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戊烷>新戊烷(注:羥基,鹵原子可視為支鏈)。 ③不同類別有機物:含有羥基,有氫鍵形成,則沸點高。 二、有..." />
時間:2022-04-09 01:07:51
序論:在您撰寫交換學習計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有機物的物理性質——狀態與沸點規律
沸點規律
①同類有機物:碳原子越多沸點越高(注:烷烴中熔點最低的是丙烷)。
②同類同分異構體(官能團相同為同類):支鏈越多,沸點越低。例:正戊烷>異戊烷>新戊烷(注:羥基,鹵原子可視為支鏈)。
③不同類別有機物:含有羥基,有氫鍵形成,則沸點高。
二、有機物的物理性質——溶解性與密度規律
①可溶性的有機物:醇、酸、醛、糖、氨基酸和苯磺酸等(注:能與水產生氫鍵的都叫親水基如—OH,—NH2,—CHO)
②微溶性的有機物:乙炔,苯酚
③甲、乙、丙醇都能與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一個羥基可使2~3個碳的有機物溶于水。
④密度﹤1的有機物:烴、酯、一氯代烴。
⑤密度﹥1的有機物:多氯代烴,溴代烴,硝基苯。
注:①同類同分異構體,支鏈多,密度小,例:1—氯丁烷、2—氯丁烷和2—甲基—2—氯丁烷的密度依次減?。虎趯τ谝宦韧闊N來說,碳原子數越多,密度越小。
三、反應條件對產物的影響
1.條件不同產物不同
(1)溫度不同產物不同
(2)催化劑不同產物不同
(3)溶劑不同產物不同
2.溴水與純溴
下列需用純溴:烷烴、芳香烴的取代反應
下列可用溴水:烯、炔的加成反應及酚的取代反應。
3.催化劑與化學反應
①濃硫酸:有水生成的反應大多要濃硫酸,例醇脫水、制硝基苯、酯化反應、由醇與鹵化氫制鹵代烴。
②稀酸:例乙烯水化法制乙醇;酯、低聚糖、酯的水解。
③鐵和鹵化鐵:苯與鹵素在苯環上的取代。
④鎳粉:烯、炔、 苯、醛與氫氣的加成反應。
⑤氯化汞:HCCH+HCl
⑥銅或銀:醇與氧氣反應生成醛(伯醇)或酮(仲醇)
4.特征反應
①苯酚:加溴水有白色沉淀,加三價鐵離子呈紫色
②醛基類:銀鏡反應及與新制氫氧化銅反應
③苯的同系物:不與溴水反應,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④烯、炔:既能使溴水褪色又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四、其它常用規律
1.有機物提純的一般方法
(1)洗氣法 例甲烷中混有乙烯:通過稀溴水的洗氣瓶
(2)改變溶解性分液法
例苯中混有苯酚:加入NaOH溶液,分液漏斗分離
例苯中混有甲苯:加入酸性KMnO4,再加入NaOH溶液分液
(3)拉大沸點差蒸餾法
例乙醇與乙酸的分離:加入NaOH蒸餾,再加入濃H2SO4蒸餾
2.加成反應規律
3.羥基活動性比較:
4.一種試劑鑒別多種物質的常用試劑:溴水
上圖中A中為密度小于1 的能與溴水反應的有機物,如己烯;
上圖中B中為密度小于1 的不與溴水反應的有機物,如苯;
上圖中C中為密度大于1 的能與溴水反應的有機物,如對硝基苯乙烯;
上圖中D中為密度小于1 的不與溴水反應的有機物,如四氯化碳;
上圖中E中為與水相溶并且能與溴水反應的有機物,如丙烯酸;
上圖中F中為與水相溶并且不能與溴水反應的有機物,如乙醇;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會計教育創新 會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183-01
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可當今的信息技術不僅僅貢獻于此,還體現在對社會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方式的影響方面。信息、知識是現代社會的基本資源,信息素養便逐漸成為每個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F代的教育不再是以前那種單純地傳授知識技能,現代教育更注重培養學生能力,促進思維發展與創新,簡而言之,就是培養師生創造力,而信息化為這種教育創新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
一 會計教學需要具備的條件
1.理論意義上的指導
信息化的會計教育離不開理論指導。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習者需求差異和學科特點,綜合學習利用國外相關的比較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式方法,結合中國的國情,提出更加適合中國學生的教學方式。
2.教學中教師的重要性
新的教育方式中教師的作用毋庸置疑,因為在整個信息化會計教育新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同樣也是整個過程中的主體。教師應樹立新的教育觀念:(1)會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構建學科課程,提供數字化教學學習環境;(2)能掌握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能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與實踐;(3)能在會計教育信息化的環境中組織、指導、參與、協調與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
二 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會計教學中
1.信息化對傳統教育的影響
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普及,會計教學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以課堂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將逐漸被弱化甚至被取代。因為這種單向式的教學方式使課堂缺乏趣味性及挑戰性,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
相反,信息化時代的教育會結合先進技術,運用網絡和計算機技術,將多種方法結合起來,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或者通過網絡學習自己感興趣或者需要的知識,可以隨時獲得教師的指導,教師也可以在線測評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使學生學習更快捷。
2.構建新型的會計教學模式
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的會計教學主要模式有如下幾種:
第一,模擬學習。顧名思義,模擬學習是指運用會計核算教學軟件,將現實中的企業會計業務在計算機和網絡環境下進行模擬,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會計核算職能在計算機和網絡環境中是怎樣實現和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養學生以發展的眼光去理解會計,從而能夠更加適應信息化對企業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等帶來的變革,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去優化工作流程,找到更適合的工作方法。
會計信息化模擬學習要具備幾個條件:學校提供適合教學使用的會計教學軟件,提供可用來進行模擬核算的企業會計資料,學生要熟練掌握使用會計軟件,并了解企業會計業務流程。
第二,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學校為學生提供大量可供模擬使用的會計信息,使學生有機會在網絡資源或者學校資源中進行自由探索,對其所獲取的大量會計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并結合自身情況加以利用,從而獲得更加豐富的閱歷。
第三,協作的教學模式。所謂協作,就是教師將學生分組,讓同組的多個學生對同一會計問題進行分析并解決問題,這樣就為他們提供一起相互協作的機會,目前協作學習的主要方式有:協作、BBS討論、伙伴和角色等多種形式。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將不同專業的學生結合成一個小組,小組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模擬一個企業團隊,根據各自的角色,分工協作。這樣,學生在與其他成員或者教師的交流過程中,拓展所學知識、產生新的概念、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這種協作學習實際上是在構建主義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學習和教學方式,學生間的互動協作和討論是推動認知發展的重要部分,小組的討論會為學生提供一個互動的知識構建過程,使生生間、師生間在交流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產生新的概念,并把兩者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更連貫的知識體系。
3.營造開放式的會計教學環境
教師應搜尋和整理相關的會計案例素材,在多媒體教室中建立一個數據庫,實現資源共享,搭建一個相對開放的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參考。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料,自己去模擬案例中的會計角色,運用自己所學知識,去完成模擬任務,這樣不僅可以檢測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以及學習效果,還可以鞏固所學知識,更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
參考文獻
關鍵詞:環境學科專業;有機化學教學;教學改革
有機化學是高等院?;瘜W、化工、環境、制藥、醫學和材料等專業的重要的基礎學科,有機化學教學包括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理論課程教學內容包括各類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應用以及各類有機化合物之間相互轉化等[1]。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在內蒙古地區環境(大氣、水、土壤)污染日益嚴重,而環境污染檢測與治理人才匱乏,少數民族人才更為稀少,針對這一現象內蒙古師范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2004年開設環境科學專業,2015年向蒙古族考生招生,培養地方性、民族性的環境專業復合型技術和管理人才。在我學院環境學科專業課程設計中有機化學在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等理論基礎上開設的必修理論課程,其教學質量對于學生的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培養獲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有重要作用。然而,從有機化學課程性質而言,理論性強,有機化合物種類繁多,各種官能團結構性質不同而反應機理不同,不過眾多有機化合物只有C、H、O、N少數原子組成,各類官能團的化學反應有規律可循,其影響因素主要與誘導效應、共軛效應等電子效應和空間效應有關。雖說學生常常感到難理解和掌握,但是通過教學改革創新,有機化學完全可以讓學生簡單易懂,且記憶深刻的學科。另外,由于教學內容頗多,而課時相對少,正所謂時間緊任務重。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學習壓力大,查詢相關文獻的時間相對少,從而學習興趣不高,失去學習積極主動性,因此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目前,加強環境科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改革迫在眉睫,面對有機化學教學存在的問題,立足于地方性和民族特性,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入手,以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1有機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
內蒙古師范大學是培養基礎教育、民族教育師資和蒙漢兼通少數民族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奔著培養環境人才為目標,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對環境專業設置了合適的培養方案及目標。對環境專業學生而言,有機化學課程為必修理論課程,其教學內容要服務于后續開設的環境專業課程,要起到其上承下的作用。并其教學目的為:通過比較系統和全面地學習有機化學理論知識熟悉有機化合物微觀結構與物理、化學性質之間的關系,掌握有機基本的反應類型及反應機理;并引導學生認識和分析環境問題,激發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運用有機化學理論學習有關專業課程,解決實際問題。根據學校特色和環境專業特性對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要求,應優化課程內容,體現專業特性。
1.1精選教材和教學內容
以我校環境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大二學年要完成學校開設的必修課程學習以外,環境專業必修課程學習,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及其實驗等基礎課程學習,有機化學學習分為理論和實驗部分,其中理論教學在一個學期。不同專業,有機化學內容側重點不同。首先,根據環境專業要求,精選教材。我學院通過比較非化學專業使用的教材,選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汪小蘭主編的“有機化學”進行課堂教學。這本教材涵蓋了有機化合物的基本性質、結構、命名等基本理論知識和分子軌道理論以及現代光譜學原理等內容,重點介紹了反應機理和立體化學。其次,結合實際情況,精選教學內容。結合目前課時少,內容多的情況,制定了環境科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計劃。由于后續開設了有機分析和波譜分析等相關課程,所以對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結構分析以及光譜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等內容進行刪減。除此之外,含硫和含磷有機化學其結構和性質,與含氧和含氮化合物類似,作為學生自學內容。
1.2體現環境科學專業特色
非化學專業學生普遍存在“重專業知識,輕化學知識”的觀念,于是學習有機化學首要任務是使學生認識到其重要性,從而觸發學習激情[1]。自入學起,環境學科的學生有困惑,那就是環境專業為何學化學知識?于是要求教師講授有機化學時,注重與環境學科之間鏈接。有機化學理論知識與實驗手段與環境科學專業后續開展的環境學、環境化學、環境檢測等環境專業必修及其實驗課程和相關選修課程內容都是息息相關的。教師將有機化學理論知識與環境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可以結合地方特性,舉出身邊的例子,比如黃河水內蒙古段干、直流水源是呼和浩特市人民主要飲水來源,其中有機污染物直接危害到本地區的人民(包括學生本人),來詳述有機污染物的來源,結構,檢測以及治理方法等。另外,教師通過介紹國內外環境科學的發展情況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比如白色污染塑料等高分子材料通過化學手段降解形成燃料,使學生豁然開朗,提高學習積極性,主動查閱文獻,切身感受到有機化學的重要性及其在環境科學中應用[2]。
2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以課堂教學為主,在環境專業有機化學教學中,結合環境科學國內外發展、地方和學校實際情況、環境科學專業課程設置與理論需求、學生學習狀態,以教師深入學生,以提高學習興趣,以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以查閱學科前沿為輔助,以進行針對性的實驗等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2.1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環境責任感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環境科學專業的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出現教師注重理論的教育忽視專業特色。因此,教師應因材施教,以培養環境科學人才為目標,針對環境專業的特色進行系統的有機化學理論教學的同時發揮專業特長,以介紹國內外環境污染情況,污染根源以及治理措施并用專業角度分析其原理等,培養學生環境責任感。
2.2旁搜遠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創新能力。教師在環境專業有機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培養環境責任感的同時激發應用所學的知識去改變世界的創新想法。教師巧用具體例子,促使學生認識學習有機化學理論的重要性。比如,在緒論中講述有機化學的進展,日常生活中的有機化學,有機污染物以及藥物有機化合物等內容,使學生感受到有機化學與人和社會息息相關;在講述烷烴過程中,汽油的“辛烷值”、汽油柴油的區別、石油醚的成分等為例,講別能夠發生化學反應的基團,其化學反應在官能團的周圍發生,而且化合物之間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引發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帶著興趣去掌握和應用有機化學理論知識;從介紹苯系物對環境污染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介紹此類化合物的機構、性質等,引導學生去查閱文獻,使了解污染源以及治理方法;以舉實例如“三聚氰胺”的形成及其危害、“復旦大學的投毒案”、疊氮化合物的爆炸性、禁用偶氮染料的結構性質及生態環境的危害等等,詳述含氮化合物的結構、化學性質及其相互轉換等,使學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環境責任感。另外,教師布置學生查閱學科前沿文獻,擴展知識體系。在我學院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在第一學年有“專題講座”課程,三位環境專業科班出身、具有出國留學背景、承擔國家和自治區科研項目并具有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的教師承擔這門課程,系統的介紹學科發展,學術前沿。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特定的內容布置相關的查閱文獻任務,組織小組討論,總結寫查閱文獻報告。使學生了解國內外的環境學科中有機化學理論的應用,進一步體現有機化學與環境學科之間的銜接,培養查閱文獻能力,文獻總結歸納能力。另外,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探究能力;擴展知識體系,初步形成科研意識[3]。
2.3殊途同歸,適當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不同內容
有機化合物結構復雜,反應機理中涉及到電子轉移、重排以及立體化學,教師使用單一的講述形式,使學生感到枯燥,缺乏空間想象力的同學無法跟上課程進度,從而很難達到教學目標。不同教學內容選用適當的多媒體手段,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比如,講述旋光異構現象時,使用FLASH展示物質的實物和鏡像不重疊的性質———手性,用圖表列示物質的異構現象以及旋光異構的范疇,使用PPT簡單的動畫形象的描述手性物質的費歇爾投影式表示方法;在烯烴的親電加成和鹵代烴的親核取代反應中的立體化學的講述假如使用傳統的板書展示,學生很難領悟其中立體變化,使用簡單的動畫視頻演示物質結構和反應中的立體化學可克服此類困難;再如,單糖的結構特征,結構轉換以及通過不同糖苷鍵形成不同類型的雙糖、寡糖和多糖,氨基酸的結構特征以及通過肽鍵形成多肽和蛋白質,蛋白質的一級結構、二級結構、三級結構和四級結構,這兩個章節內容較多,涉及到的結構復雜,使用板書講述耗去大量的課堂時間,無法重復展示和對比介紹,使用生動的PPT和簡單的動畫演示,使教學內容簡單易懂,同時克服課時少,內容多的弊端。然而,多媒體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教師在課堂上需要積極與學生互動,觀察學生的反映來調整進度,重復放映或者進行對比,忌諱教師脫離主體,唱“獨角戲”[4]。
2.4學以致用,理論和實驗相結合
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在后續開設的專業實驗操作與有機化合物密不可分,需要選作針對性的實驗,理論和實驗相結合,掌握有機化合物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機化學實驗課程內容包括:(1)物理常數測定實驗:固體化合物的熔點測定、液體化合物的沸點和沸程、旋光活性物質的旋光度的測定、液體化合物的折光率的測定等,使學生掌握有機化合物的物理常數的測定操作,了解物理常數與結構之間的關系,進一步體會物質結構決定性質的原理;(2)分離提純實驗:蒸餾方法分離提純有機化合物、重結晶和升華的方法提純固體有機化合物、紙上層析的方法分離氨基酸,使學生熟練的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的方法和手段,有機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性質是其分離提純的依據;(3)簡單合成實驗:合成簡單的環烴、醚、羧酸衍生物等有機化合物,使學生了解有機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熟悉根據反應物質和反應產物設計合理的實驗步驟,力求達到較高的轉化率,熟練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分離提純以及相關的操作手段;(4)性質實驗:在有機化學理論教學中,醛酮的化學反應較復雜、反應種類多,學生很難記牢,通過性質驗證試驗加深理論知識,經過觀察反應速度和沉淀顏色等實驗現象,分析其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在后續環境化學實驗中,設計到有機化合物的元素定量分析、用氣質聯用法測定室內空氣中的苯系物測定等實驗,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有機化學理論和實驗課程的重要性、延伸性以及實踐性[5]。
2.5南腔北調,教學語言母語外語兼用
目前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新型詞匯屢屢涌現,有機化學教學語言需要南腔北調,解決目前出現的教學難題。我校介于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院校,漢語授課班需要使用漢語兼英語教學,蒙語授課班需要蒙語兼漢語、英語進行教學,以此克服某些教學中專業術語難解釋、難理解的困難。教師在專精專業有機化學教學改革中,結合地方性和學科實際情況合理制定教學目標,結合學科的專業要求精選教材和教學內容,根據整體培養計劃注重環境學科專業的其他課程的銜接。結合實際情況,將教師、學生、多媒體、學科前沿、實驗、教學語言等五個因素有機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實現有效的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素玲.非化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實踐創新探索———以環境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6,2(5):134-136.
[2]陳春鈺.培養環境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有機化學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資訊,2015,13(22):1672-3791.
[3]常雁紅,李天昕,陳月芳,等.興趣教學法在有機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冶金教育,2013(5):1-3.
[4]何興權,劉大軍.有機化學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實踐[J].現代教育科學,2009(S1):98.
論文摘要:對建構主義理論、教學模式、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的內容與步驟進行了概括和分析。根據建構主義教學設計理論,以“碳的幾種單質”為例,采用“她錨式教學”思路提出了課堂教學設計中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問題情境,從而實現教學最終目的—意義建構的化學教學設計的具體方案。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Internet網絡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一種新的認知科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正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伴隨這種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開發,要求化學教學設計的觀念及技術亦相應地與之配合。而目前,我國多數的化學教學設計仍沿用行為主義的模式,未充分重視化學學習過程中情境的創設、協作學習和意義的建構等環節。為此,有必要研究探索一套能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全新的化學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體系。
一、建構主義理論簡介
當代最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是主體與環境或思維與客體相互交換而導致的知覺建構,知識不是客體的副本,也不是由主體決定的先驗意識。”由此可見,人的知識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這就是皮亞杰關于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
在皮亞杰上述理論的基礎上,科爾伯格在認知結構的性質與認知結構的發展條件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斯騰伯格和卡茨等人則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的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并對認知過程中如何發揮個體的主動性作了認真的探索,維果茨基則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同時還深人研究了“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這些研究都使建構主義理論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為實際應用于教學過程創造了條件。
如上所述,建構主義本來是源自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由于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較有效的認知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而建構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即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視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因而,學生要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主體作用:①要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②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索資料并分析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間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③要把聯系與思考的過程和協作學習中的協商過程結合起來。
同時建構主義還認為,既要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因而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指導作用: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②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即充分利用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并列學習,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③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針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二、建構主義的化學教學設計思想和方法
基于上述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教學觀,就意味著教師應當在化學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化學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化學教學模式,對傳統的化學教學理論、教學觀念提出挑戰,在形成新一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同時,逐步形成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新式化學教學模式、化學教學方法和化學教學設計思想。我們認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化學教學設計原則可概括為:
—強調學生為中心
—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
—強調“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
—強調對學習環境(而非教學環境)的設計
—強調和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習”
—強調學習過程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而非完成教學目標)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化學教學設計應當包含下列內容與步驟:
(1)教學目標分析:對化學課程及各教學單元進行教學目標分析,以確定當前所學化學知識的主題。
(2)情境創設: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
(3)信息資源設計:確定學習本主題所需化學信息資源的種類和每種資源在學習本主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自主學習設計:進一步創設能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上述主題的多種化學情境,以便供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隨意進人情境去學習。
(5)協作學習環境設計:在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協商,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學習主題的意義建構。協作學習環境的設計內容包括:①能引起爭論的初始化學間題;②能將討論進一步引向深人的后繼化學問題;③教師要考慮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學生智力發展的邊界上通過提間來引導討論;④對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適時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6)學習效果評價設計:包括小組對個人的評價和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評價內容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過程中作出的貢獻;是否達到意義建構的要求。
(7)強化練習設計:設計一套可供選擇并有一定針對性的補充學習材料和強化練習,最終達到符合要求的化學意義建構。
三、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化學教學設計課例
以下是《碳的幾種單質》課程教學改革試驗方案,其目的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下開發具有動畫和超文本控制功能的交互式教學系統。
該教學系統應滿足以下要求: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可用于學習碳的幾種不同單質的單元教學內容。學習重點側重于元素、原子、單質、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側重于金剛石、石墨在物理性質方面的特性與用途之間的聯系,木炭的性質和用途等。通過學習學生不僅能完成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還能獨立實際驗證。
該系統的教學設計過程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確定主題:通過教學目標分析確定本單元課程的若干主題:了解金剛石和石墨都是自然界存在的碳單質,由于二者結構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和用途;了解木炭等無定型碳的性質和用途;通過分析金剛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兩種不同的單質,進一步理解元素和單質的區別和聯系;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激發學習興趣,指導他們學習建構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意義。
(2)創設情境:創設與碳及其幾種單質有關的多樣化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包括對自然界中不同物質的觀察探索、礦物標本、生產生活實際、多媒體計算機軟件、投影、錄像、資料、演示實驗、驗證實驗、邊學邊實驗等等。
(3)獨立探索:根據學生的興趣可選擇從下列不同的主題進人學習。在學習某一主題過程中,學生可隨意觀看、查閱、試驗有關這一主題的不同演示、資料、標本、實驗,以便從不同側面加深對該主題的認識與理解。
學習主題1閱讀有關碳的幾種常見單質的課文,觀看礦物標本、自然界中碳的多種單質實物,觀看有關的投影、錄像、計算機軟件。
學習主題2閱讀有關石墨和金剛石物理性質的區別和不同用途的課文,觀看石墨和金剛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的錄像(動態演示),獨立完成驗證性實驗(石墨的異電性)。
學習主題3閱讀有關木炭和無定型碳的性質和用途的課文,觀看相應的生產、生活實際錄像,獨立完成探索性實驗,(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
學習主題4閱讀金剛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的有關課文,觀看金剛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示意圖的錄像,相應的學習投影片,查閱有關本主題的資料,加強對本主題的理解。
(4)協作學習:在上述獨立探索的基礎上,開展基于課程主題的專題討論:為什么都是碳元素組成的物質,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物理性質和用途?碳元素除能組成金剛石、石墨以外,還可組成什么物質?元素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存在什么樣的辯證關系?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可對學生布置作業,對討論中的觀點加以評判和進行個別輔導。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要把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的要求,轉變為學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中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求知欲強的特點,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的效率。
在教學中,尤其是《電工學》、《電工基礎》等是電工類專業入門課程的教學,它們抽象性、實驗性、專業性和實用性較強,學生學習主動性較低,應為學生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學會學習;以教師為主導,重視培養自學能力”的教學環境。
一、創設情境,啟發學生質疑
俗話說的好,“學則須疑”,有疑才有問,懷疑是發現、思考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所以啟發學生發現疑點、提出問題,要比學生按照教師的思路學習更為可貴。
電工類基礎課一般對生活中的電現象進行演示、實驗,通過學生的觀察、動手,引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奧秘的興趣,充分發揮才智,開拓其思維,使其自覺地積極地投入到知識的探究之中,變被動學習成主動學習。
例如,在學習“變阻器”之前,教師可以留下問題,為什么調節電視機上的某個旋鈕時,熒光屏的畫面會變明變暗、喇叭的聲音會變大變???這些現象學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釋卻有一定困難。學生急著要搞清楚怎么回事,渴求解決問題,思維閘門被打開,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感性認識,學生將要進行的學習、創新活動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質疑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教師引導學生總的原則是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學貴有疑,只要新課伊始就激發學生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那么定能開拓學生的思路,激進學生創新的波瀾。
二、給學生一個空間,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電工類基礎課的教學中,實驗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試驗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分析、綜合、歸納、判斷等方法去積極進行探索、去思考。對這一環節,要求教師有充分的準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開展觀察實驗,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找規律、概括特點,引導學生走自主探求解決問題的道路。一般可先提出問題,從驗證實驗入手,然后逐步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設計,教師以巡視的形式解決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
電學類實驗,幾乎所有項目都有技能訓練的要求。要通過嚴格的實驗訓練,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模仿,達到如下的要求:能夠根據實驗目的,正確地選擇和使用測量工具、實驗裝置,合理地安排實驗步驟,規范、熟練地組裝和調試設備,積極地完成實驗任務,并能初步學會排除實驗故障,初步學會分析實驗誤差及其產生原因。例如,在電阻的測量中,教師提出幾種測量的方法,其余的問題,包括數據的分析均由學生完成。最后,教師給出電阻的精確阻值,由學生分析后得出幾種測量數據的誤差原因。這樣,授課重點、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給學生空間,并不是指放任學生,對于電路的接法、通電測試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
三、討論、交流,發現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應主動加入到學生的討論、交流之中。同時作為指導者,又要對學生的討論、交流不斷起促進和調節作用,使問題不斷引向深入。在交流過程中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對學生的觀點要有一個明確的答負,既使是正確的,也要追問一個為什么,同時征求其他同學還有無不同看法?學生的思維這時往往會迸發出創造性的火花。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發現和呵護,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提出錯誤觀點的同學,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及時點撥和引導,要分析其錯誤的根源,糾正錯誤。教學就是要善于啟發誘導,要誘導學生而不是牽著學生走;要鼓勵學生而不是推著學生走;要啟發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達成結論。
在教學中以教師為向導,全面把握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饋信息,及時進行調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使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促進者。
四、注重練習,鞏固知識
關鍵詞:信息化 教學改革 基礎化學
高職教育中基礎化學課程要“立足基礎知識,普及科學教育,適應專業需要”,使職業教育更切合市場需要,讓學生的整體素質有更大的提高。因此,基礎化學學科教學應該做到從“個體學習”向“協作學習”轉變,這種協作不僅是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交流,也包括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作。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計算機網絡技術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教師要利用網絡資源優化教學內容,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演示,利用計算機網絡平臺加強學習指導,利用多種信息手段豐富化學實驗資源。信息化教學在化學課程中的應用也成應成為化學教學改革的重點。
一、利用網絡資源優化教學內容
在教授化學知識時,教師要滲透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發展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對此,教師要掌握更多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知識、資料、情報、消息等。但是目前很多職業院校從事基礎化學教學的教師化學理論知識強,專業知識略微欠缺。對此,我們可以建設化學基礎課程數字化資源庫,使各科教師之間有相互溝通的平臺。例如,有些內容在某一教材中不是重點但跟后續課程卻是有關聯的,由于學時限制,教師會選擇略去不講。這導致了“講授的內容學生不需要,學生需要內容不講授”的偏差,與后續課程脫節。另外,合并重復性的內容,刪節部分理論性太強的內容,也是化學教學設計中的難點。例如,在生物制藥、藥物制劑等專業的化學學習內容中,教師應重點突出與醫藥學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刪除分子軌道理論、晶體場理論、電子互斥理論等過于難深的內容,將原子、分子結構的內容放到有機化學中,與有機分子的立體構型結合,對學生理解分子構型與藥物活性的關系有很大幫助;調整實驗內容,壓縮純化學的性質及測試,增加與醫藥學科相關的綜合性研究實驗和自行設計實驗等。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演示
信息化技術使得教師有能力在短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從而為準備教學提供方便?;ヂ摼W為教師備課提供了很多信息。例如,在講授鹵族元素的性質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檢索與鹵素相關的資料,百度、谷歌、維基百科等都是教師獲取信息的途徑。在表現原子、分子等一些微觀粒子的特征時,在實驗的內容存在毒性、危險性時,在一些化學概念、化學原理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時,文字輸入、掃描輸入、語音輸入、圖文并茂、聲形并茂的多媒體課件教學方式對此就有著獨到的優勢。但是課件的設計不應過分華美、花哨,否則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最終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師在設計教學課件的時候可以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合理利用圖片、視頻等網絡資源創設情境,以任務、問題為驅動,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體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的新課程改革精神。
三、利用計算機網絡平臺加強學習指導
為了將更多的信息源帶給學生,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建立自己的教學信息資源庫,既方便學生按需學習,又方便教師數字化教學資產的積累和共建、共享。 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可以包括課堂信息——多媒體課件及優秀教學案例、電子教案,與課堂知識相關的擴充知識(包括趣味性、實用性、前沿性的內容),多媒體素材(包括文字、圖片、圖形、動畫、音頻、視頻),題庫,電子文獻(包括圖書、期刊),雙語、最新研究等素材。這使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從教學素材庫里獲取所需的學習資源。另外,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有關化學的網站。對于在學習中學生提出的某些問題,教師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收集整理材料,通過討論,最后得到答案,這樣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線練習可及時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可以在網上聊天室自由發問,也可以與在線教師一對一單獨答疑,也可以在論壇發帖,同學間進行討論。這樣避免了重復發問現象,也方便了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使輔導答疑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為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利用多種信息手段建設化學實驗資源
教師可以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資源建立標準操作的多媒體視頻庫,指導學生可以通過觀看標準視頻掌握標準化的實驗操作。對于有一定難度的操作,如滴定操作等,教師可以讓學生預先反復觀看教學視頻,減少實際操作中失敗的概率,以便更加準確合理地對學生實際實驗操作進行監控和指導。另外,信息化技術可以幫助指導教師更好地講解實驗原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更深刻。網上化學實驗資源注重貫徹實驗前預習、實驗中幫助、實驗后測試的全過程實驗教學理念,以便于強調對多類別教學任務的適應性。
五、信息化對于化學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1.教師水平得到更高層次的提高。多媒體電子讀物,高效率檢索式閱讀的備課方式,文字輸入、掃描輸入、語音輸入、圖文并茂、聲形并茂的多媒體課件教學方式,數字與數值計算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聯系與轉化的數字化探索方式,以及運用多媒體影像、Flash 動畫的基本實驗操作培訓方式和利用興趣實驗、探究實驗平臺的知識拓寬方式,使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學表達能力、教學評價與反思的能力、多媒體應用能力,網絡課程開發的能力、在線測試和評價的能力、軟件使用的能力、在線搜索信息的能力在整體水平上有顯著提高。師生的實驗創新能力通過此也會有有很大的提高。
2.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明確化,專業素養提高。學生通過計算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瀏覽和下載教學大綱、 教學參考資料、教學課件等內容;可以自主預習和復習,不受時間、空間、地域的限制,實現網上自主化、個性化、探索式學習。信息化教學注重貫徹實驗前預習、實驗中幫助、實驗后思考的全過程實驗教學理念,學生對多類別教學任務的適應性,通過興趣實驗和探究實驗,可感受到化學與社會緊密的聯系,從而培養自身的專業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活動的主體意識。
信息化教學是多姿多彩的,能適應高職化學課程教學的需要,為師生交互、啟發思考、問題探究、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學生自主學習和網絡測試及實驗等多種教與學的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撐,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丁亞明.關于化學學科信息化教學的探討[J].廣州化工,2013,41(2):159-160.
[2]張世勇,閆淑惠,黃璃.基于高職化學網絡教育資源的項目式學習[J].職業教育研究,2007(10):113-114.
[3]徐立恒.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專業化學類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安全,20 10,(7): 57-58..
[4]印家健,崔揚健,姜李.立體整合——高等農業院校基礎化學教學內容與模式改革[J].高等農業教育,2007,9(9):34-35.
[5]閻芳,韓瑋娜,韋柳婭.基于網絡的醫藥院?;瘜W基礎課程信息化教學平臺設計理念及建構[J].高教研究.
[6]宋玉梅,孟勇.網絡化學化工信息資源的分類對比研究[J].現代情報,2009(11):53-57.
[7]楊勝韜,李汪.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學教育[J].廣州化工.2012,40(8):193-195.
[8]張欣榮等.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的構想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3):44-54.
[9]徐雅琴,白靖文,王麗波.有機化學課程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1,8(3):44-65.
[10]熊焰.網絡化條件下物理化學實驗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5(30):293-295.
[11]王宏偉.淺談多媒體技術與化學實驗教學整合[J].學周刊,2011(31):86-87.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媒體要由僅僅作為教師演示和講解用的輔助工具轉變為指導學生學習和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媒體不應是傳遞教學刺激的載體,更重要的是教師創設情景、激發和維持學生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探索知識、延伸自己潛能的工具,即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四類用途:指導、探索、應用和交流。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
一、要體現現代教育技術下教學設計的指導性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組織和指導教學活動精心設計的施教藍圖,教師有關下一步教學活動的一切設想,如將要達到的目標,所要完成的任務、將采取的各種教學措施等均已反映在了教學設計中。因此,教學設計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付諸行動,它就成為指導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教學活動的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將受到教學設計方案的約束和控制。
信息時代下的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手段、新的教育模式等可以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都可以而且應該作為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用來指導教學實踐。如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就包括了:關于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以及由“學”為中心而發生變化的整個教學師生關系等等,都無不形成了新的教育理論的代表。在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從教育模式上,而且從教育的各個方面要素(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內容等)上改善了傳統教學的弊端,改善了傳統觀念對教育技術的曲解。它為教育變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機,并已成為教育變革的制高點。正因為如此,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認真思考,全面規劃,提高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使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效用而不成為限制或累贅。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既能更好地發揮教學設計的指導功能,又能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要注意設計文本與技術應用的統整性
(1)如何根據教學要求制定出課件要講述的內容。多媒體教學不是課堂搬家,也不是書本搬家,而是一種輔的教學手段。選題時應該注意選擇那些內容抽象或過程復雜、難以口頭表述,學生理解吃力、傳統教學形式難以奏效且又適于多媒體教學形式并預計效果明顯的內容,避免追求像教科書一樣的系統性,而應該盡量做到實用性和系列化,以解決某一特定問題為主要目標。
(2)擬定出課件將要采取的運行結構,以及每個知識點應采用怎樣的手段、運用怎樣的媒體(文本、圖像、聲頻、動畫、視頻等)對其進行表現和陳述。這時我們就要以設計原則為依據,因為課件運行結構的設計,媒體手段的選擇主要是根據設計原則中的“科學性”“可控性”進行確定的。
三、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達到良好的可操作性
從根本上講,教學設計的全部意義就在于滿足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在于為實現這種需要提供最優的行動方案。因此,教學設計最基本的依據就是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離開了教學的現實需要,也就談不上進行教學設計。于是,要求多媒體教學的設計也要符合教學的實際需要。
“屏幕設計”和“制作”是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和制作中具體操作和實施的兩個環節。這時我們要對程序進行仔細地設計和制作包括每一屏乃至每一個按鈕、每一個菜單、每一個控鍵、每一個窗口、每一個圖標等。課件“設計基本原則”的通用性、可控性、科學性、容錯性和界面友好、操作方便這五點要求就應該在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時就應該格外注意這些要求和細節。
四、要設計符合學生特點的多媒體教學
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關心“教”,又關心“學”。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教師的“教”,也存在著學生的“學”。教是為了學,學是教的依據和出發點,教師的教必須通過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學才能起到有效作用。大量的教學實踐也表明,重教輕學,課堂教學缺乏學生的積極性,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的。因此,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除了從教的角度考慮問題外,還必須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作為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依據加以認真對待。也就是說,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在決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時,應當全面考慮學生學習的需求、認識規律和學習興趣,著眼于輔助、激發、促進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