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1 05:55:56
序論:在您撰寫體育管理專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研究對象
以吉林大學、吉林體育學院、吉林師范大學、長春師范大學、通化師范學院、白城師范學院等開辦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省內10所高校為本課題的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習情況進行了研究.試圖找出專業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及建議.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對實習工作的重視程度
(1)實習學校.
實習學校對實習的有效管理,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和實踐課程的設置情況,在實習時間、地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進行具體的布置與安排,并在實習開展的過程中對上述過程做必要的監督與調整,以保證實習順利進行的活動.因此,做好學生實習的組織管理工作,是學校教學管理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多數教師認為,實習前的動員和實習計劃的完善是影響實習質量的主要因素.調查中發現有近25%的學校對實習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一是教學計劃中實習時間和次數安排不合理;二是對學生實習前宣傳動員力度不夠;三是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采取應急預案不當;四是安排教師指導和督促、檢查不得力;五是沒有建立科學規范的考核評價體系.
(2)指導教師.
由于實習學校的不重視,也導致部分實習指導的教師不重視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習的帶隊指導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都不高,影響專業實習的質量.調查中發現有36.4%的教師對學生實習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一是由于教學任務繁重不能及時下到實習點,即使是到實習點也是走馬觀花,流于形式,指導根本不到位;二是沒有針對具體的案例來指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是對學生實習的全過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疏于監督;四是實習過程中培養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科研能力的力度不夠,沒有達到最佳的實習效果.
(3)實習學生.
由于就業形勢不樂觀,直接導致學生對實習的重視程度不夠.通過調查發現,有近40%的學生認為專業實習是可有可無的,對他們的就業沒有什么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敢于吃苦、敢于拼搏、敢于爭先、勤奮好學的精神,在實習單位的工作和學習態度不認真,缺乏敬業精神;二是實習的思想意識淡漠,認為無所謂,只是在實習之初到實習單位報道后就毫無蹤影,無所事事;三是在學校期間準備不足,對工作崗位上可能遇到的各種突發事件應對措施不得力,面對實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應對的措施不多,甚至是沒有辦法;四是缺少實際工作的經驗,不善于觀察與學結等,工作業績不突出,這樣實習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4)用人單位.通過調查發現有40%的單位對實習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一是到該單位實習的學生往往是本單位職工的子女,或者有其他的社會關系,礙于情面,不得不接收,接收后也不安排具體的工作,只是在實習結束后給蓋個章、寫個鑒定了事;二是把實習生當成廉價勞動力“用而不導”;三是安排與專業無關的人進行指導,往往有失偏頗.即使是安排專人來指導,指導人員或是無指導經驗、或是指導不認真,敷衍應付,失去了實習的本來意義.
2.2實習安排的時間和次數
資料顯示,英國的一些師范學院的實習分幾個階段,普遍采用的形式是第一年安排四周,第二年安排五周,第三年安排六周,教育實習32周以上;日本等國也有類似的作法,法國初高教師培養(2年)教育實習500課時,中等教師培養(2年)教育實習300課時以上.調查中發現多數的學校采用一次性實習,而且是安排在第八學期,實習時間為12周,除去校內預備實習和實習結束的總結與成績評定,真正用于實習的時間只有十周左右.在十周的時間里學生既要在實習單位完成實習任務,又要參加各種畢業生就業洽談會選擇用人單位,同時他們還要完成畢業論文的選題、開題、查閱資料、論文的寫作、答辯等一系列的活動,時間非常緊.此時,畢業論文、實習與擇業往往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兩者相衡取其重,就業放在了主要地位,實習就被放在了次要地位.加上各個方面對實習的重視程度不夠,最終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一部分學校將實習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學期,但也是一次性實習.只有2~3所院校安排了兩次或多次實習,收到的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
2.3實習的管理模式
目前全國各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畢業實習模式大多采用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兩種模式.調查中發現有部分院校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也有部分學校采用混合編組和頂崗實習的模式,這些模式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近年來,由于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為了保證學生實習與就業有機結合,許多學校普遍采取了“自主分散”的實習形式,從效果看這種形式是靈活有余,監管和指導不足,往往是“放羊式”的實習形式,并沒有達到實習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并沒有實質性地發揮實習的作用.
3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習環節的優化策略
3.1建立健全實習管理規定,加強畢業實習過程控制
建立和健全實習管理規定是保證畢業實習順利進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證.第一,建立和健全實習管理規定.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規范實習的操作和流程,使學生在實習期間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第二,要做好實習前的準備工作.首先,召開全體學生的實習動員大會,詳細講解實習的目的、意義、實習的主要內容、實習要求和實習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要求學生充分認識畢業實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做好相應的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其次,做好預備實習工作.此時要多假設一些情境,要求指導教師與學生一起研究方案,指導學生及時解決這些問題.第三,規范實習過程管理,加強教育實習的質量監控.由于實習的整體周期較長,實習點分散,帶隊教師不可能長期駐點管理,整個實習過程缺乏必要的監管,實習往往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因此,要做到嚴格管理,加強實習的質量監控.除安排1~2名學生干部作為負責人與學校和指導教師溝通外,學校還要派出檢查組,采取不定期走訪抽查、咨詢實習單位等方式來掌握學生在實習期間的整體表現.既要檢查學生的實習狀況,也要檢查指導教師深入實習點的指導情況,使整個實習環節達到“監管一體化、信息暢通化”的良好狀態,從而確保專業實習質量的不斷提高.
3.2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指導隊伍
作為一門新興專業,與體育教育專業相比,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專任教師的數量嚴重不足,能指導專業實習的教師數量更是少之又少;同時由于重視程度不夠、經費不足等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導致指導教師對實習工作同樣不重視,走過場、應付了事,學生的實習得不到很好地指導,因此,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已成為當務之急.首先,我們要挑選一些具有豐富社會體育實踐經驗、有一定的專業實踐水平的教師來擔任實習指導教師.其次,要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采用選派2~3名教師到實習單位掛職鍛煉的方式,來增強教師的專業技術操作能力和專業實踐經驗,提高教師專業實踐指導水平.
3.3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
建立相對穩定的專業實習基地是完成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習工作的重要條件.由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成立較晚,許多高校在對待專業實習方面還沒有脫離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的桎梏,缺乏創新性和開拓精神.同時,由于重視程度不足,檢查、督促和指導不到位,經費緊缺等原因,造成了當前大多數高校沒有建立足夠實習基地.只好采取分散的實習方式,這種實習方式是在實習前由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地點,實習的地點和人員都較為分散,實習學校無法派出更多的教師進行指導和管理,從而導致實習效果較差.其解決辦法是:由高校牽頭與體育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社區、健身俱樂部等在雙方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簽訂合作協議,建立穩定的社會體育實習基地.學校選派教師與實習基地的專業人員聯合組成實習指導小組,共同制訂實習的指導計劃和實施步驟,協作指導實習生的專業實習.
3.4豐富實習的內容和形式,延長實習時間
在國家大力提倡體育產業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重點強調專業實習不僅僅為學生就業作準備,也不僅僅為了演練和檢驗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教學理論和實際職業技能水平,應該向提升國家國民經濟轉移而設計,將著眼點放在自己的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上,為自己的未來職業和人生發展奠定一個穩固的良好的基礎.因此,實習的內容和形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目前多數高校在實習形式上仍采用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方式,或者是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相結合的方式,它們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針對上述情況,一些高校規范了管理模式,對教育實習的形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實行開放式實習或頂崗實習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都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我們要豐富實習的內容和形式,采用分階段實習或者延長實習時間,加強對畢業生的實習和教師指導工作的檢查等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3.5建立完善的實習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詞:市場;社會體育;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分析
社會體育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必須具備管理性、服務性和應用性,由此可看出,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非常的高,而我國體育事業的現狀是缺乏具有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這就造成了一定的矛盾,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可以緩解這一現狀,通過該專業的實踐不但可以讓學生積累實踐經驗,還可以進行學習方向的定位,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
1.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內涵
1.1社會體育專業
社會體育作為體育學類的專業學科,學制設置為四年,完成學業后要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以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結合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學生的體育素質,豐厚的知識面,獨到的創新意識是高素質人才需要具備的條件,通過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健身指導、體育指導、體育管理及科研領域的人才[1]。
1.2實踐教學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教學,不但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加深對于理論知識的運用。提高能力,使其符合實踐活動的各種條件是實踐教學的目的。而實踐教學的本質則是通過學生在特定環境中親身體驗,消化和吸收知識。實踐教學在人文領域、社會知識、自然知識方面的表現是不同的,在特定情形之下的精神層次方面的內容是其在人文領域的表現。分析關于社會事件發生、結果、影響的效果和價值層次是屬于其在社會知識方面的表現。判斷已得到驗證的事實的正確與否,則是實踐教學在自然知識方面的表現[2]。
2.市場所需要的社會體育人才
2.1對體育人才的要求增加
全民健身口號的提出給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社會體育市場發展非常迅速,在短時間內,成立了大量的健身俱樂部,市場的競爭力日趨激烈。這種狀況也就對專業畢業生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益蓬勃的社會體育市場環境下,職業能力強的高素質體育人才的缺乏,降低了市場的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發展[3]。結合目前的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現狀,可以看出我國現有的體育人才大都存在適應能力差、專業能力不強、對本專業認識不足等情況。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培養社會體育人才時,要著重加強學生對于該專業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增加學生對專業學習的熱情,只有學生具備了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2具備完善的工作能力
[4]完善的工作能力包括:組織策劃、商業營銷、人際交往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等,只有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和健身技能的社會體育人才,才能盡快的高質量的就業,并且在工作中能夠更加迅速的進入狀態。
2.3具有職業資格證
職業資格證是國家統一授予的從業資格證明,它的獲取條件就是要通過理論和技能的考試[5]。該證書由于是國家統一頒發,所以比較具有權威性。該證書的存在是學生在相關行業的理論和技能達到從業水準的一種證明。在實際的市場中的認可度達到90%,因此,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也是一塊敲門磚,在就業中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3.社會體育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3.1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
招生和就業問題一直是我國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自辦學來就存在的一大問題,教育部在2015年公布的十大就業難名單中,部分省市的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榜上有名,在當前社會,就業問題不但沒得到解決,反而更加突出[6]。體育人才的供給和市場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培養的社會體育人才也越來越多,但是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體育人才還是不多。相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華南、華東等地區能夠給社會體育人才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就目前的人才流向狀況分析,大部分社會體育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在畢業后,要么選擇轉行,例如考公務員、考編制等,要么流向經濟發達地區[7]??傊?,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就業問題嚴重,就業質量不高,是阻礙該專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
3.2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困境
3.2.1不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除了部分專業的體育院校,像上海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外,大都是由地方高校和師范院校開設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由于這些學校對于體育的重視度不夠,沒有足夠的教學資源和設施,在一些課程的學習時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沒有提前進行市場調研,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現象,導致培養的體育人才能力不高,水平缺乏,因此,合理、科學、有特色的社會體育課程體系的設立,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社會所需人才。3.2.2不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社會體育項目繁雜,種類繁多,可以說是包羅萬象,不同的培養方向需要不同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全才的培養是不可能的[8]。但是,根據現實情況來看,國內大多數的地方院校和師范院校在開設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時,設置的培養目標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培養模式,這樣的培養目標與薄弱的基礎設施之間的矛盾,讓培養社會所需求的高素質體育人才成為了很難實現的目標。3.2.3專業認識不足由于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僅有20年的時間,宣傳度和影響力不夠,導致很多學生對該專業根本不知道或不了解。實際的調研發現,參加高考的體育生對于該專業不了解的程度達到了57%,僅僅有5.1%的學生了解該專業,而選擇第一志愿報考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學生僅占67%,相較于體育教育專業而言,該專業不得不降低分數線[9]。
3.3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在實踐環節中的問題
3.3.1實踐教學與社會脫節在課程安排上,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大多是以理論講解為主的,實踐課程較少,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踐課程的缺乏往往會讓學生進入一種“閉門造車”的模式,逐漸與社會脫節,不了解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方向,最終導致所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增加學生的就業難題。3.3.2實踐教學的內容質量不高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教學內容,沒有根據社會的發展和變化進行更新,教學內容比較陳舊,且缺乏特色,不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長此以往,會降低教學的質量。3.3.3重視不足,形式單一目前的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理論和實踐的教學比重差距是很大的,以四年本科教學為例,大都是前三年半都在進行相關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只在大四下半年進行相關的專業實習,往往這個時間段還面臨著畢業論文的撰寫。嚴重縮水的實踐時間和單一的實踐形式往往不能產生好的效果。這些問題的形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學校對于實踐的重視力度不夠,太過偏重于理論教學,沒對實踐進行合理的規劃、安排、指導。3.3.4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發展對策①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結合當今市場的需求情況,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重新規劃人才培養方案。為了順應時代的要求,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做到學以致用。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的基礎性工作就是師資隊伍建設,因為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其本身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直接關系著該專業的辦學水平和專業特色,所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首先,在選聘相關教師時,要多采用一些具有社會體育專業相關工作經驗的老師。然后,要組織優秀的教師進行正規的資格認證和職業培訓考核。最后,對現有的教師進行定期培訓,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同時讓教師通過深入健身第一線來了解現在市場在體育人才方面的需求,制度符合市場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③教學內容改革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相關的實踐經驗,能夠解決實際的問題,所以,在進行相關教學時,必須要安排出一定的社會實踐時間,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相互印證、相互促進的方式,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成為應用型人才。④改善教學條件,加強教學管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實現是由一定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的,而基礎設施的建立則需要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和支持。沒有足夠的教學條件則難以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因此,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必須改善教學條件,加大教學投入。學生是課程實施的對象,要想提高教學的質量,就要加強教學管理。相較于其他專業,體育專業的學生普遍素質較低,文化理論基礎差、比較好玩、好動。為了提高整體的教學風氣,必須嚴肅學風、學紀,進行嚴格管理。⑤建設實踐基地實踐基地的建立能夠保障教學計劃的順利進行。學生通過在固定的實習場所進行實踐,快速的將理論和實踐相融合,能夠達到教學的實際效果。實踐基地的選擇比較廣泛,既可以與校外的健身房、體育公司等進行合作,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條件,建立校內實踐基地。以下主要對校內實踐基地進行分析。校內實踐基地是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必不可少的場所,它可以幫助學生理論和實踐的共同進步,既鍛煉了基本技術能力,有提高了綜合運用能力。首先,校辦企業。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評價標準是能否創造出社會價值和培養出市場所需人才。學校通過創辦企業,為實踐基地的創建提供資金保障,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提高學校的綜合實力。其次,課余健身俱樂部。在一些師范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由于學生對實踐需求的增加,給健身俱樂部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市場。學生不僅可以在健身俱樂部中進行實踐,提高自身能力,同時還可以舒緩壓力,發揮自己的特長。最后,利用校內的實驗室和多媒體教室來進行實踐?,F在的多媒體教室和實驗室在學校中普遍存在,它可以幫助教師完成理論受教、專業實踐、教學實驗等工作。一個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必須具備基本的生理測評知識和解剖知識,因此,生理實驗室的作用最為重要,作為必不可少的一個學習過程,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人體的特征和解剖的相關知識,測評人體的體征指數,從而讓學生在訓練時更加有目的性。
4.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素質的復合型社會體育人才成為社會體育培養的目標。結合社會體育指導和管理專業對于體育人才的培養現狀可知,在體育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要加強社會指導和管理專業體育實踐,就要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教學改革、改善教學條件,提高師資力量,建立實踐基地。通過實踐的增加,讓人才更加適應社會的需求。
作者:羅躍平 單位:邵陽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如喜.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體育學刊,2014,(3):88-90.
[2]李慶軍,鐘波,楊連波等.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探討與研究[J].華章,2014,(5):257-257.
[3]李克建,王偉.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基于營銷理念[J].科教文匯,2014,(22):115-116.
[4]王曉云,阮云龍.應用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研究--北京體育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2012培養方案修訂的探討[J].運動,2014,(5):56-57,81.
[5]彭子特,王志強,李文卓等.山西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研究[J].武術研究,2016,1(6):153-156.
[6]吳亮,楊海平.肇慶學院"社體專業"實踐教學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肇慶學院學報,2015,36(5):55-59,71.
[7]王曉云,阮云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以北京體育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為例[J].運動,2015,(17):104-105,123.
體育專業學生性格外向,愛溝通,加之課余時間一般都與教練進行專業訓練,或者參加各種體育比賽活動,他們比一般專業的學生交際范圍更廣泛,在人際交往能力、溝通等方面較強。體育專業學生思想較自由與獨立,對學校的管理條例和紀律存在排斥心理,甚至產生逆反心理,這也加大了體育專業學生管理工作難度。
2.新時期體育專業學生管理模式構建
2.1管理目標
體育專業學生管理模式的構建首先需要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目標,高校不僅需要提高體育專業學生掌握豐富的知識和專業技能,更需要培養學生自身的創新和思考能力。因此管理目標的確立要以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為基礎,圍繞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政治觀念,提升自身的約束和社會責任感,并逐漸培養學生社會能力和科研精神。另外,要在管理與教學過程中完善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抗挫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傊?,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2.2管理理念
學校管理實質是將管理意識和方法逐漸轉化為學生自我管理,從而全面提高學校的安全系數,提高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因此,應將管理理念貫徹到學生生活與學習中,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建立以學生為主的管理模式,便于學生發現關于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主動性地進行解決,從而提高管理效率。以往的體育專業學生管理模式多數由學校管理部門制定和實施,忽略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體育管理體制,管理過程過于固定與死板,沒有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行為習慣。針對這一傳統管理體制存在的缺陷,應充分尊重和重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和群體特征,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在制度的設置中綜合學生的鮮明特征,揚長避短,主張以學生自我管理為理念的新型管理模式。
2.3遵循原則
體育專業學生管理工作屬于學校管理系統的范疇,結合二者之間的關系,應首要遵循學校管理系統的科學性原則以及體育專業管理的特色原則。在管理過程中要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體育專業管理者要從學生出發,在管理過程中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切實參與到管理過程中來,樹立服務學生和學生自我管理的觀念,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技能和實踐活動中來。其次,體育專業學生管理還應嚴格遵守系統管理原則、動態和彈性管理等原則。在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和內部環境影響下,體育專業學生管理應是一個動態的管理過程。管理目標和理念也是隨之不斷改革創新的,若既定的管理目標和模式不再適應新時代學生發展與需求時,就需要管理部門及時作出調整,對管理模式進行實施、監督和評價,并給予相應的改善和調整措施。
2.4開放管理與細節管理相結合的新型管理手段
體育管理學是一門正在形成與發展中的學科,從其發展歷史來看,體育管理學的學科形成過程滯后于物質生產和經濟活動領域管理的科學化進程,這是符合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但是,隨著體育事業自身發展的需要,科學技術發展為體育管理學形成與發展提供的可能以及現代經濟管理理論與方法的成就對體育管理理論的輻射作用等因素的影響,體育管理學的發展正成迅猛發展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加強體育管理專業建設,以適應體育管理學學科發展的需要?如何調整體育管理專業結構,以滿足體育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如何強化體育管理專業課程管理,以保證寬口徑、厚基礎的復合型體育管理人才的產生?都是體育管理專業建設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體育管理專業面
體育管理專業面是指體育管理專業的知識容量。為了發揮體育管理人才的作用,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體育管理專業知識面不能越學越窄。但是,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偏重于強調專業性,強調對口,而且口徑越來越小,突出體現專才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這種觀念自然有其主客觀原因:第一,我國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在過去一個時期內未能發展起來,長期處于本科教育狀態,這樣造成了本科畢業生已成為直接對口的對象,因此必然強調他們的專業性,強調他們必須是專業人才或專才;第二,目前高校從業教師中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教師一般占據著各專業學科帶頭人的位置,他們的學歷基本是本科,因此導致他們以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時的感受而特別強調專才的重要性;第三,我國高等教育觀念中過于強調應用,強調適應,強調服務的情況是十分突出的。應用、服務、適應顯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即使講適應,也不應作過窄的理解,觀念上的這些問題也造成了影響。
針對以上體育管理專業面的問題,我們在認識體育管理專業知識面的過程中,必須從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科學技術的變化、用人標準的變化等因素入手,改變過去對于“應用、服務、適應”的狹隘看法,摒棄體育管理專業所謂的“對口”培養方案和知識評價標準。當然,在體育管理專業的“專才”與“通才”培養目標上,確實還應該掌握一個度的問題,盡管不能籠統地說體育管理專業必須進行“專才”教育,但是,一定的專業基礎還是很重要的。這也就是說既有較寬的知識面,又有較強的專業性,這是最理想的。盡管僅靠4年的時間達到理想境界是困難的,我們也要盡可能的這樣做。為了實現體育管理專業知識面的拓展,需要擴大體育管理專業課程的跨度(本專業與其他專業的交叉與拓展),使本專業內的課程跨度也適當的大一些,以便使學生站在本專業的同時能有較寬的視野。這樣,就可從事與本專業對口的職業或繼續在本專業方向深造,即使轉到與本專業相近的行業,也不致于感到很困難。
二、體育管理專業結構
使體育管理專業學生具備較寬的知識面,關鍵的影響因素在于體育管理專業結構設置。
1.要具備豐富的知識結構。體育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為各級各類體育行政管理、體育產業管理、俱樂部管理等。這種工作性質決定了每位畢業生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都要與人打交道,都有自己做人的問題,因此應當具有人文知識;都要與社會打交道,因此要掌握一些社會科學知識;都要與自然打交道,與物打交道,因此要懂“理”,要學一些理工知識。從體育管理專業人才所需要的知識結構不難看出,體育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多學科的交又與互融。要避免體育管理過多的考慮體育專業問題,同時還要注意區別學科交叉互融不等于幾個具體學科知識簡單的匯合。其實,當今蓬勃發展的生物學和發揮巨大作用的經濟學,已為體育管理學專業建設形成了范例。比如DNA的表達使生物學與數學,還有計算機技術及其交叉同放異彩;經濟學中的兩大分支——數理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與數學在極高水平下的融合,尤其是數理經濟學,其重大成就幾乎既是經濟學的,又是數學的。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從體育管理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以及知識結構的形成所依托交叉互融的多種學科這一事實不難看出,綜合性大學辦體育管理專業的優勢及效果已凸現出來。
2.要形成敏銳的思維結構。解決復雜紛繁的社會問題,或者能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求人們具備敏銳的思維能力。一談體育管理,僅用常規思維考慮是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體育管理人才要求的,必須集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操作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等于一體。而理學知識偏于一般原理,邏輯占有更重的地位;工學、自然科學知識雖少不了一般原理,但操作的地位更高;文學思維的發散性特點更顯著。當體育管理專業學生廣泛涉獵這些知識領域時,就有可能受到多種特性思維方式的熏陶,使思維結構更合理,使思維水平提高,使人更聰明。
3.要產生積極的價值結構。不同類型的知識向人們揭示不同的價值觀念。事實上,不僅不同人的價值判斷可能是不同的,同一個人在不同問題上的價值判斷也可能不同。人在不同事物上的價值判斷,構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念系統。我們希望人們所采取的價值判斷更先進一些,而當他在許多事物上的價值觀念都比較先進時,他的整個系統就會比較先進,從而,導致人向更高尚的方向發展。覆蓋面較寬的知識為這一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各類知識從不同角度提供了觀念選擇,例如各類知識所提供的美學價值判斷及其差異就使這種選擇也成為可能。所以,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和科學價值是同時不可缺少的。人文的力量加之以科學的力量,藝術的力量加之以邏輯的力量,使人更好地面對人生,面對世界,從而也使人有更先進的價值觀念系統,使人更有力量。
以上價值結構的形成所賦予人們的力量已得到共識。不同的價值結構融合所迸發出的價值結果已形成了五彩繽紛的價值域。體育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中的價值結構形式應該如何建立,理應依據怎樣把體育管理專業學生培養成為更具有“力量”的人而加以選擇,理應從社會價值、人文價值、科學價值的不同知識提供中尋求答案。這是進行體育管理專業結構設計的理論基點。
三、體育管理專業課程建設
專業建設能否達到預期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除了應對專業人才的知識面和知識結構充分考慮外,其落腳點應該依附在課程建設上。課程建設不僅包括圍繞專業建設而進行的學科課程組合,而且,也包括具體的課程教學質量。
1.體育管理專業通識課程設置。通識課程即為全校所有學生、所有專業都開設的必修課。從通識課程的定義可知,體育管理專業在通識課程的設置上,應該服從于學校統一安排,而目前學校一般的通識課程主要是外語、計算機、政治、高等數學、體育(體育專業除外)。
2.體育管理專業主干課程設置。專業主干課程對保證專業培養整體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專業主干課程是從十余門,乃至20余門專業課程中抽取出來的,是專業課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但這些專業主干課程一般又是基礎性的。例如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古典文字等,中國歷史專業的中國通史等,美術專業的素描等。對體育管理專業而言,管理學概論、體育管理學等課程,自然就成了該專業的主干課程。
3.體育管理專業基礎課程設置。為了實現體育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按照體育管理專業面和課程結構組成的要求,體育管理專業基礎課程應該包括人文社會科學、人體科學、管理科學、運動科學的知識內容,即社會學概論、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運籌學、社會體育學、體育經濟學、系統科學基礎、體育統計學、體育測量與評價、體育法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田徑、籃球、排球、足球、網球、武術、游泳等課程。
4.體育管理專業專業課程設置。抓住專業主干課程這一環.就基本保證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質量,但對于全面的培養質量來說,僅有這一環還不夠,必須合理安排一般專業課程。其實專業主干課程與專業一般課程對保證專業知識內容又是相輔相成的。主干課程不能脫離一般專業課程而獨立存在,專業課程中也不能沒有重點。為此,在體育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圍繞主干專業課程應該設置的一般專業課程還包括:公共關系學、行政管理學、經濟管理學、管理心理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競賽學等。
5.體育管理學專業選修課程設置。按照現代課程論的觀點,以及人才培養中的個性化發展目標要求。在進行專業課程設計過程中,除了科學安排以上體育管理專業必修課以外,還必須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和多方面需要,為學生提供門類較多的專業選修課。
體育管理專業選修課的設置,首先應該緊緊圍繞培養目標而設計,要把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價值結構盡可能的體現在選修課程內容之中。其次要避免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湊足畢業學分而忽視知識結構搭配等現象發生。為此,我們可以考慮將選修課劃分成幾個模塊,在模塊設計時實現結構的合理配置。按照這一指導思想設計了以下三種體育管理專業選修課模塊形式(見表)。
表體育管理專業選修課模塊形式
附圖
注: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是學生運用知識和提高能力的具體體現,應特別予以重視。
1.1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
目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主要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前提,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經濟方面的基礎知識,具備從事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健身指導與咨詢,體育產業經營管理、開發,體育賽事策劃、組織管理工作的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高校把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把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與復合型或高級復合型人才上,經過十多年的專業發展,逐步完善課程體系設置的建設,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重視學生基本技能、大眾體育健身指導咨詢、體育市場營銷、體育產業經營管理、體育賽事策劃、休閑體育等方面的能力培養,使學生具備的能力具有專業性,并體現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與其他傳統類體育專業學生能力的差異性。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不僅要遵循社會體育學科自身培養目標的方向發展,還要考慮社會體育發展的未來需要的人才類型,普通高校應該以拓寬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口徑為參考依據,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建立在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及時更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而使培養的專業學生能夠滿足社會對各種人才的實際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1.2社會實踐環節
社會體育是體育學科的重要分支,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是遵循中國市場經濟和全民健身蓬勃發展而興起的,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社會體育領域。根據辦學要求和社會市場的需要,普通高校均把專業社會實踐列入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劃中,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并且部分高校時常根據社會需要對社會實踐方案加以改進和完善。社會實踐對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發展起著積極的影響。社會實踐教學不僅能夠鞏固專業學生的理論、技能知識,提高社會適應力和競爭力,而且為學生今后的求職道路做了良好鋪墊。但各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的社會實踐環節還處在探索階段,針對本專業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上還存在著基地缺乏、時間偏短、內容單一以及教學實踐指導教師能力欠缺等突出問題,從而制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科建設健康發展。因此,加深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的社會實習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不僅能夠順應社會發展需求,而且能促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2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社會需求狀況的調查分析
2.1用人單位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
現階段我國經濟文化發展迅速,居民收入上漲,人們對于體育方面的需求逐漸趨向多元化、現代化,居民健身意識越來越高,愈來愈多的群眾開始參與到休閑體育、健身娛樂的行列中,并且對參加的運動健身項目的需求提升,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勢必提高。通過對相關就業單位調查中了解到,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工作主要面向大眾體育領域,尤其是社區體育指導、群眾體育及體育產業相關領域。通過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開展現狀的了解,發現現階段社會體育的發展依然處于初級階段,體育專業組織管理比較復雜,考慮到人員多、范圍廣、素質水平良莠不齊,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具有綜合體育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社會實踐能力,而且要具備人際溝通、組織管理、團隊協作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還要擁有一定的文字語言功底和計算機相關技能的運動,才能達到社會的市場需要。
2.2社會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調查
2.2.1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以及社區體育的開發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社會體育指導員一職在2001年8月份正式列入中國職業分類體系中,現階段關于體育總局印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中16次提及要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積極倡導發展全民健身指導隊伍,建立體育健身指導站和體育俱樂部等體育組織,推進社區體育健身站(點)規范化建設。在通知的目標任務中明確指出:吸引、組織從事社會體育指導的工作人員加入到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行列中,爭取使獲取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證書的人員注冊數目增長到一百萬以上。由此可見,當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戰略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一批社會體育健身指導員。近年來,我國各類居民健身活動場所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參與體育活動的人員大多以老年人群為主,如現階段比較流行的廣場舞。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現階段社會相關單位對于社區經營性體育設施場館的建設呈現正增長的趨勢,然而,通過深入了解,對專業的管理人員和健身指導人員在社區健身設施管理相對缺乏,但是隨著國家加大對社區體育開發和建設的高度重視,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就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2.2.2體育產業經營開發類人才需求
“體育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的,可以提供一種用于第三產業廣泛的就業機會,具有巨大的潛在需求,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優勢。”在市場經濟發展較好的西方發達國家,體育早就成為經濟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各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體育產業的范疇也隨之壯大,以及不斷被開發的體育經濟方面的功能,更進一步促進了體育產業快速化、國際化的發展。體育產業已經成為很多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主要產業之一,甚至部分國家將體育產業作為重要產業發展。由此可知,體育產業在將來的發展中擁有巨大的就業前景。依據產業結構理論,隨著國民經濟成長階段的上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層次的升級,我國體育產業會不斷發展壯大,有關社會體育產業就業需求會日益明顯。近年來,各地區通過開發體育經濟功能,開拓體育市場,引導體育消費等措施,積極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在相關體育領域范疇均有較大的進步。在體育市場逐步提高,人們的體育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的預期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對于健身市場的開發和體育產業經營管理人員的需求均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向。參考國外體育產業強大的就業效應和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美好趨勢均表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中體育產業經營開發、管理類人才培養適應我國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需求。
2.2.3休閑體育領域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潛在需求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加,使得精神水平逐漸上升,在金錢和時間上充裕的人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越來越注重生活方式的改變,開始希望得到身心的滿足。對于不同的休閑方式需要不同種類的休閑服務與產品,休閑體育大多是圍繞體育休閑娛樂的需求,受市場需求的影響波動較大。綜觀當下,全球老齡化人口不斷加劇,人們對于休閑體育方面的知識更加重視,尤其是老年人和女性對休閑體育的參與更是不斷增長,在體育康復領域,體育康復保健的功能也愈來愈得到關注。研究表明,無論是經濟繁榮還是衰退,娛樂需求是恒定的。面向未來,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將在休閑體育中擁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3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與社會需求的對比分析
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在專業設置、招生規模以及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主要還是依據教育行政部門的計劃及規定來實現,這導致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辦學過程中缺乏自,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也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進而導致教育輸出與社會需求脫節嚴重。另外從調查中發現,目前多所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主要定位為“高級復合型”或“專門”人才,而社會體育領域真正需求的是有實際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目前的社會指導與管理專業的人才目標定位顯然與社會對實際需求相脫節。那么高校能否主動迎合社會需求,把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目標定位來適應社會需求,這成為目前本專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3.1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對專業人才綜合素質要求的差異
目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社區體育健身指導、體育產業、休閑體育領域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雖然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人才培養理論設計與社會需求相吻合,但是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社會體育指導員并不被社會體育認可,人們對于社會體育指導員了解較少,社會上實際能為社會體育指導提供的專職崗位更是少之又少。隨著社會體育的快速發展,體育產業也得到相應提高,這種結果的產生必然對從事體育產業的專業人才要求嚴格。但是現階段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體育產業的培養并沒有突出體現出來,只是淺顯的涉及其中的一部分,對學生掌握體育產業開發經營、市場營銷、組織管理等方面知識的效果起到阻礙作用。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畢業生達不到體育產業相關就業單位對專業素質能力的要求。在休閑體育方面,雖然休閑體育擁有很大的潛力市場,但是限于專業辦學模式,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在這方面涉及較少,只有部分院校開設體育旅游的相關專業,并沒有結合休閑體育的需求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人才培養上。因此,應加強對此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設置,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根據社會實際需求培養對口人才,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3.2專業課程設置、社會實踐與市場需求的對比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課程主要依據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綜合學科設置的,但是對于社會需求的專業技能、基礎理論知識、體育產業、休閑體育等方面課程設置所占比例不高,通過對市場需求的調查了解到社會需要大量的大眾體育健身指導咨詢、體育市場營銷、體育產業經營管理、體育賽事策劃、休閑體育等領域的應用型人才。所以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課程體育設置中應體現出對這些方面能力培養的課程方案,使學生具備的能力更加專業性,并體現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能力的差異性。因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是應用型專業,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要求較高,可見社會實踐環節在專業人才培養中所占比重較高。但現階段專業社會實踐現狀是缺乏對社會實踐的重視,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不完整,缺少校內外社會實踐的機會。由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起步較晚,擁有的社會實踐資源較少,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很難找到非常對口的實習基地,這導致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社會實踐效果較差。
4結束語
關鍵詞:特色專業;基本特征;發展動力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高等教育領域自身建設的重點與難點。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涉及的因素眾多,不僅有外部因素,而且有內部因素。僅從高等學校內部而言,如何建設好一批優勢學科,如何加強特色專業建設都成為高校管理者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僅就特色專業建設的理論問題加以探究,希望對理清特色專業建設的疑惑和思路有所幫助。
一、關于特色專業建設的幾個理論問題
特色專業建設不僅是一個實踐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理論問題。在教育部第一批“質量工程”項目實施之后,高校管理者普遍關注的問題不僅是如何獲得特色專業,更為關心的是特色專業的本質特征是什么?特色專業是否具有可復制性?高校如何加強建設特色專業等。
1.關于特色專業的基本特征問題
特色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形式,是由事物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特定具體環境因素所決定的,是其所屬事物獨有的。有的學者從高校核心資源和競爭力的角度指出品牌專業(特色專業)具有如下特征:有價值、稀缺性、不可模仿和替代性[1]。筆者認為特色是由“特”和“色”兩個字組成的,“特”是獨特,“色”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色彩,另一方面是指成色。色彩指的是形式,成色指的是質量。因此色是形式與內容的結合與統一。根據上述理解,所謂特色專業就是一個學校較為獨特的、成色較高的專業。獨特體現在優勢學科的支撐性和專業的不可替代性。成色體現在學校發展的沉淀性和專業與社會需要的契合性。
首先,我們看一下特色專業的獨特性。一般而言,從教育部審批的特色專業來看,特色專業對于高校來說,都有一個甚至幾個優勢學科的支撐,體現出明顯的優勢學科的支撐性。這是學校獨特性的重要體現之一。如上海交通大學,教育部審批特色專業30個,其中工程方面的特色專業最多。這些專業與學校重點學科的支撐是分不開的。圍繞工程方面的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就有9個: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特色專業的獨特性還體現在專業的不可替代性,這是特色專業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上海對外外貿學院,作為華東地區唯一的一所對外經濟貿易類大學,學校具有從事國際商務高等教育的悠久歷史、鮮明特色和傳統優勢。原來是對外經貿部直接管理的院校,后來歸為上海市管理,作為一個特色鮮明的高校,金融、外貿、英語是其特色,所以上海外貿學院得到教育部審批的特色專業有:國際金融貿易、金融學、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英語(商務英語方向)5個。這種專業的不可替代性是由學校的特殊歷史和學科所支撐的,盡管其他高校也可以舉辦類似的專業,但是其成色就不及這類高校。
其次,我們再看一下特色專業的成色問題。特色專業的成色好壞首要表現在學校發展的沉淀性。特色專業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具有學校發展的悠久性與沉淀性。正如教高司函[2008]208號《關于加強“質量工程”本科特色專業建設的指導性意見》所指出的那樣:特色專業是指充分體現學校辦學定位,在教育目標、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條件和培養質量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辦學水平和鮮明的辦學特色,獲得社會認同并有較高社會聲譽的專業。特色專業是經過長期建設形成的,是學校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這里面有幾個關鍵詞:辦學定位、辦學特色、社會認同、長期建設。因而特色專業之所以被批準,并不是短期的效應,而是長期建設與努力的結果,是一所高校教師隊伍、專業方案、資源保證等方面的集中體現。如果說資源和專業方案可以短期加以解決,但是教師隊伍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加以積累,尤其是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形成,不僅需要專業知識,而且需要個體經驗的長期積累。
特色專業的成色好壞還體現在專業與社會需要的契合性,這也就是專業適應市場的程度。一般而言,特色專業就是在學科建設與勞動力市場方面結合較好的專業。在當下,判斷一個專業的好壞,衡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就業因素。特色專業不僅是學科建設有雄厚基礎,而且是用人單位反映較好的專業。據調查,不同專業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有些專業嚴重供大于求,有些專業處于就業的黃牌警告狀態,也有些專業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在一些紅牌專業中,既有前些年熱門的專業,也有近幾年紅火的專業,甚至是未來的戰略新興專業,究其原因是因為一些高校盲目追求熱門,甚至是為了節省開支所致。
另外,特色專業的成色還表現在學校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質量等方面是否具有顯著特色,只有上述幾個方面達到較高的水平,人才培養的質量才能明顯優于其他專業或其他學校同類專業,并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較高的聲譽。因而特色專業的要素包括用戶反饋、教師隊伍、專業方案(包括學科、課程、教材等)和資源保證等。
此外,在特色專業建設工程中,我們經常聽到品牌專業的說法。那么這兩個概念有何異同呢?首先,特色專業與品牌專業有相同之處,即都是獨特的專業。其次,特色專業與品牌專業在細微方面仍有差別。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特色專業在層次上略低于品牌專業,因為對于一個學校而言,特色專業可能不止一個,但是對于品牌專業可能只有一個;二是品牌專業從商業營銷角度而言,是占據更多消費者的、具有良好社會聲譽的專業。比如對于中國傳媒大學來說,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首先是一個特色專業,同時又是品牌專業,每年的招生非?;鸨?。之所以說播音與主持藝術是品牌專業,是因為它有良好的社會效應,因為中央電視臺的不少著名主播出自中國傳媒大學,他們為中國傳媒大學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贏得了不少榮譽。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品牌是一種標志,其實質是產品的銷售者關于產品特征、品質和利益的最莊嚴、最重要的承諾,是一種根植于消費者心中的良好形象。它反映質量,蘊含著理念和文化。所以品牌專業是指專業條件、改革成果、建設和管理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聲譽等達到一流水平的專業[2]。
2. 關于特色專業的發展動力問題
特色專業的發展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僅有社會的強烈需求、政府管理的需要,而且有學科發展和學校發展的內在需求。因此,特色專業發展的動力是四維因素作用的結果。
一是人才市場的需要。特色專業的社會需要主要體現為市場的需求。社會經濟、文化對人才的需求信號是關鍵。市場需要主要體現在專業與就業的關系上。在教育領域一直存在著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爭,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之爭。應該說任何一方觀點都沒有錯誤,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秉持什么樣的立場,以及如何應對就業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要求。有的專家研究指出:“通中求?!?、“專中求通”是兩種不同的專業與課程設置戰略,西方國家多采取“通中求?!钡膶I戰略,而我國較多采用“專中求通”的戰略[3]。其實,“之爭的關鍵是要解決專業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問題。研究表明:專業與就業有一定的相關性。
第一,專業對口率問題。一般而言,就業者總希望找到與自己專業一致或者相近的專業工作。但是所學非所用的現象屢見不鮮。因而,提高專業的適應性就成為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據麥可思研究,2010屆本科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為69%,高職高專為59%,均比2009屆上升了2個百分點,但仍然低于2008屆(本科71%,高職高專61%)。2010屆本科專業門類中,專業對口率最高的是醫學(88%),其次是工學(75%),最低的為歷史學(47%)。而高職高專對口率最高的專業門類為材料與能源大類(86%),其次是土建大類(81%),最低的為法律大類(33%)。具體到專業來看,2010屆本科專業對口率最高的為建筑學(94%),其次是學前教育、土木工程和臨床醫學(均為93%);高職高專專業對口率最高的為道路橋梁工程技術、高壓輸配電線路施工運行與維護(均為93%),其后是護理和學前教育(均為91%)[4]。這說明: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還需要積極應對人才市場的需求,否則就會加大兩者之間的差距。第二,專業數量與就業質量的問題。專業與勞動力市場關系是最為緊密的一對關系。但是高校辦多少專業為宜呢?是否學科越多越好呢?這些都是高校管理者關心的話題。經麥可思研究,高職類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211工程”本科院校和“985工程”在專業數量與就業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和關系。數據分析表明,與高職院校類似,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辦專業門類數量較多,對其培養的2009屆畢業生的就業數量和質量均呈現消極的影響。與高職院校相同,應用型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主要受到專業大類數量的影響,而在同一個專業大類下的專業小類數量的多少并不明顯影響該專業大類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辦的專業大類較多,其培養的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就有所降低。所辦專業大類在6個及以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半年后就業率平均為92.9%;專業大類在7~8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為91.3%;而專業大類在9個及以上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為90.3%。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辦的專業大類數量越多,其培養的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質量就越低。分析發現:所辦專業大類在6個及以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其畢業生半年后的月收入平均為2510元,專業大類在7~8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這一指標為2430元,而專業大類數量在9個及以上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下降到2414元;所辦專業大類數量在6個及以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其畢業生專業對口率為71%,而專業大類數量為7~8個和9個及以上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分別為69%和68%。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辦的專業大類較多,也會影響到工作的穩定性。專業大類在6個及以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其半年內的離職率為23%,而專業大類在7~8個和9個以上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其半年內的離職率分別上升到27%和28%。可見,應用型本科院校所辦的專業大類數量越多,其培養的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內的工作穩定性越低,或者說初次就業質量較低。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辦的專業大類較多,也導致了畢業生對母校的推薦度降低。專業大類在6個以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2009屆畢業生對母校的推薦度為53%,專業大類在7~8個和9個及以上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均為48%[5]。與此同時,“985工程”院校的專業大類數量較多,并不一定會對其畢業生就業結果產生消極影響。而對于其他研究型本科院校來說,專業大類數量較多,會對其就業結果的各項指標起到負面影響,盡管與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相比,這種消極影響不那么明顯[6]。研究發現以下規律:學科和專業設置對于不同類型的高校有其不同的規律,學科與專業并不是設置的越多越好,存在邊際效應和規模效應的規律。
二是知識體系發展的需要。眾多事實證明: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有兩大類資源,一是思想,二是基礎科學。高校是產生思想的地方,同時,高校是基礎學科較為集中的地方,也是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地方。因此,特色專業對于發展學科、形成知識體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特色專業不是憑空產生的,有其特定的要求。這是由這個特色專業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特定具體環境因素所決定的,這個環境中較為重要的因素是學科的基礎問題。優勢學科與特色專業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支撐與促進的關系。優勢學科的形成需要優勢專業的支持,其色專業就是優勢專業。良好的學科優勢為專業建設提供支撐,同時特色專業建設促進優勢學科的形成和發展。如中國海洋大學在68個本科招生專業中,以海洋科學、海洋技術、水產養殖、海洋經濟等為代表的涉海類專業 24 個,占專業總數的35.3%,以化學(含海洋化學)、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含海洋測繪)、生物科學(含海洋生物)為代表的與海洋特色相關的專業13個,占專業總數的19.1%,另有與海洋特色關聯不強的專業31個,占專業總數的45.6%。中國海洋大學十分強調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的有機互動,以優勢的特色學科建設推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逐步形成了若干個特色鮮明、理工或文理交叉融合的專業群。例如依托海洋學科,構建了“海洋科學—(海洋)化學—(海洋)地質-海洋技術—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環境科學—海洋管理—海洋經濟學等”專業群;依托水產學科,構建了“水產養殖—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等”專業群;依托生命學科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構建了“生物科學—生態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藥學—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等”專業群;依托工商管理學科,構建了“工商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旅游管理—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專業群。這些專業群為促進學校本科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正是鑒于此,中國海洋大學得到教育部審批特色專業12個。這說明知識發展與專業發展具有明顯的雙向作用。
三是學校內在發展的需要。高校最基本的職能是人才培養。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時代的來臨以及高校生源的減少,高等學校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爭奪生源的大戰愈演愈烈。去年,僅山東省剩余的高招指標就達4萬個。另外,有不少考取北大、清華的考生也紛紛轉而報考香港的高校。因此,學生不僅在選專業,而且在選學校。這無疑是對高等學校的嚴峻考驗。特色專業對于一個高校而言,無疑是一張“名片”,特色專業越多就說明這個學校的整體實力越強。尤其對于選擇高校的學生與家長來說,特色專業,尤其是品牌專業是吸引學生報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特色專業是一個學校形象的象征,從傳播的效果來說,也是學校提升社會聲譽的重要手段。正是鑒于此,眾多高校把培育特色專業作為一個重要戰略加以重視。
四是政府治理作用的需要。從政治學的角度而言,政府是社會職能的履行者。政府對于特色專業的需要更多的是從專業管理的角度以及滿足社會需要的角度出發的。從專業管理的角度,就是要通過國家行為引導高校辦出特色,合理定位。從滿足社會需要的角度出發,就是要使高校的專業更符合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產業的升級換代;減少專業的重復設置,更符合用戶的需要,使專業更加對口,學生畢業后更加適應工作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
3. 關于特色專業的培育問題
特色專業的培育實際上就是解決特色專業的成色問題,即讓特色專業的成色、質量更加符合客戶的需求。特色專業培育涉及兩個方面的因素:政策引導與學校自覺。政策引導解決的是政府對特色專業的管理問題,學校自覺解決的是特色專業的基本要素和形成問題。
政策引導方面,需要政府處理好的是制度建設的長效性與靈活性,即政府要從根本上解決制度缺失問題與管理的僵化問題。對于特色專業而言,制度方面亟須加強的是:把特色專業建設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從政策上,實行長期的制度扶持,建立周期性的保障措施,使特色專業建設成為優先考慮的因素,即:特色專業建設要有長效機制,確保辦出成效。另外,對于專業的設置要制訂出有利于高校自我發展和約束的機制。
學校自覺方面,需要處理好的基本矛盾是:學科邏輯與社會需求;人才培養過程質量與教師隊伍、專業方案(包括學科、課程、教材等)和資源保證等的關系。從專業發展而言,學校急需把握學科邏輯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即處理好作為專業支撐的學科發展的基礎。除了保證發展特色專業之外,要重視傳統專業的改造和新興交叉學科的培育,以適應專業與人才市場的對接。與此同時,人才培養過程質量不僅涉及學校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學校承擔專業教學任務的教師隊伍狀況、專業培養方案,以及為教學所相應的資源保證等。因此,特色專業的培育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從多層面加以改進,促進特色專業的提高和完善。
二、關于加強特色專業建設的若干政策建議
特色專業建設的主體是政府與高校,因而加強特色專業建設需要政府與學校雙方的共同努力,兩者缺一不可。
在政府層面,今后一個時期建議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繼續實施特色專業建設工程,強化特色專業建設的持續效應。自教育部與財政部聯合實施第一輪“質量工程”后,社會各界的反映是積極的,其效果也是明顯的。如特色專業建設的預期數量目標基本實現;初步建立了特色專業三級體系;示范和帶動效應初步顯現[7]。但是由于工作重點的轉移與資助經費有限的因素,致使有些政策不能持續跟蹤進行,從而影響了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建議教育部繼續加大特色專業建設的力度,在下一輪“質量工程”中繼續開展特色專業的建設,鼓勵不同高校在特色專業建設的基礎之上,建立更多的品牌專業,形成高等學校不同的風格與特性,進而引導高等學校分類發展,各安其位,從而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借鑒先進國家管理專業的理念,形成政府引導與高校自覺的專業管理的新機制。有的研究者提出,在美國高校專業設置的權力主要集中在大學董事會,部分州政府以有限的專業設置審批權引導高?;貞菡畬Ω叩冉逃男枨?。在高校層面上,大學以高水平的課程管理為平臺,以市場和州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為導向,以較大的自靈活設置與調整學科專業。而高校富有特色的主輔修制度又為學生充分發揮專業學習興趣、增強未來社會的職業技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是高校專業設置合理化的一個有效補充[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特色專業建設上,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在宏觀監控方面,加大制度建設,逐步增大高校設置專業的靈活性,以適應社會對專業的需求,同時加大高校對專業的約束機制,從而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基礎。
三是培育第三方組織,提供供求信息,建立專業與人才市場之間的供求聯系與平衡機制。影響特色專業建設的因素很多,但是最關鍵的因素是市場信息。對于復雜多變的市場信息,緊靠政府與高校都是無法完成的,因而只有借助中介組織的力量,開展信息搜集與,才能不斷提高高校滿足人才市場需要的可能性。因而培育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組織就成為當下一個緊迫的任務。
在高校層面,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高校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校在特色專業的獨特性方面,一方面要重視培育學校的優勢學科,努力打造支撐學科,使更多的特色專業具有發展的源泉和后勁。對于不同的學校,要有不同的學科發展戰略,對于“985工程”研究型大學要重在培育序列性學科群,即圍繞某一方面的學科打造系列性的學科群,擴大學科之間的融合與整合,增強特色專業建設的發展后勁。對于“211工程”大學要重在培育幾個學科,使特色專業發展有空間。對于其他類型的院校重在培育專業與課程銜接的學科,使特色專業更加適應市場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不斷發掘和增強特色專業的不可替代性,逐漸形成品牌專業。特色專業的不可替代性就是要體現不同的服務功能和分類指導的作用。如安徽省在特色專業建設方面就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實施分類指導,構建特色專業建設體系。安徽省強調重點大學特色專業的建設目標是培養高層次創新性人才,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其他本科高校特色專業建設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服務地方主導產業發展;高職高專院校特色專業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推進人口大省向人力資源強省轉變;繼續教育特色專業以優質高教資源建設為抓手,建設目標是形成共享的資源平臺和便捷的學習方式,服務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的建設需求。上述以服務和支撐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特色專業建設體系,得到了全省高校的認同和實踐。這也說明:特色專業建設一個重要的引導作用就是要發揮它的分類指導作用。另外,各高校要認真研究學科數量多少與大學生就業之間的關系,確保開設的專業在符合學科邏輯的同時,更貼近人才市場的需要。
二是高校在特色專業的成色方面,要適應市場的需要,要建立新的辦學理念,逐步加大大學生就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在適應未來人才市場方面,需要改進辦學的理念與模式,更加重視課程環節。大學生畢業后對專業與學校的滿意度、校友推薦度也是衡量學校辦學好壞的重要指標。這些政策建議對于高校加強專業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而特色專業建設在此方面具有較好的有利條件,應該起到引領和輻射作用。
參考文獻:
[1][2] 張金貴,寧宣熙. 論品牌(特色)專業與高校核心競爭力. 經濟師,2005(8).
[3] 張彤,楊莉. 高校專業及課程管理的問題與改革趨勢[J]. 江蘇高教,2007(6).
[4] 麥可思研究院. 2010屆大學畢業生專業對口率分析[J]. 麥可思研究,2011(5下).
[5] [6] 麥可思研究院: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專業門類數量與就業的相關性[J]. 麥可思研究,2011(1中).
[7] 張婕. 高校特色專業建設:現實與前瞻[J]. 教育研究2011(5).
關鍵詞:五年制;學前教育;常規管理;問題與策略
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自1999年以來一直在培養初中起點五年制學前教育??频挠變簬熧Y,至今已有11年的時間。在這十多年的時間里,四川幼專積累了一定的培養初中起點學前教育專科學歷教師的經驗。
五年制學前教育的最基本特點是:起點低——招收初中畢業生,要求高——培養專科層次人才,學制長——五年一貫學制,定向強——專業定向為高素質幼兒師資,就業好——用人單位更愿意選擇五年制的畢業生。與??萍耙韵掠讕熍囵B模式相比,它優于三年制中專學前教育,也優于三年制高專學前教育,并且從幼兒教師的高技能特點來說,它也是五年制高職中的一種優勢專業。五年制學前教育是現階段培養高素質幼師的一種優化模式。
一、五年制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難點
(一)學生自身問題
由于高校的增加和生源的擴招,絕大部分高中生都能進入各類高校學習,這就使大多數初中生在升學時選擇了高中,一部分初中生選擇了就讀類似于我們這類學校。我校招收初中起點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雖然也有入門分數線,但總體水平較低。
從上述的省控線分數可以看出,招收的初中畢業生的入門分數線較低,除此之外,這些學生的其他一些素質也比較差,甚至有的學生還是一些教師眼中的差生。學校為了生存和發展,還要把這些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符合社會需要的幼兒師資,這是目前所有和我校一樣類似的學校需要解決的難題。
主要有以下表現:
1.學習、生活無目標
很多學生讀五年制不過是為了混個大專文憑,并沒有想在這里真正地學習知識和技能。他們沒有明確的理想和目標,很少考慮自己的前途和未來,表現為整日沒精打采,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采取敷衍馬虎的態度,厭學情緒突出。在教學常規檢查中發現,每天的上下午第一節課學生的遲到現象嚴重,每節課上都有學生玩手機、聽音樂的。對清潔掃除、文體活動等也不認真對待,總是得過且過。
2.自卑情緒突出
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緒,即使是成功人士也不例外。這種自卑心理五年制中專段學生中尤為突出。這些學生由于長期以來學業上的不如意,不僅他們自覺在校園生活中比三年制大專生低人一等,也使得老師和家長的鼓勵、表揚、贊美很少落到他們頭上。長期以往形成了惡性循環,自卑心理就越發嚴重。
3.叛逆
部分學生長期以來形成了和老師、家長對立的慣性思維,不接受師長的教誨,總是和老師、家長對著干,不讓做的偏要做。遲到、早退、缺席、上網、不假外出等屢屢發生,受到師長的批評時就頂嘴、漫罵,難于溝通。
4.容易沖動,情緒控制能力差
因五年制中專段學生年齡在15-18之間,還處于心智不成熟階段。對許多事情缺乏理性的思考與分析,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和同學發生沖突,經常與人抬杠、打架等,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比如在11級新生中就有這樣的案例:一女生和同寢室一同學發生沖突,端水將對方的床鋪澆濕;還有一女生與同學發生矛盾后將全寢室同學(包括自己)的被套里都灑上洗衣粉,以此泄憤。
5.學習壓力感
雖然我校不象高中那樣涉及升學,但這些五年制學生也有學業壓力。主要原因是由于她們的學習基礎本來就薄弱,再加上有些藝術類學科以前從未接觸過,還有就是來自于同學間的競爭和教師的嚴格要求,學習上的壓力感始終是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這些學生提到學習就頭疼,想方設法逃避學習,一聽說要考試,心里就緊張,不能發揮平時的水平。就上學期統計發現,有500余人次參加本學期開學的補考。
6.人際關系不良
五年制中專段學生因年齡偏小,認知能力差,缺乏人際溝通的方法,加之個性比較自我,與同學的交往就如孩時過家家,說好就好得不得了,說不好馬上細數對方的不是之處,又重新去組織幫派。還有的學生個性太強,自傲、狂妄,在同學中總顯得格格不入,形單影只。
7.行為習慣差
在管理中發現,五年制中專段學生普遍存在行為習慣差的現狀。她們很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但寢室內務和教室清潔糟糕,喜歡隨吃隨扔。見到老師不能主動問好,喜歡講粗話,情商發展較差。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缺乏責任感,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能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差而時常有遲到、早退、缺席、不假外出等違規行為,且屢教不改。
(二)學校管理體制問題
1.招生門檻低是造成五年制中專段學生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事業的廣泛重視,報考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明顯爭多,招收該專業的高職院校也越來越多,這也就發生各個學校搶生源,造成生源質量下降。就我校而言2010年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有200名招生指標,2011年增加了一倍。從學生質量來看,雖然省教廳劃定了錄取分數線,但總體水平都比較低,多數學生的分數線剛好是省控線的起點,而成績好的學生都去讀高中了,這也就使得學生出現了上述多元化的表現。
2.高等院校中辦五年制大專增加了管理難度
由于我校的招生主體是三年制大專,學?,F有學生人數是以她們為主。因此學校也把培養重點放在了三年制大專學生身上,而五年制學生也就退居二線。這些五年制學生是一群特殊類別的群體,和三年制大專學生生活在一起,她們原有的自卑心加深。加之學校對這兩種學制學生的區別管理(比如,出校門時大專生可以憑學生證自由出入,而中專段學生必須持有效假條)使得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
通過對以上中專段學生的思想狀況及存在問題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從源頭抓起,也就是從學生思想抓起,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視對學生的管理,才能改善和提高中專段學生的目前狀況,從而提高五年制學生的教學質量。
二、五年制學生管理策略
(一)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思想
建立服務育人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及時、周到、高效、熱情的服務和善于理解、接納、尊重學生才是管理的本質。學校所有成員都應承擔起育人的責任,摒棄對學生放任不管、愛理不理的態度,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為他們搭建一個實現理想和抱負的舞臺。
(二)加強和規范管理者的職責
一是要進一步明確系部德育工作職責,發揮學生管理部門和輔導員在培養學生問題上的作用。二是要進一步明確學校整體育人,全員參與學生教育管理的職責,要認真加強管理,積極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充分發揮黨政工團和保衛部門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管理要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是學校重要的基礎工作,要挑選思想品德好、政治覺悟高、責任心強、熱愛學生工作、懂得和會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奉獻精神、身體較好的老師擔任學生教育與管理的工作。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職能作用
在管理工作中應充分發揮輔導員和任課教師在課堂上的育人作用。為此,我們結合本部門學生的特點,利用每月一次的全體教師例會,強調教師要堅持對學生嚴格管理的一致性,堅持每節課檢查學生出勤情況,并要求教師充分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要求尺度的一致性,使得我部學生的出勤率有了明顯提高。
(四)充分發揮學生管理團隊的作用
系部的團總支學生會是開展學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同時這個群體還給其他同學樹立了“優秀學生”的榜樣。因此,學生干部的選拔任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打造一個有活力、工作主動積極、工作有創新的學生管理團隊,就必須嚴把選拔任用關,對學生干部實行試用制,凡有違紀、學業成績差、工作不認真者一律開除。對工作主動積極、各項成績優異的學生加大表揚力度,為她們的工作創設寬松的環境氛圍,充分發揮學生干部在學生群體中的模范帶頭作用。
(五)著重解決學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對于厭學問題、幫派問題、打架群毆問題、泡網吧問題、早戀問題、行為習慣差等要進行有效的綜合性的治理。做五年制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有耐心、責任心,不能怕麻煩和困難,更不能有畏難情緒,必須有如“婆婆的嘴、爸爸的嚴和媽媽的愛”的這種管理方式,要常抓不懈。
比如,針對學生厭學問題可以對授課方式和教材進行調整,加強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熱情。針對學生行為習慣差、文化素質低的問題,我部從本學期開始,充分利用周日晚集中時間,給學生選擇觀看有教育意義的視頻,并組織學生討論、寫感想,讓學生從典型人物及其事跡上受到啟發與觸動。
總之,在學生管理中應將“以人為本”的“人”放在首位,采取積極可行的激勵機制,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高素質的勞動者,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有作為的專業人才和建設者。
注:該論文是“綿陽幼兒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四川幼專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室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洪易.淺談中職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素質教育,2009.10
[2]齊小青.淺談中職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幾點認識[J].科教文匯,2011.09
[3]何妙.淺析“以人為本”的中職學生管理模式[J].高等教育,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