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5 17:51:10
序論:在您撰寫規范化建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血站檔案規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血站檔案管理是無償獻血事業發展的必要保障。近年來,血液的臨床使用量持續增加,與此同時血液采集及供給過程中涉及到的原始數據需求也日益強烈,若歸檔不及時、資料缺失嚴重,那么將直接影響到臨床應用效果,而血站檔案的規范化管理能夠對獻血者的基本資料、獻血時間、獻血量等進行詳細的統計,為臨床用血提供參考,同時助推無償獻血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血站檔案規范化管理能夠確保輸血糾紛各方合法權益的實現。近年來,由獻血、輸血引起的醫療糾紛逐年增多,部分患者輸血中會出現不良反應或感染某種血液傳播疾病等,一旦發生醫療糾紛,血站檔案記錄將能夠作為原始檔案對各方責任進行判斷。另外,血站檔案管理能夠為臨床用血尤其是稀有型患者用血提供保障。當出現稀有血型患者輸血時,可以從血站檔案中查詢相關血型記錄,迅速確定合格的獻血者,為患者的治療爭取時間。除此之外,我國《獻血法》明確規定無償獻血者及其直系親屬能夠享受雙倍免費用血[2],憑獻血證便能夠享受用血報銷,一旦獻血證丟失,將無法補辦。而通過血站檔案查閱則能夠查詢到獻血者的相關信息,為獻血者提供便捷的服務。
2血站檔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檔案管理意識薄弱
大部分血站檔案管理部門在檔案收集管理過程中,對檔案工作缺乏正確的認識,在檔案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均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對檔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這直接造成了檔案信息資源開發效率低、利用率低等現象。
2.2檔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國的血站檔案管理普遍呈現出管理分散、信息資源整體性不強等特點,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部分血站盡管建立了統一的檔案管理制度,然而更多是沿用醫療機構檔案管理模式,實用性不強。另外,部分采供血人員在具體的工作中責任意識不強,容易出現填寫錯誤、資料填寫不完善等現象,為檔案使用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2.3檔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當前,大部分血站檔案管理工作未納入到行政預算中,血站對檔案室設備及網絡化建設等的投入不足,大部分還停留在傳統的單機整理模式,不僅信息量少,而且制約了檔案的綜合利用與開發。一方面檔案管理信息化設備價格較高,血站內部所投入的預備預留資金少,制約了采購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血站采購人員對信息設備了解不足,所采購的設備整體質量不高,阻礙了檔案信息化建設。
2.4檔案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升
網絡信息化時代,血站檔案管理工作對管理人員有著較高的要求,然而當前大部分血站檔案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理論知識與管理水平有待提升[2],部分檔案管理人員甚至身兼數職,無法全身心投入到檔案管理工作中,檔案管理相對混亂。
3血站檔案管理規范化建設策略
3.1增強血站檔案管理意識
血站檔案管理關系著無償獻血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關系著獻血者、用血者雙方權益的順利實現,血站內部工作人員要充分認識到血站檔案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性,深入到血站檔案管理實際工作中,體會血站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3]。通過講座、集體培訓等向血站檔案管理人員傳達檔案管理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提升其責任意識與道德意識,更好地投入到血站檔案管理工作中。
3.2建立規范的檔案管理制度
血站檔案的規范化管理離不開領導的支持,相關領導要提升思想認識,結合血站檔案管理工作實際,建立完善的血站檔案管理制度,體現合格、安全、方便、保密等原則,與此同時要定期對檔案管理制度實施效果進行反饋,對存在的不足之處擬定整改計劃,并認真及時予以改進提升,進一步加強檔案長效管理,嚴格執行各類檔案法規制度和管理要求,充分開發利用各類檔案信息,推動檔案管理與業務發展的同步提升[4]。
3.3加強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
基于當前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血站檔案管理要與時俱進,從業務檔案信息入手,加強血站檔案的信息化建設,①要使用新的檔案管理軟件取代原有的單機版管理模式;②要加強三大數據庫建設,即目錄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多媒體數據庫建設[5];③做好檔案開發利用,積極創建各類編譯材料檔案,充分利用信息資源,提升檔案管理的整體水平,為采供血工作提供高效、便捷、優質的服務。
3.4提升檔案管理人員素質
人才是確保血站檔案管理工作規范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必須加強對血站檔案管理人員的培訓,提升檔案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首先,在招聘檔案管理工作人員時,要結合血站檔案部門的工作實際,選取具有較高專業能力及業務能力的人員擔任檔案管理工作,與此同時,要加強對檔案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組織檔案管理人員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業務標準,并定期進行考核。另外可以組織參觀優秀檔案管理單位,使檔案管理工作人員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彌補,確保檔案管理的每一項工作都落實到位
4結語
新時期,社會對血站檔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血站檔案的規范化管理直接關系到民生,關系著無償獻血事業的發展,更關系著臨床用血的體驗,因此,必須認識到當前血站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思想認識,完善檔案管理制度,加強檔案信息化建設,發揮血站的社會作用與價值。
作者:鄭萬森 袁遠 韓秀彩 單位:濰坊市中心血站
[參考文獻]
[1]馮?;?淺析中小城市血站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2):111.
[2]曹志剛.襄陽市中心血站實現檔案管理規范化的做法與體會[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3,16(2):269-271.
[3]李建華,黃會武,楊雪松.研究新時期血站檔案管理的現狀及創新發展[J].中國保健營養,2015,25(15):164-165.
[4]鄭克芬,ZHENGKefen.淺析血站電子檔案管理采供血業務的安全性[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34(30):184-185.
1建立生產檔案的必要性
首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種子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生產經營檔案。生產作為種子生產經營的重要部分,建立生產檔案,有利于保證基地制種、加工環節的溯源,保障生產者、加工者、經營者、購買者各方的利益。有利于國家關于種子工作建立生產經營檔案部署的實施,有助于推進種子生產管理法制化。其次,玉米生產檔案是生產活動的原始記錄,承載著重要的生產活動信息和科研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立卷、保管、利用,有利于開發利用生產檔案中的有用信息和原始數據。再次,玉米生產檔案建設,對玉米生產的規范化管理有促進作用,是提高生產管理水平的必要措施。有利于加強基地制種、加工各個環節責任的層層落實。
2玉米生產檔案分類方法
可按照玉米品種進行立卷,將每個品種基地制種、種子加工過程的記錄進行整理立卷。在基地制種、加工活動結束后,整理工作記錄便生成一個品種生產檔案。每個品種生產檔案可分為三個大類,即基地制種檔案、加工檔案、生產管理檔案。其中加工檔案按照加工工作的3個時期,即調入期、加工作業期、銷售之前的貯藏期進行收集整理,即收集整理調入期工作記錄、加工作業期工作記錄、貯藏期工作記錄三部分。
3玉米種子生產檔案的收集內容
3.1基地制種檔案收集內容
3.1.1品種信息記錄作物種類、品種名稱、親本來源、親本純度。3.1.2基地情況記錄生產基地名稱、基地地力情況、基地地點、基地面積、按地塊寫明父本、母本前茬作物、總體隔離情況。3.1.3制種工作記錄按照播種、花期預測與調整、母本去雄、人工輔助授粉、去雜去劣等工作環節記錄日期和工作方法[2]。3.1.4產地氣象及病蟲草害記錄記錄生產時的氣象情況和種子生產田間病、蟲、草害情況[3]。3.1.5收獲記錄收獲種子數量(kg);種子抽檢質量結果包括純度、凈度、發芽率、水分檢驗記錄;檢驗負責人等。3.1.6責任單位記錄生產負責單位和技術負責人都應記錄在冊,以備管理和查詢。
3.2加工檔案收集內容
3.2.1品種調入期記錄調入日期、調入數量(kg)、包裝規格;調入種子質量檢驗結果,即純度、凈度、發芽率、水分檢驗記錄;檢驗責任人記錄;倉儲責任人。3.2.2加工作業期記錄種子加工作業情況,即按照晾曬烘干、脫粒、精選、包衣、包裝等步驟分別記錄加工方法、責任部門、責任人、作業時間、作業地點。如有包衣要標明種衣劑名稱和劑量;種子加工作業后情況,即以kg為單位記錄加工種子數量、合格種子數量、不合格種子數量、損耗數量、不合格種子的處理情況、處理責任人;加工作業后種子質量檢驗記錄及檢驗責任人[4]。3.2.3品種貯藏期記錄需要記錄貯藏地點、倉庫類型、庫號、堆垛方式、堆垛高度、貯藏時間,即入庫時間和出庫時間、種子貯藏期間溫、濕度記錄、4個月一次的種子質量檢驗結果記錄、檢驗負責人、貯藏負責人記錄等。3.2.4生產管理和品種實物檔案生產管理檔案包括《制種合同》《制種方案》及檢驗、檢疫證明和其它需要說明情況的材料等。加工完成后的玉米成品需要裝袋封存入檔,以便檢查核對等。
4生產檔案收集時間
玉米種子生產過程由基地制種期、加工期組成。種子加工期由品種調入期、種子加工作業期、種子貯藏期三個工作時期組成。生產檔案可在每個時期結束時進行收集;生產管理檔案則按照隨時收集的原則進行收集整理。隨著每個品種的全部生產工作的結束,收集而來的材料就會生成一個品種的玉米生產檔案。
5生產檔案保存期限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2015年修正)第三十六條中規定檔案保存期限由國務院農業部、林業主管部門規定,暫未給出明確規定。建議暫時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2004年修正)第三十六條二款一年生品種生產檔案可保存至該品種銷售結束后2年執行。
6生產檔案的管理
6.1庫房及設施要求
生產檔案的庫房和設施要求與農業科研檔案庫房及設施要求基本相同。但品種實物可拍照留存,并在其后標明品種名稱、規格、年份及儲藏位置,照片與同一品種其它檔案一同保存在生產檔案庫房中。品種實物檔案則需要標記清楚生產檔案卷號、編號,放置在低溫干燥環境保存。建議有條件的單位存入低溫冷庫。
6.2生產檔案制度化管理
以制度抓管理。檔案的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保管、鑒定、統計、利用6環節。按照不同環節,分別制定管理制度,如生產檔案的收集制度,詳細規定出收集時間和收集內容;生產檔案的保管制度,應明確庫房環境要求、檔案保管的四不原則(即不散、不亂、不丟、不壞);生產檔案利用制度等相關制度。
6.3生產檔案的信息化管理
玉米生產檔案最終目的是服務科研、生產。隨著信息化的縱深發展,提高生產檔案利用效率,可以通過搭建數字信息化服務平臺來實現。在草業研究所網站中增設作物生產檔案欄目。生產檔案欄目設置作物品種生產檔案板塊,該板塊可根據權限,查閱品種的檔案全文和檔案目錄;品種咨詢板塊,可對某作物品種提供在線咨詢,以利成果轉化;還可提取生產檔案信息,設置品種制種板塊,介紹不同品種的制種方法;設置品種加工板塊等。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與質量化也能得到有效提高。檔案的數字化一方面可以保護檔案原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快速檢索,提高利用反應速度。通過搭建信息化服務平臺,設置不同查閱權限,在保障檔案服務效率化的同時兼顧生產檔案的保密性[4]。
6.4生產檔案的利用與編研
6.4.1問題溯源的依據生產檔案是生產活動的原始記錄,由于檔案具有憑證作用,所以生產檔案在制種、加工產生糾紛時,可以作為溯源的依據。6.4.2生產檔案的成果轉化每項科研活動的最終落腳點都在于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玉米生產檔案也不例外。根據生產的逐項環節收集而來的檔案材料,立卷入冊就是一項玉米品種的標準化制種、標準化加工的技術母版??勺鳛橛傻挠衩灼贩N配套技術進行成果轉化,或者單獨進行成果轉化。在維護科技研究保密性的基礎上,生產檔案的內容越健全,標準化程度就越高。
7結論
玉米生產檔案的建立有利于玉米生產管理的法制化。由于玉米生產檔案是生產科研活動的原始記錄,具有科學性。如何將玉米生產檔案更好的運用于實踐,完成成果轉化的華麗轉身,仍需后續研究加以充實改進。玉米生產的每個環節都是實現種子使用價值的重要環節。各環節的組織管理水平和效果均影響最終流向市場的種子質量與經濟效益[5]。玉米生產檔案的建立有利于玉米基地制種、加工環節落實責任、層層把關,逐項記錄有利于玉米種子標準化、規范化生產,為玉米種子產量的提高提供了管理保障。
作者:杜優穎 楊國偉 單位:黑龍江省農科院
參考文獻:
[1]陸瑩.淺析企業檔案目標管理的實現[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5,3(2):57-58.
[2]楊敏,王相琴.種子生產與管理[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3.
[3]柴樹桔,王冰林,張東起,等.加強種子檔案管理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種子世界,2009(8):28-29.
[4]吳敬森.建立于規范種子生產經營檔案之我見[J].種子科技,2008(5):14.
關鍵詞:基層基礎;規范化;建議;對策
統計基礎工作的扎實程度決定著統計數據質量,統計數據質量的真實程度直接關系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工作建設的規范化工作,通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實現統計管理規范化、業務流程標準化、任務落實制度化、統計調查法治化、統計人員專業化和統計手段現代化工作機制,成為目前擺在各級統計機構和每一名統計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政治任務。結合工作實際,對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的談幾點淺薄的感悟和認識。
一、基層基礎工作存在的問題
1、部分調查對象的認識偏差導致配合程度偏離。一方面存在“七分統計,三分估計”的陳舊觀念依然在某些統計對象的腦海里存在,調查對象為了某種利益的驅動,導致他們對統計工作的嚴肅性和重要性產生偏見,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實底有意虛報或瞞報,故意不提供真實的第一手統計資料,人為地造成了統計基礎資料來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層單位報表的主動性和及時性比較差,基層源頭數據搜集難度大。每當臨近報表送審時間,縣(區)級統計機構的工作人員就開始電話催表,一兩次還不行,得反反復復才能把報表催到手,無論是定期的報表還是抽樣調查表,催報難度及花費時間和精力遠遠大于報表錄入處理分析過程。
2、基層統計機構力量薄弱,特別是縣(區)、鄉鎮兩級統計機構承擔的統計任務與人員力量過分懸殊。目前縣(區)、鄉兩級統計機構承擔了大量的統計數據收集、審核、匯總任務,特別是上級統計機構局、隊分設后,縣(區)級統計局在原有的在職人員和工作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必須同時承擔上級局、隊安排的統計業務和調查任務,人員配備和力量與統計工作量之間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層統計人員素質不能完全滿足統計形勢和工作任務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層的統計數據的質量受影響。按照統計工作對統計人員要求,真正達到會統計、會調研、會分析、會微機的“四會”標準的人員為數很不樂觀,而懂政策經濟、知法規、能統計、會預測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層經費緊張成為制約基層統計事業發展的“瓶頸”。除上級業務部門僅有的一點業務經費外,統計部門的經費主要來源于當地政府的財政資金,縣(區)級財政以保人員工資為根本,而滿足統計基礎設施及網絡化建設的需要舉步維艱。
5、統計執法舉步維艱。統計違法行為多發生在為單位工作的行為上,一般都是對單位進行處罰,如果某單位受到違規處理,勢必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二、對基層基礎規范化工作的建議和思考
1、強基固本夯實統計基礎。健全機構和人員是夯實統計基礎的關鍵。一是不斷完善壯大縣(區)、鄉統計機構,充實、培訓縣(區)鄉統計人員,在籌備成立市級調查總隊的基礎上,應盡快考慮成立縣(區)級相應的調查機構,增加人員編制和經費投入,加大對基層工作的督導力度,提高局、隊統籌組織協調和統計業務能力,確保基層各項統計任務的順利組織實施。二是加強對部門統計的指導和管理,理順政府統計和部門統計的關系,實現資源共享,使部門統計成為統計部門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統計從業資格認定,加強對基層統計人員的培訓力度,強化統計職業道德意識,強化統計法律意識,提高統計從業水平,為統計工作規范化管理奠定基礎。四是建議上級業務單位要加強統計報表的管理和各專業報表間的銜接,杜絕統計報表指標重復統計,不隨意增加基層工作負擔。
2、質效并重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提高統計數據質量重點從完整性、準確性、及時性、簡便性和適用性等五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統計數據在統計信息的采集范圍和內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統計調查覆蓋的范圍要完整,被調查對象的報表起報要完整。二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客觀真實性方面的準確性。對基層報來的各類報表必須嚴格審查,是否按統計制度規定的指標填報,計算方法是否正確,計算結果是否準確,統計數據是否符合基層單位的實際情況等,從數據采集的源頭把好質量關。三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時間價值上的及時性。以求真務實、不斷創新統計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縮短統計調查與數據結果的間隔時間,以最快時間統計數據,建立和規范統計信息制度,提高統計數據的時效性。四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使用過程中的簡便性。一方面加強與政府各部門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門統計資料,減少重復統計,最大限度地減輕社會調查負擔。另一方面對外公布的各種統計數據、統計圖表和統計分析文章,力求簡潔、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數據、專業的圖表和術語轉化為貼近現實、貼近大眾的表達方式,便于各級領導、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理解。五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價值實現上的適用性。及時了解、掌握各級領導決策和社會各界對統計信息的需求情況,在調查之初就要考慮收集的統計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戶的需求,從而縮小統計信息供應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統計產品,才能使統計數據發揮最大的效益回報。
3、轉變理念提升統計服務水平。一是進一步增強服務的主動性。轉變服務觀念,增強服務意識,緊扣縣(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題,主動搞好服務,及時反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積極拓寬服務領域,為各級黨政領導決策服務的同時還要為企業服務、為社會公眾服務。二是進一步增強服務的針對性。在開展統計服務和統計分析時,除要滿足一定的數量要求的同時,更要注重分析的質量。服務的角度要準確,服務的內容要充實。對社會、經濟方面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認真選題,做到分析問題透徹,提出的建議切合實際,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三是進一步增強服務的實效性。把握經濟趨勢、科學預測,由事后分析為主向事后分析與事前預警預測并重轉變,改變過去單純反映情況、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問題、提供實用有效的產品上下工夫。
4、加強統計執法規范基礎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為契機,營造以法治統的良好氛圍。借機造勢,大力宣傳《統計法》和統計工作,加大統計違法案件的查處和曝光力度,為依法治統營造良好的環境。二是嚴格落實各項統計制度,是實現統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重要條件。嚴格執行統一的統計制度和統計標準,繼續理順局內各專業業務關系,理順與行政主管部門的統計業務關系,理順上下級統計機構間的業務關系,增強統計業務工作的整體性、協調性和互補性,逐步實現統計數據采集、審核、加工、管理各環節的流程化管理,統計原始記錄、統計報表、統計臺賬的規范化、檔案化管理,促進統計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基層基礎;規范化;建議;對策
統計基礎工作的扎實程度決定著統計數據質量,統計數據質量的真實程度直接關系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工作建設的規范化工作,通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實現統計管理規范化、業務流程標準化、任務落實制度化、統計調查法治化、統計人員專業化和統計手段現代化工作機制,成為目前擺在各級統計機構和每一名統計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政治任務。結合工作實際,對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的談幾點淺薄的感悟和認識。
一、基層基礎工作存在的問題
1、部分調查對象的認識偏差導致配合程度偏離。一方面存在“七分統計,三分估計”的陳舊觀念依然在某些統計對象的腦海里存在,調查對象為了某種利益的驅動,導致他們對統計工作的嚴肅性和重要性產生偏見,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實底有意虛報或瞞報,故意不提供真實的第一手統計資料,人為地造成了統計基礎資料來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層單位報表的主動性和及時性比較差,基層源頭數據搜集難度大。每當臨近報表送審時間,縣(區)級統計機構的工作人員就開始電話催表,一兩次還不行,得反反復復才能把報表催到手,無論是定期的報表還是抽樣調查表,催報難度及花費時間和精力遠遠大于報表錄入處理分析過程。
2、基層統計機構力量薄弱,特別是縣(區)、鄉鎮兩級統計機構承擔的統計任務與人員力量過分懸殊。目前縣(區)、鄉兩級統計機構承擔了大量的統計數據收集、審核、匯總任務,特別是上級統計機構局、隊分設后,縣(區)級統計局在原有的在職人員和工作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必須同時承擔上級局、隊安排的統計業務和調查任務,人員配備和力量與統計工作量之間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層統計人員素質不能完全滿足統計形勢和工作任務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層的統計數據的質量受影響。按照統計工作對統計人員要求,真正達到會統計、會調研、會分析、會微機的“四會”標準的人員為數很不樂觀,而懂政策經濟、知法規、能統計、會預測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層經費緊張成為制約基層統計事業發展的“瓶頸”。除上級業務部門僅有的一點業務經費外,統計部門的經費主要來源于當地政府的財政資金,縣(區)級財政以保人員工資為根本,而滿足統計基礎設施及網絡化建設的需要舉步維艱。
5、統計執法舉步維艱。統計違法行為多發生在為單位工作的行為上,一般都是對單位進行處罰,如果某單位受到違規處理,勢必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二、對基層基礎規范化工作的建議和思考
1、強基固本夯實統計基礎。健全機構和人員是夯實統計基礎的關鍵。一是不斷完善壯大縣(區)、鄉統計機構,充實、培訓縣(區)鄉統計人員,在籌備成立市級調查總隊的基礎上,應盡快考慮成立縣(區)級相應的調查機構,增加人員編制和經費投入,加大對基層工作的督導力度,提高局、隊統籌組織協調和統計業務能力,確?;鶎痈黜椊y計任務的順利組織實施。二是加強對部門統計的指導和管理,理順政府統計和部門統計的關系,實現資源共享,使部門統計成為統計部門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統計從業資格認定,加強對基層統計人員的培訓力度,強化統計職業道德意識,強化統計法律意識,提高統計從業水平,為統計工作規范化管理奠定基礎。四是建議上級業務單位要加強統計報表的管理和各專業報表間的銜接,杜絕統計報表指標重復統計,不隨意增加基層工作負擔。
2、質效并重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提高統計數據質量重點從完整性、準確性、及時性、簡便性和適用性等五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統計數據在統計信息的采集范圍和內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統計調查覆蓋的范圍要完整,被調查對象的報表起報要完整。二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客觀真實性方面的準確性。對基層報來的各類報表必須嚴格審查,是否按統計制度規定的指標填報,計算方法是否正確,計算結果是否準確,統計數據是否符合基層單位的實際情況等,從數據采集的源頭把好質量關。三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時間價值上的及時性。以求真務實、不斷創新統計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縮短統計調查與數據結果的間隔時間,以最快時間統計數據,建立和規范統計信息制度,提高統計數據的時效性。四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使用過程中的簡便性。一方面加強與政府各部門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門統計資料,減少重復統計,最大限度地減輕社會調查負擔。另一方面對外公布的各種統計數據、統計圖表和統計分析文章,力求簡潔、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數據、專業的圖表和術語轉化為貼近現實、貼近大眾的表達方式,便于各級領導、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理解。五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價值實現上的適用性。及時了解、掌握各級領導決策和社會各界對統計信息的需求情況,在調查之初就要考慮收集的統計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戶的需求,從而縮小統計信息供應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統計產品,才能使統計數據發揮最大的效益回報。
3、轉變理念提升統計服務水平。一是進一步增強服務的主動性。轉變服務觀念,增強服務意識,緊扣縣(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題,主動搞好服務,及時反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積極拓寬服務領域,為各級黨政領導決策服務的同時還要為企業服務、為社會公眾服務。二是進一步增強服務的針對性。在開展統計服務和統計分析時,除要滿足一定的數量要求的同時,更要注重分析的質量。服務的角度要準確,服務的內容要充實。對社會、經濟方面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認真選題,做到分析問題透徹,提出的建議切合實際,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三是進一步增強服務的實效性。把握經濟趨勢、科學預測,由事后分析為主向事后分析與事前預警預測并重轉變,改變過去單純反映情況、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問題、提供實用有效的產品上下工夫。
4、加強統計執法規范基礎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為契機,營造以法治統的良好氛圍。借機造勢,大力宣傳《統計法》和統計工作,加大統計違法案件的查處和曝光力度,為依法治統營造良好的環境。二是嚴格落實各項統計制度,是實現統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重要條件。嚴格執行統一的統計制度和統計標準,繼續理順局內各專業業務關系,理順與行政主管部門的統計業務關系,理順上下級統計機構間的業務關系,增強統計業務工作的整體性、協調性和互補性,逐步實現統計數據采集、審核、加工、管理各環節的流程化管理,統計原始記錄、統計報表、統計臺賬的規范化、檔案化管理,促進統計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統計基礎工作的扎實程度決定著統計數據質量,統計數據質量的真實程度直接關系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工作建設的規范化工作,通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實現統計管理規范化、業務流程標準化、任務落實制度化、統計調查法治化、統計人員專業化和統計手段現代化工作機制,成為目前擺在各級統計機構和每一名統計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政治任務。結合工作實際,對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的談幾點淺薄的感悟和認識。
一、基層基礎工作存在的問題
1、部分調查對象的認識偏差導致配合程度偏離。一方面存在“七分統計,三分估計”的陳舊觀念依然在某些統計對象的腦海里存在,調查對象為了某種利益的驅動,導致他們對統計工作的嚴肅性和重要性產生偏見,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實底有意虛報或瞞報,故意不提供真實的第一手統計資料,人為地造成了統計基礎資料來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層單位報表的主動性和及時性比較差,基層源頭數據搜集難度大。每當臨近報表送審時間,縣(區)級統計機構的工作人員就開始電話催表,一兩次還不行,得反反復復才能把報表催到手,無論是定期的報表還是抽樣調查表,催報難度及花費時間和精力遠遠大于報表錄入處理分析過程。
2、基層統計機構力量薄弱,特別是縣(區)、鄉鎮兩級統計機構承擔的統計任務與人員力量過分懸殊。目前縣(區)、鄉兩級統計機構承擔了大量的統計數據收集、審核、匯總任務,特別是上級統計機構局、隊分設后,縣(區)級統計局在原有的在職人員和工作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必須同時承擔上級局、隊安排的統計業務和調查任務,人員配備和力量與統計工作量之間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層統計人員素質不能完全滿足統計形勢和工作任務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層的統計數據的質量受影響。按照統計工作對統計人員要求,真正達到會統計、會調研、會分析、會微機的“四會”標準的人員為數很不樂觀,而懂政策經濟、知法規、能統計、會預測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層經費緊張成為制約基層統計事業發展的“瓶頸”。除上級業務部門僅有的一點業務經費外,統計部門的經費主要來源于當地政府的財政資金,縣(區)級財政以保人員工資為根本,而滿足統計基礎設施及網絡化建設的需要舉步維艱。
5、統計執法舉步維艱。統計違法行為多發生在為單位工作的行為上,一般都是對單位進行處罰,如果某單位受到違規處理,勢必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二、對基層基礎規范化工作的建議和思考
1、強基固本夯實統計基礎。健全機構和人員是夯實統計基礎的關鍵。一是不斷完善壯大縣(區)、鄉統計機構,充實、培訓縣(區)鄉統計人員,在籌備成立市級調查總隊的基礎上,應盡快考慮成立縣(區)級相應的調查機構,增加人員編制和經費投入,加大對基層工作的督導力度,提高局、隊統籌組織協調和統計業務能力,確?;鶎痈黜椊y計任務的順利組織實施。二是加強對部門統計的指導和管理,理順政府統計和部門統計的關系,實現資源共享,使部門統計成為統計部門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統計從業資格認定,加強對基層統計人員的培訓力度,強化統計職業道德意識,強化統計法律意識,提高統計從業水平,為統計工作規范化管理奠定基礎。四是建議上級業務單位要加強統計報表的管理和各專業報表間的銜接,杜絕統計報表指標重復統計,不隨意增加基層工作負擔。
2、質效并重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提高統計數據質量重點從完整性、準確性、及時性、簡便性和適用性等五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統計數據在統計信息的采集范圍和內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統計調查覆蓋的范圍要完整,被調查對象的報表起報要完整。二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客觀真實性方面的準確性。對基層報來的各類報表必須嚴格審查,是否按統計制度規定的指標填報,計算方法是否正確,計算結果是否準確,統計數據是否符合基層單位的實際情況等,從數據采集的源頭把好質量關。三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時間價值上的及時性。以求真務實、不斷創新統計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縮短統計調查與數據結果的間隔時間,以最快時間統計數據,建立和規范統計信息制度,提高統計數據的時效性。四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使用過程中的簡便性。一方面加強與政府各部門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門統計資料,減少重復統計,最大限度地減輕社會調查負擔。另一方面對外公布的各種統計數據、統計圖表和統計分析文章,力求簡潔、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數據、專業的圖表和術語轉化為貼近現實、貼近大眾的表達方式,便于各級領導、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理解。五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價值實現上的適用性。及時了解、掌握各級領導決策和社會各界對統計信息的需求情況,在調查之初就要考慮收集的統計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戶的需求,從而縮小統計信息供應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統計產品,才能使統計數據發揮最大的效益回報。
3、轉變理念提升統計服務水平。一是進一步增強服務的主動性。轉變服務觀念,增強服務意識,緊扣縣(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題,主動搞好服務,及時反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積極拓寬服務領域,為各級黨政領導決策服務的同時還要為企業服務、為社會公眾服務。二是進一步增強服務的針對性。在開展統計服務和統計分析時,除要滿足一定的數量要求的同時,更要注重分析的質量。服務的角度要準確,服務的內容要充實。對社會、經濟方面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認真選題,做到分析問題透徹,提出的建議切合實際,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三是進一步增強服務的實效性。把握經濟趨勢、科學預測,由事后分析為主向事后分析與事前預警預測并重轉變,改變過去單純反映情況、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問題、提供實用有效的產品上下工夫。
4、加強統計執法規范基礎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為契機,營造以法治統的良好氛圍。借機造勢,大力宣傳《統計法》和統計工作,加大統計違法案件的查處和曝光力度,為依法治統營造良好的環境。二是嚴格落實各項統計制度,是實現統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重要條件。嚴格執行統一的統計制度和統計標準,繼續理順局內各專業業務關系,理順與行政主管部門的統計業務關系,理順上下級統計機構間的業務關系,增強統計業務工作的整體性、協調性和互補性,逐步實現統計數據采集、審核、加工、管理各環節的流程化管理,統計原始記錄、統計報表、統計臺賬的規范化、檔案化管理,促進統計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訓強化統計人員素質。作為基層統計工作人員,工作的職責要求應該了解和掌握現行的方針、政策、經濟發展的重心、核心和趨勢;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統計工作方法,知道怎樣收集數據、怎樣計算指標、怎樣分析整理資料;了解和掌握統計信息網絡技術。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訓教育的資金、技術、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統計專業、會經濟分析和計算機技術的人才隊伍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通過采取集中培訓與自我教育相結合、請進來教與送出去學相結合等方式,使基層統計人員能夠接受多層面的培訓和交流,不斷強化職業道德,形成依法統計理念,不斷更新、拓展專業技術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夠比較準確分析和把握經濟運行的趨勢,熟練運用網絡系統傳遞信息,才能保證源頭數據不受干擾,做到準確、及時和到位,才能為提高數據質量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我國人民調解工作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以下簡稱《人民調解法》)的頒布實施,如何依法規范人民調解工作,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現實課題,亟待加以認真研究。本文以《人民調解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兩個司法解釋”為主要法律依據,重點談談新形勢下人民調解工作幾個主要環節的規范化建設問題。
一、保證人民調解工作主體適格應注意的問題
(一)調解組織主體適格的法律意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司法解釋(一)》)第一條規定:“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并由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已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調解協議?!弊罡呷嗣穹ㄔ骸蛾P于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以下簡稱《司法解釋(二)》)第一條規定:“當事人根據《人民調解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確認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睆倪@些規定我們不難看出,這里所指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符合《人民調解法》第七條之規定,即“人民調解委員會是依法設立的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 由此可見,人民調解委員會才是上述“兩個司法解釋”確定的具有法律意義的適格主體。
(二)保證傳統意義上的調解組織主體適格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人民調解法》頒布實施之前,依《憲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在村(居)民委員會和企事業單位建立起來的人民調解委員會。根據人員居住情況及人數,有的調委會還在村組(小區)設立了調解小組、在中心戶(門棟)設有調解員或者門棟關照員。按照《人民調解法》第二章關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有關規定,要確保村(居)和企事業單位調解組織主體適格,應當注意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調委會的產生應當依法進行。這就是《人民調解法》第九條規定的“推選產生”。有些調委會雖是“推選產生”,應屬產生方式違法;二是調委會委員任期必須合法。調委會委員任期與村(居)委員會任期是一致的,現實中,村(居)委員會換屆時,往往容易忽略調委會的換屆工作,致使形式上不合法;三是調解員的工作程序應遵守法律規定。有些村組(小區)調解員負責調解糾紛達成協議后,沒有以調委會的名義制作調解協議書或者沒有加蓋調委會印章,一旦協議無法履行時,就很難實現“司法解釋”的法律意義。
(三)設立新型人民調解員會時要確保其主體適格。新型人民調解委員會主要是指依據《人民調解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建立起來的行業性、專業性、地域性或者跨地域性人民調解組織。對這類組織的建立,《人民調解法》只有“參照”的要求,沒作具體規定。那么,“主體適格”的“參照”應把握以下兩點:一是調解組織的設立必須得到“認可”。設立新型調解組織應當由其主管部門、行業協會或者聯合有關部門發文,并報同級司法行政機關備案;二是形式要件必須合法。諸如固定的辦公場所、明確的調解人員、規范的印章文書等應符合《人民調解法》的基本規定。
二、人民調解工作程序規范應重視的三個環節
規范人民調解工作程序是加強人民調解工作規范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人民調解工作順利開展、人民調解協議合法有效的保證。
(一)要健全規范案件受理工作。人民調解案件受理程序由矛盾糾紛當事人申請或者調委員會主動介入而啟動。無論是當事人申請調解,還是調委會主動介入調解,都必須遵守《人民調解法》第三條關于自愿調解的原則規定。實踐中,有些糾紛當事人因對調解工作的不理解,并沒有“自愿”意思表示,調委會主動介入后,當事人愿意接受調解,對于類似情況,我們應當視為“自愿”調解。無論是>!申請書》。如果申請事項應由國家專門機關管轄、不屬于民間糾紛范疇的,調委會應向當事人說明情況,指引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機關提出申請。對當事人申請調解的簡單矛盾糾紛,當事人當場達成口頭協議并履行完畢的,調委會都應當做好登記。應當特別提出的是,醫療、交通事故糾紛等新型調委會成立后,大量糾紛是以調委會主動介入啟動的,當事人也愿意以這種簡單快捷的方式解決糾紛,但調解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因此調委會一定要注意形式要件的合法性,防止授人以“強制調解”之把柄。
(二)要健全規范案件調查工作。調查是糾紛調解的重要基礎性工作,調解是否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調查的情況,從這個意義上講,調查也是一項“技術”和“藝術”含量都較高的工作。無論調解員的水平多高,都應當高度重視調查工作。由于調查的“技術”和“藝術”含量問題,現實中,調查沒有也不可能有具體的規范要求或者操作規程,因此,調解員有很多自由發揮的空間。本文要講的調查工作規范,主要是指調查的基本要求。首先,調查要依法進行。調查的方式方法、調查的對象范圍、調查筆錄的制作等等,都必須符合法律規定。調查材料要經過“技術”處理之后,如關鍵讓人提供的證詞,要使之以“證人證言”的面目上升為證據。其次,調查要全面展開。調查不僅要在雙方當事人中進行,還要在與糾紛有關聯的單位和個人中進行,糾紛的全過程,甚至細節,都應在調查范圍之內。第三,調查時要注意發現和固定證據。當事人為了自已的利益,有時會隱瞞證據,也有可能因法律知識欠缺而忽略證據。調查人員要善于發現這些忽略和被忽略的證據,并將真實、合法、有效的證據固定下來。最后,要認真甄別證據。按照證據規則對證據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并分類整理。
(三)要健全規范調處工作。調處是人民調解辦案工作的核心。人民 調解員在調解糾紛時,要堅持原則,明法析理,主持公道,講究調解工作的藝術性。實踐中,調解工作除了要依法組織開展外,還應遵循“四心”法:一是細心。對于難以定性的糾紛,要堅持“慎重對待、認真辦理”的原則,保證矛盾糾紛依法準確定性,杜絕錯案的發生。二是耐心。有些糾紛調解的時間長,纏手反復,調解協議難以保證最終履行,需要調解員經?;卦L,為此在調解糾紛過程中工作人員要有足夠的耐心。三是信心。有些糾紛發生時,當事人多數往往處于情緒高度沖動、不計后果的狀態。處理這類糾紛常常帶有一定的危險性,這就要求調解員不能害怕,一定要機智、果斷,要樹立自已一定能成功制止糾紛激化的信心。四是誠心。涉及上訪矛盾糾紛多數是在公與私、群眾與組織之間產生。因此,在調解這類糾紛時不能只為完成上級部門交辦的任務去應付上訪者,而應樹立群眾觀點,以誠心去處理問題,緩和、化解矛盾,幫助當事人自愿達成調解協議,并簽訂調解協議書。對于調解不成的糾紛,應當終止調解,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告知當事人可以依法通過仲裁、司法等途徑維護自已的權益;對于有可能激化的糾紛,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對有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糾紛,應當及時向當地公安機關或其他有關部門報告。
三、確保人民調解協議書法律效力的方法與途徑
人民調解文書是記載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具體民間糾紛過程及其結果的文字資料。規范人民調解文書是人民調解協議法律效力、證據效力的重要保證,也是健全規范人民調解工作的內在需要。
(一)要使用規范的人民調解文書。為加強人民調解工作規范化建設,20__年11月份,司法部專門下發了《人民調解文書格式的通知》?!度嗣裾{解法》頒布后,司法部又對人民調解文書格式進行修改,于20__年12月31日下發各地使用。人民調解文書包括《人民調解申請書》、《人民調解受理登記表》、《人民>!
[關鍵詞]方法措施統計基礎
21世紀是知識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時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各種資訊息息相關,統計基礎工作作為一種定量認識問題的工具,其作用日益增大,重要性俞益增強,統計方法已成為管理、經濟、經貿、金融等許多學科領域研究的重要手段。統計基礎工作是行政管理中的一項基礎工作之一,在行政單位中要求統計人員掌握統計資料搜集技能、統計資料加工整理表現技能、統計資料分析指標與統計分析方法技能、統計分析報告的撰寫技能等統計基本技能,并能熟練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然而,現行機關里對統計基礎工作內容與實際結合少,抽象的理論原理講述、復雜的公式推導和繁瑣的統計計算過多,統計分析和計算仍沿手工計算和計算器計算。傳統的統計方式已造成了統計人員對統計知識、統計方法的應用能力不強,且創新能力的發揮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
一、統計的作用
在偶然中尋求必然是應用統計的核心。所謂統計,就是通過有效收集、整理有用的數據信息,運用數理統計推斷的原理,以部分(樣本)推測全體(總體)的特性。通過測量、描述、分析產品特性的變化,形成數學模型,從而對產品過程進行監控,對質量變異提前預防,為降低產品缺陷和預防不合格的產生,特別是為質量改進指明方向。正如恩格斯所說,任何偶然性存在的場合,都受客觀規律所支配,問題是如何發現并利用這些規律。統計方法作為一種為決策提供依據的工具,可以幫助人們進行數據分析,了解社會狀態的分布情況,找出問題、缺陷及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服務的質量。原始數據不經過整理和分析,只是一堆“資料”,而有用的信息往往蘊藏在大量的數據之中,所以數據的應用是統計的前提,統計是整理和分析數據的工具。
二、基層基礎工作存在的問題
1.部分調查對象的認識偏差導致配合程度偏離。我國政府統計實行的是“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管理體制,而這一體制也在市政行業中得以體現。其缺陷是:統計工作量大,質量低,可利用資源低。在市政行業中,市政綜合統計的地位沒有得到充分加強,致使與各業務部門統計之間溝通不夠、協作不充分,沒有建立規范的統計信息共享機制,缺乏長期協作的信息互補。一方面存在“七分統計,三分估計”的陳舊觀念依然在某些統計對象的腦海里存在,調查對象為了某種利益的驅動,使他們對統計工作的嚴肅性和重要性產生偏見,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實底有意虛報或瞞報,故意不提供真實的第一手統計資料,人為地造成了統計基礎資料來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層單位報表的主動性和及時性比較差,基層源頭數據搜集難度大。每當臨近報表送審時間,縣(區)級統計機構的工作人員就開始電話催表,一兩次還不行,得反反復復才能把報表催到手,無論是定期的報表還是抽樣調查表,催報難度及花費時間和精力遠遠大于報表錄入處理分析過程。
2.基層統計機構力量薄弱,特別是縣(區)、鄉鎮兩級統計機構承擔的統計任務與人員力量過分懸殊。目前縣(區)、鄉兩級統計機構承擔了大量的統計數據收集、審核、匯總任務,特別是上級統計機構局、隊分設后,縣(區)級統計局在原有的在職人員和工作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必須同時承擔上級局、隊安排的統計業務和調查任務,人員配備和力量與統計工作量之間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層統計人員素質不能完全滿足統計形勢和工作任務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層的統計數據的質量受影響。按照統計工作對統計人員要求,真正達到會統計、會調研、會分析、會微機的“四會”標準的人員為數很不樂觀,而懂政策經濟、知法規、能統計、會預測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層經費緊張成為制約基層統計事業發展的“瓶頸”。除上級業務部門僅有的一點業務經費外,統計部門的經費主要來源于當地政府的財政資金,縣(區)級財政以保人員工資為根本,而滿足統計基礎設施及網絡化建設的需要舉步維艱。
5.統計執法舉步維艱。統計違法行為多發生在為單位工作的行為上,一般都是對單位進行處罰,如果某單位受到違規處理,勢必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
三、對基層基礎規范化工作的建議和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統計工作有了很大進步,但在許多方面還存在不足。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得出的數據,反映了當前我國常規統計制度方法還不夠完善,特別是第三產業、非公有制單位的常規統計方法亟待改革。所以筆者認為應從下幾個方面加快統計制度方法改革,強化常規統計管理。
1.強基固本夯實統計基礎。健全機構和人員是夯實統計基礎的關鍵。一是不斷完善壯大縣(區)、鄉統計機構,充實、培訓縣(區)鄉統計人員,在籌備成立市級調查總隊的基礎上,應盡快考慮成立縣(區)級相應的調查機構,增加人員編制和經費投入,加大對基層工作的督導力度,提高局、隊統籌組織協調和統計業務能力,確?;鶎痈黜椊y計任務的順利組織實施。二是加強對部門統計的指導和管理,理順政府統計和部門統計的關系,實現資源共享,使部門統計成為統計部門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統計從業資格認定,加強對基層統計人員的培訓力度,強化統計職業道德意識,強化統計法律意識,提高統計從業水平,為統計工作規范化管理奠定基礎。四是建議上級業務單位要加強統計報表的管理和各專業報表間的銜接,杜絕統計報表指標重復統計,不隨意增加基層工作負擔。
2.質效并重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統計人員完成了大量的統計資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統計報表的匯總上報,并不等于完成了統計工作,它只是完成了統計工作“量”的一部分。統計工作的根本是統計分析,通過統計分析完成統計工作“質”的部分,以揭示其“量”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提高統計數據質量重點從完整性、準確性、及時性、簡便性和適用性等五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統計數據在統計信息的采集范圍和內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統計調查覆蓋的范圍要完整,被調查對象的報表起報要完整。二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客觀真實性方面的準確性。對基層報來的各類報表必須嚴格審查,是否按統計制度規定的指標填報,計算方法是否正確,計算結果是否準確,統計數據是否符合基層單位的實際情況等,從數據采集的源頭把好質量關。三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時間價值上的及時性。以求真務實、不斷創新統計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縮短統計調查與數據結果的間隔時間,以最快時間統計數據,建立和規范統計信息制度,提高統計數據的時效性。四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使用過程中的簡便性。一方面加強與政府各部門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門統計資料,減少重復統計,最大限度地減輕社會調查負擔。另一方面對外公布的各種統計數據、統計圖表和統計分析文章,力求簡潔、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數據、專業的圖表和術語轉化為貼近現實、貼近大眾的表達方式,便于各級領導、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理解。五是統計數據質量在統計信息價值實現上的適用性。及時了解、掌握各級領導決策和社會各界對統計信息的需求情況,在調查之初就要考慮收集的統計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戶的需求,從而縮小統計信息供應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統計產品,才能使統計數據發揮最大的效益回報。
3.轉變理念提升統計服務水平。一是進一步增強服務的主動性。轉變服務觀念,增強服務意識,緊扣縣(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題,主動搞好服務,及時反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積極拓寬服務領域,為各級黨政領導決策服務的同時還要為企業服務、為社會公眾服務。二是進一步增強服務的針對性。在開展統計服務和統計分析時,除要滿足一定的數量要求的同時,更要注重分析的質量。服務的角度要準確,服務的內容要充實。對社會、經濟方面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認真選題,做到分析問題透徹,提出的建議切合實際,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三是進一步增強服務的實效性。把握經濟趨勢、科學預測,由事后分析為主向事后分析與事前預警預測并重轉變,改變過去單純反映情況、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問題、提供實用有效的產品上下工夫。
4.加強統計執法規范基礎工作。堅持依法辦統計,依法治統計,依法興統計。要加大《統計法》的宣傳力度,要在開展一年一度的市政統計執法大檢查的同時,大力開展《統計法》的宣傳活動,努力提高各級領導和廣大統計人員的法律意識,為統計執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加大處罰力度,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一是以“五五”普法為契機,營造以法治統的良好氛圍。借機造勢,大力宣傳《統計法》和統計工作,加大統計違法案件的查處和曝光力度,為依法治統營造良好的環境。二是嚴格落實各項統計制度,是實現統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重要條件。嚴格執行統一的統計制度和統計標準,繼續理順局內各專業業務關系,理順與行政主管部門的統計業務關系,理順上下級統計機構間的業務關系,增強統計業務工作的整體性、協調性和互補性,逐步實現統計數據采集、審核、加工、管理各環節的流程化管理,統計原始記錄、統計報表、統計臺賬的規范化、檔案化管理,促進統計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訓強化統計人員素質。目前許多統計人員理論知識欠缺,不會從大量的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以供決策者考,或者說根本就沒有這種意識,這也充分說明了他們對統計工作的內容了解不夠,或是對統計工作的性質認識不清。基層統計部門統計基礎薄弱,既懂統計管理又懂統計業務和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相當少。統計人員的素質如何,對統計信息的質量存在著很大程度的制約關系,人員素質高,統計信息的質量就會提高。作為基層統計工作人員,工作的職責要求應該了解和掌握現行的方針、政策、經濟發展的重心、核心和趨勢;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統計工作方法,知道怎樣收集數據、怎樣計算指標、怎樣分析整理資料;了解和掌握統計信息網絡技術。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訓教育的資金、技術、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統計專業、會經濟分析和計算機技術的人才隊伍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通過采取集中培訓與自我教育相結合、請進來教與送出去學相結合等方式,使基層統計人員能夠接受多層面的培訓和交流,不斷強化職業道德,形成依法統計理念,不斷更新、拓展專業技術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夠比較準確分析和把握經濟運行的趨勢,熟練運用網絡系統傳遞信息,才能保證源頭數據不受干擾,做到準確、及時和到位,才能為提高數據質量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6.加快信息化提升統計服務手段??茖W的統計調查方法未能應用于實踐。長期以來,市政綜合統計和各業務部門統計一直使用全面報表統計方法,一表統到底,在統計的調查方法上,形式單一,難以及時反映新時期的新要求和新變,所以信息化建設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服務功能、促進統計現代化建設必要保障和手段,同時加快統計信息自動化系統建設,也是提高統計系統整體功能的物質技術基礎和重要手段。依托現有的硬件和網絡資源,堅持統一、開放的原則,整合統計信息網絡資源,構建統計信息服務網絡互動平臺,為領導決策、企業發展和公眾需求服務。逐步向“統計信息標準化,數據傳輸網絡化,業務處理電子化,信息服務社會化”的目標穩步邁進。
四、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當前形勢下加強常規統計調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建立健全統計管理體系。加強統計人員培訓,加大統計工作投入,確保常規統計工作正常開展;深化統計方法制度改革,完善統計體制,健全指標體系,理順數據采集渠道,進一步改進統計手段和方法,使常規統計工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洪王是.淺談施工企業統計管理創新[J].商業會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