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3 17:00:45
序論:在您撰寫植樹問題教學反思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請張開手指,看一看,你們看到有關數學的信息嗎?
……
教師出示三則材料:(根據書本例題1、2改編,同時搭配書本主題圖)
材料一:在全長15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樹?
材料二:要在圍墻外15米長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幾棵樹?
材料三:大象館和猩猩館相距15米,要在兩館之間的小路一邊種樹,相鄰兩棵樹之間的距離是5米。一共要種幾棵樹?
師:理解嗎?大膽猜一猜,要種幾棵?
師:根據題目要求畫圖驗證,看看自己猜得對不對。
師:仔細觀察, 3個圖都表示出15米了嗎?你怎么知道的?
師:為什么同樣是15米長,同樣是每隔5米種一棵,為什么種的棵數不一樣呢?
根據學生交流,教師板書: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兩端不種。
師:你知道4棵樹是怎么算出來的嗎? 3棵呢?2棵呢?
生1:15÷5+1=4(棵)
生2:15÷5 =3(棵)
生3:15÷5-1=2(棵)
師:理解算式的意思嗎? 15÷5表示什么? +1表示什么?
生1:算出了有3個間隔。
師:3個間隔是怎么算的?
生2:用15米除以每個間隔的長度。
師:他的意思就是用總長度除以每個間隔的長度就算出了間隔數。是這樣嗎?
生1:+1表示兩頭都種時,3個間隔可以種4棵樹,種樹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
生2:也可以這樣說:兩頭都種樹時,間隔數比種樹的棵數少1。
師:那第2題的算式,為什么只要15÷5呀? 15÷5-1怎么理解呢?
……
師:有關間隔數和種樹棵數的關系,在其他的情況下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關系呢?
教師整體呈現3張情境圖片。(讓學生結合間隔數和種樹棵數的關系進行說明)
師:通過這些例子,我們發現:
兩端不種:間隔數 -1=棵數
只種一端:間隔數 =棵數
兩端不種:間隔數 -1=棵數
師:通過畫圖分析,我們發現了3個關系式,現在請你運用關系式來解決問題。
(出示基本練習)。
師:這3個題目都是來自于生活,你還能說出哪些現象也類似于植樹問題。
師:老師也收集了類似的現象,讓我們來研究一下。
電腦演示(3種生活場景):圖1(路燈)、圖2(鋸木頭)、圖3(花盆)。
師:同學們很善于思考,我們再來挑戰一下。
出示綜合實踐題……
【反思】
1.呈現有效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經驗。教學中,我們要尋找教材知識與生活情境的有機切入點,努力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鮮活的現實問題。本課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建構知識模型,教師通過課前的談話,拉近師生間的情感距離,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手指,讓學生初步感知了間隔的概念;同時,課一開始,教師就呈現3個生活情境,采用“大膽猜一猜”“用合適的方式進行驗證”兩個環節,激活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促使學生用自己的經驗表達數學。教師還有效利用呈現的材料組織活動,強化了“解決問題”的氛圍,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教學片段】
一、探索規律
師:今年春節前夕,我國南方一些地區發生了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性天氣,造成農業受災、交通受阻、供電中斷,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據專家分析,這種災害性天氣是受拉尼娜現象引起的。為了恢復原來的生活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植樹造林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措施。同學們,你們知道植樹節是哪一天嗎?
生:3月12日。
師:一個希望小學要美化環境,想在一條長24米的小路一邊栽樹(兩端要栽),可以怎樣栽呢?需要多少棵樹苗?請大家小組合作設計一個栽樹方案,并將設計方案填寫在下面的表格內。合作要求:小組里可以根據不同的間隔長度,做好分工,并做好記錄。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后,教師利用幻燈展示各小組設計方案。
師: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么?
生1:棵數比間隔數多1。
生2:總長÷間隔長度=間隔數。
生3:間隔數比棵數少1。
……
師: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兩端都栽”時,棵數和間隔數的關系嗎?
生1:棵數=間隔數+1。
生2:間隔數=棵數-1。
師:同學們都善于思考,善于發現,很快找出了植樹問題中蘊涵的規律,真了不起!下面我們就用它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應用規律
1.師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樹(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學生獨立解答并反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如下:
100÷5=20(個)……間隔
20+1=21(棵)………樹苗
師:20表示什么?為什么要加1?
生1:間隔數。
生2:因為兩端都栽樹,棵數比間隔數多1。
2.課件出示:園林工人沿公路一側植樹,每隔6米種一棵樹,一共種了36棵樹,從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離有多遠?
學生獨立解答后指名匯報:列式為:36-1=35(個),6×35=210(米)
師:求出的35表示什么?
生:表示35個間隔。
師:為什么36要減去1呢?
生:因為兩端都栽時,間隔數比棵數少1。
3.對比以上兩題的解法。
師:上面兩道題的解題思路有什么不同?
生1:第1題是求樹的棵數,先求間隔數,再用間隔數加1得到棵數。第2題是求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離,先求間隔數,再用間隔數與間隔長度相乘得到距離。
生2:都要先求出間隔數,但求間隔數的方法不同。
三、拓展延伸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也可以看成植樹問題呢?
生1:廣場上的大鐘5時敲響5下,8秒鐘敲完。12時敲響12下,需要多長時間?
生2:5路公共汽車行駛路線全長12千米,相鄰兩站的距離是1千米。5路公共汽車行駛路線一共有幾個站點?
師:希望同學們把植樹問題中解決問題的方法靈活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反思】從簡單的事例中去發現規律,這是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著名數學家波利維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筆者從創設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情境引入,讓學生感知“點與間隔”的含義,并通過觀察、推理、驗證、畫線段圖等方法讓學生探究出棵數與間隔數的規律。再出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既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又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深深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
教學分析:
1 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兩端都要栽、只栽一端和兩端都不栽以及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通過利用植樹問題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將莫比烏斯帶、20棵樹的植樹問題等內容融入其中,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及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教學環境分析
本節課是在無線網絡環境下利用專題網站作為內容載體、以便攜式筆記本與交互式電子白板作為硬件支撐進行教學的。學生使用便攜式筆記本,筆記本中有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制作的專題網站,網站中蘊涵了豐富的媒體資源,有圖片、影像、聲音和動畫等,以幫助學生學習探究本節課的內容。
3 學習者特征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他們渴望自己動手嘗試解決問題,渴望在玩中學,在做中學。他們的思維水平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在信息技術的使用上,四年級學生能熟練掌握簡單的計算機操作,打字速度較快。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建立數形結合的思想,為學生思維的提升搭建橋梁。
教學目標:
1 布置“小區綠化”的學習任務,進一步發現植樹問題的規律,并體會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通過直觀操作,進一步建立數形結合的思想。
2 經歷構想解決問題方案的過程,能夠利用學習工具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 培養收集信息,處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喜愛和探究的興趣。
教學策略:
1 以問題驅動,凸顯信息技術對探究性、個性化學習的支持。本節課中布置小區綠化的學習任務,在這個任務中有多個場景須要完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或獨立完成,或合作完成,有選擇性地去做,這樣就突出了個性化。同時,學生在完成每個問題時都要利用學件進行探究操作,及時保存各種探究方案,還可以利用專題網站中相應的學習工具進行輔助學習,體現了信息技術對于學生學習過程的支撐作用,這樣就有效實現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做中發現規律,在做中解決問題。
2 提供多種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工具,凸顯數字化技術在提升信息素養方面的價值。例如提供豐富的專題資料庫、互聯網站,引導學生搜集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從中甄選有效的信息并合理應用。而在問題解決的困難之處提供啟迪思維的學習工具,以此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3 有效評價與交流,凸顯網絡技術對教學活動過程的支撐。學生的問題解決情況、自我評價情況可以實時地通過網絡上傳到教師機,便于老師因材施教、動態調節教學活動。同時,還可以通過網站中的“師生互動”欄目在課下實現師生的互動與交流,體現課堂的延伸與發展。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植樹問題,我們知道了在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兩端都不種時,棵數和間隔數的關系。這些規律在生活中又有怎樣的應用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動手當一個小小園藝師,來綠化我們的城市吧。
一、收集資料,獲得信息
在我們動手設計前,你覺得作為一個園藝師,我們須要作哪些準備呢?
學生提出問題:如哈爾濱適合種植哪些樹,哪些樹的成活率高,不同樹木間的間距是多少等。
師:那這些問題你打算怎么解決呢?
生:可以上網查找。
生:可以看電視,聽廣播……
師:就如同學們所說,我們可以從很多途徑獲取信息,那么現在,在這里,我們可以――上網。好,那我們就通過互聯網查找你需要的資料,以備后面使用。
學生查找資料后進行匯報,介紹從互聯網或校園網上查找的相關資料??梢允俏淖中畔ⅰD片或視頻等。
(設計意圖:學生一人一機,通過互聯網或校園網站查找相關內容,不僅為本節課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將課內的知識有效地延伸到課外――我們所生活的現實生活中,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在找資料的過程中,涉及到了環保的相關知識,滲透了德育教育。這一環節的設計,也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
二、主題實踐活動
1 明確活動任務
師:作了充分的準備,那現在我們就帶著這些信息一起到新落成的社區去看一看。在這個社區中,有這樣幾個項目需要我們去完成,小組內先分工,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與同伴合作完成,動手試試看。
2 學生充分進行活動
學生討論分工后動手操作,遇困難再討論。
(設計意圖:學生操作電腦,可以利用網站中提供的學件擺一擺,也可以利用學習工具幫助演示學習。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學生在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問題得到解決,思維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鍛煉。)
3 學生匯報
(1)匯報體育場場景
在周長200米的體育場的周圍均勻地插上彩旗。(彩旗間的間隔長度為整米數)每隔( )米插一面,一共插( )面。
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一下你們的設計方案?
(各小組分別匯報不同的設計方案,其他小組作補充。)
我們已經成功布置了體育場,并且想到了這個方案,再來東門看看。
(2)匯報東門場景
在小區體育場到大門有一條60米長的小路,我們一起來做一下綠化吧,要既合理又美觀喲?。ㄗ疃嘀荒苓x擇兩種樹木。)
第一組匯報:
生:我們小組也是首先通過網站的植樹百科找到這幾種樹的間距。然后我們選擇了丁香樹和松樹。松樹間距是2米,丁香樹的間距是5米。我們先每隔5米種一棵丁香樹,再每隔2米種一棵松樹。(如圖1)
師:你覺得他們小組植樹方案怎么樣?
生:他們小組植樹的方案不太美觀,后面松樹種得很密。
生:這種種法很不美觀,如果能穿插開種就更好了。
師:那能展示一下你們小組的設計方案嗎?
第二組匯報:
生:我們通過網站的植樹百科找到這幾種樹的間距。楊樹的間距是3米,松樹的間距是2米,柳樹的間距是4米,丁香樹的間距是5米。然后我們選擇了楊樹和柳樹。我們都每隔5米種一棵,這樣看著比較勻稱美觀。(如圖2)
師:你能評價一下他們小組植樹方案嗎?
生:我覺得他們小組植樹的方式比較好,樹和樹之間的間距也很合理。
生:他們小組這種植樹方法比較美觀。
生:老師,我覺得他們小組雖然植樹的間距很合理,但柳樹在春天飛揚柳絮,我覺得在小區里最好不要選擇柳樹。
師:這個小組同學先在我們專題網站中找到了不同樹木的間距,再根據間距的要求去植樹,解決問題有方法、有依據,如果能像剛剛同學們所說的那樣,在樹種的選擇上再考慮一下其他因素,就更好了。種植的方案有很多,只要我們在做的時候能根據不同樹木的間距,種植的科學合理,都是可以的。
(3)匯報公園場景(莫比烏斯帶)
再到公園里看一看(出示題目):公園里要建一個兒童翻滾過山車的環形軌道,軌道上從頭到尾要設置50個橫梁,兩個橫梁之間寬2米,請你幫忙設計一個讓小朋友乘坐一圈玩的距離、盡量長的軌道。
(學生匯報1。)
生:我們把軌道連接上后,這樣50個軌道橫粱就有50個間距,所以用50乘2等于100米。
師:這個小組利用學習工具給我們進行了清晰的演示,并說明了原因,還有使軌道更長的設計方法嗎?
(學生匯報2。)
生:因為題目說讓小車運行的距離盡量長,我們組是這樣設計的:滑動滾動條運動演示,小車在莫比烏斯帶運行就是軌道的里外兩圈,因此我們組的小車運行的距離就是100乘2等于200米。
師:這個小組同學將我們以前學過的莫比烏斯帶的原理運用到了過山車軌道設計上,真是了不起。我們看,(教師演示)將軌道一端扭轉180度后與另一端連接,這樣軌道就連接成了莫比烏斯帶,這時小車在軌道上運行的就是里外兩圈,因此小車運行的距離最長是200米。
(4)樓房場景
最后到樓房場景一起去看一看:有12棵樹要種在居民樓旁邊,每行種4棵,行數越多越好。
(設計意圖:每一個項目在學生匯報的同時,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室這一工具軟件將屏幕切換至學生畫面,學生的操作演示過程就會通過大屏幕向全班同學進行展示,學生注意力得到有效集中,不僅解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植樹賞析
師:同學們,12棵樹每行4棵,最多可以種6行,那20棵樹每行4棵,最多可以種幾行呢?這是數學史上經典的20棵樹的植樹問題。(教師簡要介紹。)
(設計意圖:借助專題網站進行演示及介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情感。)
四、自我評價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綜合運用了植樹問題的規律和我們以前學習的知識,解決了這么多的實際問題,你們真了不起。那么這節活動課,你的收獲大嗎?打開“我來設計”,點擊左側“評價我自己”,來評價一下自己的表現吧!評價結束的同學輸入姓名點擊提交,老師就知道你的評價結果了。你如果對本節課還有什么疑問、體會或是建議可以通過師生互動平臺給老師留言,簡老師會在課下給大家逐一回復的。
(設計意圖:學生利用點亮幸運星的方式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在輸入姓名提交后,教師就會看到每個同學每一方面分別是怎樣評價自己的。這不僅實現評價多元化,也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做到因材施教。)
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三個方面的特點:
1 讓活動課“動”起來。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時間,學生利用電腦模擬操作,或擺學件,或利用學習工具進行演示,讓學生在做中發現問題,在做中解決問題,在做中有所收獲。真正體現“活動”的價值。同時,因為課堂方式的這種變革,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 評價多元化。新課程倡導評價多元化,最終實現以評價促發展。本著這一理念,本節課有通過網絡及時反饋的評價,比如體育場場景的設計,就是在學生輸入數據后計算機自動作出的評價;有生生互評,比如東門場景設計后,讓學生進行互相評價:請別的小組同學評一評,議一議,來說說這個小組的方案怎么樣。在學生的互評中,他們的思想進行了交流和碰撞,從而使學生跳出僅僅是怎樣植樹的局限,能結合環境、氣候、美觀度等方面綜合考慮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在本節課的最后環節我設計了學生的在線自我評價。教師通過查看網絡反饋的學生自我評價結果,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知道他們覺得自己在哪一方面收獲更大些,哪一方面可能還有待加強,這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調整自己今后的教學,同時還便于教師因材施教。
3 課堂“綜合”性的體現。
(1)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學生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再對相關信息進行篩選,同時操作學習工具進行學習等,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學習方式的多元化,信息的瞬息萬變,再對信息進行篩選、處理、加工、信息素養有了一定提高。
(2)將前面已有知識與植樹問題綜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說體育場場景,屬于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是將植樹問題的規律遷移到插彩旗體育場的布置上。東門場景,看似在植樹,但是卻要讓學生在做前查閱不同樹木的種植間隔的相關資料,這里不再是簡單的植樹,而是一種綜合的,全方位考慮的植樹問題。而公園場景則將莫比烏斯帶的原理運用到過山車軌道的設計上,由樓房場景又延伸到數學史上經典的20棵樹的植樹問題,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這樣,這節活動課沒有拘泥于植樹問題本身,而是體現了數學學科的綜合性和數學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作業抄襲 飽和效應 聽課效率 反思
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教學活動的主題――教師和學生都存在著兩種形態:一種是常態行為,另一種是非常態行為。通常情況下,我們對教學活動中的非常態行為持否定和排斥態度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非常態行為反映出了教學活動的偶然性、突發性及其出現的必然性,忽視對其的探索和分析也是對教學規律的一種誤解或者誤判。正是基于這點考慮,我結合自己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發現的若干問題,探索并解讀職校數學教學中幾個常見的問題。
一
批改作業,在求解三角函數取最大值的集合時,發現甲同學由于粗心,把π寫得和x差不多,同時集合后面的括號忘掉了;乙同學干脆把π模仿成x,集合后面的括號也沒有寫,又是典型的抄襲作業個例。
盡管老師三令五申地教育學生不要抄襲作業,但學生作業抄襲問題卻始終是一個困擾著所有老師的頑癥。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學生自己明知道抄襲作業的種種弊端卻依然屢禁不止呢?這樣看來,隱蔽在抄襲作業拖拉作業背后的深層原因,是值得我們考慮的。
在新課改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要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減輕學生負擔,我們首先必須要從傳統應試教育的教學思想中解放出來,更新教學理念,變教師的講堂為學生的學堂,重點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要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作業抄襲拖拉的問題和從根本上消除學生對作業的排斥心理,我們必須做到切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給學生騰出更多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從而為自主性學習創造條件。其次,可以考慮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嘗試分層作業。不同水平和層次的學生對相同內容的理解、掌握和應用程度是不一樣的。作業內容和作業主體的針對性越強,作業效果越明顯。教師在布置作業前應該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題型、難易程度不一的習題。然后在布置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狀況,針對好、中、差三類程度不同的學生提供難易適中的相應習題,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作業真正能夠面向全體學生,既讓好學生能吃飽,又讓后進生能跟得上。最后,盡量做到作業形式多樣化,激發學生興趣。作業為教學內容的延伸,作業不應該只是簡單重復,而要能和學生所學新知識結合起來。數學學習不只是記公式、做習題,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我們可以設計不同的書面作業,采用計算、證明、應用、調查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靈活多變的作業操練和強烈求知欲的推動下,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二
老師讓學生默寫等差數列的幾個公式,一個學生竟然全錯了,老師生氣地說:“一個公式抄10遍!”學生沮喪地說:“哎!又是10遍!”
在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驗,將鹽不斷加入水中,最后鹽不能再溶解,這就叫做“飽和”。在人的心理上也存在這種現象,由于不斷地重復同一要求,致使人的心理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并由此影響到人的工作或學習效果,我們把這種心理現象稱為飽和效應。這一效應在生活中經??梢砸姷?,有個美國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行,他見那里的編織草帽很漂亮,于是問道:“買一頂多少錢?”對方回答:“10元?!薄叭绻屹I100頂同樣的草帽呢?”“每頂20元?!薄盀槭裁次遗l反而更貴?”“做一頂帽子,我們感到很新鮮,做10頂我們要耐著性子,而要做100頂相同的草帽,我們將要怎樣強忍著厭煩!”可見,飽和效應常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關注學生的內在體驗,盡量克服過高過大的學習要求引發的問題,力求做到既使學生對學習任務感興趣,又能在完成學習任務的時候掌握一定的知識。其次,教師還應注意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提出的要求要適當,安排的工作要適量,要引導學生不斷變換工作的內容和形式,以減少飽和效應的產生。其實老師可以教給學生不同的記憶公式的方法,比如說感官記憶,不要只用一種感官,盡可能地用多個感官,耳聽、嘴讀、手寫、眼看、心記等;卡片記憶,自制公式卡片隨時隨身進行記憶;復習記憶、聯系記憶等一些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從而杜絕飽和效應的發生。
三
下午第一節課是體育課,第二節課數學課。課上學生的反應寥寥,提出的問題最后往往只能以教師的自問自答而收場。一些所謂的“學困生”更是早已進入了夢鄉;另有一小部分學生在不時地看著教室后墻上掛著的鐘,期待著下課的鈴聲早些響起。
職業學校學生上課睡覺,聽課效率不高是一個常見的令老師頭痛不已的問題。學生課上睡覺究竟是哪一方面的原因占主導地位?是由于自身的作息時間不規律,還是由于學業負擔過重超出了肌體所能承受的負荷?抑或是教師的授課內容枯燥乏味、教學手段過于單一?作為教師的我們到底該怎么做?
首先,要把握生理規律,減少學生犯困的客觀因素。通常情況下,學生上課睡覺現象多發生在上午第一節和下午第一節課,主要原因是飯后消化系統功能加強,使得大腦供血不足,由此導致飯后“食困”。還有就是部分學生由于作息時間不規律,或者在一些需要大量運動量的科目(體育等)后,學生極其容易產生肌體疲勞,因此在接下來的一節課上注意力往往難以集中,甚至產生上課睡覺的現象。對此,教師,必須客觀分析以上因素,從減輕學生負擔著手,提高學生的課堂聽課效率。每個任課教師應做到及時溝通,盡量使每一天的作業量都適中。此外,良好的作息習慣是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
其次,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進程和方式。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下午的課(特別是第一節)很難上,針對學生極易犯困這一特點,教師應該采用一些切實有效的策略,幫助學生提高聽課效率。例如可以采用課前豐富多彩的導入方式防止學生上課就睡覺;還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以詼諧幽默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急緩相間的語速、極具節奏的敲擊聲等,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趕走他們的睡意;另外,考慮到學生可能注意力不夠集中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及時調整教學進程。有時多講不如少講,少講不如不講,上課時,教師只要把主要的問題闡述清楚,就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去閱讀、計算、理解和鞏固,協助學生進行主動性學習。
參考文獻:
[1]數學教育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片斷一:
(出示3道準備題,要求學生列出算式,不計算,然后同桌交流)
(1)甲是100,乙是80,乙是甲的百分之幾?
(2)甲是100,乙是甲的80%, 乙是多少?
(3)乙是80,乙是甲的80%,甲是多少?
師:大家想一想,這三道準備題是屬于哪一類問題?
生:這些都是屬于百分數的問題。
師:對,這三道題目都是百分數的問題。那么,解決這樣的問題關鍵是什么?
生1:我覺得關鍵是找準單位“1”的量。
生2:理清題目中的數量關系也是解題的關鍵。
師:是的,確定單位“1”的量和理清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都是解答這類題的關鍵。大家解決上面這三道題的順序是怎樣的?
生3:第一步是找出單位“1”的量。
生4:第二步是理清數量關系。
師:誰能具體說一說怎樣理清數量關系?
生5:如果是求百分數的題目,用除法計算,用單位“1”的量作除數。
生6:如果單位“1 ”的量已知,用單位“1 ”的量乘分率,就可以求出未知量;如果單位“1”的量未知,用已知量除以分率就可以求出單位“1”的量。
生7:然后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師板書:確定單位“1” 理清數量關系 列式解答)
師: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復習用百分數的知識解決問題。(板書課題: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
片斷二:
出示:我們班有男生23人,女生25人。
師:這是我們班男女生信息,請同學們為它補充一個問題,使它成為一道百分數的解決問題??凑l想出的問題多!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把想出的問題寫在小卡片上,然后四人小組交流,并把組內想到的問題匯總到一張紙上。教師巡視,選出一組展示,讓大家補充)
(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幾?
(2)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幾?
(3)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幾?
(4)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幾?
(5)男生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
(6)女生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
師:這些都是求百分數的解決問題,解答這樣的問題,與準備題(1)有什么區別?
生1:這里第一、第二個問題和準備題一樣,都是一步計算的解決問題。
生2:第三和第四個問題都是兩步計算的解決問題,它們單位“1”的量不同,只要用男女生人數的差除以單位“1”的量就可以了。
生3:第五和第六個問題單位“1”的量是相同的,都是全班人數,注意相關量是男生還是女生就可以了。
師:那么,求百分數的解決問題,我們應當注意什么?
生4:單位“1”的量和相關量有時候不直接給我們。
生5:相關的量怎么找呀?
生6:求誰是單位“1”的量的百分之幾,誰就是相關的量,就用它除以單位“1”的量。多百分之幾或少百分之幾,這“多”或“少”的部分也是相關的量。
片斷三:
出示:一盒彩色粉筆,里面裝有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粉筆共50支,其中紅色粉筆占總數的50%,黃色粉筆占總數的30%,藍色粉筆有多少支?
(讓學生獨立解決,同桌之間交流解題方法)
師:誰來告訴大家,解這道題要注意什么?
生1:可以先分別求出紅色粉筆和黃色粉筆的支數,然后再求藍色粉筆的支數;也可以先求藍色粉筆支數占總數的百分率,再求藍色粉筆的支數。
師:剛才有同學說如果單位“1 ”的量已知,用單位“1 ”的量乘分率,就可以求出未知量。你們覺得這句話有問題嗎?
生2:我覺得應該是乘未知量的對應分率。
師:在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中,量率的對應也是解題的關鍵,大家一定要注意相關量的對應分率或分率的對應量。
師:現在,請大家根據這道習題,改編題目中的條件,形成一道新的題目。
(學生獨立改題,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1)一盒彩色粉筆,里面裝有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粉筆共 50支,其中紅色粉筆占總數的50%,黃色粉筆是紅色粉筆的60%,藍色粉筆有多少支?
(2)一盒彩色粉筆,里面裝有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粉筆共 50支,其中黃色粉筆占總數的30%,紅色粉筆是黃色粉筆的1(2/3)倍,藍色粉筆有多少支?
(3)一盒彩色粉筆,里面裝有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粉筆共 50支,其中紅色粉筆占總數的50%,黃色粉筆和藍色粉筆支數的比是3∶2,藍色粉筆有多少支?
……
師:同學們改編的題目真不少,在這里我們先解決第一題,其余的題目課后再研究。大家看這道改編題和原題有什么區別?解決這樣的問題要注意什么?
生3:這兩道題都知道粉筆的總數,還有紅色粉筆的數量,要求的問題也一樣,都是求藍色粉筆的支數;不同的是,原題只有一個單位“1”的量,改編題有兩個單位“1”的量。
生4:可先求紅色粉筆的支數,然后用紅色粉筆的支數乘60%就能求出黃色粉筆的支數,最后用粉筆總數減去紅、黃兩種顏色的粉筆數就能求藍色粉筆的支數。
生5:黃色粉筆是紅色粉筆的60%,而紅色粉筆是總數的50%,用50%乘60%就能算出黃色粉筆是粉筆總數的百分數,這樣就變成原題了。
師:這兩個同學的解決方法,一個是先求紅色粉筆和黃色粉筆的支數,然后再求出藍色粉筆的支數,而另一個同學的想法是――
生:他是先求藍色粉筆的對應分率。
師:對,還是量率對應問題。
片斷四:
師(拿出一個筆粉盒,并從中取出4 支):里面裝有一些粉筆,我請五個同學來猜一猜,現在盒子里還剩下多少支粉筆?
(生異常興奮,師把生猜測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
師:很遺憾,沒有一個同學猜對,大家也不用再猜了,干脆用計算的方法把它算出來。
出示:一個粉筆盒里裝有若干支粉筆,老師從中取出4支, 盒子里還有多少支粉筆?
師:這道題才有一個條件,這樣的題可解決不了,請同學們小組討論,把需要補充的條件寫出來。
(師巡視并參與討論,選取一組討論的結果呈現)
(1) 拿出的粉筆數量是原來的百分數。
(2) 盒子里剩下的粉筆數量是原來的百分數。
(3) 拿出來的粉筆比剩下的少的百分數。
(4) 剩下的粉筆數比拿出來的多的百分數。
(5) 拿出來的是剩下的百分數。
(6) 剩下的是拿出來的百分數。
……
師:同學們想出來的問題可不少,不過我從中拿出的4 支粉筆比盒子剩余的更少,這第3 和第4題的“少”與“多”要交換一下位置。[同時根據學生的要求補充條件,在(1)~(6)的百分數后面分別寫上80%、20%、300%、75%、400%、25%]
(然后讓學生列式,小組討論歸納出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把討論的結果寫在紙上,最后全班交流)
反思:
1.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是小學總復習中的教學內容,它包括了三大類解決問題,一是求百分率;二是求單位“1”的百分之幾是多少;三是求單位“1”的量。上課伊始,我沒有刻意創設情境,開課顯得平淡無奇,但我注意尋求知識的生長點,直接出示三類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基本題型,畢竟學生學習用百分數的知識解決問題是六年級上冊的內容,時間間隔較長,且無論多復雜的百分數解決問題都是以其基本類型演變而來的,簡單的三道復習題能為后面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同時,簡明扼要的復習也節約了時間,為后面學生的討論交流留出時間。
2.讓學生改編題目,設計一組對比練習題,意在讓學生通過審題,把握兩題之間的聯系,辨別兩題之間的差異,化繁為簡,讓學生在對比中養成主動反思的學習習慣。
3.《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的思考與探索;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蔽乙园嗉壞信藬底鳛橘Y源,讓學生提出有關百分數的問題,接著又通過粉筆這課堂上常見的物品來創編題,采用的這些數學信息就發生在學生自己身邊,學生通過學習真切地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價值,自然就充滿了興趣。
【關鍵詞】教學反思 內涵 作用 內容 途徑
一、問題的提出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對教師成長提出了一個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我國華師大葉瀾教授也曾經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睙o論是前者還是后者,他們都強調了一個共同的理念:反思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反思能力是由經驗型教師上升為學者型教師的必要條件。然而在高中政治教學實踐中,一些老師在教學反思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部分教師對教學反思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反思什么內容”不太清楚;很多教師不能堅持不懈地進行教學反思,不能及時記錄所思所想;有的教師不能將反思結果應用于實踐?!盀榉此级此肌被蛘摺氨环此肌边@些現象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政治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主動性和反思質量,影響了教學實效和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因此有必要對教學反思的文獻進行綜述。筆者在CNKI中國知網中模糊搜索從2009年至今的關于“教學反思”的論文總共50幾篇,在此基礎上對古今中外相關研究文章進行梳理和思考,從教學反思的內涵、作用、內容、途徑幾方面對“教學反思”進行研究,以豐富“教學反思”的理論,從而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提高教學實效。
二、教學反思的內涵
所謂反思,《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胺此肌币辉~在近代西方哲學中得到廣泛使用,常常被譯為反省、反映。最先把反思引進教學過程的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實用主義教育的創始人杜威。他在名著《我們怎樣思維》中提出:“所謂思維或反思,就是識別我們所嘗試的事和所發生的結果之間的關系……思維就是有意識地努力去發現我們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特定的聯接,使兩者連接起來?!痹诙磐磥恚季S的最好方式就是“反思性思維”,它是“對某個問題進行反復的、認真的、不斷的深思?!倍此夹越虒W這一術語的正式出現,主要得益于美國學者唐納德·舍恩1983年發表的著作《反思實踐者:專業人員在行動中如何思考》一書的影響。舍恩主張以“活動中的反思”為原理的“反思性實踐”去替代以技術理性為原理的“技術性實踐”。舍恩認為,反思型教師既對行動反思,也在行動中反思。舍恩的觀點強調教師教學實踐行為是一種能動性的活動,強調教師教學實踐活動的重要性。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反思型教學思潮首先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西方國家教育界興起,進而波及影響到世界范圍內的教育界。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反思,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說。90年代,我國把“反思性教學”引入后,研究的成果亦如雨后春筍。最有代表性的是華東師大的熊川武教授的《反思性教學》。他提出:“反思性教學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并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問題,將教師的學會教學與學生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彼挠^點的創新性在于認識到教師既要學會教學也要學會學習,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和完善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促進自己的成長。
綜合國內外關于反思型教學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反思性教學是一種研究型教學,以發現并解決問題為己任。雖然反思性教學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學反思,但它包含了教學反思的內容。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把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尋找影響教育教學目標達成的原因,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推動教師向研究型、學者型教師轉變,促使自己專業發展的發展。
三、教學反思的積極作用
古今中外的研究者對教學反思的作用都或多或少地進行了研究。綜合他們的觀點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反思有利于教師更新教育觀念,由經驗型教師上升為研究性、學者型教師。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教師往往只是從經驗出發,進行教學實踐,更加注重教學的結果,很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滿足于獲得的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學水平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苯虒W反思能引導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加主動地加強教學研究,將教學經驗與先進的教學理念聯系起來。
2.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提升教育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是否科學有效,是否以學生發展為本,是否使學生知識與技能得到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升華,需要教育者不斷的進行自我反省。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習題反饋等途徑,教師反思自己制定的教育教學目標是否恰當,教學設計是否合理等,從而及時總結經驗,調整教學行為,使教學活動更加合理有效。
3.教學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獲得專業自主發展?!皩τ谌魏涡拍罨蚣僭O性的知識,按照其所依據的理由和進一步得出的結論,去進行主動的、持續的和周密的思考,就形成了反思性思維”,在杜威看來,思維起源于某種疑惑、迷亂或懷疑。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不斷改進,從而不斷地對自我進行重新構建:構建自己的認識問題的方法,構建自己對各種事物和觀點的理解,構建自己的課程觀和教學觀,構建自己的教學方法,比較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教學過程,發現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然后尋找解決的辦法和策略,再監測實施策略的效果,真正做到對教學的客觀評估。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學生,并且更好地理解教學過程。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只重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學習,就有可能因誤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險。筆者認為教師正是在反思成長的,并且通過自身的發展完善教學實踐,從而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尤其是廣大的政治教師通過不斷反思,增強對崗位的熱愛,提高教學的激情。
四、教學反思的內容和途徑
舍恩在其著作《反思性實踐者》中指出,反思有二種時間框架。反思可能發生在行動前和行動后,這就是“對行動的反思”;同樣反思也可能發生在行動過程中,即“在行動中反思”。我國一些研究者也把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三個階段。課前反思是指教學設計之前,教師對教學理念與方法要有一定的思考,要設想出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否恰當,教學重點難點如何處理,教學設計是否合理、科學;課中反思是指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突發事件,能否運用教學機智,及時處理和解決,是否處理好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課后反思是指對教學效果滿意度的思考,反思教學目標是否達到,反思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得當,既要總結出教學經驗,更要尋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及時記錄,并且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修正。課后反思是教學反思的主要方式。筆者認為,教學目標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學情,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教學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學設計要科學合理,為目標服務;當教學效果符合預期目標時,要總結成功的經驗,記下“精彩”之處;當教學效果不符合預期目標時,要反思:教學理念是否先進?教學目標是否恰當?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否適用?教學設計是否科學?課堂氣氛是否和諧?通過這些內容的思考,教師的思維品質進一步提升,教學觀念進一步更新,教學能力進一步提高。
那么,教師怎樣才能提高反思能力呢?古今中外的一些研究者也進行了闡述。從對教師的品質要求來說,主要是:①端正態度,持之以恒。杜威認為反思是“對任何信念或假定形式的知識,根據其支持理由和傾向得出的進一步結論,進行的積極主動的、堅持不懈的和細致縝密的思考。”積極主動的、堅持不懈的和細致縝密的這些詞都是對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態度方面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對反思的重要性認識不充分,因此不能主動去反思;有些教師缺乏恒心,不能日積月累地進行教學反思,不能及時記錄教學所思。②善于思考,學會傾聽。杜威認為,反思不是一種能夠被簡單地包裝起來供教師運用的一套技術,而是一種面對問題和反應問題的一種主人翁方式。虛心、責任感和全心全意是反思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要注意聽取他人的寶貴意見,還要參考有關的教育資料,針對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整理、構想出切實可行的思路與對策。③具有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教學反思是以探索和解決問題為出發點的,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具體的途徑來說,主要是:撰寫教學后記或教學日志,及時記錄感想;通過教學觀摩,教師之間的評價,明白得失;聆聽學生評價,及時調整教學;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反思自己的課堂語言是否精煉,肢體語言是否得當等。最重要的是反思不是最終目的,反思后要對教學行為進行矯正,并在教學實踐中驗證反思的結果。
總之,在教學反思的研究方面,古今中外的學者都從多個角度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讓我們廣大教師對教學反思有了更深刻的系統的認識,從而優化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實效。但這些研究也有不足之處:從政治學科的角度進行研究的成果很少;研究成果比較抽象,偏重理論,以教學案例的方式進行研究的很少。這也為政治教師今后進行這方面研究提供了空間。當然,教師進行反思時,會遇到很多困難。通過教師個人的努力克服,還需要學校管理者提供相應的組織或制度上的幫助,需要專家的支持和同伴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熊川武. 反思性教學的實驗設計及實施過程,《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6期.
[2] 約翰·杜威. 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外國教育名著叢書.
[3] 劉加霞、申繼亮. 國外教學反思內涵研究述評,《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4] 劉加霞、申繼亮. 論教師的教學反思,《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9).
[5] 李玲、陳靜. 對反思性教學及反思型教學價值的反思,《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2期.
[6] 吳艷. 我們怎樣思維——杜威的反省思維及其教學啟示,《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0年第04期.
[7] 朱峻暉. 在聆聽、反思、探究中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知識窗(教師版)》,2010年08期.
[8] 高青. 對反思性教學及反思型教學價值的反思,西北師范大學.
[9] 李玲、陳靜. 論杜威的反思性思維及反思性教學,《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2期.
[10] 唐會民. 反思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有效途徑,《師德師資師德師資》,2007.11(中旬刊).
[11] 李振東. 反思性教學和反思性教師,《科教文匯》,2007年第11Z期,10-10頁.
[12] 曹東明. 新課程下教師如何學會教學反思,《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年19期.
[13] 李艷杰. 教師應學會教學反思,《學知報》,2011年11月14日第E08版.
[14] 曹創業.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徑,《寧夏教育》,2008.12.
[15] 田中國.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林區教學》,2008年第6期.
[16] 王振嘉. 反思促進教師成長,《甘肅省渭源縣路園鎮三河回民學校普教研究》.
[17] 朱萬軍. 教學反思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作用,《教育教學研究》,2009年第39期(上卷).
[18] 姜巍巍. 教學有效性提升的基本路徑——反思性教學的視角,《期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第4期.
[19] 郭翠菊. 論反思性教學的意蘊,《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第2期.
[20] 鄭祥麗. 論教學反思,《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學報》.
[21] 祝文俊. 淺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反思,《教育科學教學實踐學》,2012年第1期.
[22] 李娟. 淺談教學反思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教育科學教學實踐學》,2012年第1期.
[23] 張小建. 實踐+反思=進步——學會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學術研究》,2012年第2期.
[24] 鐘洪亮、張麗麗. 實施反思性教學的策略研究,MODERN EDUCATION SCIENCE,2008年第3期.
[25] 周學勤. 談教學反思,《教育教學》,2007.12(上旬刊).
[26] 高芬. 提高學生反思實效增強政治學習能力,《學科教育研究》.
[27] 李穎. 我思故我在——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教學交流》.
[28] 劉繼峰.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學的反思,《學知報》,2011年4月18日,第A04版.
[29] 李華. 新課改下高中政治教學的反思與探索,《當代教育科學當代教育科學》,2009年第22期.
[30] 李妙聽. 學會反思學會合作 ——談如何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文化教育》.
[31] 穆琳璞. 學會教學反思提升教學效果,《周口日報》,2011年4月1日第A04版.
[32] 牛再民. 教師發展 學會教學反思,《寧夏教育科研》.
[33] 全守杰. 以教學反思促教師發展——對教師個體與組織機構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
[34] 張麗. 引領新教師學會教學反思,《教學與管理》.
[35] 賀翔宇.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會反思,《數學教學與研究周刊》,2011年第16期.
[36] 陳政莉. 在反思中成長,《教育科研》.
[37] 楊永年. 在教學反思中成長,《語文教學與研究周刊》,2008年第38期.
[38] 崔藏金. 怎樣成為反思型教師,《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年第10期.
[39] 施艷梅. 引導教師在教學反思中提高實效,《文教資料》,2011年第4期.
[40] 魏寧初. 反思作業教學 提高教學實效,《中學教學參考》,2010年第11期.
[41] 侯群英. 重視教學反思 提高課堂實效,《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1年08期.
[42] 趙存霞、王寶霞. 實施反思性教學,提高政治教學實效,《中國校外教育》,2011年第10期.
[43] 張光劍. 新課改下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反思,《快樂閱讀》,2011年11期.
[44] 周敏. 在英語教學反思中成長,《考試周刊》,2011年28期.
[45] 劉麗. 在教學反思中成長,《小學教學參考》,2008年第24期.
[46] 陳燕. 在教學反思中成長,《文教資料》,2009年23期.
[47] 楊禹存. 教學反思的作用,《學習方法報·理化教研周刊》,2011年第8期.
[48] 王繼安.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年07期.
[49] 丁樂. 課后教學反思的重要性,《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提單這份源于歐洲商人發明的單證,通過幾百年來的實踐,習慣做法與改良,已成為國際貿易與航運的基石[1]l.近年來,無單放貨案件在海事審判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成為海運提單問題的焦點,人們對無單放貨行為的定性,法律責任及無單放貨保函的法律效力長期以來爭執不下,甚至有人認為“無單放貨幾乎可以說是涉及理論與實務問題最多的‘變態’海運行為之一?!?[2]弄清這個問題不僅對承運人、貨主、港口還是船貨、貿易雙方都是很急需的,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外貿信譽。
本文將系統的對無單放貨的問題加以疏理,并重點對當前學術界關于其行為性質及保證函效力等問題的觀點嘗試性地提出質疑,并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從邏輯上去認識無單放貨責任問題,最終提出解決無單放貨問題的途徑。
目錄
一、憑正本提單交貨的法律依據
(一)提單的法律性質決定應依正本提單交貨
(二)依正本提單交貨是一項國際慣例
二、無單放貨行為的界定、原因、典型樣態及抗辯
(一)無單放貨行為的界定標準
(二)無單放貨的原因及主要形式
(三)無單放貨的抗辯
三、無單放貨行為的責任屬性及訴權的行使-對學術界“違約說”、“侵權說”、“競合說”等的檢討
(一)有關無單放貨責任屬性的學說及評價
(二)對無單放貨責任屬性的邏輯推導
四、無單放貨下的保函-對當今理論和實務中做法的質疑
(一)無單放貨保函的性質
(二)無單放貨保函的效力-對“善意、惡意”標準的質疑
(三)無單放貨保函的獨立性擴張趨勢-見索即付保函
五、無單放貨的解決途徑
(一)目前人們對無單放貨問題解決途徑的建議
(二)對上述建議的評價及對無單放貨解決途徑的看法
一、憑正本提單交貨的法律依據
(一)提單的法律性質決定承運人應依正本提單交貨;
1978年《漢堡規則》對提單的定義做了如下闡述:“提單是指用以證明海上運輸契約和由承運人接管或裝載貨物,以及承運人保證據以交付貨物的單證。”
一方面提單是貨物的收據和運輸合同的證明。承運人和托運人之間確立了運輸合同關系,承運人便有義務完整無損地將貨物交付給提單上的收貨人。只要承運人未將貨物交付,正本提單持有人承運人的責任尚未完結,運輸合同即未終止。
另一方面,提單是物權憑證。有觀點認為提單代表著提單項下貨物的所有權,在法律上占有提單與具有貨物的所有權有同等的法律效力[3].提單的轉讓就表明貨物所有權的轉移,提單持有人就是貨物所有人。因此承運人必須憑正本提單交付貨物[4].以上觀點實際上曲解了“物權憑證”的含義,物權憑證的核心特征是不須任何正式讓與或對債務人任何通知即可轉讓,它只表彰貨物占有權與貨物所有權并無必然聯系,權利滲透于憑證,由此產生了最具有商業重要性的只有向持有人交付才能清償的原則[5],正如Rix法官所說:“In my judgment ,a true owner cannot in the absence of some special arrangement oblige a
shipowner to deliver his goods to him without presenting his bill of lading.”
即真正貨方也必須退回提單才能取貨。
(二)依正本提單交貨構成了一項國際慣例:
憑正本提單提貨已是各國接受和公認的一項法律制度,作為一項國際貿易慣例,在航運實踐中普遍得到遵循。83年對外經貿部曾以通知的方式下發了文件,允許以副本提單出具保函提貨,但是學界普遍認為它不屬于政府的法規性文件,而是具有協調作用的規范性文件,且只能對國內船舶以及有關的專業部門發揮協調作用[7],憑正本提單放貨作為一項國際慣例仍應遵守。
二、無單放貨行為的界定,典型樣態原因及抗辯
(一)無單放貨行為的認定標準:
判定承運人無單放貨行為是否已完成應以提單下的貨物是否完成法律意義上的交付而非物理意義上的交付,即承運人向提貨人出具提貨單這一行為為標準。而提貨人在提貨當中的行為對承運人無單放貨并無影響。
(二)目前無單放貨主要形式及原因:
1、貨抵目的港,承運人憑保函將貨物交給提單所載收貨人以外的第三人。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有關保函的問題將在后文詳述。
2、由于目前航??萍嫉陌l展,航速高的航程短,單據流轉速度慢,承運人為減少港口費用,開始投入新的航次,而將貨物放給無正本提單的持有人。而此時無單提貨人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未持有正本提單:
(1)在信用證條件下,單證不符,銀行拒付,而單證尚未退給賣方,賣方未及時行使中途停運權。
(2)收貨人經濟困難,無力向銀行付款贖單。
(3)收貨人與承運人因長期業務往來,形成無需正本提單提貨的慣例。
3、承運人與提貨人惡意串通欺詐正本提單的持有人。
(三)無單放貨的抗辯:
現實中,與無單放貨相關的情況頗為復雜,有時盡管有無單放貨的事實出現,但因某些特定事由的存在,可阻卻其違法性。近年來,船東在訴訟中提出了種種抗辯無單放貨責任的事由,理論界與實務界對此看法不一,爭論激烈,現擇幾種典型的抗辯事由加以分析。
1、提單持有人起訴超過訴訟時效:關于無單放貨的訴訟時效曾有過爭論,較為一致的看法是,無單放貨訴訟時效仍為1年。
2、貨物交付地法律或港口習慣做法要求貨物在無正本提單的情況下也必須交付[8]. 3、提單遺失、被盜、滅失或因金融上原因未能得到提單,提貨人如能證明它是提單受讓人,且對正本提單去向做出滿意解釋,承運人有權將貨物交給提貨人,但是一般應經公示催告程序后憑擔保提貨[9]. 4、提單持有人明知承運人無單放貨仍積極協助無單提貨人提貨或為無單提貨人提貨提供其他便利條件或就提單項下的貨物已與無單提貨人或買方達成付款協議。這即是衡平法上的禁止反言理論。
此外,當前學術界和實務界還提出一些較為流行的無單放貨抗辯事由,但其能否成立值得探討,筆者現舉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