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1 16:57:12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改革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關鍵詞:新時期;體育教師教育;改革審視;理論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的師范教育已有百年歷史,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社會進步與教育的進步奠基在中國師范教育的發展基礎之上。體育教師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國,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體育教師教育的研究體育教師教育作為教師教育的下級綱目,是指對體育教師培養和培訓的統稱,在終身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即在對體育教師的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和在職研修通盤考慮,整體設計,體現了對體育教師的教育是連續的、可發展的、一體化的我國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臺了5套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指導性教學計劃,課程改革的總體特征是:培養目標得到擴展,更適應社會需求;課程結構進一步優化,各類課程的結構趨于合理,特別是選修課程和學科類課程得到加強,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與以往頒布的《課程方案》相比,體現了21世紀普通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改革的時代特征幾年來,其運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經驗與不足,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義所在。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體育教師教育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比較分析等多種科研方法進行研究。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3.1我國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歷史發展的總體概況比較。
311我國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分類與學時分配的比較從表1中的數據分析可知,5套教學計劃在專業課程方面的分類和學時的分配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1980年計劃中專業必修課課時與4年總時數的比例高達678%;1986年和1991年計劃中專業必修課學時稍有減少,分別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專業必修課課時為447;2003年方案中專業必修課課時減少到413,縱觀我國體育教育本科專業主干課程的發展歷程,主干課程由高度的計劃性演變成宏觀的指導性。
312我國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內容結構的比較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是為培養目標服務的課程結構是所設置全部課程相互之間的分工和結合,是教學計劃的核心人才培養通過專業教育來實現,而專業之間的差別就體現在各自不同的課程結構,及由此而決定的不同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上課程體系是高校專業教育的核心環節,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確定來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教學文件。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不僅成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體育教師,還應成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體育工作者,突出培養復合型體育人才。方案中任選課程分為理論學科和技術學科兩類共列出47門課程,而且這47門課程,絕大多數都是新型的、針對性較強的、課程內容與體系小型化和規范化的課程任選課可拓寬學生的視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領域有所深入,設小課,開設不同層次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其目的是擴大信息量,切實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實際需要課程數量多,供學生選擇的范圍廣,自由度也就增大,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在有限學制、學時里,既要增加新的內容,又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之間的矛盾小型化課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討型的特點,能體現出體育教育專業發展與研究的最新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較好地促進了學生知識視野的擴大。
3.3我國體育教師培養課程制度討論的熱點
近幾年在師資培養中出現許多熱點討論的問題:比如如何正確處理體育教育專業的“師范性”與“適應性”;體育師資培養目標的規格要求是什么?從我國社會現實出發,如何尋求體育教育專業考生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的最佳結合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在教師培養課程制度上表現為:課程設置中學科與術科的關系問題,選修課與必修課的比例問題等等。
3.3.1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當然是體育師資,然而,近年來由于強調提高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性”體育教育專業的師范性被削弱了,體育師資培養質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學校體育發展日新月異、新課程改革方興未艾的今天,許多從體育院校畢業的大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以后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學校體育的要求,似乎對學校體育改革“兩眼~抹黑”,很難適應學校體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為此強烈呼吁體育教育專業必須大力加強“師范性”這就給課程設置提出了公共課、專業課和教育類課程的比例問題。
3.3.2關于術科和學科的關系問題,也是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始終沒有解決好的一個問題誠然,這兩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變的,但總應該有個主次之分。
近半個世紀來術科和學科此起彼伏,從三七開到倒三七,翻來覆去,爭論不休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相比,既有其相同點,又有其不同點體育教師區別于其他學科教師的標志,就是既能夠使用文字語言進行講解,又能夠使用形體語言進行示范換而言之,體育教師如果不能進行正確、恰當的技術示范和指導,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價值,也就同時喪失了“體育”的品牌這就要求作為體育教師不僅要掌握廣博的理論知識,特別是有關體育健康方面的知識,而且還要注重運動技術的學習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體育專業的基本技術、技能理論學習與技術學習并重,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圓滿完成新課程目標對體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對在體育師資培養中“一?!c多能的問題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課程設置上是術科中普修與專修的關系誠然,對“一專多能”的要求,從總體來看,認識基本是一致的,但對“一專”與“多能”的理解及其關系上,卻存在不同的聲音如今由于整個術科被削弱了,“導致學生一專也不?!保岸嗄芤膊荒堋保攀求w育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國體育教師培養課程還存在在課程名稱上缺乏科學性和嚴密性,學科名稱上缺乏規范性,在選修課上和國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問題,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些問題將會更加清楚和明朗起來!
四、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給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考
1.1強化論文過程管理
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學位論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綜合性、全面性的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以及水平高低進行反應,而學位論文也是對研究生自身學術水準高低進行衡量的重要載體與指標。而要想使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有保障,就要從源頭環節進行強化,保證論文寫作過程中的監督嚴格性,并詳細的進行評審與答辯。并且還要針對論文的開題、初檢、答辯等多個不同環節建立起管理制度。促使論文的形成過程得到更加完善的管理,極大的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哈工體育大學就是利用校外教授進行答辯外審的方式,來確認本專業的論文是否能夠報送,在通過之后,還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委員會評審通過,最后再由學校的學術委員進行審批。論文的開題和答辯,則是由校內外的教授來擔任評委,利用預開題與預答辯的形式做好準備后,再執行正式答辯。除此之外,哈工體育大學對論文的檢測標準,也嚴格要求在10%以內。只有真正的嚴格標準,才能夠防止不端學術行為的出現,為學術研究樹立好風氣。
1.2強化教育培養過程實踐環節
提高實際工作能力首先,對教學進行實踐訓練,哈工體育大學針對體育學教育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便是體育師資,那么教學的能力便成為了培養的核心所在,教師要想使得自身專業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須要保證實踐能力持續成長。那么這就需要讓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識與技能,并且讓其明白教師這一角色的責任。經過學習后的第二階段,就可以在引導下為本科學生進行5-7周左右的教學實踐,但要保證以教學進度為前提來備課,通過教案為大綱來上課,研究生的教師則要對全過程加以指導,這一環節的成績最終要記錄學習檔案之中;第二,積極的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深入的投入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一般為4-6周的時間,通常在第三、第四學期展開。社會時間活動必須要寫實踐報告,并交予學院備案,記錄學分;第三,實踐競賽。組織完成1-2項校內外的相關工作,學院教師擔任裁判,對整個過程進行考核;第四,每個研究生必須每學期參加講座與學術報告,至少2次,在學生畢業之前,參加校內外體育部報告會的次數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應的學術學習手冊,由導師審查簽字,記錄學分。
2體育教育改革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2.1體育教育改革實踐問題
2.1.1師資力量薄弱影響
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哈工體育大學中的體育學教導教師多數是本科教師,多數擔任研究生培養工作的教師都是學校培養,只有小部分教師具備資格與能力參加研究生課程的授課,導致教師自身教學壓力大,無法全心投入到教學中。而具備能力的教師則壓力更大,不僅要負責課程,還要負責實踐、論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續性問題
哈工體育大學近幾年呈現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數較高,始終沒有降低,并且與其他專業分數相同,導致一些學生望而卻步,形成的結果便是報告人數越來越少。
2.1.3課程設置問題
目前,體育學研究生課程的設置基本是參考體育院系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較為單一陳舊,重復本科生的課程太多,過度地突出課程體系的專業化和專門化,綜合性體現不夠,局限在一個學科領域,任課教師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認識不夠深入,培養出來的研究生知識面不夠寬廣,缺乏必要的應用知識與應用能力,無法適應社會應用型體育人才培養需要。
2.2針對體育教育改革所需采取的解決措施
2.2.1強化師資團
隊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一方面,不斷加強重視教學改革,積極認真地完成新一輪研究生培養方案修訂,提高任課教師專業理論水平,鼓勵支持教師不斷拓寬教學內容,并開設新的選修課和專題課。另一方面,加強與校內其他學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學科研究,開設跨學科跨學院的研究生課程,給研究生更廣泛更靈活的學習和研究空間,聘請其他學科的教授擔任教師開設課程,
2.2.2提高招生持續性
必須要針對師資力量團隊進行擴充,并且采取評職考核的政策來鼓勵教師,每年引進優秀的教師以及師資團隊,制定相應的師資培養計劃,持續為體育學研究教育團隊提供支持。
2.2.3科學設置
課程科目學科想要發展,首先學生源就必須要充足,所以,針對體育學研究生的教育發展問題,需要利用招生政策加以支持,從專業發展角度出發,即便是區別對待也要以不影響其他專業的情況下,來降低分數,保證招生計劃完成。同時,積極鼓勵其他非體育專業的學生跨學科報考,實現復合型體育人才的發展。
3結語
自2008年起,公安部直屬的兩所院?!袊嗣窆泊髮W、中國刑警學院將停止招收本科生。全國其他公安院校,亦將逐步停招本科生。據此,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警察教育培訓體制發生重大變革,借鑒“美國模式”,淡化或暫停學歷教育,培訓將成為警校的主要職能。
在我國現有教育體制下,公安院校首先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開設必要的文化理論課程,確保學員的文化水平達到相應的學歷程度。同時,還要按照警察培訓的要求,進行警務知識、專業技術、業務能力及體魄等方面的專門訓練。而本科學制僅有四年,要在如此有限的時間里,使學員在學歷教育和警察培訓兩方面都達到理想要求,顯然十分困難。
隨著形勢發展,這種公安教育模式在實踐中愈來愈顯現出諸多弊端。一方面,受師資力量等資源所限,其學歷教育的水平與普通高等院校的差距日漸明顯,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相形見絀;另一方面,沿襲多年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死板教學方式,也使其警察培訓工作與公安實踐嚴重脫節,公安實務部門對畢業學員的認可度不斷降低。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普通高校畢業的本科生急劇增多,包括警察在內的諸多公務員崗位,也已為廣大學子熱衷報考、激烈競爭的理想職業。在此背景下,公安機關完全可以從普通高校畢業生中選拔出所需的大量優秀人才。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公安部著手啟動公安教育體制改革,以利于公安機關廣攬人才,優化隊伍素質和結構,集中精力、強化職業培訓工作。事實上,我們應該看到,公安教育培訓多年來所積累的一些深層問題,如培訓內容脫離實際、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方法簡單、缺乏實用性和實踐性等,遠非停招本科生一舉能夠解決。
二、教學脫離實踐——當前公安教育存在的問題
公安院校的公安專業課程,從師資上來說,這些老師都是按照教育部的規格招進來的地方大學畢業的高校學生,他們根本沒有公安實踐,和實踐嚴重脫節。在公安院校,老師照本宣科、學生根本不聽講的現象很多。
基于以上理由,導致現在公安院校的學生只能接受一些公安的皮毛。像實彈演練、汽車駕駛、擒拿格斗、查緝戰術等實踐性的訓練基本走形式化或者根本沒有,所以,進入公安隊伍的公安院校學生也是要依靠崗前培訓來學習實踐中真正用得上的基本知識。
三、中美公安教育體制比較
1.警察教育管理體制比較
美國:美國的警察教育只由警察機關負責,各級警察機關自己開辦學校或培訓機構。
中國:警察教育是整個國民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目前實行的是公安部門和教育部門雙重領導。
2.警察教育模式比較
美國:以培訓為主,以補充知識為輔的職業教育。這種教育模式不計學歷,也不授予學位,主要是為職前警察和在職警察提供必須的警察業務技能和知識。
中國:警察教育由普通教育和在職人民警察教育兩部分組成,實行的是警察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相結合的模式。
3.教學內容之實踐環節比較
美國:在教育內容篩選和課程設置上,把技術訓練放在高于知識訓練的地位,強調實用性和實踐性。
中國:理論課所占比例過大,教育內容偏重于講授,有的理論知識脫離實際,個別學科內容陳舊、流于空泛,技能訓練和實習時間較短,一般為4~6個月。
4.師資隊伍建設比較
美國:挑選教師很嚴格,一般都招募警察機關中有大學文憑和五年警齡以上、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資深警官擔任專業教師,這部分專業教師約占70%.其他公共課程主要聘請當地大學有真才實學、在學術上造詣深的相關教師兼職授課,這部分教師約占30%.
中國:專職老師,長期脫離公安工作的實踐,教學中缺乏針對性和生動性,很難反映公安現實斗爭的新情況和新經驗。
四、我國公安教育改革應當正確對待美國警察教育模式
作為一個在西方法治較為成熟的國家,美國警察教育制度理所應當地值得世界各國警察機構與警察教育部門學習和借鑒。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以下幾個問題應該作為我們將要開始的公安教育改革的關注點。
1.關于美國警察教育模式對于我國的適應性
美國警察教育培訓模式的優勢在于其培訓內容貼近警務實踐,有較強的針對性;而其不足之處,在于美國警察機構相互獨立,其培訓機構所提供的培訓內容不統一,各培訓機構自為戰;甚至個別警察培訓機構將“巫術”作為警察的培訓內容。如果我們對此不加以注意的話,也是不夠理性的。
2.關于警察學歷教育的職能
如果僅僅是為了與“國際接軌”而讓公安院校不辦學歷教育,則仍然不能解決公安院校教育的問題。如果借鑒美國警察教育模式而革去公安院校的警察學歷教育職能,不但會損害包括公安民警在內的社會公眾的感情,而且了會損害公安院校教師的敬業精神。我國公安院校通過提供學歷教育而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能夠得到教育部門在辦學理念與辦學程序方面更專業的指導與監督;在這一點上,是我國公安院校教育的特色之一。
3.改革公安院校現行的教學與學生管理模式——我國公安教育改革的關鍵,振興公安院校教育
當前造成公安院校教育質量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教學內容與方式滯后于公安實踐。二是公安院校在學生管理方面仍沿用軍事化管理方式,造成公安院校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足、學風不振,在走上公安工作崗位后解決具體問題能力不強。因此,當前公安院校教育改革近期目標應當是著力解決好這兩個問題。
4.加強公安教育的職業化——后公安教育改革的目標和方向
當前,社會、民眾、政府對公安民警的要求、期望日趨增多增高。公安隊伍面對高發的犯罪態勢和嚴峻的治安形勢,面對公眾日益增長的公正期望和安全服務要求,只有苦練內功、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殫精竭慮、如履薄冰、盡職盡責、無私奉獻方能不辱使命。在當今社會形勢下,能力、水平、素質的提高已遠不是單單通過“自我修煉”即可實現的。人民警察只有具備了職業化素質,具備了規則意識,公正觀念,服務能力和意識,并身體力行之才能獲取公眾的信賴和尊重,也才能滿足公眾的安全和公正需求。公安教育只有按職業化要求進行改革,圍繞職業化建設中涉及到的教育問題的內容即職業意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進行教育改革,著力培養人才的規則意識、公正觀念、服務意識和水平、能力,將教育改革、人才培養與社會期望和需求結合起來。才能塑造出優秀的公安職業人士。而只有在競爭中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優秀人才,才能擔當起歷史賦予公安工作的重任。
隨著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統計創新工程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統計創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統計實踐的創新;二是統計教育的創新。創新的基礎在于教育,沒有統計教育的創新,就談不上統計實踐的創新。準確把握統計學的發展方向與發展形勢,培養適應新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是統計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從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談一談統計教育急需改革的幾個方面。
一、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
縱觀統計學的發展狀況,與整個科學的發展趨勢相似,統計學也在走與其他科學結合交融的發展道路。歸納起來,有兩個基本結合趨勢。
(一)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結合的趨勢
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但作為一種工具,它必須有其用武之地。否則,統計方法就成為無源之水,無用之器。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并且,從統計方法的形成歷史看,現代統計方法基本上來自于一些實質性學科的研究活動,例如,最小平方法與正態分布理論源于天文觀察誤差分析,相關與回歸源于生物學研究,主成分分析與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抽樣調查方法源于政府統計調查資料的搜集。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統計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或經濟學家等。同時,有不少生物學家、天文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學家等都在從事統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他們在應用過程中對統計方法進行創新與改進。另外,從學科體系看,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之間的關系絕對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將實質性學科看作是縱向的學科,那么統計學就是一門橫向的學科,統計方法與相應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產生了相應的統計學分支,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產生了經濟統計,與教育學相結合產生了教育統計,與生物學相結合產生了生物統計等,而這些分支學科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統計學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應實質性學科的分支,所以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不僅屬于統計學,同時屬于經濟學,生物統計學不僅是統計學的分支,也是生物學的分支等。這些分支學科的存在主要不是為了發展統計方法,而是為了解決實質性學科研究中的有關定量分析問題,統計方法是在這一應用過程中得以完善與發展的。因此,統計學與各門實質性學科的緊密結合,不僅是歷史的傳統更是統計學發展的必然模式。實質性學科為統計學的應用提供了基地,為統計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21世紀的統計學依然會采取這種發展模式,且更加注重應用研究。
這個趨勢說明:統計方法的學習必須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必須以實質性學科為依據,因此,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學好有關經濟類與管理類的課程,只有這樣,所學的統計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統計的工具屬性才能夠得以充分體現。
(二)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
縱觀統計數據處理手段發展歷史,經歷了手工、機械、機電、電子等數個階段,數據處理手段的每一次飛躍,都給統計實踐帶來革命性的發展。上個世紀40年代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給統計學方法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20年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于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于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那些計算繁雜的統計方法的推廣與應用,由于相應統計軟件的開發與商品化而變得更加方便與迅速,非統計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可以直接憑借商品化統計分析軟件來處理各類現實問題的多變量數據分析,而無需對有關統計方法的復雜理論背景進行研究。計算機運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統計調查數據的處理更加準確、充分與快捷。目前企業經營管理中建立的決策支持系統(DSS)更加離不開統計模型。最近國外興起的數據挖掘(Datamining,又譯“數據掏金”)技術更是計算機專家與統計學家共同關注的領域。隨著計算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每年都要積累大量的數據,大量信息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信息過量,難以消化;信息真假,難以辨識;信息安全,難以保證;信息形式不一致,難以統一處理;于是人們開始提出一個新的口號“要學會拋棄信息”。人們考慮“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沒,而是從中及時發現有用的知識,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對這一挑戰,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DMKD)技術應運而生,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數據挖掘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把人們對數據的應用從低層的簡單查詢,提升到從數據中挖掘知識,提供決策支持。在這種需求牽引下,匯聚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統計、可視化技術、并行計算等方面的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投身到數據挖掘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形成新的技術熱點。雖然統計學家與計算機專家關心Datamining的視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說,Datamining與DSS一樣,使得統計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此,統計學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深入,也同樣離不開統計方法的發展與完善。這個趨勢說明: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復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對于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學好統計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學會利用商品化統計軟件包解決實踐中的統計數量分析問題,學好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程序設計,能夠將具體單位的統計模型通過編程來實現,以建立起統計決策支持系統。
所以統計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與計算機、與信息相結合,這是發展的趨勢。了解這一點,再來看我們目前教育中的問題就更加明顯了,所以一些課程要改革,教學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談一談統計教育需要改革的幾個方面。
二、統計教育的改革
(一)統計專業課程建設問題
專業建設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課程設置和規范課程內容。課程設置主導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統計理論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數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對各種統計方法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培養應用統計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相關應用領域的專業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如何能將統計方法正確地運用到相關領域。例如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的統計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至少應當包括四方面的知識:(1)經濟理論課程,讓學生了解經濟活動的主要進程和基本規律;(2)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主要統計方法,包括常用的統計數據搜集方法,統計數據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適用電腦技術,讓學生初步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4)有關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中的前沿性問題,目的不在于要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問題,而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的前沿發展動態,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統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有兩個焦點問題:一是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二是應用什么教學手段來達到較好的統計教學效果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促使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1.改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特別注重教育多樣化和多層次性,不僅讓學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數據的技術,還要教學生讀懂數字背后的事實。學會按照具體與抽象、動態與靜態、個體與總體、絕對與相對、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等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利用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
2.改單向接受式的教學為雙向互動式教學,以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開啟學生的思維閘門,使學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識,發揮其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構建以課堂、實驗室和社會實踐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將統計學的方法結合實際進行應用,找到應用的結合點,才能使統計學獲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相結合
教材要與統計軟件的應用相結合?,F在許多教材都是內容與軟件分家,現在計算機已非常普及,無論是高校、高職和中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不管哪一個層次,都已說不過去。統計學是一門應用的方法型學科,統計學應從數據技巧教學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有機地合為一體,讓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統計軟件的使用。除了要培養學生搜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即數據挖掘的能力。
(四)教學與實際的數據分析相結合
統計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應成為統計課程的重要內容。統計教學和教材增加統計實際案例,通過計算機對大量實際數據進行處理,可以在試驗室進行,亦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統計思想和方法,而且鍛煉和培養了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
電腦、網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教學的手段,還深深地影響著教學的內容,因為它影響著經濟、生活的發展和需求。語文(中文、外文)、數學、計算機、專業知識是一個統計人才必備的素質,它們之間不是分離的,而是要盡可能結合在一起來進行教學,各管各教一套的辦法已不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需要,現代教育特別注重教育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網絡化、社會化和國際化、多樣化和多層次,有了電腦、網絡,必需要更新,要培養出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以便培養出新型的21世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賀鏗.關于統計學的性質與發展問題.中國統計,2001.9.
關鍵詞:統計學;發展趨勢;統計教育改革
隨著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統計創新工程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統計創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統計實踐的創新;二是統計教育的創新。創新的基礎在于教育,沒有統計教育的創新,就談不上統計實踐的創新。準確把握統計學的發展方向與發展形勢,培養適應新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是統計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從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談一談統計教育急需改革的幾個方面。
一、統計學的基本發展趨勢
縱觀統計學的發展狀況,與整個科學的發展趨勢相似,統計學也在走與其他科學結合交融的發展道路。歸納起來,有兩個基本結合趨勢。
(一)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結合的趨勢
統計學是一門通用方法論的科學,是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但作為一種工具,它必須有其用武之地。否則,統計方法就成為無源之水,無用之器。統計方法只有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能夠發揮出其強大的數量分析功效。并且,從統計方法的形成歷史看,現代統計方法基本上來自于一些實質性學科的研究活動,例如,最小平方法與正態分布理論源于天文觀察誤差分析,相關與回歸源于生物學研究,主成分分析與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抽樣調查方法源于政府統計調查資料的搜集。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統計學家同時也是生物學家或經濟學家等。同時,有不少生物學家、天文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學家等都在從事統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他們在應用過程中對統計方法進行創新與改進。另外,從學科體系看,統計學與實質性學科之間的關系絕對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將實質性學科看作是縱向的學科,那么統計學就是一門橫向的學科,統計方法與相應的實質性學科相結合,才產生了相應的統計學分支,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相結合產生了經濟統計,與教育學相結合產生了教育統計,與生物學相結合產生了生物統計等,而這些分支學科都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統計學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應實質性學科的分支,所以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不僅屬于統計學,同時屬于經濟學,生物統計學不僅是統計學的分支,也是生物學的分支等。這些分支學科的存在主要不是為了發展統計方法,而是為了解決實質性學科研究中的有關定量分析問題,統計方法是在這一應用過程中得以完善與發展的。因此,統計學與各門實質性學科的緊密結合,不僅是歷史的傳統更是統計學發展的必然模式。實質性學科為統計學的應用提供了基地,為統計學的發展提供了契機。21世紀的統計學依然會采取這種發展模式,且更加注重應用研究。
這個趨勢說明:統計方法的學習必須與具體的實質性學科知識學習相結合。必須以實質性學科為依據,因此,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必須學好有關經濟類與管理類的課程,只有這樣,所學的統計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統計的工具屬性才能夠得以充分體現。
(二)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
縱觀統計數據處理手段發展歷史,經歷了手工、機械、機電、電子等數個階段,數據處理手段的每一次飛躍,都給統計實踐帶來革命性的發展。上個世紀40年代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給統計學方法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20年展起來的多元統計方法雖然對于處理多變量的種類數據問題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由于計算工作量大,使得這些有效的統計分析方法一開始并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很好推廣開來。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誕生與發展,使得復雜的數據處理工作變得非常容易,那些計算繁雜的統計方法的推廣與應用,由于相應統計軟件的開發與商品化而變得更加方便與迅速,非統計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可以直接憑借商品化統計分析軟件來處理各類現實問題的多變量數據分析,而無需對有關統計方法的復雜理論背景進行研究。計算機運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規模統計調查數據的處理更加準確、充分與快捷。目前企業經營管理中建立的決策支持系統(DSS)更加離不開統計模型。最近國外興起的數據挖掘(Datamining,又譯"數據掏金")技術更是計算機專家與統計學家共同關注的領域。隨著計算機應用的越來越廣泛,每年都要積累大量的數據,大量信息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信息過量,難以消化;信息真假,難以辨識;信息安全,難以保證;信息形式不一致,難以統一處理;于是人們開始提出一個新的口號"要學會拋棄信息"。人們考慮"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沒,而是從中及時發現有用的知識,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對這一挑戰,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DMKD)技術應運而生,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數據挖掘就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數據挖掘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把人們對數據的應用從低層的簡單查詢,提升到從數據中挖掘知識,提供決策支持。在這種需求牽引下,匯聚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統計、可視化技術、并行計算等方面的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投身到數據挖掘這一新興的研究領域,形成新的技術熱點。雖然統計學家與計算機專家關心Datamining的視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說,Datamining與DSS一樣,使得統計方法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此,統計學越來越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深入,也同樣離不開統計方法的發展與完善。這個趨勢說明: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技術,通過計算機軟件將統計方法中復雜難懂的計算過程屏障起來,讓用戶直接看到統計輸出結果與有關解釋,從而使統計方法的普及變得非常容易。所以,對于財經類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一方面要學好統計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學會利用商品化統計軟件包解決實踐中的統計數量分析問題,學好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思想與基本程序設計,能夠將具體單位的統計模型通過編程來實現,以建立起統計決策支持系統。
所以統計與實質性學科相結合,與計算機、與信息相結合,這是發展的趨勢。了解這一點,再來看我們目前教育中的問題就更加明顯了,所以一些課程要改革,教學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談一談統計教育需要改革的幾個方面。
二、統計教育的改革
(一)統計專業課程建設問題
專業建設考慮的是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專業建設的核心問題是課程設置和規范課程內容。課程設置主導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統計理論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數學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能對各種統計方法有較深刻的理性認識;培養應用統計人才應當設置較多的相關應用領域的專業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如何能將統計方法正確地運用到相關領域。例如培養從事經濟管理的統計人才,在課程設置上至少應當包括四方面的知識:(1)經濟理論課程,讓學生了解經濟活動的主要進程和基本規律;(2)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主要統計方法,包括常用的統計數據搜集方法,統計數據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適用電腦技術,讓學生初步掌握運用電腦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技能;(4)有關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中的前沿性問題,目的不在于要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問題,而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理論和統計實踐的前沿發展動態,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統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中,有兩個焦點問題:一是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二是應用什么教學手段來達到較好的統計教學效果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促使教育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機結合。
1.改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特別注重教育多樣化和多層次性,不僅讓學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數據的技術,還要教學生讀懂數字背后的事實。學會按照具體與抽象、動態與靜態、個體與總體、絕對與相對、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等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利用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
2.改單向接受式的教學為雙向互動式教學,以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開啟學生的思維閘門,使學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識,發揮其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構建以課堂、實驗室和社會實踐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將統計學的方法結合實際進行應用,找到應用的結合點,才能使統計學獲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相結合
教材要與統計軟件的應用相結合。現在許多教材都是內容與軟件分家,現在計算機已非常普及,無論是高校、高職和中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不管哪一個層次,都已說不過去。統計學是一門應用的方法型學科,統計學應從數據技巧教學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統計學與計算機教學有機地合為一體,讓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統計軟件的使用。除了要培養學生搜集數據、分析數據的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即數據挖掘的能力。
(四)教學與實際的數據分析相結合
統計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應成為統計課程的重要內容。統計教學和教材增加統計實際案例,通過計算機對大量實際數據進行處理,可以在試驗室進行,亦可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統計思想和方法,而且鍛煉和培養了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
電腦、網絡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教學的手段,還深深地影響著教學的內容,因為它影響著經濟、生活的發展和需求。語文(中文、外文)、數學、計算機、專業知識是一個統計人才必備的素質,它們之間不是分離的,而是要盡可能結合在一起來進行教學,各管各教一套的辦法已不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的需要,現代教育特別注重教育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網絡化、社會化和國際化、多樣化和多層次,有了電腦、網絡,必需要更新,要培養出一批能用電腦、網絡來教學的新型教師,以便培養出新型的21世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賀鏗.關于統計學的性質與發展問題.中國統計,2001.9.
[2]袁衛.國外統計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及對我國統計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國統
計,2001.10.
[3]習勤.關于統計教育創新的思考.中國統計,2002.1.
作者簡介:
目前,我國公安類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處于起步階段,很多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學機構設置不完善、不合理,使得公共藝術教育在公安院校中發展相對滯后。公安類院校應注重學生的全面學習和發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為先導,以專業學術學習為主題,以藝術人文教育為兩翼,培養新時期高素質預備警官。為確保公共藝術教育科研的有序發展,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科研管理方面應做到了“兩個到位”。一是領導組織到位,學校應成立的藝術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推動學校公共藝術教育,合理規劃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重視藝術教育機構、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科研學術等各方面的科學化長效建設。二是制度建設到位,即制定藝術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理論學習制度,課題管理制度,交流反饋制度等,使學校的公共藝術課程及與高等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其他課程一樣,嚴格執行教學計劃,有嚴格的評估制度,并且教學管理規章制度能夠根據教學改革需要,不斷完善,與時俱進。同時,使公共藝術教育科研發展能有度可守,有據可依。在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科研方面,要在完善藝術教學和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公安類院校由于藝術教育發展相對滯后,需要一批符合公安院校自身需要或是具有公安特色的藝術類教材和學術科學研究。因此,加強公安院校的藝術教師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一是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不懂科研的教師是不合格的教師,因此應建立教師參與科研的鼓勵機制。二是培養骨干教師,以點帶面,全面推動教師隊伍建設。三是注重青年教師的發展,遵循青年教師的成長規律,給予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青年教師深造學習。
二、加強公共藝術教學,根據學生目標選擇教法,落實學法和學法的協調統一
目標不僅是把需要轉化為動機的直接誘因,而且還具有啟動、導向、激勵和聚合的功能和作用。明確目標,把教的目標轉化為學生學的目標是關鍵。教學中的目標就屬于轉化。這一轉化,符合目標教學思路,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及方法。有利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中促進指向性學習,要從實效出發但突出重點和簡明,使之明確。教學方法服從于教學目標,待定的教學目標需要特定的教學方法,由于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掌握學習達成目標,是發展學生素質,而依據目標優化教學方法,要著眼于學法、體現為學而教,注意教法體現學法,兩者同步而協調,并在教法和學法協調統一的基礎上,教師“舉一”學生“反三”。同時,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將學習轉變為學生自身的核心利益,進而自我驅使,主動接受學習,教學效果也將得到極大的提升。
三、緊扣學生實際,讓學生自主參與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
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事業在我國現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的發展必須要與時俱進,立足于自身情況發展的需要。公安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更應緊扣公安工作這一實際需要,教學方法也應隨著學生的實際需求不斷改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嚴格執行教學大綱,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交流,教師不該壟斷課堂四十分鐘,應讓學生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筆、動口,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身能力。備課時教師應該設計出學生在課堂上所要做的、寫的、說的,達到通過多種方式,使課堂內容更科學,更完善、更生動、更活潑。結合藝術課程中電影、音樂、戲劇、舞蹈等多種元素,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和直觀鮮明的示范,使學生對學習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增強了教學活力。由于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所以素質教育也更應該是讓學生主動和諧的去發展,學生只有主動地去實踐才能有發展,才能有創新的可能。因此,除了課堂上讓學生去動腦筋動手動口外,還要舉行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如舉辦書畫展評、文藝匯演等,并由學生自我組織、實踐、評比,最終達到自我發展的目的。
“民族教育改革”作為一個總體性概念,因裹挾著“民族”、“民族教育”等諸多概念,使得本已十分復雜的“教育改革”因為“民族”的特殊性變得更加艱難?!懊褡褰逃母铩蓖七M和突破的重心甚至不在具有普遍意義的“教育改革”問題上,而落腳在“民族教育”以及“民族”問題上。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民族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首先取決于對“民族”以及其賦予“民族教育”特殊性的認識?!懊褡褰逃钡奶厥庑钥梢越逵伞懊褡褰逃备拍畋旧淼膬群瓉斫馕?。民族教育在我國“是指各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也就是說,少數民族的教育和民族地區的教育應該是民族教育的兩個主要構成部分。顯然,少數民族教育和民族地區教育的特點主要源于少數族群的特殊性和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因此,“民族教育”特殊性的解析,“族群”和“地域”是兩個不可或缺的抓手?!白迦菏窃谳^大的文化和社會體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質以及體制特征的一種群體,其中最顯著的特質就是這一群體的宗教、語言、其成員所具有的對共同起源的信仰以及共同的群體身份感”。
據此解釋可知,一個族群可以定義為維持一個習得文化傳統的群體,族群的延續是一種文化傳統的延續。族群特殊性的重要特征首先就是族群文化的特質。既然“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主要源于少數“族群”的特殊性,而“族群”的特殊性又主要凝結在族群文化,因此可以說,“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主要源于“族群文化”對教育提出的要求。
在這個意義上,“民族教育改革”思考的重心就聚焦在“民族教育”如何能夠更好地完成少數“族群”賦予的文化使命?!懊褡褰逃母铩钡娜蝿找簿褪潜M量消除制約“民族教育”文化功能發揮的因素,使得“民族教育”在促進“族群文化”發展方面發揮功能。具體來說,“民族教育改革”主要關注以下的問題:教育與民族文化符號,教育與民族文學,教育與民俗,教育與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與民族禁忌,教育與民族宗教,教育與民族心理,教育與民族性格,教育與民族身份與認同,教育與民族意識或精神,等等。這些在“族群文化”層面的問題應該是“民族教育改革”需著力解決的問題,也是決定“民族教育”特殊性的核心問題。除“族群”及其擁有的文化特質外,“地域”是影響“民族教育”特殊性的另外一個關鍵要素。這是與我國少數族群的分布特點緊密相關的。由于歷史和生產方式等原因,我國少數族群主要分布在重要的邊疆地區和邊遠地區,特別在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內地以及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另外,這些地區地域廣闊、人口稀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族群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這種“地廣人稀、經濟落后”的地域特征成為影響本地區教育發展的突出因素,也是“民族教育改革”必須考慮的出發點?!懊褡宓貐^”的地域特征一方面制約了“民族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還對“民族教育”的發展提出了特殊任務。“民族教育”必須從民族地區特征出發,為民族地區的發展服務。
因此,“民族教育改革”的目標就是摒除一切脫離民族地區特點的思想、制度等因素,使得民族教育能夠培養出促進本地區發展的民族人才,使民族教育成為民族地區發展的正能量。具體來說,“民族教育改革”主要關注以下問題:教育與民族經濟,教育與民族地區人才,教育與流動兒童,教育與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與民族地區政治穩定,教育與民族地區公民政治素養,婦女與少數民族教育,教育與人口因素,等等。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民族教育改革要突出“民族”因素?!懊褡濉币蛩貞w少數“族群”和民族“地域”或地區因素。少數族群的文化特質以及少數族群生活的特殊地域是從根本上決定民族教育異于其他教育的關鍵點,是影響民族教育改革推進的問題點,更是民族教育改革的突破點。民族教育改革成功與否,取決于“民族自覺”的程度。所謂“民族自覺”,就是“民族教育”對自身特殊性的一種覺知和認識?!懊褡遄杂X”的程度也就是一種對“民族教育”特殊性即民族教育改革“從哪里出發”這一問題的認知程度。
二、民族教育應基于疊合認同協調自身改革與主流及現代改革的關系
“民族教育改革”作為中國整體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封閉的改革過程,這就意味著民族教育改革始終面臨著如何協調自身改革與“主流”改革的關系問題。同時,民族教育改革還面臨著在中國教育整體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協調自身傳統與“現代”關系的問題。因此,在諸多影響民族教育改革方向的因素中,“主流”與“現代”應該是兩個不可忽略的關鍵性因素,也是民族教育改革在推進的過程中始終要不斷思考的問題。所謂中國教育改革的“主流”,主要指中國教育改革的主導性意志、整體性行動以及主要趨勢。具體來說,也即指在中國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指導性思想、觀念和理論,在集體共識下形成的一種整體性改革行動,以及中國教育改革的主要趨勢和走向。
這些因素構成了中國教育改革的“主流”,形成了一種裹挾性的、霸權式的力量,推動著中國教育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變革。相對于中國教育改革的“主流”,民族教育改革則處于“支流”的地位。這種“支流”的地位一方面表明了民族教育改革與中國教育改革“主流”的差異;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國教育改革“主流”對民族教育改革的影響。這就要求民族教育改革要在自身改革與“主流”改革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民族教育改革不可以完全忽略自身的民族特點而全面地融入主流。因為“族群的需求是不同且多元的,主流文化所主導的單一認同,不能滿足族群的多元需求,結果會造成族群間彼此矛盾、緊張、沖突的產生”。文化領域如此,教育改革也是如此?!爸髁鳌苯逃母餆o論從理念上抑或行動上都毫無例外地會忽略民族教育改革存在的特點,這容易導致民族教育改革誤入歧途。但是,民族教育改革同時也不可以孤芳自賞,自我陶醉于自身的改革設計。因為但凡改革必然有其共同性的理念,也會遭遇到普遍性的問題與障礙。中國教育整體改革的目的就是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在中國教育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中,如何協調“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因為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連續體”,而非一個“非此即彼”的兩極化。如一位學者說的,“誠然,這種新與舊的作風的混合,現代與傳統觀念的重疊,或者正是轉型期社會的一個突出的性質”。
正是這種傳統與現代的“混合”,使得民族教育改革始終都要思索如何在延續和發揚傳統中實現民族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走向現代化。我們認為,民族教育的“傳統”,是指在歷史的變遷中,民族教育積淀下來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模式、價值系統等。傳統具有明顯的延續性和群體性。因此可以說,民族教育的傳統性在一定程度上規定了民族教育的內涵。與傳統不同,我們認為民族教育的“現代”是指適應當今社會發展、時代變遷等變化所表現出來的特性?!艾F代”同樣也應該成為民族教育與時俱進的核心特征,且在今天已然成為民族教育改革不可阻擋的洪流。如此看來,在“傳統”與“現代”關系上,民族教育的改革需要批判的精神。一方面,著力思考民族教育傳統的時代性問題;另一方面,重點關注“現代”概念的誤解對民族教育傳統揚棄的影響。民族教育傳統因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故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也即對環境變化回應的遲緩。因此,民族教育的傳統并不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的,需要不斷地自我檢視來回應時代的訴求。這樣民族教育的傳統因素才能成為構成“現代”民族教育的核心要素。另外,“現代”一詞具有濃重的感彩,似乎“現代”一定比“傳統”好。事實上,“這種附有價值色彩的‘現代’觀念常與‘盲目的崇新主義’結合不分,可是,經驗告訴我們新的不一定比舊的好。同時,即使新的樣樣比舊的好,新的也未必一定來臨。因為社會的發展是不必一直是向‘前’演化的”。
這也就意味著對待民族教育的“傳統”,我們不能認為“傳統”與“落后”“愚昧”同義而一味地摒棄;同樣我們也不能抱守成規,讓“民族中心主義”或狹隘的民族主義心理作祟,排斥或主動放棄先進的思想、觀念和制度。而在對待民族教育的“現代”時,更要審慎地甄別批判,在加快民族教育現代化的同時,反思民族教育現代化的“后果”;在民族教育現代化的浪潮中,重思民族教育“傳統”的價值??傊?,在對待“主流”和“現代”的問題上,民族教育的改革不應只固守一端,而應尋找“疊合認同”(疊合認同原指學者楊鳳崗在研究美國華人基督徒的社會認同時發現,美國華人基督徒既不是放棄族群認同被動地接受同化,也不是拒絕融合而簡單地固守其族群認同,而是同時圓潤地建構和重構美國人認同、華人認同和宗教認同,將這三種認同疊合在一起,而又不喪失任一認同的獨具特征,從而成就其疊合認同)。也即民族教育改革應該在自身的“支流”與整體改革的“主流”,在民族教育自身的“傳統”與教育“現代”之間尋求疊合處、共識點,力圖在民族教育自身的傳統與主流和現代之間尋求一種恰切的平衡。這應該是民族教育改革始終追求的一種“理想類型”。
三、民族教育應從其他領域的改革和自身改革的歷史中尋求借鑒
“民族教育改革”作為民族地區社會綜合改革的一部分,其自身的改革必然牽扯著社會其他領域的改革。歷史經驗證明,教育改革從來不可能實現“一枝獨秀”,總是或依賴、或促進、或同步于社會整體改革。因此,如何協調自身與社會其他領域的改革,這是關乎民族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關鍵。另外,在我國整體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的背景下,民族教育在改革局面的復雜性、改革任務的艱巨性、改革領域的廣泛性等方面都已非比尋常。但是無論面對怎樣的復雜情景,民族教育改革都不應忽略的就是自身的改革歷史。因為今天的民族教育之所以如此,不僅取決于今天社會的發展,它還是歷史改革發展到今天的結果。基于此,民族教育在深入推進改革的浪潮中始終應該在其他領域的改革與自身改革的歷史中尋求借鑒。民族教育改革與其他社會改革同處于一個改革的場域。雖然每一領域的改革都有其特定的問題,特殊的關節點,特別的改革措施,但是處在同一社會場域中的各領域改革之間并不是“領域割據”的,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彼此影響和相互干預。
所以從改革的意義來看,民族教育改革不只為了解決民族教育存在的問題,還在于其文化意義和政治意義。從改革的問題源來看,民族教育本身的問題是與民族問題、地區發展問題密不可分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民族教育問題主要是這些領域存在的問題在教育領域中的反映。如此看來,民族教育改革就不能僅僅囿于自身領域,還需要從其他社會領域中去“順藤摸瓜”找出問題的根源。從改革的支持力量來看,民族教育改革已經逐步進入“攻堅期”,僅僅依靠教育自身的力量,已經不能使問題順利地得以解決?!皩τ诮逃I域綜合改革來說,由于其面廣量大,且涉及價值論爭、利益博弈、體制改造、機制轉換等諸多深層次錯綜復雜的問題,因而所需要的就不只是某項社會支持,也不只是某些社會支持”,而需要給予“完整的社會支持”。因此,民族教育改革在協調與其他社會領域的改革時,雖然應該凝神靜氣理出自身領域的問題,突出自身領域改革的特點,但同時還應該放寬眼界,拓展領域,積極地從其他社會領域的改革中尋求推動自我改革的支撐力量,借鑒推進改革的成功經驗,還應該與其他領域挖掘改革中相互牽連的共同問題,突破改革中阻礙彼此的共同障礙,更應該超越領域的切割來思考“自我”改革的全局意義,探索改革行動中能夠相互配合的恰切路徑。民族教育改革除了不能忽略對其他領域改革的關注,還不能忽略對自身改革歷史的反思。同中國教育的整體改革一樣,民族教育改革從來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而是一次接續一次的行動。這也就意味著民族教育改革本身已經形成了歷史,即改革的歷史。這也就對今天民族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問題,即如何協調改革的“今天”與改革的“歷史”。
民族教育“今天”的改革主要是為了解決今天制約民族教育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但是民族教育今天的狀況及存有的問題,除了與當下的社會條件密切相關,也與歷史上的“改革”有著直接的關聯。歷史學家蒂利認為,社會演變的過程是取決于路徑的。也就是說,民族教育今天的狀況及存有的問題是沿著歷史上的“改革”以及形成的路徑發展的結果?!敖裉臁钡母母镆彩轻槍Α皻v史”改革造就的現實而進行的。因此,為了更好地推進民族教育“今天”的改革,有必要系統梳理改革的“歷史”。在改革的“歷史”中追尋今天民族教育存有問題的歷史原因,為今天民族教育改革尋找出路;在改革的“歷史”中剖析民族教育歷史上改革的成敗得失,為今天民族教育改革積累經驗;在改革的“歷史”中整理民族教育改革的脈絡,把握民族教育改革歷史進程,為今天民族教育改革準確定位;在改革的“歷史”中透視民族教育內外復雜的利益關系,為今天民族教育改革順利進行做好準備。當然,改革的“歷史”的確對“今天”的改革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但這絕不意味著民族教育“今天”的改革必須背上“歷史”改革的包袱。因為從根本上講,“今天”的改革就是對“歷史”改革遺留的問題尋求解決的一次行動,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今天的“改革”就是對“歷史”改革的再改革。因此,民族教育的改革需要在改革“歷史的垃圾箱中”不斷翻找,同時又不能掉進箱子中。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