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5 04:56:00
序論:在您撰寫專升本學習計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江西東華理工大學2016年專升本成績查詢入口已開通,考生可登陸東華理工大學新聞網或點擊以下鏈接進行查詢,盡請關注!
點擊進入:江西東華理工大學2016年專升本成績查詢入口已開通
全國各地2016年專升本成績查詢時間及入口匯總
全國各地2016年專升本錄取分數線匯總
全國各地2016年專升本錄取查詢信息匯總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現狀
本文作者所在的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基于文秋芳等人編制的英語學習動機調查表,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問卷”。問卷調查的對象是非英語專業本科二年級的182名學生。為了盡量避免問卷調查出現偏頗,使調查結果能夠真實地反映我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現狀,受調查的學生分布于學校11個院系,19個專業,涵蓋面廣。
調查問卷中所設計的問題包括了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具體來講分成10個項目,主要包括:應試動機,升學動機,求職動機,交際動機,文化動機,學習情景動機,內在興趣動機等?;卮鹪O計為“同意”“不同意”“不是主要原因”三種。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圈選一項,雙選或不選者視為作廢。調查統計結果顯示:
(一)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的內部動機不強烈
從英語學習的內部動機調查結果來看,最強內部動機是“為了與說英語的外國人交談”,80人選擇此項,占45.5%;從其他的內部動機子項目來看,持有較強內部動機的學生比例普遍較低,占1/3左右,其中“英語比其他課有趣”一項最低,僅占16%;持有一般內部動機的學生基本上占受測學生的1/3左右??偟膩碚f,非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內部動機較弱,第一興趣不高。合計各子選項中選擇“同意”與“不是主要原因”的人數百分率,我們會發現,二者之和大都在70%-80%之間,說明學生不是沒有內部學習動機,只是不如外部動機強烈,不是主要動機。
同時調查結果也表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與外國人交際的動機較強,學校、外語系和教師三個方面應重視非專業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關注他們的交際需要。
(二)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的外部動機非常強烈
從調查中看出,學生的應試動機比例較高,其中較強的占49%左右,相當一部分學生有考研的英語學習動機,其中較強和一般的共134人占76%。這說明,相當一部分學生有深造的愿望,而且也明白英語是他們未來深造的必過之橋。學生的謀職學習動機最強烈,對“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因為將來的工作可能需要英語”兩項選擇“同意”的人數分別占78%與89%,這說明英語在學生的求職應聘、事業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調查還表明,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外語學習,但不是他們的主要學習動力的來源。
綜合統計數據表明,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英語內部動機不強烈,在四個選項中最高占45%;外部動機非常強烈,在六個選項中最高占89%,外部學習動機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的作用強度遠遠高于內部學習動機,占絕對優勢。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現狀的文化因素分析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身上之所以反映出如此情況,原因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文化、教學理念等因素的左右。其中,文化因素對于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作用是不可小視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具有社會性,為社會成員所共享。中國高校生是有著相似文化背景的群體,我們可以把這個群體整體作為一個研究對象來研究。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都有相當大的差異。中國的高校學生,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有不同于英美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于是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會由于文化背景的影響而呈現出中國特色的英語學習動機。找到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背后的文化因素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具有相當的實際意義。這里將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現狀。
(一)強烈的就業動機與文化因素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具有強烈的就業動機。首先,由于我國當今社會就業體制所限,英語成為就業的“硬指標”與“敲門磚”,這種就業壓力成為大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動機。其次,中國學生強烈的就業動機反映了“學而優則仕”等傳統思想。“中國從歷史到現在都未跨出文憑社會”(何虹2006),文憑在我國是獲得理想工作、職位晉升、評級等的重要依據。在校生獲取各種證書的熱情高漲,歸根結底也是為謀職做準備。第三,中國學生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崇尚實用主義,英語學習更多從個人的實際需要出發,為了更有效地解決個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較強的考試動機與文化因素
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存在著負面影響,導致學生較強的考試動機?!爸袊膫鹘y科舉制度的影響延續至今,它的影響力波及各項考試,比如中考、高考、四六級、考研等,可以說中國人人生重要的升學、擇業等大事都是由一次考試決定的”(何虹2006)。于是學生不得不跟隨這些考試的指揮棒來安排自己的學習,那么48.8%的學生以通過考試為英語學習的主要動機就一點兒也不奇怪了。
(三)被動性學習動機與中國傳統文化
1.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觀念,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被動的學習態度。雖然人們的觀念在不斷更新,但是中國社會主流的人生觀仍然是集體主義。人們在采取行動時最基本的傾向是與外部期待或社會規范相一致,它的負面效直之一是:人們形成了依賴心理,習慣聽從被動的指揮行事。學生主動學習精神不足,傾向于依照就業市場的行情、考試、課程規定、教師意圖、教材來學習。
2.中國傳統的等級觀念也左右著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中國人向來講究長幼尊卑、禮讓有序,人們遵守社會秩序,擺正自己的社會地位。學生對教師絕對尊敬,唯命是從,至少在面子上要做到這一點。于是養成了許多學生被動的學習
風格,聽命于教師的調遣,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學、學什么,受教師的影響過深,往往對一門課感興趣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大學教師對于學生的管理、監督、引導程度比中學階段有所降低,于是許多學生無所適從,無法自己承擔起自己的學習責任。
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的教學干預
學生英語學習外部動機強于內部動機的被動性對英語學習弊大于利。外部動機對學習可能作用強烈,但是持續時間較短,后續動力不足。外部動機強烈導致學生英語學習的“針對性”“功利性”過強。因此,對于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進行教學干預是非常必要的。教學干預的宗旨就是要疏導學生的學習動機、把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
(一)實施自主學習新模式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過程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通過考試等。這些任務、考試等只是學習生涯中小小的里程碑,是一種標志而已。學習的道路是要貫穿人一生的,只有樹立正確長遠的學習目標、學習動機,培養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體驗學習的真實樂趣,也才能學有所成。
(二)采用目的語文化吸引策略,提升內部學習動機的強度
當今各種媒體方便而快捷,學生完全可以接觸到最真實的目的語文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打開視野,廣泛閱讀、瀏覽、欣賞,激發學生對于目的語文化的興趣,提高目的語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的關注點從外部動機轉移到內部動機上來。
(三)利用學生的外部動機引導學生英語學習
其實,筆者認為學生的外部動機較強,也并非絕對壞事,只要引導得法,也可以加以利用。既然學生受考試、擇業、教師的影響如此之大,那么我們只要使考試更合理化,英語學習內容更實用,更利于他們擇業,教師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從課堂的主人變成課堂的主導,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角),我們一樣可以通過這些外部因素激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之向持久性學習動機轉化。
一、初等教育專業學生的數學基本功構成因素
筆者認為對于初等教育專業數學方向的學生,它的專業定向是小學數學教學,因此首先應該具備扎實的數學學科專業基本功,即本體性知識,同時必須具備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的相關數學教學基本功兩大塊。
1.數學學科專業基本功
作為專科層次培養出來的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具備為更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和技能,應比過去的中師生更有后勁。數學學科專業基本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計算基本功。數學離不開計算,因而對初等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計算是最基本的數學基本功。計算基本功的扎實與否涉及到是否能用最少的時間、迅速、準確地解答問題,有條理地思維等。具體要求是:第一要計算準確;第二要計算熟練。為此,必須做到:首先要明算理,為訓練口算提供理論依據,應理解和掌握加、乘運算定律、減、除運算性質及和、差、積、商的變化規律。然后要懂方法,掌握口算技巧,如湊整法、分解法、直接運用運算定律(或性質)法、調整運算順序法、分數、小數合理互化法、運用0和1的特性法等。另外要提高口算速度,還需要熟記一些特殊數據。
(2)邏輯思維基本功。邏輯思維是一種從已知到未知、探索新知識的思維能力,即根據已有知識(已知判斷)合乎邏輯地推出新的知識的才能,在科學創造中具有重要地位。邏輯思維能力是數學能力的核心,是人們進行思維活動的基礎,是一個人基本素質的主要標志。對于初等教育專業的學生,重點要掌握的是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以及推理基本功。
(3)識圖畫圖基本功。空間形式是數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數形結合是重要的數學方法。因此,未來的數學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識圖、畫圖基本功。要能正確、熟練地使用畫圖工具畫出小學常見的平面圖形、幾何體直觀圖、統計圖、應用題線段圖或思路框圖,并熟悉圖形中各元素間的關系。
(4)數學語言基本功。對于數學語言,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有著自己的理解。有的曾經試圖把數學完全改寫成形式系統(如著名的布爾巴基學派),有的則把“數學語言”看作是自然語言的一種特殊的模式,是對自然語言的補充和再加工,如弗賴登塔爾和《2061報告》的作者們。無論如何,與自然語言相比較,數學語言是表達數學思想的專門語言,具有抽象性、準確性、簡約性和形式化等特點卻是人們所公認的。
(5)解題基本功。解題就是“解決問題”,即求出問題的答案,這個答案在數學上也叫做“解”,所以,解題也就是求出題的解。小至一個學生算出作業的答案、一個教師講完定理的證明,大至一個數學課題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一個數學技術用于工農業實際部門產生良好效益,都叫做解題。數學活動的中心就是解題,解題能力的強弱,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個人的數學知識水平。因此,一個優秀的數學老師一定是一個解題高手。
2.數學教學基本功
師范院校與其他院校比較,最突出的特點應該在“師范”上,因此整個人才培養模式應該充分體現出“師范”特色。即教師在擁有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要擁有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具體要求如下:
(1)教材分析、組織與處理等備課基本功。備課即鉆研教材、處理教材的能力,這是教師最基本的基本功。首先要熟悉教材,認真鉆研教材,弄清這部分內容在數學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它與已學內容的聯系、區別,以及與后續內容的關系等等。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整理或重組,直到能完全駕馭教材時再寫教案。
(2)數學教學語言基本功。良好的語言表達藝術是教師基本功的重中之重。由于數學語言是一種由數學符號、數學術語和經過改進的自然語言組成的科學語言,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般不宜直接使用數學語言作為講授語言,而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心理特征,將數學語言轉化為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語言。即采用數學語言和教學語言融為一體的語言,即數學教學語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自己要用準確、科學的數學語言進行教學,還應要求學生在正確理解數學語言的基礎上,學會用準確、科學的數學語言回答各種數學問題。
(3)書寫、板書設計基本功。雖然現代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粉筆+黑板”的課堂教學手段和方式了,但粉筆仍然還是教師教學最基礎的工具。粉筆、黑板成為電腦和投影的“輔助手段”或者完全被電腦和投影取代仍還需要一段時間。同時,數學教師寫得一手好字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水平和學習積極性。數學要求的是嚴謹科學的態度,教師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到學生,認真書寫不僅可以體現老師的教學態度,還可以把這種嚴謹的數學態度潛移默化給學生。因此,板書依然應該是教師不能忽視的一項教學基本功。
(4)教具制作、使用與現代教學手段應用基本功。要使教學取得好的效果,教師要能按教學要求,正確使用教具;能就地取材,制作簡易的教具。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教師要能熟練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以擴大教學容量,增強直觀性;再進一步的要求就是要能運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設計教案、課件。
(5)教育科研的基本功。教育科研能力是新形勢下對教師基本功提出的要求,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蒲谢竟χ饕秆芯繉W生和進行教育實踐、改革的能力。一名合格的數學教師不但要會教學,而且要會科研。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總結出一個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因此要提高教育質量,改變經驗型、粗放型的教育教學行為,教師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數學教學基本功訓練策略
1.把基本功訓練滲透到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之中。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強化基本功訓練。一是改變過去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操作和技能訓練的狀況,樹立以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理念,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占教學總時數的比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二是改革教學方法。每門課程加大自學和課堂討論的比例,由教師作必要的引導,讓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思索,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三是增加拓展模塊。通過選修課或在授課內容中以專題形式介紹數學學科發展的前沿、新進展和新的知識增長點,開闊學生思路,鼓勵學生探索。四是加強數學方法論教學。將初等教育專業的學生的數學基本功訓練融會到三年的基礎課、專業課教學中,把基本功訓練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成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部分,是強化基本功訓練、提高小學數學教師的職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
2.把教育實踐作為教學基本功訓練的主要渠道。教師職業是實踐性很強的職業,教師基本功的培養、提高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必須從師范生一入學就開始進行。初等教育專業數學方向培養的是小學數學教師,如果對自己的服務對象知之甚少,畢業后勢必難以適應小學數學教學。教育實踐是提升學生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具有實踐能力或應用性知識和能力的課程,見習、實習時學生嘗試解決即發性問題,回來后進行交流、探討、提升。教育科研方法課程讓學生結合小學的教育現象進行調查、分析,結合習得的科研知識與方法進行研究,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
摘要:日本的動漫文化,近年來在中國廣為流行,其與高校日語專業學生的日語學習動機之間的聯系也日益緊密。本文試論日本的動漫文化對高校專業學生日語學習動機的影響及其變化。
關鍵詞:日本動漫文化;高校日語專業學生;日語學習動機
近年來,日本的動畫和漫畫作品席卷了中國乃至全世界。動漫文化已經成為日本現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動漫作品也被視為日本文化的窗口,或作為日語學習的手段而被廣泛應用。與此同時,動漫也逐漸由日語學習的內容或手段,演變成了日語學習的動機之一。國內也偶見關于日語專業學生的日語學習動機的研究,但是涉及日本的動漫文化與其聯系的論文卻是鳳毛麟角。由此筆者試在小論中,論述近年來日本的動漫文化對高校日語專業學生日語學習動機的影響及其變化。
日本的動漫,可以稱之為了解日本的窗口之一。櫻井孝昌(2010)在其著作中說道,“(日本的動漫作品)反映了日本的社會、文化、時裝和傳統文化等。從榻榻米到飲食文化,從制服到原宿的時尚服飾等等,動漫把日本所有的一切都盡情展示給了全世界的青年們”??梢妱勇男麄髁捌溆绊懥χ?。
以日語的動漫詞語“KAWAII(かわいい)”為例,中文音譯為“卡哇伊”,百度百科解釋為,“網絡時尚用語,意為可愛”。這個詞,很久以前就成了網絡流行語。不只在中國,甚至世界各地都在使用“KAWAII(かわいい)”。櫻井孝昌(2009)稱,“KAWAII(かわいい)這個日語詞匯已經成為了世界通用語”。不僅如此,日語的“anime(アニメ)”和“manga(漫畫)”,“動畫”和“漫畫”這兩個詞本身也變成了英語單詞。此外,還有 「bishōjo(美少女)、bishōnen(美少年)、cosplay(コスプレ)、dōjinshi(同人誌)、otaku(御宅)、seiyu(聲優)等等眾多與動漫作品有著密切聯系的日語詞匯,也融入到了英語詞匯中,風靡了全世界,我國也不例外。因為喜愛日本動漫對日本文化感興趣的青年人日益增多,進而開始學習日語的人也不在少數。
關于“日語學習動機”,日本的國際交流基金也有相關的調查和研究?!瓣P于海外日語教育現狀的調查”,以日本國外的日語學習者為對象(其中82.8%的人為初中、高中和大學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該調查從1990年實施以來,1993年、1998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已經進行了6次。
其中,2009年的調查報告《海外的日語教育現狀(概要)》中寫道,整體來看,“日語學習動機”中,諸多選項中排名靠前的依次為:選擇“對日語本身感興趣”的人為58.1%,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交流的需要”,為55.1%。接下來就是“想了解有關動畫和漫畫的知識”,為50.6%,列第三位。而且,從“日語學習動機”的類別來看,“知識取向”所占比率最高。2009年的調查研究中,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即在“知識取向”中,選擇新增選項“動畫和漫畫的知識”的人占50.6%,高于選擇“歷史、文化知識”的47.7%。而在以往的調查中,包括2006年的調查,“日語學習動機”中,“想了解有關動畫和漫畫的知識”這一選項從未出現過。
因此,在2009年的調查中,從“動畫和漫畫的知識”被列入了“日語學習動機”這一點可見,日本的動漫對全世界青年人日語學習的影響之大。我國也是如此,從前述的諸多源于日本動漫的網絡用語之流行便可見一斑。
國內關于大學生日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多為對英語專業的二外日語或日語公共課學生的研究,以日語專業學生為對象進行的日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屈指可數。其中,蔣慶榮(2009)把“娛樂動機(看動漫影視等)”列入了為8個學習動機(注一)之一。蘆媛媛(2010)也把“喜歡日本動漫”列入了14個日語學習動機(注二)的選項之一。由此可見,近年來,日本動漫文化的影響已逐漸顯現出來,其作為國內高校日語專業學生的日語學習動機之一,已經開始受到了關注。
以筆者所在的山西大學日語專業為例,2001年入學的日語專業學生中,無一人是因為“對日本的動漫等感興趣”而開始學習日語的。而2008年入學的日語專業學生中,因為“對日本的動漫等感興趣”而開始學習日語的學生幾近半數。之后的2009到2011年,同樣地,因為“對日本的動漫等感興趣”而開始學習日語的學生也是只增不減。由此可見,作為高校日語專業學生的日語學習動機之一,“對日本的動漫感興趣”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要因。從2000年左右的名不見經傳,到2008年至當今的必不可少,日本的動漫,已經成為專業學生的日語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日語學習當中,一如既往地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學習動機之一的同時,也還是促進日語學習效果的催化劑和日本文化的窗口之一。
從以上論述可見,近五年左右,日本的動漫文化,已經成為了高校日語專業學生日語學習動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在日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顯。如何抓住這一新特征,并在今后的日語教學中靈活運用,進而提高日語專業學生的日語學習效果,將會成為新的課題。
注一:
8個學習動機為:1、信息交流動機(通過報刊資料等獲取信息、與日本人交流)。2、文化動機(對日本、日本文化感興趣)。3、興趣動機(喜歡日語及其老師等)。4、娛樂動機(看動漫影視、玩游戲、聽歌曲)。5、考試競爭動機(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通過等級考試等)。6、留學深造動機(去日本留學、工作、深造)。7、現實動機(多學一門外語、容易就業、畢業需要)。8、易學動機(日語好學)。學習動機由強到弱依次為:考試競爭、興趣、信息交流、娛樂、留學深造、現實、文化、易學。娛樂動機居中。引自蔣慶榮(2009) 《關于專業學生日語學習動機的調查研究》。
注二:
14個日語學習動機為:1、覺得日語很有趣。2、想通過日語學習,了解日本文化。3、想通過日語學習、掌握該語言的技能。4、喜歡日劇。5、喜歡日本動漫。6、喜歡日本偶像。7、喜歡玩日語版的電子游戲。8、受國內日語熱的大氣候影響。9、想繼續讀取日語研究生。10、想將來利用日語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11、想取得日語能力認定資格證書。12、感覺掌握日語技能,會比較有優越感。13、感覺會講日語,會被別人羨慕。14、想去日本留學深造。
動機高的要因主要有,“想將來利用日語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想通過日語學習,掌握該語言的技能”“想取得日語能力認定資格證書”。動機低的要因主要有,“喜歡玩日語版的電子游戲”、“受國內日語熱的大氣候的影晌”、“感覺會講日語,會被別人羨慕”?!跋矚g日本動漫”的學習動機也居中。引自蘆媛媛(2010) 《關于中國高校日語學習者的日語學習動機》。
參考文獻:
[1]桜井孝昌(2009)《世界カワイイ革命》PHP新書
[2]桜井孝昌(2010)《日本はアニメで再興する》アスキー新書
[3]蔣慶榮(2009)《關于專業學生日語學習動機的調查研究》《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9.1.第5卷 第1期
[4]蘆媛媛(2010)《關于中國高校日語學習者的日語學習動機》《知識經濟 》2010年04期
關鍵詞:培養計劃;培養目標;材料科學與工程;麻省理工學院
歐美國家在20世紀60―70年代開始設立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名稱變更反映了對材料領域研究認識的變遷,即“材料研究需要依據其行為和特征,而不是依據材料類型來進行”。1998年教育部對材料類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將原來劃分過細的十多個材料類小專業合并成了現在的冶金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學等六個專業。同時,在引導性專業目錄中還設置了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專業。雖然以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大學科來設置專業是必然趨勢,但材料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仍在探索之中[1]。同濟大學當年就設置了材料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期望以歐美的模式來培養材料學科人才。實際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同濟大學建筑材料工程系就為建筑材料專業的本科生開設了材料科學導論、斷裂力學、表面物理化學和傳熱、傳質與動量傳遞(簡稱三傳)4門基礎課程。近幾年因為參與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計劃的修訂工作,查閱了國內外許多大學這個專業的培養計劃,國內高校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計劃上的認識一直存在爭議。美國麻省理工(MIT)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培養計劃的公開信息最多,不僅有課程列表和學分要求,還有課程的詳細簡介。尤其是麻省理工的開放課程服務(OpenCourseWare),使得我們還能夠進一步了解課程大綱和部分內容。此外,MIT材料學科是USNews全美排名第一的,他們的培養
計劃應該具有更好的借鑒意義。本文在反復仔細研究其有關本科培養的各種公開資料的基礎上,對其培養計劃進行了分析,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實踐,總結了一些心得體會,希望與國內同行共享。
一、麻省理工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計劃
MIT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設3個專業(Course)。其一為一般意義上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Course 3),學生所得學位是材料科學與工程理學學士(Bachelor of Science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其所授學位是被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美國工程與技術鑒定委員會)授權的,絕大部分學生都選讀這個專業。其二為課程選擇度更大的一般專業(Course 3-A),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將獲得沒有特別指定專業領域的理學學士(Bachelor of Science without specification)學位,系里并不尋求ABET對這個學位的授權,只有很少學生選擇這個專業,常常是醫學、法學、MBA預科生選擇這個專業。第三是考古與材料專業(Course 3-C),學生所得學位是考古與材料理學學士(Bachelor of Science in Archaeology and Materials),系里也不尋求ABET對這個學位的授權。從系里是否尋求對所授學位授權就可以看到,MIT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本科生的主要專業是一般意義上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Course 3)。后面的討論主要針對Course 3的培養計劃進行。
1. 課程和學分要求
該培養計劃的要求包括:(1)MIT的一般要求,共17門課程,其中自然科學6門,人文社科8門,限選科技課程2門,實驗課程1門。(2)交流能力課程(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4門。(3)系內課程,包括一套核心課程(Core subjects,共10門課),一個論文或2個實習以及4門限選課程,合計184~195學分。其2011―2012版本的課程和學分要求見表1,表中課程名稱前面的數字表示課程號,后面跟表示學分的數字、課程性質、前修或同修課程號。MIT每門課程的學分由三部分組成,表示學習課程所需要的時間分布,中間用短線隔開,第一個數字表示講課時間,第二數字表示實驗、設計或者野外工作時間,第三個數字表示預習的時間,是以中等學生所需要時間估計的。1個學分大約相當于一學期需要14小時的學習時間。從表 1可見,一般專業課程,預習所需時間是講課時間的2~3倍。
備注
*可以代替本先修課程的其他先修課程列在課程描述頁面。
(1)這些課程可以算作必修課程或者限選課程的一部分,但不能同時計算。
(2)可以選9-12學分。
(3)通過申請,可以被類似課程替代。
2. 限選課程的選擇
中列出了21門限選課程,每個學生只需要選擇4門課(48學分)。理論上,學生可以在21門課程中任選48學分,甚至經過批準,還可以選擇其他系的課程或者研究生課程來代替。實際上,由于材料的范圍很廣,這些選修課程是根據主要的研究領域來設置的,它們是: 生物與聚合物材料(Bio-and Polymeric Materials),電子材料(Electronic Materials),結構與環境材料(Stru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Materials),基礎與計算材料科學(Funda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因此,在MIT材料學院的網頁上,曾經列出了各領域推薦的限選課程。網頁上還列出了每一個方向的咨詢教授,以方便對上述領域某一方面更感興趣的學生選課。
3. 部分課程大綱和教學情況分析
(1)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課程
這個課程為15學分(5-0-10),總是與“材料實驗”一起選修。課程安排也是交叉進行,實驗周不上課,一共有4個實驗周。這樣,材料科學與工程課程講課時間就縮短為9周(一個學期14周,最后一周為考試)。其課程安排為周一、三、五各2小時的講課(lecture),周二和四各1小時的復習課(recitation)。所以一共27次講課,18次復習課。實際講課為24次,另外3次課為測驗和考試。最后一次考試并不是考全部課程內容,即每次測驗和考試都是分段內容。
這個課程由兩個教授分別講授,每個教授都是24次課,因此可以推論,每次每個教授將講1小時。一個講授結構和化學鍵(Structure and Bonding),一個講授熱力學和統計力學學(Thermodynamics and Statistical Mechanics)。
兩部分課程分別布置6次作業,每部分每次都是2~3個題目,都有交作業的期限,沒有按期交作業的,該次作業成績為0。作業答案在交作業期限過后就會立即公布。課程總成績由作業成績占20%、三次測驗占80%構成。得分標準為:總評80分以上A,70~79分為B,55~69分為C,低于55分為不及格。
(2)實驗課程
MIT材料系內有2門必修的實驗課程,即材料實驗和材料綜合實驗。這兩門課程同時還是加強專業交流能力培養的課程,所以,教學過程特別注意專業交流方面(包括論文寫作、口頭技術報告等)的形式要求。材料實驗與材料科學與工程課程同時選修,在2年級第一學期進行。材料綜合實驗課(Materials Project Laboratory)基本上就是幾個同學合作的科研項目,在3年級下學期進行。下面以二年級的材料實驗為例,介紹其教學和考評辦法。
如前所述,材料實驗共4個實驗周,實驗周沒有其他專業課。實驗內容包括量子力學原理演示、熱力學和結構,同時囊括了幾乎全部現代材料分析研究方法(XRD、SEM/AFM、DSC、光散射等),并通過口頭和書面方式加強交流能力培養。從教學內容看,這門實驗課承擔了教授材料研究方法的任務。
一般將50個左右學生(2011年的2年級學生只有43人)分成6個組。每個實驗周有3個實驗主題,每個主題下面2個實驗,2個組共選一個主題,每組選做其中一個實驗。6個實驗同時進行。一周3次實驗,每次4小時。因此,每個組每周只做3個實驗(每個主題做1個實驗),共12個實驗。由于每個組只做了一半的實驗,對另一半實驗的了解,通過每周2次的1小時交流課程(recitation sections,一般隔天舉行)來實現。交流課上,大家各自在黑板上即興介紹實驗的發現,回答教師和同學的提問。
該實驗課由3個教授上,其中一個總負責。課程成績評分標準
二、分析和討論
1. 關于必修課和選修課
系內必修課程除畢業論文或企業實習外,共有10門。大學一般要求的17門課,理論上可以自由選擇,但從表1系內課程的先修課程可以看出,微積分I和II,物理I和II是需要先修的,大學一般要求的6門自然科學課程就去掉了4門,能夠自由選擇的大學自然科學課程剩下2門。從系里建議的選課表(roadmap)可以看到,另外2門自然科學是化學和生物。所以,自然科學的必修課程實際上相當于14門。
限選課程要求包括GIR類型2門和48學分的系內選修課。有3門系內課程(共39個學分)可以作為GIR課程來選,但不能同時作為系內課程要求的學分。大多數系內選修課程的學分為12分,這樣的話,系內限選課48學分需要選讀4門。所以,每個學生可以有6門專業選修課程。有意思的是,在表1中只有21門限選課程,而該系主要的研究領域(或者說相當于我們的專業方向)有4個,平均每個方向只有5.25門課。如果去掉2011―2012年新增的2門課程,過去幾年只有19門課,平均每個方向只有4.75門課程??磥?,MIT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并不鼓勵學生選單一專業方向的課程。實際上,在以前分專業方向限制選修課時,每個專業方向僅僅提供2~3門課程,進一步的分析見下文。
反觀我們的培養計劃,我們的專業方向必修課程有5門(14學分),選修課程應選4門(8學分),合計9門課程22學分。因為我們的學分是按照每周上課學時數計算的。如果按照MIT的學分計算方法,學分約為每周上課學時數的3~4倍,考慮到我們的上課周數為17~18周,而MIT才14周,因此,我們的專業方向應選學分至少相當于MIT的88學分,比其4門課程(48學分)的要求多了5門課程(40學分)??梢姡覀兊呐囵B計劃更加注重學生專業方向知識和技能的培養。
另外,MIT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關于其主要研究領域的介紹出現在3個網頁上。其一是在該系的學位要求中關于限選課程的介紹網頁,4個主要的研究領域分別是生物與聚合物材料、電子材料、結構與環境材料、基礎與計算材料科學。其二是在MIT的招生網頁,4個主要的研究領域分別是:半導體材料和低維系統(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nd low-dimensional systems)、能源材料(Materials for Energy)、納米結構材料(Nanostructures)、材料的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 of Materials)。在介紹全體教師(Faculty)的網頁,列出了30個研究方向(discipline),共122人次(有重復計算,因為實際教師只有35人),平均每個研究方向4.07人次(或1.17人)。少的方向僅1人如微技術、半導體,最多的是納米技術,23人次。上面列出的生物工程(包括生物物理和生物技術)9人次,能源材料(包括能源與環境、儲能)9人次。人數比較多的研究方向還有結構與環境材料9人次,高分子材料7人次,電、光和磁材料7人次。
可見,盡管MIT研究的材料類型很多,但其本科生培養計劃中,涉及具體材料類別方向的課程特別少。
2. 關于考核與成績
MIT很多課程的成績評定都包括平時作業和出勤與課堂參與情況。有的課程,考試以外的項目在成績評定中所占份額可達到50%,有的實驗課程則更是高達85%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MIT對大學生平時學習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與我們頭腦中關于國外大學生“自由”學習的圖像截然不同。
3. 關于選課進度安排
MIT材料系沒有規定統一的選課進度表。但從其推薦的選課安排(roadmap)看,具有如下特點:
(1)8門大學一般要求的社科課程(GIR)分布在8個學期選修,即每學期選修1門社科課程;
(2)一年級把大學要求的6門自然科學課程(GIR)學完,包括數學、物理和化學。
(3)二年級起全面進入專業學習。第一學期學習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材料實驗2門課程,兩門課交叉進行,實驗周不上課。上課周每天都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課,實驗周每天都有實驗或交流,學習安排非常集中。
(4)每學期的課程一般為4門,其中1門為社科課程。
MIT二年級第1學期就學習專業基礎課程,這比我們的教學計劃提前很多。國內的教學計劃進度安排曾經強調,前兩年不安排專業課,以至于我們的材料科學與工程課程被安排在第5學期,材料研究方法更是被安排在第6學期,使得高年級學習特別緊張,深入接觸專業知識和方法的時間被推遲。
4. 關于培養計劃的修訂
從網頁上能夠追溯到MIT材料系1998年的培養計劃,其培養計劃在2003年做了很大的調整。兩者的比較
這兩個培養計劃的最大差別在必修課,課程名稱幾乎完全變了。但對比課程名稱和教學內容可以發現,新培養計劃中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包含結構與化學鍵、熱力學與統計力學兩大部分內容,分別由兩位教授講授,似乎代替了原來的“材料熱力學”、“材料物理化學”和“材料化學物理”3門課程,因為其教材之一仍然是物理化學(Engel, T., and P. Reid. Physical Chemistry. San Francisco, CA: Benjamin Cummings, 2005. ISBN: 9780805338423)?!安牧蠈嶒灐睉撆c原先的“材料結構實驗”對應,“材料綜合實驗”應該與原來的“材料加工實驗”對應?!安牧系奈⒔Y構演變”與原來的“材料結構”相似。取消了“材料力學”、“材料工程中的輸運現象”2門課程。增加了“材料的電光磁性能”、“材料的力學性質”、“有機和生物材料化學”、“材料加工”4門課程。取消2門,合并2門,增加4門,課程總數不變。
選修課變化較小,只是增加了若干課程,特別是生物材料和納米材料的課程。其實,兩門生物材料課程是2000年增加的,當時選修課由4方向增加為5個方向。選修課的最大變化是理論上不再分專業方向,學生可以任意選課。但實際操作時,仍然向學生推薦各專業方向的課程組合。無論如何,每個專業方向的課程不足4門,學生必然需要選修其他方向的課程。
從2003年至今,必修課沒有變化,選修課則有一些小的調整(表5)。其中2005年減少了高分子化學、化學冶金學(Chemical Metallurgy)2門課程。增加了2門數學,材料熱力學(原來的必修課),先進材料加工,衍射和結構,材料的對稱性、結構和張量性質,材料選擇,共7門課程??梢?,增加的這些課程仍然是與具體材料種類無關的。2007年和2011年分別增加了1門生物材料方面的課程??梢?,即使是選修課的調整,仍然在繼續加強有關材料行為特征方面的課程,減少有關具體材料種類的課程。
5. 關于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
過去,MIT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培養目標分四類,研究型學位(Course 3)、預科型學位(Course 3A)、實踐型學位(Course 3B,2003年取消)和考古型學位(Course 3C)。其中,研究型學位與實踐型學位培養要求的唯一差別是不變的,即前者在四年級做畢業論文,后者在二年級暑假和三年級暑假做2個20周的企業實習,其他課程要求完全相同。現在把實踐型學位取消了,但仍然保留了學生向這個方向發展的渠道,即學生仍然可以選擇做畢業論文或者企業實習,學位合并在研究型學位(Course 3)中。
從2003年培養計劃大調整來看,MIT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Course 3)的主要培養目標是讓本科畢業生繼續深造。也可能是社會需求的變化促使MIT對培養計劃進行調整。這從MIT選讀實踐型學位人數變遷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表6)。從1998年到2002年,實踐型學位人數多于研究型學位的人數,2002年突然降低,與研究型學位相當。查看大學2年級實踐型學位學生注冊數,從2002年起突然減少,由原來每年約20人突然減少為6人。2003年培養計劃調整當年,還有5人注冊為實踐型學位,這應該是此前培養計劃延續所致。
那么,沒有了實踐型(Course 3B)學位,是否還有學生仍然會選擇實習代替論文呢。下面從2002~2008年MIT材料系本科畢業生去向分析。除了一些研究生院,網頁一共列出了38家企業和17家政府部門或咨詢機構。統計2002年以后(至2005年結束,當年僅剩下1人)各年4年級實踐型學位人數(也約等于當年畢業人數)總和恰為38人,與畢業生去向統計的企業單位數剛好相同。這難道是巧合?是否可以推論,2003培養計劃修改之后幾乎就沒有學生選擇去企業實習了?
MIT材料專業取消實踐型學位,以及此后可能幾乎沒有人選擇實習代替畢業論文事實,一方面可能與美國產業向國外轉移,本國企業對工程師的需求減少有關;另一方面,MIT培養計劃中的課程設置調整也起了一定作用。因為選擇實踐型學位人數銳減在前(2002年),培養計劃調整在后(2003年)。培養計劃中去掉的必修課“材料力學”和“材料工程中的輸運現象”,顯然屬于工程類課程。因此,其培養計劃課程中增加材料研究型基礎知識、減少工程知識的傾向十分明顯,也說明其培養計劃隨社會需求進行了及時調整。
另外,盡管2003年培養計劃中的必修課有較大調整,但選修課調整比較有限。而且調整前后,沒有改變其材料類本科生寬專業培養的模式。
但在選修課中,把專業方向的基礎課程去掉,仍然讓人有點匪夷所思。例如,高分子化學在高分子材料領域歷來就被認為是專業基礎課。MIT在2005年卻把這門課從本科生培養計劃中去掉了。查看其高分子方向研究生培養計劃核心課程,可以看到高分子物理化學、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合成化學等基礎課程??梢?,MIT把專業方向的一些基礎知識培養放在了研究生階段。
以上似乎給人這樣的印象,如果不繼續讀研究生,則專業方向的基礎知識是不太夠的,無形中將人才培養的周期拉長到研究生階段了。但從我自己教學的經驗來看,學習高分子物理就可以了解高分子材料的行為和特征,未必需要清楚地知道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與制備方法。我的一些研究生以前從未學習高分子方面的課程,為了讓他們在研究中能夠理解和使用高分子材料,我就是先給他們講授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知識。
另外,注意到MIT材料專業研究生數量是本科生數量的2.2倍,有很多研究生來自校外,特別是來自國外。所以,MIT材料專業培養計劃中對專業方向選修課程的調整,結合研究生階段的課程安排,既考慮到了本科寬專業基礎的培養模式,又打通了本科生培養與研究生培養之間的關聯,在研究生階段加強專業方向基礎知識的培養,也便于接受其他教育背景的學生來讀研究生,還是十分合理的。
MIT材料專業的本科培養計劃,不斷強化了按照材料大類進行培養的模式,必修課和選修課都加強了材料基本行為知識的課程,減弱了材料類別基礎知識的課程,把后者移到研究生教育階段。這說明國外關于“材料研究依據其行為和特征,而不是依據材料類型來進行”的認識形成30多年以來,不僅沒有改變,還在進一步加強。MIT在2003年對培養計劃大調整時,加強了材料研究基礎知識課程,減少了工程類課程,其本科生的主要去向是進一步深造,直接到企業就業的比例急劇減少。本科生階段加強研究基礎知識課程,把專業方向基礎知識培養放在研究生階段,加強了研究生的知識培養,可能是其材料研究能夠長期在美國名列前茅的原因之一。
[關鍵詞]口腔醫學技術;崗位勝任力;職業素養;專業教學;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R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654(2019)03(c)-0141-03
勝任力一般指的是某一工作中卓越成就者與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潛在的深層次特征[1]。臨床崗位勝任力是指醫療服務中熟練運用溝通技能、學術知識、技術手段、臨床推理、情感表達、價值取向和反思行為,以求所服務的個人和社區得到優質服務[2-3]??谇会t學技術是一個朝陽專業和產業,該專業的畢業生是到義齒加工企業、矯正修復體公司、口腔醫療器械公司從事義齒研發和制作、工藝的發明和改良、口腔設備及口腔材料發明和改進等工作。這就對口腔醫學技術本科專業的畢業生提出了新的崗位能力要求。該專業畢業生不但要熟悉口腔和牙齒的解剖生理功能特點,更要有熟練的動手能力,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思路并最終解決問題。專業培養的目標和手段要緊密地和產業企業的要求結合起來,不能培養眼高手低的理論高材生,也不能只是企業流水線上的熟練工人。經過深入企業調查,和企業管理人員訪談,構建和確定口腔醫學技術本科畢業生的最核心的崗位能力為:①復合型理論知識,要熟悉口腔醫學尤其是牙齒頜骨的形態功能等,也要熟悉高分子化學、材料學、美學等方面的理論;②熟練的操作技能,懂操作,會操作,能夠解決實踐中的問題;③以溝通、審美、合作、創新為主的綜合能力。
我國口腔醫學技術專業起步較晚,口腔修復技師主要靠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培養。改革開放將口腔瓷修復技術,鈦鑄造技術,精密附著技術,種植義齒修復技術,CAD/CAM技術引入我國,帶動了口腔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隨著人群口腔保健意識和口腔治療水平的提高,社會在需要高素質口腔醫師的同時,也需要高水平的口腔技師。此外,隨著醫療高分子化學、口腔材料學、口腔設備學和口腔美容學等學科的發展,對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義齒公司的技師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我國口腔醫學技術人員的培養層次低,專業相關知識、專業操作技能、自我知識更新和適應行業發展變化的能力等即崗位勝任力與崗位要求相距甚遠,不能適應專業發展的新要求。
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本科教育急需發展,2005年,四川大學率先面向全國招生??谇会t學技術本科專業培養體系大部分院校還是參照醫學培養模式即公共課程部分、專業基礎部分和專業部分。而口腔醫學技術是理學范疇,注重的是知識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的是實用型“技師”人才[4]。泰山醫學院口腔醫學技術本科專業2013年起面向全國招生,該校以勝任力為目標,對口腔醫學技術本科專業教學體系進行了一些探索,總結如下。
1以崗位勝任力為目標導向,調整理論教學模式,夯實專業基礎知識
口腔醫學技術本科教育培養的是技師,既能勝任口腔修復、正畸工藝的各個流程和操作技術,又能夠對實踐中的如流程革新、技術發明、材料合成等進行思考,從而解決問題,促進口腔工藝技術的提升。夯實專業理論是勝任力的基礎。通過課程體系的分段“整合”、教學內容的整體“融合”,使醫學、工學知識在學生身上得到有機“復合”。我們在教學中不斷調整課程體系:①打破三大塊模式,融入更多的實驗、見習、實踐課程,精簡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類課程,增設高分子材料學、醫用分子材料學、美學、口腔醫學美學、數字圖像處理、口腔醫學概論等課程,加大三大教學模塊之間的銜接和融合。②實施模塊化教學,將相關課程、實驗重復課程模塊化[5]。以口腔材料學為例,除前三章總論部分外,課程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分別為口腔內科學材料、口腔修復學材料。由于以上兩門課均有涉及相關材料的實驗課,所以可以刪除口腔材料學實驗課,將口腔材料學理論課拆分至兩門課相應章節同時授課。③調整理論、實驗課時比達1:2,更多地在實驗實踐中學習,培養動手能力。2以崗位勝任力為目標導向,培養學生的技能操作能力,提升技能水平
學生的操作能力是其核心能力,培養出的學生必須能動手,會動手。圍繞這一核心目標,逐步落實早實踐、多實踐、反復實踐的原則:①實驗教學改革,將可摘局部義齒工藝學、固定義齒工藝學、活動矯治器工藝學等課程教學搬到實驗室中,以實驗教學為主,在做中學,先預習,再到實驗室實驗,最后帶著疑問和實驗心得看書、看課件,教師答疑。②見習模式和見習方法的研究,開學初專業教育放到義齒加工中心或相關設備公司,大一寒暑假即開始預見習,學生到廣州、深圳、東莞、青島、日照、泰安等地的義齒加工公司觀摩學習。③實習模式研究,大三下學期開始實習,更多的融入產業,實習時間延長至18個月。反復的實踐,使學生對口腔工藝流程、義齒加工儀器設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具備了較高水平的技工操作水平和崗位勝任力。
3以崗位勝任力為目標導向,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培養口腔醫學技術本科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是其基本能力。國內口腔技師的水平與國外優秀技師比較,最大的差距不是技術學習和應用方面,而是突出地體現在內在的人文知識、專業素質及基本功的欠缺上。學生的人文修養、美學修養、交流和溝通能力對其技能水平的提升意義重大。如技師加工的義齒,不僅僅是產品,更應該是藝術品,從美觀、使用、舒適度、個性化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水平。教學過程中:①開設醫學心理學、口腔醫學美學、修復工藝質量管理課程;②選修醫患溝通、大學語文、奇石鑒賞等課程;③舉辦見習、實習講座,請有關專家和技師現身說法,交流義齒加工過程中的好于壞、得與失;④鼓勵學生參與教師和企業的科研項目。通過各種環節,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綜合分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思維和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達到學生理論學習、實踐能力、科學創新能力全面提高的培養目的[6]。
4以崗位勝任力為目標,辦好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本科教育的幾點思考
①口腔醫學技術與口腔醫學在名稱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但二者理學學位與學士學位的區別對學生的就業方向、志愿報考等影響是十分重大的。是否考慮使用口腔工藝技術等名稱也需廣大同行討論。
②加強專業思想教育,減少生源的流失。學生入學后,真正清楚口腔醫學技術和口腔醫學的區別后心理落差較大,轉專業率高,如該校2013級轉專業率為29.4%,2014級為28.0%,這說明學生對口腔醫學技術的專業認可度不高。同時,口腔醫學技術畢業生轉行率較高,很多人對本行業滿意度不高[7]。王洪生[8]指出,口腔醫學技術畢業生現在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不一致的達到50.6%,62.7%的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或一般滿意。入口和出口兩方面都不甚滿意,說明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本科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才培養方向和定位還需進一步的明確。
③是否設立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本科教育的準入制度,實地考察師資、實驗培訓條件、實訓基地、圖書等,嚴格本科辦學的準入??谇会t學技術本科專業在2013年之前全國只有10余所院校開設,近幾年有井噴趨勢,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紛紛申請設置該本科專業,教學水平良莠不齊,培養的人才也不一定具備勝任崗位的能力,嚴重影響了該專業的社會地位。對這樣一個相對精細化的朝陽專業,辦學的準入要求是否要更嚴格、更苛刻。
④細化口腔醫學技術本科教育的培養標準,加快研究生培養。目前口腔醫學技術有統一的教育教學的標準和要求,按照高等教育和產業對接的要求,是否盡快組織高校、企業、畢業生代表進一步研究、細化教育教學標準。另外,口腔醫學技術的研究生培養高校非常之少,加快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會對本科教育起到一個促進作用,也會對其專業地位有一個提升,也會對口腔醫學技術本科教育教學反哺,加快其發展。
⑤盡快完善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本科教育的教材體系。目前還沒有一套適用于該專業的全國高等教育統編教材。有的院校使用自編教材,有的使用高職高專教材,為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必須以勝任力為目標,精選、完善適合人才培養需要的專業課程及實驗教材,形成知識配套、結構合理、內容協調、特色突出的口腔醫學技術教材體系。目前,該校已編寫《口腔解剖生理學實驗教程》,擬編寫《口腔素描學》和《口腔修復工藝質量管理學》等理論與實驗教材。
⑥加強知識復合型教師隊伍建設。目前從事口腔醫學技術教學的教師主要都是臨床修復的醫生,師資隊伍知識結構不能夠完全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谇会t學技術專業教師不能只是理論型的教師,而是懂教學、懂生產變革、懂經濟的知識復合型人才。理論知識要豐富,動手操作和科技變革的能力更要強化。選派教師定期到企業進行實踐,同時聘請企業一線專業技師進校參與教學工作,逐步建成與企業聯系緊密、規模穩定、人員互動、水平較高的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9]。
專升本報名時間一般是什么時候
1、成人高考專升本一年一次報名機會,報名時間為8月份。
2、自考專升本一年兩次報名機會,報名時間為1月份和4月份。
3、網絡教育專升本和國家開放大學一年兩次報名機會,報名時間為3月份和9月份。
專升本的報名條件
1、統招專升本:全日制在校應屆專科畢業生;??茖W習期間無記過及以上紀律處分;或??茖W習期間受到記過或留校察看紀律處分,但報考前已解除處分的;??齐A段必須獲得??飘厴I證書;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其他法律法規。
2、自考專升本:自考專升本報考沒有年齡,民族,種族等的條件限制;只要有??茖W歷就能報考;跨專業報考自考專升本需要根據專業的不同加考相應的課程。
3、成考專升本: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專科起點升本科招收在職、從業人員。
4、網絡教育專升本:大專起點的網絡教育考生在報考本科時則需要具備國民教育系列的??苹蛞陨蠈W歷。
升本學習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要想升本成功制定計劃,是十分必要的。說到計劃,首先要有一個可執行的計劃,需要把學習任務具體分配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去。計劃的時間跨度不宜過長。以一周一計劃(或半月一計劃)為宜。因為若跨度太長,則難以做到“具體”。
把學習計劃精確到每一天,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好每一天。具體到某一天,可以在每周的星期一安排好一周的學習內容,或者是在每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學習計劃。并且,要在每一天睡前檢查一下是否完成當日的學習任務,時刻督促自己按時完成計劃。
每天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同學們應該按照一定的規律安排每天的學習,使時間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安排時間復習時也要注意結合自己的實際。如果你的興奮點在白天的話,就可以多安排一些白天時間來學習,晚上多安排一點時間來休息。
如果是“夜貓子”,就可以晚上多安排一些學習時間,中午安排一些時間來休息。
感覺學習沒有進展。這可能是你的學習方法不好,你不妨改變一下學習方法,調整一下學習狀態。明顯感到學習狀態不好時。先別著急學習,先通過體育運動、嚴格作息、放松等方法提高學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