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9 18:33:51
序論:在您撰寫扶貧攻堅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十堰日報》作為秦巴山片區主流媒體之一,做好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宣傳報道工作,是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妒呷請蟆烦浞职l揮主流媒體的自身優勢,全力組織此項工作的戰役性宣傳,并不斷創新表現手法和表現方式。他們在組織此項工作的戰役性宣傳報道中重策劃、重包裝,以“深”贏得讀者,以“新”吸引讀者,以“情”感染讀者,從而使此項戰役性宣傳報道工作有力度、有深度,為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工作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有力推動了此項工作。在實施中《十堰日報》精心組織、悉心策劃、突出主題、聚焦中心、廣辟專欄、創新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深入持續報道十堰市各地、各部門的好做法、好經驗,不斷深化和拓寬報道重點,聚焦扶貧攻堅工作。同時改變以往以文字報道為主的方式,加大了圖片報道數量,以視覺新聞吸引讀者,用圖片反映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工作的情況和變化,有效擴大了宣傳影響,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濃墨重彩聚焦
從去年5月開始,《十堰日報》就在一版和其他版面刊發報道,濃墨重彩進行聚焦。先后刊發了《鄖西三年扶貧搬遷萬余農民》、《連片開發城鄉統籌文明引領――竹山探路秦巴山片區扶貧開發》、《張灣區實施整村推進抓好產業扶貧》、《讓笑容在農民臉上綻放――鄖縣扶貧攻堅紀實》、《房縣“縣鄉聯建”活動成果豐碩》、《喜看“水都”換新顏――丹江口市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紀略》、《鄖西:讓“城”與“鄉”越來越近》等稿件。與此同時,推出了一批???,如《村村通,通向山外的幸福路》、《新農村新面貌新生活――竹房城鎮帶房縣片區建設掠影》。這些專刊圖文并茂,表現形式新穎,輿論引導有力。理論版也在相關專欄刊發一批理論文章。
表現手法多樣
《十堰日報》全面運用消息、通訊、圖片、系列報道、組合報道、專題深度報道、理論文章等各種體裁,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及時、全面、深入做好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工作的宣傳報道。同時在新聞包裝上力求出新出彩,用版面渲染手法體現宣傳價值,實現宣傳效果與閱讀的統一,從而使稿件內容與版面表現形式實現完美結合,體現了黨報特色和水平。
強化策劃能力
【?P鍵詞】政策;審計;扶貧;策略
【Keywords】policy; audit;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F239.2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4-0057-02
1 引言
目前,我國正致力于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建設,針對一些貧困地區,國家加大了扶貧力度,實施了精準扶貧政策,坦白說精準扶貧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大工程,需要各個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通力協作,才能將扶貧這項工作做好。審計機關作為其中關鍵的一環,如何在新時期轉變思路、創新方法、全力服務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成為當前審計機關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2 開展精準扶貧政策跟蹤審計的重點內容分析
2.1 認真貫徹基本方略
2015年12月15日,“十三五”脫貧攻堅工作有關情況的新聞會召開,會上扶貧辦主任劉永福表示:脫貧攻堅的基本方略就是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這項基本方略的實施,變革了現有的扶貧思路和方式,更為形象地來說,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就是將“輸血”轉變為“造血”,來實現貧困地區的自主脫貧。以往扶貧項目的重點放在了GDP的增長上,現在要轉變為注重脫貧的成效,也就是說要將“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一系列問題解決好。前文我們提到了精準扶貧政策主要涵蓋了“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其中六個精準包括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五個一批包括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2.2 精準扶貧、脫貧的工作方案
按照《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和《2016年工作要點》明確進度安排,不斷壓實責任、傳導壓力;深入推進“五個一批”,扎實開展十大扶貧行動,深化社會參與扶貧,實施好“直過民族”脫貧攻堅行動計劃;瞄準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四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最困難的地方、最貧困的群體、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把解決深度貧困擺在優先位置,集中力量打攻堅戰。還要建立扶貧項目資金整合和監管機制。抓緊出臺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的具體意見,把管好用好扶貧資金作為最重要的任務,集中整治和查處扶貧領域的職務犯罪,防止扶貧資金“跑冒滴漏”。
3 精準扶貧政策落實跟蹤審計的必要性
3.1 是適應新常態的內在要求
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就是適應新常態、踐行新理念,在此背景下,各個政府職能部門要積極貫徹落實中央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審計部門作為重要的基層職能機構,要深入分析新常態,深化審計重點,強化跟蹤審計精準扶貧等重大政策、方針的貫徹落實情況,將改善民生作為工作重點,提高精準扶貧的實效性[1]。在新常態的新要求下,要與時俱進,轉變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助力精準扶貧政策的有效落實,幫助貧困地區的群眾脫貧致富。
3.2 是實踐“五大發展理念”的創新要求
“五大發展理念”包括創新、開放、綠色、共享、協調,這些是新常態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我們在開展各項工作時就要根據這些理念,本著解決社會公平公正問題,遵循以人為本,踐行發展“以人民為中心”開創共同富裕道路的新局面,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當前我國已進入了“十三五”時期,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期和收關期,扶貧攻堅應取得階段性成果。所以,全面落實精準扶貧政策跟蹤審計工作,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同時也是貫徹統籌分配、堅持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在要求。
3.3 是實現精準脫貧目標的保障
從頂層設計來看,精準扶貧是一項較為全面的政策,也被稱為“點穴式”扶貧,其主要內容涵蓋了“六個精準”、“五個一批”、“五個堅持”等多個層面。精準扶貧的關鍵點在于解決扶貧中的難題,突破以往扶貧的瓶頸,將扶貧具體落實到特定的困難地區、特定的困難群眾中。審計機關的工作就是要及時跟進產業扶貧措施的落實情況、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幫扶跟進機制的建設等各方面的內容,只有審計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時效性顯著提升,才能保障整個扶貧工作成效,幫助真正貧困的群眾實現脫貧致富。
4 強化精準扶貧政策跟蹤審計的策略分析
4.1 完善精準扶貧審計新機制
在新形勢下,精準扶貧政策的跟蹤審計工作必須具備較高的時效性,這就需要完善審計新機制。具體來說,一是要對審計項目進行系統化的規劃部署,對審計項目的思路、重點、方法進行細化,提高審計方案的針對性、可操作性,確保精準扶貧政策跟蹤審計的有效落實;二是要提高審計整合工作的協調性,精準扶貧工作具有自身的特點,開展跟蹤審計時要準保把握扶貧地區的優劣勢,實現審計工作的多維度融合,針對審計工作中遇到的難點和重點實現,要做好及時溝通與協調工作,按照相關規定及時報告,強化跟蹤審計監督效能;三是全面梳理、總結、分析審計工作的經驗,以及相關的工作情況,結合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轉變跟蹤審計理念及審計方式,切實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4.2 加強高素質、高水平??計隊伍的建設
精準扶貧政策跟蹤審計的效率和質量離不開審計隊伍的支持,審計人員應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提高審計的職業化水平,引進新的技術方法,并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工作能力,積極為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貢獻力量。具體來說,審計隊伍的建設包括:一是建立健全審計干部選拔任用機制,以工作能力、學習能力為基本標準,構建能上能下的任用機制,確保干部能夠正確引導審計工作。二是加強職業化建設,優化審計教育培訓體系,建立審計專業技術資格制度,尤其是基層審計機關,需要進一步加快審計職業化建設。審計工作其實是一項涉及學科很廣的工作,包括經濟學、統計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才能做好審計工作,所以針對在職人員,必須強化教育培訓工作,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審計隊伍。三是堅持依法文明審計,加強審計自律意識,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和生活紀律,審慎客觀,文明規范,取信于群眾、社會、黨和政府。四是建立基于大數據的審計管理系統,高度重視跟蹤審計過程中關聯數據的分析,有機整合數據分析與實地審計工作,以精準的數據分析為基礎,制定相應的審計方案,有效提升審計水平。
4.3 加強精準扶貧的跟蹤審計監管
精準扶貧政策跟蹤審計的結果應做到及時報告、依法公開,讓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能夠及時了解精準扶貧工作開展的情況,可以利用如微博、微信等現代化的通信平臺來及時公布審計結果,尤其是對政策不落實,或是落實不到位等突出問題,應重點報告并提出相關建議,通過公開、公正、透明的信息,加強精準扶貧的跟蹤審計監管,將扶貧政策落實到位。
1、學術性,或稱理論性,是學術論文與其他類議論文章根本區別之所在。學術論文是一種學術性的論理文章,只能以學術問題作為論題,以學術成果作為表述對象,以學術見解作為文章的核心內容。它要求運用科學原理和方法,通過嚴密的論證和分析,以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變化的規律,而不是客觀事物外部直觀形態和過程的敘述。
2、科學性,科學性是一切學術論文的靈魂和生命。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客觀真理,因此首先必須發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反對弄虛作假的不誠實態度;其次任何學術研究,都必須符合科學的規律。
3、創造性,或稱創新性、創見性、獨創性,這是衡量學術論文價值的根本標準。科學研究是處理已有信息、獲取新的信息的一種創造性精神勞動,需要不斷開拓新的領域,探索新的方法,闡發新的理論,提出新的見解。表述科研成果的學術論文,貴在創新。如果沒有一點創新性,就根本沒有必要寫學術論文。
4、專業性,學術論文的專業性不僅表現在研究內容和手段上具有明顯的專業特色,而且表現在文章的結構、專業術語、圖表、公式等方面。
5、規范性,不同的期刊論文雖然在語種、版面上有區別,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格式。世界發達國家對學術論文的撰寫和編輯制定了各種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國際標準,不同學科和專業的學術機構還制定了本學科和專業的國際標準。
科技論文范文欣賞:
[摘要]科技扶貧在我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偉大實踐中,使廣大貧困地區農民依靠科技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在中國經濟整體日益市場化的今天,為了進一步提高科技在扶貧攻堅戰中的作用,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本文介紹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這一條既能產生經濟效益又能很好地保護林地生態的科技扶貧新模式,從而證實了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切實是一條切實可行的科技扶貧新途徑。
[關鍵詞]新途徑林業科技興農林下經濟作物種植
[中圖分類號]F32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650(2014)07-0110-02
引言:科技扶貧政策的提出,它是應對貧困農村地區技術生產落后和技術人才極度缺乏的這一經濟現狀的,近些年來,科技扶貧為實現我國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因為在我國,科技扶貧政策的提出較晚,地區之間發展的還很不均衡,還沒有形成一致認識的扶貧模式的具體界定。因此,研究科技扶貧發展的具體操作模式,探索形成比較規范和科學先進的科技扶貧模式理論,對完善和發展科技扶貧理論和進一步推進科技扶貧實踐都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這種背景下,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就應運而生,它是在實行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后,將集體林地承包到了農戶手中,廣大林農為充分的利用林地空間,深挖林業生產力,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綠色循環經濟,而在農業生產領域涌現出的新生事物。近年來,我國把把林下經濟作物種植產業作為促進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社會發展的重要農業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經濟作物種植,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科技扶貧的意義及其特征
1.科技扶貧的意義
科技扶貧政策的實施與應用,促進了貧困地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使農民盡快的實現了脫貧致富。高素質的科技扶貧人才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農民群眾進行科技扶貧政策與技術的普及教育,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科技文化素質,增強了貧困地區農民自我發展和積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貧困地區勞動生產率水平,以得到最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科技扶貧的特征
2.1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在科技扶貧中始終扮演著第一位的角色,起到的作用永遠是最重要的也是決定性的。由于貧困地區自然、經濟、社會和人文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較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科技扶貧開發中,需要大力發展本土科技以及引入必要的先進技術,同時由于農林牧漁等行業技術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適應性,在貧困地區引入技術時,必須要求技術本身是先進的、成熟的,并結合當地實際綜合體現技術的先進性、成熟性、實用性和經濟性。
2.2加大力度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科學文化素質??萍挤鲐毑粌H要求有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同時要求科技實施人員素質較高,因此提高個體素質是貧困地區脫貧的必備條件。通過多種形式,提高農民群眾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不僅要引入科技和管理人才,組織實施各類型的扶貧項目和扶貧講座等類型的活動,集中解決貧困問題以及增大群眾的認知面,而且要在扶貧項目和扶貧講座等類型的活動的帶動下,大力開展科技扶貧政策與技術的培訓與教育,以達到普及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目的,這樣就從根本上轉變了農民思想觀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個體素質,造就了當代的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新時代農民。
二、應用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的開展方法
筆者生活在平原地區,隨著退耕還林工程以及防護林工程等項目的實施,農民栽樹的積極性高漲,林地面積在近幾年迅速增加,改變了林木稀少的的狀況,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1.近幾年來,養殖業收益較好,林農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林地資源,實現養殖以及林業的雙重發展。在林地里散養家常雞、鴨,鵝等,在各地都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在果園散養雞鴨鵝等家禽,能夠明顯的減少害蟲的蟲口密度,而且不用給果園單獨除草,省工省力。在合適的林地規劃一片空地圈養生豬和羊,有的還在林地建立托牛所,利用林地的坑塘養魚,收益相當高。而家禽家畜的糞便又是林木生長良好的肥料,二者相得益彰,極大地提高了林地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林木的生長。
2.林下種植已經非常普遍,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林下套種喜陰的園藝用卉苗木前景廣闊,喜陰的有苔類。在林木種植的初期,可以采取林木與矮桿作物間作,例如大豆、花生、辣椒、等。耐陰的藥材品種非常多,而且隨著中醫藥的發展,藥材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栽植人參、西洋參、等很多品種。林地栽植食用菌歷史悠久,可以種植蘑菇等菌類植物。
3.充分發揮林木豐茂、空氣清新、生態良好的優勢,合理利用森林景觀、自然環境和林下產品資源,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產業,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建立“林家樂”,突出個性特色,以采摘、垂釣等休閑模式吸引各方游客來享受林地的中的農家樂趣。
三、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1.促進農民致富增收
林木的生產周期是比較漫長的,這嚴重制約著林改后農民的發家致富。而發展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增加了林業附加值,開辟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2.因地制宜成本低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利用森林系統良好的生態條件,在林下種植南藥、棕櫚藤和切葉花卉等適宜的經濟作物(植物),這種種植模式是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藥用經濟作物和資源,投入少、效益高,也可有效地幫助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從而實現“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的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3.保護環境效果好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模式,可構建不同類型森林復合經營系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從而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結語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作為一條農村科技扶貧新途徑,具有農民可操作性強、投入少、見效快、種植面積廣、大大增加農民收益、保護生態環境等優勢,在農民林業生產實踐的各個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林下經濟作物種植能提高森林覆蓋率,同時由于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益,產品符合綠色環保的要求,這樣,林下經濟作物種植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發展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必將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因而也成為了我國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褚琳,勁草.科技扶貧是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J].科學經濟社會,1999
[2]畢文博.深化科技扶貧,做好科技共建工作[J].農業科技與農業生產,2003
[3]李金海.林下經濟理論與實踐[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關鍵詞】 精準扶貧 文化扶貧 內生性重構 貧困文化 文化貧困
我國的扶貧攻堅戰已經開展了很多年。扶貧的模式從之前的“輸血式”轉為“造血式”扶貧。提出了精準扶貧的號召。為提升貧困地區造血能力,保障貧困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文化扶貧迫在眉睫,但是農村文化貧困不是一朝一夕造成,貧困文化是進行文化扶貧的最大障礙。突破障礙的關鍵點就是促進農村文化的內生性重構,重建健康穩定的農村文化生態。
1 文化精準扶貧的相關概念
1.1文化貧困和貧困文化
廣義上,文化貧困是指一些國家或地區文化滯后于時展并影響到其生存與發展的落后狀態。它既包括教育、科學技術的落后,又包括價值觀念、體制、發展戰略、知識創新的落后等。[1]20 世紀 50 年代末以來,一些學者開始考察經歷持續貧困的文化后果。在這一脈絡上最著名的理奧斯卡劉易斯(Oscar Lewis)的貧困文化(culture of poverty)概念。劉易斯認為,在社會中,當群體處于貧困狀態時,他們會形成應對自身地位的行為模式,這時就出現了這種貧困文化。[2]
文化貧困可能由于多種因素導致,他是由于本地文化生態的破壞導致的一種現象。經濟落后的地區不一定會出現文化貧困。比如在安徽皖南黟縣的一些古村落。當地的經濟十分落后?;具€是小農經濟,但是當地的文化氛圍十分濃厚。當地人非常注重教育,我國傳統文化在當地有著非常良好的傳承。文化貧困現象的出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傳統文化生態的破壞,導致傳統文化的缺失,而現代文化體系卻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我國當前文化扶貧的主要問題是文化生態和內生性重構之間的背反。[3]改革開放以來商業化對于貧困地區的沖擊是產生文化貧困的重要原因。[1]由于商業化,是的貧困地區原生文化生態被破壞,而該地區原有的經濟貧困現狀又沒有改變,現代文化體系還未在該地建立,文化貧困現象出現。
貧困文化是貧困的衍生品,它是在文化貧困的環境下,貧困長期存在的產物。貧困文化的存在使得貧困產生了慣性。由于貧困產生的習慣使得貧困得以繼續發展蔓延,使得貧困成為一種循環。一代又一代的發展下去,貧困人口很難擺脫貧困現狀。
1.2 文化的內生性重構
文化的“內生性重構”是以文化主體自身成長愿望為基礎、以文化要素更新或重組為手段、以消除“文化墮距”或推動文化發展為目標的行為或行為方式,通常表現為特定主體在特定地理文化空間中以自身力量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過程。
文化的內生性重構是消除貧困文化擺脫文化貧困的重要途徑。通過文化的內生性重構可以有效的解決當前文化貧困的問題。所以推進文化內生性重構是文化精準扶貧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文化貧困地區的文化生態被嚴重的破壞,貧困文化滋生。所以現在文化貧困地區想依靠自身力量進行文化內生性重構非常困難。文化扶貧就是幫助這些地區推進文化內生性重構。努力恢復文化貧困地區的文化生態,構建良好的農村現代文化。
2 文化精準扶貧推進文化內生性重構具體措施
2.1文化精準扶貧的硬件措施
文化扶貧的當務之急是在文化貧困地區建設文化發展的相關基礎設施。比如l村文化廣場、農村圖書室、學校等教育機構的建立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建設好該地區互聯網硬件設施,讓每一個貧困村都能連上互聯網是文化扶貧的關鍵。出現文化貧困是因為傳統文化的缺失而現代文化體系尚未構建。互聯網是可以跨越空間限制的重要的信息獲取渠道?;ヂ摼W的接通使得貧困人口有了了解信息的渠道。只要有了解信息的意愿有了互聯網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其次是建立鄉村文化廣場。為村民從事文化娛樂活動提供場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解決文化貧困的根本措施發展教育。有了知識,人們才不會愚昧,貧困文化就不會滋生。所以文化扶貧的關鍵是建立學校等教育機構。使得孩子們“有學上,上好學”。
2.2文化精準扶貧的軟件措施
教育是推動文化內生性重構的關鍵,因為教育可以有效的遏制貧困文化的滋生。將良好的修養、健全的人格、優秀的意志品質、科學的知識帶給孩子們。使得貧困人口的下一代有效的脫貧。教育不僅是硬件上的提升也要在軟件上進行加強。在文化精準扶貧中要了解各個村的學齡兒童情況,輸送良好的老師提升當地教育的軟實力。
由于原有文化生態的缺失,所以要盡快建立新的文化生態環境。在中國傳統農村文化是以家族為單位的。每位家族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作為家族的核心,其承擔著家族文化傳承和維護的責任。而這一個個家族文化構成了傳統文化生態。所以要充分發揮文化貧困地區中優秀人才的模范帶頭作用。這些優秀人才往往在城市發展接觸的是城市的現代文化體系,他們可以作為城市文化和文化貧困地區之間的紐帶。將城市現代文化體系結合文化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造,傳播到貧困地區。構建現代文化生態,為當地文化內生性重構提供良好的環境。
高校是現代知識的聚集地,截至 2015 年,我國共有公立普通本科院校782 所,而全國貧困縣的數量是 592 個。高校完全有能力對貧困縣進行一對一的幫扶。所以要建立高校和貧困縣之間幫扶機制。這樣的機制可以先進文化進入貧困地區,促進當地文化內生性重構。
【參考文獻】
[1] 曲蘊,馬春. 文化精準扶貧的理論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圖書館,2016(9):4-8.
關鍵詞:扶貧,小康
2010年是銅山縣“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是全面實現小康的攻堅之年,同時也是省委、省政府實施脫貧攻堅工程的最后一年,面臨全面總結檢驗的關鍵一年,上級提供這么多惠農政策,投入了這么多扶持資金,究竟效果如何呢?貧困戶現在脫貧怎么樣呢?帶著疑問我走訪了銅山縣的21年鄉鎮的貧困村進行調研,發現經過5年的扶貧工作,各地區發展極不平衡,有些鄉鎮卻發生了翻天腹地的變化,因鄉鎮領導高度重視并積極開展社會扶貧工作,在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不斷取得了新的成效,使希日的貧困村變成今日的小康村。而有些鄉鎮通過幾年的扶貧卻沒有取得任何成效甚至越差,扶貧項目見效綬慢,甚至有些鄉鎮貧困戶沒有享受過國家的任何優惠政策,反而為達標驗收增加了負擔。本人是一位長期從事農村基層扶貧工作者,通過這幾年的調查研究,走訪貧困戶,從中發現了不少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已經制約了本地經濟的發展。如:一是貧困地區特別是貧困村、貧困戶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項目少、規模小、水平低;二是扶貧開發與農業產業化聯接不夠緊密,部分龍頭企業對貧困村、貧困戶的輻射帶動力不強,直接扶貧效果并不明顯,還沒有真正形成互惠互利、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三是貧困地區市場化程度低,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四是扶貧資金的投入與實現目標需要的投入差距較大;五是勞務扶貧培訓政策約束條件太多,限制力太大,可操作性不強;六是部分基層干部群眾對扶貧開發工作的認識不到位,一些貧困鄉村缺乏扶貧開發的思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較弱,爭取項目不積極,個別鄉村實施項目的能力不強,少數群眾思想觀念陳舊,仍把扶貧看作給錢給物,對扶貧開發等待觀望,對改變困境沒有打算,對發展生產不想門路。。這些問題希望能引起大家重視,從中學習好的典型經驗,結合本地實際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對真正做好社會扶貧工作,加快貧困地區物質文化建設步伐,促進地區之間均衡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這眾多成功的典型經驗面前,認為銅山縣單集鎮的扶貧工作獨有特色,值得向大家推薦。
單集鎮位于徐州市東郊,邳、睢、銅三縣交界處,屬革命老區,經濟較為落后。全鎮共有21個行政村,人口6.3萬。2006年,該鎮有7個村被列為全省經濟薄弱村,9個村被銅山縣列為貧困人口集中村,貧困人口共有6131戶,15857人,2009年以來,該鎮通過開發式和救助式扶貧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有勞動能力人口脫貧7408人,無勞動能力人口脫貧4522人。有勞動能力人口實現人均純收入在3500元以上,無勞動能力人口人均純收入在2600元以上,脫貧率達75%。由于單集鎮把扶貧和脫貧攻堅工作作為全鎮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措并舉,狠抓落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總結了寶貴的工作經驗。今年單集鎮又制定了新的脫貧目標任務,計劃脫貧人數是3927人,其中有勞動能力人數為3720人,無勞動能力人數為207人,培訓勞動力1637人。今年單集鎮扶貧工作量仍然比較嚴峻,但他們有信心為早日全面達小康社會,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組建一支隊伍,加強組織領導
為確保脫貧攻堅工程順利實施,該鎮重點從三個方面加強對該項工作的組織領導:一是制定扶貧方案。。單集鎮成立了由黨委書記任組長、鎮長任副組長、分管領導、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形成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靠前指揮,部門領導分工負責的組織體系。領導小組主動配合市、縣扶貧工作隊員制定脫貧攻堅方案、措施,明確專人協助扶貧工作隊開展工作。二是細化執行責任。單集鎮農經中心具體負責扶貧、脫貧攻堅日常工作和低保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開發式扶貧工作;民政辦具體負責五保戶、低保戶救助式扶貧工作;統計辦配合農經中心負責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目標完成情況的統計、匯總、上報工作;財政所負責扶貧及脫貧攻堅資金的規劃安排、預決算等工作;勞服所負責貧困戶勞動力培訓工作。鎮紀委、審計所負責對扶貧及脫貧攻堅資金使用的審計監督。同時把每一項工作落實到相關部門頭上,實行問責制度。
2.是發展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
近年來,單集鎮圍繞“抓產調、促民富,抓穩定、促和諧,統籌抓好各項工作”的總體思路,大力實施“黨員創業工程”,通過黨員“干給群眾看、組織群眾干、幫著群眾干”,促進了農村產業發展壯大和農民增收。
干給群眾看,黨員帶頭搞產調。引導全鎮黨員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打頭陣,鼓勵他們通過租賃、承包等方式集中農業用地,建立黨員規模種植養殖示范基地,發展規?;a,提高農產品效益。如閆莊村黨員馬世平,租賃本村土地近300畝,建立高效蔬菜大棚種植基地,不僅個人逐漸實現了增收致富,還有力地帶動了周圍群眾規模種植的積極性。2008年以來,通過黨員的示范帶動,全鎮流轉土地2600多畝,規模種植高價值經濟作物100-300畝的增加到11戶,10-50畝的達到52戶,逐步收到了集約用地、規模種植的經濟效益。。
組織群眾干,黨員牽頭建協會。鎮黨委立足種植高價值經濟作物戶數較多、面積較大的特點,鼓勵各村黨員干部牽頭成立專業協會,創新經營模式。賀莊村吳書棟牽頭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在農戶自愿的基礎上,按土地面積入股,對于不愿入股的,協調與其他農戶的承包田或機動田進行互換?,F已建立了500多畝的蔬菜生產基地,入股農戶達到103戶,預計每戶每年按股分紅可達1-2萬元。姜集村黨支部牽頭組建起農業協會,建立了1500畝的西瓜、300畝甜葉菊種植基地,并與農產品加工企業簽定了協議,統一收購、加工、銷售,形成產、加、銷一條龍服務體系,保障了農戶的種植收益。
幫著群眾干,黨員靠上送服務。在土地流轉方面,本著雙方自愿的原則,各黨支部幫助村民簽訂合法、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并幫助疏導解決土地流轉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維護群眾權益。在生產服務方面,各村成立了黨員綜合服務隊,為農戶提供惠農政策、種植技術、供銷信息等服務,促進農民群眾靠農業增收致富。
3.培訓一個技工,脫貧一個家庭
按照縣委縣政府“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分類實施、有序輸出”的指導意見,該鎮不斷加強農村貧困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支持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去年,新建村級勞動保障站3個,農村勞動力轉移累計26500多人次。,累計發放小額扶貧貸款1150萬元,1000余戶農民在享受小額扶貧貸款后,解決了創業過程中的資金瓶頸,800多戶成功脫貧。
3.1落實好農民培訓的各項政策
該鎮不斷加大訂單、定向、合同培訓力度,對全鎮貧困農戶中有轉移就業愿望的農民免費提供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以培訓促轉移。在培訓專業的設置上,根據就業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車工、鉗工等一線技工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加強創業技能培訓,提高創業能力,扶持農民就近轉移到二、三產業。對不能轉移、從事農業的農民,組織農林科技人員到田間地頭,對其進行現場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業增收能力。引導全鎮黨員干部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打頭陣,鼓勵他們通過租賃、承包等方式集中農業用地,建立黨員規模種植養殖示范基地,發展規?;a,提高農產品效益,通過這種典型帶動、宣傳引導,增強廣大農戶自主、自立、自強意識,大力弘揚創業精神,不斷激發創業激情。
3.2組織協調科技下鄉
該鎮組織技術人員深入村田間地頭,開展設施蔬菜、草莓、食用菌、奶牛肉牛飼養、水產品養殖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結合實際印發《農作物田間管理手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科普宣傳資料,近三年來,全鎮共計組織協調科技下鄉18次,受益群眾達到1.12萬人次。使貧困農戶在學中干、干中學,進一步提高貧困農戶的農業科普知識,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實現了全鎮覆蓋。
針對目前農民創收觀念不強,貧困勞動力培訓力度小等實際問題,我認為扶貧工作應緊緊圍繞促進經濟簿弱村加快發展和貧困農戶增收這中心任務,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路,突出重點,全力推進,務求實效的方針,對單集鎮的扶貧工作也提出了幾點建議和要求。
(1)認真做好扶貧政策的宣傳 。以貧困戶為政策扶持的對象,以產業調整為重點,做大做強蔬菜種植產業,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社組織,培育農村經濟人。(2)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深層次培訓。聘請專家講解和進行現場指導,切實推進貧困人口的就業。(3)積極扶持貧困戶參與高效農業。對享受政策扶持或獎勵的高效農業、合作社等,優先安排貧困戶勞動力參加勞動,獲取勞務報酬;通過科技服務、項目支持、創新機制等形式,幫扶貧困戶自身發展種植、養殖業項目,提高貧困戶家庭收入;鼓勵和支持貧困戶將所承包的土地采取租賃或入股分紅等形式,參與高效農業項目,增加資產性收入。
4.加大對貧困戶就業創業資金扶持力度
擴大扶貧貼息貸款資金規模,整合資源,通過多種途徑、多種形式籌措資金,加大對貧困戶的生活資金補助的扶持力度。推進單集全面小康的早日實現。
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前進出席論壇并發表重要講話,陜西省副省長祝列克出席論壇開幕式,國務院扶貧辦派專家蒞臨指導并發表主題報告。
今年5月,國務院批復了《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首次將秦巴區域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地位。秦巴山片區涉及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甘肅六省市共97個市、縣、區。論壇上,來自秦巴山片區的陜西、甘肅、四川、湖北、河南等省30多個地市的170余名與會代表提交了60余篇論文,為大秦嶺的生態保護與綠色產業發展建議獻策,并提出提以品牌和標準,以“秦嶺”品牌拼占市場的新建議。論壇達成了“打造中國持續發展綠色高地,構建中華民族生態文明家園”的共識,簽發了《大秦嶺發展論壇太白宣言》,簽署了《大秦嶺發展論壇戰略合作備忘》,建立起了長效合作聯絡機制。
論壇分為大秦嶺市長峰會、秦嶺綠色產業發展論壇、太白縣突破發展論壇和秦巴社科院長論壇。秦嶺各市領導交流了各地在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經濟發展及生態城市建設方面的的經驗,并對秦嶺區域發展政策及發展設想進行了積極探討。專家學者積極為扶貧攻堅中的秦嶺區域突破發展獻言獻策,并對秦嶺奇珍綠色產業品牌戰略工程實施進行了論證;探討了“雪域太白秦嶺夏都”品牌運作策略,對太白水資源利用前景、太白林果資源利用與發展、太白中草藥產業發展、太白旅游產業發展都提出了積極有益的建議。來自省內外的學者還對大秦嶺區域發展模式探討“建設大秦嶺生態城市群 構建大秦嶺生態經濟區 創建大秦嶺生態文明示范區”的進行了積極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自2009年以來,大秦嶺發展論壇已經成功的舉辦了三屆,論壇已在加強秦巴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秦巴區域發展、深化各地市之間交流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成為社會各界關注大秦嶺、研究大秦嶺、保護大秦嶺的重要平臺。大秦嶺發展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大秦嶺發展論壇所構筑的“大秦嶺生態文明示范區”,將會在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發揮秦巴地區特有資源,實現秦巴經濟發展等問題中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引言
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的一些貧困地區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而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并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同時也產生了諸如“短暫性的輸血式發展”、“旅游收益未能真正流向貧困人口”等問題。因此,國家為解決旅游扶貧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在2014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旅游產業改革的若干意見》中做出了相應的規定,以規范各地區的旅游扶貧開發工作,本文將以重慶市彭水縣為例進行論證分析,探討是否符合開展旅游精準扶貧工作。
一、重慶彭水縣實施旅游扶貧的可行性分析
(一)旅游區位的優越性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生物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早在巴國建立之前,這里就誕育了“鹽丹文明”,奠定了黔中文化的基礎。如今彭水在擁有阿依河、烏江畫廊、蚩尤九黎城、摩圍山、鞍子苗寨、郁山古鎮等精品旅游景區的同時,區域內交通便捷,作為重慶“一圈兩翼”的東南門戶,形成了以公路、鐵路、水運為主的旅游綜合交通樞紐;并且它也是武隆仙女山――黔江小南海――酉陽桃花源精品旅游線路的必經之地,旅游區位十分優越。這便為開展旅游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優越的旅游區位因素。
(二)旅游資源的推動性
彭水縣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旅游資源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旅游資源。一方面,彭水縣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孕育了豐富多樣的自然旅游資源,據完全統計,包括2處4A級風景名勝區,2處3A級旅游景區和多個精品旅游古鎮;另一方面,它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分布著苗族、土家族和回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方傳統文化,包括鞍子苗寨、蚩尤九黎城、阿依河著名旅游景點,創造了苗族萬人采花山節、土家族哭嫁等文化旅游活動。彭水旅游資源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吸引力強的特點,有利于推動旅游精準扶貧活動的開展。
(三)經濟發展的緊迫性
彭水縣是集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為一體的地區,2016年GDP產值達到1286858萬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上年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10.8%。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優化和城鎮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加,相應的帶動了消費支出增加和地區市場繁榮,尤其是生產生活資料、日消費品和旅游服務等出現了快速增長的態勢。但同時彭水作為國家級貧困縣之一,GDP產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遠低于國家平均水平,從側面表明了該區域貧困人口數量較大、貧困程度較深等問題,更凸顯出了旅游精準扶貧的緊迫性。
(四)生態環境的保護性
區域內生態環境脆弱,地勢坡度較陡,耕地中坡度>25度的耕地所占比例較大,且人均耕地少,適合農牧的土地產出低。由于受亞熱帶季風氣候控制,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易導致干旱、洪澇、泥石流和滑坡等自然災害。長此以往形成了水土流失、土壤貧瘠和人地矛盾尖銳等現象,給本地區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阻力,這就必然要求本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式要與脆弱的生態環境相契合。
二、彭水h旅游扶貧實施建議
(一)轉變觀念做好扶貧目標識別
旅游精準扶貧關鍵在于精準,這就要求彭水縣政府及工作人員摒棄傳統的扶貧觀念,樹立精準扶貧理念。首先,切實做好扶貧目標的識別,真正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要清晰地認識到旅游精準扶貧是對傳統旅游扶貧的深化和提升,是對以往扶貧經驗的總結和借鑒。其次,政府應做到由以往的“輸血式救濟扶貧”向“造血式可持續扶貧”方式的轉變,增強自身脫貧“造血”能力,切實將旅游與扶貧有效結合起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積極引導貧困鄉村農民參與旅游業的發展,促使其從旅游發展中充分獲益,真正實現自身的脫貧與發展。
(二)多元扶貧建立新型管理體系
針對彭水縣旅游扶貧主體單一的情況,應積極建立多元化的旅游扶貧體系,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旅游扶貧開發,構建社會扶貧系統,形成以政府為主導、部門聯動、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旅游扶貧新格局。首先,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彭水縣政府可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貧困地區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并實現政府部門聯動的新局面,如旅游部門與住建部門合作,建設一批旅游名鎮等。其次,動員相關企業參與到旅游扶貧中來,通過旅游扶貧規劃引導,鼓勵社會企業參與扶貧開發;最后,通過政策和資金引導等方式,調動貧困人口參與旅游扶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貧困人口在旅游扶貧中的自我幫扶。
(三)因地制宜打造民族特色旅游產品
彭水縣是一個典型的苗鄉縣城,境內居民以苗族為主,因此當地政府在旅游扶貧活動中,可以利用絢麗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通過開展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民族服飾、工藝品、飲食和歌舞等特色旅游產品的形式,實現當地居民通過開展旅游業而受益,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逐步形成以市場帶動、景區帶動、民族村寨旅游帶動的旅游扶貧新模式。
(四)完善監督堅持實事求的理念
加強對旅游扶貧的監督管理是旅游扶貧取得成功的保障,因此有必要建立相應的旅游扶貧管理體制。彭水縣政府作為扶貧主體,有權加強對扶貧資金的管理、貧困目標的識別和對貧困人口的傾向性政策等,進行旅游扶貧監督管理,嚴格防止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和開發企業受經濟利益的驅使而忽視實事求是。其次, 建立扶貧動態監督機制,加強對扶貧目標、項目、資源和扶貧效果的實時監督,為旅游精準扶貧政策的制定、實施、修改和調整提供依據。
三、彭水縣開展旅游精準扶貧的意義
(一)立足實際,形成全新模式
實施旅游精準扶貧有利于轉變彭水經濟發展方式,由以往依靠工業、航運業拉動經濟發展向旅游拉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隨著武隆銀盤水電站的興建、區域交通網絡的聯通和交通方式的革新,導致彭水航運業衰落和消亡,從而嚴重影響了彭水經濟的發展。當地政府在立足于本地貧困人口眾多、旅游資源豐富的實際情況基礎上,提出“將旅游業作為全縣第一支柱產業”的發展方式,開展旅游精準扶貧,大力發展旅游業,減少貧困人口數量,從而開拓出了一條“旅游興縣”的新路子。
(二)推動經濟,減少貧困人口
實施旅游精準扶貧戰略,有利于提高彭水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減少地區貧困人口數量,它已然成為當地政府開展扶貧攻堅工作的重要內容。在2016年全年彭水縣第三產業增長8.5%,對經濟貢獻率達到了45.6%,三大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19.1: 42.1: 38.8調整為19.6:39.0: 41.4。同時,全年全縣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19元,比上年增長11.6%,貧困人口數量下降16%,可以明顯看出,旅游精準扶貧在地區減貧工作中的巨大作用。
(三)規避風險,不做旅游飛地
旅游飛地是指旅游業發展對其經濟的帶動作用較小,旅游者僅在旅游目的地從事游覽活動,食、住、娛、購等均在外地進行的旅游現象。實施旅游精準扶貧有利于彭水避免成為旅游飛地:首先是因為實施旅游精準扶貧意味著政府和參與企業,會承擔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義務,進行旅游基礎設施和其他輔硬件的完善,包括景區、酒店、交通線路等,為旅游者提供一個舒適的旅游環境和便捷的旅游交通服務等,增加游客游玩興趣;其次,通過實施旅游精準扶貧,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合理規劃當地旅游線路,可以增加當地旅游資源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以達到延長旅游者游玩時間或者停留當地的目的,從而避免成為旅游飛地。
(四)促進教育,提高綜合素質
在正確的開發方式和旅游資源豐富的前提下開展旅游精準扶貧,必然會取得成功,進而在帶動彭水經濟的整體發展的同時,也會促進彭水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首先,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意味著當地財政資金的充裕,這就為完善教育基礎設施、改善教學環境和教師待遇提供了條件,以利于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其次,旅游活動在本質上屬于人類的遷移活動,伴隨人類遷移的還有先進的文化理念、知識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質,因此開展旅游活動有利于當地居民接收外來先進文化,提高自身素質;最后,旅游活動的開展必然會影響到當地政府的相關決策和政策推行,其中包括教育政策。近年來彭水縣教委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興辦職業教育,指導職業教育內容的整體改革,在保證基本科目學習的前提下,逐漸增加旅游教育等相關內容,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文化教育水平。
(五)提供就業,實現效益統一
首先,旅游業作為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產業,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貧困人口就業,緩解貧困地區的就業壓力;其次,旅游業是一個具有生態效益的產業,對生態環境污染較小,強調保護性發展,與國家提倡的可持續發展政策相契合。因此,通過發展旅游業,實施旅游精準扶貧戰略,有利于在降低環境壓力的前提下,減少彭水當地的貧困人口數量和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的進步,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四、Y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