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5 21:52:02
序論:在您撰寫服務體系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自牡丹江市成為全國28個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之一以來,哈爾濱南崗區再次獲得創建資格,大興安嶺地區北極村北極光節系列節慶活動也于2011年成為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牡丹江市作為全國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已經于2013年9月通過國家驗收,其創建的“六項引領行動”,“3+4”推進模式,為區域性乃至全國范圍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示范,黑龍江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成就初顯。依托于這些示范區和示范項目,黑龍江省的公共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文化研究也如火如荼。2013年5月,由老藝術家劉國仲發起的公益性民間機構———牡丹江國學院正式揭牌成立,成為傳播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國學人才的文化陣地;2014年1月,極地藝術研究會在牡丹江市成立。該研究會由我國著名冰雪藝術畫家周尊城先生與牡丹江大學攜手創建,依托于雪城的天然資源,該研究會成為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培養藝術人才的又一個搖籃;2013年7月,由齊齊哈爾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曲奇華創辦的齊齊哈爾市文化創意研發中心、關東書畫研究院正式啟動運營,該中心對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規?;?、信息化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在文化研究如火如荼開展的大背景下,一批文化精品紛紛面世。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期間,哈爾濱市組織的朝鮮民族打擊樂《四物游戲》獲得音樂門類作品“群星獎”;哈爾濱話劇院大型原創史詩話劇《索菲亞教堂的鐘聲》以戲劇形式展現了哈爾濱百年發展的歷史文化特色,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哈爾濱歌劇院根據張麗莉老師先進事跡創作的原創音樂劇《茉莉飄香》一經上映就受到了全國53家新聞媒體及網絡的廣泛關注;由齊齊哈爾馬戲團學員班表演的《高空四人技巧》等三個雜技節目在黑龍江省第三屆藝術教育成果調研評比中獲得三項大獎;齊齊哈爾市編排的大型民族風情音畫《達斡爾人》代表黑龍江省參加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獲得表演金獎等十一項獎項……。
二、黑龍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失衡
政府、文化事業單位、企業、非政府組織、公民個人都應當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供給主體。黑龍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應當充分調動各種社會資源的參與。但是,在實際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黑龍江省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還主要是由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主導的,他們往往以培訓、舉辦講座、論壇、咨詢等方式在黑龍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近些年來黑龍江省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非政府組織有所發展,但是也主要是以秧歌隊、廣場舞蹈隊等公民個人自發形成的文化供給方式存在,有規模的,經過登記注冊的公共文化服務非政府組織尚未發育起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3]顯然,黑龍江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距此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另外,在黑龍江省公共文化供給中,部分城市已經開始注重引入市場機制,通過企業冠名等形式豐富地方公共文化產品提供的方式,如,“齊齊哈爾啤酒文化節”就曾經以“金馬·香江花園杯”和“中匯城杯”進行冠名,通過企業提供經費來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但是,黑龍江省絕大多數城市和文化品牌市場意識還非常淡薄,不能夠充分重視各類企業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的作用,例如在國內外都非常有影響力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龍江講壇”等,都沒有與企業聯合共同進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經驗。這種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過程中單純依靠政府和文化事業單位的力量勢必會造成供給主體的失衡,無法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后勁不足。
(二)公共文化產品質量有待提高
在現代金融市場上,金融產品越來越趨于同質,單靠有形產品本身已很難取得競爭優勢,金融服務則逐漸成為商業銀行競爭的焦點。要構建一個高效的金融服務管理體系中,售后服務是必不可少的,它是銀行為客戶提供金融產品服務的延續,是金融營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應該系統地來看待客戶服務,不應該把營銷前,營銷中和營銷后服務分割開來。營銷后服務并非一次金融服務達成后的終結,而是銀行與客戶建立長久關系的起點。因此,任何一次營銷后服務都是下一次營銷的前營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營銷后服務”是指:一次金融交易或服務達成后,銀行圍繞客戶(而非產品)所進行的一切活動。其目的是提高客戶滿意度,建立客戶忠誠度。所以,營銷后服務不僅僅是投訴處理、產品維護等,它涉及對現有客戶的關系營銷,包括建立客戶資料庫、加強客戶接觸、對客戶滿意度進行調查、信息反饋,從而進一步改善服務和產品等多項內容。
客戶服務是所有員工的事情,而不僅僅是直接與客戶接觸的一線員工,更不僅僅是服務部門及客戶經理的事情。整個銀行機構都可以看作是客戶經理部門,因為我行每一個員工的行為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客戶滿意的程度,所以,必須將“客戶”的要領引入我行內部。特別是在營銷后服務中,我行的各個部門不僅僅要滿足外部客戶的需求,而要首先滿足內部客戶(即其他員工)的需要,二線員工必須盡力向一線員工提供支援。
但從我行目前的經營實踐來看,營銷和服務在產品研發、宣傳、銷售和售后服務中沒有形成良性的、整體的服務循環,尤其是售后服務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重客戶引進,輕客戶培育;重一線服務,輕后臺支撐;以現有金融產品為營銷中心而非以客戶需求為營銷中心;缺乏危機處理意識和機構等現象普遍存在。隨著金融市場競爭的白熱化,我行必須要高度重視和實施營銷后服務,形成金融服務的良性循環。因為吸引客戶不是我行服務的目標,培育客戶忠誠度才是我行服務的終級目標。
首先,必須創建“服務至上”的企業文化。這幾年來,我行也制定了一大堆客戶經理、市場營銷、優質服務的規章制度,強制員工去執行,結果卻不盡人意。問題在于:制定制度并不困難,關鍵是要讓員工認可、內化服務理念、服務宗旨,這樣員工才會主動地、絞盡腦汁地去想、去做他能為客戶所做的事情。同時,銀行在服務上的競爭,關鍵不是服務項目和產品的多少,因為這是很易模仿的;而在于服務文化。由于建立和改變企業文化,需要一段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為管理者應當首先成為一個杰出的服務人員,除了為員工闡釋服務理念外,還應親自到第一線為客戶提供服務,這樣做可以接觸到客戶遭遇的問題,體驗第一線員工的辛勞,同時向所有員工顯示客戶服務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參與型的領導才能真正使員工體會到傳播的“文化”的實質,而員工才可能有最大的投入。
一線員工的職責是使客戶滿意;而管理人員的職責是支援員工,使他們更好地為客戶服務,要做到這樣,一線員工應被充分授權,因為真正了解客戶的是直接面對他們的一線員工,如果這些人沒有權力根據客戶需求決定自己的行動,就不可能讓客戶滿意。為了保證一線員工正確地使用權力,我行要加強員工培訓,強調管理人員與員工的雙向溝通:一方面,管理者必須讓員工了解銀行服務的目標,協助他們提供最優服務;另一方面,一線員工應將客戶的意見準確、快速地反饋給管理層,并提供決策參考。
其次,規劃好營銷后服務系統。一是要建立客戶資料庫。客戶資料是我行營銷活動的起點,只有做到對客戶了如指掌,才能針對每一個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當務之急是要規劃設計統一的客戶信息管理中心,并實行資源共享。二是盡量提供全方位營銷后服務,增強客戶對銀行的依賴性,使客戶難以離開。主要包括:及時的金融服務,隨時監控銷營銷情況;對問題金融產品實行無條件退換制度,是保持客戶的有效手段;金融產品或服務營銷后,做出營銷后服務日程安排,跟蹤金融產品或服務使用情況,定期地去了解金融產品或服務存在的問題;對技術含量高、使用復雜的產品,要提供技術咨詢、應用服務、培訓服務等;處理客戶投訴,提供補救;以及其它增值服務。三是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在確定提供哪些服務項目之前,必須先識別客戶最重視的各項服務及其相對重要性,進行優先排序,根據“二八”原則,對重點和優良客戶量身定做金融服務項目,避免在某些低層次服務項目上投入過度,而對提升客戶滿意度卻收效不大。
第三,培育客戶忠誠度,建立新型銀行客戶關系。首先充分利用現有客戶資源,創造一切機會,密切與客戶的聯系,注意簡化客戶與銀行的接觸程序,方便投訴和建議。當客戶需要幫助時,能快捷地得到幫助。要立足于實際,以客戶為中心全面整合銀行內部資源,重組業務流程,擴大客戶與銀行的接觸面。設立專門的客戶服務部門,使之成為客戶與銀行之間溝通的橋梁,增時信息收集、處理、反饋效率,同時,也應該作為客戶在銀行的服務人,負責統籌、協調所有相關部門的工作。
論文關鍵詞:區域創新系統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體系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全國近百家中小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盡管各級政府把提供創新服務作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首要大事來抓,創新服務的實際收效卻并不令人滿意,對于此,文章在界定創新服務體系效率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了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體系的對象和內容失效的原因,并從淡化創新服務的政府色彩、建立以經濟中介作為創新服務體系的主體以及加強創新服務制度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服務體系的建議。
近幾年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在拉動地區經濟增長、解決就業等方面顯示出的巨大活力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如何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成為當前政府關注的焦點。國家開展了“產學研工程”和“技術創新工程”,各省市紛紛設立了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市場、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機構,為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技術、資金人員以及場地等支持,財政預算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僅2006年一年,中央財政安排的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就達到74288億元。
然而,盡管各級政府把提供創新服務作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首要大事來抓,創新服務的實際收效卻并不令人滿意。通過對全國近百家中小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81%的企業認為在從事技術創新過程中缺乏外部創新服務的支持,42%的企業對當前的創新服務表示非常不滿意,67%的企業認為當前的創新服務體系需要進行重大改變。針對該問題。我們在調研過程中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創新服務體系效率的界定
一般來說,一個完善的創新服務體系由核心層、松散層、衍生層和政府四部分構成。核心層包括孵化器、大學、科研機構、技術交易機構、科技咨詢評估機構、技術經紀人等,提供的服務集中在技術層面。松散層包括律師事物所、會計事務所、管理咨詢公司、人才培訓機構、金融機構等專業化服務提供機構,為企業提供創新過程中必需的信息、資金、人員、管理、市場拓展等輔助服務。這兩個層次主要由獨立的中介企業構成。衍生層是由上兩個層次中的企業衍生出的機構,即為這些服務機構提供服務的企業。政府作為創新服務體系中的特殊主體,以直接配給資源和間接的政策干預兩種方式發揮作用。
在本次調研設計的問卷調查中,是從創新服務的提供過程著手,即從創新服務是否為創新主體所認可的角度來界定該體系的效率。創新主體對創新服務的認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創新服務需求的企業獲得了服務,二是企業獲得的服務能夠有效促進其創新。滿足了這兩點的創新服務就可以說是有效的。否則即為失效。
在本次調研過程中發現,區域創新系統中針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服務體系存在兩種失效:一是接受服務的企業不是最需要扶持的企業,稱為對象實效:二是企業得到的服務不是對其創新活動貢獻最顯著的服務,稱為內容實效。
二、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體系的對象失效的原因
從資源配置效率的角度來看,創新服務對象的選擇應當滿足兩個標準:一是服務對象應當是經濟當中創新活動的主要承擔企業:二是創新服務對企業創新活動的貢獻率較大。
1、創新基金多投向大型企業。如果我們不考慮行業、經營戰略等方面的具體特征,只是按照規模的大小將其劃分為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兩類的話,就會發現,當前我國的創新服務主要流向了大型企業。以融資服務為例,目前國內對企業的新增貸款90%集中在大約10%的優質大型企業,資金向“大企業、大項目、大城市”集中的趨勢十分明顯。在企業的類型選擇上,銀行總是以“大”為先。長期以來,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大企業抗風險能力、技術含量高已成為商業銀行的共識。在這種經營理念的驅使下,在通常情況下,商業銀行都把上市公司作為貸款營銷的首選,因為上市公司大多是中國企業的大哥大、企業集團的最好代表。在經營體制上,實行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而且受到股民的監督;在經營效益上,都是當地的納稅大戶,政府高度扶植;在風險防范上,由于企業的規模大、實力強。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面向中小企業的創新基金雖然投入很大,但對申請資格的要求卻非常不利于小企業,如要求企業良好的經營業績,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每年用于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的經費不低于銷售額的5%,等等,這些標準對于大多數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小企業來說是很難達到的。正因為如此,在創新基金的受益者中,真正意義上的中小企業并不多。
2、中小企業有創新的內在動力。那么,將創新服務主要提供給大企業是否合理呢?這要取決于大企業和小企業誰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更大,以及誰更需要創新服務,三螺旋理論、企業群理論和強調網絡這種新的產業組織形式的區域創新網絡理論都同時強調了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區域競爭力提升中的作用。實際上,三螺旋理論中的大學和區域創新網絡理論中的網絡都不是區域創新的主體,真正的區域創新主體應是一種知識、技術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究創新為核心的企業實體,即科技型中小企業。大企業在科技成果的轉化中雖然起著重要作用,占較大投資,但其在數量上不占優勢。隨著科技成果日益增多,中小企業對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的作用日益增大。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首先在數量上能容納大量的科技成果,其次他們對市場的反應比較敏感,對失敗也有較強的承受能力。也正是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沒有規模經濟和資金雄厚的優勢,其較弱的自身實力和激勵競爭市場才決定了他們必須不斷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技術創新。并將這些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以維持生存和發展。
3、小企業不僅是經濟當中的創新主體,也比大企業更需要外部的創新服務。大企業在市場當中已經擁有了一定基礎,資金、人員、外部關系以及研發系統都已走上良性循環,外部創新服務對其所起的作用只是錦上添花。小企業的能力缺項則往往非常嚴重,外部的創新服務對其而言是一種雪中送炭,能否獲得創新服務的支持會在很大程度影響著這些企業創新的成敗和今后的發展。因此,從創新服務的投向來看,中小型中小企業應當是創新服務的主要對象,我國當前創新服務向大企業傾斜實質是發生了服務對象上的錯位。大企業的數量少,創新服務對其的邊際貢獻低:中小企業的數量多。創新服務的邊際貢獻大。創新服務向少數優質的大企業傾斜雖然會減少創新服務機構自身的風險,但卻降低了創新服務的配置效率,致使大量急需創新服務的中小型中小企業得不到所需的創新服務。
三、中小企業創新服務的內容失效的原因
在調研中還發現,即使選對了服務對象。創新服務體系也不并一定是有效的。創新服務機構向企業提供的可能不是企業當前在創新過程中最需要的創新要素,此時,創新企業雖然獲得了創新服務,但這種服務并不會對其創新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也就是供給和需求產生了矛盾,由此產生內容失效。
1、中小企業的需求狀況——所需創新服務與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通常意義上,人們往往容易將創新服務理解為向創新企業提供資金、人才等直接服務,資金、人才等投入要素確實能對創新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這種作用并不是在企業發展的所有階段都能發揮最大的功效。通過調查發現,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企業對創新服務的具體需求是不相同的。種子期是技術創新成果中試、放大和產品化試驗階段。創建期是指在實現技術創新成果產品化以后,商品化的產品進入市場的階段。在這兩階段,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呈急劇增長趨勢。成長期是新產品獲得消費者認可后,銷售快速增長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企業對資金的需求相對較小,更需要信息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專業服務。當經歷了一段以遞增速度發展的快速擴張期后,企業將進入成熟期。這一時期企業工作的中心是對原有產品或原有的生產過程加以改進,開發下一代的新產品或新工序,鞏固市場地位以及尋找新的增長機會。由于此時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較好,且也比較容易籌得資金,所以資金對于創新的貢獻不大,而信息和技術咨詢等服務相對來說更能有效地促進創新的進行。
2、創新服務體系的供給狀況——機構服務不到位、質量差。在我國當前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新服務的各類機構中,發展最快的是創新基金、生產力促進中心和孵化器。創新基金的主要功能是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生產力促進中心基本掛靠在各級政府的科技部門,服務內容主要集中在為中小企業申報創新基金提供咨詢、項目可行性編寫服務。高新技術企業評審咨詢,企業診斷咨詢,管理、經營等高層次人才培訓,建立綜合信息平臺等方面。但在實際運行中,多數的生產力促進中心由于缺乏專業人才,其對外宣稱的管理咨詢、信息以及培訓等服務往往都是形同虛設,實質只是政府科技職能的延伸機構。孵化器是推動科技型企業成長的一類重要機構,我國的孵化器數量雖然已居世界第二,但層次較低,主要由高新技術園區的創新中心、大學科技園和海外學子創業園等構成。孵化器的功能定位中雖然包括咨詢、人員培訓、信息等高端服務,很多孵化器的主要服務卻仍然停留在為在孵企業提供廉價的辦公場地、解決水電等硬上,行政色彩很濃,高端的軟不僅數量少,質量也較低,基本沒有能力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的創新服務。
3、創新服務體系內容嚴重失效。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創新服務體系仍然是政府主導型的。服務內容集中在科技型企業發展初期所需的一些硬性創新要素上,如資金、場地等。由于創新服務機構的服務對象定位趨向于大企業,相當一部分處于種子期和成長期、對這些服務確實存在需求的小企業沒有能力獲得服務,而大企業通常又都已渡過了種子期和成長期,其從創新服務體系獲得的資金、場地等硬性創新服務對其來說可有可無,真正需要的信息、咨詢以及管理等能夠幫助其擴張和進一步發展的個性化的軟性創新服務卻無從獲得,使得我國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創新服務發生了嚴重的內容失效。
四、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服務體系
1、淡化創新服務的政府色彩。政府官員對政績的關注通常大于對經濟績效的關注,政府機構或掛靠在政府下面的松散型政府部門在充當創新服務的提供者時,必然會傾向風險小的“錦上添花型”戰略,而不是風險大的“雪中送炭型”戰略,這是導致當前創新服務多流向大企業而不是小企業的主要原因。創新服務的內容失效同樣與創新服務體系的政府色彩過濃密切相關,由于信息不對稱和無法消除的政府失靈,政府機構中的員工通常即沒有能力也沒有激勵去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對創新服務的具體需求,專業知識的缺乏決定了他們很難提供企業需要的信息、咨詢等高度個性化的創新服務,自然會轉向選擇簡單易行的資金、場地等硬。
論文摘要: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與否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標志,也是“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對農業自然條件差、農業基礎相對薄弱、經濟欠發達的河西走廊來說,農技服務在推動農技成果轉化中顯得尤為重要。運用SWOT分析理論對甘肅省河西走廊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現狀進行剖析,提出了幾點對策與建議。
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是由農村科技服務組織、機構或實體及其相關的基礎設施、政策支撐環境等構成的系統。SWOT[1]分析理論是西方國家應用的一種戰略選擇方法,其中“S”代表Strengths指自身的優勢;“W”代表Weakness指自身的缺陷;“O”代表Opportunities指面臨的外部機遇;“T”代表Threats指面臨的挑戰或威脅。在此分析工具中[2]S、W是內部因素可控,O、T是外部因素。本文旨在探索河西走廊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以進一步提升本區的農業科技水平,切實解決“兩會”關注的民生問題。
1甘肅河西走廊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體系分析
1.1河西走廊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自身優勢S分析
(1)地理優勢。河西走廊東西長約1000km,海拔一般1100~1500m,大部為祁連山北麓沖積-洪積扇構成的山前傾斜平原。扇形地中下部,地面物質較細,大多為黃土狀物質,便于引用河水灌溉,形成綠洲農業區。走廊內部已完成或正在完成中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三大內陸河流域生態功能區建設同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相銜接,是促進河西走廊農業跨越式發展與實現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優勢。
(2)星火產業帶建設構建了科技服務平臺。《甘肅省河西走廊星火產業帶建設規劃》出臺后,重點實施“六個工程”、發展“十四個產業”、構建“一個體系”和“兩個平臺”,簡稱“61412”計劃[3]。經過幾年的發展,河西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整體框架初步形成,建立了各種新型的農村科技服務組織,同時組織體制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政府直接主導提升到農民自發組織合作社再到社會各界力量的參與,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在供需雙方之間的有效轉化。
(3)農業科技成果累累。在國家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973計劃等科技計劃的支撐及省科技廳的共同努力下,我省農業科技取得了重大進展。據統計,近年來甘肅農業科技獲得了飛速發展,每年取得各類農業科技成果200項左右,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率達到70%左右[4]。同時,河西走廊以雜交玉米制種為主、瓜菜、花卉制種為輔,制種面積已達10多萬hm2[5],已建成成套種子生產加工線30多條,年加工能力達5億kg,是全國最大的制種基地之一。
(4)優秀的農技服務人才是體系建設的中堅力量。目前河西地區現有科研推廣機構90多個,技術人員3000多人[5]。有30多個國家和省級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長期在河西開展農業科技工作。同時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探索農村科技推廣服務的新途徑。武威市是我省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試點地區之一,在不到1a的時間里,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產業結構,已選派3批420多名科技人員到農村生產第一線,實施科技項目142項??萍继嘏蓡T通過與農民組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把科學技術知識送到田間地頭,使農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了科學技術的恩惠,為“興農、富民”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1.2河西走廊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劣勢W分析
(1)土地產業工人整體素質相對偏低。低素質人口群主要集中在農村,傳統耕作觀念和種植習慣根深蒂固,市場化觀念淡薄,大部分農民對現代科學技術和耕作方式吸收轉化能力差,造成農村科技推廣工作進展緩慢,再加上對成果的宣傳力度不夠,有些農民又害怕擔風險而安于現狀,影響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以及農業科學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2)機構設置不準確、職能定位不明確。目前農技機構均在縣、鄉鎮設立站所,每站所設若干名農技員,負責本鄉鎮的農技推廣工作,而在農村種養結構趨向復雜化、技術和品種更新周期縮短、生產規模大小不等的情況下,難以滿足農民對農業新技術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服務需求,也滿足不了技術人員對農技推廣工作的方法和思路創新。農技推廣部門所承擔的社會公益性職能雖說其他部門無法替代,但隨意將農技推廣機構進行撤合并的情況時有發生。調查表明,當前大部分鄉鎮農技推廣人員服務于農業科技推廣的時間較短、承擔行政工作的任務較多,工作效率、效能明顯降低。
(3)經費不足、渠道不暢。從甘肅省實際看,近年財政用于農技推廣的經費雖較過去有明顯增加,但由于支出渠道和支出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相當一部分資金成了行政事業性費用,一部分被擠占挪用,最后真正落實到推廣部門的經費寥寥無幾。
(4)專業水平滯后無力應對服務對象對信息需求的動態化要求。據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調研報告報道,全國農技推廣人員中具有與所從事的推廣活動相關的專業學歷的不到55%,接近一半的推廣人員沒有受過與所從事工作相關的正式教育[6]。且基層農技隊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補充和更新,知識結構老化,掌握的技術十分有限,無力應付當前信息需求多樣、新品種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新形勢。
1.3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機遇O分析
(1)經濟全球化推動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加入世貿組織對于我區農技服務體系建設來說,是1次良好的機會,可盡快獲得各種需要的信息資料,及時引進先進設備、高科技和管理經驗,為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取長補短、加速發展、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帶來良好機遇。如武威地區甘肅省農墾研究院近幾年發展的金盞花產業,酒泉、張掖的制種等產業為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信息化資源為暢通市場化農業創造了條件。信息資源的富足和信息渠道的通暢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在我省河西建成了甘肅省河西走廊星火產業帶農村信息化等基地4個,如果將這些信息資源有效加以利用,既能夠引導農民有序經營,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又能夠提升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實施對農業市場經濟的有效調控、規避市場風險,同時能夠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有力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調整,推動農業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優化配置。
1.4河西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挑戰和威脅T分析
甘肅省河西走廊星火產業帶自啟動建設以來一直被甘肅省委省政府列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到2006年,產業帶區域內6市22縣GDP達到1038億元,占全省45.6%,產業結構調整到14∶56∶3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53元[7],比全省水平高出近1倍。但要清醒的認識到我們面臨的嚴重挑戰:一是主要優質農產品生產規模小,商品量相對較低,生產技術落后,產品檔次低,市場競爭力弱。加入WTO后國際農資大量進入、農產品進口激增、出口困難,嚴重影響農民增收及農產品加工等相關行業;二是農業生態環境開發與整治面臨新問題,由于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加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問題日益嚴重,河西地區沙漠延展、沙塵暴頻發,風沙危害加重,草場退化、灌溉農田鹽漬化也在擴大,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給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很大困難;三是農業科技教育還很不適應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還有相當一部分科研成果轉化不成現實的生產力,節水灌溉、良種繁育、抗旱防雹、荒漠化治理、中低產田改造等重大技術亟待突破。
2河西走廊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戰略組合分析
通過對目前河西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自身的優劣及所處環境帶來的機遇與威脅的分析,認為河西走廊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優勢非常明顯,走廊內對科技的潛在需求大,這為體系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市場平臺,同時主體組織多樣化,并形成多種科技推廣服務的新模式??科技專家大院、科技特派員、農業產業協會等,為完善創新體系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前提。但是這些潛在的優勢條件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諸如河西的牧草、孜然、啤酒花、啤酒大麥及洋蔥等產業發展的不穩定性,其核心問題是區域內部的消化能力弱,極易受市場的沖出。顯然要完善農村服務體制,構建適合區域發展的模式,首先必須練好“內功”,才能有效合理的利用外部條件,只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規避和改變自身弱勢的戰略才是目前最需要的選擇。就甘肅內陸河西走廊來說,目前外部環境的威脅還沒有達到急需要防御的階段,所以弱點——威脅(WT)防御性戰略還不是最佳選擇。而優勢——機會(SO)戰略、弱點——機會(WO)戰略、優勢——威脅(ST)戰略三者之間優化組合的戰略,將會是適合甘肅河西走廊建設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較佳現實選擇。
3河西走廊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模式創新
通過對河西走廊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SWOT戰略組合選擇思考,認為在目前情況下,河西走廊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應本著體系結構合理化、利益最大化原則而選擇SO、WO、ST戰略組合中最適合的1個、2個或多個混合戰略組合。因此河西走廊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創新模式必須圍繞這些戰略組合選擇進行建構、整合資源,建立多方參與的新型高效的農業服務體系。
3.1繼續創新農村科技多元化投入機制
吸收東部發達地區的有益經驗,鼓勵社會力量特別是企業、個人向農村科技推廣事業提供資助,對提供資助者應按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相應的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以充分調動企業和個人贊助支持農村科技推廣事業發展。另外還可采用發行福利彩票等形式吸引社會資金來支撐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3.2產學研相結合,完善農村農業教育推廣體系
以甘肅農業大學、省、地方農業科研院所為依托,創辦農村科技服務中介組織,參與農村科技服務。必要是以產業為紐帶建立產學研推廣示范基地,使科研成果與推廣基地緊密結合,鼓勵農業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服務工作,鼓勵成立各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體。
3.3加快河西走廊農村信息網絡建設,為農村科技服務搭建獲得信息的平臺
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電視廣播頻道、互聯網站、專業服務熱線電話,因時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會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信息服務。同時建立河西農業資源、生態、災害等動態監測和預警預報信息系統,研發目標性強的農業專家系統,完善河西走廊農業信息資源庫,為農業管理部門、農產品生產經營部門和農民提供決策、生產和營銷信息。
3.4營造創新環境,從制度上激勵農村科技人員創新
增強河西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科教興村”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主線和根本途徑。結合農村具體實際,必須建立包括精神理念、制度規范和物質載體等多角度的農業創新文化和環境,以尊重農技人員的人格和勞動成果為基準,完善農業技術職務體系,拓展科技研究人員的發展空間,同時提高技術人員薪資待遇,建立具有社會競爭力的行業科技人才薪酬體系。要“以人為本”和“以技為本”為技術人員的研究活動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和條件,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認真落實鼓勵科技人員的政策措施。
3.5以農民、農村為服務主體,實行“從下到上”的科技推廣模式
傳統的農技推廣方式是從上到下的“貫徹”式推廣,這種方式在計劃經濟時代為農業的發展,特別是提高大面積農作物產量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這種推廣方式往往忽視了農民的實際需求,甚至脫離實際,難以被農民接受。這不僅難以實現推廣的目標,還損害了政府在農民中的威信。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最終價值體現在農民素質提高、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推廣課題的設定不能脫離農民的實際狀態和農民自身的愿望,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應該重視掌握農民心態和愿望,按照農民意愿開展推廣活動,即“從下到上”的工作方式。在技術推廣“Plan-DoEvaluation-Check”(計劃-實施-評價-反饋)循環過程中,首先根據農民需求,設定推廣課題,制定推廣計劃,按計劃進行實施,然后進行評價,再將評價結果反饋到下一推廣計劃之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推廣活動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向科研部門反饋,以得到及時研究解決。形成以服務對象——農民為中心的推廣、科研緊密協作的推廣體系。避免科研、推廣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推廣工作效率和科技成果的應用率。
總之,在農業這個大系統中,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在調整農業發展模式,科學規劃農業發展方向,合理利用農業信息,整合技術資源,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等方面發揮著巨大力量。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它在推動河西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目前已經形成的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模式多樣化、服務內容復雜化、服務對象分散化的農村科技服務現狀,如何協調眾多農村科技服務主體、采用不同策略扶持不同的服務模式、服務內容和服務對象,建立一個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是當前河西農村科技事業面臨的首要任務。通過對當前河西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SWOT分析,一方面利用外部機遇,發揮體系自身優勢;另一方面要避開和減少內部弱點及外部威脅,最終實現模式創新。從而為解決現階段新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志民,歐陽曉光.多模塊復合型:我國現行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組織構架[J].科技與經濟,2005,18(2):41-44.
[2]海因茨·韋里克[美].管理學:全球化視角[M].馬春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甘肅星火辦公室.甘肅省星火計劃與河西走廊星火產業帶建設情況匯報[EB/OL].(2007-04-17)[2008-05-18]Http:/news/detai/php?n-no=41605?dir=/新聞動態/通知公告.
[4]魏邦龍.甘肅省農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研究[J].2000,16(1):25-29.
[5]甘肅省河西走廊星火產業帶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甘肅省河西走廊星火產業帶建設情況匯報[R].蘭州,2007.
關鍵詞: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服務體系
一、信息服務將成為影響科技型中小企業走出去的關鍵因素之一,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更易取得成效
1.科技型中小企業走出去需要良好的信息服務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已經成為繼資金、技術之后影響企業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指由科技人員領辦或創辦,主要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企業。其產品主要面向國際市場。由于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周期日益縮短,技術更替日趨加快,只有加快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速度,才能抓住轉瞬即逝的市場機會,獲得成功。科技型中小企業要想走出去,更要與全球的企業競爭,只有通過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渠道,把握技術發展的脈搏,及時獲取準確的市場信息,熟悉國外環境以及市場準入制度,并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所需資源并對其進行優化資源配置,才能在同國外企業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將自己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2.政府所提供的信息服務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為了促進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企業必須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國際市場的需求信息,迅速地對市場波動做出反應,適時地調整研究開發、經營管理及銷售策略。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自身力量有限,加之單個企業獲取信息的難度和成本都會加大,因此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統一規劃和部署,打破區域、部門、行業、領域的分割與限制,建立公共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搭建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的平臺。
1999-2000年,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連續對科技興貿計劃重點出口企業進行了需求調查,調查表明:出口企業普遍對“政府能夠提供國內外的政策法規、市場需求信息”、“對企業如何進入國際市場提供相關的指導和培訓”有迫切需求。因此,創建促進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走出去的信息服務體系,建立支撐企業快速反應的信息技術平臺,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人力資源管理、風險規避等運營環節中提供專業化、結構化的信息資源以及相應的指導和培訓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3.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內容
加入WTO后,國家不能通過各種補貼直接支持企業的生產活動,然而為企業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確實被允許的,并成為各國促進本國企業發展,提高本國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其中,通過建設信息服務體系和網絡,為企業提供信息服務更是成為各國政府支持企業發展的普遍做法。有關調查也表明,企業對政府服務的需要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務上,有71.8%的企業認為信息服務是最重要的政府服務項目。
4.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更容易取得成效
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鑒于我國企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我們認為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更容易取得成效。首先,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聚集在各地的高新技術園區,可以充分利用高新區所具有的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搭建信息服務平臺;其次,科技型對本領域內最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競爭對手的技術動向更為關注;第三,科技型中小企業對信息的價值具有較高的認同,且與普通中小企業相比,具有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和基礎條件。
此外,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為突破口,加強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在有力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也可以有力推動面向所有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
二、國外的經驗和啟示
1.成立專門的信息服務咨詢機構
歐盟針對中小企業建立了一系列信息咨詢服務機構,包括EICs、CORDIS、BC—NET、BRE等,為中小企業提供全面服務。歐洲信息中心(EICs)作為中小企業的“首選信息服務窗口”,現已形成了覆蓋整個歐洲經濟區以及中東歐、地中海沿岸,擁有294個分支機構的信息網絡。它向中小企業通報有關歐盟的活動和議案,包括研究與開發技術的信息及技術轉讓計劃。歐盟研究與開發信息服務機構(CORDIS)負責為中小企業提供有關歐盟研究和創新活動的全面信息(包括計劃的執行、結論等),同時還幫助中小企業尋找合作研究伙伴,尋求研究活動的潛在資金來源等。創新傳播中心(IRCs)負責向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和創新方面的幫助,協助它們確認技術要求和合理技術,幫助它們參與歐盟科研開發計劃。兩個企業合作網絡(BC—NET與BRE)專門負責幫助中小企業在地區、成員國、歐盟乃至全世界尋求合作伙伴。
成立于1953年的美國小企業局創辦的商業信息中心遍布全國的大中小城市,每個中心均配有8部10部計算機和專業軟件,向中小企業免費提供最廣泛的信息服務和資料服務。
法國政府采取措施鼓勵各級工商會組織所屬中小企業信息聯網,發揮橋梁作用,提供海外市場信息。例如,法國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希望到中國尋求產品和投資市場,但缺少有關信息和語言工具,因此,巴黎工商會最近成立法中交流委員會,專門承擔向中小企業提供中國市場信息,幫助企業家前往中國等事宜。
2.政府出面推動覆蓋全國的信息服務網絡建設
挪威政府為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建立了覆蓋全國的面向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支撐體系。具體做法是在主要大學和26所地方性學院中建立"國家增值信息專家網絡",即TBIC(TechnicalandBusinessInformationCenter)。這些大學與當地的研發機構合作,構成對中小企業的技術支持;與商務信息提供者(如商業數據庫商)一起構成本地服務于中小企業的信息資源。同時通過Internet,可以尋求全國其他地區的TBIC的信息支持,從而形成多級、分地區的中小企業信息保障體系。TBIC的突出特點是將信息專家和各行各業專家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資源納入信息支撐體系,且充分利用大學、研究機構的智力資源優勢。
日本政府積極支持中小企業機構的跨區域合作,實現經營、技術信息共享。各都道府縣的"支援中小企業機構"利用跨地域信息網絡和共享的各種數據,向中小企業提供經營、技術和信息等各種咨詢服務。日本政府還幫助為大企業生產零部件的中小企業建立同大企業的信息通信網絡,提高簽訂定貨合約的速度和效率。
3.制定專項計劃促進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美國政府實施了小企業信息服務計劃。該計劃在全國建立了信息網絡,把信息分門別類地輸入網絡,供中小企業自由選用。中小企業信息服務計劃既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技術、資金管理、專家等方面的信息服務,同時又可以防止社會資源的重復使用造成浪費。中小企業信息服務計劃既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技術、資金管理、專家等方面的信息服務,同時又可以防止社會資源的重復使用造成浪費。
歐盟投入4400萬歐元,啟動了“進入信息社會計劃”,幫助中小企業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以融入國際市場。
4.出臺各種激勵措施,促進中小企業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
美國聯邦小企業管理局推出了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網絡經營的計劃,為中小企業培訓專門人才,尤其是培訓網絡技術管理人員,目的是使中小企業在網絡化潮流中同大型企業能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同時,政府方面還積極支持、協助中小企業建立行業性內部網絡,實行信息資源共享,為中小企業通過信息高速公路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日本最近采取了一項扶持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向各地的中小企業支援機構提供資金,幫助它們建立內部網絡和加入因特網,建立廣泛的信息和接收系統。
5.有針對性的為中小企業提供切實有效的信息
英國政府開通了“直接通向政府”主頁,提供各類信息服務。該主頁于1998年11月開通,提供包括1100多個文件的企業監管指導甚至各種報表,使企業可以方便、迅捷地在本地“一次性”辦理完成政府要求的有關審批監管手續。
歐盟最近在因特網上開通了“企業之窗”網站,使企業能夠及時了解歐盟乃至國際市場的變化,尋找商機爭取打入國際市場?!捌髽I之窗”內的信息資料包括經濟新聞、貿易博覽會信息、近60萬家企業的年營業額統計、歐盟關于企業的法規和政策等?!捌髽I之窗”可使用歐盟內部通用的12種文字調閱,是歐盟向企業提供的最方便、信息量最大的資料庫。企業還可通過這一網站向歐盟委員會反映它們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三、推動服務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應該成為我國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1.我國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根據課題組2003年對我國科技系統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調查,在參加調查的78家政府機構(主要是各地科技廳(局))中,雖然大多數單位均建立了網站,但普遍存在瀏覽量小(53%的網站日瀏覽量在100次以下),更新速度慢(能做到每日更新只占總數的11%),沒有專人維護(57%的單位沒有專人或只有一人負責維護)等問題。此外,的信息缺少深度分析,不能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據調查73%的網站不能滿足用戶需求。主要原因是,缺少一個合適的機制,沒有明確的責任主體。要想維持一個運行良好的信息網站,為企業提供真正需要的信息,需要專業的信息分析人員,在不斷了解企業需求的情況下,從繁雜的信息海洋中提取,加工和整理相關信息,顯然作為一級政府機構的科技廳(局)沒有精力做這個事情。另外,在地方科技廳(局)也沒有設置這樣一個機構或專業職位做這個事情。當然,缺少資金支持,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維護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此,設立專業化的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信息服務的公益性機構,應該成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政府的重要任務。
2.服務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一個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基礎網絡環境、機構建設、服務內容提供以及人才培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構建已經不是技術問題,但資金、人才培養(主要是信息服務的提供者,掌握信息利用和獲取技能的人才也很需要)、內容建設則成為主要矛盾,而這其中最根本的是要轉變思想觀念,建立能夠促進信息服務體系健康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軟件,還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維護,因此一定的資金投入是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前提條件。當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強信息共享,提高網絡利用效率也是網絡建設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人才培養和內容建設是一個相互關聯的問題。信息服務屬于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如何從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加工整理出企業所需的信息,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來完成。只有通過對企業需求的分析,生產出滿足企業需要的信息產品,為企業提供滿意的信息咨詢和服務,才能顯示出信息服務的價值,信息服務業才可能獲得持續的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吸引高素質的人才進入信息服務行業。
因此,作為中小企業信息服務主體的政府應該積極轉變觀念,提高服務意識,促進政府信息資源公開,引入市場機制,加強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而觀念的轉變、機制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
3.服務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應該成為我國科技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信息服務體系作為科技服務體系的主要力量,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對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作用認識的不斷深化和加強,世界各國都把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作為本國科技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我國也加強了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環境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科技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3],2003年更是提出了科技中介被科技部確定為科技中介機構建設年。但是,一個完善、有效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完成,絕非一日之功,應該把服務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應該納入我國科技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提出明確的戰略規劃和分階段建設的具體目標,通過有效組織和科學實施,全面推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四、加強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1.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和廣泛的服務網絡
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渠道。鑒于中小企業缺少獲取信息的資金、人力和手段,應盡可能采取各種手段,如網站、紙介信息、刊物等,提高中小企業獲得信息的能力;二是專業信息服務隊伍建設,通過對現有機構的人員培訓、吸納新人進入以及組織離退休科技人員發揮余熱等手段,建立一支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高水平信息服務的專家隊伍;三是大力發展從事信息咨詢服務業的中介機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國內外市場需求、產品和行業發展趨勢、投資機會介紹、投資風險評估等信息,減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投資風險,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四是充分利用高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聚焦的特點并,建設區域性信息服務平臺;五是借助行業協會的力量,建設富有專業特色的信息服務平臺。
2.加強機制建設,引入市場機制,形成多層次、多主體的信息服務體系
具體來說,就是提高政府的服務意識,將一部分職能、一部分資源剝離出來,通過對原有人員的培訓和吸引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的加盟,組建面向企業服務、公益性的專業信息服務機構。同時,通過政策引導、開放政府信息資源,鼓勵市場力量進入信息服務領域,通過競爭,激活和提高為企業服務的意識,加強對信息資源的開發,提高其利用效率。
3.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化專項資金
資助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并鼓勵專業廠家參與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以及中小企業信息化的軟硬件開發。我國政府可為中小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時購置的設備提供信貸擔保,給予優惠貸款、貼息貸款,同時也可給予正從事信息化的中小企業降低稅率、稅收減免、一定的財政補貼等財稅支持,并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風險投資和股票上市等方面,對信息化確有成效的中小企業給予積極支持,從而在稅收、財政、金融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的資金扶持體系。
4.開展“送信息到企業活動”
了解企業需求,建立聯系渠道,及時為企業提供所需信息。同時對企業進行培訓,幫助企業掌握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為中小企業提供網上查詢、主頁制作、網上商城、虛擬主機等綜合性信息服務。
5.以科技興貿信息網為依托,建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專欄
在已有數據庫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廣泛搜集國內外技術動態、市場信息,建立一個面向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直接服務的數據資料庫(包括:項目庫、人才庫、產品庫、物資供求庫、政策法規庫等),使中小企業以較少的費用及時、準確獲得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同時與各級政府、相關網站建立合作和信息共享機制,擴大信息來源,形成覆蓋全國的信息網絡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振濱,《構建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服務的區域性、行業性市場中介組織》
2.王曉津,《歐盟中小企業政策評介》西南交通大學國際經濟系,《國際貿易問題》2001.6;
3.寧軍明《中小企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廣東商學院經濟貿易學院,廣州城市和企業信息化研討會文稿;
4.《我國中小企業信息服務模式的國際差距》(2002.8.30);
注釋:
[1]本文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走出去”戰略研究》的階段成果,本項研究受到科技部發展計劃司資助。
關鍵詞:農機服務體系;思路;措施
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既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又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還可以“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其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機化的發展,離不開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好的服務體系建設,還能促進農機事業的發展。
1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1.1縣級服務組織
縣級服務組織有縣農業局農機科、縣農機化技術推廣站、縣農機監理站、縣農機化培訓學校各1個。共有編制人員32人。其中,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7人,初級專業技術職務3人,高級技術工人3人,其余為管理人員。
1.2鄉鎮服務組織
2003年以前,鄉鎮原有的農機管理服務站和農機化技術推廣站是1套班子2塊牌子,專門從事鄉鎮轄區內的農機服務工作。2003年,鄉鎮涉農單位合并為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機站變成農機室,機構縮小,人員減少,資產變賣,人員以鄉鎮中心工作為主,農機只靠市場調節、自覺發展。龍陵縣有鄉鎮農機事業人員39人,其中科技人員22人,中高級技術人員16人,初級技術人員6人,其它初中級技術工人。人頭經費由財政統一預算。
1.3農機銷售網點
龍陵縣有農機銷售網點17個,全部是個體經營,經營從業人員28人,其中取得職業鑒定資格2人,2016年機具銷售總收入1000余萬元,營業純收入達50余萬元。
1.4農機維修網點
龍陵縣有農機維修網點60個,全部是個體經營,有資質的維修人員67人,從業人員88個,維修合格證多為3級,從事維修的種類(范圍)主要是農機綜合維修、零配件銷售;自有廠房41個,租賃廠房19個,固定資產總值277.9萬元。農機維修網點收入300余萬元。
1.5農機合作社
到2016年為止,龍陵縣成立農機合作社4個,正思考改變這一現狀,爭取每鄉鎮至少成立1個。
2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縣、鄉組織發展困難
農機推廣組織由于資金短缺,人頭經費較少,科技人員閑置,還有部分人被抽去做了與農機無關的工作;農機培訓,工作內容單一,只有拖拉機駕駛員培訓,路子不寬,安于現狀,缺乏開拓精神;農機安全監理,在《交通安全法》實施后,對拖拉機靜態管理已進入正常運作軌道,起色較大,開展順利,其它農業機械的管理,有待加強完善。
2.2農民專業組織發展緩慢
縣委、縣政府雖然高度重視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和規劃,取得了較好成效,但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到目前只建成了4家,還在思考沒成立的鄉鎮都應盡快成立。
2.3農機企業凋敝
20世紀70年代后,縣級相繼建立了制造、維修、供應3家企業,具有了一定的服務能力。由于1983年、1989年和2002年的幾次改制,原有企業已凋敝,算是壽終正寢。現有的主要是個體私營企業,由于資金困難,規模小,供應、修理等難于適應新的需要。
2.4機具配套比例失調
目前使用的大中型后傳動變型拖拉機,配套比是1:1,其它的大中型拖拉機配套比1:3;小型拖拉機配套比達1:3.2??傮w配套比達1:2.1,并且部分機具已經老化,屬淘汰產品。
3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基本思路和相應措施
3.1基本思路
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縣、鄉農機服務組織走公益的路子,其它農機服務組織按“誰辦、誰管、誰受益”的原則,走“自負盈虧、民主管理、風險自擔”的路子,在體制創新上下功夫,逐步建成以縣級為龍頭,鄉鎮為補充,合作經營(含農機銷售和農機維修)廣泛參與的服務體系,形成上下協調的服務網絡。
3.2相應措施
3.2.1建立農機投入機制
投入主要是資金,要采取主動的方式,積極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認真貫徹落實《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把農機化工作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中;積極主動爭取農機項目上報,以得到上級部門專項資金支持;擴大糧發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中用于農機的比例;增加對服務組織辦公條件的改善,做到有地點、有設施、有人員、有經費;提高對服務人員的智力投入,要“走出去”、“請進來”,不斷加于學習,提升服務人員的素質。
3.2.2穩定農機隊伍,提供優質服務
要認真貫徹落實《農業法》和《農業技術推廣法》,進一步穩定農機隊伍;積極吸收專業人員,特別是大中專畢業生;改善和提高農機人員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服務組織購置設備要給予支持,銀行信貸要有優惠政策;要切實減輕服務組織負擔,杜絕各種不合理收費;扶持農機企業,以低息或貼息的方式,增加資金投入,提高服務能力。
3.2.3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增強綜合調控能力
根據農村狀況,重新確定服務方式及組織形式。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強化縣級、創新鄉級、完善村級??h級主要抓好創新示范建設,鄉級主要抓好機構整合,村級主要抓好農機專業合作社、服務大戶和科技示范戶的培育。既要提升服務職能,又要適應市場經濟對農機的新要求。
3.2.4積極參于新農村建設,有力促進農機服務體系發展
目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機發展帶來了新的需求,參與新農村建設,促進服務體系發展,充分發揮國家、省、市對龍陵縣農機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調整優化農機的裝備結構;以農機推廣為重點,切實加大新技術的推廣普及力度;高度重視安全生產管理,改善監督手段,提高安全意識,完善責任制度,規范執法行為,強化檢查措施;加大農機化試點示范引導力度,有選擇地組織實施水稻生產機械化、農副產品加工增值機械化和其它經濟作物的機械化,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和節本增效技術,擴大社會對農機的認識;全面貫徹落實《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使政府能“把推進農機機械化”真正“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中,加大對服務體系的支持保護力度。
4結束語
當前,國家的各項農機化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進一步得到落實,支農惠農強農政策惠及著廣大農村群眾,農民對農機化的需求有較高的積極性,這樣,加強農機服務體系建設也將成為必然。我堅信,以后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會上一個新臺階,農機化事業會有一個新發展,農機化應用水平會有一個大提高。
作者:段應昌 單位:保山市龍陵縣勐糯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參考文獻
關鍵詞:和諧社會;公共服務;體制創新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黨的1項重大理論創新成果,也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從理論到實踐,它都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境界。新境界必有新要求,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1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建設完備的社會主義公共服務體系,以消除社會公共需求日益增長與當前社會公共服務提供不足的矛盾,緩解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緊張關系。
1、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與先決條件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已經在各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社會市場化進程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體,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但也帶來了新的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國內各種利益矛盾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伴生出了諸多的社會問題。比如,社會需求的某些方面仍然處于嚴重的失衡狀態,社會貧困問題雖有所緩解但仍然嚴峻,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明顯滯后,大量的社會穩定與公共安全問題、失業問題、教育問題、環保問題等日趨突出。諸如此類的社會不和諧問題猶如病灶1般侵入并損害了我國社會機體,給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深入分析上述這些侵害我國社會機體的因素,筆者認為,這些不和諧因素歸根結底都是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備所致??偫碓浿赋觯骸疤峁┕伯a品和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公共信息等,為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提供保障和創造條件?!边@不僅給“公共服務”下了1個權威性定義,而且深刻地闡述了公共服務體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確,在新形勢下,我國公共需求呈現出增長迅速、主體多元化、結構復雜化、需求多樣化的特點,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公共需求比重大幅上升,公共需求結構正逐步由消費型向發展型升級。具體而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主要表現如下:1是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長。近幾年我國城鎮居民的總需求中,個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當于過去5年的總體增幅,并且近兩年的增幅更大。2是公共需求主體快速擴大,廣大農民和城鎮中低收入者逐步成為公共需求的主體。3是公共需求的結構變化迅速,除了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對公共安全、環境保護以及利益表達的需求越來越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由于1方面是公共需求迅速增長,另1方面則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公共服務需求旺盛與供給不足的矛盾使得我國公共服務體系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壓力,甚至已經成為我國突出的社會矛盾。這個社會矛盾不解決,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和諧社會的建構就無從談起。因此,從1定意義上說,建設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就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基礎與先決條件。換言之,只有建立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才能實現社會公平、穩定、快速、健康、持續性的發展。
2、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必須1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國情出發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相當長時期內所要面臨的1大基本國情。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都要受基本國情的制約,和諧社會的發展程度同樣要受制于此。也就是說,當前我國所要建構的和諧社會,是1種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的和諧社會,否則,這種和諧社會就只能是空中樓閣。我們黨也正是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發展狀況,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和主要任務。這九大目標包含了我國民主法治、人民生活、公共服務、道德文化、社會創新、環境保護、社會管理等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全方位的內容,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的1定時期內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方向。
同理,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同樣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1現實。也就是說,1方面,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建立1個適應和諧社會需要的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但在體系建立過程中我們還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要有條件的、分步驟的。那種脫離現實國情、好高騖遠式的盲目建設難免要遭致失敗。我國仍是1個發展中大國,在當前條件下,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目標是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國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就會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完備,就能安全地度過經濟社會發展的危險期。唐鐵漢等人的研究表明,依據國外經驗,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可分為3個基本階段:1是人均GDP處于1000美元左右的階段。在該階段,必須全面完善公共服務制度,否則,將導致經濟發展的中斷與停滯。2是人均GDP處于1000~8000美元的社會經濟增長階段。這是以公共服務為基礎和平臺、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階段,需要注意全面、系統地完善公共服務職能,堅持教育、科技優先增長,強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適度控制社會福利的增長水平。3是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左右、開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階段。這是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主的發展階段,要注意穩定社會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和政府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控制社會福利的過快增長。在該階段,要注意控制公共服務的數量、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當前我國正處在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邁進的關鍵發展階段,比較國外經驗而言,當前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應該說僅僅處在第1階段(即“必須全面完善公共服務制度”的階段)向第2階段(即“以公共服務為基礎和平臺、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階段)過渡時期。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路徑
1般說來,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為主要任務、以全體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基本目標的1系列制度安排,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
1政府主導。有學者指出,公共服務主要是指由法律授權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組織和有關工商企業,在純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產和供給中所承擔的職責和履行的職能,其中,政府是責無旁貸的主導者。這種政府主導的特質,首先表現為政府是公共服務的最主要的提供者。由于政府的公共性質,政府的主要職能之1就是公共服務。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政府必須加強公用基礎設施、公共文化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教育設施等方面的建設,積極發展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維護社會治安和國防安全,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政府主導的特征還表現為政府責無旁貸地成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政府根據國情和本區域內的人口資源和財政能力來確定公共服務的總體目標、水平、策略、原則等方向性的框架,并經同級權力部門機構批準實施。從公共服務過程來看,無論從目標設定到組織設計再到公共服務的機理運作,還是最終輸出公共產品到收集社會反饋再到修正輸入,政府始終是其中的主導者。換言之,政府是公共服務制度的設計者、實施者與維護者。公共服務體系全面不全面、完整不完整,歸根結底取決于政府意愿與政府能力。
2社會參與。和諧社會中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1個社會公眾、政府以及其他各種公共服務供給者之間互動的過程。首先,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有公共服務需求信息與持續不斷的支持。這不僅需要政府設置暢通的公共需求的表達渠道,而且更需要社會公眾需求表達的積極參與。社會公眾是公共服務的直接消費者,因而在公共服務的需求等方面最有發言權。如平新喬、趙俊超在浙江省慈溪市對外來務工人員和當地居民作了1項公共服務需求調查,并對公共服務需求事項作了1個排序。結果表明,解決戶口需求排在第1位,其他依次是子女教育、各種社會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難補助、治安、衛生及其他。該項調研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我國某部分人群的社會需求。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群對于公共服務需求是不1樣的,因此有必要建立暢通的公共需求表達機制,以真實客觀地反映來自各個地區各個階層的心聲。當前全國各地的獻計獻策行動即是1個很好的佐證。因此,不了解民意、不集中民智,政府就會在公共服務供給上失去方向。不僅如此,社會公眾的合法性支持與資源性支持無疑是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所不可或缺的,比如在慈善捐助等慈善事業的發展方面,美國的慈善捐助每年達6000多億美元,相當于GDP的9%;我國香港地區的慈善捐助每年也達60億港元。我國內地目前每年僅有10多億元,只相當于GDP的0.01%。因此有必要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增加慈善捐助,擴大第3次分配的規模,這樣既可彌補國家用于社會事業發展的財政資金的不足,又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
應該說,政府不是唯1的公共服務供給者,私人部門和第3部門也要加入到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當中來。美國學者奧斯特羅姆等人認為,在治理公共事務方面,政府和市場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所以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制度安排。多中心理論突破了傳統意義上政府與市場兩種秩序的2元思維,公民通過參與自主治理公共事務,改進公共服務。在傳統意義上,私人部門主要提供私人產品和服務,私人部門不得進入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提供領域;而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則打破了這種傳統的公私界限,私人部門的力量逐漸滲透到公共領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著私人部門的角色和性質。它不僅使自己獲得了相應的利潤回報,而且優化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產品與服務,從而分擔了政府的責任,改進了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和供給能力。第3部門以自身的非功利性目的或客觀的公益性后果,以社會的自組織、自規則和自治理方式,或者以政府授權的行動方式,或者以跨國行動的方式,或者同政府或私人部門共同采取行動的方式,為社會提供局部性或專項性公共服務。
3體制創新。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能缺少體制創新。這種體制創新首先表現在如前所述的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上。主體多元化良性造成了公共產品的生產市場化、效益化與社會化,并繼而間接帶來了這樣1種前景可觀的后果:政府可以逐步退出公共產品的直接供給,且依據公共產品的不同種類,政府退出的程度也有所區別。
其次則表現在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的多樣化上。政府職能外包理論表明,政府履行行政職能可借鑒經濟部門有效的管理方式,用市場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利用招標、承包、租賃、委托、、拍賣等方式實現政府職能的對外轉移,通過市場化手段來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這樣,政府通過職能外包降低了公共服務交易成本,實現了政府職能的有效轉變,甚至精簡了政府機構。近些年來,我國政府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大膽地借鑒了國外先進管理思想與方法,進行了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的創新。比如,在我國公共事業市場化改革過程當中,政府就已經借鑒并摸索出了許多有益的方法,如BOT模式、合資模式、直接購并、純民營模式、TOT模式以及PPP模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