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4 05:52:48
序論:在您撰寫中國傳統建筑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引言
風水又稱堪輿,在中國古代有著重要地位。中國古代人希望通過風水思想在建筑中的運用,能夠獲得良好的居住環境,還能通過建筑環境中的風水布局達到祈求闔家幸福、驅兇避禍、廣納福德的目的,實現家族的興盛。在當今建筑學、家居設計方面,風水對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和建筑結構有其積極貢獻。
風水概念
風水是漢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風指的是元氣和場能,水是指流動和變化。風水在中國古代建筑活動中有著重要的影響,是建筑活動的指導原則和操作技術。從當今的建筑學角度來看,中國風水理論具有很完善的系統性。風水是中國古人協調人居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一門理論,風水是中國古人對自然規律總結后得出的思想,風水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觀念。中國風水思想在中國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多個流派,各個流派的風水學理論不同,側重點也不同。如形勢派,這一流派下又分為巒頭派、形象派和形法派,形勢派的理論多集中在建筑布局城市規劃等方面。而理氣派下的各個流派眾多,包含方面也更為豐富,有占卜、住宅布局、還有醫學方面的理論。風水學中的眾多流派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風水思想。風水思想在建筑結構、建筑裝飾中的體現反映了中國古人的審美觀念和文化思想,對中國風水思想進行研究,是研究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步驟。
風水思想在中國傳統建筑裝飾中的體現
在中國傳統建筑中,風水思想占據著重要地位,中國傳統建筑在建筑布局、結構設計、建筑選址等重要建設步驟都要以風水進行指導。古代大戶人家在這方面更為講究,建筑的基礎建設結構等方面不但要遵循風水思想,房屋中的各個細節和裝飾也要表現出風水文化。在古代中國人看來,住宅能夠運用好風水思想不但能夠使居住者擁有良好的居住環境,還能使這個家族獲得更多的運氣,家族發展的更好,反之,建筑沒有形成良好的風水布局,不但影響居住者的居住質量,還會給家族帶來噩運,不利于家族成員的發展。因此古代中國人對風水在建筑中的應用十分重視。
1.門窗中的體現
住宅的大門是整個建筑的門臉,代表這一個建筑的精氣神。這種觀念不但影響著古代中國人,當代中國人也很重視住宅大門的設計。從風水學上講,住宅大門是住宅“集氣”的重要通徑。在古代,自家住宅大門不能正對鄰家屋脊,否則財氣和福氣的通徑會被阻擋無法“集氣”。另外中國古代的大戶人家大門口都會擺放兩只石獅子,石獅子的擺放在風水學上也有著講究。通常來說,石獅子中的雄師要放在左側、雌獅子應放在右側。石獅子都會踩球或口含寶珠,有驅邪避兇之意。之所以要將石頭雕刻成為獅子,是因為獅子是兇猛野獸,而且形體巨大、氣勢威猛,人們認為石獅子能夠將噩運阻擋在門外,保護家人,并將獅子視為吉祥之物。
建筑的窗戶具有采光通風的作用,無論是從風水學,還是當今的建筑學、家居設計學角度來看,窗戶都應具有良好的采光能力,窗戶的設計會影響居住者的心情,在傳統園林中,窗戶不但具有采光通風的功能,還是園林觀景的重要視窗,是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2]。
2.鎮宅辟邪構件
在古代中國建筑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石雕或磚雕,這些雕刻最開始設立的目的與大門石獅子的功能類似,多是用于辟邪鎮宅。特別是在房屋奠基期間,一些房屋的墻壁會有“泰山石敢當”的雕刻,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其可以保證房屋安全,為家人驅除厄運。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鎮宅辟邪的迷信思想逐漸淘汰,石雕和磚雕的美觀性在現當代得到重視,并不斷發展成為滿足居住者審美情趣的家居裝飾品。
風水與家住裝飾的關系
中國風水學說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文化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另一種體現。中國風水思想中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風水在中國古代不僅體現在城市規劃和建筑結構設計方面,建筑裝飾也蘊含了豐富的風水思想。風水思想對我國建筑理念有著巨大的影響,但是風水思想中也有著消極方面。風水思想中有陰陽觀念,認為事物具有兩面性,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有著深厚的淵源,因此當今的人們對于風水思想也應該秉持兩面性的觀念來看待,要以揚棄的思想來對待風水思想,繼承發揚其精華思想理論[3]。風水思想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傳統建筑裝飾體現了風水思想,隨著社會發展進步,這些建筑裝飾的功用逐漸發生了改變,一些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建筑需求的建筑裝飾被時代所淘汰,但是更多的建筑裝飾和制作工藝得到繼承和發展,如石雕、木雕、盆栽等多種裝飾都在當今建筑中得到應用和發展。這些裝飾都蘊含了豐富的風水思想,也是風水思想在當今時代中的傳承,可以說,傳統建筑裝飾與傳統建筑一樣,都是風水思想的重要物質載體。
關鍵詞:祠祀建筑;中國傳統文化;儒家倫理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2-0001-04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中國傳統祠祀建筑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儒家倫理內涵進行研究,在當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進程中有其深刻涵義。
一、中國傳統儒家倫理的內涵
所謂倫理,就是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人與自身,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行為規范以及所涉及的各種哲學思考。關于儒家倫理,學術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綜合多數觀點,筆者從“三綱五?!薄袄硐肴烁瘛奔啊吧鐣熑巍比齻€方面解析儒家對倫理關系、個體價值、社會責任的理解。
(一)三綱五常
傳統儒家倫理思想形同于等級制社會,注重等級次序,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三綱五?!??!叭V”一詞到漢朝才有,孔子、孟子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的是君臣父子之間的關系。如孔子曰:“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泵献友裕骸熬暢既缡肿悖瑒t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币虼?,早期儒家所講的君臣父子關系,不是一種絕對的服從或上下卑賤的地位,而是一種相對的關系?!叭V”的提法到漢朝才正式出現,西漢儒學家董仲舒從天人關系出發,根據“天尊地卑”思想,建立了“三綱五?!?。他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系,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漢儒的“三綱”否定了人的獨立人格,與當代的人文主義倫理觀相沖突,是一種落后的等級觀念,阻礙了歷史的進步。五四及后來的社會主義,主要批判漢儒絕對僵化的“三綱”次序。“五?!奔础叭省⒘x、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具體行為準則??鬃犹岢觥案噶x、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關系的重要性。孟子則歸納為處理社會關系的準則,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的“仁”就是愛人,過去儒家講愛人,包含階級區分;現在講愛人民,為人民服務,沒有階級區分,應肯定下來?!傲x”就是要態度公正?!岸Y”就是要有一定禮節。“智”就是要有知識?!靶拧本褪钦f話算數,不說假話,不互相欺騙。這些是任何社會的人都必須遵守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中國現代哲學家國學大師張岱年認為:“對‘三綱’應加以批判,對‘五?!瘧右苑治?。仁者愛人,以及義、禮、智、信,應加以肯定?!盵1]
(二)理想人格
儒家倫理內容豐富而且復雜。其核心是人格意識和社會責任[1]??鬃诱f:“天地之性,人為貴?!边@是儒家肯定了人的價值。“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边@是承認平民有不可奪的意志,有一個不可辱的人格。孟子說“憂樂天下”“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唯義所在”,反映了“理想人格”在人生中的體現。《禮記?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币馑际菑奶熳拥狡胀癖?,都是把建立理想人格看作根本。儒家所強調的理想人格,往往成為實現“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無私奉獻、勇于犧牲、愛國愛民”這些正面行為的精神支柱。儒家認為擁有“理想人格”的人實現了人的內在超越,代表了儒家追求的終極理念“道”或“理”。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是儒家倫理的一個核心內容。
(三)社會責任
儒家的一個特點是強調社會責任心,認為每個人對社會都有一定的責任[1]。儒家不認可彼岸世界,他們認為世界就是眼前的物質世界,所以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實現的手段就是“修、齊、治、平”?!抖Y記?大學》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比寮覐挠山斑h、由己及人的原則出發,把改造社會、治理天下的社會責任歸結為個人的道德完善,并看成是萬事之本?!靶奚?、齊家”是為了“治國”,是為了“平天下”,個人家族的和諧是為了整個國家、天下的和諧。儒家強調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統一性,體現出了個體與群體、個人價值和社會責任之間的辯證統一。宋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末顧亭林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反映了“社會責任”這一儒家倫理的思想核心。
二、中國傳統祠祀建筑文化中體現了儒家倫理內涵
中國傳統祠祀建筑和佛教寺廟、道教宮觀、天地祭壇等一樣,都屬于祭祀建筑。然而,佛寺及道觀供奉和祭祀的是佛教及道教世界的各種神佛,天地祭壇祭祀的是諸如天、地、日、月等各種自然神,而祠廟供奉和祭祀的是“人神”。祭祀建筑中用于祭祀“人神”的建筑叫祠祀建筑,主要建筑形式為祭壇、祖廟、先賢祠等。從中國祖廟建筑的發展歷程看,中國傳統祭祖建筑隨著祖先崇拜觀念的出現和祭祀活動的展開而誕生,又隨著祭祖活動的發展而不斷充實,并逐步制度化、規范化,而先賢祠又是祖廟演進和發展的產物,是祖廟和祭祀活動宗教色彩淡化,政治性、實用性增強的結果。
(一)祠祀建筑中的“三綱五?!?/p>
《說文解字》:“,履也,所以事神至福也。從示,從豐?!睆摹啊弊值脑~源學考察,禮的起源和核心是崇拜、祭祀神靈和祖先?!叭赵滦浅?,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隆,民所取財用也……”是對原始人類產生自然崇拜和祭祀禮儀的最好概括?!岸Y”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倫理內核[2]。儒家倫理的 “三綱五?!币浴岸Y”的形式表現出來,重點體現在祭天、祭祖先、祭圣賢,直至今日還在影響著中國社會。祠祀建筑是儒家行“禮”的主要建筑場所,通過建筑形式、裝修風格、內外空間表現“三綱五常”要求的“尊卑有序、內外有別、仁義禮智信”的倫理內涵。
傳統祠祀建筑的建筑形式主要是祖廟和先賢祠?!抖Y記?曲禮》言:“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3]可見傳統中國祖廟的重要性與普及程度。由于歷朝以祭天為帝王專享特權,一般百姓則對天敬而遠之,各自祭自己的祖先,所以祖廟是祠祀建筑中分布最廣泛的一類。儒家倫理的等級次序主要體現在祖廟這種建筑形式、裝飾風格及規模中。如傳統中國祖廟分為兩類且不可逾越,一類是皇室、諸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這類祖廟被稱為太廟或宗廟,如北京的太廟等;另一類是臣子百姓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也被稱為家廟、宗祠、祠堂,如江西婺源的蕭江宗祠、廣州的陳家祠等。在裝飾風格及規模方面帝王諸侯、臣子百姓都有森嚴的等級區別,不可混淆。例如斗結構、龍鳳符號,朱黃顏色等只用于帝王。建筑規模上,臣子百姓的祠堂不能超過太廟。祖廟的作用是提供一個精神聯系的紐帶,通過祠堂祭祖的儀式強化血緣關系,強調家族內部的上下尊卑,宣傳孝悌忠信的倫理道德。儒家倫理的“五?!敝饕w現在先賢祠這種祠祀建筑中。如江西新余魁星閣、成都武侯祠、浙江鄞縣忠應廟等?!抖Y記?祭法》言:“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這
則祀之,以勞安國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8]按此說法,那些善于理政,勇于安邦,忠于國君,勤勤懇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良將、名士、英雄等均在儒家祭祀之列,其實這就是對實現了“五常”理念的人的崇拜和紀念。
(二)祠祀建筑體現“理想人格”追求
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泵献诱f:“人人有貴于己者?!比寮覐娬{人格,有人格意識。人格一詞,近代才有,古代叫“人品”。儒家特別強調人作為一個人的意義。儒家的理想人格以“五常”(仁、義、禮、智、信)和“五德”(忠、孝、節、勇、和)等形式體現,祠祀建筑文化中祭祀的對象就是那些實現理想人格的祖宗及先賢們。祖宗是人之生命的本源,對其崇拜和祭祀是人類對自身產生、繁衍的一種感激和報答的體現,在儒家文化中以理想人格“孝”的形式表現。“孝”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主要方式是祭祀,在宗祖廟中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先人,有一定的宗教形式。第二,傳宗接代。先賢祠則供奉著被儒家崇拜的圣人、忠臣、廉吏,名士等,體現了儒家文化對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的敬仰和崇拜,起到了道德模范的作用。如代表圣人的曲阜孔廟;代表忠臣的杭州岳王廟;代表廉吏的開封包公祠;代表名士的江油太白祠等。
一般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都設置彼岸世界,而儒家沒有彼岸世界概念,按照儒家的看法,世界只有一個,就是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因此,祠祀建筑祭祀的“人神”不是一般宗教意義上的“神”,而是在現實人生中實踐且成就“理想人格”的人,是先祖和“法施于民”者、“以死勤事”者、“以勞安國”者、“能捍大患”者等。另外儒家的“圣人”也有別于一般宗教所說的天使、佛或神仙,依舊是人,只不過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這些“人”承載著一個民族或家族的終極理念、歷史情感、生活理想及宗法關系等。
(三)祠祀建筑文化中包含的社會責任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血緣聚落形態,對于血緣聚落來說,祠祀建筑(祖廟、先賢祠等)是聚落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筑。它既是宗族象征,也起到了道德模范作用。傳統祠祀建筑承擔著個體啟蒙、文化傳承、道德教化的社會責任。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基礎教育在家庭、家族、聚落中進行,宗族大姓在祠堂設立私塾,族內弟子在祠堂接受教育,個體通過在祠堂私塾學習成為合乎其社會規范的人。先賢祠中供奉的圣人、忠臣、廉吏、名士以及宗祠內祖宗起到了榜樣的作用。這使得祠祀建筑成為“道德的感化所”,個體從中受到道德教化和人格熏陶,使其服從家族和聚落的管理,每位成員從中明確了自己的社會角色,從而維護了倫理綱常。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祠祀建筑還承擔著孤兒院和養老院的社會責任,使得族內的鰥寡孤獨廢疾者在祠堂能受到照顧。另外,祠堂還發揮著社會文化、娛樂功能,每年春秋祭祀或年節大慶,請戲班演大戲等。如今江西一些宗祠的戲臺,如江西玉山縣胡氏祠堂戲臺、弋陽縣李氏祠堂戲臺、樂平市鎮橋鎮程氏祠堂戲臺等,仍然保存完好,依然發揮著社區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結語
中國傳統祠祀建筑文化之所以體現出儒家倫理內涵,就在于他是儒家行“禮”及宣揚“孝悌”思想的重要場所??鬃拥摹岸Y”,包含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系;其外在形式包括祭祀、軍旅、冠婚喪葬、朝聘、會盟等方面的禮節儀式。這些內容在中國傳統祠祀建筑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鬃诱f:“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強調人類的“仁愛”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真情實感,這是人與人關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同時,孔子強調的“孝”,是“父慈子孝”。他所說的“悌”,是“兄友弟恭”。雙方的關系是相互的,對應的,所以,這種充滿人性色彩的倫理思想值得繼承和弘揚。
《禮記?禮運》言:“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盵3]這雖是傳統儒家的社會倫理主張,但也表達了當代人們對社會道德的樸素要求。中國在1999年就已進入了老齡社會,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回歸符合當前大多數人的利益,同時也為社會長期繁榮穩定發展奠定了倫理基礎。所以,在當代社會中加強傳統祠祀建筑文化的影響力,有助于弘揚“忠貞愛國、尊老愛幼”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為重新構建社會主義倫理道德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最后,關于祠祀建筑文化的儒家倫理研究有一點必須明確,即傳統儒家倫理在當代中國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在當今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我們可以且應該繼承傳統儒家倫理思想中積極的成分,吸收其合理的民主性的精華。文化不僅具有階級性,而且還有歷史的連續性[4]。中國傳統祠祀建筑倫理作為儒家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有“精華”(如“五常”“五德”)和“糟粕”(如森嚴的宗法等級制度)。如何傳承和發展,正確的態度是“揚棄”,即符合當前人類社會共同價值及道德觀的,弘揚之;不符合,則拋棄之。
參考文獻:
[1]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 儒家倫理與公民道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6.
[2]秦紅嶺.建筑的倫理意蘊:建筑倫理學引論[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82.
[3]馮國超.禮記[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張和增.論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價值[J].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7,6(1):80-85.
Confucian ethics in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classical Chinese ancestral shrine
CHEN Muchu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P. R. China)
1.1傳承我國的文化精華
傳統文化本身就意味著整個民族在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及價值取向這幾個方面的精華,說它是我國文化核心也不為過。當然,個人理解角度不同,有人認為傳統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他所指的傳統文化概念就相對廣泛,本文所指的傳統文化恰恰指的是排除糟粕之后的一些基本的文化意象。當今,我國國民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是比較大的,他們往往偏向于以西方為美、為好,很多人恨不得說西方的月亮都更圓、更亮,這種文化心理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處在了十分弱勢的地位,很多民間藝術失去了傳承不說,一些重要的文化精神也不再為人們所重視,這是十分悲哀的。在現代建筑景觀中去表現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一種民族特色的體現,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喚起全民文化回歸的心態,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1.2體現自己的文化氣場
建筑和文化一向相輔相成,緊密聯系。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體現著文化,反映著時代的獨特意蘊,表達著非常豐富的精神意義。所以失去文化內涵,建筑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靈魂。當今,我國一直提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就是要表現出我們國家在文化領域的話語權,讓世界都看到我們中華文化的深厚與博大。那么如何體現我們的文化軟實力呢?筆者認為,建筑風格的改變是個非常鮮明的標識和符號。如今很多外國人紛紛來到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如果他們踏上我們的國土卻發現我們的建筑風格還在模仿他們的建筑特點,還在追風他們的時代特征,又怎么會真心去認同我們的文化?所以,我們只有從自己的內心出發,首先承認自己的文化優勢,并以傳統文化為榮,才能真正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體現自己的文化氣場。
2我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景觀中的應用策略
2.1以特色精華文化為重點
在現代建筑景觀中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前提是設計者本身應是一個傳統文化的精通者,最起碼也要對一些重點文化元素有所了解,比如天地相融理念。我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最大特色就是我們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境,這正是我們東方人的藝術品位與人文精神的體現,這一古老而深刻的傳統哲學亦是我們應該在建筑設計中著力體會與琢磨的。再如意境,中國的古詩中最講究意境二字,古人追求的就是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但凡是這樣的詩才算是真正的好詩,所以意境恰恰也是我國建筑美學中的最高水平與境界,即人們雖然只看到了眼前的建筑,但它的那份神韻卻能夠使人產生無限的美感與遐思,這種形神兼備、虛實相生的辯證統一是中國建筑不應拋棄的重要文化精神。
2.2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
到目前為止,我國多數表現傳統文化的建筑采用的基本都是表面的符號形式,比如軸對稱、琉璃瓦、大屋頂,這些表面形態的確是我國古典建筑的主要特征,但是僅僅這樣還不夠。我們可以將建筑原型加以變化,簡化、重構、變形、錯位、反轉等手段都可以去嘗試,相信憑借國人之才,只要用心此道,創造出真正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建筑并不在話下。例如,貝聿銘,他是我國著名建筑大師,對傳統文化了解極深,他將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合到建筑作品中,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美的享受。例如,他在1982到1990年間設計的北京中銀大廈,入口樓梯處動感十足、富于變化、現代味濃重的玻璃結構恰恰像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竹子形象。中國自主以竹為美,所以十分富于中國特色,另外它的中庭布局很像北京的四合院,這也是另外一種傳統特色,不失中國人民族性格中的內斂和穩重。除了貝聿銘外,一位西方建筑師阿德蘭•史密斯設計的上海金茂大廈也是一件十分出色的富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筑作品,他從我國傳統古塔造型及原理中發現了可以與現代結構相融合的形式,并用抽象的表達手法將塔的比例節奏表現在了金茂大廈中,所以也非常經典。
3結語
關鍵詞:簡約主義理念中國傳統文化樸素簡約之美
20世紀90年代,簡約主義在北歐的瑞典興起,它憑借簡單而實用的形式、天然綠色的材料,成為瑞典先鋒設計的主流。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它近乎清心寡欲、樸素自然的風格,現在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標準和規范,不但融入了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以一種從容不迫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深刻地影響了無數設計師、消費者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簡約主義理念,其本質意義是一種思想方法,即尋找事物的本質,就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而言則是尋找和研究對象、材料、形式及空間的真正價值和本質。強調自由,讓空間和形式擺脫那些阻礙人們真正欣賞它們的干擾來表現出它們的本來面貌;主張“少即是多”,珍視簡樸這種道德和美學的法則,從而達到精神上的平和與卓越。
然而簡潔明晰、純凈精致、實用而樸素無華的簡約主義設計理念與中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所提倡的反對過多的雕飾和紋飾的簡潔、純樸的審美思想不謀而合。簡約主義設計風格的看似簡單隨意的形式,卻包容了飽滿而豐富的內涵。北歐人臻于化境的沉默含蓄,與古老東方拈花不語的玄理禪境不謀而合,從簡約主義藝術中,中國人突然發現了遙遠卻曾經熟悉的自己,它的簡約凝練,至少在今天仍然是一股清新純樸的氣息。中國人主張“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崇尚淡泊寧靜、閑雅恬靜的審美情趣。有著“尚清”“尚和”的審美追求,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即所謂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這與簡約主義設計風格所蘊含的沉靜、質樸的意境不謀而合。
一、儒家“文質彬彬”“繪事后素”的簡約之美
中國的藝術和工藝設計以樸素為美的審美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墩撜Z·八佾》中記載相關的“繪事后素”,意為繪畫先以素粉地為質,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據《考工記》記載:“凡畫繪之事,后素功?!笨芍八亍保粗运厣?,古代所謂“素色”就是純凈單一的顏色,“白則正白,黑則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著素之后,全部工藝也至此完成。既然任何精美絢麗的圖案都要經過“素”的修整才能完成,可見“素”的重要和關鍵。原詩中還提到“素以為絢”就是以“素”為“絢”,它包含著用“素”代替“絢”,“素”勝于“絢”的思想。即在美學層次上重樸素而不重浮艷、重本質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裝飾。對現代的設計藝術和設計理念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另外,《論語·雍也》中還記有孔子的一段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也是孔子關于美學原則一個著名的論斷,他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其中“文”是指紋飾、裝飾,“質”指本質、實用。他揚棄了“質勝文”和“文勝質”兩種片面的傾向,認為“質勝文”會導致設計入“野”,粗陋丑惡,缺少文采和審美意境;而“文勝質”則會將設計帶入“史”,華而不實、矯飾做作和繁冗奢靡。好的設計應當不偏不倚,“文”與“質”要和諧統一,相得益彰。在中國審美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一思想體現了中國的設計美學傳統中強調實用,以用為本,這是以質樸為尊,以無裝飾為貴,以質樸為雅,以華麗為俗的我國古代的審美思想。同時又注重本質,注重人性,尊重情感的精髓,同簡約設計理念非常接近和相似。
二、道家“寂寞無為”“疏簡素淡”的簡約之美
道家哲學是中國人文藝術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中國的視覺藝術與設計藝術的基本形態特征大致為:布局上求“疏簡”、色彩上求“素淡”、技法上求“生拙”、表現上求“含蓄”、趣味上求“天然”等等,幾乎都能從道家哲學中找到淵源。中國藝術的幾個重要范疇:天真、自然、平淡、質樸等,也都是簡約之美的具體表現。
中國藝術以“天真、自然”為美,主要是受到道家“貴真”的思想的影響。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認為未經雕飾的樸素的語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實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就成為中國藝術的最理想的目標了。這也是簡約主義設計風格的追求和目標。
同時道家學說主張“天人合一”。“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應順天而行,從而“清靜無為”“返璞歸真”。人和自然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親密無間互通互融的。在中國的設計觀中,好的設計應像自然一樣生息自由、靈動變化而又樸素無華。設計和設計實踐都應該“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即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道家認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諧、最完善、最美的,人們只能去順應它、“效法”它(“道法自然”)?!按笄扇糇尽本褪恰按笄梢蜃匀灰猿善?,故拙也”。
道家貴真也貴淡。莊子說:“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莊子·刻意》)。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繪畫為例,水墨畫以墨為彩,是通過墨色濃、淡、深、淺、干、濕的變化來表現豐富的光與色的韻律和畫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樸素、幽遠而含蓄的方式表現一種高雅脫俗的情調。作畫要求筆簡意賅,要以最簡練的筆墨塑造生動的形象,表現豐富的內容。形象簡括,“空白”就多。在水墨畫中,絕大部分不用色彩,只有純一的墨色,極少用到其他顏色,若用到其他顏色也僅僅是一個點綴。莊子說:“能體純素,謂之真人”,就包含了這個意思。這里的“純素”決不是淡而無味,而是淡中有至味。我國古代江南民居的外觀造型和色彩也非常簡潔——白墻黑瓦。黑白分明,給人以寧靜淡泊的愜意。簡約高大的白色外墻上面,少有裝飾,就是開窗也很小很小,靈巧而美觀,與那些黑色屋脊門樓上方挑出的飛檐形成對比,顯得沉穩而凝重、簡潔而明朗。
“疏簡”也是道家所倡導的一種審美意境。無論為詩、為畫、為文,尚簡的風尚我國古已有之,最早的淵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則得,多則惑”。這與簡約主義的先驅米斯·凡德羅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個重要代表——莊子,進一步發展了老子“自然無為的思想”,“法貴天真”“虛靜恬然,寂寞無為”,強調對自然的尊重、崇高和效法。力主人們在自然、恬淡無為之中回歸于自然的境界。道家思想跟簡約主義重視環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續發展,重材質自然之美是有許多相同之處的。
三、墨家、法家“去飾至用”“尚質尚用”的簡約之美
墨子思想是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主張厲行簡約、反對浪費、堅持“非樂”。墨家思想對美和藝術充滿了實用主義和功能主義色彩,墨家“尚質”“尚用”,要求一切以功利、實用為標準。在文質關系方面,墨家也是以質為先,重質輕文,反對以文害質的。墨子站在小生產者的角度對當時繁縟華貴的藝術追求極為反感;對王公貴族崇尚絢麗、崇尚華采辭章、崇尚黃鐘大呂的樂曲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認為這些音樂藝術“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墨子·非樂下》),卻造成了社會人力、財力、物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可謂百害而無一利。所以,墨子曰:“樂非也”。墨家主張一切藝術與設計要“尚質”“尚用”,要充分體現事物的本質美,要一切從實用出發,從功能出發,反對為裝飾而裝飾,對多余而無用的裝飾深惡痛絕。這與阿道夫·盧斯的“裝飾就是罪惡”的簡約主義設計思想如出一轍。
四、文人藝術“平淡自然”“返璞歸真”的簡約之美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文人是從事藝術活動的特殊主體,他們的藝術實踐活動涉及面很廣,幾乎包括了古代藝術的各個門類,特別是在書法、繪畫、音樂和文學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藝術和工藝設計方面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歷史上許多文人都是集文學家、科學家、設計家于一身,像徐霞客、沈括、李漁等人,除在文學方面有很深造詣以外,在設計和自然科學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樹。由于文人特有的文化功能、人格特征、思想傳統和藝術實踐使得他們的藝術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傾向:以樸素為美,追求“平淡自然”的意境,“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以及簡潔實用的設計觀念。
最高的美,真正的美應“斂其芳姿,止其鋪麗,而葆其樸素平淡之純真”。即簡潔實用是其最高境界。王弼《周易注》云:“處飾之終,飾終反素?!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揚棄文人藝術中雕飾浮華的一面,漸漸達到了返璞歸真,以質為美。李白所崇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不僅是他個人對特定的詩美的追求,更是整個唐代文人所普通追求的美學境界。宋代文人對樸素美思想的深化,正是對文人藝術中“平淡自然”“返璞歸真”的特征的進一步強化?!疤烊撕弦弧钡乃枷朐谥袊糯幕飞弦恢闭加兄鲗У匚?,同時也成為傳統審美文化根深蒂固的思想與觀念和無形的靈魂與精神。
總而言之,簡約主義的設計理念,同中國傳統的藝術設計觀念,有許許多多相通的地方,這也是簡約主義一經傳入中國就迅速流行,并成為當今設計界的主流思想和風格的重要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媛媛.文人藝術樸素美的哲學淵源[J].南京: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2.
[2]王魯民.中國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3]鄭榕玲.中國傳統建筑藝術中的含蓄美[J].裝飾.2003.11.
關鍵詞:傳統建筑裝飾;民俗文化;特征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lso let peopl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aterial, the scholar's research and analysi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its modelling art and each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type at its beautiful appearance also contains ric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lk custom and social ethics conno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olk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features are discussed below.
Key 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Folk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中圖分類號:TU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中國的傳統建筑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和演變,其積累的歷史文化更是豐富多彩,這也使得傳統建筑等同過于一個藝術品。在這些品種多樣的傳統建筑物中,中國傳統文化也因此得以展現,其包含的社會倫理、社會文化、時代觀念和民俗文化等也成為學者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
1、建筑裝飾與民俗文化的關系
中國的建筑裝飾是一種藝術文化的表現,其自身也與民俗文化聯系密切。例如一些農舍門戶上面的雕刻著的細致精美的磚雕,這樣的作品當然可以堪稱為藝術品。然而,在這些藝術品的背后,卻蘊含了中國傳統時代的倫理道德和民俗文化,兩者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諸如“桃園結義”、“二十四孝”、“福祿壽”、“八仙過?!钡鹊戎袊鴤鹘y文化故事,這些都在傳統建筑裝飾中有所體現。一些建筑裝飾品還表達除了對家宅的繁榮富強的美好愿景,因此飾有蝙蝠、雙魚和如意等的建筑裝飾品也有很多。其中“蝙蝠”的諧音為“變?!保p魚和如意更是象征了家族的和諧美滿,這些傳統裝飾品將民間的傳統文化展示得淋漓盡致。建筑裝飾的藝術性也有所體現,例如蝙蝠在外貌形態上都是較為丑陋的,而應用于建筑裝飾中卻被美化; “八仙”裝飾圖案中,經常以八位仙人的八種神器作為暗示,也一點也是建筑裝飾藝術性的體現。
建筑色彩本身也屬于建筑裝飾中的一個環節,建筑物的自身色彩更是具有倫理性和民俗性的特點。中國的建筑色彩與中國傳統文化聯系得十分緊密。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法則。所謂“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自然元素,后來“五行”所表示的內涵也開始被人們賦予。比如五臟、五音、五色、五味、五方等等,這些都對應與“五行”元素有所聯系,例如五臟的肝、脾、腎、肺、心;五音的商、角、羽、徽、宮和五色的白、青、黑、赤、黃等等,這些都與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一一對應。元素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也開始出現,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木……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等一些說法也開始盛行開來,這種五種自然元素也漸漸到了傳統的建筑裝飾中。例如一般傳統建筑的屋頂經常以黑瓦進行砌筑,這是因為黑色象征著五種自然元素中的水元素,水能克掉火,所以是處于對建筑的安全性著想。
2、建筑裝飾中象征手法的體現
中國的傳統建筑裝飾與民俗文化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象征手法在其中的應用更是十分廣泛和常見。例如動物中的龍和獅子,這兩種動物在傳統的建筑裝飾中經??梢砸姷?,龍在這之中象征著帝王,獅子則象征威武和力量。在民宅的建筑裝飾中更是得到了廣泛應用,威武和力量的獅子也成為了驅邪避災的重要裝飾物。植物在傳統建筑裝飾中也是經常見到的,例如荷花、竹子、松樹、梅花、牡丹、桃子等。其中,荷花代表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思想品質,松梅竹則象征了高潔的人品;牡丹則代表了高貴的氣質。一些建筑裝飾中還將多種植物進行了組合搭配,將兩種植物的象征內涵融合一體。例如將象征長壽的松樹和仙鶴搭配在一起,象征“松鶴長壽”;將象征富貴的牡丹和象征長壽的桃子結合搭配,則象征了“富貴長壽”。
除了這些動植物形象象征之外,建筑裝飾中對于諧音的應用也是十分廣泛的。例如獅與“事”、魚和“余”、蝙蝠和“變?!钡?。這些形象在建筑裝飾中有著各自應用,例如裝飾圖案上有兩只獅子,則是代表了“事事如意”的意思,獅子與長綬搭配則是象征“好事不斷”的意思,加配錢紋則是象征“財事不斷”的意思。在這之中,魚的象征意思極為豐富。首先,因為魚與龍都在水中生存,而龍象征神獸,魚象征為凡物,因此魚的第一種象征是表示凡物進入朝門之后福祿兼得的意思。另外,魚是一種卵生生物,產仔數量多,因此也有子孫滿堂的象征意思。魚還與漢字“余”發音相同,因此蘊含多余的意思,象征人們多福多財多壽的愿景。由此也可以知道,魚在建筑裝飾中廣泛應用的原因所在。
中國的傳統建筑裝飾中,“八寶圖”更是體現了象征手法的應用。所謂“八寶”,指的是和盒、玉魚、鼓板、磐、龍門、靈芝、松和鶴八種,這些八寶也經常在建筑物的門楣、門扇、廳堂和屏風上得到應用。八寶中,每一樣都有著自身的意義和作用。和盒,其實是一種六角形的盒子,圖形中有兩個仙童,一個手拿荷花,另一個則手拿和盒,其代表是指財源滾滾的意思,也有象征夫妻和睦的意義。玉魚則是指雙魚,在之前,玉魚代表的是豐收和興盛的意思,到了后來,又表示成夫妻和睦和子孫滿堂的意思。鼓板即拍板,一般用來表示生活節奏協調,生活平安順利的意思。磐是一種打擊樂器,一般表示男女老少相處和睦,家庭和諧平安的意思。龍門在古人眼里是一種超度化生神功的靈物,代表了一種對仕途和地位的追求的精神。靈芝是一種名貴藥材,在古人眼里更是一種仙藥,因此它表示的是人們對健康和長壽的追求。松是一種長青樹,因此是表示長壽的意思,也有嚴肅莊重的涵義。鶴也是表示長壽安康的意思。由此可見,八寶圖主要有三層意思,其中和盒、玉魚、鼓板、磐代表了夫妻和睦、家庭好合、子孫滿堂、財多常樂的意思,龍門則表示工作順利、功成名就的意思,靈芝、松、鶴則表示了長壽安康、飛黃騰達的意思。八寶圖的裝飾物也經常應用在居室和家用器具上,是傳統建筑裝飾中的一個主要內容。
3、建筑部件裝飾中的民俗文化體現
在我國的傳統建筑裝飾中,屋頂、門窗、鋪地等建筑部件都是需要加以研究分析的,當中蘊含的民俗文化更是豐富多彩。例如屋脊兩端的走獸都是民俗文化的體現,一般龍的形象較為廣泛應用,龍能噴水,是祈求消除火災的意思。而在傳統的門窗中,門窗隔扇上也經常有以格心欞花圖進行裝飾,圖中一般以動植物和天地為主要內容,其中一些象征太陽、月亮,一些則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也有象征整個天體宇宙的意思。鋪地的裝飾一般有亂石地、冰裂地等各種圖案紋絡,冰裂地在視覺效果較具美感,同時以自身形體象征了純潔的心靈,表示不追求繁華富麗和迷信的意思。
賴特的有機建筑理論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在一些方面對中國現代建筑有著相似的啟示。比如賴特崇尚自然的建筑觀與中國的農耕文化;賴特活的有機理論和中國的堪輿學說;賴特提出的建筑形式追隨功能與中國得地域氣候文化對各地民居的影響。
關鍵詞:賴特;有機建筑;中國傳統建筑文化
Abstract: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theor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some aspects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a similar enlightenment. Such as Wright advocate natural building view and Chinese farming culture; Wright-phillips live organic theory and China's kanyu theory; Wright-phillips proposed building form following function and China region climate arou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residence.
Keywords: Wright; Organic architec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中圖分類號:E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在四位現在建筑大師中,格羅皮烏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羅都在建筑從古典走向現代的道路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尤其是格羅皮烏斯,可以說是時代造就的建筑英雄。而賴特的建筑和思想,長久以來都自顧自的美在那。他的草原式住宅、有機建筑理論,與當時轟轟烈烈的機械化大生產沒有緊密的聯系。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建筑發展到今天,現代建筑已經從萌發走到成熟,再到人們開始反思批判。中國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支沒有中斷的古老文化,但是中國的的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之間卻有著一道鴻溝。自之后,中國人將西方先進的東西拿來照抄學習,不僅在建筑形式功能上采用國際風格,我們甚至用西方人的觀點去評價中國的傳統建筑、傳統文化。
建筑功能與形式之間的關系,這個永恒的話題在CCTV大樓、國家大劇院在北京拔地而起之后,又一次引起我們新深深的思考。建筑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在精神層面我們到底該有怎樣的追求?什么才是符合這個時代的中國的建筑?賴特崇尚自然的建筑觀、他活的有機建筑理論和中國的傳統建筑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又一次給我們以啟示。
1.賴特的建筑理論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聯系
在人類發展史上,不同的地域出現相似的文化史屢見不鮮的,賴特的有機理論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在一些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1.1崇尚自然的建筑觀(有機理論)與農耕文化(堪輿學說)
賴特出生于1867年。從小他的叔叔們教育他如何在農場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賴特學會了預測天氣,學會了跟自然打交道。賴特后來總是對他的學生說:“你們應當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他永遠都不會虧待你的?!边@種理念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作品。在賴特的書本、文章、講話中有多種多樣的表述:有機就是自然(Nature),他還說:“一切事物的外部形式和發展都是由‘內部自然’所決定,自然這個詞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原理,它賦予生命以形式和特征,并使之活著”。賴特的有機理論強調的是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是建筑與其使用者人的和諧統一。
中國是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這種生產方式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即以人與自然為核心的天人合一,早在先秦,中國傳統文化即強調天、人是自然界的法則。如中國的農學思想“三才”理論,即是“天人合一”的總結,大千世界皆由天、地、人三大要素組成,天人相參,天人相輔,是其中的靈魂和精髓。 具體到建筑,就要說到中國古代的堪輿理論,以今天的視角來看,一部分風水學就是分析建筑、環境、人三者如何和諧相處的學說。把這些哲學思想運用到建筑中去,可使建筑理論上升到更高的層次,構造的居住環境在本質上與自然相順應。
1.2建筑功能追隨形式
賴特的有機理論中講到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以及建筑的統一性(entity)、整體性(integral)。這是現代建筑與古典建筑根本的不同。賴特曾表示過建筑應該是由內而外建造的整體,從功能需求發展出建筑形式。賴特一直強調有機建筑觀念是“活”的觀念,這種“活”觀念能使建筑師擺脫固有的形式的束縛,注意按使用者、地形特征、氣候條件、文化背景、技術條件材料特性的不同情況而采取相應的對策,最終取得跟自然的結合,而并非是任意武斷的強加固定僵死的形式。
在中國這片幅員遼闊的土地上,在各種地形氣候、風土人情之下,人們“有機”的結合了當地的地理風貌、民族文化,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建筑形式。例如客家的土樓,客家民居形式是在客家人遷徙流離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并經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選擇而最終形成的。云南一顆印是四合院在在南方天氣以及山地空間不充裕的情況下的變體。陜西窯洞、北京四合院等等都在不同文化氣候等條件下根據生活的需要誕生的形式。
2當代建筑的反思
在現代主義這種統一的建筑語言席卷了世界之后,我們都期待建筑能有所突破,尤其是具有中華民族的特色。放眼中國近幾年的建筑,很多都背離了建筑的初衷,建筑不再是環境與時代的產物。有為了現代而現代的,也有為了仿古而仿古的。那么怎樣才是中國的,當代的,適宜的呢?賴特的活動有機,在今天中國的建筑中有多少體現?中國傳統的建筑文化如何在新時代中延續,如何在世界面前展現出民族的風采?
庫哈斯設計的CCTV大樓,附樓在被燒毀的情況下,為了維持主樓的結構,仍然不能拆除,這看起來多少有些荒唐。,站在北京人戲稱為“水煮蛋”,的國家大劇院面前,我不得不承認這個建筑是美的,可是從它與周圍的環境、歷史文脈的關系來看,它甚至會讓人感覺到,它與故宮相對而建是不真實的,它跟這里毫不相干。為什么當年貝聿銘先生面對這樣一塊基地的時候決定另選一處,并最后設計了香山飯店,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到貝老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他深知這塊基地的意義是非同一般的。
這些年,為了體現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在文化遺址上建起的名目繁多的“一條街”。無論是仿照明清、唐宋還是秦漢,都用斗拱、彩畫、欞格窗、描紅貼金。傳統是針對歷史而言,在這個過程中建筑師只對地域歷史文化進行了一成不變的永恒延續,卻忽略了昨天是今天的傳統,今天的創新將是明天的傳統,是不斷發展的一個過程。如果傳統固定不變,停滯不前,則歐洲的哥特式、文藝復興、巴洛克式就不可能發展成今天西方現代國際式和后現代主義建筑。
當然,與此相對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鑒。
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于2007年為家鄉良身定做的蘇州博物館。在設計中闡述了他的設計理念:“中而新,蘇而新”。這個作品展現給大家的既是蘇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建筑奇葩。這是貝聿銘在設計中對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定位。在設計中貝聿銘尊重了蘇州建筑園林的歷史文脈,更重要的是在設計中它勇于在傳統中創新,雖然他強調博物館只屬于蘇州,強調的是它和蘇州的關系,和藏品的關系。但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它是時代的,在材料和形式的運用上都留下了不可掩飾的時代濃墨。
齊康先生的武夷山莊,是一個注重本國傳統和地域特點的并令人振奮的作品。齊康先生一方面借鑒了中國傳統古典建筑遺留下來的形式語言,通過重新的創造反映了武夷山悠久的文化。張毓峰先生主持設計的杭州歷史博物館主樓也是一個很好的將歷史、現代、地域、自然有機結合的的作品。
結語
建筑從古典走到現代,又從現代走向后現代。人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反思以求進步。在當今科技發達的時代,人們受到物質上的約束越來越少,文化上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同地域的建筑只有找到自己的有機根源才可能成為有生命力的建筑,那么賴特的有機理論和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對于當代建筑無疑是有著指導意義的,并且,對于現代建筑來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本身就是建筑最需要有機結合的元素之一。
注釋:
1. 項秉仁《賴特》1992年03月第一版 第31、32頁
2. 周荷初 農耕文化研究的一部開拓性論著 湖南 長沙大學學報 2005.19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建構主義教學理念 應用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現代文化的根源,教育者不管經歷多少時事的變遷,都應該始終將其精華傳授給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但是隨著教育走向市場,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使得教師、學生及家長注重的往往是學生的成績和就業前景,而忽視了文化底蘊的熏陶和學生素質的培養。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基于真實環境下的積極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念提倡以學生為主,教師為主導,追求教師與學生的合作與互動,使學生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并主張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的作用,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通過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完成學習任務。
建構主義是目前教育界的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學界有很多基于建構主義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的論文,然而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卻鮮有論述。建構主義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理論,具有共性,是對普遍學習主體在學習認知過程中一種規律的揭示。因此,它也同樣適用于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
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調研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過去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以自己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表達形式所創造的寶貴財富,具有超越時代和國界的巨大魅力”①。傳統文化的主流是積極和先進的,其內容大部分是健康和優秀的,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是,當代青年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加強對青年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傳統文化知識的缺乏導致他們對我國古代文明的不了解,而不了解我國燦爛的古代文化,就直接導致大學生缺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愛國心。
青年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缺乏,究其教育根源,問題有以下幾個。
(一)教育目標缺失
當今中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要想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學生就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符合時展需要的各項工作技能。因此,教育在培養人才的目標上越來越體現出發展經濟的強烈愿望,而忽視了在發展人的個性和心理潛力方面的作用。學校教育大多強調傳播文化知識的功能而忽視其教化育人功能,特別是在傳播傳統文化上的重要功能。
(二)內容設置不全
目前我國學校教育中幾乎沒有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教材,很多院校根本不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甚至連選修課也沒有設置相關內容。這就切斷了學生吸收傳統文化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
(三)教育方法過時
傳統文化的教育通常都是注重教師的講解,不重視學生的參與和互動過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過時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能動作用,忽略學生的接受心理,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厭惡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方法,不管多么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提不起他們的興趣,我們引以驕傲自豪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淪為了“無聊”、“枯燥”的代名詞。
二、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解析
與傳統教學法不同,當今先進的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承認“學生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互動式教學模式是當今教學法追求的理想狀態,即實施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之間雙邊“互動”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多邊“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互動模式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背景下,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情境”與“交流”是重中之重。仔細分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學習環境的“四要素”,它們都是以互動為先決條件的?!扒榫场钡膭撛O是為互動提供背景條件;“協作”的必要條件就是互動,沒有互動,便談不上“協作”;而“交流”則是互動的一個具體表現形式。因此,交流、互動是達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終極目標――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框架,何克抗對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在理論上做了如下描述:“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一一構建的目的?!雹?/p>
(二)建構主義教學方法
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而言,建構主義教學方法主張教師傳授知識的最好方法不是填鴨式或講授式,而是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讓學生掌握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成為一個自主的學習者和知識的創造者。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倡導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學、發現和探索式教學、協作和互動式教學。
支架式教學是指教師作為文化的代表引導學生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引導他們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這些技能一旦被學生所掌握,學生便可以進行更多的自我調節,對新知識和技能進行“同化”和“順應”。
布魯納主張發現和探索式教學,認為教學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我發現和探索的過程,學生利用教師或教材提供的資料,主動地進行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建構意義的過程中采用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合作和互動式教學以Lantolf提出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為主要依據,該理論認為意義是通過兩個或多個人的協同努力而獲得的,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或對話過程被看做是教育的核心,是達成社會建構的最好形式。
從上述建構主義理論所倡導的教學模式來看,它們都強調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建構,強調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教學目標是傳統教學理論和方法所未涉及的。從實踐角度看,就是要打破單一、單向、封閉的教學模式。
三、應用途徑探索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中華民族的“老文化”,但是在學習時我們也要用“新方法”來使學生自覺自愿地主動學習探索我們五千年的文化瑰寶。這不僅僅需要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同時也需要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一)情感融通
建立良好的課堂情感是互動模式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其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過程有著啟迪和調節作用。如果能建立寬松、和諧的情感環境,則有益于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在互動模式中,學生的自主性會得到張揚和肯定。雖然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師角色有退居二線的趨勢,但在情緒營造方面,教師卻依然扮演著主要角色。
每一個青年學生對本民族傳統的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獨特的文化藝術等,都有一種認同意識和喜愛之情。教師若能以風土人情或是審美情趣作為導入新課的話題,便能收到醞釀情緒、深化主題、帶動學生參與互動的效果。面對一位教學得法、親善友好、感情真摯的老師,再加上耳熟能詳的討論話題,學生的學習情緒自然高漲,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欲自然膨脹,愛國主義思想自然升華。
(二)講授方式
我國自古就重視德教,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其中最主要的道德教化方法就是正面灌輸。灌輸是教化的基礎,儒家將灌輸演繹到了極致。盡管傳統的灌輸教法是為古代社會服務的,但是我國歷史上講道德、重修身的傳統美德在當代仍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暗?,灌輸方法比較片面地強調以整體或社會為價值取向,比較忽視作為歷史主體的個人的價值,忽視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缺乏調動受教育主體積極參與的機制”③,完全沒有給學生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間。因此,當今的講授方式應該是傳承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秀部分,同時充分利用情境、協作等學習環境要素,使教與學朝著自主學習方向發展。這樣的新方式與傳統灌輸講授方式相結合,提高了教師講授方式的開放性,既可以在傳統的教室里用正面灌輸的方式講授,又可以利用教學課件在多媒體教室里來演示,更可以在教室里組織各種任務式、互動式和參與式的小組討論。
課堂中的問答形式也是教師引導課堂互動氣氛的一個很有效的手段。實踐證明,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的有機結合最利于講授時的互動。前者的答案簡單明確,有利于學生整體互動和自信心的建立。后者的答案關聯而開放,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應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融入情境,積極引導,真正讓學生參與互動。同時,教師應注意問題的啟發性,設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將手中的問題接力棒交給學生,讓學生提出問題。“問”與“答”將教與學聯結起來,既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及時反饋教學效果。這也是對課堂互動模式的一種深化。
(三)興趣切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抓住學生課堂注意力的一個法寶。興趣是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學生情緒高漲、思維高度活躍,往往更愿意融入課堂,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參與課堂討論,形成良好的互動氣氛。
教師在傳統文化教學中可利用的切入點非常多,例如熱播的歷史劇,名家教授主講的《百家講壇》系列節目,具有濃郁中國風的流行歌曲,時尚服裝品牌推崇的中國元素,實木家具反映的中國文化,等等。這些導入的話題都是學生熟悉、喜歡的,從興趣開始進入傳統文化的學習無疑是教學雙邊積極互動的一個良好開端。這種在學習過程中得來的知識點更有利于學生自己對知識的建構,有利于知識的內化。
總之,以興趣為切入點,讓情感融通轉化為情感互動,這樣互動便能自然而然地在課堂中展開。而學生的興趣濃厚、學習情緒高漲往往也為知識自覺深化和內化提供了根本條件。
(四)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教學目標設計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要從創設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開始,整個教學設計過程緊緊圍繞“意義建構”這個中心而展開。其次,要考慮學習者這一主體。教學目標不是設計者或教學者施加給學習過程的,而是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提取出來的。
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知識載體,教學目標要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內容才能體現出來,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要解決真實環境下的任務,在解決真實任務中達到學習的目的。在實踐中,要使學生在解決真實任務的過程中有步驟地解決任務并體現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師就需要對教學內容做深入分析,明確所需學習的知識內容、知識內容的結構關系、知識內容的類型,這樣,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才能很好地涵蓋教學目標所定義的知識體系,才能根據不同的知識類型,將學習內容嵌入建構主義環境中的不同要素中。
四、結語
總之,教師必須樹立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熟悉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實際,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需求,全面兼顧“四要素”,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教學內容的編寫在實踐中符合實際情況,在理論上能與教學規律相吻合,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時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完成掌握好傳統文化精髓的學習任務。
注釋:
①曾長秋.中國傳統文化[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9).
②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三)[J].科學課,2004,(2).
③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3.
參考文獻:
[1]曾長秋.中國傳統文化[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4,(9).
[2]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三)[J].科學課,2004,(2).
[3]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