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31 21:56:23
序論:在您撰寫初級職稱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對整個價值工程而言,功能分析是其中的核心部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功能分析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功能定義,功能整理與功能評價。功能分析對整個價值工程的效用高低有著直接的影響,功能分析為設計與施工提供了必要的科學依據。功能分析具體表現在,定性分析工程勘察,地基基礎設計,以及基坑支護體系的功能與成本,確定它們之間所存在相互關系,掌握它們的必要功能,在此基礎上,科學地分配各項成本,合理地創造或者進一步完善建筑工程的方案。事實上,地基基礎工程的各個功能之間的聯系是十分復雜的。利用功能分析,能夠對其功能與互相關系進行系統的分析。
1.1工程勘察功能分析工程勘察分析的最終目的是為今后的設計與施工提供必要的科學的依據。具體表現在:第一,要有充分的依據。一方面,不能與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相沖突。另一方面,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不僅要掌握該地區的工程地質特點,還要掌握相鄰建筑地的地基基礎情況。第二,要有可靠的技術。具體體現為:運用科學的勘察方法和手段,勘察工作細致到位,有足夠的勘察工作量與清晰度,準確分析巖土技術參數,準確描述場地穩定性與適宜性。第三,要切實可行。具體體現為:地基條件評價高,方便進行施工,而且對環境影響小。第四,要有合理的經濟效益。具體體現為:勘察費用合理,基礎直接費用合理,而且工期效應良好。
1.2地基基礎功能分析第一,要有合理的技術。具體表現為:選擇合理的持力層;滿足地基強度的要求,具體包括持力層強度和軟弱下臥層強度兩個方面;符合地基變形的要求,要熟練掌握地基變形計算的方法,并達到符合規范要求的標準;符合穩定性的要求,例如位于坡地岸邊,要有合理的基礎選型,滿足基礎本身的強度與剛度等各項要求。第二,要切實可行。具體表現為:滿足當地的地質條件的要求,施工技術力量十分雄厚,施工經驗十分豐富。第三,要對環境影響小。具體表現為:場地規劃合理,施工噪音小,不影響臨近建筑內人們的正常生活,污水、排漿等方面不存在問題,不影響其他建筑的地下溝管。第四,要有合理的工期。具體表現為:工期效應良好,占據總工期的時間合理。第五,要有合理的經濟效益。具體表現為:基礎直接費與工程直接費合理。
2地基基礎價值工程實際應用
2.1功能指數的表達由價值工程的基本原理,我們可以得出其相應的價值功能評價公式,即為:V=F/C。其中V代表著功能價值,C代表著功能的成本,F代表著功能的指數。
2.2功能指數的定量化根據上面的功能分析的結果,通過層次分析的理論來確定權向量。其具體的步驟是:首先,建立遞階層次結構的功能系統圖。其次,建立矩陣,計算各層次中因素的相對權重。第三,進行一致性檢驗。第四,計算各個次級的功能對總功能的合成權重。
2.3功能指標的評分在整個的功能系統中,不僅有定量的指標,同時也有定性的描述,因此要統一處理所有指標的評分標準,對比其評價結果。
2.4功能指數的計算對層次分析所得到的各項指標的權重和指標評分的結果進行列表計算,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可完成的功能指數的量化形式。如果功能指數F和功能成本C是已知的,那么所得到的功能價值V(V=F/C)越大則建筑工程的方案越優。利用加權評價判據的形式優化目標,能夠得到所期望的主體或主體間的最大價值。實際整體總價值V越接近V的最大價值,那么整體的總價值越高,方案越成功。價值分量結構圖能夠全面反映出整體總價值的構成,方便我們直觀地看出地基基礎方案的優劣,有利于我們準確并且快速地進行決策工作。
3結語
1.1基于邏輯式的規則表示技術
變量和規則模型可以對對象的知識進行規則的表示。在對象領域內的各種參數建模中都需要用到變量,例如,在設計注塑模時,利用澆注系統對象能建立2兩個變量,分別為浮點型分流道長度與字符串型形狀。在傳統知識的處理工具中,采用字符串方式進行規則匹配,只有當規則前件中字符串與事實庫中表示事實的字符串相等時,才可表示規則匹配。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這種處理方式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當計算中存在變量數值時,就無法采用字符串匹配的方式進行判斷,也就無法得知該變量是否大于其他數值。由于對象中存在變量,因此需要從邏輯上對變量的取值進行判斷,確定其是否符合規則要求,邏輯式的規則表示技術使規則匹配方法更加便捷。這種表示技術不僅使傳統知識處理工具獲得了有效的拓展,還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知識推理過程在運算時的多樣性需求?;谶壿嬍降囊巹t表示技術的構建從真正的邏輯意義方面達到了專家判斷能力的目標。
1.2基于廣義表的函數計算語言
在工程設計領域中,需要運用到較多的理論與公式,簡單的知識表示規則并不能滿足工程設計中眾多理論的描述需要。因此應建立基于廣義表的函數計算語言,才能使知識建模階段的理論與公式集成更加豐富。
2面向工程設計的知識推理方法
面向工程設計的知識推理方法能充分利用規則系統進行前向推理與反向推理:首先將工程設計中需要進行求解的子對象搜索出來,然后盡量將系統推理集中在每一個子對象中進行,大大縮小推理范圍,當每一個子對象的推理全部完成之后,再綜合總體工程的設計?;趯ο蟮闹R推理算法范圍涉及較多,包括查找求解對象、查找與應用求解知識、合并推理中間與結論的事實等。工程設計知識求解的子對象名稱與求解方法都集中于該算法的工程設計層次結構的根節點中,并且具體子對象中還包含了該領域中的設計知識與變量,這不僅能有利于知識推理對工程設計的目標進行定位,包括總體目標與分目標,還可以盡量避免由于相關子對象的繁多復雜造成在知識應用于求解過程中的組合爆炸問題。由此可見,基于對象的知識推理算法有著十分明顯的良好效果,適用于工程設計領域中的層次結構。
3基于邏輯式的規則推理方法
在建立知識推理方法后應建立規則的推理方法,由于規則是基于邏輯式的表示方法,致使其與常規推理方法存在一定的差距。規則的推理方法中,變量計算是由邏輯推理、計算方式、詢問方式的有效結合共同實現的,其中,計算方式是由廣義表中的函數語言計算得出,這一變量與其他變量是息息相關的,存在一定的經驗關系;詢問方式主要是由用戶輸入后得出的變量值?;谶壿嬍降囊巹t推理過程中,針對規則前件中各節點進行計算;如有未解的變量,應采用前述方式來求解;如節點變量已求解,應根據操作符邏輯進行真實性計算;若規則推理方法中的前件部分通過了真實性檢測,而不確定值超過閾值且規則匹配,應計算后件節點的不確定度,并將真實性驗證數據保存到事實庫中,作為其他規則推理的理論依據。反之,作為規則無法進行匹配處理。
4結束語
論文摘要:文章從分析高職教育的特點和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以及高職課程存在的問題入手,探討了高職實踐課程的理論基礎,提出新知識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情境認知理論和杜威實用教育理論可以作為其理論基礎。
高職教育是和普通高等教育性質不同的另一種類型的高等教育,職業性是其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按職業崗位(群)設置專業;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以應用為主旨,以技術應用能力、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構建課程體系;以職業能力為中心,設置相對獨立的、與理論課程并重的實踐課程體系。
盡管人們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認為職業能力的養成要在實踐中完成,并且把“實踐”作為職業教育課程區別于普通教育課程的主要標志,但實際運作的高職課程仍然是以學問知識為主導的,仍然是所謂的“三段式”課程體系。過去,或者指責高職院校,說他們不懂高職教育規律,辦成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干”;或者指責教育評價標準,說它是用理論考試代替實踐考核。但是,這些原因都是表面的,正如有學者所說,“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對實踐教學的意義進行理論上的充分說明,盡管人們普遍地相信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谝陨蠁栴},本文試圖對高職實踐課程的理論基礎進行初步探討。
一、新知識觀—高職實踐課程認識論基礎
長期以來,受實證主義知識觀的影響,教育者們注重的是學生對已有科學概念、命題、公式、事實、方法等的接受和理解,這種知識是客觀的、普遍的和可靠的。為了使學生學會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高職教育就必須加強普通文化課程與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因為這些課程選擇的知識都是經過實證的。因此,理論知識已經統治了學校教學,實踐教學沒有其容身之地,而淪為理論教學的附庸。
波蘭尼經過長期的思索和探究后提出,人類有兩種知識: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顯性知識是指那些通常意義上可以運用語言、文字、符號或數學公式來表述的知識;而緘默知識則是指不能用語言、文字或符號進行邏輯說明的,不能以正規的形式加以傳遞的,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的知識。也就是,那些我們平時意識不到但卻深刻影響我們行為的知識。
和顯性知識相比較,緘默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知識類型,是個體獲得外顯知識的向導和背景知識,它事實上支配著整個認識活動,對人的行為起定向作用,為州門的認識活動提供了最終的解釋匕州亙架乃至知識信念。
首先,緘默知識是大量存在的,正如波蘭尼所說,人們生活于它們之中就像生活于自己的身體之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構成主題主要是技術知識和工作過程知識。技術知識是“觀念形態的或精神狀態的技術,亦即無形的技術;把在技術知識指導下進行的制造和使用物質過程看作技術知識的實現過程,亦即有形的技術”。工作過程知識是隱含在實際工作中的知識,不僅包括顯現的指導行為的知識(如規范性知識),也包括相聯系的緘默知識,那些物化在工作過程及產品和服務中的訣竅、手藝、技巧和技能等是最寶貴和最昂貴的工作過程知識。
其次,在科學理論證實的過程中,緘默知識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緘默知識是人類所有顯性知識的“向導”和“主人”。對緘默知識的理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的認識和實踐行為。與顯性知識相比較,緘默知識在技術知識體系中占有更大的比例和更為突出的位置,具有更大的價值。
緘默知識和顯性知識共同構成個體總的知識體系,并且,幾乎所有的外顯知識都根植于緘默知識。緘默知識的獲得主要不是靠讀書或聽課,而是要親身參加有關實踐,在實踐中獲取。緘默知識不像顯性知識那樣容易被記憶、復制和傳遞,但它們對工作過程的進程卻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個人在實踐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成為現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和源泉。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高職實踐課程心理學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反對行為主義用外部特定的刺激作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手段。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教授給學生的過程,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和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應從問題開始而不是從結論開始,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進行學習,提倡學中做和做中學。建構主義教學不是簡化環境,而是要學習者在復雜的環境中學習并工作。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學習領域的一些日?;顒踊驅嵺`。教師應設計支持并激發學習者思維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習者根據可替代的觀點和背景去檢測自己的觀點,提供機會并支持學習者對所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反思。反思和思考是意義建構的關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
高職實踐課程就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探究性學習模式。高職實踐課程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都強調活動建構性。在實踐課程中,通過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等具體的實踐環節,通過合作學習,在解決具體問題情景中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情境認知理論一一高職實踐課程學習理論基礎
學習理論先后經歷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的轉變。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情境認知已成為一種能提供有意義學習并促進知識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的重要學習理論。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思維和學習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義。所有的思維、學習和認知都是處在特定的情境脈絡中的,情境性在所有的認知活動中都是根本性的。不存在非情境化的學習,脫離情境的學習是沒有意義的,無效的。高職教育提供給學生的往往是被傳統學校文化扭曲了的真實活動的劣質替代品。講授式的教學、被動的學習和形式化的成績測試與評估被隱含在學校的這種自給自足的文化之中,形成了至今在學校中占有優勢的傳統教學模式。因此產生的結果是:與學校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相反,在學校文化中的成功者未必能夠成為真實職業世界中的成功者。
情境認知理論強調情境活動的真實性和真實的活動。在情境認知理論看來,“學生為形成專家使用的技能,他們必須從事類似的認知活動—真實情境中的真正任務”。真正的任務是具有凝聚性的、有意義、有目的的活動。因為,真實性具有重要的潛在的動機資源,能幫助學生形成對情境意圖的覺察,指引學生的活動,即真實的情境向學生暗示了情境資源和相關問題。
高職實踐課程正是試圖通過設置基于工作的、模仿從業者真實活動的學習環境,或借助信息技術設計的逼真、仿真環境和虛擬實境來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并保證知識向真實情境的遷移。高職實踐課程的內容主要來自于工作世界的實踐任務,學生是在完成實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職業能力的。
四、實用主義教育理論—高職實踐課程價值論基礎
杜威針對傳統教育中的弊病“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和以課堂為中心”,提出了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概括起來,其主要觀點包括:
機械類專業重在培養學生對機電類產品的結構設計,加工制造,強度設計、工藝分析以及相應的軟件和設備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學生不像其它那些直接給予結構設計、強度分析等課程那么受重視。用人單位在招聘中也不太考查學生系統分析、控制設計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更加重了學生認為控制工程是一門次要的課程,不實用,湊學分,應付了事即可的心態。只有部分考研和對自己要求比較高的學生,還有些學習的積極性。從上面兩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現行的機械類控制工程基礎課程是有必要進行教學改革的。我們將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考試與評價三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探討。
2.教學改革措施
2.1理論教學
(1)精煉課堂教學內容:在保證課程內容的嚴謹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精選教學內容。為方便學生更好的消化、吸收和應用課程知識,重點概念、原理和方法講深講透,略講或不講了解性內容和使用較少的內容。教學過程中重點講思路、結論和應用,弱化數學推導和證明,重在展示該工程化的一面。并將當前機電領域中最新應用的自動化技術和科研成果以及發展動態和趨勢更新到教學中。不斷豐富課堂教學的例子,生動課堂,開闊學生的視野,以至保持本課程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強化控制思想,讓學生自己在控制器設計時,靈活運用,提高分析和設計能力。
(2)分層次教學:將課程內容分為認知性內容、核心內容認知性內容和重點難點拓展性內容三個模塊。根據培養目標、教學對象、專業層次的不同,可以優化課時分布,掌握程度和要求不同進行分層教學,以緩解其中的矛盾,達到熟悉認知性內容,掌握核心內容,了解拓展性內容。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自信心。
2.2實踐教學
(1)引入Matlab:Matlab是最好的控制系統仿真軟件,將它引入到教學中來,能運用Matlab軟件作為實踐平臺,引導學生驗證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針對一些具體的控制系統,分析和設計系統并進行仿真實驗。仿真實驗的重點是給定性能指標,讓學生自己獨立設計控制方案,進行控制單元設計、參數計算,畫出圖紙,編寫說明書,模擬工程設計的全過程,并用Matlab仿真檢驗設計效果。這將大大加強學生根據系統的性能要求,適當結合一些具體控制裝置,搭建和調試系統,較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2)以科研促進教學:控制理論是工程實際與數學原理、計算機科學相互融合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表現力強、圖文并茂的特點,用多媒體把一些簡單的控制系統用動畫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及適時地增加一些與當前科研相關的重點、熱點問題,這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了解學科的發展動態。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摸清控制系統的各環節,明確認識整個控制過程,還能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培養創新能力。若條件允許,挑選一些能力強,對科研有興趣的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和一些科技競賽活動,達到教學和科研相互促進的效果。
2.3優化考評方式
控制工程基礎內容多、涉及廣、原理抽象、計算繁雜,較難僅用試卷成績來評價學生對知識內涵的掌握程度。即不能僅考查數學公式掌握,更應關注學生對數學公式所表達的物理本質內涵的理解,和運用基本的控制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分析設計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因此,需綜合考評課堂上和實踐環節中基礎理論、基本技能以及在融會貫通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綜合素質。這種加強平時考核,在各個環節上嚴格要求學生,改變一考定終身的考核制度,對平時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形成好的學習風氣,改善學生的成績。
3.結束語
1.沿襲重理論輕技能的教學觀念。
從傳統的教學觀念看,人才培養通常以夯實基礎、掌握專業技能為目標,這體現在某些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中理論課時占總課時份額達到60%以上。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理論課程占去大部分時間,到了后期技能課程學習卻因為學時不夠,而掌握不足。如此一來,重理論輕技能的教學觀念下,學生頭腦中建構起來的學習目的是以理論學習為出發點,而不是以職業需要為出發點。
2.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欠佳。
目前從基礎課程實施看,絕大部分課程仍然以講授法、練習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為主。這些教學方法存在明顯的缺點:之于教師,學時安排過長、教學內容繁冗;之于學生,內容難于理解、學習興趣低。缺乏興趣培養和脫離實踐的教學,既不能為后續專業課程提供良好的基礎,更不能使學生畢業之后盡快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
3.知識點散而多,缺乏科學整合。
譬如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按照某高職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工程力學需掌握140多個知識點,結構力學100多個知識點;而結構設計原理多則200多個知識點。兩門課程存在邏輯延續關系,分開傳授,那么所花費的課時則較多。而且由于時間錯位的原因,導致學生在學設計時已將力學忘記七八分。所以,教師在授課時不得不花時間去“回憶”之前學的知識。雖然在教學中也存在將部分相關課程進行整合的情況,但只局限于某節課或者某個教學單元范圍內進行,且整合內容僅由若干知識點的機械疊加,缺乏知識點的邏輯銜接,缺乏科學整合,內容仍然繁冗,重點不突出,特色不突出。
二、課程整合教學的設想
什么是課程整合?美國1990年《帕金森法》給出的定義是:設計一種課程,使得相關的概念、理論、內容、過程集中在一起,并以學習者為中心組織學習。筆者認為課程整合就是設置若干知識模塊,按照邏輯關系,整合兩門及兩門以上課程的相關知識點,然后在小范圍內形成模塊體系的教學方式。
1.整合目標。
整合不等于摒棄“夯實理論”的觀念,也不等于完全保留式的“改裝”,它必須充分地貼合“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既要保留部分理論知識,又要結合實踐操作運用,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深入全面的整合:(1)教學標準整合:對兩門課程標準進行整合,建立一個新標準,滿足后續課程的能力要求。(2)教學內容整合:不僅要注意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知識的合理銜接,更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和學生的認知規律。(3)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進:根據新課程標準,新課程內容,設置適應整合課程的考核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綜合評價。
2.整合方法。
結合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的課程特點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采用任務驅動整合法進行整合。以某一類型結構設計任務為驅動,探索兩門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銜接點,按照課程設計完成的需要,將這些知識按照自身的獨立性劃分模塊,通過完成課程設計任務的過程來學習,做到“教、學、做合一”。達到任務典型、內容精簡、課程結構性好的整合效果。
三、課程整合的基本流程
現以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兩門課程的整合為例,闡述課程整合實施的主要內容和步驟。
1.確定課程定位,建立新標準。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提出了“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的建議,新課程標準建立必然與技能培養緊密聯系,與職業標準融合在一起,以確保學生達到崗位技能的要求。課程新標準應體現內容標準、考核標準、教學指導三個方面的內涵。從課程定位、學習目標、課程設計、教學設計、考核設計、學習資源等幾個方面來建立,具體步驟如下:首先,由專業教師組成調研小組,調研行業企業對本專業的技能要求,人才要求。然后,由院系領導、行業專家、專業教師(包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和有經驗的教師)等組成研討小組,分析調研成果,研討制定基礎課程的定位、目標及教學內容。接著,由專業教師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在已確定基礎課程定位、目標及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完善課程設計、教學設計、考核設計等內容。最后,匯總資料,初步定制課程標準。由各方專家組成的小組通過審核論證之后,新課程標準才能用于教學實踐中。在課程標準實施中,會根據反饋建議及行業發展情況進行修訂。
2.整合教學內容,設計學習任務。
如何整合教學內容呢?通過尋找課程之間的銜接點,理清各點之間的邏輯聯系,以課程任務的形式將完成該任務需要的知識內容囊括起來,完成整合。當然以多個知識點來確定一個課程任務不太現實,那么反過來先確定課程任務,再確定知識點的范圍,這種做法要簡單得多,而這實際是整合的逆向思維,但最終卻達到了整合的目的。譬如力學是結構設計原理的先行課程,很多知識點都可以為各種構件結構設計服務。既然如此,便以結構設計原理的設計任務為載體,然后將任務分解成若干子任務,再將子任務劃分成若干模塊,然后再進一步將知識模塊層層分解、梳理,直到最小單元的知識點上。這些知識點有著力學與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的交叉,它們之間互相聯系,為完成課程任務提供理論依據。具體以結構設計原理中“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配筋設計”這一項課程任務為例,闡述課程內容整合的過程:首先確定課程任務,然后根據任務需要劃分知識,最后形成結構層次圖。在圖中,最頂層即是任務“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配筋設計”,向下分解成“準備工作”、“構造設計”、“抗彎設計”、“抗剪設計”、“變形驗算”等子任務;子任務細分成若干知識模塊,如“抗彎設計”下分解成“受力過程”、“破壞形式”、“承載力計算”等知識模塊;知識模塊再層層分解,直到最小單元知識點。這樣便形成一個以任務為中心的知識框架。在知識結構組成中,既有力學內容,也包含結構設計原理內容,所有內容都是服務于如何完成配筋設計這項任務,那么教師在講授的時候就會有的放矢,學生就會真正地學以致用。
3.改進教學評價方式。
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以知識考核為主,它最大的缺點,一是教師很難避免出題范圍跑偏的情況;二是學生可能會因為應試,而忽略動手能力的鍛煉,只看書不操作;三是不能多角度綜合地評價教學效果、學習效果。通過課程整合后,對學生完成課程設計任務情況,可以采取多角度綜合評價法:(1)從力學、設計原理等知識考核角度去評價;(2)從設計成果角度評價;(3)從通過現場習作,從學生的操作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去評價等。
四、結語
傳統的高職院校的教育注重的是學生的分數,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注重的是教師的教學質量,而與社會、與企業需要聯系并不緊密。長期以來,高職院校教師在教學方面具有非常繁重的教學任務,以至于在教學方法上一直采用機械式重復的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方法之下,教師只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演示和講授,學生們只是進行反復的上機操作,枯燥并且不利于學生計算機技術水平的提高。目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教學方法與當前計算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計算機教學方面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教師課堂講授與學生實際操作并行結合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存在很大弊端,已經與當前計算機的發展水平嚴重脫節,與教學實踐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學生在理論課上不積極,缺乏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相反,學生對上機實際操作卻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但是由于跟課堂脫節,所以導致學生們上機實際操作的目的性不強,很難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在當前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對教學設計和技術進行分析,一貫地采用灌輸法,沿用傳統的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練習的方式,學生學習興趣大減,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也大減。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形式單一,固守傳統,缺乏適應學生和時代的機房演示、模擬業務以及實際案例操作等先進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內容設置不適合當前計算機發展的要求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并未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計算機水平的提升而做相應的調整,而是仍然以簡單的日常辦公軟件的應用和基本操作作為教學內容進行講授。同時,在課程設置方面也并沒有與社會的發展水平和計算機的更新換代水平相適應,而是逐漸與社會發展相脫節,與社會需要相脫節。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設置方面,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學僅僅以教授學生了解計算機相關知識為目的,并不能使學生真正將所學知識很好地應用于未來的工作之中,甚至有些學生對于計算機的基礎技能都不能很好地掌握,甚至不能正確理解。另外,由于很多中小學校在教學中已經普及了一些計算機相關的課程,高中教學時也對學生的計算機技能進行過相應的能力檢驗,所以,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能。然而,一些高職院校在開設的計算機課程中并未考慮這些因素,仍然沿用傳統教材,甚至有些教材的內容與學生之前掌握的基礎知識并沒有太大的變化。有些學生對于教材所列內容已經掌握,有些學生卻不太熟悉,甚至沒有接觸過計算機。但是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卻沒有考慮這一問題,缺乏因材施教,而是讓不同起跑線上的學生都進行同樣的課程學習,導致學生有的吃不飽,有的沒得吃。
(三)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有待提高
當前大部分中小學都已經普及了計算機教學,社會培訓機構也設有許多計算機輔導班,這些對于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都有一定的幫助。因此高職院校中許多學生經過較短時間的學習就已經非常熟練地掌握了計算機相關的基礎知識和簡單的辦公自動化軟件使用技能。但是,由于高職院校所設置的教學內容的限制,學生缺乏實習和實際操作的機會等原因,在計算機的實際應用中,學生還有很多實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一些專業排版之類的操作等。高職院校在計算機基礎教育方面應該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培養的應該是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或高級技工,因此,學校的上機操作條件是否完善直接決定著高職院校計算機人才培養的質量。高職院校的學生,尤其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如果沒有熟練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豐富的操作經驗,畢業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就很難發揮自身優勢,更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四)當前教學考核方式還不完善當前,在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考核中,仍然沿用的是傳統的考核方式,比較落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從考核方式來說,計算機應用基礎的考核仍然是以教學內容為主,以筆試和機考為主,沿用傳統的客觀題和主觀題,缺乏創新。第二,考試的內容側重于理論知識的檢測,而忽視了計算機學科的實際操作性,對于學科的技術性也沒有達到考核的目的,考試形式非常單一。第三,從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考核結果來看,當前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考核仍然側重成績,即考試的分數,而忽視了學習的過程。這種考核方式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沒有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不能很好地了解到學生掌握計算機學科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大大降低了學生對于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加不利于學生對于計算機學科的深入探究。
二、完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的對策
(一)改變傳統教學方法,適應當前計算機水平發展情況
首先,增加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課程。教學方法要適應當前計算機發展水平,適應社會和企業對員工計算機技能的要求,適應學生對計算機課程的學習要求,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發揮自身能動性,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計算機基礎應用課程的學習中去。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增加教學實驗課程,結合理論課程的進度,合理安排學生到機房進行上機實際操作和練習。在選修課方面,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社會發展需要,開設一些能夠增加學生學習熱情,開闊學生視野的計算機相關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對于計算機知識的興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其次,在教學方法方面,鼓勵教師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例如,可以采用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案例教學方法。隨著計算機水平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應該不斷被現代化的教學方法所替代,多媒體的應用應該不斷被引用。比如教師在講授操作演示課程中,教師可以將一些基本理論課程融入其中,讓學生們在演示過程中更加容易接受,激發起學生對計算機知識學習的興趣,轉變思維方式,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再次,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取分級教學方法。由于學生計算機能力水平參差不齊,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人員更應關注學生間的差異性。針對學生的計算機能力水平劃分層次,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比如可以設置免修班、提高班、基礎班等,不同班級所講課程內容和講課方式不同,但是終極目標都是讓學生能掌握計算機相關的一些知識,在已有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達到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目標,完成人才培養計劃。當然,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小組競賽法、成果激勵法、開放作業法、軟件引導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等。
(二)不斷完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內容設置
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與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不同,因此在教學內容的設置方面也不盡相同。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是要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力,因此,在課程內容設置和教學過程中就要增強學生動手實際操作的能力。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面向的是各個企業,因此學校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內容設置上要增加企業相關內容,與企業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模擬實際操作環境,增加實訓教師隊伍,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目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不適用于所有專業,一些專業必須掌握的計算機知識沒有體現在教學目標當中。針對這種情況,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人員應當重視該課程的實際應用性,同時根據學生專業講授對應的計算機知識,傳授適合的操作技能,利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實際應用。例如,教師在應用基礎課教學工作中可以將課程內容分為基礎模塊和選修模塊兩部分,基礎模塊中可以設置操作系統、OFFICE操作、網絡基礎等,要求學生必須掌握這些知識;在選修模塊中可以設置程序設計、Autocad制圖、flash設計等,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根據個人能力和愛好通過等級測評對選修內容進行探索研究。
(三)不斷提高教師水平,健全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是以學生就業為目標,計算機教學要鼓勵教師在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中不斷增加與就業相關的教學實踐內容,不斷提高學生計算機實際操作和應用的能力。由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變化,為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教師應時刻關注市場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定期參加培訓,加強自身學習。同時也應積極參加大專院校、社團的學術報告會,加強學術研討,多與計算機行業各種從業人員進行交流,夯實計算機應用的一個“用”字。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學,在增強學生實際操作技能水平的基礎上,教師要首先增強自身技術水平,增強自身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教師隊伍要面向多學科、多專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更是一門交叉學科,只有不同專業、不同技術水平的教師共同探討才能共同提高。
三、結束語
由于高中的招生規模越來越大,因而中職類院校的學生質量以及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也在不斷下降,因而給中職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問題。計算機對于現代學生來說都是很熟悉的,但是對于相關的枯燥的理論知識卻是非常陌生的,再加上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就使得中職教學中的很多理論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一)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課時較少
由于計算機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較快,而要讓學生充分掌握計算機應用的新的基礎知識就需要學生對原有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就造成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課時較少,不足以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除此之外,由于課程課時的設置不足,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課程內容的安排過于緊湊,這樣會使得學生在接受時難度較大,給教師帶來很大的教學壓力,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二)學生的層次差別較大,進而影響教學效率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樣,課程課時少,課堂內容安排緊湊,而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基礎不同,因而影響教學的效率。首先,中職院校學生整體質量下降,對于新知識的接受程度較低,因而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很大阻力,教師在教學中要顧及到絕大多數學生的接受程度,必然會給教學帶來壓力和困難。其次,由于學生在入學之前接受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的程度不同,也給教學帶來很多問題。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說,在中小學時代很多都已經對計算機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對于基礎的計算機知識都已經非常熟悉,這樣在接受新知識時就會非常容易,而那些來自農村的同學,對于計算機的接觸可能相對較少,就算接觸大部分也只是停留在玩游戲等方面,而不是計算機應用的基礎知識,這樣在教學時,程度好的學生會覺得課程安排太簡單,聽課沒意思,而程度較差的人覺得進度太快,接受不了,這樣就使得教學的效果不佳。
(三)教師的專業素質不能和計算機的快速發展相適應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但計算機基礎知識教材以及計算機教師的水平并沒有隨之迅速發展。中職院校中的計算機基礎應用教學的教師所采用的教材以及自身的專業知識還是以傳統的教材為主,新知識的更新速度相對還是比較慢的。并且,對于計算機教師來說,一邊學習新知識,一邊進行教學是非常困難的,因而不能保證教學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都是最新的。
二、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對策
針對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問題現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一)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解決教學
過程中的課時問題對于中職院校來說,教學的總體時間是不變的,因而在原本就不充裕的教學時間中擠出時間來增加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課時是很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計算機教師就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互聯網技術來彌補教學中課時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計算機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網絡教學平臺來進行授課,對于一些簡單的基礎理論知識,教師可以將相關的教學視頻發到平臺上,學生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利用課余時間自學這些知識,同時利用平臺將大家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收集、整理,等到上課時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二)針對學生的層次不同合理地開展教育
對于中職類院校來說,學生的層次不同是不可避免的,而將不同層次的學生組合在一起教學必然會造成教學中的問題,因而在教學過程中,中職類院??梢愿鶕煌瑢W生的計算機基礎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首先,在入學時進行計算機相關知識的模擬測試,將計算機基礎差不多的學生分到一個計算機課堂當中,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會更有針對性。其次,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之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班級的調整,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跟上教學進度。除此之外,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也應考慮到學生的情況,對于基礎薄弱或者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教師應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的了解方面,而對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可以更多地側重新知識和新技術的練習。
(三)提升教師的水平,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水平對于教學效率的高低同樣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因而,對于中職院校來說,應當注重對教師水平的提升,通過提高教師素質來提高教學效率。中職院校應當定期對計算機教師進行培訓,通過培訓使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接受計算機新知識,幫助教師及時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學體系進行更新,從而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將新知識傳授給學生,提高教學的質量。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