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3 16:54:24
序論:在您撰寫七一課程材料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材料力學;學生主體;啟發式;方法與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3-0031-02
材料力學是工科高等院校十分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涉及機械工程、土木工程、石油工程等許多專業。該課程的本質是探尋不同類型材料對于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以及內部變化,從而進一步分析各種材料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因此,在課堂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它非常強調與之對應的各種材料力學性能實驗。良好的實驗教學過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分析和創新能力。
一、材料力學實驗課程現狀分析
當前的材料力學實驗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總體而言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教學模式單一。目前,材料力學實驗教學均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講解實驗原理及實驗過程,之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最后填寫統一的實驗報告,獲取實驗成績。2.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由于缺乏對材料力學實驗教學的認識,學生普遍存在不重視實驗的問題。由于材料力學實驗均為分組實驗,每組成員2~8人不等,因此部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完全依賴同組其他同學,有些對于實驗原理都不甚了解。3.缺乏質疑能力和創新意識。當前,高校學生的學習具有很強的惰性,一味地接受書本和教師傳授的知識。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不會對實驗的原理或者方法展開自己獨立的思考或者提出疑問,更不會在現有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創新。
二、材料力學實驗課程的改革方法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就材料力學實驗課程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從被動“填鴨”式向學生主體式轉變
當前,課程教學改革大力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質疑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同樣,對于材料實驗課程,也需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具體實施辦法為:充分發揮學生在材料力學實驗課程中的主體作用,由學生自行分析材料力學實驗原理、參照大綱制定實驗方案、分配實驗任務、操作儀器設備、獲取試驗結果、撰寫實驗報告等。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教師的身份要由從前的“講師”轉變為“導師”,即在學生遇到問題時以參與者的身份負責答疑解惑。同時,為督促和提高每一位學生對實驗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在實驗完成后,教師針對每一小組各隨機選取一名成員作為匯報人,對實驗原理、方法和結果等以前完全由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講解,該名成員匯報的得分,將成為本小組最終的實驗成績。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和學習,而且能夠很好地避免部分學生的惰性和依賴性。
(二)從表格式的實驗報告向小論文的轉變
傳統的材料力學實驗報告形式單一,學生在完成實驗后,只需將實驗結果逐一填入設計好的表格中即可。這樣的實驗報告不僅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而且非常容易出現相互抄襲的現象。為此,若能將格式固定的表格式實驗報告轉變為小論文的形式,將會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在材料力學實驗小論文中,學生需要簡述該實驗的實驗原理、制定實驗方案的依據、人員組織、具體實施情況、實驗結果以及本次實驗所存在問題等。教師對小論文的評分也應從單純地重視實驗結果,變成對以上各方面內容的綜合評判。對于實驗結果不理想的學生,若能在小論文中正確地分析其原因,并且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同樣能夠獲得較好的實驗成績。
(三)基礎實驗與開放實驗相結合
在當前高等院校大力倡導提高學生創新意識的大環境下,材料力學實驗教學應進一步向基礎實驗與開放實驗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考、創新以及實際工程應用能力。開放實驗的題目,可通過三種渠道獲取。1.學生自擬。通常由3~5名學生形成實驗小組,根據材料力學課堂理論教學和基礎實驗內容,結合自己的學習興趣,擬定相應的開放實驗題目。實驗教師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實驗條件和相關理論指導,使其實驗內容能夠順利實施。2.教師提供。以學生未來的職業和專業為導向,教師為學生提供2~3個開放實驗題目供學生進行選擇。例如,材料力學中的直梁彎曲正應力實驗,其原理是直梁彎曲時,其表面粘貼的應變片產生電阻變化,由應變儀將信號放大并顯示其應變情況。雖然學生在實驗儀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大都能夠順利地完成實驗,但是很少有學生能夠親自動手粘貼應變片或者搭接電橋線路。因此,教師可以在此實驗的基礎上,提供相應的開放實驗題目,給學生提供深入學習和實踐的機會。3.研究生科研項目帶動。工科高校研究生在完成科研項目時,通常需要進行相關的實驗。例如,研究生利用力學實驗室材料試驗機進行PDC復合片壓縮實驗。在其實驗過程中,可帶領1~2名本科生開展相關實驗工作。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本科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應用及創新的能力,而且能夠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或者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三、材料力學實驗課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為了保證以上材料力學實驗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需要做好相應的保障工作,具體而言包括以下方面。
(一)實驗教師能力的提升
新的材料力學實驗課程組織方法,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必然會為實驗教師帶來更多的挑戰。實驗教師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材料力學課程改革的效果。傳統的材料力學實驗教師只需根實驗大綱和指導書按部就班地指導學生進行相應實驗。然而改革后,實驗教師更多的是扮演“導師”的角色,參與學生的實驗,為其提供指導和幫助。這樣,勢必要求實驗教師具有更深更廣的專業基礎知識,以及輔導各類型實驗的綜合能力。為此,對于現有材料力學實驗教師而言,應當不斷充實自己。對于學校來說,應當吸引更多有能力的優秀人才從事材料力學實驗教學工作,并且提供有利的條件,加強其與其他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之間的交流和學習,讓實驗教師“走出去”,把好的思路和想法“引進來”。
(二)實驗設備條件的保障
加強現有設備的維護和保養,并在此基礎上,增加新的儀器、設備的投入。目前一些學校的材料力學實驗設備,如靜態應變儀、扭轉試驗機的年代都相對比較久遠,已無法完全滿足新的材料力學實驗課程的需要。因此,對于有條件的學校,可購置一批先進的實驗設備,以保證課程改革的需求。同時,在新的材料力學課程組織模式下,應把基礎實驗與開放實驗相結合,各類型實驗設備和實驗室之間需要進一步加強協調與配合,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這樣才能保證材料力學實驗課程改革的順利開展。
(三)給予學生創新實踐學分激勵
在材料力學實驗課程改革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直接影響著新的實驗課程的實施程度。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材料力學的實驗教學水平。然而,當前大學生學習具有很強的惰性,只要與學分無關的事情就不愿意去做。作為學校,恰好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采用創新實踐學分激勵的辦法,對于材料力學基礎實驗后,成功完成相應開放實驗的學生,給予額外的學分獎勵,由此推動材料力學實驗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四、結語
打破常規實驗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以學生為主導的啟發式材料力學實驗課程改革的關鍵。同時,需要從實驗教師、實驗O備等方面為改革的實施提供保障。本文所提出的材料力學實驗課程改革方法,也能為其他相關實驗課程的改革提供參考和思路。
[ 參 考 文 獻 ]
[1] 周沙溆.工程教育認證體制下《材料力學實驗》教學改革趨勢探討[J].時代教育,2015(3):57-58.
[2] 裴立宅,劉翠娟,樊傳剛.材料力學性能課程的教改思路[J].中國輕工教育,2010(3):64-66.
[3] 段軍,班宇鑫,譚金蘭,肖明葵.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材料力學課程改革研究與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5(24):195-196.
[4] 楊錫階,王時越,李建云.力學實驗開放教學體系的構建[J].輕工設計,2011(4):359.
關鍵詞: “材料科學基礎” 哲學概念 教學意義
“材料科學基礎”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主干課程之一,國內大多數院校都把該課程當作研究生入學考試課程。
對于這樣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課程,教學改革一般是積極吸收學科領域內的新知識、新理論,使學生學到更加前沿的知識。我在此基礎上,另辟蹊徑,挖掘、提煉該課程中蘊涵的豐富哲學知識,從而使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還感受到哲學思想與哲學方法的魅力,將自然科學范疇的材料專業知識與人文科學范疇的哲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哲學教學的困惑
從知識學習的角度講,本科生需要更加高深的專業知識和更為寬廣的學術視野。因此,本科教學的一般思路是加深、加寬專業知識。加深知識靠更為高深的專業理論,而拓寬知識則必須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
如果站在高于知識的思想與方法的角度上,則僅限于專業知識范疇是不夠的,還必須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哲學思想,掌握一定的哲學方法,從而應對專業以外的事物。因為在當今社會,純粹專業內部的事物是極少的,科學研究、生產實踐往往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往往需要處理人際事物。因此,從最高層面的哲學入手,來強化學生的素質非常必要。
然而,當我們把教育的視野延伸到哲學的高度時,就會發現一個令人困惑的難題,即哲學的巨大作用與這種作用很難實現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雖然哲學是人類知識形態的極致,但由于哲學非常抽象,因此教學難度非常大。不難看出,理工科中的哲學教學,既有巨大需求,又難以操作。
應該指出,目前理工科開設的“科學技術哲學”選修課程,是這方面的一種積極嘗試,該課程對于學生的哲學素養的提高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盡管如此,無論是從學時數還是從教學效果看,僅僅一門課程還難以起到太大的作用。同時,理工科學生趨于定型的學習習慣,也制約了該課程功效的發揮。例如,有些學生對于“科學技術哲學”不感興趣,有些則難以適應這類文科課程的教學方法。
凡此種種,都說明理工科哲學教學中所面臨的窘境。因此,要想突破這種狀況,我們就必須轉變觀念,另辟蹊徑,從而找到一條更加適合理工科的哲學教學之道。
二、“材料科學基礎”哲學概念的提煉
課程的教學基礎是知識的生成,沒有知識課程就無法生存。但是,要想在理工科專業課中實施哲學教學,僅僅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把這些專業知識背后的哲學概念、方法提煉出來。下面以實例的方式展示理工科課程中哲學知識的提煉過程與結果,歸納提煉的方法。
1.牛頓第二定律的哲學意義。
牛頓第二定律本不屬于“材料科學基礎”課程范疇。之所以拿它作為例子,是因為該定律是自然科學的經典,所以人人都能夠理解。而直接選用“材料科學基礎”課程中的例子,由于專業性很強,讀者不易理解。
牛頓第二定律為f=ma,換一種表述形式就是a=f/m。根據語義流源理論,可以把屬于物理學的專有概念轉化為哲學表述。例如,f是外力,這是一種物理表述,但根據語義流源,外力退化為外界作用;m是質點質量,它也可以表述為事物的內在屬性,因為質點說到底還是一種事物,而質量是用來描述質點屬性的;a是質點加速度,它退化為事物的行為;“二”退化為關聯,因為“二”不過是關系(關聯)的一種特殊形式。
在完成了上述轉換之后,牛頓第二定律就有了哲學意味,其新的表述為:事物的行為既與其內在屬性有關,又與外界對于該事物的作用有關[1]。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典型的哲學規律,潘懋元先生提出的高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恰好是這一哲學規律在教育中的體現。換言之,自然科學的牛頓第二定律與教育學的高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具有哲學意義的統一性。
2.“材料科學基礎”中的哲學概念。
牛頓第二定律的哲學抽象不僅展示了一條哲學規律,而且展示了抽象過程的一般方法。按照這一方法,就可以處理“材料科學基礎”課程中的相關知識,以使它們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同時,由于基本的提煉方法在牛頓第二定律中已經展示,因此在下面的例子中更多地介紹過程與結果,以避免過多的專業介紹帶來理解困難。
(1)晶體缺陷
它是材料學科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表示晶體中不但存在缺陷,而且缺陷有可能以平衡的方式存在。
從哲學的角度看,缺陷無非是一種新的物質存在方式。換言之,缺陷造成了物質存在的多樣性,而多樣性概念就屬于哲學范疇了。因此,材料缺陷的哲學抽象就是:事物以多樣性的方式存在,優于單一的存在方式。這個規律在自然界與社會領域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2)凝固(相變)過程
在材料的凝固過程中,形核理論至關重要。該理論的基本預設是,在原來的液相中產生具有固相結構的小核心,且它們隨機出現、時聚時散。一旦過冷度足夠大,這些小核心就能長大,直至完全凝固。
從哲學的角度看,凝固形核現象是舊事物中存在新事物的范例。存在于舊事物中的新事物盡管是不穩定的,但它包含了新事物的“基因”,且一旦環境條件適合,這些“弱小稚嫩”的新事物就能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直至完全取代舊事物。
(3)界面平衡偏析
這個材料概念可以用來展示哲學認識論的一般程序,也就是邏輯學中的屬+種差理論。一般來說,一個新概念總是由幾個舊概念組合而成。在組成新概念的舊概念中,必有一個是基本的,而其他是從屬的。例如,知識經濟概念中,經濟是基本的,而知識是從屬的。邏輯學把這種處于基礎地位的概念稱為屬,從屬概念稱為種差[2]。
以界面平衡偏析為例,最基本的屬就是偏析這一概念,而平衡是從屬概念。因此,平衡偏析概念的根本意義由偏析決定,它意味著成分的(空間)差異,平衡偏析無非是說這種成分差異處于熱力學穩定的狀態,因此稱為平衡。當我們建立了平衡偏析概念之后,它就成了新的起點,即新的屬,而相對于這個屬,界面就是種差。因此,界面平衡偏析就是:與界面有關的平衡偏析。換言之,界面平衡偏析=界面(種差)+平衡偏析(屬)。
不難看出,盡管界面平衡偏析概念本身沒有演繹出什么哲學意味的東西,但對于它的認識卻能從方法的角度上升到邏輯學的層次,從而具有哲學意義的普遍性。
(4)規則溶液自由能表達式
在二元合金固溶體的自由能表達式中,學生的學習難點并不在表達式的數學形式。教學實踐發現,他們產生模糊認識的根源在于:該表達式說的是誰。
按著德國哲學家弗雷格的指稱理論[3],一個事物的認識與三個要素密不可分,即事物的名稱、事物的內涵和事物的所指,其中名稱與內涵很容易理解,而事物的所指(這是一個哲學專有名詞)是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按理說,認識過程涉及所指應該是常識,如黃山,它有名稱(就是黃山),有內涵(如險峻、秀美等),還有就是作為物質存在的那些花崗巖構成的山巒。因此,所指就是指向物質存在的,因此理解起來似乎并不難。但是,當某個所需認識的對象以抽象的、看不見的方式存在時,所指就不像黃山那么清晰了。在初學的過程中,所指往往被學生忽略,甚至是遺忘,而只記住三要素中的名稱與內涵。這種所指認識的缺失會帶來嚴重的問題,如把對象搞混。不難看出,弗雷格的指稱理論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認識對象意識,而這種意識的強化在面對數學公式具有特殊的價值。
(5)相變定義
根據馮端院士的定義[4],“相變”指:“在外界條件發生變化的過程中物相于某一特定條件下發生突變?!钡?相變的定義也可以簡化為:凡是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都是相變。不難看出,與馮端院士的定義相比,新的相變定義粗略了很多。
如何看待這種由于簡化而帶來的粗略,是一個超越材料專業的問題,而知識范疇的超越本身就具有哲學的意味。顯然,這里涉及思想方法的問題,對于不同思想方法的認識與把握,恰恰是學生應該努力的新方面。這個問題的重心不在于孰是孰非的細節探討,而在于認識效率等更高的層次范疇。換言之,細節的是非判斷轉向了效率考量,這種價值標準的轉向對學生思維訓練具有重要作用。
三、“材料科學基礎”哲學概念的教學意義
從上面的論述看出,在材料專業知識中提煉具有哲學意味的概念與方法并非難事,其中的關鍵是思想觀念的轉換,具體就是從單純專業視野拓展到更為寬廣的哲學領域。站在哲學的高度重新看待“材料科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它有了新的意義和價值。
1.豐富了教學內容,深化了專業知識。
到目前為止,理工科專業課改革的思路重點在更新教學內容,具體方法是積極吸收新專業知識,反映學科的新發展。不難看出,這種改革的視野仍然局限在專業、學科的范疇之內。
因此,本文給出的哲學概念提煉的思路,是一種新的嘗試。按著這樣的思路,教學內容同樣得以豐富。同時,還可以深化課程的內容,如上面列舉的弗雷格指稱理論,屬種+差的認識理論,都具有很高的認知難度,這些哲學概念的學習會極大地深化課程內容。
2.建立了理解的新維度。
就本科生學習而言,理解的重要性遠大于高中生。從某種意義上講,理解是本科生學習的生命,而高中生的學習還帶有相當成分的記憶因素。因此,深化理解就成了本科生學習的當務之急。
但是,深入剖析理解概念會發現,理工科學生的理解視野是不夠寬廣的,他們的理解維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事實和自然科學定律,這是理解不可或缺的維度;其次是簡單邏輯,因為理解的過程往往是邏輯推理過程;最后就是數理方法,因為理工科中大量的知識是建筑在數理基礎上的。但是,僅僅把理解的視野向這些方面展開是不夠的,因為這些維度的綜合也不具備超越的功能和開拓創新的意味。因此,有必要把理解的維度進一步向哲學、方法論的層次展開,以便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進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3.開拓了通識教育的新視野。
在本科教學中,通識教育盡管非常重要,但它的實際操作卻一直令人困擾。其中的重要問題是不同門類的知識各行其是,結果是多而不通。本文提出的理工科知識的哲學提煉與教學,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提供了新的思路,因為通識教育的終極價值在于一個“通”字,即融會貫通。但由于不同學科之間的天然差異,因此直接貫通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使不同學科的知識都升華為哲學概念,則在哲學層面就能實現貫通。
參考文獻:
[1]吳鏘.從博雅教育、通識教育到人文素質教育.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2]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邏輯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27.
0 引言
我國教育部早在2006年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便將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工作和教、學、做的一體化建設工作納入到了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改革領域,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而后,國務院和教育聯合出臺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中,將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納入到高職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中,由此,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教育教學全面拉開序幕。在此背景下,加強對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課程一體教學改革,無疑對于提高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促進學科本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 校企合作及其在教學一體化改革中的應用的必要性
1.1 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即學校和企業共同建立的一?N合模式,此種合作模式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實踐基地的構建、也包括專項資金的投入和應用等,但該模式的核心是以人才培養和輸送為主的,即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均是基于人才培養與輸送這一目的來開展的。
1.2 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一體化教學改革中應用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在一體化教學改革中應用的必要性如下:首先,對于企業而言,面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亟須引進專業人才來建立自身在某一領域的競爭優勢,從而在某一領域中脫穎而出,以該領域為核心擴展其他經濟業務,最終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高職院校是人才天然的聚集地,通過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并完善人才輸送機制,能夠為其相關領域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強化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其次,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其與普通綜合類院校相比,無論是在師資力量,還是在教學水平或生源方面,并不具備顯著的競爭優勢,但通過與企業建立人才合作關系,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師資力量,而且還能夠提高自身在某一專業領域的知名度,從而提高自身影響力,幫助其解決生源不足的問題,并最終實現穩定發展。
最后,對于學生而言,通過校企合作,其能夠將自身在學校所學的相關理論應用到具體的實踐當中,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且還能夠拓寬其自身學習思維,使其能夠獨立解決相關專業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形成良性循環,最終,在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基礎上,實現人生價值。
2 《建筑材料》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對校企合作缺乏正確認識
缺乏對校企合作的正確認識是當前高職院?!督ㄖ牧稀氛n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首要問題。就現階段而言,多數高職院校跟那在開展《建筑材料》課程教學過程中,并未意識到校企合作對于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和促進學生專業技能提升的重要性,部分學校領導和教師擔心一旦開展校企合作,勢必會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時間”,而在學生的實踐過程中,其有可能從事與本專業實踐活動無關的其他事宜,在浪費時間的同時,也難以提高教學質量,久而久之,對自身在高職院校群落中的影響力則大幅下滑。此外,還有部分高職院?!督ㄖ牧稀氛n程教師認為,以校企合作的模式開展《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會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過于放松,而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到實踐中,從而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對此類高職院校和教師進行分析可知,其并未意識到校企合作的真正意義,從而導致了對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課程教學理解的偏差,降低了專業課程的教學效果。
2.2 重理論,輕實踐,學生積極性缺失
重理論,輕實踐是當前《建筑材料》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另一問題。目前,部分高職院校能夠認識到校企合作對于促進本專業發展和學生專業素養提升的重要性,但收到教學進度與課程安排的限制,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課程教學仍然是課堂教學占據主導地位。據相關部門統計,當前,已開展校企合作《建筑材料》課程教學的高職院校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約為4:1,而實踐課程的課時不足也成了抑制這一模式下專業學生發展的主要因素。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在枯燥的理論課中失去了對《建筑材料》專業課程學習的積極性,由于失去了學習熱情,又進一步導致其參與為數不多實踐課動力的缺失,由此,形成了課程學習的惡性循環,對于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產生了嚴重影響。
2.3 教、學、做各環節獨立,難以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
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課程教學的另一問題體現在,教、學、做各環節彼此獨立且缺乏內部聯系。在教學過程中,多數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大都根據教學大綱和進度的設置完成相關任務,而缺乏對專業學生的針對性教學,在難以體現個性化和差異化教學的同時,也并未對學生關于相關問題的理解程度的考察,進而降低了教學效果。在學生方面,由于對校企合作模式的認知不足以及教師對其具體學習情況的忽略,導致專業學生的學習與理論和實踐課程的要求相脫節,難以滿足課程學習和企業的雙方面要求。此外,由于理論和實踐存在一定的偏差,企業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時,并未對這一問題予以全面考量,從而導致學生難以利用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踐中遇到的相關問題,降低了企業的作業效率,難以滿足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相關要求。
2.4 資源局限,難以為學生提供一體化教學服務
資源局限限是目前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課程教學的重要問題。由于是校企合作,就避免不了企業對這一合作模式進行投資,例如,人力投資、物力投資和財力方面的投資。然而,就現階段而言,與高職院校建立合作關系的企業大都為中小企業,其在資金和規模方面較為有限,并不能夠為建筑材料專業的學生提供滿足其各方面實踐需求的資源保障,由于缺少必要的硬件資源,《建筑材料》課程要想為學生提供“理論教學實踐應用與指導評價與反饋價值創造”這一一體化教學服務是極為困難的。
3 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課程一體化教學改革策略
3.1 加強對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視
加強對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視是基于校企合作《建設材料》課程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基礎和前天體。首先,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其應在進一步突出自身《建設材料》學科專業優勢的基礎上積極與地方企業,特別是對口企業展開積極的交流和溝通,通過向其說明自身在專業領域及其人才培養的可取之處,積極爭取同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對口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此外,學校還應開展對專業教師的思想教育工作,即確保對相關專業教師在對校企合作予以正確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對學生在企業的實踐活動予以信任。其次,對于企業而言,應深刻認識到人才是決定其自身競爭力提升和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并對基于校企合作的《建設材料》課程一體化教學改革予以正確認識,通過對各高職院校建設材料專業建設情況予以全面分析,選擇更為合適的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并以科學的人才培養和輸送機制確保相關人才在接受專業教育和培訓后進入到企業中,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3.2 加??課程實踐,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加強課程時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課程一體化教學改革的首要方法。一方面,在當前建筑材料領域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應根據專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建筑材料》實踐課程的課時,并通過與對口企業進行協商,形成科學的課程計劃,從而提高實踐課程在《建筑材料》教學中所占的比例,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并通過實踐發現自身在專業方面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而將相關問題反饋給專業教師,并通過教師的理論指導為其后續的相關實踐提供有力支撐。由此,將企業、學生、高職院校(教師)間關于建筑材料專業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引發學生思考的同時,激發其參與專業學習和實踐活動的積極性,確保教學效果和質量的全面提升。
3.3 加強教學各環節的聯系
加強專業教學中各環節的聯系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課程一體化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針對當前專業教學中教、學、做各環環節彼此獨立的問題,應分別從高職院校、學生和企業自身出發,將各教、學、做等各環節進行有機結合,提高專業教學效果。首先,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進一步加強師生互動,了解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并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確保教與學的高效性。其次,對于學生自身而言,無論是在理論學習還是在實踐活動中,均應針對相關問題向教師和企業指導人員請教,在明確相關原理以及問題處理方法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進而解決相關問題。最后,對于企業而言,其相關負責人應針對建筑材料相關實踐過程中部分學生存在的理解和操作問題及時予以糾正和指導,并將相關情況及時反饋給專業教師,使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輔導,從整體上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專業水平,實現各方共贏。
3.4 爭取企業投資,強化一體化教學效果
爭取企業投資是強化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課程一體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高職院校在與對口企業進行談判的過程中,應將自身建筑材料專業的優勢進行明確且詳盡的闡述和說明,使對口企業能夠產生相應的投資與合作的愿景,并通過基于企業相應的優惠政策,例如,人才直接輸送機制的建立、學校實驗室的使用權等,從而針對教、學、做的一體化教學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另一方面,對于建筑材料領域的企業而言,也應不斷強化自身實力并根據自身實際發展情況,建立健全的資金引入機制,擴大企業規模,進而為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課程一體化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在確保教育教學效果的基礎上,為其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課;模式;創新
形勢政策課具有時效性強、知識面廣、教師隊伍復雜、教學方法豐富等特點,無形中削弱了教學的實效性,增加了教學與管理的難度。為進一步完善形勢政策課的教學環節,整合教育資源,切實增強該課程教育的吸引力、影響力和感染力,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對形勢政策課教育模式進行了研究探索。
一、教學內容的“雙統一”
形勢政策課的教育內容除了一些基本理論外,與其他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央地方政策的調整決定了這門課程教學內容永遠在不斷更新,同時,教學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學科多領域。這些決定了形勢政策課的教育內容要堅持“雙統一”原則。
(一)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
形勢政策教育首先要堅持思想政治的原則性即以形勢觀、政策觀教育為本,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形勢政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形勢政策觀。在堅持原則性的同時,根據不同年級靈活選取不同教育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差別教學,做到教育內容與各年級的思想實際相吻合,如,一年級的學生理論水平不高,首先從認識方面著手,對他們進行國情世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戀愛觀教育;對二年級、三年級的學生進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及社會主義與集體主義教育,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對四年級的學生進行有關的就業教育,引導學生認清形勢政策,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二)知識性與方法性的統一
形勢政策教育涉及領域廣,而課時安排少,如同“隔靴搔癢”,這要求我們變教育內容的“多而雜”為“少而精”,抓住關鍵,注重實效,提高形勢政策課的知識性。同時強調,“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引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學會用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方法觀察形勢,用因果聯系挖掘事物的本質,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解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與特殊性規律,預見形勢發展與政策提出的必然趨勢,全面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政治覺悟。
二、教育渠道的“雙結合”
(一)“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
校園文化活動是形勢政策課的有效載體,把第一課堂教學內容融入校園文化中,通過常態化、多樣化的活動和生活性、趣味性、創造性的方式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展現欲。同時把校園文化活動與學生關心的形勢政策熱點結合起來,開展主題校園活動,如,學習“七一”講話“勝利迎接黨的十召開”等活動。
(二)“第一課堂”與實踐“大課堂”結合
形勢政策教學的特點是靈活性,這注定了僅靠課堂教育是不夠的,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了解社情民意的主渠道,是運用深化理論的主陣地。學生只有走進社會、貼近群眾,才能獲得一手材料。同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要深入農村、社區和企業開展調研活動,幫助他們了解社會的發展變化以及矛盾問題;圍繞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問題,積極倡議學生利用寒暑假回鄉考查當地文化建設與發展狀況,發掘當地文化資源;圍繞“三農”問題,開展的“三下鄉”“青年志愿者”教育活動。
三、教師隊伍的“雙互動”
(一)課前集體備課,實現資源共享
形勢政策課教師的每一次課程設計都要符合時效性,相對其他理論課教師而言,教師面對的內容永遠都是新的,同時還涉及多領域多學科,這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要充分發揮教學隊伍的優勢,實行課前集體備課,提前將專題交給教師,讓他們自己選擇所擅長的內容。主講教師負責一個專題,然后集體備課,備課組提出各自意見并確定講稿后,就同一內容給多個班級講授。這不僅發揮了教師的主動性,減輕了他們的備課負擔,也可以在備課過程中,集思廣益、百家爭鳴,還使教師有了相對固定的教案,強化了對內容的把握。
(二)課后交流反饋,互助帶動發展
要促進形勢政策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除了課后交流反饋外,更重要的是專兼隊伍的互相促進,共生共建:形勢政策課專職教師長于理論教學,缺乏對學生思想動態的準確把握,而作為兼職教師的各學院黨委領導和輔導員,長于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但專業功底不強。形成兩支隊伍互相交流機制,各自融入對方的工作中,這既有利于專兼隊伍在互通有無的過程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也有利于在共同工作中相互促進、共同進步,進而形成全員育人、互動互助的良好局面。
形勢政策課作為一門課程建設,離不開教學內容的整合統一、教育渠道的拓展結合、教師隊伍的互動共建三個環節。如何實現形勢政策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值得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
參考文獻:
[1]程麗.抓好兩個環節激活形勢政策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0.
【關鍵詞】汽車電工與電子基礎; 精品課程; 課程教學模式; 課程評價模式; 課程實踐條件
我校的《汽車電工與電子基礎》精品課程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梯隊、教材建設、教學效果等幾大方面來進行建設。經過一段時間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將此門精品課程的建設過程呈現以此,以供同仁參考和雅正。
1 課程設置
(1)課程教學模式:本課程的教學采取“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分別進行理論講授、實踐操作的教學和輔導,讓學生有充足的實踐操作時間。
(2)課程內容設計:根據國家汽修專業設置標準與職業能力標準將課程總教學時數設置為56學時,分成8個項目:安全用電、汽車常用工具量具、汽車電路常識、汽車電子半導體元器件、交流電路與發電機、磁路與電磁器件、直流電動機、汽車電路圖識讀。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將8個學習項目中分別設置了23個學習項目,每個學習項目中設置不同的工作任務。
(3)課程內容組織形式。教材: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國家職業技能要求為標準,汽修組專門編寫了《汽車電工與電子基礎》教材,教材采用項目化、任務化的編排模式,該教材由從事汽修專業教學的一線教師和企業的一線技術人員編寫。
教學設計方案:具體包括教學目標的選取、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教學過程的設計,職業能力目標的要求,學情分析、學習情境的描述,教學環境的分析,教學方法的選用,教學過程中的組織安排以及考核方法等。
學案:在每一情景實施中,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包括專業技能、與人溝通等能力、分析能力和終生學習的能力)。
PPT課件:每一課時的教學PPT課件,可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同時也可作為學生自學的材料。
學習任務單(任務工作單):在每一個任務中都設置有任務工作單,工單的設計按照“項目教學法”注重和實際工作過程中的操作流程、操作工藝等的一致性,用于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習題集:每一個項目設置項目習題,用于檢測學生項目的學習效果,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同時配備有教材的復習題、技能考工練習題等,供學生的學習。
資源庫:資源庫中配有汽車維修電工手冊、汽車維修電工學習指導手冊、汽車電路大全、汽車電氣維修短片、汽車仿真教學軟件等資源,方便教師和學生的課外與課內學習。
實訓指導書:主要對學生的實訓目的、實訓注意事項、實訓操作要領與步驟、實訓效果評價等進行指導。同時也可作為實訓教師的教學指導材料。
2 教學團隊
(1)本課程的教學團隊建設分別是從課程負責人、課程主講教師、課程實訓指導教師和兼職教師4個方面著手進行建設。
(2)本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為主的專業課程,我們積極從汽車維修企業中吸收一部分能工巧匠加入到該課程的師資隊伍中,讓企業培訓學生和教師的同時,我校汽修專業也對這些企業人員進行了教學教法的指導和培訓,讓他們具有一定的教學能力,為本門課程的教學和研究打下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3 課程實踐條件
(1)校內現有條件:根據教學要求,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需配備理實一體化專業教室、汽車電器實訓室、汽車發動機實訓室、汽車底盤實訓室、汽車整車實訓室、仿真實訓室等。
(2)《汽車電工與電子基礎》課程依托專業,先后與省內外多家汽車服務與維修企業簽訂了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和教師共同實踐和進步。
4 課程管理
在本課程的管理上實行三級管理模式,分別是學校教學督導組管理、專業部管理、學科組管理的模式,對課程的教育和教學進行多方位的管理模式,達到對課程的教學質量進行多方面的監控。
5 特色與創新
(1)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建設課程:我校汽修專業與多家汽修企業建立深度合作,校企合作進行專業建設,根據企業需要制定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根據崗位需求共同開發課程,共同確定教學內容,制訂教學標準、教學計劃。
(2)構建突出實踐教學的理論實踐融為一體的專業技能培養體系;本課程教學學時為56學時,其中實踐教學2時,保證了教學中一半以上的時間來進行實踐操作,充分體現了“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3)任務引領,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為主,輔以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學習法、項目教學法等,充分發揮了各種教學方法的特點,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4)建立以職業能力為標準的評價體系:本課程的考核評價主體:由校內老師、校外企業人員、學生考核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建立以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集平時考核、期末考核、校內外實訓考核的考核評價方式。
參考文獻
[1] 烏仁圖亞.關于高校如何建設精品課程的理解和感悟.內蒙古師范大學傳媒學院.2007年
[2] 孔七一.精品課程建設規劃實施方案.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07年
[3] 侯治富、金祥雷.精品課程建設目標及實現途徑的研究與實踐.中國大學教學.2006年
按照汶教[2015]34文件《汶川縣教育局關于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通知》要求,為進一步提高我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全面深度融合,充分展示學校內涵發展項目成果,推動高效課堂教學改革及信息化手段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逐步匯聚形成系統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特制訂本此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標
1、通過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進一步提高我校教師對學校內涵發展項目活動中教學模式推進教學改革的認識,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輔助作用,提高高效課堂教學質量;充分調動各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信息技術、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每位教師能夠至少上好一堂課。
2、培養建設漩口小學一支善于用信息技術和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展教學活動的學科、骨干教師隊伍。
3、促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共享,推動信息技術和數字教育資源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合理有效應用和深度融合。
二、活動組織
(一)汶川縣漩口小學校成立"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為:
組 長:張衛東(校長)
副組長:姚 奎(副校長)
周志平(副校長)
成 員:
王勇剛(教務主任)
鐘 林(辦公室主任、平臺管理員)
楊 琴(語文教研組長)
譚 蓉(數學教研組長)
張云忠(綜合組教研組長)
湯 燕(教務員)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教務處,辦公室主任王勇剛。領導小組下設學科指導組和技術服務組,學科指導組由教研組長兼任,技術服務組組長由鐘林兼任。
教務處負責活動的組織、曬課、優課的指導把關和評價工作,技術組負責攝像、視頻編輯和指導教師注冊。
(二)成立學校審核組
組 長:張衛東(校長)
副組長:姚 奎(分管教學副校長)
王勇剛(教務主任)
成 員:鐘 林(學校云平臺管理員)
楊 琴(語文教研組長)
譚 蓉(數學教研組長)
張云忠(綜合組教研組長)
審核組負責對教師"曬課"、"優質課"上傳內容進行審核簽字,審核通過后再由平臺管理員上傳。
(三)部門職責
辦公室負責人鐘林,負責做好活動的相關條件保障工作,負責活動的平臺,在學校和教師創建"優課"的過程中及時提供技術和資源支持,及時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做好錄制優課的技術指導工作;統一管理我校教師注冊賬號,并做好相關培訓工作。
教務處做好活動的具體實施,一是為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教育資源轉變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改變課堂教學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幫助教師總結凝練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的優秀案例和創新模式。根據教師"曬課"情況,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優質數字資源在課堂中的應用與指導。做好活動進展情況的簡報報送工作和階段性進展小結。
三、參賽對象
我校各年級各學科教師全員參加一節課"曬課"活動,我校五名學科骨干教師參加"曬課"活動要有課堂實錄,并參加縣級"優課"評選。
四、活動流程及要求
(一)網上"曬課"
1、登陸注冊
全校所有教師務必在2015年3月13日前在登錄四川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網址:.cn),點擊"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圖標,進入頁面進行相關操作。進行注冊登記,開通個人空間,為"曬課"做好準備同時運用平臺上的資源為教學服務。
2、確定"曬課"教師及內容
"曬課"教師為各年級各學科教師,各教研組將 "曬課"教師名單及所選科目課名于2015年3月31日前一同上報至教務處王勇剛老師處。
"曬課"內容應包括一堂完整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所用課件及相關資源(或資源鏈接),課堂實錄(可選,擬參加省級、州"優課"評選必選)和評測練習(可選)等。內容須符合2011版課程標準要求,體現學科特點和信息技術應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現數字教育資源的課堂應用及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教育資源創新教學方法、有效解決教育教學的重難點等課堂教學內容。
3、集體研討
參加"曬課"的教師根據確定內容進行準備,各教研組開展研討,重點研究如何運用教學模式和信息技術手段、資源實施高效教學。
4、錄課
我校五名學科骨干教師教學設計成熟后,正式開展課堂教學實錄工作,學校請映秀七一中學相關人員到我校進行實錄,根據規定的技術標準錄制教學內容,制作教學過程光盤。要求此項工作于2015年4月15日前完成。
課堂實錄要求:
(1)。展現課堂教學的所有內容,過程完整,畫面清晰。
(2)。片頭時長不超過5秒。包括:課例名稱、學段、學科、年級、上/下冊、版本、教師姓名和工作單位。
(3)格式為H.264+AAC編碼的MP4文件,幅面要求達到720*576以上,碼流為0.5-1Mbps;如上傳的視頻內容源碼率低于0.5Mbps,則碼率不變,轉碼為H.264+AAC編碼的MP4文件。(活動平臺提供格式轉換工具)
5、曬課
參加"曬課"教師登錄"一師一優課"活動平臺,按要求進行實名制"曬課".學校審核組對教師"曬課"內容進行審核簽字,最后由管理員鐘林上傳。要求此項工作于2015年4月30日完成
(二)評選"優課"
學校教務處組織骨干教師組成"優課"評選領導組,根據《課例評選標準》評出優課。我校至少兩節以上的"優課",評出的"優課"將推薦上報參與縣級的"優課"評選。"優課"評選須提供完整的教學設計、所用課件、課堂實錄三大部分,以電子文檔打包壓縮,學校審核后逐級報送。
(三)"學科教研工作室"遴選。
學校鼓勵教師通過活動平臺參加學科教研工作室活動,并充分利用工作室提供的"集體備課"、"課例點評"、"視頻研討"、"主題研討"等板塊開展教研活動,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教研的能力。
(四)學校建立專項資金落實好開展活動所需的各項經費,為活動創造良好條件。
(五)學校圍繞廣大教師的實際需求和實施"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的需要,制定完善相關制度,確?;顒佑行嵤?。
五、時間安排
本活動于2015年3月12日啟動,2015年4月30日前完成。有關具體內容、時間進度如下表:
項 目
時 間
具 體 活 動
學校培訓
2015年3月12日
進行此活動宣傳、注冊等培訓
注冊身份認證
2015年3月13日
教師注冊
活動推進
2015年3月13日- 4月15日
教師選題、教學設計、制作課件,教研線下指導,錄制課堂實錄,后期制作
曬課、教研、上專縣級“優課”
2015年4月15日-30日
上傳教學資源、在線曬課、
網絡教研、校本研修
活動總結推廣
2015年5月1日 -5月24日
開展此項活動總結
六、宣傳報道
學校在全校范圍內對此項活動進行宣傳,做到人人知曉,人人參與,懂得開展此項活動的意義,學校及時在學校博客網站、四川省手機報、學校宣傳欄、校訊通、相關網站、汶川教育等進行宣傳報道。同時辦公室每十天向縣電教站、小教室上傳相關材料。
七、活動獎勵
(一)教育部將對評選出的"優課"和"學科教研工作室"給予適當獎勵,用于鼓勵教師可持續地使用數字教育資源和開展相關教研活動。
(二)省教育廳將對推薦參加國家級"優課"評選的教師和參加國家級遴選的"學科教研工作室"主要人員,頒發證書。
(三)州教育局將根據活動的實施情況,對組織工作做得好且成效顯著的縣頒發組織獎,并對各縣推薦的參加省級"優課"評選的教師和參加省級遴選的"學科教研工作室"主要人員頒發榮譽證書,對各縣推薦的未入選報省的"優課",州上將篩選一批作為州級示范課。
(四)縣教育局將對各縣推薦的參加州級"優課"評選的教師頒發榮譽證書。對各校推薦的未入選報州的"優課",縣上將篩選一批作為縣級示范課。
(五)學校將對教師參加"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曬課"和"優課"突出的進行表彰。
八、應用推廣
學校進行觀課、評課、開展網絡教研、分享典型經驗、推廣優秀案例、鼓勵教師探索利用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融合的不同方法和多種模式,踴躍展示自己的優秀課堂教學,促進生成性資源不斷推陳出新,形成示范性資源體系,為廣大教師使用數字教育資源開展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提供示范和便利,推動數字教育資源在不同教學環境下的應用,形成"人人用資源、課課有案例"的教學應用環境。
該活動將與我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相結合,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網上"曬課".教師"曬課"內容納入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返崗應用評價。
附件1
"曬課"學科設置統計表
序號
小學學科
1
品德與生活(社會)
2
語文
3
數學
4
外語
5
科學
6
體育
7
音樂
8
美術
一、認真準備
認真落實集體備課,同學科、同教材的同事認真交流,切忌流于形式,套用一句話“別拿集體備課不當干糧”,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認真鉆研備課,實行教學資源共享,真正做到提高備課的質量,應做好以下工作:教師備課時必須遵循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個性差異,分層次、分類型、分程度進行備課。必須做到“十個備”,即備教學大綱、備教科書、備全體學生、備教師本身、備教學方法、備學習方式、備涉及問題、備關鍵語、備板書、備作業設計、備教具準備以及備估計的反饋信息。認真備課、吃透教材是上好一節課,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教師只有熟悉了教材、準確地把握課程標準,上課才能有的放矢,輕車熟駕。教師也才能講出自己的風格,進而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
二、關注學生
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存在、學習狀態、學習習慣、學習心理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環節,不關注學生的反應、不進行課堂互動,只顧自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講得再精彩課堂效果也未必很好。因此,教師上課一定要關注學生、研究學生、研究學生、站到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感同身受、推己及人,這樣才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內在動力。
如七年級下冊第一課《珍惜無價的自尊》,這一節課時如果不顧學生的實際,完全按照課本上的摸式、材料和順序來講學生肯定不感興趣,因為就學生的經歷及周圍的環境影響來看,他們不太可能對香港被割讓出去有很強烈的情感體驗,之后個人自尊的體驗也不會太強烈。此外,我所教的七一、七二兩個班的學生在整個年級中較差,相當一部分學生是雙差生,他們學習習慣差、思想素質低、責任意識差,“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對他們來說更是無從談起。面對這種實際情況,我沒有利用課本上這一材料,而是對學生說了下面一段話:“同學們,我們班上有一些同學上學期成績不理想,在家里家長罵,在學校老師批評,同學看不起,好象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更談不上自尊,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我們怎樣才能活得有尊嚴、讓別人尊重我們、體驗到做人的尊嚴呢?”
幾句話,教室里立刻靜了下來,那些平時不愛聽課、愛做小動作的學生也集中了注意力。這樣就為后面內容的教學做好了情感上的鋪墊,接下來的整節課中很少有學生開小差,課堂效果十分明顯。所以,關注學生、認真研究學生,對提高課堂效率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語言幽默
幽默的語言能活躍課堂氣氛,刺激學生大腦興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適度的幽默對提高課堂效率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年級第三課《同樣的權利,同樣的保護》,課本上有一個問題“我們不可以采取那些方式行使生命健康權”,如果平鋪直敘、照本宣科的方式講解,學生聽后肯定會所然無味,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精心組織了幾條答案,其中一條是“有病及時治療、不吸煙、不喝酒、不吸毒、生活有規律”。將這一條講完時我又接著說:“據我所知我們班有個別同學不僅吸煙,還喝酒,你吸不吸毒我還不知道”
講到這里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同學們哄堂大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移到幾位平時抽煙的同學身上,這幾位同學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由此可見,幽默的語言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思想品德的轉化也起著潛隱默化的作用。
四、善于利用肢體語言
曾有人形象地描述:“組織課堂教學,第一流的教師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師用語言,第三流的教師用懲罰”,這句話形象地道出了教師體態語的重要性。的確,有時候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形象的手勢,勝似千言萬語。尤其是在教育活動中,運用好體態語言,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功效。
1、適時、準確的手勢
手勢語,有課堂“第二語言”之稱。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過,手是會說話的工具。在課堂教學中準確適度地運用手勢,既可傳遞思想,又可以表達感情,還可以增加有聲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挺拔、端莊的身姿
教師從一開始步入教室就一定要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行動自然大方、瀟灑矯健,步伐要輕快而具有彈力,顯出自信和快樂,使學生感覺出教師身上那種蓬勃向上、催人奮進的力量;相反教師若步履蹣跚,少氣無力,則會使學生頓生壓抑之感。一堂課下來,教師的站姿始終要端莊、穩健、挺直、精神飽滿,給人穩重的感覺,使自己感到自然和有力。這其實是教師內在氣質的流露,沉穩有力、端莊大方、瀟灑有度的氣質來源于精湛的專業知識、廣博的非專業知識和應用這些知識的技能和技巧。
3、巧妙、誘導的眼神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人們心靈深處的東西都可以通過這個窗口折射出來。目光中既可產生批評的作用、贊揚的作用、啟發的作用,也可以表示鼓勵、關心和提醒,還能給人以理解、力量和愉悅,
五、充分利用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