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5 08:04:11
序論:在您撰寫美德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美德;本質;途徑;方法
在柏拉圖的《普羅泰戈拉篇》里,蘇格拉底與普羅泰戈拉討論美德是否可教的問題。起初,蘇格拉底認為美德不可教,后來,他似乎準備接受美德可教的觀點,但是又否認有美德教師。在柏拉圖的《美諾篇》里,蘇格拉底繼續與美諾探討這個問題。蘇格拉底和美諾都認同美德是知識,而知識應該是可教的,因此美德也應該是可教的;但是他們又都認為沒有美德教師,因此美德是不可教的。那么,美德到底是否可教?到底是否有美德教師?如果美德不可教,有美德的人的美德到底從何而來?仔細研讀柏拉圖的這兩篇對話,對我們今天的道德教育不無啟迪。
一、美德、知識和教師
從這兩篇對話的內容可以看出,美德到底是否可教,主要涉及以下兩個論點:
第一,美德是不是知識?蘇格拉底、美諾和普羅泰戈拉一致認為:如果美德是知識,那么它是可教的;反之亦然,美德若是可教的,那么它是知識。
第二,是否有美德教師?蘇格拉底、美諾和普羅泰戈拉一致認為:若是有美德教師,那么美德是可教的;但若一個美德教師也沒有,那么美德是不可教的。
蘇格拉底和美諾都肯定美德是知識,但都否定存在美德教師。普羅泰戈拉則認為美德并不都是知識,但肯定有美德教師。由此可見,無論是蘇格拉底、美諾還是普羅泰戈拉,都似乎自相矛盾。
在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那里我們都可以看到對這一矛盾的化解。柏拉圖在《美諾篇》的末尾借蘇格拉底之口說:美德即知識,但是知識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教育得來的,它是神的饋贈。美德的獲得不是靠有美德的人的傳授,而是靠靈魂的回憶。因而,只有精神的助產士,沒有美德教師。亞里士多德的解決之道則是:人的美德可以分為兩種,即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過教導而發生和發展,道德德性則通過習慣養成。他還認為,凡是涉及道德德性的地方,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懂得它是什么,而是懂得它是怎樣產生的。
姑且不論柏拉圖的靈魂回憶說和亞里士多德的兩種德性的區分孰優孰劣,其實,在《普羅泰戈拉篇》和《美諾篇》里已經給了我們很多線索,這些線索涉及道德教育的真諦:首先,美德不同于其他知識,它的獲得強調踐履,強調養成習慣;美德教育的途徑不是單一的,不能單靠專門的美德教師,應是多渠道全方位的;美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應該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而不斷變化;美德教育的方法不是灌輸式而應該是啟發式。這些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研究道德教育機制也很有啟發。
二、美德的本質:美德是一種什么知識
盡管蘇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命題,從而樹立了理性主義道德觀,但是蘇格拉底對知識的理解相當復雜,作為美德的知識顯然不同于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知識,也不同于建筑、造船等知識。在《普羅泰戈拉篇》里,蘇格拉底指出,建筑、造船等技藝是可以傳授的,德性卻是不可傳授的,這就表明了這種知識和其他知識的差別。事實上,蘇格拉底所謂的“美德即知識”中的“知識”不僅僅是認識和理解,而且包括能力和行動。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對于蘇格拉底來說,所有的道德德性都是知識的樣式,當我們認識到正義是什么時,就意味著我們是正義的。
理解蘇格拉底關于美德和技藝的關系有助于我們理解“美德即知識”這個命題。麥金泰爾曾指出:“蘇格拉底用‘知識’和‘技藝’的概念把這一切糅在一起,任何分離他們的企圖都不可避免地導致把蘇格拉底的觀點簡單化和歪曲他的觀點?!币环矫?,作為美德的知識是一種與“技藝”密切聯系的知識,獲得德性就是獲得某種“技藝”。也就是說,構成德性的知識不僅僅是相信如此這般的事情是事實,而且也是一種認識相應區別的能力和一種行動的能力。道德知識不僅是理論,更重要的是實踐。道德知識的獲得確實應該有如技藝的獲得,包含一種行動的能力,能在行動中表現出來。對蘇格拉底而言,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和理論層面的知識不是知識,有了美德這種知識就是像掌握了諸如游泳、建筑等一門技藝一樣。另一方面,美德又和其他技藝不同,美德和其他技藝的不同究竟在何處呢?蘇格拉底沒有清晰地指出來。這個功績要歸于亞里士多德,他指出人有美德必須有三個條件:“首先,他必須知道那種行為。其次,他必須是經過選擇而那樣做,并且是因那行為自身故而選擇它的。再次,他必須是處于一種確定了的、穩定的品質而那樣選擇的?!薄罢f到有技藝,那么除了知識這一點,另外兩條都不需要,而如果說到有德性,知識則沒有那么要緊,這另外的兩條則極其重要?!?/p>
有人認為: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觀點有失偏頗,“無人自愿作惡”的觀點忽視了情感和意志等因素對道德行為的作用。其實,蘇格拉底對美德和其他技藝的區分,恰恰表明他意識到了情感、意志等因素對道德行為的影響,只是他沒有進一步考察和論證這些影響。亞里士多德繼承了蘇格拉底的知識觀,并且從經驗出發,否認“無人自愿作惡”,轉而考察影響人的道德行為的意愿和選擇,考察人的品德養成的實踐機制,從而開啟了倫理學關于意志問題研究的先河。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知識區分為關于美德的知識和作為美德的知識。關于美德的知識,即對美德的認識和理解方面,是可教的;但作為美德的知識,即反復實踐和內化成習慣方面,則是不可教的。然而單有認識和理解,美德這種知識還沒有形成,所以從根本上說,美德不可教。我們可以教的是關于美德的知識,而不是作為美德的知識,不是美德本身。
三、美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誰是美德教師,如何教
從這兩篇對話還可以看出:沒有一個美德教師,卻又處處都有美德教師。這說明道德教育的途徑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渠道的。沒有美德教師,但有精神的助產士。這說明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啟發而不是灌輸。
如果沒有美德教師,有美德的人的美德是從哪里來的呢?在《普羅泰戈拉篇》里,蘇格拉底起先認為,美德不可教,也沒有美德教師;有美德的人的美德不能傳授給他人,人的美德的形成就像自由吃草的牛犢一樣,碰上什么美德就自己吃了進去。也就是說,美德的形成是偶然的,是道德環境影響的結果。在《美諾篇》里,蘇格拉底用一個從未受過教育的童奴有關于正方形的面積的知識的例子向美諾表明:沒有教師,只有助產士來幫助不朽的靈魂回憶他已有的知識。普羅泰戈拉則認為,美德可教,也有美德教師,比如他自己就是。美德并非天生的或自然而然就擁有的,而是通過學習和接受教育獲得的,是通過關心、實踐、教導獲得的。人們從孩子幼年起就對其進行教育和訓誡,并且延續終生??傊?,灌輸或傳授美德是可能的。而且美德教師不止一個,包括保姆、父親、母親、老師等。由于所有的美德教師都在盡力而為,所以就好像沒有美德教師。
由此可見,蘇格拉底和普羅泰戈拉關于“教”和“教師”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蘇格拉底所謂的“教”就是由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灌輸,提問和啟發式教育不叫“教”;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問題也不叫“學”,而是在“回憶”;提問者只是充當助產士的角色,不是教師。因此,在這種前提下,沒有專業美德教師,美德也不可教。而普羅泰戈拉則認為“教”不僅僅是灌輸,而且包括用寓言、故事、詩歌、音樂、體育等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包括在實踐中對孩子的關心、訓誡和勸導等;凡是對人的美德的形成施加了影響的人都是美德教師。也就是說,美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都是多樣的,全方位的;“教師”角色也是多元的。因此,在這種前提下,有許多美德教師,美德也可教。
由此觀之,蘇格拉底和普羅泰戈拉的觀點看似對立,其實并不沖突。前者否定了一種教育方式,后者肯定了另一種教育方式。在邏輯上,二者都是一貫的,在美德教育的機制上,二者也都是有道理的。如果二者對“教”和“教師”的理解一致,應該會得出一致的結論。這也是他們能夠相互說服的原因,因為二者從不同角度說出了美德教育的真理。
綜上所述,既有美德教師又沒有美德教師。普羅泰戈拉的主張是有道理的,美德的教育確實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依靠多途徑、多方法、全方位、長時間地潛移默化地熏陶來養成,而不能單靠專門的美德教師的傳授;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的選擇也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蘇格拉底的主張也是有道理的,美德的傳授,甚至一般知識的傳授,只能是“助產”,而不是“灌輸”。也就是說,好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根據道德主體的接受能力選擇教學內容,并進行啟發式的教學,而不是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學是師生互動;道德環境對人的美德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正如中國先賢強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一樣。
四、結論
蘇格拉底和普羅泰戈拉之爭表面看來是關于美德是否可教之爭,實質上是關于如何實施道德教育之爭。
第一,如果說美德是知識,那么它不同于其他知識。因此,美德的獲得自然也不同于其他知識的獲得。僅有關于美德的知識,即僅理解了道德理論,僅死記硬背了道德原則和規范,都遠不能算有美德。只有反映穩定的品質的、一貫的、合德性的行為選擇,才是有美德的表征。美德不是理論,而是合乎邏輯的人的潛能的充分發揮,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美德的獲得強調踐履,強調養成習慣。
第二,如果說有美德教師,那么他不應是專門的、單一的教師。因此,美德的傳授也不同于其他知識的傳授,其目的不在人之外的工具理性,而在人自身中的價值理性。影響美德形成的因素很多,因此美德教育不是單靠任何一個美德教師能夠勝任的,必須有許多老師。美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各個渠道的作用;必須利用講故事、寓言、詩歌、音樂、體育、榜樣等多種適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學生喜聞樂見的題材和形式;盡管合理的灌輸美德理論是必要的,可以提高道德認識,但是這遠遠不夠,美德的獲得強調環境熏陶,強調潛移默化。
第三,如果說美德可教,那么這種教育方式方法也有其特點。美德教育最忌諱填鴨式、灌輸式、說教式,這不僅不易收到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反感。美德教育應該是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的。只有把學生當作主體而不僅僅當作對象,教師在教學中起引導作用,這樣的美德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美德的獲得強調合乎人性的穩定的品質的形成,強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吳寶珍.蘇格拉底論美德教育[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12,(4).
[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挪威]G?希爾貝克,N?伊耶.西方哲學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1改變觀念,重視家庭傳統美德教育
小學生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中,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對孩子美德的養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另外家庭教育在其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最先接觸的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則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的老師,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場所。孩子從幼稚到成熟,從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居住在家里,因此孩子接觸的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和家風的好壞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如何發揮家庭教育在傳統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現在很多家長需要重視的問題。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依然觀念保守落后,沒有充分的重視家庭傳統美德教育,他們由于工作繁忙,忽視了自己也是重要的教育者,認為將孩子送到好的學校學習,讓老師對孩子加強管教就可以了,他們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努力的為孩子為家庭掙錢,讓孩子吃好穿暖,僅僅認為自己的任務是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滿足,忽視了對孩子傳統美德的教育,沒有及時的關心孩子的內心感受和心理變化,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樣的教育觀念不利于孩子傳統美德的養成,家長把教育培養孩子傳統美德教育的任務交給了學校老師,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阻礙了孩子的全面發展。我國歷史悠久,一直重視家庭教育,歷史上有很多蒙學教材,以倫理道德為主要的內容。因此,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當營造好良好的家風,重視家庭教育,通過各種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將孩子從小培養成一個擁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優秀人才。
2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
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傳統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還需要將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與日常生活有效結合。對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靈活的。例如:在平時做家務的時候,或者是在吃完飯后,或者是在和親朋好友串門的時候,以及一家人出去旅游的時候,充分的把握好這些時機,然后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很多小孩子吃飯的時候會浪費米飯或者挑食,這個時候父母就應當教育孩子米飯的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我們應當學會節約糧食,另外還要告訴孩子挑食的壞處,會導致營養的缺失。通過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教育,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學著做自己的事情,讓孩子學會勞動,知道勞動才會有收獲,培養出孩子熱愛勞動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每一個動作和語言,都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3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庭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
小孩子都喜歡玩兒,尤其是生動活潑的活動,如果將傳統美德教育與家庭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能夠很好的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孩子也會樂于接受。例如:當孩子放暑假或者寒假的時候,可以帶孩子一起出去旅游,讓孩子從小就接觸很多新鮮的東西,他就會對此產生好奇,那么家長就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引導孩子,將知識傳授給孩子,帶著孩子參觀具有傳統美德內容的名聲古跡或者博物館,如果孩子對書籍感興趣,還可以幫孩子買書本等等。旅游是一個很好教育孩子的機會,既可以讓孩子學習為人處事,也可以讓孩子打開眼界,認識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鼓勵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教育方式多種多樣,豐富家庭教育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能夠讓家庭的傳統美德教育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4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長的率先垂范相結合
孩子最開始接觸的就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他的爸爸和媽媽。因此,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長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孩子接觸的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言行舉止和家風的好壞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如何發揮家庭教育在傳統美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現在很多家長需要重視的問題。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長的率先垂范相結合。也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行舉止應當符合規范,想要怎樣教育孩子,父母本身就必須具備那樣的品質,比如艱苦樸素、尊老愛幼、樂于助人、誠實待人等等。通過家長的行為,讓孩子耳濡目染,其心靈不斷體驗著這些傳統美德,長期的影響就會讓孩子養成很好的品德。如果家長自己都經常說謊,并且讓孩子發現了,那么孩子也不會聽父母的教育,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標。另外,父母應加強自身水平的修養,不斷審視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不足,為給孩子打造出適宜的環境,為提高效果,作為家長,不能固步自封甚至沉迷于傳統的教育方法中,我們應不斷充實自我,積極汲取新鮮知識,攝取新穎觀點,盡最大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為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摒棄老舊的觀念意識和慣性思維,父母不僅可以能推動家庭教育的快速發展,而且還能在此基礎上得到小孩的理解和支持,使教育效果越來越好。我們的傳統美德教育不會十全十美,因此我們應該對每次教育進行及時的反思和總結。把孩子培養成具有良好美德的孩子是每個家長的目的,讓孩子成才也是父母不懈追求的目標。我們要在新的理念指導下改變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家庭這個環境,實現真正有效的傳統美德教育。
5結語
作為父母,應當學會如何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傳統美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未來的接班人,我們必須重視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華傳統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揚光大。
作者:白鳳梅 單位:遼寧省阜蒙縣蒙古族幼兒園
參考文獻:
[1]宣兆凱.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論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統[J].教育研究,1999(11).
[2]蔣玉川.關于獨生子女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1999(04).
[3]何文里.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源流,2002(09).
一、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動力源泉
在我國有關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人們對傳統教育中的種種弊端越來越無法忍受,強烈地要求教育模式從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逐步地向素質教育轉軌。目前所提倡的素質教育,一般都會包括對學生四個方面素質的培養和塑造,即簡單的勞動技能素質、健康的身心素質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較高的文化素質。而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恰恰為這種素質教育提供了完備的教學教材。例如,傳統美德中的刻苦勤奮、尊老愛幼、勤儉節約、助人為樂以及簡單的常規禮儀等都可以作為目前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換句話說,素質教育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也只有不斷地加強對學生的傳統美德的教育,才有可能將學生培養成為有文化素養的高素質型人才。作為培養跨世紀新型人才主要陣地的各個學校,尤其是進行基礎教育的小學學校應該重視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對學生進行正面的道德教育,在小學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基礎和根本出發點。讓學生從小就受到優秀文化和精神的熏陶,為后期的素質教育打下堅實的道德和精神基礎。試想,一個俗不可耐、滿嘴臟話的學生群體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夠承擔起弘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重擔的,一個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是不能夠在創新社會價值過程中很好的發揮合作精神的。一個不具備奉獻精神的人,又怎么能夠承擔起駕馭淵博知識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和人民呢!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沒有實行傳統美德教育的小學基礎教育,就不可能培養出符合跨世紀對素質型人才的要求的條件,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二、傳統美德教育內容中有關愛國主義的教育是推動教學前進的動力
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重點,一直以來愛國主義就是整個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支柱,并作為一條重要的主線貫穿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之中。愛國主義為人們在抵御外來侵略、艱苦奮斗、推動社會不斷進步以及創造光輝燦爛的文化匯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梢哉f,沒有愛國主義的支撐,就不會有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當今和平的時代,也許有人認為愛國主義的作用已經很小了,而且也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是縱觀古今,眾多的英雄模范、志士仁人、藝術家、科學家、改革家等無不都是在內心深處藏著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懷,擁有高尚的報國志向,否則他們很難成就一番偉業。擁有愛國主義的人一般都會選擇“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鵲而高翔”,不是只顧眼前的個人小利,而是胸懷遠大的大我情懷?,F在,人們幾乎都知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也都聽說過甚至會講有關岳飛“精宗報國”的故事,愛國主義的內涵和實質已經在每個人的頭腦中扎下了根。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是愛國主義依舊需要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依舊需要在教育教學過程被不斷的提及和教育。在小學教育中滲透進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古代故事“蘇武牧羊”、現代故事“林則徐”以及鄭成功、鄧世昌等故事和事跡的宣傳教,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中華民族崇高的精神道德。我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在小學教育中開展傳統美德的教育不僅能夠增加他們雖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也能夠增進他們從小對國家的愛護情懷,并通過對他們愛國主義的激發不斷形成學生學習和前進的動力。
三、對勤儉節約品質養成的重要作用
傳統美德教育中有很多有關學會珍惜、懂得勤儉節約的內容,如“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說明成功往往是由人們勤勞節儉所成就的,而失敗往往是由于過于奢侈浪費。即使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有關勤儉節約的品質仍然值得我們不斷的繼承和發揚,而且永遠不會過時。而且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我們的經濟發展已經大大超過了從前,但仍舊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很多人民僅僅是解決了溫飽問題,與發達國家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還需要全國人民的不斷努力和奮斗。勤儉節約就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試想如果社會中浪費之風盛行,必然會降低社會的發展進程,更對資源緊缺的今天帶了更大的危害。現在,由于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很多孩子在生活中不懂得勤儉節約,隨便浪費的現象屢屢出現,因此很有必要在小學課程中進行傳統勤儉節約的美德教育,讓學生自己體會節約的樂趣,去親身感受節約所帶來的益處,并在學習中養成不浪費時間的好習慣。
四、結語
【關鍵詞】傳統美德;孝敬父母;教育;教學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以“禮儀之邦”而著稱,這里的人民以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為榮??勺詮膰衣鋵嵱媱澤?,隨著獨生子女隊伍的日益成長和壯大,人們對待孩子的態度變了,孩子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變化,孝敬父母之一亙古不變的傳統美德在孩子們的心目中逐漸淡化了。為此,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注重對孩子們進行孝敬父母這一傳統美德的教育,使他們從小有愛心,學會關心自己親近的人,只有這樣,將來才會真正的去愛祖國、愛人民。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了要對學生進行孝敬父母教育的要求,教材中也安排了相應的課文內容。這就是說,培養教育學生逐漸養成熱愛父母、關心、父母尊重父母、體貼父母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品德與生活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那么,如何在品德與生活課中對學生進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呢?不同年齡的學生,不同的方法。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把著眼點放在一個“情”字上,注重激情。也就是說,教師首先要通過多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現提出行為要求,指導行動,使情感內化為驅動力,使道德行為與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達到統一。
例如:《想著媽媽》一課,教學要點為:爸爸媽媽在祖國各條戰線上勞動、工作,撫育自己成長,十分辛苦;要愛爸爸媽媽。根據這一教學要點,教學中可設計故事會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講述曾經到父母工作崗位看到父母忙碌工作的情景或自己受到父母忙碌工作的情景或自己受到父母細心照顧的最難忘、最感人的一二件事。為了使學生能較快進入情境,調動起情感,教師可首先情真意切、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在生活中最難忘的受父母照料的一件事,使學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鳴。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就會情不自禁、爭先恐后地講述自己經歷過的事。長期以來,學生受到你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但他們習以為常,認為理所當然。而講述使學生在回憶中體驗到了父母深切的關懷和無私的受,激發了情感,產生了感激之情,萌發了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和為父母做點事要自己做和為父母做點事的愿望。至此,學生熱愛父母、感激父母之情己充分激發出來,教師再趁熱打鐵,恰到好處地提出要了解父母、理解父母、親近父母、關心父母等行為要求,情感這一驅動力會促使學生欣然接受孝敬父母道德認識,并導之以行,落實在具體行動上。
又如:《牢記父母恩》一課,除了舉行故事會,還可以安排賽詩會。即課前讓學生查找古代和現代有關孝敬父母方面的詩篇,要求他們聯系自己與父母相處的點滴小事理解詩歌內容,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明白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辛勤培育的道理,進而突破要關心父母的難點。為了增強教學效果,在進行詩良誦時,教師可事先把有關古詩內容制成幻燈片,讓學生邊看片邊朗誦時,教師可事先把有關古詩內容制成幻燈片,讓學生邊看片邊朗誦,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聲像氛圍。在完成教學重點的同時,教師可在了解父母、親近父母要求的基礎上再提出關心父母、尊重父母等更高的要求。如父母生病時要端水送藥,精心照料;要聽從父母的教導,刻苦努力地學習;當自己提出的要求父母不能滿足時,不要任性,要體諒父母的難處;在家要主動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盡量減輕父母的家務負擔……在課的結尾,教師還可利用幾分鐘時間舉行賽歌會,通過傳唱《媽媽的吻》、《燭光里的媽媽》、《我有一個好爸爸》等歌曲,進一步將熱愛父母之情推向,使課的尾聲余味無窮。
此外,在進行孝敬父母教育時,要注意道德觀念之間的聯系。如教育學生幫助父母做家務時,融會了熱愛勞動的教育內容;在聽父母的話,不攀比的教育中,也包含了勤儉節約的教育內容。教學時,只有點面結合,橫向縱向交織,才能使要學生明確、形成的道德觀念交相輝映,密密地布滿學生道德情感的天空,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保建武.淺談傳統美德教育與小學生的養成教育[J].中外交流,2016(5)
[2]陳莉頡.淺談小學階段如何開展傳統美德教育[J].科學導報,2016(5)
[3]劉麗波.淺談如何在小學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21):213-213
關鍵詞:民族傳統文化美德教育
1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夠反映民族特征的傳統觀念和思想意識,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它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前赴后繼,英勇頑強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導人們實踐活動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幾方面。
1.1崇尚倫理道德
所謂“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高尚道德價值體系,作為個人必須要有做人的底線。每個人都有相適應的個人的地位、責任、義務和權利。說自己該說的話,做自己該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傳統文化重視人的實體存在,重視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對人進行禮樂的教化。中國傳統文化堅持以人為本,人被看作天地間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間人為先、人為貴,重視人生、重視人的權利和義務,這就構成了以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強調和諧觀念
即一種天人關系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與過無不及的行事原則。而這當中尤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觀,是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事物的方法論。例如《黃帝內經》論述問題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結合起來統一考察。它無形中讓人形成了從聯系中和整體中看待問題、強調整體、強調和諧的思維方式。
1.4倡導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人們在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驅使下,面對現實的狀況所產生的一種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對顯示社會和人生的一種理智富于遠見的精神狀態,是充滿了辨證思維和中和思維的理性精神,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建設,就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建設、精神世界的建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所宣揚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慎言敏行、嚴于律己、改過遷善等道德規范,幾千年來就鑄就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正、刻苦耐勞和精忠愛國的優良素質。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價值體系的建立,是與傳統文化的長期孕育分不開的。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的道德文化遺產,它包含了優秀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方面。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
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為了在新的形勢下,繼承、弘揚、提高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我國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集中起來,并與革命傳統相結合,賦予新時代內容,容納新的代精神,達到承前啟后,與時俱進,古為今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總書記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傳統美德同時代相結合的產物。在今天的中國,需要用傳統美德來教育學生,鼓舞學生,在教育中不斷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
義的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2當前社會如何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構、心理特征、倫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響。其積極的層面都為歷代的仁人志士所繼承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長期發展的巨大力量。
當今中國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正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與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緊密關系。而社會文明的發展,無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還是精神文明的發展,又都以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發展為基礎、為依據,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發展為目標、為歸宿。
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首先要優化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中華民族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至今仍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積極的現實作用,其精華能夠綿延數千年而不衰,成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熱愛祖國、勤奮節儉、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禮貌待人、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嚴已寬人、先人后已、勤學不倦等優良傳統美德,和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都可以從我國浩如煙海的思想寶庫中找到其淵源。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發展,新時期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形成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要把傳統美德教育中的知識傳授、情操陶冶和培養良好的美德行為習慣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育效果,不斷優化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途徑,并以此來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們形成中華民族的道德人格,擔當起歷史重任。
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為人師表”。傳統美德教育是個系統工程,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參與,共同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親切永恒的人文關懷。
傳統美德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傳統美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內容,是學生成長、學校校風建設和學風建設的重要保證,可以用不斷發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結合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開展多樣的教育活動,鞏固德育成果,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要把傳統美德教育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相結合,把傳統美德教育的部分內容由學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區,同時,發動家長,通過他們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目的是繼承民族燦爛文化,弘揚民族倫理道德規范,培養具有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充分發掘傳統美德這一德育資源,創造出具有時代氣息的、學生樂于接受的新穎方式,使傳統美德為當代教育服務。
一、改變觀念,重視家庭傳統美德教育
很多家長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其實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多數家長都認為花錢讓孩子上好的學校,教育是老師的事,是學校的事,自己的責任只需要讓孩子,吃好,穿暖,物質上一切高標準,從不關心孩子成長中的心理變化,把自己的置身于孩子教育之外,扮演孩子教育的監督者和檢查者。這種只重視學校教育,把所有教育責任都推給學校的觀念,是對教育含義的片面理解,是主觀的、不全面的。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家庭教育優良傳統的國家,早有孔子就主張以家庭倫理為宗旨實施家庭教育,使之轉化為社會公德。歷史上各類蒙學教材,也以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1]從很多成功家教范例看,無不都是堅持德育為本的。如:“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要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幼童,在家庭環境中營造尊老愛幼的家風,這是父母給孩子的第一堂課。要搞好家庭傳統美德教育,必須從重視家庭教育開始,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還改變家長,通過班會,茶話會,家長訪談等形式與家長溝通,提高認識,使家庭教育這一短板得以彌補與學校教育共同進步。
二、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長的率先垂范相結合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觸的社會,父母的心理品質常常通過各種渠道、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孩子。因此,家長教育子女不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古人云:“兒子不孝,孫子來報?!币庾R是說,做兒子的現在不孝敬老人,將來他的兒子也一定不會孝敬他,這種事在實際生活中屢見不鮮。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學習榜樣。家長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時,應以身作則、自我實踐。如果家長自己艱苦樸素、尊老愛幼、和睦鄰里、樂于助人,就會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靈不斷體驗著這些傳統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長自己言行不一、碌碌無為、目無尊長、見利忘義等,就難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說服力,反而為孩子樹立了壞的榜樣。家長只有以自身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發起孩子對傳統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長對其進行的傳統美德教育也就能夠化為孩子的美好道德[2]。
三、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
家庭教育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具有“隨機性”。例如:在家務勞動時,或是在茶余飯后的閑聊中,或是在走親訪友中、或是在游戲娛樂中,都是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大好時機。比如:兒童吃飯,碗里的飯往往吃不干凈。這時應該及時抓住時機,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3]?!边@首詩背給他聽,教育孩子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加深他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勞動對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著很大作用。通過勞動滲透傳統美德教育,讓孩子認識到勞動是光榮,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將成為人們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影響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從出生就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這個成長經歷父母要言傳身教,一言一行為孩子塑造人格品質,有意識的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
四、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庭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
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往往是孩子們所喜歡的,并能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因此,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相結合,使孩子喜聞樂見,樂于接受。比如:假期經常帶孩子外出旅游,參觀富含傳統美德內容的名勝古跡;購買有關書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單純地傳授知識,而在于給予激勵、喚醒、鼓舞。家庭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傳統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優的效果。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我們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華傳統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黃可心,王圣禎.大學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時代教育.2013(21)
[2]張紅慧.關于對大學生進行家庭美德教育的思考[J].傳承.2010(33)
一、改變觀念,重視家庭傳統美德教育
很多家長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其實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多數家長都認為花錢讓孩子上好的學校,教育是老師的事,是學校的事,自己的責任只需要讓孩子,吃好,穿暖,物質上一切高標準,從不關心孩子成長中的心理變化,把自己的置身于孩子教育之外,扮演孩子教育的監督者和檢查者。這種只重視學校教育,把所有教育責任都推給學校的觀念,是對教育含義的片面理解,是主觀的、不全面的。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家庭教育優良傳統的國家,早有孔子就主張以家庭倫理為宗旨實施家庭教育,使之轉化為社會公德。歷史上各類蒙學教材,也以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從很多成功家教范例看,無不都是堅持德育為本的。如:“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要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幼童,在家庭環境中營造尊老愛幼的家風,這是父母給孩子的第一堂課。要搞好家庭傳統美德教育,必須從重視家庭教育開始,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還改變家長,通過班會,茶話會,家長訪談等形式與家長溝通,提高認識,使家庭教育這一短板得以彌補與學校教育共同進步。
二、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長的率先垂范相結合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觸的社會,父母的心理品質常常通過各種渠道、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孩子。因此,家長教育子女不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古人云:“兒子不孝,孫子來報?!币庾R是說,做兒子的現在不孝敬老人,將來他的兒子也一定不會孝敬他,這種事在實際生活中屢見不鮮。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學習榜樣。家長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時,應以身作則、自我實踐。如果家長自己艱苦樸素、尊老愛幼、和睦鄰里、樂于助人,就會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靈不斷體驗著這些傳統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長自己言行不一、碌碌無為、目無尊長、見利忘義等,就難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說服力,反而為孩子樹立了壞的榜樣。家長只有以自身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發起孩子對傳統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長對其進行的傳統美德教育也就能夠化為孩子的美好道德。
三、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
家庭教育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具有“隨機性”。例如:在家務勞動時,或是在茶余飯后的閑聊中,或是在走親訪友中、或是在游戲娛樂中,都是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大好時機。比如:兒童吃飯,碗里的飯往往吃不干凈。這時應該及時抓住時機,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边@首詩背給他聽,教育孩子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加深他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勞動對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著很大作用。通過勞動滲透傳統美德教育,讓孩子認識到勞動是光榮,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將成為人們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影響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從出生就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這個成長經歷父母要言傳身教,一言一行為孩子塑造人格品質,有意識的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
四、傳統美德教育要與家庭豐富多彩的活動相結合
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往往是孩子們所喜歡的,并能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因此,家庭傳統美德教育要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相結合,使孩子喜聞樂見,樂于接受。比如:假期經常帶孩子外出旅游,參觀富含傳統美德內容的名勝古跡;購買有關書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單純地傳授知識,而在于給予激勵、喚醒、鼓舞。家庭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傳統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優的效果。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我們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華傳統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黃可心,王圣禎.大學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時代教育.2013(21)
[2]張紅慧.關于對大學生進行家庭美德教育的思考[J].傳承.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