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7 09:05:22
序論:在您撰寫農學碩士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農業碩士 專業學位 學位論文 評價體系
引言
農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位論文主要考察其綜合利用相關領域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對課程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對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建立農業碩士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研究農業碩士論文質量評價體系性是出于以下原因:
(1)研究生培養形式的多樣化,要求各種具體形式科學化、規范化、深入化,促進整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2)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要求,促進研究生教育評估的發展。加入WTO之后,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條件、規格與水平都要與國際接軌,其教育內容、質量標準等都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對學位論文的評估,是從過程和目標兩個方面檢驗質量的有效形式。
2.農業碩士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特點
目前各培養單位制定的農業碩士學位論文格式規范大多參照農學碩士學位論文格式規范,沒有統一的標準參照執行。這樣,一方面會導致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解釋,實際操作性差,另一方面與農業學位培養的目標不相符合,不利于農業碩士論文質量的控制和提高。
作為農業碩士培養的重要環節,建立相應的論文質量評價體系,并與農學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相區別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國農學碩士教育模式基本上從傳統重點大學農學碩士教育制度演變而來,存在不少問題。按照指導委員會的初衷,農業碩士教育的定位是與農學同一層次、不同特色。因此,農業碩士論文評價體系可以從矛盾的兩個方面考慮:一是相對性,即與農學碩士的區別性,尤其是該規格將來與職業任職資格關聯的特性;二是相似性,即在程序化、制度化、可操作性、適應原則等方面的一些共性要求。
3.構建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思路
(1)學位論文標準的制定要符合科學性
科學性是指農業專業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內容要符合農業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的目標與規格,要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和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并與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保持同步。
(2)學位論文標準的制定要符合可操作性
制定的標準要充分考慮國家、社會、培養單位和研究生自身水平等實際情況,使制定的標準科學、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3)學位論文標準的制定要符合差異性
農業碩士學位論文標準應能體現專業學位的學科特點和各培養單位的辦學特色和多樣化培養要求,應允許標準具有差異性,體現專業學位種類和培養單位自身的特色和個性。
4.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基本要素
農業碩士學位論文的基本要素應該包括論文類型、論文選題、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撰寫要求等。
(1)論文類型:農業碩士學位論文可包括研究論文、調研報告、項目規劃與設計、產品研發、工程技術、案例分析等多種類型。
(2)論文選題:農業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應該是農業領域的基礎性實踐應用問題,應有一定的實踐代表性或技術難度。
(3)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針對農業領域學科的核心內容,體現應用型學科的特點,進行文獻資料查閱,掌握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對擬解決的問題進行理論分析、實驗研究,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4)研究成果: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真實、真用、真行,同時具有一定的先進性,成果應體現作者的新觀點、新見解。
(5)撰寫要求:分為緒論、研究與分析(或規劃與設計,或實驗與性能等)、結論等部分。正文字數一般不少于2萬字。
5.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與探索
制定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是一項復雜工作,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國內基本采用兩種可操作的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一種是廣義的――主要針對論文過程的評價體系;一種是狹義的――即論文文本的評價體系。對于前者而言,基本的評價指標與農學碩士論文評價體系并無區別,關鍵在于二級指標的設定。
參照兄弟院校農業碩士的培養實踐,我們針對農業碩士論文設計了不同于農學碩士論文的新的評價標準體系。
對于狹義的即文本的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目前許多兄弟院校均處在摸索階段。但基本原則大致相同,我們根據申請學位選題類型和提交論文的不同形式制定論文評價體系標準(見表2)。
結語
制定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是我國農業專業學位教育自身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需要綜合考慮特色辦學和多樣化人才培養等因素,才能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具有差異性和可操作性的論文標準體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在完善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有效落實農業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評價,進一步研究如何做好質量檢查與監控工作,如何實施綜合質量評價活動,在實踐中繼續對其進行完善和優化。
參考文獻:
[1]董維春等.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體系[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12).
1.ESP教學理念在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2.新形勢下英語碩士點建設的幾點思考
3.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問題思索
4.英語專業碩士畢業論文的語言錯誤分析研究
5.醫學碩士研究生互動式英語教學方法的探討
6.英語碩士論文文獻綜述中轉述動詞的對比分析
7.我國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標題的詞匯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語碩士論文轉述動詞對比研究
9.商務英語碩士學位論文撰寫情況分析
10.碩士研究生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研究
11.英語碩士研究生文獻閱讀能力現狀調查與培養途徑分析
12.主題-任務教學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為例
13.中國學生英語碩士論文引言部分轉述語使用情況的語類分析
14.中國應用語言學專業英語碩士學位論文文獻綜述體裁特征
15.“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模式研究——以重慶科技學院為例
16.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科技英語翻譯能力分析
17.學術論文體裁教學不可或缺——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引言寫作情況調查
18.英語報刊與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課外英語閱讀
19.基于新媒體支撐的面向碩士研究生實用英語教學的探索
20.論英語碩士學位論文中的參考文獻問題
21.中國學生英語專業碩士論文“前言”部分的語類結構模式分析
22.碩士研究生EAP習得模式探索——武漢科技大學某研究所碩士生學術英語習得個案研究
23.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
24.英語專業語言學類碩士論文英語標題的對比研究
25.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習構成與自我認同關系的實證研究
26.批判性思維能力對英語寫作水平影響的調查研究——以某大學2012級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為例
27.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調查分析
28.中外大學生英語碩士論文中四詞詞塊的比較研究
29.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關系的實證研究
30.中國與北美碩士論文英語標題的對比研究——以農學為例
31.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情況調查研究
32.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現狀調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生為例
33.醫學院校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
34.學習者英語碩士論文中的轉述動詞
35.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現狀調查及教學建議——對浙江工商大學的調查分析
36.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觀念的對比研究
37.香港與內地高校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比較研究
38.法律英語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的定位與教學組織
39.英語碩士研究生第二外語的學習策略探究
40.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探討
41.醫學院校碩士研究生通用學術英語需求分析
42.影響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因素的實證研究
43.英語碩士論文中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
44.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核心、目標與措施
45.醫學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分析及其教學啟示
46.人文社會科學類碩士學位論文英語標題句法特征的對比研究
47.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分析與啟示——以贛南醫學院為例
48.新課改下高校教育碩士(英語)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反思
49.英語碩士研究生教學之我見
50.英國TESOL專業碩士和我國英語教育碩士人才培養比較與思考
51.實施“流利領先法”,培養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能力——以報刊、學術雜志文章為課程材料
52.英語教育碩士教育實踐中課堂觀察現狀的調查研究——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
53.波蘭華沙大學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特色及啟示
54.師范院校英語教育碩士培養問題與對策思考
55.少數民族骨干人才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56.媒體英語素材在法律碩士專業英語教學應用中的探究
57.碩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之我見
58.中國英語專業和英語本族語者碩士論文題名的信息結構對比分析
59.“模塊+選修”:轉型期專業碩士公共英語課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語方向翻譯碩士培養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語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養的課堂教學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學碩士TESOL專業課堂教學為參照
62.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語用能力調查分析
63.對比分析我國英語專業碩士與本科畢業論文的語言錯誤
64.國內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現狀述評
65.在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66.論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
67.淺談碩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改革
68.碩士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設置改革構想
69.英語碩士研究生科研閱讀現狀與能力培養途徑探討
70.從課程本質透視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學為例
71.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72.說寫并重 全面提高——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改革與實踐
7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工程碩士英語教學的啟示
74.碩士研究生使用英語學習策略特點的實證研究
75.理工類院校英語本科與翻譯碩士(MTI)課程設置比較研究
76.論英語專業碩士論文致謝辭的語用失誤
77.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與自我認同關系的實證研究
78.試論工程碩士英語課程交際能力培養的若干問題
79.河北省高校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就業狀況調查與分析
80.工程碩士英語教學改革的探討
81.教育碩士(學科教學·英語)專業碩士課程設置的現狀分析
82.車輛工程專業工程碩士英語教學存在問題及EPBEP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應用
83.英語專業本科至碩士英語詞匯學課程三級分級教學設計
84.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實踐
85.廣西英語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論文調查和分析
86.淺談英語翻譯碩士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87.英語專業語言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創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研究
89.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術寫作中重述話語之語用功能習得研究
90.專業碩士學術研究能力培養的現狀與啟示——以英語學科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為例
91.人際關系管理論與工程碩士英語教學模式
92.理工科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需求分析與課程評析
93.英語碩士論文寫作方法論要
94.西華大學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動機的調查研究
95.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學習與自我認同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96.基于教育語言學對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專業思想與學術能力發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醫學碩士對醫學英語需求的調查分析
98.自助式講課學習模式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學習中的運用
99.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設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學理念開展公共衛生碩士專業英語教學改革
101.醫學碩士研究生專業英語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
102.從中介語視角分析工程碩士英語會話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語學習動機與EAP教學——以江蘇大學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為例
104.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改革與實踐
105.從英語教學法的視角探討碩士英語教學改革
106.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狀況調查研究
107.淺議工程碩士英語教學改革
108.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109.涉海院校碩士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110.農林院校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教學的優化——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
111.中國高校英語專業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引言的體裁分析
112.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英語入學水平綜述——兼談英語教學的幾點建議
113.關于提高理工科碩士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的想法
114.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思考與構想
115.論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例
116.基于網絡和多媒體環境的碩士研究生公共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研究
117.工程碩士英語實踐教學途徑探索
118.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課程體系建設初探
119.構建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輔”的專業特色——關于西部地區英語教育碩士的培養
120.英語學科教育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調查分析——以廣西師范大學為例
121.淺談英語專業碩士論文的選題
關鍵詞:都市型農業院校;全日制;專業學位;招生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6-0126-03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居民對農業提出了多元化的服務要求。都市型現代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以城市為依托,形成服務于城市的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的現代綜合農業體系。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著力推進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區別于側重理論和研究的學術型學位,主要培養有特定職業背景的高級專門應用型人才。2015年專業學位碩士和學術型碩士的比例將控制在1∶1。招生作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環節,招生質量直接影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我國現行的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由國家主導,自上而下,有著統一的標準、要求和進度。我國進行碩士研究生招生的高校分為中央部屬院校和地方院校,中央部屬院校實力較強、學科特色鮮明,尤其是設置研究生院的高校享受國家政策和財政的支持,在碩士招生中擁有充足的生源,具有自劃線的權限,有較多自。地方院校在碩士招生過程中必須嚴格按國家劃定的分數線進行復試錄取,生源數量和質量均處于劣勢。因此,為適應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地方院校要切實提高碩士研究生招生質量,從而在高校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這關乎地方院校的生存和發展。北京農學院是一所特色鮮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屬都市型高等農業院校,于2008年4月獲得農業推廣碩士的招生權,雖然專業學位工作在學校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但經過努力和建設,已成為學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具有其特殊性,再加上北京大都市的特殊地位,如何立足都市型農業特點,辦好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尤為重要。
一、北京農學院提高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質量的實踐
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需要高質量的生源,招生就在于吸引和挑選出高素質的學生。作為地方院校,在名氣上和綜合實力上較中央部屬院校明顯處于劣勢,如何爭取優質生源成為招生工作的工作難點和重點。近年來北京農學院結合自身特點創新機制,通過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較好地把握招生工作的主動權。
1.以學科特色吸引優秀生源。北京農學院緊密圍繞首都新農村建設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和科學研究,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近年來,學校承擔了“973”、“863”、支撐計劃、國家重大轉基因專項、農業行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一批高水平國家項目。在都市型現代農業理論研究、作物品種研究、肉牛轉基因體細胞克隆技術、中獸藥和生物農藥等方面在國內行業處于領先水平。尤其是近三年,學校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重點解決了一批北京乃至全國都市農業、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關鍵技術。通過加強學科建設,突出特色,以點帶面,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從而吸引優秀生源。
2.以名師魅力吸引優秀生源。北京農學院現有教授90人,副教授202人。教師中受聘為“外籍院士”1人,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北京市高層次人才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6人,北京市創新人才7人,北京市長城學者2人,北京市級中青年骨干教師65人,北京市創新團隊1個,北京市優秀學術創新團隊和優秀教學團隊13個,兼職博士生導師12人。通過名師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吸引優秀考生報考。
3.以改革培養機制吸引優秀生源。為吸引優秀生源,同時激勵研究生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加大校外培養基地建設,增加校外實踐的時間與機會。同時保證研究生在學期間基本學習、科研和生活的需要,我校不斷提高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學待遇,2012年9月起將在學待遇發放標準提高到900元/月/生,我校碩士研究生在學待遇一直列于全國院校前列。
4.以規范管理制度吸引優秀生源。①拓寬宣傳途徑,提高生源質量和數量,作為地方院校,加大宣傳力度,采取主動進行多形式立體式地宣傳,吸引優秀考生。應屆本科畢業生對專業學位性質認識的轉變是招生前提。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領域的新生事物,由于應屆本科畢業生對這一新生事物缺乏了解,存在“比側重理論和研究的學術型研究生低一等”的偏見認識,造成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報考率偏低。例如,北京農學院第一屆全日制園藝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第一志愿不足10%。針對這一情況,學校加大了宣傳力度,使應屆本科畢業生明確專業學位是與學術型學位沒有本質的區別,均屬于同一學歷層次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機制;區別僅在于培養目標不同,即專業學位教育突出與職業緊密結合,獲得專業學位的人主要不是從事學術研究工作,而是從事具有明顯職業背景的工作。北京農學院還加大了就讀專業學位的優勢:由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一般為2年,畢業后直接就業可以節省1年;由于培養更注重應用,因而就業更有針對性,成功率更高;在培養過程中,個別學生如果發現自己對學術更感興趣,想繼續深造,也可直接考博士,同樣可以節省1年。通過宣傳,北京農學院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報考率由過去不足10%到目前已超過200%。學校組織各學院積極動員本校本科畢業生報考本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召開專場動員大會,將相關信息及時傳遞給在校本科生;充分利用教師本身資源優勢,發揮推廣教授下鄉服務的優勢,將招生信息傳遞給個郊區縣的人員;同時開拓京外渠道,每年組織多支小分隊到京外高校招生宣傳,擴大學校影響力。②充分利用網絡,暢通溝通途徑,提高招生工作效率,研究生招生錄取工作以時間緊任務重而著稱,作為地方院校,除了一志愿考生的錄取外,關鍵是出色地完成調劑任務,調劑工作的不確定性和挑戰性增加了工作的艱難性,因此,北京農學院充分利用網絡的功能,展示自身,并通過高效工作來吸引考生。通過北京農學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及時向廣大考生公布招生進程、招生規章制度、招生復試工作規定等,實現碩士研究生導師介紹、初試成績、復試結果、錄取情況、檔案到達情況等考生密切關注信息的網上查詢,得到考生的好評。③遵循“按需招生、擇優錄取、寧缺毋濫”的原則,嚴格招生程序,我校堅持公正選拔的原則,詳細制定招生工作方案,成立校復試錄取工作領導小組,再由各學科制定復試工作細則,成立學科復試工作小組,各復試小組中每一位成員參與評分,取平均值作為考生的復試成績,復試過程全程錄音,由初試成績和復試成績各占50%加權折算成綜評成績,根據考生綜評成績在本學科中的排名確定擬錄取名單,最后在擬錄取考生中進行雙向選擇確定導師。另外復試名單和擬錄取名單要在北京農學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網上公示,紀委全程監督。④人性化管理,提高招生服務質量,我校招生工作一方面堅持公正選拔的原則,另一方面盡量人性化和細致化,對考生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高度重視并盡快解決,從而吸引優秀的考生。復試時間盡早安排,努力爭取一部分尚處猶豫狀態的優秀考生;設置專人接聽電話,耐心細致地回答考生的問題;復試報到流程明晰流暢;復試錄取工作時間緊湊有序,復試結束后三天內公示錄取結果,保障未錄取考生能盡早再次調劑。
5.以建設強大的都市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吸引優秀生源。由于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更注重將理論運用于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而都市型人才培養“用武之地”實踐平臺的建設顯得特別重要。近年來,北京農學院針對這一新的農業需求現象,利用自身的地理優勢和辦學優勢,率先開展一系列適應于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培養硬件和軟件建設。在硬件上,學校有3個北京市人才培養基地和3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有果樹學、臨床獸醫學、農業經濟管理、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5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有農業部都市農業(北方)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中心、獸醫學(中醫藥)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農業應用新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農產品有害微生物及農殘安全檢測與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新農村建設研究基地、北京都市農業研究院、首都農產品安全產業技術研究院、北京市大學科技園等9個省部級科研機構和成果轉化基地。在軟件上,學校在都市型現代農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積極嘗試。在“十一五”期間,學校創建實施“政產學研推”教育和服務新農村建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先后與美國、英國、俄羅斯、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等11個國家的17所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并進行碩士的人才聯合培養。學校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加強校校聯合、教科聯合和校企聯合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優勢和作用,先后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市農業職業技術職院簽署“三院聯動”協議,與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建立有效的聯動與合作機制;學校與首農農業集團、北京雷利集團、北京金六環農業園、內蒙古永業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新疆天海綠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綠都林科技園有限公司等多個省市的涉農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聯合開展農業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形成了校企聯合的研發體系。
二、北京農學院提高研究生招生質量的成效
1.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自2004年以來,學校從無到有,現有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覆蓋了2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有農業推廣碩士、獸醫碩士2個類別涉及12個領域的專業學位碩士授予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從2009年的30人,到2012年的116人,年平均增長率為24%。招生規模穩步擴大促進了學校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
2.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錄取質量不斷提高。2009―2012四年錄取初試成績高出國家分數線50分以上(含)的研究生平均占15%,高于國家分數線30~4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30%,高于國家分數線10~2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62%。同時我校錄取的考生中來自“985工程”、“211工程”建設高校的畢業生逐年增多。
3.提高招生效率和師生滿意度。通過招生網站,增加了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加強了與考生的溝通和交流,提高招生工作效率,得到師生的廣泛好評。充分發揮導師組在復試選拔中的主體作用,尊重導師組和導師在復試當中尤其是業務考核等方面的意見。堅持第一志愿優先,并兼顧選拔優秀。對于第一志愿報考我校的考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三、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提高招生質量和效率的思考
1.建議改變國家碩士招生政策文件下達方式。目前國家教育部碩士招生文件實行一年一發,常常又滯后于招生進程,不利于安排招生工作。因此建議碩士招生政策文件更宏觀和更穩定,避免地方院校一直處于被動期望中,不利于招生效率的提高。
2.建議碩士招生計劃下達時間提前。建議招生計劃應在國家分數線下達前,最好能在考生報考前,對考生更具參考性。
3.切實加強高校自身的特色建設。高校之間招生的競爭最終都是各校綜合實力的競爭,在綜合實力上地方院校無法與綜合性部屬
院校比擬,因此地方院校需揚長避短,突出特色,不斷加強自身的內涵建設,以特色立身,在高校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
4.加強專業學位論文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專業學位碩士論文更強調所學的理論和知識要應用于實際的工作。劉愛榮等認為專業學位碩
士論文應具有實、新、高的特點:“實”是指論文選題來源于企業生產、科研實際,論文研究結果直接應用于生產;“新”是指論文選題要應用學科前沿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解決都市型農業中急需解決的難題;“高”是指碩士論文的科學水平、創新水平都要達到較高的水平,科研成果能取得較高的實際價值。
專業學位教育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是由政府、學校、企業、社會構成的關系鏈上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任何變化都是受這個關系鏈上其他環節狀況牽動。北京農學院利用其辦學優勢和地理優勢,將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看作是一次發展機遇,通過加強人才培養硬件和軟件建設,不斷擴大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不僅推動了學校的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而且了促進本科生教育。
參考文獻:
[1]方志權,吳方衛,王王威.中國都市農業理論研究若干爭議問題綜述[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8):521-525.
【關鍵詞】淡紫擬青霉;文獻計量;專利
Status and Trend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NKI and SIPO
LI Tian-hao1 ZHANG Bo2 LIU Xian-jiao1 RUAN Chang-chun1
(1.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Natural Enemy Insects,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from CNKI(http://) and SIPO (http:///index.action), and used danziniqingmei (P. lilacinus) in Chinese as a subject word, articles and patents were searched and analyzed to study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Paecilomyces lilacinus; Bibliometrics analysis; Patent
0 引言
淡紫擬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是土壤及多種植物根系的習居菌[1],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叢梗孢科、擬青霉屬。該屬主要特征為分生孢子梗呈瓶狀或近球形(瓶梗),在菌絲端或短枝上輪生,分生孢子單孢鏈狀。該屬已報道有近50個種,均為昆蟲病原菌或線蟲病原菌[2]。1979年國際馬鈴薯中心Jatala發現淡紫擬青霉對植物根結線蟲具有寄生作用[3]。此后,許多國家的學者對該菌進行了研究,證明了淡紫擬青霉對多種植物線蟲都具有防治效能[2],并且有易培養、寄主廣、功效高等優點[4],對人畜安全無毒、不污染環境,有利于生態平衡[5]。1985年云南農業大學的胡以仁在觀察真菌和制作封片的實驗技術報道中使用了淡紫擬青霉作為菌種材料[6];1989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陳品三與彭德良使用Jatala提供的菌種開展了防治根結線蟲的應用試驗并進行了報道[7]。目前我國相關研究的期刊論文已發表數百篇,內容涵蓋生物學、分類學、生理、生態、分子生物學、代謝產物研究、生防應用與致病機理研究等方面[2,4-5,8]。隨著相關工作的發展,階段性地對文獻資料進行系統梳理有助于該領域人員更好地把握研究概況與發展態勢,因此,本研究借助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與國家知識產權局(SIPO)中國專利公布公告系統,以淡紫擬青霉為主題,檢索我國研究利用淡紫擬青霉的科技文獻與專利成果,對重要指標進行分析和評價,為研發人員深入了解我國該領域工作情況提供參考。
1 數據采集
1.1 文獻采集
以中國知網(CNKI)為文獻源,在“跨庫選擇”中分別對“期刊”、“國內會議”、“博士”、“碩士”等12個子數據庫(不包括“專利”數據庫)進行單獨檢索,檢索方式為“高級檢索”,“主題=淡紫擬青霉”[9]。檢索結果經人工篩查去除期刊目錄、書訊、宣傳頁等非目標材料;去除因“優先出版”等原因產生的重復記錄,而后供分析使用[10]。“基金”與“機構”數據由CNKI分組瀏覽功能生成,在檢索后將該數據拷貝使用[11]。
1.2 專利采集
使用國家知識產權局(SIPO)中國專利公布公告系統進行專利搜索,采用“高級查詢”,“文本”欄中“名稱=淡紫擬青霉”[12],對SIPO提供的“發明公布”、“發明授權”、“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4個類別單獨檢索,檢索結果導入電子表格中供分析使用。
1.3 采集時間
2015年8月31日。
1.4 數據處理
使用WPS Office的WPS表格9.1軟件對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及制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總量及分布情況
表1為在CNKI與SIPO中檢索獲得的文獻及專利的數量分布情況,共計檢出566篇(件),按照數量遞減順序排列。
CNKI的“跨庫選擇”功能提供了13個可選子數據庫,對除“專利”數據庫之外的12個數據庫進行了單獨檢索,有8個數據庫獲得了文獻數據,其中,“期刊”論文數量最多,為353篇;其次為“國內會議”論文數量,為52篇;“碩士”論文的數量也較多,為39篇。對“學術輯刊”、“標準”、“年鑒”和“商業評論”4個數據庫的檢索未獲得相關文獻。
SIPO提供了“發明公布”、“發明授權”、“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4個類別可供檢索,對其分別檢索后,除“外觀設計”外的3個類別下獲得相關數據,專利類型中發明專利占絕大多數。由專利審理流程可知,“發明公布”的檢索結果中也包含了“發明授權”的全部專利,因此在計算文獻總量時38件授權發明專利不再重復計入。
表1 檢索獲知的淡紫擬青霉文獻分布情況
2.2 文獻的時間分布
圖2為文獻數量位于前列的期刊論文、專利申請、國內會議論文及碩士論文數量的年度分布情況,有關報道始見于1984年,貴州農學院梁宗琦在有關擬青霉屬菌株的研究論文中提及淡紫擬青霉及其應用情況[13]。圖2的四類文獻中,期刊論文數量在過去二十年間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增長態勢;專利申請量則在“十二五”期間出現了快速增長;碩士論文數量在過去十年間平穩增長;而國內會議論文數量近年來略有下降。
圖1 淡紫擬青霉文獻發表量的年度變化
2.3 主要期刊與基金
表2為國內發表淡紫擬青霉相關文獻的主要期刊,其中《中國生物防治》(現改名為《中國生物防治學報》)發表相關論文17篇,是發表相關文獻最多的期刊;而居于前三位的期刊也集中反映了淡紫擬青霉研究與應用的主要方向。
表3是從CNKI提供的“基金”列表中篩選出的主要資助基金,可供參考。其中,國家層面的基金來源占多數,“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資助發表相關論文42篇,是資助發表相關論文最多的基金來源;在地方基金中,“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表的相關論文數量居于前列。
2.4 主要研究機構與人才培養情況
表4是CNKI“分組瀏覽”的“機構”列表中發文數量位于前十位的單位,檢索時勾選除“專利”外的12個子數據庫。表5與表6分別為國內有關淡紫擬青霉研究的博士論文和主要的碩士論文來源單位。福建農林大學在這三項檢索中均位居首位;華中農業大學在相關文獻總量與碩士論文數量上也都位居前列。
2.5 專利類型及專利權人分布
本次檢索獲得相關專利及專利申請共計71件,其中70件為發明專利,1件為實用新型專利(表1)。圖2是本次檢索時相關發明專利的權利狀態和審查狀態,在70件發明專利中,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有38件,占總量的54.3%。授權專利中,31件專利權有效,其中1件發生了許可轉讓,另有7件已失去專利權,有效專利占授權專利總量的81.6%。尚未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中,16件處于審查階段,其中6件公開,10件處于實審;而另16件申請已無效,其中13件自行撤回,3件被駁回。
表7為授權專利在2件以上的專利權人及其專利申報狀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相關授權專利數量最多,為7件,未見后續申報;華中農業大學持有授權專利2件,另有1件處于實質審查階段;其余4個專利權人也沒有檢索到后續申報。
3 結束語
在基于CNKI和SIPO的檢索中,我國淡紫擬青霉科技文獻主要包括了期刊論文、專利申請、國內會議論文、碩士論文等,這四類文獻占據了檢索文獻總量的91.0%,其中,期刊論文數量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專利申請以發明專利為主,在“十二五”期間申請量出現了快速增長。
期刊論文刊發數量居于前三位的期刊依次是:《中國生物防治》(現已更名為《中國生物防治學報》)、《植物保護》與《農藥市場信息》,總體上反映了該領域研究和應用的主要方向。在研究和人才培養機構以及地方基金來源方面,福建、湖北、廣東、云南等南方省區表現突出。該領域的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占總申請量的98.6%,實用新型專利與外觀設計專利數量不足,知識產權結構略顯單一,對產業化發展的支撐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福建農林大學在期刊數量,博、碩士培養數量中均居于首位,但在專利申請方面僅檢索到1件發明專利(已轉讓);在博士、碩士培養數量居于前列的另外幾所大學中,也僅有華中農業大學具有3件專利申請,這一結果說明國內該領域人才培養與技術應用之間存在距離,培養復合型人才、提高成果轉化率可以作為該領域今后發展中的一個著力點。
【參考文獻】
[1]夏漢祥,廖美德,胡亮亮,等.淡紫擬青霉的研究現狀[J].世界農藥,2010,32(5):8-12.
[2]張春龍,肖炎農,余旗紅,等.淡紫擬青霉的特性與研究進展[J].湖北植保, 2012,130:48-51.
[3]Jatala P, Kaltenbach R, Bocangel M. Biological control of Meloidogyne incognita acrita and Globodera pallida on potatoes[J]. Journal of Nematology,1979, 11(4): 303.
[4]李芳,劉波,黃素芳.淡紫擬青霉研究概況與展望[J].昆蟲天敵,2004,26(3):132-139.
[5]姜培增,李宏園,陳鐵保.淡紫擬青霉防治植物線蟲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6,8(6): 38-41.
[6]胡以仁.一種觀察真菌和制作封片的方法[J].微生物學通報,1985,6:46-47.
[7]陳品三,彭德良.淡紫擬青霉防治南方根結線蟲1號生理小種和花生北方根結線蟲試驗初報[J].中國油料,1989,3:45-48.
[8]趙培靜,任文彬,繆承杜,等.淡紫擬青霉研究進展與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 2007,35(30):9672-9674,9739.
[9]劉建峰,王靜瑜,方亦秀.基于CNKI的平腹小蜂中文文獻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3):57-60.
[10]劉貝貝,徐航.2000-2014年CNKI中關于光催化研究的文獻分析[J].廣州化工, 2015,43( 5):62-63.
[11]林旭東,錢小琴,劉凌云,等.我國激光科研成果文獻的統計與分析[J].激光雜志,2015,36(2):1-5.
一、主題內容研究
《晉書?干寶傳》寫道干寶有感于生死,"遂撰古今神祗靈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凡三十卷"[5],關于《搜神記》主題內容的探討是研究其文化藝術的基礎。
(一)異類相戀的婚戀主題
《搜神記》婚戀主題最受學者的關注,汪龍麟先生在《異類婚戀故事文化心理透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一文中將《搜神記》中的婚戀故事分為三類,即人神婚型、人獸婚型、人鬼婚型,前兩種類型受儒家文化和傳統巫教的影響,后一種類型則透露出強烈的幻想,這些異類婚戀故事對反對封建婚姻制度作用甚微,而是人們期望獲得富貴、長壽和興旺的象征,同時不失暫時的風流。
屈慧青的《和神人相戀范式的定型》(《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通過對神人相戀范式的原型追溯,認為高唐神女是《搜神記》婚戀主題的最初原型。而《搜神記》將神人相戀的范式加以定型,即內容為女性主動追求和男性熱烈夢想,形式為故事的表現格局,此成為后代幻想愛情小說的基本范式。李和平亦以《淺談中人妖相戀神話的文化價值》(《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一文中從敘事角度、民俗文化等方面肯定了人妖相戀神話的文化價值,并指出其對后世神怪文學的影響。
(二)奇妙莫測的復活主題
復活主題是研究者關注的又一焦點。梁莉的《中的"死而復生"故事及其對后世文學的影響》(《文教資料》2005年第1期)對《搜神記》中"死而復生"的故事進行分類整理,指出這類故事的出現一方面受佛教"死而復生"觀念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導致認識的局限性。作品反映了魏晉時期人們思想意識的覺醒和對個人價值的重視。
而熊慧玲在《之"怪"研究--死而復生》(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中對《搜神記》的復活主題進行了專門性研究,在論文中作者將"死而復生"故事分為六類,并分析了其出現的歷史淵源、哲學基礎及社會背景,最后提出"死而復生"故事具有文學、審美、民俗等多方面價值。
此外,羅欣也對《搜神記》的復活故事做出探討,認為其與魏晉時期戰亂頻繁、政局動蕩及道教繁榮的社會背景有關,多采用虛實摻半的敘事方式,敘事特點呈現出"由強調實錄的傳統目錄學意義上的小說向重視想象與虛構的散文體敘事小說過渡的性質。"(羅欣《魏晉復活小說敘事研究--以為中心》,《社會科學家》2012年第8期)
(三)耐人尋味的其他主題
還有一些學者論述了《搜神記》中的復仇主題、俠義主題等,如侯潔云的《復仇主題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闡釋了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復仇意識之間的關系,敘述了《搜神記》中復仇主題的內涵和特點,并指出其具有多重敘事視角、歷史敘事與文學敘事相結合、客觀與主觀雜糅的敘事特征。
二、宗教文化透視
關于《搜神記》宗教文化觀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間信仰、巫術文化及禮儀風俗等方面。
(一)樸實的民間信仰
《搜神記》以志怪小說的形式展示了魏晉時期盛行的思想觀念和宗教信仰。馬得禹的《產生的思想文化背景》(《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通過對魏晉時期思想文化進行探索,指出《搜神記》是儒學衰落、玄學興起的產物,神仙及佛道二教思想普遍流行,當時人們的談資主要是評論人物和談鬼說怪。陽繁華在《淺論中的神仙觀》(《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一文中認為《搜神記》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不同于世界三大宗教的世界,即神仙世界,認為其中記錄的神仙道士故事反映了民眾對理想世界的渴望,而神仙的等級之分正是社會門閥制度在神仙世界的反映。
此外,劉玲提出《搜神記》透露出儒家天人感應的思想,于眾多鬼神故事中貫穿著"孝"、"德""仁"、"禮"等儒家學者的倫理觀。(劉玲《試論中體現的儒家思想》,《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而羅玲云則意識到《搜神記》除了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民間信仰的影響外,還頗受陰陽五行思想的熏陶。(羅玲云《中的陰陽五行思想》,《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二)神秘的巫術文化
馬得禹的《與中國古代巫方文化》(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通過分析《搜神記》產生的思想文化背景,認為《搜神記》以豐富的鬼魅神怪故事展現了兩漢魏晉時期鬼神崇拜的文化現象,其中突出的是巫術與方術文化,包括紅色崇拜、巫術靈物的運用、符篆讖緯等,從中反映出陰陽五行思想、天人感應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對干寶創作的影響,體現了東晉時期儒、釋、道三家合流的趨勢。
張瑞芳則在《研究--巫史文化與搜神記》(西藏民族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中總結了巫文化在《搜神記》中的表現,指出巫文化為《搜神記》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巫文化思維拓展了小說家的想象空間,其相關內容在小說故事情節的展開及轉折方面具有一定的關聯作用。
而董高凌《中的巫術及其文學意義》(云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將《搜神記》中的巫術故事分為有道具的巫術類故事和無道具的巫術類故事兩類,總結得出《搜神記》中的巫師具有通神事鬼、占卜兇吉、醫療厭劾的功能,這些巫術故事構成層層推進的結構方式和富有開放性和趣味性的結局,增加了文章的審美娛樂性。
(三)古老的禮儀風俗
《搜神記》所記載的鬼神故事從側面反映了魏晉時期的社會禮儀風俗的面貌。李艷芬的《中的祈雨習俗研究》(云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對《搜神記》中的祈雨習俗進行了詳細闡述,提出祈雨巫師具有宗教色彩,經歷了從政教合一的帝王巫師到專司祭祀的巫官的轉變,神話人物、龍、山、樹、石頭都被作為祈雨的對象。作者還將祈雨方式分為交感巫術之相似律祈雨、天人感應行善祈雨、虐待神媒迫天祈雨等,并對祈雨祭儀的社會動因作了探討。
張亞南在《 中的魏晉婚姻喪葬禮俗》(《蘭州學刊》2010年第5期)中提出魏晉時期的婚姻特色主要表現在門第婚、財婚和民間開放的婚姻觀念三大方面,而其記錄的喪葬習俗深受魏晉時期提倡的"以孝治天下"觀念的影響。此外,李婕《論對魏晉服飾風俗的政治文化闡釋》(《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通過分析漢末魏晉時期服飾風俗的變化,指出干寶對其做出的政治文化闡釋表面上是與傳統服飾制度和流行于魏晉的"天人感應"說有關,實際上來源于當時文化思想領域存在的三大沖突,即玄學與儒學、漢族正統與北方少數民族以及男權思想和婦女解放的沖突。
三、藝術特色研究
近三十年來,《搜神記》鮮活獨特的人物形象和瑰麗神奇的藝術價值逐漸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點。
(一)豐富鮮活的人物形象
侯興祥在《女性形象研究》(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重點對情愛作品中的女人、女仙、女鬼及女怪形象進行了分析,認為這既是魏晉時期女性恣意追求美好愛情的投影,又暴露了男性陰暗丑惡的一面。在其他類型作品中女性往往具有智勇雙全、懲惡揚善、舍生取義等美德,而從男性視野中關照的女性依然沒有逃脫儒家禮教對女性的束縛。
李真的《中異類女子形象解讀》(《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也持相似的觀點,認為《搜神記》中系列女子形象一方面展現了女性美,另一方面典型塑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男性心理。
韋鳳娟的《另類的"修煉"--六朝狐精故事與魏晉神仙道教》(《文學遺產》2006年第1期)對《搜神記》中的狐精予以關注,認為神仙道教對狐精的"人形化"起重要的推動作用,最終形成"人狐戀"這一文學母題。而丁秀霞在《簡析中吉狐和學問狐形象》(《蒲松齡研究》2012年第4期)一文中以《搜神記》中吉狐、學問狐為研究對象,試圖探討不同"狐"的獨特情懷,并指出"狐"具有無與倫比的審美意象,對后代文學中"狐"形象的塑造影響深遠。
(二)瑰麗多彩的藝術價值
修曉春、姜慶仁的《論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萊陽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認為《搜神記》具有文簡義豐、情節曲折、巧用細節、趣味性濃等藝術特點。
王揚、馬遠在《簡論特點》(《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中進一步對《搜神記》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征作了分析,指出《搜神記》語言樸實簡練,善于刻畫人物,普遍運用擬人的手法,善于通過細節描寫和環境分別為來烘托主題,但其在藝術上尚有嚴重的缺陷,其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不僅帶有消極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色彩,而且不少條文缺乏感情和形象,如同干巴巴的封建說教。
關鍵詞: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
在當今的信息網絡時代下,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極大地豐富了圖書館現有的館藏資源,從對服務社會、服務讀者以及對于高校圖書館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所謂特色數據庫是指依托館藏信息資源,針對用戶的信息需求,對某一學科或某一專題有利用價值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評價、加工、存儲;按照一定標準和規范,數字化并組織起來的信息集合。它是根據本館特色、本地特色或本校的重點專業,集中各類文獻資源而建成的數據庫,是充分反映文獻館藏信息資源和數據資源特色的總匯。
本次關于特色數據庫的調查樣本采用逐個上網訪問相關高校圖書館主頁的方式,完成了對天津市部分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調查。
1. 天津市部分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分布一覽表
2. 從上表可以看出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主要有以下類型:
2.1 學校特色數據庫,也就是與學校教育、科研成果為主要內容的數據庫。學校師生特別是教師的科研成果能反映一個學校的科研能力,以此為對象組建特色數據庫也是高校建庫的選擇。包括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各高校圖書館的博士、碩士論文數據庫。如南開大學圖書館的“博碩士論文庫”、“南開著名學者電子文庫”;天津農學院圖書館的“天津農學院優秀畢業論文庫”;天津工業大學圖書館的“天津工業大學博碩士論文庫”等。
2.2 學科特色數據庫,即突出學校自身特色,與學校重點學科相關的數據庫。如天津大學圖書館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文獻信息數據庫”;天津農學院圖書館的“觀賞花卉查詢系統”與“藥用植物查詢系統”;天津工業大學圖書館的“紡織特色外文文獻全文數據庫”;天津科技大學圖書館的“造紙、食品學科特色數據庫”等。
2.3 專題特色數據庫。如南開大學圖書館的“跨國公司專題研究數據庫”、“與戲劇專題數據庫”;天津農學院圖書館的“動植物病蟲害智能診斷數據庫”、“無公害農產品病害防治數據庫”;天津工業大學圖書館的“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文摘庫”;天津財經大學圖書館的“中國錢幣研究和鑒賞特色數據庫”。
2.4 以館藏書刊資料為主要內容的數據庫。具有他館、他校所不具備或只有少數館收有的特色館藏,往往也成為高校館建設特色數據庫時的選擇對象。如南開大學圖書館的“館藏隨書光盤系統”;天津工業大學圖書館的“館藏時裝圖庫”等。
3. 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特色
3.1 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的特色數據庫題材豐富,在傳統模式的數據庫建設基礎上還建設處了結合本校學科特色的數據庫。數據庫中不僅收錄了圖書、論文等,還加入了圖片等其他信息,如天津工業大學圖書館的“館藏時裝圖庫”,就是在文字說明介紹的同時加入了圖片信息,更加直接地滿足了用戶獲取信息的需求。
3.2 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初具規模,如南開大學圖書館擁有8個特色數據庫,特色突出,數據質量也較好。天津農學院圖書館和天津工業大學圖書館分別建設了8個和7個特色數據庫,并結合其自身的特色,滿足了用戶的基本需求。
4. 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存在的問題
4.1 部分高校特色數據庫數量相對不足,雖然有本校的一些特色數據庫,但層次較低,內容不夠充實,建設工作沒有得到深入開展,對用戶來說,失去了其應有的實用價值。
4.2 天津市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規模仍然較小,沒有進一步深層次的開發,有些高校圖書館的特色數據庫僅僅局限于某些書目文獻的數字化加工轉化。
4.3 目前天津市高校圖書館對特色數據庫的宣傳力度不夠,普遍缺乏宣傳意識。這樣就不利于讓更多的用戶更加便捷的獲取信息。
5. 特色數據庫的建立,是高校圖書館由傳統型向數字化方向發展的必由之路,它既拓展了服務空間,也延伸了服務時間。館領導應加強學科館員隊伍的建設,提高他們文獻開發的能力,鼓勵學科館員及時把握學校學科規劃、課程設計與科研成果的動態變化,建立精品課程等多種特色數據庫,為教學與科研做好參考咨詢工作。
通過對天津市部分高校特色數據庫的調查分析,現對其未來的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5.1 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加大投入,實現協作建設,共建共享。特色數據庫建設關鍵之一在于領導組織協調檢查。對此,管理層應在思想上找差距,訂措施;在行動上,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完善軟硬件設施;高校圖書館在文獻資源建設、專業學科建設、組織領導等方面具有很多的共性和互補性,為了充分發揮特色數據庫的信息優勢,避免內容貧乏或重復,各高校圖書館在進行特色數據庫建設時,必須協調管理、分工協作、聯合建庫、共建共享。
5.2 狠抓專業隊伍建設,提高相關人員素質。應采取措施加強專業隊伍的建設,以提高相關人員的素質。如建立健全崗位目標責任制,培養敬業精神與質量意識,注重建庫隊伍的知識結構互補與更新,定期培訓技能、提高業務水平以及提供學習和學術交流的機會,參加相關業務研討會議等。
5.3 要克服特色數據庫類型單一化的缺點,適當增加特色數據庫全文的檢索內容。針對目前特色數據庫建成后利用率較低的現狀,圖書館首先應對用戶進行實地調查,征詢相關專家的意見,對特色數據庫的使用情況進行需求性調研,然后再增加全文、圖片、試聽等檢索內容,以豐富館藏數字文獻資源。網絡數據庫的資源內容廣泛,形式繁多,在開發利用時,要從用戶的需求出發,搜集、整理優秀網站信息,有鑒別地加以選擇和利用。
5.4 加強特色數據庫的維護與更新工作,堅決克服前緊后松的現象。數據庫要及時維護更新,長期維護管理,使數據處于動態的更新變化之中,這是保證數據庫智力的長久生命力的重要環節。主要措施是:主管領導應從特色數據庫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督導相關人員進行經常性的維護和更新,并結合讀者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改進措施,定期對數據內容進行更新追加、清理和修正;對已經建成的數據庫,在使用工程中如發現其內容有誤差要隨時修正;對反映的文獻特征不準確,不全面的數據庫進行及時補充;建立和完善建庫后的各項規章制度。
5.5 加強特色數據庫的宣傳和推廣,以提高現有數據庫的利用率,應對特色數據庫進行積極的宣傳和推廣,使現有數據庫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其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如利用LED顯示屏進行滾動宣傳;定期向讀者,特別是向相關教師舉辦使用講座;適當印制一定數量的廣告畫冊,送達讀者手中;適當取消IP限制,相校內外專家學者推廣使用;條件成熟后,也可與相關高校圖書館進行網上資源共享。
5.6 重視知識產權保護
目前版權保護問題已成為制約網絡數據庫建設的突出問題。各高校應該熟悉知識產權法相應的規則、條例,在特色數據庫建設中應注意版權保護的標準、數據的合理使用和各方利益的平衡問題。
6. 結語
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不能一味追求數量的增長,面對使用、維護、更新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只有根據自身的學科專業、館藏文獻和人力、物力條件等,采用優秀的數字圖書館軟件平臺,做精做強幾個最具特色的數據庫,才能更好地為學校的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具有學術價值和使用效果的特色數據庫資源。
參考文獻
[1] 姜維公.吉林省特色數據庫共建共享模式探討【J】.圖書館學研究,2008(11):59-61.
關鍵詞 卓越農林人才;拔尖創新型人才;農學專業;培養模式;華南農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8-0283-03
為了適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2013年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聯合下發通知,決定設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要求申報高校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本校的辦學定位、服務面向、優勢與特色等,選擇本校專業參與“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包括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3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包括農學門類專業及農業工程類、林業工程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和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華南農業大學是第一批參與試點的高校,農學是“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拔尖創新型改革試點專業(以下簡稱“本改革試點”)。為適應本改革試點的需要,我校結合農學創新班(即“農學丁穎創新班”)的培養,專門制定了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在人才的培養模式上進行改革創新,大膽改革課程體系,形成了鮮明創新型農學特點,創建一流的教學資源,建立多樣化教學模式。經過4年的實踐,取得初步成效?,F就本改革試點專業的改革背景、“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的特色模式、改革實踐情況和初步成效進行歸納總結。
1 專業改革背景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是本校開辦最早的專業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經過包括丁穎院士在內的幾代著名學者的努力下,本專業積淀深厚,特別是在專業改革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傳統農學專業由于教學模式單一,未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面臨招生難、培養難和就業難等“三大難”問題。為此,我校針對此問題對農學專業進行大膽的改革,利用當時的高新技術,包括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對農學專業進行深度改造,率先在農學專業下設立農業生物技術方向、農業信息技術方向和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其中農產品標準化與貿易方向主要是為了適應我國進入世界WTO的需要,同時保留了大農學。每個專業方向均制定了相對獨立的培養方案。經過10多年的改革與實踐,成效顯著,生源的質量明顯改善,培養質量得到提高,就業率和質量均明顯提高[1]。本專業也因此獲得國家特色專業和廣東省重點專業的稱號,并作為廣東省“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綜合改革”的試點專業。以上改革的成功為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方案的特色模式
因為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是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高端人才支撐,所以必須全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大力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方案的制定必須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改革方向,進行教育創新、突出特色、強化實踐、分類指導和統籌推進的基本原則[2]。為此,本改革試點依托農學創新班(即“農學丁穎創新班”)的培養,制定了體現我校特色的“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方案,其特色模式如下。
2.1 培養目標
以作物學一級學科為依托,培養具有堅實的生物科學及農業相關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在現代作物栽培學(機械化栽培)、作物遺傳改良(適應機械化栽培的育種目標)、生物技術、植物保護和土壤肥料等部分領域具備扎實的實踐動手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學科的國際前沿,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較強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的農學創新拔尖人才。能在農業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及其他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教學與科研、技術與設計的拔尖人才。
2.2 特色課程體系
本改革試點的課程類別主要包括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拓展教育和實踐教育,其中拓展教育課程包括專業拓展和個性拓展課程2類,實踐教育課程包括整合實驗、整合實習和其他實踐。除了農學專業必須修讀的課程外,還設立特色課程體系,主要包括校特色課程――A系列課程、按照模塊設置的專業拓展課程和整合實驗(實習)。A系列課程是指具有華南農業大學特色(Agriculture)、能激發學生雄心壯志(Aspiration)、培養其勤奮刻苦精神(Assiduity)和增強其整體能力(Ability)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由于它們英文的首字母都是A,所以簡稱為“A系列課程”。按照模塊設置的專業拓展課程主要包括現代作物栽培理論與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生態理論與技術等模塊,每個模塊4~5門系列課程。通過不同模塊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某個領域系統的知識,為他們未來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選擇不同專業的研究生等。整合實驗(實習)主要是將相關課程的實驗或實習整合在一起,作為一門課進行教授和操作,包括《遺傳學綜合性實驗》《植物細胞工程綜合性實驗》和《作物遺傳與育種學綜合實習》等。
2.3 個性化教育模式
個性化培養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礎,也是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最重要環節之一。為此,本改革試點從個性化課程設計、創新性項目和導師制等進行改革。個性化課程主要包括專業拓展課程、個性化實驗和實習,以及結合課程的個性化研究性學習等。學生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在學校公布的課程庫中,根據興趣選擇10個學分(5門)的課程作為專業拓展課程。個性化實驗和實習是2門獨立課程,分別設置6個學分和6周,要求學生結合畢業論文或創新性項目,利用公共科研平臺或導師的實驗室,開展畢業論文所需要的實驗和實習,分2個學期完成,最后由導師根據學生的實驗和實習報告進行成績評定。課程的個性化研究性學習是結合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修讀進行,學生在修課期間根據自己對課程某個章節內容的興趣,聯系實驗室開展有關的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
導師制的建立和有效進行是培養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的最重要的環節。為此,本改革試點建立“早”“寬”“高”和“嚴”的導師制?!霸纭笔且髮W生在一年級就開始了解并確定導師,在導師的指導下,申報科技創新項目,開展實驗。“寬”是創新班的學生選擇導師的面比普通班寬,不僅可以在相關系里選擇,也可以在學院不同系或其他學院中選擇導師,甚至可以到校外的科研院校中選擇知名教授或研究員作為導師?!案摺笔墙ㄗh學生盡可能選擇正高職稱并具有博導資格的人員作為導師,為本人實現間接性的“本―碩―博”連讀創造前期的條件?!皣馈笔菄栏癞厴I論文的質量檢查,包括中期論文實驗進展的檢查,以及參照碩士論文答辯的要求對其嚴格把關,包括建立論文預審、聘請專門答辯委員進行答辯、聘請專家對答辯修改后的論文進行格式審查等制定,確保論文的規范,以及研究深度和廣度符合拔尖創新型的要求。
2.4 管理模式創新
由于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是培養發展現代農業的高端人才,光靠本科期間所學的知識還是不夠的,本科畢業后還需攻讀研究生或出國深造,因此需要與普通班不同的管理模式。為此,我校結合“農學丁穎創新班”的管理制定了專門的傾斜政策,包括給60%學生免試碩士生的資格、15%學生由學校支持出國短期學習和獨立的獎學金評審等。同時,為了讓其他更優秀并對農學有興趣的學生進入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的創新班學習,還專門制定了分流和進一步選拔的辦法,確保該班的整體優秀。
3 培養方案發揮的作用
3.1 充分利用良好的學科資源,培養優秀的教師隊伍,為卓越農學人才培養提供資源基礎
良好的學科資源、高水平教師隊伍和一流的科研平臺(實踐教學條件)是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的重要資源基礎。本改革試點所依托的學科――作物遺傳育種是國家重點學科,具有優秀的人才隊伍和一流的科研平臺。目前教師隊伍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1人,獲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其他不同類型培養計劃人才獲得者2人,“珠江學者”2人,“省級教學名師”1名??蒲衅脚_中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各1個,省部級科研平臺5個。這些資源確保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培養教學的高質量和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
3.2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改革,為提高培養拔尖創新型卓越農學人才的教學質量提供條件
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改革可以實現與時俱進,并建立適合不同學生群體創新教學方法的目標,是教學改革的方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結合遺傳學課程的改革,率先提出并實施“基于創新型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該改革模式是靈活應用多媒體、基于“web-quest”的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雙語教學和團隊學習等方法,并進行有機整合,形成適合不同專業、年級和學生群體的創新教學模式。其核心是“創新”和“整合”,創新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等,“整合”是有機整合多種現代教學方法成為適合整門教學的新模式[3]。經過10多年的不斷完善并逐步推廣,目前已成為創新班教學的主要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培養創新能力,并結合農學以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特點,本改革試點利用多種不同的優勢資源構建不同層次多樣化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其中第一層次是結合課程實驗(實習)環節、學術報告、讀書論壇、辯論賽、實驗技能大賽等系列活動,開展創新性教育。根據農學各分支專業課的教學內容要求教師,吸納本科生參與課題,開展科技創新研究。建立“綜合性、自選性、協作性和科研導向型”整合性實驗教學模式[4]。加強學生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激勵本科生。第二層次是建立不同距離、不同類型、不同合作方式的實踐教學平臺網絡體系。以現有的實踐教學基地為依托,形成以“校內農場―觀測實驗站―農科教人才合作培養基地”為主線、由近及遠的實踐教學平臺,以滿足不同類型的實習教學需要。同時,充分利用校友資源,以及地方政府和企業等之間的關系,通過雙贏合作的方式,建立一系列動態的實習實踐教學點,進而“由近及遠”“由點到面”,形成一個覆蓋面廣的實踐教學基地網絡體系。第三層次是利用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優勢平臺,結合畢業論文、畢業實習和課外創新訓練等進行研究,培養能開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
4 取得的成效及進一步努力方向
拔尖創新型農學卓越人才培養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人才儲備。我校依托國家重點學科的優勢,在對傳統農學專業進行深度改革的基礎上,依托“農學丁穎創新班”實驗區,開展卓越農學人才培養,制定并實施了相對獨立的培養方案,改革創新教育體系以及實踐教學體系,并實行個性化培養。經過完整一屆學生的培養實踐,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屆農學丁穎創新班畢業學生32名,全部獲得華南農業大學優異畢業生稱號。畢業生中,共有24名學生進一步深造,其中包括5名學生進入中國科學院和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2名出國深造、12名到國內知名大學、5名在本校攻讀碩士;5名就業,3名擬進一步考研。這些優秀的學生中已正式發表學術論文4篇,有1名學生獲國家級獎項,2名獲省級獎項,顯示出較強的科研能力。為培養卓越農學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但應該看到,由于“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新生事物,目前各高校都在探索中,還沒有有關成熟培養模式的正式報道。雖然在卓越農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水平教師還不夠多、校企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建設還不夠健全、招生和升學等方面的激勵政策強度還不夠高、去校外或者國外短期訪學與交流的力度不夠、區域高校教學資源尚未充分利用和共享等。需要不斷探索和學習,進一步完善創新改革模式,突出地方特色,發揮地方優勢,并付諸于實踐,為我國特別是南方地區培養“卓越農學人才”做出貢獻。
5 參考文獻
[1] 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等.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2(9):23-25.
[2] 高志強.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運行機制: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農業工程,2014,4(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