難以體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連續性、持續性和長期性。
四、結語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式,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一環。其理論研究源于國外“生態農業”的提出和發展,我國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內涵研究、發展模式研究以及發展評價研究。其中發展評價研究近年比較常見,但評價方法比較單一,多傾向于靜態研究,罕見預測研究,因此拓展方法論,體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是今后該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作者:楊羽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6(2):76-77.
[2]周柳.四川省農業循環經濟實證評價與障礙因素分析[J].山西農業科學,2016,44(9).
[3]JohnBCobb.Sustainability:Economics,Ecology,andJustice[M],Eugene,Oregon:Wipf&StockPublishers,2007:27-36.
[4]CheungSH,BeckJL.Bayesianmodelupdatingusinghybridmontecarlosimulationwithapplicationtostructuraldynamicmodelswithmanyuncertainparameters[J].JournalofEngineeringmechanics-Asce,2009,135(4):243-255.
[5]盧遠,王娟,陸賽.區域農業循環經濟能值評價的實證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16(2):482-487.
[6]于靜.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J].理論探索,2006第4期.
[7]史寶娟,趙國杰.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農業經濟運行的必然趨勢[J].中國農機化,2006年第4期.
[8]RogerPermn.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
[9]陶思源.德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成功經驗及啟示[J],世界農業,2013年第6期.
[10]何龍斌.美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2年第5期.
[11]劉佳奇.日本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及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5年第8期.
[12]馬其芳,黃賢金,張麗君,陳逸.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其障礙度診斷——以江蘇省13個市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13]潘安興,王芳.基于熵值法的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以四川省為例[J].農機化研究,2008(7):44-47.
[14]鐘珍梅,翁伯琦,黃勤樓,黃秀聲,陳鐘佃.基于能值理論的循環復合農業生態系統發展評價——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為例[J].生態學報,2012年18期.
[15]唐靜,林慧龍.草地農業的循環經濟特征分析[J].草業學報,2013,,22(1):16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