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0 07:23:50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類得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教育類學術期刊;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284-02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如今的學術載體、學術交流方式越來越多,國際上對于學術期刊的開放存取呼聲也越來越高,但是在中國,承擔學術交流的主要載體仍然是傳統紙質期刊。因此,本文所指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即紙質的教育類學術期刊,主要針對其面臨的問題和困境進行分析,并結合數字化發展趨勢,進一步思考其如何提升自身的優勢和競爭力。
一、教育類學術期刊存在的問題
1.品位參差,定位模糊
目前,中國的教育類學術期刊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主管主辦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報刊社;二是由高校主辦的期刊;三是從屬于各出版社的期刊。通過對這些教育期刊進行觀察研究,不難發現,這其中魚龍混雜,當然有一些高端的期刊,但也有不少期刊品位低下,有些幾乎就是靠高額的版面費來維持經營。
由于教育類學術期刊涉及的領域廣泛,學科門類龐雜,如從學段上就有學前、小學、中學、高等、成人等,從學科上則有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心理、技術等。這樣導致了不少教育期刊存在名稱相似、風格雷同、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即使是一些核心期刊,也存在欄目學科優勢不明顯、學科讀者定位不準的現象。僅以中學歷史學科為例,就有《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研究》、《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等期刊,從名稱上看,這些期刊極其相似,欄目設置上也大同小異。
2.影響力低,好稿匱乏
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功能本應在于傳播最新的教育信息動態和成功的教育經驗,研究熱點、焦點問題,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專業支持。但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教育界和學術界,不少教育期刊的功能只剩下發表評職稱論文了。即使在已經發表的論文中,也存在著選題炒冷飯、內容不知所云的狀況。有人這么打趣,“學術期刊上的文章只有兩個人會看,一個人是編輯,一個是作者。”雖然這樣的話有點言過其實,但是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偏低。
目前,有不少期刊設立了理事單位。應該說,理事單位對于支持期刊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期刊被理事單位“綁架”的狀況。比如,理事單位往往要求期刊為其發表一定數目的論文,這些“關系稿”良莠不齊(以差稿居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期刊的品質。
3.發行量少,渠道單一
教育類學術期刊由于受眾的特殊性,不像教輔期刊那樣市場需求大,因此發行的問題比較突出,具體表現為兩點:一是發行量少,往往一本期刊的期均發行量達到2萬就相當可觀了(因此,一號多刊的現象目前也成了行內公開的秘密,許多期刊頻頻推出新品種,以此增加總發行量);二是渠道單一,以郵局發行和自辦發行為主。為何出現這些問題,筆者認為,首先由于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受眾群體較小,主要由教育行政機構下屬的教研室研究人員、中小學教師、高等院校教育學院學者、研究生等構成,與教輔期刊面向廣大的學生群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其次,由于數字化出版的潮流,廣大教師進行科研創作時習慣于利用知網、維普等網絡文獻數據庫檢索文獻,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期刊發行量的萎縮。再次,期刊本身對于市場開發的重視不夠,在發行上習慣于依賴于上級主管部門以及舊有的渠道,很少主動去開發新渠道。最后,編輯的營銷意識不夠,學術期刊的編輯一般文化程度較高,性格也比較清高,往往不太愿意主動地“走”出去和市場進行直接接觸。
二、教育類學術期刊發展的對策
既然存在這么多的問題,那么,許多教育類學術期刊為什么依然能夠生存,而且似乎還生存得不錯?筆者認為,由于教育行業的從業人員眾多,且在評定職稱、晉升等方面都需要有論文作為支撐,因此,業內人士亟需大量的教育期刊來滿足其成果發表和出版需求,而現實中學術期刊數量并不是很多,因此造成了資源的稀缺,不少教師愿意(雖然也許并不情愿)繳納版面費來達到的需求。一些期刊正是鉆了這個空子,懶于開拓進取,在選題和發行上不愿意動腦筋,僅僅滿足于收取版面費來維持生存。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發展也是如此。目前,一個嚴峻的事實是,國際上對于學術論文開放存取的呼聲越來越高,雖然現在看來,對中國紙質類的學術期刊的沖擊還不夠明顯,但是正如數字出版是出版業的大勢所趨,開放存取也將是學術出版的大勢所趨。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植根于互聯網的開放存取運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在改變傳統的學術出版格局,甚至打破了行業限制。因此,不管是從近期還是從長遠來看,都必須加強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競爭力。具體有如下幾點建議:
1.以內容占據高地
目前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市場正處于群雄紛爭的時代,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內容是前提。眾所周知,“內容為王”,但目前走下坡路的教育類學術期刊無一不是內容出了問題。教育類學術期刊與經濟類、科技類等學術期刊的一個不同點是,時效性相對較弱。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教育類學術期刊不講究時效性。要想抓住受眾的眼球,內容必須做深做透,做到期期有亮點。具體做法有:抓住教育界當下的熱點,策劃專題稿件;針對有爭議的學術觀點,組織發起學術討論;介紹教育領域的新成果、新動向和新問題,并預測未來發展方向等等。以筆者所在的《教育研究與評論》期刊為例,其開辟了“熱點透視”欄目,對教育界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度剖析。比如小學語文界曾有一位特級教師提出了“高文低教”的教學理念,認為對于一些課文的主旨不該拔到特定的高度,而是要“接地氣”,以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教學。該刊的主編敏感地意識到這個話題值得進行討論,于是分別約請中學、小學的一線教師圍繞“高文低教”的主題,從“到底該不該高文低教”、“高文如何低教”等多個角度展開了討論,在業內反響較為熱烈。
2.以活動拉升人氣
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版流程中的發行、反饋環節將越來越得到關注。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編輯部不僅要出版教育學專業的雜志,還要把雜志的品牌優勢和良好聲譽滲透到各個相關領域,并從中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比如,通過不定期的主辦出版與學術講座、編輯出版與學術會議有關的專題刊物、召開作者和讀者等受眾群體的專題座談會等等。
仍以《教育研究與評論》為例,該刊成立于2009年,短短的五年內,積聚了大量的人氣,目前在江蘇省內的影響力頗高。除了堅持內容為王、保持品質外,舉辦活動也是該刊吸引人氣的一個重要法寶。比如,該雜志曾主辦了兩屆“蘇派語文教育論壇”,圍繞蘇派語文的特點,請名師開示范課,請名家做專題報告;論壇結束后,雜志特辟“本刊特稿”欄目,約請開示范課的教師撰文談談他們的教學設計和思路,同時也邀請聽課教師對于示范課進行解讀、點評。主辦這樣的活動,不僅使該編輯部獲得了社會效益,而且也贏得了經濟效益――每屆論壇都吸引了1 000多名的與會者,人員涵蓋了江蘇地區的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每次論壇舉辦過后,期刊的發行量和自由來稿量都有了一個明顯的上升。
除了舉辦論壇外,還可以通過開展論文寫作培訓課程來增加人氣,提高經濟效益。前文已經闡述過,目前有很多教師有的需求,但是不少人對于怎么撰寫論文并不了解,往往在沒有歸納目前研究現狀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閉門造車,東拼西湊,這樣的文章經不起推敲,對他們的教學也毫無幫助和啟發。編輯部可以通過開展論文寫作培訓課程,將學術規范、論文的寫作方式告知他們,以幫助其提高學術水平。
3.以新媒體推動發行
隨著微博、微信、社交網絡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不斷豐富,借助新媒體平臺的營銷開始嶄露頭角,不少期刊,特別是財經類和娛樂休閑類的期刊走在了前列,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發行營銷。比如,《三聯生活周刊》的官方微博在2014年1月22日,了一條關于年貨特刊的信息:“年貨真就是慢慢、細細地注入的一份心情。它是記憶的載體,故鄉的召喚,是各家各戶‘外婆的味道’、‘媽媽的味道’、‘故鄉的味道’,記憶中的味蕾總是情感的閘門,時時牽動著我們最敏感的那根心弦?!痹摋l微博被轉發了1 599次,被評論332次(截至2014年2月1日)。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很少學術期刊擁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賬號,其實教育類學術期刊也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發行營銷。在這過程中,編輯由于擁有作者資源(即微博“粉絲”)和熟悉刊物內容(即微博信息來源)的優勢,理應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本新刊即將推出之前,編輯可以在官方微博上發表新刊推薦、活動預告等信息,感興趣的“粉絲”看到后,就會做出轉發、回復、評論等各種反饋。由于微博的信息傳播是呈爆炸式的幾何級傳播,這樣就能夠以較低的營銷成本實現了較好的發行目的。
綜上所述,教育類學術期刊只要勇于迎接競爭,內容上求“新”求“深”,發行上搞“活”辦“廣”,就能辦出特色,創出品牌,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善恒.論教育期刊如何求得生存與發展[J].編輯之友,2006,(4).
關鍵詞:思想觀念 記憶積累 梳理 內化
我們經常會問這樣的問題:學生語文基礎差、運用能力弱的原因是什么?我認為歸根結底就是積累的問題。
積累,從大的方面說,它是我們學習最為重要的方法,尤其在語文學科,不僅僅是在復習階段,它貫穿于我們學習始終,甚至是終生的一個過程。從小的方面說,我們在高中階段,語文學科就基礎知識,識記背誦等,都需要不斷的積累鞏固。我們不可避免的要求學生要積累,不斷的背誦,反復的記憶,然后把我們記憶的內容運用到我們的試題中,這些都是積累。而學生因為懶惰、偏科等等原因,讓我們的工作收效甚微,該怎么讓我們的苦心不被辜負?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不一定完全解決問題,但也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
我在教學中,每次遇到不同的學生,我都會在課堂上先給他們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上大學時,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到我們學校上課――不論他的人品如何,但是他的英語真的讓我們大家很佩服――他說,他上大學的時候英語真的很不好,可以算是系里的倒數。怎么辦?每天去天臺上聽英語,大聲地朗讀出來,剛開始的時候真的是聽不懂錄音里的任何話,讀的文章也根本不懂什么意思。但三年以后的某一天,他突然發現錄音全能聽懂了,文章都能讀懂了。當時我覺得很神奇,也很羨慕,都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那樣?;剡^頭來我們想想,其實道理很簡單。這時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我要說的是:積累!
學生說積累,但是我們積累什么呢?背了那么多的古詩、名句、名篇……,最多在考試默寫詩詞的時候派上用場,他們所謂的背誦積累說到底都是一個功利的行為,讀書是為了得分。比如說什么文化熏陶,個人德修養,文學體驗,不是他們的目標。他們更看重這個功利性,那一旦一階段不能實現,他們就徹底放棄。
其實我們都知道,積累所帶來的提高,實際是一個知識的內化過程。表面學到的東西,需要時間的沉淀,不斷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揣摩,慢慢滲透到自己的心靈之中。才可能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甚至才可能有所創新。任何東西,你只有體驗了,才能知道其中的滋味。但是這些道理誰都會說,可是卻難以真的記在心里,真正在實踐它?,F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學生也更加急功近利,想要看到的是結果,而非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我覺得要讓學生有所變化,能真正堅持做到持之以恒,就必須先從改變他們急功近利的思想觀念開始。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在回答他們的時候,我都會在黑板上畫這樣一幅圖:
這里的每一條“――”都是我們積累的一部分,只有長時間的積累,才能跨過“ ”,登上另一級臺階,就是大家會發現自己變得比以前更加會用語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量變到質變”。橫線就是積累的過程,即量變,我們自己的力量在知識的階梯下顯得很渺小,所以要走過橫線,就是個漫長的積累過程,才能爬上豎線這個很高的障礙!所以在語文的學習積累中,我們絕對不能又要在一天兩天之中就能怎么樣,持之以恒,靜下心來讓知識不斷沉淀在你的體內,融成你的一個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積累所帶來的提高,實際是一個知識的內化過程。我覺得要讓學生有所變化,要讓學生學會積累,主動積累,能真正堅持做到持之以恒,就必須先從改變他們急功近利的思想觀念開始。即思想觀念是基礎,只有把根基打牢了,才能夠讓學生真正的領悟到積累的妙處!
改變思想觀念是第一步,然后我們的學生要怎樣做,才算是真正的積累呢?
我們在課堂上經常會做以下的事情:老師讓學生自己整理討論,在特定語境當中辨別見過的詞在句子、語段當中是什么意思!她實際上是在進行新舊的一種梳理,讓學生自發的“溫故知新”,歸納某詞有哪幾種用法,讓他去回憶,回顧自己學過的東西,這就是除了死記硬背等最低等的積累外,更高層次的積累,即自我梳理的過程。
積累所帶來的提高,實際是知識的內化過程,而作為積累的更高層次,梳理更是一種知識的心理內化過程。表面學到的東西,需要時間的沉淀,不斷用自己的已知去理解,揣摩,慢慢滲透到心靈之中。才可能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才可能有所創新。我們希望學生積累,強調記憶背誦的重要性,但是,學生積累的多了,就像專家說的,不論是頭腦當中的,還是記載本子上的等等,都有一個限度,當積累的知識達到一定限度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那些紛繁復雜的各類知識作一個條理性的“分類”,讓這些東西在自己的頭腦中不斷發酵。我說有積累才有可能創新,但是如果沒有梳理的話,你記住的東西也只能是像頭上亂蓬蓬的“鳥窩”,永遠也變不成“麻花辮”!用這個“梳”字真的把其內涵準確的表達出來了。
梳理的過程,在我看來,就是把積累的指示作一個明晰的判斷,知道這些東西是在什么時候使用,逐步逐步建構起來自己的認知領域,而且這個知識是具有學生個人主觀性的。是真正把顯性知識消化成隱性知識的一個重要過程。比如那堂整理古詩詞中關于芳草、流水等意象的課例片斷。學生的各種能力被充分的調動了起來:課前的準備是對這些意象的基本含義的積累,這是基礎;課堂上,這些積累在自己頭腦中或者筆記本中的東西,通過自己的分析討論,總結歸納,變成了一條一條明晰的線索,理論與實例的結合,更讓學生自己體會到了什么時候應該怎么樣去用這些意象。
1 課外閱讀勤于積累
博覽,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而在閱讀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已形成的聯系系統更為完整、嚴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閱讀課外還注意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讓學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料。我采取了以下兩方面的措施。
(1)選擇課外讀物
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目前尚在起步階段,一套完善的語文課外閱讀教材仍未問世,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也有必要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使其在讀中積累語言。我是從兩方面引導學生的:1)訂閱少兒刊報。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推薦了一些優秀的刊物讓學生自行訂閱,并組織學生交換閱讀。向學生推薦文質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2)結合教學需要,學校、班級開展主題活動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或組織學生到圖書館借閱。如,學了《赤壁之戰》后,可推薦閱讀自讀課本中的《游赤壁》,閱讀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等。這樣不僅能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也有利于語言的積累。
(2)教給閱讀方法
教材只是提供了例子,教師應通過教材的例子教會學生正確讀書的方法,激勵他們運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廣泛涉獵各種題材、各種體裁的課外讀物。如教給學生摘錄、歸類、整理的方法,教會學生讀時批注,讀后寫心得體會的方法。這樣的課外閱讀,才是真正的以讀促積累,長此以往,必定會讀有所獲。
魯迅先生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痹谡Z言積累中。教師要讓學生廣泛地觀察,大量地閱讀主動地積累,養成“采蜜”的好習慣。教師要不斷開辟語言積累的途徑,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使他們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語言倉庫。指導他們在閱讀中摘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成語格言、優美詩詞等,把生活學習、電影戲劇、報刊書籍、宣傳標語、電視廣播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記錄下來,廣擷博采課外語言,并在同學中進行傳閱交流,互相觀摩。這樣直接、間接的語言材料積累多了,學生寫文章就會語言豐富,表情達意就能揮灑自如。
2 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積累的方法
我們認為“授之一魚,只供一餐;授之一漁,可享一生”。科學、有效的讀書方法是提高課外閱讀的關鍵所在。對學生積極指導、認真實踐,逐步形成了以下課外閱讀積累的方法。
(1)美讀積累法
葉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讀稱為“美讀”,并指出,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在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所以,教師要注意引發學生在朗讀中動情、生情,自然而然地主動積累語言。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讀到自己特別欣賞的材料時美美地甚至是搖頭晃腦、舞足蹈地大聲讀出來。學生在聲情并茂的美讀中自然而然地記住了這些語言材料。
(2)背誦積累法
“背誦是積累知識、豐富語言材料的好方法。”首先是多動口,要求學生每天朗讀一定的課外讀物,同時某些篇段要求做到熟讀成誦。出聲朗讀能準確、完整地讀完作品的內容,試著讀出語氣,讀出感情,便有助于理解作品。如果背下來了課外閱讀材料中的好詞佳句、精彩段落,那學生語言倉庫中定會越來越豐富,學生要用時則“信手拈來”。接著我們還要教給學生防止遺忘的方法,告訴學生,讀到能背下來時不要停下來,應再讀幾遍,這樣才能記得牢。背誦后忘得最快的是開頭十幾天,因此,在熟讀成誦后隔三差五就要復習一下。
(3)摘錄積累法
俗話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睂W生在學習中會遇到一些他們認為有價值的內容或感興趣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有可能是其對作品的瞬間領悟和理解,需要及時記錄,以防稍縱即逝。這時候,用一支鉛筆圈、點、勾、畫、批、注就顯得尤為重要。每學期,我們應該要求學生準備一個摘抄本,用來摘抄他們喜歡的句子和詞語或記錄他們讀書時的體會感受。時間久了,學生就養成了隨手摘抄和記錄的好習慣,每當遇到好詞好句,都能及時記錄,做積累語言的有心人。寫作時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運用,而不用再擔心語句的枯燥無味了。
(4)剪貼積累法
論文關鍵詞:遷移;整合;聯想;拓展;頓悟
“凡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蹦撤N意義上說通過“教”就是要使學生達到布盧姆所提出的“為掌握而學”的遷移目的。所謂學習遷移,就是原有的認知結構在新條件下的重新建構,重新建構的過程中涉及知識的意義與應用范圍兩個方面,通過知識意義來促進對知識的應用。所以學生在閱讀寫作中能成功進行學習遷移是衡量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若通過知識之間的相關聯系和相互整合讓學生學會類比遷移,那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下面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類比遷移理論的具體運用。
一、縱橫采擷,整合文本
奧蘇伯爾研究發現:在學習新的知識點時,若提供的相同例證太少,學習遷移的效果就差。心理學的研究也說明,孤立的知識比較容易遺忘,系統化了的知識相對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對教材縱橫采擷,優化組合,進行橫向縱向的聯想類比,就可以提高原有起固定作用的知識點的清晰性和穩定度,從而使學習全過程保持積極的學習定勢,使學生提高解決相同類問題的能力。
蘇教版教材分冊次按單元縱向安排教學內容,所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統籌規劃”,要改變傳統的單篇教法,以單元為教學單位,將單元中的同類例子作比較分析,做到融會貫通;橫向分析各冊及各單元的聯系,必要時根據文體、風格等知識點的相近性對教材內容重新取舍組合,做到觸類旁通。
以必修五的“直面人生”單元為例,專題分為三個板塊:“生存選擇”、“真的猛士”和“苦難中的尊嚴”。三個板塊互相補充,層層深入,形成一個整體。本專題內涵可整合為正視人生的苦樂順逆,勇于面對生活的選擇和考驗;提取類比遷移的關鍵詞:苦難。所以我把必修一的第一單元內容也一起融入這個單元的教學設計?!吧孢€是毀滅”,史鐵生的苦難是可感的,但真正能做選擇的只能是他自己,哪怕他的母親也只能做一個默默的“旁觀者”,當然,最后史鐵生選擇了“直面人生”,而且成功叩開了寫作生涯的大門;底層的老藝術家貝爾曼先生的苦難是現實的,但在熏天的酒氣中,陰暗的潮氣中,生活還得繼續,但他選擇了一種壯烈的“毀滅”——用畢生的杰作挽救了年輕姑娘瓊珊的生命;既聾又啞,海倫凱勒的苦難是悲摧的,但她選擇了做生活中得“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而且走出了人生的精彩和輝煌。而勞倫斯筆下的“鳥啼”不正是受著苦難的蕓蕓眾生的寫照嗎?人生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不僅要面對死亡而且必須要承受死亡的一個苦難歷程,但鳥兒依舊高歌,我們的人生也得一路歌行!這樣通過已有的知識和這個專題內容的融合可以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相關聯想,拓展文本
這里我提倡語文教師必須做一只“獺”,一只“祭魚的獺”,做一只勤奮又挑剔、敏銳又靈活的獺。獺是一種喜歡吃魚的動物,在驚蟄時節,經常將所捕到的魚擺在岸上,古人覺得這情形很象是陳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稱為獺祭魚或獺祭。后來,有人用獺祭魚來比喻寫作上的喜歡翻書用典。據說李商隱作詩必大量地用典,每每將一大堆古籍擺至案頭,就如水獺祭魚。做一個語文老師就需要眾多的“魚”,來充實豐富并拓展我們的文本,且多多益善。至于如何“吃”,是整條魚生吞,還是啄兩口就棄之,這都不是很重要。關鍵是“有魚”你上課才會“有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掉書袋”,語文老師就是要把我們的“書袋”擺動起來,在“本”的基礎上展開相關聯想,使各種各樣的“魚”游入書袋,這樣才會信手拈來,有的放矢。通過老師對相關知識的的拓展,引導學生進行由此及彼的合理聯想,在短時間內快速建立知識之間的溝通與內在聯系,這無疑會起到加深對所學作品的理解,提高文學欣賞品位的作用。 轉貼于 譬如在講授上面“直面人生”專題時,我還不吝時間向學生詳細介紹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睹藗鳌酚韶惗喾?、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三人的傳記組成,三人的人生都充滿了種種艱難和挫折,但三人始終都未向命運低頭,直面人生,乃至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撓地抗爭著,最終分別在音樂、雕塑、文學方面成就了不朽的篇章。其實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在如今這個絕大多數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中三位巨人的生涯無疑是我們現代人的一面明鏡。羅曼·羅蘭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里,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也許這對我對學生都不啻為一種精神上的“洗禮”。
我們還學習了王蒙的《人生三境》,也許不是偉人的我們更多地處于“俗境”之中,但我們可以努力去奮斗使我們的人生變得“不俗”。另外,我還推薦了我自己很喜歡的兩本書:《飄》和《平凡的世界》,讓他們通過熟悉一些經典人物的經歷去認識到苦難的多樣化表現和思索人生的意義,并思考如何來走好自己的人生。
三、類比遷移,創新文本
類比遷移是對相關知識點作橫向縱向聯想和比較,把某一知識點的某種特性遷移、融合到另一知識點上去,或者從某一知識點升華出另外新的知識點,從而使新舊知識之間形成內在聯系,實現知識的系統化,以便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識點并在此基礎上成功遷移。所以在具體的閱讀、探究和寫作中,我們要在已知和新知之間架上橋梁,激活已知的知識點,來達到“頓悟”。用格式塔心理學家的觀點來講,遷移的關鍵就是學生頓悟兩種學習情境的共同關系,所以教學中要激活文本知識,啟發和激勵學生更快更準地找到“頓悟”的那個點。
如遲子建的《暮色中的炊煙》一文,其中有一考點是:文章記敘了一個俄羅斯老太太在中國的悲劇命運,為什么以“暮色中的炊煙”作標題?由“一個女人的悲劇命運”,相關聯想到《祝福》中的祥林嫂,激活已知文本做類比分析:本文開頭三段均重點描述暮色中的炊煙,又以暮色中的炊煙作結,中間俄羅斯老太太的死也是通過暮色中的炊煙來發現的;《祝?!放c之何其相似,始于祝福,結于祝福,文中又提到祝福。答案從遷移中至少可明確:“暮色中的炊煙”是本文的線索,暮色中的炊煙寧靜祥和的氛圍反襯了俄羅斯老太太的悲劇性。當然這個頓悟點可以是我們以前學過文本的主要內容,當然也可以是類似的時代背景、作者風格、寫作手法等等。
我們最好教會學生能“隱性地獺祭魚”,能活學活用,不生搬硬套,把自己的學習與現成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眼光要犀利獨到,胃液要豐富,要善于吸收消化,能化腐朽為神奇,用他人的思想印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味地拾人牙慧,這樣也就達到了遷移的上乘境界,學會了創新。如高考作文中,以“幸福生活與思維方式”一題,滿分作文《哀痛者與幸福者》就是由《紀念劉和珍君》一文演繹而來,“他人期望與自我認識”一題的滿分作文《獨上高樓》就選取莊子、李白、陶潛的歷史人物的故事闡釋了古人對生命價值的看法及對生命意義的追求,論述了古人張揚的個性。
積累的目的是提高語文素養。良好的語文素養是生活對人提出的要求,現代生活競爭力的增強越來越要求人們具備高水平的文化素質,同時,語言知識和能力又是語文考試一項重點內容。語文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將語言積累作為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環節,讀中積累、學中積累、說中積累、用中積累、課外閱讀中積累,使學生的語言素質達到應有的水平,這是語文教師的使命。
語言積累應包括:詞句的積累、古今中外文化常識的積累、廣博的課外知識積累、典范文章積累等。
語言積累教學的常用方法:
1、抓好課內外閱讀,在博覽中積累
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每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
首先要重視對課內典范語言的積累。熟讀和內化典范語言是完成語言積累的捷徑。在課內要通過朗讀、誦讀、賞讀、熟讀、背誦,使學生對課文的語言達到熟記在心,在“讀”中感悟到作品語言的內涵,把別人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為此,教師要加強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使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勾畫,勤作評注。自覺做到閱讀與思考相結合,在讀中積累,學中感悟。
其次,強化課外閱讀,豐富語言積累。博覽群書是許多文學上有造詣的作家、學者成功的捷徑。教師要幫助指導學生制定明確的課外閱讀目標,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自主閱讀的意識。如閱讀小說可采用瀏覽故事情節,細讀精彩片斷;讀詩歌重在濃情朗讀,背誦品味;讀散文在體驗中感悟,理解內在思想涵義。
2、強化熟讀背誦,在誦讀中積累語言
《教育心理學》指出:“在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的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不背誦是不會將規律的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學習和掌握語言,若能要做到運用時隨心所欲,得心應手,就必須對語言文字做多次重復,強化誦讀,細心咀嚼,用心體味。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的含義、使用規律、情味等在頭腦中扎根。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把握文章中心,指導學生加強對語言文字的品讀感悟,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讓學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將名言佳句、精妙語段化為己有。
3、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豐富語言的積累
新課程標準強調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墩Z文課程標準(試驗稿)》中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言的習得,需要大量的實際。積累是表達的基礎,而運用則能強化、深化、發展原有的積累。只有通過運用,才能真正使語言內化,完成語言知識的構建。
一是在練筆活動中積累語言。在練筆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已積累的信息的回憶、交流、篩選、提煉,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是更高層次的語言積累。重視學生的練筆,增加作文密度,讓學生在不斷運用語言中,激活自身的語言積淀,深化積累語言。
二是在看、聽、說的活動中積累語言。引導學生觀看的過程中記錄優美的好詞佳句;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聽到別人交談時流露出來的諺語、對聯和富有哲理的語言,要做好記錄,并且進行品位欣賞;加強學生說的訓練,讓學生把自己從影視和生活中積累的語言,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行交流,從交流中運用語言,豐富語言,提高鑒賞語言能力和運用語言能力。
語文課堂具體運用:
1、開展課前三分鐘活動
教師可利用講課前的三分鐘,開展一些積累語言的活動。比如三分鐘演講、介紹一本名著、背誦欣賞一首詩、評價一種社會熱點話題、聽一段名家朗誦等等。凡此種種,均可于有限三分鐘中獲得無限收獲,使學生的語言素質得到培養。
2、指導學生建立摘抄本
學生閱讀的是否有效取決于他讀后是否有積累,建立摘抄本對指導缺乏自學能力的學生是切實可行的方法,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進行摘抄,不單單是知識、語言的積累,也是思維、思想的訓練。當讀書進入一種境界時,他所獲得的又豈止是簡單的“摘抄”。
3、在語文閱讀課上明確語言的積累要求
每次閱讀,都讓學生同時摘抄好文好句,并于閱讀后寫出感想,適當時組織學生交流體會,堅持下去,學生進步迅速。
4、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生活是語言之泉,語言的活力在生活中張揚。無論是電視中的廣告節目,還是報刊雜志上的各種文章;無論是人民大眾的日常用語,還是名篇名著中的書面雅言,它們都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沃土。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取之于民”,最終還是要“用之于社會”的,奔馳在廣闊的生活原野中,語言之樹將永遠青翠。
5、讓學生堅持寫日記
寫日記將教會學生觀察生活、思考人生,寫日記將使學生鍛煉毅力、豐富語言,寫日記將讓學生留下生命成長的歡歌、低吟,寫日記將隨時積累、錘煉語言……日記是最有利于發揮語言價值的武器,是教師學生的良師益友,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見證,是童年的花、青春的詩、成年的哲理……
6、給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
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機會:①每周星期六的語文活動課,便讓它成為學生們表演的舞臺?;顒拥男问蕉喾N多樣,比如“詞句接力賽”、“美文欣賞會”、“朗誦擂臺賽”等。②在班上的學習園地中,我專門開辟了“讀書”專欄,其中設有 “知識角”等小欄目,發動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百科知識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學習,激發了他們課外閱讀的熱情。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語言積累
引言
初中是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的一個及其重要的階段,而語言的學習又是積累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語言不僅是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自我修養的手段之一,更是學生領悟中華文化的載體。豐富的語言積累是我國歷代學語文的優良傳統。
1.初中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的重要性
(1)語言積累是我國歷代學語文的優良傳統
我國古代私塾非常重視朗誦的記憶,認為只要多多的朗誦就會積累文字、句子,就能熟能生巧的應用這些文字、句子,因此,那時采用的是經驗式語文教學方式,并要求學生記住所學的知識。比如,我國古代的學生在熟練記憶、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書目后能熟練將之應用到文章的寫作中。因此,我國古代對語言積累的重視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還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2)當前語言教學的重要課題是語言積累
初中語文新課改明確提出了語言積累的教學任務,這就說明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語言積累,這就要求各初中院校需增加學生在課內外的閱讀量,這樣初中教師不僅能夠從繁瑣的語文課程中解脫出來,還能達到新課標規定的課堂閱讀量。
2.初中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的途徑
(1)加強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實現語言積累
朗讀是語言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朗讀,學生通過朗讀文章不僅能夠積累豐富的詞語,還能夠積累優美的句子。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大聲的將課文朗讀出來,讓學生通過朗讀文章品味出文章中蘊含的趣味,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感悟并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語言素材。學生在第一次朗讀時,教師要校正學生的發音、咬字,在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后讓學生大聲的朗讀出來,同時教師指導學生采用正確的朗讀形式,比如根據文章的內容可以組織分角色進行朗讀或齊讀、范讀,也可以采取朗讀比賽的形式組織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合理的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的朗讀既可以讓學生積累語言,又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情趣。
(2)強調背誦,讓學生在背誦中實現語言積累
與朗讀一樣,背誦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人的大腦中知識的儲備與治療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才干,這主要是由于人在思考和表達時都要從大腦中提取相關的素材。而背誦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學生的讀、誦、悟是一個連續過程,如果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沒有誦,那么學生的理解、感悟將失去意義,語言積累將失去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自身的行為激發學生背誦的熱情,同時為學生做示范、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以激發學生朗誦的主觀能動性。但是,背誦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教師現引導學生縷清文章的含義,在理解每個段落的含義,然后在進行背誦。這樣學生能夠更好記憶背誦的文章,而且不容易以往背誦的文章,同時還能讓學生體會背誦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加強對復述的重視和語言的積累
復述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口頭訓練中的重要手段,復述能使學生在使用語言時更加的規范、準確,能讓學生將書面化的語言轉變為更容易讓人理解的語言。在復述時,首先要收集和整理語言材料,然后加工、轉換有用的語言材料,只有這樣才能學生理解和記憶文章,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句子、詞語的理解與掌握。因此,通過規范化的復述方式可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在復述的過程中,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選擇復述的教材時,要結合教材的特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能力。例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師生合作復述或表演復述的方式對段落、圖文結合的文章進行復述;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采取針對性的結構調整方式或人稱轉換方式將長篇幅文章的重點、難點復述出來。在當前提倡開放性學習的階段,教師需不斷引入新的復述方式,不斷改進復述方式,以便讓學生真正做到舉一反三。
(4)擴大學生課外閱讀量
課外閱讀既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又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夠培養鈄隕淼奈幕素養,學生通過課外閱讀養成勤于思考、樂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同時鞏固課堂上學習到的語文知識。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引導學生閱讀各個領域的課外圖書,引導學生閱讀積極向上、語言清新、簡單明了的圖書,讓學生在閱讀中成長,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成長。同時,教師也可以將課外圖書帶到課堂上來,與學生一起閱讀、一起分享圖書中的凈化,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優美的詞語、句子,從而為以后的寫作奠定基礎。
3.結語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不僅要靠學生不斷的朗讀文章、背誦文章,還要靠提高學生課外的閱讀量,語言積累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思考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更能讓學生真正理解中華文化的美麗,這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一、知退
案例1:求函數發f(x)=log2(ax-2x?k)(a≥2且k為常數)的定義域。
這是求函數定義域的問題,對于對數函數的定義只需滿足真數大于零,底數是不等于1的正數,因此,ax-2x?k>0即 。該不等式屬于指數函數不等式,常見的方法是不等式兩邊變形為同底數的冪的形式,即 。但是它又不完全是常規的指數函數不等式,根據對數函數定義,k>0。因此,分k<0和k>0討論;當k>0,由于 的底數 不為1,因此還要分 等情況逐級討論。不難得到下面解法:
f(x)=log2(ax-2x?k)有意義,則ax-2x?k>0,變行為 (1)當k<0時, 恒成立,x∈R;
(2)當k>0時,①若 ,即a=2,則不等式變形為 。
當0<k<1不等式1x>k恒成立,x∈R;當k≥1不等式1x>k恒成立,②若 ,即a>2,則不等式變形為 綜上,當k<0時,函數定義域是R;當0<k<1,且a=2,函數定義域是R;當k≥1且a=2,函數定義域是 ;當k>0且a>2時,函數定義域是(log k,+∞)。
上述問題的焦點在于解不等式ax-2x?k>0,你知道為什么要變成 ?這一點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觀察不等式的特征,自然地奔著指數函數不等式而來。當然這里還包含著分離參數法的思想,但是值得注意的不要讓學生對分離參數抱太大的幻想,因為它畢竟不是不等式恒成立問題。
當問題被吸引到解不等式這一邊來,我們就要有十足的勇氣來接納這個指數函數不等式 。教學中,大膽地假設該不等式符合一切的條件,從而將問題劃歸成典型的指數不等式模式題,剩下的人物就是照“章”辦理,即配成同底數的指數冪 ,
再利用函數單調性。當然到這個時候,方才知道上面的解題策略存在兩個方面不足:①對數的真數k不一定是正數,需要討論;②對數的底數 可能為1,因此也要分類討論。這樣分析和思考,本題的討論就顯得自然了。因此說,對于分類討論問題的分類標準的確定,采用以退為進不失為一種高明的計策。
二、知進
案例2:求數列{(n+1)an}的前n項和Sn=2a+3a2+4a3+…+nan-1+(n+1)an。
本題屬于數列求問題,從表面上看符合錯位相消法的條件,但是前提是a≠0。因此,我們可以分a=0和a≠0。當a≠0,將等式兩邊同乘以a,之后再相減,再利用等比數列求和公式求和。但是注意到結果當中的a+a2+a3+…+an的計算,按照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就要考慮到作為等比數列的公比的字母a是否為1,因此要分a=1和a≠1。下面是具體解題過程:
若a=0,則Sn=0
若a≠0,Sn=2a+3a2+4a3+…+nan-1+(n+1)an ①
兩邊同乘以a,得aSn=2a2+3a3+4a4+…+nan+(n+1)an+1 ②
①-②得:(1-a)Sn=2a+a2+a3+…+an-(n+1)an+1
若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