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3 13:16:22
序論:在您撰寫心理課程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學生出現逆反、任性等問題,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并非故意和老師作對。而且,出現問題的孩子正是需要我們的包容和幫助,我們老師不應該嫌棄他們。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總結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總結一
所謂健康,有很多人認為只要有強健的體魄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在當今日益復雜的社會中,我認為不僅要身體健康,還要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今天下午的講座,對于我們這些還很年輕的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師生關系、家長關系和同伴關系的不協調是導致當今中小學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中師生關系是最主要的因素。而當前的應試教育導致了師生關系的異化,要克服這些我們應該做的措施就是調適好師生關系,按照人際關系中的互動的規律去做。其中,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是人際關系的適應,而人類的心理變態最主要的是人際關系的失調。
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幾方面去入手:首先是人際互動的心理規律是人偏好正性刺激,就是說無論什么樣的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即使心理明白是假的、虛的,還是喜歡聽。所以我們教師就要抓住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做出相應的措施,比如賞識、贊賞。我們常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就是因為贊賞可以改善機體氣氛,有利于搞好兒童教育,提高教師的領導藝術,可以促進人的心理健康,但前提這些贊賞必須是真誠的、是被在意的,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就是自我性,通常情況下人都是在利益相關的時候為自己考慮的多一些,不過這也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還有就是在某種情況下會出現嫉妒之心,這是很不好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所以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及時地觀察了解學生,盡量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否則有的后果會很嚴重。還有一種就是就是羨慕之心,這是產生在一種美好基礎之上的。
還有就是心理歸屬感。無論是什么樣的人都很懼怕孤獨、希望能夠遠離孤獨,尤其是差生,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及時地關心他們,讓他們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自己也是這個班集體中不可缺少的,從它的閃光點出發,逐步建立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不覺得孤獨。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希望自己的情感被共享、被分擔,同時也希望自己在不幸或遇到困難的時候能有人相信。
之所以我們經常聽到現在有很多學生跳樓自殺的、離家出走的、誤入歧途的這些悲劇發生。我也在想如果我們這些教育者能夠及時地去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多關心他們、去教育他們,也許就會減少這些悲劇的發生了。
通過今天上午李教授的講解后,讓我明白,學生出現逆反、任性等問題,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并非故意和老師作對。而且,出現問題的孩子正是需要我們的包容和幫助,我們老師不應該嫌棄他們,就像醫生不能嫌棄病人一樣,要真誠地幫助他們。當我們把問題學生當成一個個研究對象“對癥下藥”時,就會覺得有樂趣在其中了。我真得很慶幸能夠有這么好的機會去學習,給我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所以在最后幾天的學習中,我一定會好好珍惜的!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總結二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并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于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于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于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
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
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后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
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 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于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總結三
在科學技術飛速進步,知識爆炸的今天,人類也隨之進入了情緒負重的年代。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的組成部分,對社會心理這塊時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本身存在著許多特殊的問題,如對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問題,人際關系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
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起,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作為天子嬌子,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因此,在大學校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預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發生,及時為學生疏通心里,排解壓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員,我們如何來判斷自己或者是周圍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項基本原則:其一,心理與社會環境是否趨于一致。其二,心理與行為行動是否趨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緒在一個階段內是否穩定。
如果一個人出現了與以上違背較大的情緒,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礙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后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它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如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緒狀態,顯然不利于大學生的發展,因此大學生有必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做到心理健康。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主動與學校的心理咨詢師溝通。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所以當我們心中感到壓抑時,就應該及時主動的與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總結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要告一段落了。有太多話要說,我曾經看過一本書,是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里面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你覺得孤獨就對了,那是讓你認識自己的機會。你覺得不被理解就對了,那是讓你認清朋友的機會。你覺得黑暗就對了,那樣你才分辨得出什么是你的光芒。你覺得無助就對了,那樣你才能明白誰是你的貴人。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p>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這句話好搞笑喔,可直到我經歷后我才算明白。
我很慶幸我成為了中國大學生的700萬分之一,因為我來自偏遠的山區,那里閉塞,教育差,醫療差。同時我也害怕,因為我僅僅是700萬分之一,我曾經幻想的光明大道只是說笑。
我深信過我高中老師曾說的一句話:“盡管的去拼吧,大學就是天堂了。”直到今天,我終于知道了原來這又是一個美麗的謊言。也許這一輩子就沒有一勞永逸,你今天的奮斗是為了不負昨日那么努力的自己,更是為了明日的自己能更好一點,這就是奮斗終生,學習終身吧。
課堂上老師組織我們一起聊了許多有意思的話題:怎么找工作,怎么和同學相處,怎樣學習,甚至是怎樣看待愛情,怎樣體現自己的價值。我覺得則都是我迫切要明白的道理,其中有一個話題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
高考后很多的原因讓我來到這里,我想改變我的專業,一直以來都我都是知道我喜歡的是什么,我也一直在做,可我努力著,做著,我卻不知道我到底該不該去堅持了,有時候現實實在是太殘酷了,它讓你不得不去妥協??蓛刃牡哪且环莨虉炭偸钦f著不服氣,于是掙扎著和現實脫了軌。
課上介紹了種種對待專業的態度,可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生活要抱有希望,希望不滅,精神就不滅。即使我現在一眼望不到邊界,我知道自己該去怎么辦。但我知道,最起碼要把今天過好,未來要去哪也并不不是太著急,慢慢想,仔細的想,說不定哪天就想想清楚了,可如果因為這個事沒有把今天過好,沒有把明天過好,一天一天的,到我想清楚的那天,我卻沒有能力去做了,那豈不悲哀?
今年,我省迎來新課改后的第一次高考。經過不同層次的培訓及三年來的教學實踐,我們對于新課程教材不再陌生,并且有了些許自己的感悟。但是,在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發覺對于高中歷史課改的推進與實踐,我們還有太多的東西不了解,需要掌握,需要適應,產生了一些困惑。因此,及時總結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問題,有助于進一步開展新課程的教學工作。
困惑一:歷史必修教材內容深淺是否適度
首先,歷史必修教材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本,人為割裂了它們之間的有機聯系。 對新教材古今貫通、中外合編的專題模式,學生反映最多的就是跳躍性大,系統性不強,條理性不好,個別專用術語讓人費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被弱化,造成新的知識密度太大的問題。例如必修一專題七第3課《民主政治的擴展》中關于“震蕩中的法國”,教科書把1789年以來法國經歷的大革命、拿破侖第一帝國、波旁王朝的復辟、七月王朝直到法蘭西第二帝國覆滅的整個歷史畫面,僅用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一帶而過。這段歷史在舊教材中至少3課時才能完成。而對法國大革命的詳細介紹出現在選修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踐》中。但這中間還要有兩本必修課本的學習,是否學習選修二還要看各校的選擇。如此一來,就增加了教師把握和駕馭教材的難度,展開講,時間不夠;不展開講,學生不知所以然。再如必修三專題四第二課介紹思想的誕生提到“民國革命失敗后,率部走上井岡山”的“民國革命”實則應為“”。
第三,新教材的有些專題和子目標題的使用,過于講求文學的語言及形式美感,堆砌一些辭藻。語言文字表述內容不夠精確,邏輯性不強,以偏概全,晦澀難懂,給學生的閱讀制造了一些障礙,如必修一專題七第1課子目標題中的“光榮革命”、“小密室的演變”等。第一子目“光榮革命”的使用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我們都知道“光榮革命”只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的標志,如果把“光榮革命”換成“資產階級革命”,把“小密室的演變”換成“責任內閣制的形成”,子目的中心內容就非常的明確而準確了。再如選修二專題五第三課第二子目“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其實講述的是巴黎公社革命。引用國際歌的歌詞做題目,可事實是很多學生根本就沒聽過也不知道國際歌。
困惑二:教材形式的顯著變化與歷史知識體系的矛盾沖突,學生很難形成歷史線索
中學歷史課程是建立在歷史學科基礎之上的,離開了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也就不成為歷史課程了。歷史的發展和歷史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都具有時序性的特點。因此,應該充分體現歷史的時序性,才能客觀地展示歷史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及其因果關系,有利于學生認識歷史發展的進程和規律。而高中新課改完全拋棄歷史學科體系,采用古今貫通、中外歷史合編的專題模式,而且在整體編排體例上過于注重政治。必修一主要講述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歷程,但是,主要講述政治并不等于完全不去涉及相應的經濟、文化等內容,如專題三第2課中,竟然對只字未提,而在必修三及選修二中有了詳細的介紹。由此造成的影響是我們對于其歷史功績和局限性的分析缺乏理論依據。同一事件不同方面的介紹分散在若干本教材中,著重講解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甚至選修中還有涉及,是新教材的一個特點。學完之后給人的感覺是同一事件總是在重復,很亂。對此,我們不禁要問,新的課程理念與歷史學科體系必然要產生矛盾沖突嗎?完全打破學科體系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
事實上,一直以來我們進行的的都是通史教學,復習迎考采用三輪復習方法,第一輪夯實基礎,第二輪是專題總結,第三輪是習題的練習及講解。新教材的教學是在還沒有掌握和理解歷史背景的情況下就進入專題學習,要么是囫圇吞棗,要么就是將專題所涉及的大問題簡單化,而最終流于形式。打破時序,不按歷史發展的系統講述歷史,缺乏必要的歷史知識與內容,而按專題組織教學內容,時間跳躍性和中外歷史跳躍性都過大,學生不易形成完整的時間與知識概念,也不利于掌握基礎知識,更不易形成清晰的歷史發展脈絡,無法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與揭示歷史的本質。甚至出現有的學生理所當然地認為先講的事件就是先發生的,分不清、、的先后順序。
困惑三:高中生基本文史素質與課程要求的矛盾
新課程非常強調初中階段的歷史基礎知識儲備,而在實際上初中歷史教學大都開展的比較薄弱,歷史學科長期被定位于副科的位置上,從家長到學生根本不重視,還是停留在歷史就是死記硬背的認識上,實際上新課程教材對學生基本素質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我市中考文綜學科實行開卷考試,難度降低。學生的文史素養普遍較低,高二的學生不知道南京古稱金陵,基隆是臺灣的港口。必要的基礎知識不系統,缺乏基本的歷史思維,尤其是部分學生根本不清楚自己今后的發展方向,到了高中之后還在問“老師:歷史開卷考試嗎?”面對新課程高中歷史的專題學習,初中基礎知識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的銜接顯得比較困難。
困惑四:新課程的探究活動在基層學校缺乏操作可行性。
新課程倡導探究式學習,在每冊學習主體內容結束后,設“本模塊學習檔案”;每冊教科書設2—3課“學習與探究”;每篇課文還有“自我測評”、“材料閱讀與思考”??陀^上來講,這些課題的確是學生形成探究方法的好素材。但是就探究問題的設置而言,普通中學的多數學生是無能為力的。對教師而言,這些探究性學習的落實卻面臨著相當大的困難。一是班級人數多,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難以有效指導,二是探究性學習活動耗費的時間較多,而課時總量又十分有限,如果按部就班地完成這些繁瑣的教學評價環節,明顯力不從心,無法完成.
師資隊伍的培訓,有兩個途徑:
1.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市教育局教研室在高一級開設“高中物理新大綱新教材培訓”課程,共30學時。其主要內容有:
主要學習課程改革的相關文件,包括:教育部頒發的大綱,部領導、專家的講話;省教育廳領導的講話,省教育廳的文件,市教育局的文件和材料。
介紹教育部培訓計劃的內容,教育廳培訓計劃的內容,以及各地的經驗。
組織教師交流實施新教程的體會、聽課和觀摩。
教師繼續教育,著重解決幾個問題:
(1)教育觀念的轉變。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基礎教育要適應社會的需求。我們的社會從精英教育向義務教育轉變,正在普及高中教育,我們的社會將要進入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傳統的教育難以適應這個變化,教師必須建立新的教育理念,才會接受和自覺地投入這場教育的改革中去。
在培訓中,我們強調一個全新的教育觀: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介紹學習最優化的幾種理念,即:動腦、動手、動口的“三動式”創新學習;全腦學習(即左腦與右腦協調、大腦與小腦協調);全面發展素質的學習;課內與課外學習的結合;校內與校外學習的結合;理論與社會實踐結合。我們著重指出,這些理念是分別站在不同的層面的專家的研究成果,他們分別適應不同對象。我們學習之后可以找到與自己相近的一點來嘗試,體驗現代教育理念與教學的關系。
(2)切實執行課程計劃。教育部、省教育廳和市教育局都有相應的計劃,指導各地、各校執行新的課程。我們強調教學計劃是行政機構對教育進行宏觀控制的手段,各校、各科教師必須堅持執行。我們發現,凡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師,都會理解新的教學計劃,忠實執行這個計劃。這恰好說明為什么教育觀念的轉變是首要問題。
(3)對教師的支持。執行新的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學校、教師都認為需要取得上級的支持,廣州市除了介紹各地的經驗,還邀請一些教師介紹他們的成果;分層召開教師座談會,交流實施新課程的心得;組織教師到二中、七中、十六中參觀和聽課;要求每個教師都必須開展創意活動與外出交流。
2.教研活動 。由物理教研會高一中心組牽頭,制訂高一級的教研活動計劃,將開展新課程作為中心任務。主要活動包括:學習新課程的心得,教材分析,教學體會,怎樣開展研究性學習,座談交流,小組研究,青年教師與新教師培訓,公開課、實驗課介紹,研究性學習實施與成果匯報,到外地參觀與聽課。
教研活動與繼續教育從不同的層面為教師理解新課程提供了支持。
通過師資培訓,為支持新課程培養了一支骨干隊伍。有了這支隊伍,我們的教學就會不斷取得成績,不斷進步。
二、教學控制是實施新課程的保證
教學控制,一是教學計劃對教學的宏觀控制,二是對教學過程的控制。
1.對市教育局的教學計劃要堅決執行。在教師培訓中,幫助教師的教育理念轉變,使他們樂于接受新的教學計劃,體現了宏觀的控制。
2.有些教師教學的難度會超過教材的難度,不是因為他們對教材把握不好,而是他們擔心教學的難度不夠,會影響質量。在教師培訓活動中,我們指出教材的要求適應多數學生,教學應從多數的學生出發,同時兼顧少數資優生、后進生,要求教師上課前先了解學生,“上課時面對多數、課外兼顧少數”,一定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受益,都得到各自的發展。難度控制不應片面的降低難度,也不應片面的加大難度,而是體現教學讓所有的學生都有進步,控制難度是一門教學的藝術。
邀請教師交流教學經驗,互相取長補短,各校相互交換資料,探索教學控制的變量與學習方法,體現了教學過程的控制。例如:變量包括學生投入的時間;教學的難度;學習興趣。方法包括自學法;研究法;合作學習法;討論法;調查法。一些教師說:拿別人成功的經驗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可以說是“投入少、收效快”。
三、在教師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研究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理念下的學習。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自己選題,自己制訂學習、研究的方案,自己實施研究,自己總結研究的成果。這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一、以學生為主體,實施開放式教學
為適應新課程理念下的素質教育,我摒棄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斷探索并采用符合現在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式,變封閉型教學為開放型教學,將課堂大膽、充分地讓學生們自己支配。采用以自學(自讀課本及相關資料、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探索)——互學(討論交流)——督學(老師督促個別不太專心的學生、適當點撥知識重點、解析學習難點)——驗學(當堂練習鞏固,檢驗學習效果)鏈接起來的課堂結構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作業基本能在課堂內完成,使學生有足夠充分的課外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閱讀課外讀物、體育運動或做一些手工制作;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一節課內,學生需要完成四個不同內容的活動,學生不容易感到疲勞和厭倦,整節課都能集中精力。
二、運用現代媒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能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信息等眾多信息集于一體,能在視覺、聽覺上產生豐富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靜態的知識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記憶。
三、加強實驗教學,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遵循物理教學規律和物理學科的特點,以實驗啟動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學。在演示實驗中,引導學生有目的的觀察,啟發積極思維,提示物理現象的本質。組織好學生實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配合校園文化節,開展了物理小制作比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動手做實驗的熱情。
四、因材施教,整體性提高學生成績
學生智力、素質的參差必然導致教學的不統一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兼顧全體學生,難易有度,激勵先進學生,鼓勵后進生。對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重點給予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鼓勵、倡導他們超前學習,指導他們適當拓寬學習內容、加深學習深度、提高學習難度,爭當“領跑者”。特別關注有學習欲望但學習困難的學生,經常與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困難所在,經常表揚他們的進步,放大他們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和學習熱情,再循序漸進地指導他們掌握一些簡單有效的鞏固知識的技巧,盡可能使他們感覺到“付出總有回報”。
五、重視德育滲透,培養科學態度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和科學態度教育。著重介紹一些我國科學家對物理學的貢獻,介紹各國科學家們在探索物理學的過程中經歷的細節事件,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索中的艱辛,學習科學家們敢于質疑權威、善于發現極細微的現象、勤于實驗反復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建立新課程下數學學習方式這一課題的研究始于20XX年秋我市實施新課程之后。20XX年8月由課題負責人卓和平老師正式向市教科所申報立項,被確認泉州市第二批
十五教育科研規劃研究課題。20XX年10月召開課題開題會,組建課題實驗指導組,修訂并形成了課題研究實驗方案。
二、加強課題實驗研究工作。
20XX年秋季,課題組即按實驗方案擬出的實驗階段的時間表,著手開展有關的工作,有以下幾方面:
1、組建了一支具有較高研究水平的指導人員隊伍。
本課題的指導組成員,主要來自我市相關的教師進修學校及市直和區直學校的教研員、分管教學的業務領導。其級教師1人,(小學)中學高級教師6人,省小學數學首批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7人。他們精于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有志于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較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和一定的專業理論水平。
2、初定了兩所課題實驗基地校。
為保證實驗工作能立足于我市的實際,為學校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教育教學研究工作服務,我們暫定了泉州第二實小和豐澤區實小兩所學校作為課題實驗基地校,并從中確定了4個實驗班,為本課題的實驗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的材料。
3、按實驗計劃開展工作。
(1)組織參與實驗的教師進行相關的教科研理論的學習、培訓。
為使參與研究的老師明確實驗的目標和任務,對教師相關的教科研理論的學習、培訓采用兩種形式:
專家引領
由課題組負責人卓和平于04年3月和4月為基地校的老師舉辦了兩場培訓,主題分別為《關于新課程下自主、探索、合作性學習方式的認識與實踐》、《關于建立新課程下數學學習方式的課題研究實驗方案》的闡釋。
同伴合作
由實驗基地校的指導組成員組織相關的老師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學習研究。
(2)每學期召開一次課題組現場研討會,及時交流各子課題的研究進展情況。
上半年課題組舉辦了三場研討活動,分別是:
04年4月于市直小學,由課題指導組成員黃志強、李惠珍開了兩節研討課,課題組進行座談交流;
04年5月于晉江市第二實小,由課題指導組成員黃海生、陸海鷹指導本校的吳雅彬,洪月蓉開了兩節研討課,并進行說課,課題組成員參與評課研討;
04年5月于豐澤區實小,由課題指導組成員鄭惠懋等指導本校的陳龍燕老師向豐澤區的教師開了一節研討課,課題組成員參加了評課交流活動。
04年4月份還與市教育局課改辦一起,在惠安八二三實小召開了泉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小學教科研課題現場研討會,在會上介紹了本課題的研究實驗方案。
上半年課題指導組還組織有關成員到相關學校觀摩了常規性的研討課近10節。進行多次的不定期的研討交流活動。
(3)各課題組成員積極開展實驗研究,取得初步成效。
根據課題指導組的要求,各課題組成員開展課堂教學實踐研究,指導組的成員身體力行,撰寫了8篇的論文,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習方式的變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其中陸海鷹的《依托信息技術手段
促進學習方式轉變》一文獲全國征文一等獎;李惠珍的《構建學生發展的數學課堂》一文發表于CN刊物《小學教學設計》04年第6期;卓和平《關于新課程下自主、探索、合作性學習方式的認識與實踐》于03年在福建省骨干教師培訓班上作為講座專題進行介紹交流。
此外,我們還注意積累實驗優秀課例(含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案例近30個(篇),根據實驗目標和原理指導的4節研討課參加省、市級教研部門舉辦的課堂教學觀摩評優活動,均獲得好評。其中:
泉師附小謝玉娓老師執教的《平行與垂直》一課,于2004年4月在華東六省一市舉辦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評優活動中榮獲一等獎(由課題組成員卓和平、黃志強設計并指導);
安溪實驗小學章美珠老師執教的《長方形、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一課,于20XX年12月在省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課題研討活動中榮獲一等獎(課題組成員卓和平、張玉煅指導);
泉師附小謝玉娓老師執教的《左右的認識》一課,于20XX年在福建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評優活動中榮獲一等獎(課題組成員黃志強指導,卓和平評點),并在福建教育電視臺播出;
豐澤區實小許鴻瑜老師執教的《讀統計圖表》一課,于2004年5月在泉州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評優活動中榮獲一等獎(課題組成員鄭惠懋指導)。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學習積極性 物理教學 創新教育
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面實施當中,新的課程體系著重滲透著全面、和諧和創新的理念,這給當前中學物理教師教育帶來了嚴峻挑戰和機遇。
作為中學物理教育工作者,強烈的責任感迫使我們不得不進入無限的思索之中。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激發學生們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才能培養他們學習物理的強烈興趣,才能從本質上解決他們學習物理的苦惱與無奈。以下是作者近幾年在中學教授物理的過程中,總結的一些經驗,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學會從欣賞的角度去評價每一位學生
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我們的評價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展開,不能停留在只看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上?,F在的教育改革要求我們改變教育理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欣賞者。陶行知有一句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是在告誡我們,對學生的評價要多運用一些鼓勵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欣賞我,在期待著我,這樣才能增加學生的自信心,才能使他們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
二、教師在日常的物理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組織和引導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正確承認、認清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同時教師還要高度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把學生作為真正的教育主體,以學生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學生的發展(包括知識、能力、個性、創造性等)為中心,一切教育措施和教育條件都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充分發揮而選擇和設計的,同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與教師一起選擇、設計和完成多種教學活動,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物理教育的目標是多元化的,其宗旨不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物理學家,但可以讓他們有選擇、有區分地掌握有價值的物理學,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鼓勵學生發問
在美國哈佛大學師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和思索問題,而懷疑是創新的心理動力,是思維獨立性、自主性的體現,是發問的前提。我國物理學家周培源說過,“如果把牛頓力學看成是至善至美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不會出現”。同樣,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通過懷疑宇稱守恒定律的普遍性才著力研究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恒并獲得成功的。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大力激發學生的懷疑精神,活躍物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四、教師的教學手段要現代化
信息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學生要學習的東西逐漸增多,學校教育必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從擴大課堂教學的內容入手,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學到更多的東西,而這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學手段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種現代信息傳輸技術把有關學科的相關信息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能利用這些信息去進行各種創新活動。
五、教師在日常的物理教學過程中要建立激勵學生創新的教學評價體系
創新教育,指的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這里的創新,與科學家、藝術家所從事的創新是有區別的。創新教育的“創新”是指通過對學生施以系統的教育和影響,使學生能夠發現對自己來說是新的知識、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并掌握“發現”的方法,具備“發現”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
教師在日常的物理教學過程中要建立激勵學生創新的教學評價體系,需從兩方面進行改革:一方面要改革教育內容,增強考試內容的選擇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能力選擇不同的考試內容,使學生的素質通過考試體現出來。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評價標準,評價標準就是“指揮棒”,教師要根據評價標準去施教,學生要根據評價標準去學習,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評價標準去衡量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評價標準應具有客觀性、指導性和激勵性。只有建立完善的評價標準,才能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才有利于形成學生創新能力發展所必需的寬松環境和自由空間。
參考文獻:
[1]金玉新.在中學物理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J].科技資訊.2008.28.
[2]李強.新課程改革下教師應引起的幾點思考[J].黑河教育.
[3]張奠宙.楊振寧文集(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