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1 00:26:36
序論:在您撰寫高??蒲泄ぷ饔媱潟r,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高校科研人員的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科研工作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教學與科研的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從而提高高等院校師資隊伍水平和辦學質量。
針對科研工作量計算辦法,一些學者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段堯卿[2]等人給出高等院??蒲辛炕芾淼膬炏燃壴u價方法,給出優先級評價模型;劉開源[3]等人給出了高??蒲辛炕芾眢w系的原則,使科研量化管理體系的量化范圍明確化,并設計一種量化計分方法;王凌峰[4]對高校科研量化評價中賦分標準進行了研究,提出難度系數的概念,對三種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形式的分級與量化賦分以及彼此之間統一轉換問題進行討論,為確定統一的科研量化考核方案提出一種新方法。王建陽[5]在高??蒲泄芾碇械膶W術論文量化評估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高校學術論文評估的指標因素與權重,并提出了量化評估的數學模型。李蘭平[6]將灰色綜合評價法應用到高校教師科研工作量的考評中。由以上的文獻可知,盡管對高等院校科研量化評估的方法研究較多,但是有的考評指標考慮得過于簡單,有的過于繁瑣不易操作,這些評價方法不能完全適用我校的科研工作實際情況。為此,建立適合我校的科研工作量評價體系,增強科研管理規范化,實現科研資源的最有效配置顯得尤為重要。
一直以來,我校所用的科研工作量計算辦法只以項目經費和項目持續年限為變量,根據項目類別和級別確定相關系數,按照相應公式計算科研工作量。我校傳統的科研工作量計算辦法只考慮科研投入,沒有考慮科研產出,是不合理的。為了改進我??蒲泄ぷ髁坑嬎戕k法,使其更加科學化,我們做了大量基礎調查研究,試圖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的、符合我校實際情況的科研工作量評價體系。把反映學??蒲泄ぷ髂芰Φ闹饕笜恕萍柬椖?,反映學??蒲挟a出能力的主要指標—學術著作、學術論文、獲獎成果、授權專利、科技平臺建設、學術交流作為學校科研工作量計算的指標體系,并考慮了項目類別、項目級別、著作類別、論文類別、獲獎級別、專利類別等因素,使計算辦法更加科學化和合理化。
二、高校科研工作量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高??蒲泄ぷ鞯奶攸c和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科研工作量指標體系應設立4 個一級指標,分別為科技項目、科技成果、科技平臺和學術交流,在一級指標體系基礎上設立了6 個二級指標,分別為科技項目、科技論著、獲獎成果、知識產權、平臺建設、學術會議。按照科研投入和科研產出1:1設立權重系數。
(一)指標分析
1. 科技項目
科技項目是高??蒲泄ぷ鞯暮诵?,科技項目的項目數和經費總量是衡量一所高??蒲泄ぷ鏖_展情況的重要指標。科研經費為各類科研活動的開展提供物質環境基礎,一般科研經費大的項目難度高、社會發展實際需求更加迫切??蒲许椖康捻椖繑悼梢苑从硨W校在承擔研究項目方面能力的全面性和競爭力。本體系按科技項目的類別分為縱向和橫向??v向項目主要考慮項目的級別和類別,為了簡便計算,項目級別設立了國家級和省部級及以下兩個級別,對不同級別給予不同的權重系數,以示對國家級項目的重視并加以導向;項目類別按照項目的學科類別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再按照項目的性質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考慮到社會科學及基礎研究經費相對較少,給予較高的權重系數以便學科之間的平衡。橫向項目規模以到校經費數從10 萬元—60 萬元以上按不同學科不同取值范圍給予不同的權重系數,鼓勵和引導科研人員有效整合科研資源,聯合科研攻關,以爭取重大項目、提高項目資助經費作為科研工作的發展目標。
2. 科技成果
(1)論著。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著作和論文是高?;A科研成果產出的主要形式之一。著作主要是指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學術著作,著作一般分為專著、編著、譯著,考慮到學術價值性,本體系選取專著和譯著作為評價指標,賦予不同權重,以著作字數計量分值。學術論文是科研成果產出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它反映了科研人員的科研水平、科研影響力和科研競爭力。本體系將論文分為五個級別,每個級別賦予不同權重系數,引導各單位出高水平論文。sciENCE、NATURE、CELL是代表世界頂尖學術水平的三大知名期刊,也是高??蒲懈偁幜Φ臉酥拘灾笜耍员倔w系賦予其較高的分值,和國家獎二等獎的含金量相當。其他論文指標項都是根據分區、被引頻次等因素劃分的。
(2)獲獎成果。高??蒲谐晒@得科技獎勵的數量多少、等級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的科研水平.是衡量高??萍紝嵙Φ闹匾笜酥弧K蟹从硨W??蒲芯C合實力、科技活躍程度、整體科研水平。成果獲獎級別和等級是科研實力和學術水平量化評價的具體體現。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作為科研工作量計算的指標,并按照獎勵級別和等級的不同分別給予不同的標準分值。級別越高分值差距越大,激勵科研人員提高成果獎勵競爭能力,從而獲得高等級的獎勵出標志性成果。
(3)知識產權。高校知識產權是高校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具有的學科、人才、信息、學術環境等優勢,使其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成為我國知識成果的重要發源地和輻射地。專利是知識產權的重要表現形式,專利的擁有量是一所高??萍紝嵙蛣撛炝Φ闹匾w現。將授權專利作為科研工作量指標,并根據專利的種類給予不同的分值。由于國外專利申請要經過一個復雜的過程,難度系數比較大且各高校的國外專利授權量較少,所以國外專利的分值明顯高于國內專利。發明專利是經過初審和實質審查后才授予專利權比起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只經過初審就授予專利權,其過程復雜和難度系數大,故發明專利的標準分值大于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以此鼓勵廣大科研人員申請發明專利和國外專利,以提升高校專利申請質量。
3. 科技平臺建設
科技平臺是高校在科研成果、人才等資源在長期積累過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校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研發能力、服務社會等方面的綜合實力??蒲衅脚_是領軍人物、頂尖人才的聚集地,有利于進一步優化、整合學校資源,凝練學科方向,打造一流的創新團隊,從而為高效的科技活動創造優質的科研環境,助推人才的成長。因此選擇科技平臺建設的指標,并對不同級別平臺賦予不同分值,鼓勵科研機構發展成更高級別的平臺,爭取更大的科技活動與發展空間。
4. 學術交流
學術交流是學??蒲谐晒麆撔碌闹匾苿恿Γㄟ^行內人士共同交流,分享科研成果,可以促進科研工作者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為未來的科研創新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承辦全國性以上學術會議對于增強學校國際國內影響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它可以有效活躍學術氣氛,提高科研水平,擴大對外影響,便于我??蒲腥藛T了解國際前沿領域。尤其是國際性會議,可以拓寬科研工作者的視野,和國際頂尖高手同臺進行知識學習與交流,對提升學校的國際化影響力也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學術交流水平是學??蒲袑嵙Φ姆从?,這既是學習的平臺,也是展示的平臺,還是交流的平臺。通過這樣一個平臺,我們能夠更好地與國內外同行建立學術聯系,對未來的學術交流、學術合作和學術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承辦會議對學院學科的發展、學術的研究、人才的培養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指標體系
科研工作量指標體系的構建,如表1 所示。
(三)指標說明
1. 科技項目
(1)科技項目是指學院前一年度新立項目(校級項目除外)。
(2)自然基礎類是指973 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3)自然應用類是指縱向自然類項目除自然基礎類外的其他項目。
(4)社科基礎類是指國家軟科學、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規劃、教育部、教育廳重點項目的縱向社科項目。
(5)社科應用類是指縱向社科類項目除社科基礎類外的其他項目。
(6)q 是指實際到校經費。(單位:萬元)(7)國家級項目是指我校為主持單位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部和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的項目,等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青年基金項目分值不足270 分的以270分計,一年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分值不足140分的以140 分計。(若各類項目到校經費達200.0 萬元(含)(工科)、50 萬元(含)(文科)以上可參照執行)。
(8)省部級及以下項目除國家級項目以外的其他各類縱向項目。
2. 科技成果
(1)著作指學院前一年度由出版部門正式出版的學術著作。
(2)著作字數是指由我校執筆撰寫的字數。
(3)在Nature、Science、cell 上以福州大學署名,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以我校作為主要署名單位且主要作者(單位和個人排名為前3 名以內) ,按一區論文計分。
(4)三大檢索論文是指我校委托中信所檢索的SCI、SCIE、EI 收錄的期刊論文,重復收錄以就高原則只計算一次。每篇論文JCR 分區以當年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數據為準。
(5)國家一級刊物是指國家一級學會、中科院直屬所主辦的學報級刊物上發表的論文。
(6)社科權威刊物是指社科處認定的93種刊物。
(7)獲獎成果是指學院前一年度獲得的國家、省部級科學獎勵。國家獎:若我校為第二完成單位,其分值按相應獎項減半計算。若我校為第三完成單位按30%計分。省部級獎只計到第二完成單位,其他不計。
(8)授權專利是指學院前一年度授權的職務專利。
(9)軟件登記是指學院前一年度向國家版權局登記的軟件。
(10)集成電路設計是指學院前一年度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登記的設計。
3. 科技平臺建設
(1)科技平臺是指學院前一年度新批準立項建設的平臺。
(2)國家級是指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準建立的平臺。
(3)部級是指除發改委和科技部外等部委批準建立的平臺,央企產學研合作平臺是指我校和中央企業合作建立的產學研平臺。
(4)省級是指省科技廳、省發改委批準建立的平臺,地方企業產學研合作平臺是指我校與地方企業合作建立的產學研平臺。
(5)廳級是指除科技廳、發改委外各廳局批準建立的平臺。
4. 學術交流
學術交流是指學院前一年度承辦的國際或全國性學術會議。
(四)各單位科研工作量計算
(1)計算各單位的各項指標分值Xi。
(2)計算各單位各項指標分值總量ΣXi。
(3)計算各單位科研工作量占全校研技工作量比例數Pi
三、實證分析
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利用科研工作量指標體系對2012 年福州大學各單位的科研工作量進行計算,并換算成各單位工作量在總工作量中的比例,結果如表2 所示。
【關鍵詞】高校 成績管理 優化研究
【基金項目】新疆師范大學管理服務工作科研項目(XJNUGF201510)。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58-02
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人數的激增,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教師、學生、教室等教學資源的增多,對教務管理工作,特別是學生成績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促使高校成績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和科學化方向發展。
一、成績管理工作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高校成績管理工作的地位
成績管理是高校教學管理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高校教學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學習質量和教師教學效果的一個全面管理過程,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評價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成績管理工作的作用
1.能夠指導學生樹立健康學風
在當今多元開放的社會環境下,學校除在加強學習學風建設上下功夫外,更應加強學生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成績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校學風的健康發展。
2.可以督促教師提高教學質量
只有通過成績的分析,任課教師才能在一個教學進程結束后發現自己的問題,不斷的發現和總結成績問題,才能更好的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3.有效推動教學部門完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建設需要對學生成績的難易度、效率、誠信和知識的普及面加以完整的分析,這些才是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序、完善學生培養方案做出重要的科學依據。
二、新疆師范大學成績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學校招生規模擴大,導致工作量增加,使成績管理工作壓力增大
隨著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校的在校生人數和全日制本科專業逐年增多,使得學生成績管理工作環節增多,成績管理所需處理的信息量也越來越多,成績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也隨之增多,對成績錄入的及時性、準確性要求更加高,成績管理人員的工作量不斷增大,任務加重,壓力不斷增加。
(二)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使成績管理工作難度加深、復雜性加大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得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多元化,使得成績管理工作更加復雜。學校實行的公共課(例如外語類、數學類課程)的分層次教學模式,也使得成績管理的難度加大。
(三)教育理念宗旨的轉變,使成績管理工作服務要求更高
現代教育理念不斷向“以人為本”轉變,對成績管理又提出了“人性化”的要求。這也就使得成績管理的對象從群體轉向個體,要求成績管理工作既要制度化也要人性化,既要大眾化也要兼顧個別化,既要有原則性也要有靈活性。
(四)成績管理隊伍不穩定,成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學校的津貼分配政策進一步向一線教師傾斜,管理崗位拉大了領導崗位與普通管理人員之間的差距,在職稱評定、進修等方面成績管理人員面臨不利地位,影響了工作積極性,造成了成績管理隊伍的不穩定。
(五)個別任課教師不注重成績管理,增加成績管理工作難度
任課教師在學生成績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課教師的敬業態度、專業精神、責任心對學生的成績具有很大的決定作用。存在個別任課教師對待學生成績不負責任、隨意評判或忘登漏登晚登等情況。
(六)部分學生對成績不重視,影響自己學業進程
有一部分學生放松對成績的要求,只有出現留級或與獎助掛鉤時才得到重視。由于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很多次考試機會,而學生對自己的考試時間又沒有準確的印象,所以查找成績的難度比較大。
(七)學籍變動給成績管理帶來一定難度
在高校中,學生的學籍變動是時有發生的。學生休學、復學、降級、留級、等情況均導致學生學籍的變動,其成績也應隨學籍變動情況作相應的調整和修改。作為有著幾萬名學生的高校,其工作是十分繁瑣和復雜的。
三、改進成績管理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學生成績管理的相關制度
首先,建立建全成績管理工作的規章制度。這些制度應從成績管理工作的操作性與可行性出發,規章制度要包括有關于成績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使得每項具體的工作都要有章可循。
其次,要切實執行成績管理工作的規章制度。程序規范,流程明確,減少工作的盲目性和反復性。確保學生成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
(二)成績管理要與時懼進,不斷創新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學管理也應隨之進行改革。學分制和選課制的人才培養體制的發展,給成績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績管理工作人員應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和方法,提高效率。
(三)完善校、院二級成績管理體制,提供人性化服務
學校實行校、院二級管理體制,以適應學校管理的運行機制。學校教務處在宏觀上掌握學生成績管理的各個環節,學院及教學秘書負責成績管理的基礎工作。校、院兩級之間權責明確、分工合作、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建立健康有效的運行機制,才能使成績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范。
(四)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素質,穩定成績管理隊伍
學校要注重對教學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引進計算機和教育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來充實教學管理隊伍,全面提高成績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在進修、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傾斜,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敬業愛崗意識,從而穩定教學管理隊伍。
(五)完善成績管理工作的監控,增強成績管理的透明度
增強成績管理的透明度,加強監督和控制。一是考試前應公布學生的平時成績;二是考試要采用“教考分離”的方式,或是采用試題庫隨機抽題的方式;三是采用集中閱卷、流水作業的方式評卷,以增強評卷工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四是充分保證學生成績的公開性;五是提高成績管理系統的數據更新速度。
(六)提高學生成績對成績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學生成績檔案管理
學生成績檔案是學生原始成績的記錄,對學生的評優、入黨、就業、轉學、出國、出具學歷證明、補辦學籍檔案等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成績管理工作過程中,要注重原始記錄的保存,強化檔案管理意識,準確的記載,做到有據可查。
(七)實現成績管理網絡信息化
隨著高校教育向學分制模式的轉變以及高校教學管理復雜化,使得教學管理工作信息化成為大勢所趨。實現成績管理工作信息化,可以做到數據準確、客觀,統計可靠、全面,減少不必要的手工勞動和重復勞動,對于學籍變動帶來的各種繁雜的程序可以通過信息系統的操作來實現,對于解放學校成績管理人員的勞動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實現了資源的共享,便于二級管理體制的實施,使成績管理更為科學和規范,使成績信息能及時、準確和完整地傳遞。
總之,成績管理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學校、院系的高度重視,并通過每一位任課教師以及成績管理人員耐心、認真、細致、負責的努力,才能不斷提高成績管理工作的效率,充分發揮成績管理工作的效用,保障成績信息的全面、準確和完整,使學校的成績管理工作不斷走向規范化、科學化。
參考文獻:
[1]馮祖琴.高校學生成績管理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06,(1):47-48.
[2]張敏.高校成績管理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J].教書育人,2005,(1/2):37-38.
[3]劉玉文,呂英.淺談高校學生成績管理[J].科技信息,2006,(7):43.
[4]崔鳳明. 高校成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高教高職研究,2009, (4):206-208.
關鍵詞: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學做一體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作為增強當代大學生理論和信仰教育的有效渠道,對于推動新形勢下的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著力培養立場堅定的青年者意義深遠。目前,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中不同程度上存在形式單一、內容乏味、效率低下、效果不明顯等諸多問題。基于此,筆者以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為切入點,積極探索基于教學做一體化的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新模式。
一、理工科高校思政課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概述
高校思政課作為向大學生進行理論教育與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學效果與大學生政治素質培養和我國各項建設事業的發展關聯緊密。實踐教學做為高校思政課課堂理論教學的有效延伸部分,對于高效思政課教學質量同樣不容忽視。因此,根據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發展實際,積極探索“教學做一體化”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努力提高廣大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是理工科高校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責無旁貸的重要工作。
“教學做一體化”是著名學者杜威“從做中學”教育理念中國化的成果。民國時期,黃炎培、陶行知、等著名學者均師從杜威,并將其教育理論與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實際相結合,探索出“手腦并用,做學合一”(黃炎培)、“教學做合一”等中國化的重要命題。改革開放以來,“教學做一體化”思想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被引入部分學科,并得到了大部分專家學者的廣泛認可。何謂“教學做一體化”?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中,“教”“學”“做”三個要素是一個緊密關聯、循環互動的統一整體:“教”是教學做一體化的基礎和前提,“學”是教學做一體化的目的和歸宿,“做”是教學做一體化的橋梁和紐帶,實現教學環節中師生雙主體的良性循環。因此,“教學做一體化”是適應當代大學素質教育發展趨勢的教學范式,更是提高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和適應社會能力的有效途徑。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學做一體化”是指,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實現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學”,師生共同圍繞著“做”,實現師生雙方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針對學任務而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從含義來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教學做一體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教學做一體化”是指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做一體化,廣義上的“教學做一體化”包括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的教學做一體化。就實踐教學一體化來看,理工科高校思政課“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環節模式,是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中努力實現指導教師的“教”(理論與方法)、學生的“學”(實踐方法與技巧)和師生共同的“做”(完成實踐教學任務過程)的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梢?,理工科高校思政課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模式有利于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理論與信仰,培養出一批批政治素質過硬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二、當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理工科高校普遍推行思政課暑期社會實踐教學環節,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教學效果。然而,由于經費、師資、管理、運行等問題,造成教學環節中存在形式主義突出、管理機制不健全和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
1.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保障機制不健全。實踐教學作為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的延伸環節,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構建一套包括資金保障、制度保障、輿論保障、領導保障和基地保障的長效機制。然而,在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對于人文學科態度冷漠,缺乏相應的政策傾斜和機制保障。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領導不重視、經費沒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基地不健全的問題,造成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淪為簡單的“走馬觀花”式的形式主義。當然,高效缺乏一套系統而科學的實踐教學的考評機制,也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校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尚未上升到其應有的高度,僅通過一份調研報告進行成績考核的方式注定不太科學,對學生調研報告質量不足問題的處罰力度不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降低了理論教育的實際效果。
2.任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有限。由于理工科高校人文學科發展水平相對滯后,思政課教師隊伍在學歷層次、業務能力、理論水平和教學經驗等方面更是參差不齊,特別是實踐教學的能力與水平比較有限,缺乏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組織經驗與實踐能力。此外,由于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教學、科研和職稱評定等方面壓力較大,造成思政課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學研究和職稱評定方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掌控能力和社會熱點駕馭能力,造成教師隊伍的社會實踐教學水平良莠不齊。因此,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大學生的實踐教學活動存在脫離社會熱點和專業背景、抄襲現象普遍和報告格式不規范等明顯問題,未能夠引起學生廣泛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的改善。
3.實踐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目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普遍分為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兩種形式。校內實踐基本上停留在課堂多媒體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圖片和視頻等單一教學形式;校外實踐基本上是到紅色景點進行參觀考察,各種社會調研、學術交流等比較傳統的教學形式占主流,且形式主義傾向明顯;在實踐題目的選定和調查地點的選取方面基本上,并沒有體現出區域理工科高校辦學理念和學科特色的鮮明特點,也缺乏與各地實際發展現狀和經濟建設的有效結合。
三、教學做一體化視角下理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探析
筆者結合河南理工大學學院關于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實踐經驗,將素質教育理念適時融入到實踐教學環節中,嘗試構建一套實現理工科高校思政課教學做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以期提高廣大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際效果。
1.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和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是高校思政課整體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在強調實踐教學重要性的同時,不要把它和理論教學對立起來或完全分開。此外,理工科高校還要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社會實踐與服務社會相結合、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實踐體制,增強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活動的社會效果。因此,理工科高校的實踐教學要把社會實踐與區域經濟區建設、區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型農村社區等熱點結合起來,激發大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大學生對理論知識與社會現實問題的綜合處理能力。
2.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一。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中,教師和學生同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實踐教學活動中,一方面,理工科高校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強化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中,指導教師的主導作用絕不能忽視。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與確立的重要時期,理工科學生對于一些社會問題的認識還不太成熟,對于諸多復雜的社會問題的解決還缺乏實踐經驗和應變能力。因此,指導教師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組織、協調、引導等環節尤為重要。為了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理工科高校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作用,努力實現一種教師有效指導(原則與方法指導)與學生獨立完成(調研與考察主體)有效結合的長時段的良性循環機制,逐步提高大學生的認識、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實際能力,切實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
3.實現基地教學與虛擬教學的統一。為了豐富實踐教學資源,理工科高校不斷探索豐富多彩的課內實踐教學形式,諸如課堂討論、演講比賽、翻唱紅歌、體驗教學、錄像教學,案例分析等有效形式,改善理工科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各個地區豐富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適時開拓校外課外實踐教學活動,廣泛開展社會實踐基地考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課外閱讀與資料搜集、聆聽校外專家講座與報告等活動。由于在教學經費和管理體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壓力較大。為了有效解決這種難題,理工科高校可以充分挖掘虛擬教學資源,積極搭建思政課實踐教學虛擬平臺或網絡課堂。高校思政課教師充分挖掘河南省內外的教育資源,通過設置經典文獻、紅色影片、教育基地、交流論壇、網絡課堂等板塊,逐步引導學生進行網絡平臺的虛擬實踐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活動不僅可以節省人力、物力、財力的支出,還可以提高全部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和廣泛性,進一步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要徹底,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不是別的,只能是人本身?!睘榱颂岣吒咝K颊n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性,理工科高校應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力舉措,積極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努力實現理論教育與信仰教育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的“入耳”“入腦”“入心”“入行”,逐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和實踐創新能力,從而培養出大批服務于地域經濟區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政治素質堅定和專業水平過硬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胡洪波,段詠梅.“教學做一體化”的哲學思辨[J].職業教育研究,2011(10).
一、高校工業設計科研成果產業化的特點與現狀
我國工業設計發展起步較晚,對工業設計的認識程度也相對滯后,尤其是高校工業設計科研成果產業化發展緩慢,校企對接機制尚不完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偶爾會與高校開展一些科研合作,但這些合作多限于單一項目的研究而非長期性的戰略合作。最近十年間,由政府和工業設計行業學會以及企業組織了一系列工業設計競賽活動,從某種程度上間接地促進了高校工業設計科研成果產業化。然而,通過競賽活動獲得的科研成果畢竟是有限的,且成果的質量和可用性不高,不能夠從長遠角度解決校企間的合作問題。
1.連續性
高校工業設計科研成果的連續性特征是由其工作性質決定的。高校是智力人才高度集中的區域,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的特殊使命。高校教師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同時還產生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且這樣的高水平成果具有持續性和連續性特征。充裕的教學和科研時間、單一的工作性質決定了高校工業設計科研成果的連續性。隨著設計哲學和設計理論的深入研究、發展,工業設計學科性質也由原來單一的產品造型發展成為多科叉學科,參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面越來越廣泛,社會的認可程度也發生了改變。過去單一產品的設計目標正逐步變成人類生活方式的創造,這就不僅僅是某一件產品的開發,而是一系列相互關聯同時有著空間和時間順序的人類生活方式的連續性革新。
2.風險性
高校工業設計科研成果的產生不是建立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基礎之上,而是師生在理論教學過程中產生的設計靈感和設計概念,這種成果更多的是一種設計觀念或思想?;诖耍簿蜎Q定了高校工業設計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較高風險性,表現在成果產業化階段,便是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例如,產品設計研發階段技術條件的局限性制約;概念設計向有形產品轉化過程中被更合理的設計理念所代替;商品化階段被同類型的仿制或被“山寨”產品迅速占領市場等。這些使得產業化呈現出較高的風險性。事實上,即便是在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體制都十分完善的發達國家,工業設計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成功率也不是百分之百。而當前,高校工業設計的科研成果更是面臨著被企業“單項選擇”的首要風險,雖然高校的科研團隊也在不斷尋找企業合作,但多數情況下是企業在單方面選擇高校作為合作伙伴,這種單向選擇使得很多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時的產業化,從而導致研究成果被擱置或放棄。
二、校企成果轉化合作機制及平臺建設
高校除了聚集著眾多高學歷、高職稱的人才資源,還擁有中小企業所望塵莫及的實驗設備條件。如何將高校智力資源優勢和實驗設備條件發揮到極致,真正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1.工業設計科技研發平臺建設
工業設計科技研發平臺建設是確??蒲谐晒陌l展持續性和可行性的關鍵。好的科研平臺自然能夠培養出好的科研團隊。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同步發展的今天,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信息化、科技化時代要求產品的市場應變能力非常強,一個成功的企業如果沒有一個成熟的科研團隊做堅實后盾,再好的產品進入市場后也只能是曇花一現。20世紀70至80年代,中國產生了一大批國產品牌,結果到了90年代知名度就不高了甚至品牌消失了,如荷花牌洗衣機、永久牌自行車、飛鴿牌自行車、活力28牌洗衣粉、健力寶、太陽神口服液等。這些國產品牌的沒落除了經濟體制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企業沒有一個穩定的科研團隊為其后續產品的設計做研發支撐。
進入21世紀,人才資源是各行各業發展的關鍵。大部分中小企業很難引進高學歷和高職稱的人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受到制約。如果能夠將高校人才優勢與企業互補,既解決了企業人才引進難的問題,又解決了高??蒲谐晒a業化難的問題。在企業和高校之間尋找一個支點,那就是工業設計科技研發平臺的建設。企業出錢、高校出力、政府支持,這是確保平臺健康發展的條件。
2.工業設計科研成果展示平臺建設
成果展示是科研成果產業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工業設計科研成果定期常態化展示,將有利于信息交流和產業進步,展示科研成果的過程就是產生社會價值的過程,及時地將科研成果公布于社會,使之得到及時的交流和應用,這是國家、企業和高校共同的社會責任。當然,這些年隨著展覽經濟的發展,各地方政府在一些省會城市修建了一系列展覽館和博覽中心,從某種程度上促進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速度,為校企搭建了溝通和交流的平臺。但是,我們從中也看到一些不和諧的因素,相當一部分展覽活動被某些策展公司所操縱,變成了某些利益集團的賺錢機器,這種現象的出現扭曲了科研展示平臺的社會功能。
因此,要確??蒲姓故酒脚_的社會效能和公益性質,必須加強政府部門的管理機制建設,切實維護好這一公益形象,將展覽活動組織成專業化、常態化、公益化和平民化的形式,降低準入門檻和收費標準,使之真正成為一個連接企業和高??蒲谐晒D化的橋梁。
3.中介信息服務平臺和交易平臺建設
政府部門應牽頭建設具有公信力的官方工業設計成果信息和交易的平臺。中介信息服務和交易平臺建設是整個高校工業設計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對外窗口,也是整個合作機制的一個信息查詢、服務、成果登記和交易的終端系統。在這里,可以直接檢索到高校科研團隊和科研項目的公開信息,是高校與高校、高校與企業之間最便捷的聯系渠道。
這一平臺建設必須是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社會擔保機構參與并實施的一項產業化計劃,應納入到政府產業部門的管理范疇。該擔保機構作為企業和高校合作的第三方,具有服務、管理、監督和執行四項社會職能。高校將科研成果委托給擔保機構和轉讓;企業向擔保公司購買高校科研成果并需求信息;擔保公司確保雙方利益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這樣由政府出面通過國家立法形式來規范管理,確保三方共同利益,實現長期健康穩定地發展。
4.知識產權保護
工業設計科研成果在產業化的過程中最大的風險性來自于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相比較其他專業的科研成果而言,這一點在工業設計行業體現得尤為明顯,因為產品外觀的仿冒對于現在的工業化大生產來說易如反掌,面對市場上大量的“山寨”產品,當前的工業設計行業無能為力。這就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對成果交易平臺大力支持,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工業設計知識產權信用公示制度和預警機制,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懲處力度,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采取一些必要措施,鼓勵在產品或包裝等相關物品上標注設計機構或設計者名稱;鼓勵權利人充分利用知識產權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結語
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產業,是豐富產品品種、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是創建中國自主品牌、提升工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消費需求的客觀要求。中國高校工業設計科研成果產業化是實現和解決中小企業人才引進難的關鍵,只有充分認識到高校工業設計人才戰略的重要意義,才能夠幫助我國中小企業走出人才引進難、創新難的低谷,才能真正全面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歷史跨越。2010年7月22日,《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這一文件出臺,這無疑是中國工業設計的春天即將到來的最強烈信號,我們期待著高校工業設計科研成果能在未來中國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注:本文為湖北省教育廳產學研合作資助項目――《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和科研成果產業化開發研究》重點項目,項目編號:CXY2009B016。)
參考文獻:
[1]謝麗珍. 西寧市中小企業工業設計平臺服務模式研究[J].新西部,2010(16):20.
[2]王暉.中國工業設計產業集聚區形成研究[C].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09(5):450.
[3]李國德,武士威,李娜.高??蒲谐晒奈灰惑w轉化平臺的架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318.
關鍵詞:校企合作 化工類 專業基礎課 科技服務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b)-0227-01
以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為契機,我院化工類專業課教師走出校園,走進園區、走進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為企業解決了很多技術難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作為化工類專業兩門重要專業基礎的基礎化學和化工原理課程教師卻在這方面有著明顯的不足,他們忙于應付教學,很少有人真正走入企業進行科技服務,開展校企合作?;ゎ悓I基礎課教師基本上不了解企業需求,很少有各類橫向科研項目,知識更新慢,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與現代化工類企業結合少,教學質量也很難有明顯的提高[1]。長期以往,這些教師的專業水平、學術水平必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甚至有后退的趨勢。同時固步自封也必將不利于專業基礎課程建設乃至專業建設。
1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化工類專業基礎課教師開展科技服務的動力來源
1.1 化工類企業的動力來源
尋求效率和效益是企業與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進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務的主要動力來源之一。當化工類企業意識到或者看到與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進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務能給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降低研發成本,帶來科技進步、效益提高、產能增值,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時候,一定會積極參與校企合作進行科技服務。
獲取企業需求的科研成果和讓人才為我所用和提高企業科技水平是化工類企業與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進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務的又一動力。化工類企業也希望通過與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進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務這一寶貴平臺,增加溝通和交流的機會,擴大承擔社會責任的美譽,快速取得“高新企業”、“高科技企業”等稱號,增強企業的科研水平和品牌形象,獲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優惠措施及政策支持,有利于企業獲取深層次發展的空間和資源。
1.2 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的動力來源
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基于校企合作開展科技服務是工學結合深層發展的需求,是培養面向化工類行業、企業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ゎ惛呗氃盒T谵k學方向、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等的安排上都要盡量面向行業和企業,反映化工類職業技術、職業技能和職業思想的發展變化,同時兼備人才的可持續發展。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在進行校企合作開展科技服務的過程,了解了企業的生產實際,為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技服務是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專業發展和提升的有效平臺??萍挤找灿行У卮龠M了教師教學方式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強調了教學的實踐性。教師在科技服務過程中,活化了知識、提高了技術、培養了創新意識,促進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大部分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的科研實力相對較弱,與本科院校教師在縱向項目的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很難拿到項目,但在進行校企合作科技服務中,這種情況將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得大部分專業基礎課教師都有機會參與企業的橫向課題,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持續的發展,也有利于實現自身的價值。
2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開展科技服務的舉措
2.1 加強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自身建設
“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自身能力是開展科技服務能力的關鍵。我院很多化工類專業基礎課教師現有的科技、研發、信息等方面的實力都還未對企業有足夠的吸引力,這也是影響他們進行校企深度合作的關鍵[2]。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要苦練“內功”,通過加強自身建設,多渠道提升整體素質,提高自身科技研發能力、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為真正的深度校企合作科技服務打下堅實基礎。
2.2 主動出擊——走出校園,走進園區,走進企業
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優勢確立自身的研發方向,成立研發小組,積極走出校園,走進園區,走進企業,要主動到企業進行科技調研,主動服務企業,看看企業有哪些科研需求,有哪些技術瓶頸,暢通與企業的聯系,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讓教師進駐企業[2],創造機會,尋求機會,挖掘合作的潛力,為后續的科技服務奠定基石。
2.3 科研成果轉化
有些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科研能力比較強,在完成各種縱向項目以后,手頭上往往有了一定科研成果的積累,這時候可以積極尋求企業合作,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對接。
2.4 為企業解決科技難題
與本科院校教師相比,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的科研能力的確有所不足,但是也有很多化工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由于經費的投入問題,他們也很樂意與高職院校教師合作,這時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可以降低對科技服務費用的期望值,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沉淀自己的科技服務能力,長期以往,他們的研發能力必將大大增強,有力地促進了以后的科技服務的良好開展。
2.5 合作研究開發
針對企業的生產實際、科研情況,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可以與企業聯合組成科研攻關小組,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共同解決企業技術改造、產品開發中的難題。這種科技服務平臺的創建,進一步增強了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的科技服務能力,調動了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服務的積極性。
2.6 合作辦產業
隨著對企業、對項目了解程度的加深以及自身研發、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增強,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可以與企業合作建立起一種風險共承擔、利益共分享的新型合作辦產業的科技服務合作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可以拿出部分資金,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科技能力、研發能力形式出資,如果這種類型的合作能夠促成,那么高職院校化工類專業基礎課教師在校企合作科技服務的實踐中,又將邁出了新的一步。
伴隨著國家產業升級、創新型企業建設步伐的加快,高職院?;ゎ悓I基礎課教師積極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主動走出校園,走進企業,有效地開展校企合作科技服務必將大有所為。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形勢 輔導員 課程化 職業能力
在當前新常態與新形勢背景下,輔導員作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直扮演著大學生成長指導者和領路人的重要角色,但現階段,部分高校輔導員卻出現的情況是輔導員角色邊緣化、工作邊緣化,狀態游離,嚴重缺乏職業認同感和凝聚力,崗位流動頻繁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上述情況發生的呢?
一、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建設背景與定義
2013年以來,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通過調查問卷、座談會、個別談話等形式對學校全體輔導員工作現狀進行了調研,經統計分析,導致以上情況發生主要存在兩個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大部分輔導員在開展工作過程中采取的方法仍然是經驗式講授或保姆式服務,未形成系統的工作體系,因而導致輔導員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工作時好時壞。二是輔導員在職稱、職務晉升方面不太通暢,特別是晉升中級職稱之后,要晉升副高以上的專業技術職稱時與專職教師比較相對困難。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006] 24號令)規定,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特別是教育部在2014年出臺的《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為高校輔導員作為職業化崗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和專業素養作了明確的規定,為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實施搭建了平臺;
所謂輔導員工作課程化,是指將輔導員日常開展的專項工作或常規工作用課程形式進行整合,借助學分和教分,讓輔導員的工作內容進教材,工作方式進課堂,工作安排進課表,工作時間算課時,形成明確規范的工作體系。
二、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建設意義
一是很多高校輔導員工作未形成系統的工作體系,因而導致輔導員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工作時好時壞。課程化體系建設,對于輔導員特別是年青輔導員在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方面具有特別的意義,能幫助他們更快適應崗位,增強職業幸福感和凝聚力。
二是經調查,全國大部分地區政府或高校在輔導員隊伍職稱、職務晉升方面尚未出臺科學有效的政策,由于多數高校未將輔導員的思政教育或事務工作量進行課時認定,直接導致輔導員在專業技術職稱評定時和教師比較出現因課時不足而影響評定,職稱晉升受阻。
三是高校非常注重輔導員隊伍建設和培養。近年來,很多高校都在探索輔導員序列職稱晉升的相關途徑,這些探索為實施輔導員工作課程化體系提供了良好的學術環境和專業平臺。
三、輔導員工作課程化體系實施途徑
1.以教研室為核心開展課程設計
學校學工部下設思想政治與國防教育、校園文明與安全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心理健康與學習能力四個新教研室,全體專職輔導員劃入以上四個教研室,擔任授課教師,教研室備課、教研活動等,將具體工作任務作為課程進行開發和設計供全校專兼職輔導員參考使用。
以教研室為核心建立“十模塊”教學課程體系,通過課程化實施方案和課程模塊設計,由教研室牽頭進行課程開發,最終形成科學化、全程化的《輔導員工作指導教程》和課件素材庫,其中必修課程由教研室負責集中或分散授課,其余班會、講座、活動等專項特色課程由相應教研室提供課件,由全校專兼職輔導員完成授課。
2. 以自然年為周期建立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實施方案
《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實施方案》將以課程模塊設計為主線,把輔導員從事的具體工作整合為必修課程和專項特色課程兩大類,對每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周次、教學學時或學分做具體的規定,其中必修類課程納入集中授課安排。課程模塊根據學校學生實際和學生工作規律以自然年為周期分年級、分類別、分專業具體實施。
3.以輔導員職稱晉升和專業發展為依托建立課程評價體系
以輔導員職稱晉升和專業發展為依托建立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建立主要涉及評價指標、評價主體、評價方法三個維度。評價指標主要以輔導員工作課程模塊為依據設置;輔導員工作課程化模式下,學工部、院系、學生、輔導員自身是重要的四類評價主體,具體權重依據學校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比例關系,原則上是學生評價權重最大,輔導員自身評價權重最小。
由學校學工部負責對輔導員履行課程化職責情況進行過程管理和績效考核。評價結果將由學校認定評價合格后的課時(學時),由學工部統一核算,作為輔導員學期、學年考核,評優評先,職稱晉升、晉級的重要課時依據;同時評價結果還將與大學生素質教育學分掛鉤,根據課時核發相應課程的相應學分。
參考文獻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課程
作者簡介:張瑞榮(1967-),女,江蘇泰興人,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會計教育;成丙炎(1963-),男,河南孟州人,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與發展規劃處處長,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教學改革、創業教育。
基金項目: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指導項目“高職高專財會專業教師‘學、做、研、教’終身學習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編號:2014SJD521),主持人:張瑞榮;2013年度江蘇省高等職業院校國內高級訪問學者計劃資助項目,主持人:張瑞榮。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5)12-0021-04
推動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同步發展,不僅要推動實現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同步規劃,職業教育和產業升級同步實施,而且要推動職業教育和技術進步同步升級。課程是人才培養活動的核心,要推動高職教育和經濟社會同步發展,必須以構建與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專業課程體系為核心,實施“工學結合、知行合一”人才培養模式。
一、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涵義
職業與職業不同,就是因為工作過程不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面向的是一線職業崗位,其能力核心特征是“會做”。畢業生能否勝任其就業崗位,主要是通過“做”來檢驗的。高職院校教師要教和學生要學的其實是怎么“做”的學問。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設計,將工作過程作為知識序化的參照系[1]。其本質是將高職課程的職業化因素――工作、與教育化因素――課程融為一體,是課程工作化與工作課程化的雙向轉化與整合[2]。課程工作化是把課程“化”于工作、“化”為工作,通過學中做、做中學,講練結合、理實一體,學生從中可獲取未來職業崗位所需的“做”的能力。而工作課程化是將純職場的工作過程序化為理實一體的過程化課程內容體系。學生通過學,可以獲得對實際工作流程的感性認識并獲取實際工作經驗。
二、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構建思路
以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調研為基礎,分析專業面向的主要崗位(群),科學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從職業崗位出發,對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和核心能力進行分析,整理歸納出行動領域的典型工作任務;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崗位能力分析為依據,遵循學習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職業、由新手到專家進行排序,將行動領域的職業能力轉換為學習領域的專業課程,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專業課程體系。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基于工作過程組織課程的教和學,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工作過程[3]。
三、會計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開發
(一)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是職業性。企業對學生未來職業能力需求決定了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學生未來職業應具備哪些能力,應建立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之上。通過對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和歷屆畢業生的就業崗位進行調研,確定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就業面向的是中小企業,初次就業崗位群為:會計核算人員、出納人員、辦稅人員;職業提升崗位為會計主管或財務總監。根據學生應掌握的崗位職業技能,進行專業定位,確定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面向中小型企業財會一線工作崗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職業素養、掌握中小型企業會計專業理論基礎、具備一定的會計核算、出納、辦稅及財務管理能力、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與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有良好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的“遵準則、精出納、能報稅、會核算、助管理”的高素質、高技能財會人才。
(二)分析歸納行動領域的工作任務和核心能力
1.基本能力:會計核算能力。能科學建帳,能用會計的專門方法對已發生或完成的經濟業務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出納能力。能明辨貨幣資金收付的票據真偽,能按照規定保管現金和各種結算票據,能熟練辦理現金和銀行存款收付業務,能按照規定登記現金、銀行存款日記賬;辦稅能力。能順利辦理企業發票申購、稅務登記,能按照國家稅收法規及其他相關政策正確計算和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應繳納的各種稅費[4];電算化能力。具備計算機操作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會熟練操作有關的財務軟件。
2.提升能力(畢業后比較優秀的學生經過5-10年后升任會計主管或財務總監):總管企業財務會計、報表編制工作;制定、實施和管理稅收方案;建立健全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工作章程;組織企業有關部門進行財務預測、決策、預算、控制、業績考核、分析與評價,努力降低成本、增收節支、提高效益。
(三)構建學習領域的專業課程體系
根據會計就業崗位的要求,進行崗位所需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分解,確定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職業崗位群,考慮學科分類,專業設置上遵守寬窄并存原則,專業設置不僅要適應職業需要,還要考慮受教育者發展的需要,以能力本位、有針對性地按照職業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素設置課程體系[5]。高職會計專業應系統學習會計專業的基本理論,同時應具備必需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比較扎實的中英文聽說寫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計算機操作技能;掌握企業會計、統計、審計、稅收、財務管理、財務預測、預算與決策等職業相關技能。會計專業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培養,應與其未來的就業崗位相對接,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見圖1)。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人才培養方案采用“2+1”模式,即學生兩年在校學習,最后一年頂崗實習。職業課程按職業成長規律及學習認知規律序化,同時通過分段實訓,體現工學交替。具體分學期職業課程安排見圖2。
(四)學習情境轉化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構建為專業人才培養搭建了一個學習的總體框架,但具體實施還是要落實到一門門具體課程的教學中去[6]。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就是根據各課程學習情境載體(如任務、項目、問題、活動、案例等)的不同,實現把工作過程轉化為學習過程、把學習過程轉化為工作過程的雙向轉化,通過學中做、做中學、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實現職業精神與技術技能的高度融合。
由于課程類別的不同,其雙向轉化的學習情境載體有所不同,對應采用“工學結合、知行合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表現也有所不同:
1.基本素質能力學習領域課程采用“案例引導實戰”的教學模式。以經典案例引導課堂基礎技能訓練,讓學生學會用專業的視角認識實踐問題、分析實踐問題和解決實踐問題,促進思維水平的提升,同時為后續階段職業技能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2.職業基礎及核心技能學習領域課程建立以會計業務流程為主線、“項目引領、講練結合”的教學模式,同時部分課程兼顧課證融通。課證融通涉及的具體課程有: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用課程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電算化;初級會計師考試用課程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考證用初級會計實務在我校的課程體系中是通過中級會計實務局部與成本會計兩門課、經濟法是通過經濟法與稅法實務兩門課得以體現的。在此基礎上,對于理論較深的核心課程,如中級會計實務,除實施“項目引領、講練結合”的教學模式外,教學過程中還嘗試深入淺出,進行圖示教學,通過時間數軸、T型賬戶對應關系圖,將理論較深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好懂,以提高會計專業學生初次就業時的核心職業能力――會計核算能力。
3.職業綜合技能學習領域課程采用“項目仿真、講練結合”的教學模式。利用會計手工實訓室、會計電算化實訓室為平臺,教師以一套真實的會計業務,按照制單記賬報表的框架,讓學生在仿真的財會業務流程中,“教、學、做”一體,完成項目業務,從而實現教學內容與企業業務實際結合、教學過程與工作情境一體。
(五)課程評價
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對課程實施的效果進行價值評定的過程。它是課程的引領和導向機制,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課程類別的不同,“工學結合、知行合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表現不同,課程評價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1.對于基本素質能力、職業基礎及核心技能學習領域課程,以掌握職業基本素質能力和崗位技能為目標,采用多樣化考核方式,如作業、課堂練習、案例討論、職業素養表現、過程考核、筆試等多種方法,綜合評定課程成績。
2.對于職業綜合技能模塊,學生按會計專業崗位群進行分工,協同完成按會計業務流程進行的相關實務操作,以獲得勝任崗位群工作任務的知識和能力。應加強對整個會計業務流程的工作過程及其最終成果的考核,評定和推斷學生能否勝任相應的工作崗位,評價他們的職業態度、團隊協作精神以及思維判斷、協調應變及創新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習得情況。從而把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引向深入和成功。
四、圍繞會計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優化進行的改革
(一)動態組建專家建設委員會
以校內專家為主,不斷吸納企業專家,動態組建專業建設委員會。每年圍繞加強學生崗位能力的培養就會計專業面向的崗位群進行專業定位、課程體系優化改革研討。專業建設實行專業負責人制度。專業負責人綜合考慮企業專家、用人單位、畢業生反饋及教學團隊成員的修訂意見,不斷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二)企校共建課程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建構的落腳點是課程建設,如何在課程設計中將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進行雙向轉化是課程實施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課程體系優化的成敗。在按照面向專業崗位群設置課程體系、將創業意識和思想素質教育以顯性和隱性的形式納入課程體系后,實行課程負責人負責下的課程建設團隊機制。課程負責人根據課程在專業中的地位、崗位技術要求、職業資格要求,盡最大限度地銜接和并軌,來制定和優化課程標準。教材的編寫、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有企業等相關人員參與,其內容應與企業實際完全接軌。
(三)“雙師”教師團隊建設
按財會業務流程設計教學內容、“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教學模式,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專業教師,應具備真正的雙師素質。既要熟悉企業財會實務發展動態,掌握一定的生產知識,又要把握職業資格(會計從業資格、初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師等)考試動態。要與時俱進,與經濟社會中的職業發展同步成長。
要壯大“雙師”教師團隊。加大校外兼職教師比例;部分課程如職業綜合技能學習領域課程由校外兼職老師及校內專任老師共同指導;實行教師下企業頂崗實踐鍛煉制度,以了解財會實務動態;鼓勵教師參與橫向課題,幫助企業解決財會實務中遇到的問題。鼓勵教師參加職業或執業資格考試;鼓勵教師參加各種教育、網絡課程培訓、技能大賽,并與同行交流,促進教師職業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仿真實訓基地建設
進行會計手工實訓室建設,實訓材料全真模擬企業會計實際工作情境;進行會計電算化實訓室建設,除配備計算機外,還要安裝用友、金蝶等網絡財務軟件和多媒體會計模擬實驗軟件,進行會計模擬實訓。會計電算化、財務綜合實訓等課程,學生通過上機操作使用會計軟件完成各種會計實務,掌握會計軟件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其成為既精通會計業務又精通計算機的復合型人才。
(五)頂崗實習
最后一年的頂崗實習,學生進入到企業真實的環境,身份也具有了雙重性(學生+企業員工),要接受企業和學校的雙重管理和指導,具體的崗位針對性更強,學生會遇到許多實踐問題,在崗位中要不斷學習,以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能力。頂崗實習是對學生在校期間會計專業知識與技能掌握程度的檢驗。要加強頂崗實習過程的指導與管理,并注意收集用人單位對頂崗實習生的評價、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反饋意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優化進程中,要充分發揮專業負責人及課程負責人的主觀能動性。專業負責人要始終堅持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確定專業面向的崗位群;共同根據專業面向的崗位群,進行專業定位;共同進行職業崗位所需知識、能力和素質分解,確定專業課程體系,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負責人要始終堅持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依據課程體系,制訂課程標準;共同依據課程標準,選擇課程內容;共同進行專業核心課程的教材編寫、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從而將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建設落到實處??偠灾?,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到專業課程的基層建設,每一個環節,始終堅持專業教師與行業企業專家的共同參與,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技能需求的無縫對接。同時,在崗課對接實施的具體過程中,對于職業技能學習領域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體現“課證融通”,兼顧“會計技能大賽”要求。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論高等職業教育課化設計――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9(4):66-70.
[2][6]張健.課程工作化與工作課程化的雙向整合――兼論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本質[J].職教通訊,2013(16):1-5.
[3]梁奇峰.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構建[J].職教通訊,2013(6):6-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