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6 11:16:20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語文研究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立足詩詞,放眼于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的基礎?!彼仞B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里有量的積累,“課標”中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背誦240篇詩文,九年課外閱讀量達以400萬字以上。學生是最可塑的詩人,教師要著力發現培養。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詩學素養。《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我們培養的學生不是無情物而是有情人,他應有健康的人格、豐富的情感世界和藝術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樣望月垂淚、見花生情,但也是一個內涵厚重,情感豐富的人。因此在大語文觀理念的指導下,古詩教學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詩學素養,對語言文學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學生徜徉在文學的海洋中,領悟語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詩短小精悍,有好些詩在孩提時代學生已會背誦,教師應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積累,加以引導,激活興趣。如鼓勵學生主動背誦,開展“每日一詩”活動;偶有學生用上一、兩句詩詞,大加褒揚;采用講詩詞故事,誦詩接龍,出游誦詩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背詩的積極性,開展誦詩擂臺賽,評選背詩小能手。
二、淡化詩意,品析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一首古詩,詩人在創作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是不對的,也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由于每個閱讀者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這就表明,閱讀反映學生個性心理的行為。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在詩意理解上要充分體現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詩人寥寥數語要表達的情懷卻在字里行間,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等,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思鄉情,學生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心切的心情,此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詩人產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則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學,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這就要靠語文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好的語文課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好的古詩教學同樣給人帶來藝術的享受,令學生回味無窮、余音繞梁。例如,教學中師生依靠詩意情境作畫,教師的深情范讀,相配的古典名畫,師生誦讀時配以古樂激情,欣賞現代作曲家演繹的古詩詞等等,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文中的詩情畫意,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師只有通過多種手段、媒體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古詩詞講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過品評、誦讀,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習作品質。如有表現詩人才情的“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那種一氣呵成,暢快淋漓的美感,這和杜甫立志“語不驚人死不休”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分不開的。也有體現詩人字字推敲、鍥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教師引導學生賞析、品味的過程,也同時是向詩人學習習作的過程,這些隱性學習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品評、鑒賞的能力,將使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受益匪淺。
四、拓展閱讀,培養詩趣,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
一、適切評價是學習的“原動力”
愛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是學習的“催化劑”,它對于人的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使人因為喜好,而努力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化高效為低效。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達到學習的最高效益。那么,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有哪些呢?影響學習興趣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學的方法、師生的關系、教學效果、教學策略、對學生的了解程度、賞罰情況等。而教學評價語言,正是教師的教學教育理念、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師生關系的最好體現,適當的評價語言有助于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進取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且可以更好地樹立教師的威信。
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場合,應該使用不同的評價語言,切忌千人一面,再好的“飯菜”,吃了一年也吃厭了,再好的評價語,如果用在每個人的身上,難免會生搬硬套,學生也會感覺厭煩,這樣的評價語,就如風吹過耳背,留不下一點痕跡。
【教育案例一】
(小詩是一個問題女孩,家庭原因造成她學習怠惰,成績差,但她又極端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有一天,上《匆匆》這篇課文前,她找到了老師,希望上課的時候讓她讀一段課文。老師答應了,但是跟她約好,上課前,先把要讀的那段課文讀熟,不要有錯字、漏字,她同意了。)
上課時,教師讓同學們找出課文中能夠體現時光匆匆的句子,讀一讀,在旁邊加上批注,等一會兒匯報。
匯報開始了,老師先找了幾個同學,匯報了他們喜歡的句子。
師: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很好,寫出了作者對時光匆匆流逝的極端惋惜,誰能夠把這種惋惜之情讀出來呢?
小詩舉起了她的小手。
教師想起了課前的約定,請小詩來讀這個自然段。
小詩努力地讀著,這一次,只錯了一個字,基本讀出來了。
師:“讀得好,好在聲音響亮,語言也比較流暢,雖然讀錯了一個字,不過我們都相信,下一次,你一定會讀得更好,對嗎?”
對于學習基礎差,缺乏關愛的學生,教師的鼓勵顯得尤為重要。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我們不是說了嗎?“為了一切孩子。”成績差的孩子,也是一切孩子之中的一員,要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之處,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闭f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二、發展評價是學習的“助推器”
評價并不是一味的贊揚,一味的給學生戴上不適合的“高帽”,這樣的愛只是“溺愛”,對學生的發展不僅是不利的,還是有害的,正確的、發展的評價語言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當前的學習狀態,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推器”。
當學生在課堂上開小差,被老師突然提問時,他們最希望聽到的是老師這樣說:“不要緊,老師給你一點時間思考。”“剛剛的問題沒有聽清楚嗎?需要重復一遍嗎?”在學生通過思考回答了問題之后,我們應該給與贊許的目光,然后告訴他:“你看,認真聽課,積極思考,你就能得到問題的答案。”在表揚的同時,用暗示的方法給學生正確的上課態度的教育,這樣,既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也沒有姑息學生的錯誤。
當學生回答問題不夠完整的時候,我們也不能輕易放過,而應該及時讓學生得到正確的指引。“你已經打開了一扇門,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但是,我們還需要一個同學把大家引進門,誰能夠幫助他把這個問題解釋得更加清楚,讓我們走進知識的樂園呢?”“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讀一遍課文,體會體會。”
【教育案例二】
在一堂學習寫建議書的作文課上。
學生甲:“我認為學校的飯堂不應該那么早就幫我們裝好飯,結果到了中午,我們去拿飯的時候,飯已經涼了,搞得我都不想吃了?!?/p>
教師:“嗯,這個問題我也碰到過,可是我們試想想,我們整間學校有多少人,中午飯堂的阿姨要管多少人吃飯呢?”
學生乙:“我覺得甲同學錯怪了飯堂的阿姨,因為飯堂阿姨要幫我們800多位在校午餐的同學裝午飯,不可能都等到第四節課快下課的時候才裝,不然就會令更多的同學吃不上午飯,反而影響中午的休息。”
教師:“那你們有沒有辦法既滿足甲同學的需要,又不給飯堂的阿姨增加負擔呢?”
學生丙:“能不能在裝飯盒的飯籃里面放進泡沫塑料?!?/p>
教師:“你的腦筋動得真快,這的確是個好辦法,看,平時多看書,好處就是多?!?/p>
教師又回頭對乙同學說:“你看,丙同學提出的這個建議怎樣?既可以讓我
們的飯盒保溫,又不增加飯堂阿姨的工作量。你滿不滿意這樣的修改?”
甲同學點頭微笑。
善意的點撥、引導,比泛濫的表揚更能夠深入學生的心,學生到學校學習知識,他們更希望教師告訴他們,怎樣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怎樣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來聽一味的掌聲的。掌聲對學生的成長固然重要,但是過多的掌聲,就會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攔路虎”。
三、創新評價是學習的“劑”
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曾經說過:“幽默是教學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語文學習化難為易,幽默可以使課堂氣氛和諧融洽,幽默可以使師生心靈對接溝通。老師笑著看學生,學生就會笑著看老師?!?/p>
幽默、風趣、創新的評價語言是課堂交往的劑。同樣,運用幽默、風趣的評價語言也是調節師生情緒、打破課堂沉悶局面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富于幽默感的語言更容易使教師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控制,更容易緩和師生間的緊張氣氛,也更能使學生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處理矛盾,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教育、獲得知識。
曾經看過這樣兩個教學片斷:
【教育案例三】
于老師在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時,請一個學生朗讀。這個學生讀得有滋有味、聲情并茂:“……沒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
學生讀完,于老師掃視一遍教室,一本正經地說:“小建同學最投入,他在邊看邊聽的過程中,使勁咽了兩次口水?!?/p>
學生們先是一愣,很快回過味來,全都咯咯地笑了起來。
“課文中描寫的事物,肯定在他的腦海里變成了一幅幅鮮明生動的畫面。我斷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紅得幾乎發黑的楊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楊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楊梅果正搖搖擺擺地朝他走來,于是才不由自主地流出了‘哈拉子’……”
學生笑得更響了。待學生笑過,于老師鄭重其事地說:“如果讀文章能像小建這樣,在腦子里‘過電影’,把文字還原成畫面,那就不僅證明你讀進去了,而且證明你讀懂了。老實說,我剛才都差點淌口水了,只不過沒讓大家發現罷了?!?/p>
學生再一次笑了。
于老師生動的評價,如一縷陽光,灑入本來應該是嚴肅認真的課堂,使學生在歡樂的笑聲中體味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使無聲的文字成了生動有趣的畫面,如此課堂,不是充滿了幽默和生機嗎?
【教育案例四】
在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十二冊《難忘的啟蒙》一課中,教師在評講作文的時候,談到了沙健孫的作文。
作文中寫道:“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幾個同學在西街外的草場上玩,忽然聞得一陣桂花香,我們就一起到棠下村摘桂花去了。”
教師是這樣評價的:“嗅覺特長。”并且板著面孔對沙健孫說:“棠下離這兒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們也聞得見,難道鼻子有這么長嗎?”
同學們哄堂大笑。
而作者則在別人的笑聲中領悟到了自己作文的態度是不認真的,好的作文是應該有真情實感,而不是胡編亂造的。從而深受教育,終身受益。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的人文性,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能夠對學生產生示范的作用,有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試問誰會不喜歡妙趣橫生的老師,趣味盎然的課堂呢?而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的學生,又是多么幸運??!
捷克著名的教育教夸美紐斯說:“孩子們求學的欲望是由老師激發起來的,假如他們是溫和的,是循循善誘的,不用粗魯的辦法去使學生疏遠他們,而用仁慈的感情與言語去吸引他們;假如他們和善地對待他們的學生,他們就容易得到學生的好感,學生就寧愿進學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p>
論文摘要摘要:一套語文試題,要全面充分體現語文教學要求,考察教學效果,同時也考量命題教師、教研員的語文教學素養。因此,深入探究語文試題編制工作,是發揮考試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所必需的。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評價建議”中指出摘要:“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薄巴怀稣Z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p>
2006年河北省首次教學評估中指出摘要:加強命題探究,提高命題的含金量,以利于指導教學。
在教育評價體系中,考試是重要的評價手段,不僅能檢測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而且還發揮著指示教學發展方向的功能。然而,怎么考?考什么?眾說紛紜。過去我們提出口試和筆試相結合、平時和期末相結合、分項和綜合相結合。但是,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都不可回避利用書面考核。尤其是期末試卷更能引起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的關注。雖然說一張試卷不能代替一個人的終身發展,但是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這張試卷就是學生在某個階段學習的水準。可見,不可忽視期末這張試卷的份量和影響。
從全國各地看,語文試卷的編制呈現多元化,有的側重于傳統的模式,有的賦予現代特征的創新,還有的注重人文色彩。應該說,試卷不僅是形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內容的把握。因此,考什么必須經過深思熟慮。
從宏觀角度說,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是摘要:知識和能力、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理論上講語文試卷要圍繞這三個方面來編制。那么如何處理這三個方面的關系呢?各占多大的比重,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新問題。
我認為,書面考試主要在于“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考核。過程和方法兩個方面從屬于“知識和能力”,在“知識和能力”的考查中能夠有所體現。從微觀角度說,語文學習內容包括摘要:識字和寫字、閱讀、寫作(寫話、習作、作文)、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這樣,語文試卷編制的重點也就在“識字和寫字、句子練習、閱讀、口語交際、寫作”這五個方面了。
語文試卷的編制要緊緊把握課程標準目標要求,一定要符合學生年段的特征。
有關題型的編制,以學生常見的為主,適度變化。題目要求表述明確,不要過于創新而使學生迷惑。有關內容的編制,緊緊把握教材的特征,否則會導致學生不知所措。
總之,語文試卷的編制,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正確、合理、客觀的評估,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1.命題依據的原則。
質量檢測,以現行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依據,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側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突出評價的激勵性、診斷性、過程性和發展性。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依據課標,靠近新課程,以教材內容為主,重點測試語文基礎知識、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同時,測試內容的設置注重趣味性、生活化、情景化,體現開放性、靈活性和人文性,盡量讓所有學生都能體驗到自己語文學習的成就和進步,激勵所有學生在答題過程中盡顯自己的語文才能,發揮創造力,展示個性,讓學生以輕松的心態,考出真水平、好成績,對今后的學習布滿信心。
2.試題的設計思路。
(1)試題內容突出基礎性。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力求體現其基礎性,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態度。按照這樣的思想,在命題時著眼基本要求,避開難題、偏題。
(2)命題布滿情趣和差異性,體現人文關懷。
傳統語文試卷因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題型設計比較客觀、冷漠,顯得嚴厲呆板,毫無情趣可言,在測試中難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考場心態,在用詞上我們細細地加工了一番,像“請寫出來”“請回答新問題”“請選擇”“能談談您的想法嗎?”“您是怎樣看的?”這些親切客氣的提問,使學生感到自己會成功的,即使答不上來,教師也不會怪罪,也能從中感受到老師的關愛。
非凡是一年級的試題,我們在命題形式上動了一番腦筋(低年級明顯不如高年級好做),盡量用“連一連”,“照樣子寫出來”“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等富有游戲色彩的提問方式。目的是注重保護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激發小學生學習的愿望和喜好,幫助學生把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小學生在考試中體驗到愉悅和成功,增強自信心,形成“樂學、樂考”的情感體驗和態度體驗。
(3)努力創設試卷的寬松氛圍,營造一個自然和諧的考試情境。
一份試卷,就是一組新問題的情境。試卷情境的寬松程度對兒童的考試成績有著重要的影響功能。寬松的新問題情境對于兒童充分展示業已形成的課程三個維度的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命題時從情境的創設入手。
①卷首設計考前寄語,打消應試的顧慮,激起兒童應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小朋友,一學期過的真快,您們一定學會了很多的知識和本領,今天,做做這份試卷,您一定會發現自己真的學會了很多,這該是多么興奮的事??!趕緊行動吧,不過得把字寫端正喲!(相信您是最棒的!好孩子,任何困難都難不倒您。成功永遠屬于您?。?/p>
②卷尾設計提示語,引導學生學會檢查和反思,體驗考試成功。
為了進一步激起學生的考試喜好,發現自己的成功,體驗成功的樂趣,我們在卷尾又設計了小結提示語。如摘要:
祝賀你全部做完了!親愛的同學,不要帶著“遺憾”走出考場,請你再仔細檢查一遍。
小朋友,做了試卷,你一定發現自己進步了吧?不過要想取得更好的考試成績,還得仔細地檢查檢查喲!假如發現自己有困難的新問題,可得耐心地思索思索?。?/p>
(4)增加考題選擇的余地,激發兒童的自主精神。
兒童是活生生的個體,各有各的精神世界,新課程強調教學要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服務,考題設計也應具有多樣性和選擇性。在保證目標底線的基礎上,設計了一類可供選擇的試題。
設計多項同類不同水平的試題,供學生選擇,體現學生達標水平的差異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盡可能地感到考試成功的喜悅。
(5)試題應具備以下特征。
全摘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注重了新舊知識點的聯系、基礎知識的把握,又注重了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
精摘要:以點帶面,從一個考查點能透視出多重新問題,在份量和要求上均有一定彈性。
活摘要:突出素質教育思想,強化能力培養,使學生能活學活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
1相關概述
1.1小學語文
小學是教育的基礎性階段,該階段的學生大都年齡小、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教會小學生能夠掌握最基本的拼音、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寫話等。
1.2時代背景
提高小學語文教育課堂的有效性是時展的要求。在國外有效教學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上半葉的教學科學化運動,而發展至今學者普遍認為教育亦是科學,有方法可求,所以不少教育工作者都開始關注課堂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方式來研究教學問題。國內關于提高小學語文教育課堂的有效性這塊的研究也隨著時間的演變而愈漸活躍,例如崔允教授的研究成果《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而當研究成為教育界內的趨勢,新課程改革也大受其影響,要求讓學生學習能產生實質性的變化,強調實際性的作用,提倡一種自主、探索與合作的新型學習方式??茖W是第一生產力,而科學含量的提高則依賴教育,此外教育可以塑造人格,完善人的發展,所以課堂的有效性研究是極為必要的。
2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現狀分析
2.1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
筆者根據自身實踐經驗發現,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育中,傳統觀念還是占據主導地位,不少教師依然以自我為中心,強調自身的中心地位,這就與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相悖,他們采用的諸如填鴨式、灌輸式及題海戰術都不合時宜。
2.2有效性貫徹力度還不夠
課堂是教育的主要陣地,所以教師應該把握好在課堂的實踐,充分加以利用。關于課堂教育的有效性,個人認為貫徹力度還是遠遠不夠。眾所周知,我國的發展存在南北差異,經濟發達的地區,教育理念的更新速度快,硬件設施好,可以為課堂有效性提供較好的環境與保障。而落后地區則各方面都相較落后。小組學習的方式可以有效貫徹合作、探索,讓學生自主學習,尋求學習的快樂,經濟條件好的教育機構可以很好落實,而落后地區則只能維持較短時間,很快就又變回原樣。
3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策略
3.1轉變觀念,緊隨時代
針對上文中所提及的問題,個人認為應該轉變小學的觀念,從根本上改變,且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增添新的內涵,更好地做到與時俱進。對于傳統的師生關系的變化,雖然得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認識和擁護,但不可忽視的是傳統師生關系仍然存在,例如之前借助互聯網爆出來的新聞,就有關于學生學習任務重、老師體罰學生等。學習任務重,即表明目前仍有學生深受灌輸式、填鴨式的荼毒。體罰學生一方面是教師的自身素養問題,更多的還是反映了當前學生與老師之間并未真正民主。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應該更務實地塑造個人人格,教師應該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而不是體罰等手段。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就應該多加耐心,而不是填鴨與灌輸知識?;谛W生的年齡,個人認為學習次要,而樂趣才是最重要的,在課堂有效性的探索中,可以通過游戲等手段,一方面保障其身心健康發展,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學習知識;另一方面國外學者表示,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接受能力更強。所以轉變觀念并增添新的教育觀念是極為重要的,可以為課堂有效性的提高發揮實質作用??萍嫉陌l展,在帶來一系列教育需求的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也提供了不少物資方面的保障,例如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繁榮。首先計算機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的優點,又符合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此外課件的形式還能將課堂變得生動。例如傳統的紙質課文,是不具備聲音、圖像特質的,投影儀的使用就可以很好地做到這點。以寫話為例,傳統的課件只能為學生提供一張圖片或是一段對話,而新的課件則可以用視頻來加以反映,結合時代特征而賦予新的活力,讓小學生更有興趣自主學習。
3.2綜合管理,貫徹落實
小學是教育的初始階段,就從事該階段教育工作者的整體實力來看,相比較于更高階段的教師,其儲備能力還是有限,所以要對課堂有效性提高,純粹憑骨干和先鋒是遠遠不夠的,個人認為只有加強對教師的錄用管理,才能較好地從源頭進行革新。對此可以選擇科班出身的人員優先錄之,一方面接受專業教育的人,專業素養還是普遍過硬,且經過系統的學習,對新觀念的接收能力是得天獨厚的優勢;另一方面這樣可以更好地對課堂有效性加以貫徹。就上文中所提及的問題而言,落后地區存在部分小學老師專業素養不夠,所以他們沿用傳統方式。對教師的管理,還應該有一定的綜合考核,例如對教師的各方面成績進行評定,再確定要不要讓其再繼續擔任重要的職務,對上級部門的要求,也要做到在綜合考量下堅定落實。
4結語
總而言之,教育歷來是國之大計,做好教育工作,人民的文化水平和國家科技實力才有望得到質的飛躍,而現階段我國經濟正快速發展,對文化和科技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所以如何加強課堂有效性是有現實意義可言的。結合時代的發展,新型的教育方式應該要求以學生為主。構建自主、探索與合作的新型學習方式,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俞英 單位: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五都鎮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J].江西教育,2007,(Z1).
[2]劉廣富.基于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07,(4).
論文摘要摘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僅關系到教學的質量,而且關系到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培養。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新思維的學科,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功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下面談談自己的心得。本文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從幾個方面談了如何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的一些做法,那么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呢?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我認為創造力是個體在支持的環境下結合敏銳、流暢、變通、獨創、精進的特性,通過思維的過程,對于事物產生分歧性觀點,賦予事物獨特新奇的意義,其結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別人獲得滿足。支持環境,是指能接納及容忍不同意見的環境。
目前,語文教學中強調“以讀為本”,但在實際教學中一部分教師一味強調讀,甚至讓一些無目的的閱讀占去了大量的時間,讀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索的讀,恰恰忽視創造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創造力呢?在教學中應注重以下幾點摘要:
一、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動機
以往的教學一般從學科知識開始,認為知識之間有一定的邏輯順序,這樣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平穩地由已知向未知、由舊知向新知過渡。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這僅僅是教師單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設計的教學開端,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語文課以學生感喜好的語言新問題入手,通過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索喜好。值得注重的是,語文課的新問題和杜威的喜好觀不同,不是以學生一時一事的個人喜好為基礎的,而是以語文知識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現形式"新問題"作為活動的開始,因而不僅學生具有濃厚的探索喜好,而且使之和系統語文知識的把握相聯系,從而使由喜好而來的學習動機變成為穩定的、持久的探索動機。
二、擴展延伸,培養思維的敏銳
思維的敏銳力,指敏于覺察事物,具有發現缺漏、需求,不平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對新問題的敏感度。教材是為學生學習提供的例子,教學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這樣才能發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在教學《鳥的天堂》時,學習了7、8自然段后,我問同學們有什么不懂的新問題時,有同學問“那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抖”中的“有一個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在顫抖”按以往的要求只讓學生理解“榕樹的生命力強”,我在教學時,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結合自己生活實際,平時的積累,說說你的理解。結果,學生的回答真是出色極了摘要:有的說是風吹,有的說是鳥動,有的說是太陽的照射,有的說是樹葉綠得可愛,讓作者看花了眼,產生了錯覺,有的說是因為榕樹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幾點,不難看出學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縛,找到了新的生長點。這說明學生思維的敏銳力大大提高了。
三、善教善放,引導學生創新
當學生對某種感喜好的新問題產生疑問時,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這時教師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將自己了解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令學生佩服,同時讓他們得到暫時的滿足。但這樣只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依靠思想。若教師為了讓學生“創新”,不管不問,聽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輕易使學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亂想”,達不到真正的創新,同時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喜好。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善于教導學生,同時也必須學會如何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學習,放飛他們自己的想象。我們應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然后在把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時做適當的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靈活,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質疑的飛躍,以求創新精神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把握足夠的知識,以促進學生能夠著手發現、認清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次發現。我們必須改變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獨立思索,學會合作學習,在他們碰到困難時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夠漸漸養成敢于除舊、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種思維方式探索所學知識的習慣。
事實證實,從教導學生創新,到放手讓學生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種重要方式。
四、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創造能力
我在教學畫面感強的課文時,就讓學生讀讀畫畫;碰上詩歌,就讓他們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話和情節曲折的故事,就讓學生讀讀演演。學生在畫、唱、演中,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思想、情感的心得,而且發展了自身的語言,激發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我原來喜歡采用問答式教學方法,但是使用過分了也不好。每個詞語怎么解釋,每個句子怎樣理解,每個段落怎么朗讀,全都由教師提問學生作答。這樣的教學只會使學生的思維僵化。現在我覺得語文教學應當重視探究、發現的環節。一方面我重視讀書思索的環節,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使他們人人都能從頭到尾讀上幾遍書,有時間從容地想一想自己讀懂了哪些,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很重視合作學習。利用小組學習和師生交流的機會,互相啟發,在討論中加深理解,從別人的思路中得到啟示。
五、把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增加學生創造性學習和實踐的機會
我經常鼓勵學生觀察四周的事物,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有的同學把甘蔗渣亂丟,我引導他們寫倡議書。我還讓學生圍繞“保護益鳥”、“保護環境”等主題,搜集資料寫成文章。我讓學生調查長江大橋的修通對我們有哪些好處,并寫成簡單的調查報告。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把課內所學用于生活之中,既能提高語文能力,又能增長才干。
六、及時評價,鼓勵學生創新
學生需要體驗成就感,滿足他們的表現欲。他們總希望自己的知識技能得到表現,得到認可。為了及時鼓勵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活動做出評價,相互鑒賞活動成果,或者老師對學生的活動成果從個性發展、心理品質等方面做出評價。在這過程中,教師要非凡重視對學生富有創新的作品給予熱情的肯定、評價;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要加以保護;對學生點點滴滴的創新都要給予重視。教師肯定的評價,對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創新信心,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贊揚聲中使學生不僅得到極大的喜悅和滿足,還能無形地鼓勵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下一次的創新活動中。如此良性循環,學生的創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總而言之,創新精神的培養,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觀念,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參和實踐,注重創新精神的教育,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跨世紀人才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在語文教學中,要以課文為切入點,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生動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此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有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意識,并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學生的創新意識一定會激活,創新能力一定會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摘要:
一、課程改革是各國教育改革的大趨向
針對新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提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并認為這是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這四個“學會”的基礎是“學會學習”,它是上述四個“學會”的前提條件。
綜合國際、國內的一些探究成果,要做到“學會學習”,應當具有以下學習能力。
1.把握熟悉世界的工具,學會學習的方法;
2.有效地溝通和表達;
3.泛讀和理解的技能;
4.探究推理、解決疑難的能力;
5.獲得、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6.創新的意念;
7.開展探究的能力;
8.終身學習。
上述學習能力的核心是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這也是今后的基礎教育應著力培養的學生的基本素質。
和上述追求相悖,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基礎教育質量不盡如人意,突出表現之一是實際學力低下。為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可以說各國都在進行不懈的努力,其中重點之一就是進行課程改革。美國80年代初提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標是以充分協調而富有學術內容的課程來取代膚淺的“自助餐式的課程”。此項工作從小學低年級開始,要求小學畢業生應具有讀寫能力。近年,美國總統克林頓甚至提出8歲兒童應能讀會寫。1988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1988教育改革法》,以法令條文形式規定,從1989年起全國所有公立中小學實行統一課程。近半個世紀以來在歐洲惟一未使用全國統一課程的英國明令統一課程,這足以說明此舉意義重大,勢在必行。法國從60年代末到80年代,課程改革經歷了打破傳統的分科教學、實行合科教學到恢復分科教學的過程。實行合科教學試圖通過綜合性質的啟蒙教育,提高教學效果。結果是削弱了某些學科的教學,導致學生文化知識水平的下降。1985年4月法國國民教育部頒布新的教學計劃,認為小學生最基本的知識、能力應包括七個方面,據此開設七門課程。聯邦德國80年代課程改革的一個特征,是在教學計劃中布置了大量跨學科課程,如家庭教育、健康教育、平安教育、交通教育、環保教育、法律教育、歐洲新問題等。開設這些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為適應未來的挑戰做好預備。原蘇聯1985年頒布十一年制中小學新的標準教學計劃,80年代末頒布了各門學科新的教學大綱。而后根據新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編寫出一套在教學內容上有較大改革的教科書,特征之一是既適合于學校教學使用,又可作為學生自學用書。教科書內容構成包括摘要:1.必修的基本內容(占70%-80%);2.反映民族和地區特征的內容;3.反映學校特色的內容;4.教師根據需要增加的內容;5.學生自由選擇的內容。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1月了新的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在小學日本語改革目標中,強調培養作為社會人的基本道德;注重培養學習能力和獨立思索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個性。在具體目標中,強調轉變觀念,精選內容,改變學習方式,加強學生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改善評價學習的方法等。從上述情況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比較自由化的美、英等國,加強了對課程的統一管理;一些國家在課程改革上邁出較大的步子,如法國實行合科教學,聯邦德國開設跨學科課程;有的國家在課程內容上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改革,如原蘇聯在教科書的內容結構以及功能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日本旨在創建更寬松、更有個性的語文課程。上述改革的辦法、經驗,對我國中小學課程乃至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的改革有啟發、借鑒功能。
二、對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改革的思索
近現代西方課程理論的不同學派對課程設計有不同主張,主要有學科或知識中心論、兒童中心論和社會中心論。美國現代課程論專家泰勒認為,任何課程都要受到有組織的學科內容、學生和社會需求這三個方面因素的制約??梢姡鲜霾煌瑢W派的主張,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都有不科學的一面摘要:只強調制約課程的某一方面因素,而忽視其他因素。理想的課程設計,應當是既有利于知識的學習和把握,又順應社會的需要,非凡是能夠促進兒童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
國內有的探究人員初步勾勒了21世紀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概括為以下四個特征。1.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從知識論轉向主體教育論。以主體教育理論為基礎,將課程目標定位于未來社會人才的素質結構,追求人和社會的協調發展。2.課程設計和編制的結構化。包括學科教學內容的結構,要有助于學生在探索中自覺獲得知識,還包括構建合理的由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等組成的學校課程結構。3.課程形式的多樣化。通過靈活多樣的課程形式,形成立體、開放的課程體系。4.課程內容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做到二者互補,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在國內外探究的基礎上,對小學語文課程和教材改革,作如下思索。
(一)有關改革的指導思想
以現代課程理論、教學理論為指導,瞄準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把學生的發展置于課程、教材改革的中心地位,逐步建立校內外結合、有計劃的教育教學活動和學生自主學習實踐相結合的小學語文課程體系,使課程、教材真正成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素質提高和個性發展的憑借。
(二)有關小學語文課程改革
逐步實現課程結構的開放性和多元化。今后的小學語文課程,應當由語文課堂教學、語文活動課和語文環境教育和實踐三部分組成。據有關資料介紹,80年代亞太地區的15個國家中,就有5個國家在小學階段開設選修課,我國小學的課程改革也將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小學語文學科作為第一步,可以增加語文活動課的選擇性,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諸如喜好小組、文學社團、講座、競賽等)中自行選擇,在喜好盎然的活動中陶冶情操,發展特長。學校、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學校、社區乃至社會的母語環境,建設校園文化,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如給希望小學的小伙伴寫信,走向社會消滅錯別字,使學生在廣闊的背景下學語文、用語文。在課程改革中,還應努力探索跨學科的,課內外、校內外結合的課程形式。聞名特級教師李吉林開發的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她的做法是,以德育為主導,以語文學科為龍頭,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環節,就某個主題,如“我愛祖國媽媽”,從各科教學到教育,從課上到課下,從校內到校外(家庭、社區),利用內容的“相似塊”,展開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形成合力,使原本有限的課堂教學活動,從深度、廣度上得到拓展,大大增強了教育、教學效果,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團結協作、勇于負責等優良品德。此外,除了在語文課上給學生盡可能多的讀書、思索、練習、作業的時間以外,建議專設自由閱讀課(每周低年級1課時,中年級2課時,高年級3課時),讓學生在閱覽室、圖書館讀自己愛讀的書,記下好詞佳句、心得心得。堅持數年,學生的讀寫能力定會大大提高,長期養成的認真學習的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定會使學生終生受益。
總之,在課程方面要打破語文只注重課堂教學的一統天下,優化教學結構,加強課外活動,開發環境課程,做到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并舉,課內外、校內外結合,使學生在開放、多元化的語文課程中,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三)有關小學語文教材改革
在品種上,適應課程的多元化,實現教材的系列化。今后語文教材不僅要有供課堂教學使用的教科書,還要有提供給教師的活動課教材以及有關開展大語文教育的有切實指導功能的意見、建議。
在內容上,一方面要增加文學作品。因為文學作品有強大的感染力。一部文學作品甚至可以決定或改變人的一生。在人們開始意識到“情商”之重要的今天,多閱讀文學作品無疑是提高兒童少年“情商”的一個良方。還因為通過文學作品不僅可以學做人,學語言,而且可以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科技說明文。21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能閱讀科技說明文,應當是下個世紀的公民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
在體系上,構建以培養能力為核心,以語文練習為主線,由目標系統、練習系統、檢測系統組成的語文教材的練習體系。
支撐這個體系的靈魂是教學思想的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忽視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把課本看作知識的發源體,把教師看作是知識的傳導體,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接受體?,F代教學觀念強調確立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學生不只是知識的消費者,而且是知識的發現者。教師由只注重學習的結果轉向更重視學習的過程,并在指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這一教材體系的三大支柱是目標系統、練習系統和檢測系統。
目標系統包括全套教材、每冊教材、每單元教材乃至每篇教材的教學目標。目標明確、適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把教學目標標準化、系統化、網絡化,是教材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每單元的教學目標,可以“導讀”的形式出現。每課的教學目標,可以體現在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思索練習”之中。
練習系統是教材的主干。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需要,語文教學要非凡重視從小培養能夠出口成章的說話能力,能夠一目十行的快速閱讀能力,能夠寫記敘文和常用應用文的作文能力以及能夠主動獲取、處理、加工、應用信息的能力。還應把識字寫字、聽說讀寫、觀察思維以及學習態度、方法、習慣等要求分別列出,各自形成練習序列,再根據低、中、高年級教學的階段性,把上述練習重點分層有序地編排在各冊教材中,形成縱橫交錯的練習網絡。為了體現對學生學習的指導,還可以通過對重點詞、句、段等的畫、批、注,起到輔導、示范功能。教材還應采取辦法,如編成開放的、可增刪調整的,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鼓勵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改編重組,以調動教和學的積極性。此外,教材要在落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彈性,比如,識字分“四會”“兩會”,課文分必讀、選讀,練習有必做、選做,做到因材施教,下要保底,上不封頂。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素質教育
一、從“素質教育”的視角,看小學語文教學
1.對“素質教育”的初步認識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焙喲灾亲⒅厥芙逃呋舅刭|發展的教育。
2.“素質教育”和小學語文教學
“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逼涓緦傩允恰芭囵B人”。“素質教育”就是面向21世紀對基礎教育的需求,針對中小學中一度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確了基礎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
學校課程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手段,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毋庸置疑,作為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基礎學科——小學語文,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應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任務。這種認識,基于“語文學科的功能和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多維的,既包含發展語言這一基本功能和任務,又包含再現知識、認識世界、形成學習方法的功能和任務,也還包含著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務”。不難看出,組成語文學科功能的各要素,與人的素質結構各層次要素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人”通過個性認識和社會實踐活動,形成比較穩定素養的過程中,語文的學習必然會施以重大的影響。此外,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是素質的特點之一。素質是社會文化通過個體有意識地反復交錯進行的“內化”和“外化”,逐漸積淀而成的身心發展的品質,而這種“內化”與“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語言。況且,小學階段是整個學齡期語言和思維發展的最佳期。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應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具有其它學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桎梏,區域性的教育體制正在完善之中;學校干部、教師隊伍的建設,不能適應教育飛速發展;教學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圍地轉化為教學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學校,乃至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素質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區域性教育體制的完善,有利于學校干部、教師隊伍的建設。這些都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同時,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們應該抓住契機,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以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二、實施“素質教育”,深化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1.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和其它的概念一樣,“素質教育”也具有“內涵”與“外延”這兩個邏輯特征。內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屬性,外延則是具有這個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對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與“內涵”的辯證統一,才可能取得實質性的認識。
在這種認識下,才能不偏離“培養人”的基點,使聽說讀寫訓練作用于學生基本素質的發展。比如:識字教學,就會既完成一定的識字量,又注重識字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習慣的養成。就不會忽視“四會”(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學會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學生能記得“這個生字是××課生字表中的第幾個”,但作文時卻寫錯這個字的現象。閱讀教學,就會既注意字、詞、句、段的基本功訓練,又注意篇的整體內化吸收;既注意語言完整性、準確性、形象性、條理性等方面的培養,又注意曉以規律、滲透學法。就不會忽視聽話、說話、朗讀、復述、背誦方面的教學。作文教學,就會把作文過程視為一種有規律的認識過程,體現出觀察是前提,表達是結果,思維是核心。就不會再讓學生背記范文,考試時按照題目“一文多變”了。
2.“內化”與“外化”
內化和外化是馬克思提出的哲學思想,在心理學方面的運用?!八^內化指的是一種過渡,由于這種過渡的結果,對外部物質性對象的外部形式的過程轉變為在智慧方面、意識方面進行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經受了特殊的轉化——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夠超出外部活動可能性的界限而進一步發展?!彼刭|就是在不斷的“內化”和“外化”的過程中,積淀而成的身心發展的品質。它顯然蘊藏在體內,一旦需要,可以按主體的意志轉化為行動。語文教學的“素質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潛能走向現實。這一開發的過程,即被視為素質的發展。
由于兒童年齡特征的局限,教師在聽說讀寫的示范作用至關重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內化吸收及外化表達。鑒于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一是要重視漢語拼音幫助閱讀的作用,二是前三年(六年制小學)完成大部分識字任務——1850字,目的在于促進閱讀和作文的訓練。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書面考試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負擔,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這樣,不但不利于內化吸收及外化表達,而且從客觀上起到扼制個性發展的負作用。
最近,接觸了一些有關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資料,概括起來有如下若干方面:一是評價制度的改革,使評價標準適應素質教育,考試內容體現全面,評價程序趨于民主化;二是教學方法注重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三是教學內容為訓練服務,加大閱讀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學能力的培養。這些做法的核心,是優化內化與外化的進程,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