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8 19:12:10
序論:在您撰寫審計抽樣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統計抽樣的理論基礎來自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當我們面對大量同質性非常強的審計項目單元時,各項目單元組成的數據可視為服從正態分布并且各個單元隨機且獨立。根據概率論中的大數定律,我們可以通過隨機抽取樣本結果來估計和推斷總體的特征。數理統計理論則補充和深化了概率論的理論,它提供了收集數據和統計推斷的具體方法。在具體的實務中,統計抽樣的方法包括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定性評價就是屬性抽樣,這種方法通過對總體中某事件的發生率進行推斷,主要應用于控制測試中。定量評價就是變量抽樣,這種方法通過對總體金額進行推斷,主要用于細節測試中。
二、統計抽樣審計的基本步驟
我們在進行統計抽樣的時候,一般分為三個步驟,分別是樣本設計階段、樣本選取階段和樣本評價階段。
(一)樣本設計階段
此階段我們需要確定審計抽樣的目標、確定好抽樣總體的范圍和構成總體的單元項目、準確地定義構成誤差的條件,并根據以上元素確定最佳的審計程序。在控制測試中,統計抽樣的目標一般是為了能夠獲取公司的某項控制運行有效性的證據。我們在確定該測試的抽樣總體和個體時,應考慮總體的同質性、適當性和完整性,其個體可能是一份文件資料、一個記錄或者數據中的某一行。我們應該依據自身的專業性,預估和選取能夠顯示被測試控制運行情況的最合適的內部控制特征,并定義誤差條件。控制測試的實施通常發生在期中,我們可能有必要針對剩余期間獲取足夠充分的證據。在細節測試中,測試目標一般為獲取某類交易或賬戶余額的金額的正確與否的證據??傮w范圍可能是某類交易或賬戶余額中的部分項目或者所有項目,而抽樣單元項目可能是實物項目或者貨幣單元。在實施細節測試時,如果總體的變異性大,通常需要根據總額對總體進行分層,以使審計資源偏向于金額更大的項目中。我們需要提前確定哪些情況會構成錯報,以定義誤差條件。
(二)樣本選取階段
樣本選取階段主要是要確定選取樣本的方法和樣本的規模。統計抽樣選取樣本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隨機數表法、系統抽樣和分層抽樣。
(1)隨機數表法指的是首先對總體范圍的各個項目進行一對一的編號,然后在計算機生成的隨機數表中選擇一個比較隨機的起點和一個路線,依次查找,選中號碼所對應的總體范圍項目就是選取的樣本項目單元。
(2)系統抽樣法指的是先確定選樣間距和起點,然后從總體中等距離地按順序選取樣本。
(3)分層抽樣法在前面兩種方法的基礎上改善了一步,就是首先針對總體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若干子總體,然后在子總體中采用前面兩種方法進行抽樣選取樣本。
確定樣本規模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可接受的抽樣風險。在控制測試中,可以接受的抽樣風險指的是可接受的信賴過度風險,而在細節測試中,可以接受的抽樣風險指的是可接受的誤受風險。可接受的抽樣風險與樣本規模的大小通常是反向變動的關系。
(2)可容忍誤差。在控制測試中,可容忍的誤差指的是可容忍偏差率,在細節測試中,可容忍的誤差指的是可容忍錯報??扇萑陶`差與樣本規模的大小通常也是反向變動的關系。
(3)預計總體誤差。在控制測試中,預計總體誤差指的是預計的總體偏差率,而在細節測試中,預計總體誤差指的是預計的總體錯報。預計總體誤差與樣本規模的大小通常是同向變動的關系。
(4)總體變異性。總體變異性指的是總體的某個特征在各個項目單元之間的差異程度,一般在細節測試中才需要考慮??傮w變異性與樣本規模大小一般成同向變動的關系(。5)總體規模。樣本規模幾乎不會受到總體規模的影響,除非總體范圍很小的情況下。
(三)樣本評價階段
此階段主要是根據數理統計理論進行統計推斷,根據樣本的誤差來推斷總體的誤差,進而形成最終的審計結論。在控制測試中,應該根據抽取樣本的誤差率來推斷總體偏差率,然后將推斷的總體偏差率與可容忍偏差率進行比較。如果總體偏差率加上抽樣風險的和大于或者等于可容忍偏差率,那么總體不能接受;如果總體偏差率加上抽樣風險的和小于可容忍偏差率,那么總體能被接受。在細節測試中,應該根據抽取樣本的錯報推斷總體的錯報,扣減被審計單位已經更正的錯報后,將調整之后的總體錯報加上抽樣風險,然后與該類交易或者賬戶余額的可容忍錯報比較。若調整之后的總體的錯報與抽樣風險的和大于或等于可容忍的錯報,那么不能接受;若調整之后的總體錯報與抽樣風險的和在可容忍的錯報值域范圍以下,那么可以接受。
三、大數據時代下的統計抽樣審計
統計抽樣審計法是使用統計概率論分布的隨機原則,總體項目中隨機抽取樣本進行審計,從而根據審計結果推斷總體結論的一種審計方法[2]。
1.1統計抽樣審計的種類
統計抽樣審計按隨機抽樣的組織方法不同分為以下幾類:①簡單隨機抽樣。即按預定比例或采取隨機抽簽的方式來對項目進行標號抽取。②機械隨機抽樣。即個體項目按順序并保持一定間隔距離進行樣本抽取,間隔距離由項目總體除以所需樣本數所決定。③分層隨機抽樣。即把總體項目分為若干組,每組為一層,并按簡單隨機抽樣與機械隨機抽樣進行分層抽取,所得樣本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進而得出總體審計趨勢。同時,分層隨機抽樣還可以采取實用的抽樣技術,做到分層區別對待,有利于提高審計工作效率。④整群隨機抽樣。即對總體項目劃分為若干群,隨機進行群抽樣,抽樣后進行群的全面審計。這種審計法樣本集中,審計程序簡捷,但科學實用性較差。
1.2所有統計抽樣審計法的共點
以上四種不同組織方法的審計法有著以下四點共性:①所有統計抽樣審計法均采用隨機抽取,主觀性強,且抽樣樣本幾率相等,能充分體現總體體征。②均運用概率原理進行科學抽樣,避免樣本不足造成的審計失真,節約了審計過程環節的浪費。③所有統計抽樣審計法所得出結論的計算出總體項目審計的結論可靠性和誤差性,并能事前預防控制。④統計抽樣審計法加強了審計工作覆蓋面及審計效率,加速審計工作現代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健全了內部控制與防治信息失真,提高了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2統計抽樣審計的適用范圍與局限性
2.1統計抽樣審計的適用范圍
審計的目的與對象決定了統計抽樣審計適用于財務收支審計的大部分項目,例如內控的制度、固定資產、流動資金、原材料、真實合法的費用支出,等等。被審單位狀況決定了統計抽樣審計適用于組織機構與內控制度健全、財會工作基礎性較好的單位,且審計總體越大越能體現統計抽樣審計的好處。統計抽樣審計的人員素質技術水平決定了單位機構在實施統計抽樣審計時需要擁有一定的統計知識與經驗,并能熟練運用概率原理進行科學的選取樣本進行抽樣,并能使各項結果綜合運用進行總體審計結論的判斷。
2.2統計抽樣審計的局限性
統計抽樣是需要一定的公式進行計算,其運用過程復雜,要求審計人員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水平;其次,統計抽樣審計得出的審計結論只能無限趨于實際,而不能完全準確,只能將誤差控制在某一范圍之內[3]。統計抽樣審計需要在制度與內容比較健全的企業,才能審計出完整,更趨于實際的審計結論,而其他小型企業或內控制度不健全、財會工作薄弱的單位,實施統計抽樣審計則不能真實反映出被審單位的實際情況,會產生較大的誤差與失真。
3統計抽樣審計在企業內部審計應用中的幾個具體要求
對統計抽樣審計應用影響因素最大的是審計內容,由于審計的目的與對象的差異,決定了審計技術方法的多樣性,以不同審計內容應用不同審計技術以達到最佳審計準確性[4]。
3.1統計抽樣審計的審計內容與目的適用于基層金融機構
由于企業內部審計中的財務收支審計在現金上占據比重較大,因此實行統計抽樣審計能對傳統審計進行項目改革,既能在保證審計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審計質量,又能為全面應用統計抽樣審計的現代化起到推動作用。
3.2統計抽樣審計符合基層金融機構財務基本要求
由于企業內部審計金額較大,且內部財務制度健全,財會基層工作較好,檔案管理信息全面,因此在運用統計抽樣審計能使審計過程環節簡捷,使收支呈現規律性,達到保證審計結論更趨向于準確數值。
3.3統計抽樣審計要求審計人員素質符合抽樣審計要求
企業審計人員多數具備較高文憑,專業相對對口,且有著多年的財務會計工作實踐,因此在確定統計抽樣審計人員時可稍加培訓就可以掌握統計抽樣審計的理論與技術,使人員在審計實踐的優越性能明顯體現。
3.4統計抽樣審計在抽樣過程中應注意抽樣前提條件
企業統計抽樣審計的抽查總體必須是特定的同質總體[5]。例如在應收賬款審計過程中不包括賬戶為負的應收賬款,賬戶為負的應收賬款只能在預收賬款中反映。同時在進行審計時還要按照概率的隨機原則,保證抽樣樣本機會均等。
3.5統計抽樣審計在審計過程中要使審計影響因素多方聯系
一般在金融項目統計抽樣審計過程中的抽取項目樣本時,應在確定抽取項目樣本數額及確定審計重要性的基礎上,結合審計需要的各方因素,以審計人員的素質經驗為契合點,進行審計的多面結合,確保審計質量取得更好效果。
審計抽樣建立在數理統計和概率論的基礎上,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根據數理統計及概率論原理,只要所研究的數據量足夠大,則其規律性及客觀性即能清晰地呈現出來。但實際上從總體中抽取的數據量是有限的,它屬于一種非全面調查。如何通過有效的數據,真實地反應總體的規律或者結論,需要采用科學的抽樣方法。本文全面闡述了常見的幾種抽樣方法,并對其特點、應用進行了對比分析。審計抽樣通常包括非統計抽樣和統計抽樣。非統計抽樣是根據主觀判斷對總體中的樣本進行選取審查,并對總體特征進行推斷的審計抽樣方法;統計抽樣是按照隨機原則從總體中選取樣本進行審核,然后對總體特征進行推理的一種審計抽樣方法。統計抽樣方法通常包括簡單隨機抽樣、系統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
(1)簡單隨機抽樣是指從總體中任意抽取個體單位作為樣本,總體中的個體被抽中的概率相等,其特點是比較簡便,適用于總體特征較簡單的情況,不適合總體復雜的情況。
(2)系統抽樣又稱等距抽樣,是在簡單隨機抽樣的基礎上將樣本按照一定原則進行排序,根據所選樣本的數量,按照樣本總容量與所要選取樣本的比例確定合適的間隔進行取樣,樣本間距通過總體單位數與樣本數量的比值確定;該抽樣方法簡單實用,應用普遍,但是可能抽到與總體特征差別較大的樣本。
(3)分層抽樣是將總體按照不同特征分成幾個部分之后,在每個部分中按一定抽樣方式抽取樣本的方法,適用于總體是由差異明顯的幾部分組成的情況;總體各單位按主要標志加以分組,分組的標志與關注的總體特征相關;分層抽樣過程較復雜,但是總體的抽樣誤差會變小,可信度增大。
(4)整群抽樣也稱聚類抽樣,是將總體中的個體按照一定的性質特征分為互不交叉、相互獨立的幾個不同的群體,然后以群作為樣本進行抽樣,要求群內各樣本差異大,群間差異??;整群抽樣實施較方便,但不同群之間往往差異較大,抽樣誤差較大。
二、抽樣方法在工程審計中的應用
(一)抽樣總體的確定
根據企業要求需要對其某一年度工程項目的訂單進行抽樣審計,目的是監測訂單產品的質量是否合格、價格是否合理。抽樣總體是該企業一個年度內涉及工程項目的訂單1218份。
(二)確定抽樣樣本數量
根據企業要求按年度訂單總數10%的概率進行抽取,即在1218份訂單中抽取120份進行審計,要求通過抽取的120份樣本來客觀真實地反映該生產企業內部工程管理的現狀。
(三)確定抽樣方法及樣本選取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采取了統計抽樣和非統計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抽樣。抽樣之前,審計人員先采取適當的方式對企業各個部門進行走訪,并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有效的溝通,針對各部門質疑程度較大的訂單,采用非統計抽樣的方法,即將該類訂單直接抽取作為審計樣本的個體;其他的訂單采用整群抽樣、分層抽樣和系統抽樣相結合的統計抽樣方法。非統計抽樣和統計抽樣的樣本分布情況見表2。應用統計抽樣方法進行抽取樣本時,首先采用了整群抽樣方式,將總體中的個體按照工程性質、特征分為不同類別,即分為不同的群體;然后將每個群體作為一個小集合或者分總體,在這個分總體中采用分層進行抽樣,即根據樣本的金額進行分層;最后采用統計抽樣方法進行抽樣。3。
(四)樣本審核
將抽取的樣本按照審計流程和標準進行審計,審核結果經過三方(訂貨方、供貨方、審計公司)確認。
三、結論
[關鍵詞]企業內部控制注冊會計師審計財務報表審計
隨著社會經濟的改革發展和審計工作的深入開展,審計任務越來越重,而審計人員相對不足,這一矛盾日益突出。傳統審計方式產生的一系列棘手問題使審計人員深感困惑:詳細審計被審計單位的全部會計資料,雖然能夠保證審計質量,但所消耗的人力和時間卻令審計人員難以接受;而抽取部分會計資料進行審查,無論是憑經驗抽樣還是按概率抽樣,雖然減少了業務數量,節約了審計資源,但卻無法保證審計結論的可靠性。所以,如何在保證審計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審計效率,便成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抽樣審計取代詳細審計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銀行信貸的擴張,股份有限公司的興起及跨國經營活動等,促進了資本所有權和管理權的進一步分離,因而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者就有責任將能夠反映企業資產和負債狀況的資產負債表公布于眾,以滿足股東對有關財務信息的需要。為確保資產負債表的財務信息的真實性,需要由獨立于企業之外的審計人員進行審查和確認,從而產生了資產負債表審計。審計的這種變化,使抽樣審計技術開始得到了應用。
審計目的發生的重大變化,導致了資產負債表審計的產生;強制性審計的實施擴大了社會對審計的需要;注冊會計師考慮審計成本效益。這一系列審計變革,不僅為詳細審計向抽樣審計的轉化提供了可能,也為這種轉化提出了必然要求。從此,抽樣審計開始取代詳細審計方法。
二、抽樣審計的事實
抽樣審計方法的應用適應了一定時期的審計目的和其他審計因素的變化,極大提高了審計效益,推動了審計工作的迅猛發展。但必須注意到:單憑資產負債表無法反映出企業真實的應變能力,因為資產負債表只是一種靜態報表,表中項目余額僅僅反映了一定時點上企業資產負債狀況,而無法反映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業績和獲利能力。因此,單純依靠負債表所披露的企業有關財務狀況的信息,股東和債權人已無法對企業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做出準確的判斷,這樣,社會開始要求企業不僅公開資產負債表,還必須公開反映在一定時期內經營情況和經營成果的財務報表,特別是損益表,以使股東的債權人從動態上了解企業收益形成和分配的情況,并能據此準確地判斷企業的獲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為保證這些財務報表的真實、正確,并符合會計準則要求,更需要獨立、客觀、公正的審查驗證。這樣,資產負債表審計就發展成為以損益表為主的,包括資產負債表在內的財務報表審計。
財務報表審計的出現,使審計工作又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首先,審計的目的有所變化,不僅在于查證財務報表是否真實、正確,更重要的還在于證實財務報表以及相應的會計記錄是否依照會計準則的要求公允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其次,審計目的的轉變也擴展了審計范圍。審計人員不僅要審查有關資產負債中項目的結存情況,還要進一步檢查大量的與損益表有關的成本、費用、收入等日常的業務活動;再次,人們開始認識到明確注冊會計師對保證財務報表審計可信性的社會責任,對于保障財務報表真實性和公允性的重要意義,并通過了法律規定注冊會計師在審查財務報表方ICI的法律責任,注冊會計師的社會責任得到了明確和加強。與財務報表審計這些變化相比,傳統的審計方法因其固有缺陷而顯得不能適應財務報表審計的要求了:第一,當時所采用的抽樣審計是按經驗進行判斷抽樣,即審計人員主要是根據自己的經驗選定樣本的范圍和重點,這就可能會因為審計人員的判斷失誤而遺漏重大事項,產生審計人員無法對財務報表做出準確評價的風險。第二,在抽樣數量和樣本選擇方ICI缺乏理論依據,無規范可循,導致抽樣數量和樣本選擇的盲目性,使審計人員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釋抽樣審計的結果,也無法用這一結果來正確判斷財務報表的總體特征。從而使審計人員對財務報表的評價難以自圓其說。第三,判斷抽樣著重對結果的檢查,而忽視了對企業經濟業務的檢查,從而無法發現企業經營活動中的舞弊行為,特別是這些舞弊行為直接影響到財務報表的真實準確性時,這種失察可能使注冊會計師承擔極大的風險。注冊會計師認識到企業資產的安全與否,會計資料的正確與否和發生錯弊的多少與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企業內部控制有效,企業資產就比較安全,會計資料也就比較正確,各種舞弊和技術性錯誤發生的可能性就比較低;反之,如果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薄弱,存在重大缺陷,資產流失就比較多,各種舞弊和技術性錯誤發生就比較頻繁,會計資料的準確性也比較低??梢?,在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發展過程中,對內部控制的重視與信賴,加速了現代審計的變革,節約了審計費用和審計時間,擴大了審計范圍,完善了審計職能。三、結論
在評價內部控制基礎上抽取樣本進行實質性審計,將審計導向由經濟業務資料轉換為內部控制,從根本上引發了審計方法、審計程序乃至審計觀念和實踐的全方位改變,而被視為傳統審計發展為現代審計的重要標志。內部控制不僅加速了現代審計方法的變革,節約了審計費用和審計時間,降低了審計風險,提高了審計質量,同時也擴大了審計范圍,完善了審計職能。因此,在評價內部控制基礎之上進行抽樣審計,標明了注冊會計師審計發展的必然方向。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重要性原則;會計帳戶;設置;運用;分析
世界各國對于重要性原則的表述雖不盡相同,但對重要性概念的認識卻是基本一致的。都認為信息的錯報或漏報可能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就是重要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認為:如果信息的錯報或漏報會影響使用者根據財務報表采取的經濟決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決于在發生遺漏或錯報的特定環境下所判斷的項目或錯誤的大小。我國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了會計核算必須遵循的一般原則,重要性原則就是其中之一。
1 重要性原則在會計賬戶設置中的運用
重要性原則是指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對交易或事項應區別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并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做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予以處理,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準確的披露;對于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不至于導致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則可適當簡化處理。企業的經營活動,按照經營業務的主次不同,分為主營業務和其他業務兩種。主營業務是企業的主要經營業務,所以在會計核算中,對主營業務的反映就是重要的會計事項,正是基于此,在會計賬戶的設置上專門設置了反映主營業務成本增減變動情況的“主營業務成本”賬戶和反映因為主營業務產生的稅金及附加情況的“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賬戶,主營業務成本和稅金及附加被分項反映。對于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和無形資產等的價值損耗并沒有專設賬戶,而是將其損耗價值直接在賬面上注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固定資產是企業的一項重要資源,尤其是在以有形資產為主的工業經濟社會里,固定資產在企業資產總額中占據了相當的比重,所以,對于固定資產不僅需要設置只反映其原始價值變化的“固定資產”賬戶,還需要設置專門反映其損耗價值的“累計折舊”賬戶,反映固定資產的真實價值。現金和銀行存款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很容易發生被盜竊或者被挪用等損失,所以必須要加強對它們的管理,現金和銀行存款的管理是財務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預收貨款的處理同預付貨款一樣,如果預收貨款比較重要,也是要單獨設置“預收賬款”賬戶反映,否則就合并在“應收賬款”賬戶中進行核算。
2 重要性原則在會計處理方法選擇上的判斷確定與運用
重要性判斷標準的確定是運用重要性原則的關鍵。重要性標準應針對會計報表使用者來確定。由于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和多層次性,他們對會計報表信息的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因而對重要性的判斷就有了多重標準。西方各國自70年代以來長期致力于統一重要性標準的研究。世界各國的會計界和審計界也未能就重要性劃定一個統一的標準,都只是針對各種具體情形制定了一些較模糊的標準或只是規范了確定重要性標準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在設計樣本和評價抽樣結果時,可容忍誤差(又稱精確度界限)是要考慮的關鍵因素之一,它不僅是確定樣本規模的重要參數,也是評價審計結果的重要依據,是實施審計抽樣的前提。一般只在出租、出借包裝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數量不多、金額不大時采用該方法,否則應采用其他方法。個別計價法是存貨發出計價眾多方法中的一種,該方法是以發出存貨的實際進貨單價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保持了存貨實物流轉和成本流轉的一致性,是一種最真實、合理和準確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在操作中需要對發出和結存存貨的批次進行具體認定,操作起來比較復雜、工作量較大,所以,對于數量比較多、單價比較低的存貨不適宜采用個別計價法,而對于那些容易識別、存貨品種數量不多、單位成本較高的存貨,如房產、船舶、飛機、重型設備、珠寶和名畫等貴重物品才值得使用個別計價法,也只有對這些數量不多的貴重物品在選擇計價方法時應該選擇個別計價法,力求成本計算的合理和準確。
3 重要性原則在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的運用
財務情況說明書應說明的事項我國工業企業財務制度第85條對本期或下期財務狀況發生影響的事項,資產負債日后至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期發生的對企業財務狀況變動有重大影響的事項等。財務報告是企業對外提供財務會計信息的重要手段,由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三部分組成,其中的會計報表附注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對會計報表各項目的補充說明;二是對會計報表中無法描述,而又必需要說明的重要財務信息的披露,這些信息對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將會產生重大影響,依據重要性原則,必須將這些信息進行披露。重要性原則的建立與運用,解決了如何確定會計報表總體和各報表項目的可容忍誤差及如何評價審計效果的問題,從而為各種審計測試方法尤其是審計抽樣方法的運用創造了條件。現代審計抽樣技術主要包括判斷抽樣和統計抽樣兩種,而無論是判斷抽樣還是統計抽樣,在抽樣規模的確定、樣本量的設計、抽樣方法的選用及抽樣結果的評價等方面都要運用重要性原則。重要性原則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中對交易事項應當區別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并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做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準確地披露。
參考文獻
[1]晉江濤,重要性原則在成本會計中的應用,中國鄉鎮企業會計 >> 2006年3期
[2]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1[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3]劉永澤。中級財務會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4]會計制度與稅務制度差異的研究,江蘇大學學報,2008年11月。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法律法規不斷出臺。在此形勢下,勢必要推出適應新形勢的審計學教材。本文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就審計學科教學內容發表了粗淺的看法,強調在理解審計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把握審計實務。
隨著我國經濟環境的變化,新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和企業會計準則相繼,審計法、公司法、證券法相繼修訂,審計理論與實務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審計學教材各部分的內容以最新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為指導,充分體現了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目前,審計理論體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審計對象從會計賬簿轉向財務報表,審計職能從查錯防弊轉向審計鑒證,審計性質從批判性轉向防護性,審計方法技術性抽樣審計代替詳細審計,并強調對內部控制制度的研究與評價,審計手段趨于電算化。這種轉型與發展,使審計教育必須適應新的形勢需要,對此我們需要從創新角度來重新審視審計教育。
一、審計學教材的體系結構
(1)審計環境,包括審計的起源與發展、注冊會計師管理、職業道德規范、執業準則和法律責任等;
(2)審計的基本概念,包括審計風險、重要性、審計證據、審計工作底稿等;
(3)審計的流程,包括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等;
(4)審計抽樣原理和方法;
(5)各業務循環的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
(6)審計結果的報告和溝通;
(7)從事審閱業務、其他鑒證業務和相關服務業務的基本原理。
高職院校審計學教材在CPA審計的基礎上有所調整和刪減,其審計理論與實務都以CPA審計為藍本。2007年是新會計準則正式實施的第一年,新舊教材的內容變化很大,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突出了風險導向審計理論。新設了“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兩章,闡述風險導向審計的概念和運用要求,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牢固樹立這一概念,把審計流程理解為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的過程。
(2)體現了新審計準則體系的要求。在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原則、注冊會計師的責任設定、風險的評估和應對、審計證據的收集和評價、審計的結論和報告等方面,都按照新審計準則的要求進行了更新。
(3)體現了國際職業道德規范方面的最新發展。根據國際會計師職業道德準則的最新稿,對職業道德規范部分進行了更新。
(4)注重前后貫通。把有關審計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貫穿到各業務循環的內部控制的了解和測試中,貫穿到各賬戶余額的實質性測試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環之間運用不一致和前后兩張皮的現象。為此,重新梳理了各業務循環內部的章節結構。同時,對財務報表項目重新進行歸類,并入更恰當的業務循環中。
(5)強化了審計抽樣。增加了審計抽樣與其他選擇測試項目方法之間關系的闡述,更為全面地講解審計抽樣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增加了實質性程序常用的“概率比例規模抽樣法(PPS)。
(6)體現新會計準則的要求。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要求,統一了財務報表項目的名稱,并按照確認和計量的新起點,設計相應的審計重點。
二、審計學課程內容分析
審計學這門課程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從學科內容上講,它不僅含有很多法規知識,而且含有大量的會計知識,可以說是其他各門課程的綜合運用;從學習方法上看,不僅需要以各門課程為基礎,更重要的是,需要廣泛運用專業判斷思考、分析和決策。審計的某些方面是非分明,極為嚴格,另外一些方面又設有一定法規,令人無所適從,很難操作。這就使得不少學生對審計“似懂非懂”,覺得這門課程難度較大。我們不僅應看到審計課程的學習難度,更重要的是應對其進行科學的分析。事實上,這種難度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客觀事實,這是由本門課程的內容決定的;二是來自主觀因素,即因為沒有掌握審計課程的特點和學習方法而感到難度大。顯然,后一種難度可以隨著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對學習方法的掌握而降低。這就需要在學習中對這門課程的特點、規律有一個較為正確和全面的認識。
(一)從總體上明確審計方法的演變
一百多年來,雖然審計的根本目標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但審計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注冊會計師為了實現審計目標,一直隨著審計環境的變化調整著審計方法。審計方法從賬項基礎審計發展到風險導向審計,都是注冊會計師為了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的調整。
由于審計風險受到企業固有風險因素的影響,如管理人員的品行和能力、行業所處環境、業務性質及容易產生錯誤的會計報表項目,容易受到損失或被挪用的資產等導致的風險,又受到內部控制風險因素的影響,即賬戶余額或各類交易存在錯報,內部控制未能防止、發現或糾正的風險。此外,還受到注冊會計師實施審計程序未能發現賬戶余額或各類交易存在錯報風險的影響,職業界很快開發了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模型的出現,從理論上解決了注冊會計師以制度為基礎采用抽樣審計的隨意性,又解決了審計資源的分配問題,要求注冊會計師將審計資源分配到最容易導致會計報表出現重大錯報的領域。從方法論的角度,以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模型為基礎的審計,稱為風險導向審計方法。
風險導向審計作為審計模式發展的新生階段,主要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分析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制訂審計計劃,并結合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從審計流程上看,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排在首位,并且在審計的所有階段都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它們既是審計基礎理論,又是審計實務,集中體現了新準則風險導向審計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審計流程
1. 風險評估
風險導向審計理論與方法,是整個教材的精華所在,它構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審計教學中,應當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和目標。
(1)如何運用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準則確立了新的審計風險模型,以明確注冊會計師識別、評估和應對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的思路。審計風險模型構成了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基礎,在審計實務中不易把握,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審計風險模型開展審計工作。
(2)如何在審計工作中進行風險評估。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評估程序和審計程序工作底稿,結合具體審計計劃的制訂,進行風險評估。
(3)如何進行風險評估。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從6個方面系統掌握注冊會計師如何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特別是利用審計程序舉例的方式,熟練運用于進行風險評估的過程和關鍵環節。
2. 風險應對
注冊會計師應當針對評估的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確定總體的應對措施,并針對評估的認定層次進行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風險準則正式引進“重大錯報風險”概念(重大錯報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將審計風險模型重構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這不是簡單地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并稱為重大錯報風險,而是重大實質性改進。不僅明確規定了審計工作以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作為新的起點和導向,抓住了審計工作的“牛鼻子”,而且與現行審計目標責任定位緊緊相扣,有利于履行審計責任,實現審計目標。眾所周知,按審計準則要求,設計審計工作就是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新風險模型的構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導注冊會計師,時刻緊緊圍繞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來設計和執行審計程序,以最終實現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因此,本章的學習要求和目標是:
(1)如何運用審計風險模型;
(2)如何在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選擇審計方案;
(3)如何實施控制測試。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在確定總體的應對措施以及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時,如何運用職業判斷。
(三)掌握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
1. 審計證據與審計工作底稿
本章內容屬于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主要闡述了審計證據和審計工作底稿兩部分內容,包括審計證據的含義和特點,獲取審計證據的程序、分析程序、審計工作底稿的含義、編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對審計工作底稿實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內容、范圍、歸納和審計報告日后對審計工作底稿的變動等。
注冊會計師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證據—做底稿—出報告。本章節就占了兩件事,本章涉及的內容,不僅是需掌握的審計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審計實務的理論基礎。
2. 計劃審計工作
本章屬于審計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計劃審計工作對于注冊會計師順利完成審計工作和控制審計風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充分的審計計劃有助于注冊會計師關注重點審計領域、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問題并恰當地組織和管理審計工作,以使審計工作更加有效。同時,充分的審計計劃還可以幫助注冊會計師對項目組成成員,進行恰當分工和指導監督,并復核其工作,還有助于協調其他注冊會計師和專家的工作。
本章特別對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審計風險的分析作了重點闡述。
(1)審計重要性。既是審計理論的重要課題,又是審計實務的重要內容,它貫穿于整個審計實務,要求學生既能從理論上理解審計重要性的含義和性質,又要能從實踐上對其進行確定。
(2)審計風險。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務問題。要求學生既要能從理論上理解審計風險模型的含義、構成及各種風險之間的關系,也要能從實務上對其進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為重點章節,應重在理解,因為其涉及的審計理論應與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環的審計實務聯系考慮,學生應具備運用本章的審計理論分析審計實務、確定審計報告類型的能力。
3. 審計抽樣
本章屬于審計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主要闡述審計抽樣在審計中的運用問題。詳細介紹了選取測試項目的方法、審計抽樣概述、審計抽樣在控制測試中的應用和審計抽樣在實質性細節測試中的應用;涉及審計抽樣的概念、種類和步驟等內容。
(四)歸納審計循環,掌握審計實務
審計循環屬于財務報表審計實務。審計循環以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公司的財務報表審計為例,介紹各業務循環審計的具體內容,重點介紹對各財務報表項目如何審計
報的領域。從方法論的角度,以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模型為基礎的審計,稱為風險導向審計方法。
風險導向審計作為審計模式發展的新生階段,主要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分析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制訂審計計劃,并結合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從審計流程上看,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排在首位,并且在審計的所有階段都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它們既是審計基礎理論,又是審計實務,集中體現了新準則風險導向審計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審計流程
1. 風險評估
風險導向審計理論與方法,是整個教材的精華所在,它構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審計教學中,應當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和目標。
(1)如何運用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準則確立了新的審計風險模型,以明確注冊會計師識別、評估和應對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的思路。審計風險模型構成了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基礎,在審計實務中不易把握,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審計風險模型開展審計工作。
(2)如何在審計工作中進行風險評估。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評估程序和審計程序工作底稿,結合具體審計計劃的制訂,進行風險評估。
(3)如何進行風險評估。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從6個方面系統掌握注冊會計師如何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特別是利用審計程序舉例的方式,熟練運用于進行風險評估的過程和關鍵環節。
2. 風險應對
注冊會計師應當針對評估的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確定總體的應對措施,并針對評估的認定層次進行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風險準則正式引進“重大錯報風險”概念(重大錯報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將審計風險模型重構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這不是簡單地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并稱為重大錯報風險,而是重大實質性改進。不僅明確規定了審計工作以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作為新的起點和導向,抓住了審計工作的“牛鼻子”,而且與現行審計目標責任定位緊緊相扣,有利于履行審計責任,實現審計目標。眾所周知,按審計準則要求,設計審計工作就是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新風險模型的構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導注冊會計師,時刻緊緊圍繞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來設計和執行審計程序,以最終實現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因此,本章的學習要求和目標是:
(1)如何運用審計風險模型;
(2)如何在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選擇審計方案;
(3)如何實施控制測試。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在確定總體的應對措施以及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時,如何運用職業判斷。
(三)掌握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
1. 審計證據與審計工作底稿
本章內容屬于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主要闡述了審計證據和審計工作底稿兩部分內容,包括審計證據的含義和特點,獲取審計證據的程序、分析程序、審計工作底稿的含義、編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對審計工作底稿實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內容、范圍、歸納和審計報告日后對審計工作底稿的變動等。
注冊會計師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證據—做底稿—出報告。本章節就占了兩件事,本章涉及的內容,不僅是需掌握的審計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審計實務的理論基礎。
2. 計劃審計工作
本章屬于審計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計劃審計工作對于注冊會計師順利完成審計工作和控制審計風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充分的審計計劃有助于注冊會計師關注重點審計領域、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問題并恰當地組織和管理審計工作,以使審計工作更加有效。同時,充分的審計計劃還可以幫助注冊會計師對項目組成成員,進行恰當分工和指導監督,并復核其工作,還有助于協調其他注冊會計師和專家的工作。
本章特別對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審計風險的分析作了重點闡述。
(1)審計重要性。既是審計理論的重要課題,又是審計實務的重要內容,它貫穿于整個審計實務,要求學生既能從理論上理解審計重要性的含義和性質,又要能從實踐上對其進行確定。
(2)審計風險。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務問題。要求學生既要能從理論上理解審計風險模型的含義、構成及各種風險之間的關系,也要能從實務上對其進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為重點章節,應重在理解,因為其涉及的審計理論應與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環的審計實務聯系考慮,學生應具備運用本章的審計理論分析審計實務、確定審計報告類型的能力。
3. 審計抽樣
本章屬于審計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主要闡述審計抽樣在審計中的運用問題。詳細介紹了選取測試項目的方法、審計抽樣概述、審計抽樣在控制測試中的應用和審計抽樣在實質性細節測試中的應用;涉及審計抽樣的概念、種類和步驟等內容。
(四)歸納審計循環,掌握審計實務
審計循環屬于財務報表審計實務。審計循環以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公司的財務報表審計為例,介紹各業務循環審計的具體內容,重點介紹對各財務報表項目如何審計
測試。審計測試包括控制測試和對交易賬戶余額及列報的細節測試和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
審計循環各章的內容都差不多,而且內容多,項目也多。這幾章可以按以下思路來理解:
首先,了解循環的概念。就是一個單位將相互聯系的業務類別和涉及的會計賬戶組合在一起,即把同該循環存在內部聯系的業務類別與其他相關的賬戶捆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就是一個循環。也稱切塊審計法。
然后,了解各個循環的特征,循環的內部控制及交易實質性程序,以及余額的的實質性程序。內部控制的測試,先談內部控制是什么,然后再談怎么測試??梢允请p重目的的測試,交易的實質性程序主要針對利潤表,測試結果往往不披露,因為每筆交易最終都會形成金額進入有關賬戶,進入有關賬戶后才存在列報的問題。以上就是這些章節的大致邏輯關系 。
1. 各審計循環的重點
(1)各審計循環的主要憑證與記錄、內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測試、所涉及的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認定、審計目標;各循環實質性程序基本原理;
(2)各審計循環主要會計處理與審計實質性程序;
(3)函證程序在各審計循環中的應用;
(4)監盤程序在各審計循環中的應用;
(5)實質性分析程序在各審計循環中的應用。
2. 審計循環的難點
(1)各循環內部控制測試的應用;
(2)對交易、賬戶余額、列報的具體細節測試和實質性分析程序在審計實務中的運用。
3. 各審計循環的特點
(1)本循環所涉及的主要憑證與會計記錄;
(2)本循環所涉及的主要業務活動。
各章所有審計循環的特性均是如此。
4. 掌握審計循環主要審計技能
(1)函證;
(2)存貨監盤;
(3)實質性風險程序;
(4)截止測試;
(5)審計調整。
(五)形成審計意見,出具審計報告
1. 審計意見的形成
注冊會計師應當評價根據審計證據得出的結論,以作為對財務報表形成審計意見的基礎。在形成審計意見時,注冊會計師應當從總體上評價是否已經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所有相關的審計證據,包括能夠印證財務報表認定的審計證據與財務報表認定相矛盾的審計證據。
審計證據是指注冊會計師為了得出審計結論,形成審計意見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財務報表依據的會計記錄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因此,注冊會計師應當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得出合理的審計結論,作為形成審計意見的基礎。
注冊會計師對審計結論的評價貫穿于審計的全過程。
2. 出具審計報告
審計報告是指注冊會計師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的規定,在實施審計工作的基礎上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發表審計意見的書面文件。也是注冊會計師在完成審計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供的最終產品。
審計報告分為標準審計報告和非標準審計報告。
(六)執業準則與職業道德規范
注冊會計師的整個審計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審計目標,審計目標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審計主體通過審計實踐活動所期望達到的境地或最終結果。
(1)審計總目標。主要是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發表意見,是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方面做出評論。
(2)具體審計目標。根據各類交易事項、賬戶余額、列報3個層次的逐個認定和審計總目標來確定。
注冊會計師執業是依據管理層對會計報表的認定設計審計具體目標,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取得證據,完成對會計報表各項認定的確認,最終形成審計意見,出具審計報告。
審計目標的實現與審計過程密切相關。審計過程充滿了大量的職業判斷。在計劃和實施審計工作時,在根據獲取的審計證據得出結論的過程中,尤其需要職業判斷。既然是判斷,就有失誤的可能性,職業判斷本質上意味著風險。因此,必須把執業審計準則作為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工作時應遵循的行為規范,作為衡量審計工作質量的標準;同時,還要受到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的約束,明確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因為審計工作是一個以道德為濃重背景的工作,其職業道德防線的潰決將會帶來災難性后果。
應將執業準則體系有效地滲透到審計教學中,將新準則作為一個契機,統領教學內容和審計實務;應將審計職業道德放在首位,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強調誠信教育,把專業勝任能力與職業道德的培養結合起來。
主要參考文獻:
[1]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2008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輔導教材——審計[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的法律法規不斷出臺。在此形勢下,勢必要推出適應新形勢的審計學教材。本文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就審計學科教學內容發表了粗淺的看法,強調在理解審計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把握審計實務。
隨著我國經濟環境的變化,新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和企業會計準則相繼,審計法、公司法、證券法相繼修訂,審計理論與實務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審計學教材各部分的內容以最新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為指導,充分體現了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目前,審計理論體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審計對象從會計賬簿轉向財務報表,審計職能從查錯防弊轉向審計鑒證,審計性質從批判性轉向防護性,審計方法技術性抽樣審計代替詳細審計,并強調對內部控制制度的研究與評價,審計手段趨于電算化。這種轉型與發展,使審計教育必須適應新的形勢需要,對此我們需要從創新角度來重新審視審計教育。
一、審計學教材的體系結構
(1)審計環境,包括審計的起源與發展、注冊會計師管理、職業道德規范、執業準則和法律責任等;
(2)審計的基本概念,包括審計風險、重要性、審計證據、審計工作底稿等;
(3)審計的流程,包括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等;
(4)審計抽樣原理和方法;
(5)各業務循環的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
(6)審計結果的報告和溝通;
(7)從事審閱業務、其他鑒證業務和相關服務業務的基本原理。
高職院校審計學教材在cpa審計的基礎上有所調整和刪減,其審計理論與實務都以cpa審計為藍本。2007年是新會計準則正式實施的第一年,新舊教材的內容變化很大,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突出了風險導向審計理論。新設了“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兩章,闡述風險導向審計的概念和運用要求,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牢固樹立這一概念,把審計流程理解為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的過程。
(2)體現了新審計準則體系的要求。在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原則、注冊會計師的責任設定、風險的評估和應對、審計證據的收集和評價、審計的結論和報告等方面,都按照新審計準則的要求進行了更新。
(3)體現了國際職業道德規范方面的最新發展。根據國際會計師職業道德準則的最新稿,對職業道德規范部分進行了更新。
(4)注重前后貫通。把有關審計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貫穿到各業務循環的內部控制的了解和測試中,貫穿到各賬戶余額的實質性測試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環之間運用不一致和前后兩張皮的現象。為此,重新梳理了各業務循環內部的章節結構。同時,對財務報表項目重新進行歸類,并入更恰當的業務循環中。
(5)強化了審計抽樣。增加了審計抽樣與其他選擇測試項目方法之間關系的闡述,更為全面地講解審計抽樣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增加了實質性程序常用的“概率比例規模抽樣法(pps)。
(6)體現新會計準則的要求。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要求,統一了財務報表項目的名稱,并按照確認和計量的新起點,設計相應的審計重點。
二、審計學課程內容分析
審計學這門課程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從學科內容上講,它不僅含有很多法規知識,而且含有大量的會計知識,可以說是其他各門課程的綜合運用;從學習方法上看,不僅需要以各門課程為基礎,更重要的是,需要廣泛運用專業判斷思考、分析和決策。審計的某些方面是非分明,極為嚴格,另外一些方面又設有一定法規,令人無所適從,很難操作。這就使得不少學生對審計“似懂非懂”,覺得這門課程難度較大。我們不僅應看到審計課程的學習難度,更重要的是應對其進行科學的分析。事實上,這種難度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客觀事實,這是由本門課程的內容決定的;二是來自主觀因素,即因為沒有掌握審計課程的特點和學習方法而感到難度大。顯然,后一種難度可以隨著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對學習方法的掌握而降低。這就需要在學習中對這門課程的特點、規律有一個較為正確和全面的認識。
(一)從總體上明確審計方法的演變
一百多年來,雖然審計的根本目標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但審計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注冊會計師為了實現審計目標,一直隨著審計環境的變化調整著審計方法。審計方法從賬項基礎審計發展到風險導向審計,都是注冊會計師為了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的調整。
由于審計風險受到企業固有風險因素的影響,如管理人員的品行和能力、行業所處環境、業務性質及容易產生錯誤的會計報表項目,容易受到損失或被挪用的資產等導致的風險,又受到內部控制風險因素的影響,即賬戶余額或各類交易存在錯報,內部控制未能防止、發現或糾正的風險。此外,還受到注冊會計師實施審計程序未能發現賬戶余額或各類交易存在錯報風險的影響,職業界很快開發了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模型的出現,從理論上解決了注冊會計師以制度為基礎采用抽樣審計的隨意性,又解決了審計資源的分配問題,要求注冊會計師將審計資源分配到最容易導致會計報表出現重大錯報的領域。從方法論的角度,以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模型為基礎的審計,稱為風險導向審計方法。
風險導向審計作為審計模式發展的新生階段,主要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分析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制訂審計計劃,并結合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從審計流程上看,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排在首位,并且在審計的所有階段都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它們既是審計基礎理論,又是審計實務,集中體現了新準則風險導向審計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審計流程
1. 風險評估
風險導向審計理論與方法,是整個教材的精華所在,它構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審計教學中,應當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和目標。
(1)如何運用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準則確立了新的審計風險模型,以明確注冊會計師識別、評估和應對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的思路。審計風險模型構成了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基礎,在審計實務中不易把握,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審計風險模型開展審計工作。
(2)如何在審計工作中進行風險評估。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評估程序和審計程序工作底稿,結合具體審計計劃的制訂,進行風險評估。
(3)如何進行風險評估。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從6個方面系統掌握注冊會計師如何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特別是利用審計程序舉例的方式,熟練運用于進行風險評估的過程和關鍵環節。
2. 風險應對
注冊會計師應當針對評估的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確定總體的應對措施,并針對評估的認定層次進行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風險準則正式引進“重大錯報風險”概念(重大錯報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將審計風險模型重構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這不是簡單地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并稱為重大錯報風險,而是重大實質性改進。不僅明確規定了審計工作以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作為新的起點和導向,抓住了審計工作的“牛鼻子”,而且與現行審計目標責任定位緊緊相扣,有利于履行審計責任,實現審計目標。眾所周知,按審計準則要求,設計審計工作就是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新風險模型的構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導注冊會計師,時刻緊緊圍繞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來設計和執行審計程序,以最終實現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因此,本章的學習要求和目標是:
(1)如何運用審計風險模型;
(2)如何在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選擇審計方案;
(3)如何實施控制測試。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在確定總體的應對措施以及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時,如何運用職業判斷。
(三)掌握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
1. 審計證據與審計工作底稿
本章內容屬于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主要闡述了審計證據和審計工作底稿兩部分內容,包括審計證據的含義和特點,獲取審計證據的程序、分析程序、審計工作底稿的含義、編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對審計工作底稿實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內容、范圍、歸納和審計報告日后對審計工作底稿的變動等。
注冊會計師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證據—做底稿—出報告。本章節就占了兩件事,本章涉及的內容,不僅是需掌握的審計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審計實務的理論基礎。
2. 計劃審計工作
本章屬于審計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計劃審計工作對于注冊會計師順利完成審計工作和控制審計風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充分的審計計劃有助于注冊會計師關注重點審計領域、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問題并恰當地組織和管理審計工作,以使審計工作更加有效。同時,充分的審計計劃還可以幫助注冊會計師對項目組成成員,進行恰當分工和指導監督,并復核其工作,還有助于協調其他注冊會計師和專家的工作。
本章特別對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審計風險的分析作了重點闡述。
(1)審計重要性。既是審計理論的重要課題,又是審計實務的重要內容,它貫穿于整個審計實務,要求學生既能從理論上理解審計重要性的含義和性質,又要能從實踐上對其進行確定。
(2)審計風險。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務問題。要求學生既要能從理論上理解審計風險模型的含義、構成及各種風險之間的關系,也要能從實務上對其進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為重點章節,應重在理解,因為其涉及的審計理論應與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環的審計實務聯系考慮,學生應具備運用本章的審計理論分析審計實務、確定審計報告類型的能力。
3. 審計抽樣
本章屬于審計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主要闡述審計抽樣在審計中的運用問題。詳細介紹了選取測試項目的方法、審計抽樣概述、審計抽樣在控制測試中的應用和審計抽樣在實質性細節測試中的應用;涉及審計抽樣的概念、種類和步驟等內容。
(四)歸納審計循環,掌握審計實務
審計循環屬于財務報表審計實務。審計循環以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公司的財務報表審計為例,介紹各業務循環審計的具體內容,重點介紹對各財務報表項目如何審計
報的領域。從方法論的角度,以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模型為基礎的審計,稱為風險導向審計方法。
風險導向審計作為審計模式發展的新生階段,主要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分析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制訂審計計劃,并結合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情況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從審計流程上看,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排在首位,并且在審計的所有階段都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它們既是審計基礎理論,又是審計實務,集中體現了新準則風險導向審計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審計流程
1. 風險評估
風險導向審計理論與方法,是整個教材的精華所在,它構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審計教學中,應當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和目標。
(1)如何運用審計風險模型。審計風險準則確立了新的審計風險模型,以明確注冊會計師識別、評估和應對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的思路。審計風險模型構成了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基礎,在審計實務中不易把握,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審計風險模型開展審計工作。
(2)如何在審計工作中進行風險評估。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評估程序和審計程序工作底稿,結合具體審計計劃的制訂,進行風險評估。
(3)如何進行風險評估。要求學生以注冊會計師的角色,從6個方面系統掌握注冊會計師如何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特別是利用審計程序舉例的方式,熟練運用于進行風險評估的過程和關鍵環節。
2. 風險應對
注冊會計師應當針對評估的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確定總體的應對措施,并針對評估的認定層次進行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風險準則正式引進“重大錯報風險”概念(重大錯報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將審計風險模型重構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這不是簡單地將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并稱為重大錯報風險,而是重大實質性改進。不僅明確規定了審計工作以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作為新的起點和導向,抓住了審計工作的“牛鼻子”,而且與現行審計目標責任定位緊緊相扣,有利于履行審計責任,實現審計目標。眾所周知,按審計準則要求,設計審計工作就是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新風險模型的構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導注冊會計師,時刻緊緊圍繞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來設計和執行審計程序,以最終實現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因此,本章的學習要求和目標是:
(1)如何運用審計風險模型;
(2)如何在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選擇審計方案;
(3)如何實施控制測試。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在確定總體的應對措施以及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時,如何運用職業判斷。
(三)掌握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
1. 審計證據與審計工作底稿
本章內容屬于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主要闡述了審計證據和審計工作底稿兩部分內容,包括審計證據的含義和特點,獲取審計證據的程序、分析程序、審計工作底稿的含義、編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對審計工作底稿實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內容、范圍、歸納和審計報告日后對審計工作底稿的變動等。
注冊會計師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證據—做底稿—出報告。本章節就占了兩件事,本章涉及的內容,不僅是需掌握的審計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審計實務的理論基礎。
2. 計劃審計工作
本章屬于審計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計劃審計工作對于注冊會計師順利完成審計工作和控制審計風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充分的審計計劃有助于注冊會計師關注重點審計領域、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問題并恰當地組織和管理審計工作,以使審計工作更加有效。同時,充分的審計計劃還可以幫助注冊會計師對項目組成成員,進行恰當分工和指導監督,并復核其工作,還有助于協調其他注冊會計師和專家的工作。
本章特別對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審計風險的分析作了重點闡述。
(1)審計重要性。既是審計理論的重要課題,又是審計實務的重要內容,它貫穿于整個審計實務,要求學生既能從理論上理解審計重要性的含義和性質,又要能從實踐上對其進行確定。
(2)審計風險。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務問題。要求學生既要能從理論上理解審計風險模型的含義、構成及各種風險之間的關系,也要能從實務上對其進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為重點章節,應重在理解,因為其涉及的審計理論應與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環的審計實務聯系考慮,學生應具備運用本章的審計理論分析審計實務、確定審計報告類型的能力。
3. 審計抽樣
本章屬于審計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主要闡述審計抽樣在審計中的運用問題。詳細介紹了選取測試項目的方法、審計抽樣概述、審計抽樣在控制測試中的應用和審計抽樣在實質性細節測試中的應用;涉及審計抽樣的概念、種類和步驟等內容。
(四)歸納審計循環,掌握審計實務
審計循環屬于財務報表審計實務。審計循環以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公司的財務報表審計為例,介紹各業務循環審計的具體內容,重點介紹對各財務報表項目如何審計
測試。審計測試包括控制測試和對交易賬戶余額及列報的細節測試和實施實質性分析程序。
審計循環各章的內容都差不多,而且內容多,項目也多。這幾章可以按以下思路來理解:
首先,了解循環的概念。就是一個單位將相互聯系的業務類別和涉及的會計賬戶組合在一起,即把同該循環存在內部聯系的業務類別與其他相關的賬戶捆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就是一個循環。也稱切塊審計法。
然后,了解各個循環的特征,循環的內部控制及交易實質性程序,以及余額的的實質性程序。內部控制的測試,先談內部控制是什么,然后再談怎么測試。可以是雙重目的的測試,交易的實質性程序主要針對利潤表,測試結果往往不披露,因為每筆交易最終都會形成金額進入有關賬戶,進入有關賬戶后才存在列報的問題。以上就是這些章節的大致邏輯關系 。
1. 各審計循環的重點
(1)各審計循環的主要憑證與記錄、內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測試、所涉及的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認定、審計目標;各循環實質性程序基本原理;
(2)各審計循環主要會計處理與審計實質性程序;
(3)函證程序在各審計循環中的應用;
(4)監盤程序在各審計循環中的應用;
(5)實質性分析程序在各審計循環中的應用。
2. 審計循環的難點
(1)各循環內部控制測試的應用;
(2)對交易、賬戶余額、列報的具體細節測試和實質性分析程序在審計實務中的運用。
3. 各審計循環的特點
(1)本循環所涉及的主要憑證與會計記錄;
(2)本循環所涉及的主要業務活動。
各章所有審計循環的特性均是如此。
4. 掌握審計循環主要審計技能
(1)函證;
(2)存貨監盤;
(3)實質性風險程序;
(4)截止測試;
(5)審計調整。
(五)形成審計意見,出具審計報告
1. 審計意見的形成
注冊會計師應當評價根據審計證據得出的結論,以作為對財務報表形成審計意見的基礎。在形成審計意見時,注冊會計師應當從總體上評價是否已經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所有相關的審計證據,包括能夠印證財務報表認定的審計證據與財務報表認定相矛盾的審計證據。
審計證據是指注冊會計師為了得出審計結論,形成審計意見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財務報表依據的會計記錄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因此,注冊會計師應當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得出合理的審計結論,作為形成審計意見的基礎。
注冊會計師對審計結論的評價貫穿于審計的全過程。
2. 出具審計報告
審計報告是指注冊會計師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的規定,在實施審計工作的基礎上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發表審計意見的書面文件。也是注冊會計師在完成審計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供的最終產品。
審計報告分為標準審計報告和非標準審計報告。
(六)執業準則與職業道德規范
注冊會計師的整個審計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審計目標,審計目標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審計主體通過審計實踐活動所期望達到的境地或最終結果。
(1)審計總目標。主要是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發表意見,是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方面做出評論。
(2)具體審計目標。根據各類交易事項、賬戶余額、列報3個層次的逐個認定和審計總目標來確定。
注冊會計師執業是依據管理層對會計報表的認定設計審計具體目標,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取得證據,完成對會計報表各項認定的確認,最終形成審計意見,出具審計報告。
審計目標的實現與審計過程密切相關。審計過程充滿了大量的職業判斷。在計劃和實施審計工作時,在根據獲取的審計證據得出結論的過程中,尤其需要職業判斷。既然是判斷,就有失誤的可能性,職業判斷本質上意味著風險。因此,必須把執業審計準則作為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工作時應遵循的行為規范,作為衡量審計工作質量的標準;同時,還要受到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的約束,明確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因為審計工作是一個以道德為濃重背景的工作,其職業道德防線的潰決將會帶來災難性后果。
應將執業準則體系有效地滲透到審計教學中,將新準則作為一個契機,統領教學內容和審計實務;應將審計職業道德放在首位,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強調誠信教育,把專業勝任能力與職業道德的培養結合起來。
主要參考文獻:
[1]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2008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輔導教材——審計[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