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8 18:24:47
序論:在您撰寫新的校園新的環境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近年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許多大學陸續投資進行新校區的建設,在校園建設迅猛發展的同時,校園環境景觀的建設卻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很多新建成的校園往往只是表面看上去很美,卻缺乏生機和活力,許多廣場綠地成為擺設,很少有人在其中駐留和活動,其主要原因是設計時沒有考慮使用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沒有處理好校園環境和使用人群的關系。因此,本文將環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引入到大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中去,探討如何創造一個滿足師生行為心理需求的大學校園環境。
一、環境心理學概述
1、理論發展
環境心理學最初產生于美國。布魯斯威克的知覺理論認為人們在構建環境時知覺起著積極作用,人們理解環境的感覺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過去的經驗,這一理論觀點是當今闡述個體知覺環境信息過程的理論先導。心理學家勒溫認為,個體內部對環境的表征是決定其在生活空間運動的關鍵因素,這種內部表征歸根結底取決于個體對物理環境的知覺??傊祟愋袨榕c物理環境之間有著緊密聯系。這些觀點為現代環境心理學理論觀點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勒溫的學生巴克和賴特,1947年創建了第一個環境心理學研究機構―――中西心理學田野研究站,專門用來研究真實世界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從研究中產生出生態心理學(ecological psychology),生態心理學是環境心理學的先導,它強調在自然情境中自然發生的行為,強調物理環境對人行為的作用。20世紀40年代末,巴克等人在中西心理學田野研究站對自然定居點中居民的行為進行生態學研究之后斷斷續續有一些理論研究; 20世紀50年代霍爾從文化人類學角度對個體使用空間進行了研究; 20世紀60年代城市規劃師林奇對城市表象和環境認知進行了研究。這些理論研究都為環境心理學的興起開辟了道路。
2、環境心理學的內涵
環境心理學以建筑學、心理學、生態學和其他許多相關學科為研究基礎,研究的是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環境心理學把環境―――行為關系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并強調環境―――行為關系是一種交互作用的關系。一方面,社會物質環境有力地影響著人的行為,同時人作為環境的塑造者和使用者,也會對所處的環境產生生理、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反應,并在長期的共生和演變中,或是改變環境適應自身,或是改變自身適應環境。
3、環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
(1)環境知覺與空間認知
人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等感覺來接收環境信息。從環境獲取的這些信息,經過知覺者自身的經驗,把知覺對象的前后關系和背景參與進來,形成人對環境的知覺??臻g認知是由一系列心理變化組成的過程,個人通過此過程獲取日??臻g環境中有關位置和現象屬性的信息,并對其進行編碼、儲存、回憶和解碼。一個容易辨認的環境應有明顯的路徑、明確的邊界、區域、節點和地標。
(2)喚醒理論
環境刺激對人產生的直接效果是提高喚醒水平。一定的喚醒水平和情緒形式共同決定了情緒的狀態。周圍環境的情感性質是個人與環境關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決定了和場所相聯系的心境與記憶的主要因素,也影響個人當時的情緒、績效。
(3)個人空間、私密性和領域性個人空間
主要指的是人際距離,與人的生理和心理有關。包括:親密距離(范圍為0~0.46m)、個人距離(0.46~1.22m)、社交距離(1.22~3.66m)和公共距離(>3.66m)。在環境設計中主要給人提供舒適距離。私密性包括4種類型:獨處、親密、匿名和保留。它是一種能動的過程,重要的是要給使用者提供選擇的機會。環境的設計是盡可能提供私密性調整的機制。領域有3個類型:首屬領域、次級領域和公共領域。領域有2個作用:認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覺。領域的建立可以使人們增進對環境的控制感。在環境設計中的意義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性。
二、環境心理學在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對于校園景觀,首先要明確其使用的主要人群是學生和教師,行為模式主要是學習和教學,還有平時的教學交流和課余休憩活動,因此,在校園內創造的環境要以服務于師生,為師生創造優美的環境為目標。
1、構建校園景觀特色,增強師生的“歸屬感”
從心理和行為角度看,校園的特色會使師生喚醒和愉悅,因校園環境與眾不同而豐富了師生的生活,增加了師生的探索,有助于廣義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師生的身心發展和健康。同時,特色還具有充實本校師生內心的作用,使之因“與眾不同”而產生自豪感,促進師生努力去實現個人或群體的奮斗目標。因而校園特色為該校師生所共享的,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加強師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校園景觀設計不能脫離校園本身的特色,應力求使景觀設計與當地文化、校園文化相滲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園林景觀,使校園環境景觀成為學校的一個重要窗口,能夠直觀地反映學校的文化內涵、學校類型及辦學特色。根據本校的校園文化,確立本校的校樹或?;?,加強某一種或幾種植物的景觀建設,使其成為代表景觀。例如武漢大學的上千株櫻花馳名中外,每當櫻花盛開時游人如織。
2、把以人為本作為校園景觀的設計原則
在視覺方面,可布置一些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標語用鮮花或色草裝飾在校園明顯位置上,既增添校園美感,又可以作為學生人生修養和奮斗目標;還可以在校園內設計體現學校歷史傳統的景物和雕塑,如紀念碑、塑像、亭閣等,既增加了校園美的風景,又使師生對校史有更多了解,增強愛校、愛國、愛科學的熱情。在聽覺方面。
3、合理功能分區,從私密角度看處理好不同的空間需求
為了滿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應對大學校園環境景觀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按大小、位置和功能一般可分為核心景觀區、區域性景觀區和組團院落景觀區。核心景觀區往往是校園中最有活力、最具特色的部分,集中體現學校的形象及文化內涵,也是學校最主要的公共空間和人群的積聚中心,通常與校園的主體建筑共同組成校園的標志。
大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也是大學校園建設的重點內容。它不僅影響著大學的形象,還影響著生活在其中的師生。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塑造人?!倍@種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塑造”過程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大學校園環境景觀的熏陶。因此,在進行大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時,應該從環境的使用群體―――高校師生的角度來分析校園環境,運用環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處理好人和環境的關系,使校園環境真正滿足師生的行為心理需求。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一卷)[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3.
[2]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校園景觀設計;校園意象;場所精神
Abstract: the modern college campus is no longer jus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learning, research place. A variety of education in the form of university coexist, different life, way of study and working in the school crossing, collision, the exchange, to the university campus brought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bout cognitive map,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ognitive and experience, and the illicit close sex, sex research field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efficient design have obvious guidanc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ampus landscape design; Campus image; Place spirit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眾多高校新校區的建立,大學校園的景觀規劃與設計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校園中的教學、交往和生活的空間,從理念、形式和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用科學的方法對新型的綜合大學校園環境景觀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就景觀設計而言,大學校園屬于中等尺度的環境,具有使用者相對固定,使用規律簡單明確,組成元素完整,類似小城鎮等特點。環境心理學有利于把握好校園的空間特點,塑造出尺度適宜、環境宜人、變化豐富的多層次戶外空間環境,適應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相關概念
1.1 校園環境認知與體驗
意象指的是“曾經感知過的事物在記憶中重現的形象”。而校園意象則是使用者經歷了校園空間環境-行為相互作用的過程,產生的在記憶中重現校園環境的形象。特別是創造具有易識別性的空間,包括認知距離和空間定向。
校園環境的體驗不同于認知,它是刺激在場或緊接刺激之后發生的,會持續一段時間,并能引發審美等情感反應。根據環境體驗的原理與特點,人們偏愛復雜的刺激。這里的“偏愛”是指對于含有復雜性的環境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當然這種復雜性應該是整體的,有組織的“復雜”。
1.2 行為場景
場所是指在特定的空間以及其中按一定規則分布的要素共同構成的物質環境,具有特定的生態特性,支持著某種固定的行為模式。而這樣的行為場景,是最貼近生活的小尺度系統,潛移默化影響著個人的行為。校園是個小社會,各種活動支持著的場所無處不在,應該尊重其存在的合理性、尊重它的變化。
1.3 領域性、控制感原理
領域性是個人或群體為滿足某種需要,擁有或占用一個場所或一個區域,對其加以人格化和防衛的行為模式。對領域的人格化,能增強歸屬感。而外部空間形成的不同私密性-公共性層次的領域有利于個人和群體的控制感。兩者的強化則能提高使用者對環境的滿意度,并自覺的加入到對環境的維護中,使得環境豐富多彩,自身也得到教化。
二、環境心理學在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2.1 創造良好的校園意象,豐富的校園環境體驗
根據卡普蘭對環境偏愛的研究,復雜性會增加環境的不定性,提高喚醒水平,易識別性則利于對復雜環境的組織和理解,減少不定性,降低喚醒水平。只有當兩者達到某種平衡時,才能讓人們既不失去控制又維持興趣,并被認為是最美的環境。在校園這樣中等尺度的環境中,人們希望環境易于被識別,同時也希望體驗到校園豐富的內涵,兩者不排斥,而是實現在不同層面上的互補。這種需求應該得到兼顧而不能偏廢。
校園意象的組成元素為建筑、場所、道路和標志。其中建筑最容易被師生記住并再認,是易識別環境創造的重要元素。清華校園早期有大禮堂、科學館、圖書館、體育館四大建筑。這些建筑無論是造型還是內部都采取了歐美新古典主義的造型,盡量講求氣派,追求一種永恒的、有紀念意義的建筑風格。
要豐富校園環境的體驗要利用這些元素形成顯著性差異。可因地制宜,因人因事跡巧妙地借用材料肌理、色彩與植物配植,多種元素綜合運用。發掘利用現有性質相異的元素,加以組合和再創造。
揚州大學學生宿舍區靠近蒿草河,岸邊的草坡、林木,加上精心設計的亭、榭、廊道等聚會場所,宛若公園一般閑適,成為緊張學習生活的休息場所。將園林引入校園,是校園園林化的一種特殊類型。
2.2 體現校園場所精神,實現“創園育人”的目的
沈陽建筑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運用稻田作為景觀元素,而稻田本身是學校師生參與勞動而共同創造的景觀,參與過程本身成為景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這種參與,校園景觀的場所感和認同感油然而生。
在現代校園規劃中除了加強對空間形象的認知以外,還應注重人與校園間有意義的關聯,使人對校園產生認同感。比如教學樓間相互貫通的內庭院、擴大的連廊和門廳、宿舍樓中集中設置的活動室、兩個宿舍間布置的起居室、中心綠地內寬闊的林蔭道、林間的甬道、小廣場、臨水的平臺等都為師生在交談、休憩中思想的交流、知識的碰撞與融合、人格的培養、素質的提高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校園環境同時會受到所處地域的自然條件,如氣候、地形、地貌等影響,表現出強烈的地域特征。因此,校園的場所精神是“指其所處的地域自然特征、社會和文化特征與大學自身的生活要求和文化特征結合而成的某種意向通過校園建筑空間環境所表現出來的特性”。
2.3 明確誰是校園真正的使用者,實現使用者的需求
設計者永遠不能代替真正的使用者來思考,必須首先明確誰是真正的使用者,弄清楚他們的需要,即人在環境中的社會活動與其所形成的社會空間關系,然后按照行為模式去研究其在環境中的表現。
大學校園中的基本行為大致可分為認知識別、功能使用、交往和個性培養四大類。
認知活動:是人在環境中定向、定位和尋址并能在付諸行動之前理解環境所包含的涵義并尋找適當的參照系給自身定位。
功能使用:指學生學習、生活、研究、運動、交通等基本行為。將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教育理念的更新等而不斷地進行調整,并走向集中型、開放性、智能化。
交往與群化:是人們社會聯系的基礎。對師生溝通、學科交融、交叉、知識碰撞,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F代校園更加強調交往的隨意性和偶然性。
個性培養:大學校園應充滿個性化發展的場所,為此要提供一系列從公共到私密的領域發展空間。
設計必須從人的行為和需要出發,設置實用、高效的校園公共空間。一個成功的設計必須關心社會需求,良好的環境不只是重視形象上的“包裝”,或是只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人的行為因素和行為特征更應當引起設計者的重視。
三、結語
新時期的大學校園不再僅僅是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學習、研究的場所。多種教育形式在大學中并存,不同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在學校中交叉、碰撞、交流,自然給大學?!皥@”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也帶來了新的趣味的場所和空間。因此,創造一個優美的?!皥@”空間環境,對一個面向21 世紀的綜合大學校園意義深遠。創造具有特色的現代?!皥@”空間,充分體現“校在園中,園在校中”的大學校園新理念。優美的景觀環境對人身心的“ 塑造”,是其精神效用的體現。環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環境形象本身的作用能引發人的某種行為。所以,在校園綠化設計中應重視環境心理學的運用。
參 考 文 獻:
[1]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一卷)[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3.
[2] 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關鍵詞】校園環境 燈具設計 創新
燈具曾經承載著人們對于光明的向往,寄托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寄托。燈具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甚至更早。我國自古以來從不乏非常優秀的燈具,例如舉世聞名的西漢長信宮燈、唐代唐三彩高柄油燈、清代五枝燈。燈具的發展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不斷發展,從早期樸實、簡單的形式發展到華麗、繁復等各種形式的燈具。燈具的分類也隨著使用環境及用途的不同在不斷細化,校園燈具就是根據其用途的一個分類。校園燈具設計是校園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創新的手法設計出適合校園特色的燈具,對提升校園文化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一、校園環境特點
“校園作為人類思想文化起源與繁榮的關鍵節點,留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印記?!雹佟盾髯?勸學》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說明了校園環境對于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如果說校園環境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外在軀殼,那么精神文化建設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靈魂,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對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也對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起到關鍵的作用。因此,校園環境有著自身的特點。
1.校園的人文精神
“校園人文精神是校園人的一種理性意識、情感體驗、生命追求、理論闡釋、評價體系、價值觀念和實踐規范,等等。大學人文精神是在大學的發展演繹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有著豐富的內涵,它體現了大學對人的價值和生存意義的關懷?!雹诹己玫男@人文精神有利于形成校園凝聚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和自覺追求,大學校園的人文氣氛隨著校園的不斷發展而沉淀,逐漸形成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深深地融合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散發著校園的每個角落里。
2.校園的歷史文化
每一所大學從無到有、從起步到發展再到成熟都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沉淀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校園歷史文化。校園歷史文化與校園環境匯集在一起就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文氣息。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校園的一切都透露出學校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學校的歷史,不只是一個簡單數的累加,而是時間所刻畫的一個個印記,是文化的積淀,是精神的傳承。
3.校園的風格差異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這種現象同樣也體現于校園的風格。不同的校園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程,校園文化在發展形成過程中受歷史、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逐步養成了自身的內在特質,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標簽形象,同時也形成了自身的發展脈絡。因此,對于不同的校園,其校園風格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因此,在校園環境中的燈具設計中必須考慮到其自身的特色。
二、現有校園燈具設計的問題
筆者通過考察校園環境時發現,大多數校園環境的燈具設計沒有體現出校園的特點??傊?,現有的高校校園燈具設計存在著以下問題:
1.設計同質化嚴重
校園環境燈具設計同質化是非常普遍性的現象,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校園里所使用的許多燈具在造型上都大同小異,完全忽略了其自身的特點。高校環境中的燈具運用隨意,只重功能不重校園特色的燈具普遍存在。
2.造型單一,缺乏創新
校園環境中燈具設計單一、缺乏創新是校園普遍存在的問題?!昂商m設計家巴克說過,燈泡的制造商已經完成了最困難的工作,給設計師留下的工作只是想出將燈泡隱藏起來的方法,這其實就是賦予燈具外在形態一定的內涵。即要所設計的燈具要具有良好的審美功能。這種美區別于一般的形式。”③那些隨處可見的燈具設計無法滿足校園環境的審美要求和文化內涵的凸顯。
3.校園燈具設計混亂,缺乏美感
校園燈具設計混亂與隨意,不但缺乏美感,甚至還破壞了美感。以具有120年歷史的武漢大學校園環境為例:武漢大學有著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其建筑、櫻花、歷史人文氣息都是武漢大學的特色所在。再看武大校園環境中的燈具,雖然造型各異,但是其設計很難和學校的特色緊密聯系起來。燈具運用混亂,缺乏統一性,忽略校園燈具與校園特色。
三、校園燈具的再設計
武漢大學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校園環境中建筑、櫻花、歷史人文氣息都是其特色所在。
1.校園燈具設計創意來源及符號的提取
武漢大學校園燈具設計的元素提煉是設計極為重要的一步,設計元素的提煉是否恰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設計。設計元素選取和提煉具有多樣性,但是它的共同特點就是要使這種元素與它所指事物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才是有意義的。武漢大學老建筑中的元素有靈動飄逸與和諧優美的云紋,云紋是武漢大學最具特點之一,最終,云紋成為武漢大學校園環境燈具的主要設計元素。
書是人類傳播文化和傳播信息的重要載體,它的出現和廣泛使用加快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自古以來,校園的職能都是傳道、授業、解惑,而重要媒介就是書?!皶侨祟愡M步的階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等都是對書籍的褒揚。由此可見,書與學校有著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把書作為本設計的另一靈感來源。對于設計元素的提煉并不是對來源事物的再現,而是在對事物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抓住事物最本質的特點。把具有校園普遍性特征的書同特殊性特征――武漢大學建筑上的云紋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設計的出發點。
2.校園燈具設計的造型
燈具設計的造型是主要表現形式,優秀的燈具設計應該具有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在設計中,我們對校園環境進行了充分地分析和研究,通過對設計元素的形態進行具象地分析,對其形態特征和使用過程進行概括和提煉,并對云紋形態進行創新。云紋是傳統的裝飾紋樣,運用云紋作為裝飾設計的很多,在“百轉千回”燈具的設計中,運用了抽象和簡約的手法來把云紋和書結合起來,使云紋和書形式美同豐富的內涵結合到一起,共同創造出嶄新的校園環境燈具設計。這種校園環境燈具設計不僅滿足了外觀的美感,同時也美化了校園環境。
在“百轉千回”燈具設計中,燈罩部分,運用云紋優美與流動的線條,采用螺旋的結構,四周高于中間部分使得整體具有向上的運動趨勢,把靜止的燈具在校園里翩翩起舞。燈柱設計采用上端稍大、下端稍小的倒梯形設計,使得整體和諧與統一。通過云紋和書的內容與形式的創新設計,使得武漢大學校園環境燈具設計具有簡潔、大方的外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校園環境燈具的材質與色彩
燈具設計除了良好的造型,還必須通過合理材料的選擇以及恰當的色彩搭配以保證其良好的功能質量。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燈具的材質也越來越多。燈具的材質從最初的石頭和貝殼等,變成陶質、銅、鐵、陶瓷、竹木、紙質、塑料、布料和玻璃等材料,從簡單到多樣,從功能單一到多功能化,不同的材料都有著特性、功能與質感等的差別,并形成了材料自身的性格和特質,從而給人們造成的視覺感官效果也千差萬別。在“百轉千回”燈具設計中,燈罩采用了乳白色塑料材料,其塑料性能穩定,對人和環境無害,價格比玻璃材質低出不少,更重要的是其彈性系數大,便于工藝的成型,也能夠降低制作螺旋式燈罩造型的難度。另外,制造成本也不高,有利于市場的推廣,同時透光性良好的白色,同時給人干凈、舒暢的視覺效果。燈柱部分采用金屬不銹鋼,制作工藝簡單且經久耐用,又有現代感。白色的燈罩與不銹鋼質地的燈柱協調地搭配在一起,像一個發光的雕塑。
結語
“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離開形式固然沒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為美?!雹転榱嗽O計而設計并不是燈具設計的最終目的。在新技術新觀念的當代社會,創新的設計是在形式中融入精神內涵,才能給產品注入靈魂?!鞍俎D千回”校園環境燈具設計在功能、藝術以及精神上達到了完美統一。
注釋:
①俞佳春.校園歷史文脈的保留與傳承[J].山西建筑,2008(7):31.
②萬小平.關于校園人文精神的幾個問題[J].廣西梧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71.
③賈斯珀?莫里森.燈具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05.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實踐創新
一、新媒體環境的概念及特點
新媒體是在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媒體技術形式。新媒體不同于傳統的報紙、廣播、書信、電報、電話等技術,而是以電子技術、互聯網為基礎的新的媒體技術,新媒體的主要形式有博客、網絡等技術。隨著高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因為新媒體方便、快捷的特點,新媒體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新媒體逐漸成為成為社會媒體的主流。
新媒體的發展和運用就有互動性、時效性和碎片化的特點?;有裕何⒉┑某霈F讓我們隨時隨地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鮮事,而且微博也自己編輯,人們在自己的網絡圈子里消息,人們成了主動者。時效性:網絡上的內容豐富、全面,人們可以輕易地在網絡上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再也不用擔心時間上、空間上的限制。碎片化:新媒體具有簡單快捷的特點,文章字數少,視頻時間短,而現代人的生活節奏特別快,這就很好地滿足了人們的需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將不斷發展,壯大。
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主要以老師和學生為主體,是歷代學校老師和學生集體創造,以及后代學生繼承精神成果的總和。校園文化的覆蓋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技術院校一直以它的“職業化”的優勢而被大眾所喜愛,“職業化”要求高職校園的教育方針與企業管理形式相一致,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要符合企業人才的素質需求,高職院校要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有職業道德的人才。
高職院校沒有大學形成的歷史時間短,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積淀不夠,作為一個新起的高等教育類型,他現在正處在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的階段,它具有很強的開放性。雖然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的內容還不夠完善,但是高職院校的校園環境和辦學理念和企業管理十分相近,它能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為學生將來的工作打好基礎,學生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
三、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高職院校與本科學員有很大的不同,高職院校在學術研究方面比較欠缺,但高職院校注重的是技術性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在叫教學、技術和服務方面更加超前,創新。高職院校的教育是一種大眾化的教育,學校的教育與企業的技術管理有密切的聯系。課程內容以就業市場為導向,內容就有很大的實踐性。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既要有技能,又要有社會公德、社會公德、團隊意識、敬業意識學生要有基本的愛心,責任和健全的人格。
校園文化是校園優良傳統的結晶,校園文化以學校的學生和老師為主體,有學校的學生和老師共同創造而成,,包括學校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價值觀念、行為舉止,學校的文化活動,、校園環境等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辦好特色專業、品牌專業和構筑特色校園的有效途徑。
學校文化作為高職院校學校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校園文化除了就有教育、指導、約束、鼓勵等作用外,還具有人才的培養,社會服務的重要作用,也關系到院校的發展、改革和穩定,對學生的職業定向教育,道德精神建設,能力的培養以及建立民主、自由的校園,讓學校有優良的環境,強大的教學資源以及良好的學習氛圍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新媒體環境下構建高職校園文化的路徑
1、制定校園文化建設戰略性規劃
一個好的規劃可以讓我們在建設校園文化是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可以讓我們在建設時不會亂了陣腳。制定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時,要站在院校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要對院校的總體發展、設計,計劃校園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加快校園文化的完善與發展。一根據高職院校的實際需求發展校園文化。學校的校園環境決定這學生的學習氛圍,影響著學校的校園文化發展的進程。學生的教育一定要以培養高技術,高素質,高品質,高道德的全方面發展的人才,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更接近于就業環境,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必須要有明確的發展主題,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只有明確的目標才會有有動力,加快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的發展。二校園文化建設并不是單一方面的建設,而是一個系統化的大工程,校園文化是有多種文化相互結合,相互貫通而成的。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要和現代企業的就業環境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比如環境相一致,也要不斷的完善學校的規章制度,學校的管理制度中要融入企業經營管理制度,用校企共同的精神文化塑造新的校園精神。
2、構建新媒體平臺,拓展校園文化功能
3、要積極建設新媒體,比如可以開通微博服務平臺,如學校的官方微博,老師的微博,學生會的微博,各專業的微波等等,這些微博可以發送與自己相關的內容,讓學校的師生以及校外的師生了解這個學校。所以學校就要了解微博的功能和方式,充分運用他的優點從各個方面展現學院的風采。官方微博可以及時學校的通知、近期大事,學校的辦學特色,學校的社團活動,老師介紹,大型晚會的報道等等。
4、學校和就職企業相互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5、要想建設好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需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點,學校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尤其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環境。第二點,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學校的教育資源’教學水平‘師資力量’教學方式‘實習基地’校園文化,要通過各個方面展現高職院校的特色。第三點,由于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性格特點,高職校園教育要根據個人的特點培養成不同類型的人才,各個職業需要有不同的人才,對職工的技術等有特定的要求,加強專業素質養成教育,建設特色課程文化,培養專業性的技術人才。高職校園一直它的校企合作為特色,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就是高職學校與企業、行業及其他社會經濟組織的相互合作,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學生會直接進企業實習。高職院校教育人才是,還要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不斷改革教學制度,積極建設校園文化。
總結:
新媒體下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的發展更加迅速,新媒體能加快校園文化的發展。報紙、電臺、網站、電視臺編輯部應對近期的新聞大事進行整理分析,各部本之間相互合作,要全方位、多角度報道,還可以建立有留言服務功能,加強信息搜集和反饋,進行媒介與媒介互動、媒介與受眾互動,多了解群眾的想法,進行不斷修改和改進,有一個完整的信息傳播網絡;學校門戶網站要有新聞版塊,運用網絡傳遞新聞信息,校報、廣播等媒體內容電子化,校園信息的傳播,傳統的方式與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同時更新,擴大社會影響,加強學校信息化建設,積極利用新媒體優勢,促使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周靜;新媒體背景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年9月
[2]蔣一清;構建高職院校和諧校園的探索與實踐;管理觀察;2011
關鍵詞:校園景觀設計;環境心理學;校園意象;公共空間
在新時代下,如何設計出符合我國國情、符合高校文化特色、符合當下人們的理念和習慣的校園景觀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校園景觀設計的要求不斷提高,設計師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用科學的方法對大學校園環境進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環境心理學主要從人的心理出發,從人的角度探討人們喜歡什么樣的環境,以便設計出適合教學、休憩的校園景觀。
1基本概念
1.1環境心理學的內涵
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旨在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即用心理學方法分析人類活動與社會環境,特別是與物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就現代校園景觀設計而言,研究環境心理學有利于了解人對環境的心理判斷,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把握校園空間的意象,塑造舒適、真實、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多層次戶外空間,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1.2環境心理學的相關概念
在景觀設計中,往往存在這樣一種思維——景觀與人之間的聯系比景觀本身更重要。那么,人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校園環境?未來的校園環境應該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的答案決定了未來校園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以下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如何設計出令人滿意的校園景觀。
1.2.1公共性
在景觀設計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概念就是公共空間。人不僅需要私密空間,還需要開闊而且自由的公共活動、交流空間。景觀的公共性要求部分區域具備特定的功能,比如觀賞、休憩。同時,大的空間可以促使人們聚集和交往,使人與人之間更好地交流。
1.2.2私密性
私密性是景觀設計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理解為個人對空間可接近程度的選擇性控制。在景觀設計中,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是相對的,私密空間是控制信息交流且比較隱蔽的一種空間。
1.2.3領域性
領域性是指個人或群體為滿足某種行為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占用的空間,它的劃分有不同的尺度。領域的作用為增強人的認同感和安全感。領域的建立可以增進人們對環境的控制感。
1.2.4宜人性
一種不好看、不吸引人的空間設計,一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的設計。景觀設計必須是使人愉悅的,能讓人感受到美好,必須滿足人們對審美的需求,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這樣的景觀設計不僅能使人賞心悅目,還能陶冶人的情操。
2環境心理學在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現代的大學校園不僅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場所,還是一個吸引人才的場所。好的校園景觀環境能帶給教師和學生不一樣的思維和啟迪??傊?,深入了解人的心理,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從而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美好愿景。
2.1創造豐富的校園意象
說到可意象的校園環境,不妨設想一下,當別人問起你喜歡的校園景觀的樣子時,你會如何回答他。你先回憶起的是校園的某一個角落,還是一個大的場景?環境心理學家認為,人能夠識別記憶中重現空間環境的形象,可意象環境空間的塑造往往依據的是環境心理學。在創建一所大學的前期規劃中,一定會對這所大學的校園景觀有一個大致的規劃,比如是選擇“生態式”的校園景觀,還是“園林式”的;是選擇“傳統式”的,還是“現代式”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也是在塑造一種學校意象。意象不僅體現在整個校園景觀設計中,還體現在局部。
2.2明確校園使用者的需求
除了創造豐富的校園意象外,校園景觀設計還應該考慮校園使用者的需求。弄清誰是真正的使用者,弄清他們的需求,并研究他們在環境中的活動,以及與人和環境之間的聯系。校園景觀設計主要是設計教師和學生工作、學習、生活的場所,那么我們應該依據大學校園的基本行為來劃分區域。大學校園的基本行為大致有以下四種:①休憩。在一所高校中,休憩的空間是必不可少的。學校是學生和教師在學習、工作之后放松的地方,是使人感覺安全、舒適、身心愉悅的地方。人對休憩空間的依賴性是很大的。②交流。交流空間是人們通過周邊環境與他人交流的區域。現代的校園更加注重交流感,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知識的碰撞起到了促進作用?,F代校園更強調交流的隨意性和偶然性。③功能使用。功能使用是指設定的某一個區域必須具備一些實用的功能,比如學生運動、學術、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的發展,功能使用將演變得更簡潔、更智能。④個性培養。個性培養需要一個獨立的空間。大學校園是一個多元化的空間,因此要提供一系列從公共過渡到私密的空間。校園景觀設計是一個創造空間的過程,反過來,空間也在改造著人的心理。設計要從人的心理出發,創造出實用、景色宜人、可持續的空間。一個成功的景觀設計不僅要外觀好看,同時還要富有文化內涵。此外,要重視人的行為因素,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3結束語
研究環境心理學能夠通過分析人的心理明確人的需求,設計出真正能被人認可并且使人感到舒服、愉悅的景觀。創造一種優秀的校園景觀設計的意義是深遠的。優美的環境能夠塑造人的性格,環境與人的相互聯系比環境本身更為重要。不同的環境能形成人的某種直覺,經過反復作用于人心,演變成一種思維定勢,從而塑造個人品質和性格。因此,環境心理學對校園景觀設計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認的。
參考文獻
[1]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薛健.景觀與環境設計叢書:創意空間[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園軟文化 新思路
校園文化是生長在教育環境中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師生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形成的一切物質形態、精神財富及其創造過程,是維系學校團體的一種精神力量,并對參與校園活動的每一個體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都產生深刻的影響,有著重要的育人功能。按照其形態構成主要包括以建筑狀況、圖書設備、師資力量、地理位置為特征的校園硬文化環境和以教育理念、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活動文化為特征的校園軟文化環境。校園硬文化環境是校園文化環境的物質依托和基本前提,對師生發展發揮著直觀的影響。而校園軟文化環境則則以人文為特質,著眼于精神建設,側重于環境熏陶,是校園文化運行機制的核心,直接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并對個體發揮著內在的根本性的德育熏陶。因此,創建高標準的校園軟文化環境對高職院校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的培育合格人才的教育實踐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的基本狀況
高等職業院校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必須同其教育目標相一致,否則就不能有效地發揮校園軟文化環境的德育功能最大化。從目前高職院校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狀況來看,與其特定的教育目標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不協調現象,主要有以下三種狀況:
1.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上的趨同性。當前,我國各個高校的培養目標應該說都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就是為這一目標提供必要輔助。然而,由于社會對人才需求目標層次上的差異性,國家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實際出發把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于專門性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就必然為這一目的服務,這樣就要求高職院校根據專業特色來設置相應的文化氛圍,從而從實踐中再現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但是,調查發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功利主義思想使得追求大而全的專業設置成為當前高職院校的普遍現象,這種專業設置相似性就造成了校園軟文化建設上的趨同性。
2.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上的隨意性。構建科學規范的校園制度文化的目的在于通過工作制度、條例、校紀校規的制定,對師生的思想和行為發生直接的規范、調控和引導作用,多方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形成一種有利于師生共同成長的環境氛圍。高職人才培養標準在于為一線培養實用型高技術工人,更要求在教職員工中形成一種普遍約束的、科學規范的、調控嚴謹的思想觀念,從而滿足社會建設的實際需要。但是,由于相應人才的匱乏和管理的“短視”現象,在制定校園工作制度、校紀校規等方面,一些高職院校往往是就事設規、依事定例,缺乏明顯的預見性,從而造成制度文化建設上的隨意性,并因此使管理文化、校園第二課堂活動及相應的課程實踐活動等都帶有濃厚的隨意性。
3.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上的封閉性。當今社會是以開放為典型特征,各個領域只有在開放之中才能有良性的發展。而德育活動本身也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因此高職院校校園軟文化環境要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就必須借鑒和學習他人的長處,使自己的各項建設不斷完善。但是,由于眼前利益(即保證穩定的生源供應)的需要,各個高職院校都著眼于通過高就業率來增強自己的社會影響力,為確保在畢業生就業市場上獲勝,往往對自己管理上的長處和優勢采取保密的態度。取得一定成績時,夜郎自大的思想也使得很多高職院校不去主動學習和借鑒兄弟院校的長處,采取關門辦學、閉門發展的狹隘做法。
二、創建高職院校校園軟文化環境的新思路
鑒于高職院校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的當前狀況和創建和諧校園環境的現實需要,必須結合當代社會的發展特征和高職教育的具體實際,把握高職院校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的發展趨勢,著力創新,用新的思路來創建校園軟文化環境氛圍,并使之實現德育功能最大化,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高素質人才。
1.堅持以開放性發展的視野建設校園軟文化環境。一定的文化總是反映一定階級的利益,我們創建的校園軟文化環境必須為其所代表的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服務。高校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必須有堅定的社會主義方向,為社會主義和人民群眾服務,這是文化所特有的階級性決定。盡管高校的辦學目標必然要求有其特定的個性特色,但這并不是主張封閉發展的做法。特別是現代社會因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使社會交往的各個方面相互滲透,造就了一個開放發展的社會,高職教育本身也必須面向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去培養人才,這就必然使校園軟文化建設處在一個開放的空間中。因此,高職院校只有不斷學習和借鑒外面的發展經驗,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從封閉的視野中走出來,堅持在校園的三風建設、制度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活動文化建設中不斷創新,堅持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使本校的校園軟文化環境不斷優化,充分體現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
2.堅持以職業化為本位推動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高職院校的社會競爭優勢就在于其向學生提供明確的職業方向,增強了學生學習的針對性。而學生選擇高職院校的目的在于能在其中獲得較好的職業教育和職業意識的熏陶,為未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提供素質儲備。因此,高職院校校園軟文化建設上,應堅持以職業化為本位、全面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實現這個過程要求:首先是通過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推動職業活動的開展,并因此強化學生身體素質、意志品格以及嚴謹的思想作風,用以培育學生良好的職業形象;其次是通過校園社團文化、社區文化和特定的職業活動為主題的專門性文化活動的開展,加強自強精神的引導、職業意識的熏陶和責任意識的培植,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職業理想,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念;再次是在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中,通過校園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積極塑造高職學生的實踐能力、實驗能力、調查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切實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育。
3.積極尋求特色化為突破口推進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文化復制從某方面講可以達到傳承文化、施加德育教育的目的,但是這種簡單的再生活動缺乏創造和超越,不能全面滿足社會和個體發展的實踐需要。特別是受教育者本身是多樣性的存在,必然要求教育形式上的多樣性。因此不同培養層次的高校應該采取不同的教育類型,高職院校應該根據不同的專業特色設置不同的校園軟文化教育環境,滿足其培養人才的現實需要。作為高職院校而言,建設特色化的校園軟環境文化基本要求是:一是堅持根據專業特色,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特色的文化氛圍;二是結合周邊文化環境特色,開展特色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創建特色的育人模式;三是創新管理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形成特色鮮明的和諧局面。通過特色化的校園軟文化環境的建設,培育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不斷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競爭力。
4.遵循規范化的基本要求實施校園軟文化環境建
設。當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性目標就是要創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其最基本的保證就是社會活動的民主化、法制化,也就是使社會生活遵循一定的規范。因此,作為社會領域一部分的高職院校,其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的開展必須體現規范性特征,具體而言,就是使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避免隨意性和主觀性。規范化的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求校園制度建設、管理實踐必須體現全校師生的價值和利益,確保各項活動得以具體落實;二是要求形成保證各項制度、規定和管理目標得以實施,并充分體現主體地位平等的運行機制,發揮各個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使制度性要求合理有效;三是形成全體教職員工普遍參入的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的形成機制,增強教育內容本身的實效性,真正發揮校園軟文化環境的德育功能。
高職院校校園軟文環境建設在高校育人實踐中有著十分突出的重要性,只有堅持觀念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協調發展,才能體現出其應有的德育功能。因此,各高職院校要不斷研究新情況,遵循新發展,推動校園軟文化環境建設,全面顯現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體現高職院校應有的社會地位。
參考文獻:
[1]程祥國、詹世友等:《榮辱觀與和諧文化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8。
[2]呂一軍:《核心競爭力、特色辦學、校園文化》,《現代教育科學》,2003.5。
[3]許嘉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漫議》,《求是》,2004。
[4]《文化多元看構建高校和諧校園》,《中國教育報》,2005.9。
關鍵詞: 新媒體 高職校園文化 創新互動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是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是高職院校發展和創新的動力,校園文化體現了高職院校的軟實力,對于學校的未來發展有深遠的定位性影響。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技術以其融合性特點進入高職院校文化陣地,以網絡為載體,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新媒體為特征的網絡文化正在校園悄然興起,拓展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渠道,影響高職院校的價值觀念。因此,如何構建具有特色的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論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新媒體的源起及特征闡述
新媒體是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發展之下催生的新媒介形式,它對于人類社會的秩序和文化有根本的轉變作用,新媒體之所以為“新”,是相對于傳統的“舊媒體”而言的,它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替代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在數字化技術的產生之下,具有引領時代潮流的意義。它的涵義廣泛,并且呈現動態的發展趨勢,是以互動傳播為特點的、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形式。在時代的發展下,新媒體從“邊緣”走向“主流”。
新媒體在時展進程中,大體分為三大類型,即數字電視、互聯網和手機移動終端。同時,新媒體以其分眾性、交互性、實時性的傳播優勢,迅速進入校園,在高職院校內部形成主要的校園新媒體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校園網。校園網站以新媒體為載體,主要宣傳學校的新聞活動、會議報道、黨支部及團支部信息、學生會信息等內容,并根據新時期學生就業形勢開設了就業指導板塊,為學生提供了社會求職就業的信息平臺。在這一網絡新媒體形式下,教師和學生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咨詢、娛樂活動、科技學習、就業指導等校園活動,活躍學生的課余生活。
2.校園BBS。BBS電子公告板是多人參與的網絡論壇系統,是校園網絡輿論的發源地,學生可以在校園BBS中熱烈討論、自由發表見解,并掌握相關的信息,實現學習資源共享和交流,具有平等和匿名的特點。同時,高職院??梢猿蔀樾@BBS的“把關人”,吸引學生用正確的表達方式,進行利益訴求和信息傳達等。
3.微博。它以“短、靈、快”的優勢在用戶之間傳播和獲取信息,是一種即時的信息系統,大家在“微博”上暢談心聲、分享生活方式和感受,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并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更新和討論,具有設計靈活、更新快、內容豐富的優勢,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4.即時通信。這是學生較為喜愛的新媒體形式,學生在QQ群、飛信、微信中交流思想、討論新聞熱點內容,可以共享文件、圖片、視頻等,具有虛擬性和即時性的特點,有助于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交流,形成獨特的網絡文化。
二、新媒體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關系分析
高職院校中的校園文化具有深厚的內涵,它是高職院校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的融合體,有其特定的精神文化氛圍,體現了高職院校的“軟實力”,是在校園建設的長期實踐過程中而生成的,反映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價值取向、思維結構方式和表達方式等,有較強的同化作用。在新媒體環境下,其與校園文化之間的融合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新媒體傳承和發揚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新媒體在高職院校中是一個重要的傳播載體,它對于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具有傳承和發揚的重要意義,同時,新媒體也為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交流和融合創造了不可多得的機遇。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校園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可以借助視頻、圖片等,彰顯出高職院校的文化價值,體現高職院校的精神品質內涵。
2.新媒體擴大了校園文化覆蓋面,增強了影響力。新媒體的介入,彌補了傳統媒介的不足,增強了校園文化和生活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它以其大眾傳媒的形式,開展校園的學術交流會、熱點話題討論、實踐活動等,成為傳遞校園信息的重要渠道,擴大信息傳遞的覆蓋面,增強校園文化的影響力。
3.新媒體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創建方式。新媒體的出現,使校園文化創建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特點,通過校園局域網、校園電視、移動終端媒體等,這些生動而形象的圖片、視頻工具,使校園文化創建展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在凝聚學生關注的同時貼近校園師生的學習和生活。
4.新媒體展現了校園文化建設動態發展內容。高職院校的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校園環境建設在動態的建設過程中可以用新媒體進行報道,通過圖片、視頻、短片、“微電影”等形式,報道校園環境建設的動態內容,體現出人文關懷與科技手段的融合。
三、開展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新媒體融合創新路徑研究
1.在主題網站創建下,以新媒體為依托,傳承和創新校園文化。為了使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得以傳承和創新,高職院校要在充分認識和駕馭新媒體的前提下,進行主題網站的創建,運用防火墻和加密等新興技術手段,對新媒體網站進行引導和創新,從策劃、報道的全程實現信息資源整合,以各色主題為引,創建具有特色的主題網站,做好輿論的引導,促進校園文化數字化建設。例如:以革命為主題的“紅色網站”、以社區為團體的“社區網站”、以典型示例為主題的“榜樣示范網站”及校園“微公益”網站等。這些不同主題的網站的宗旨是以高職院校的文化傳承為目標,緊抓高職校本文化,凸顯新媒體環境下的高職院?!奥殬I性”和“應用性”的辦學特色及文化底蘊。
2.創新高職院校校園新媒體,促成良性互動。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對新媒體工具進行創新性的使用,牢牢把握校園媒體的新鮮動態,創新校園網絡特色新媒體資源,如:可以建立高職特色的BBS論壇、SNS主頁設置、高職校園資訊等,與高職院校學生實現良性的互動,促進交流與溝通,實現新媒體環境創新下的信息共享。
3.創建新媒體環境下的高職校企文化共融。高職院校的教育形式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融合體,它的校園文化特色不能單純顯現學校的教育內容,還要吸納優秀企業、行業的文化進入校園,根據高職院校的“職業性”和“應用性”的教育特征,凸顯企業文化和行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的可能性和必需性。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要在新媒體的介入下,注重新媒體環境下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形式,要借助新媒體手段與社會團體、企業、行業等建立交流互通的信息平臺,創建互聯網新媒體下的校企合作互動平臺,對于高職和企業而言具有互動、共享的價值和意義:對于高職院校而言,通過新媒體平臺,可以引進和學習企業中的優秀文化內涵,引進企業生產實踐和管理過程中的分工合作機制、競爭機制、激勵機制等制度,豐富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內涵。另外,對于企業、行業而言,企業可以通過這一信息平臺,了解科研最新動向,將專業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生產實驗過程中,為生產實踐服務。
4.加強新媒體建設,增強校園文化的監控。新媒體環境下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活動,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富于時代氣息,實現了校園文化“加速”,同時也要培養一支“雙料”的多媒體管理隊伍,可以在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利用新媒體平等互動的優勢,追蹤學生的情感波動,提高新媒體技術監控水平,對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及時跟蹤和掌控,在校園新媒體監控區域內,通過綠色監控軟件的開發,提高新媒體的監控技術,并借助講座、開辦演示會等形式,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和應用新媒體,養成正確的媒介使用習慣,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準確地對信息進行分辨,并實現自身的道德自律。
總之,新媒體載體的引入,給高職校園文化注入了全新的內容,它對于高職校園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具有重大的意義。同時,新媒體這一載體還可以充分實現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融合,打造出具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薛波.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人民論壇,2012(26).
[2]顏秉忠,王曉玲,葛春穎.論新媒體對校園文化的構建[J].傳媒觀察,2012(09).
[3]呂宇翔,張錚.“新媒體”的再認識[J].編輯之友,2012(07).
[4]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體[J].新聞與寫作,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