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6 23:35:20
序論:在您撰寫工傷保險條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國務院令第375號)
《工傷保險條例》已經2003年4月16日國務院第5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總理
二00三年四月二十七日
工傷保險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參加工傷保險的具體步驟和實施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條工傷保險費的征繳按照《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關于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的征繳規定執行。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將參加工傷保險的有關情況在本單位內公示。
用人單位和職工應當遵守有關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執行安全衛生規程和標準,預防工傷事故發生,避免和減少職業病危害。
職工發生工傷時,用人單位應當采取措施使工傷職工得到及時救治。
第五條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全國的工傷保險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設立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第六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等部門制定工傷保險的政策、標準,應當征求工會組織、用人單位代表的意見。
第二章工傷保險基金
第七條工傷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工傷保險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納入工傷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構成。
第八條工傷保險費根據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費率。
國家根據不同行業的工傷風險程度確定行業的差別費率,并根據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在每個行業內確定若干費率檔次。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準后公布施行。
統籌地區經辦機構根據用人單位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適用所屬行業內相應的費率檔次確定單位繳費費率。
第九條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定期了解全國各統籌地區工傷保險基金收支情況,及時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出調整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的方案,報國務院批準后公布施行。
第十條用人單位應當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納工傷保險費。
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數額為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乘以單位繳費費率之積。
第十一條工傷保險基金在直轄市和設區的市實行全市統籌,其他地區的統籌層次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
跨地區、生產流動性較大的行業,可以采取相對集中的方式異地參加統籌地區的工傷保險。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行業的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二條工傷保險基金存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用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勞動能力鑒定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用于工傷保險的其他費用的支付。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將工傷保險基金用于投資運營、興建或者改建辦公場所、發放獎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第十三條工傷保險基金應當留有一定比例的儲備金,用于統籌地區重大事故的工傷保險待遇支付;儲備金不足支付的,由統籌地區的人民政府墊付。儲備金占基金總額的具體比例和儲備金的使用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章工傷認定
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第十六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因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傷亡的;
(二)醉酒導致傷亡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第十七條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按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由省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根據屬地原則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設區的市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辦理。
用人單位未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第十八條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申請人按照書面告知要求補正材料后,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第十九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后,根據審核需要可以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用人單位、職工、工會組織、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職業病診斷和診斷爭議的鑒定,依照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對依法取得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再進行調查核實。
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第二十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并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和該職工所在單位。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第四章勞動能力鑒定
第二十一條職工發生工傷,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后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進行勞動能力鑒定。
第二十二條勞動能力鑒定是指勞動功能障礙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礙程度的等級鑒定。
勞動功能障礙分為十個傷殘等級,最重的為一級,最輕的為十級。
生活自理障礙分為三個等級: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勞動能力鑒定標準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等部門制定。
第二十三條勞動能力鑒定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申請,并提供工傷認定決定和職工工傷醫療的有關資料。
第二十四條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和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分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人事行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工會組織、經辦機構代表以及用人單位代表組成。
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建立醫療衛生專家庫。列入專家庫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醫療衛生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二)掌握勞動能力鑒定的相關知識;
(三)具有良好的職業品德。
第二十五條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收到勞動能力鑒定申請后,應當從其建立的醫療衛生專家庫中隨機抽取3名或者5名相關專家組成專家組,由專家組提出鑒定意見。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根據專家組的鑒定意見作出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鑒定結論;必要時,可以委托具備資格的醫療機構協助進行有關的診斷。
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應當自收到勞動能力鑒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勞動能力鑒定結論,必要時,作出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的期限可以延長30日。勞動能力鑒定結論應當及時送達申請鑒定的單位和個人。
第二十六條申請鑒定的單位或者個人對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該鑒定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再次鑒定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為最終結論。
第二十七條勞動能力鑒定工作應當客觀、公正。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組成人員或者參加鑒定的專家與當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第二十八條自勞動能力鑒定結論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所在單位或者經辦機構認為傷殘情況發生變化的,可以申請勞動能力復查鑒定。
第五章工傷保險待遇
第二十九條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職工治療工傷應當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
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等部門規定。
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因公出差伙食補助標準的70%發給住院伙食補助費;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的,所需交通、食宿費用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職工因公出差標準報銷。
工傷職工治療非工傷引發的疾病,不享受工傷醫療待遇,按照基本醫療保險辦法處理。
工傷職工到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進行康復性治療的費用,符合本條第三款規定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第三十條工傷職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業需要,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安裝假肢、矯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輪椅等輔助器具,所需費用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第三十一條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需要暫停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在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情況特殊,經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不得超過12個月。工傷職工評定傷殘等級后,停發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關規定享受傷殘待遇。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后仍需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
第三十二條工傷職工已經評定傷殘等級并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生活護理費。
生活護理費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個不同等級支付,其標準分別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40%或者30%。
第三十三條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一級傷殘為24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22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20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18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傷殘津貼,標準為:一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90%,二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5%,三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0%,四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5%。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三)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并辦理退休手續后,停發傷殘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攫B老保險待遇低于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第三十四條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五級傷殘為16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14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標準為:五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0%,六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60%,并由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為其繳納應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該職工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五條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七級傷殘為12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0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8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6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六條工傷職工工傷復發,確認需要治療的,享受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和第三十一條規定的工傷待遇。
第三十七條職工因工死亡,其直系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一)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二)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準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于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
(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48個月至60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具體標準由統籌地區的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規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
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因工傷導致死亡的,其直系親屬享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待遇。
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后死亡的,其直系親屬可以享受本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待遇。
第三十八條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護理費由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和生活費用變化等情況適時調整。調整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九條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或者在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從事故發生當月起3個月內照發工資,從第4個月起停發工資,由工傷保險基金向其供養親屬按月支付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有困難的,可以預支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50%。職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本條例第三十七條職工因工死亡的規定處理。
第四十條工傷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一)喪失享受待遇條件的;
(二)拒不接受勞動能力鑒定的;
(三)拒絕治療的;
(四)被判刑正在收監執行的。
第四十一條用人單位分立、合并、轉讓的,承繼單位應當承擔原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責任;原用人單位已經參加工傷保險的,承繼單位應當到當地經辦機構辦理工傷保險變更登記。
用人單位實行承包經營的,工傷保險責任由職工勞動關系所在單位承擔。
職工被借調期間受到工傷事故傷害的,由原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但原用人單位與借調單位可以約定補償辦法。
企業破產的,在破產清算時優先撥付依法應由單位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費用。
第四十二條職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據前往國家或者地區的法律應當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參加當地工傷保險,其國內工傷保險關系中止;不能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其國內工傷保險關系不中止。
第四十三條職工再次發生工傷,根據規定應當享受傷殘津貼的,按照新認定的傷殘等級享受傷殘津貼待遇。
第六章監督管理
第四十四條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履行下列職責:
(一)根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征收工傷保險費;
(二)核查用人單位的工資總額和職工人數,辦理工傷保險登記,并負責保存用人單位繳費和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情況的記錄;
(三)進行工傷保險的調查、統計;
(四)按照規定管理工傷保險基金的支出;
(五)按照規定核定工傷保險待遇;
(六)為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免費提供咨詢服務。
第四十五條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簽訂服務協議,并公布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的名單。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分別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民政部門等部門制定。
第四十六條經辦機構按照協議和國家有關目錄、標準對工傷職工醫療費用、康復費用、輔助器具費用的使用情況進行核查,并按時足額結算費用。
第四十七條經辦機構應當定期公布工傷保險基金的收支情況,及時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調整費率的建議。
第四十八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經辦機構應當定期聽取工傷職工、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以及社會各界對改進工傷保險工作的意見。
第四十九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對工傷保險費的征繳和工傷保險基金的支付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財政部門和審計機關依法對工傷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情況進行監督。
第五十條任何組織和個人對有關工傷保險的違法行為,有權舉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舉報應當及時調查,按照規定處理,并為舉報人保密。
第五十一條工會組織依法維護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工作實行監督。
第五十二條職工與用人單位發生工傷待遇方面的爭議,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
第五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關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一)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
(二)用人單位對經辦機構確定的單位繳費費率不服的;
(三)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認為經辦機構未履行有關協議或者規定的;
(四)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對經辦機構核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有異議的。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四條單位或者個人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挪用工傷保險基金,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被挪用的基金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追回,并入工傷保險基金;沒收的違法所得依法上繳國庫。
第五十五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無正當理由不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弄虛作假將不符合工傷條件的人員認定為工傷職工的;
(二)未妥善保管申請工傷認定的證據材料,致使有關證據滅失的;
(三)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第五十六條經辦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當事人經濟損失的,由經辦機構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未按規定保存用人單位繳費和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情況記錄的;
(二)不按規定核定工傷保險待遇的;
(三)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第五十七條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不按服務協議提供服務的,經辦機構可以解除服務協議。
經辦機構不按時足額結算費用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可以解除服務協議。
第五十八條用人單位瞞報工資總額或者職工人數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并處瞞報工資數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騙取工傷保險待遇,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騙取工傷保險基金支出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退還,并處騙取金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九條從事勞動能力鑒定的組織或者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并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提供虛假鑒定意見的;
(二)提供虛假診斷證明的;
(三)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第六十條用人單位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未參加工傷保險期間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
第八章附則
第六十一條本條例所稱職工,是指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各種用工形式、各種用工期限的勞動者。
本條例所稱工資總額,是指用人單位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
本條例所稱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工資高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
第六十二條國家機關和依照或者參照國家公務員制度進行人事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由所在單位支付費用。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人事行政部門、財政部門規定。
其他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各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工傷保險等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人事行政部門、民政部門、財政部門等部門參照本條例另行規定,報國務院批準后施行。
第六十三條無營業執照或者未經依法登記、備案的單位以及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或者撤銷登記、備案的單位的職工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由該單位向傷殘職工或者死亡職工的直系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賠償標準不得低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得使用童工,用人單位使用童工造成童工傷殘、死亡的,由該單位向童工或者童工的直系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賠償標準不得低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
第一條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參加工傷保險的具體步驟和實施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條工傷保險費的征繳按照《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關于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的征繳規定執行。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將參加工傷保險的有關情況在本單位內公示。
用人單位和職工應當遵守有關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執行安全衛生規程和標準,預防工傷事故發生,避免和減少職業病危害。
職工發生工傷時,用人單位應當采取措施使工傷職工得到及時救治。
第五條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全國的工傷保險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設立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第六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等部門制定工傷保險的政策、標準,應當征求工會組織、用人單位代表的意見。
第二章工傷保險基金
第七條工傷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工傷保險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納入工傷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構成。
第八條工傷保險費根據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費率。
國家根據不同行業的工傷風險程度確定行業的差別費率,并根據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在每個行業內確定若干費率檔次。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準后公布施行。
統籌地區經辦機構根據用人單位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適用所屬行業內相應的費率檔次確定單位繳費費率。
第九條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定期了解全國各統籌地區工傷保險基金收支情況,及時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出調整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的方案,報國務院批準后公布施行。
第十條用人單位應當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納工傷保險費。
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數額為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乘以單位繳費費率之積。
第十一條工傷保險基金在直轄市和設區的市實行全市統籌,其他地區的統籌層次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
跨地區、生產流動性較大的行業,可以采取相對集中的方式異地參加統籌地區的工傷保險。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行業的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二條工傷保險基金存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用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勞動能力鑒定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用于工傷保險的其他費用的支付。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將工傷保險基金用于投資運營、興建或者改建辦公場所、發放獎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第十三條工傷保險基金應當留有一定比例的儲備金,用于統籌地區重大事故的工傷保險待遇支付;儲備金不足支付的,由統籌地區的人民政府墊付。儲備金占基金總額的具體比例和儲備金的使用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章工傷認定
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第十六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因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傷亡的;
(二)醉酒導致傷亡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第十七條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 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按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由省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根據屬地原則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設區的市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辦理。
用人單位未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第十八條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申請人按照書面告知要求補正材料后,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保障范圍難界定
小張在一家公司任車間機床操作工。今年五一期間,小張的公司根據國家規定5月1~3日全體員工放假3天,但由于工作進度靈活,放假期間自愿上班者可照常工作。
考慮到回老家需要一筆費用,且放假時間較短,而公司實行的是計件工資制,多勞多得,還能消磨無聊時間,小張選擇了照常上班。不料在5月1日下午,由于機床零件突然飛落,導致小張右手臂被割傷,需入院治療。經過住院治療之后,小張向公司申請工傷賠償,但公司拒絕支付任何醫療費用,理由是小張是自愿要求上班,而非公司規定的工作時間,因此小張所受傷害不能構成工傷,無權要求公司承擔任何費用。
小張之所以在申請工傷賠償時遇阻,主要因為他發生工傷的時間較為特殊,小張與他所在的單位對此持有不同觀點,但根據他的情形,此次事故應屬于工傷的認定范圍?!豆kU條例》中規定:勞動者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鑒于小張屬于在工作場所因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決定了事故構成工傷的關鍵。而關于公司表示小張的工作期間不屬于“工作時間”,因為公司明確表示假期內自愿上班者可照常工作,表明公司不僅已同意員工照常工作,且為員工提供了上班的條件。否則小張也無法實現在假期內上班,并因此受傷。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中第13條規定:實行計件工資的勞動者,在完成計件定額任務后,由用人單位安排延長工作時間的,應支付加班工資。這意味著,在實行計件工資制的情況下,同樣存在加班的情況,因此公司對于此次事故無權免除責任,應按照規定給予員工應有的工傷賠償。
“48小時”規定引爭議
在工傷保險的條款中,一項“48小時”的規定時常引發爭議。我國《工傷保險條例》中第15條規定:在工作崗位上突發疾病者,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超過48小時則無法認定為工傷。兩種不同的認定結果,家屬所能獲得的賠償金相差10倍之多,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能夠通過多種醫學手段延長患者的生命,由此“48小時”工傷認定的限制引發了“保命還是保工傷賠償”的倫理沖突。
2010年8月,深圳一名高級工程師在工作崗位上突發心臟病,經醫院搶救77小時后不治身亡,家屬與其所在工作單位溝通后,單位因該員工死亡時間超過48小時未認定此次事故為工傷。其妻子當即向當地法院提訟,但法院以當事人從入院到死亡超過48小時,不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為由,一審判決家屬敗訴。
2011年3月5日晚,河北農民工宋某在工地加班過程中突發腦溢血,到達當地縣醫院后經搶救無效,于3月8日凌晨1時死亡。家屬要求用人單位承擔工傷賠償責任,但該建筑公司以員工發病到死亡時間為51個小時,超出法定的48小時3個小時為由,認為員工的發病不應視同工傷。
類似的因為超出“48小時”而無法認定工傷的案例有很多,對此有專家指出,《工傷保險條例》中對工作期間因疾病死亡納入工傷進行時間上的限制,一方面由于人的死亡原因具有復雜性,對于是否因工作導致很難準確判斷。另一方面,在條例中加入“48小時”的時間限定,目的是將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的保障區分開,如果將所有工作期間發生的因疾病死亡,都無條件地認定為工傷,對用人單位存在不公平現象。
隨著有關“48小時”爭議案例的增多,公眾紛紛對此提出質疑,認為“48小時”的限制雖然對可操作性進行了規范化,但規定過于機械,甚至容易引發道德風險。曾有人提出:迫于時間限制,為了索賠,家屬需要在48小時內放棄對親人的搶救;為了不賠,企業用呼吸機惡意拖延已腦死亡員工的性命。
在各界的質疑聲中,要求修改相關條文的呼聲日漲。專家表示,“48小時”規定的不合理之處在于,僅僅突出了死亡時間,而未對死亡原因做出限制。公眾認為,由于這樣的規定,即使是1秒鐘的差異也可能讓家屬獲得的賠償金發生天壤之別,現行規定確實存在不合理之處。且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患者的心跳、呼吸、血壓等都可以通過藥物及設備加以維持,而我國一直不認定腦死亡為真正死亡,但在工傷認定中可酌情考慮采用,避免因規定過于機械化而造成爭議。
適當關注有關條例
解讀(一):
工傷保險中的職工權利
工傷事故是工業化進程中難以完全避免的勞動風險。我國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關心工傷職工和遺屬的醫療、康復和生活問題,重視工傷預防。195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就對此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針對原來用人單位自我保障體制的弊端,1996年原勞動部頒布實施了《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這是我國探索建立符合社會保險原則的工傷保險工作跨出的一大步。國務院新頒布的《工傷保險條例》,提高了工傷保險的立法層次,擴大了工傷保險的覆蓋范圍,從多方面更好地保障了職工的合法權益。具體來說,新的《工傷保險條例》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賦予了職工的權利。
只要存在勞動關系,就可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今年1月1日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給職工帶來的第一個福音就是:只要職工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就可享受國家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
《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p>
這里所指的我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按照所有制劃分,有國有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私營企業、外資企業;按照所在地域劃分,有城鎮企業、鄉鎮企業;按照企業的組織形式劃分,有公司、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個體工商戶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雇用7人以下、開展工商業活動的自然人。
這里所指的“職工”,是廣大意義上的職工,是用人單位中的所有職工,不管其是正式還是臨時工,也不管其是本地戶口還是外地戶口,城鎮戶口還是農村戶口。為明確這一概念,《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一條明確指出:“本條例所稱職工,是指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各種用工形式,各種用工期限的勞動者?!?/p>
在宣傳《工傷保險條例》時,許多職工都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企業就是不參加工傷保險,我們應該怎么辦?”對這一問題,《工傷保險條例》在第六十條做了明確的規定:“用人單位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的,由勞動保障部門責令改正;未參加工傷保險期間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p>
為解決非法用工企業職工的工傷保險待遇,《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三條專門規定:“無營業執照或者未經依法登記、備案的單位以及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或者撤銷登記、備案的單位的職工受到事故傷害或者職業病的,由該單位向傷殘職工或者死亡職工的直系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賠償標準不得低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得使用童工,用人單位使用童工造成童工傷殘、死亡的,由該單位向童工或者童工的直系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賠償標準不得低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p>
2003年9月23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以第19號部令的形式頒布了《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明確規定:一次性賠償包括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的職工或童工在治療期間的費用和一次性賠償金,一次性賠償金數額應當在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的職工或童工死亡或者經勞動能力鑒定后確定。職工或童工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在勞動部門
鑒定之前進行治療期間的生活費、醫療費、護理費、住院期間的伙食補助費及所需的交通費等費用,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標準和范圍,全部由傷殘職工或童工所在單位支付。
工傷認定核心把握“工作原因”
工傷的認定,既是廣大職工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工傷保險工作的中心環節?!豆kU條例》明確了認定工傷、視同工傷以及不得認定和視同工傷的情形。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了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四)患職業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的?!?/p>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一)因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傷亡的;(二)醉酒導致死亡的;(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這些規定,與過去執行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有一定的不同,職工必須心里清楚。
工傷認定等相關法律程序更加明確
《工傷保險條例》不但提高了工傷保險的立法層次,而且對工傷保險的認定、勞動能力鑒定等方面的相關法律程序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廣大職工必須明白這些規定,方可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工傷認定方面
《工傷保險條例》不僅規定了認定為工傷的七種情形,視同工傷的三種情形和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視同工傷的三種情形,而且還規定了工傷認定的相關法律程序。
工傷認定的時間規定:職工發生工傷事故傷害或者被診斷為職業病后,用人單位應當在30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用人單位未按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可在事故傷害發生或者診斷為職業病后1年內,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用人單位未在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的,在此期間發生符合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用人單位負擔。
提請工傷認定申請須遞交的材料: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工傷認定申請表》、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認為是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根據工傷申請的材料,需要補正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予以一次性書面通知。申請材料完整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作出受理或不受理工傷認定申請的決定,并書面通知申請人。
勞動保障部門受理后做出認定的時間規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受理工傷申請后,可以對證據進行調查核實,用人單位和職工等有關部門和個人應予以配合。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用人單位對工傷認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勞動能力鑒定的相關規定
勞動能力鑒定是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組織專家、依據勞動能力鑒定標準,對工傷職工勞動功能障礙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礙程度進行鑒定。勞動能力鑒定結論是工傷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依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從事行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工會組織、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代表以及用人單位代表組成。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分為兩級:設區的市一級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勞動能力鑒定費用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勞動功能障礙分為十個傷殘等級,最重的為一級,最輕的為十級;生活自理障礙分為三個等級: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勞動能力鑒定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直系親屬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申請,并提供工傷認定決定和職工工傷醫療的有關資料。收到勞動能力鑒定申請后,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應從建立的專家庫中隨機抽取相關專家組成專家組,由專家組提出鑒定意見,根據其意見作出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鑒定結論。必要時,可以委托具備資格的醫療機構協助進行有關診斷。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組成人員或者參加鑒定的專家與當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申請鑒定的單位或個人對區級勞動鑒定結論不服的,可在收到鑒定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省一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再次鑒定申請。省一級勞動鑒定委員會作出的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為最終結論。(許之豐)
解讀(二):
帶給工傷職工的福音
工傷保險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一樣是社會保障法體系中后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作用是保障職工在工作中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時能獲得及時救治和補償,分散用人單位的風險,預防工傷事故發生,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提高企業的安全衛生保護層次和管理水平。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直接以行政法規的形式確立和保證工傷保險制度的貫徹和實施,標志我國對職工工傷保險權益的保護已經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經驗?!稐l例》對維護工傷職工權益上較以往類似規章邁進了一大步。
工傷保險對象范圍擴大,職工更放心了
《條例》開宗明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边@一規定打破了原來以所有制形式或者以城市或者農村為界限劃分保護對象的做法,直接以“各類企業”表明該條例的適用范圍將覆蓋全部以贏利為目的從事經營活動的各類經濟組織,彌補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出現的一些無法歸入傳統企業劃分形式的經濟組織逃避工傷保險繳費責任的缺陷;《條例》特別將個體工商戶的雇工納入工傷保險的范圍,這樣就可以將這部分勞動關系相對不穩定的勞動群體納入工傷保險的體系,為他們解除后顧之憂。
無論有無責任都應補償,職工更滿意了
《條例》第14條、15條對哪些情況是工傷以及哪些情況視同為工傷的情況作了詳盡的列舉式規定。其別需要說明的有: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而死亡的以及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等等,這些情況都屬于工傷,都可以享受到工傷保險利益。
這些規定一方面把過去在工傷司法實踐和理論中容易產生爭議的情形進一步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下來,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為保護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而因公傷亡的職工工傷利益的堅決維護。這些規定不僅明確具體地劃定了給予法律保護的工傷的范圍,而且還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是道德與法律相互結合的典范。
職工發生工傷事故時,無論其在事故中有沒有責任,都應依法得到補償。也就是說在工傷認定申請中勞動者個人是否有過錯不能作為是否發給工傷保險待遇的判定標準。
工傷保險待遇和支付標準細化,職工更明白了
《條例》規定,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待遇項目包括:工傷醫療待遇、傷殘待遇、工亡待遇。工傷醫療待遇包括:工傷醫療費用、康復性治療費用、輔助器具安裝配置費用;傷殘待遇(按傷殘級別不同)包含: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生活護理費三項;工亡待遇包含: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喪葬補助金和供養親屬撫恤金。
除上述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待遇項目外還有應當由企業支付的費用,包括住院伙食補助費、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的交通食宿費用、停工留薪期的原工資福利待遇、傷殘津貼以及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等。其中傷殘補助金、傷殘津貼兩項是按照職工本人實際工資的一定比例進行發放的,如果該津貼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社?;鹧a足差額。
由此,我們知道傷殘津貼最低不能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這一規定體現了國家在確定工傷待遇標準上的公平原則,比原先僅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來確定傷殘待遇要更為合理。同時,條例還明確了職工在工傷期間有獲得諸如親屬的供養費、護理費、康復治療費等的權利。這些規定對解決工傷職工的實際問題將起到重要作用。
用人單位負責舉證,職工更輕松了
《條例》第19條規定,在工傷認定申請中當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這項規定沒有沿用民事訴訟中“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原則,而是考慮到工傷者本人所處的舉證弱勢地位,本著客觀公正的態度和有利于及時有效解決工傷保險爭議的原則作了舉證責任倒置的安排,對職工來講是非常有利的一項制度設計。
《條例》對可能影響工傷保險利益取得的有關事項從程序上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如工傷的認定、工傷后勞動能力的鑒定、以及對勞動能力鑒定的復查和再次鑒定,對工傷認定結論申請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權利等。這些規定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程序鏈條,從而能夠有效保證工傷職工保險利益的最終實現。
增加了違法成本,用人單位要小心了
對于不正當履行義務或者拒絕履行法定義務的情形,《條例》規定了較為嚴厲的制裁措施。由于違法成本相對較高,所以作為企業來講只有更快更好地履行相應的工傷保險繳費義務才能獲得最大的實惠,這種制度安排對于《條例》的順利實施具有重要作用。
《條例》確立了行業差額費率和行業內浮動費率相結合的制度,對于合理公平的確定不同行業企業的工傷風險責任,以及同一行業內工傷事故發生率不同的企業的風險責任大小具有重要的作用。這種費率制度設計一方面可以使工傷事故發生率高的企業多繳費,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同行業內事故發生率高的企業利用工傷保險基金統籌使用的特點,將自己的責任轉嫁給其他工傷事故發生率低的同類企業,比較公平合理。由于企業無法轉嫁自己的工傷風險,而且企業的工傷保險繳費率的高低直接與企業實際工傷事故發生率掛鉤,企業為了逃避或者減輕繳費額度,必然會在管理中加大安全衛生投入,更新安全設施和加強對職工安全衛生知識的培訓,以降低工傷事故發生率。
另外,《條例》對企業、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勞動者、勞動能力鑒定機構、醫療衛生專家組以及勞動行政管理部門等所有參與工傷保險事務各個環節的人員和組織的權利義務都有較為詳盡的規定,特別是對與勞動者的工傷利益密切相關的諸如企業的及時救助義務、工傷認定申請義務、勞動者的勞動能力鑒定權利、提請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權利、要求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勞動爭議的請求權等都作了詳細規定。(張麗云)
解讀(三):
《條例》中的新內容
2004年1月1日,國務院頒布的《工傷保險條例》開始實施。該條例是事關用人單位和廣大職工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與現行的工傷保險制度相比,條例增加了許多新規定。
上下班途中遇交通事故算工傷
《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6項規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工傷是指勞動者從事職業活動或者與職業責任有關的活動時所遭受到的傷害,從這一基本概念判斷,職工在上下班途中發生機動車事故與工作有直接關系。因此受到傷害的,應該認定為工傷。
1996年勞動部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以下簡稱266號文)也將上下班途中發生的機動車事故納入了工傷范圍,規定:“在上下班的規定時間和必經路線上,發生無本人責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責任的道路交通機動車事故,應當認定為工傷”。但266號文在此項規定的表述上存在不妥之處,有些規定不好操作。例如,上下班的“規定時間”和“必經線路”的定義難以界定,因此引發了大量爭議。同時,266號文強調職工在事故中無責任或不承擔主要責任才能被認定為工傷,這一規定使職工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管轄路段以外的交通事故中受到傷害,無法被認定為工傷。在條例實施之前,職工在道路交通機動車事故中是否承擔責任,承擔主要責任還是承擔次要責任,均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門進行事故責任認定,而在有些路段,如胡同或鄉村小路上發生交通事故,不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的管轄范圍,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不可能對其進行責任認定。這樣,職工在機動車事故中承擔什么責任,就沒有了權威認定結論,不利于職工維護權益。
根據以往的實踐經驗,將要實施的《工傷保險條例》對上下班途中發生事故作了更為準確、合理的規定:凡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都應當認定為工傷。曾有一個案例:張某從家里駕駛摩托車到單位上晚班,途中與停在路邊維修的一輛小轎車相撞受傷,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認定張某在這起事故中承擔主要責任。按照266號文的規定,張某因在事故中承擔主要責任不能被認定為工傷。但是,在《工傷保險條例》實施后,類似張某情況的,其所受傷害將被認定為工傷。
應該注意的是,對于“上下班途中”和“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含義,應把握尺度:“上下班途中”既包括職工正常工作的上下班途中,也包括職工加班的上下班途中;這種傷害既可以是職工乘坐的機動車發生事故造成的,也可以是職工因其他機動車肇事所致;此種事故傷害發生的區域范圍應當包括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等供車輛、行人通行的地方;工傷認定以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事實為依據,而不論受到傷害的職工對事故的發生是否有責任。
工傷與民事雙重賠償
對于如何處理工傷賠償與民事賠償的關系,《工傷保險條例》雖沒有明確條款規定,但沒作規定本身即是規定,條例并沒有回避工傷賠償與民事賠償問題。
266號文對如何處理工傷賠償與民事賠償的關系作出了明確規定,即工傷職工應先向侵權人進行民事索賠,工傷職工得到的民事賠償與工傷保險的賠付項目類似的,工傷保險不再支付相關待遇。工傷職工得到的民事賠償低于應得到的工傷保險賠付的,工傷保險應補足其差額。按照該文件規定,當工傷賠償與民事賠償發生竟合時,工傷職工應先進行民事索賠,這不利于工傷職工對傷病的治療。同時,工傷職工如果得不到民事賠償或者得到的民事賠償低于應得到的工傷保險待遇,工傷保險應補足差額。這一規定可能導致工傷職工不積極向責任方索賠。其結果是,職工的工傷保險待遇都由職工所在單位或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規定支付,而侵權的第三人卻沒有進行任何賠償。
《工傷保險條例》確立了職工由于第三人的傷害造成工傷可以獲得雙重待遇(工傷賠償和民事賠償)的原則。
在一件案例中,王某是一名專職司機,其工作性質是從甲廠送貨到乙廠。他在送貨途中與一輛大貨車相撞,被撞成重傷。后經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認定,王某在這起事故中承擔次要責任。對于這種情況,無論是根據266號文的規定,還是根據新的《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王某所受的傷害都應該認定為工傷。根據以前的法規,王某應當首先向肇事方進行索賠,肇事方無法賠償或賠償標準低于工傷保險賠付標準的,再由王某所在單位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照規定給予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也就是說,王某只能獲得一種賠償―――或者是高于工傷保險賠付的民事賠償,或者是工傷保險賠償。但是,《工傷保險條例》實施后,有王某類似情況的職工,不但能得到工傷保險賠償,還可以向侵權人進行民事索賠,得到相應的民事賠償。也就是說,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王某在得到工傷賠償的同時也可以得到因第三人傷害造成的民事賠償。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工傷保險條例》中獲得雙重賠償問題,應從三方面進行理解,由于第三人傷害(無論是機動車傷害還是其他人身傷害)造成的工傷,應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進行處理;按照其他法律規定,如民法或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有關法律的規定,職工有向侵權主體行使索賠權利,其索賠權不會因得到了工傷保險賠付而喪失;如果今后在這方面出臺新的規定,如最高人民法院在這方面出臺新的司法解釋,應按新規定執行。(王麗)
相關案例:
上班時突然發病死亡能否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一位從事計算機編程的剛畢業一年多的大學生,前不久,他在通宵工作后繼續上班時,突然發病,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經鑒定為疲勞過度引發心肌梗塞猝死。根據新施行的《工傷保險條例》,該死亡應當視為工傷。
法律規定,對工傷的認定、工傷保險待遇的享受均應符合《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法定情形。該《條例》第14條規定了工傷認定的條件:“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患職業病的;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p>
雖然有的情況不屬于上述應當認定為工傷的范疇,但屬于“可視為工傷”的情形,并且,按照規定,視為工傷可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該《條例》第15條規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為工傷。同時,第15條還明確指出:視同工傷的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因此,在上班時間因心肌梗塞猝死,符合法定情形,按規定理應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臨時工工傷致殘獲賠14萬
臨時工因工受傷,所在單位該不該賠?怎么賠?福州市閩侯縣的林萍是臨時工,她和所在單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的工傷爭議糾紛案,日前在福州市中級法院作出終審判決:維持一審原判,判決該醫院按七級工傷補償標準,一次性支付給林萍傷殘撫恤金14萬多元。
一審法院查明,2001年5月21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招收林萍到該院托兒所當臨時工,雙方簽訂臨時勞動協議書。9月8日上午10時許,林萍在掛窗簾時不慎從活動樓梯摔下,左腕鈍性作用力損傷,造成粉碎性骨折,治療后落下殘疾。2001年11月,因該院托兒所解散,林萍被辭退。同年12月11日,林萍向福州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被駁回。之后,林萍向鼓樓區法院提訟,請求協和醫院支付工傷撫恤金142400元。2003年3月,經福州市勞動仲裁委員會鑒定,林萍為七級傷殘。審理后,鼓樓區法院判決,協和醫院賠償林萍傷殘撫恤金142400元。
宣判后,協和醫院提起上訴,稱林萍只是臨時工,不是在編人員,請求二審法院改判他們無需支付傷殘補償金。
福州市中級法院審理后認為,林萍與協和醫院存在合法勞動關系,林萍是在勞動過程中造成七級傷殘,屬于工傷,單位理應按工傷待遇給予賠償。根據《福建省勞動安全衛生條例》規定,屬于七、八級傷殘的,企業應以所在地上年度勞動者的年平均工資為標準,一次性付給其10年的工資。因此,終審維持原判決。
個體戶的雇工享受工傷待遇嗎
某雇工在一家個體戶打工,用車床加工機械零件,在磨車刀時,被突然爆裂的砂輪碎片飛出砸傷眼睛,導致一只眼無視力。受傷后,當事人提出工傷待遇要求,但雇主卻說他是個體戶,不是公家單位,所以不存在工傷的說法,這種說法對不對,個體戶的雇工能否享受工傷待遇?
《工傷保險條例》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繳納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待遇的權利?!蓖瑫r,第61條也規定:“本條例所稱職工,是指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各種用工形式、各種用工期限的勞動者?!币簿褪钦f,無論什么性質的單位、無論什么樣的用工形式,只要存在勞動關系,都該受《條例》保護,享受工傷待遇。
由于對工傷認定的認識不統一,按照該《條例》52條規定:“職工與用人單位發生工傷待遇方面的爭議,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币簿褪钦f,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在規定時效內申請仲裁,并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但是,應提醒注意的是,當發生此類案例時應盡快向勞動行政部門申請進行工傷認定?!豆kU條例》對申請時限作了規定:“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的勞動保證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用人單位未按照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绷硗猓秳趧臃ā穼μ岢鲋俨玫臅r限有所規定,請注意。
職工浴室洗澡滑倒摔傷算不算工傷
職工工傷保險條例完整版全文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促進工傷預防和職業康復,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第三條 工傷保險費的征繳按照《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關于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的征繳規定執行。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將參加工傷保險的有關情況在本單位內公示。
用人單位和職工應當遵守有關安全生產和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執行安全衛生規程和標準,預防工傷事故發生,避免和減少職業病危害。
職工發生工傷時,用人單位應當采取措施使工傷職工得到及時救治。
第五條 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全國的工傷保險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工傷保險工作。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設立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稱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
第六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等部門制定工傷保險的政策、標準,應當征求工會組織、用人單位代表的意見。
第二章 工傷保險基金
第七條 工傷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工傷保險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納入工傷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構成。
第八條 工傷保險費根據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費率。
國家根據不同行業的工傷風險程度確定行業的差別費率,并根據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在每個行業內確定若干費率檔次。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準后公布施行。
統籌地區經辦機構根據用人單位工傷保險費使用、工傷發生率等情況,適用所屬行業內相應的費率檔次確定單位繳費費率。
第九條 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定期了解全國各統籌地區工傷保險基金收支情況,及時提出調整行業差別費率及行業內費率檔次的方案,報國務院批準后公布施行。
第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納工傷保險費。
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數額為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乘以單位繳費費率之積。
對難以按照工資總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行業,其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具體方式,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第十一條 工傷保險基金逐步實行省級統籌。
跨地區、生產流動性較大的行業,可以采取相對集中的方式異地參加統籌地區的工傷保險。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有關行業的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二條 工傷保險基金存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用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勞動能力鑒定,工傷預防的宣傳、培訓等費用,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用于工傷保險的其他費用的支付。
工傷預防費用的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衛生行政、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部門規定。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將工傷保險基金用于投資運營、興建或者改建辦公場所、發放獎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第十三條 工傷保險基金應當留有一定比例的儲備金,用于統籌地區重大事故的工傷保險待遇支付;儲備金不足支付的,由統籌地區的人民政府墊付。儲備金占基金總額的具體比例和儲備金的使用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章 工傷認定
第十四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第十六條 職工符合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的規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第十七條 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按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由省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根據屬地原則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辦理。
用人單位未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第十八條 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申請人按照書面告知要求補正材料后,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第十九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后,根據審核需要可以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用人單位、職工、工會組織、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職業病診斷和診斷爭議的鑒定,依照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對依法取得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再進行調查核實。
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第二十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并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該職工所在單位。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受理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
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第四章 勞動能力鑒定
第二十一條 職工發生工傷,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后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進行勞動能力鑒定。
第二十二條 勞動能力鑒定是指勞動功能障礙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礙程度的等級鑒定。
勞動功能障礙分為十個傷殘等級,最重的為一級,最輕的為十級。
生活自理障礙分為三個等級: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勞動能力鑒定標準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等部門制定。
第二十三條 勞動能力鑒定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申請,并提供工傷認定決定和職工工傷醫療的有關資料。
第二十四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和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分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工會組織、經辦機構代表以及用人單位代表組成。
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建立醫療衛生專家庫。列入專家庫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醫療衛生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二)掌握勞動能力鑒定的相關知識;
(三)具有良好的職業品德。
第二十五條 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收到勞動能力鑒定申請后,應當從其建立的醫療衛生專家庫中隨機抽取3名或者5名相關專家組成專家組,由專家組提出鑒定意見。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根據專家組的鑒定意見作出工傷職工勞動能力鑒定結論;必要時,可以委托具備資格的醫療機構協助進行有關的診斷。
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應當自收到勞動能力鑒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勞動能力鑒定結論,必要時,作出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的期限可以延長30日。勞動能力鑒定結論應當及時送達申請鑒定的單位和個人。
第二十六條 申請鑒定的單位或者個人對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該鑒定結論之日起15日內向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再次鑒定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的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為最終結論。
第二十七條 勞動能力鑒定工作應當客觀、公正。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組成人員或者參加鑒定的專家與當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第二十八條 自勞動能力鑒定結論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所在單位或者經辦機構認為傷殘情況發生變化的,可以申請勞動能力復查鑒定。
第二十九條 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依照本條例第二十六條和第二十八條的規定進行再次鑒定和復查鑒定的期限,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執行。
第五章 工傷保險待遇
第三十條 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職工治療工傷應當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
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藥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等部門規定。
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伙食補助費,以及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體標準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工傷職工治療非工傷引發的疾病,不享受工傷醫療待遇,按照基本醫療保險辦法處理。
工傷職工到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進行工傷康復的費用,符合規定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第三十一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作出認定為工傷的決定后發生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期間不停止支付工傷職工治療工傷的醫療費用。
第三十二條 工傷職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業需要,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安裝假肢、矯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輪椅等輔助器具,所需費用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第三十三條 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需要暫停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在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情況特殊,經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不得超過12個月。工傷職工評定傷殘等級后,停發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關規定享受傷殘待遇。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后仍需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生活不能自理的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
第三十四條 工傷職工已經評定傷殘等級并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生活護理費。
生活護理費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個不同等級支付,其標準分別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40%或者30%。
第三十五條 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一級傷殘為27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25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23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21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傷殘津貼,標準為:一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90%,二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5%,三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0%,四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5%。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三)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并辦理退休手續后,停發傷殘津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于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第三十六條 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五級傷殘為18個月的本人工資,六級傷殘為16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由用人單位安排適當工作。難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按月發給傷殘津貼,標準為:五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0%,六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60%,并由用人單位按照規定為其繳納應繳納的各項社會保險費。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用人單位補足差額。
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該職工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七條 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準為:七級傷殘為13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1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9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7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勞動、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八條 工傷職工工傷復發,確認需要治療的,享受本條例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的工傷待遇。
第三十九條 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一)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二)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準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于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xx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 )的20倍。
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因工傷導致死亡的,其近親屬享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待遇。
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后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享受本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待遇。
第四十條 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護理費由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和生活費用變化等情況適時調整。調整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四十一條 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或者在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從事故發生當月起3個月內照發工資,從第4個月起停發工資,由工傷保險基金向其供養親屬按月支付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有困難的,可以預支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50%。職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本條例第三十九條職工因工死亡的規定處理。
第四十二條 工傷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一)喪失享受待遇條件的;
(二)拒不接受勞動能力鑒定的;
(三)拒絕治療的。
第四十三條 用人單位分立、合并、轉讓的,承繼單位應當承擔原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責任;原用人單位已經參加工傷保險的,承繼單位應當到當地經辦機構辦理工傷保險變更登記。
用人單位實行承包經營的,工傷保險責任由職工勞動關系所在單位承擔。
職工被借調期間受到工傷事故傷害的,由原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但原用人單位與借調單位可以約定補償辦法。
企業破產的,在破產清算時依法撥付應當由單位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費用。
第四十四條 職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據前往國家或者地區的法律應當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參加當地工傷保險,其國內工傷保險關系中止;不能參加當地工傷保險的,其國內工傷保險關系不中止。
第四十五條 職工再次發生工傷,根據規定應當享受傷殘津貼的,按照新認定的傷殘等級享受傷殘津貼待遇。
第六章 監督管理
第四十六條 經辦機構具體承辦工傷保險事務,履行下列職責:
(一)根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征收工傷保險費;
(二)核查用人單位的工資總額和職工人數,辦理工傷保險登記,并負責保存用人單位繳費和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情況的記錄;
(三)進行工傷保險的調查、統計;
(四)按照規定管理工傷保險基金的支出;
(五)按照規定核定工傷保險待遇;
(六)為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免費提供咨詢服務。
第四十七條 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簽訂服務協議,并公布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的名單。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分別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民政部門等部門制定。
第四十八條 經辦機構按照協議和國家有關目錄、標準對工傷職工醫療費用、康復費用、輔助器具費用的使用情況進行核查,并按時足額結算費用。
第四十九條 經辦機構應當定期公布工傷保險基金的收支情況,及時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調整費率的建議。
第五十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經辦機構應當定期聽取工傷職工、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以及社會各界對改進工傷保險工作的意見。
第五十一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依法對工傷保險費的征繳和工傷保險基金的支付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財政部門和審計機關依法對工傷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情況進行監督。
第五十二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有關工傷保險的違法行為,有權舉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舉報應當及時調查,按照規定處理,并為舉報人保密。
第五十三條 工會組織依法維護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工作實行監督。
第五十四條 職工與用人單位發生工傷待遇方面的爭議,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
第五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關單位或者個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一)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申請不予受理的決定不服的;
(二)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
(三)用人單位對經辦機構確定的單位繳費費率不服的;
(四)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認為經辦機構未履行有關協議或者規定的;
(五)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對經辦機構核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有異議的。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六條 單位或者個人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挪用工傷保險基金,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或者紀律處分。被挪用的基金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追回,并入工傷保險基金;沒收的違法所得依法上繳國庫。
第五十七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無正當理由不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弄虛作假將不符合工傷條件的人員認定為工傷職工的;
(二)未妥善保管申請工傷認定的證據材料,致使有關證據滅失的;
(三)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第五十八條 經辦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當事人經濟損失的,由經辦機構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未按規定保存用人單位繳費和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情況記錄的;
(二)不按規定核定工傷保險待遇的;
(三)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第五十九條 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不按服務協議提供服務的,經辦機構可以解除服務協議。
經辦機構不按時足額結算費用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可以解除服務協議。
第六十條 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騙取工傷保險待遇,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騙取工傷保險基金支出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退還,處騙取金額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一條 從事勞動能力鑒定的組織或者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20xx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提供虛假鑒定意見的;
(二)提供虛假診斷證明的;
(三)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第六十二條 用人單位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限期參加,補繳應當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并自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萬分之五的滯納金;逾期仍不繳納的,處欠繳數額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
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
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并補繳應當繳納的工傷保險費、滯納金后,由工傷保險基金和用人單位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支付新發生的費用。
第六十三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的規定,拒不協助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事故進行調查核實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20xx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八章 附則
第六十四條 本條例所稱工資總額,是指用人單位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
本條例所稱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工資高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
第六十五條 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由所在單位支付費用。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規定。
第六十六條 無營業執照或者未經依法登記、備案的單位以及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或者撤銷登記、備案的單位的職工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由該單位向傷殘職工或者死亡職工的近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賠償標準不得低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得使用童工,用人單位使用童工造成童工傷殘、死亡的,由該單位向童工或者童工的近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賠償標準不得低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前款規定的傷殘職工或者死亡職工的近親屬就賠償數額與單位發生爭議的,以及前款規定的童工或者童工的近親屬就賠償數額與單位發生爭議的,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
第六十七條 本條例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本條例施行前已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尚未完成工傷認定的,按照本條例的規定執行。
工傷保險辦理材料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八條的有關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
第五十九條從事勞動能力鑒定的組織或者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并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提供虛假鑒定意見的;
(二)提供虛假診斷證明的;,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三)收受當事人財物的。
第六十條用人單位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未參加工傷保險期間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
第八章附則
第六十一條本條例所稱職工,是指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各種用工形式、各種用工期限的勞動者。
本條例所稱工資總額,是指用人單位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
本條例所稱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工資高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于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
第六十二條國家機關和依照或者參照國家公務員制度進行人事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由所在單位支付費用。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人事行政部門、財政部門規定。,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其他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各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工傷保險等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人事行政部門、民政部門、財政部門等部門參照本條例另行規定,報國務院批準后施行。
第六十三條無營業執照或者未經依法登記、備案的單位以及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或者撤銷登記、備案的單位的職工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由該單位向傷殘職工或者死亡職工的直系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賠償標準不得低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得使用童工,用人單位使用童工造成童工傷殘、死亡的,由該單位向童工或者童工的直系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賠償標準不得低于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
問題:職工受傷情形復雜多變,使得《工傷保險條例》列舉的規定不能保證包含所有情況,而開放性的解讀使得工傷職工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最大的保障“。因工作原因”是該條例的核心定義,但是此標準的解讀并不明確。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會產生不同的把握尺度,從而造成工傷標準認定不一致。例如,職工在單位組織外出旅游時若受傷,是否認定為工傷存在爭議。如果不認定為工傷,則勞動者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而各個企業及機關對此的解決方法多是減少乃至取消此類聯誼活動,以避免可能面臨的風險。這種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法使得員工工作積極性受到打擊,企業也會因由此造成的生產率低下而遭受損失。另外,在修改后的條例中加入了“非本人主要責任”的限制條件,這樣使得勞動者可能因為自己的過失無法享受工傷保險救濟,這與工傷保險的無過錯責任相違背。各地在解讀時只能按照自己的標準,而這種不統一使得勞動者產生不公平的感覺從而使該條例的內容及實施遭受質疑。
解決方法:為解決該問題,進一步完善《工傷保險條例》勢在必行。明確和規范工傷認定標準將使得企業以及勞動者受益。例如,現行規定對于勞動者在上下班途中繞道從事其他事情中發生事故如何認定的問題并不明確。同時,上下班途中的事故可能性多種多樣,而通勤事故的工傷認定主要針對交通事故傷害。這些問題如果可以進一步得到明確,如具體規定通勤過程中進行其他活動是否可以認定為工傷,以及哪些活動應該被認為工傷。另外對通勤過程中的不可抗力造成的非交通事故也應當被包含在內,以最大程度維護勞動者權益。
二、工傷基金管理不健全
問題:根據審計署2012年第34號公告,截至2011年底,我國工傷保險基金累計結余716.52億元,如此高的結余伴隨著部分地區收不抵支的現狀,反映了我國在工傷基金管理上存在漏洞,統籌基金、共擔風險的工傷保險原則沒有得到貫徹和實施。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高結余意味著我國參保人數的提升以及工作環境安全的改善。但是如果無法更有效的從全局出發,管理工傷基金,社會公平就很難實現,而不發達地區的勞動者將面臨更大的風險。這無疑會導致工作積極性下降,進而拖慢地區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解決方法:工傷基金的管理不應該分散到地方政府,從中央到地方的輻射性管理將使得全國勞動者可以同工同酬同命,從而推進社會公平實現。結余不是基金管理的目標,其應該成為管理是否良性的指向標。在看到結余的同時應該考量是否全國各地一線勞動者的權益都得到了保障,是否因工傷亡都得到了賠付,是否企業及勞動者都積極的參與到了保險體系中。從全局出發,統籌基金。
三、工傷保險待遇標準不統一
問題:在我國推進法治社會的進程中,我們堅持一國之內的公民享受相同待遇。但是,在實際貫徹落實《工傷保險條例》時,各地對于工傷職工能否同時獲得工傷保險待遇與民事賠償的問題存在不同標準。有的地區同意工傷職工在領取民事賠償之外再獲得工傷保險賠償,但是其他地區卻以工傷職工已經獲得相應賠償為由,不進行再次賠付。而這樣就使得同樣的傷害可能因為對政策的不同解讀而獲得不同數額的賠償。例如,若發生通勤事故死亡,民事賠償之后,若是再一次賠付工傷保險金額,則勞動者獲得了兩次賠償。這種有時會被解讀為重復賠償,但是如果不再進行賠付的話,新的問題就會出現。例如,肇事者沒有賠付能力,則勞動者就無法獲得應得的賠償,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解決辦法:工傷保險待遇標準不統一的問題難以解決不只因為不同地區會對政策有不同的解讀,還因為其他客觀條件的影響,如民事責任方的賠付能力等?!豆kU條例》的宗旨是維護勞動者的權益,賠付勞動者因工造成的損失。在這個宗旨的指導下,重復賠付和零賠付都應該避免。為解決這一問題,統一規范政策解讀,和進一步完善《工傷保險條例》具體規定勢在必行。例如如何處理民事賠償問題等,統一明確的規范使得各地有據可查,有法可依,不僅是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得到保障,也減輕了企業和政府的負擔。
四、工傷康復政策不完善
問題:工傷康復在我國是一個較新的課題,以往的政策只強調工傷賠付但忽略了勞動者傷后身體以及心理的康復問題。其原因在于很多領導不支持員工的康復,認為康復師療養,需要額外占用傷者工時。而不能得到及時的心理康復輔導使得傷者難以正確面對傷后的心理壓力,可能導致消極怠工甚至自暴自棄的悲劇產生。
解決方法:政策制定者需要出臺相關規定,強制企業及單位重視工傷康復的重要性,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以及適應,這種情況一定能得到極大改善,使得工傷受害者可以更好重新投入工作。
五、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