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7 18:31:16
序論:在您撰寫區域經濟一體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 論
2.1 研究背景及意義
2.2 國內外現狀
2.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概述
2.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2.2.1 特惠關稅區
2.2.2 自由貿易區
2.2.3 關稅同盟
2.2.4 共同市場
2.2.5 經濟聯盟
2.2.6 完全經濟一體化
第三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和影響
3.1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3.1.1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3.1.2 亞太經合組織(APEC)
3.1.3 上海合作組織
3.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
3.2.1 積極影響
3.2.2 消極影響
第四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出現的問題及措施
4.1 問題
4.1.1 加大貧富差距
4.1.2 管理機制
4.2 措施
4.2.1 城鄉一體化
4.2.2 完善管理機制
結論
致 謝
摘 要
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經濟發展不可缺的一種方式、策略,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就必須加大開放水平,積極加入到全球合作的隊伍中,加速經濟發展,提升自身利益,提升國際地位,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為了維護共同的利益而通過協議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在區域內消除壁壘,協調經濟政策,形成跨國流通商品、資本、人才、勞動力等的一個經濟區域。本文根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內外現狀主要介紹了研究背景及意義、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措施。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而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是我們現階段的目標。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國經濟;措施;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way and 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oday's era. If a country is to be strong, it must increase its openness, actively join the ranks of global cooperation, speed up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 its own interests and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agreements to safeguard common interests, eliminate barriers in the region, coordinate economic policies, and form an economic region with cross-border circulation of goods, capital, talents, and labo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form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impac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problems and measures that have emerged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us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our goal at this stage.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hinese economy; Measures;
第一章 緒 論
2.1 研究背景及意義
區域經濟一體化又叫“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現在國際經濟關系中使用最多的一種方式,區域經濟集團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地理位置鄰近的若干國家,通過一系列協議和條約建立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經濟一體化"這個詞語是在1942年出現并被使用。1950年,有人認為一體化是一種多國經濟區域的形成,所謂“區域”是指一個能夠進行多邊經濟合作的地理范圍,為了促進各國之間關系,帶動全球經濟發展,就有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優化我國經濟環境,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加速自身發展和良性競爭,促進政治、經濟等多方位利益,促進區域和全球經濟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雙重的,既包含成員間貿易壁壘的撤除,又包含各種合作互助關系的建立,所以,本文針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行研究。
2.2 國內外現狀
20世紀50年代就出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80年展迅速。20 世紀 60 年代,全球共有 19 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70年代有 28 個, 80年代有 32 個,進入 90 年代,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已經達到 100 多個。目前正在實施的區域貿易協定有 170 項。據 WTO 統計,截至 2002 年 3 月 1 日 ,正在實施的區域貿易一體化中,絕大多數是自由貿易協議,占所有區域貿易安排的 72% ,共有 175 個,關稅同盟 22 個,占 9% 。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只有 12 個島國和公國沒有參與任何區域貿易協議。 174 個國家和地區至少參加了一個(最多29 個)區域貿易協議。
南部非洲發展協調會議成員國首腦會議于1992年簽署關于建立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的條約、宣言和議定書三個文件,正式將該組織更名為"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東部和南部非洲優惠貿易區"首腦會議于1994年批準把優惠貿易區轉變為共同市場的條約,宣布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東南非共同市場)正式成立。;澳大利亞、新西蘭及東盟的貿易部長也于2001年簽署促進貿易、投資和經濟一體化的政府間框架協議,并于2002年正式簽約。
第二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概述及形式
2.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概述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離的比較近或一個區域內的兩個或以上的國家為了經濟和利益的共同發展,通過簽訂條約和制定約束彼此的共同的規范和政策,建立大家有一定有特權的共同機構,進行經濟調節,達成經濟和政治的聯盟。根據合作國家政府的態度,可以把區域經濟一體化分為兩種類型:消極和積極。消極是指合作國之間消除了一切貿易障礙,在一定區域實現了自由貿易;后者則指成員國為實現共同的經濟目標而積極調整現有政策和手段,建立新的規章和協調機構以促進市場一體化的形成。
2.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包括特惠關稅區、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經濟聯盟和完全經濟一體化。目前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經濟集團是歐洲聯盟。
2.2.1 特惠關稅區
特惠關稅區又叫優惠貿易安排,國與國之間通過協定方式對商品規定特別的優惠關稅,這是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最低級和最松散的一種形式,例如:大英帝國特惠制、東南亞國家聯盟、非洲木材組織等。
2.2.2 自由貿易區
自由貿易區就是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一個貿易區,這個貿易區里的國家取消關稅壁壘和其他貿易限制,實行商品免稅流通,但是不在這個貿易區里的仍有關稅壁壘。它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形式。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中歐自由貿易區。
2.2.3 關稅同盟
關稅同盟就是國家之間完全取消關稅或其他壁壘,并實行統一關稅同盟,它比自由貿易區又進了一步。例如:德意志關稅同盟、東非共同體。
2.2.4 共同市場
共同市場就是除了取消關稅和其他壁壘,還要取消對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力)流動的一切限制。使國與國之間實現貿易自由化、技術自由、資本自由、勞動力自由、人員自由等。例如:加勒比共同市場、中美洲共同市場。
2.2.5 經濟聯盟
經濟聯盟就是國家之間不但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而且要求國家之間制定并執行共同的經濟政策和共同的社會政策,形成一個龐大的經濟實體,例如:南亞區域合作聯盟、西歐共同市場、歐洲聯盟。
2.2.6 完全經濟一體化
完全經濟一體化又叫政治同盟,完全經濟一體化包括經濟同盟,要求各國統一經濟政策,而且還要求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權力機構,擁有全國政府授予全權的中央議會和執行機構,是經濟一體化的最高級。目前世界上尚無此類經濟一體化組織。
第三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和影響
3.1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現在我國已經實施并參與的主要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有:
3.1.1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2001年11月提出成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02年,在文萊召開第5次lO+1會議上簽署了《加強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達成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協定。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貿易區正式成立。它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組成世界上三大區域經濟合作區,而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也是亞洲的第一個多邊自由化經貿組織。
3.1.2 亞太經合組織(APEC)
亞太經合組織是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的簡稱,亞太經合組織于**年11月5日至7日成立,于1993年6月改名為亞太經合組織,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多邊區域經濟集團化組織,也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其中21個成員國包括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泰國、美國、越南。
3.1.3 上海合作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宣布成立,同時,并簽訂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其中有中國、俄羅斯聯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參與,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在中國境內宣布成立,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上海組織的成立表明共同利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201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已成為人口最多、地域最廣、潛力巨大的跨區域多邊綜合性組織。
3.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
3.2.1 積極影響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于內部自由貿易的發展,沒有貿易壁壘;有利于國與國之間的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生產,促進國際經濟、貿易等各方面的合作;有利于各國家之間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投資的擴大和技術的進步;有利于獲得專業與規模經濟利益;有利于推動貿易自由化、全球化進度;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區域內的經濟增長,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全球經濟的發展等。
3.2.2 消極影響
區域經濟一體化會形成對外壁壘,導致國際競爭加??;會形成區域化組織間競爭加?。粚抑鳈嘣斐商魬?;對我國企業和市場自由化造成沖擊;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大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等,總之,還是利大于弊的。
第四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出現的問題及措施
4.1 問題
4.1.1 加大貧富差距
實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勢必會造成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加大,在區域經濟內部,城市和農村的貧富差距就在進一步擴大,城市收入高,消費水平高,生活質量也高于農村,所以農業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面臨沒有出路沒有收入的問題,造成城市和農村收入差距加大的原因有:沿海地區資源好,產業競爭力較強,獲取更多經濟利益;資金、人才、等都向條件好的城市去,所以加大城鄉差距。
4.1.2 管理機制
管理機制不完善,缺乏一套完善的跨區域的統一的管理機制,而在現有的區域行政管理體制條件下,很多地方政府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以整個區域的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來進行決策并采取行動,區域內沒有統一的公共管理組織。所以,很難實現整個區域利益最大化,也很難實現區域內的資源設備公共管理,這樣肯定會造成整個區域內公共管理不當。
4.2 措施
4.2.1 城鄉一體化
所謂的城鄉一體化:就是積極推行城市化戰略,以城市化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城市人口想農村人口遷移,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消除城鄉壁壘和政府的政策不公平對待,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和城市轉移、推進新農村建設,還應實施產業一體化,以輸出產業為主導,積極開發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重點產業,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為核心,建立地方性工業體系,消滅保護主義,規范政府行為。
4.2.2 完善管理機制
建立對地方政府行為權利的監督機制、建立政府協調機制、建立跨區域合作組織、建立完善的區域規劃機制、建立區域發展合作機制、建立一套完整的對政府的績效考核機制,要建立這些機制首先應提高政府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認可、支持和重視,其次應該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責,把他們的職能規范化和法律化,從而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結論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各國之間的交流合作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也在不斷的邁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在現在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它促進中國甚至是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政治等合作,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優化資源分配,加速資源流動,管理機制的完善、貧富差距縮小、產業一體化等都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應充分認識當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趨勢,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我國應重視區域間經濟發展規律,應抓住一次發展經濟一體化的機遇,以達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目標。
參 考 文 獻
[1] 潘沁, 韓劍. 基于引力模型的產業內貿易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J]. 國際貿易問題, 2006(9):22-26.
[2] 李偉, 夏衛紅. 城市群府際治理機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路徑選擇[J].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11, 13(5):85-89.
[3] 馬春林, 吳沖鋒. 全球經濟一體化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分析[J]. 管理科學學報, 2003, 6(6):1-7.
[4] 華民, 王疆華, 周紅燕. 內部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J].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02(12):39-42.
[5] 侯赟慧, 劉志彪, 岳中剛. 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社會網絡分析[J]. 中國軟科學, 2009(12):90-101.
[6] 陳光武. 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D]. 吉林大學, 2009. 區域經濟一體化態勢下的政府合作機制研究[D]. 重慶大學, 2010.
[7] 操世元,姚莉.論區域經濟合作中的行政壁壘[J].嘉興學院學報,2006,(5).
[8] 李興國,姜文超.關于“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的若干思考[J].經濟論壇,2008,(3).
[9] 王德忠,吳琳,吳曉曦.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緣起、發展與缺陷[J].商業研究,2009,(2).
[10]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11]許寧寧,儲亞玲,劉總理.西咸經濟一體化進程分析與問題思考[J].商業現代化,2008,(6).
[12]李建勇.中國省級政區行政沖突機理分析及其應對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13]劉朝陽.區域經濟一體化與中國的發展戰略選擇[J].經濟學動態,2002,(4).
摘要: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財政問題,本質上就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問題。借鑒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方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可以從國際區域財政導論、國際區域財政支出、國際區域財政收入和國際區域財政政策等四個方面去構建。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財政
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二戰以來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和趨勢,對世界經濟產生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一個倍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而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財政問題也不斷地凸顯出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同時,由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擴展,傳統的國家財政理論分析框架已經無法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作出合理的詮釋,這需要我們從一個新的視野和分析框架———國際財政的角度去展開研究。因此,探討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國際財政問題,不僅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財政理論研究和分析方法的深入和拓展。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為了達到最佳配置生產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義通過談判協商實現成員之間互利互惠及經濟整合的制度性安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興起,其背后隱含著多種因素,有著眾多的目標,既有促進貿易、收入和投資的需要,又有實現增長和發展的要求;既有獲取市場準入適應區域與全球化的意圖,也有出于安全和民主的考慮。這種以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同時也是我們所討論的財政問題。可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相伴而生并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決定的。
遺憾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中卻很少直接關注財政問題。以被視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核心的關稅同盟理論及其發展為例,維納(Viner1Jacob)及其后繼者們從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效應、規模經濟效應、競爭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投資效應等不同層面和角度,分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成員體、非成員體乃至整個世界的生產、消費、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國際貿易、經濟增長等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的利益或損害。雖然該理論是從關稅及其效應分析這一財政問題出發,而且后來約翰遜、庫珀和馬塞爾等人在1965年也直接將“公共產品”引入關稅同盟的福利效應分析,并得出了關稅同盟更能滿足成員體政府對各種保護主義傾向的商業政策以及對工業化目標的偏好的結論(田青,2005),但總體看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模型基本上是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下的闡述,很少直接關注到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及其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也沒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這一政府主導的利益追求和制度保障機制作出全面的闡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制約。
總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是由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身所具有的政府主導性和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性這一特征決定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存在,但卻不被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所關注的重要現實問題。它不僅涉及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效應這一基本問題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的系統闡述,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國財稅制度協調及發展的研究。也就是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不僅直接影響著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國政府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本身,而且還關系著區域經濟體各成員國之間乃至非成員國之間的財政利益和財政關系的協調;同時,將財政問題作為重要的變量引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和實踐,還可以更好地從政府經濟活動的角度闡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政府主導性及其機制,不僅有助于豐富和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而且將直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持續協調發展。
二、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
一般而言,國際財政是伴隨著國際經濟活動的擴展和國家間經濟依賴的日益加強而在財政關系領域形成的一種國際經濟現象,是財政和國際經濟相結合的產物。關于國際財政的定義(董勤發,1997),理論界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從世界或全球角度來看的財政,即世界財政或全球財政,是以世界性的公共權力機構或世界政府為后盾的;另一種觀點是把國際財政看成是國際經濟中的財政,是國家財政在國際經濟中的延伸或變種,是國際經濟中的國家財政活動,是不同國家的財政通過國際經濟交往而相互聯系在一起所形成的國與國之間的財政關系。與國家財政相比,國際財政具有一般財政的普遍性特征,但又有其自身固有的特殊性,即國際性、整體性、復雜性和協調性等特點(林品章,1995)。雖然在歐盟的財源籌集方式、國際稅收合作組織研究以及聯合國發展計劃署于1999年提出的對電子郵件開征“比特稅”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世界財政或全球財政的影子,但在現代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個超國家的全球權力機構或世界政府,國際財政就只能是國際環境下財政的作用問題。它主要表現為對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國家財稅制度協調和財政利益分配,是國家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其本質是國家間的財政關系。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國家財政存在的客觀前提在于國民經濟中的市場失靈。同樣,國際財政的產生和存在,也有其深刻的理論和現實基礎。首先,國際財政作為國際經濟活動中財政問題的國際化,其基礎是市場經濟;而由市場經濟的市場性和開放性決定的國際市場失靈,就直接成為了國際財政存在的理論基礎(董勤發,1997)。其次,基于不同的經濟社會條件和利益目標追求,各國政府財稅制度和政策安排往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并直接構成為各國政府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嚴重阻礙,因此,尋求和實現各國政府間的財政協調和合作,是國際財政存在的現實基礎。
從國際財政產生和存在的理論和現實基礎的角度出發,國際財政存在的意義就是矯正國際市場的失靈和實現各國財政的協調和合作。同時,又由于當前并沒有一個真正有效的世界權力機構,也就不可能有一個制定、頒布和執行國際課稅和支出方案的“國際財政當局”,更不可能形成一個有效的世界范圍內的全球財政制度。因此,國際財政只能采取多國財政合作的存在形式。根據合作的程度,國際上多國財政的合作方式大致分為財政協調(FiscalCoordina2tion)、財政同盟(FiscalUnion)和財政一體化(FiscalIntegration)。這三種基本合作方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中,財政協調是以既有國家為基礎的國際財政合作形式,是國際財政合作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它強調財政合作的自愿性和協商性,如現有的各種國際稅收協定等;財政同盟更多地以部分國家的讓渡為前提,它強調財政合作的一致性和強制性,往往是區域經濟共同體中較高級的合作形式,如歐盟內部廢除關稅、統一增值稅等;財政一體化則以國家財政的完全讓渡或消失為條件,實行超國家財政干預,它是最高級的財政合作形式,但由于其缺乏現實性,所以更多地成為了一種理想化的財政合作形式。而根據不同的國際經濟發展水平和程度,國際財政研究在存在形式上又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一般而言,國際財政協調是當前國際財政最重要的存在形式也是研究的核心內容,國際財政研究的理論體系也主要是圍繞著國際財政協調來展開。①
三、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
伴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而產生的財政問題,是國際經濟活動中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研究的范疇。而通過對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和框架的分析,我們找到了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框架。也就是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實質上就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問題。因此,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財政問題和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相結合的角度,我們可以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研究框架。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研究框架,本質上就是要詮釋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政府主導性和政府經濟活動性的運行機制及意義,通過推進和實現區域內外各經濟體的財政協調和財政合作,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循著從國家財政到國際財政的思路,借鑒馬斯格雷夫等人對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的闡述,通過在傳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中引入政府及其經濟活動———財政這一變量,一種解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研究的新視角和分析方法———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基本框架浮出了水面,②它大致由國際區域財政導論、國際區域財政支出、國際區域財政收入和國際區域財政政策等四部分構成。
國際區域財政導論主要闡述國際區域財政的含義、產生、研究范圍及方法等內容。借鑒國際財政的定義,我們可以給國際區域財政做出這樣的界定:它是指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財政問題,是國家財政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延伸和發展。換言之,國際區域財政就是國際財政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國家和國家間的財政關系,是我們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體———政府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層面的一種視角和分析框架。國際區域財政的存在,也有著其深刻的理論和現實基礎。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質上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和制度安排,而由市場經濟的市場性和開放性導致的市場失靈即國際區域市場失靈,就成為了國際區域財政產生的理論基礎。由于各國政府財稅制度和政策安排的巨大差異而形成的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經濟體不斷尋求財政協調與合作的努力,現實地演繹了國際區域財政的存在??傮w看來,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性質依然是財政學和國際經濟學的有機結合,研究范圍也包含著財政協調、財政同盟和財政一體化三種形式,且它們不同程度地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存在。在研究方法上,國際區域財政也應遵循國際財政學的研究方法(董勤發,1997),即國家主義分析方法與世界主義分析方法的有機結合。
國際區域財政支出主要探討國際區域財政支出的形式及其效應。具體而言,國際投資和國際援助是其存在的基本表現,前者類似于國家財政中的政府投資,后者則更多地具有政府轉移支出的性質或類似于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的意義。國際投資的基本理論和效應分析,是國際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綜合國際經濟學領域的國際投資和國家財政中的政府投資,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分析區域財政支出中國際投資的框架。從現實來看,國際投資制度主要由各國家的投資制度、雙邊層次投資制度、區域層次的和多邊層次的投資制度構成,且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缺陷并成為國際投資的阻礙,因此,要從制定更權威的、高度自由化的投資制度和高標準的國際投資保護制度及公正高效的爭端解決制度等幾個方面來進行創新(柳劍平等,2005)。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一種重要方式,國際援助在傳統的國家財政和國際經濟活動中的基本作用(鄖文聚,2000),主要是緩和國際政治經濟矛盾和促進國際經濟關系的協調,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短期性、政治性和經濟戰略性的支出形式而存在。目前,除歐盟法中的國家援助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家援助制度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外,國際援助特有的規律和運行規則總體上與作為國際區域財政支出形式的內容和要求是不相適應的。因此,要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各經濟體之間收入的公平分配和促進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必須著力構建一個能有效協調區域財政關系的經?;⒅贫然膰H援助制度。轉貼于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國際區域財政收入主要研究國際稅收、國際債務和區域國際組織的會費籌集等問題及其經濟影響。國際稅收是國際財政大廈相對獨立的體系和重要支撐,同樣也是國際區域財政收入中最主要的內容。國際稅收的研究,不僅表現在早期對國際稅收學科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而且反映在當前對國際稅收競爭、國際稅收協調、國際稅收合作與國際稅收組織、貿易與稅收摩擦、反吸收調查等領域的深入研究和擴展。由于受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同發展水平和存在形式的制約,國際區域財政中的國際稅收除國際稅收協調這個核心以外,還涉及到國際稅收同盟和一體化等表現形式,這在歐盟的統一關稅、統一增值稅和“自有財源”中可以得到初步的例證。也就是說,國際區域財政研究的國際稅收,必須密切關注和分析研究區域經濟一體化下國際稅收的各種具體形式和效應。關于國際債務的理論研究,我們可以在國際金融研究和國家財政的債務分析中找到較為完整的內容和體系。如何從現有的理論體系和框架出發,立足于促進區域經濟穩定與發展,探討區域國際債務的規模及效應和債務監控體系,構建一個與之相適應的高效的國際債務運行機制和風險防范體系,就成為了國際區域財政框架中的國際債務研究的主要內容。此外,為了避免如聯合國財政危機中的會費問題的尷尬,還應該積極研究關于區域國際組織的會費籌集方式,使區域國際組織能夠高效正常運轉,確保其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組織作用的發揮。
國際區域財政政策主要研究區域內外財政政策協調機制及其實現。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避免各國獨立分散決策的低效率,在不同程度上減低各國政策之間的相互沖突,共同應對突發事件的不良影響,穩定各國和區域經濟的穩定運行,獲得經濟開放帶來的多方面利益,只是這種協調要求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各國政策的自主性。區域財政協調的理論分析指出,協調政策會減小針對繁榮或蕭條的財政擴張或收縮的溢出效應;在協調計劃中,任何國家的財政擴張或收縮都應該考慮伙伴國的財政政策所導致的溢出效應,它要求伙伴國的財政政策取向相同。國際區域財政政策的協調,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的是既包括區域內財政政策的協調,又包括區域內外財稅政策之間的協調;而狹義主要是指區域內財政政策的協調,即各國在制定國內政策的過程中,通過各國間的磋商等機制和方式來實現財政政策的協調。從政策協調的程度來看,又可以分為信息交換、危機管理、政策目標和行動的一致性協調、全面協調及聯合行動等層次;從協調方式的角度,可以分為相機性協調和規則性協調兩種。還需指出的是,國際區域財政政策協調還涉及到區域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等的協調,它們共同構成區域宏觀政策協調的主要內容。
總之,國際區域財政作為一種重要的區域性制度安排,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有著直接而深遠的影響。而國際區域財政研究基本框架的構建,不僅是這種區域性制度安排的重要內容和表現,而且還為區域經濟一體化中政府經濟行為及其效應分析提供了較為完整的思路和方法。
注釋:
①馬斯格雷夫教授從財政的國際協調和發展財政兩個方面概括和總結了國際財政的基本內容;而董勤發則是結合財政的經濟職能從國際財政合作形式的角度來構建國際財政的理論體系。
②區域有不同的層次劃分,區域財政也多以行政區劃確立的社會、政治、經濟區域為研究對象,但本文所論之區域指的是國際區域,國際區域財政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財政。
參考文獻:
[1]BelaBalassa1TheTheoryofEconomicIntegration,Allen&UnwinLondon,1962121
[2]樊瑩.國際區域一體化的經濟效應[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1171
[3]MaurriceSchiff,L1AlanWinters.區域一體化與發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141
[4]鄧力平,陳濤.國際稅收競爭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1
[5]田青.國際經濟一體化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1421
[6]董勤發.國際財政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14、7、12-141
[關鍵詞]跨國公司區域經濟一體化直接投資
一、問題的提出
世界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一體化的歷史。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帶動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配置,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不可能僅僅依靠本國的資源、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和市場,從生產活動到資本運動再到生產要素的移動都突破了國家的疆域,實現了國際化。
在這種國際化的浪潮中,區域性的國際經濟一體化是國際化的重要表現。這種區域性的國際經濟一體化最初起步于二戰后的50年代后期。它首先出現于西歐,隨后,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紛紛效仿,在短短幾十年間已經遍及世界所有大洲和各大重要區域,以至于哈伯勒(Haberler,1964)將我們的時代概括為“一體化時代”。
在經濟一體化這個炙手可熱的舞臺上,跨國公司當仁不讓地成為一顆耀眼的明星,扮演著世界生產組織者的重要角色,并且伴隨著一體化進程而迅速壯大。進入21世紀,跨國公司的發展更是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據2003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跨國公司與出口競爭力》披露,主宰全球經濟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公司。
隨著國際化大生產的發展,跨國公司作為跨國投資、經營和管理的組織載體和國際市場的行為主體,在經濟生活國際化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相比較而言,聯系各國經濟的傳統渠道,如商品和勞務的進出口的重要性正在日益相對下降。因此,不論從全球范圍來看,還是從某一地區來看,跨國公司都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對旨在加強區內各國間分工與合作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分析,就不能不涉及到跨國公司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二、跨國公司是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力量
縱觀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一條極為有趣又極為重要的線索:現代世界的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是在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上同時進行的。也就是說,是由微觀層次上的企業生產一體化和宏觀層次上的國家政策協調一體化導致的,國際經濟一體化正是這兩種層次上的一體化的統一。前者可以稱為功能性的一體化,后者可以稱為制度性的一體化。
微觀層次上的企業導向型的一體化,指的是以跨國公司作為主導力量而推動的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跨國公司利用地區區位優勢可能帶來的規模效益進行跨國界的投資生產等活動,它的這些活動必然會對該區域內的國家的經濟生活產生影響,促進和加強該區域內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和經濟一體化的程度。這種跨國公司導向型的一體化是企業行為的結果,是跨國公司在全球發展的客觀結果,是功能性的一體化,而不是由政府行為造成的。
而所謂宏觀層次上的政策協調導向型一體化,是指地區內各國政府間在政策上通過協調,建立超國家的協調機構,推動成員國達到經濟一體化的狀態。這種一體化主要是通過建立國際性的經濟協調組織,人為地消除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和非貿易壁壘,甚至制定統一的對外關稅,來實現各個成員國之間貿易、人員、資本以及各種生產要素地自由流動,達到本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目的。這種政策協調導向型一體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制度性機構的一體化先于實際的企業生產一體化。
由此可見,跨國公司和政府都是推動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力量。這兩種推動力量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兩者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能促進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推動國際分工的深化和規模經濟的實現,推動生產要素價格在全球范圍內的均等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向前發展。DunningandRobson(1988)指出,通過跨國公司運作的跨國商業一體化和地區性經濟一體化之間有著本質性的關系。這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跨國公司作為微觀層次上的組織,是通過自身的行為和市場的力量,以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為主要形式,通過從事國際規模的生產和銷售來代替通常的商品出口來推動經濟一體化的。而政策協調導向型的一體化則屬于宏觀經濟一體化的范疇,是成員國政府基于自身的需要,通過簽訂協議為生產力和生產要素在本地區的流動和擴張掃除障礙,促進本地區分工深化和創造本地區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合作與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都是二戰后世界經濟中的重要現象。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隨著這兩種現象的繁榮發展,學術界對這兩個問題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比較長的時期內,對這兩種現象的研究基本上是相對獨立進行的。鄧寧撰文稱,迄今為止,人們很少嘗試將這兩種問題的研究結合起來,系統的分析二者之間的互相影響;有關這一問題的經驗資料的搜集也是很不夠的。
作為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微觀主體的跨國公司,它的行為在客觀上必然會影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那么,跨國公司的微觀行為,究竟如何影響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跨國公司的行為又是通過哪些渠道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產生影響的呢?筆者認為,對上述問題在理論和實證相結合的基礎上進行認真的研究并做出回答,正是寫作本文的目的所在。
三、跨國公司的市場行為與區域經濟一體化
1.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生產一體化
國際分工是指世界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也是世界各國之間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它是社會生產和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是一國內部的社會分工超越國界向縱深和廣闊方向發展的產物,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國際分工主要是宗主國與殖民地、工業國與初級產品提供國之間的以國家為主體的分工,二戰后的國際分工隨著國際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向深度和廣度上擴展。
二戰后,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的配置、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間生產要素的流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來實現的??鐕就ㄟ^對外直接投資,將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合成為“不可分”資源、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生產要素稟賦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全新的更強大的生產能力,并將國家間的生產分工和協作在一定程度上轉變為企業內部的分工與協作,通過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營活動,引起世界各國生產、交換、分配等各方面經濟聯系的不斷融合和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的發展進入了復合一體化階段。在復合一體化戰略下,跨國公司在生產經營進行細分,如研究與開發、采購、零部件生產、加工、裝配和財務等,并將不同的生產經營職能配置在公司整體需要且最能發揮作用的國家或地區,形成跨國界的價值鏈。設在世界各地的跨國公司子公司與母公司、其他子公司互相配合,執行整個公司的某項或全部職能,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母公司與國外子公司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小,跨國公司更多的不再是一個層級結構,而是一個網絡結構。例如,美國福特公司的菲斯塔(Fiesta)汽車在歐洲的生產組織情況就是一種典型的區域性網絡化生產,歐洲福特公司設在英國不同地方的子公司分別生產充電器、配電器、儀表盤、油表、水表、插座、火花塞和絕緣器等;在比利時亨克生產車身部件、車輪;在德國維爾弗拉特生產變速器、引擎;在科隆生產車身底盤;在法國波爾多生產變速器;最后在西班牙巴倫西亞和德國薩爾路易進行組裝,產品主要供應歐盟市場。不僅如此,福特公司還逐步將其部分研究設計、人員培訓等職能配置在不同國家,建立起復雜的國際一體化生產體系。
由此可見,戰后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是全球范圍內一體化國際生產體系建立的主要因素之一。
2.跨國公司的并購推進了區域經濟一體化
跨國公司因為尋求資源的最佳配置、跨越各國的貿易壁壘等原因,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全球不同地區設立了生產機構。這種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和區域內經濟一體化的加深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戰后歐洲的經濟一體化就和西歐跨國公司在本區域內的直接投資有著密切聯系。以英國、德國為例:1962年~1988年間,英國對前歐共體的直接投資增長了19.2倍,而同期對全球直接投資總額僅增長6.1倍。德國的跨國公司多年來一直把前歐共體視作其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投資比重大體維持在30%左右,投資總額從1976年的15.8億馬克上升到1988年的64.5億馬克。與此同時,英國和德國也成為歐共體其他成員國資本投資的熱點地區。1962年~1978年,前歐共體公司(不包括石油公司、銀行及保險部門)對英國的直接投資從1.34億英鎊提高到20.32億英鎊,年均增長18.5%,比同期外國公司對英國直接投資總額年均增長率高出5個百分點。1986年,前歐共體其他成員國對英國的直接投資額為24.41億英鎊,1989年上升到45.78億英鎊,分別占同期英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50.5%和53.6%。1962年~1985年末,前歐共體對德國直接投資累計額達294.8億馬克,占同期全部國家在德國直接投資總額的39.1%。
正是這種跨國公司的區域內部的交叉直接投資,將傳統的國家間分工轉化為企業內分工,加深了區域內各個經濟實體之間的協作的依賴,為日后政府間簽訂經濟一體化條約提供了內在的經濟凝聚力。因此,跨國公司在區域內部的直接投資對該區域的國際經濟一體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3.跨國公司通過對區域內的直接投資促進區域內外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進一步擴大了區域內的貿易量
由于國內市場的狹小制約了規模經濟效益的發揮,隨著企業跨越國界的擴大經營,區域內相互投資增加,貿易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國際區域內各國相互之間的貿易流量的大小是理解該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主要因素。
我們以歐盟為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跨國公司在歐盟內相互投資的增加,歐盟內部貿易額也持續增長。有資料顯示,歐盟內部貿易額占當年貿易總量的比重逐年擴大,從20世紀60年代的34.5%上升到2000年的64%,幾乎翻了一番。
4.跨國公司對區域內的投資深化了區內市場
比較優勢、國際分工和規模經濟僅僅是形成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的潛在條件,而擁有一個巨大的或潛在的購買力市場,則可以將潛在條件轉化為現實條件??鐕緦|道國投資是自己與東道國之間的互利互惠,區域內的大規模相互投資將使區內市場深化和擴大,從而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得以加深。
5.跨國公司的發展加劇了世界市場的壟斷和競爭,而當代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正是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外在動因之一
20世紀70年代以后,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持續擴張,它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其他經濟組織。目前,跨國公司已控制超過40%的世界生產和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90%,其貿易量超過全球貿易額的三分之一,并掌握了世界上80%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壟斷了75%的國際技術貿易,在國際金融領域和勞務領域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顯然,今天的跨國公司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原料貿易、制成品貿易和技術貿易。因此可以說,今天國際市場競爭已經主要體現為跨國公司之間的激烈競爭。
這種日趨激烈的競爭,使一些經濟實力薄弱的小國和發展中國家,難以承受國際市場上的劇烈變化。因此,它們一方面要組建本國的跨國公司,另一方面有必要與實力雄厚的經濟大國結成聯盟,彼此協調。那些實力雄厚的經濟大國為了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保持其在某一領域的壟斷優勢,也需要聯合中小國家的力量,協調行動。
四、結論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確實對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
跨國公司通過對區域內的直接投資,趨同了國際經濟規則、促進了區域內經濟活動的國際化、擴大了區域內的貿易量、深化了區域內市場、加劇了世界市場的壟斷和競爭。通過這一系列的方式,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加速了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高樂詠:一體化進程中的政府與企業——市場開辟與市場替代的統一[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2]茆訓誠:跨國公司在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中的作用[J].上海經濟研究,1998(6)
[3]萬建強:跨國公司一體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相互關系[J].經濟縱橫,2001(8)
[4]湯碧文:歐盟進程: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思考[J].對外經貿實務,2004(4)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地經濟不斷地在突破國界限制,在全球尋求資源配置,全球化條件下,各國、各地區的之間的經濟關系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關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統一,本文試著分析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相互關系。
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界定,現在還沒有統一的說法,大部分人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經濟行為在全球范圍的大規模活動,生產要素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自由流動、合理配置與重組,是世界各國經濟高度相互依賴、相互融合的表現。或者更準確地概括為指參加多邊談判或磋商的相關國家和地區經濟團體,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有關經濟貿易協議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協商原則,實行整體運行的世界性經濟貿易組織或者經濟體系。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復雜的,推動世界經濟總體增長,提高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資源,促進國際投資方面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也帶來了負面效應,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一方面也對傳統的價值觀念提出了挑戰,如果處理不當,會為經濟全球化付出代價的。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相鄰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圍內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維護既有的、實現未來的共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通過簽訂某種政府間條約或協定,制定和規范共同的行動準則,協調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國政府一定授權的共同機構,進行長期和穩定的超國家的經濟調節,達成和實現經濟的甚至是政治的聯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立區域市場,降低了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搜尋成本。另外一體化的區域經濟由于各個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違約風險。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區別。經濟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跨國經濟,資本和市場的國際化,以及市場機制作用的推動,是市場機制其主導作用的過程,經濟全球化則是通過市場機制把世界各國聯結在一起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則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均衡和有序發展為目標,在政府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措施、實現一體化目標,是國家期主導作用的過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通過國家對國家的談判把那些愿意參加一體化結盟的國家聯結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場的狀態下,風險是很難規避的,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風險;而在經濟區域化的狀態下,風險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體化的區域經濟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資源配置的成本,降低違約風險。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都是由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決定的,兩者之間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經濟全球化刺激、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向更高形式發展,又不斷地沖破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給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新的驅動力,經濟全球化通過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增進區域經濟組織間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全球化的促進作用。區域經濟一體化為經濟全球化準備了條件。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國家分工的深化,加強了區域內部各加盟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了各加盟國的經濟發展,再此基礎上通過強化跨國公司的貿易功能,必然進一步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區域經濟一體化使集團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區域外的國家要想獲得競爭力,就要通過跨國公司進行直接投資。區域經濟一體化下的貿易制度也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相比較來說,區域經濟對經濟全球化的阻礙作用比較明顯。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合作組織如北美自由貿易、歐盟等發展完善。各加盟國對區域經濟依賴性加強,再加上區域對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大的競爭局面,同時也導致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經濟也制造了貿易壁壘。如區域經濟組織的排他性與全球化背景下的多邊貿易體制之間就存在隔閡。區域經濟是為了實現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區域內部成員之間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經濟全球化則是為消除全球經濟間的貿易壁壘努力,區域經濟在這一方面與之出現矛盾,區域經濟以地域為名為貿易提供一種新的保護手段,這種保護手段對于區域外的成員來說就是阻礙他們之間相互合作的貿易壁壘。區域經濟強化了其內部產品的競爭力,對區域外的產品采取了比較嚴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組織其他區域或國家的產品進入。這一行為,滿足了區域內的經濟發展,但是對與經濟全球化來說,則傷害了全球經濟之間平等合作的基礎,加大了國與國或區域與區域之間對話的難度,妨礙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從長遠利益來,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順利發展。
總之,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矛盾是存在的,但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又是對立統一的。兩者之間還存在著漫長的過渡時期,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會慢慢形成互補。兩者之間雖然實施途徑相異,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都為企業創作了統一的市場環境,為世界各地的商務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兩者的相互作用必然會影響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兩者之間應該加強合作與交流,相輔相成,在全球化不斷向前發展的情況下,必然會克服兩者之間存在的矛盾,最終推動全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陽國亮:試論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其相互關系.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10)
[2]鄭明慧: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經濟論壇,2004(15)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地經濟不斷地在突破國界限制,在全球尋求資源配置,全球化條件下,各國、各地區的之間的經濟關系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關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統一,本文試著分析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相互關系。
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界定,現在還沒有統一的說法,大部分人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經濟行為在全球范圍的大規模活動,生產要素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自由流動、合理配置與重組,是世界各國經濟高度相互依賴、相互融合的表現?;蛘吒鼫蚀_地概括為指參加多邊談判或磋商的相關國家和地區經濟團體,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有關經濟貿易協議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協商原則,實行整體運行的世界性經濟貿易組織或者經濟體系。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復雜的,推動世界經濟總體增長,提高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資源,促進國際投資方面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也帶來了負面效應,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一方面也對傳統的價值觀念提出了挑戰,如果處理不當,會為經濟全球化付出代價的。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相鄰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圍內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了維護既有的、實現未來的共同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通過簽訂某種政府間條約或協定,制定和規范共同的行動準則,協調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國政府一定授權的共同機構,進行長期和穩定的超國家的經濟調節,達成和實現經濟的甚至是政治的聯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立區域市場,降低了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搜尋成本。另外一體化的區域經濟由于各個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違約風險。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區別。經濟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跨國經濟,資本和市場的國際化,以及市場機制作用的推動,是市場機制其主導作用的過程,經濟全球化則是通過市場機制把世界各國聯結在一起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則以實現區域經濟協調、均衡和有序發展為目標,在政府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措施、實現一體化目標,是國家期主導作用的過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通過國家對國家的談判把那些愿意參加一體化結盟的國家聯結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場的狀態下,風險是很難規避的,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風險;而在經濟區域化的狀態下,風險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體化的區域經濟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資源配置的成本,降低違約風險。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都是由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決定的,兩者之間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經濟全球化刺激、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向更高形式發展,又不斷地沖破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給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新的驅動力,經濟全球化通過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增進區域經濟組織間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全球化的促進作用。區域經濟一體化為經濟全球化準備了條件。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國家分工的深化,加強了區域內部各加盟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了各加盟國的經濟發展,再此基礎上通過強化跨國公司的貿易功能,必然進一步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區域經濟一體化使集團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區域外的國家要想獲得競爭力,就要通過跨國公司進行直接投資。區域經濟一體化下的貿易制度也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相比較來說,區域經濟對經濟全球化的阻礙作用比較明顯。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合作組織如北美自由貿易、歐盟等發展完善。各加盟國對區域經濟依賴性加強,再加上區域對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大的競爭局面,同時也導致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經濟也制造了貿易壁壘。如區域經濟組織的排他性與全球化背景下的多邊貿易體制之間就存在隔閡。區域經濟是為了實現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區域內部成員之間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經濟全球化則是為消除全球經濟間的貿易壁壘努力,區域經濟在這一方面與之出現矛盾,區域經濟以地域為名為貿易提供一種新的保護手段,這種保護手段對于區域外的成員來說就是阻礙他們之間相互合作的貿易壁壘。區域經濟強化了其內部產品的競爭力,對區域外的產品采取了比較嚴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組織其他區域或國家的產品進入。這一行為,滿足了區域內的經濟發展,但是對與經濟全球化來說,則傷害了全球經濟之間平等合作的基礎,加大了國與國或區域與區域之間對話的難度,妨礙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從長遠利益來,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順利發展。
總之,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矛盾是存在的,但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又是對立統一的。兩者之間還存在著漫長的過渡時期,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會慢慢形成互補。兩者之間雖然實施途徑相異,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都為企業創作了統一的市場環境,為世界各地的商務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兩者的相互作用必然會影響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兩者之間應該加強合作與交流,相輔相成,在全球化不斷向前發展的情況下,必然會克服兩者之間存在的矛盾,最終推動全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陽國亮:試論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其相互關系.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10)
[2]鄭明慧: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經濟論壇,2004(15)
關鍵詞跨國公司區域經濟一體化互動關系
跨國公司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今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兩股最重要的力量。兩者共同之處在于都促進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跨國界流動,推動國際分工深化和規模經濟實現,推動生產要素價格在全球均等化和世界經濟一體化向前發展。兩者不同之處在于,跨國公司是微觀經濟一體化,由市場力量推動,以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為主要形式,從事國際規模的生產和銷售以代替通常的商品出口。這種一體化構成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微觀基礎。而區域經濟一體化則屬于宏觀經濟一體化范疇,是成員國基于市場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鑒定協議來為資本在本地區擴張掃除障礙,促進本地區分工深化和創造本地區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還可能形成政治方面的合作與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構筑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宏觀基礎。由于這兩種一體化在運行層次和運作機制上的不同,形成了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兩個主要動力源。但是,這兩者并非截然分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向前發展。本文旨在研究跨國公司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互動關系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一、戰后區域經濟一體化與跨國公司蓬勃發展的原因
戰后,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在全球的蓬勃發展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自市場經濟生產方式在全球確立以來,資本積累速度的加快及資本逐利的本性受單個國家尤其是小國的資源與市場局限無法滿足資本擴張的需要,戰前的殖民地開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矛盾。但列強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通過戰爭方式獲得的資源與市場很可能再通過戰爭的方式失去。另外,戰爭也破壞了生產力和資本擴張的機制,破壞了生產力和資本向縱深進一步發展的環境條件。顯然,從戰爭轉向合作是解決這一矛盾更可行的途徑,于是通過一定的制度調節,由資源爭奪轉向資源共享,從軍事競爭轉向經濟競爭,逐步成為戰后各國的共識,這在實際上便構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化在戰后迅速發展深層次認識的基礎。
科技革命和生產力在戰后的迅速發展又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發展提供經濟基礎。由于生產力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強烈地逾越國界的要求時,實際上使一國市場無法承受如此分工與規模經濟,另外,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使新技術和新產品的R&D費用不是一個企業甚至是一國所能承受的。所有這些都需要通過跨國性的集體力量或協調來解決,經濟一體化組織成了解決這種問題的一種較好選擇。但是,生產力的發展只構成一體化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甚至唯一條件。一體化還需要有下述條件才能形成:一是當生產力發展到產生逾越國界的要求卻遇到來自其他地區對商品、資本流動設置的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而這種障礙又難以在世界范圍內通過雙邊談判予以解決時,才有可能率先在本地區形成區域經濟組織,以便在局部范圍內妥善加以解決;二是當生產力發展的逾越國界要求退到了來自其他地區商品與資本的嚴峻挑戰時,需要依靠地區組織來保護其成員國產業,確保對本地區市場的占有;三是組成一體化的成員國必須同處于一個經濟區域中,而不是困于純粹地理意義上的區域,經濟區域是指區內諸成員國經濟具有競爭性(可以實行產業內分工)或互補性(可以實行產業間分工),有長期交往傳統,否則,即使在同一地理區域里形成一體化組織,也難以獲得真正發展,這是一體化形成的基礎條件(歐共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便是典范)。戰后蓬勃興起的遍及五大洲的一百多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多或少與上述條件有關。
這就告訴我們,并非所有生產力逾越國界的國家都能具備實施一體化的條件。也就是說并非所有的發達國家都能與其他國家成立一體化組織。在有些經濟發達的國家中,主要是選擇跨國公司的微觀一體化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種矛盾(這也是跨國公司大多產生于發達國家的原因)??鐕景裄&D、生產、銷售、服務等諸價值鏈增殖環節分解到世界上各個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國家,把生產力發展與資源和市場的矛盾分散化,充分利用東道國的資本、技術、人才和市場等優勢來解決一國無法承擔的生產力逾越國界的要求,跨國公司也利用規模化生產和各國要素價格優勢組合出價格最低,且最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和勞務,跨國公司遍布世界的子公司和營銷網絡,把市場交易內部化,使生產力發展大公司化,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由于區域經濟組織具有一定的排外傾向,區外的跨國公司通過對區內的大量投資來繞過這種人為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在實際上也促進了戰后跨國公司在全球的擴張。早在歐共體成立不久,美國工商界便提出“把工廠遷到歐洲去”的口號,以避免歐共體的歧視性關稅降低其產品的競爭力,以1966-1977年這一時期為例,在1966年美國企業的海外分支機構向世界市場上出口的制成品總額中(不包括返銷美國部分),有46%是設在歐共體的分支機構生產的,到了1977年這個比例上升到64%;北美自由貿易區剛剛運作,日本跨國公司便把投資重點轉向墨西哥,企圖通過這塊跳板來減少美國關稅對其不利的影響。
戰后通訊和運輸的迅速發展及其服務費用迅速下降,為世界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世界銀行、IMF和GATT(WTO)等機構的成立及其對國際經濟的協調也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其他如聯合國的調節、多邊國際協定的執行等,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
二、跨國公司的微觀一體化推動區域經濟宏觀一體化
跨國公司作為一種市場的力量,其觸角遍及全球各個角落,不局限于民族利益和國家疆界,通過跨國經營活動,追求全球性的機遇、抉擇和效果,以獲得企業全球戰略的實現和最大限度的利潤。如果跨國公司在某一區域不斷投資,便會促進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展。這就是說,作為微觀層次的跨國公司,其市場機制力量能夠推動作為宏觀層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現。
縱觀當今最成功的兩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歐共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其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成立主要是由于跨國公司在區內大量投資,使區內比較優勢上升,從而為推進一體化創造條件。
以北美自由貿易區為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墨西哥為何能與發達國家美、加實施經濟一體化,主要原因便是美、加跨國公司對其多年擴張和滲透的結果。1955-1989年間,美國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資總額從6.07億美元增加到70.79億美元,增長了10.7倍,分別占當年對拉美投資總額的9.2%和11.5%。事實上,美國一直是墨西哥最大的投資者,在墨西哥的外國直接投資中,美國資本占60%以上,1980年在墨西哥的2349家國外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中,美國和加拿大分別占總數的79.7%和2.6%。美國和加拿大跨國公司多年來在北美一直屬優勢的投資比例,使得北美三國貿易自由化和生產一體化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之前已悄然出現,美加墨經濟的相互依存度已很高。這說明,跨國公司在區內的擴張已為其創造了實現經濟一體化的基礎條件。
為什么跨國公司微觀一體化能夠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基礎條件的實現,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跨國公司在一個區域內投資促進了區內國家比較優勢的提升。跨國公司在區內擴張,將傳統的國家產業間分工,轉化為企業之間的產業內分工,這種分工形成的規模經濟使該區內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在這個過程中,區內各國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來重新定位自己的競爭優勢。這為跨國公司以本地區為出發點重構企業的區位優勢、技術壟斷優勢和經濟資源優勢,還可以使那些本來不具備比較優勢的或者優勢并不明顯的國家通過跨國公司的投資,使跨國公司優勢定位外化在國際比較優勢中,讓其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可能性。
2.跨國公司的區內投資趨同了國際經濟游戲規則,進而趨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基本的規則。如果經濟純粹在一國之內而不發生跨越國界的要求時,國際經濟活動并沒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規則,它往往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帶有很大的隨機性,這對國際經濟交往產生相當嚴重的負面影響。當資本開始國際化時,東道國在根據自己國情吸引外資時,也逐漸改變國內立法,接受國際慣例,對跨國公司活動的游戲規則如國民待遇原則予以認同,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既給自己帶來了利潤,又實現了其區域戰略和全球戰略,也使東道國實行更開放的對外經濟發展政策,優化了國內的法律、政治和人文環境……這些變化都是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礎。
3.跨國公司的區內投資深化了區內市場。比較優勢、國際分工、規模經濟僅僅構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潛在條件,擁有一個巨大的或潛在的購買力市場,可以將潛在條件轉化為現實條件,跨國公司對東道國投資是自己與東道國分享互惠互利,區內的大規模相互投資將使區內市場深化和擴大,從而使區域經濟一體化得以實現。
如果該區域經濟發展遇到外來的阻礙和威脅時,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便會很快建立起來。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充分利用自己的經濟比較優勢,優化制度環境,吸引跨國公司來本國投資以強化自己的經濟優勢以及相互優勢,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走出困境的便捷之路。
三、區戰經濟一體化促進跨國公司的微觀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形成促進了跨國公司的微觀一體化,這是因為:第一.區域經濟一體化引發了投資創造和投資轉移效座。這是與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相對應的現象。投資創造主要是指,關稅同盟建立以后產生的貿易轉移現象,使區外的企業產品進入該市場變得困難,因此,區外大量直接投資涌入區內,在那里建立分支機構和占領成員國市場。而投資轉移則指先前進入的企業,為了利用市場統一以后所提供實現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的機會,對該地區的生產經濟活動進行重新布局,即進行生產合理化方面的投資;第二,區域一體化使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發生了變化,并且為跨國公司實行復合一體化的經營戰略提供便利。傳統上,對外投資作為要素流動的一種形式,與商品流動之間存在著某種替代關系??梢哉f,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踐刺激資本的國際化和一體化。因而,區域經濟一體化最重要特征便是在宏觀層面從制度上保證了跨國公司在區內的微觀一體化的順利實現。因為一旦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通過區內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政策的推動,使區內的跨國公司在這塊已經“圍起來”的商場上較易占據優勢地位,使其在區內擴張更具有便利的條件。而且,一體化組織還會利用自身優勢幫助微觀一體化的實現。如歐共體執委會在70年代曾援用《歐洲共同體條約》的有關條款對美國大陸崩頭公司吞并一家荷蘭公司實行了嚴厲的制裁,80年代還制定了一項10年的“歐洲信息技術研究與開發戰略計劃”,目標是將西歐在世界技術市場的占有比重從那時的10%提高到90年代的30%,這些傾斜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弱區外的競爭對手,有利于共同體成員國的跨國公司對這些重要行業的滲透。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制度保證還表現在,如關稅同盟是實現對內取消關稅和數量限制、對外統一關稅,關稅消除后,市場隨之擴大并向縱深發展,為區內各國產業間分工轉向產業內分工和生產專業化創造了有利條件,各國無法再運用關稅或非關稅壁壘來保護本國市場;必須面對區域內其他成員國之間的激烈競爭。為了在競爭中保持不敗,各國公司便加速對區內直接投資的步伐,成員國之間資本的相互滲透也會加快,這樣便促進了跨國公司在區內的微觀一體化。例如,在歐共體內,1959中的西德私人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5.47億美元,其中在西歐的投資為1.97億美元,而到1978年其對外直接投資總額318億美元,其中對西歐的投資增至212億美元,分別增加57.1倍和106.6倍,英國1971年對歐共體的直接投資總額為985億英鎊,占全部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14.8%,1973年加入歐共體,1974年對歐共體直接投資總額達到22.82億英鎊,占全部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21.9%,分別較1971年增加1.3倍和上升7.1個百分點。
到了80年代,由于對內部統一大市場的預期,四大流通尤其是資本、服務的自由流通給區域經濟微觀一體化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從1984年開始的6年時間里,成員國之間的相互投資從405億埃居猛增到3534億埃居,平均每年以54%的速度增加,這一不平衡發展趨勢的直接結果是,成員國相互投資在對外投資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大,從1984年的19%上升到1989年的52%。這種狀況表明,區域經濟一體化反過來又促進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宏觀一體化對微觀一體化推動作用發生的根本前提仍然是區內各國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這里宏觀一體化的作用僅是在為潛在的微觀一體化顯性化掃清障礙。當前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體化實踐由于缺乏微觀經濟一體化的堅實基礎,所以比較脆弱。一些發展中國家企圖用協議分工和協議投資的方式進行一體化實踐,更是違背了市場經濟的最基本準則,其困境的出路是必須在區內形成比較優勢之后才能實行一體化。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之間的互動與進一步融合
根據我們以上的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和發展與跨國公司的形成和發展是互相促進,相互依存的,即跨國公司的形成推動了區域經濟在宏觀領域實現一體化,而區域經濟一體化又反過來推動跨國公司在微觀領域的進一步擴張。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形成既促進了區內跨國公司的擴張,也促進了區外跨國公司的對內擴張,因為大市場形成給區內跨國公司帶來的發展優勢是區外跨國公司所沒有的,區外跨國公司不得不通過直接投資的方式來取代傳統的商品出口,這使跨國公司在規模和素質上都得到提高;而不同區域內跨國公司的相互擴張又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在疆界上的擴大,加上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自身的自我加速機制,使區域經統一體化組織在邊界和深度上都獲得很大的發展,兩者互動的結果,便是跨國公司規模和區域經濟組織疆界的擴大。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多邊貿易體制;促進作用
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是目前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即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阻力。本文則認為,當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不僅沒有阻礙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而且還在許多方面推動了經濟全球化。(本文認為經濟全球化與多邊貿易體制是一致的,故在用語上二者可互換。)
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全球化(多邊貿易體制)的促進作用
1、區域經濟一體化同樣以貿易自由化為目標,與多邊貿易談判的目標相吻合,有利于促進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
2、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員由于數量更少、地域較近、經濟文化水平較為接近,因而更易協調各方立場和利益,能使有關參加方在多邊貿易體制下暫時無法實現的自由化利益在小范圍內得以實現,從而是多邊貿易體制的有效補充。
3、區域經濟一體化所涉成員遠少于全球多邊貿易體制,各成員間就貿易自由化進程達成一致的難度相對較小,從而有利于在小范圍內更快推動貿易自由化進程,進而坐在WTO談判桌前的代表數量就可下降,從而有效地降低多邊貿易談判的復雜程度和難度。
4、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作為多邊貿易自由化的“試驗場”,通過小范圍的“試驗”可為多邊貿易體制提供大有裨益的經驗教訓,為國際貿易自由化提供可供借鑒的先例,發揮示范效應。如在《服務貿易總協定》產生之前,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澳新自由貿易區等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已就服務貿易自由化進行了大量細致的規定。這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認識,有助于消除人們的疑慮,為多邊規則的達成和實施提供一定的思想認識基礎。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WTO發展并走向成熟的中間環節,有助于推動多邊貿易體制向更深層次發展。
5、當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具有重疊性,即某一國家是多個組織的成員國,這類國家能起到橋梁的作用,促進各國間的交流與合作,進而推動全球多邊貿易談判。
6、區域組織的強大凝聚力,可在多邊貿易體系中抗衡經貿超級大國,從而防止和避免多邊貿易體制成為超級大國稱霸的工具。
7、某一區域內的自由化行動可以激勵其他國家和地區采取同樣措施,進而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如1996年11月,APEC蘇比克峰會批準到2000年消除信息技術產品的所有關稅,并在新加坡召開的WTO部長級會議上呼吁將信息技術協議推向全球。APEC稱如果WTO成員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準備加入該協議,APEC將于圈內自行實施之。此舉顯然會導致出現新的差別待遇,于是圈外國家對此作出了正面回應,這樣APEC在實現區域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又推進了全球自由化。
8、區域經濟一體化所產生的貿易創造遠遠高于貿易轉向。所謂貿易創造就是指一體化組織內部取消貿易壁壘后所帶來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增加,而貿易轉向則是指一體化組織內部取消貿易壁壘后所造成從非成員國進口轉向到從成員國進口的貿易方向轉移。區域經濟一體化必然會造成一定的貿易轉向,因此使許多人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不利于全球的共同繁榮,并從而阻礙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特魯曼、巴拉薩、克雷寧等經濟學家曾對歐共體所產生的貿易創造及其對歐洲自由貿易區造成的貿易轉向,進行了數量化評估,所得出的結論是:貿易創造遠遠高于貿易轉移,歐共體的一體化發展并沒有對其最重要貿易伙伴———歐洲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產生嚴重的經濟影響。目前存在著一種研究傾向,即把經濟一體化組織建立后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發展簡單地歸結為貿易轉向的結果。例如,有的學者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以來美、加、墨的3邊貿易增長單純看作是對區域外貿易壁壘的結果。1987—1997年10年間,美墨貿易額增長了3.5倍,而同期中國對美貿易額增長了6.7倍,馬來西亞對美貿易額增長了近5倍,泰國對美貿易額增長了4.3倍。此間沒有證據表明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造成了嚴重的貿易轉向。1997年以后,由于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造成泰國、馬來西亞對美貿易的大幅度下滑,而中國對美貿易則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
9、區域組織間相互重疊交叉,而非相互封閉、孤立與對抗,且跨地區和重疊性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將使全球化步伐加快。中國-WWW.10、GATT和WTO承認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其采取寬容態度。GATT第24條第4款寫道,“通過自愿簽訂協定發展各國之間經濟的一體化,對擴大貿易的自由化是有好處的”。類似內容也見于GATT1994年對24條的諒解之中,“考慮到自1947年GATT成立以來,自由貿易區和關稅同盟在數量上和重要性上都有了極大的增加,并成為當今世界貿易的重要部分,則進一步確定,此類經濟一體化可能對擴大世界貿易做出貢獻”。由此可見,GATT并沒有完全把區域經濟一體化當作是GATT的對立物,而是肯定其對自由貿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同時有監督管理規范,一是規定組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目的。GATT要求自由貿易區和關稅同盟建立的目的應是便利區內貿易,關稅和其他限制性商業規章方面的限制,不能高于或嚴于自由貿易區或關稅同盟建立之前的水平,即不能對區外非成員提高貿易壁壘。組成一體化的成員國應最大可能避免對GATT其他成員的貿易造成不利影響。GATT一成員方因組建關稅同盟計劃提高約束稅率,與GATT第2條沖突時,必須按第28條規定的程序辦理,并進行補償調整。二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立和運行做出了程序上的規范。首先,確立了通報制度。任何締約方組成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必須向GATT締約國全體通報。通報的主要內容有:相關資料、協議的運行情況,協議的任何重大變化或發展等。其次,要求一體化制定內部壁壘減讓計劃和時間表。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必須在合理期間內成立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合理期時間一般最長為10年。如情況特殊要求超過10年,須向WTO貨物貿易理事會提供完整的解釋。預訂的計劃和進程表如要修改,必須向貨物貿易理事會通報。最后,建立了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審查機制。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就有關建立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的資料提交GATT后,GATT即組成工作小組,根據第24條的有關內容進行審查,并通過貨物貿易理事會向有關各方提出建議。審查中如發現沒有訂立計劃和時間表的,GATT須建議訂立此類計劃和時間表,如成員方不遵照執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則不能保留或實施。如發現雖訂有時間表和計劃,但GATT認為在所擬議的期間內不可能組成關稅同盟或自由貿易區,或認為所擬議的期間不夠合理,GATT可向有關成員方提出修改的建議,如各方不遵照執行,則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議也不能保留和實施。GATT的上述規定目的在于,使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立后產生的貿易轉移效應盡可能最小化,同時,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立、發展、變更納入GATT的管理和規范體系,以保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與GATT的規定相一致。
11、相對于區域內成員,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對外確實存在歧視和差別待遇,但這是一種相對的歧視和差別待遇。GATT要求自由貿易區和關稅同盟建立的目的應是便利區內貿易,關稅和其他限制性商業規章方面的限制,不能高于或嚴于自由貿易區或關稅同盟建立之前的水平,即不能對區外非成員提高貿易壁壘。組成一體化的成員國應最大可能避免對GATT其他成員的貿易造成不利影響。GATT一成員方因組建關稅同盟計劃提高約束稅率,與GATT第2條沖突時,必須按第28條規定的程序辦理,并進行補償調整。因此這種歧視和差別待遇只是相對于區域內的,與絕對提高對外壁壘不可同日而語。另外,根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開放性特點(區域組織也與區域外組織和國家有廣泛往來),以及GATT、WTO談判成果,對外歧視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在降低。并且,歧視和差別待遇導致區域外國家加入區域組織,導致區域組織擴大。
12、區域一體化組織在貿易行政管理、技術標準、規則等方面趨于一致,使區域外國家貿易便利性大大加強。
13、區域行動能夠為官員、政府和國家提供學習機會,從而更好地建立多邊貿易體制。
區域集團的形成和發展為成員國政府、管理階層和利益集團參與多邊談判、開辟貿易自由化新領域并制定相應的規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和培訓機會。區域行動能夠使官員、政府和國家熟悉相對較小的區域內自由化進程的設計和實施,從而使它們最終能更容易地轉向類似的多邊行動。
綜上所述,就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本文總的觀點和結論如下:
1、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將長期并存、相互促進、又相互矛盾。
2、在承認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全球化存在負面影響的前提下,更多看到它對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促進意義。
3、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世界經濟走向全球一體化的步驟、途徑和必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