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31 17:58:58
序論:在您撰寫拿來主義課堂實錄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一線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
《你的語文課也可以這樣靈動》是繼李仁甫老師的第一部生成論著《課堂的風景與語文的邊界》之后又一科研成果。兩部著作一脈相承、共生共存。前者注重理論的構建,后者注重理論付諸課堂的實踐性;前者強調理性的認識,后者強調感性的觀照。
在《你的語文課也可以這樣靈動》一書中,李老師以典型生動的“生成”課例,引領眾多生成研究者的課例點評,為熱衷于課堂教學研究的語文老師奉上了一頓“生成”大餐。它是一部為一線教師量身定做的生成語文教學教材,既有15則感性的課例,又有45篇理性的點評,還有10個理念性的生成語文教學關鍵詞詮釋。全書共分三輯,第一輯同課異構,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第二、三輯均為一課一構,各得其宜,各盡其妙。其中第二輯是古詩文類,體式豐富,既有文言文,又有古詩、詞;第三輯是白話文類,體裁多樣,既有散文(包含雜文),又有小說、近現代詩歌。
“課堂實錄”部分收錄了李仁甫老師在“生成語文”各個重要研究階段所呈現的示范課和公開課。其中不乏經典篇目的展示,如蘇教版的《金岳霖先生》《漁父》、新人教版的《春江花月夜》《勸學》《拿來主義》等。課堂實錄向廣大讀者充分展示了生成課堂的全部精妙,它就如一面面鏡子,既照出了李老師輕車熟路地駕馭生成課堂的能力,又照出了課堂主體如魚得水享受課堂靈動的狀態。它既是生成語文研究的一次成果展示,又是一次用實踐檢驗生成理論的探索。
“研究者說”部分收錄了全國各地有志于學習和構建“生成課堂”的研究者的點評文章,這些文章均曾發表在《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學語文》等權威語文專業雜志上,評價之中肯,剖析之深刻,與前面的課堂實錄相互呼應,實現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完美結合,是經典課例的拓展與延伸。這些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和認識層次走進李仁甫的“生成課堂”,形成了真知灼見的評論與思考。閱讀者信手拈來即可開卷有益,學習生成、學會生成、生成“不可預約的精彩”。
“生成語文教學關鍵詞”部分是“生成課堂”理論的濃縮,猶如一部“生成”大字典,每一個名詞概念的詮釋都做到詳盡精準、一目了然。初次涉獵“生成”理論的讀者,可以迅速抓住生成課堂的特征和性質,開始嘗試變革“再現課堂”,讓生成多一點;已經漫步其中的探索者,可以借助系統和精準的概念,讓自己的課堂開始由減量生成向增量生成邁進;研究生成已略有小成的研究者,通過橫比綜觀,著力向生成的化境邁進。
這三大部分,既各有側重、自成一體,又相互聯系、分層深化。呈現――評價――提煉,構建科學,符合閱讀心理,滿足不同閱讀層次的需求。全書體例新穎、內容量大、導學性強、專業性強,是研究現代語文課堂教學必備的一本案頭書。
二、洋思課堂和翻轉課堂的改進版
語文課堂的發展,在經歷了一個漫長階段的“傳統課堂”煎熬后,隨著人們對教學規律的研究越來越深入、認識越來越清醒,傳統課堂的弊端越來越突出,矛盾越來越尖銳,甚至產生了牽制社會發展的負動力,發展到非變革不可的現狀。
傳統課堂過度“沉穩”,教師主控課堂,學生成為被動學習的機器,這種課堂看似知識量大,但學生“學”的需求得不到重視,“教”就做不到有的放矢,甚至臃腫、重復、拖沓,學生容易消化不良或缺乏學習主動性,課堂缺乏生機,低效。
在追逐“高效課堂”潮流中,在應試教育的催化下,課堂改革也掀起了一個個“高效”的小,洋思課堂和翻轉課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課堂似乎促成了教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發展,但同時也呈現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失衡問題和“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追逐眼前效率的功利問題。
洋思課堂,注重學生的學,注重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有意識地削弱教師的課堂講的時間,但教師課前的預學案,依然是教師主導學生學的一種變式,甚至有意識地擴展學生學習的容量和難度,容易陷入“應試”的泥潭,嚴重挫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洋思課堂沉穩有余而靈動不足。
翻轉課堂確實是充分重視學生“學”的主體性的,課堂上充滿了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但教師“集中講授”的時間提前集中到課前的微視頻,課堂缺乏教師及時的知識互聯和聚焦,教師導學的作用不足,課堂看似熱鬧,實則凝滯,也難說“沉穩”。
什么課堂可以做到既尊重學生“學”的主體性,又能充分展示老師導學的作用?什么課堂可以讓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得到充分地尊重和成長?什么課堂可以讓學習不斷演繹精彩和陌生,然后又形成新的知識增長點?什么課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不斷地催促教師的專業成長?生成課堂就是如此的課堂!
生成課堂靈動如水,又沉穩如山。獨學――匯學――助學,讓課堂百花齊放,充滿著無限的活力與生機。預學――憤悱――啟動,學生就像脫韁的野馬,在對話中產生思想的撞擊、知識的互溶。預備――互聯――聚焦,教師的助學不僅滿足學情的需要,同時也確保了生成的效度。教與學的多維對話,讓課堂變得曲曲折折,靈動如水。課堂的大開大合,又確保了課堂的厚重與容量,沉穩如山。
三、自由、平等、對話與效率的交匯點
生成課堂匯聚了現代語文自由、平等、對話和效率四種理念,占據著語文課堂教學的“高地”,引領著語文課堂教學不斷探索、不斷發展、不斷完美的步伐。
1.自由是靈動之根
“憤悱”與“互聯”是學與教所達到的兩種理想的預備狀態,都是在深度裸讀文本的基礎上形成的兩種原初感受。學生通過深度預學,形成了一定的鑒賞能力,產生某種教學問題,教師通過深度的預備,達到了隨機互聯和聚焦的狀態,這樣課堂的預備階段已達到了最理想狀態,這樣的課堂一旦啟動,學生就可以自由地表達,自由地探索,教師就可以自由漂移“板塊”,隨機互聯和聚焦,學生、教師、文本相互摩擦、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就可以不斷生成不可預約的“陌生”與“精彩”。這時的生成課堂“超越至如水靈動的境界”。
2.平等是靈動之魂
相較于傳統課堂、洋思課堂、翻轉課堂教與學不同程度的失衡,生成課堂實現了教與學的平等。李老師在生成課堂中提出“雙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啟動課堂就是“主體性”最突出的表現,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扮演助學的角色,教師通過自身的深度預備,根據課堂學習的推進,隨時通過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機智,進行互聯與聚焦,甚至把“非語文”問題轉化為“語文”問題,發揮出課堂學習的最大效用。平等讓“不可以預約的精彩”變成了可能,是課堂“生成”最有力的保證。
3.對話是靈動之軸
生成課堂倡導“雙主體”,平等的“對話”變成了可能。無論是在課前的預備階段還是在課堂中,“對話”無處不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形成了“憤悱”的狀態;教師與文本的對話,達到了“互聯”的狀態;課堂中生生的對話、師生的對話,實現了“匯學”和“助學”的最佳效應。因為對話,實現了知識傳遞和思想的撞擊,達到了學習的最大效用;因為對話,讓我們發現了學習的“深水區”和認識的缺陷,讓課堂學習變得更切近學生的需要,讓教學變得更有的放矢,讓增量“生成”變成課堂的常態,讓“高效課堂”變成了可能。
4.效率是靈動之實
效率是衡量一節好課的重要標準。再熱鬧的課堂,如果遠離高效,都如水中月、鏡中花。生成課堂的靈動,是建立在教與學充分預備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高度重視學情和學習主體性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尊重獨立人格和平等對話的基礎上的。唯有靈動,課堂才會超越預設,才會無限生成。所以,靈動是高效之根,而高效是靈動之實。學生、教師、文本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唯有三者之間的共通共融,才能充分發掘教與學的潛能與影響,從而真正構建起高效課堂。
生成課堂就是這樣的理想課堂。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的語文學習應該他們做主;從教師的角度看,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我們做主。學能竭盡其“效”,教能竭盡其“才”,教學相長,相依相存,不可偏廢,找到二者融會貫通的“生成點”,便能實現語文教與學效用的最大化。這樣的的語文課,唯有“靈動”二字能概括之。
關鍵詞: “少教多學”模式 高中語文 高質量課堂
一、引言
在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大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配角,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大大降低,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受到很大的影響[1]。接下來,筆者根據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對“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的應用進行探究。
二、“少教多學”模式的概念和特點
“少教多學”是新加坡教育提出的一種教學方向,這種教學模式提倡“教師少教一點,學生多學一點”,將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教師多教”轉變為“學生多學”,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少教多學”教學模式的特點為:首先,“少教多學”模式由于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合適和時間,使學生探究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且在學習中培養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少教多學”模式主要通過學生自主學習開展的,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其次,在教師方面,由于此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少教”,這就需要任課教師具有扎實的知識及教學能力[2]。
三、“少教多學”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
在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間,選擇兩個班級為實驗對象,其中一個班級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傳統教學模式,為對照組,另一個班級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少教多學”模式進行教學,為實驗組。兩組學生的學習基礎、實驗前的成績差異及語文教師的職業知識技能等基本資料上差異較小,可忽略不計。一個學期后,對兩組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本學期課堂紀律情況進行統計,然后對比分析,取得良好的實驗成果,其具體過程如下所示:
1.教學方法
對于對照組語文教學,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主要以“講授―接受”的教學模式,根據其教學過程傳統教學模式又被稱為“五段教學法”,即組織教學復習過渡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以課文《拿來主義》(魯迅)為例,語文教師在課前首先書寫教學方案,對課文進行熟悉;在課堂上,首先回顧上節內容,然后開始講授新的教學內容,教師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學生聽講;教師講授完畢之后,對教材知識點進行總結,最后布置一些課后作業讓學生完成。
對于實驗組語文教學,采用“少教多學”模式進行教學。本研究以《我有一個夢想》一文的課堂實錄為例具體分析和探討高中語文課堂“少教多學”的新模式。上課前,首先要對高中生的性格特點進行了解,根據其求知欲強、持續學習能力較低等顯著特征,設計課堂教學方案,即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特征,選擇“少教多學”的模式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縮減教師教授的時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學時間。在教教材之前,教師先讓學生對《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文章進行閱讀預習,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要求其通過小組討論找出與課文有關的知識,保證學生將對該文章的正確理解描述出來,并寫出閱讀感悟,教師隨機抽取幾位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悟朗讀出來,然后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和指導,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2.研究結果
兩個班級使用不同教學方法之后,每個月對兩組學生的課堂幾率情況進行統計,并對比分析其期末考試成績,發現在課堂中實驗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高于對照組,課堂紀律的違反率比對照組低。在本研究學期的語文期末考核成績中,實驗組的及格率(92.5%)顯著高于對照組(77.5%),有效證明“少教多學”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顯著的效果,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高中語文教學質量。
兩組學生的考核成績情況
3.研究結論
“少教多學”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模式,其主要以教材內容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少教多學”教學模式在我校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效果分析,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對其優勢進行總結歸納。從學生的角度說,“少教多學”教學模式是一種高效的知識傳授方式,其從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事物入手,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
四、結語
無論在哪種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動態過程,需要師生兩方的積極主動才能達到教學目的,而“少教多學”教學模式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實施中需要注意各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以使“少教多學”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打造出一個高質量的語文課堂,從而有效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校本教研 農村教師 專業成長 社會學科
一、農村中學社會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課程研究上有一句名言,即“課程發展就是教師專業發展,沒有教師發展就沒有課程發展”[1]。2012年迎來新一輪課改,再一次對社會教師,尤其是農村社會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自2012年擔任學校社會教研組長以來,我一直深感作為農村學校的教師在專業發展水平上的局限,以本校社會組的情況為例。
1.教師專業混雜,知識結構欠佳。
由于學校近幾年辦學規??s減,教師學科不協調的問題凸顯,社會學科成為學校安排富余教師的緩沖地帶。我校21名社會教師,原任教其他學科的教師有9名(均為語文教師),占到半數。非專業教師的社會專業知識匱乏,上課往往“拿來主義”,平時不鉆研課標、教材,不關心時事,每每把社會學科上成語文課,逐段分析講解,清楚明白,但無法對教材進行拓展、延伸和提升,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也就無從談起。
2.教師的專業信念不強。
自從2003年溫州社會學科實行開卷考試,成績用A、B、C、D、E五個等級方式呈現以來,從學校領導到一線教師,從學生到家長都認為社會學科是一門不折不扣的三流學科:等級制不算分,開卷考試就是翻翻書,不會有多大的難度。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消極怠工,對教材處理膚淺,很少思考創新課堂教學以增強思品課的趣味性、生動性和形象性。
3.教師的專業能力欠缺。
由于農村學校信息閉塞、無人指導,教研組沒有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圍。自2003年以來近十年沒有新教師流入,社會組的平均年齡在44歲以上,職業倦怠與日俱增。組內半數老師獨立備課,缺乏制作多媒體課件運用于教學的能力;加上農村地區沒有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風景名勝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資源,也限制了教師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給課程資源的挖掘、開發帶來了難度,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教師提高自身專業能力的積極性。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那么,農村教師怎樣才能達到課程改革所需的專業發展要求呢?
學校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搖籃,為提高我校社會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學科能力,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根據《溫州市中小學教師學科素養提升行動實施方案》要求,以瑞安市中小學教師學科素養提升行動為契機,以校本教研為抓手,教研組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1.讀研結合,實現知識體系的自我建構。
教師實現自我知識建構的途徑有很多種,閱讀是基礎。“開卷有益,讀書好處多”,這是自古以來人們的共識。農村社會教師應該讀什么書呢?學期初,教研組通過收集組員們推薦的書籍信息,選取其中有助于夯實教師專業知識基礎、豐厚文化底蘊的書籍,組織統一購買,并放在三樓閱覽室供大家借閱。有:《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系列、《大國崛起》系列、《第56號教室的奇跡》、《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半月談》、《中學政史地》等。根據事先商定的研討內容,制定讀書計劃表,讓組員們有計劃地閱讀。老師們結合自身的困惑,開出各類的研討課。有目的地進行研討,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索。在閱讀中進行研究,在研究時深化閱讀,讀研結合,這是我們教研組目前為建構自我知識體系所一直在努力實踐的。
2.網絡教研,資源共享。
網絡教研是校本教研的一種新穎的研討形式,一臺電腦、一根寬帶,就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天涯比鄰,無遠弗屆。我們篩選網絡資源,收藏名師博客,動員組內全體教師注冊了浙江教育資源網,加入“超級牛群”QQ群。過去沒機會見到的名師,如特級教師唐少華,現在不僅在網上可以看到他的課堂實錄,感受特級教師的課堂魅力,還可以通過博客跟帖與之直接交流;過去身邊沒有同事可以就某個教育問題進行探討,就某個課題進行合作研究,自從加入“超級牛群”之后,500人超豪華陣容,隨時可以為我們答疑解惑。浙江教育資源網的歷史與社會協作組更因為我們提供了網絡學習、互動的平臺,成為我們經常光顧的場所。參與“七年級新教材教學資源交流”、“我為歷史與社會作業本修訂支招”、“如何上好七年級上冊的歷史與社會”等網絡教研活動,我們分享心得,共享資源,加深了對新課程的理解。
3.撰寫反思,養成習慣。
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和判斷教師專業成熟度的主要指標之一。為了督促組內老師撰寫反思,我們在學期初的教研組會議上作了硬性規定,教師反思的數量不少于上課數的1/2,務求使每位社會教師都養成反思的習慣。撰寫反思就是讓自己時刻注意社會課具體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反思經驗和教訓,同時,發現問題進行研究,也是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但是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盵2]在新課程實踐中,只要我們對教學活動堅持不懈地進行反思,就一定能不斷提高對教學的認識,發展教學實踐智慧,在“反思―實踐―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自身的專業成長。
“校本培訓”作為一種新的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方式和策略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校本教研的多元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積極地行動起來,以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實踐校本教研,實現自身專業成長,真正促進農村社會學科教學質量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多媒體; 教學; 課件制作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8-038-001
多媒體課件教學正以它直觀、形象、生動、圖文并茂的特點越來越受到廣大老師的青睞。目前雖有許多教育軟件可供挑選使用,但要么過于詳細,要么不切實際,可操作性差,所以教師要自己制作教學課件,是否會制作并使用課件已成為許多學校衡量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的一個重要標準。下面我就根據自己的一點體會談些看法。
一、要掌握豐富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
作為一名教師,要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準則,要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來提高自己的計算機素養,要掌握并熟練運用一些軟件,如基本的圖像處理軟件、聲音處理軟件、動畫處理軟件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制作出好的課件作品。所以筆者認為,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制作技巧,這樣在制作過程中才能得心應手。
二、注重積累,建立豐富的素材庫
知識貴在平時積累,到用時方能隨手拈來,有的放矢,多媒體素材庫的建立也是同理,作為一名教師,在平時就要做一個有心人,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看到或聽到一些東西,要及時的把他記錄下來。應該說我們的課程改革不是教師按照專家設計好的圖紙進行施工的過程,教師需要自我管理、自我積累,所以筆者認為教師根據自身的情況可以建立一個電子檔案袋,收集自己不同階段的教學設計、課堂實錄、視頻、文字以及學生作品等等,這不失為一個上上策。一般說來,課件的前期準備工作比實際制作所花費的時間還更多些,教師一定要根據課程的需要,能從素材庫中迅速找到所需的各種素材,如圖像,聲音,動畫等,這樣可節省大量時間,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一個課件的制作。這樣做完全可以避免在制作過程中手忙腳亂、無從下手的局面,尤其是對一些參加基本功競賽規定制作時間的老師來說,效果更佳。
三、制作時要本著簡潔、明了、有效的原則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認知超載”的概念,也就是說,如果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提供大量的教學信息給學生,即使是認知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會出現“吃不消”的現象,即“認知超載”了。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在目前的教學中對課件的運用,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課件它只能作為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千萬不能整堂課通篇運用,有的教師幻燈片一做就是幾十張。如果這樣,教師就成為了一位名副其實的“操作者”,這有悖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
所以在課件制作的過程中,切忌內容繁多,如果能一幅圖解決的問題,相應的文字就沒有必要呈現了。好的課件少不了精心的設計,這點主要反應在內容的設計、腳本的設計方面。首先內容是課件的實體,必須正確沒有錯誤。所以教師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上,認真鉆研教材,找到重難點;其次,撰寫腳本,不斷修改,并且要具有創造性,大膽突破,闖出一片新的天空。腳本是制作課件的直接依據,這是一項比較繁瑣的工作,尤其是數學學科,對于文本,能標明字型、字色的都應盡量標明,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頁面看上去整潔有序。對于圖形,需要展示其局部的,要分別進行繪制,對于線形和線色,在圖上要盡量注明,有必要的還要結合文字描述表述清楚,要一目了然。只有做到了以上講述的幾點,這樣的課件才能真正體現簡潔、明了、有效的原則。
四、要著重體現課件的“交互性”
皮亞杰指出:“人的知識既不是對客觀世界的被動的反應(經驗論),也不是天賦的(先驗論),而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庇嬎銠C輔助教學無論是從形式或是本質上都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它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與計算機積極而頻繁的信息交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計算機向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學生對這些信息做出積極的反應,并做出反饋,教師根據獲得的反饋結果而提供給學生幫助、鼓勵。這樣的過程,使學習的進程始終與學生的反應聯系在一起,確保學生時刻集中注意力,積極參與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交互性是多媒體課件的生命所在,交互性的途徑通過課件的“用戶界面”得以實現,所以在該界面中首先必須告訴學生它有什么以及他能干什么,其次它必須給學生提供從所給的選項中做出選擇的方法。通常有超文本和熱點的形式。
五、善于學習借鑒別人的經驗
魯迅在《南腔北調集·關于翻譯》中說道:“注重翻譯,以作借鏡,其實也就是催進和鼓勵著創作。”據此可見,這么大的文豪都認為在創作中有實施借鑒的必要性,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教師。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老師一說到借鑒,第一印象就是抄襲,真的是這樣嗎?我不這么認為。好的東西是應當大家分享的,只要它有利于教學,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但有一個原則,那就是要符合你所教學生的實際。所以在借鑒的過程當中,要善于學習并吸收別人的經驗,要有所針對性,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掘潛力,實行拿來主義,最終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教材的把握,課程的設計,制作的技巧等方面不可能十全十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一定要借鑒和發揮集體智慧、力量, 博采眾長,廣泛聽取意見。只有這樣,才能取長補短,少走彎路。目前,我們可以通過上網,使用教學光盤,觀摩優質課等方式消化吸收信息。
課件的使用和制作不是一門高不可及的技術,也不是信息技術老師的專利,即使是我們普通教師,只要制作出能夠促成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能為課堂教學服務的課件,都應該得到積極的應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信息技術;專題網站;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06-0006-03
目前,許多地方針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專題學習型網站建設方面還比較匱乏。不利于學生學習掌握有關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不利于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F在各校對“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工作都比較重視,但在強化信息化環境建設的同時,信息化學習資源的建設顯得比較單一和薄弱,資源的有效利用情況更加不容樂觀。因此,在該課題上進行研究,首先就從信息技術學科本身的專題學習網站建設上做起,從而為信息技術教學服務,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一、信息技術學科專題網站建設與應用的研究重點
1.信息技術課程網站設計整體規劃。
2.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專題網站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
3.信息技術專題學習網站中學生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的構建。
二、信息技術學科專題網站建設與應用的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
(1)制定學科專題學習型網站的研究實驗方案。
(2)構建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網站的基本框架。
(3)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學生對專題學習網站的接受情況,做出實驗報告。
(4)準備階段報告。
2.實驗研究階段。
(1)收集材料,制作專題課件,針對不同單元撰寫《教學設計》。
(2)建立并完善信息技術專題學習網站,豐富內容。
(3)應用專題網站開展相應的課堂教學,并積累實驗數據,觀察分析實驗效果;進行應用信息技術專題學習網站的課堂教學實錄,形成課例,制作光盤。
信息技術課最優化的整合模式
這一模式的教學時間視活動周期長短而定,而活動的周期視問題的層次、范圍而定。該模式的研究課例:《數據的排序》。
基于網絡環境的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小組形成——資源引路——自主學習——遷移應用——交流評價——領略成功
(4)撰寫整理專題學習網站應用效果研究的論文集。
3.實驗總結階段。總結研究結果,進行資料整理和數據處理,撰寫《學科專題學習網站建設與應用研究的研究課題報告》,《學科專題學習網站建設與應用研究論文集》,《學科專題學習網站建設與應用研究課題成果集》,課堂實錄5個,學科專題學習網站網站一個,學生作品集一個。
(1)信息技術專題學習網站的構建。由計算機專任教師進行網站的建設,同時結合課堂教學,根據需要將信息技術學科中有針對性的內容進行網站課例研究,同時,要求參與課題研究的其他學科教師,也根據學科專題網站建設的要求,進行專題課程網站背景的研究。為實驗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2)有效應用是靈魂:信息技術課例的真實應用,促進資源合理建設,形成良性的運作機制,實現網站支撐下的教研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等深層次的建設。從關注課件到關注教學過程,從課件制作到應用的整合:
(3)營造基于網絡的學習共同體——變“信息化向我們走來”為“我們生活在信息化中間”。
教師的話語權——教育的以人為本及民主和諧的保障。
反思、交流、分享,與教師發展共生——學習共同體的建立。
內化、順應——使一線教師習慣于信息化學習、工作方式,進而影響其教育教學行為。
三、課題研究實效
信息技術學科專題網站建設目的就是將網絡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的融為一體,通過網絡技術實現課堂教學網站化,學生學習自主化,學習評價信息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改進學生學習方式,創造新的教學模式。
1.教學環境的改變。根據信息技術專題學科網站在教學中應用的特點,講求在課堂上用多媒體解決學科中的難點問題。
2.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交流活動——觀摩示范課、研究課,聽隨堂課等,為課后進行交流提供鮮活生動的素材。為進一步鞏固專題網站的建設與應用奠定基礎,通過選取典型案例,圍繞學習方式的改變,加以分析、研究,總結出有效達成網站化課堂教學方式。通過課題組教師的不斷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
專題類:信息技術學科網站:《圖文并茂》、《郵件的收發》、《數據的排序》、《創建補間動畫》等;物理的《聲音與人類網站》,語文的《古詩欣賞》等學科型網站。
主題類:王鑫同學制作的《節約用水從我做起》網站,李智同學制作的《校園昆蟲研究》等作品。
優化課例:《創建補間動畫》教學過程,促進教學質量與效率的全面提升。
在傳統課堂里,教師只要能把教材中呈現的知識點講深講透了,就算完成教學任務??墒窃谛畔⒓夹g的支持下,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下,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教學容量的增大,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獲得足夠的信息支持他們的探索和設想,培養了他們篩選信息的能力。
3.教師的收獲。通過課題研究,更新了教學觀念,知道了網絡教學是怎么一回事,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這種教學的手段,嘗試運用網絡教學的教師也越來越多。課題研究還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開發問題。首先,在數量上還遠不能滿足于教學的需要。其次,在質量上還亟待提高。不少課題的科學性和價值性還有待進一步探討;有些研究課題還停留在簡單的操作層面,缺乏科學的理性思考。
2.師資問題。教科隊伍發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約著研究的真正全面鋪開。一些教師在觀念、實驗能力、手段上還滯后于學校研究步伐,相當一部分教師還沒有養成及時總結教學心得的習慣。
五、今后的研究設想
1.改變教學方法。大力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引導學生重視相互討論,重視彼此交流,重視以合作的方式學習;創造條件改革教學手段,倡導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多媒體教學,積極推進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
2.豐富教學資源。沒有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就談不上讓學生自主學習,更不可能讓學生進行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所以教師可采取魯迅先生所說的“拿來主義”,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網的已有資源,來充實自己的教學資源庫。
3.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在網絡環境下,學生的多層次合作變得活躍和突出,這需要學生強化參與意識,培養合作精神、團隊精神,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
課題已經結題,但我們深深認識到,一個課題的結題,并不代表著研究的結束,更代表著一種新的起點、新的開始。我們將在以后的教學研究中,不斷反思、總結、改進,繼續探索下去!
參考文獻:
[1]陳越.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實踐[J].人民教育,2001,(8).
在我們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教我們教師自己專業的學科是主流,也是資源最有效、最合理的分配方式;但是,有時候因為各種原因,我們教師有時候不得教授自己非專業的學科,進行跨科教學。例如:在某一段時間,學校出現某一學科教師缺乏的時候,我們教師得顧全大局服從學校安排,領導安排,進行跨科教學;有時候由于其他學校教師缺少,我們將會有部分老師到相應學校進行支教,由于各種原因,也會面臨著跨科教學等等。
在我們教師進行跨科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脫離了原本所教的本專業的學科,跨科教師將會面臨著各種困惑各種困境,急需各種策略突破這種困境,來更好地進行教學,下面我就這種情況進行簡單的分析與總結。
跨科教師,由于進入到一門新的學科,新的學科環境;對新教學科的知識沒有一個整體的了解,不太清楚,某一章節在整個學段中的作用不清楚,對上一個學期的本門學科學習什么也不清楚。甚至對學生在進行這門學科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什么問題,哪里將會是學生學習困難的地方,也無法預知……便會在跨科教師的心中有疑惑,面臨著“不知道怎么教,怎么才可以教好”的困境,而我們教師要突破這種困境,進而進行教學。為了突破我們跨科教師面臨的困境,我覺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當我們教師接到要進行跨科教學的通知時,不要抱怨,要積極應對,保持良好的心態。同時我們跨科教師可以先找到相應學科的教材,自己先把整個學期的課本內容看一遍,同時借助于教參等教輔用書先來了解本學期所教學科章節知識的聯系,哪些章節是重點等等進行一個大概的了解,做到先對本個學期所教學科知識的一個大的了解;同時我們也要借助各種方法,可以是課本教材教參,也可以是網絡電子書等,了解并知道某章某節某個知識點在中考中的作用,以及將會以何種形式出現,為了我們以后更好的教學打好基礎。
二、由于每門學科都有它自身的特點,學生對不同學科學習的策略與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為了我們更好的教學,我們跨科教師可以通過書本,網絡等途徑,對所教授學科的特點進行一個了解與整理;同時我們跨科教師非常有必要借助各種方法,先了解這門學科的上一年上一學期學習了什么知識,為了更好地銜接這學期的內容做好基礎;同時可以通過走訪的形式了解學生對這一門學科的看法與態度,學生學習這一門學科時所采取的方法,進而為以后進行有效教學而采取相應的措施方法。
三、跨科教師在跨科教學之前,一定要先精心備課,最好能提前一周備課,在備課過程中,跨科教師一定要通讀精讀課本,詳細閱讀教參,查閱相關資料,通過網絡或其他方法獲取相關課件,微課,課堂實錄視頻,達到準確把握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方式,確保每一節課都有效,每一節課都能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四、積極參加跨科學科的教研活動,多聽課,多思考,多摸索。在進行教研活動中,我們跨科教師要認真聽取專業教師的意見,對于專業教師在備課教學活動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我們也可以吸取利用,在教研活動中,跨科教師可以把自己在平時教學活動碰到的問題與疑惑提出來,讓科組這個集體一起討論分析,幫助跨科教師解決在教學實際活動中碰到的問題,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五、發揮跨科教師的優勢??缈平處?,顧名思義就是教授過兩門及以上學科的教師,我們跨科教師可以發揮學科之間的聯系,尋找到學科間的密切點;如果以前所教授的學科的相應知識,可以在我們跨科教學過程中有一定的作用,我們跨科教師可以采取“拿來主義”的做法,輔助我們的教學。我們跨科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及時激發與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興趣;讓學生喜歡跨科教師,喜歡跨科教師所教的學科。
也因此,今年暑假,縣教育局擬在我們學校選派一名教師,參加安徽省英語骨干教師培訓,應者寥寥;但作為教研組長,我責無旁貸,于是就有了這為期20天的暑期學習生活。
正是一年最熱的時節,我拋家別雛,從巢湖出發,坐著最慢的K8440列車,一路顛簸,近5個小時,來到安徽省北方最邊陲的城市——宿州。下了火車,打了一輛出租車,找到宿州學院報名處,大門緊閉;因為我到得遲,工作人員已經下班。我只好按照門上的留言,輾轉來到住宿的旅館,這時候,天已經黑了。不知怎么,我思家的情緒在黑夜的發酵中越來越濃。
第二天一早,培訓正式開始,和我們給學生上課一樣,每天上下午的課排得滿滿當當,感覺又重新回到學生時代。我格外地認真:聽課,做筆記,做交流,寫反思,一絲不茍。20天,8位老師主講,我是一節課不落,包括考核。
首先上場的是宿州學院心理咨詢中心的詹春燕老師,她主講的是“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的技術”。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給教師在師生關系的定位是“有影響力的領導者”,這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觀點新穎獨特。此外在處理學生問題時,“誅大賞小,嚴以立威”等原則給我很好的啟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宿州十一中陳瑞華老師的講課主題是“有效備課”,這是一個老話題了,但他的重點在實施有效教學的途徑方面的探索。我特別佩服他的是,他不僅僅是理論的宣講,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他給我們展示了他自己的一節優秀課堂實錄——《The Fishman and the Gold Fish》,通過實例印證他的理論,這是最令我們學員信服的。
另有兩位老師分別用全英文和全中文介紹英語教學法。英文的要偏抽象一些,特別是一些專業術語對我們來說有些生疏了。祝旭老師對聽說寫方面的訓練有著獨特的個人見解,切實可用。例如,充分利用教材配套的磁帶,帶學生盡量模仿語音語調跟讀,并注意斷句;此外,還可以補充電影中的英語對白進行模仿。長此以往,對培養學生地道純正的發音很有效果。祝老師建議要求學生背書前,幫他們做一些準備是非常必要的,如理清文章結構和思路等。這些建議來源于教學實踐,提醒我們要尊重學生的要求和實際,教學的安排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操作性也很強。
侯姝琛老師的主題是“課題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其中,侯老師通過自身體會,總結英語教學課題的幾個源頭,如:從教材中來,從課堂實踐中來,從課堂有效性方面,從目標維度﹑教學手段,包括分別從研究學生和教師不同角度中找出等等。對于大部分不太擅長課題研究的一線老師來說特別實用。
在如何評課這方面,有一位老師專門做了分析,并輔以教學案例加以說明之;另外就教學評價,他也做了系統介紹。
最后壓軸的是安徽省教育廳英語教研室的兩位前輩:趙杰老師就自己參加中考命題的切身經歷,給我們詳細介紹了中考命題的特點和趨勢;杜效明老師做了“中國環境下的英語教學”的專題報告,在我們日常英語教學研究方面頗有現實意義。
20天的課程,近百人的教室,沒見一人逃課的現象;相反,每天大家提前進教室,占位置的情形極為普遍。很多老師上課記不下來,下課就拿著各式存儲器拷貝教師的課件,更多的情況是圍著老師就自己關注的話題,一一咨詢,并留下老師的聯系方式,以便以后進一步學習交流。晚上住旅館里,也不見以前培訓打撲克、筑長城打發漫漫長夜的場面,偶爾串門,老師們都在整理筆記,寫作思考。這樣的培訓,不僅沖走了我強烈的思家情緒,也深深地激勵了我,真是不虛此行!
八月的宿州,依然酷熱難耐,當我們結束了所有課程,卷起鋪蓋,打道回府的時候,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意猶未盡的表情,期盼有再次相聚的時候。這真是我出發之前,完全沒有預料到的。
坐在電腦前,我反復琢磨,究竟是什么讓我們對暑期培訓有了全新的認識,細細想來,不外乎有以下兩點:
一、盡心選擇培訓的內容
領導說,對教師而言,最好的福利就是培訓;可在很多教師看來并非如此——二者之間的反差就在于很多的培訓沒有真正地落到實處,還是一種務虛和形式。新課程改革的初始階段,宏觀的理論灌輸也許是一種輿論宣傳的需要;然而,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單純的理論宣講已經不能激發教師接受培訓和學習的熱情,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心理觸動,培訓的倦怠情緒也就油然而生。
十多年新課程改革過去了,不少教師看似了解、接受了新課程的理念,但具體到課堂教學的落實上,依然如故,繼續走著應試教育的老路。如果教師今天的學習還只是一些定義和概念,那么在教學上,就不可能真正傳授給學生新理念和思想、新的知識和方法。因為,培訓的實效最終不是體現和停留在教師的認識層面上,而是要融入到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因此,教師培訓就應該真正面向教學一線,面向教師們在新課程的實施中遇到的疑難和困惑,唯有如此,教師們學習探求的興趣和欲望才會被激發,這樣的培訓才會真正有效。
這次培訓,在培訓者的選擇上,并沒有安排理論上的專家和教授,而是選擇身在一線的教師,他們本身也是新課程的實施者和實驗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已經走在大多數教師的前面,但他們也遭遇到我們普通教師的問題和困難,講座的內容就是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這些方法和途徑既有理論的支撐,又有實踐的檢驗,切實可用,真正撓著我們的癢與痛,完全可以幫助我們一線教師在教學中去操作,實施。教師從培訓中有所得、有所獲,這樣的培訓自然受到我們的歡迎和熱捧。
二、發揮優秀教師的引領作用
上課的老師都是安徽省優秀的英語老師,要么是特級教師,要么是省級教壇新星,既有豐富的教學閱歷,又有高超的課堂教學經驗。像侯姝琛老師,就是安徽省第十批特級教師,享受省政府津貼;祝旭老師獲省中小學英語骨干教師赴英國培訓資格;更讓我感動的是,有的老師年齡超過40歲了,依然在讀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的教育碩士和博士。都是一線中學教師,和我們一樣的忙碌,為什么他們可以做得更好?根本原因是我們專業成長的動機不夠強烈。他們在專業成長的路上無疑走得比我們遠,層次也很高。在講課過程中,一些講課導師會跟我們聊聊他們的成長經歷。這種立竿見影的勵志效果極為明顯。零距離接近這些榜樣,這種促使自己也向更高層次追求的渴望,會在不同程度上被刺激和激發出來。即使沒有那么強烈,但我堅信:種子已經埋下,總有一天也會生根發芽的。
在這個意義上說,培訓不僅僅是培訓,更是一種引領。
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堅持寫反思筆記,將瑣碎日常教學中的閃光的貝殼拾起,打磨積累。要學會博采眾長,向所有能學習的人學習,汲取養分。例如,培訓的講師溫情提醒我們:對一些優秀課堂案例,可以修改后拿來用在自己的課堂上。利用“拿來主義”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的課堂效能,漸漸形成有個人特色的精品課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