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6 22:48:26
序論:在您撰寫地理結業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從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角度看,目前沿汾河地帶工業園區布局結構較為凌亂,不盡合理。沿汾河地帶工業園區主要是在縣級政府的主導下發展起來的,沒有市域整體布局概念,工業園區在發展過程中缺乏整體規劃和協調統籌。一些園區雖然制定了自身發展規劃,但園區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銜接不緊密,致使園區建設與土地保護、城市發展不協調,不利于土地集聚效應的發揮。甚至個別工業園區是在主要領導的“經濟發展第一”的意志下建立的,違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洪洞縣、襄汾和曲沃縣主要工業以“煤炭、煤焦、鋼鐵”等能耗和污染行業為主,四面開花式的園區布局勢必會使土地點源污染變成面源污染,造成污染型產業圍城與圍村,不利于沿汾河地帶土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2工業園區土地集約節約利用途徑
2.1減少園區數量、加強土地的節約利用
按照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原則,對工業園區進行有效治理與整合,減少園區總數,擴大重點園區規模,增加入住園區的企業數量和單位土地非農產值。對于那些前景不好并且引進項目少、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工業園區,要堅決關停。對于那些前景看好但引進項目少、或縣內園區數量過多且分散、或園區面積小的工業園區,使其搬遷到其它重點工業園區內,以此擴重點工業園區的規模,做大做強,如襄汾制藥工業園區整體遷至甘亭產業轉移示范園,再如襄汾星原冶金工業循環園區、襄汾永固綠色鑄造科技產業園區整體遷至曲沃千萬噸級鋼鐵工業園;對區域相鄰、功能相似、有一定發展潛力的縣級工業園進行合并,形成“一區多園”的產業集聚格局,如侯馬的侯北冶金工業園、澮南裝備制造園、生物醫藥園區、創新工業園區進行聯合合并,組建“侯馬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目前沿汾河地帶有2個國家級工業園區—侯馬開發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洪洞趙城煤焦化工深加工園區,2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汾開發區、侯馬開發區與2個省級工業示范園區—臨汾開發區•甘亭產業轉移示范園、曲沃千萬噸級鋼鐵工業園,還有其他大小園區17個,共23個。根據國內外經驗和臨汾實際發展需求,臨汾市沿汾河地帶6縣區,除了國家級工業園區和省級園區外,每個縣區擁有1~2個工業園區既能滿足其發展需求,也能提高工業園區的土地利用效益。整合后霍州建設擁有河西循環工業園、山西焦煤霍州新型產業工業園,洪洞擁有洪洞趙城煤焦化工深加工園區、秦壁高新技術工業園,堯都擁有賈得工業園區,襄汾有河西煤化工園區、河東冶金焦化工業園區,曲沃擁有千萬噸級鋼鐵工業園、華電曲沃煤電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侯馬組建的侯馬裝備制造產業園區,臨汾開發區1個,侯馬開發區1個。
2.2提高園區質量,加強土地的集聚利用
以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和產業積聚與關聯為基礎,對不符合土地總體利用規劃的園區企業,如霍州河西循環工業園中的陶瓷、賈得工業園區中的食品加工與制藥,或對地方生態環境有一定危害的部分企業,如堯都汾河煤電化工業園北區與南區的焦化、煤化工等產業,調出園區,實行產業淘汰或部分企業搬遷。對少數重點發展園區擴大其規模,進行重點突破,爭取擴大規模效益,在園區整合過程中依托大園區、大企業,引導帶內帶外相關企業向園區適度集中;以園區為載體進行集群式發展,突出產業關聯,集聚項目群,拉長產業鏈,通過集群發展達到土地集約利用目的。重點園區如侯馬開發區現有面積8.16km2,擴至40km2左右,臨汾開發區現有面積9.87km2,應擴至50km2,為其提升為國家級開發區做準備;以侯馬的侯北冶金工業園、澮南裝備制造園、生物醫藥園區、創新工業園區等為基礎整合組建“侯馬裝備制造產業園區”,規劃面積35km2左右。發展重點園區,可以提高土地規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2.3產城融合與產城分離
加強園區與城市融合建設。對能夠“產城融合”的工業園區,如侯馬開發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侯馬裝備制造產業園區、臨汾能環保型的先進制造業園區等與城市共同發展,共享基礎設施、節約城市建設土地。對園區主要以污染和能耗、水耗較大的園區,要實施“產城”分離,遠離市區或者搬遷,防止對城市造成重大污染,如臨汾河西煤焦工業園區,現在成為臨汾市冬季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臨汾市沿汾河地帶工業園區數量過多,功能雷同和重復建設導致土地資源利用效益低下。通過科學布局,建設園區數量,合并功能相近和相同園區,發展重點園區,提高園區質量,達到增強園區活力,增加園區土地單位產值,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2建議
摘要:我國現代快遞業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利潤豐厚、潛力巨大的行業。本文作者運用熵理論中基熵原理、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測不準的三個原理,探討它們在中國快遞業市場分析中的運用,探討中國快遞企業市場競爭新思路。
關鍵詞:熵理論快遞市場分析。
我國的現代快遞業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利潤豐厚、潛力巨大的行業。近幾年國內快遞業每年以30%的增速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國物流市場的總規模已超過了200億元。伴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加入WTO物流市場的完全開放,中國郵政一家“獨霸天下”的國內快遞行業格局的打破,國外快遞企業大舉擴張,我國快遞業出現了國營、外貿、民營等經濟主體、多運輸方式相互競爭的市場格局。外國“列強”資金雄厚,硬條件優越,品牌優勢顯著,國營“巨頭”網絡完善,背景深厚;而民營快遞業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是這場競爭中的生力軍。由此可見,我國快遞行業市場的競爭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包括了不同的活動主體和不同層面的競爭內容。所以用熵理論來進行分析,也許會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示。
一、熵理論綜述。
1.國內外研究綜述。
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于1865年在《熱之唯動說》一書中首次定義了一個新的物理量———熵。這標志著熵概念的正式誕生,但此時的熵理論的研究還局限于熱力學領域。20世紀50年代隨著信息論在美國的出現,熵理論以“信息熵”的形式蔓延到非熱力學領域。經過麥克斯韋、波爾茲曼、杰尼斯、維納、普利高津等人的努力研究,熵的泛化應用迅速在經濟、城市規劃、決策分析、人工智能與哲學方面展開。1923年科學家普蘭克首次將“熵”引入中國,隨后我國涌現出了許多熵理論的研究學者,很多學者開始嘗試著把這概念用在管理學的研究中,也有很多學者將熵應用在企業的知識管理、品牌擴散和企業效益評價等領域中,但是將熵應用在競爭態勢和戰略分析中的并不多見。我們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嘗試用熵理論來分析直國的快遞市場的競爭態勢。
2.熵思想概述。
熵是一個廣延量,是微觀態數大小,分子運動混亂程度的度量,這就是熵的統計意義,從通俗的意義上來理解,熵的含義就是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對于任何一個系統的熵都遵循以下原理:
(1)基熵原理;(2)熵增原理與最大熵原理;(3)測準原理。
二、基于基熵原理的市場競爭主體能力與分析。
任何系統都有個基熵,而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能力域。這里的能力域不僅僅是企業的業務領域和范圍,還包括一個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和核心的競爭能力所在。由于每一類企業在發展歷程和能力的積累有所不同,因此每一個企業的核心業務領域有所不同。在這種快遞業重新洗牌的過程中,各種不同的競爭努力都在大舉攻城略地。根據它在經營能力和業務范圍上的不同,我們將它們劃分為不同的能力域。
1.現有市場主題的能力域。
在我國的快遞市場中,競爭主體有以下三類:外貿快遞企業、中國郵政和國內其他快遞企業。外貿快遞企業主要是以DHL,TNT,UPS,FEDXE四大巨頭為代表的跨國性快遞企業。部分是跟隨著他們的客戶來到中國,主要是將中國的貨物運往海外,并將海外的商品運抵中國。在中國境內現有的快遞企業中,中國郵政無論從歷史規模還是影響力方面都是當之無愧的龍頭。中國郵政在國內快遞中建立了318個城市快遞郵件的查詢和跟蹤系統,占有國內快遞業務的70%左右的市場份額,占據了絕對領先的地位。而在國際快遞市場上,中國郵政大概僅僅占據了22%的市場份額。不僅如此,在服務的質量和業務類型方面中國郵政主要承攬文件類和一般商品類快遞,而對于精細快遞和特殊要求的快遞大部分由外資企業來承攬。
在我國的快遞市場上,除了中國郵政之外,一些由傳統的運輸業或者全儲企業轉型而來的國有物流企業如中鐵快運、中外運還有民航快遞等也是值得關注的國有快遞企業。它們因為擁有巨大網絡優勢,在我國的區域快遞市場上也擁有很大的市場份額。但是這些快遞企業是從傳統的物流企業轉型而來的,所以在管理水平方面還有待加強。民營快遞每年的業務量以60%—120%的速度遞增,一大批中型民營快遞企業如東方萬幫、宅急送、申通、大田等都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目前我國從事快遞業的民營企業上萬家,從業人員已達百萬之眾,主要分布在以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圈,業務也主要集中在同城快遞領域。
2.快遞企業能力域分析。
這是兩個不同的主體的業務交叉領域,其中中國郵政和外資快遞企業的競爭主要發生在海外網絡的快遞競爭中,而民營企業通過價格的競爭在城際快遞中和中國郵政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中國快遞企業和外資企業的交叉業務領域相比較少,主要在國內的區域間的快遞業務。這部分是這三種市場主體都很關心和重視的領域,在高端的快遞業市場服務領域中,三家都不惜花費,奪取市場。
三、基于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的市場競爭策略分析。
根據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要想保持物流市場競爭的有序和高效性,就要一方面通過在各自獨特的細分市場中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在交叉的細分市場中減少熵增,實現有序的、高效健康的市場發展模式。所以我們建議我國的快遞企業應當采取合縱連橫的市場策略。
四、基于測不準原則的快遞企業服務創新管理。
面對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發展迅速的市場環境,快遞企業求生存與發展,僅僅靠對現有業務的有效管理是遠遠不夠的,要想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牢牢抓住“服務創新”這根生命線。服務創新能夠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創造當期利潤,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培育企業的核心能力,從而贏得未來的競爭。
首先,要建立服務創新的企業文化。建立以客戶為導向的服務理念,能夠激發人員主動去探求和發現現有服務中的真空地帶和能夠改進的方向。
其次,要建立鼓勵創新的企業制度。無論任何一種創新總是要充滿風險的,同時創新就是一種對傳統的挑戰,總是要面臨很多阻力和困擾。所以需要從公司的制度層面對于勇于創新的人進行相應的保護和支持。
最后,要建立良好的組織結構促進創新的發生機率。組織結構是企業中人和人交往的基本框架,扁平化的、團隊式的工作方式更加能夠促進創新的發生。
隨著中國快遞業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市場中的競爭也變得日益激烈。通過在熵視角下對于我國快遞業市場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現有的市場競爭狀態下,我國的企業能夠通過合縱連橫和服務創新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突出重圍。
參考文獻:
[1]任亞飛。民營快遞業的發展及其戰略選擇[J]。中國儲運,2006,(4):79-81.
[2]紫營輝。中國快遞業高局:四方勢力利益博弈再度升級[J]。北方經濟,2006,(2):55.
關鍵詞:城市歷史街區;復興理論;史蒂文?蒂耶斯德爾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0)06-17(5)
作者簡介:王世軍 同濟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高飛 同濟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
近年來,歷史街區的品質和價值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人們日漸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即歷史街區的復興對于城市的振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顯而易見的是,把所有的歷史街區都變成博物館或博物館區加以保護并不是明智之舉,而通過復興歷史街區使其融入到城市的整體功能中去,才是具有遠見卓識的表現。然而,目前在復興歷史街區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歷史街區的價值、歷史街區復興的目標、歷史街區復興的關鍵步驟、歷史街區復興的具體策略等都缺乏系統、科學的理論指導。因此,將史蒂文?蒂耶斯德爾的歷史街區復興理論進行梳理和介紹,以便為具體的歷史街區復興過程提供理論參考和依據。
一、歷史街區的價值
(一)歷史街區的定義
我們首先有必要理清歷史街區的定義,以便在特定的框架范圍內探討街區的相關特性和問題。史蒂文認為,歷史街區是指那些保留了歷史完整性和內聚性的街區,與那些更大空間范圍所遺留下來的文化碎片有本質區別。街區的范圍限定或確認可以通過三種方法――劃定物質邊界、獨特的街區個性和特色、功能和經濟方面的關聯性來完成。
1、邊界。歷史街區可以通過模糊或明顯的邊界來限定。邊界既可以通過地形地貌、自然的障礙物或地界來限定,也可以為了管理的方便而人為決定。清晰的邊界有利于強化街區的認同感,便于街區內部功能、經濟與社會等各個方面的互動,也有利于促進街區這些不同方面的共同發展。
2、特征與個性。歷史街區的特征與個性具有“內在的可識別性”和“外在的可見性”這兩重特點。所謂特征與個性既可以通過街區的磚塊或灰漿得以顯現,也可以經由街區的各種傳統活動形成,并且同時具有物質和功能這兩方面的尺度。
3、功能與經濟方面的聯系。經濟上的聚集性活動和功能方面的整合都可以成為一個街區的特征。因此,在街區復興的過程中,有必要在經濟整合與功能振興之間取得一種平衡。
(二)歷史街區的價值
史蒂文認為,歷史街區的品質和價值并沒有從一開始就得到正確的評價。在20世紀60年代,它們還只被認為是破舊不堪、應當予以拆除并實施綜合開發的地方。對歷史街區價值的認識和重視源自人們對現代城市趨于雷同、喪失個性的擔憂。在不斷抵制全球文化同質化的傾向中,人們逐漸意識到歷史街區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價值:
1、美學價值。歷史街區獨特的品質構成了其內在的美學價值。歷史街區因其古老而珍稀,因其特有的場所感而令人回想起一個擁有真實技藝和個性魅力的時代,從而使人產生一種本能的認同感。
2、文化記憶的價值。歷史街區不僅體現了美學或視覺的連續性,還具有很重要的文化記憶的連續性,這種文化記憶構成了理解我們所生活的時代的基礎。保留特定的遺產和地方記憶不僅有利于人們建立文化認同感,更能夠使特有的社區精神和文化傳統得以延續。但由于保護什么樣的遺產完全由那些擁有選擇權的人按自己所認識的歷史來決定,因此保護工作難免包含一些特殊的意義和扭曲的價值觀,從而使得歷史街區變為一種政治化的“遺產”,這是在其復興過程中需要特別審慎定奪的。
3、經濟與商業價值。歷史街區不僅具有美學、社會和文化的價值,還具有實際的經濟或商業價值。歷史街區內建筑的稀缺性、實用性,以及市場上實際存在的需求和購買力使得歷史街區的經濟和商業價值得以實現。從現實角度來看,歷史街區的保護需要大量的經濟投入,而其經濟與商業利益不僅是大部分保護行為的動機,更是開展其他保護行為的基礎。
4、資源的價值。歷史街區資源的價值體現在其建筑、環境和功能的多樣性上。簡單地說,建筑整治比全部重建的代價要低廉得多,建筑的再利用也能促成對緊缺資源的保護,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建造過程中能源和材料的消耗,從而提高了資源管理的水平。
二、歷史街區的復興目標
歷史街區的保護政策經歷了一個從早期簡單化的注重限制性保護措施的制定到以后的推動街區振興與整合的演變過程。史蒂文認為,成功的歷史街區的復興應當在物質環境、經濟和社會諸方面表現出來,從而使歷史街區再度變成城市中十分活躍、充滿動感和生機勃勃的地方,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富有魅力的適合于投資、旅游、生活、工作和娛樂的地區。
(一)物質環境的振興
由于經濟社會等宏觀背景的變化,歷史街區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不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過時現象,或是由于建筑的布局不再適用于過去所設計的功能,或是因為不能適應當前及未來使用者的標準和要求。而成功的物質環境振興則意味著充分協調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業已過時的功能與當代需求之間的矛盾,通過功能重組、功能更新使得其總體形象得以改觀,從而產生一個有吸引力的、維護良好的公共領域。
(二)經濟的振興
若僅有物質環境方面的更新,而沒有合理的經濟和商業目標的選擇,歷史街區的振興將是難以維持下去的。經濟方面的振興是歷史街區全面復興過程中關鍵性的引導因素和長期維持的基礎。成功的經濟振興意味著通過積極利用歷史建筑和歷史街區的空間來增加街區的經濟效益,這既需要進一步刺激歷史建筑和歷史街區資產的成長和充分的利用,也需要促進私人領域的生產性設施建設來支付維護公眾領域所需的費用。
(三)社會的振興
歷史街區社會的振興不僅僅需要活躍的物質環境和經濟活動,更需要保留生活于其中的社會階層,即保持多元化社會和本地居民,保持社會結構和當地族群的完整性。“把人和房子一起保護起來”有利于街區中公共領域的振興,使得其中的社會性活動場所富有生氣和活力。但史蒂文認為,“紳士化”過程是歷史街區復興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對于“紳士化”程度的控制和把握。
總之,歷史街區融入鮮活、動態的城市生活是實現其全面振興的有效方式。保護并不意味著將其封存在歷史里,而應該將其視為“城市文化發展到高級階段時所出現的以歷史文化資源為依托的、特殊的城市更新方式”。
三、歷史街區復興的關鍵:功能轉換
史蒂文認為,在經歷了從單體建筑保護到街區的保護這一變化之后,還必須從物質環境的保護進化到歷史街區社會經濟結構與功能的全面振興之上。如果說歷史街區保護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保留既定的歷史環境,使人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它們所反映的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狀態與文化特征的話,那就應當想方設法使具有很高文化價值的歷史空間成為能夠接納某些現代和未來城市功能的容 器,并通過合理而必要的保護、修復與整治措施,適當提高這個容器的適應能力。這才是一種可持續的保護與振興策略,也是歷史街區保護真實性原則的真諦所在。這就意味著在歷史街區復興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外在的物質環境的保護與內在的街區功能的更新,將歷史街區的景觀特色、傳統文脈與文化內涵嫁接到新的城市社會經濟基礎之上,從而使其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功能的轉換是歷史街區重獲新生的必由之路,也是其全面振興的關鍵所在。而歷史街區新功能的定位與選擇則必須建立在以下認識之上:
(一)將歷史街區置于城市的整體環境中重新定位
歷史街區的形象特征和功能品質都與城市整體密不可分,因此不能孤立地對它們進行考慮,而應置于城市和區域整體的文脈中,即歷史街區的新功能定位必須是城市總體發展戰略中的一部分。振興歷史街區的目標應該是使它們融入到城市的整體功能中去,成為城市社會經濟結構及其功能變革的一部分。城市歷史街區作為這個經濟驅動力的一部分,它們極少能夠獨立于其他城市功能區,并且常常與城市的其余部分有著共生關系,因此它們的發展必須在城市背景下作為一個整體予以考慮。
(二)充分認識街區的資產和資源,確定街區的適當角色
為歷史街區確立新的角色和功能需要一種洞察力,成功的功能轉型是建立在對潛在需求的準確探查和街區自身資產和資源的考察之上的。因此,在振興歷史街區的過程中,必須把街區特有的歷史遺產、傳統和場所感與當代的經濟需求、政治和社會狀況結合起來。同時還要使街區固有的傳統活動順應時勢而變,根據其自身特點獲得新的功能、培育新的競爭力,利用新的經濟活動來替代或補充街區內那些業已衰落或已經消失的功能。
(三)創立一種多樣化的經濟基礎,并在不同的需求中取得平衡
單一功能的街區很難持續發展,而通過發展一系列功能來實現歷史街區的振興,才能確保其更長久的興旺。因此,歷史街區的振興必須追求一種多功能的發展策略。但發展多功能的混合街區也需要在“聚集特殊功能以形成地區特征并從經濟整合中獲得利益”與“通過一系列不同功能振興街區之間”取得一種平衡。
(四)有效管理“兩個不可避免的相互對立的過程”
歷史街區的振興包含著兩個不可避免的相互對立的過程,即建筑和街區的振興與保護。前者力求適應城市經濟結構的變化,而后者則試圖限制變化,以保護歷史建筑和街區的特點。這就要求決策者既不能拋棄過去,又不僵化地固守過去,而必須將遺產轉化為地方感的源泉和創造未來的基石。正如林奇所言:
“為了現在及未來的需要而對歷史及其變化進行管理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勝過對神圣過去的一種僵化的尊重?!睂嶋H上城市歷史街區的物質形態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
“一個不能改變的環境會招致自身的毀滅。我們偏好一個以寶貴的遺產為背景并逐步改良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人們能追隨歷史的痕跡而留下個人的印記?!痹谝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各種歷史建筑存在的街區是特定地區時代變遷的見證,場所感和連續性體現出特殊的價值,可以用保護政策來減弱物質環境的突變,要在保護過去歷史安全的前提下創造輝煌的未來。史蒂文反對僵化地理解歷史街區的保護,反對在某種程度上把遺產作為抵制變化的安全區和庇護所。同時他還警告,要避免盲目崇拜歷史精神,如果走入另一個極端,將整個建成的環境都保護起來,就會使城市的進化和發展完全停止,使城市肌理和結構陷入僵化。
四、歷史街區的多元化復興策略
在分析了歷史街區的價值、復興目標和復興的關鍵之后,史蒂文進一步提出了歷史街區復興的多元化策略,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產業發展模式
如前所述,歷史街區復興的關鍵是街區功能的轉換,而恢復其經濟的活力則是復興的基礎和動力,因此,產業發展模式的選擇和確立對于歷史街區實現功能轉換與經濟復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1、以旅游和文化產業為先導的振興是許多歷史街區正在努力開辟的新功能。將街區中的歷史資本加以整合,并配以必要的措施用于旅游及文化產業的發展,這對于歷史街區經濟的發展和活力的恢復都不失為良策。但史蒂文提醒說,以旅游和文化產業為先導的振興模式必須培育鮮明的街區特色和品質,充分考慮街區環境以及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避免因急功近利而陷入發展的惡性循環圈。
2,以住宅建設為先導的振興是歷史街區復興的又一發展模式。居民24小時的日常生活對城市街區的活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對城市中心的各種設施也形成了更大的內在需求,同時還豐富了街區功能,提高了用地的混合性。所以,為了振興歷史街區,許多城市都在努力發展居住功能。但歷史街區居住功能的恢復與發展必須妥善處理人口置換的問題,平衡好保留原有居民和吸引新居民之間的關系。另外,居住功能的開發還涉及對建筑遺產的功能轉換和有效利用問題,避免大規模的重建對原有建筑空間和環境的破壞。
3,工業和商業街區的振興是指通過吸引新的工業或商業活動來實現街區的功能重建。這些街區往往本身具有商業和工業功能,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功能在不同的程度上顯得過時,因此需要通過功能更新與重組來實現新的發展。工業和商業街區的振興是合理的法規制約、良好的資金周轉、潛在的市場需求以及有效的管理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而需要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科學系統的考察和完善。
總的來說,以旅游、住宅、商業為動力的復興策略從本意上說并沒有過錯,“因為它意味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歷史街區所擁有的文化與經濟雙重價位都得到承認,有可能依托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并按照價值規律的作用來實現有序更新”,但在實施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伴生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制定目標、策略以及進行實際開發的過程中審慎而行。
(二)小規模的開發方式
大規模的、相對單純的街區建設不可取。這樣的再開發模式不僅對于小企業和小型商業活動具有嚴重的破壞性,還會因為土地使用模式的簡單化而取消了原先的“角落”和“縫隙”這些雖然容納經濟功能不強、但對街區活力和吸引力有著重要影響的社會性活動空間,甚至還會瓦解街區原有的生活和交往模式。因此,小規模開發方式在保留歷史街區的場所精神和環境氛圍上顯現出了獨有的優勢。小規模的開發方式包括將歷史地段以較低的租金出租,以便為那些經濟效益低但有重要社會意義的活動在城市中提供一個生存空間;小規模的開發方式還鼓勵對建筑底層進行積極的利用,如零售、酒吧、俱樂部、畫廊以及其他文化設施,這既有助干活躍街道、提供繁榮的夜間經濟,也能夠使街區更安全。
(三)多元化的開發機制
多元化的開發機制既體現為開發模式的多樣性,也體現為參與主體的多元性。開發模式的多樣性如前所述,參與主體的多元性則體現在歷史街區復興過程中不同部門和團體的廣泛參與。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協作參與,以及各個公眾團體和其他活動家的廣泛參與既有利于決策方案的科學選擇,也有利于資金來源渠道的拓寬,還能在某種程度上確保居民的主體利益和需求。但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必然導致目的的多樣性,這就需要決策者以審慎而恰當的方式來管理多元的需求,并且在各方利益與街區發展需求之間謀求一種平衡。
摘要房地產是我國80年代中期后發展最為迅速的行業之一,然而其企業資產負債率也遠遠高于其它行業,財務風險也高于其他行業。為此,深入分析和研究當前我國房地產企業的財務現狀及其所存在的風險,做好財務風險的防范與控制,有助于幫助我國房地產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也有利于我國國民經濟再上新的臺階。
關鍵詞房地產企業財務風險財務管理問題與對策
近些年,我國的房地產業獲得了高速發展,房地產市場在已成熟,同時房地產的行業競爭也在逐漸加劇。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生存,各房地產行開始紛紛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空間。而有效的房地產年成本管理正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眾所周知,房地產企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行業,與其它施工企業或建設單位有著質的區別,是集房地產的開發建設、經營銷售、配套管理及服務為一體的行業,具有生產周期長、投資額度大、市場風險大、政策調控風險大的獨特特點,資本密集性程度較高。雖然目前大多數房地產企業已由單一的項目公司向集團化運作模式轉變,整體抗風險能力有所增強,但由于房地產行業所具有的獨特特點,其面臨的財務風險仍是值得關注與重視的一個關鍵點。針對上述房地產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要改善財務管理方法,提升財務管理水平,應當構建并完善財務管理體系。
一、當前我國房地產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在會計核算方面,缺乏用于支持管理和決策的信息,僅停留在記賬和編制財務報表的階段。財務收支審批流程不規范,存在審批人員沒有在授權的權限范圍內審批,經濟業務辦理審批手續不齊全等現象。費用開支標準混亂,沒有按照財務管理制度執行,常常按領導的意圖辦理。
2.財務管理系統的統一和集中程度不足。許多房地產企業各個項目公司與項目部核算體系互不相同,財務軟件和核算標準不統一,難以保證向管理者提供統一可比的財務信息。財務管理“被動反映型”的現象較突出,預測、控制、分析等管理職能基本處于空白。雖然許多企業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工程預算和財務預算等基本機制,但其內容和管理方法距實現戰略的需求尚有較大差距。由于缺乏統一明確的財務業務授權機制,有些企業的二級項目開發公司各自為政,自成體系,母公司無法有效地進行管理,造成公司的管理控制能力下降。資金管理多頭、分散,客觀上增大了房地產企業管理和風險控制的難度。房地產投資是資金密集型的投資,房地產每一個開發階段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加上開發產品本身的造價很高,需要不斷地投入大量的資金。對一般的房地產企業來說,預售款與銀行貸款假設為其獲得資金最重要的渠道。隨著房地產企業資本運作能力的提高,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委托貸款等一些新的融資方式廣泛 被一些地產企業采用。房地產企業資金來源多樣化。房地產投資的規模越大、融資方式越多,投資者承擔的風險也越大。因為投資額越大,投資周期越長,資金周轉也越慢,資金流動性也越差,同時變現性能力也就越差,房地產企業面臨財務風險也就越大。
3.審計監督不到位。雖然設置了內部監督部門,制定了監督制度,但因種種原因難以及時有效地發揮作用,監控不力。
二、加強房地產企業財務管理的對策
1.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強化財務部門的職責,加強會計監督職能。會計人員除了進行會計核算外,還要參與項目預決算、經濟合同的會審,監督經濟合同的履行情況等。規范主要經濟業務的財務收支審批程序,明確審批人員、審批權限、審批依據和審批人員的責任。制定費用開支標準,以控制項目投資和費用支出。此外,根據業務需要還可以制定專項費用管理辦法,完善核算辦法和監督手段。
2.充分市場調研,在投資風險決策過程中保持穩健性原則,以有效防范和控制投資風險。提高管理者的投資風險管理意識,在投資決策中要在收益和風險 中,保持謹慎原則,盡可能降低投資風險,以此來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的防范與控制能力,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許多破產后企業來說,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是由于管理者沒有充分調研市場,或在項目投資決策中穩健性原則保持不夠,過于樂觀,以至于當項目與預期出現一定偏差時,企業資金就處于緊缺狀態,財務風險也 緊隨發生。為此,本文認為,由于房地產行業投資金額較大,回收周期較長,資金投入后調整難度較大的特點,房地產企業投資決策前,必須充分了解城市規劃信 息、周邊土地供應及使用情況、周邊房地產開發供應情況及市場需求信息,同時在投資決策中需要克服盲目樂觀主義,盡可能降低投資風險,要在收益、風險之間進 行權衡,尋求最佳組合。
3.做好發包管理工作。承包單位的選擇不僅僅是工程質量保證的關鍵,同時也會對工程成本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要做好房產項目的成本管理應當認真做 好工程的發包管理。筆者認為,做好發包工作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通過招標的方式選擇比較好的施工隊伍,在招標的過程應當以價格合理、質量和工期有保證、經濟效益好和社會聲譽高為基本的選擇原則。第二,對大宗材料應當單獨招標購買。在工程成本中,材料設備等費用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因此做好材料的采購對于保證工程質量和降低工程成本都有著十分關鍵的影響。
4.加大審計評價力度。審計部門除了項目完工后的全面審計外,還要在項目建設中實施不定期的專項審計,對在審計中發現的問題督促項目部和相關業務部門及時進行整改,并對整改落實情況進行評價。建立完工項目后評價制度,組織各業務部門對項目完成后取得的經濟效益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總結經驗教訓,為今后新項目開發的投資決策提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產業結構優化
一、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現狀
河北省引進外資中,第一產業即農、林、牧、漁業外商直接投資金額一直較小,其金額與當年外商直接投資總值的比例均未超過4%。如2007年第一產業的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4138萬美元,占當年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2%,其利用外資規模與河北省是農業大省的情況很不相稱。
從河北省利用外資的產業分布看,在第二產業即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與建筑業所占比重過大,平均占到總額的80%以上。
但在第二產業中,河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資分布并不均衡,外資主要投向制造業,如鋼鐵、食品、化工、醫藥、紡織等行業,而采掘業和電力、燃氣及水部門所占份額很小,如:2007年投入到制造業中的外商直接投資為188582萬美元,占當年外商直接投資總金額的78%,占第二產業的93.6%。在制造業中,勞動密集型產業比技術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大得多,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改善,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比重逐步上升,最近幾年成為河北省整個制造業的外商投資熱點。
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相比較,占外商直接投資總值的比例有所提高,平均保持在13%左右。在第三產業中外商直接投資主要投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5個行業領域,教育業、金融業、衛生和社會福利業等其他8個行業所占比例較低。隨著入世承諾的不斷實現,我省服務業的門檻不斷下降,允許外商投資的領域不斷拓寬,除房地產行業外,其他行業領域投資金額變化劇烈,交通運輸業所占比例不斷下降,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所占比例出現大幅上揚,2007年達到2435萬美元,但主要分布格局沒有發生重大改變。
二、外商直接投資對河北省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
外商直接投資的引入,以及隨之而帶動的市場競爭和政府引導規范可以分別從合理化、高效化、高度化三個方面來提升產業結構,使其達到優化的目的。
1.政府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引導和規范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通常只能由政府的規范和引導來完成。因為目前,基礎產業存在投資額大、建設周期較長、投資回報低、投資回收期較長等特點,己成為制約我省產業結構優化的“瓶頸產業”,很多境外投資者不看好我省的基礎產業。
因此,只有通過政府的合理引導,讓適當的外資進入適當的地區,才能夠有效地加強該地區產業結構之間的協調與聯系,使其結構合理化,進而有力的推動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
2.外商直接投資下的市場競爭促進產業結構高效化
外資的進入會集中在我省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和地區,這些產業就能夠得到較快的發展。同時,成熟的外資企業進入后,會通過市場作用加劇國內企業的競爭,將低效率的企業從本行業中淘汰出去,從而優化資源在產業間的配置,促進產業結構的高效化。
3.外商直接投資促進產業結構高度化
一定量的資金直接流入緩減了省內生產建設資金的不足,利用這些資金可以優先購買世界先進的生產設備和進口高等級的生產原料。而且,外商直接投資同時帶來了國外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這樣我們可以通過對新技術的積極消化、吸收、創新和擴散,來提升技術水平,優化技術結構,從而使產業結構系統在技術進步作用下,從較低級形式向較高級形式演變,即完成產業結構的升級或者說是高級化。
三、河北省引進外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
為了提高河北省利用外資的實效,加強外商直接投資對三次產業的拉動作用,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加快河北省經濟發展步伐,應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資的結構效應。
1.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
建立良好的、完善的投資環境是吸引外資的基礎條件之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等南方城市相比較,河北省無論是投資硬環境還是投資軟環境都相對較差。且每年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金額也相對較低。因此,河北省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加大對外資的吸引力度。
2.加強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引導
目前河北省對外資的利用仍然比較注重對外資數量的擴張,而對外資質量的關注較少。對外資的利用應根據經濟發展的變化和趨勢以及區域的資源、勞動力素質、技術水平等因素進行調整和引導,使外資可以投向符合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方向的產業或部門,更好的發揮外資在一個地區的所產生的影響效應。政府部門也應該根據發展需求,有重點的、科學的制定經濟政策,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引導外資投向,加強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導向。
3.改善河北省各地區外商投資的不均衡性
投向河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11所屬市中石家莊、唐山、廊坊、秦皇島等地區,其他地區吸引外資的金額比重較小。因此為均衡發展河北省各個地區經濟,應在鼓勵各地區結合自身實際發展特色工業,擴大外資投資領域,加快各地區基礎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同時充分借助三大港口優勢,加快港口腹地經濟發展步伐,并整合各地區資源,加強各地區之間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加大與環渤海地區各省市的經濟合作,整合資源優勢,促進河北省經濟更快、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石海.論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的產業機構調整.碩士學位論文,四川大學經濟學院.2003年
[2]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河北省經濟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2008
[3]河北省統計局.2003-2007河北省經濟年鑒[DB/OL].
關鍵詞:企業信息化建設節約型社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保護生態環境、力爭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斑@為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洲2020年人均GDP達到3儀美元,GDP總量達到如伽例乙美元的規模。要達到這樣一個規模,發展節約型社會的戰略是必要的保證。
企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建立節約型社會要緊密與企業業務相結合,筆者通過幾年來企業經營管理的實踐認為,“構建節約型社會,一是要從自身做起,構建節約型企必二是積極重視企業內部信息化的推廣與應用,讓企業成為‘節約’技術和服務的提供商?!睉撜f,信息技術的興起為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提供了技術與管理的支持。
實踐中,如何在第三產業(主要指服務業)中協調建設節約型社會,調整企業自身經營策略已成為許多企業界人士所共同關注的課題。筆者認為,第三產業建設節約型社會中,必然要通過推行信息化來達到為社會節約的手段,并且要在做出貢獻的同時,實現企業管理成本、運營成本、服務成本的瘦身以及利潤的增長。重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立足企業內部廣大員工,從喚起節約意識入手
企業內部達到節約的目的,一靠企業制定符合實際的制度與規定并有效地執行;另外就是員工節約意識的覺醒,把日常節約意識形成習慣嵌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促使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節約的行為。其實,每個員工都有的自己負責的工作,在工作流程中,都會有一定的節約空間,比如紙張的使用、休息時電腦顯示器的關閉、室內空調溫度的控制等等。尋找這個空間就需要員工意識的覺醒,有了節約的意識,每一個員工都能成為節約的節點,散落的節點通過公司管理的系統化,就能形成一個節約網絡。如果這個網絡每年可以減少千分之一的非必要支出,對于整個中國社會而言,產生的效益就將是百萬元甚至千萬元的數量級。
據《中國財富》介紹,知名網絡設備制造商思科有關減少隱性成本案例進行介紹。思科公司的每一個員工在月初是都會收到一封郵件,上面寫到:“您上個月電話費是xx、您目前在公司的排名是xx。”這樣的郵件是在提示有關員工,應該節約電話費了,同時鼓勵出色的員工。在這樣的郵件里通常會有個鏈接,告訴員工應該如何減少電話費。
思科很注重對員工節省意識的挖掘,使用的方法也更為有效和人性化,成功實現了降低隱性成本的初衷,很值得我們借鑒。
2立足于內涵的提升,從優化服務流程著手
同樣是思科,還曾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你購買思科公司的一項產品,產品到家了,你可能連一個員工都沒有看到。這是對高品質服務流程的一種夸張描述。盡管沒有普遍的使用意義,但擁有一個高效高質的服務流程顯然是一個企業節約成本的有效手段,更是一個成功服務型企業必備的素質。
對于第三產業而言,服務流程是貫穿干整個企業運營的鏈條,更是企業的生命線。打造韋約型企業,也要從服務流程著手,不斷對其進行優化。對于一線非循環性企業而言,有效實施“流程穿越”,其目的是通過“客戶穿越、崗位穿越、公司穿越”的“流程貫穿”,對現有客戶服務流程進行全新設計和系統改造,以達到增強流程運行效率和提高流程結果品質的目的,隨著“流程穿越”的落實與推進。
隨著OA網上辦公系統的應用和推廣,優化服務流程,重點是抓住信息化這一關鍵環節,通過技術手段來提升效率。如網上辦公、網上服務等,不斷提高企業的服務能力,讓客戶享受了方便快捷的服務,而且大量減少了由此而產生的企業成本和客戶管理、維護成本的支出。
3立足于社會需求,做節約技術和服務的供貨商
廣東省張德江書記曾經說:“信息化好比新的海洋和天空,有無限的開發和使用能力”。可謂一語道出了信息化的廣泛應用前景。
論文關鍵詞:欠發達,產業結構,調整
1.宿遷市概況
宿遷市位于江蘇省北部,于1996年建市,現轄宿城區、宿豫區、沭陽縣、泗陽縣和泗洪縣??偯娣e8555平方公里,2008年低,人口數為534.58萬人論文的格式,GDP總量為655.06億元,人均12289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44.11 億元, 農業總產值136.62億元; 第三產業生產總值216.1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05.00億元。從多項經濟指標在江蘇省的地位看(見表1),應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
表1 2008年宿遷市社會經濟狀況一覽表
地區
總面積
Km %
總人口
萬人 %
人口密度
人
人均GDP
元
宿遷市
8555 8.3
534.58 7.2
625
12289
蘇北地區
54357 53.0
3318.31 43.2
610
19555
江蘇省
102600 —
767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