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2 08:11:54
序論:在您撰寫問題教學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問題導學法體現了教學理念的進步
由問題教學法到問題導學法,雖一字之差,卻相差甚遠。問題教學法體現的是傳統課堂中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學生的“學”為輔的教學模式。教師按照自己對教學知識內容的設計來設置問題,通過問題的提出將自己的理解認識拋出,問題成為教師“教”的手段。在這個過程中,容易出現較多問題。如問題設置空泛,出現課堂提問后的冷場。或問題設置粗糙,教師淺嘗輒止,學生只需回答對錯。甚至問題成為教師“賣弄”的“花槍”,徒具形式??傊?,問題教學法只是教師“教”的手段。教師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問題,遵循教師的思維思考和回答問題,一旦學生跟不上,教師則很快拋出自己的答案。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只能被動、機械接受。
而問題導學法是教師通過創設問題環境,引導學生思考,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來完成問題,獲取新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品質。這種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變以往教師“硬灌”、學生“死學”的局面,真正體現“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新理念。教師的“導”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用“問題”啟發學生來自學、鉆研,促成學生從渴望知道到主動求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問題的設計者,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引導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鼓勵者。
由問題教學法到問題導學法,體現了教學理念的進步。一是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由“教”變成“導”。二是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受到關注。三是符合學生學習過程的規律。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以導促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二.關于問題導學法的設計使用的幾點嘗試
1.明確問題,不在問法上設置障礙
問題導學法的核心意義在“導”,不在“問”。不能在問題問法上問倒學生,這樣就不能起到“導”的作用了,所以在設計問題時站在學生的角度。教師的思維往往已經形成學科性的慣性思維,和學生的思考特點是不相同的,所以現實中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看到題目,教師就能立馬反應出考什么知識點,該怎么解答,而學生有時會詫異地問為什么要這樣思考。我們認為理所應當的,學生卻不是這樣看的。原因有不少,而其中一點應該是我們教師習慣性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判斷分析,而沒有考慮到學生習慣如何思考。提問時教師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剝奪了學生的思維,也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那么我們在設計問題時先從學生角度思考,設置問題更適合學生的理解,不在問法上難住學生。設計的問題學生不能理解的就不是好問題。明確問題的提示,不在問法上設置障礙。如《一剪梅》導學案設計問題時中有這樣一道題目:“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歸時,月滿西樓”是一個倒裝句,其意味是什么?學生讀過題目后有的理解成倒裝句的效果,有的從情景交融的手法談藝術效果。學生對這道題目普遍反映不明題目所指。而改成“請按正常語序排列此句,并品味詞人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白問題是從詩歌語序及作用上考慮。改后的題目在問法上更具體,提示更明確,引導的作用也就更突出,學生在問題提示下就能進行自主思考和合作討論。
2.分析性問題與體驗性問題相結合
問題設置還要注意學生的興趣。如果我們能夠設計出點燃學生興趣的問題,激發出學生學習熱情,學生在分析和討論中就能夠最大化地感受,課堂就能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氛圍。我們平時上課總喜歡提一些分析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卻破壞了學生的興趣,學生不愿意討論,不喜歡分析。有時教師就會誤以為學生不會回答,只能把自己的理解拋給學生。課堂又成了講授課,教師又代替了學生回答。
少一些分析性問題多一些體驗性問題,或兩者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點燃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如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設置讓學生結合小說內容分析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反應平平,課堂氣氛一般。當學生面對“如果你身邊有別里科夫這樣的一位教師,你怎么評價他?請同學們設計一個與之相遇或相處的情景”這樣一個問題時,興致高漲,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說不喜歡,有的說害怕這樣的老師,并且紛紛假設與之相遇或相處的情景,還有同學主動請示要當堂表演。
體驗式的提問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會更親切,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是一般分析性問題達不到的效果。
3.合理利用錯誤資源,抓住生成問題
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產生錯誤。從個體心理特點來看,“錯誤”中就包含了認知個體的知識水平和現有的經驗。只要有認知,就會有錯誤。而錯誤更接近個體的認知水平。教師要合理利用錯誤資源,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就能提高學生認知水平。
學生因個體認知水平的限制,總是會出現很多錯誤。在這時教師不應急于糾錯,急于打斷學生。而應耐心聽完,弄清學生認知的不足之處,然后利用錯誤生成問題再次發問,引導學生思考。如在《李憑箜篌引》的教學中,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時,對于“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這幾句,很多學生在分析時理解為襯托手法,認為是用環境以及聽者的感受襯托音樂的動人。很明顯學生對襯托和側面描寫認識不夠,沒有把握兩者之間的區別,產生了錯誤認知。當弄清學生的誤區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幾句也有一些同學認為是側面描寫,到底哪一種手法是正確的呢?請同學們比較分析這兩種手法的不同。學生的積極性立即調動起來,他們思考著,不時與其他同學爭辯著。在思考分析的基礎上,我又指導學生聯系以前所學詩歌舉例驗證。同學們找出了《陌上?!分型ㄟ^不同人看到秦羅敷后的反應側面描寫秦羅敷美貌的句子,找出了《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通過五岳、赤城、天臺山來襯托天姥山高峻的例子,比較中學生認識到側面描寫是不直接描寫主體,而是通過客體對主體的感受評價來間接表現主體特點,而襯托則是為了突出主體,用與主體類似或相反的客體來陪襯的手法。這樣不僅解決了原有問題,而且學生在辨錯糾錯中加強了認識,提高了水平。
在備課時教師可以有意在學生易產生誤區的地方設置問題,故意出錯,讓學生辨錯糾錯,以錯導思。這樣不僅可激發學生興趣,還能夠有效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4.強化預習效果,讓學生參與設置問題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應該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是一個利用大腦已有的知識結構去同化或順應外部世界的過程,而不應該是消極被動的機械接受過程?;诖耍覀儾环猎囍寣W生來設計問題。問題導學不能局限在只能是教師出題,學生答題。我們應該努力為學生創設各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
在學生預習新課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主設計問題,并且要配套形成參考答案。學生接到任務后非常興奮,不僅認真完成了預習,而且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了各種問題。雖然有不少問題比較簡單,粗糙,甚至有些題目自相矛盾,學生也不能自圓其說。但是學生在設計問題時能夠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培養了學生思維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師在指導學生分析問題設計的不足之處時,更有針對性,學生也更易理解和接受。
同時教師可以在學生設計問題的基礎上再進行整合處理,既掌握了學情,也有利于設計出更高效的更有針對性的問題。
一、依據文體特征,確定課堂核心問題
在教學設計時要“先確定教學內容,再選擇教學方法”,而教學內容的確定又要體現文體特征,所以根據具體的文體特征來設計核心問題才是比較合理的,如果教師拋開文體設計核心問題就會陷入誤區。有教師在教寓言類的文章《愚公移山》時,遇到“愚公為什么不搬家,移山多累啊,愚公怎么能保證子子孫孫都去移山呢”類似的問題。這就是拋離寓言文體特征產生的不必要探討的問題。
如《我與地壇》這一課,就要根據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來設計主問題。全文分“我”與地壇和“我”與母親兩個部分。根據散文“神聚”的特征,我們必須設計出幾個核心問題,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具體問題設計如下:1全文分了兩部分,是哪句話把“我”、地壇、母親聯系起來的?2題目叫《我與地壇》,為什么要寫“我”與母親?3從全文來看,“我”、地壇、母親是怎樣的關系?4這樣的構建在寫作和抒情上有何意義?通過這樣的幾個核心問題基本上可以把整個文章的思路理清,從而把握抒情散文的主要情感,為具體深入地品讀文本做好鋪墊。在解讀文本時,不同的文體是需要不同的方法來引領的。根據文體特征來設計教學的核心問題是對文本的尊重,也很容易進入與文本“對話”的狀態,學生也會離文學越來越近。
二、緊扣文本內容,去偽存真設計真問題
當下教學存在著一個普遍的現象,教師盲目追求教學手段的新花樣,卻忽視了文本本身,走向了教學的異化。教師研讀文本設計教學問題時必須做到緊扣文本,不能設計那些只圍繞文本外部的偽問題。一個好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包括思維容量大、精、準等特點。課堂提問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讀文本,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構建適合學生知識水平與智力水平的解讀模式。
如《聽聽那冷雨》這一課,本文寫作主體是雨,那么問題設計就應該圍繞寫作主體雨來展開。具體問題設計如下:1請利用“雨”這一線索理清文章結構層次。2作者從“走入霏霏”到“想入非非”都想到了哪些?又寄托了作者哪樣的情感?3這些情感都是源于什么?4“雨”這一意象寄托了哪些內涵?通過這樣的幾個緊扣文本內容的問題,學生對這篇散文的層次結構及情感等主要探究的內容有了大致的掌握。文本解讀一般分為內部解讀與外部解讀,而大多數情況是內部與外部結合解讀,并傾向于內部解讀。筆者個人也覺得文本解讀的關鍵還是內部解讀,也就是關注文本本身的一些細節或是矛盾等。只有緊扣文本內容設計真問題才能深入文本,和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最終達到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情感上的共鳴。
三、把握班級學情,設計主干枝葉共生問題
文本解讀的方法和角度有很多,但是不是所有方法和角度都適合課堂教學。最好的問題設計必須符合自己所任教班級的學情。選擇好了問題設計的基本點,就要圍繞文體特征、文本內容等設計出幾個核心問題,而不是“流水式”的所有問題。因為核心問題能共生枝葉問題,就像黃厚江老師所說的“樹式共生”,這樣的問題設計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思想的生長之門。而“流水式”的問題設計其實就是教師解讀文本的思維流程,局限了學生的思維生長,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如《陳情表》一文,其實只需要設計如下幾個問題就可以了:1是誰陳情?2為何陳情?3怎樣陳情?4是至情至孝,還是推辭的借口?通過這幾個問題不僅能理清文章結構層次,還能把握文章情感,關鍵是在于這幾個核心問題能生發出許多枝葉問題,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入解讀文本,做到教師、學生、文本、課堂之間的和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主干枝葉共生的問題設計是保證課堂高效的基本條件,我們的教學絕不能設計那種從表層向表層滑行的膚淺問題。
【關鍵詞】教育改革 能力培養 探索
“問題教學法”是指學生依據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結合自己的想法,采用課前準備或臨時發揮等形式向教師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在課堂進行回答的教學模式。問題教學法開始于以美國教育家J.杜威為代表的進步教育派。他強調人的經驗的主觀性,把教學過程看做是“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的過程。這種教學模式旨在通過學生通過學生的提問,老師回答為研究性學習的切入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本文就這一形式,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一些認識。
一、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
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才是善于思考的學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問題教學法”的首要環節。早在古代我國就有了“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學三者的關系。陶行知先生也說過:“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通過學生提出問題,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組織教學,改變了我國傳統的英語課教學模式,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服從者、執行者變成了主動的發問者。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喜悅感將成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如本人在《Extreme Sports》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就運用這一方法進行嘗試。學生在預習課文后上課時提出了以下這樣的問題:(l)What are extreme sports?(2)How many kind of extreme sports are there in the wold?(3)Do you like extreme sports?等等。從中不難發現學生的提問能充分證明,他們是經過預習課文并經過思考后提出的,最可喜的是展示了他們思維的閃光點, 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
二、組織學生參與討論
討論問題尤其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問題討論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也是“問題教學法”的關鍵。通過課堂討論,培養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問題討論會對教師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提問,編制出適合學生討論的材料、引導學生討論的若干問題。這也就要求教師必須重視問題的設計。首先,設計的問題應展現答案的多樣性,這樣的討論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必須樹立追求思維過程的觀念,也就是說,討論問題不僅僅是為了結論,而是要充分展現學生參與過程,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去發現、培育并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其次,設計的問題應具有層次性。學生的知識水平有差異,難度不高的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挑戰性,從而調動全班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實現面向全體的教學目的。這就要求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結合上述學生的提問我首先作了回答,之后我又設置了新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討論研究:Does running (Qigong/biking/)qualify as an extreme sport?Can everybody participate in an extreme sport?等, 請他們用英語回答這些問題并談談對這些運動的看法。通過學生的思考,他們積極回答了問題并在同學之間又開始討論有關這一話題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問題討論,減少了學生懼怕開口說英語的心理,提高了他們說英語的興趣和信心。
三、樹立學生自信,輕松掌握知識
“問題教學法”的最終目的讓學生掌握知識。在這個過程中,良好的問題情景的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催化劑,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創設風趣幽默、輕松愉快的問題情景才能使學生輕松學到知識。對于教師來說,學生的提問或回答都要及時作出積極的回應,對于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的差錯,老師不應該一棍子打死,必須先用肯定的語言加以鼓勵或表揚,給予學生有成功的體驗,然后以相互討論和研討的方式和他們溝通,指出錯誤的地方并加以糾正,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成就感。要設計好一個令大家有趣而輕松愉快的問題情景,就要求老師有強烈的責任心和積極的態度,如教師心平氣和地參與學生的討論,以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采用學生上臺演示或講解,體驗角色轉化,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等;結合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使得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從而達到學生在歡笑中學習,在輕松中學到知識的目的。
當然,要實現這樣的效果,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詼諧幽默”,讓學生寓教于樂。另一方面,要求老師以多種“娛樂和游戲”的情境對話方式不斷讓學生以新鮮的形式接受原本枯燥的內容。實踐結果表明,學生對這樣的教學法非常感興趣,所掌握的知識也非常牢固。經過一段的教學實踐,學生的提問水平、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課后,每當在路上和他們相遇,他們都能自信地用英語和老師打招呼,有時還作簡短的英語會話。
綜上所述,“問題教學法”能給學生帶來發現問題的喜悅感,成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梢姡谡n堂教學中運用好“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不失為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教學法;應用
為實踐新課程標準,實現有效教學,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筆者多年探索這一教學方法,現在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問題教學法”。
一、什么是“問題教學法”
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體驗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探究與合作的精神,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結果、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都能很好地得以實現。
二、實施“問題教學法”的步驟
1.提出問題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問題教學法”的首要環節。培養問題意識,尤其是學生的自主問題意識的培養是學生研究、創新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蓖ㄟ^學生提出問題,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組織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傳授―學生接受”過程為以問題為中心的搜尋、發現、確立、探索、解決的過程,學生也由被動的接受者、服從者、執行者變成了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讓學生自由提問,無論是在課外,還是課內,不管是個人思考,還是小組合作。發現問題的喜悅感將成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
2.討論問題
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問題討論是“問題教學法”的核心,也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通過課堂討論,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行問題討論會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提問,編制出適合學生討論的材料、引導學生討論若干問題。這也就要求教師必須采用多種方式展開討論,可以小組合作討論,也可以全班一起交流。也就是說,討論問題不僅僅是為了盡快得到所研究問題的結論,而是要充分展現學生研究問題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去發現、培育并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問題教學法”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好的問題情景的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催化劑。良好的問題情景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利用好語言、設備、環境等各種手段,創設符合需要的問題情景。對于教師來說,特別要利用好語言手段,即對學生的提問或回答,教師都要及時做出積極的回應,必須用肯定的語言加以鼓勵或表揚,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以培養或鞏固學生的自信心,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三、實施“問題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1.注重過程教學
過程教學能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和學習方法,達到意義建構的目的,而不僅僅是機械的記憶。過程教學,尤其是對規律的教學更為重要,通過對規律的過程教學能使學生理解研究規律的科學方法,并逐步使學生掌握科學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2.課堂中允許有“喧嘩”
教師允許學生在課堂里大聲地討論、交流以及從事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各種活動――只要它們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當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當前的需要或興趣時,教師可以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乃至教學計劃,并鼓勵學生發言并尊重他們的看法。
3.提問要注意廣泛性
學生最反感教師總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發言,它既造成了大多數學生的心理障礙,又影響了課堂教學氣氛和師生關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課堂民主,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解決問題要徹底
【關鍵詞】問題 教學 設置
問題式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設置與教材知識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去思考、探索,在此過程中形成對知識的更深的理解甚至會有全新的認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正是基于對蘋果落地產生了疑問。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學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就只停留在表面,所以現代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于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問題式教學法的嘗試。
一、加強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币磺锌茖W研究都起源于問題的探索,因為只有問題才能激勵人們去學習、去觀察、去實驗和創造。所以,一堂好課,不能沒有問題。學生都能夠提出問題,傳達了“我要學”、“我要聽”的求知信息,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標志,學生的提問是開啟通向有效的、有意義的學習窗戶的工具。學會提出一些高層次或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是創造出對社會有價值的信息的關鍵。
可目前存在的問題是能夠提出問題或愿意提問題的學生很少,有創新意識的就更少了。可見,學生在傳統教學中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聽,很少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而對學到的知識也不經過思考,只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只有通過思考,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知識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才能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著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博士談到學問時也說:“做學問,需要學問,如果只學不問就不叫學問了”。為此,老師需要有耐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敢于質疑,不是老師說的,書本上有的就是絕對真理。伽利略就曾經對其老師亞里斯多德關于自由落體運動的結論提出質疑,最后通過實踐研究而得出正確結論。所以,要鼓勵學生敢于懷疑、敢于提問,還要鼓勵學生通過實踐調查、討論的探究自行得出答案,學生從中既可學到知識,還能收獲成功的喜悅,還學會與同學分工協作,培養團結合作精神。為了讓同學們養成提問的習慣,我讓他們準備一個問題記錄本,對每課都至少提出兩個問題,一個學期下來,同學們積累了大量的問題,如:“門口賣報紙的是不是企業”、“學校是不是企業”、“如果是部門經理犯了錯,法定代表人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為什么要搞好搞活大中型企業”、“怎樣搞好搞活大中型企業”。這些問題極大地發揮了學生們的想象力,而且還有許多意外的收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遇事也養成了勤于思考的習慣,還由被動提問變成了主動提問,課堂教學也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二、生成問題和預設問題相結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指出:“課堂教學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要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因而,如何建設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生動和諧的思想政治課堂,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教學都存在著重“預設”,輕“生成”的現象。教師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上課就是根據自己事先設計的教案將教學內容一成不變地灌進去,把學生看成容器,導致課堂教學機械,死板,單調。使學生普遍的存在不愿意上政治課,厭惡政治課的現象。而實施新課程后有的教師又過分的注重課堂的生成而忽略預設,忽略教師的引導、組織作用,使課堂很“熱鬧”,而課堂教學目標卻不能有效達成。
生成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作為一種生成的課程資源,能活躍、豐富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凸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所以提出的問題可能沒有緊扣教學內容,有的可能比較淺顯,如果教師對生成問題不加篩選,就可能會造成教學失控,既不能完成教學任務,也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所以為了保證提問的質量,我認為應將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相結合。
三、問題的設置要有一定的實效性、層次性、開放性
要提高所設置問題的實效性,設置的問題必須符合學生實際。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現有的認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即會引起學習者的極大興趣,興趣必然產生強大的學習動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具體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重點、難點來進行問題設計,問題設計要題意清楚,條理分明,語言精練,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難,糾正錯誤,完善認知結構,切不能用不著邊際的問題為難學生,要突出實效。
問題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并通過問題的分析獲得深刻的理論理解的方法。問題式教學法的根據是一是原理課的教學目的,二是當代大學生的主體特點。進行問題式教學,首先要設計必須達到教學的目的和引起學生參與思考的興趣的好問題,其次是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社會現實,從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哲學的方法論意義,這是問題教學設計的目的和有效性所在。
關鍵詞:
問題式教學;教學設計;方法論
一、問題式教學法的根據
問題式教學方法設計的根據一是原理課的教學目的,二是當代大學生的主體特點。相較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其他三門必修課,原理課是學理性最強的一門課,有一定的理論難度,但它又是一門基礎課。因為這門課所要講清的是,什么是?為什么要始終堅持?如何堅持和發展?“05方案”明確指出,基本原理,著重講授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就明確了“原理”課教學的基本目的,這就是整體上理解什么是,怎么堅持和發展,而貫穿理論始終的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掌握了世界觀和方法論才掌握了的核心和精髓。就原理課本身的特點來說,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大學生形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理課的理論性和整體性決定了這門課必須具有理論的邏輯性,培養辯證的邏輯思維能力是這門課的一個基本教學目的。這就決定了教師自己必須有比較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辯證思維能力才能駕馭這門課。另外,這門課的更根本的教學目的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辯證的思維方法的培養。對世界的根本認知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必須在對現實問題的具體分析中體現出來。理論就是在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當然現實問題既包括現實中的實踐問題,也包括現實中存在的理論問題。基本原理的講授必須聯系現實問題進行分析,教師必須用理論分析現實問題,才能把基本理論講透講具體。
二、如何進行問題教學的設計
進行問題式教學,問題的設計是關鍵,運用原理分析問題是重點。在問題的設計上,首先問題要是好問題。什么是好問題?好問題必須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必須達到教學的目的,二是必須引起學生參與思考的興趣。原理課的教學目的很明確,就是從整體上把握,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指導大學生運用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同問題的功能不一樣,有的是激發學生的情感,以產生信服、崇敬之情;有的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還有的激發學生的理論學習興趣。不同的內容需要不同的問題。譬如第一章緒論的內容,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從總體上理解的內涵,產生和發展的歷程,的根本性質。這樣的內容,在中學,學生都有所接觸,如果沒有問題設置,泛泛地根據教材內容講授,往往流于大而空。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既要明白為什么他們要不斷地學習,大學階段應該學什么,同時也要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中學階段,因為教學目的、學生自身的閱歷、接觸社會的機會等原因,實質上對于基本原理的掌握更多地限于知識層面,還沒有深刻把握基本原理的本質。因此,在問題的設置上,要著眼于原理的本質,即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問題的設計要有這樣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從現實問題出發,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當然,問題可以是歷史上的現實問題,也可能是老師不引導學生就不會感興趣的問題。如為什么要學習?為什么說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可以先從大家有所認知的金融危機已及其引發的世界震動、《資本論》的熱銷談起,再談歐洲國家世紀之初的評選思想家的活動,談到資本主義國家思想家以及大眾對馬克思的認知態度,這樣就引發學生的問題思考,為什么馬克思受到世界的推崇和愛戴?為什么在社會主義進入低潮的時候人們依然對馬克思懷有敬仰和希望?這樣嚴肅的問題其實并不是學生喜歡的,但是這樣的問題才能顯出基本原理意義。這個問題讓學生回答,好多學生無從答起,這樣就引發學生對老師闡述這個問題的興趣。當然,由現實問題引發對內容的興趣,這是授課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對內容的講解。在講解為什么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這個問題時,有老師打破了教材的內容體系,從什么是科學和革命兩個概念入手,使學生在了解“科學”這一概念的兩層基本含義的基礎上,理解和科學之間的關系,理解“科學性”對馬克思主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糾正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一些不到位的認識。使學生在了解“革命”這一概念的兩層基本含義的基礎上,準確把握的實踐性和辯證性的含義,糾正學生的一些不準確、不全面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能力、哲學懷疑精神和自我反思意識,提高他們對于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這一部分教學設計理念關鍵不在于橫向拓展學生的知識內容,而是重于糾正學生的片面認識,通過設計開放式的與他們的認知產生沖突的問題,重塑他們的知識結構。二是要體現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無論怎樣設計,目的都是在引起學生興趣和參與的基礎上達到教學目的。在原理課的緒論這一部分,教學目的就是解決三個問題,什么是,為什么要學習,以及怎樣學習?核心問題就是要講清為什么要學?的性質是什么?如果這個問題按照教材的四個方面的內容按部就班地講解,其實無法把的四個特點和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這個基本性質內在地聯系起來。而為了達到對科學性和革命性基本性質的理解,教學設計可以圍繞兩個教學主題:一是“在什么意義上說它是科學的”,因為是科學還是哲學,是學界自誕生以來就爭論不休的問題,對于該問題的教學設計擬在梳理這場爭論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到之所以說是科學,并不是在嚴格的作為實證主義的分科學問的意義上來說的,“科學”在這里只是表明的真理性,即正確性。二是“在什么意義上說它是革命的”,引導學生明白“革命”一詞的哲學含義和政治學含義的區別,使他們知道革命一詞的辯證法內涵,即在對現實的肯定性理解中包含否定性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重新考察教材的四個分論點,把教材所涉及的“世界觀、政治立場、理論品質和最高理想”等四個方面加工后分置于這兩個主題之下,使學生明確其邏輯關系,揭示出它們與科學性和革命性的內在聯系。從而在深層意義上理解為什么要學習。
三、問題教學法示例
我們可以以的“物質”概念和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為例。的物質概念即列寧的物質定義有四句話,“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對于這樣的內容表述乍看起來很抽象,也不好記憶。講授的思路是把這四句話設計成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在思考分析的過程中,理解物質內涵。設計的問題是,這四句話分別反映了物質觀的那些性質和特點?同學們一句話一句話的理解分析,首先是讓同學們找關鍵詞,第一句話,“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同學們找出的關鍵詞有倆個:“客觀實在”和“哲學范疇”,哲學范疇的特點是什么?普遍性、廣泛性和概括性,所以“物質”這一個詞絕不是指個別的物質形態,這一點不同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對物質的某些個別形態的理解,它是對物質形態的共性的理解,那么這個共性是什么呢?前面說標志“客觀實在”,那么這個“客觀實在”就是物質的共性,那么什么是“客觀實在”呢?首先它是客觀的,客觀是與主觀相對的,主觀是頭腦中產生的思想、想法、幻想等,而客觀則是不依賴我們的主觀觀念而獨立存在的,“物質”就是客觀的;而“實在”就是確確實實存在著。后面三句話是對客觀實在這個物質特性的進一步解釋。第二句話,“這種客觀實在是通過感覺感知的”,“感覺感知”是什么?即是說,物質這種客觀實在不是虛無縹緲的虛幻的東西,它可以被人們的感覺器官實實在在感知到的,這也是它與主觀東西的根本區別。純粹主觀的東西,是人們頭腦中主觀滋生的,它無法具體化,也無法被人們的感官感知,哪些是純粹主觀的東西?如上帝、神、鬼等等。(后面要講到即便是這些頭腦中創造的東西也能在客觀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這是意識對物質依賴性的一種表現。)第三句話,“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是說它的客觀獨立性,它(物質)雖然可以通過人們的感覺感知,但是它自身的存在并不依賴于人的感覺,無論人知否感覺到它,它都客觀地存在著,所以人們不能對物質世界說“不”,你可以認識它,通過實踐活動去改變它,但是人必須尊重它,不能違背它的規律和狀態任意地肆虐它。第四句話,“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這是我們感覺感知物質的具體方式。通過這四句話的問題解讀,同學們概括出,物質觀的四個特點:唯物性、可知性、辯證性、歷史性,堅持了唯物主義與可知論的統一,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這也就是物質觀的理論意義。通過這樣的分析,即理解了物資觀的內涵,也理解了它的理論意義。對于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首先通過古語和俗語來理解哲學上所講的“作為物質存在方式”的時空的特點。古語說,“四方上下曰宇,往來古今曰宙”,佛教說,“過去、現在、將來為世,上下八方為界”,讓學生通過古語體會“宇宙”和“世界”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思考關于時間一維性的諺語,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等,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諺語,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是時間一維性的生動寫照。這些諺語和詩歌生動地體現了時間的一維性特點,通過這些生動的生活經驗內涵使學生理解時間的一維性特點,正因為時間的一維性,不可逆性,所以時間非常寶貴,所以要珍惜時間,要在有限的時間盡量豐富時間中的價值。在講空間的廣延性時,設計的問題是“人類社會的空間是幾維”?空間的三維性特征能否概括人類社會的空間特征?人類社會的空間特征一定要結合人的存在狀態來理解,啟發學生,不同的時代人的存在狀態是否一樣,差別在哪里,不同時代人的不同存在狀態體現了人類社會的什么特點,學生在老師的啟發的下,自然的得出“實踐性”、“時間性”、“歷史性”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馬克思說:“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①?這里,“時間”和“空間”分別指的是什么?在學生談出自己理解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到,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是人類活動的存在方式,離開了人的現實活動,無法理解人類社會的“時間”和“空間”。
總之,問題式教學設計,在聯系現實和學生生活實際,以及在培養學生的學習和思考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根據教學內容和社會現實,設計好問題和問題啟發的步驟,從與現實和生活有關的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理論思考的領域,從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哲學的方法論意義,這是問題教學設計的目的和有效性所在。
關鍵詞:導學;問題;問題式引導
在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教師不斷探討各種教學方法,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雖然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采用什么教學方法要根據當地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在農村高中,由于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加上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厭學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面對這樣的情況,如何讓學生重新燃起學習之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我大膽對教學進行改革,嘗試了導學問題式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寫出來,供同仁們參考。
一、導學問題式教學法產生的原因
近幾年來,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育教學方法不斷產生和更新,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但很多老教師由于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較慢,依然擺脫不了“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處于學習的被動地位,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并沒有得到提高。另外,近幾年高考試題逐步從考查知識向考查能力轉變。例如每年高考化學試卷中都會出現信息給予題,若沒有自主學習能力、信息的綜合能力,學生就會束手無策了。因此怎樣把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主要是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實驗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這成為當代教育工作者重點研究的課題。導學問題式教學法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其核心正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
二、導學問題式教學法實施流程與策略
(一)導學問題式教學法實施流程
學生課前預習――完成導學案和習題――教師引入新課――學生實驗探究――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引導解惑――課堂練習――教師小結――布置課外作業。
(二)導學問題式教學法實施策略
1.學生課前預習
學生課前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信息的接受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認真抓好這一關鍵環節。學生在課前預習時可能會出現如下的問題:(1)看不懂課文的知識內容;(2)看不懂解題思路;(3)不懂實驗現象。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相互討論,尋找資料來解決。最后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留到課堂上提出,讓師生共同探討解決。
2.完成導學案和習題
導學案是教師課前根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設置的學案,也是學生課前必須完成的作業之一。導學的本義就是引導學習,因此在教師備課時,導學案的設置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知識內容要體現基礎性,讓學困生也能基本完成;(2)對課文中缺失的知識要補充完善。進入新課改后,高中化學課本知識結構和內容的編排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些化學知識的缺失或錯漏在所難免。
3.教師引入新課
情景引入是目前國內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新課程的要求。因為這種方法可以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提高注意力,激起求知欲望。教師要常常借助多媒體,通過視頻、音樂、圖片等手段,讓學生進入情景中。我認為情景引入要遵守如下原則:(1)內容要符合本課程的主旨。(2)實物展示引入更能體現本學科特點?;瘜W的研究對象是物質,五顏六色的物質更能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3)引入新課的時間一般控制在三分鐘以內比較合適,超過這個時間就會影響到學生的自主學習了。
4.學生實驗探究
實驗探究包括實驗和科學探究兩部分,兩者本質都是實驗,但側重點不同。實驗是驗證某種物質的性質、制取、提純或者檢驗。通過實驗,學生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觀察能力和實驗現象的語言描述能力。而科學探究是對某個問題的來龍去脈進行刨根問底,具有探索研究特點,更側重于探究過程和方法,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5.學生提出問題
現在的學生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注入式教學的影響,課堂上習慣于教師講,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比較弱。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更是雖滿腹問題,上課時卻沉默寡言。學生通過預習、實驗探究或者測試后,會有一些不明白的問題,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深淺和重要性打分,所得分數作為課堂評價的依據。把提出問題納入到課堂的作業體系中,與課堂評價掛鉤。這樣可以調動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
6.師生引導解惑
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積極、科學引導,讓學生在引導中獲得思路,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7.課堂練習
目的是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所認識和了解,不一定達到理解和應用。一般可以選用課本中的習題或者同步訓練中的練習作為檢測。教師根據學生情況也可以自己選編習題。
8.教師小結和課外作業布置
教師小結有傳統性小結和引導式小結,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傳統性小結是教師根據本節知識重點內容用簡單語言表達,注重于知識與技能的概括,一般適用于基礎知識較薄弱的學生。引導式小結是教師根據知識要點設置成作業形式(例如填空題),引導學生獨立完成,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課外作業課布置可預習新課和完成學案。
三、導學問題式教學法的實施效果與反思
本教法的核心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課堂成了生問式課堂,教師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在探討中獲取知識,在相互討論中進步,產生學習興趣。一年多來我靈活運用此教學法,學生覺得化學不再難學了。在2013年高中會考中,學生過關率達95%以上。學生在段考、期考中同比往屆的成績有所提高。更可貴的是學生學會了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