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7 18:32:47
序論:在您撰寫自由主義剖析材料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國際經濟法;多元化;視角
國家經濟法興起于二戰之后,是剛剛起步的一項法律,同時也是概念飽受爭議的領域。盡管如此,國際經濟法這一領域卻沒有出現過百家爭鳴這樣的景象,理論較為單一匱乏。然而隨著各個國家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的開放,國際經濟法這一領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其理論與實踐都得到了豐富,逐漸出現學者豐富國際經濟法的理論上知識,并與其他學者進行交流,從而促進國際經濟法理論的多元化發展,豐富了剖析國際經濟法的視角。
1時代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的政治格局、經濟格局都發生了極大地變化:英國與美國開始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拉丁美洲陷入債務危機中不能自拔、而亞洲“四小龍”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蘇聯解體而導致的東歐劇變等,一系列國際方面政治與經濟因素的影響,迫使各國改變自身的經濟體制,逐漸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全球經濟體制開始轉型,并逐漸結合,也符合了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國際層面,二戰后建立的國際經濟組織WTO、IMF以及世界銀行同樣也發生變化,而這種全球性的經濟制度變革,對各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環境等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以環境為例,各個國家發展經濟,就必須采集生產所必備的資源,如今,由于人類對資源的過分開采,部分資源已瀕臨消失,且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棄物,使環境受到污染,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也逐漸緊張。由此可見,國際經濟法已不再僅僅涉及經濟方面,其對政治、人文、環境等問題都有所涉及,國際經濟法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大,相關學者的視角也不可只局限于經濟,應拓展自己的視野,挖掘國際經濟的內涵,從而使國際經濟法律制度日趨完善,各國經濟得到穩步發展。
2國際經濟法理論的具體視角
2.1杰克遜實用主義政策視角。
杰克遜對國家經濟法的剖析角度與理論別具一格,其將國際經濟法作為一種實用主義的憲法對待,以政策與制度作為切入點,對國際經濟法進行分析,具體有以下兩點:第一,杰克遜在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或世界貿易組織的研究中,無論是研究的具體內容,還是論述的總體風格,都體現其所秉持的實用主義與提出的政策導向。杰克遜的研究風格有別于傳統意義上公法和私法、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外交和貿易、國際和國內之間所存在的差異。雖然在杰克遜的論述中,依舊可以發現經濟優于法律、私法優于公法、國際優于國內,但相比之前的國際經濟法學者,杰克遜更善于處理這些問題,其能夠將各派理論即歷史材料糅合在一起,對自身理論進行證明。杰克遜沒有紙上談兵,對國際經濟法的研究并沒有脫離實際,其沒有抽象地探究國際經濟法存在的意義、價值以及自由貿易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而是將國際經濟法的存在與價值、以及國際法可以使自由貿易得到發展,結合時事進行論述。即可探尋到世界貿易體制應建立一定的規則導向,利用規則引導各個國家進行跨國貿易。然而,杰克遜并沒有急于為世界建立嚴苛、明確的國際公共法律以及設立相應的監管機制,凡是較為宏偉的計劃或理論,杰克遜本著實用主義理論,都對其持有懷疑態度。杰克遜強調利用強調利用多元化的互惠、交易、協調過程,從而使各國決策者對自由貿易持支持態度,并支持制定國際經濟法律。第二,杰克遜不僅強調建立國際經濟法對世界貿易進行導向,并制定詳細的規則與秩序,要求各國遵守,還將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或世界貿易組織甚至一般的國際經濟關系所制定的體制上升至憲法高度。杰克遜從國際經濟憲法的角度看待國際經濟法,將其精神充分體現出來,強調利用規則對貿易進行導向,而非通過強權對貿易進行干預,杰克遜認為可以通過國際組織的“SIFT”過濾功能,選取國內政策符合要求的國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同時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國家,減少國家政府對自由貿易的限制,避免部分國家假借自由貿易對其他國家造成傷害。
2.2彼得斯曼自由主義理想視角。
彼得斯曼是著名的經濟法學家,同時也是國際經濟法中自由主義民主理論的創始人。彼得斯曼將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或世界貿易組織法的理論同實踐、歷史相結合,提出知識與價值的最終體現是個人,如果個人不僅可以在國內市場自由使用財產,在跨國市場或國際市場都擁有自由使用財產的權利,便可體現國際范圍內分工的專業化與合理化,從而使各國國民財富能夠得到長久增長,而各個國家的經濟也可以得到穩步發展,進而使世界經濟呈現持續繁榮的狀態,若要使世界經濟狀態能夠到達這種狀態,并得以保持,便需各國制定相關的民主憲法法律制度。然而,各國在對外貿易方面都極為小心,各國長久以來都以重商主義為主要思想,并推行貿易保護政策,從而保證本國企業的發展,對外來企業進行限制,甚至打壓,從而避免國內部分生產部門受到沖擊與傷害,然而這卻為國家整體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總值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國家如果希望解決國內自由貿易政策失靈,體制失效的問題,便需國際經濟法律規則的幫助。WBG、IMF、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與世界貿易組織這類國際經濟組織通過建立經濟制度調整各個國家之間經濟貿易各方面的細節,如關稅,對各國經濟事務尤其是對外經濟事務方面進行指導與干預,并警告與約束一部分違背國際經濟規則的國家,甚至采取適當的手段對其進行制裁,避免國家的公共權力被部分人濫用,從而對國家經濟造成損害,甚至威脅到世界經濟的安全。彼得斯曼提出,世界貿易組織的干預范圍逐漸擴大,法律規則也日益明確、檢查機制也得到完善與強化,從而證明國際經濟法能夠借助完善的機制對跨國使用的私人財產進行保護。
結束語:
現今,世界經濟逐漸向一體化發展,國際經濟法的作用也日益明顯,各國學者對這一學術領域的探索越發深入。學者應從多方面角度剖析國際經濟法,完善國際經濟制度,使國際經濟能夠得到穩步發展,進而使世界各國受益。
參考文獻
[1]那力,王彥志.國際經濟法理論的多元視角[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6,02:61-67.
國際市場變幻莫測,各國學者也應從多方面對國際經濟法進行剖析,提出不同的理論。本文通過分析當今時代背景,概述了杰克遜實用主義、彼得斯曼自由主義兩種分析國際經濟法的視角,以便使國際經濟法的理論更為豐富。
關鍵詞:
國際經濟法;多元化;視角
國家經濟法興起于二戰之后,是剛剛起步的一項法律,同時也是概念飽受爭議的領域。盡管如此,國際經濟法這一領域卻沒有出現過百家爭鳴這樣的景象,理論較為單一匱乏。然而隨著各個國家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的開放,國際經濟法這一領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其理論與實踐都得到了豐富,逐漸出現學者豐富國際經濟法的理論上知識,并與其他學者進行交流,從而促進國際經濟法理論的多元化發展,豐富了剖析國際經濟法的視角。
1時代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的政治格局、經濟格局都發生了極大地變化:英國與美國開始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拉丁美洲陷入債務危機中不能自拔、而亞洲“四小龍”經濟的發展突飛猛進、蘇聯解體而導致的東歐劇變等,一系列國際方面政治與經濟因素的影響,迫使各國改變自身的經濟體制,逐漸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全球經濟體制開始轉型,并逐漸結合,也符合了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國際層面,二戰后建立的國際經濟組織WTO、IMF以及世界銀行同樣也發生變化,而這種全球性的經濟制度變革,對各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環境等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以環境為例,各個國家發展經濟,就必須采集生產所必備的資源,如今,由于人類對資源的過分開采,部分資源已瀕臨消失,且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棄物,使環境受到污染,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也逐漸緊張。由此可見,國際經濟法已不再僅僅涉及經濟方面,其對政治、人文、環境等問題都有所涉及,國際經濟法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大,相關學者的視角也不可只局限于經濟,應拓展自己的視野,挖掘國際經濟的內涵,從而使國際經濟法律制度日趨完善,各國經濟得到穩步發展。
2國際經濟法理論的具體視角
2.1杰克遜實用主義政策視角。杰克遜對國家經濟法的剖析角度與理論別具一格,其將國際經濟法作為一種實用主義的憲法對待,以政策與制度作為切入點,對國際經濟法進行分析,具體有以下兩點:第一,杰克遜在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或世界貿易組織的研究中,無論是研究的具體內容,還是論述的總體風格,都體現其所秉持的實用主義與提出的政策導向。杰克遜的研究風格有別于傳統意義上公法和私法、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外交和貿易、國際和國內之間所存在的差異。雖然在杰克遜的論述中,依舊可以發現經濟優于法律、私法優于公法、國際優于國內,但相比之前的國際經濟法學者,杰克遜更善于處理這些問題,其能夠將各派理論即歷史材料糅合在一起,對自身理論進行證明。杰克遜沒有紙上談兵,對國際經濟法的研究并沒有脫離實際,其沒有抽象地探究國際經濟法存在的意義、價值以及自由貿易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而是將國際經濟法的存在與價值、以及國際法可以使自由貿易得到發展,結合時事進行論述。即可探尋到世界貿易體制應建立一定的規則導向,利用規則引導各個國家進行跨國貿易。然而,杰克遜并沒有急于為世界建立嚴苛、明確的國際公共法律以及設立相應的監管機制,凡是較為宏偉的計劃或理論,杰克遜本著實用主義理論,都對其持有懷疑態度。杰克遜強調利用強調利用多元化的互惠、交易、協調過程,從而使各國決策者對自由貿易持支持態度,并支持制定國際經濟法律。第二,杰克遜不僅強調建立國際經濟法對世界貿易進行導向,并制定詳細的規則與秩序,要求各國遵守,還將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或世界貿易組織甚至一般的國際經濟關系所制定的體制上升至憲法高度。杰克遜從國際經濟憲法的角度看待國際經濟法,將其精神充分體現出來,強調利用規則對貿易進行導向,而非通過強權對貿易進行干預,杰克遜認為可以通過國際組織的“SIFT”過濾功能,選取國內政策符合要求的國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同時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國家,減少國家政府對自由貿易的限制,避免部分國家假借自由貿易對其他國家造成傷害。
2.2彼得斯曼自由主義理想視角。彼得斯曼是著名的經濟法學家,同時也是國際經濟法中自由主義民主理論的創始人。彼得斯曼將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或世界貿易組織法的理論同實踐、歷史相結合,提出知識與價值的最終體現是個人,如果個人不僅可以在國內市場自由使用財產,在跨國市場或國際市場都擁有自由使用財產的權利,便可體現國際范圍內分工的專業化與合理化,從而使各國國民財富能夠得到長久增長,而各個國家的經濟也可以得到穩步發展,進而使世界經濟呈現持續繁榮的狀態,若要使世界經濟狀態能夠到達這種狀態,并得以保持,便需各國制定相關的民主憲法法律制度。然而,各國在對外貿易方面都極為小心,各國長久以來都以重商主義為主要思想,并推行貿易保護政策,從而保證本國企業的發展,對外來企業進行限制,甚至打壓,從而避免國內部分生產部門受到沖擊與傷害,然而這卻為國家整體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總值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國家如果希望解決國內自由貿易政策失靈,體制失效的問題,便需國際經濟法律規則的幫助。WBG、IMF、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與世界貿易組織這類國際經濟組織通過建立經濟制度調整各個國家之間經濟貿易各方面的細節,如關稅,對各國經濟事務尤其是對外經濟事務方面進行指導與干預,并警告與約束一部分違背國際經濟規則的國家,甚至采取適當的手段對其進行制裁,避免國家的公共權力被部分人濫用,從而對國家經濟造成損害,甚至威脅到世界經濟的安全。彼得斯曼提出,世界貿易組織的干預范圍逐漸擴大,法律規則也日益明確、檢查機制也得到完善與強化,從而證明國際經濟法能夠借助完善的機制對跨國使用的私人財產進行保護。
3結束語:
現今,世界經濟逐漸向一體化發展,國際經濟法的作用也日益明顯,各國學者對這一學術領域的探索越發深入。學者應從多方面角度剖析國際經濟法,完善國際經濟制度,使國際經濟能夠得到穩步發展,進而使世界各國受益。
參考文獻
[1]那力,王彥志.國際經濟法理論的多元視角[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6,02:61-67.
關鍵詞:新聞倫理道德 新聞價值 倫理學
記者該不該救身陷危險的小女孩這個經典的問題在社會上存在各種聲音,現筆者嘗試立足倫理學,結合相關理論視角進行剖析,并嘗試回答“我們該如何應對”這個問題,希能帶給大家更多的思考。
一、回顧兩難背景
有一天,一個記者下班回家(由于工作需要,此時帶著相機),碰巧看到一輛貨車駛過一個還未意識到危險的小女孩且其立即穿梭而過。此時看到發生意外的小女孩,他會怎么做?
這里有兩種選擇:一是即刻抓起肩上的相機將這一新聞畫面拍下;二是趕緊跑上前去將小女孩轉移到安全地方,給她進行簡單急救同時聯系附近醫院搶救(她已經血肉模糊,危在旦夕)。
二、剖析選擇動機
針對以上提到的兩種選擇,我將在下面展開討論。
首先是第一種選擇,在一般情況下,筆者認為其可能是基于以下兩種原因之一:
1. 他之所以選擇先拍照,是擔心破壞第一現場,是為了獲得一線素材,提高自己所在報社報紙的銷售量和網站點擊率;
2. 他之所以選擇先拍照,也是擔心破壞第一現場,獲得一線素材,但他不是站在自己或自己所在報社的立場選擇這一行動,而是為了通過這一新聞引起社會大眾的道德反思,從而減少以后這種情況的發生。
顯然,它們是基于兩種完全不同的立場,即行為動機不同,但這里或許第二種動機更能獲得我們的理解。美德倫理學認為我們更應該以行動者為中心而非行動,雖然這兩種行動帶來的后果可能相同,但第二種行動的動機卻是向善的,為了促進這個社會道德的進步,而第一種行為是基于個人利益,道德評價上遠不及后者。
現在再讓我們對這兩種選擇進行深入分析。
基于第一種選擇,倘若有人進行道德批評,記者可能會從下面兩個角度進行自我辯護:
1.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自由權,享有選擇做任何事情的權利,我選擇進行拍照而不是救人只是我自己的一次選擇,別人無權干涉;
2. 發現并獲取一線新聞進行報導就是一個記者的工作,我只是在盡自己作為一個記者應該有的責任。
第一種辯護顯然是從自由至上主義出發,而第二種則是站在職業道德角度,但我并不認為這兩種辯護站得住腳。首先,自由主義確實強調個人作為主體的權利,但同時它也要求我們尊重他人有這樣的權利,記者怎么得知這個小女孩愿意成為你報導的對象,如果她真的不愿意,記者說自己有拍照而不先救人的權利卻忽視了小女孩的權利,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還有他這樣做不就是將人當做牟利的工具,褻瀆了人性了么?再者,義務論者會認為你首先是個人,然后才是一個記者,作為人本身就有選擇先救人的義務,如果他連作為最基本的人的責任都沒辦法做好,怎么能談作為記者的責任呢?
現在再讓我們來看選擇先拍照的第二種原因,此處記者可能是基于這個理由作出選擇:他認為先救人,可能只是挽救了一條生命,然而如果先拍下鏡頭,可以通過自己的這次報導來引發觀眾的思考,守住社會的道德底線,從而減少類似事情的發生,挽救在未來世界中發生同樣車禍的更多人的生命,從長遠來說這是有利于這個社會的發展,是功利的最大化。然而這里似乎也逃避不了我上面講到的“首先是個人,然后才是記者”,如果你是為了促進社會大眾的道德思考從而去進行提高,但你卻沒有選擇先救人,用自己的行動來感染他們。然后,難道為了使社會幸福最大化,可以選擇犧牲小女孩這一個體么?這似乎都說不過去。
現在再讓我們來看第二個選擇:先救人。這個選擇在道德上似乎應該是站得住腳的,記者的動機是善的(不管救得成功與否)、也尊重了人性,但這里似乎是沒有辦法保證可以得到最原始的新聞材料,這個是記者這個特殊職業所要求你做到的。功利主義者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要使幸福最大化,那為什么要犧牲新聞報導的價值,難道沒有辦法兼顧救人與保存新聞價值么?這似乎是一個打不開的死結。
三、筆者回應
下面我將嘗試打開上面提到的死結:通常情況下,發生車禍的地方人流量偏多,倘若我是一名記者,面臨這種情況我會選擇在第一時間呼吁周邊路人幫忙搶救,人多力量大,單憑個人的力量想要及時搶救小女孩難度高于集體拯救,同時我會選擇用相機記錄下這個集體救人的畫面,這樣做不僅可以救人,而且它所帶給社會大眾的道德思考可能更多,一邊是撞人后揚車而去的貨車主人,一邊是伸出援手幫忙的路人們,新聞的價值也因此提升了一個層面,在傳遞真實信息的同時,也傳遞了一種正能量。
如果作進一步的假設,路上沒有其他任何人或說沒有其他任何人愿意幫忙時,如果我是記者,我會傾向于救人,原因也正是我上面說到的,“我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記者”,同時倘若我選擇先拍照的目的是為了引發大眾對道德的思考,那我的行為顯然是自相矛盾。
四、結語
一名新聞記者在面臨新聞倫理道德及新聞價值這場拉鋸戰時該如何進行選擇,如何找到可以一定程度上兼顧這兩者的方法,是自新聞媒體行業發展以來面臨最多爭議及困惑記者們的一大兩難問題。本文借用經典的“救與不救”的問題對這一問題作倫理上的思考。由于知識有限在論證上可能還存有不足,但希望能以此篇文章引起人們對這一問題更高程度上的剖析,能更好地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在追求新聞倫理道德的同時不影響新聞的價值,這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按照街道黨委《實施意見》的要求,第二階段是整個學習教育活動環節最多的階段,直接關系整個活動的效果。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密聯系工作實際,聯系班子和個人的思想實際,認真查擺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存在的差距,查擺在落實“為民、務實、清廉”要求方面的突出問題,撰寫了班子和個人的自查剖析材料,組織召開了一次民主生活會,并做好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查擺剖析。在學習提高、聽取意見建議的前提下,認真對照科學發展觀和“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搞好“六查六看”:即一查本單位確定的發展戰略、規劃和舉措,看發展思路、目標要求和具體措施是否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二查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落實情況,看是否符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要求;三查是否符合合理規劃長遠發展的要求;四查和諧構建的落實情況,看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五查深化教育改革、優化隊伍結構、細化內部管理、看是否符合新時期的要求;六查考核制度、獎懲制度和作風建設情況,看是否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正確的政績觀。著力解決以下六個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要著力解決缺乏創新意識,觀念落后,違背客觀規律,盲目決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陽奉陰違,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脫離實際,做表面文章;弄虛作假,虛報浮夸等問題。二是在貫徹民主集中制方面,著力解決民主集中制觀念不強,不注重發揚民主,不能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缺乏團結合作意識,凝聚力、戰斗力不強和以集體研究為借口,不愿負責、不敢負責、推卸責任等問題。三是在履行職能方面,著力解決,對工作不負責任;辦事拖拉、效率低下;四是在維護群眾利益方面,著力解決脫離群眾,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和困難漠不關心;五是在組織紀律方面,著力解決紀律觀念淡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好人主義嚴重等問題。六是在生活作風方面,著力解決講排場、比闊氣,貪圖享受,奢侈浪費;言行不檢點,交友不慎,道德情操低俗等問題。
(二)征求意見。班子和個人剖析材料形成后,要以通報、發放征求意見表、召開座談會、個別溝通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的范圍除黨員干部外,擴大到普通居民。對征求的意見梳理匯總,以原汁原味地反饋給干部個人。領導班子成員之間要采取個別談話、集中研討等形式進行交流和溝通,共同查找和分析問題。對查擺分析不全面、科學發展觀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及時指出不足。班子和個人對剖析材料作出了進一步修改。
(三)召開民主生活會。在充分準備、條件成熟的前提下,召開了一次嚴肅的民主生活會。班子成員緊密聯系思想和工作實際,認真分析、檢查自己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工作作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剖析思想根源,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提出整改方向和措施,通過健康的思想斗爭,統一思想認識,形成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共識。
三、認真把握了第二階段要求,認真貫徹精神,充分發揚民主,走好群眾路線;抓住查擺剖析這一重點環節,深刻檢查、深入反恩、明確努力方向;開展積極健康的思想斗爭,分清是非,增強黨性,提高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貫徹這一要求,第二階段要重點把握了以下幾點。新華社區全面貫徹街道黨委的總體要求和工作部署,扎實有序地組織好對照檢查階段的工作,努力在運用科學發展觀查找問題、剖析根源上下功夫,在深刻反思、明確努力方向上下功夫,不斷把科學發展觀學習教育活動引向深入。
按照街道黨委《實施意見》的要求,第二階段是整個學習教育活動環節最多的階段,直接關系整個活動的效果。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密聯系工作實際,聯系班子和個人的思想實際,認真查擺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存在的差距,查擺在落實“為民、務實、清廉”要求方面的突出問題,撰寫了班子和個人的自查剖析材料,組織召開了一次民主生活會,并做好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查擺剖析。在學習提高、聽取意見建議的前提下,認真對照科學發展觀和“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搞好“六查六看”:即一查本單位確定的發展戰略、規劃和舉措,看發展思路、目標要求和具體措施是否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二查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落實情況,看是否符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要求;三查是否符合合理規劃長遠發展的要求;四查和諧構建的落實情況,看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五查深化教育改革、優化隊伍結構、細化內部管理、看是否符合新時期的要求;六查考核制度、獎懲制度和作風建設情況,看是否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正確的政績觀。著力解決以下六個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要著力解決缺乏創新意識,觀念落后,違背客觀規律,盲目決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陽奉陰違,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脫離實際,做表面文章;弄虛作假,虛報浮夸等問題。二是在貫徹民主集中制方面,著力解決民主集中制觀念不強,不注重發揚民主,不能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缺乏團結合作意識,凝聚力、戰斗力不強和以集體研究為借口,不愿負責、不敢負責、推卸責任等問題。三是在履行職能方面,著力解決,對工作不負責任;辦事拖拉、效率低下;四是在維護群眾利益方面,著力解決脫離群眾,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和困難漠不關心;五是在組織紀律方面,著力解決紀律觀念淡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好人主義嚴重等問題。六是在生活作風方面,著力解決講排場、比闊氣,貪圖享受,奢侈浪費;言行不檢點,交友不慎,道德情操低俗等問題。
(二)征求意見。班子和個人剖析材料形成后,要以通報、發放征求意見表、召開座談會、個別溝通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的范圍除黨員干部外,擴大到普通居民。對征求的意見梳理匯總,以原汁原味地反饋給干部個人。領導班子成員之間要采取個別談話、集中研討等形式進行交流和溝通,共同查找和分析問題。對查擺分析不全面、科學發展觀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及時指出不足。班子和個人對剖析材料作出了進一步修改。
(三)召開民主生活會。在充分準備、條件成熟的前提下,召開了一次嚴肅的民主生活會。班子成員緊密聯系思想和工作實際,認真分析、檢查自己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工作作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剖析思想根源,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提出整改方向和措施,通過健康的思想斗爭,統一思想認識,形成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共識。
三、認真把握了第二階段要求,認真貫徹精神,充分發揚民主,走好群眾路線;抓住查擺剖析這一重點環節,深刻檢查、深入反恩、明確努力方向;開展積極健康的思想斗爭,分清是非,增強黨性,提高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貫徹這一要求,第二階段要重點把握了以下幾點。新華社區全面貫徹街道黨委的總體要求和工作部署,扎實有序地組織好對照檢查階段的工作,努力在運用科學發展觀查找問題、剖析根源上下功夫,在深刻反思、明確努力方向上下功夫,不斷把科學發展觀學習教育活動引向深入。
中國人習慣評價他人,但一般很少剖析自己。其實,在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市場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能在不同的時間段,客觀剖析自己,揚其所長避其所短,通過不斷修己以促提高,實有必要,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問題是,客觀深刻剖析自己,確屬難事,尤像棋局中所講的“當局者迷”,不過,想要勝棋者,必須要學會擺脫“執迷不悟”,人生也當如此。
人生,是一個過程,沒有終點,只要是真實的和屬于自己的,就是最美好的?;叵胛易哌^的三十年,真的是一無所獲,根本沒有立起來,但我沒有任何怨言,依然很珍惜它并充滿激情,仍為我的夢想而不停前行,因為經歷就是最寶貴的財富,生命的意義也正在于此,期盼下一個三十年,能有所獲。
總體來說,我是一個優缺點很明顯的人,應屬于優點突出,但缺點也不少的類型,如能盡量改掉缺點,更好發揮優勢,相信定有所獲。
具體而言,我的優點可能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為人正直、心地善良。此點可能與生俱來,但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正直、善良,需更多讓他人去評價。在生活中我一直堅持“寧可人負我,不讓我負人”。
2、有骨氣、能堅持原則。我父親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曾當過軍人,特別有骨氣、講原則,可能是遺傳或受他的影響,我從小就很有骨氣,并能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原則。
3、有情有義、講究責任。中國的大多數人都是很講情義、有責任的,我也不例外,奉行“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4、有激情、舍得付出。我是一個從不乏激情的人,舍得花費時間和精力為自己的目標去不斷奮斗與努力,一直遵從靠實力生存、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原則,從不急功近利、投機取巧。
5、好學,喜歡看不同書籍。湖南人大多好學,心系天下,并大多靠才取勝,我雖無才,但喜歡學習,或許是與湖南人有關吧。
6、能吃苦耐勞。農村人大多很樸實并能吃苦耐勞,少年農村的經歷,讓我從小懂得吃苦耐勞對一個人的價值,有一種強烈的擺脫農村的危機意識,并不忘吃苦耐勞精神的珍貴。
7、適應能力強、對生活不挑剔。這可能與天生有關,也可能與我走南闖北長期出差的經歷有關,對生活和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也沒有太多的要求和奢望,從不挑剔。
8、性格隨和、心態良好。性格是天生的,很難改變,但心態與經歷相關。我性格很隨和,從沒打過架,爭吵也很少,一般很難讓我生氣,或許是受看歷史和哲學書籍的影響,心態也比較健康,對佛教講的人生之苦有一定的認識。
9、良好表達能力。我個人覺得表達能力,一部分源于天性,一部分源于個人知識。我是兼有一點,但很不足,需長期積累。
10、有一定的管理基礎和經驗。管理是一門大學問,也很難有評價標準,適合的就好。它需要實踐與知識的長期積累,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把握,我是有一點實踐,了解一點人性,看了一些管理文章,但仍遠遠不足。
11、真誠、不重利。真誠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個真誠的人可以生活得很塌實,真誠的人一般不太重利,愿意靠實力獲取財富。雖然我不希望像農村人那樣貧窮,但我愿意永遠像他們那樣真誠,塌實的生活。
12、邏輯思維不錯。經過幾年的工作實踐,自我感覺邏輯思維還可以,或許與看哲學書籍有關系,就像哲人說的律師應學會思考問題的本質那樣,仍需提高。
13、細心、認真。細心、認真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好的環境,我遇到過不少大律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非常認真、細心,或許它是律師成功之法寶。
14、心理素質良好。幾年的法律工作與人生經歷,逐漸培養出良好心理素質,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大多都能冷靜、客觀的去面對。
我的缺點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不大氣。不大氣與性格和經歷有關,不大氣有很多種理解,我更多傾向是不自信,可能是我過于拘謹的性格和經濟比較拮據的經歷,在為人處事方面,曾有人提示我不大氣,放不開,我也意識到是一個很大的缺陷,不僅要了解更多為人處事規則,更要大氣。
2、太土氣。律師應該像紳士,農村出生的我,在很多方面的確太土氣,在穿著、生活、為人處事等方面,都有待提高,特別是觀念和思維。
3、不善包裝。在市場經濟中,需學會適度包裝,過于實在,樸實,反倒不利于交際與工作,應適當順應社會,不能太死板。
4、有點理想化。人應該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不過,很多簡單的道理,做到卻很難,我感覺我在感情和工作上還是有些理想化,很難把握好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平衡。
5、喜歡感情用事。人都有感情,但不能太感情用事。感性與理性是有沖突的,很難掌握其中的平衡,應更多從理性角度做事,盡量控制感情的不利因素。
6、不定性和成熟。雖然年紀不小,也看了一些書,但思想和感情還是不很定性和成熟,想法很多,不免有些虛浮,需要定下心來,盡快成熟。
7、有點先入為主、夸夸其談。人不免年少輕狂,剛入社會的我,自以為了解很多,曾喜歡夸夸其談,現在逐漸認識到個人的渺小,以前的無知,應努力克服。
8、有點惰性、行動力有所不足。惰性一發不可收拾,我在生活和工作上,還是比較隨意,有時候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沒正直做到知行合一,實乃惰性使然,應該改正并做到行勝于言。
9、有點好高騖遠。人因夢想而偉大,但夢想不能不切實際、太抽象。我感覺我的心態還是有點偏高,從未給自己設定細化明確的目標,應對不同階段制定明確可行的目標與計劃。
10、不太擅長交際。交際能力是當今社會的一項重要能力,律師行業尤為如此。我是一個對交往主觀愿望不很強的人,老擔心給別人添麻煩,特別是對有權勢的人,更不喜歡那種氛圍,應突破心理因素,更好去適應社會環境。
11、太文弱。律師行業是一個對個人綜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行業。不僅需要專業知識、經驗、智慧,還需要有勇氣、膽識、魄力。我是一個相對文弱、太人性、太在乎別人,而沒有太多霸氣,狠勁的人,曾有人評價我書生氣太重,有時候男人的確要陽剛一些,很多事不是僅靠情和理就能解決的,應不斷提高。
12、英語不好。我的英語基礎很差,現在基本都忘記了,無法用英語工作,也因此喪失了很多機會,更可惜的是現在連學的念頭都沒有了。
關鍵詞:全球金融危機 新自由主義 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金融創新 金融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60-1770(2009)03-08-04
2007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已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這場全球金融危機波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沖擊強度之大,為上世紀30年代以來所罕見。一是從時間看,這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又一次大規模、全球性的金融崩潰和經濟衰退。二是從周期看,世界經濟2002年進入上升周期,2006年達到頂峰,現在轉向全面衰退和經濟金融危機。三是從影響看,危機源頭在美國,影響歐洲,波及亞洲,影響范圍廣、程度深。本文旨在對全球金融危機演變路徑,傳導機制和影響進行系統梳理,從理論層面深刻揭示危機的根源,并為中國恰當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沖擊、加快經濟轉型,促進經濟金融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政策性思路和建議。
一、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與演變路徑
總體來看,這場全球金融危機是在金融創新不斷加速、金融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危機經歷了苗頭初現、金融體系局部出現問題,逐步強化到集中全面爆發,迅速蔓延擴散的一系列演變過程。
(一)全球金融危機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與美國房地產金融市場次級貸款大量違約有關。從2000年開始,為了防止新經濟泡沫破滅可能導致的經濟衰退,美聯儲多次下調聯邦基準利率,從2001年1月的6.5%一直降至2003年6月的1%,直接推動了2001年以來美國房地產市場長達五年的繁榮。在房價大幅上漲的背景下,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放松了信用風險審核標準,開始向信用評級較低的中低收入者提供次級貸款。但是,從2004年開始,隨著通脹壓力的增大,美國經濟進入加息周期,在一年半時間內基準利率從1%上升到5.25%。由此產生雙重效應:一是次級貸款借款人的還款壓力不斷上升,二是房價持續下跌,甚至低于未償還貸款金額,許多借款人只好選擇違約。這導致了次貸危機在2007年夏季的集中爆發。
(二)全球金融危機的傳導機制
次級貸款大量違約只是危機爆發的必要條件,這次金融危機之所以發生,還與美國以次級貸款為基礎產品的證券化及其衍生品過度膨脹有關。資產證券化始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80年代以后大大加速,其核心是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轉換為在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的債券,使之具有流動性,而對這些債券的還本付息是以資產未來現金流為基礎。通過證券化過程,資產所有人將特定資產對應的風險和收益轉移給購買證券的投資者,實現了風險向外部的轉移和分散。美國以次級貸款為基礎資產的MBS在新世紀后快速發展,從2000年的810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7320億美元,7年增長了9倍還多。不僅如此,以MBS、ABS、銀行貸款、垃圾債券等各類資產組合為基礎,華爾街的金融家們又開發出了新的債務抵押擔保證券(CDO)。理論上,這種金融創新的鏈條可以無限延長,形成CDO的平方,立方乃至n次方。這種金融創新在推動美國金融市場不斷發展的同時,也使得金融體系中的系統性風險被隱含和放大。一旦最底層資產即次級貸款出現問題,將導致相關CDO價值大量縮水,引發投資者對相關CDO的全面擠兌,減值,導致多層金融衍生品定價體系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崩潰。
(三)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趨勢及影響
這場金融危機導致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一是虛擬經濟泡沫破裂,全球金融市場急劇波動震蕩。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全軍覆沒,20多家商業銀行破產倒閉,一大批對沖基金遭受毀滅性打擊。2008年紐約、倫敦、日本等全球主要股票市場跌幅達到30%40%。二是金融危機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對實體經濟形成巨大沖擊。發達國家實體經濟全面收縮,制造業指數跌至多年來新低,企業訂單大幅減少。發達國家失業率迭創新高,美國高達7%,歐盟國家普遍在7%左右。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體經濟普遍放緩。三是國際市場資源,初級產品價格劇烈波動,給企業生產經營與經濟運行造成嚴重沖擊。大批企業高價時買入的原材料庫存至今沒有消化。市場需求明顯減弱,產成品價格大幅度下跌,全球虧損行業,虧損企業持續增加。
(四)世界主要經濟體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政策評價
從世界主要經濟體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經濟政策看,主要有三種應對模式:一是注資模式。以美國為代表,主要是通過貸款和購買金融機構股份等方式,向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直接注資,從而激活金融市場。這種模式以增加金融機構流動性為主要目的,并非治本之策,對于提升市場信心作用較小。面對龐大的金融機構資金需求,以及更多的尚未暴露出來的信用卡、商業抵押貸款等信貸問題,一旦救市資金用盡,市場信心將再度受到重挫。二是信貸擔保模式。以歐盟為代表,主要是由政府出面,為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提供信貸擔保,從而增強市場信心。這種模式不排除向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注入流動性甚至實施國有化,但更看重通過強大的政府信用來確保金融機構信用穩定。三是相機抉擇模式。以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為代表。比如,日本利用美國金融資產貶值機會購買部分美國資產,韓國實行韓元貶值以刺激出口,新加坡和香港提供全面存款擔保以增強市場信心。中國則采取調高出口退稅率,穩定人民幣匯率、為出口企業提供信用擔保等方式穩定出口,出臺擴內需政策。
二、新自由主義思想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
目前,對全球金融危機根源的分析基本集中在高風險次級抵押貸款過度發放和金融產品過度創新上。但從更為深遠的視角來看,危機的根源并不能從危機本身得到理解。這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本質上是新自由主義思想主導的經濟政策長期推行的結果,全球金融危機實質上是美式金融資本主義的危機。
新自由主義是在亞當-斯密古典自由主義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強調以市場為導向,是一個包含一系列有關全球秩序和主張貿易自由化、價格市場化、私有化觀點的理論和思想體系。
在金融市場和金融監管領域,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影響長期以來根深蒂固。以格林斯潘為代表的一代金融家信奉“最少的監管就是最好的監管”,強調放松管制,充分發揮市場的自發力量。受這種思想影響,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漸放松了對金融創新的管制。美國國會在1980年-1982年立法解除
對金融機構的管制后,1999年又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廢除了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爾法案》的大部分條件,結束了金融分業經營的局面,拆除了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之間的防火墻,導致風險在兩個體系之間可以蔓延和傳遞。金融機構在追逐利潤的動機驅使下,不斷研發出規模龐大、結構復雜,透明度低的金融衍生品,無節制放大杠桿效應,信用風險和監管責任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問題最終在次級抵押貸款環節爆發,并迅速引發全球金融體系危機。這場危機標志著冷戰結束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奉行的新自由主義之路已經走到了盡頭。必須從危機的根源入手,對美式金融資本主義進行徹底變革,從制度層面最大限度減少市場的道德風險,以更有效地實現政府監管和市場力量的平衡。
三、全球金融危機的啟示和我國戰略抉擇
目前,這場金融危機本身尚未見底,仍在蔓延擴散。在痛苦而漫長的“去杠桿化”的進程中,危機對全球金融領域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仍將進一步加深,對我國的影響也將進一步加重。在深刻反思之余,我們更應從這場危機中得到有價值的啟示,以此為鑒,指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的經濟金融戰略抉擇。
(一)把握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平衡
格林斯潘曾經在2002年稱贊復雜衍生工具能夠使風險得以分散。但這場危機證明,當金融衍生品成為逐利的手段時,它非但難以分散局部風險,反而會產生龐大而復雜的系統風險。高收益率,高杠桿率從來都是和高風險相伴而生。但不能就此因噎廢食,不能把金融創新作為導致危機爆發的“替罪羊”。要看到,和美國發達的金融體系相比,目前我國金融創新尚處于較低層次,金融產品單一,金融體系運作效率較低,運營體制和監管模式落后,還不能滿足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對金融巨大而多樣化的需求。要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階段,以國際化,市場化、系統化為方向,積極穩妥地推進金融產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技術創新,在創新中加快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同時,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特別是對表外資產的監管,加強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和風險警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金融必須根植和服務于實體經濟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其根本功能是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融通服務,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推動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因此,金融必須根植于實體經濟并服務于實體經濟這一根本,其價值創造必須源于實體經濟的真實價值。這次危機已經證明,金融一旦脫離實體經濟這個元神,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虛擬的金融資產就會迅速膨脹,最終在肥皂泡破滅的同時,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的傷害。要著眼于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推動重點產業振興,加強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財稅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別是當前形勢下,要著力把金融資源配置到真正能夠創造財富的行業,配置到真正具有成長價值的企業,配置到資源能夠發揮最大效用的領域,立足于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不斷夯實經濟發展的“實體基礎”。
(三)大國經濟發展必須立足于內需主導
當前,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超過60%。這次金融危機導致外部需求驟減,企業出口訂單大量萎縮,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急劇下降,繼續堅持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已經步履維艱。在這種大背景下,必須立足于內需主導,把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途徑,作為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驅動力。事實上,內需主導型發展戰略是大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既定途徑。我國也已具備了內需拉動的充分條件,30年改革開放積累起強大的消費力,高儲蓄率支撐,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居民消費、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有巨大發展空間,加上13億人口的龐大需求,以及廣闊的待開發的農村市場,擴大內需潛力巨大。要立足于擴大消費需求,多渠道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加大對困難群體的補貼力度,努力消除制約消費的制度和政策障礙,穩定發展住房、汽車消費,積極培育服務、旅游等消費熱點,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消費信心,推動消費結構優化升級。要立足于擴大投資需求,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以政府投資帶動民間投資,加快推進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項目、社會事業和重大民生工程項目建設,不斷提高投資的質量和效益。
(四)必須維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
長期以來,美國奉行低儲蓄、高消費的發展模式,實行巨額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政策,2008財年美國財政赤字達到4860億美元,貿易赤字連續三年超過7000億美元。新興市場國家則通過購買美國國債等方式,進行資金回流,來彌補美國巨大的“雙赤字”。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也可以看做是對美國巨額雙赤字,新興市場國家巨額雙順差所導致的全球收支失衡的一次硬性調整。隨著我國資本與金融賬戶的逐漸開放,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更加重要,也更加復雜。當前,要抓住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回調契機,加快進口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建立我國的戰略要素儲備體系;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技術、人才從發達國家大量溢出的機遇,加快引進我國亟需的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高端人才,進一步提高引進外資的質量。要更加積極穩妥地實施“走出去”戰略,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政府貸款、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等多種方式加快資本輸出步伐。要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五)宏觀調控必須加強國際協調,重建國際金融體系
經濟金融全球化在帶給人類極大便利的同時,也使得在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擴散迅速超越國界,影響到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面對危機的肆虐,任何一個國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國必須聯起手來,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擴大經濟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國際金融監管合作,穩定國際金融市場。這次危機充分暴露了現行世界金融體系和治理結構的缺陷,目前世界金融體系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改變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形成的由不受約束的美元所主導的金融體系,建立一個新的世界金融體系,把美元發行置于國際監管之下,促進國際經濟金融秩序向多極化發展。要以這次危機為契機,以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為方向,以全面性、均衡性、漸進性、實效性為原則,推動國際金融體系進行改革,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完善國際金融規則和程序,擴大監管覆蓋面,提高金融市場運作的透明度,努力推動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形成。
(六)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已經集體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也明顯加大。為此,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促進
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擴大政府投資規模,加大重點領域、重點建設支出力度;實行結構性減稅、退稅或抵免,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加大對低收入家庭補貼和救助力度,加大對“三農”,民生和社會事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反周期調節和保障流動性供給的重要作用,保持銀行體系充裕流動性,促進貨幣信貸穩定增長;鼓勵商業銀行發放中央投資項目配套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業發展,增強貸款利率下浮彈性:加大對優質企業、中小企業、出口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支持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積極擴大農村消費信貸市場;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穩定股票市場運行,推動期貨市場穩步發展,擴大債券發行規模,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
(七)加快中國經濟轉型,轉變發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經濟體系中積累的問題在中國經濟體系中得到反映,中國經濟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趨嚴重,儲蓄率和投資率過高,消費率過低導致的內部失衡與國際收支盈余過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劇增導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國經濟宏觀失衡的基本特征,這種失衡和美國經濟的內外失衡方向相反、互為補充,共同構成當代世界經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過去的30年間,中國年均增長率達到9.8%,但主要建立在龐大的制造業基礎上,依靠資源和要素的大量投入支撐經濟增長。隨著要素邊際收益的下降和資源環境約束的日益強化,傳統的粗放式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為此,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加快中國經濟的戰略轉型,不斷尋求新的報酬遞增的源泉。要著力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從粗放型發展模式轉向集約型發展模式;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推動產業結構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結構,不斷增強經濟的抗波動性。要深化改革,著力營造產業升級的制度環境和產業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緩解和消除發展瓶頸,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