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1 19:47:25
序論:在您撰寫快速發表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先給大家重點推薦一本期刊: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雜志征稿信息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一份綜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導性、學術理論性和應用服務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導全國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輿論工具,是服務各級各類職業教育機構的主要陣地。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投稿欄目:主要有職教要聞、專稿專訪、綜合管理方略、課程教材、教研與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研究與探討、職業指導、職業培訓、高等職業教育等欄目。
再給大家推薦職業教育范文: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變革及模式建構
董文娟1,黃堯2(1.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天津300350;2.北京師范大學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要:順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浪潮,基于新興技術的職業教育變革及新模式建構勢在必行。該文從職業教育智慧化、經濟發展、政策保障、信息化生態重構四個方面,剖析了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變革的現實訴求,并進一步分析了當前職業教育外部環境及其自身發展的困境。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變革體現出融合、創新、跨界、終身化的新特征。基于此,從課程、教學、學習、環境、教師發展、評價、教育管理及組織等方面,探究職業教育的變革路徑及模式建構。最后探討了職業教育模式變革還面臨回歸教育本質、規避技術弊端等挑戰,并提出“適應—引領人工智能”的發展目標。
關鍵詞:人工智能;職業教育變革;模式建構;智慧化
“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超級計算等新理論、新技術及經濟社會發展強烈需求的共同驅動下,人工智能發展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盵1]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新常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為密切的職業教育,積極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運用人工智能改革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新型智能職教體系,提升信息技術引領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能力。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變革的現實訴求
人工智能對傳統教育理念產生了革命性沖擊,職業教育結構不斷調整,勞動力素質與市場需求的矛盾、學習方式與自我價值實現的矛盾等促使職業教育向智慧化、智能化發展。目前,我國處于教育信息化2.0、工業4.0的新時期,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進行?!耙粠б宦贰薄爸袊圃?025”人工智能等重大國家戰略的提出,及以新技術、新產業為特征的新興經濟模式要求教育領域,尤其是職業教育培養行業、產業急需的技術技能型、智慧型人才,具備更高的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促進智慧化發展,助力經濟轉型升級。
(一)職業教育智慧化訴求: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智慧教育是以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依托,創造智慧教學環境,轉換教育方法,內容與手段,注重教育網絡化,個性化和智能化的一種教育新模式?!盵2]智慧教育作為“一種由學校、區域或國家提供的高學習體驗、高內容適配性和高教學效率的教育行為(系統)”,被視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高端形態[3]。因此,職業教育的智慧化并非簡單的數字化,強調信息技術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的變革,改變思維模式,創建價值等方面共享的學習共同體,培養創新型、智慧型人才。
職業教育智慧化是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信息化水平正在穩步提高,投入持續增加,各種智能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實習實訓、測量評價等領域,并逐步成熟,正在努力打造一個信息化、智慧化的現代職業教育生態系統。新時期我國很多地區及職業院校積極提升現有信息化系統的智慧化水平,積極創建智慧校園、智慧社區等,逐步實現了組織管理的智慧化、資源環境的智慧化和服務評價的智慧化。
(二)經濟發展訴求: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興經濟需要高技能智慧型人才
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與經濟及其他部門跨界融合,不斷創造新產品、新業務,推動職業教育模式創新,形成了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人工智能為實現手段的經濟發展新常態。人工智能時代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的新時代,各行各業的運作發展和對知識技術的掌握要求達到了更高層面,相應的教育需求也有所提升,市場環境渴求勇于創新、個性化的高技能智慧型人才。職業教育要應對行業上升發展的勞動力需求問題,基于人工智能應用,提高技能培養層級,以適應新的社會勞務需求。現代企業生產依托互聯網科技,與智能化設備直接聯接,通過數據分析和應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勞動密集型企業已不適應現代行業、產業發展,需升級為網絡智能型,與此同時,職業院校的課程模式、專業設置、實習實訓、師資結構等也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革新,既促進了職業教育的智慧化、智能化,又推動了產業升級和工業變革。
(三)政策保障:國家從宏觀層面保障人工智能時代的職業教育發展
2016年是我國人工智能元年,2017年我國頒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將發展人工智能放在國家戰略層面進行系統謀劃和布局”,這預示著我國人工智能時代的全面到來,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人工智能給職業教育帶來了符合時代精神的新內容,積極融合信息技術,整合職業教育資源,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影響和改變了原有的教育生態。緊密依托信息共享平臺,突破時空限制,讓學習者自我選擇,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我國很多職業院校已經開啟了智慧校園的行動計劃,一些大中城市也在積極制定實施智慧城市的發展規劃,在良好的政策保障中提升智慧化水平。
(四)信息化生態重構訴求:人工智能時代的職業教育變革是對職業教育信息化生態系統的重構
“依據《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我國正在有序推進數字教育向智慧教育的躍遷升級和創新發展?!盵4]在新興智能信息技術的催促下,技術變革帶來了職業教育系統的顛覆性創新改革,打破現有的條條框框,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再造教育業務新流程。在職業教育領域創新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升各科各門教育教學業務,打造各級各類智能實訓部門、培訓機構,覆蓋貫通中高職院校,整合系統內外現有資源,推進智慧教育生態有序發展,為各類用戶提供最適合、最智能的職業教育資源和服務,完成對職業教育信息化生態系統的重構。
二、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困境
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具有革命性和顛覆性,可能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可能帶來不確定性的挑戰,比如可能會改變就業結構、影響政府管理、威脅經濟安全等,還可能會沖擊法律與社會倫理,影響社會穩定乃至全球治理。當前,人工智能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席卷而來,職業院校既是人工智能應用的戰場,又是培養技術創新型人才的“夢工廠”[5]。人工智能時代的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迅速,影響是廣而深的,對職業教育外部環境及其本身都造成了極大的沖擊。
(一)職業教育外部環境發展困境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測,到2020年,人工智能將替代20億個工作崗位”[6],那些技術含量低、重復性強的技能將被智能機器、數碼設備所替代,工業機器人也將大面積應用。智能設備替代行業勞動力,能夠降低勞動成本,且具有高效、易操作等競爭優勢。傳統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很難適應未來行業、產業的發展需求,人工智能沖擊職業教育就業崗位,撼動其所依附的崗位基礎,對職業教育的生存與定位產生了威脅。因此,根據智能時代職業教育的崗位特征與需求,提升職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是新形勢下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二)職業教育自身發展困境
近年來,人工智能在職業教育領域內的應用和提高是目前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我國重視職業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校園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顯著提升,但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仍不夠緊密,表現出信息化管理效率低、科學決策水平低等現象。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困境表現在:
1.課程與教學困境
職業院校新課程改革提倡構建智慧課堂,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注重課堂實施效果。但目前的實際課程教學仍是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的灌輸,重視統一性和計劃性,與教育改革提倡的個性化教學相去甚遠。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更新慢,很難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創新性思維弱,使得個性化教育的無法實現。近年來,中央、省、市、縣四級教育平臺逐步建立起來,課程與教學的層級設計逐步完善,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各級平臺之間存在溝通不暢等問題,各級資源內容不系統,不銜接,導致無序疊加和資源的重復浪費,“精品課程”等項目豐富了課程資源,但質量不高。在線課程與教學以傳統的科目、章節為單元,構建系統性的在線教育內容,為用戶提供專業化的知識選擇,但由于受時間條件等限制,大多數受教育者習慣于碎片化學習,連貫性和整體性差,缺乏對課程與教學體系的系統性學習。
2.認知困境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許多職業院校將“未來教室”“智慧課堂”定位為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多種嘗試和改革,如MOOC混合教學、翻轉課堂、多屏教學等,但“管理者和施教者對智慧教育的理解多停留在‘智慧課堂=多媒體+傳統教學的層面’,教學觀念和思維依然固化,并沒有因為新技術的參與而得到實質改變”[7],缺乏對多媒體網絡架構和智能學習平臺的深層認識,更缺乏對管理評價和互動交流等模塊的理解與掌握,雖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采購了數量巨大、設備精良的多媒體設備和智能服務設備,但沒有充分有效使用,大大限制了智慧教育的發展潛力。
3.用戶困境
傳統教學以群體教育為基本單元,教師和學習者作為學習共同體,在管理、學習的互動過程中形成強大的群體約束力,促進雙方共同進步。在信息化教育時代,學習者自由掌握學習時間和進度,遇到問題可能無法及時解決并獲得反饋,無法進行面對面交流,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網絡化學習平臺,學習者需要高自控力、高學習能力才能適應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
4.評價困境
傳統的評價方式多依靠經驗和觀察,智慧型評價則是基于學習過程的一種發展性評價,以采集到的學習數據為客觀基礎。在人工智能、數字信息化環境下教育效果的評價實際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和局限,在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融合的過程之中,許多智能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難以進行定性定量的智慧評價,如互動交流及深層次的學習評價等。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變革的新特征
人工智能帶來了思維模式的創新,改變了人們認識問題、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越來越多地依賴人與智能網絡的協同創新。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職業教育變革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主動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加大虛擬現實、云計算等新技術應用,體現校企合作、知行合一等職教特色,以應用促融合、以融合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盵8]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變革必將加速推進職業教育的現代化、智能化進程,表現出了融合、創新、跨界和終身化的新特征。
(一)融合
人工智能技術科學應用于當前職業教育,在最短的時間內整合、重組大量的知識信息,形成科學的技術技能知識體系,為職業教育資源、企業資源、產業資源、社會資源等一切有可能聯結的資源融合提供了可能。為促進職業教育的智慧化發展,在現有的合作模式、集團模式、產教融合模式等實體協作發展的基礎上,建立智能互動的智慧教育供給平臺、常態化智慧課堂和大數據化智慧教育生態系統,為我國新興經濟發展提供高技能、智慧型人才支撐。
(二)創新
信息化時代下“變”為創新立足之要點。創新時代最需要提升的就是創造智慧?!坝芍R的理解記憶,轉向知識的遷移、應用并最終指向創造發明”[9],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提升其創新思維和智慧思維,不斷開拓人類社會發展的高度和寬度。智能化、信息化的時代是創新不斷的時代,是原有知識不斷被更新、技術不斷被升級的時代。人工智能促使社會化協同大規模發展,促進職業教育體系核心要素的重組與重構,創新生產關系,呈現出新的協作架構,開創了新的教育供給方式,增加了教育的選擇性,推動了教育的民主化。學習者能夠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興趣與愛好等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促進學習者個性化、多樣化發展,最終實現教育公平。
(三)跨界
智能科學與職業教育連接起來,搭建起兩者溝通的橋梁,跨越了人工智能虛擬教育和線下實體教育的界限,實現了兩者之間的融合。教育供給由競爭資源轉變為協同合作,直線型的中心組織管理轉向去中心化、泛化管理。通過大數據智能技術平臺、遠程教育平臺等對職業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共享,跨越教育邊界,與市場、行業、企業以及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對接,提供更加便捷的智慧化服務。
(四)終身化
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的變革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滿足學習者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以任意方式、任意步調終身學習的需求[10]。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體現了教育的泛在化、個性化和終身化,與終身教育理念的發展目標不謀而合。人工智能時代社會經濟發展加快,人們追求高層次自我價值的實現,充分體現出終身學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目前,我國正在積極創建泛在學習環境,致力于構建終身化學習型社會,努力創造有利條件向全民提供終身教育與學習的機會。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的模式建構
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變革預示著全新思維意識形態、社會發展形態的變革,重塑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新思維,重構信息時代職業教育的價值鏈和生態系統。智能化技術科學將現代職業教育內部各要素,以及內部要素與外部環境之間,通過虛擬技術和智能化手段互聯貫通,突破傳統教育價值的鏈狀模式,使職業教育由傳統模式走向“人工智能+職業教育”模式的建構。人工智能對職業教育課程、教學、評價、管理、教師發展等方面產生系統性影響,為職業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提升服務水平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現實路徑,解決不能兼顧職業教育規模和質量的矛盾問題。下面將從課程、教學、學習、環境、教師發展、評價、教育管理及組織等方面來探究職業教育的變革路徑及模式建構。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
人工智能時代的信息知識、科學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更新和迭代,呈現出了碎片化、多元化、創新性、社會性的特征。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是為學習者提供按需可隨時選擇的知識儲備智能模式,解決了傳統職業院校課程教學的滯后性,呈現的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前沿信息和內容。課程革命愈演愈烈,靈活多樣的微課、慕課等形式層出不窮,在線課程將成為常態,信息傳播媒介、知識獲取方式等都發生了巨大改變,課程內容和結構的表現形態、呈現方式、實施及評價等也都進行了相應變革。智能化信息科學技術為課程的設計、架構、實施提供了快捷和便利,為學習者的個性化、終身化選擇提供了多種渠道。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的建構表現為:首先,線上線下融合的大規模開放課程融入現代職業教育,課程的表現形態和實施途徑呈現出智能化、數字化、立體化的特征,成為學校常態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的可選擇機會,使實施個性化課程成為可能?,F代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強調學術性與生活性相互融合與轉化,融入社會資源,立足于我國社會經濟的新常態和學習者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化協同發展,共贏共創;其次,課程實施的空間得以拓展,跨越了社會組織邊界、職業院校邊界,將從班級、年級、全校擴展到網絡社區以及更大的空間。課程的整體結構從分散走向整合,以技術為媒介,形成跨學科、多學科整合的課程;最后,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逐步模塊化、碎片化、移動化與泛在化,社會化分工更加精細,教師也將承擔教學設計、技術開發、在線輔導等不同的角色。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
人工智能時代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職業教育各學科的教學過程,從知識的傳遞轉變為認知的建構,從注重講授和內容,轉變成重視學習過程[11],構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智慧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的建構表現為:首先,人們的學習方法、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信息化教學使得信息技術已成為學習者認知的必要工具,認知方式也由“從技術中學”轉型為“用技術學”。其次,信息化教學的重點從“面向內容設計”轉變到“面向學習過程設計”,更加重視學習者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以及其獲得學習活動的體驗。同時,信息化教學要將課堂內的學習知識和課堂外的實踐活動聯結互動,按照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和認知方式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第三,智慧教學將成為課堂教學的新重點。日常教學工作形態不再是點線面的連接,而是呈現為智能化、立體化的教學空間,智慧課堂將會促進學習者的深度學習、交互學習和融合學習,智能備課、批閱以及個性化指導等也將成為教育者新的教學工作形式。從機械評價學習結果轉變成適應性評價學習結果。第四,在線教學、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將成為新的教學形態,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跨學校、跨區域的流轉。移動學習、遠程協作等信息化教學模式,能夠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全面實時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學習模式
智能系統和互聯網絡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學習資源和環境,推進了教育教學活動與學習環境的融合發展,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學習模式也逐步建立起來,具體表現為:首先,智能時代的互聯網絡全面覆蓋每一個人、每一個角落,活動空間由課堂內拓展到課堂外,學習與非正式學習正在互相補充、互相與融合,導致學習者的學習行為變化、學習方式的革新。其次,基于互聯網出現了一批創新的學習方式,借助情景感知技術及智慧信息技術,進行真實過程體驗的情境學習,促進學習者知識遷移運用的情境化和社會化。第三,借助互聯網云技術和各種應用工具,學習者可根據自身學習需求,選擇最優學習方式,也可利用數據分析技術,追蹤記錄學習路徑和學習交互過程,隨時隨地獲取個性化教學服務和量身定制的學習資源,拓寬了智慧教育視野。第四,各職業院校開始拓展校園智慧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實現虛擬和現實相互結合的智慧校園育人環境。推進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加強教與學全過程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引導各地各職業院校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虛擬仿真實訓資源和個性化自主學習系統”[12],強化優質資源在學習環境中的實際應用。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環境模式
智慧教育環境是以大數據、多媒體、云計算等智能信息技術為基礎而構建的虛實融合、智能適應的均衡化生態系統。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為師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智慧化的成長環境,如智慧云平臺、智慧校園。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環境模式的建構表現為:首先,智慧教育環境將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服務結合、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結合,形成數字化的、虛實結合的職業教育智能服務新模式。其次,智慧教育環境將促進各種智能化、數字化信息技術融入職業院校的各個業務范圍和業務領域,與系統內的其他業務橫向互聯、縱向貫通,且信息能夠適時生成和采集,全過程實現數字化與互聯化。第三,智慧教育環境能夠感知學習者所處的學習情境,理解學習者的行為與意圖,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適應服務和智能感知的信息服務?;ヂ摼W應用基于智能數據分析,實現智能調節與自動監控,為學習者提供定制式的學習服務和個性化的學習環境。未來教室必將變成“虛擬+現實”的智慧課堂,在網絡空間中參與線上課程、線下活動,實現線上線下互動交流。同時,智慧校園的創建和管理,能夠對每個班級、學區進行動態管理,構建出一個以問題、任務為線索,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的知識體系和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智慧管理平臺。到2020年,“90%以上的職業院校建成不低于《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要求的數字校園,各地普遍建立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機制”[13],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泛在學習普遍開展,精準的智能服務能夠滿足職業教育的終身化定制。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教師發展模式
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變革對教師的專業發展、素質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改變了教師的能力結構和工作狀態。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手段的產生、智能化設備的使用極大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能力素養,以適應新課程改革與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教師發展模式的建構表現為:首先,新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外在環境都要求教師能夠認識、了解和應用互聯網新技術工具,促使教師專業發展能力和素養的提升和豐富。其次,教師的專業發展要面向實際、情境化、網絡化的教學問題,教師需要在多變的教育情境中綜合運用核心教學技能,將信息技術知識、學科內容知識、教學法知識很好地融合并遷移運用。新時代的教師要學會掌握使用智能化設備和數字化網絡資源,積極加強與其他專家、教師的合作,或遠程工作,形成基于智慧教育技術的多元化的學習共同體。教師的工作狀態由個體的單獨工作轉變為群體的共同協作,大大提升了教師的工作效率。第三,信息化背景下教師的教學理念要發生轉變,由促進學生“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建構”,由“被動適應”轉變為“主動參與”,越來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體驗,從了解信息技術轉變為掌握智慧教育技術,保持學科知識,教學方法,核心技術的動態平衡,促進學生智慧學習的發生。第四,信息化教師要學會使用智能化教育技術,積極開發數字化學習資源,創設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掌握智能信息工具,學會探究和解決問題,發展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信息化學習能力。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和素養全面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現常態化。
(六)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評價模式
現代教育價值趨于多元,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智能化信息技術使教育評價在評價依據、評價內容、評價主體等多個方面實現了全面轉變。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評價模式的建構表現為:首先,互聯網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習過程使得伴隨式評價成為可能,更加關注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和特點。強調過程評價和多元共同評價,更加客觀全面,重視評價過程的診斷與改進功能,以促進學習者的個性化發展。其次,互聯網、大數據、智能云技術的出現使得評價的技術和手段多樣化、智能化,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提高了評價的科學性、針對性。第三,以大數據為基礎的適應性評價因人而異,可獲得及時反饋,可真實地測評學習者的認知結構、能力傾向和個性特征等,從知識領域擴展到技能領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構建以學習者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育測量與評價體系,促進學習者發展。
(七)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管理模式
智能化信息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等能夠促進大規模社會化協同,拓展教育資源與服務的共享性,提高教育管理、決策與評價的智慧性,因此,基于互聯網的教育管理必將逐步走向“智慧管理”模式。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管理模式的建構表現為:首先,互聯網將家庭、學校、社區等緊密、方便地聯系在一起,拓寬了家長和社會機構參與學校管理的渠道,各利益相關者可共同參與現代職業院校的學校管理,協作育人。其次,新時代的職業院校管理模式通過可視化界面進行智能化管理,業務數據幾乎全部數字化,能有效降低信息管理系統的技術門檻,使管理工作更加輕松、高效。通過深度的數據挖掘與分析,能夠實現個性化、精準資源信息的智能推薦和服務,為管理人員和決策者提供及時、全面、精準的數據支持,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第三,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全方位、隨時的遠程監督與指導,從督導評估轉變為實時評估,可以實現大規模的實時溝通與協作,促進社會化分工,促進職業院校內部重構管理業務流程,使管理智能化、網絡化、專業化。
(八)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組織模式
人工智能時代信息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沖擊著學校內部的組織結構向智能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各職業院校需要合理調整內部組織結構和資源分配,通過互聯網加快信息流動等方式,提高各職業院校組織管理的效率和活力。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組織模式的建構表現為:首先,當今時代人工智能的產生不可能替代學校教育,但可以改變學校教育的基本業務流程。人工智能推動了學校組織結構向網絡化方向發展,教學與課程是提供信息數據的重要平臺,學校組織則構成了教育大數據生態系統。其次,“互聯網+職業教育”的跨界融合將打破學校的圍墻的阻隔,互聯網將學校組織與企業、科研院所等社會機構緊密聯系起來,提供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共同承擔知識的傳授、傳播、轉化等功能,促進學校組織體系核心要素的重構。第三,建設“智慧校園”,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的智慧校園育人環境,實施一體化校園網絡認證,推動智能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均衡發展。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模式變革面臨的挑戰及發展目標
人工智能將推進大數據、云技術等智能信息技術深層次融入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組織與管理、評價與反饋等領域,形成社會化多元供給,為學習者提供多樣化的參與方式、自主選擇的學習形式和及時獲得反饋的評價途徑,有利于實現職業教育的共建、共享、共治。但其全面實現,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挑戰
首先,職業教育的新模式建構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各職業院校積極建構智慧校園,努力實現智慧化產學研環境,打造一體化智慧城市網絡等核心技術的開發,都需要資金的根本保障。政府要給予資金政策保障并加強監管,資金管理部門要合理規劃,合理利用,??顚S?,落到實處。其次,職業教育的新模式建構的成果表現離不開學習者對技術的理解、掌握和應用。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利用信息技術優勢變革職業教育,也要避免技術中心主義傾向,“避免一味追趕技術新潮而不顧學生身心健康等,技術本身是一個禍福相依的辯證法?!盵14]第三,“目前的教育實踐中,仍未能充分實現人機合理分工和雙邊優勢互補。人工智能終端系統擅長邏輯性、單調重復的工作,而人類則更適合情感性、創造性和社會性的工作?!盵15]現階段,信息化技術水平還有待提高,智能機器不能完全勝任知識傳播、數據處理等工作,有待于進一步開發和完善,絕對依賴互聯網絡和設備,還存在一定的風險。
(二)發展目標
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變革重新架構了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完成了對資源的重新整合配置,改變了人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時代下沒有職業教育模式的改革,就不可能建構真正的現代化職業教育。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可以概括為個三方面:
1.“智慧腦”與“智能腦”融通
隨著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到來,信息技術爆發式發展,造就了以電腦、互聯網為基礎的智能腦。職業教育智慧化發展的一個目標就是如何讓學習者發揮人腦“智慧腦”與機器設備“智能腦”的“雙腦”共同協作[16]。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就是要通過“智慧腦”和“智能腦”的協同作用,發揮互補優勢,進行融通式學習,而不是簡單地人腦與電腦的技術對接。
2.“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結合
在人工智能時代,網絡虛擬技術的發展使人類擁有了真實與虛擬兩個世界,虛擬信息技術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職業教育的實體教育,實體教育的發展也需要虛擬技術的支撐。但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還會存在利用這兩個世界時顧此失彼、難以平衡的問題。目前,虛擬化教育技術在職業教育領域不斷應用與推廣,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不斷優化,使得職業院校線上線下的邊界逐漸消融,“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更好地結合。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的本質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學習者要學會利用這兩個世界虛實融合、高度互動,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更好地學習與生活。
3.職業教育“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為“引領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為職業教育帶來了強大的技術支持,為職業教育帶來了便利。初始階段的職業教育基本知識和技能被數字化和智能化,通過人工智能相關課程,云教育模式,個性化學習計劃等,適應并應用人工智能,以提高職業教育的效率和質量。職業教育重在技術創新,對于行業技術發展具有一定的引領性作用。未來人工智能將成為職業院校快速發展和轉型的技術支撐?!叭缒承┞殬I院?;谧陨韮瀯輰I與相關行業的智能自動化企業合作,實現以職業教育發展引領人工智能?!盵17]目前,人工智能處于適應性大發展階段,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提高和智能化設備的普及,人工智能時代必將由專用人工智能時代步入通用人工智能時代。在通用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高效協作,職業教育完全適應且完美應用于人工智能,進一步引領人工智能發展,由“人工智能+職業教育”發展為“職業教育+人工智能”的時代。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關于師范類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實踐層面的思考( 一) 就業指導教育應以教師教育理論為指導, 突出師范特色, 著力于師范生的師范技能培養。在教育崗位的競爭中, 有些師范生贏不了非師范生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師范生的師范特色不強。
【關鍵詞】就業指導教育 以教師教育理論為指導
【本頁關鍵詞】會計期刊征稿 教育論文 職稱論文
【正文】
關于師范類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實踐層面的思考( 一) 就業指導教育應以教師教育理論為指導, 突出師范特色, 著力于師范生的師范技能培養。在教育崗位的競爭中, 有些師范生贏不了非師范生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師范生的師范特色不強。1. 加強“三字一話”技能訓練。近來許多師范院校都放松了這方面的技能要求。字如其人, 如果一個未來的教師連字都寫得亂七八糟, 談何為人師表? 用人單位又怎么會要這樣的畢業生呢? 另外, 也不應忽視作為國語的普通話訓練, 雖然現在的師范生都要通過國家的普通話等級考試, 但是, 純粹只為考試過關而不為自身素質提高者也不在少數。由于現在高等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多流向中小學, 師范生普通話水平在就業競爭中就顯得更為重要, 學校應加大力度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 同時還應提供普通話朗讀技巧等相關培訓。2. 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由于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師范生對于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也就相應地被列入用人單位的要求中, 師范院校不僅要開設多媒體技術的課程, 更應在平時讓學生多使用多實踐。但是, 也應讓學生不過度依賴多媒體技術, 以免離開了課件就不能上課。教學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一塊還在于,訓練學生自主備課、走向講臺并且大方自如講課的能力。另外, 學校還可以創造條件, 提供學生教態、教師禮儀等方面的指導。3. 加強師范生教育學、心理學的學科修養。教育學和心理學是師范生畢業后走向講臺, 并且很快適應崗位與學生很好地溝通所必需的。所有的師范生都被要求修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 但很多時候, 學生們抱著的卻是拿了這兩門課的學分就行的心態, 因此,學校要從心態和教學上同時抓好學生這兩門課程的學習。( 二) 專業課程中應滲透就業指導教育。師范生畢業后走向教育崗位, 要面對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學校的專業課程大多與以后的教育實踐聯系不夠緊密, 因此, 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也應滲透與教育實踐的聯系, 即就業教育的內容。如院系可以安排學生到中小學去見習, 看看常態的課堂是怎樣的, 與一線的老師進行交流, 訪談中小學生。另外, 專業課的教師應把中小學的動態以及國家的相關教育政策及時地傳達給學生,讓學生了解現在的中小學是怎樣的情況, 以便為日后的就業作好準備。( 三) 就業指導教育應充分利用好學長制。學校的就業指導教育中心、院系領導、專業老師雖然可以給學生提供全面權威的就業指導, 但是, 作為學生的同齡人的學兄學姐更容易也更多地與學生接觸, 他們在就業指導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F在許多學校都實行了學長制。應充分發揮這一制度的作用, 學兄學姐尚未畢業時, 可以給學生在擇業觀等方面進行指導,畢業后更可以提供就業信息等等。( 四) 就業指導教育還應充分利用畢業實習。畢業實習可謂學生大學畢業前的最后真槍實彈的練兵, 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實習的機會, 先給學生實習指導, 然后讓學生放開手腳去實踐, 積累一定的教學工作經驗。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不應只有陽春白雪, 更要有柴米油鹽, 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科學的就業指導教育, 讓師范生們在未來的就業競爭中取勝。
【文章來源】/article/87/5843.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B T 模式是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一種新型的融資模式,本文通過對BT 模式應用條件,B T 模式的優勢分析,旨在將B T 模式引入到高?;A設施建設中,以解決高校發展中面臨的資金困難。
【關鍵詞】B T 模式是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一種新型的融資模式
【本頁關鍵詞】工程 財會 會計期刊征稿 教育論文
【正文】
B T 模式是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一種新型的融資模式,本文通過對BT 模式應用條件,B T 模式的優勢分析,旨在將B T 模式引入到高?;A設施建設中,以解決高校發展中面臨的資金困難。近年來, 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迅速發展,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現有的教學設施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這就要求高校必需就原來的教學資源和附屬設施進行改建和擴建。在國家教育經費投入有限的情況下,高校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巨額資金將成為各高校所面臨的嚴峻問題。因此,高校必須要轉變辦學思路,積極地探索先進的融資方法,不斷的拓寬融資渠道,為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籌集資金。本文對在高?;A設施建設中應用B T模式產生的原因,以及B T 模式的優缺點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BT模式的概念B T 模式是廣義的B O T 投資模式,是B O T 模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由于具體項目的條件不同以及操作上的差異所產生的一種變異形式。BT(Build--Transfer)即建設—轉讓,是由項目發起方通過招標的方式確定投資方,然后由投資方負責項目資金籌措和工程建設,并承擔項目的建設風險,項目建成竣工驗收合格后,項目發起方按照簽署的回購協議接管項目,并向投資方支付回購價款的一種融資建設方式。
高校開展BT模式的條件分析政府BT模式的運作近幾年,B T 模式在全國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上海市的中環線(浦西段),重慶的菜園壩長江大橋,寧波的五路四橋,北京的地鐵奧運支線等,項目建設的范圍也逐步擴展到城市輕軌、污水處理廠、城市大型廣場、草地等經營性的和非經營性的基礎設施項目。這些項目的開展為B T模式的實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日后B T 模式進入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標準BOT模式的缺陷B O T模式應用的范圍是經營性的基礎設施項目,而高校作為公益事業單位,其教學設施、行政設施和教輔設施本身很難經營,因此,將一般基礎設施項目的B O T 融資方式簡單的與高校對接,必然會產生“水土不服”的現象,目前一些高校采用B O T 模式建設的項目在管理上已經暴露出很多的問題。B O T投資方為了及早收回成本,增加利潤就壓縮正常的運行管理和水、電、房屋維修經費等;B O T 投資方對項目本身管理不到位, 任意進行出租, 開設網吧、影視等娛樂設施,嚴重影響了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由于種種原因,在特許期未到期的情況下,高校(項目發起方)需要購回B O T 項目的所有權,這就造成了校方的違約行為,使高校蒙受較大的經濟損失,同時對教學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還有些B O T項目在招投標階段對投資方的能力估計不足,致使開工后建設資金落實不到位,影響建設進度,致使項目不能如期完工,不僅工程總投資遠遠超出工程預算,而且影響了高校的正常的教學計劃,致使高校承擔了本不該高校承擔的資金的壓力。BT 模式是在總結BOT 模式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和失敗的教訓的基礎上,對B O T 模式的一種創新和完善,可以有效地防止上述問題的出現,這也是筆者認為B T 模式應該在高校建設中應用的最主要的原因。經濟效益的“ 雙贏”通過B T 融資模式,可以促進教育投資多元化渠道的形成,使處于市場經濟環境中的高校成為融資主體,改變高校在辦學上過度依賴政府的狀況,有效地解決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產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其收益也相對穩定,這樣B T 投資方可以通過B T 模式來參與到高等教育的產業集群中來,并從中獲得穩定且較高的投資回報,而且投資風險要遠遠小于其他行業。
【文章來源】/article/66/4384.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 必須從體制改革、政策扶持、人才培養、輿論宣傳等各個方面入手, 要努力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經濟社會環境和創新文化氛圍
【關鍵詞】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
【本頁關鍵詞】教育論文 職稱論文 職稱期刊 MBA論文寫作
【正文】
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 必須從體制改革、政策扶持、人才培養、輿論宣傳等各個方面入手, 要努力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經濟社會環境和創新文化氛圍, 創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目前, 國務院已了相應配套政策, 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也有具體規定, 建議有關部門在國家有關政策細則出臺后, 立即制定實施細則, 確保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預期效果; 同時要建立與政策實施相配套的管理監督檢查機制, 以保障政策的貫徹執行和落到實處。建議省委、省政府對現行科技工作評價體系以及干部管理、職稱評定等某些相關政策、制度對科技自主創新的負面效應問題進行專題研究, 清理或調整不利于自主創新的政策、規定, 制定切合安徽實際的、鼓勵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規定。切實加強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知名品牌等方面的制度建設。要在編制、經費、工作條件等方面支持國家知識產權局在我省設立國家專利代辦處。要建立起覆蓋全省的專利組織機構, 將專利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保障知識產權工作的正常開展。大力推動企業增強專利、標準意識, 提高企業的產權保護、管理、運用能力, 加強對自主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鼓勵高新技術產品采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標準, 支持企業自主制定和參與制定國際技術標準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 重點支持企業通過再創新推動以我為主形成技術標準。鼓勵企業打造知名品牌, 重獎獲得國家名牌、馳名商標的產品。要進一步建立完善省級專利市場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市場, 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向市場面向企業, 實現科技與生產力的有效對接, 為科技創新提供原動力, 為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提供市場平臺。要制定鼓勵技術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設立專項資金, 用于采購自主創新的產品, 幫助科技創新企業降低風險。改進政府采購評審機制, 給自主創新的企業以優先待遇。
【文章來源】/article/67/155.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關鍵詞:研究生 創新 教育
一、 教育觀念的創新
“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研究生教育規模偏小、體制不夠穩定、理論不夠成熟,因此長期以來,研究生教育思想研究都比較籠統地納入到高等教育思想中來進行,研究生教育思想也就相應缺乏自身的獨立性?!薄∷砸谘芯可慕逃^程中突出它的獨特性,首先就要在教育觀念上有所不同,在培養目標上有所不同。
我們一直提倡也在切實的實現著我們的素質教育,但在素質教育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素質教育它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薄《谝愿呖歼@種應試為主要方式的選拔人才的制度面前,素質教育的實施步履維艱,我們的大學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選拔的,同樣我們的研究生又再一次通過的同樣的方式進行選拔。在這種人才選拔的制度下,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如同標準零配件一樣沒有自我個性的學生。
研究生基本上是經過了近20年這種統一規格的教育,所以在他們身上看到創新的觀念,創新思維,創新的能力難之又難。所以我們要實現培養有創新能力的研究生首先就要解決他們個性不強的問題。
培養有創新能力的研究生首先在觀念上改變,傳統的研究生教育學生要恪守學校的規則要遵從導師的理念,在這種束縛下,很難有創新人才的出現。所以學校、導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自由,空間自由。最重要的是學術自由。其次就要在培養的目標上創新,研究生的數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學校、導師不可以用那標本式的培養方案去應對每一個學生,針對不同人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傳統的條條框框要做減法,傳統的統一標準要做減法。突出學生個性,給予學生自由有要做加法。
二、 教學方式的創新
傳統的研究生教學中常用的是以老師為主的講授法,老師備好課,把那些已有的知識在課堂中重新呈現一遍。毫無新意,何來創新。而采取互動式教學的方法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互動式教學又稱交互式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任務,采用專題討論、辨論演講、小組學習、社會實踐等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互動學習。這種教學方式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創新教育教學理念。” 而要培養有創新能力的研究生就要在課堂中真正的實現導師與學生互動。
互動式教學講求的是互動,這是互動式教學的關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互動式教學的根本。導師們的首先改變唯我獨尊的觀念要放下身份,從心理上與學生們站在統一戰線。研究生們因為年輕他們會有一些突發奇想有一些異想天開,而這些靈光一現的想法通常以導師們冰冷的眼神為結束。而真正的互動就在這如何對待學生的突發奇想上,導師們要給予研究生參與科研的機會,給予溝通說話權利導師們對學生偶然的靈光一現進行雕琢,自然而然的就能給學生一個施展個性盡顯創新能力的舞臺。我們尊師但不唯師,導師在指導教育學生時要因材施教,突出培養學生的個性,給予學生張揚個性的平臺,發現學生的突出特點,從而加以引導改造。所以摒除一言堂這是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措施。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創新理念的教育,很多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文章中把創新理念的教育歸類到研究生的德育中,這種觀點很符合教育規律,德育應貫穿于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導師們給予學生創新理念的教育就合時合地。國內外前沿課題的介紹、新興觀念的探討、科研創新的機遇、危機這都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深入到學生的觀念中。這就達到了創新觀念教育的目的。
三、 評價方式的創新
我們的研究生都是一考定乾坤,所以應試的技能對于他們來說,早已是熟能生巧,而我們要培養擁有創新能力的研究生就不可以用一張張的卷子來測評他們的創新結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一套別出心裁的評價體系。
首先,導師的評價。以往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導師關起門來會說學生的優缺點,在外定是自己的學生好,想培養有獨特視角的學生就要有嚴苛的導師,所以導師們及時的評價對于培養學生積極創新及其重要,但我們避免導師們學生都是自己的好的心理,就要細化評價表,不能只讓導師籠統的評價學生。例如要對科研成果進行評價,沒有做出成果對科研的過程進行評價,并且還要有書面的結果體現。
其次,院校的評價。一般的院校對于研究生的評價都集中于學生們所發的論文,當然論文是研究結果的重要體現。我們從文章的水平上就能看出研究生是否擁有創新能力。但在我國高等院校對論文的評判均是優秀者佼佼者獎勵。例如很多院校都設有創新基金等。但這種只獎不懲的評價方式,普遍得到一個結果,那就是一方面有創新觀念、創新思維的研究生不斷的在進步,進一步將自身的創新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另一方面那些不努力安于現狀的研究生們依然止步不前,他們僅把論文的發表僅僅當做完成任務,而不是自身價值的體現。依然不能嚴格要求自己。
以上所述的這種現象在我國各等級的高等院校都很常見,所以想讓研究生們的創新水平得到根本的提高,高等院校必須在保留原有的獎勵制度的前提下加入懲罰制度,例如對于發表研究水平過低,創新水平過低的論文的研究生要直接實施懲罰,懲罰的方式可以因校因地制宜。如通報批評論文作者和作者導師、扣部分學分、延遲答辯、延遲畢業等。
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而對于創新人才的需求始于社會經濟的進步、文明程度的提高。社會要向前的大步邁進,科學技術的創新是中流砥柱,創新人才是根本。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研究生是我國社會經濟的進步的硬性要求,所以創新能力的培養必然是研究生教育的一大主題。
參考文獻:
[1]許克毅,趙 軍,等.研究生教育思想的反思兼談研究生教育思想的范疇問題[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8):9.
[2]王惠來. 對素質教育的幾個問題的再思考[J] 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2,3
親身經歷
[日期:2010-02-04] 來源:職稱 作
者:
職稱 zhichenglw.com 整理
教育論文.經濟.管理.醫學.計算機.建筑.施工技術論文,工程技術,社科類,企業管理,經濟管理論文,農業論文,金融論文)核心期刊,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大學學報征稿,教師職稱,醫生職稱,護理職稱,經濟職稱,經濟師職稱,計算機工程職稱,政工職稱,會計職稱論文寫作指導,職稱論文寫作發表服務快速發表!
電子郵件:zhichenglw@vip.163.com
聯系QQ:714068774
咨詢熱線:021-50933851
昨天上午,我收到瑞安市教育局發來的短信,通知我于今天下午到溫州二十一中參加申報中學高級教師職稱論文答辯。我正想做準備呢。我提交答辯的論文是我的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的簡縮版。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答辯肯定比這次論文答辯要正式得多,而且向我提問的是四位大學教授和一位中學特級教師,那次我都順利通過了。雖然我要對自己充滿信心,但是我的心里還是沒底,盡管我對論文的內容已經相當熟悉,我還是把論文從頭到尾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看了N遍。為了給向我提問的評委留下良好的印象,我把必答的五百多字的論文摘要背了下來。不過,還好,看了兩遍,基本上就記住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可是心里就是沒底。
今天下午13點30分,我和萍搭載安的轎車去溫州。今天的車開得不是很順,本來預計40多分鐘就可以到達目的地的,可是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們還在路上。14點46分,離目的地還有幾分鐘車程時,堅給萍打來電話,已經輪到萍了。通知上說,不按時到者按自動放棄論處。這個緊急電話頓時使車內的空氣變得緊張起來,尤其是萍特別緊張。仔細一想,不對啊,通知上說,論文答辯時間不超過15分鐘。我和萍是同組,她是13號,我是14號。按每人答辯用時10分鐘來算,論文答辯從13點30分開始,輪到萍應該是15點30分左右。我安慰萍,也自我安慰,如果取消我們的資格,我們就投訴,我們絕對是有道理的。屋漏偏逢連天雨,緊急電話來的時候,汽車不幸遇上了紅燈。紅燈一過,向左拐100多米處就是溫州二十一中。我和萍不等安把車停好,就先跑著進二十一中了。剛進校門,我們迎頭碰上同事進、財等幾個,他們已經答辯結束要“打道回府”了。他們一句“你們怎么才來?”更加劇了我們心中的不安和緊張。跑不了幾步,我們又碰上我們的大學同學芳,她好像也知道已經輪到萍了,趕緊給我們指路。我們小跑著跑進階梯教室,萍小心翼翼地連聲向接待我們報到的老師陪不是,簽了名,領到了一張寫有序號的紙。我們連忙拿著號碼紙,又是一路小跑,碰到同事鑫,他好像也知道輪到萍了,急忙給我們指路。我們狂奔到五樓,卻發現我們A組才輪到8號。Oh,my god!嚇死我們了!走廊上已經聚集著十幾個人,都等待著輪到自己。雖然今天沒有太陽,但也沒有風,走廊上的氣氛讓我感到有點燥熱。我在答辯的教室外觀察了一下,參加A組答辯的有三位評委,一男兩女,我只認出男的是溫州市政治教研員林老師,兩位女評委我從來沒有見過。
今天的天氣夠悶熱的,我不想在五樓呆著,于是下去走走,散散心。下去走了一圈,害怕錯過了,又跑到五樓看看是不是快要輪到自己了。這樣反復了幾次,最終確定下來,答辯一般需要15分鐘,評委
在每人答辯結束后還要做一些記錄,中間還要休息一下。于是我放心地到操場上溜達。在操場上,我很無聊,于是決定背一背論文摘要。剛背了不久,我突然發現腦子一片空白,看來我是比較緊張的,雖然手和腿還沒發抖。幸好我還沒上場。我就在跑道上踱來踱去,反反復復地背了N次。OK!這時,萍打來電話說,快要輪到她了。我到洗手間放松了一下,鎮定自若地向五樓走去。
我到五樓后不久,萍就進答辯室了。這時我的心態已經調整得差不多了,一點兒也不緊張,也沒有了先前的焦躁不安。在等待萍出來的時間,感覺一下子就過去了。萍出來后,她跟我說:“剛才評委問了我一個問題:你這篇論文對同行要有什么借鑒意義?這個問題問得很意外!”
萍出來后,該輪到我了。我問了門外的工作人員,我是否可以進去了,他告訴我,還要等等。等了幾分鐘,他示意我可以進去了。我推開了答辯室的門,微笑著向評委們點了點頭,并向他們打招呼:“各位評委,你們好!”我還沒坐下,教研員林老師就叫我等等。那好吧!我就坐在我答辯的位置上等,趁這個空檔,適應適應環境,調節調節心理。我平心靜氣地打量著答辯室里的四周,只見兩位女評委還在紙上記著什么。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人才模式;培養導向;學術型;專業型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6-0027-02
一、我國現行研究生培養制度
自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生,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研究生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階段,整個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長使得招生規模也相應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國家在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方面也在不斷進行調整,從最初的注重學術型科學研究工作者培養為主逐漸向學術型和應用型并重轉變。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研究生教育培養單位及其辦學的多形式、考生來源的多渠道、學科專業的多樣化,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也更趨于多元化,既重視學術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又重視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二、研究生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的差異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科研經費投入日益增多,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研究生教育培養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究竟需要培養具備什么能力的研究生,這是每一個高??蒲泄ぷ髡呙媾R且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現實情況是一方面,我們正培養出越來越多擅長寫高水平學術論文的所謂學術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社會企業的需求越來越強調動手實踐創新能力,希望招到更多善于思考、能夠切實解決實際生產過程中問題的接地氣的應用型人才,盡管我們國家的培養目標一直以來是希望培養應用型和學術型并重的人才,但是我們現行的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更加注重對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整體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沖突,而且呈現愈加強烈的趨勢。
三、碩士研究生應具備哪些能力
經常會聽到有研究生抱怨:短短兩年多時間,他們在課堂上根本學不到多少有用的知識,在實驗室參加科研項目,項目開展過程中由于時間關系又無法深入,然而為了順利畢業或者評選獎學金,還必須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做出多篇垃圾學術論文。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個環節呢?到底攻讀研究生是為了什么,又能學到什么或者說應該借研究生學習這個寶貴的機會,最終應該使自己具備哪些能力呢?相當一部分學生,包括我們的研究生指導教師恐怕也未必對這些問題深入思考過。事實上,筆者首先認為作為研究生,不管將來是否繼續在科研這條道路上前行,既然今天選擇了攻讀碩士研究生這條路,就應該全身心的投入,而且要竭盡全力完成好這個工作,通過完美的工作證明自己的能力,即便單純只是想取得個所謂的碩士學位高學歷,也必須好好的做。至少要做到在研究生期間,珍惜實驗室提供的系統性科研培訓機會,通過系統性科研訓練,培養個人的理性邏輯思維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等,通過撰寫學術工作報告,鍛煉自己深層次分析問題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交流溝通能力,最終形成一套自己特有的獨立思考方式,千萬不要浪費了這個高學歷鍛煉和證明自身能力的絕佳機會。從我們高校研究生指導教師角度出發,我們也有義務在日常的科研活動中,盡可能多的提供給研究生這些機會,有意識地引導并最終幫助他們獲取、培養應該具有的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四、我們正在培養什么類型的研究生
前文已提及,隨著國家科研經費投入越來越多,高校科研任務日益增加,大項目、大成果各層次出類拔萃的人才大量涌現,這些固然值得我們為之欣喜。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正視隨之而來出現的許多新問題。首先,科研經費與研究論文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科學研究活動中最重要的兩個評價指標,也是大多數高校每年考核最常用的兩個指標。在學術界流行的“Publish or Perish”(不發表就死亡)也很好的詮釋了學術的重要性。誠然,基礎科研領域的研究成果如果不發表,就無法被科學界的同仁知曉,封閉的、未被同行認可的研究工作也就喪失了其最重要的功能――作為人類共享的新知識推動人類科學的共同進步。但是現實中我們的科研體系往往不是這樣的,而是走向了另一個可怕的極端:高??蒲泄ぷ髡叽蠖继幵谡n題申請與的重壓之下。因為根據目前學術評價體系的基本規則,沒有發表足夠多的學術論文通常無法在各類項目申請中勝出,沒有經費的支持,研究人員自然也就無法繼續開展科研工作,也就相當于從科研舞臺上逐漸的消亡了。其次,發表一定數量和檔次的學術論文也是研究者獲得職稱晉升的必要條件之一。在這樣一個殘酷的科研環境下,研究生作為科研工作的一線主力軍,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最直接的沖擊。隨便查閱一下便會發現,各大高校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核心思想就體現在研究生想畢業就必須,而且的數量和檔次越來越水漲船高,從最初的核心期刊到SCI、EI、ISTP三大檢索,再到SCI收錄,最后發展到會議論文不算數,從最初的中文期刊到外文期刊,最后發展到高影響因子期刊。各大高校在這方面大同小異,研究生在校期間優秀與否的評價標準很大程度上與學術情況直接掛鉤。各大高校制定的獎學金評定評優標準也大多類似如下:“第一作者,全國性學術會議1分,國際學術會議2分,核心期刊2分,等等”。因此,可以說我們目前的研究生培養在導向上偏重于培養科學研究學術型碩士,過于強調學術,而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為社會生產主力軍的能力培養,并且沒有注重培養他們在今后的社會發展中應該具備的其他能力,這就是我們目前的殘酷真實的研究生培養現狀。
可喜的是我們國家相關政策制定者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相繼出臺了一些措施,比如研究生培養目標差異化,將研究生培養分為專業學位和學術型學位研究生。兩者處于同一層次,但培養目標與方式上有所不同。學術性學位偏向于學術研究,重理論,主要以培養科研人員以及大學教師為主;專業學位則偏向實踐,重應用,其教育特點是學術型與職業緊密聯系,獲得此種碩士學位人員一般是從事社會工作并具有一定職業背景。兩者在教學內容、要求以及方式方法上也相應有所調整。目前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落到實處,這需要教育的每個參與者共同積極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目標。
五、研究生培養導向必須與社會需求相結合
從社會需求來講,現實生活中的企業單位最需要什么樣的理想人才呢?通過與部分企業人事招聘部門溝通,聽到最多的是他們希望高校能夠為他們培養更多接地氣的人才,而不是只會撰寫高大上學術論文的研究生。在科研活動中,我們一貫遵循科研活動必須源于需求,引領發展,因此在研究生培養工作中,我們也必須要作到與現實社會需求有效對接,在重視基礎研究,培養部分研究生發表學術論文的同時,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培養研究生個人其他方面的發展,鍛煉提高研究生個人在工程技術問題中獨立動手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否則我們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將會無用武之地,我們將來的科研活動也必然會受到影響,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而慘遭淘汰。盡管作為高??蒲泄ぷ髡撸矍翱赡苊媾R這樣或那樣的考核評定壓力,甚至會付出更多,但是我們必須舍棄一些,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培養我們的研究生,讓他們具備更多社會企業所要求的更接地氣的能力。只有這樣,將來的某一天我們個人的科研活動才能更好的與社會需求形成良性互動,科研擁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從國家政策制定層面,政府大力推進各級產學研,鼓勵創新創業,鼓勵科研與企業更為高效融合,也必須針對現行高校研究生培養制度,適時調整出臺更多與時俱進的切合實際的政策與舉措。比如說,青年科研工作者必須與當地相關企業建立聯系,脫產或者半脫產實習一段時間。只有實實在在的立足實際生產,深入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才能發現其中蘊藏著的真正科學研究,同時我們還要敢于大膽的調整自身的科研工作方向和定位,盡可能從企業實際生產問題中提煉出科學問題。另一方面,通過解決從實際問題中發現科學問題,并充分理解消化科學問題,反過來指導實際生產,而不是每天從事所謂的科研工作。只有我們自身科學研究的靈感來源于實際生產,才有能力指導學生學會如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講,研究生教育的成功與否,與我們每一位高校工作者息息相關,一旦形成良性循環,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科研工作道路會變得越來越寬,同時研究生教育也會越來越契合實際。
參考文獻:
[1]魏芳,周蓓蓓,王全九.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培養機制的探索和改革[J].品牌,2015,(06下):297-298.
[2]劉影,陳海寧,孫長顥.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應具備的素質[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04下):160.
[3]劉珊.淺析當代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途徑[J].科技展望,2015,(23):282.
[4]程斯輝,詹健.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的新視野[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05):83-88.
[5]劉科榮,唐競瑜,邱瑞玲.新時期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09,(7):15-19.
[6]高磊,杜朝輝,劉明柱,高存功.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偏差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7,(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