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5 13:51:09
序論:在您撰寫政治科技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新時期科技型中小企業員工思想觀念呈現出許多與當前主流價值觀相違背的價值取向。例如,新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等。這就要求我們在企業內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要緊跟著時代的步伐。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的引領作用,堅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銳意創新的精神,不斷適應新形勢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需要。還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寓于解決實際問題之中,密切聯系員工實際需要。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在科技型中小企業內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二、健全科技中小企業員工思想政治工作機制
健全的制度,是一項工作開展的必要前提。在科技中小企業內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為此,從“頂層設計”出發,在制度層面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相應的機構和各項工作機制。從制度上來對中小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加以規范,讓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擁有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只有從制度上加以固定規范,才能保障思想政治工作順利開展與科技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步運作,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政治工作機制。思想政治工作是面向全社會的一個工作,科技型中小企業僅僅是這個龐大群體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因此,單單依靠制度建設還不夠。在科技型中小企業內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是獲得社會的認同。通過相應的制度保障,讓人們認識到在中小企業內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并不異類,而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重要路徑。此外,在企業員工管理制度方面也應加強相應的制度建設。
三、注重發揮新媒體的作用
在科技型中小企業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還停留在以前的老的形式上。在新時期,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網絡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微信、微博等網絡新媒介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并廣泛傳播。新媒體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也為科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徑。改變傳統的宣傳模式,利用網絡新媒體等新形勢,及時有效的各類工作信息,加強輿論疏導,將員工的思想聚集在一起。把新媒體作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陣地、新渠道、新形式和新載體,寓工作于網絡之中。充分發揮網絡載體的作用,通過更加生動、更易于讓企業員工能夠接受的新形式,不斷豐富科技型中小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進而使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收到良好的成效??萍夹椭行∑髽I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和形式,不僅要在同其他類型的中小企業的比較研究之中借鑒發展,而且要從時代的發展變化,結合企業改革發展與生產經營的實際,運用網絡等新媒體,不斷賦予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內容。
四、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解決生存和發展的問題而樹立形成的,被組織成員認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認知,它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宗旨、價值理念、制度規范、職業道德、群體意識等。企業文化集中體現了一個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主張。同思想政治工作相比,企業員工在心理承受上,更容易接受企業文化的教育。加強企業文化教育,把它滲透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在“內化于心”的同時“外化于行”。將企業文化建設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起來,把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員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借此形成企業自身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以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在科技型中小企業有效開展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五、注重人的全面的發展
通過科技創新活動進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適合大學生群體特點的一種方式,有以下四個優點:
1.調動師生積極性,節約時間和精力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從時間方面來說,是一項非常消耗時間的活動。從從事科技創新的技能上來看,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知識面不夠完善,開展科技創新活動需要從頭學起,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時間。從積極性上看,由于科技創新大多基于自身的興趣,學生愿意花時間去研究。同時由于科技創新在政策上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關照,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對自身價值實現的一種較快途徑,更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熱情。
2.迎合學生的興趣特點,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批判思想,使其勇于創新、敢于挑戰權威。把科技創新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有目的的進行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切實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內涵,更好的達到教育的目的。
3.有利于大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培養科學的治學精神科技創新項目的涉及面比較廣,在建立一個科創項目的過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專業發展歷史和現狀的資料,以及國內外對此領域的相關研究和發展方向,學生在了解了這些知識后,對其樹立遠大的目標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二、依托科技創新活動,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1.在科技創新活動的實踐中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以教師單方面教授為主,且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德育對學生素質的重要影響作用,造成德育和智育的分離。然而當今社會需要的是綜合能力綜合素質優秀的全能型人才,在人才培養上就必須把知識和能力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為學生提高實踐鍛煉的平臺,在實踐中加固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又獲取多方面知識,使學生養成創新和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科技創新的科研培訓中,學生對科研的系統有了詳細的了解,不僅僅掌握了更多學科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的知識,還在實踐中學會科學的研究方法。
2.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與其掌握的專業知識同等重要,但就其性質而言卻具有性質上的區別,思想道德素質雖然也歸于精神范疇,但思想道德素質要以踐行為最終目的。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過程不僅僅是領悟而已,更要在領悟的基礎上融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識中,并能在意識的指導下落實到生活。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就是一種很好的實踐過程,在實踐活動的過程里,不斷地實地研究,深入社會,一方面更好的了解我國社會各層次的現狀,切實感受國家政策方針路線的正確性,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在深入農村和基層開展調查時,學習人們艱苦奮斗的精神,并通過自己的了解和分析,解決實踐中遇到的不同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教會學生更加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也就是所謂的“先成人,后成事”。當今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更全面,通過不斷地引導和良好地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能科學的看待和解決隨時出現的問題,形成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然而很多大學的人文教育只是局限在知識層面,并沒有深入的進行實踐,所以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從科技創新活動的立項到結題,學生通過自身實踐完成科創項目的過程中,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拓寬學生的視野,能發掘學生學習知識、探索問題的興趣?;顒又信囵B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好的實現人才教育的目標。
“以名舉實”的認識論和“天有意志”的鬼神觀
墨子確認客觀存在的真實性,主張“以名舉實”。他說“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盵2]346“舉,告以文名,舉彼實也。”[2]349這就是說,客觀世界是實實在在的,由這種客觀世界的實在反映到人們的頭腦中才構成“名”,(概念、觀念),“名”是由“實”而獲取的。墨子認為,人類的知識是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得到的,進而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梁啟超著《墨子學案》,有云:《經》“知,材也。”(《經說》),“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保粗杆季S的神經系統)《經》“慮,求也?!保ā督浾f》),“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齯。”(即指思維)。《經》“知,接也?!保ā督浾f》),“知也者,以其知道物而能齯之,若見。”(即指客觀的反映)《經》“忽,明也。”(《經說》),“忽也者,以其知論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3]3215(即指認識事物)認識事物的4個要素:感官、思維、感覺、推理,作為不可或缺的過程有機地聯系起來了。墨子以重實為條件來認識客觀世界。他主張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親自動手實踐。他強調“以察知耳目之實”為“察知有與無之道”[2]252。然而墨子何以從“以實舉名”的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又跳到了“天有意志”的“天命”論呢?他不過是將自己的意志說成“天”的意志。他說自己的意志,是完全符合天的意志的。他自己說:“子墨子之有天之意?!盵2]234“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盵2]221“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之為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萬民為文學、出言談也。觀其行,順天之意,謂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謂之不善意行。”[2]234孔子否認鬼神,墨子則堅信鬼神的存在。墨子的“天志”,即天老爺之意志,亦即“天下之明法”,是他的規矩?!绊樚煲庹撸嫦鄲?,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盵2]217“疑惑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不明乎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2]251墨子一方面重實際,一方面又把“天志”、鬼神當作信條,這是怎么統一于他的學說中的呢?原來墨子認為:“今若使天下之人,皆若信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則天下豈亂哉?”[2]251他是為了借宗教鬼神當作推行他政治主張之萬能的工具。故他說:“當若鬼神之賞賢如罰暴也,蓋本施之國家,施之萬民,實所以治國家、利萬民之道也?!盵2]266在他看來,這樣去擴大宗教的作用,將宗教的作用現實化,就可以取得人民大眾的服依。墨子為實現其政治改革運動,組織了一個宗教團體。一方面宣傳教義以擴大其政治影響,另一方面借籍其教義去訓練信徒,“以自苦為極”的精神去履行教義。《淮南子•泰族訓》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盵1]1204在當時,墨家學派人數眾多,多具社會活動能力?!赌?#8226;公輸篇》說:“臣之弟子禽滑離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2]472《孟子•滕文公下》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4]155由此可見,墨家學派的勢力及其社會活動的能量是很大的,支配了當時社會的一面。墨子信徒的堅定性、紀律性、實踐性及其以“自苦為極”的犧牲精神,爾后都存于中國農民乃至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構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兼相愛”、“交相利”和“尚賢”、“尚同”的政治學說
墨子主張兼愛、非政、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樂、天命、節用、節葬等,同儒學展開了一系列的政治學術思想的論爭。在當時幾乎有壓倒儒家的優勢。墨子代表農民階級的利益,對孔子主張的封建等級制度給予否定,明確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政治學說。墨子主張“愛無差等”,“兼以易別”。故他說:“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盵2]125墨子認為封建等級制度的“別”乃萬惡之源,要“兼以易別”,只有“兼愛”,方能使天下大利。故說:“兼以易別„„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別’之所生,天下之大害也?!盵2]137墨子主張“兼相愛”與“交相利”是結合在一起的。他重視人與人之間在現實生活中的利益關系。他提出,人與人之間只有在“交相利”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無差等”的相愛,平等兼愛的社會才能實現。故說:“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2]122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的平等社會是不難實現的,他反對人剝削人的社會制度,主張人人都要參加生產勞動,人人都應有平等的享受勞動成果的權利;他反對貴族的奢侈,也反對儒家提倡的厚葬,提倡社會生活的節儉。墨子在他所處的時代,看到大變革中農民的痛苦,除苛金賦稅勞役之外,還有各國之間的戰爭,因此他提出了“非攻”的政治主張?!按髧バ?,譬猶童子之為馬也。童子之為馬,足用而勞。今大國之攻小國也,攻者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守為事。攻人者,亦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攻為事。”[2]401墨子抨擊當時各國之戰爭不僅給物質生產資料以巨大的破壞,而且摧殘社會勞動力,是全社會的最大危害。在《墨子•非攻上》中,他的弟子宋研曾以“非攻”之說去游說,而罷秦楚之兵。為著實現他的“非攻”理論,墨子和他的弟子還動手制造了不少軍事器械,這種軍事器械對防止戰爭起了很好的作用。墨子為了止楚攻宋,行十日十夜而至郢,見公輸盤,通過論辯和攻防的模擬對演,戰勝了公輸盤,說服了楚王,化解了楚攻宋的一場戰爭。有史料記載:墨子“用咫尺元木”做成了擋車輪子的車橫木,能載重三十石行走遠路。他為了阻止楚國攻打宋國,制造了守城器械,在楚王面前,同公輸般表演了一場防止用云梯攻城的戰斗,一連擊退了公輸盤先后使用9種辦法的進攻,迫使楚王放棄了攻宋的念頭。墨子的政治學說,除了“兼愛”、“非攻”之外,還主要表現在“尚賢”和“尚同”的主張之中。所謂“尚賢”,就是要崇尚賢才。墨子認為“尚賢”乃“為政之本”。“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2]49墨子一面反對封建宗法世襲制,一面主張由賢能來掌握政權。墨子認為封建宗法世襲制使“民饑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勞而不得息,亂而不得治?!盵2]66墨子主張:“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賢使能為政,是以民無饑而得食,寒而得衣,勞而得息,亂而得治者。故古圣王以尚賢使能為政而取法于天。雖天亦不別貧富、貴賤、遠邇、親疏,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盵2]66-67墨子進一步主張:“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盵2]52“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服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2]52由是可見,墨子之賢能政治學說,乃一種打破身分界限限制,包括“農與工肆之人”的民主平等政治學說,在他看來,“天子為天下之仁人”,當由萬民選舉而立。墨子主張,理想中的“賢人”、“仁人”、“天子”并非脫離生產勞動的“治人者”,而是要和其他社會成員一起參加生產勞動?!肚f子•天下》中有言曰:“禹,大圣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盵5]863在墨子《尚賢》、《尚同》的政治學說中有其閃光的智慧。第一,“天子”與“萬民”皆是平等的,政治上平等相處。只要你是“仁人”、“圣人”,不問你是農民還是工匠,都有可以被選為“天子”的平等機會;第二,“天子”不是世襲的,不是等級制的產物,而應由“萬民”來公選。第三,凡是有才能的人,天子皆有舉的義務。他說:“是故昔者堯之舉舜也,湯之舉伊尹也,武丁之舉傅說也,豈以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哉?惟法其言,用其謀,行其道,上可以利天,中可以利鬼,下可以利人?!盵2]77墨子在《魯問》中陳述了他關于政治學說的十大主張:“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憙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謠辟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盵2]459其十大政治主張的核心是兼愛。墨子的政治學說在兩千多年前的社會大變革中,反映了農民階級的利益訴求,適應了時代潮流之需要。在其政治學說體系中提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兼相愛、交相利”,提出了“非攻”,提出了“尚賢”、“尚同”等思想,這些都是有積極意義的。這些思想直到21世紀仍有啟迪作用。環顧當今的世界,看看中國今日之現實,要構建“和諧世界”與“和諧中華”,難道不可以從墨子的政治學說中吸取有益的政治智慧嗎?
[關鍵詞]網絡技術、研究性學習、思想政治課
2001年6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頒布,進一步明確了“加快構建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確定了基礎教育的改革目標,研制了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毒V要》明確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而網絡技術為主導的信息技術教育和研究性學習又成為其中的亮點。
研究性學習,是指以學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學習為基礎,從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的專題,獨自自主開展研究,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最大的特點是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改變傳統教與學的方式,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的層面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使被動地接受轉向主動地探究學習?,F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以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我們享受極大的信息資源的同時,學習手段、學習過程、學習方式也發生了大大的改變。網絡技術教學就是以網絡技術為物質手段,學生自主化學習,對需要的網絡信息進行查找、篩選、核實、分析、研究,用網絡信息為自己的學習服務,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學會解決生活中與網絡技術學習有關的問題?;诰W絡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整合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分析
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可能性與現實性。研究性學習,網絡技術都是教育科研領域兩個嶄新的課題,探究二者在特定學科教學中的關系,對于更好的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素質教育發展均具有積極意義。
1、國家教育行政強制力與政策指導為開展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國家教育部決定,研究性學習成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重要內容,列為必修課,教育部還專門印發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學校從2001年9月開始實施,對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特點,學習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實施、評價、管理,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區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網絡技術應用的進程,探索如何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的信息時代的人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開帷幕。
2、網絡技術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和豐富的教育資源
許多地區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其中教育資源的匱乏顯得尤為突出。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
研究性學習需要更為集約豐富的共享資源,包括需要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豐富的導師資源,導師資源可以通過專門師資培訓和能力應用培訓實現,而信息資源可以通過網絡實現。網絡作為信息技術的核心與主導,在應用教學中具有如下特點:
①集約化的豐富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智慧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堅實基礎。
②網絡資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廣泛傳播性的特點。
③網絡為學生的合作學習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建構主義在強調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過程的同時,強調學習者的“協作”和“對話”,可以使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入,認識更全面;而且,資源的共享和時空的超越決定了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更多自由選擇機會。
④網絡化學習的特點。網絡化學習具有圖文、音頻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界面;網絡能為學生提供符合人類聯想思維與記憶特點的、以超文本結構組織的大規模知識庫與信息庫,學生可以查閱和訪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種信息源,必要時可以從該信息源復制、下載所需的軟件和資料。
3、以網絡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
傳統教學中,教科書和教師的教案成為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主要來源、途徑,依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這種建立在“以教師為中心”靠灌輸傳授的教學模式中,學習的過程被理解為被動的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這種教學、學習模式的優勢十分明顯,卻又存在嚴重的弊病:忽視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的知識接受器的地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壓抑。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的新的學習方式,它注重學生動手實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教與學的傳統方式的改變,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相長教學環境,有效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網絡技術本身就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學習的師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學習效率。
可見,無論是研究性學習,還是網絡技術教學,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重視教學、學習主體(學生、教師)的主體性、主動性,崇尚學習過程的自主、創造。
二、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整合的探討
21世紀是人類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世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實際教育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新技術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它們消除了距離的障礙,正十分有效地參與整個明日的社會”。的確,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給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戰;如何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著力教育改革,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另一方面,全國上下興起以改革課程為中心的基礎教育改革方興未艾。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經續漸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基礎教育的研究熱點。傳統的課程設置和課堂教學只注重確定知識傳授,“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培養的學生是一種繼承型、“知識”型人才,而非創造型、實踐型人才。研究性學習,使學習的組織、單位、學習內容、形式、學習的周期、評價,教師與師生關系等教學元素發生了質的變化,向中國傳統教育模式與方法沖突,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
1、我國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與現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體現了國家、社會對學生個體的發展需要,從學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理解國家社會對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來看,必須強調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即應當充分重視學生人格的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充分考慮學生今天能否適應社會生活。思想政治課本身又具有開放性、綜合性、時代性、前瞻性和社會性特點,與時代和社會息息相關,與個人成長息息相關,從這個角度上出發,思想政治課的組織與教學應該是開放的、發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個體(學生)融進教學環境,接觸生活、社會的過程。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與塑造完整人格,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社會、國家是一致的,而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為考試而學,為考試而教”,教學的基礎性在歪曲目的驅動下徹底毀滅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傳統思想政治課與機械“倒灌”的教學方式教學,師生關系被禁錮在輸入與輸出的簡單系統性,缺乏反饋、信息,學生思維僵化,實踐能力差,創新與創造能力意識薄弱,培養一批又一批機械的“知識”型人才。
從20世紀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國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更是層出不窮,改革的焦點集中在課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現“教育戰略熱”和以“新國民精神”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環境,我國教育以服務實現中華民族現代化為根本目標,教育改革和發展出現了如下趨勢:從傳統教育走向現代創新教育,從產學研分離走向產學研一體化,從學歷型社會走向學習型社會,從教育國家化走向教育國際化,從封閉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從教師的知識傳承走向引導創新,從辦學體制單一走向多元化,從集中統一模式走向非均衡發展模式。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在新世紀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改進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理念,讓學生適應以新科技革命為主導的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的來臨具有深遠而中大的意義。
2、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的整合與思想政治課的改革一致。
(1、)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的時代性。在中學各門學科中,思想政治課與社會變革的聯系最為緊密,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隨時關注時事、政治理論的新動向,研究性學習主張探究社會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會、生活的變化,學習的過程和終結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現和評價,保證學習內容的更新,時代性得以體現。而網絡技術的運用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網絡巨大的信息量,使網絡技術教學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開展學習活動,網絡的同步新聞、滾動信息保證了學習者涉足知識的時效性。
(2、)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開放性的要求。一方面,當代中學生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較多地接觸日新月異的現實收獲和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中學德育教學注重培養完善人格,發展個性,而德育教學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核心和基本點。無論是中學生接觸社會社會、了解時事,分析問題,培養完善德育,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通過政策粉絲、社會調查,具體通過研究性學習和網絡技術開拓視野,發展興趣,完善人格。
(3、)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實踐性的要求。研究性學習本身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在指導學生對研究專題(課題)的選擇和研究方案的設計,著眼強化學生實踐意識,提高學習直接經驗并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感性體驗的機會和途徑,如社會調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熱點問題研究等等;而網絡技術教學尤其是泛義上的信息技術教學,同樣需要較強的社會實踐活動,從教育、教學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學習網站建立,資源庫、網絡平臺營運,都需要學生親自動手,親自參與其中,充分體現實踐性。
(4、)實施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符合思想政治課綜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課的綜合性體現在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和教學要求、目的上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所涉及的面都是相當廣泛的,既可以是傳統學科,也可以是新興學科;既可以是科學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單科性,也可以是綜合性,充分照顧不同學習主體、學習內容的具體學習條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素質和綜合行為素質,在這個層面上,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
另外,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在思想政治教學學習評價體系改進,與具體相關學科融合與綜合,推崇人本主義理念上,具有積極的意義。
3、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在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具體運用
(1、)基于網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實施過程。根據研究性學習特點與網絡技術教學的要求,基于網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實施的流程可以分為:研讀(初學)教材——確立課題——制定方案——指導并開展研究——成果表述與評價,共五個階段,具體實施簡單介紹如下:
研究教材。這是學習的起點和基礎,它決定著以后學習開展的內容、手段、過程,甚至最終的成果表述。按照經驗,研讀(初學)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誦、表演、圖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進行。通過研讀教材,使學生對教材對所需要再深入學習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能明確教材中的難點和疑點,從而研究課題奠定學習基礎。
確立課題。選擇課題應當以課本知識為依托,關注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趨勢與走向。一般說來,不同的學習內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確定課題可以教師選題,學生選題等形式進行。在實際的操作中,無論是教師選題還是學生選題,教師應當著力指導學生側重一個方面作為研究方向,依據具體、可行、新穎、現實的原則,確立學習課題。
制定方案。在確定研究學習課題之后,學生依據分組,各個課題小組結合自己的課題構思、目的、目標等,查詢資料、調查訪問,確定自己課題小組的具體研究內容,寫出課題研究方案,教師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應當及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形成完整的各課題小組子課題的研究方案,以便進行課題的開題論證與評審。
指導并開展研究。在前面的幾個準備環節之后,便進入了研究性學習的實質階段,既開展學習活動。首先要向學生介紹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文獻法、調查法、咨詢法等,以網絡技術為主要手段,開展學習。其次,要求學生制定一個學生目標,學生就可以上述目標和方案進行自主研究學習。在獲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對已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綜合。研究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教師要教會學生用恰當的方式表達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與評價。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討的過程中,學生的認識水平會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見的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論文、多媒體、表演、展覽,成果可以同網頁(校園網)展示,體現網絡技術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優越性。
(2、)基于網絡技術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整合實例。研究性學習與網絡技術教學的學習形式不僅是開放的,而且還是多種多樣的,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最好是由學生從顯示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課題,教師可以指導,也可以推薦課題,凡是與思想政治課相關的內容,都可以大膽地運用兩項教學技術,發揮學生主動性,實施研究性與網絡技術教學。
本文以“加入WTO對我市經濟發展的影響”為例,對在網絡技術教學條件下的研究性學習作一簡單敘述。
[1]研究課題的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了解“入世”對我市經濟結構、文化結構、社會結構的影響,尤其是讓學生通過網絡搜索、網絡信息處理與現實生活的體會,著力解剖“入世”后,同學們身邊的微妙變化和對未來形勢的展望。
[2]研究課題的具體實施:
階段一:準備和指導。專門安排一節課,介紹該課題的研究意義、程序,對于開展研究性學習較晚的學校,可請校外的專家或其他有經驗的人員做一個專門講座,對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知識做必要的輔導。同時,向同學們展示有關利用網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學理解和增強實驗信心。
階段二:設計方案,開展研究。首先,讓學生通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我國為爭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入世”我國在經濟、教育、社會等領域將實現怎樣的改變與為“入世”條款做怎樣的承諾。其次,了解本市的經濟基本概況,尤其是對本市歷年經濟的發展,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屬于什么產業結構、出口和對外貿易占全市的經濟總量是多少、國有企業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資料進行匯總,開展研究(研究的方法這里不作贅述,可參考有關開展研究性學習常規方法進行),得出結論,在研究的基礎上,寫出研究報告。
階段三:評價與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應該先進行自評,總結整個研究過程的不足與成功;然后,有條件的學校通過校園網上的論壇、BBS、留言板進行交流,也可向有關媒體(如報紙、雜志、有關網站)投稿,盡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課題的評價:
根據有關學者的觀點,在對課題研究報告的評價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評語式與定量的記分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評價的根據可以依據課題的目的、研究過程的積極性、成果的價值與創新等指標來進行。
(正文字數:6300字)
【參考文獻】
[1]張健徐文龍,《中國教育新走向——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展望》,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劉婉華羅朝猛,《聚焦研究性學習——從理論到實踐》,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陸宏馮學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理論與實踐》,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2000年1月;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2001年9月;
[7]黃秉剛,《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鄭曉鋒,《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雜貨內研究性學習》,《歷史教學》,2002.2;
[9]李海北,《談網絡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開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興松,《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2.Z1;
[11]畢作勤劉強王緒東,《研究性學習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中國教育學刊》,2003.4;
論文摘要:課堂討論是實現學生中心尊重學生話語權、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討論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除少數優秀學生外,大多數學生保持沉默;課堂秩序混亂,學生討論與課題無關的東西;教師對課堂討論的問題草草結束,沒有進行有效評價;課堂討論成了公開課上教師“做秀”,少數優秀學生表演的舞臺。改進課堂討論應致力于:正確認識課堂討論;精心設計課堂討論的話題;精心組織課堂討論;給學生創造一個舒適、寬松的課堂討論環境。
課堂討論是實現由“教師中心”、“教材中心”教學模式向“學生中心,.,教學模式轉變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突出教學民主、尊重學生話語權的新課改本質要求,更是培養學牛知識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和人際關系溝通能力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部分高中學校,由于學生的特殊性,加之一些教師對課堂討論認識不深刻,把握不準確,使思想政治課堂討論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現了某些問題,降低岔課堂效率。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課堂討論中除了幾個優秀學生外,大多數學生保持沉默
一這是目前部分高中課堂討論中最普遍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一是有些教師在上課之前沒有認真做好充分準備,所選討論的話題要么太難、太抽象,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不會講;要么話題太簡單,或陳舊乏味,學生不愿講。二是學生本身的原因。高中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尤其暈女生)存在羞澀心理,怕出風頭,擔心自己在討論中表述的觀點出現錯誤或不被認同,被人譏諷。部分同學雖然存在嘩眾心理,好出風頭,但由于知識貧乏,對課堂討論的內容不熟悉,缺乏信心,所以緘口不言。加之有些同學性格內向,所以課堂討論時可能出現“鴉雀無聲”的情況。
2.課堂獲序混亂,學生討論與課題無關的東西
這是課堂討論中出現的“另類”現象。一些學生利用討論時間,乘機談論與課題無關的內容,私開課堂“地下沙龍”,討論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老師的私人生活、社會新聞等等。討論起來眉飛色舞、離題萬里,有些學生竟然穿梭于座位或小組之間。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由于教師教學目的不明確,對課堂紀律要求不嚴格,課堂教學組織松散所致。
3.教師對課堂討論的問題草草結束,沒有進行有效評價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課堂討論,教師沒有進行評價;或者僅僅是幾句簡單的評價,不得要領;或者評價過多(過寬過散),不能圍繞教學目的和要求,思路頭緒不清。究其原因有:(1)教師時間安排不合理。由于課堂討論時間不充足,對討論的內容沒來得及深人就草草收場;(2)教師受某種觀念的影響,只對個別成績好的同學發表的觀點進行講評,對成績差或存在某種偏見的同學發表的觀點看法,充耳不聞,不予理會,剝奪這部分學生的話語權;(3)教師只針對自己預備好的討論結果進行“自我評價”,不對討論中學生提出的、合理的“意外”觀點評述;(4)教師由于自身素養的原因,對討論中有代表性的觀點,不能恰如其分地概括、總結與引導。
4.課堂討論成了會開課上教師“做秀”,少數優秀學生表演的舞臺
部分教師認為,課堂討論僅僅是公開課、觀摩課上做做而已,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課也要提高學生“發現學習、自主學習、參與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沒有讓學生的討論真正成為思想交流、思維碰撞、集思廣益、開闊視野、形成新思路的過程。學生也因此對課堂討論缺乏正確認識,認為課堂討論只是老師安排好的優秀學生的“表演”,與己無關。
二、改進課堂討論的對策
1.正確認識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就是強調“以學生為本”,把師生置于平等的交流主體,對問題情境進行充分的雙向交流,讓課堂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引起波瀾,驅動學生的內在思維機制,讓學生在已有的認知經驗基礎上,使認知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課堂討論使學生生活在自己的經驗世界里,用自己熟悉的語言,把理性的書本知識、課堂內容表達出來,有利于學生知識的主動建構,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此外,課堂討論有利于發揚教學民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責任意識、互惠思想和開放理念,促進教學活動的和諧順利進行。因此,每一位教師都要從教書和育人雙重角度正確認識課堂討論的重要性,并幫助學生對課堂討論樹立正確的又見念和態度。
2.精心設計課堂討論的話題
課堂討論的話題除了要圍繞課本內容和教學大綱要求外,還必須有益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有利于增加知識的趣味性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有話可說。(1)教師應選擇新穎、具有時代氣息、學生感興趣的健康話題。思想政治課所選的討論話題要具有新穎性、時代性,能反映社會熱點和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而且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為學生所耳聞目睹,使學生有話可說。(2)讓學生熟悉與討論話題有關的背景知識。要使課堂討論取得成功,關鍵是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提前布置討論題目,要求學生圍繞題目查閱相關資料,寫好發言提綱。讓學生做好充分準備,討論起來就可能非常熱烈。
3.精心組織課堂討論
組織好課堂討論,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力保障。(1)教師和學生一道采角”自下而上,民主集中制”原則制定課堂討論規則。經過學生民主討論的規章制度,有利于提高和加強學生自身約束力,保證課堂討論的有序進行,提高課堂討論效率。(2)教給學生課堂討論的策略技巧。當學生遇到表達困難時,教師可采用替代、轉述、重組、釋義等方法幫助學生回憶一時難以記起的某些知識;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恰當地利用手勢、眼神、面部表情或體態動作等形、體語言表達自己。(3)給學生提出明確的目標任務。學習目標具有定向、激勵和評價作用,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成效。布置任務時,難度要適中,把握好學生的“最近發展區”。(4)合理分組,分邵角色,責任到人。合作學習主張“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組員最好按成績的好、中、差合理搭配,人數不宜太多或太少。教師還要依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和特長適當分配成員角色,如主持人、記錄員、監督員和發言人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5)教師參與討論,給學生以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調控和輔導,觀察學生的參與情況,對交流中出現的障礙及時加以排除,保證討論始終圍繞主題進行。
4.給學生創造一個舒適、寬松的課堂討論環境
教師要熱情鼓勵,善于誘導,給學生一個輕快寬松的環境,一張和藹可親的面容、一種信任和期待的眼神、一次真誠的表揚,減少學生的顧慮。教師要注意糾錯的藝術,采取隨機應變的措施,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保證課堂討論順利進行。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整合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教育將會極大地促進教育的發展,將會帶來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過程的深刻變革”。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探索政治學科素質教育的實踐中,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已由開始時在優質課、示范課上的“表演”,逐漸向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邁進。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因此,我們應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整合的研究中,努力提升自身信息技術素養,講究科學與實效,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及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
一、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整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歷史與現實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課教學容量和效果,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興奮劑,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巨大內驅力。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苯虒W實踐證明,學生一旦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就會表現出巨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中學思想政治課系統地講解經濟學、哲學和政治學理論常識,是一門科學性、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論課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說教課,顯得枯燥空洞,學生興趣不大,積極性難以調動。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利用它設計出仿真直觀情境,能把思想政治課課本中抽象的理論和原理用直觀的視、音頻的形式表現出來,為學生創造學習知識的實際情境,通過聲、形、色、畫刺激學生的感官,誘發他們的好奇心,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熱情。
(二)有利于化解教學難點
從思想政治課的特點來看,基本概念、原理和觀點較多,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囿于理論的演繹,將會出現“教師頭頭是道,學生頭頭霧水”的現象。而利用多媒體處理信息方便快捷,教師精心選擇好、設計好流程,合理解釋和演示,通過其聲、畫、形把思想政治課中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東西變成具體的、形象的東西,使學生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同時能牢牢掌握,在教學中也就容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教師從繁重的備課、講課中解放出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介紹“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時,我制作了這樣一個課件:畫面一是高速行駛的列車,車上有乘客,車外有樹木;畫面二是列車在一個運動著的透明球體中運動。通過這兩個動畫,學生就很容易弄清楚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關系。
(三)有利于活化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與中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特點存在著較大的距離。鑒于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輔之以鮮活、生動、真實、直觀的多媒體技術,將聲音、圖像、動畫、文字等融為一體,利用其直觀、形象的作用,將教學內容化靜為動、化遠為近,超越時空界限,模擬再現我們所需要情景,使抽象概念具體化,深奧原理形象化。
(四)有利于促進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網絡技術還可以實現遠距離師生互動,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跨時空的交流與合作,使45分鐘的課堂教學從時間與空間上得以延伸。信息技術使師生主動與被動的關系變為平等、和諧的關系。這種轉變從而使思想政治課實現了對人的素質的培養,而不再是圍繞知識傳授轉圈子。
二、信息技術運用于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運用目的不明確
運用多媒體目的在于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然而,一些政治教師對此并不十分明確,很多時候只是為運用而運用。如果是運用多媒體投影課本上已有的文字、圖表,就僅僅局限于對教材材料的機械翻版和簡單重復,或是用多媒體代替板書。這些,都是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錯誤理解和運用。
(二)課件設計喧賓奪主
在課堂教學中,每次使用多媒體課件要解決什么問題,必須十分明確??墒俏覀冊S多政治教師設計的多媒體課件,既有精彩紛呈的畫面,又有悅耳動聽的音樂和解說,結果片面追求視聽效果,沒有注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際效果,甚至忽視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真正目的——強化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政治思想理論,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在課堂教學中,這種喧賓奪主的課件,不僅達不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教學主題。
(三)課堂容量過大
多媒體具有強大的直觀顯示功能,可以使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呈現大量的教學內容。但當這些內容超過了一定的“度”時,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課堂內容過于飽滿!往往是教師連續不斷地向學生展示搜集到的事例和材料,卻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活動時間,并且忽視了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四)課件內容的選擇不夠恰當
有些政治教師在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時,喜歡選擇一些動畫、漫畫圖片,或隨意性地選擇一些比較陳舊的材料進行教學,忽視了新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忽視了思想政治課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和真實性、時效性較強的特點,結果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信息技術運用于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上述問題,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和“三維”目標的實現。
三、推進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有效整合策略
(一)要轉變教學觀念
信息技術只有真正同學校的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過程以及學生的學習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時,它才會發揮出巨大的教育價值。教師掌握信息技術的高低,并不意味著他就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成功整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教學過程重新設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由傳統的“教師學生”單向模式轉變為“教學、媒體、學生”三維互動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使得以講授為主的傳統的班級教學發展為班級教學、小組教學(小組媒體教學法、微型教學法)、網絡教學(交互式網絡教學法、遠程教育)并舉的局面。這些變化都要求教師必須首先轉變教學觀念,研究新型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尤其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
(二)要明確整合的原則
先進的教學技術不等于先進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技術也并不一定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當前思想政治學科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整合有許多理論問題有待研究,如:信息技術如何與課堂教學整合;多媒體技術下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多媒體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適合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多媒體軟件的類型;多媒體軟件的評價標準;多媒體教學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影響等等。弄清這些理論問題可以使教學行為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更有實效,信息技術的發展才不會陷入盲目之中。
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應當遵循以下原則:(1)目的性原則。(2)最優化原則。(3)服務性原則。(4)啟發性原則。通過情境設置,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洞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5)適度性原則。
(三)要切合學生實際
在網絡課件使用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提出明確教學要求,布置學習任務,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加強指導,不能把網絡課上成“牧羊課”、“網絡瀏覽課”,對學生放任自流,浪費時間。
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關系應當是一種有機整合的互補關系,要注意避免將多媒體設備當作“現代化的黑板”、“知識的灌輸者”來使用。因此,新形勢下教師在努力提高自身使用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水平和課件制作水平的同時,還應積極學習和研究教學理論、教材、教學方法。唯有此,才能真正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媒介,構筑思想政治新課堂,完成培養適應時代要求新型人才的育人任務。
參考文獻
[1]走進高中新課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逃課;問題;對策
中國分類號:G633.2
引言
當前,逃課現象在大學高校里已經是司空見慣,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逃課現象更加嚴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逃課現象,不僅造成資源的閑置浪費,影響到正常的教學秩序,也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探討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逃課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逃課的現狀及問題
據網上關于大學生逃課現象的調查統計,在回帖的近兩千名學生中,曾經存在逃課現象的就占96%以上,僅有不到4%的學生未逃過課,可見,大學生逃課現象在大學里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生常逃的一門課程。為此,筆者對武漢音樂學院的大學生進行了一次隨機問卷調查,調查結果令人堪憂。據調查結果顯示,超過45%的大學生認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純粹是為了拿到學分;有16%的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未來發展沒有用;僅有不到10%的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比較感興趣。目前,大學生上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著顯性逃課普遍、隱性逃課嚴重等問題,采取有效措施來預防大學生逃課已經迫在眉睫。
二、預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逃課的措施
1.完善學校管理,優化思政教育環境,營造良好的學風
高等院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主要場所,完善其各項管理,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有助于良好學風的形成,而良好的學風對于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著積極的作用。為了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減少學生逃課現象就必須不斷完善學校管理,優化思政教育環境,營造良好的學風,為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提供一個與之相適應的環境。
一是廣大教師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各門課程中去,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自覺加強思想道德的修養。二是要多利用校園網、學生QQ群等新媒介,傳播主流價值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創設一個活潑、生動的環境。三是學校要積極構建“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三位一體”、“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大思政平臺,營造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政治覺悟。只有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得以提高,才會對思想政治學習產生興趣,自然也就不存在思政理論課逃課的現象。
2.推進思政理論課課程改革,增強課程吸引力
推進思政理論課課程改革,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開放式教學,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才能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及方法論變得富有時代感和新鮮感,才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中接受知識,實現教學目標。思政理論課的教師,要走近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將其融入到理論教學內容當中,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變得生動化、形象化、生活化。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大學生關注的、事件等社會熱點話題來作為課堂的開始,通過現實中的實際事例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的結合,使學生自己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其效果要比強硬灌輸好得多,同時又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判別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3.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師水平和素質,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水平,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得政治理論課變得嚴謹卻不失活潑,富有感染力,自然可以有效遏制學生逃課。作為政治理論教師,首先要保持敬業奉獻的精神,如果一名思政老師不熱愛自身的工作,上課敷衍了事,學生也不可能喜歡上該老師的課。其次,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同時要保持學科知識的與時俱進。只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得心應手,才能深入淺出地講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作為政治理論教師,要不斷摸索和創新教學技巧,靈活地運用教學力法和教學手段,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變得形式多樣、富有活力。首先,教師可以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來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學會思考、激發其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借助計算機等新媒介,用聲音、圖像和視頻等方式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生動地表現出來,從而吸引學生的眼球和學習熱情,使抽象的、深奧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4.完善思政理論課評價體系,實現課堂教學、考勤管理、課外實踐三結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其他課程,對思政理論課的考評不能只注重理論成績,而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和行為的培養。因此,必須要不斷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改變當前逃課日益嚴重的現狀,實現課堂教學、考勤管理、課外實踐的三結合。
一是要完善課堂教學的評價??梢酝ㄟ^成立專門的督察小組,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對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檢查,嚴格要求教師的授課質量;引入競爭機制的職稱評價方式,讓每一個教師增強責任感,充分發揮其長處。二是要完善學生考勤管理。注重平時考察所占比例,實行平時表現和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從而確定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評成績。平時表現主要包括: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情況、出勤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等。同時,要將學生的課外實踐納入考評項目,從多方面對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進行考評,多了解學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實踐中的整體狀況,在考查學生的理論學習情況的同時,又可以考察其平時的表現情況。
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逃課現象屢禁不止的背后,既有學校管理的缺失、教師工作的失職,也有學生自身紀律觀念淡薄等多重原因。預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逃課,是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工作,需要學校加強管理、教師提高素質、學生加強自律等多方努力。本文提出了諸多預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逃現象的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但在實踐中如何具體落實,還有待進一步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戴云.高校本科學生逃課現象探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