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2 13:09:01
序論:在您撰寫地理重點知識點總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第五章、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的是俄羅斯,其次加拿大、美國,中國位居世界第四位。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于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于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里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于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后,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后,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并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老撾、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熱帶;
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分布地區氣候特征對農業產生的影響熱帶雨林氣候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全年高溫多雨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么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并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于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谛纬珊拥揽v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恒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于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于英國出于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后,獨立后,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件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
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
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
以圣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
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于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
1、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更替:周期為一個太陽日(24h)。晨線和昏線的判讀。(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東早西遲。(3)地轉偏向: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讀)。
2、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約為23.5o。如果黃赤交角變大,熱帶、寒帶擴大,溫帶縮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溫帶擴大,熱帶、寒帶縮小。(2)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軸的指向保持不變,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之間的回歸移動。
3、區時、地方時的計算:1地方時:兩地地方時差=經度差×4分鐘,東加西減。2區時:確定兩地所在時區,計算兩地區時相差多少個小時,東加西減。T1一T2=N1一N2東時區為正,西時區為負),T為區時,N為時區序號。
(來源:文章屋網 )
知識的確是天空中偉大的太陽,它那萬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初中地理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地理知識1疆域和行政區劃
1.位置
我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國的經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東西跨越經度60度多,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時差4小時多.
2.遼闊的疆域
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oE多),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oE),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o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oN),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3.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兩萬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鄰朝鮮,北面是俄羅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撾、緬甸.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臺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
4.行政區劃
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市、自治縣、自治州)和鄉(鎮、民族鄉)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全國劃分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和西北區6個大區.香港、澳門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英兩國政府于1984年12月簽署有關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我國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
我國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重申,澳門是中國領上.我國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在我行使主權下的澳門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初中地理知識2人口和民族
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截止2006年12月31日,我國約有13億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5略強,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農村人口比重大,占57%,城鎮人口比重小,只有43%.
2.華僑與華人
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布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這兩省許多地方一向以僑鄉著稱.
3.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因此,推行計劃生育仍然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仍然是加速實現四化的當務之急.
4.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占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600多萬.人口在400萬以上的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總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初中地理知識3地形
1、:我國的地形特征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面積廣大,約占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云貴高原東一線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以東,海平回以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復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于濕潤空氣深人內陸,供給大量水汽;使大河滾滾樂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人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脈分布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臺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一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位于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松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布最闊、最深厚的地區;水上流失嚴重;千溝萬壑.云貴高原巖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四川盆地位于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巖,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位于創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周圍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區
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區:①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沿線和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人云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初中地理知識4氣候
1.:氣溫和溫度帶
我國屬季風性氣候區,冬夏氣溫分布差異很大.氣溫分布特點為: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50℃.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無霜期和生長期:我國各地的無霜期,一般來說,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逐漸縮短.
霜期長則作物的生長期也長.反之則短.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特點.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使得我國的水分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另一方面,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的這種時間變化特征,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面推移到長江流域,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面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面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臺風雨配合,此時華南雨水仍較多.
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臺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可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概況如下表:
3.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是我國氣候兩大主要特征.季風氣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北風,寒冷于燥;夏季吹偏南風,溫暖濕潤.
季風和季風的形成:季風是指隨季節變化而變更風向的風.海陸差異是形成我國季風的主要原因.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習慣上把我國境內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稱季風區;把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稱非季風區.其界線大致是: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巴顏喀拉山一岡底斯山一線以東以南的地區為季風區.
4.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有位置、地形和季風.位置,指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地形,指地勢高低和山脈走向的影響;季風,指冬季風和夏季風的影響.
5.氣候的優缺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關于任何事物的知識都有五個層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稱、定義、形象,有關事物的智識或者知識,以及事物本身——這才是知識的真正目標。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中國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中國高中地理知識點1中國的自然資源
1.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①耕地——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
北方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②林地——東北、西南的深山區和邊疆地區,以及東南部的山地。即三大林區——東北林區、西南林區和東南林區。③草地——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區,以及東南部低山丘陵區的草山、草坡。
2.我國土地利用的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
3.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三多三少一大”。
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夏秋兩季多,冬春兩季少,年際變化大。
4.華北地區缺水嚴重的原因——A、自然原因:①多屬半濕潤地區,降水較少,河流徑流量小;
②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B、人為原因:①人口和城市密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②對水資源的污染和人為浪費嚴重;③缺少水資源綜合利用設施,水資源重復利用率低。
5.解決水資源不足的途徑:一是開源,包括①建設水利工程(修建水庫和跨流域調水);
②開發地下水;③設法用最經濟的辦法淡化海水;④人工增雨;⑤開發利用冰川;⑥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二是節流,包括①節約用水,增強節水意識,發展節水農業(培育耐旱作物,發展節水灌溉技術等);②保護水源,防治水污染;③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等。
6.南水北調三條線路及優缺點
A、東線(長江—京杭運河—天津):①優點——水源充足,可調水量大;有京杭運河和天然湖泊可利用,修建快,投資小。②缺點——在黃河以南需逐級提水,需建火電站,運轉費用大;水質較差,也易受污染;易使沿線地下水位上升,發生次生鹽堿化。
B、中線(丹江口水庫—鄭州、石家莊—北京):①優點——地勢南高北低,可自流送水;水質好;有丹江口水庫可利用,水源有保證,可調水量較大;封閉輸水,不易被污染,也不易引起沿線鹽堿化。②缺點——新挖渠道或鋪設管道,工程量大,投資大。
C、西線(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黃河—西北地區):①優點——輸水線路短;水質好;可改善黃河上游生態環境。②缺點——地形復雜,工程巨大,投資大;可調水量小;可能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7.我國水能、太陽能、風能的分布
A、水能資源:①地區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西北地區;西南最多,華北最少。②河流分布——長江水系最多,其次為雅魯藏布江,黃河和珠江水系水能蘊藏量也較大。
B、太陽能資源:①豐富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中西部及新疆。其中,青藏高原西南部最豐富。②貧乏區——四川盆地、云貴高原東部及湖南一帶,其中四川盆地最貧乏。
C、風能資源——①東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島嶼;②西北內陸地區(新疆北部、甘肅北部、內蒙古);③青藏高原北部;④東北地區和河北北部。
8.我國北方和西北風能資源豐富的原因:①冬季亞洲高壓勢力強大,形成強勁的偏北風;
②該地靠近亞洲高壓中心;③春秋季,冷暖空氣在此相遇形成鋒面,因暖空氣干燥易形成大風沙暴天氣;④或因地形起伏大而多峽谷風,或因地形平坦開闊對風的阻力小。
9.我國東南沿海風能資源豐富的原因:①海陸熱力差異形成海陸風;
②夏季風偏南風強勁;③夏秋季節多臺風;④海面對風的阻力小。
10.我國海洋漁業資源豐富的原因——①大陸架寬而淺,太陽光可直射海底,水溫適宜,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長;
②有眾多的河流注入近海,帶來豐富的有機質和營養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長,為海洋魚類提供足夠的餌料;③有寒暖流交匯(日本暖流和沿岸南下冷水),海水容易發生攪動,下層的營養鹽類泛到上層,使上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特別豐富,吸引大批魚類到來。
11.舟山漁場的成因——①有臺灣暖流與沿岸冷海流交匯;
②長江、錢塘江帶來有機質和營養鹽類;③周圍島嶼眾多,為魚類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④位置適中,地處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地帶,是多種經濟魚類回游的必經之地。
12.影響漁業資源的因素:①水中營養物質的含量;
②水溫;③光照;等。
13.海水曬鹽的條件——①有大面積平坦的泥質海灘;
②有利于海水蒸發的天氣(晴天多,雨天少,光照充足,蒸發旺盛)。我國主要鹽場——長蘆鹽場(最大)、布袋鹽場、鶯歌海鹽場。
14.我國主要礦產的分布
A、煤炭:北多南少,60%以上分布在華北,東北、西北也不少。山西(最多)、內蒙古、陜西、新疆等省(區)煤炭資源豐富。
B、石油、天然氣:①石油——我國已探明的石油,大陸上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沿海大陸架也蘊藏著較多的石油。主要油田有——大慶、遼河、華北、勝利、中原及塔里木盆地的塔北和塔中油田等。②天然氣——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上天然氣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盆、準盆)、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和陜甘寧(鄂爾多斯)四大氣區,以四川盆地最多。
C、鐵礦——鐵礦,南北平分:鞍山、本溪、遷安、白云鄂博、攀枝花、大冶、馬鞍山、石碌。
中國高中地理知識點2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1.我國內、外流區域的界線——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mm的年降水量線。
2.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水位(汛期)、流量、含沙量、冰情、流速或水能。
3.河流的水系特征——指源地、流程(長度)、流向、流域面積、支流數量與河網密度、河流彎曲系數、水系形狀等。
4.我國四類地區河流的判斷:①春汛、夏汛東北地區河流;
②流量小、冬季斷流西北地區河流;③流量大、汛期長南方地區河流;④流量小、汛期短、季節變化大華北地區河流。
5.影響河流含沙量的因素有:①地形起伏大小;
②氣候因素中的降水強度;③植被覆蓋狀況;④土壤質地;等。
6.長江中下游的洪災及防治
A、洪水的來源——三個主要來源:一是上游的干支流,二是南面的洞庭湖和鄱陽湖水系,三是北面的漢江。在有些年份,若流域內普降暴雨,三股洪水來自同一時期,河水猛漲,就會使長江干流出現特大洪水。
B、長江中下游洪災嚴重的原因——①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來量大,這是因為:流域內氣候濕潤,雨季長,暴雨多,加之流域面積大,支流眾多,使長江干流汛期長、水量大。在有些年份,流域內普降暴雨,干支流多股洪水匯合在一起,長江干流就會出現特大洪水。②中游沒有足夠的調洪、滯洪場所,原因:一是人口稠密,用地緊張;二是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蓄洪峰的功能削弱。③河道宣泄能力不足,原因:中下游地勢低洼,且河道彎曲(如荊江河段等),使河水流速較緩,水流不暢,排洪不暢;中上游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此外,由于人們破壞植被導致的水土流失,還使得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的能力降低,加大了河流的洪峰流量??梢?,造成長江洪災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但首先是自然因素,其次才是人為原因,人為原因起到了加劇洪水災害的作用。
C、防治措施——①中下游加固江防大堤;②中上游興修水庫,中下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③重點治理荊江河段(裁彎取直、分洪等);④長江上游造林和水土保持(營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⑤修建三峽工程——防洪是三峽工程建設的首要目標。
7.黃河下游出現斷流的原因——①徑流量小。
黃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半濕潤半干旱區,降水較少,且流域面積較小,支流少,使黃河年平均徑流量較小;黃河下游為地上河,少有支流匯入,使下游水量更小;另外,黃河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使枯水期和枯水年下游易出現斷流。②工農業用水和人口生活用水量大。黃河沿岸工業以煤炭、鋼鐵、紡織、化學等工業為主,耗水量大;農業灌溉多以漫灌為主,需水量大;黃河流域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極大。黃河沿岸大量的用水消耗,使下游徑流量進一步減少。③由于節水意識不強和管理及技術落后等原因,使水資源利用率低,水資源的浪費較大。④由于蒸發和滲漏損失,也是下游水量逐漸減少。
8.黃河水害及治理
A、黃河水害及成因——黃河之害,在于下游決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積,形成地上河。
B、治理黃河的關鍵和根本——治黃的關鍵是治沙;治黃的根本是加強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C、治理黃河水害的措施——①水土保持。在中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廣泛開展生物措施(造?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種植?和工程措施(打壩淤地、修筑梯田)相結合的水土保持工作。②修建水庫,使治沙和防洪并舉(如小浪底水利樞紐,對攔沙、調沙、防洪、防凌、解決下游斷流問題將起到作用)。③興修、加固黃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9.黃河凌汛
A、發生河段——①上游河套一段(寧夏、內蒙古境內);②下游山東境內一段。
B、發生時間——冬季(河水開始封凍時)和春季(河水開始解凍時)。
10.黃河下游流域狹窄,幾乎無支流的原因——河床高出兩岸地面,形成地上河,支流無法匯入。
11.河流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①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原因:地勢起伏大,或位于地勢階梯過渡地帶);
②河流徑流量大(原因:氣候濕潤,降水豐沛)。
12.建設水電站(基地)的條件:一般從方面進行分析:①水能是否豐富;
②建壩難易及工程投資大小(地形、地質條件);③移民規模及難度;④淹沒損失(耕地和城鎮等)大小;⑤市場需求(經濟發展水平或與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等。
13.河流洪澇災害的一般成因
(1)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征:a、流域面積廣,支流眾多;b、地勢低平,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c、地上河兩岸河堤易決口潰堤;d、扇狀水系或東西對稱水系使各支流洪水同時匯入干流,使干流洪峰疊加;e、河道泥沙淤積或入海河道單一,使排洪不暢。②水文特征:a、流經濕潤地區,降水豐沛,河流流量大;b、河流含沙量大,淤塞河床;c、干流汛期長,水量大。③氣候特征:a、氣候濕潤,降水豐沛,多暴雨;b、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
(2)人為原因:①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陡坡開荒,地表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使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b、植被破壞導致的水土流失使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圍湖造田及植被破壞導致的泥沙淤積,使湖泊萎縮,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14.河流洪澇災害的治理原則、措施
(1)治理原則——上游:調洪;中游:分洪、蓄洪;下游:泄洪、束水。
(2)治理措施——上游:修建水庫、植樹造林;中游:修建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入海河道。
15.影響河流航運價值的因素(即發展內河航運的條件):
(1)自然因素:①地形——水流速度:地形影響落差進而影響水流速度。流經平原的河流河寬水緩,有利通航。②氣候——徑流量及變化、結冰期或封凍期:a、降水——影響河流水量、水位及季節變化。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利于航運。b、氣溫——影響水溫,從而影響結冰期或封凍期,影響通航時間。③水系特征——河道寬闊,河網稠密,有利于航運。
(2)社會經濟因素:人口密度與經濟發展程度:流域內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客貨運輸需求量大,促進航運發展。
16.我國的兩大湖泊分布區是:青藏高原湖區和東部平原湖區。
17.湖泊面積縮小的原因
(1)干旱地區的湖泊——①氣候干燥,降水稀少,蒸發旺盛,使湖水減少(或由于全球變暖,蒸發加劇,使湖水減少);(自然原因) ②工農業和人們生活大量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水量減少。(人為原因)
(2)濕潤地區的湖泊——①流域內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在湖泊中淤積;②人類大量圍湖造田,使湖面縮小。
中國高中地理知識點3中國的氣候
1.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及原因——①冬季:特點——南暖北寒,南北溫差大;
成因——我國跨緯度大,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我國緯度越高,白晝越短,正午太陽高度越低,因而北方獲得熱量大大少于南方,氣溫低得多;同時,北方靠近冬季風源地,深受冬季風影響,更加劇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勢力和頻度都大為減弱,使南北溫差增大。②夏季:特點——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成因——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我國北方的太陽高度雖然較南方低一些,但北方的白晝時間比南方長,太陽照射的時間長,因而獲得的太陽光熱量南北相差不大;此外,由于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氣溫回升快,南方雨季長陰雨天多,日照時間短。所以,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溫差小。
2.我國的一月均溫0?C等溫線——大致沿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分布。
3.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成因——由于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吸收地面輻射熱量少,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所以氣溫最低。
4.我國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吐魯番盆地,成因——①深居內陸,受大陸影響增溫快;
②海拔低,氣溫高;③盆地地形,不易散熱,且氣流越過山地進入盆地時下沉增溫,形成“焚風”效應;④沙漠廣布,吸熱快;⑤空氣干燥,天空少云,太陽輻射強。
5.我國溫度帶的劃分——根據≥10℃積溫自北向南劃分五個溫度帶,即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同時另有一個獨特的青藏高原氣候區(青藏高原垂直溫度帶)。
我國跨溫度帶最多的省(區)——甘肅,跨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和高原垂直溫度帶四個溫度帶。
6.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律——東南多西北少,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成因——因為東南距海近,受夏季風影響大,得到的海洋水汽多,降水多;向西北方向距海越來越遠,受夏季風影響逐漸減弱,得到的海洋水汽越來越少,所以降水量逐漸減少。
7.我國幾條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①8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沿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
②4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沿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部一線;③2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內蒙古中部—賀蘭山—祁連山—青藏高原北部—喜馬拉雅山中段一線。
8.我國降水量的時間分布規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節;
各地降水年際變化大,南方較小,北方較大,西北干旱地區最大。
9.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線——“大陰賀巴岡”一線,即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10.我國東部季風區夏季風和鋒面雨帶的推移規律:
①鋒面雨帶的形成:當夏季風的暖濕氣流登陸北上時,與從北方南下的冬季風的冷干氣流相遇,較輕的暖濕氣流被抬升到冷空氣之上。暖濕氣流在上升過程中,氣溫不斷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鋒面雨,從而在我國東部地區冷暖氣流交匯的地帶出現一條降水較多的鋒面雨帶。
②推移規律:五月——夏季風在南部沿海登陸,雨帶徘徊在南嶺一帶,華南地區進入雨季;六月——夏季風和鋒面雨帶移到長江流域,雨帶在江淮之間擺動一個月左右,形成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持續到七月上旬),4—6月華北出現春旱;七、八月(七月中旬以后)——夏季風和鋒面雨帶先后推進到華北、東北,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伏旱;九月——夏季風和鋒面雨帶南撤到長江以南;十月——夏季風和鋒面雨帶在大陸上消失。(六、七、八月西南、兩廣地區還受西南季風影響)
11.我國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火燒寮,成因——①冬季位于東北季風的迎風坡,夏季位于東南季風的迎風坡,冬、夏季風均帶來大量的海洋水汽;
②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③夏秋季節受臺風影響,有臺風雨;④附近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該地還是我國少有的多冬雨的地方。因為,冬季該地盛行的東北季風來自海洋,飽含水汽的海洋氣流受到地形的抬升,就形成綿綿冬雨。)
12.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成因——深居內陸,地形閉塞,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13.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我國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關系,自東南向西北分布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和干旱地區。
我國跨四類干濕地區的省(區)——西藏、甘肅、陜西、內蒙古。
14.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有:①位置的影響(包括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
②地形的影響;③季風的影響。
15.我國的氣候特征——①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②雨熱同期;③氣候復雜多樣。
16.我國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A、有利影響:①夏季高溫,使需熱較多的作物水稻、玉米等種植區大大向北擴展;②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③氣候復雜多樣,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B、不利影響:①降水過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澇現象嚴重;②降水的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多;③寒潮帶來嚴寒、大風、霜凍等惡劣天氣,臺風造成水災、風災。④高寒、干旱氣候區廣,不利于農業發展。
17.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有——①江淮地區六、七月份的梅雨;
②長江中下游地區七、八月份的伏旱;③東南沿海夏秋季節的臺風;④華北地區春季和初夏的春旱;⑤全國大部分地區冬半年的寒潮;⑥全國大部分地區春季的倒春寒(春季的強低溫和雨雪天氣);⑦東北、華北、西北春季的風沙天氣;⑧東部季風區夏秋季節的暴雨洪澇;等。
18.我國旱澇災害與夏季風的關系——①受夏季風進退影響的鋒面雨帶的移動,導致北方的春旱、夏澇,長江中下游地區(江淮地區)的梅雨和伏旱(正常年份);
②夏季風進退的規律反常,使我國旱澇災害頻繁:夏季風強或來的早——北澇南旱,夏季風弱或來的晚——南澇北旱。
19.華北春旱的成因——①春季,夏季風尚未到達華北地區,降水少;
②春季太陽高度增大,升溫快,又多大風天氣,蒸發旺盛;③春季正是華北地區小麥返青和春耕季節,需水量大。
20.長江中下游伏旱的成因——7、8月份,夏季風和鋒面雨帶推進到了華北、東北一帶,長江中下游受副熱帶高壓(或反氣旋)控制,形成高溫、晴朗、干旱的天氣。
此時,正是水稻旺盛生長極需要水的時期,所以,伏旱往往會給水稻的生長帶來威脅。
21.華南及西南冬、春干旱的成因——①受冬季風影響,降水少;
②緯度較低,氣溫較高,蒸發量較大;③農田有作物生長,需水量大;④西南地區易發生干旱還與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滲漏損失有關。
22.秦嶺—淮河一線的氣候意義有——①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
②800mm年等降水量線;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④濕潤與半濕潤地區界線;⑤≥10℃積溫4500℃等值線。
23.描述某種氣候類型的特征——主要從氣溫(高低及變化)和降水(降水量及季節分配)兩方面描述。
24.描述某地的氣候特征——主要從氣候類型、氣溫(高低及變化)、降水(降水量及季節分配)、水熱組合狀況(如季風氣候的雨熱同期),以及其它突出的氣候要素特征(如光照、風、氣壓等)等方面描述。
25.影響氣溫的因素有——①緯度(或太陽輻射);
②下墊面狀況(包括地形地勢、海陸位置、洋流、植被狀況、地面性質等);③大氣運動;④天氣狀況;⑤人類活動;等。
26.影響降水的因素有——①大氣環流(包括氣壓帶、風帶、季風的影響);
②天氣系統;③地形地勢;④海陸位置;⑤洋流;⑥人類活動;等。
看局部小范圍閉合等高線:如在相鄰兩條等高線的中間,又增加了一條閉合等高線,則表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圍,新增等高線的數值必定等于相鄰兩條等高線的數值之一,等高線內的高度特點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下面是分享的高中地理知識點等高線總結資料,歡迎參閱。
一、等高線定義
在地圖上,把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的線。
二、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判斷地圖反應內容詳略:
一般來說,比例尺越大,等高距越小,對地形反映得越為詳盡。
2.判讀等高線數值給與計算:
⑴相鄰兩條等高線的數值大小,存在三種可能(相等或大于、小于一個等高距);
看局部小范圍閉合等高線:如在相鄰兩條等高線的中間,又增加了一條閉合等高線,則表示其高度不在正常范圍,新增等高線的數值必定等于相鄰兩條等高線的數值之一,等高線內的高度特點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⑵有關等高線圖的計算問題
①計算兩地間的相對高度:從等高線上讀出任意兩點的海拔高度,就可以計算這兩點的相對高度:H相=H甲-H乙。
②計算兩地間的氣溫差:已知某地的氣溫和兩地間的相對高度,根據氣溫垂直遞減率( 0.6℃/100米)可以計算出兩地間的氣溫差異:T差=H相/100×0.6。
③坡度計算:在考查能否修建梯田時,常用到坡度計算,如果坡度大于25°時就不能修建梯田,公式tanα=h/L,h為兩點相對高度,可由兩點等高線求出;L為兩點間距離,可由圖中比例尺與兩點圖上距離算出;α為坡度可由h/L的值,再從數學三角函數表中查出。
④打井深度計算:通過等高線和等潛水線計算至少要打多深井才能出水
h=a-b,h為井深,a為等高線值,b為等潛水線
⑤進行陡崖高度的計算
ⅰ陡崖頂部的高度(海撥高度)H頂,其公式為:a≤H頂<a+d(< span>其中a為與陡崖相交的等高線的最大值,d為等高距),如圖1-2中陡崖D處頂部的海拔高度為500米≤H頂<600米。
ⅱ陡崖底部的高度(海拔高度)H底,其公式為:b-d<h< span>頂≤b(其中b為與陡崖相交的等高線的最小值,d為等高距),如上圖中1-2陡崖D處底部的海拔高度為200米<h< span>底≤300米。
ⅲ陡崖的相對高度為H,其公式為:(n-1)d≤H<(n+1)d(n為陡崖處重合的等高線條數,d為等高距),如右圖中陡崖D的相對高度為200米≤H<400米。
(3)判讀等高線的疏密程度:
(1)在同一等高線圖上,等高線分布越密集,則坡度越陡,等高線分布越稀疏,則坡度越緩。(2) 通視問題:在同一等高線圖上,若某坡 面等高線高處密,低處疏,則為凹坡,站在山頂能看到山麓,通視狀況良好;反之若某坡面等高線高處疏,低處密,則為凸坡,站在山頂看不到山麓,通視狀況不佳。一句話:凸坡(等高線上疏下密)不可見,凹坡(等高線上密下疏)可見。
(4)判讀山脈走向和水流方向:
(1)根據等高線的走向,可判斷某些地形的走向,如山脈走向。
(2)與等高線垂直方向為坡度最陡方向,也是坡面上的水流方向。
(5)判斷地形
①判斷局部地形特征:
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山頂;
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盆地或洼地;
有的等高線地形圖上沒有數據,而是用示坡線表示。如圖A 為山頂,圖B 處為盆地。等高線彎曲時,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處,最大彎曲處的連線是脊線——表示山脊;也叫分水嶺(凸低為高”的原則)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處等高線最大彎曲處連線就是山谷線,——表示山谷,也叫集水線,(凸高為低處的原則);若多條等高線重疊一處,則該地形為懸崖、峭壁。兩個山頂中間的低地,形似馬鞍——為鞍部地形(若一個方向是一對山脊等高線組成,垂直于它的另一個方向是由一對山谷等高線組成,則該地為鞍部(鞍部是在山脊的最低處,或山谷的最高處)。
②判斷大地形: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廣闊平坦——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線稀疏,彎折部分較和緩——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線密集,河谷轉折呈V字形——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為高原地形。
③幾條特殊的等高線:
0米線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線;200米線區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線顯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線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反映青藏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三、綜合應用:
“點”“線”“面”的選擇
選“點”
①確定水庫和壩址的位置:水庫庫區宜選擇在河谷、山谷地區或選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這些地區不僅庫容大,而且有較大的集水面積;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壩址應在河流流出洼地或小盆地河道最窄的峽谷地段,地質構造為向斜的地區,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考慮占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②氣象站:建在地勢坡度適中、地形開闊的地點。
③療養院:建在地勢坡度較緩、氣候適宜、空氣清新的地方。
④港口:應選擇避風的海灣,且要避開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選“線”
①鐵路、公路:應建在坡度平緩的地區,距離較短,彎路較少的線路較好。隧道的修建應選擇在地質構造為背斜的地區,安全性較好。翻山時應選擇緩坡,并通過鞍部。避免通過高寒區、沙漠區、沼澤區、永久凍土區、地下溶洞區等。
②引水線:關鍵是應從地勢高處向低處流。
③輸油管線:路線盡可能短,盡量避免通過山脈、大河。沿等高線走向(延伸方向)分布。
選“面”
①工業區:從經濟效益考慮,要盡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資源產地,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銷售市場。化工廠、煉油廠等既污染水源,又污染大氣,所以要選擇河流下游,常年主導風的下風向或當地最小風頻的上風向;產生固體廢氣物的工廠應遠離居民區和農田,并且也要結合地質地形條件,宜建在地基堅實,等高線間距較大的地形平坦開闊的地方;若是電子、半導體、感光器材廠等要建在空氣清潔、環境優美的地點。工業區應建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資源豐富的地區。
②居民 區: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勢平坦開闊的向陽地帶。
交通便利,遠離污染源等。
河流流向
由海拔高處向低處流,發育于河谷(等高線凸向高值),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土地利用類型
一般平原多為耕作業,山坡草地多發展畜牧業,山地多發展林業。建筑用地多在平原和河湖、交通線附近。
幾個等高線問題
01坡度問題
一看等高線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緩;二計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對高度/水平實地距離
02通視問題
通過作地形剖面圖來解決,如果過已知兩點作的地形剖面圖無山地或山脊阻擋,則兩地可互相通視;注意凸坡(等高線上疏下密)不可見,凹坡(等高線上密下疏)可見;注意題中要求,分析圖中景觀圖是仰視或俯視可見。
03地形剖面圖的讀圖方法
起點、終點、高點、低點的海撥高度,其次為坡度的變化。
04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05等高線與地形狀態
山脊——等高線向海撥低處突出(等值線向低值方向突出處為高值區),山谷——等高線向海撥高處突出(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
06陡崖的相對高度的計算
等高線圖上任意兩地相對高度的計算可根據(差值計算公式)(n-1)d≤h<(n+1)d (其中n表示兩地間不同等高線的條數, d表示等高距)。
07引水線路
注意讓其從高處向低處引水,以實現自流,且線路要盡可能短,這樣經濟投入才會較少。
08交通線路選擇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既要考慮距離長短,又要考慮路線平穩(間距、坡度等),一般是在兩條等高線間繞行,沿等高線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減少坡度,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一、兩條等高線;盡可能少地通過河流,少建橋梁等,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投資;避免通過斷崖、沼澤地、沙漠等地段。
09水庫
①.選在河流;②壩址——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區,“口小”利于建壩,“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③壩高——考慮占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④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水源要較充足,⑤壩長——工程量的大小。
10水系特征
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11水文特征
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豐富;河流流量除與氣候特別是降水量有關外,還與流域面積大小有關。
12農業規劃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反映出來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緩急、結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農林牧漁業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區發展耕作業,山地、丘陵地區發展林業、畜牧業。
13城市布局形態與地形
平原適宜集中緊湊式;山區適宜分散疏松式。
14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勢及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圖特征。
15地形相關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運用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風、海浪、冰川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等)與板塊運動(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及板塊的碰撞或張裂)來解釋。
②分析某地氣候特點,應結合該地地理緯度,地勢高低起伏,山脈走向,陰、陽坡,距離海洋遠近等進行綜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結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勢,結合迎風坡、背風坡、降水狀況、等高線高差及地貌類型的差異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類型判讀:
第一步看等高線形狀,等高線平直,則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線閉合,則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
第二步看等高線的注記,平直等高線注記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為平原,平直等高線注記500米以上的可能為高原;閉合等高線注記內低外高的地形為盆地或洼地;閉合等高線注記外低內高,且注記在200——500米之間的地形為丘陵,注記在500米以上的地形為山地。
第二單元世界陸地和海洋
一、世界的陸地與海洋:
(1)海洋和陸地分布:三分陸七分海(29%和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線:P29
二、海陸變遷
(1)魏格納大陸漂移假說
(2)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三單元世界的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天氣:時間短、常變化氣候:時間長、一般不變化
常用的天氣符號:(預報天氣)P46
陸地上日氣溫一般出現在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氣溫的年較差=月平均氣溫的值一月平均氣溫的最低值
(北半球陸地上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
二、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要求能繪制和讀圖分析
三、世界氣溫、降水的分布規律:
世界氣溫分布規律:
1、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緯度因素】
2、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上氣溫高于海洋上氣溫;冬季相反。【海陸熱力差異】
3、在山地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0C,【地形因素】
世界降水分布規律:降水的主要類型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揪暥纫蛩亍?/p>
2、南、北回歸線,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降水多;中緯度地帶,內陸降水少,沿海降水多?!竞j懸蛩亍?/p>
3、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四、溫帶東岸——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旱。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暖少雨。
溫帶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暖濕潤
——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旱,冬季溫暖濕潤。
第四單元世界居民與地區發展差異
一、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增長:人口增長率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長率最小的大洲是歐洲
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反映人口的增長快慢。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來表示。
(2)人口稠密區: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
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東部等.
3、世界的人口問題:(1)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糧食短缺、毀林開荒、草場超載、生態惡化、用水緊張
(2)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人口老年化,勞動力資源不足,國防兵力不足
(3)人口遷移帶來的問題:交通擁擠、治安惡化、用水緊張、就業困難
世界上的人口不能無節制地增大。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二、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人種:根據人類體質特征將世界上的居民劃分為白色、黃色、黑色人種。
分布: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也屬于黃色人種。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三、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漢英俄阿西講法語、);
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流傳最廣的語言是英語;
三大宗教:基都教(信仰人數最多)、伊斯蘭教(在我國又叫回教或清真教)、佛教
四、世界聚落,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面積的六個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2、國界劃分依據各不相同,有用山脈、河流、經緯線等。
領土是國界線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
3、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要理解“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發達國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北”
發展中國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南”
通常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劃分國家。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
4、國際組織
聯合國——的國際組織,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總部在美國紐約;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是: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
世界貿易組織——WTO總部在瑞士的日內瓦
國際奧委會——IOC總部在瑞士的洛桑
天體是指宇宙中各種形態物質的總稱。
幾種常見的天體:
恒星、星云、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等,
2、天體系統
(1)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宇宙天體系統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遠依次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帶位于火木之間。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
1、宇宙環境2、地球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溫度)、地球的質量適中(大氣)、液態水
一、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的概念:太陽源源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3、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二、影響太陽輻射能的因素
1、太陽高度角(緯度)2、海拔高度3、天氣狀況
三、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大氣結構:太陽的大氣層由里到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
2、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陽風(日冕)
3、對地球的影響:①擾動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②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現象;③作用于兩極上空大氣,產生極光;④對氣候的影響
地球運動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線速度
自轉
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一個恒星日23時56分4秒
除極點都是15每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公轉
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一個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約1度每天
近日點最快
遠日點最慢
正午太陽高度角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達到值,南半球達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南達到值,北半球達到最小值
晝夜長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達晝達到值。越往北越長,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晝達到值,越往南晝越長,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傳播介質
通過莫霍界面
通過古登堡界面
縱波P
固液氣
明顯加快
突然下降
橫波S
固體
明顯加快
突然消失
巖石圈厚度大于地殼厚度
根據地震波的這種變化特征,我們把地球分成三層(地殼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氣的受熱過程(自己寫出):
風
所受的力
最后風向
近地面的風
地轉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
與等壓線成一個夾角
高空的風
地轉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與等壓線平行
常見天氣
過境前
過境時
過境后
降雨區域
舉例
冷鋒
晴朗,溫高壓低
陰雨大風天氣
晴朗溫低壓高
鋒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氣南下,沙塵暴
暖峰
晴朗,溫低壓高
連續性降雨
晴朗溫高壓低
鋒前
常見天氣
氣壓狀況
運動方向
對應天氣
典型天氣
氣旋
中間低,四周高
北逆南順
陰雨天氣
夏季南方的暴雨臺風
反氣旋
中間高,四周低
北順南逆
晴朗干燥
長江伏旱、秋高氣爽天氣
氣壓分布
亞歐大陸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夏季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氣候類型
分布范圍
氣候特點
成因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地區
全年高溫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氣壓的控制,氣流上升高溫多雨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到40度大陸西岸
夏季:炎熱干燥
冬季:溫暖多雨
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盛行西風的交替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到60度大陸西岸
全年溫暖濕潤
全年受盛行西風的控制
熱帶季風氣候
(南亞季風)
南亞地區
全年高溫,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風(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冬季:東北風(海陸熱力差異)
亞熱帶季風氣候(東亞季風)
大陸東岸20到35度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溫暖濕潤
夏季:東南風 海路熱力性質的差異
冬季:西北風
溫帶季風氣候
(東亞季風)
大陸東岸35到55度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東南分
冬季:西北風 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全球氣候變化的表現: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和干濕變化。
全球氣候變暖的可能影響:1海平面上升2溫度的變化3影響水循環的過程。
水圈的特點:連續但不規則
河流的補給形式:地下水(最穩定)、大氣降水(東部地區最主要)、冰川補給(西部地區)、季節性積雪(東北地區)、湖泊水
水循環的過程(海陸間循環):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沿岸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漁場(四大漁場,秘魯漁場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擴散
通常所說的水資源: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水資源的豐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徑流量
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時間:夏秋多,冬春少 空間: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水資源對經濟影響:數量影響經濟規模,質量影響經濟效益。
現在水資源利用出現的問題:數量,隨人口和工農業生產用水量不斷增加
質量,人類生產生活排污不斷增多
面對措施 開源: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修水庫,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
節流:加強宣傳教育,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