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1 20:44:23
序論:在您撰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有許多有利條件。然而,今后結構優化升級將面臨一些新的變化:資源環境壓力加大,技術約束更加明顯,有些方面的比較優勢正在發生變化,開放帶來的結構升級空間減小。這些因素的出現,表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需要新的思路和戰略。
首先,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前些年,我們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有效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特別是大量利用了全球技術資源,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由于我們處于科技全球化不斷深化的環境之中,有大量先進技術跨國轉移,跨國公司將許多新技術在其全球生產體系內使用,有些技術還很快向海外企業轉讓??萍既蚧拱l展中國家通過開放引進技術的空間大大拓展。然而,在大量利用國外技術資源的同時,國內企業的創新能力沒有能夠同步提升。雖然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但總體上看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2004年,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中,位居第28位,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中國在關鍵技術上自給率低,對外技術依存度在50%以上,而發達國家都在30%以下,美國和日本則在5%左右。在設備投資中,有60%以上要靠進口來滿足,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裝備基本上依賴進口。中國的發明專利累計授予量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從1991—2000年,中國累計投入研發經費約為553億美元,僅為美國同期的1/36,約為韓國的1/2。2003年中國研發經費約為190億美元,也僅相當于美國的1/16。
其次,重要資源國內供給壓力加大。目前,中國資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給仍然很緊張,部分地區頻繁出現了供電緊張問題。石油進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國進口原油12272萬噸,比2003年增長34.8%,成品油進口3788萬噸,增長34.l%。經濟增長面臨的資源能源約束加大。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能源的產出效率顯著低,表現為單位能源消耗生產的GDP較低。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1年,中國每千克石油當量能源消耗僅能生產的GDP為1.04美元,同年,日本為8.02美元,美國為4.39美元,阿根廷為4.66美元,巴西為2.75美元,墨西哥為4.09美元,土耳其為2美元。不過,還需要與發展水平大體相同的國家進行比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單位能耗的產出能力明顯不同。2001年,每千克石油當量能源消耗產出的GDP,高收入國家為4.82美元,而低收入國家僅僅為0.78美元,中等收入國家為1.35美元。中國為1.04美元。相同組別的印度,該指標為0.9美元,印尼為0.93美元。這組對比表明:(1)中國經濟增長的能源消耗水平基本符合國際比較顯示的一般趨勢,目前的發展水平決定我們處于相對高消耗的發展時期。(2)符合“一般趨勢”表明,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策引導,這個趨勢還會持續下去。但中國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現實狀況表明,不能聽任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一定要使經濟增長向著更加節約資源能源和保持生態環境的方向轉變。要打破“一般趨勢”,需要下更大的力氣。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所面臨的國土、資源、生態、環境等問題的壓力,不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與我們水平相同的發展中國家。例如,森林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全球平均為29.7%,而中國僅為19.7%。如果按人均水平算,我們還要低得多。人均淡水資源全球平均為8241立方米,中國僅為2257立方米。一些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如油氣、鐵礦、銅礦等資源,國內供給的壓力更大。因此,如果產業結構不能加快優化升級,工業化不能進一步轉向資源能源節約型,我們自己和整個世界都難以承受,增長將不可持續。
第三,服務業發展明顯落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滯后。與同等收入水平的國家相比,中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明顯偏低。2001年,中國服務業產出占GDP的比重為34%,服務業就業占社會就業總數的比重為28%。與收入水平與中國基本相同的下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國服務業產值比重要低19個百分點,在同類國家中名列倒數第二位;就業比重要低20個百分點,名列倒數第一。考慮到中國服務業統計方面可能存在誤差,即使按調整后的數據,中國服務業比重仍然明顯低于同類國家的水平。服務業發展滯后不僅表現在比重上,而且表現在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上。與制造業絕大多數行業和產品供給充裕、質量品種合乎需求、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狀況相比,中國有較多服務產品供給的數量和質量都不能滿足需求。目前中國一些供不應求的行業,價格明顯高出國際市場的行業,服務質量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行業,大多數是服務行業。特別在一些具有壟斷、半壟斷性質的行業中,由于服務產品開發不足,服務價格高,服務質量不穩定等現象較為普遍地存在,使大量潛在需求得不到滿足。這種狀況不僅抑制了服務業自身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影響了服務業更好地發揮促進各個行業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中國服務業發展滯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1)改革滯后的影響。服務業中一些行業特別是一些發展潛力較大的行業存在限制進入和壟斷現象,抑制了服務業的發展和最終需求。(2)就業壓力的影響。中國許多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都有安置富余職工的壓力,使本來可以交給專業化服務企業從事的服務活動長期內部化。(3)產業性質定位的影響。對教育、科研、文化、體育等產業,強調準公共服務的性質;對金融、通訊等行業,強調安全性的要求;對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行業,強調其意識形態的功能。重視這些性質和功能是必要的,但同時對它們作為產業的經濟含義和要求重視不夠。(4)低消費率的影響。消費率低必然導致生活業發展緩慢和比重偏低。(5)開放程度較低的影響。對外開放對中國工業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大于對服務業增長的促進作用,提升了工業比重和降低了服務業的比重。
第四,結構優化升級的成本上升。過去多年,我們有明顯的低成本優勢,有利于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但是,勞動力和土地等自然資源在真實成本相對較低的同時,也存在成本扭曲問題。有些地方政府壓低地價,甚至實行零地價;污染企業不支付或少支付治污成本;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勞動條件差、社會保障不健全。這些都進一步壓低了成本,是靠欠賬和透支支持的低成本。這種狀況不應該也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最近幾年,中國GDP構成中,勞動報酬約占一半,2003年,這一比重為49.6%。勞動力成本上升即使幅度不大,也將對價格總水平產生明顯影響。此外,嚴格土地管理制度,將糾正以往土地使用中損害農民利益和消費土地資源等嚴重問題,同時也會使地價上升,帶動投資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今后中國經濟增長要解決好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就業壓力。我們在尚有大量農業人口需要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時候,非農產業特別是制造業進入持續升級過程。與前些年的主導產業相比,新的主導產業資金更密集,單位產出使用的勞動力更少,就業的壓力加大。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非農產業的就業增長彈性就不斷下降,“高增長低就業”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在結構優化升級中必須處理好這個問題。
第五,開放帶來的升級空間越來越小。和以前填補空白式的結構升級過程相比,今后通過引進新產業、新產品,繼續提升產業結構的空間縮小。從國外引進更多先進技術的難度也在加大。近些年來,通過技術引進,中國許多產業的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縮小,今后需要引進的許多技術已經不是發達國家的二三流技術,而是真正的前沿技術。掌握這些技術的國外企業從保持自身競爭力的需要考慮,擁有這些技術的西方國家從其戰略圖謀考慮,都對轉移或轉讓前沿技術持更加謹慎的態度。特別在許多尖端科技領域,中國始終面臨技術封鎖局面,如巨型計算機技術、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等技術的進口,一直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嚴格控制。一些軍民兩用性質的技術如微電子電路、集成式半導體產品、計算機軟件、機器人、光學纖維、超導技術等,也經常受到西方國家以軍事安全為借口的輸出干預。
針對中國目前產業結構的狀況,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就必須采取強有力的對策措施。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科技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經過多年改革與發展,以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突破口的一些重要條件開始形成:大規模制造能力的形成;配套產業水平提升;企業成為負責任的投資主體;科技投入不斷增加。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仍然存在著很大差距。因此,中國應當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在一些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的關鍵戰略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會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的重大帶動作用。在這些關鍵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創新和發展能力,事關中國經濟軍事安全和長期發展潛力,必須制定切實有效的國家技術創新戰略,加大政府的扶持與支持。這是新形勢下國家產業與技術戰略發揮作用的重點領域。傳統產業在較長時期內仍將是國內市場需求量大、國際市場上我們有比較優勢的重要產業,要加快開發能夠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裝備制造業是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產業,也是今后一段時間我們有較大市場空間的主導產業。要以重大工程為依托,推動設備制造業振興。我們自己和國際經驗都證明,以重大工程為依托進行關鍵技術的研發和設備研制,目的明確,配套同步,成果直接為重大項目服務。更為重要的是有需求方的約束,其成效是“可檢驗的”,是要拿到市場上去的,能夠有效促進技術創新與經濟實踐的結合。此外,還要加大在一些前沿科技領域的跟蹤投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與微系統、新材料與先進制造技術、潔凈與高效能源、海洋技術、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技術等正在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其中可能孕育出引導下一輪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技術。我們要力爭通過幾年、十幾年的持續努力,在這些新的技術領域中奠定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
第二,增強以我為主綜合、利用全球技術資源的能力。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能力與封閉條件下的自主創新能力的含義大不一樣。在封閉的經濟中,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意味著“閉門造車”,從頭開始自主開發所有的技術環節和零部件生產能力。而在開放條件下,技術能力是一個跨越國界的全球性的系統,不可能也不需要再從頭開始形成自己的封閉技術體系。開放條件下,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技術集成能力,即一個企業能夠有效整合內部外部技術資源的能力。經過多年競爭和積累,國內企業集成國內外技術資源的能力在提高,這是以我為主組合技術資源進行技術創新和開發新產品的重要基礎。
旅游經濟的增長是中國第三產業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經濟的快速增長推動了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旅游行業經濟的迅猛增長推動了行業的變革。由整體的行業經濟增長模式優化升級為按區域規劃的產業升級模式,用區域推動整體,用區域的發展帶動整體的發展。區域旅游經濟的增長趨勢會制約行業整體經濟增長。區域旅游行業之間存在著對整體旅游經濟增長貢獻的差異和區域間發展規律存在著的空間變化。
二、區域旅游經濟受旅游產業結構優化的整體影響
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面對市場經濟挑戰的必然選擇。中國旅游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為了讓該行業更加有序的發展采取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手段,從整體到局部的對行業進行內部調整。
(一)區域旅游經濟對旅游產業發展的制約
中國旅游經濟的增長是由旅游市場的經濟增長帶動起來的,市場的發展推動了產業機構的優化升級。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在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推動下勢頭良好,區域旅游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旅游產業的發展。區域旅游經濟是把整體的旅游市場按照地區劃分為一個個小塊,在旅游市場中不同旅游區域的經濟增長不盡相同,有快有慢。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現象,自然環境優美,人文歷史豐富的景區自然要吸引更多的人群。整體旅游行業的發展趨勢受“木桶效應”的影響,發展最緩慢的區域總是會制約旅游經濟整體的發展效果。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對整個旅游行業發展的制約只是相對的,就整體趨勢而言區域旅游經濟對整個旅游市場起到很強的推動作用。
(二)區域旅游經濟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推動
用區域旅游經濟推動整個旅游行業發展使市場經濟下的必然選擇,區域旅游結構化推動整體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進程。區域化的發展旅游經濟是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一些風景特別優美的自然景區可以忽略時節的制約。如四川九寨溝、云南麗江等地只要天氣允許就會有游客欣然前往。有些人文景區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想參觀的名勝古跡,如北京天安門、北京故宮、萬里長城、秦兵馬俑。這些景區基本上不會受到季節的制約總有游客不遠萬里前往。在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中有被國人追捧的風景名勝、歷史古跡的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自然十分迅猛。沒有著名景區的區域乏人問津。劃分區域后就會產生區域間的對比,旅游經濟收益不好的區域就會主動尋求經濟發展。這時該區域聚會加大風景區的宣傳力度,加大旅游行業的資金投入,加強旅游行業建設,從而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區域間因為旅游經濟增長幅度有大有小,經濟發展落后的區域加大投入謀求發展,帶動該區域旅游經濟的增長,從而推進整個行業的旅游經濟增長。
三、區域旅游經濟在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影響下的區域差異
旅游產業從業結構優化后決定了其要分區域發展的特點,每個區域對旅游產業的整體的貢獻值存在差異,區域旅游經濟的增長受自身條件的影響。
(一)區域旅游經濟的增長貢獻差異
區域旅游經濟的增長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存在著增長貢獻值的差異,優秀的風景區歷來是人們關注的重點,這樣的景區可以給該地區帶來高額的回報。景區參觀人數的增加會影響景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每年景區都會投入大量的資金對景區的環境進行修繕。旅游資源匱乏的地區無法吸引游客高度關注,該區域旅游行業會大力推動旅游建設,加大宣傳力度,制造人造旅游景區。不論各區域對整體旅游經濟增長的貢獻值多少,都對旅游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區域旅游經濟空間季節變化規律
旅游是一項受空間和季節制約性很強的朝陽產業,區域旅游表現的最為明顯。人們會根據假期的長短來選擇將要前往的旅游區域,短途旅游人們一般會選擇離居住地只有幾個小時就可到達的地區。假期長時人們會選擇一些離家較遠的風景名勝。短途旅游都在居住地周邊區域,長途旅行才是旅游市場拼搏的關鍵。旅游是一個季節性很強的行業,人文景觀相對受影響較少。在冬季人們不會選擇北方的海邊,如果去海邊會去海南。在雨季人們盡量不會選擇去山區旅游,雨季在山區旅行有被困的危險。有些景觀只有在特定的地區特定的季節才能看到,如哈爾濱的霧凇、冰燈,漠河的極光等。旅游受空間和時間的影響十分強烈,是人們出行時的首要選擇因素。
四、結語
其次,重要資源國內供給壓力加大。目前,中國資源能源消耗仍然偏高,能源供給仍然很緊張,部分地區頻繁出現了供電緊張問題。石油進口大幅上升,2004年,中國進口原油12272萬噸,比2003年增長34.8%,成品油進口3788萬噸,增長34.l%。經濟增長面臨的資源能源約束加大。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能源的產出效率顯著低,表現為單位能源消耗生產的GDP較低。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1年,中國每千克石油當量能源消耗僅能生產的GDP為1.04美元,同年,日本為8.02美元,美國為4.39美元,阿根廷為4.66美元,巴西為2.75美元,墨西哥為4.09美元,土耳其為2美元。不過,還需要與發展水平大體相同的國家進行比較。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單位能耗的產出能力明顯不同。2001年,每千克石油當量能源消耗產出的GDP,高收入國家為4.82美元,而低收入國家僅僅為0.78美元,中等收入國家為1.35美元。中國為1.04美元。相同組別的印度,該指標為0.9美元,印尼為0.93美元。這組對比表明:(1)中國經濟增長的能源消耗水平基本符合國際比較顯示的一般趨勢,目前的發展水平決定我們處于相對高消耗的發展時期。(2)符合“一般趨勢”表明,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策引導,這個趨勢還會持續下去。但中國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現實狀況表明,不能聽任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一定要使經濟增長向著更加節約資源能源和保持生態環境的方向轉變。要打破“一般趨勢”,需要下更大的力氣。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所面臨的國土、資源、生態、環境等問題的壓力,不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與我們水平相同的發展中國家。例如,森林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全球平均為29.7%,而中國僅為19.7%。如果按人均水平算,我們還要低得多。人均淡水資源全球平均為8241立方米,中國僅為2257立方米。一些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如油氣、鐵礦、銅礦等資源,國內供給的壓力更大。因此,如果產業結構不能加快優化升級,工業化不能進一步轉向資源能源節約型,我們自己和整個世界都難以承受,增長將不可持續。
第三,服務業發展明顯落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結構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滯后。與同等收入水平的國家相比,中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明顯偏低。2001年,中國服務業產出占GDP的比重為34%,服務業就業占社會就業總數的比重為28%。與收入水平與中國基本相同的下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國服務業產值比重要低19個百分點,在同類國家中名列倒數第二位;就業比重要低20個百分點,名列倒數第一??紤]到中國服務業統計方面可能存在誤差,即使按調整后的數據,中國服務業比重仍然明顯低于同類國家的水平。服務業發展滯后不僅表現在比重上,而且表現在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上。與制造業絕大多數行業和產品供給充裕、質量品種合乎需求、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狀況相比,中國有較多服務產品供給的數量和質量都不能滿足需求。目前中國一些供不應求的行業,價格明顯高出國際市場的行業,服務質量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行業,大多數是服務行業。特別在一些具有壟斷、半壟斷性質的行業中,由于服務產品開發不足,服務價格高,服務質量不穩定等現象較為普遍地存在,使大量潛在需求得不到滿足。這種狀況不僅抑制了服務業自身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影響了服務業更好地發揮促進各個行業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中國服務業發展滯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1)改革滯后的影響。服務業中一些行業特別是一些發展潛力較大的行業存在限制進入和壟斷現象,抑制了服務業的發展和最終需求。(2)就業壓力的影響。中國許多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都有安置富余職工的壓力,使本來可以交給專業化服務企業從事的服務活動長期內部化。(3)產業性質定位的影響。對教育、科研、文化、體育等產業,強調準公共服務的性質;對金融、通訊等行業,強調安全性的要求;對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行業,強調其意識形態的功能。重視這些性質和功能是必要的,但同時對它們作為產業的經濟含義和要求重視不夠。(4)低消費率的影響。消費率低必然導致生活業發展緩慢和比重偏低
。(5)開放程度較低的影響。對外開放對中國工業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大于對服務業增長的促進作用,提升了工業比重和降低了服務業的比重。
第四,結構優化升級的成本上升。過去多年,我們有明顯的低成本優勢,有利于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但是,勞動力和土地等自然資源在真實成本相對較低的同時,也存在成本扭曲問題。有些地方政府壓低地價,甚至實行零地價;污染企業不支付或少支付治污成本;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勞動條件差、社會保障不健全。這些都進一步壓低了成本,是靠欠賬和透支支持的低成本。這種狀況不應該也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最近幾年,中國GDP構成中,勞動報酬約占一半,2003年,這一比重為49.6%。勞動力成本上升即使幅度不大,也將對價格總水平產生明顯影響。此外,嚴格土地管理制度,將糾正以往土地使用中損害農民利益和消費土地資源等嚴重問題,同時也會使地價上升,帶動投資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今后中國經濟增長要解決好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就業壓力。我們在尚有大量農業人口需要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時候,非農產業特別是制造業進入持續升級過程。與前些年的主導產業相比,新的主導產業資金更密集,單位產出使用的勞動力更少,就業的壓力加大。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非農產業的就業增長彈性就不斷下降,“高增長低就業”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在結構優化升級中必須處理好這個問題。
第五,開放帶來的升級空間越來越小。和以前填補空白式的結構升級過程相比,今后通過引進新產業、新產品,繼續提升產業結構的空間縮小。從國外引進更多先進技術的難度也在加大。近些年來,通過技術引進,中國許多產業的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縮小,今后需要引進的許多技術已經不是發達國家的二三流技術,而是真正的前沿技術。掌握這些技術的國外企業從保持自身競爭力的需要考慮,擁有這些技術的西方國家從其戰略圖謀考慮,都對轉移或轉讓前沿技術持更加謹慎的態度。特別在許多尖端科技領域,中國始終面臨技術封鎖局面,如巨型計算機技術、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等技術的進口,一直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嚴格控制。一些軍民兩用性質的技術如微電子電路、集成式半導體產品、計算機軟件、機器人、光學纖維、超導技術等,也經常受到西方國家以軍事安全為借口的輸出干預。
針對中國目前產業結構的狀況,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就必須采取強有力的對策措施。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科技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經過多年改革與發展,以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突破口的一些重要條件開始形成:大規模制造能力的形成;配套產業水平提升;企業成為負責任的投資主體;科技投入不斷增加。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仍然存在著很大差距。因此,中國應當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在一些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的關鍵戰略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會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的重大帶動作用。在這些關鍵技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主創新和發展能力,事關中國經濟軍事安全和長期發展潛力,必須制定切實有效的國家技術創新戰略,加大政府的扶持與支持。這是新形勢下國家產業與技術戰略發揮作用的重點領域。傳統產業在較長時期內仍將是國內市場需求量大、國際市場上我們有比較優勢的重要產業,要加快開發能夠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裝備制造業是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產業,也是今后一段時間我們有較大市場空間的主導產業。要以重大工程為依托,推動設備制造業振興。我們自己和國際經驗都證明,以重大工程為依托進行關鍵技術的研發和設備研制,目的明確,配套同步,成果直接為重大項目服務。更為重要的是有需求方的約束,其成效是“可檢驗的”,是要拿到市場上去的,能夠有效促進技術創新與經濟實踐的結合。此外,還要加大在一些前沿科技領域的跟蹤投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與微系統、新材料與先進制造技術、潔凈與高效能源、海洋技術、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技術等正在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其中可能孕育出引導下一輪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技術。我們要力爭通過幾年、十幾年的持續努力,在這些新的技術領域中奠定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
第二,增強以我為主綜合、利用全球技術資源的能力。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創新能力與封閉條件下的自主創新能力的含義大不一樣。在封閉的經濟中,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意味著“閉門造車”,從頭開始自主開發所有的技術環節和零部件生產能力。而在開放條件下,技術能力是一個跨越國界的全球性的系統,不可能也不需要再從頭開始形成自己的封閉技術體系。開放條件下,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技術集成能力,即一個企業能夠有效整合內部外部技術資源的能力。經過多年競爭和積累,國內企業集成國內外技術資源的能力在提高,這是以我為主組合技術資源進行技術創新和開發新產品的重要基礎。
一、東營市產業結構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三大產業結構總體狀況。東營市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但是當前的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依然過高,第三產業發展卻相對較為緩慢。2013年,東營市三次產業比重為3.5:70.8:25.7。可以看到,東營市當前是“二三一”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拉動,第一、三產業所占比重較小。
2.三大產業內部結構狀況。當前東營市三大產業內部也存在不少問題。第一產業中,農業所占比重最大,彰顯出現代農業發展不足。2013年東營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占到22.8%,但產值卻只占3.5%。彰顯出東營市第一產業生產率偏低;第二產業中,主要以石油化工業和石油裝備制造業為主,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較低,高附加值產品較少;第三產業中,傳統產業比重較高,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
二、東營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金融支持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東營市金融業規模現狀分析。東營市當前金融業的發展卻嚴重滯后,金融體系不夠完善,商業銀行方面,市內除國家商業銀行外,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等發展不夠理想。2013年東營市金融機構余額占GDP的比重為60.19%,遠遠低于山東省的85.78%。這說明,東營市金融業的發展仍處于較低的水平,金融業對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支持力度還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壯大金融規模,加快金融業的發展,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更加充裕的資金供給。
2.東營市貸款流向分析。東營市當前金融資源以銀行貸款為主,因而東營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金融支持作用主要以商業銀行貸款為主,則商業銀行的貸款流向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支持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從不同產業的貸款比例來看,2013年東營市工業貸款、農業貸款、商業貸款、基建貸款、技改貸款之間的比例為45.7:13.3:16.9:22.8:1.3。工業貸款和基建貸款遠遠高于商業貸款和技改貸款。這樣的貸款結構,使東營市東營市第二產業特別是石油裝備制造業得到了較多的資金支持。但從整體上看商業貸款所占比例較低,技改貸款上升速度較慢,并且在所有貸款中所占比重偏小,使得東營市第三產業發展仍滯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落后。
3.東營市固定資產投資狀況分析。2013年東營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63.00億元,三大產業所占比重為3.3:65.2:31.5。從固定資產投資狀況可以看出,一方面,東營市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所占比重較大造成了當前經濟發展過度依賴第二產業的狀況;另一方面,一三產業投資的不足也導致了生產率的偏低以及第三產業發展的不足。
三、完善東營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金融支持的措施建議
1.引導資金流向,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東營市當前一二三產業發展的不協調與資金流向的不合理是分不開的。促進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一方面,應該提高農業貸款中用以采購農業生產機械方面貸款的比重,從而促進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生產率,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提高商業貸款和技改貸款的比重,引導資金流向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財政支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財政支出支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現實意義
1.1推動產業穩步發展,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根據現有財政資金和相關扶持政策,能夠使市場更加穩定運行,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使市場企業功能性、經濟性和環保性更強,實現市場產業的優化升級。將產業技術和產業發展模式進行創新,降低能源消耗,將老舊落后的產業進行改革或淘汰,同時提供了更多的市場崗位資源。從而推動市場經濟的改革與發展,實現了經濟的穩定發展,對提升產業的經濟效益和運行質量具有比較明顯的推動作用。
1.2穩固產業收入效益,實現財政經濟的健康運行
產業經濟與市場經濟密切相關,市場經濟缺少活躍性會導致產業經濟出現下滑。通過財政支出政策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能夠對產業進行經濟支撐,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加快產能效益,提升發展水平,提高了產業的市場競爭力。財政支出支持產業優化升級,是對產業結構的一種建設行為,通過對產業經濟的帶動,能夠穩固產業收入的經濟效益,從而實現財政經濟與財政收入的健康發展。
1.3優化產業財政支出,提升財政支出對產業結構的價值
目前對產業結構產生影響的財政支出主要有政府性財政支出、行政管理性財政支出、教育科研性財政支出以及社會保障性財政支出等。以教育科研性財政支出為例,教育科研性財政支出會直接體現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這對于提升產業產能和經濟效益有著積極影響,通過優化升級,能夠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產業生產的主體,推動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實現產業機構的優化升級,突顯財政支出對產業結構的重要價值。
2財政支出支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實現途徑分析
以目前的發展形式來看,在實現財政支出支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道路上,要在保證傳統產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上,提升對新興產業的財政支出投入力度,這樣才能完成各產業的協同發展,確保市場經濟和社會整體的穩定。
2.1提升財政支出投入力度,建設多元化財政支出支持模式
財政支出支持力度與市場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財政支出支持力度的提升,財政資源得到合理分配,產業投資的力度符合目前市場經濟的發展增速基本情況,對于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根據市場的實際發展情況,使產業模式與市場需求相呼應,以市場導向為基礎,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這樣對于提升產業之間的良性競爭,提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效果會產生積極影響。雖然財政支出支持屬于政府性行為,但是財政資源流入市場后,仍然需要市場自身根據市場經濟環境完成運作。建設多元化財政支出支持模式,能夠將有限的財政資源,發揮出更大的市場價值,實現產業之間的合作發展,這樣能提升財政資金的實際價值。例如對于一些新型能源產業,可以鼓勵實行PPP(政府和社會資本投資)項目模式,從而實現創新多元化的產業投資方式,減小了財政干預對產業結構發展帶來的影響。
2.2明確重點扶持產業,實現各產業之間的共同優化和升級
財政支出支持政策,要明確具體的重點扶持產業,對于一些偏遠地區或重點扶持的產業項目,在財政資金配置上要稍有傾斜。這樣能夠縮短產業之間的發展距離,縮小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之間的差異。政府在進行財政支出支持時,需要明確優勢產業,從而確定相應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完成這部分產業創新升級。確定需要扶持的產業類型,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適當減少傳統產業的財政支出支持,加大對科技科研業、基礎教育和醫療、環保產業、生物制藥、新能源產業、高精尖制造業等產業的扶持力度,這樣能夠盡快實現戰略發展目標,同時提升產業的技術含量和創新能力。在財政支出支持過程中,要防止出現重復性投資或過度投資的問題,實現財政資金的合理分配,保持產業之間的公平競爭,避免出現惡性競爭和惡性發展的問題,從而給市場經濟發展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2.3提升對教育科技的財政支持,提升相關產業的創新能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中,需要提升勞動力的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對于產業的結構升級與調整具有重要意義。受教育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技術含量的制約,導致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效果不明顯,發展速度受到一定影響,這種情況比較多的體現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因此,在財政支出支持政策中,可以適當對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中小型企業提升扶持力度,加大多一些高精尖等技術含量較高產業的投資資金,從而提升科學技術、教育知識等資源的快速積累,提升產業的創新能力,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關鍵詞: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增長
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是指資金、生產資料及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要素在各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國或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質量。優化產業結構升級是為了優化資源配置,改善產業結構的供給與需求結構,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穩定增長。
一、山東省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2015年,山東省經濟依然繼續快速穩定發展,全省生產總值為63002.3億元,比去年增長8.0%。其中,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為4979.1、29485.9、28537.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1%、7.4%、9.6%。山東省的產業結構更加優化。1996年,山東省的生產總值為5883.8億元,2015年則增加到63002.3億元,在第一產業產值方面,1996年產值為1200.2億元,2015年則為4979.1億元,第二產業產值由2784.1億元變為29485.9億元,第三產業產值由18995億元擴大到28537.4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由1996年的20.4:47.3:32.3變為2015年的7.9:46.8:45.3。
圖1山東省三大產業結構占比(1996-2015年)
由圖1可以看出,1996年至2015年間,山東省三次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發生了顯著變化。山東省三大產業結構比重中,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最高,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次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最低。第一產業所占比例在1996年是20.4%,而在2015年則變為7.9%,所占比例在逐年降低且幅度較大;1996至2006年,第二產業的比重逐年增加,而從2007年開始,比重開始有所下降;第三產業占比發展比較平穩,但是最近幾年上升速度較快,服務業發展迅速,1996年所占比重為32.3%,2015年上升為45.3%。從產業結構整體來看,山東省第一產業比重較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差距逐步縮小。
二、山東省產業結構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產業結構層次較低,高新技術發展較慢
首先,山東省的農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產品少,產品附加值低,而且出口的農產品大部分是普通產品多,專用產品占少數。同時沒有形成具有優勢的名牌產品也使得山東省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低。農產品出口市場集中在日歐韓等地區,不利于分散和化解風險。從第一產業內部結構來看,種植業所占的比重較大,林牧漁等其他產業所占的比重較低。其次,第二產業中高能耗產業比重較高。山東省優勢產業集中于石油加工工業及化學制品等資源集中行業,具有規模優勢和競爭力強的現代制造業并不突出。近幾年,雖然山東省的高新技術產業持續較快發展,但與同樣是東部沿海省份的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相比差距仍然較大。目前,發達省份的高新技術產業所占比重均超過1/3,而山東省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還不到30%。因此,山東省作為東部沿海大省,在發展高新技術方面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二)區域產業結構不平衡,制約全省產業結構優化
由于山東省各區域經濟發展優勢與資源稟賦差距較大,經濟發展水平也有較大差距,因此全省各地區所面臨的產業結構問題和調整力度也不相同。根據2015年山東省統計年鑒,2014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三大產業比例為6.3:50.8:42.9,西部經濟隆起帶為10.5:50.1:39.4。山東省東、西部產業結構不平衡阻礙全省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因此必須要縮小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過大差距,加快東西部地區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快山東省三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三)第三產業投資較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2015年,山東省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7萬億元,同比增長13.9%。其中,服務業投資2.2萬億元,同比增長14.2%,高新技術產業投資7457.5億元,同比增長10.9%,基礎設施投資6234.0億元,同比增長21.5%,工業技術改造投資14074.0億元,比上年增長15.2%,與浙江、江蘇、上海等沿海發達省份相比,第一、二產業的投資比例較多,而第三產業投資比例較低。由于與其他省市差距較大,山東省產業投資結構的優化調整需要較長的時間。
三、山東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措施
為了推動山東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優化山東省的產業結構,山東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提高產品附加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在第一產業方面,推動農產品由主要依靠初級產品到以加工產品為主對。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大力發展海洋產品、糧油農產品的精加工,鼓勵農產品品牌化、專用化,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擴大國際市場。在第二產業方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低能高效的新型發展道路。優先發展具有規模優勢和競爭力強的現代制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高新技術的在工業總值中的比重。
(二)各區域以比較優勢為基礎,協調全省產業結構發展
在產業整合優化中,各城市應以地理和資源優勢為基礎,從全省的優速發展來確定適合本地區的產業,深化產業分工和產業合作。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區域集聚效應,如省會城市經濟圈,輻射到周邊地區,以此改善周邊地區的產業結構。山東半島沿海城市可以重點發展海洋等新型經濟,西部內陸地區要提高資源利用率,以資源為主的城市大力發展低消耗產業,以技術手段降低能源消耗。
(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是山東省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環節,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加快第三產業的必要途徑。各級政府應當把重點放在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上,積極引導,深化改革,打破行業壟斷和區域分割,促進管理和機制創新,推進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同時要注意統籌規劃,分清主次,有所側重。(作者單位: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于雪原.山東省產業結構演進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國土與資源研究.2010
一、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意義
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經濟國際化,加快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切實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和戰略舉措。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國際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服務貿易、服務外包逐漸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新熱點,其中金融、保險、物流和信息等現代服務業更是成為轉移的重點。與此同時,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環節,也成為新一輪國際產業調整轉移的主要內容。國際產業調整轉移表現出來的新特點和新趨勢,為我們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以及國內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全球的經濟總量中服務業已占60%以上。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一半以上流向服務業。面對這種形勢,把握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調整轉移的寶貴機遇。把承接與參與新一輪國際產業調整轉移與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結合起來,與提升國內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結合起來,就能贏得新一輪競爭的主動權。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也是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新形勢,促進消費帶動經濟增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必然選擇。1997年以來,我國經濟開始出現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重大轉變,消費結構也隨之出現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重大變化。從城市市場看。新的消費熱點不斷出現,傳統消費中的彩電、冰箱、空調消費熱點逐步被住宅、汽車、以及保健服務等新興消費熱點所替代。新的消費領域不斷拓展,從農村市場看,隨著農民收入增長、農村商貿流通網絡體系建立,消費環境逐步改善,城鄉消費差距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買方市場進一步趨向深入,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適應消費需求提出了必然要求。
二、近年來我省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特點和面臨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我省結合實際,創新思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重點,努力探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取得了明顯進展。一是著力改善投資結構,努力擴大有效投入,發揮有效投入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抓住宏觀調控機遇,加大技術改造投入,通過有效投入,引導科學發展。5年間,全社會工業投資累計完成1.88萬億元,其中全社會技改投資完成1.5萬億元,年均增長35.1%,占工業投資近80%。2007年,完成技改投資6000億元。二是著力改善產業結構。加大對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努力提高產業高度化水平。2007年,全省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導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工業比重達48%,投資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4萬億元,增長40%左右。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27%。重點生物產業產值突破600億元,光伏產業產值達到250億元。裝備制造業產值突破1.9萬億元,增長30%,規模和技術水平全國領先。規模以上企業突破萬戶,利潤突破1000億元。三是著力改善企業結構,引導企業做強做大,發揮大企業大集團對產業升級的支撐帶動作用。2007年規模企業總戶數超過4.1萬戶,比2002年底凈增2萬多戶,翻了一番:2007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大企業大集團從2002年的13家增加到82家。年均增加13家左右;有4家工業企業主營收入超500億元,2家大企業大集團超過1000億元。四是著力改善消費需求,引導消費擴總量、提水平,努力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5年來,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6.5%。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不斷增強。2007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38.1億元,增長18.3%。規模總量比2002年增加4000億元以上,是2002年的2.1倍,比2006年凈增1000多億元。流通業(批零、住餐)增加值2800億元,占全省服務業30%。五是著力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加強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提高集約發展水平,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繼2006年我省扭轉連續多年單位GDP能耗上升的局面后(2006年,我省單位GDP能耗0.891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6%),2007年,節能降耗基本面繼續好轉,工業用電增幅近5年來首次低于工業增幅?;て髽I專項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累計關停企業2713家,其中太湖流域關停1894家。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了明顯成效,經濟發展質量有了很大提高,5年來。全省規模以上工業連續保持20%左右的增幅,總量跨過萬億元大關。2007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473.6億元,是2002年的3.5倍,總量全國第三。主營業務收入連續跨過3萬億元、4萬億元大關,2007年突破5萬億元,是2002年的3.8倍。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利潤總額分別超過4000億元和2500億元,是2002年的3.5、4.5倍。
雖然我省產業優化升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傮w水平居全國前列。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是存在明顯差距,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產業層次低。加工工業、傳統工業比重高,占工業總量80%。加工制造是我省工業的一大特點,占工業總量的95%左右,加工貿易占全省出口貿易總額的60%。但制造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不高,缺乏國際競爭能力,先進制造業僅占40%左右。高新技術產業以來料裝配和進料加工為主,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新興產業處于培育階段,產業規模尚未形成,企業小、散、弱,同質化現象突出。另外,我省億元產值利潤偏低,2006年僅為464萬元。服務業比重低,尤其是生產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二是創新能力弱。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70%,高新技術產業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產品附加值不高,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大多依靠進口??萍纪度氩蛔?。2007年全社會研發投入430億元,占GDP1.7%,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0.98%(發達國家一般在3%左右)。全省申請專利88950件,發明專利僅占8.42%,低于全國11.2%的水平。工業專利70%在傳統產業,高技術產業專利80%在產業鏈低端。三是能源消耗高。我省總能耗從2000年8612.43萬噸上升到2005年的16895,39萬噸標煤。5年翻了一番。2007年超2億噸。經濟結構偏重,輕工業產值不及重工業1/2。高耗能行業增長快、占比高,化工、紡織、冶金、電力、造紙等5個行業增加值占全省GDP15%左右,廢水排放量占排放總量的75%左右,全省廢水廢氣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1/10。四是本土產業弱。在部分行業中。外資占較大
競爭優勢。五是產業關聯度小。產業鏈條不完整,終端產品少,大部分外資產業與本土產業關聯度小。難以形成分工協作、專業配套,產業結構同質化現象較突出。
三、進一步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和主要舉措
結合我省實際,必須按照調高、調輕、調優的具體要求。以主導產業高度化、新興產業規?;鹘y產業品牌化為導向。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一般加工為主向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轉變:二是增長動力從投資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三是要素支撐從物質資源為主向人力資源為主轉變。調整重點和主要舉措有三個方面:
(一)以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服務業為重點,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一要加快發展“十大優先產業”。把成套與關鍵設備、車船及軌道交通運輸設備、數控機床及工業自動化設備、工程機械、資源綜合利用及安全環保設備、集成電路與軟件、新能源及節能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與新醫藥、現代服務業等作為“十大優先產業”,重點扶持,優先發展,拉長產業鏈,提高集聚度。二要加快向產業鏈高端攀升。在產業層面,努力實現向研發、營銷等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改變高新技術產業以低端加工組裝為主的狀況。在企業層面,做到技術領先、加工精細、綠色制造、科學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形成一批高端企業、高端產品。三要促進服務業總量倍增和結構優化。盡快形成與工業化相配套、與城市化相適應、與國際化相融合的現代服務產業。四要充分發揮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引導和調節作用。
(二)以發展綠色制造為方向,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新突破。一要從高從嚴確立節能減排控制指標,抬高產業準入和改造門檻,形成產業轉型升級的倒逼機制。研究制定主要耗能產品單位定額、限額強制性標準:出臺高耗能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管理規定;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評估制度。堅持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三管齊下”。突出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在冶金、化工、建材、電力、紡織等五大重點耗能行業和“國家千家”、“省級百家”企業推廣節能新技術,重點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工程。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建立省、市、縣三級節能監察機構,完善節能執法體系,加強督促檢查。二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打好淘汰落后攻堅戰。對已經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要加快轉移和疏散。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對已經落后的產業、企業、工藝、設備則要狠下決心,采取強有力措施依法淘汰。為產業轉型升級騰出空間。三要大力推進綠色制造,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在工業集中區、開發區、鄉鎮園區,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綠色產業試點。形成綠色產業鏈,建立一批由共生企業群組成的生態工業園區。組織實施《江蘇循環經濟試點方案》,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