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0 08:50:15
序論:在您撰寫領導科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
在發展領導科學發展能力過程中離不開知識結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而這種知識結構還應該是立體、開放和動態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將不同層次方面的相關知識進行有效的配合和補充,使其在知識系統中能夠更限的發揮各自的作用,為領導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當前我國處于信息快速發展時期,這就需要知識結構要具有較好的開放性,從而能夠做某對各種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進行不斷的吸納,吸取其精華部分。作為知識結構,當理論和實踐不斷發生變化時,其也需要隨之做出必要的調整和補充,這樣才能使知識結構更加科學和合理,為領導者自身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科學的戰略思維體系
領導科學發展能力的構成要素當中,其中戰略性思維體系作為其重要的核心,其直接代表著領導科學發展能力的高低,對于一個領導來講,其戰略思維是否成熟,直接對其領導能力、領導方法、領導藝術和領導績效具有較大的影響,同時還會對發展的全局性、科學性、有效性和持續性帶來較大的影響。領導者有了系統思維,才能放眼整體,總攬全局,全方位的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的規律。只有具備創新性思維的領導者才能夠勇于破舊立新,突破傳統的、陳舊的、教條的局限,不斷提出新思想,創造出新理論,制定出新戰略,思考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以便更好地領導科學發展。
(三)復合的領導力和疊加的領導藝術
在科學領導能力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復合的領導力和疊加的領導藝術,這兩點作為重要的支撐而服務于領導科學發展目標。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在具有復合的領導力和疊加的領導藝術后,才能將領導科學發展能力更好的發揮出來,確保領導的科學性。這兩點是實現科學領導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領導藝術主要包括運籌藝術、決斷藝術、權變藝術、用人藝術、協調藝術、激勵藝術、講話藝術、開會藝術等網。只有具備復合的領導力和疊加的領導藝術的領導,才可能成為具有領導科學發展能力的領導。
(四)先進的領導倫理
先進的領導倫理是領導科學發展的關鍵所在,在領導活動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名領導者,其在領導活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選擇發展問題,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會存在各種利益之間的選擇問題,這都是從社會發展角度出來會遇到的問題,如果領導者個人方面則會遇到權力觀和政績觀的選擇問題。在對這些問題的選擇時,領導者則需要擁有先進的領導倫量,這樣才能有效的避免選擇出現偏差。因此,要實現科學領導,就必須培育先進的領導倫理并充分發揮它對領導行為的導向作用。
二、結束語
關鍵詞:學校文化;課程;領導
中圖分類號:G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7-003-2
課程作為現代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學校教育活動的生存方式,是按照一定社會對下一代獲得社會生存能力的要求對人類文化的選擇、整理和提煉而形成的一種觀念和活動形態。開發課程文化,凝煉學校特色早已成為基層學校辦學的一條思路。在積極培育學校文化生長點的同時,發揮課程領導團隊的領導力,激發課程開發主體的內驅力,將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根”和“魂”。
一、以課程文化為抓手,提升課程建構力度
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文化建設理性認識與實踐探索的重大發展,對學校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實踐指導意義。有了學校課程文化也就有了學校文化特色。
1.發揮校長架構課程的領導力。
新課程背景下的校長,首先是一個學校課程的領導者和建構者。校長的領導力不僅在于教育理念的領導,更在于課程文化的領導。校長要把校本課程開發本身作為學校文化提煉和加工的過程。雖然校本課程開發只是學校課程開發和建設中的一個方面,但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校方要充分挖掘學校資源,純化、強化、深化學校特色,最終形成文化?!爸逻h教育”追尋潤澤童心、培植愛心、鑄就思想、賦予理想的精神家園教育。致遠的學段課程、文化課程超市、興趣社團課程、直升班特色課程及特色競賽類活動性課程都是學校課程文化的支撐點和生長點。這些課程不僅傳遞著文化,而且本身也是一種文化。
2.激發教師創生課程的執行力。
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教師在課程開發中要敢于實踐,勤于實踐;依托自身的特長以及學校的學科陣地,如:第二課堂、少年先鋒大隊、教研組、各種社團等載體進一步做好教育教學工作;要學會借鑒汲取別人的經驗,分享他人創造性的成果,取長補短,學習校本課程開發的新方法,學習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術,成為不斷成長進步的新型教師。
由此可見,校本課程開發需要教師群策群力,相互學習,共同分配資料與靈感,發揮教師集體的教育合力,最有效地發揮教師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本課程資源,造就專家型教師,實現教師發展學校。校本課程的實施是傳承文化的過程。課程的實施不僅是課程文本的傳遞,更是整個學校文化空間、文化傳統、文化輿論、文化風氣等的觀念形態;也是對成文的規范、教育教學工作的規章制度和學校的物理環境因素等隱性文化的傳遞。這些傳遞的過程使校本課程所要表達的內容成為學校一種穩定的氛圍,這使得學校文化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得到了一脈相承。
二、以課程開發為載體,提升課程文化品質
課程作為文化現象,它總是屬于一定的文化,基于文化的課程無疑是屬于學校的兒童文化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的一個文化亮點,是學校辦學理念和構建特色學校文化的重要載體。一所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獨特的培養人才方式都決定著課程領導品質。
1.把握動態生成,提升課程的內涵品質。
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文化課程”;是參與者不斷變革與創新轉化為“自己的課程”過程中的一種動態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
因此,致遠的學段課程、課程超市、社團活動、直升班特色課程等活動性課程恰恰形成了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三級課程的有益動態互補;加之年段必修、單元嵌入式必修、直升實驗班必修課程、自主選修、雙向選修等多種課程模式,更是生成和豐富了學校課程內涵。
2.堅守師生主體,提升課程的過程品質。
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于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程的個性化使用者、創造者和主體。學校建立健全了課程建設領導體系,成立了校本課程研發中心,組建了一支樂于鉆研、踏實勤勉的課程建設骨干隊伍,從課程的目標制定、內容確認、種類確定、文本編寫、操作模式、過程評價等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校本課程研發。同時,為了不斷提升課程文化品質,學校始終堅守――
(1)學生的興趣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源泉;
(2)家長與社會的認可是校本課程開發運行的動力;
(3)制度與經濟的保障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前提條件;
(4)同類學校的協作是校本課程的生命線;
(5)課程綱要的撰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技術保證。
3.尊重形態多元,提升課程的個性品質。
教學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造與開發的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整體構建校本課程的體系,體現課程的多樣化、鄉土化、個性化和綜合化,為學生搭建多元學習的平臺。課程設計要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滿足學生的當前需要和未來需要,尊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個別差異,讓課程適應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服務學生的發展。
在學校的課程表里,不僅能看到學科課程,而且還有一個個系列的體驗、成長、特色活動課程,這已成為致遠的一大亮點。英語節、讀書節、科創節、藝術節、運動節等系列文化主題節都是教育新理念的體現,為學生張揚個性、展示特長提供了寬闊的平臺。
三、以課程體系改革為中心,提升課程領導水平
新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課程是“一段教育進程”,校本課程不僅僅只是課程研制的產品――課程體系和課程資源,而是一種研究過程。校本課程研究的過程不但是課程領導對課程建設的過程,從本質上講,更是課程不斷創新的過程。校本課程始終處在發展變化之中,要使它最終成為現的“活”課程,需要一個課程領導不斷進行整合、優化、補充、完善的過程,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和改進機制。
1.逐步完善課程框架,嘗試國家課程校本化改造。
課程是學生成長的平臺,學校課程要為每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兒童提供發展的機會,滿足他們不同的成長需求,為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服務。學校以“讓世界走進課堂,讓學生走向世界”為核心理念,以“優化國家課程,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構建校本課程,推進校本課程品牌化;推進個性教育,推進校本課程個性化”為目標愿景;基本形成了以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補充,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相平衡,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相調劑,顯形課程和隱性課程相依托的豐富完善的課程體系。
按照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計劃,學校立足國際視野,以學生能力培養為重點,對國家課程學科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進行適當重組。例如:語文、科學、美術、音樂、信息技術、體育學科都采用了主題單元嵌入式的課程等。豐富多樣的課程給了學生一方選擇的空間,學生可以靈活地在規模、結構不同的學生群體中流動,選擇課程,選擇教師,同時也在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2.逐步提升課程品質,實現校本課程精品化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新課導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有效地構建愉悅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深深地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誘導學生把學習新知的壓力變為探求新知的動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師對新授內容的巧妙的導入,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習的能動性、自主性,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巧設懸念,創設情境
學生學習新知是一種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著屬于非智力因素范疇的情感,它是學生智力發展的內驅力。在導入新課時,需要教者巧設懸念,精心設疑,創建“憤”、“緋”情境,使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這必然促使學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的狀態。
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后,學生回答:“能!”接著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里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愿望。
二、利用已學知識,啟發學生的思維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同化理論,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教者可以把它當成聯接新、舊知識的紐帶和橋梁。奧蘇伯爾稱之為“組織先行者”。
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老師先給同學們講一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游記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著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說:“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四個月餅,說:“四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最后他拿出一個月餅問:“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說:“半個”。那么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么寫呢?這下便難住了悟空和八戒。這里利用學生們喜愛的西游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啟”而能“發”,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巧借實物器件,激發學生思考
學生學習新知總是在一定的情感中進行的。新授前,教者應構建“愉”、“悅”的教學情感,使學生在一節課開始,就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教具,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能力。
一、導課的重要性
高爾基在談創作體會時說:“開頭第一句是最難的。好像音樂定調一樣,往往要費很長時間才能找到它?!睂дn好比二胡調弦,弦沒調好,下面的演奏也難以成功。
導課是一堂課的開始,是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起點,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導課要通過精心設置導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求。導課首先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具體到每一堂課的導入,又有更具體的做法。比如,有時是使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有時是為了設置懸念引發學生對新內容的思考;有時想創設一種適合學生學習的意境;有時是解決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疑問。
巧妙的導課設計能先聲奪人,有效地幫助學生開啟思維,為一堂課的成功開展鋪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需要教師鉆研,采用最完美的藝術來表現,達到最好的效果。
二、導課的嘗試
1.深入學生生活———從實際出發
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也在不斷地更新。教師應該在不斷更新自己專業知識的同時,積極學習專業課外的其它知識,關注人文環境,關心國家大事。比如,對于我們國家來說,冬奧會無疑是今年的大事之一。比如在旱冰輪滑教學一課中,筆者就設計了這樣的導語:
2010冬奧會一定讓同學們非常振奮,我們國家的體育健兒們終于在短道速滑中實現了包攬4枚金牌的夢想。冬奧會雖然已經過去,但那一幕幕激動人心的場景仿佛就在前,請同學們在這節課中和老師一起分享我們共同的驕傲。接著利用多媒體把一幅幅拼搏的場景再次展現在學生面前,就像看直播一樣,一個個運動員奮力拼搏、為國爭光的光輝形象不斷映入同學們的眼簾。同學們立即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和熱情,講課也就得以順利展開。這樣的導課方式,很快就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
深厚的知識積累為導課提供豐富的材料,使導課內容豐富多彩,不僅充實了課的內容,而且給學生以藝術的享受,讓學生感覺課堂教學的質感美。
2.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調動學習自主性
教師和學生心理有很大差異,教師所熟知的事物,往往是學生所不感興趣的。學生所關心的、所喜歡的到底是什么?
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學生生活,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在高中選項教學中盡量滿足學生的意愿,就會使導課更貼近學生的興趣愛好,上起課來也更加順利。如在上個學期筆者擔任武術選項課教學,課前武術服裝、運動鞋等裝束的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導入。因為這是對視覺的沖擊,使學生有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感覺,可以讓學生精神振奮,注意力集中,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3.提高自生修養———加強導課的藝術性
同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導課中也一樣,教師用豐富的表達方式會燃起學生學習的欲望。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提高審美觀,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①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提高語言的親和力。語言是一門藝術。有些人講話比較生動,比較委婉,讓人產生傾聽的欲望,是一種聽覺享受。而有些人講話平鋪直敘,比較生硬,讓人有厭惡的感覺,好像是催眠曲。前者讓學生馬上能集中注意力進入課堂,而后者則讓學生昏昏欲睡。為此,教師平時要多看一些關于演講技巧方面的書籍,也可通過電視媒體等學習名人的成功經驗,積極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平時上課中,對每一堂課,都要仔細斟酌應該用什么話語導課,可以與學生拉家常,可以講一些故事,也可以將學生當成一個好朋友講幾句心里話等等。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氛圍,要講不同的話,爭取所講的每句話都能體現你的語言魅力,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往往幾句話能征服學生浮躁的心,很快使學生融入課堂中。
②靈活運用肢體語言,提高導課的效率。導課可以說是學生對教師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了就有交往下去的信心。為了美化第一印象,我們要充分利用表情語言、手勢語言,讓導課生動有趣,活靈活現,就像是演員在表演,學生在欣賞精彩的演出。這些肢體語言有時要夸張、風趣,甚至將喜怒哀樂同時體現,這樣可以增強課堂的動感美。
4.靈活運用多媒體———提高導課的科技含量
多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集文字、圖形、聲音、動畫于一體,它能讓人的視覺聽覺同時享受。恰當采用多媒體導課,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導課要求教師課前要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制作多媒體課件。首先要搜集視頻,可以從網上下載,也可以自己拍照,有時甚至要對圖片利用軟件進行加工處理。所選圖片要符合審美觀,音樂也要選擇適當,能讓學生進入上課狀態。
例如,在教學生力量練習的時候,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名教練的示范和講解,同時配有音樂,學生邊欣賞動作邊聽音樂。動感有力的音樂讓原本枯燥的力量訓練也變得很有魅力。接著可以在音樂的配合下,帶領學生自然進入學習狀態。
三、導課注意的問題
導課主要是為了上好整堂課做準備,導課內容應當言簡意賅,把握好節奏,在短短幾分鐘內完成,倘若導課花費的時間太長,有可能影響授課內容的完成。曾經有一次給學生上跨欄這節課時,筆者借用劉翔在北京奧運會的表現來介紹跨欄這個項目的基本情況,由于講述劉翔很多的事跡,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這個導課就花去了7分鐘的時間,最后整堂課內容沒有完成,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期待學生寫出高質量的小論文,教師和學生單純著眼于“落筆”階段是不夠的。小論文的撰寫,應該以課程標準為統領,系統地貫穿于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中,否則,突擊布置小論文作業,學生是無所適從的,也很難一下子寫出高質量的文章。以下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我結合幾年來在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的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時政教育與教材內容相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高中生普遍對課堂所提到的時事政治感興趣,課程標準也指出,課堂教學要與“與時事政策教育相互補充”,現在教材的內容都很重視生活化,堅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時事政策教學和實例教學,因而教師選擇教學內容要突出時政性,培養學生關注時政的態度,提高學生分析時政的能力。學生投身于時政學習,往往熱情高漲,感到政治課的原理離他們并不遙遠,從而增強了寫小論文的信心。如果平時在課堂上教師不注意引入時政案例,學生因知識面過窄,缺乏社會生活的積累,寫小論文時就會手足無措,或者出于交差了事,或者難以寫好。課堂與時政教育相互補充,一方面為將來小論文積累素材,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在閱讀評論中增強學生寫作信心:時政評論與常規教學相結合
經過上一環節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時政的關注有了進一步的增強,愿意就熱點問題口頭談談自己的看法,但若訴諸文字,他們則會普遍對如何撰寫政治小論文感到陌生,甚至有畏難情緒。這時,有必要指導他們閱讀含有政治小論文元素的文章資源。正如課程標準指出的那樣,“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各類社會科學,以及時事政治等方面的報刊、書籍、圖片、錄音、錄像、影視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資源”。
“課程資源不會自動進入教學領域,需要能動地去尋找、認識、選擇和運用”。教師平常應注意收集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生動有趣、短小精悍的時政評論,在全班面前介紹,指出其中的作者觀點、論證方式、文章結構、語言特色等,讓學生熟悉別人的文章是怎樣寫出來的,可取之處在哪里,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哪里,并且張貼出來讓感興趣的學生閱讀。這樣,既能揭開像時政類評論等政治論文的神秘面紗,消除學生對小論文的陌生感,又能拓展學生閱讀的視野。推薦學生閱讀評論,向他們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政治小論文的寫作并不是高深莫測、可望而不可及的難事,只要你留心觀察、開動腦筋、勇于嘗試,就能寫出獨具特色的政治小論文。
三、在綜合探究中提煉學生樸素觀點:社會現實與課本理論相結合
陶行知先生曾經表示,“我們要極力地鍛煉學生,使他們得到觀察、知疑、假設、實證、推想、會通、分析――種種能力和態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如今的高中課堂,都開設有綜合探究課,課題組成員分工合作,各施所長,或形成課件,或形成提綱,或形成手抄報等。在這里學生運用所學認識社會現象、適應社會規范、融入社會圈子,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學習潛能得到了很大的發揮。教師應關注學生提到的初步觀點,引導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將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及時給予分析、評價,在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中碰撞出思維火花,使其在將來的政治小論文寫作中得到進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四、在論文寫作中規范學生嚴謹撰寫:學生主動與教師主導相結合
[關鍵詞]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指導策略
一、中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意義
關于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許多語文教育的老前輩都有過重要論述。葉圣陶先生在《<略讀指導舉隅>前言》里說:“學生在校的時候為了需要與興趣,須在課本或選文以外閱讀旁的書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為了需要和興趣,一輩子須閱讀各種書籍和文章;這種閱讀就是所謂的應用”。他認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薄叭绻蛔⒁饬司x,而忽略了略讀,工夫便于工作只做了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庇绕涫窃诋斀耖_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課外閱讀更不應該是游離于語文教育體系之外的“點綴”,更不是可有可無的“軟任務”,而是語文教育的一個得重要組成部分。
二、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
1.學生課外閱讀的盲目性
中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缺乏甄別力,讀物良莠不齊,一項調查顯示46.7%的初中生和35.8%的高中生課外閱讀以消遣為目的,在中學生購買的報刊圖書中,知識類書刊占55.6%消遣類占44.3%。中學生由于受年齡、閱歷、閱讀水平的制約,審美能力較差,搞拒誘惑的能力差直接造成了讀物的優劣不等。他們讀的書大多不是有意識的選擇,大多數都是無計劃無目的,無選擇,帶有很大的隨意性。
2.學生課外閱讀缺乏指導
由于學生的課外閱讀得不到教師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很難獲得有益的指導;由于教師認為課外閱讀占用了時間,耽誤了學習,所以反對或限制他們的課外閱讀,使多數學生不能光明正大地進行課外閱讀,更顧及不上閱讀的效益和質量,不能充分發揮興趣閱讀的作用。
3.缺少適合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就是圖書資源匱乏,難以得到優秀讀物。這也是制約中學生健康的課外閱讀的一個重要原因。真正投資于語文學科的并不太多,大多集中在“習題集”、“題典”上,很多的課外讀物是僅僅有幾本“作文選”。
三、中學生課外閱讀指導策略
中學生正是形成閱讀習慣、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時期。然而受年齡和思維的限制,學生迫切需要指導。調查顯示有72%的學生希望教師在課外閱讀方面給以指導。然而不少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還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號召”上,而缺乏切實有力的措施,少數教師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如何加強指導,使學生課堂學習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1.激發興趣策略,讓學生愛讀書
課外閱讀興趣指對自身從事課外閱讀活動的主動性心理傾向和對閱讀材料及意義進行積極探究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常表現為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課外閱讀興趣受閱讀者的年齡閱歷、知識、愛好及閱讀目的的制約,讀物本身的內容形成也會直接影響課外閱讀的興趣。
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主要靠語文教師的培養和引導。要從認識著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輔以及時的鼓勵和表揚,要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用古今學者勸人博覽群書的名言警句啟迪學生,以酷愛書籍,通曉各學科間的生動事例教育學生,體會廣泛涉獵的必要。
2.推薦書目策略,讓學生多讀書
我們提倡的課外閱讀。絕不是“放羊式”的閱讀。也不是只要數量不要質量的任務式閱讀,學生由于年齡、認識水平等原因,許多學生在書籍的選擇上具有盲目性。這就要求教師推薦閱讀書目給學生,明確閱讀內容與范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多讀書。在書目內涵的把握上要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弘揚;注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滲透,注重借鑒與學習外國優秀文化。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還要有梯度。
(1)結合課堂教學推薦,讀物的內容和形式要盡可能和課內閱讀取得某種程度聯系,內外聯動,相得益彰。
(2)結合課程標準推薦?!墩n文課程標準》的課外閱讀推薦書目是人類文化的精品。文質兼美,又結合了學生的學力、智力、心力等實際,要逐步讓學生閱讀。
(3)結合時尚熱點推薦。教師只要善于引導,必能讓學生在輕松的閱讀中了解開放的世界,愉悅身心。
3.掌握技巧策略,讓學生會讀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讓學生順利地進入閱讀的成功之門,教師要進得方法指導,教會學會開啟閱讀之門的技能。讀書之法,因人而異。但就目前中學生的課外閱讀,仍要把握一些基本東西。
(1)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睂W生在一學年開端就要訂立本學年的讀書計劃,一學期、一個月、一星期讀多少書,有個合理的安排。讀書須思考。
(2)讀書方法點撥。教師在指導課外閱讀時要系統地對學生閱讀方法進行點拔,三大讀書方法:精讀法。略讀法、快讀法相結合,要讓學生明白“精讀是準備,略讀、快讀是應用,是人生閱讀活動的主體”,課外閱讀應以課堂教學為基礎,著重培養略讀和快讀能力。
(3)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閱讀作為精神產品的消費和再生產活動,要展現閱讀主體的本質力量。課外閱讀極富個人特點的學習結果,使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反應呈現多元化趨勢,事實上,這也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積極提倡的語文教學效果,強調學習是學生的個性活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個人的選擇、感知、理解和深悟,得出“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結論。作為教師,要特別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如果對學生的獨特見解不假思索地加以否定,就可能泯滅了學生智慧的火花,后果將不堪設想。教師要做一個充滿激情的導游,引導我們的學生走進他們富有個性的閱讀世界中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
如何在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真正地、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引導農業高校大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和諧發展,是當前農業高校教育領域里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面對“金融海嘯”和“就業難”,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給諸多個性鮮明的大學生一個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線
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就業既是大學生個人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社會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金融海嘯”,經濟變差是近兩年來不爭的事實;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更是一個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中國教育“熱點中的熱點”,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成長中的煩惱”中的煩惱?!笆晃濉逼陂g,我國將有2700萬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每年凈增70萬人左右。據教育部統計,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559萬人,比2007年增64萬人;2009年達61I萬人,比2008年增52萬人;但就業市場卻是有減無增,2008年大學畢業生實際就業率不到70%。應屆高校畢業生能否找到飯碗,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f21。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對象是大學生,是諸多個性鮮明的“人”,如何更好地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提高大學生就業成功率、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之光普照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主旨所在。作為農業高校教育整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強調“以生為本,服務至上”,關心其疾苦,考慮其需求,盡一切可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親疏,不以成績好壞分優劣,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業高校畢業生的根本利益作為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領導主抓、中心統籌、院系為主、全員參與”層層落實的就業工作運行機制,大膽解放思想,更新工作方式,創新就業服務手段,完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運用信息技術,改善就業招聘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因特網,實現畢業生就業管理與服務的自動化,建立就業信息庫,提高信息的準確度和規范性,讓更多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掌握對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降低畢業生就業成本,保障學生各項權益,盡可能給諸多個性鮮明的大學生一個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線,給農業高校大學生中的“每一棵小草”以開花結果,張揚主體意識、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讓農業高校畢業生及其家長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二、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激發其創造潛能,必須改變“千人一面”的傳統就業指導模式,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因此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引導學生又好又快發展。
(一)必須更新就業指導工作理念,堅持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激發其創造潛能
從事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教師尤其要注意消除計劃經濟體制下和小農經濟條件下根深蒂固的“權力本位”,“重管理,輕服務”,“重共性,輕個性”,“重從眾,輕創造”,“功利性、工具性、季節性、一次性”等就業指導工作理念,克服服務內容單一陳舊,方法簡單生硬等缺陷,著眼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農村、和諧社會對大學生成材就業的新要求—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首創精神,注重激發學生發展的潛能: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尊重學生的意見與見解;尊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尊重學生的創造成果。要根據畢業生的就業趨向、就業質量和就業層次,配合學校有關部門適時修訂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計劃,為大學生就業把握好方向,確立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招生導向,科學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和結構,當好人才培養的風向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秉承和拓展河北農業大學前身—直隸高等農業學堂“農業教育非實踐不能得真諦,非試驗不能探精微,實習、試驗二者不可偏廢”的辦學宗旨,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克服“在黑板上種小麥”、光說不練的天橋把式,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能力與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改變“千人一面”的傳統就業指導模式,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就業擇業能力,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拓展能力,具有發展潛質和主動競爭能力的高校大學畢業生。
《二)必須堅持面向全體與面向個別相結合,職業生涯的常規教育與專門規劃指導相結合,進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的全程指導
我們所辦的教育,不僅僅是面向青少年學生的教育,而應該是面向全社會、全體人民的教育;不僅僅是對在校在讀期間負責的教育,而應該是對人的一生負責的教育;不僅僅是面向少數尖子生的教育,而應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從橫向看,是惠及人人的“普世教育”;從縱向看,是伴其一生的“全程教育”。所以,在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上應該消除三個誤區:消除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就是對畢業生指導的誤區;消除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就是就業知識與技巧指導的誤區;消除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就是學生畢業階段指導的誤區。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馬克思的觀點—學校教育就是“通過文化使個體社會化的活動”,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應該包含兩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但又不可分割更不能相互代替的方面。第一,“學生綜合素質的積蓄過程的指導—就業的準備性指導”,即既要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發展個性方面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常規教育,又要在專業發展方面要給予個別的或特殊的指導,通常由全體教育工作者來完成;第二,“勞動就業基本知識與具體操作層面的指導—就業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即除常規教育外,還要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特點和不同時期的不同要求,對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包括職業設計與規劃、職業教育與培訓、社會認識與市場分析以及就業方法與技巧等方面予以有針對性的專門規劃和指導,通常由學校就業指導部門來完成。面向農業高校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面向農業高校全體學生的教育,面向農業高校全體學生的就業指導,向社會化的下一個階段—社會輸送合格的公民“坯子”,這是農業高校高等教育的職責;具有前瞻性的專業定位和學科側重,對于學生將來的社會就業和職業發展大有裨益,以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和科學化的就業指導更好地為農業高校大學生服務,引導他們學會自我設計、自我決策、自我發展和自我心理調適,主動提高其職業發展能力、競爭能力、生存本領,讓每位農業高校畢業生在社會上都能尋求到一個合適的位置,這是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追求。
三、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做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專業教育指就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對學生實施教育和能力培養的教育。通識教育是人人都必須接受的除職業性和專業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內容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能力、態度與價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健全的個人和負責任的公民,它的實質是“和諧發展的人”的培養。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只有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把學生培養成為健全的人、“和諧發展的人”和負責任的人,才是大學完整的教育,才是對學生將來就業最好而有效的指導川。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曾指出:“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僅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的人?!倍袊拇髮W恰恰陷人技術至上的誤區,一味強調學生技能培養,缺乏對人的心靈和諧的關注?!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從事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教師尤其要言傳身教,并配合各科任教師,引導學生逐步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襟;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幫助學生學會用正確的價值觀判斷是非,學會用自己的頭腦進行學習和思考,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川;引導青年學生克服幾千年來中國傳統自然經濟、農耕文化積淀形成的“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自私狹隘心理,弘揚中華文化精華,“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優其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反對文化虛無主義觀點,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強報效祖國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