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7 09:47:14
序論:在您撰寫幼兒園中班語言活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培養幼兒的語言時,要把握每個幼兒的實際,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訓練,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語言主題活動,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幼兒園中班語言主題活動1活動目標:
1.理解快樂的含義,知道大家在一起會得到快樂,共同勞動會得到快樂,為別人解決困難也會得到快樂。
2.能積極參與活動,會用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幼兒畫冊。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一起唱《快樂拍手歌》,感受快樂!
師:我們小朋友這么快樂,還應該把快樂的心情傳遞給朋友們,森林的小動物們卻一點兒也不快樂,我們來聽聽怎么了。
二、分段講述故事,理解快樂的含義。
教師講述故事第一段并提問。(播放PPT)
提問:
1.老鼠、烏龜、狐貍為什么不快樂?
2.怎么樣幫助它們快樂起來?
老師講述第二段故事并提問。(播放PPT)。
提問:
1.小動物想到了什么辦法?
2.圖上有哪些小動物?它們在做什么事情?
出示操作材料,提出要求:每個房間住一種小動物,你們幫小動物們找到它最喜歡,最適合的房間。
提問:為什么這樣分?哪一組分的最合理?
繼續講述故事,引導幼兒幫助鴨媽媽解決困難。
提問:鴨媽媽的房子被洪水沖走了,怎么辦呢?
三、完整講述故事,引導幼兒給公寓起名字。
師:我們一起來幫小動物給這個新房子取個好聽的名字吧?
小結:小動物們用自己的特長,靠自己的勞動一起蓋了新房子,還幫助了鴨媽媽,大家一起住在造好的房子里。小動物們很快樂!小朋友幫助了小動物們也很快樂,讓我們一起唱著快樂的歌回教室吧!
幼兒園中班語言主題活動2活動目標:
1、通過講講說說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并學習詩歌,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2、引導幼兒仿編詩歌,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1、畫有藍天、樹林、草地、河水、花兒、大幅背景圖。
2、制作好的白云、小鳥、小羊、小魚、蝴蝶、貼絨學具。
活動過程:
(一)經驗回憶,引起興趣
1、引起興趣: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對不對?它漂亮在哪里?
2、提問回憶:春天是座美麗的大花園,我們小朋友都很喜歡它。
楊老師還知道我們小朋友更加喜歡有個漂亮快樂的家,是不是?說說,你喜歡什么樣子的家呢?
(二)看看說說,初步感知
1、出示背景圖,嘗試討論:圖上有哪些景物?想想它們都會是誰的家?
2、看看說說,感知理解
(1)這些白云、小鳥、小羊、小魚、蝴蝶它們找到自己的家了嗎?
(2)它們的家又在哪里?它們的家漂亮嗎?美在哪里?
3、欣賞兒歌,理解內容
(1)兒歌中都講了有哪些家?分別是誰的家?
(2)你最喜歡哪個家?為什么?
(三)理解創作,分享快樂
1、再次欣賞,詩歌里說:"藍藍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樹林是小鳥的家",藍藍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還可以是誰的家?密密的樹林又可以是誰的家?
2、幼兒自由討論,教師指導。
3、幼兒自由發言,教師提升組合。
4、教師小結:我們小朋友可真能干,自己也能編出了好聽的兒歌,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找編編,還有什么也是誰的家,明天拿來告訴大家,好嗎?
各環境滲透:
在教室環境布置中,幼兒在區角活動中(美術區)制作的一些關于春天的景象添加到墻面上,增加了幼兒之間交流。
區角活動中(語言區)的,讓小朋友自制春天各種景色變化的圖書,讓小朋友邊看邊交流。
附詩歌:《家》
藍藍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樹林是小鳥的家,
綠綠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魚的家,
紅紅的花兒是蝴蝶的家,我們的家多美啊!
仿編:
藍藍的天空是小鳥的家,密密的樹林是蘑菇的家,
綠綠的草地是小兔的家,清清的河水是水草的家,
紅紅的花兒是密蜂的家,我們的家多美啊!
幼兒園中班語言主題活動3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理解兒歌內容,體驗兒歌情景,學會快樂學習。
2、通過操作游戲,認讀漢字,學說簡單的句子流暢表達。
3、引導幼兒在兒歌中學習,感悟生活。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字卡:東邊、西邊,操作圖片、兒歌錄音帶
活動過程:
1、導入:小朋友都喜歡聽故事么?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非常好聽的故事,小朋友們想不想聽?
2、進行情景表演,講述故事。
設置問題情景,兩只羊誰也不肯讓怎么辦?故事的最后結局是什么樣了?使幼兒在故事情境的渲染下認真欣賞兒歌,能夠初步理解兒歌內容:(東邊來了一只羊,西邊來了一只羊,一起走到小橋上。你也不肯讓,我也不肯讓,“撲通”“撲通”掉進河中央。)在幼兒欣賞兒歌的同時教師及時出示字卡“東邊”、“西邊”。
3、聽錄音,在錄音進行中,具體認讀,進行集體識字教學,幫助幼兒理解、記憶。
4、與字寶寶做游戲,在游戲中加深印象,幫幼兒鞏固,復習。
射擊比賽:老師發出口令,小朋友準備好,找準字寶寶進行打靶射擊訓練。
看誰指得快:請兩位小朋友到黑板前站好,老師發出指令說:“__字寶寶”,兩位小朋友爭著指,指的快者為勝。
5、送字寶寶回家,加深印象,再次認讀,鞏固記憶。
老師指著黑板上的字,對小朋友說:“__字寶寶要回家了,請小朋友一齊和__字寶寶說再見”,教師手指一個字,幼兒說一聲“再見”,教師便拿走一張字卡。
活動結束:教育孩子應該互相謙讓,友好相處,在活動中能夠與小朋友和睦友好的共處。
幼兒園中班語言主題活動4活動目標:
1、學習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2、豐富幼兒知識,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創編。
3、理解兒歌內容,豐富相關詞匯。
4、大膽地參與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發展求異思維。
活動準備:
主題樹《腳印》,小雞(小鴨,小狗,小孩)腳印圖片等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引出兒歌
重點提問:你們知道動物的腳長什么樣嗎?誰愿意來和我們說一說?
小結:動物們的腳長長短短,和我們的腳不一樣,也不一定是五個腳趾。
重點提問:那你們知道動物的腳印是什么樣子的嗎?
小結:動物的腳印各式各樣,有大有小,每一個都是不一樣的。
2、學習兒歌,播放課件。
重點提問:兒歌里提到了哪些動物的腳印?它們的腳印一樣嗎?
小結:兒歌里提到了小雞,小鴨,小狗和小孩的腳印。
3、完整學習兒歌
重點提問:小雞的腳,跑來又跑去,像什么?
小狗的腳,跑來又跑去,像什么?
小鴨的腳,跑來又跑去,像什么?
小孩的腳,跑來又跑去,像什么?
小結:小雞的腳像竹葉;
小狗的腳像梅花;
小鴨的腳像小扇;
小孩的腳像小樹。
4、仿編兒歌
師:還有哪些小動物的腳印?跑來跑去像什么?
(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大膽創編)
例如:青蛙,毛毛蟲等等。
5、表演:腳印
規根據自己的創編內容進行表演。
附;兒歌《腳印》
小雞的腳,尖尖的,跑來又跑去,竹葉撒滿地。
小狗的腳,圓圓的,跑來又跑去,梅花落滿地。
小鴨的腳,扁扁的,跑來又跑去,小扇鋪滿地。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以一個生動的小故事滲透了自然界中小動物們的腳印各不相同的常識,并旨在借此篇課文讓孩子對動物各種不同的腳印產生興趣。這堂課上,我對于“不同的腳印”這個常識的滲透還不夠,只是一味地在教學環節中安排了對于一年級小朋友來說枯燥無味的各項說話訓練。而且,雖然看似訓練點很多,卻因為沒有完全考慮到我班的特殊情況,所以導致訓練目標也沒有完全達成。如果能夠在更深層次地鉆研教材后,根據孩子的真實情況創設情境進行教學,也許教學效果會更好。
幼兒園中班語言主題活動51,了解種子傳播的方法。
2,學習詩歌,嘗試仿照詩歌的句式續編詩歌,體驗創作的樂趣。
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植物媽媽有辦法》,提問:植物媽媽是怎么傳播種子的?
2,請幼兒聽詩歌《植物媽媽有辦法》。提問:
(1)詩歌里講了哪幾種植物?它們各有什么樣的特點?
(2)媽媽是用什么辦法傳播種子的??
3,引導幼兒按詩歌的結構續編是詩歌,
提問:椰子(蓮子,石榴,葡萄)媽媽有什么辦法傳播種子?能模仿著把它們編成詩歌嗎?
詩歌:植物媽媽有辦法
蒲公英媽媽有辦法,孩子個個像傘兵。
微風帶它去旅行,落地發芽又生根。
蒼耳媽媽有辦法,寶寶身上長滿刺。
動物帶它到處走,掉到土里把根生。
豆莢媽媽有辦法,太陽一曬咧嘴笑。
“啪”,孩子離開媽,落土長大又開花。
植物媽媽有辦法,種籽成熟遍地撒。
方法巧妙多變化,它們的孩子遍天下。
續編參考
椰樹媽媽有辦法,葉子落水會游泳。
大海里面四處漂,來到岸邊把戶落。
石榴媽媽有辦法,寶寶長得美又甜。
幼兒教師要加強和家長的溝通交流,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提高,為幼兒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語言主題活動,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幼兒園中班語言主題活動1【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理解詞匯:“聚精會神”、“頭破血流”,并初步懂得寓意,做事情前要想一想,不能看到什么就學什么。
2、通過提問和有序觀察圖片,理解圖片中情節的發展變化。
3、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要盲目跟別人學的道理。
【活動準備】
1、自制《小貓刮胡子》圖片一套或根據寓言內容制作電腦動畫。
2、小貓(有胡須)手偶一個。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談話引出活動內容。
1、教師出示小貓手偶:我是一只小花貓,我的胡須長又長。
2、師:小朋友,你們知道小花貓的胡須有什么用嗎?
3、幼兒自由討論后,教師巧妙地引出寓言故事。
師:可是有一只小花貓把自己的胡子刮掉了,我們來看看會發生什么事情。
(二)教師出示教學圖片,有表情地講述寓言。
1、教師出示圖片,生動地講述寓言《小貓刮胡子》。
2、師:小貓刮胡子后發生了什么事情呢?
(三)教師引導幼兒有序地觀察圖片,分段講述故事。
1、理解第一幅圖片的內容:主人正在做什么?(理解詞匯:“聚精會神”)小花貓在看什么?
2、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有序地觀察圖片,理解寓言情節。
3、師:小花貓刮胡子后,追捕老鼠時發生了什么事情?為什么會碰得頭破血流?(理解詞匯:“頭破血流”)
(四)教師和幼兒再次看圖片,完整欣賞寓言,啟發幼兒理解寓言。
1、教師指圖與幼兒共同講述寓言。
2、師:小花貓能刮胡子嗎?
3、教師小結:原來,胡子是貓用來探路的工具,它就像一把尺子,在鉆洞時得用它來測量洞的大小。
如果沒有了這把尺子,貓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鉆過去。
(五)引導幼兒進行拓展談話,啟發幼兒懂得做事前要想一想,不能看到什么就學什么。
師:小花貓的主人刮胡子對不對?
師:為什么主人應該刮,小花貓卻不能刮呢?(每個人是不一樣的,不能看到什么就學什么)
師:如果以后你也遇到了一只刮胡子的小花貓,你會和它說什么?
幼兒園中班語言主題活動2【活動設計背景】
初春到來,萬物蘇醒,各種小動物開始出來活動。為了讓幼兒更深的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引用了小朋友們比較常見的小動物蝸牛,生成了本次教學活動主題《小蝸?!?。
【活動目標】
1 認識蝸牛了解蝸牛的一些習性特點。
2 引導幼兒在畫 ,看說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橡皮泥制作蝸牛,提高動腦動手能力,進一步激發關注的情趣。
3 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自我,感受做做玩玩的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輔導提高幼兒動腦動手能力,進一步激發關注的情趣。
難點:引導幼兒大膽地表現自我,感覺做做玩玩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實物小蝸牛若干。
2 制作好的一只橡皮泥小蝸牛。
3 材料:彩色橡皮泥.牙簽.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 導入
聽音樂《蝸牛與黃鸝鳥》安定幼兒情緒,并引起幼兒對小蝸牛的好奇心,從而我出示實物小蝸牛。
二 欣賞蝸牛
1 讓幼兒集體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征,引導幼兒說出蝸牛身體小,身背著殼像小房子,而且殼是一圈圈的。
2 請個別幼兒用手摸摸蝸牛頭上的兩根觸角,然后觀察到受到刺激的觸角會順速往殼里縮進去,這時大家會覺得非常有趣。
三 認識蝸牛
1 這時候我會告訴幼兒這是蝸牛的觸角,蝸牛的眼睛就是長在觸角的頂端。
2舉例說明:螞蟻也有觸角,當兩只螞蟻的觸角碰到一起就是它們在對話,再用蝸牛與田螺.烏龜進行對比,找出相同點。它們的身體都會縮進殼里,而且殼都是有點硬的,因為它們都是軟體動物,所以身上都有殼,這樣它們就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
3 隨機教育:就像小朋友們要穿衣服,鞋子一樣,才不會弄臟身體還能保護自己。
四 了解蝸牛
1 帶領幼兒觀察蝸牛,了解蝸牛生活習性,仔細觀察蝸牛爬行,出示菜蟲與蝸牛進行比賽,突出蝸牛行動緩慢,是靠身體蠕動來爬行的。
2小蝸牛的食物是什么呢?經過搜索資料,我會出示部分實物并告訴幼兒蝸牛吃的東西可多了,有各種菜葉.蛋殼.菌類{如木耳.蘑菇等}還有一些枯了的樹枝.紅薯這些都是蝸牛的食物。蝸牛只喜歡呆在濕潤的地方,蝸牛睡覺的時候是縮在殼里的,它不但要冬眠還要夏眠,就像小朋友們一樣,不但要睡午覺,到了晚上也要睡覺,這樣才能身體棒棒,快長快高。
五 小結
通過學習了解小蝸牛身上背著殼都有自我保護能力,那么小朋友呢?應該怎么做?引導幼兒自我保護意識并要愛護小蝸牛,不傷害小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六 延伸活動
做一做,彩色橡皮泥小蝸牛
1 引導幼兒多制作大小顏色不同的蝸牛,并添上花.草,豐富幼兒的想象空間。
2 幼兒動手制作。
3 展示幼兒作品欣賞,鼓勵大膽創作的幼兒,并給予表揚。
【教學反思】
1 課前導入得太直接,不夠貼近生活化。
2 教學教具過少,沒有掛圖。
3 師生互動過少,課上應該穿插多種游戲進行.
幼兒園中班語言主題活動3活動目標:
1、感受好朋友之間相互交往帶來的快樂。
2、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出各種讓小鳥與小老鼠交流的辦法,并對打電話的內容展開想象。
3、安靜地傾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能在集體面前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背景圖、喇叭花、各種小動物的圖片、小鳥、小老鼠的胸飾、積木若干。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內容,感受打電話帶來的快樂。
活動難點:樂于用打電話的方式與他人交流。
活動過程:
一、引題:
出示背景圖,提問:這是一棵怎么樣的樹?(幼兒用一些好聽的詞語來講述)
二、分段講述故事:
(一)講述故事第一部分:想出多種讓小鳥與小老鼠交流的辦法。
提問:你有什么好辦法讓小鳥和小老鼠一起玩?(根據幼兒的回答,引導他們可以請哪些小動物、哪些東西來幫忙,學習一些好的用詞。)
(二)欣賞故事第二部分:理解故事內容。
1、提問:小老鼠想了一個什么辦法?
2、學習小老鼠和小鳥的對話。
三、創設情景:對打電話的內容進行大膽想象。
(一)小鳥受傷:
1、啟發:小老鼠和小鳥打電話時的語氣是怎么樣的?表情是怎么樣的?它們會說些什么?
2、幼兒兩兩結伴打電話:模仿小鳥和小老鼠打電話的語氣、表情。
(二)小老鼠過生日:
1、如果你是小鳥,你會打電話通知誰?說些什么?
2、幼兒大膽表現不同的角色。
四、完整欣賞故事,教師將幼兒的一些想法編入到故事的后半部分。
附:喇叭花電話
一棵很高很高的樹上,住著一只小鳥,樹下住著一只小老鼠。
小鳥想找小老鼠玩,可是,他羽毛還沒長好,不會飛。小老鼠也想找小鳥玩,可是,他不會爬樹上不去。
小老鼠在樹下種了一棵喇叭花。
喇叭花爬呀爬,爬到小鳥家。喇叭花長呀長,開出了一朵朵又圓又大的喇叭花。
小老鼠看著這一朵朵又圓又大的喇叭花,心里想:這又圓又大的喇叭花多象電話機呀!這彎彎曲曲的莖不就是電話線嗎!有了電話機,我就可以給小鳥打電話了。
于是小老鼠對著喇叭花喊:“喂,你好,我是小老鼠?!毙▲B在樹上回答說:“你好,小老鼠,我是小鳥?!毙±鲜笳f:“媽媽不在家,我好孤單,你能為我唱歌嗎?”于是小鳥就為小老鼠唱起了歌。
一棵喇叭花,連著兩個家,小鳥和小老鼠,天天說著悄悄話。
根據幼兒回答續編故事。
幼兒園中班語言主題活動4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能大膽地講述故事。
2、能圍繞故事主題大膽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感受小蝸牛善良、愛朋友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1、小蝸牛寫給小朋友的一封信:親愛的老師和小朋友:當你覺得孤單或不開心的時候,請記住你的朋友小蝸牛正對著你微笑。
2、信封一個,收信人為快樂中班小朋友,寄信人為一只微笑著的小蝸牛。
3、故事圖片,內容分別為:小鳥唱歌、大象干活、小兔送信、小蝸牛著急;
螞蟻搬東西、小蝸牛微笑;小蝸牛把信交給小兔;朋友們高興地看信。
4、小鳥、大象、小兔、小蝸牛頭飾各一個。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封信。
小朋友想不想知道這封信是誰寫的?信里說了些什么呢?(師讀信)
2、這封信是誰寫的?小蝸牛為什么寫這封信呢?(幼兒發散)到底是為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聽一個故事。
二、師完整講述故事,幼兒傾聽。
1、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
提問:故事好聽嗎?這個故事叫什么名字?小蝸牛把微笑送給了誰?
2、森林里的小動物收到小蝸牛的信,心里感到怎樣?(幼兒自由回答)
師小結:對呀,微笑是一樣好東西、它能給孤單的人帶去快樂、讓難過的人高興起來。
三、邊提問邊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理解故事內容,學說對話。
1、出示圖(一):提問:故事里都有誰?小鳥怎么說的?大象、小兔子是怎么說的?小蝸牛的心里為什么著急?小蝸牛想好為朋友做的事了嗎?是怎么想出來的?
2、出示圖(二):提問:小蝸牛對小螞蟻干什么了?小螞蟻是怎樣夸獎小蝸牛的?如果你是小螞蟻,你會怎樣夸獎它?
小蝸牛為朋友做的事是什么?小蝸牛的微笑送出去了嗎?是怎么送的?
3、出示圖(三):幼兒嘗試講述。
提問:朋友們都說小蝸牛了不起。什么叫了不起?(師簡單講解)
提問:你們有沒有覺得小蝸牛很了不起呀?為什么?(幼兒自由回答)
小結:小蝸牛有一顆愛心、善心。它能把微笑送給大家,給大家帶來快樂。小蝸牛真的很了不起,我們拍拍手表揚表揚它,好嗎?
四、師幼完整講述故事。
現在我們再一起看圖把故事講一遍好嗎?
五、幼兒戴頭飾表演故事。
六、情感交流。
你們覺得小蝸牛的微笑美嗎?
那小朋友也來笑一笑,看看自己的微笑美嗎?
小蝸牛把微笑送給了朋友們,你準備把你的微笑送給誰?為什么呢?那好,我們就來把微笑送給你想送給的人吧。(幼兒互相送微笑,活動自然結束)
幼兒園中班語言主題活動5活動目標:
1.理解快樂的含義,知道大家在一起會得到快樂,共同勞動會得到快樂,為別人解決困難也會得到快樂。
2.能積極參與活動,會用清楚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幼兒畫冊。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一起唱《快樂拍手歌》,感受快樂!
師:我們小朋友這么快樂,還應該把快樂的心情傳遞給朋友們,森林的小動物們卻一點兒也不快樂,我們來聽聽怎么了。
二、分段講述故事,理解快樂的含義。
教師講述故事第一段并提問。(播放PPT)
提問:
1.老鼠、烏龜、狐貍為什么不快樂?
2.怎么樣幫助它們快樂起來?
老師講述第二段故事并提問。(播放PPT)。
提問:
1.小動物想到了什么辦法?
2.圖上有哪些小動物?它們在做什么事情?
出示操作材料,提出要求:每個房間住一種小動物,你們幫小動物們找到它最喜歡,最適合的房間。
提問:為什么這樣分?哪一組分的最合理?
繼續講述故事,引導幼兒幫助鴨媽媽解決困難。
提問:鴨媽媽的房子被洪水沖走了,怎么辦呢?
三、完整講述故事,引導幼兒給公寓起名字。
師:我們一起來幫小動物給這個新房子取個好聽的名字吧?
導讀:今天我組織的活動是中班主題四《春天,您好》中的語言活動——醒來了?,F在正值春天萬物復蘇的美好季節,結合現在的季節特征,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我選擇了本次語言活動。
今天我組織的活動是中班主題四《春天,您好》中的語言活動——醒來了?,F在正值春天萬物復蘇的美好季節,結合現在的季節特征,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我選擇了本次語言活動。這個活動活動主要有三個目標:第一,激發幼兒對春天里的小動物的喜愛和好奇,萌發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第二,能記住故事的主要情節,學說小動物之間的重點對話。第三,通過視聽講結合,發展幼兒連貫講述的能力。整個活動過程,我采用的是一種視聽講結合的方法,“視”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課件中的內容;“聽”就是傾聽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范;“講”就是幼兒的講,滿足幼兒想說的愿望。這個方法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與一中積極的學習狀態當中。
在這個活動當中,我主要采用視聽講結合法,并力求將情感教育貫穿與整個語言活動當中,開始部分,以趣激情,做了一個新的嘗試,打破了以往用圖片、談話等引出活動主題的方式,而是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猜謎語的形式,以動態的畫面、小動物的聲音再現等,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從而激發了他們對春天里的小動物的熱愛和好奇的情趣,能饒有興趣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并且也很自然地引出了故事當中的動物角色,為幼兒理解故事情節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讓幼兒了解故事情節部分,我以情代情,運用了極富感染力的配樂,以我教師自身的激情和語言感染力,為幼兒講述故事內容,同時,也是為了給幼兒一個完整的故事形象,給幼兒以很好熏陶和感染。在了解了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讓幼兒學會故事當中小動物之間的重點對話部分,我采用了恰當的提問方式,引導幼兒分段欣賞課件,我突出了多媒體課件的作用,一是將故事中的角色對話、動物形象,用小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聲情并茂;二是替代了以往呆板的圖片講述方式,使得故事的內容更加生動、角色更加鮮活,讓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引導掌握和學說小動物之間的重點對話。
一、化繁為簡,為教師操作帶來便利,順利開展教學活動
一個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的課件如果操作過于繁雜,勢必給教學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制作課件的首要標準是:根據課堂實際,避免繁雜性,便于教師操作。
首頁簡潔的畫面包含了課件名稱及3個標志突出的按鈕:“學一學”“想一想”“編一編”(如圖1所示)。分別單擊這3個按鈕就可以分別鏈接到學、想、編3個場景,從而一步步完成學習兒歌、思考“船”的替代物、仿編朗誦整首兒歌的過程,操作非常方便。
圖1 課件首頁
“學一學”頁面的畫面中有4個花瓣式的播放、返回、停止、重播按鈕(如圖2所示),在播放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單擊按鈕,輕松實現停止或播放動畫,既便于教師教學,又能幫助幼兒學習兒歌。
圖2
“想一想”“編一編”頁面上都有“返回”按鈕,單擊即可回到首頁,教師可根據需要進行下一步教學。
二、化靜為動,為幼兒掌握和理解兒歌帶來興趣,快樂完成重點
相比而言,幼兒更喜歡活的、動的東西。給幼兒在感官上以豐富適宜的刺激,使幼兒多種感官活動起來,可以讓幼兒更快、更樂于接受所接觸的事物。本活動的重點是理解兒歌的內容,并進行簡單的仿編。
圖3的場景是集聲(配合畫面整首兒歌朗誦的錄音)、像(與兒歌內容相符的動畫)于一體的一個小動畫。教學開始,教師點開這一場景,將整首兒歌完整地呈現出來,隨著配有音樂及優美畫面的兒歌的出現,幼兒不僅對兒歌有一個完整的印象,而且被其中的小螞蟻深深地吸引……此時,教師請幼兒說一說:剛才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幼兒帶著問題重新看一遍動畫,創設一種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使幼兒樂說、敢說,提高了幼兒學習兒歌的興趣和效果。
圖3 “學一學”場景
為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在制作中采用將花瓣夸大、螞蟻縮小的形象對比,表現“小”螞蟻坐“大”船(如圖4所示); 同時用小螞蟻劃船的動作表現―“順著溪流駛向前”,并幫助幼兒理解“駛”這一動詞;用花瓣特寫變小的形式,使幼兒理解―“要問大船有多大,原來是片小花瓣”意思。通過一個個形象而生動的畫面,幼兒很快理解了兒歌內容。
圖4
本活動中有這樣一環節:教師提問,小螞蟻的大船,原來是小花瓣,為什么“小花瓣”卻成了小螞蟻的“大船”呢?隨著幼兒的回答(花瓣和小螞蟻比是大的,和小朋友比是小的;小螞蟻看花瓣很大,我們看花瓣很?。處熥層變涸俅斡^看片頭“小螞蟻,坐大船”及片尾“原來是片小花瓣”環節,進一步感受和理解“小螞蟻”“大船”“小花瓣”的有趣對比,更好地理解兒歌內容。
三、化難為易,為幼兒思考帶來火花,輕松解決難點
中班幼兒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總是依靠有關事物的具體表象進行思維。本活動的難點是根據兒歌中“船”的大小與小螞蟻身體大小之間關系進行仿編。據此,在課件中設計了“想一想”這一場景(如圖5所示),幫助幼兒思考兒歌最后一句中“大船”的替代物,為仿編提供素材,解決教學中的難點。
圖5 “想一想”頁面
點開這一場景,會聽到提示性語句:“小朋友,請你想一想,小螞蟻的‘大船’還可以是什么?”幼兒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對小螞蟻來說是“大”,而自己看來卻“小”的東西,如葉子、瓶蓋……
在這個九宮格畫面中,每個格都有一艘帶有數字的“船”,幼兒邊思考邊好奇地猜想:“這是小螞蟻的船嗎?船下面是什么呢?”
隨著幼兒的回答,教師開始揭示“船”下藏著的秘密:“咱們來看一看有沒有小朋友說的東西呢?” 此時,按數字順序點開九宮格內的圖,每個替代物上覆蓋的“船”單擊后翻轉變成幼兒答案中的某一個,如葉子、瓶蓋等(如圖6所示),讓幼兒感受到“要問大船有多大,原來是……” 同時,也為畫面中出現自己說的答案而興奮。
圖6
每打開一個,教師引導幼兒用兒歌中的語句說出“要問大船有多大,原來是片小葉子”等。(引導語:小螞蟻的大船有多大?誰能用兒歌中的話說一說?)
在教師單擊1~2個后,讓幼兒自己點開“大船”,從而達到課件與幼兒間的互動,進一步激發幼兒仿編的興趣,既輕松地解決了教學中的難點,又體現了課件的交互性。
四、化被動為主動,為幼兒仿編帶來激情,進一步突出重點
幼兒的語言是通過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運用而發展起來的。課件《小螞蟻,坐大船》中“編一編”這一場景幫助教師引導幼兒在操作中主動選擇并仿編整首兒歌,避免了幼兒被動地一遍遍重復,進一步突出“仿編”這一教學活動重點。
圖7 “編一編”頁面
“編一編”這一場景,由背景圖下的四格組成,四格中分別有四種物體(如圖7所示),是在“想一想”中出現過的比較有代表性的物體。點開這一場景,也會聽到一句提示語:“請你也來編一首《小螞蟻,坐大船》的兒歌吧!”
當幼兒自己點擊其中一幅圖時,會出現相應的“小螞蟻,坐大船”的動畫,但這里只有音樂和畫面,沒有朗誦,幼兒就可以隨畫面朗誦自己仿編的兒歌。自己動手、自己配音,這種形式大大激發幼兒說(仿編)的興趣,從而進一步鞏固了“仿編”這一教學重點。
五、化小為大,為家庭親子互動帶來機會,促進家園合作
關鍵詞:幼兒園;中班;區域活動
幼兒園中班是一個過渡期,這個過渡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幼兒園教師可以在這個過渡期正確引導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將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由此可知,我們對幼兒園中班的區域活動問題進行研究是有一定原因的。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是幼兒掌握學習和健康成長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師必須觀察幼兒園中班學生的特性,然后根據孩子的性格有針對性地進行區域活動教學。
一、幼兒園中班區域活動概述
幼兒園中班的學生對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雖然有可能學生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但是在他們的腦海里已經認識了在幼兒園中要學習的概念。這個概念會引導幼兒園中班的學生進行選擇,他們喜歡什么樣的區域活動就會表現出一定的興奮度。幼教要根據學生的興奮度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從小就有全面發展的意識。區域活動包括益智科學、美工、圖書語言、建構、角色表演幾大類。這幾大類讓學生可以在老師的監管之下進行自主活動,從活動中掌握科學知識。然而區域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幼兒園的中班學生學會如何做人,懂得善良、謙讓、互相幫助和自主獨立的美德。
二、幼兒園中班區域活動的目的
幼兒園中班教學是有一定目的的,這些目的可以通過區域活動表現出來。
1.讓幼兒園中班學生有“人”和“學習”的意識
幼兒園中班的學生入園已經有了一定的時間,他們不會像剛入園時那樣的哭鬧和無助。這說明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意識,他知道就算哭鬧也改變不了要上學的事實。但是幼兒園中班的區域活動是要讓學生有“人”和“學習”的意識?!叭恕笔怯衅返碌?,幼兒園的教學應該讓學生掌握良好的品德,因為孩子日后的成長離不開交際,而品德是交際中不可或缺的素質,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養成自私的壞習慣,那么日后也難以和他人合作。區域活動也會讓學生意識到要學習才能得到表揚,這樣有利于學生從小培養愛學習的好習慣。
2.為學生進入小學打下基礎
雖然一些幼兒園中班的學生需要進行幼兒園大班學習,但是幼兒園中班的區域活動也為學生進入小學學習打下了基礎。我們知道每一個學習階段都是一個成長過程,而在這個成長過程中總會有一個過渡期。在前文中我們也有所提到,幼兒園中班區域活動教學就是一個過渡期。如果學生可以在這個階段的區域活動中掌握一定的學科知識,那么日后就讀小學時就比其他學生多了一份優勢,這份優勢會讓學生不必擔心老師的責罵,從而比別人多了一份安全感。而這份安全感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與自強,這些都來自于幼兒園中班的區域活動教學。
三、幼兒園中班區域活動中的具體教學
設置科學合理的區域活動可以讓幼兒園中班的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而如何設計這些區域活動就需要各位教師進行認真的思考與探索。
1.學科和美工的區域活動
幼兒園中班的學生需要學習一些簡單的學科知識。例如,數學中簡單的加減法、語文中簡單的拼音和漢字以及英語中的英文字母。如果教師將這些學科知識生硬地傳授給學生,學生不僅不理解它們還會厭惡學科知識。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學科和美工相結合的區域活動措施來引導幼兒園中班學生進行學習。例如,在區域活動中重復播放一些語言兒歌當作背景音樂,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在腦海中將知識固定下來,從而掌握學科內容。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的繪畫,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將數字、拼音、字母變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通過大腦的運作,就
會對知識進行吸收。
2.圖書朗誦和扮演角色的區域活動
幼兒園中班的學生發音會跟隨父母,所以可能會存在一些方言,這不利于孩子以后和他人進行普通話的交流。所以教師可以在幼兒園中班的區域活動中舉行圖書朗誦的小比賽,讓學生對可愛的圖書進行朗讀,然后讓學生自主進行評價,對優秀的中班學生給予獎勵。扮演角色是區域活動中的重點內容,學生喜歡看些小故事,老師可以利用這個特性組織幼兒園的學生根據故事進行角色扮演,排演小品向家長展示。圖書朗誦會讓中班的學生認識到只有平常努力,多讀書才能得到老師的獎勵,從而更加積極地學習。角色扮演的區域活動傳達了良好的品質,有利于培養孩子優良的傳統美德。
總而言之,幼兒園中班區域活動問題是幼兒園教學中的重點研究對象。我們要認真分析區域活動的培養目的,準確認識到幼兒園區域活動對中班學生的重要影響。從而通過學科、美工、朗誦、角色扮演等多種區域活動的教學來提高中班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培養未來的棟梁之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關虹.幼兒園區域活動教育的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關鍵詞:英語浸入式;敘事性研究;中班科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3)09-0109-04
一、引 言
幼兒園中班的幼兒在小班階段已經通過浸入式教學模式學習了有關水果、顏色、動物、身體等主題的系列內容,并能靈活地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相關的單詞短語進行會話、交流,學習效果顯著。正當我們在思考接下來該為孩子們選擇怎樣的教學主題時,孩子們一次無意的談話使我們發現了教育的契機。原來在我們成人眼中概念截然不同的水果和蔬菜,在不少孩子心目中卻是十分相似的兩個概念,甚至有的會認為兩者是一樣的。于是,我們確定了接下來學習的主題——蔬菜。根據中班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看,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限,因此選取貼近他們日常生活的一些蔬菜種類作為教學內容,更容易喚醒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我們找出了幼兒園幼兒的膳食食譜,發現番茄、土豆、青瓜、南瓜、紅蘿卜、大白菜都是經常出現的蔬菜品種,孩子們對它們應該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根據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有不少孩子來自湖南、四川、東北等地區,辣椒是家里的常菜,因此把紅椒和青椒也選定為教學內容。以蔬菜為主題的浸入式英語教學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首先定為番茄、土豆、青瓜、南瓜、紅蘿卜、大白菜、紅椒和青椒為重點掌握的新單詞。由于本次教學活動是英語浸入式教學活動,它有別于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它不強求孩子通過這一次課要掌握多少個單詞,而是讓孩子在教師高濃度的輸入、多種方式的呈現中認識單詞、熟悉單詞;至于孩子能熟練地掌握多少個單詞,這是我們不能強求、也不應強求的。所以在第一課時,筆者把語言目標定為9個單詞,確定“Know the kinds of vegetables.”(學習某些種類的蔬菜)為這次教學活動的第一個教學目標。
根據英語浸入式教學的融合學習原則的要求,教學活動要融合學科學習與英語語言學習,使兒童的認知學習與語言學習融合在一起;同時要以學科內容為教學的重點,滲透英語學習。因此,我們不能由于顧慮孩子們的英語積累還不夠豐富,而把本次活動的學科目標降低;相反我們應該先思考,假如這是一次使用中文進行的科學活動,教師會把目標定為什么呢?根據科學活動的相關性和邏輯發展順序,筆者把本次活動的第二個目標確定為“Introduce the environment of vegetable growing.”(認識蔬菜的生長環境)。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告訴我們:人的認識既不來源于客體,也不來源于主體,而是發生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學前期幼兒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形象的,思維還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他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還必須以具體的事物和材料為中介和橋梁,在很大程度上需借助于物體的直接操作。因此,要讓幼兒學習9種蔬菜的名稱以及它們的生長環境,一味地講述、灌輸是行不通的,教師必須積極開動腦筋,設計一些吸引孩子的教學環節,并為孩子創設動手擺弄的機會,讓孩子做中學,并且是快樂地學,第三個活動目標“Enjoy the happiness in the class.”(享受課堂學習中的快樂)也最后確定了。
二、教學活動分解——以I like Vegetables為例
(一)環節一:展示各種蔬菜并介紹它們的名稱
整個活動以孩子們既熟悉又喜歡的兔媽媽和兔寶寶為主角創編故事,并將故事情節始終貫穿于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在活動的第一環節,筆者設計了兔媽媽為兔寶寶外出找食物的情境,通過發現蔬菜——采蔬菜——把蔬菜喂給兔寶寶吃這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向孩子介紹多種蔬菜名稱。
兔媽媽在森林里發現各種各樣的蔬菜,通過采蔬菜情節向幼兒介紹各種蔬菜的名稱。這是一個由教師講述、幼兒傾聽的過程,也即教師輸出,幼兒輸入的過程。
“Oh, there are so many vegetables. Oh, what’s this? It’s Carrot. Carrot is my favorite food. The carrot is red and it looks so sweet. I like carrot. Oh, this is a tomato! The tomato is red and round. Let me see, they are cabbage and cucumber. They are green and both of them are good for our health. What’s this? It’s a pumpkin; the pumpkin is orange and tastes good. Yummy, yummy! And there are two potatoes here, they are yellow, and I like potato too. Red pepper and green pepper are also very delicious.”
在講述這段話的過程中,筆者還配上豐富的肢體語言和夸張的面部表情,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睜大眼睛豎起小耳朵,還不時發出呵呵的笑聲。雖然這一大段對白都是由教師一個人講述,但從他們注視的眼神中筆者感覺到孩子們的注意力都是非常集中的,他們都被兔媽媽采蔬菜的情境深深吸引住了。
高濃度原則是英語浸入式教學模式實施原則中一項重要原則,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多地釋放出英語信息,單位時間語言的輸出量,并不斷變換語言表達方式。要多重復,但不是一成不變、機械的重復,而是多變的重復,保證語言環境中英語的“濃度” 。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上的一分一秒,以最積極的方式進行英語表達。做到詞語多換、句型多變。多重復是為了增強語言的刺激強度,而多變換則是為了增加語言的廣度和豐富程度。
筆者用一段話把8種蔬菜串聯起來進行介紹,在介紹過程中,若只是單調地重復“This is……”,不僅孩子們不感興趣,這樣重復的語言輸入也是低質量的。因此運用多種句型進行表述,有陳述句、疑問句還有感嘆句,而且詞匯的運用也是包含多個層次,有幼兒已學的單詞、有本次活動的重點單詞、還有層次較高的滲透性單詞。英語浸入式教學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兒童的語言潛力很大,在成人看來難掌握的內容,只要多重復、多呈現,并與兒童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兒童就能掌握。所以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不要低低估孩子們的學習能力,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高濃度的輸出。
(二)環節二:兔媽媽和兔寶寶一起幫蔬菜按顏色分類
在第二環節中,兔媽媽和兔寶寶的故事繼續展開。兔寶寶吃飽了,兔媽媽拿來了紅、黃、橙、綠四個不同顏色的籃子,和兔寶寶一起把吃剩的蔬菜按顏色分類。教師邊講述邊操作,然后請孩子上前操作;并對孩子的操作給予及時的評價和反饋。
在操作過程中,筆者請了Jimmy上前進行蔬菜分類,只見他拿了一個土豆,并把土豆放進橙色籃子里。對于他這一錯誤的操作,筆者沒有急于去糾正他,而是拿起土豆問全班孩子,希望全班的孩子能幫助我把答案告訴Jimmy:“What color is the potato?”出乎意料的,只有個別孩子說“Yellow”,大部分孩子沉默。我換一種方式繼續提問:“Jimmy put it into the orange basket. Is it orange?”還是只有部分幼兒回答“No.”甚至有個別孩子說“Orange.”原來這個土豆模型的顏色偏向土黃色,在孩子眼中看起來的確有點像橙色。這時筆者馬上調整指導語:“Oh, it looks like orange, because the potato grow in the earth. Its skin looks like orange. But inside the potato, the color is yellow. So we should put the potato into the…?”孩子們整齊地回答:“Yellow basket.”
我們深深知道,每一個教學活動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的預設一步一步地順利完成,這是與教學活動中許多多變的、無法完全預測的因素有關。包括孩子們當時的情緒反應、外界事物的干擾、教師不經意的細節差錯等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活動中意外狀況的出現。以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于教師在挑選教具時沒有細心留意土豆的顏色,因此在幼兒操作過程中給了他們一個誤導性的信息:土豆是橙色的。幼兒對土豆沒有太多的直接生活經驗,于是就單憑手上的土豆模型來判斷土豆的顏色,從而導致錯誤的分類操作。意外狀況不可避免,但卻可以解決,處理得當的還可以把這個意外狀況轉化為很好的教育契機,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更靈活、更真實的教學情境。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和教育機智。發現問題時,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根據眼前孩子們的錯誤及時發現錯誤的根源,并想出適當的方法予以糾正,重新為孩子提供一個正確的、清晰的認識。
每當教師說“Who wants to try?”,孩子們都坐在位置上舉手“Let me try.”,班上孩子Well特別容易興奮,剛才筆者已經邀請他進行操作了??刹灰粫核珠_始興奮起來了,不斷地大聲說:“請我!我來!”。于是我對Well說:“You are too noisy, Well.”這時,Well好像意會到其中的意思,馬上安靜了下來。
筆者想把機會留給沒試過的孩子,但面對Well一而再再而三的強烈要求,如果不及時對他給予反應的話,不但會影響活動的秩序,還會讓孩子覺得老師在漠視他的請求。英語浸入式教學非常強調教師不能忽視孩子的漢語反應,并且應對其進行英語的正強化訓練。而在堅持全英教學原則的前提下,用英語來回應孩子的行為表現。結合當時的場景,結合當時Well的行為,筆者的一句“You are too noisy, Well.”就變得可理解了,即使孩子們聽不懂每一個單詞的意思,但至少也已經猜到老師發出“請保持安靜”的提示了。
(三)環節三:兔媽媽為兔寶寶講述各種蔬菜的生長環境
在第三個環節介紹蔬菜的生長環境中,筆者準備了一張畫有土地、樹、籬笆、陽光、水等形象的大圖片,以及9種蔬菜的磁鐵小圖片。小兔的故事繼續展開,兔寶寶想知道這些好吃的蔬菜是從哪里長出來的。于是兔媽媽就展開大圖片一邊操作一邊講述??紤]到如果由教師把9種蔬菜全部講述完,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度可想而知;而且這也扼殺了孩子動手學習的機會。所以,教師只講述2-3種的蔬菜生長環境,剩下來的請孩子上前操作,并給予評價;給幼兒提供親手操作的機會,并及時給予評價,有助于使孩子就能真正成為學習舞臺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觀眾”和“聽眾”。
筆者使用大圖片向幼兒講解蔬菜生長環境的知識,當介紹“earth”時,Luca大聲說:“地板,這是地板?!彼黠@把“泥土”理解成了“地板”,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誤會,如果老師不作出及時的、正確的指導的話,其他孩子也會被他誤導,把地板和泥土混淆?!癓uca said this is the floor, it that right?”我搖搖頭說:“No.”踩踩腳下的地板說:“This is the floor.”再指著圖片上的泥土:“But that isn’t the floor. It is the earth.”為了加強幼兒的認識,我變換地指著地板和泥土,交替地說:“The floor. The earth.”讓幼兒對地板和泥土的區別有更加清晰明確的認識。很快地,孩子們就開始有意識地跟著老師的指令說了起來:“The floor. The earth.”
本次活動的材料包括各種蔬菜的模型、分類小籃子、生長環境大圖片還有蔬菜粘貼小圖片,既有教師展示的,又有孩子嘗試操作的,材料層次比較分明。但在活動進行過程中發現,這樣的教學展示材料還不足以回答孩子們所提出的問題。例如在上述實錄中Luca小朋友把“earth”理解成為“地板”了,我們應該如何向孩子們解釋呢?而且還是用他們不太熟悉的英語來解釋。雖然筆者馬上用語言結合動作進行解釋,但并不能確定聽懂的孩子有多少。如果在孩子產生混淆和疑惑時,教師能夠馬上出示真實的泥土:“This is earth.(指著泥土)This is the floor.(踩踩地板)They are different.”這樣的展示說明就更清晰直觀,孩子對泥土和地板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這是一次科學活動,科學活動所展示的材料必須具有科學性。嚴格來說,在本次活動中選取模型和圖片是不科學的做法,這類材料也不是最科學的展示材料。英語浸入式教學主張“有實物不用模型;有照片不用圖片?!庇捎诤⒆觽兊挠⒄Z積累有限,他們需要通過材料的展示來猜測教師的意思,而實物和照片才是事物最真實的反映,再栩栩如生的模型和圖片也只是復制品,它們之間的真實性和實物是無法相比的。如果在活動中向孩子們展示各種真實的蔬菜,讓他們摸一摸、聞一聞,甚至嘗一嘗,那么孩子們可以通過探索得到的寶貴經驗;如果把農田里蔬菜生長的圖片配上適當的講解,“earth”和“地板”的誤區就不會出現了。所以真實、直觀的材料不論是對于一次科學活動還是一次英語浸入式教學活動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它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此外,PPT和flash的配合使用,都是具有很好的教學效果的,讓孩子們的思維隨著多媒體的展示而跳動起來。
介紹完蔬菜的生長環境后,教師請幼兒嘗試把蔬菜放在它們生長的地方,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時一些平時不太活躍的孩子也非常踴躍地舉手,為了鼓勵他們,我請了平時比較害羞的Sandy上前操作。我問她:“What’s this?”她馬上回答:“Cucumber.”“Do you know where do the cucumber live? Put it in the right place.”Sandy拿著小圖片在思考,她似乎對這個問題沒有把握。筆者沒有馬上打斷她,因為她需要一個思考的機會。她想了好一會兒,眼睛盯著大圖片看,可是小手就是沒有動。這時候老師應該為她提供一些幫助了:“Is the cucumber live on the tree? Is it living in the earth?”Sandy聽了提示之后還是沒有動手,筆者繼續鼓勵:“Have a try. Put it in the place you like.”雖然我一再鼓勵,但是Sandy還是沒有反應。這時候下面的小朋友開始坐不住了,為了避免下面的孩子過久的等待,我只好調整策略了:“Who wants to help Sandy? Ok, Iris please.”為了讓Sandy更清楚地知道青瓜的生長地方,筆者讓她在我旁邊一起觀察Iris的操作。Iris把黃瓜貼在籬笆上面,我馬上和小朋友分享了這一操作:“Iris put the cucumber on the fence, is that right?”“Yes, it is right.”
遇到孩子們不會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呢?為避免場面的尷尬,馬上為孩子說出答案應該是最好的辦法。但這個辦法對于孩子們來說是否有益呢?他們是否真的能從你的“幫助”中掌握知識呢?結果未必是這樣。一方面,英語浸入式教學在本班進行了一個多學期了,孩子們正準備從沉默期走出來,他們開始產生想說的欲望,可是由于他們的輸入積累還不夠豐富,所以一時之間還未能對老師的問題作出快而準的英語反應。但另一方面他的大腦正在積極地思考,他正在努力地嘗試從他積累的詞庫中找到適當的答案。在這個關鍵的階段,教師要做的是為孩子留出“waiting time”,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而不能急于幫助孩子回答。教師還應積極地為他們創造說的機會,讓孩子大膽地說,而不是凡事代勞。我們應該相信經過思考的回答才是深刻的,即使她的思考不能提供正確的答案,但至少她從中獲得了一次積極思考的機會,這是我們不應、更不能扼殺的。
三、小結:教學反思
中班雙語科學活動課I Like Vegetables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反思素材,從這個活動的設計到實施、從教師的預設到孩子們的反應,這些都為筆者積累了很多實踐的經驗。而對這些經驗進行反思、總結,對于教師的個人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師應為孩子們提供足夠豐富的操作材料
科學活動強調的就是做中學,光看、光聽是不足夠的,要讓孩子真正的理解它,必須為他提供嘗試、探索的機會。要實現孩子的主動探究,就必須為他們準備足夠的材料。例如,我們可以把幼兒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提供一張大圖片和若干小圖片,讓孩子們能夠輪流地把不同的蔬菜插入它的生長地方中。為幼兒增加豐富多變的操作材料,能使雙語科學活動更具吸引力,教學效果更佳。
(二)教師在設計展示和操作材料時務必保持科學嚴謹的態度
孩子帶著好奇的眼光看世界,在他們眼里,再微小的事物都是一個大發現。在發生了把“earth”理解成“地板”這個例子后,筆者進行了反思,發現導致孩子們認識錯誤的原因很可能是大圖片中泥土的形象——圖片中泥土的顏色和教室的地板膠很相似,而且沒有一點泥地應有的凹凸感和立體感,難怪孩子會它們混淆。關于大圖片的繪制方面還存在一個不足的地方,辣椒和番茄應該是長在矮矮的小苗上的,而筆者卻夸大了小樹苗的形象,把它畫成了大樹。并且在活動講述中用了“tree”這個單詞,但實際上應該使用“sapling”或者“seedling”更為貼切。孩子們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大部分的生活經驗都是由父母和老師身上獲得的,這些無意的小差錯或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常常出現,但作為一個幼兒教育者,這樣的差錯是絕對要杜絕的,如果不及時發現的話,對孩子們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
(三)教師要規范自己的指導語,力求說出地道的英語
筆者在課前設計了許多在活動過程中可以使用的語句,但后來才發現,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很多設計好的對白容易忘記,又或者一不小心就說出了一些有語法錯誤或是表述不清、自相矛盾的句子;還有的時候我們感覺這是一個正確的句子,它的意思也很明白,但后來課后想一想就會發現這是一種不夠地道的說法。一些單詞句子之間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卻有地道與不地道之分,這說明在英語浸入式教學中,絕不是教師說出一個沒有語法錯誤的句子就足夠的,還必須力求你所說的指導語都是規范的、地道的。
參考文獻:
[1]郭清娟.幼兒教師的教育智慧及其形成[J].教育導刊,2008,(2):4-7.
[2]強海燕,趙琳.加拿大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及其在我國的借鑒[J].比較教育研究,2000,(4):9-11.
[3]沈心燕.讓教師成為觀摩活動的真正受益者[J].學前教育,2008,(4):14-15.
[4]張典兵.實踐智慧: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礎[J].學前教育,2008,(5):57-58.
[5]趙琳.我國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學研究報告[J].比較教育研究,2004,(7):20-22.
一、區域活動中材料投放的重要性
(一)活動材料的投放與幼兒感知能力發展
感知覺是幼兒認知活動的開端,是幼兒開始認識外界事物、增長知識、發展能力的通道。幼兒在操作活動材料的過程中,通過視覺、觸覺、嗅覺等各種感官接觸各種性質的活動材料,了解到各種活動材料的特點、狀態和屬性,發展了其感知覺?;顒硬牧系耐斗拍茏鹬赜變旱膬仍谛枨蠛团d趣進行投放時,會使得材料對幼兒具有吸引力,引發幼兒對材料進行積極的感知覺行為。
(二)活動材料的投放與幼兒思維想象能力發展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和概括的認識過程。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幼兒在材料操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各種的問題,幼兒為了能夠使游戲順利地開展,其好奇、好動的特點就會促使他們發揮其想象力,自發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材料的投放應考慮材料的投放是否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充分尊重幼兒的差異。
(三)活動材料的投放與兒童思維創造力發展
創造力是運用已知信息,創造出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對幼兒來說,材料既是引發他們探索的吸引物,又是他們主動構建對周圍世界認識的中介,更是誘發他們創新意識的因素。
(四)活動材料的投放與語言交往能力發展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區域活動是促進幼兒口頭語言發展的最為重要和有效的途徑之一。在區域活動中,往往會出現幼兒與幼兒之間的沖突,在貪玩心理的刺激下,幼兒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迫使與同伴進行交流,以此豐富了表達能力,逐漸理會語言。
二、區域活動中材料投放應注意的問題
(一)區域材料擺放應是以幼兒身心發展、幼兒興趣、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相適合。
幼兒很喜歡擺弄和操作物體,這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材料能一起幼兒的主動探究興趣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是本性的、具體的、形象的,思維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物質環境是幼兒學習的探究的刺激物,材料的投放使幼兒在與環竟中獲得經驗。
1、了解幼兒的特點、需求和興趣,為幼兒提供主動學習的材料,而且是動態的,隨需要進行更換。
小班幼兒年齡小,有較強的親子依戀,尤其是剛入園的孩子,他們從一個熟悉、安全的家來到一個陌生的大家庭,不免有恐懼、膽怯的心理,為了讓幼兒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小班創設了娃娃家,幼兒特別喜歡娃娃家,因為那里有他們喜歡的娃娃、各種家具、玩具及舒適的環境,使幼兒滿足對家庭的依戀,找到家的感覺,情感上得到滿足。一段時間后幼兒越來越多,許多幼兒都喜歡娃娃家。為此我園小班根據幼兒的需要、教室的環境,布置了4個有關娃娃家的區域:娃娃廚房、娃娃臥室、娃娃衛生間、娃娃客廳。材料相對豐富了許多。如:抽油煙機、微波爐、冰箱、電視、洗衣機、衣柜、鋼琴、電視框、梳妝臺、洗手盆等,都是老師親手制作的。
2、材料的投放應具有教育價值。
幼兒活動是學中玩、玩中學。材料的投放應是有目的性的,針對幼兒現階段發展的需要。要使材料與幼兒有效互動,使幼兒主動學習,小班老師在生活區增添了串珠活動,不但可以發展幼兒的小肌肉動作,發展手眼協調的能力,還可以使幼兒通過操作認識不同的材料。如木珠、彩色珠子、鐵制鈴鐺、珠子、塑料吸管等,這些材料的性質,使幼兒發現、認識、創造序列。
(二)材料投放要考慮到與幼兒相互作用,促進幼兒主動探究
材料的提供要有適宜的結構,要能引起幼兒 的探究興趣,要適合幼兒發展,根據《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小班幼兒發展的目標、年齡特點。如串珠活動從簡單到難,開始是隨意穿,發展到按顏色、形狀串,有開始的大珠子到小珠子。
1.材料豐富,形式多樣。
幼兒教師要有針對性的及時調整活動區的位置、材料,適當的增加和替換活動材料,達到材料的豐富性效果,如:幼兒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隨著活動區內容的擴展和幼兒興趣的轉移,有意識、及時、不定期地對原有的區域活動材料進行調整,增添新的活動材料,補充或替換一些幼兒不感興趣操作材料,當這樣活動材料以鮮活、生動、真實的形象呈現在孩子的面前,對孩子會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2.為幼兒提供個別化學習機會 。
幼兒本身有個體差異,教師要尊重個體的差異性,要尊重和接納每個幼兒的觀點和興趣,使幼兒產生安全感。給每個幼兒激勵性評價,使每個幼兒在探究活動中都有成功的體驗。根據幼兒發展水平的不同,我在材料投放上,既照顧全體,又考慮到個別幼兒。如在科學區針對認識圖形這個目標,老師投放了4組材料,一組是顏色的認識;二組是顏色與形狀的認識——圖形寶寶回家;三組是給同種圖形排序的嵌板;四組是六種圖形的3個圖形大小排序。這樣的幼兒可根據興趣、需要選擇,教師也可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進行不同的指導與幫助,幼兒會在不同水平上獲得不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